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实习计划范文

药剂实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剂实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剂实习计划

第1篇:药剂实习计划范文

而如今,我们走进任何一家农信社网点,已经不见了旧时的手工“装备”,电脑与互联网的应用已达到了全面覆盖。相比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等其他方面,信息科技的全面启动对于历经六十余年艰苦磨砺与能量蓄积的老信合,就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但它的迅速成长无疑是具有革命性与跨时代意义的。

信息科技是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关键支撑。信息科技标准化是实现金融交易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条件,是推动金融创新、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内在要求。

2003年的新一轮深化农信社改革,触发了农信社科技腾飞的“按钮”,各省级联社成立伊始,就迅速拉开了农信社金融信息科技建设的大幕,全国农信社科技建设“加速度”起跑,并在其深化改革迈入第十个年头之际实现了腾飞。

各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开发了经营管理系统、信贷资金管理系统、案件防范系统、电子公文传统系统等,实现了跨系统结算,建立了内、外联网,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经营网络化、品种多元化、服务电子化的目标。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明显增长,涉农金融主体不断增加,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持续创新。

首先,科技引领了产品应用创新。其中,江浙两省先声夺人。2004年,江苏省联社第一张银行卡——圆鼎借记卡试发行,这也是全国首张省级联社发行的借记卡;2005年4月18日,仍作为全国第一,江苏省联社正式发行圆鼎银联标准借记卡;2008年1月,江苏省联社正式发行圆鼎贷记卡和易贷通卡,成为全国第一家发行贷记卡的省级联社。紧随其后,2008年7月,浙江省联社也推出了省级贷记卡品牌——丰收贷记卡;2008年11月又推出全国农信社首创的集循环小额贷款、资金汇兑、代收代付等功能于一体的丰收小额贷款卡,目前已形成了以丰收借记卡和贷记卡为基础、多产品多功能的产品体系。此外,吉林省联社于2007年7月启动了CIPP(支持普适接入的广义适配器平台)项目,2008年4月完成平台全部功能,2008年7月基于该平台开发的第一个应用系统——辽源地区社保代缴费业务成功上线。广义适配器平台采用基于SOA的架构理念减少系统的耦合性,这种设计理念和思想在当时处于技术前沿。

其次,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渠道,提高了支付结算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管理信息方面,信贷管理系统、报表系统、基于数据仓库机构类查询统计系统、1104系统、征信系统和反洗钱等子系统的开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2005年8月21日,江西省农信社核心业务系统在南昌市洪都联社上线运行,这是全国首家以省级联社规模建立的核心业务系统。2005年9月,浙江省联社开始实施大集中架构下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工程,2006年12月4日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全省农信社系统数据大集中,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数据大集中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的省级联社。

在中国金融体系从传统的封闭式运行状态朝着全面开放、接轨国际的方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浙江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建设了现代农村银行客户服务综合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综合信息系统)。综合信息系统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采用开放式体系,模块化、参数化控制,着重产品的管理,针对不同的客户可以快速引入新产品或提供更具附加值的服务;通过角色交易权限管理、总行交易集中授权以及指纹仪、二代身份证阅读器等多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柜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风险管理水平。

第2篇:药剂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思路;规划要点

Abstract: city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basic means of national macro-control of city development, is a direct or indirect instruments of state regulation of c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City planning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will be able to promote the country's economic structure, soc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Keywords: city planning; design; planning points

TU984

一、城市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从学科上讲,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 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美学等多种学科。从行政上讲,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和重要工作。

二、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城市规划思路的三个显著特点

3.1 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 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3.2 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3 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城市规划中的多层面立体化设计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等。

4.1 道路系统。道路是构成城市格局的骨架。从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上看有网状路网、环形放射状路网等形式。这里谈论的是营造城市特色街道空间的设计方法。城市道路一般可分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两类。不同性质的道路其空间特征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利用各种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导,强化空间品质。

生活性的道路应有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前提下,尽量拓宽行人面积,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增加人的活动量,并可将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设施综合设计,维持活动的参与性与多样性,强化活动的特征。

交通性道路是以车行尺寸和速度为原则的空间,它也町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如高架快速干道可眺望全市及自然景观,市内交通性道路可展示沿途各区域不同的城市意象。设计中道路两侧在市中心高密度区宜以连续的立面塑造整体的街道空间,低密度或开放空间宜以绿化种植强调个性,形成对比。当前城市中的步行系统越来越成为展示城市生气和活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创造出丰富的充满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而且也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商业氛围。对这一空间处理的关键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类型的选择和细部的处理。

