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改革开放后的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第1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时间如车轮在飞转,转眼间,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已度过了改革开放的30年。改革开放好似温暖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带来了许多变化。小到人们生火做饭的变化,大到飞天登月……种种迹象表明——我们不再是懦弱的中国人了!不再落后了!

过去,走进我的家乡——应家乡,哪一户人家不是用柴火烧饭,就连地主也没别的生火呢!可现在原来老式的连体土锅已经拆除,烧锅用的柴草已不见踪影,新砌的灶台贴着雪白的瓷砖,摆着崭新的煤气灶,开关一打,蓝色的火苗呼呼乱蹿,一顿饭,十几分钟就做好了。还有些人的家里添置了电磁炉、微波炉、消毒柜等,和城里人一样实现了厨房的彻底革命,做饭越来越卫生了。这可都是改革开放后的成果呀!

再看看我家乡的路,以前这儿的路可是 “晴天走过一身脏,雨天走过两脚泥”的黄土路,现在展现出的却是一片宽敞的柏油马路了呢!这一下,以前,人们的不好走黄土路的烦恼终于——消失了。

除了路,我还听爸爸说:“以前人们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可当现在人们拥有了电视、电脑之后,不但增加了娱乐活动,而且在家就能了解天下大事,周游世界,可方便了呢!”

第2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家庭养老模式;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变迁

家庭养老是相对于社会养老来说的。中国一直以奉行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例如“父母在,不远游”“百行孝为先”等思想都是传统养老模式的体现。传统的家庭养老具有促进代际交流,降低社会成本等优势。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家庭规模小型化

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我国家庭规模在总体上一直呈缩减趋势,198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家庭户均人口数为4.43人/户,2003年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国户均人数为3.38人/户,户均人数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家庭户数增长率远低于家庭人口增长率。

2.代际结构和关系的变动

传统的中国家庭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子女是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支持。但是在国家大力推行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后,人们的生育观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子女生育数量大幅减少,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构成了非常大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城市发展。致使家庭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另外,改革开放后家庭传统代际关系也有彻底的变化,人们从强调血缘关系转变为夫妻、姻缘关系。

二、家庭结构变迁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挑战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传统家庭主要通过养育子女来解决养老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传统养老模式逐渐开始发生转变。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趋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客观规律。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出台以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对传统的家庭制度、观念等等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巨变,传统家庭观念和制度受到冲击,并逐步瓦解直至退出历史舞台。家庭养老主要是指养老的方式,包括经济、生活和情感三方面对老人的赡养。

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的削弱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而造成的。具体来说,家庭结构变迁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的挑战如下:

1.父权制衰落,老年人失势,传统家庭以父母为中心,子女对父母和家中的长者(老年人)言听计从。而改革开放后新思想、新文化的涌入,使得传统守旧的老年人与时代格格不入,丧失了传统的权威地位。从原来的注重血缘关系以父子为主轴变为强调夫妻关系以婚姻为主轴的家庭关系。另外,现在很多子女的收入已经远超父母,成为对家庭收入的首要贡献来源,年轻一代已经基本摆脱了对老一辈的依赖。加上现代社会压力的之大,子女在对父母提供经济资助,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等时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改革开放后,一系列西方价值观进入了中国,这些新的价值观和思想等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如养老文化和 “孝”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孝文化被逐渐削弱,年轻人的养老意识减弱,导致家庭养老制度失去原有传统的文化支持和伦理道德基础。

3.年轻一代受新文化、新思想和西方价值观影响,与老一辈形成了代沟,代际交流受到影响。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和物质欲望逐渐加强。而且,现代年轻人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下一代的身上,而不是父母身上。这就造成更多的老年人将要面临晚年的生活危机。

4.家庭结构变化导致家庭规模持续缩小以及核心家庭不断增多,使得纯老年家庭持续增加。家庭规模的持续缩小使得以传统大家庭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模式失去了基础,面临着真空的处境。子女数量的减少也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而且年轻一代独生子女在成家立业后多数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大大增加。特别是农村地区,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更是加重了空巢老人家庭产生的比例。

三、国家政治实践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转型非常复杂,至少在以下两点上不同于现代化理论中所描述的:

