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专业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第1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一、教师专业化的背景分析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那么教师专业化问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呢?台湾的饶见维先生指出,教师专业化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界认到“职前师资培育”的功效有限;2、教育界体认到“初任教师导入阶段”的影响深远且有待努力;3、教育界体认到“教师进修教育与训练”的有限;4、教育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且教育绩效责任逐渐受重视;5、教师专业自主性的呼声愈来愈高;6、有关学校效能与教师专业发展之研究愈来愈多。①很显然,饶先生在概括教师专业化背景时,重点集中于“教育”的内部检讨。实际上,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提出,首要的动力来自社会发展,而不是教育体系内部对传统教育制度或行为的理性自觉。外部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使人们越发认识到教育的价值,进而认识到教师的价值。随着人们对教育期望的不断提高,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素质发展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随着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世界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人类带进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时代。50年代以后,新科技的发展呈加速趋势。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诸多领域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导致科技知识的累积激增、陈旧率加快、生命周期缩短,造成所谓的“知识爆炸”、“信息爆炸”。70、80年代后,科技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速度变得更快,信息量激增,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不但提出了量的要求,更提出了质的要求。因此,传统“一次性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关键在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所以,变革教师培养体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教育能力,成为教育改革不得不首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

终身教育的创立者—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PaulLengrand)认为,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两半部分,前半部分接受教育,后半部分从事职业活动,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未来的要求,教育应贯彻人的一生。①在现代,任何人都不能指望他在青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能享用一生。因此,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汲取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跟上时展的步伐,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

3、教育所承载的社会期望转嫁于教师

随着人们对教育期望的提高,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在传统的认识中,教育一般被定位于“传承”社会文化。但自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认识发生了“觉醒”。人们开始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科技发展等等社会问题和青少年成长问题与教育联系起来,把社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教育,希望教育界承担起更多的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观念就是这一认识的真实写照。由于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所以,这些期望又转化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开拓的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颁布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提出的要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也反映出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1、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代表的教育理论所揭示的学生学习规律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掌握和驾驭这些学生成长的规律,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和理论素养,通过专门的培养和系统的学习才能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掌握先进的理论。

2、学习社会的到来,终身学习的需求促使教育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把功能定位在传授知识上,教育更多地需要承担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功能。教师必须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因而教师比以往更加需要掌握诊断和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专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3、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核心,包括家庭文化资源、社区文化资源、城乡区域文化资源和学生群体的经验资源在内的广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综合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先进教学软件的不断涌现,使多媒体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而目前教师运用现代技术的水平还不能适应要求,必须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培训。

第2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的教师由于其针对的特殊教育对象,要求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积累丰富的经验,进而具备从事这个工作的专业能力,其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的了解及认识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对学生的身心状况进行客观的诊断及评价,并通过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等各种社会性的发展技能的设立来提高这些特殊学生的社会行为。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当前,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足、培训体制不完善等,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以上这几个问题。

(一)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虽然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在不断的增加,但是,这些学校的师资仍然是这些学校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表现在目前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够高,他们殊教育类师范专业所占比例较少,大多数都是毕业于普通大学或者普通的师范类学校。我国目前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师范类院校来完成,特殊教育专业特别少。因为以前我国的师范类院校是单科型、封闭型、定向性的培养模式,致使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严重缺乏。以甘肃为例,目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就2所,自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毕业的专业特教教师只有不到60人,全省总共有41所特殊学校,正常招生的32所,有9所已经筹建好,但因为特教专业教师配备不足等原因还未招生。而全省特殊儿童有12311人,在校就读为2546人,专业教师配备仅为484人,其余9170人随班就读,但这部分教师大多不是专业的特教老师。此外,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即使有意从事相关工作,但因为工资低以及岗位编制等问题,再加上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认同度低等各种问题导致特殊教育教师流失严重。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很难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我国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并且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机构。此外,我国对于特殊教育合格教师的学历要求比较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的比例并不够大,并且专任教师中也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再者,因为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就业体制等问题,使得许多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特别好,并且社会对于特殊教育方面的各种支持还不够,人们对其并不了解,使得许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这个职业。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高,进而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很多国家已经将特殊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普及情况的重要标志,并且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尺。然而在我国,人们却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即我国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通教育,如果无法改善普通教育的质量,更别提改善特殊教育的质量。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限制政府、社会的投入力度,从而无法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制不健全