4.2 高度控制系统。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高度控制系统包括建筑物体量与城市尺度的关系及高层建筑的分布和高度控制。城市高度控制系统是从城市整体的空间架构与历史自然资源、方向指认、结构管理等因素出发制定的理想的建筑物高度分布状况,以天空为背景的一副或一组建筑物以及其他物体的轮廓或剪影形式的天际线,是城市生活事实的物质反映。一个城市中独特的天际线及建筑物的高度,不仅合乎审美上的需要,同时对于一个城市与市民之间所形成的方向感与认同感等心里上的褒义颇为重要,它能使人在心中留下对城市产生的强烈印象。

城市的功能及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可以从城市建筑群的高度及体量的纹理中表露出来,如体量高大的建筑群及整齐的街道是高密度新区的意象;而有机的街道系统及有时间痕迹的细碎体量是旧市区的特征。在规划设计中一般应强化旧城区的现有纹理、街道组织及建筑物体量关系,保持现有高度发展模式,避免大体量或不适宜的高层建筑及无限度的拓宽道路。

五、城市规划单体系统设计

5.1 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景观物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欣赏

建筑美为主的城市硬质景观和以植物等自然景物为主的=跋市软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不仅能美化城市,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将硬质的景观进行“软化”、“绿化”,如对城市建筑物表皮进行改造,通过建筑立面绿化、屋顶绿化、桥梁设施绿化等措施来提高绿化率。

5.2 城市平面绿地设计。不同地域的城市绿化应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绿化来彰显城市个性,重视建群种的筛选、引种,以使城市绿化更接近自然,保持其稳定性,提高生态效益,体现城市特色。具体可从广植乔木、巧植灌木、普植花卉、草坪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5.3 城市水系统设计。水体系统不仅能美化市容,还具有生态调节作用。在滨水区开发中应保护其自然格局的完整性,还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滨水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还可设绿色通道,打造城市慢速交通系统,创造宜人的开放空间。

5.4 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广场设计。广场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应针对城市的气候条件,提高广场的舒适性,降低广场的能源消耗,改善广场周围的微气候。在炎热地区的广场,可增强周围建筑界面围合度,以减少广场的夏季太阳辐射。广场设施的材料、色彩和布局也要根据具体城市的气候来选定。广场的地面铺装应从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来提高其低反射率、 渗水性等相关的物理性能。

六、结语

总之,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因此城市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合理的进行规划,可以准确的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项工程建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环境清洁、设施完善、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参考文献:

[1]陈文.城市规划管理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赵思.规划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人才开发.2009

[3]刘伟.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

第3篇:药剂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市政道路;基本要素;设计;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市政道路是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为了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对工期非常的严格,不允许延误工期,所以市政道路施工的工期短,开工急。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材料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了50%的比例,施工材料的合理选择,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此外,由于城市地下管线的分布复杂,如果盲目施工可能会对市政道路建设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气候、地质和施工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市政道路的施工,因此,了解市政道路的基本要素,做好设计与布局规划工作在市政道路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市政道路的基本要素设计与布局规划。

一、浅析市政道路的分类及要求

主要从市政道路的类别、市政道路建设的要求,市政道路路面的分类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市政道路。

第一,市政道路的类别。依据城市道路的综合,全面考虑城市道路的地位、交通功能和服务功能,市政道路主要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快速路一般为汽车专用路,快速路上行驶的车速较快,行车的距离较长。快速路上的双车道中间要设置中央分隔带以分隔车道,自行车车道要设置在快速路两侧。全部控制或者是部分控制快速路的进出口,高速公路、主干路与快速路采用立体相交,但是次干道与快速路相交最好是次采用平面相交,同时还要有余地留给立体相交的道路。支路与快速路相交且人流较多的地方要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主干路主要是三或四幅路,为城市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主干路的两侧不能设置人流和车流较多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第二,市政道路建设的要求。市政道路的建设要确保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地形、建筑和地物等因素的影响,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确保行驶车辆不翻车、不侧滑和不倒溜。例如,在沿着道路的纵向设置科学合理的上下坡;在平面上设置转折点时采用圆曲线形与直线段连接;在平面上改变道路方向。另外,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需要设置的安全行驶车视距,必须保证驾驶人员能够看清楚最短距离内的障碍物或其他车辆,以保证行车的安全。