1.建国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重新分配了资源,从四五十年代的,到后来的化和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社会的转型。

2.在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垄断资源配置,一切资源都由政府调配与控制。任何在国家控制之外的独立社会力量都不复存在,使得社会缺乏其它形式的资源配置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建国后,政府出台了集体化生产政策,集体化政策剥夺了传统家庭的许多社会功能,国家还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批判父权制,这些都加速了父权制的衰落和父权家庭体制的瓦解;政府还发动了各类政治运动和社会实践,使得公民接受了全新的现代意识和思想,这些都日益瓦解着与现代意识背道而驰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使原有的宗族制度与文化土崩瓦解。这个过程表现在家庭、代际关系中就是“孝”、“报”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和家庭养老制度发生变异。

四、结语

在改革开放以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家庭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各种因素都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而从国家政治、政策的视角来看待当今社会的家庭养老问题,可以凸显出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结构性变迁和文化意义,进而分析出政治力量对传统中国养老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因而也可以更丰富的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以及在这一独特的转型背景下家庭养老所发生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杨文忠,1998,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养老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Vol.5:82-85.

[2]朱冠男,吴磊,2007,农村养老模式的历史困境-论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5):37-41.

[3]杨善华,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4(3).

第3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那个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低。那时侯,因为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解放生产力,所以,群众受尽了“贫穷”的煎熬。那时侯,有间小瓦房算是“高级”的了,谁还敢想住上楼房?那时侯,百姓家中的存粮足够一家糊口就知足了,谁还敢奢求吃饱了?那时侯,难见几条平坦的小路,爷爷生活的小村庄,只有一条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遇到下雨天,路又滑又泥泞,根本不可以通行,又有谁敢梦想有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呢?那时侯……

爷爷说,过去的生活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

爸爸和妈妈也讲过属于他们的故事……

改革的春风吹满了神州大地,赶走了黑暗而寒冷的冬天,迎来了光明和温暖的春天,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宛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国民的各项素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开始与国际接轨,摆脱了“贫穷”的煎熬,圆了老一辈的梦!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人民丰衣足食。变化最大要数以前那坎坷不平且泥泞的羊肠小道了:随着“嘟嘟嘟”“咝咝咝”“丁冬丁冬”的机器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一条宽阔而平坦的水泥路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就像祖国妈妈的筋脉,还“扑扑”地跳动着呢!

爸爸和妈妈说:“我们那时候的生活好似一杯茶,有色而清香。”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们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变化!生活水平不用说了,文化素质也变得更高了!你瞧,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神七”圆满问天,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在太空中留下历史的脚印不正是很好的证明吗?中国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的国家,他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的风采!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一杯果汁,多彩而甜蜜!

这是我家三代人的见证,我们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前的落后,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更见证了奔向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巨龙正在腾飞……

第4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听妈妈说,她们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苦。她们小时候,衣服穿破了缝上补丁照旧穿;有一句俗语:“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又老三”,也就是说,衣服在自已身上穿小了,还继续留着,给弟弟妹妹们穿。当时的衣服真是一件穿好几年呢。而现在,却是一年要穿十几件衣服;衣服破了就扔了,小了也不会再留着;服装颜色五彩缤纷;还有不少人追求时尚和名牌……这变化是翻了好几番呢。

不单单是穿的,还有吃的也是这样。二三十年前,父母常常吃的是粥,或是米饭加一大碗青菜,但还是常不能吃饱,每天都盼着能吃上一顿肉,但只有逢到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现在的餐桌上呢,顿顿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也不少见,人们还常将没有吃完的菜倒掉。如今吃得好,住得也好。一座座平房被拆除,一栋栋高楼大厦建立起来,人们都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房中,而且冬天开暖气,夏天有空调——哪里像从前,住的是低矮的瓦房,“冬冷夏热”,房中家具也很简陋,条件真是要多差有多差。

那时的道路也很不好走,多数都是坑坑洼洼的,晴天还要好走一点,一旦到了雨天,路上全是泥水,一不小心踩到一个小水坑中,鞋裤就要遭殃了。看现在的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行驶、步行都畅通无阻;我们出门都有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不必总是需要步行。

第5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 改革开放;新词语;日语借用词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68-2