对于教师的培训一般包括培养及培训两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指的是通过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教育进而使他们获得教师资格,为他们将来进入到教师行业、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打下基础,这是他们任职的前提条件。培训主要是面向在职的教师进行教学适应、学历提高、更新教学手段及理念、适应教学及课程改革等开展的针对性比较强的短期训练。因为特殊教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的各种技能,所以,必须要有健全的培训体制,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培训来获得新的教育理念,激发特殊教育教师的活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做出贡献。②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对特殊教育事业特别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但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仍然教师缺乏,教师的任务繁重,且相关学校不能及时为教师提供培训,使得特殊教育的教师从事这项事业以后,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或接受培训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措施

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特殊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特殊教育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通过专业化培养、完善培训制度、完善激励制度、构建证书制度等措施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③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养

教师本身就是一项专门的职业,而特殊教育是专业化更强的一种职业,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定要从职前教育以及职后培训两方面进行。④职前教育主要指各个高校针对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鼓励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和老师积极的参加由特殊学校举办的各项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高校的教师还应该定期到特殊学校进行科研及教学等各项工作,增加在校学生到特殊学校顶岗实习的机会,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及老师能够对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教育的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特殊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职后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特殊教育教师自身的成长及知识的更新上,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决策及实践的能力,以学代训进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不单单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主要的是针对有特殊对象的需求以及特殊学校的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建立在特殊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之上的。一方面,学校的领导层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制度来促进并激励特殊教育教师自觉地对学生的学习及需求进行适应,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进行特殊教育的学校要把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作为对学校工作进行改进的一种重要资源,加强学校与教师的互动,使教师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努力,进而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健全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制度

1.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建立并完善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制度,以保障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更制度化、系统化,并使学校的职工接受培训专业化、责任化、义务化,使培训主体的相关资格认证及行为更规范化。2.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结合我国目前对教师资格的认证主要是依靠学历,教师的职前培训是为了获得学历,虽然学历培训的时间比较长,但高学历可以增加教师晋级及加薪的机会并提高教师的流动性,可以很好的激发参加职前培训人的积极性。非学历培训一般为短期,主要是为了提高参加培训的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的适应能力,针对性更强。这两种培训可以取长补短,用对培训课程及培训质量的评定来对比较单一的学历认证进行弥补,将非学历培训的培训质量作为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一项标准,可以很好的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⑤3.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由于目前社会上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及支持不足,使得人们不够了解特殊教育,导致许多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放弃从事这项工作,很多优秀的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流向其他行业,对建设特殊教育的教师队伍产生严重影响。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性高且难度大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来保证这些特殊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能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进而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这个职业。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足额的发放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人员的津贴及工资,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待遇。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发放特殊岗位补助。在评定职称、奖励及表彰等方面,要给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更多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各项激励机制成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⑥教育部、学校要给予特殊教育教师一定的关注,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同时教育部以及学校要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物质生活,同时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给特殊教育教师所发的薪资并不能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那么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会越来越低。因此要关心特殊教育教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4.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当前,我国缺乏规范的任用特殊教育教师的制度,有一些地方的特殊教育教师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再加上没有及时将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补充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这种状况既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还导致特殊教育师资较为缺乏。特殊教育这一领域不同于其他的领域,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往往要借助法律、制度的形式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才会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⑦现阶段,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要将教师培训与教师进修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相关的教师获得任教资格。如果教师在培训以及进修之后没有获得任教资格,此时教师应该继续学习。同时学校还要将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证书、进修证书与教师的业绩挂钩,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通过构建任职资格制度以及完善任职资格制度,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对于那些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其不仅可以顺利完成特殊教育,还可以顺利完成普通教育。相反,拥有普通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不能担任特殊教育的任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其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深厚的专业技能。