第三,市政道路路面的分类。市政道路根据道路路面的结构力学特性将路面分为柔性路面、刚性路面和半刚性路面。柔性路面的刚度较小,即便是由于车辆荷载作用产生的弯沉变形的程度较大,柔性路面的结构本身的抗弯拉强度仍是很低,柔性路面的车辆承载力主要是由土基来承受。刚性路面面层或者是基层的路面结构使用的是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高,弹性模量比较高,所以,刚性比较强。半刚性路面,是介于柔性和刚性路面之间的一种路面,是用水泥、石灰等无机结合料处治的土或碎石及含有水硬性结合料的工业废渣修筑的基层,前期有柔性路面的力学性质,后期具有类似于刚性路面的强度和刚度[1]。

二、论述市政道路的宽度设计

市政道路宽度,也叫做红线宽度,主要是指为道路建设规划用地的控制范围,其中还包括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用地。红线是指市政道路横断面上的各项工程设施与街区的沿街建筑的分界线。保证设计年限内,车辆在道路上能够安全顺利通过,人流车流较多时不会造成交通拥堵是市政道路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

市政道路宽度设计主要包括机动车车道宽度设计、非机动车车道宽度设计和人行道宽度设计。在设计市政道路过程中,每条机动车车道的宽度为3.75米-4.0米,其中路面车道数的确定,要根据道路等级以及设计的年限。目前,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中,大中城市的主干道修建主要采用双向八车道,次于道采用双向六车道,而小城市主干道修建主要采用双向六车道。次干道采用双向四车道,在实际建设中,要为以后的交通发展留有余地。根据规定,八车道的宽度为30-32米;六车道的宽度为23-24米;四车道的宽度为15-16米。非机动车车道宽度的确定需要结合各种非机动车辆行驶要求和实际观测的数据,进行横向的排列组合,更重要的是综合非机动车的总宽度以及超车或并行的横向安全距离。在一般情况下,每条非机动车车道的宽度为1.0-2.5米。其中自行车车道为1.0米,三轮车或板车的车道宽度为2-2.5米。

市政道路建设中的人行道除了供人们步行之用,还要用来植树、地下杆柱和埋设地下管线。所以,在设计人行道的宽度时,要综合考虑着两个方面的因素,确保人行道的宽度能够满足二者的需要的宽度。一般情况下,大城市的人行道宽度宜保持在6米以上,小城市的人行道宽度宜保持在4米以上[2]。

三、探讨市政道路的布局规划

市政道路的布局规划主要包括市政道路结构形式和市政道路的规划思路。市政道路结构形式主要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符合城市用地的需求,满足城市交通发展或者是其他需要而形成的道路系统平面布局。因此市政道路的结构形式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建设条件以及道路系统条件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目前,在我国最常见的市政道路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方格式道路结构形式、环形放射式道路结构形式、自由式道路结构形式和混合式道路结构形式。[3]

方格式道路结构形式,也叫做棋盘式道路结构形式,是市政道路建设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被方格式道路结构形式分隔的街坊用地多是长方形,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干道或者是支路。方格式道路结构形式的布局整齐,有利于城市建筑的放置和方向的识别;交通组织灵活方便,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减少复杂的交叉口;方便市政道路定线等。但是方格式道路结构形式与对角线两点的直线交通路线相比,容易使交通绕行,增加车辆的行程,主要适合于地形比较平坦的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局部地区,当前,我国的郑州、太原、福州等地多采用这种道路结构形式。

环形放射式道路结构形式主要用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政道路建设中,主要是以市中心为中心,围绕市中心设置若干的环形干道,以市中心为中点呈放射状分布。市政道路的规划思路最重要的是分析市政道路的现状,其中包括对当地地形、需保留或拆除的建筑、交通道路现存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交通组织方案可行性等等的分析。

除此之外,在优化市政道路交通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利用原有的道路,要满足人们长久的交通习惯以及方向识别性的要求,同时道路间距还要满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的要求,充分利用支路与小路对于城市主干道网的辅助作用,减少干道与干道之间的冲突和错叉,公共交通停靠站最好是采用港湾式,以缓解城市的车流与人流,避免造成交通拥堵[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市政道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市政道路基本要素的设计与布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市政道路施工企业,要重视市政道路基本要素的设计与布局规划,全面了解市政道路的分类及要求,应用专业知识,做好市政道路建设的宽度设计和布局规划,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缪江梅.浅谈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及布局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4:207.

[2]吴新中.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与施工的动态化探讨[J].山西建筑,2009,v.3521:256-257.