一、关于日语借用词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从古至今中日交流源远流长。语言也成为了中日两国交流的媒介之一。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汉字和语言进行了吸收。众所周知,日本人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发明了假名。并大量地引进汉语词汇,使之成了日语的重要部分。之后利用汉语的造词规律,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汇。而更有意思的是,日语中的许多词汇反过来被借用到汉语中,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化学,社会,主义,电报”等等就是这一类词的代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有大批留学生被派遣到日本学习,在这一时期通过对日语书籍的翻译,教科书的翻译,报纸的发行,字典的编纂等等途径,日本各个领域的知识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日语借用词也随之传入,并用许多日语借用词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借用日语词汇的第一次。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语言的使用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事物,新概念都不断涌入,因此表达这些事物和概念的新词语不断增加。在这一时期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员的来往逐渐增多,两种语言的接触也日渐频繁。汉语中的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来自日语的借词。从数量和规模上来看,已经初步形成了日语借用词进入汉语的第二次。

二、汉语新词词典中的日语借用词

本文将选取改革开放后出版的汉语新词词典为考察对象,对改革开放后的日语借词进行整理与分析。选取的汉语新词词典如下:

(1)《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02年。

(2)《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林伦伦、朱永楷、顾向欣编 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

(3)《酷语2000》钱乃荣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4)《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版,商务印书馆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

(5)《当代汉语新词词典》曲伟、韩明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

(6)《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相原茂编,讲谈社,2007年。

在对以上汉语新词词典进行整理分析后,将字典里有明确标注日语借用词的词汇及未标注的日语借用词能过以下的表格进行说明。

(表1)《新词词典》中有明确标注的日语借用词

(表2)《新词词典》中未明确标注的日语借用词

注:标注__的部分是做为词缀使用的日语借用词

三、借用类型

从以上两个表格中可以看出,在汉语新词词典中所收录的日语借用词有如下借形词和非借形词两种类型。

(一)借形词。所谓的借形词就是直接把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原封不动地借用过来。这一类词也是日语借用词中比重最大的部分。由于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汉字词汇,所以这些日语词汇被借用到汉语后,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也不会感到违和感,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汉语新词词典中的借形词可分为以下两类:

1.汉字词借形词:如“新干线,人气,量贩,过劳死”等等

2.汉字词缀借形词:这其中包含前缀借形词,如“超~,问题~”等,也包含后缀借形词,如“~族,~热,~中”等。这些词缀被借用过来后,在汉语中被广泛地使用,由于词缀的广泛使用催生了许多新词语的产生。如“波波族、追星族、双机族、海归族、飘族、漂族”等等。

(二)非借形词

1.音译词:“卡拉OK”和“莎哟娜拉”是典型的音译词的代表。卡拉OK的日语单词为“カラオケ”,创造性地被翻译为汉字+英文字母组合的形式,即保留了原单词的发音,也更形象地表达了这个词的含义。莎哟娜拉的日语单词为“さようなら”,也有翻译成“撒由那拉”。更有创造性的是,在网络上会看到有人使用数字来“3166”来代替这四个字。用数字发音来代替汉字发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人们对日语借用词有良好的认知,能够进行自由地运用。

2.音译+借形词:“奥姆真理教”,它的日文单词为“オウム真理教”,借用时将前半部分“オウム”音译为“奥姆”,后半部分汉字的部分则直接借用。

3.音译+意译词:“友情客串”,在新词语字典中已明确标注有“友情出演”为日语借用词汇。“出演”意译成“客串”后,更加意向化,同时也更加本土化,更具有鲜明的中国色彩。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汉语新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日语借用词,但新词词典尚不能够收录所有的日语借用词,能收录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字典的收录范围和词汇数量是有限的,所收录的一般为使用度比较高,人们也认可的新词。但通过对这些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大概掌握汉语新词中日语借用词的收录及使用情况。除此之外,对中日文学作品,报纸,新闻,中日合作发行的流行杂志等来源的日语借用词进行分析,也是更好地了解与掌握日语借用词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沈国威.近代日中交流史-新の生成と受容-[M].京:笠院,1993.

[2]力.和の形成とその展[M].京:汲古院,2001.

[3]马西尼(著),黄河清(译).近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7.