(三)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感

为了能够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就要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感。第一,要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转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对特殊教育教师有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样做还可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第二,特殊教育教师要重新认识自身的专业,喜欢自己的专业,并且要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有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只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薪酬才从事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他们根本不喜欢这份工作,更别说喜欢这个专业,因此他们不愿意进行学习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面对这种情况,要从思想上教育这些教师,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特殊教育教师既要有专业认同感,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8]每一个专业都是向前发展的,并且特殊教育专业更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定期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总结

第3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在我国,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时期主要指的是在大学时期专业院校的学习阶段。在其职前培养阶段,学习重点应当是掌握大量书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专业知识主要指的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即有关体育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原理及其技术方面的发展过程和特征等等书本知识。专业技能不仅包含体育理论知识、相关的技术原理、技术要点等,而且包含知识讲解、观察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还要提升其自身的组织能力、编制训练计划的能力、裁判能力甚至是挑选训练方式的能力等。另外,专业实践指的是教师所开展的专业实习。在人职之前,教师接受培训,这是体育学院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准的基础。不同体育院校有责任同时一也有义务借助各种方式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加速体育院校的学生的身份转变,让他们成为具备专业能力的体育教师。    

人职的时候,其接受的培训不仅包含教学案例分析、教师经验展示、青年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等,而且还包含参与的各类教育科学高峰峰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其采用的方式不仅有集中培训、老教师的引导、新教师的研究修习等。依据新教师人职之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联系他们的特征,使用新的符合现实的培训系统,让新教师能够耗费最少的时间实现身份的转变,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体育教师。    

在人职之后,在职培训体系内培育的重点在于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让他们转变为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同时能够针对课题主导方向进行研究的体育专家。假如要达成这样的一个高度,必须在培训的过程中彰显出个人特征,扩展专业知识面,强化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专业水准。所以,培训的核心在于学科前沿的相关内容,与本人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提高个体专业知识素养。运用的培训方式不仅有校内的各类专业培训,而且有国际专业培训以及会议交流等。借助各类交流形式实现扩展教师的专业视线的目标,达到提升他们专业素养的目的。    

2构建学习型组织平台    

学习型组织属于一种互动性极强的组织,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具备社会性质的学习中,建立学习共同体,而且能够让他们借助这些途径和互动方式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健全自己的知识系统川。同时,借助这一互动系统,教师们能够相互扶持,通过相互帮助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获得职业认同。教师借助组织之内所完成的互动学习,不仅能够传递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且能够通过这些知识逐步生成新的知识,逐步加速知识的更新,推动教师知识升值,让体育教师掌握更完善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会形成一种教师相互扶持的多赢局面。在本类组织之内,其成员特别是刚人职的教师,借助学习型组织,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    

针对体育课程进行变革,不仅给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强化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因为主客观条件的不足,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数都是“单兵作战”,基本上不会进行沟通,也很少进行交流。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正好能够营造一个新的教师协作平台,推动教师的分享,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抬升自身的目标。营造教师相互配合的文化,必须要能够让教师相互信任,让他们身心感受到愉悦,各类情感能够顺利流动,实现个性的传达。在此环境下,教师和教师中间建立的属于伙伴关系,他们能够进行平等的沟通,教师一也可以借助这些组织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组织学习不仅能够让教师的思想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吸收别人的智慧,以此来提升群体智慧的力量。学校和教研组一也应该考虑体育教师的协作文化,借助建立教研小组和学习型组织来达成这一目标。    

第4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教育的一个主体――高素质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实践得以实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世界各国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深刻变革,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和普及,正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契机,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并有效的机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涵义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信息技术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被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手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