第4篇:药剂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道路的建设与规划自古代以来就颇受各国重视。中国古代营建都城,对道路布置极为重视。当时都城有纵向、横向和环形道路以及郊区道路并各有不同的宽度。中国唐代(618~907年)都城长安,明、清两代(1368~1911年)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统皆为棋盘式,纵横井井有条,主干道宽广,中间以支路连接便利居民交通。随着历史的演进,世界各大城市的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自发明汽车以后,为保证汽车快速安全行驶,城市道路建设起了新的变化。除了道路布置有了多种形式外,路面也由土路改变为石板、块石、碎石以至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以承担繁重的车辆交通。并设置了各种控制交通的设施。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也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建设推动城市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道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许多大城市改建、兴建了大量道路,铺筑了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兴的中小工业城镇也新建了大批整洁的干道。如北京市展宽了狭窄的旧街道,修建了二、三环路及通达卫星城镇的放射性道路,并修建了一些互通式立体交叉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的三幅车行道的道路,既改善了市内交通状况又便利了对外联系,改变了旧北京的交通面貌。又如中国工业城市上海,建国以来也新建改建了大批道路,并建成横跨黄浦江的大桥和黄浦江打浦路隧道,两岸交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一、城市道路应具有的基本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建设一般较平坦、宽阔。为适应复杂的交通工具,多划分机动车道、公共汽车优先车道、非机动车道等。道路两侧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道路围线、房屋建筑。人行道下多埋设公共管线。为美化城市而布置绿化带、雕塑艺术品等。为保护城市环境卫生,道路设计要少扬尘、少噪声。公路则在车行道外设路肩,两侧种行道树,边沟排水。现代的城市道路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有机活动,安全运行。为了适应城市的人流、车流顺利运行,城市道路要具有:

(1)拥有适当的路幅以容纳交错繁重的交通

因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车流量也在随之增加,所以设计城市道路时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承重能力,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的人口占有量设计适当的路幅。

(2)道路根基要坚固耐久,路面要平整抗滑以利于车辆安全、舒适、迅速、便捷行驶

因为,在城市道路中每天需要承载不同类型、不同重量的人流、车流等。所以,这就需要对道路的根基耐久度、坚固度进行严格的要求。另外,特别是在春季和冬季,路面易受雨雪天气影响而比较滑,这就对道路修善的平整度和防滑度以严峻的考验,需要在道路设计方面考虑到路面的平整、防滑设计。

(3)少引起扬尘、少引发噪声以利于环境的卫生保护;

因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道路大多设在居民区之间,这样有利于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的交通。但是,这样的城市道路设计也易给周围居民造成噪声污染和扬尘污染,这就需要道路设计者在道路设计时加入保护道路所在地周边地区居民生活环境的设计思路,设计出既有利于人们出行,又不破坏环境的道路设计理念。

(4)便利的地下排水设施以便将雨雪水等污水及时排除;

因为,一个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共是否健全,就如同城市的“心脏”是否健康。而地下排水系统的周密设计与城市道路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新时期城市道路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道路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的健全性。

(5)充分的照明基础设施以利于居民晚间的出行活动和车辆的安全运行

道路的照明设施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隧道行驶时,道路的照明设施直接关系着人们出行的安全;另外,在夜晚出行,可以为机动车的行驶和人们的夜间出行提供便利、安全。

(6)道路两侧要设置有足够宽的人行道、绿化带、地上杆线、地下管线,以保证安全

因为,在道路上行驶的不仅包括机动车也包括非机动车,而且还有行人。这就需要道路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要设置足够宽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此外绿化带的设计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隔离粉尘,减少大气污染,同时还可以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保证市民安全出行。

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探索

1.道路规划设计思路中出现的问题

在道路规划设计思路方面,当前国内部分城市存在,对道路路网的合理规划不注重的设计问题。没有从整体市区的路网均衡性出发,致使不同等级的道路结构、宽度以及密度不符合相关标准,不考虑当前路网的宽度是否能够使车辆顺利通行。而是把眼光多放在未来,希望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在根据情况拓宽道路。这就体现出当前一些城市在道路规划设计方面没有打好“提前量”。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另外,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还存在着,道路交通规划不合理。从表面上看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横道应有尽有,但究其实际,大部分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方面都把主要资金投入到建设干路、立交等主干道的建设,而把贯通性的支路建设规划忽略。造成支路不能形成有效的系统网络,影响市民的出行安全。所以,针对道路规划设计思路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道路规划设计者对所设计的道路做重新思考与审视,使主次干路具有均衡性,道路的宽度、密度等在设计时要打好“提前量”,以备不时之需,便于市民更好的安全出行。