[4]吴悦,筒井美.中国新の中の日本についての研究[D].日中言对照研究集,2003,(5):149-169.

[5]李运博.近代移入中国的日语借词-梁启超的作用[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6]郭伏良.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2002(10):36-39.

[7]高名凯,刘正琰,史有为.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8]周玉琨,曲娟.日源汉字词的语义特点[J].汉字文化,2004,(3):26-29.

[9]何华珍.中日汉字词辨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95-99.

第6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3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三十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3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通行也更加方便,街道繁华……这些变化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深圳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30年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第7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财政收入;国民经济;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048-01

1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变化趋势的特点

1.1 财政收入规模与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1978―2009年,在这改革开放31年里,我国的年财政收入逐年上升,国家经济运行状况良好。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规模达到68518.3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60.5倍多,且较2005年的31649.29亿元已经翻倍。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显然,中国财政收入绝对规模的增长幅度越来越明显。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中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逐年增加。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24.1亿元,2008年中国GDP已经达到300670.0亿元。

1.2 财政收入与GDP变化率的波动性强

财政收入与GDP保持着同步增长,两者增长率的波动性较强。改革开放后GDP的平均增长率达16.06%,有12个年份的增长率在15%以上。其中增长率最大的是1994年,增幅达36.4%。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14.5%,其中2007年的增长率最大。增幅达到32.41%。

1.3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变化

自1994年我国分税改革以后,我国的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1994年下降趋势,变为从1995年开始的上升趋势,从而使我国改革开放至今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曲线呈现出U形。因而可知自“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以来,国家的财政收入相对加强,也即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在有效地加强,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1978―1995年,中国财政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31.2%下降到1995年的10.2%,降幅超过20%。从1996年开始,这一比重开始有所增加,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但财政收入占比依然很低。2008年,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40%,刚刚达到改革开放后的平均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

1978―1995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是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分配秩序混乱――“费挤税”直接削弱了财政收入能力;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导致税收收入水平下降;税收优惠政策过多,造成应收不收;税收收入征管不力,导致财政收入大量流失。从1996年开始,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1.4 财政收入弹性较小

(1)财政收入弹性即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名义增长率之比。其经济含义是:分析和判断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是否保持同步,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经济增长对财政增收拉动大。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收入弹性有较为显著的变化。1980―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平均财政收入弹性为0.605,而1995―2007年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弹性增加到1.50。也就是说,以分税制改革为分界,在此之前,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速低于GDP的增速,在此之后财政收入的增速高于GDP的增速。

(2)中国财政收入超GDP增长的原因分析。一是分税制改革的效应,分税制改变了1994 年之前实行的财政大包干管理体制下的定额分成合同和比例分成合同形式,有效地处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二是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明显加强了税收征管力度:强化了依法治税的理念并改进和完善了征管制度。三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取得了不小成效,全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四是个人收入的迅速增加与个人所得税费用的扣除标准长期不变。因此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员范围迅速扩大,再加上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增收的办法,这就使得个人所得税的增加成为造成中国财政收入超GDP 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是资源环境和土地价值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升温,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也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非税收入对财政收入超GDP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

2 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可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个指标来衡量。一般认为,财政收入与GDP的比例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若财政收入增速长期低于GDP的增速,可能使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降低,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之,若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速,则有可能加重国民和企业的负担,不仅有可能抑制消费,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同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速一直在GDP增速之上。下面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做定量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2.1 总量分析――财政收入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模型的建立以及拟合效果的分析得出结论:GDP的系数0.239666是财政收入TR对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边际值,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财政收入将增加0.239666亿元,两者之间成正比变化,即在新增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23.96%通过财政分配变成财政收入。因而可见,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从而,加强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加,对于政府更加良好地实施宏观调控,引导经济的良好进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弹性分析――财政收入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相关性分析

财政收入和GDP都是逐年增长的,但增长速率不同。同时,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收入弹性有较为显著的变化,以分税制改革为分界,在此之前,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速低于GDP的增速,在此之后财政收入的增速高于GDP 的增速。