目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存在众多分歧。大多学者主要从“教师”、“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化”等这些角度分析“教师专业化”。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提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性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习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者过程。目前国内被广为认可的一种解释是:“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三,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四,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育信息化观念,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有效教学。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无论在课堂,还是在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给予学生指导,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建立“微博“、“博客”,教师学习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有效的促进教学。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对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做到兼容并蓄,是日常课堂教学有力工具。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版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走入课堂。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指导者,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现代课堂是教师的天地,更是学生的舞台,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因些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关注交互式的教学活动。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建立在对课堂教学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实质性提高。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拓宽了交流的范围和空间,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共同参与的、互动的、合作的、交流的平台。作为工具,例如: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化设备,对自己的授课进行录制,与其它教师进行对比,发现缺点及不足,不断反思进步。作为互动交流平台,例如: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教育专门网站、远程教育网站、博客等等进行学习,突破学科的限制、学校的限制和地区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不断交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 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催化剂,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电子技术、网络、远程通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教育信息的检索、处理、交流与协作,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如:利用 Google、Baidu 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集;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知识数据平台以及各种开放式教育网站及远程教育资源等进行教研文献检索、资料下载;利用Exce、 SPSS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整理,使科研数据处理更为高效且精确,并能准确地对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的探索交流研究活动,广泛而迅速地推广、学习、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网络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习交流科研成果。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终身学习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育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人类创造的知识迅速增长,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的不断涌现,教学手段、内容、方法的推陈出新,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使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兼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多数研究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为教师及全人类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个广阔的平台,是支持学习的工具,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有力的工具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索、整理、融合、存储、传递知识资源,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实现知识的再成、转移。

7.信息技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前培养可以提升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后发展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提速,即缩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迅速走出“高原期”,突破最困难的瓶颈。无论哪个阶段,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培训下,都能有效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供了高度共享的网络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位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采用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形式内容丰富的电子教材,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知识的联系,使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无形中得以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交流合作与社会交往的工具,使远距离学习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知识管理工具,如 PKM2、Blog、Mybase、CyberArticle 等有利于教师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 利用概念图(Concept Map)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促进个人知识建构,等等。可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的自主学习,是信息时代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它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与社会地位,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等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教师的合作互助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技术平台。随着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丰富以及教师对资源更加有效的操作,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第5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教师小学专业化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效性低是长期困扰德育的问题,也一直为多方所诟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一)德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随着教师的产生而同时进行的,而真正意义上提出这一概念是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教师专业化应该如何界定,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思考和认识。当然,国内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大部分学者都强调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应该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等基本内容。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提高中小学生教育效果的基础。在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这一大背景下,德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开展德育的基本途径,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自然是应有之义。

(二)德育课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化的教师

所谓的德育课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的。德育课与其他课程,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对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的引领和转变,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德育课堂上。德育课的课程与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这样,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与其相应的专业素养才能完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小学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各门德育课教师多由专业对口的师范生组成,小学阶段的德育课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多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1.教师队伍方面。小学品德课教师绝大部分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专职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较少。2006年,江西省针对农村骨干教师德育课程班全体学员、九江市市直小学及十三个县(市)区小学的德育课程教师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11%为专职教师,这些专职教师除个别是因为年龄大受学校照顾只带德育课程外,其他多为学校领导或德育处主任;89%为兼职教师,兼职学科多为语文、数学。这些兼职教师基本上都不是固定的品德课教师,而且常常受学校实际情况的影响而接受调整。他们当中接受职前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层次较低,多数教师都是直接上岗。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德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加上德育专业知识缺乏,不利于德育课程的教学。

2.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教师对课程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但是不少教师不了解德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也没有认真学习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虽然大多数教师明了德育课的性质,但缺乏开展综合课程的经验,在内容处理、目标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多沿袭以往的其他课程的做法,专业化程度不高。

3.教师的专业执行力。教师的专业执行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具体实施的各个方面。调查发现,教师在备课环节主要还是依据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教学方法也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讨论方法;教学场所多局限在教室,很少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或是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在教学评价方面,多沿袭纸笔测验,或是评印象打分等量化的、不规范的方式。