2.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

针对一些所在地区地形较复杂多变的城市,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方面易出现道路横断面设计方面的问题。因为城市道路周围的地形较复杂,对于特殊路段的道路横断面,如果在道路设计时只标识出某个标准横断面,这样是远不能使道路断面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的。除此之外,还包括对非机动车道宽度的设计确定问题。非机动车道的设计规范中规定:自行车宽度为1米。但是,在真正的道路工程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有些自行车用于运送货物,形式速度相对较慢,这样就会存在超车的现象。这样,在传统的道路断面上,自行车因为要超车就会借用机动车道或其他车道,会增加各方出行的安全隐患。所以,在近几年的道路设计规划中自行车车道的宽度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宽,并同时设置大于或等于2条车道的自行车道,其中每条宽度大于1米。这样不但会减少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还在侧面对人们的绿色出行起到呼吁作用。

3.道路规划设计中交通安全方面设计经常出现的问题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对道路交通安全情况的分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汽车行驶时方向、道路中形势车辆的组成、道路的流量、车速、道路周边的路网情况等的系统、周密的考虑。在此环节设计前期的工作中,道路规划设计者应认真、充分调查和综合系统的分析后总结出规划设计结论。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可见,道路规划设计中的交通分析十分重要,如果不对道路交通做出全面分析,易在道路真正投入使用时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严重的后果可能造成道路网的瘫痪。所以,道路规划设计者一定要做好道路规划设计前期道路的交通分析。

4.道路规划设计中道路绿化设计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道路绿化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所以道路的绿化设计不容忽视。所以,在道路规划设计中绿化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道路绿化设计方面要注重绿化的美观和功能的有机结合。针对性质不同的道路,在绿化设计方面要以道路行驶者的主要观赏特点为根据,运用不同的绿化模式。道路绿化设计的作用主要有:消声、遮荫、地面覆盖、视线诱导、装饰、消尘等功能。应根据绿化的不同功能和城市的性质,以及道路的等级、地形等自然条件对道路绿化做出整体性、全面性的合理规划设计,达到充分发挥绿化的美观和功能性有机统一的目标。

第二,在道路的绿化设计方面,道路规划设计者要注重考虑绿化对行车者的视线诱导作用。针对一些车速较高路段和主干路的设计,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驾驶员的心理活动状态和行车安全,这些方面均需要绿化设计进行视觉诱导。例如:在告诉路的弯道区道路两侧的树木排列情况可以给行驶者以视觉诱导,告知他们前方需要转弯减速行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弯道区行驶的安全隐患。

最后,道路的绿化设计还有利于对各主、次干路之间起到分隔作用。道路之间的绿化设计可以将不同的道路分隔开,减少各主次干路之间的干扰,形成一条自然的隔离带。另外,道路的绿化设计可以将道路周围视觉涣散地集中起来,使行驶者注意力更集中,增加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那么针对上述城市道路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要点进行分析,提出建设城市道路应注意的建设思路。城市各重要活动中心之间要有便捷的道路连接,以缩短车辆的运行距离。城市的各次要部分也须具有道路通达性,以利居民的活动与出行。

三、建设城市道路做好城市道路与各城区之间的连接纽带,做好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城市道路繁多,又集中在城市的有限面积之内,纵横交错形成网状。所以,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影响着相交道路间交通流畅性的交叉路口。可见,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予以解决。如设置色灯信号管制、环形交叉、渠化交通、立体交叉等以利交通流畅。城市交通工具种类繁多,速度快慢悬殊,为了避免互相阻碍干扰,要组织分道行驶,用隔离带、隔离墩、护栏或划线方法加以分隔。城市公共交通乘客上下需设置专门的停车站台,还需设置停车场以备停驻车辆。要为行人横过交通繁忙的街道设置过街天桥或地道,以保障行人安全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干扰车辆交通;同时,在交通不繁忙的次干街道上还可以划分过街横道线,行人可以伺机沿横道线通过,保证了行人的出行安全,因为在道路规划设计中行人和驾驶者的生命安全是同等重要的。

另外,新时期城市道路的设计与建设还应为城市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提供隔离地带、避难处所和负责抢救的专门通道;为城市的绿化、美化提供足够场地,并同时配合城市重要公共建筑物前庭布置,为城市环境需要的光照通风提供必要且适当的空间;为市民散步、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提供便利出行。