2.3 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实证分析的结论

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存在高度相关性,中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主要原因有分税制改革效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部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累进税率制度使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财税制度存在的缺陷导致财政收入虚增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逐年增加;在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个财政规模的相对量指标也在逐年增长。这些总体的说明,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有效改革,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职能也在不断深化,推动着整体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第8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宏观税负可以反映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静态关系,税收弹性则可以反映二者的动态关系,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将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联系在一起。本文以我国1978-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总量数据为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的关系,并从税收弹性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宏观税负的特点及原因。

关键词:经济增长 宏观税负 税收弹性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里,我国先后经历了四次税制改革:1978-1982年,是税制改革的酝酿和起步阶段;1983-1993年,是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收全面改革阶段;1994-2000年,是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进行的深化税制改革阶段;2001年至今,是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完善税制改革阶段。在这些税制改革中,我国宏观税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原因,未来宏观税负表现为何种趋势,对于我国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形成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的含义

宏观税负(T)是指一个国家税收负担的总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总额(TAX)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来反映,即T=TAX/GDP。宏观税负从全体纳税人角度分析,表现为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一种分配关系,是纳税人纳税能力与实际纳税额之间用相对量表示的税收量的规定性(祝遵宏、刘伟,2009);与宏观税负相对应的是微观税负,它是从个别纳税人角度分析税收负担。我国宏观税负分为大、中、小三个口径。小口径、中口径、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分别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税收收入、政府财政收入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其中,财政收入指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少量其他收入,如国有资产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政府收入包括财政收入和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向纳税主体、甚至非纳税主体收取的大量不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没有纳入政府预算外管理制度的制度外资金收入等(伍云峰,2008)。本文中的宏观税负是小口径下计算出的宏观税负。

税收弹性刻画了税收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反映程度。从本质上来说,税收弹性的大小是反映一国税收体系或税制保证国家集中新增国民收入比重的程度,也是对税制科学合理性及对税收征管严密性的一种客观度量。其基本表达式为:。E为税收弹性,Tax为税收收入总量,Tax为税收收入增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文献综述

(一)宏观税负相关研究概述

研究我国宏观税负的学者有很多,从研究角度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第一类是对我国宏观税负的测度,如郭彦卿(2010)通过构造投资与宏观税负的凹函数,找出使投资率最大化的宏观税负作为我国的最优宏观税负,同时说明了宏观税负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带动经济增长。

第二类是讨论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界最著名的就是美国供给学派拉弗曲线理论,该理论认为税率与税收收入和国民产出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的结合点,即最优税率或最优税负。拉弗曲线表明,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一种最佳的宏观税负水平,即能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张荻(2008)以2000-2006年数据对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提出降低我国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李华(2010)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得到宏观税负带来的冲击会对实际GDP产生负的影响的结论。宋效中(2008)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下分析了宏观税负通过影响投资、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宏观税负过重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类是通过对比国际上不同国家的宏观税负,说明我国宏观税负呈现的特点,如靳东升(2003)对20世纪90年代的宏观税负进行了国际比较,认为我国的宏观税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轨时期宏观税负呈现出明显的先降后升、整体水平较低的特点。

(二)税收弹性相关研究概述

在税收弹性的研究方面,有对单一税种税收弹性的分析的,如胡良杰(2010)根据1998-2007年我国32个省(含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的国内增值税以及GDP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的变系数双对数模型,通过回归得到各省的国内增值税税收收入弹性,我国大部分省的国内增值税税收收入弹性为1到1.5之间,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各省市增值税税收弹性不一致的原因。刘家树(2008)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我国税收的长期弹性和短期弹性的特点及原因,得到的结论是:1978-1994年税收的长期弹性小于其短期弹性;自1995年以来,我国税收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税收的长期弹性大于其短期弹性。

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关系分析

(一)模型设计

由税收弹性公式,分别以下标0、1表示基期和计算期,且,基期宏观税负,计算期宏观税负,宏观税负变化,宏观税负增长率为,经济增长率为。

由此推导税收弹性与宏观税负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即:

(1)

此关系式表明,经济增长率大于0时,宏观税负增长率也大于0,税收弹性E>1, 即税收增长率会大于经济增长率,税收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宏观税负增长率等于0时,税收弹性E=1,即税收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 宏观税负增长率小于0时,E

(二)样本来源、变量选择和计算

本文选取我国1978-2011年税收总量(Tax ,单位:亿元)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亿元)为自变量,数据来源为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见表1。