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德育课教师是否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在理论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实践中,小学德育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即德育课教师无需特殊的素质。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言,德育课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诸多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走向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儿童思想道德发展的奠基时期,小学阶段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部分。其中专业知识包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组织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专业情意则主要关涉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在构建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时,除了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外,我们尤其强调德育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以利于其开展教学,并以其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师应该针对新课改以来的课程与教学要求,在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加强学习。

三、德育课教师德育素质的获得与提升

德育课教师的德育素养的获得与提升是教师教育(职前和职后)和教师个体自我修养的结果。现实的教育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教育经验的丰富,教师的德育素养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一)教师教育

1.职前教育阶段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大德育,一般认为,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进行德育的专门人才。但这些人才多流向中学。建议增强专门针对新课改以来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师资培养。对于这些对口的德育课师资,同样应该加强道德教育的理论学习,使他们对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均应有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注重各领域学习的针对性,各不偏废。在课程设置上,建议丰富有关道德发展、道德教育和教育专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师德底线,使未来的教师队对教育专业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正确而明晰的认识。

2.职后继续教育

入职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培训和外出进修等多种途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训时应紧扣当前德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除了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外,还应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学习;针对道德课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培训,而且在培训时间、内容、方式和考核形式等多方面应更具针对性。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保障教育经费,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一线德育教师有更多机会到高校教育学院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专门的德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

(二)教师自修

除了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和进修,德育课教师提升德育素质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自我修养。这里提出教师提升德育素养的三个策略:

1.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要圆满地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对于实施德育有一种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激发起德育主体内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德育素养的动机,以此激励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就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其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从而形成其践履师德和进行德育的巨大动力。

2.提升德育研究能力

德育研究不仅仅是专业的德育研究者的工作,要科学地开展德育活动,一线教师除了理解和运用已有的道德发展心理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要掌握德育研究方法,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德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教师才能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持分析和批判的态度,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带有观察和反思的视角,不断地探求适合自身的德育模式。

3.注重实践与反思

教师的德育素质直接决定了德育活动的效果。教师对道德的体认和反思对于提升个体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德育实践也是检视其德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最好途径。正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才能更加丰富和深化。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自觉的反思意识、能力和习惯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惟此才能实现“实践——反思——实践”的良性循环,教师也才能收获学生进步和教师自我专业成长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者、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更需要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因此,现代教师职业面对的不再是三尺讲台,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走进的一个职业,它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的专业化职业。目前“高质量的教育在呼唤着高质量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新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及课程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它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适应时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语文是母语的教学,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一个人不是等学了语文才会用语文的,在社会的环境之中对语文早已有了沉淀和积累,所以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此次课改的重点之一。

(二)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和“任老师加工的材料”。它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的人,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变读书、问答的单调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评价等,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小课程连着大世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和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开发资源的意识。

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特别是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把教材当做“唯一”资源,只“教教材”而不知“用教材教”,不知利用“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源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打破“教科书是唯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倡导“大课程”观,开发包括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学科资源与活动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引导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为了使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应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谈本小组的见解。不仅如此,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都要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五)加强教学反思,完善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通过对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才能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不断丰富自我素养,使有效经验得到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得到不断提升。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建立在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提炼、积累、升华,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日趋完善。