四、城市道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路网设计、建设要点

城市道路主要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其中主干路是指:连接城市各主要部分的交通干路,是城市道路的骨架,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主干路上的交通要保证一定的行车速度,故应根据交通量的大小设置相应宽度的车行道,以供车辆通畅地行驶。所以主干路根据其特点,道路设计的线形应通顺、便捷,道路之间的交叉口应尽可能少,以减少车辆在相交道路上进出的互相干扰,另外,平面道路交叉要有控制交通的具体措施,交通量超过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时,可根据规划采用立体形式的交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应用隔离带分开。交通量大的主干路上快速机动车如小客车等也应与速度较慢的卡车、公共汽车等分道行驶。主干路两侧应有适当宽度的人行道。应严格控制行人横穿主干路。需要注意的是主干路两侧不宜建筑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物如剧院、体育馆、大商场等。

次干路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主要道路,是一般交通道路,但是兼有服务的功能,其配合主干路共同组成干路网,起到广泛联系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供快车、慢车混合行驶。如果在条件许可时也可另设非机动车道。另外,道路两侧要注意应设人行道,并且可以设置吸引人流观看或游览的的公共建筑物。

最后,支路是指:次干路与居住区的联络线,为地区交通服务,也起集散交通的作用,支路的设计较灵活,其道路两旁既可以有人行道,也可以设有商业性建筑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也逐渐增多,对于道路交通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可以推动城市化建设快速的发展;但是反方面的道路拥挤,交通管制秩序混乱,导致居民出行所需时间较长,市内泊车场地严重不足,另外建设道路的承载能力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则会严重阻碍城市现代化的进度。所以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下进行,并与此同时顺利度过目前“阻碍性”的起步阶段,才能使之打下牢固、坚实的发展基础。因此,作为城市道路的规划与建设者,在设计城市道路时要使道路更加人性化,更多地考虑出行者的感受,遵循“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原则,使道路的使用者更加舒适、愉快,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城市道路――装配式挡土墙》.[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徐志强,李梅.《试析宜居城市道路设计模式的转型》.[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 [3]刘晓青.《道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改善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08[4]周小群,宏.《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07

第5篇:药剂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濮阳;历史文化;遗迹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之誉。濮中华第一龙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为了更好的展现濮阳的历史文化,本文对濮阳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一、四牌楼

四牌楼又名中心阁,位于濮阳老城十字街,高8.6米,长宽各6.6米,面积43.56平方米。该建筑为木石结构,呈方形,四角以石柱支撑阁顶。阁顶以全木构成,扣榫严紧,四角各有斗拱相托,阁檐上挑,上覆琉璃瓦,青光闪烁。顶脊塑八只蹲狮,栩栩如生。四道垂脊各塑龙、凤、鱼、马,呈龙飞凤舞、鱼跃马腾状。四角套兽下垂铜铃,L吹摆动,叮当作响。阁内绘饰图案,雕梁画栋,非常美观。外壁四块额板,雕字如斗,苍劲有力,为书法家刘文选所书。东曰颛顼遗都,西曰澶渊旧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门锁钥,概括了濮阳历史悠久和地理上的重要位置。

四牌楼为何时所建,多概言明嘉靖年间。嘉靖《开州志》载:“四牌楼坊,在十字街心,东扁宪副,西都宪,南颛顼名都,北汲黯故里,知州龙大有立……”。今《濮阳县志》云:“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兴建中心阁”。嘉靖《开州志》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王崇庆主持编修,十月书成。龙大有作知州是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并在城内修建明道书院,而言嘉靖二十六年建阁更晚于旧志,且当时知州为李一元,非龙大有。四牌楼究竟建于何时,还须考证。至于四牌楼四面额版题字,嘉靖《开州志》虽言不清,然曰南为“颛顼名都”,尔后何时何人更名东为“颛顼遗都”?因涉及颛顼方位,不可忽略,还需考证。

二、龙碑

龙碑位于濮阳县城西南角,106国道与西环路交汇的三角地,面积为18亩,周边设钢筋护栏。园内栽植了各种花卉、草坪、树木,修筑了曲径,与中华第一龙出土地、濮阳古城高相辉映。龙碑由碑顶、碑身、中座、基座四部分组成。碑顶呈三角形,略大于碑身,碑顶每角卧一石龙,栩栩如生。雄伟高大的龙碑展现了濮阳龙乡的古老文明和现代化城市的勃勃雄姿。碑身为三棱形,由三根巨龙石柱支撑,龙柱高12米,分别由8节8吨重的花岗岩砌成。龙柱之间是三块石碑,分别镶嵌着三组刚劲有力的金色大字“中华龙乡”、“颛顼遗都”、“澶渊盟城”,系著名书法家、太原市市长曹中厚书丹。基座为圆形,直径21米,设8步台阶;中座也为圆形,高2米,直径10米。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9.97米(象征着1997年兴建),总重量380吨。周围镶砌8幅浮雕,分别为“中华龙源”、“颛顼乘龙”、“相土造车”、“启铸九鼎”、“孔子居卫”、“铁丘之战”、“武帝治水”、“澶渊之盟”,记述了濮阳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三、张挥公园