由表1的数据计算出的1979-2011年经济增长率、宏观税负及增长率、税收弹性的对应关系,具体如表2所示。

表2的计算结果清晰地反映了经济增长率、宏观税负增长率和税收弹性的关系。 可见,与式(1)的含义一致。

(三)经济增长、税收增长与宏观税负分析

图1为我国历年GDP增长率与TAX增长率的对比图。从图1中得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形态在同一时期内基本一致,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税收总量的变动相关关系比较明显。从税收增长率看,除1979、1980和1986-1991年期间,税收增长率低于10%以外,其余年份税收增长率均高于10%;且从1997年起,税收增长率开始超过经济增长率,并一直保持如此状况。

由宏观税负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影响宏观税负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和不同口径的政府收入的大小。这表现为宏观税负一方面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政府承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职责范围大小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图2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宏观税负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宏观税负变化过程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4年的大幅上升阶段,1984-1994年的下降阶段和1995年后的轻微上升阶段。且从中发现我国宏观税负最高的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约25%;最低出现在90年代中期,约10%。

(四)税收弹性分析

将表1Tax与GDP两列数据取对数后建立双对数模型Ln Tax=a+b Ln GDP,b即为税收弹性,表示GDP每增长1%,税收将增长b% 。

运用Eviews6.0得到二者的回归方程为:

Ln Tax=-1.38+0.95 Ln GDP (2)

(-4.8644)(33.6999)

判定系数R2 =0.9712,DW=0.15,相关系数为r=0.985。

判定系数R2 =0.9712,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且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弹性系数为0.95,此值小于1,表明GDP每增长1%,税收收入便可增加0.95%。但DW值很低,说明模型存在自相关,因此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并不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弹性的变化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1979-2011年间我国税收弹性波动较为剧烈。税收弹性的变动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78-1984年,该时期的税收弹性经历了一个迅速上升和迅速下降的过程,由1979年的0.47上升到1981年的4.81再到1984年的0.97;二是1985-1993年,该时期的税收弹性在1985年第二步“利改税”后为0.71,在1986年跌至0.58,再在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上升到1994年的0.64;三是1994-2011年,该时期的税收弹性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的0.64上升到2011年的1.23。

长期来看,我国税收弹性大于1,主要原因:第一,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导致税收长期弹性大于1。以1997-2011年为例,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10%增加到2011年的18%,从而导致税收长期弹性大于1。第二,经济的不断增长扩大了税源,促进了税收增长。第三,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税收征管的不断加强,税收长期弹性相应大于1是正常的。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宏观税负经历了增长、下降到第二次增长的历程,学者们称第二次增长为恢复性增长。在这些税制改革中,我国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都表现出明显的三阶段特征,且三个阶段基本一一对应,从税收弹性的角度解释宏观税负特征如下:

第一,三个时期的税收弹性在总体上均呈现从低到高的上升趋势,说明我国这三个时期的三部税制均具有较强的税收稳定增长性,税收征管体系的功能是有效的。

第二,1994年的税制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除少量奇异点以外,1985-1994年的税收弹性呈现从低到高的上升趋势,但总体小于1。1994年以后的税收弹性也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上大于1,说明改革后的我国税制具有较好的趋向性,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均趋好有效。1997年以后税收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说明该时期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合理的,也实现了税制改革的初衷。

第三,税收弹性奇异点与重大经济、政治事务紧密相关。1985年的第二步“利改税”使税收弹性由1984年的0.97突降到1985年的0.71;1989年的“动乱”使税收弹性由1988年的0.31突增到1989年的0.51;1997的亚洲金融危机使税收弹性由1996年的0.86突增到1997年的1.63,并延续到2001年。

这些情况说明:受重大事件影响,税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GDP增长速度,因而税收弹性突增表现为奇异点;我国税制具有较强的稳定器功能,根据GDP的变动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税收收入,以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祝遵宏,刘伟.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J].生产力研究,2009(6)

2.伍云峰.对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的测度与评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李丽,丁凡.试论税收弹性与宏观税负的数量关系[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4)

4.郭彦倾.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宏观税负估计[J].山东经济,2010(5)

5.张荻,侯明,秦卫波.关于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以2000-2006年的数据为基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8(6)