三、结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专业化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和途径,对于推动教师自我成长和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第郁,谢方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一、研究过程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 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 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 community 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2011) + 来源类别 (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 725 篇 (检索时间为2011 年 10 月 15 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 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 66 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 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 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 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 ace 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 CNKI(RefWork) 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NKI 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 CN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 ace 仅可有效处理 CNKI 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 Bicomb 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 2001 至 2011 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 (2011 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 10 月 15 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 1 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 年仅能检索到 10 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 100 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 年开始保持在 85 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 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 Bicomb 软件对 2001~2011 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 10 篇的期刊有 21家,结果见表 1 和图 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 10 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 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 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 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 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 1 年,阀值为 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 366 个,连线 294 个,结果见图 4 和表 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 321 个,连线 315个,结果见图 5 和表 4。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 CiteSpaceII 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 (图 4) 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 (图 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由表 3 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 (见表 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 - 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 (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 (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 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 (见图 6)。2003 年,顾小清在 《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而以“主题 (网络学习共同体) 或含 (网络学习社区) 或含 (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 (图 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 Web2.0 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 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 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 8 和图 9。从图 8 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 年之前。2005~2010 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 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 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 ace 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 (b urs t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 366 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 321 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 10 和图 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 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 (学习共同体) 或含 (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 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 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 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 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 2.0 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 Bicomb 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 的 86 名研究学者 (频次累计百分比为 9.5861%) 数据,生成 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 Excel 文件输入 UCINET 软件,输出 ##h 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 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 12。从图 12 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 (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 概念 (见表 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 3 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 的研究机构共 26 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 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 6 和图 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第8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学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

一、前言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体育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只有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水平,因此,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近年来,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逐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现阶段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世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本研究从探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着手,追寻作为校本基础的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说明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寻找当前校本教研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校本教研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主题,以校本研究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网查找论文十余篇,同时阅读了教师专业化方面的相关书籍,并通过互联网收集了与研究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为论文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归纳、演绎、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概念的界定

1.校本教研的概念

校本教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直接目标,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课程教材的实者和执行者。校本教研确认教师具备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有能力对实际的教育情境和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校本教研中教师不是局外人,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局内的一个不断反思的研究者,保证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也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是最直接、最适切的实践方式。

2.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体育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

从广义的角度说,“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体育教师专业化”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体育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2]。本研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采取狭义的理解方式,即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渗透又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讲,校本研究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校本研究可以从“提高经验认识水平”和“强化教学反思能力”两个方面促使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而另一方面校本研究的有效开展又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开展有效的校本研究需要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支撑[3]。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形成新的理论,总结新的经验,运用新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专业知识、技能、理论、实践等的认识与了解会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他们走向研究型的教师:促进教师的转型与提高。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教师的科研知识储备与能力及素养都在逐渐丰富,这也就是是校本教研的“反哺”作用[4]。

(三)基于校本研究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分析研讨制度,引进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以校为本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那么,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有何影响?基于校本教研的体育教师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了解了基于校本研究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1.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1)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观念和意识的影响

由于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缺少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所以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专业意识不强及、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及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等问题。而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体育教师获得了能有效参与学校发展和教学的提升,因而加强了对学校的归属感,并且作为校本教研的活动主体,教师更能体会到参与其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转变其教学观念。

(2)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

校本教研对很多体育教师来说是新鲜事物,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了解、学习其中的知识,并且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经常翻阅与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主动获得专业知识,使其意识到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其教育科研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变原有陈旧的知识结构。

(3)校本教研对体育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进行体育科研已经不在是一些体育专家的特权,一些体育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参与校本教研,其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能力与撰写体育方面论文。

2.基于校本教研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体育教师本人方面

首先,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有些教师认为参与校本教研不过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及评职称需要,体育教师在活动中善于做笔记和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但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他人与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做法,大部分体育教师自主反思的能力、主动剖析自己思想的意识薄弱。

其次,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合作。多体育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仅在自己的教研组内开展,或在自己带领的学生中间开展,或在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之间开展,很少有看到以学科组为合作单位的教研组织活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之间有力的合作。

(2)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教学研究在学校的大环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有利的局面。一些学校尽管观念上重视校本教研,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思考、探究、研究的意识和行为远没有充分表现,尤其没有表现在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中,学校还没有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学校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方面。

3.校本教研的几种方式

(1)“专家论坛”式教研

为了提高教改实验的质量,正确把握课改的实质和方向,可以开设“专家论坛”给全体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邀请在课改实践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互动式的培训,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有针对性地解答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课题研究”式教研

在校本教研中,可以采取课题聚拢的方式,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打破学科的界限,把有共同研究项目的教师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定期进行理论学习,举行课题观摩课,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升华,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问题解决”式教研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总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势必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因此,围绕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体育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专家的指导,协同课题组教师发挥集体力量攻关。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结论

(一)校本教研加强了体育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让其体会到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助于体育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改变其固有的陈旧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二)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合作意识不强。学校对校本教研较重视,但其中的教研往往集中于与教学无关的方面。

(三)校本教研有很多种模式,主要为“专家论坛”式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和“问题解决”式教研。

参考文献:

[1] 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6.