张挥公园坐落在濮阳县东关老虎台地,金堤以北,南环路以南。挥公墓为圆型,直径20米,基座高2.6米,土球顶高5米。墓基采用料石砌筑,内设8根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两道圈梁,土球顶栽植了草坪。墓周围修筑宽为8米的环型路,路采用毛石浆砌挡土墙,路面用青石板铺设,并设花池,栽植树木花卉。墓南20米为小广场,面积400平方米,广场南端有一宽8米、高12步青条石铺成的石阶。

挥公碑在挥公墓地小广场外,碑身高3米,宽0.76米,厚0.5米。碑向南20米安装4步青条石台阶,宽5.4米。碑周围修筑矩型环型路,宽12米,挥公碑阳刻“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墓”,碑阴刻濮阳县人民政府撰写的碑记。

挥公像在挥公碑向南90米处,像基座高5.1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粘饰,并有四组线描图案,分别是:“始制弓矢,射猎鸟兽,迎战共工,颛顼赐姓。”人物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记述了张公的功德。挥公像坐落在花岗岩基座上,像高3.3米,整体高度8.45米,采用实心红花岗岩雕塑而成。张挥手持弯弓,身挎利箭,目视远方,威武雄壮。

挥公墓、碑、像采用园林路连结。园林路全长112米,宽5.4米,路面用卵石粘铺成各种不同的图案。道路两侧栽植树木花卉。

四、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 1987年在位于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发现””。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参考文献】

[1]李中义,张彩玲.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魅力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发展路径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第6篇:药剂实习计划范文

1 改革实验教材, 精选实验内容,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1)以往实验教学有着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材中设计的每个实验,对实验的原理、步骤写得一清二楚,实验方法和思路也只有一种。在上课时教师也是按照教材的内容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装置甚至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缺乏思考能力,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做实验时只需“照方抓药”即可。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抑制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结果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模仿多,创新少,影响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改革后药物分析化学实验教材采用的是自编教材, 打破了过去基础性实验多, 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少的格局。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因为药物分析化学课程是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为基础,所以在开设基础性实验时我们选择能反映学科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 使学生熟练掌握常规和现代分析仪器,如:移液管、滴定管、电子分析天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等,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术,熟练使用药物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 ,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操作技术和仪器解决较复杂的综合性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综合实验,掌握对分析技术的综合运用的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实验教学与专业的衔接,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指导作用,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

(1)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都是附属于药物分析课本理论教学,开设的实验项目中验证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而且更新不足,学生仅仅是机械地进行操作,积极性不高。目前各个药剂专业课程所设置的实验项目之间没有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式地进行操作,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也不能为企业提供具有高水平、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实验教学除了巩固和训练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既包含有基本的实验操作训练,也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具有更好的实验素质和实验能力。

(2)新的实验课程设计根据药剂职业岗位的任职需求,参照药士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每章节的实验课程都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结构――性质――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临床应用”来确定实验的内容。使得药物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能更紧密的连接药剂的其他学科,还能更好地与临床岗位相对接,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实现在做中学、做中知、做中会。例如根据药物生产过程,开设磺胺嘧啶片的综合性实验,从“原料――合成――制成剂型――质量分析检查――评价”等步骤,在实验中穿插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化学等课程,使学生在整体上系统地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学生切身学习和体会了药物研发的基本流程,又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各种基本操作、仪器使用和数据处理。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了科研思维和综合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开展项目教学法,体现“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思路。每次实训内容都是精选药品分析检验工作岗位上综合性较强的工作任务,将其分解转化为若干个学习任务,在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组长和组员,根据实验需要通过网络或者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做好实验的预习工作。指导老师再组织学生对该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操作难易、注意事项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反复修改方案,最终确立最佳的实验方案。然后学生进入实验室独立操作,从准备实验开始就由学生自己动手,包括前期的配制溶液、挑选仪器到每一个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等。在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主要起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对实验方案提建议,但是要由学生自己分析和下结论,这种实验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转变实验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实验考核方法

(1)以前传统的实验成绩考核多以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学生为了得到高分,甚至直接篡改实验数据,这种考核方法很难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实验水平。