6.李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0(15)

7.宋效中,赵利民.宏观税负与中国经济增长[J].探索,2005(3)

8.靳东升,陈.20世纪90年代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兼论我国的宏观税负[J].涉外税务,2003(5)

9.胡良杰,余显财.基于1998-2007面板数据的国内增值税税收收入弹性分析[J].财经论丛,2010(6)

10.刘家树.基于ECM的我国税收弹性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8(8)

11.褚燕.宏观税负对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5(10)

第9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49-02

吉林省是我国的一个农业、工业大省,改革开放以后也获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吉林省经济腾飞的同时,只要我们对其经济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其在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吉林省的发展。因此,了解吉林省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迁,对于我们研究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BT1]1 吉林省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迁

吉林省是我国东北三省中的一个重要省份,其地理位置处于东三省的中间,连接着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起到了贯穿整个东北的枢纽作用。而从经济上分析,吉林省是我国非常有名的“黑土地之乡”,由于其中部的松辽平原土壤非常肥沃,又被人称为“大豆之乡”、“黄金玉米带”等。整个吉林省的耕地面积达到了517万公顷,人均达085公顷,在我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为我国的粮食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此外,在工业上,吉林省内的大型国企比较多,比如一汽、吉化等,基础非常好,是名副其实的东北重工业基地之一。因此,研究其经济结构的变迁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BT2]11 吉林省国内生产和产业结够的变化规律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在整体上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而吉林省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省份,其在这方面表现的也非常明显。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举例来看,吉林省的GDP在1978年仅有82亿元,而到了2003年已经到达了25226亿元,增幅达到了298倍,然后截至2011年,吉林省的GDP成功的突破了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在1978年为24亿元,而到了2003年则增加到了11434亿元,而第二产业也由1978年的4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1434亿元,至于第三产业,其增幅更是惊人,由以往的1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8923亿元,即使除去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增幅依然巨大。整体来说,这些年一直保持着一个较高的增长率。因此,我们可以不客气地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吉林省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对于吉林省GDP的贡献更是不容忽视。

如果我们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就会发现第一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虽然也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总体的下降幅度没有第一产业大。至于第三产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其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上文中吉林省的GDP增长速度来看,可以说,第三产业给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而吉林省的产业结构也由以往的“二一三”变为现在稳定的“二三一”。

此外,将吉林省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历史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做对比,我们会发现,全国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出现了较大的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都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因此,全国的经济结构变化相对于吉林省的结构变化要大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落后于全国,但第一、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全国的原因所在,也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优势。至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吉林省第三产业的基数小,其次,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国家在建设的同时会重点建设工业,这就使得服务业的比重较小,当改革开放以后,其工业优势相对于以往要小很多,加上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扶持,自然会使第三产业获得巨大的发展。

[BT2]12 吉林省经济增长率的变化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吉林省的经济增长率除了1989—1991年之外整体保持了一个比较不错的水平。其中,1980—1989年的增长率为91%,1990—1999年的增长率为94%,而2000年至今为97%。另外,除了经济增长率处于一个比较不错的水平以外,其增长的波动在1993年以后也比较稳定,其波动方差为263,这就说明了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好。

在经济的增长中,第一产业的波动比较大,最低的时候为1989年的-202%,而最高的时候为1990年的479%,波动方差达到了25272。在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的波动方差为4928,而第三产业的波动方差为7336。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些数据,其中,第一产业的波动大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是吉林省的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却不是很正常,这就显示了吉林省在第三产业的环境上所下的工夫还不够,使其容易被第二产业影响。

[BT2]13 吉林省各产业的贡献率分析

通过查阅吉林省这些年的经济数据,我们会发现对于经济增长率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为第三产业,最后才是第一产业。通过这一现象说明了,虽然吉林省的第二产业发展速度优势并不明显,而且其在结构中所占的地位也在下降,但由于其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其对于吉林省经济的推动依然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不过,也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后,在GDP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也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一直到1999年才有所改善。这种结构的变化显示了吉林省改革开放过程中第二产业受到了不小的挫折,使其工业化的速度有所下降,甚至一度有倒退的趋势,如果不能对这一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很有可能会给吉林省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BT1]2 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