第9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文/李尧

摘要】论文以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考察基点,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从而找出不足,提出专业化的路径选择建议。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现状

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有专家把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所教学科领域应达到的标准,即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标准和在专业方面的知识含量以及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的能力;专业精神是指以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敬业奉献、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为特征的人格风范。本文着重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进行考察。衡量教师专业知识的标准包括学历标准,职称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等。而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则包括教育基本原理、教学方法设计等教学执行力和体现教师的专业创新素养的教育创新力,意即师生沟通、学习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现状

目前,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共设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这三个专业,教师的专业化现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专业知识方面

C 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专职教师7 名,专业背景比较多元,有5 人分别来自经济学和社会学,有2 人为社会保障专业博士毕业。在学历结构上,有博士3 名、硕士4 名;在职称结构上,副教授5 名,讲师2 名。7 名教师均有作为主持人的在研项目或已完成的省级科研项目至少1 项,1 人参与国家级项目1 项。该专业教师共有著作4 部,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多篇。

C 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6 名,学历结构上,博士与在读博士4 名,硕士2 名;职称结构上,教授3 名,副教授1 名,讲师2 名。该专业有国家级科研立项3 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7 项。有专著4 部,译著1 部。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多篇,其中1 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转载。

(二)专业能力方面

教学执行力对于一个师资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执行力上,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教学方法多数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形式。有部分教师有社会兼职,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师生沟通能力上,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多数在本科教学上较少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属任务型教学。课上传授完教学内容,课下并没有予以反馈。而在研究生教学上,相对来说会好一些,但也仅是在课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探讨教学方法问题。

三、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的不足

对C大学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情况整体上来说不容乐观,与真正达到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首先,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中存在知识更新较慢的现象。从发表的论文及所做课题上来看,年龄在30-40 岁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教学经验积累上略有不足,承担科技项目较少。此外,年领层次较低的教师普遍拥有博士学位,部分硕士学位教师经验有余,但缺乏学术积累。其次,多数教师学历教育的专业与从教专业不符,导致学而不专。

第一,据调研,存在师资培训与讲座等偏向工科方向。第二,教师没能够很好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存在对教学敷衍了事的现象。甚至有些青年教师仅仅是传递知识,而非传授。第三,对学生的科学评价能力较弱,存在人情分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评价学生的体系。第四,缺乏专业学科领域系统的培训,虽科研具备一定的水平,但具深度不具教学广度。第五,科研与教学矛盾。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更倾向需要较为完整的一段时间来进行科研,从而会对整体教学安排产生影响。

四、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的路径选择

为完善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根据对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的考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其一,学校开辟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路径,主动建立与完善指导、培训、评价三个体系。研究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脱口而出,课由心生。能够消化吸收所讲授的知识,能够讲出问题的来龙去脉,做到详略得当、收放自如、融会贯通。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产、学、研相结合。

其二,强化高校录用师资标准原则。虽为文科类专业,但要求本硕博专业一致,或所学专业与所授之课完全相符,避免学而不专的源头发生。

其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包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的扩充,亦需高校将所建各项平台落到实处,使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利用起教师教学中心,从文科教师的角度着重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

其四,引进先进培训课程,加大投资力度。针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加大投资力度。例如引进社会保障专业所需的社会保障计算器等专业软件器材,对公共管理学科内容加以专业测评,从而进行培训设计。如此下来,公共管理学科的关注度即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来。

参考文献

[1]杨小峻.专业精神: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项目《吉林省地方院校文科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58 号。)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