(2)改革后实验教学考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实验积极主动性、实验课堂纪律、实验操作的规范度、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书写。二是技能考核成绩,期末实验操作考核我们拟定三套试题:(1)容量瓶;(2)移液管;(3)碱式滴定管。学生现场抽签选择考试项目,按签上的要求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制定好的详细具体的操作规则和评分标准量化地评定操作成绩。这种考评机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高度重视实验课。

4 设置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1)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我们在课余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同时, 我们在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实验技能大赛, 对操作技能良好的同学给予奖励,颁发奖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篇:药剂实习计划范文

一、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很深,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有些官员面对大量农民工进城存在着担心:害怕农民工进城引起公共资源紧张、社会治安恶化;担心农民工进城会挤占城市职工就业岗位,加剧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城市市民对农民工进城也表现出矛盾心态:一方面认为农民工是廉价劳动力,可以分担城市居民不愿做的很多脏活、累活、险活;另一方面又认为农民工进城抢了自己的饭碗,增加了就业难度,加之农民工素质低、犯罪率高,使城市居民失去安全感等。这些观念造成了城市市民不能公正地对待农民工,缺少包容之心。

(二)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

1. 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

我国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不仅把城乡人口划为彼此分割、极不平等且很难逾越的两个社会群体,而且把农民禁锢在农村土地之上,拒于城市大门之外,即使已进城多年的农民工,依然被排斥在城市管理体制之外。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城镇的常住人口达5.2亿之多,而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人数却只有2.5亿多,即是说,城市人口中有一半以上不被当作市民。近年来城乡分割体制虽有所松动,但是很多大中城市要求来外人口必须在本市购买一定标准的房产、投入较高数额的资金或具有大学以上的学历才允许迁入户口,甚至一些小城镇也设置了多达数千元的城市增容费。可见,农民工进城的成本偏高,农民工市民化仍然有很多限制。农民工与生活工作在同一空间的城市市民存在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别,难以融入城市社会。这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很不相称,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2. 就业歧视使农民工在城市择业阻力重重

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政策,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近年来中央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农民工进城开放绿灯。但许多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态度,使中央政策难以真正落实。一些城市政府出于代表城市市民利益考虑,以本市劳动力充分就业为施政目标,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上,实行抑制政策偏多,鼓励政策为少。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热情、引导不够,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着重堵轻疏、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就业轻农民工安排的现象。

3. 社会保障体系无法覆盖所有进城农民工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逐步完善之中,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整体呈现比较薄弱的局面。因城镇建设丧失土地的农民中,有一部分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补偿和安置,基本解决了社会保障问题,更多地方的失地农民,仅得到了不足以维持长远生计的补偿金,沦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生活无着落的“四无”农民,这导致失地农民与当地政府和用地单位的矛盾冲突。对于已获得城镇常驻户籍的农民工,有的有稳定住所、职业和收入,有的虽有固定住所,但职业和收入却变化不定。这些人都享受不到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流动性较大的进城农民工,大多在私营企业就业,维权意识和参保意识较差,许多私营企业主违反劳动法不给他们投保。更有甚者,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利用农民工就业困难又急于就业的窘境,在招用农民工时,既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给农民工投保,严重侵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总之,社会保障水平已成为进城农民能否留得住的关键。

4.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无法保障

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和足够的经济实力,进城农民工子女很难享受和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致使很多农民工子女或失学,或被迫上质量很差的学校,或回村成为留守儿童。农民工绝大部分为流动人口, 长期处于不断迁移之中, 大量农民工子女失学情况令人堪忧。这必然导致农民工子女整体素质不高,随之产生第二代或第三代农民工,给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带来巨大阻碍。

(三)城市就业空间难以适应农民工市民化的需要

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有着密切联系。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规模大,对劳动力需求量就大,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就快。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大军进城就业的需求,加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产生了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的现象,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随着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破产企业和实行资产重组的企业产生大量下岗职工,使得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范围只能局限在层次较低的产业和行业,对进城后的收入预期下降。农民工进城就业空间的紧张,以及农民工进城后生活、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大幅度支出的困难,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四)农民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调查显示,现在的进城农民工年龄一般低于劳动人口的平均水平,绝大部分集中在20―35岁之间,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高达87.8%。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程度占31.1%,初中程度占49.3%,高中程度占9.7%,中专程度占2%,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5%。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农民工进城后就业竞争力低,一般只能在加工业、建筑业、运输服务业、小商业等较低层次的产业就业。除此之外,农民工的政治法律意识、思想道德素质、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都与城市环境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一)注重战略思考,彻底更新观念

针对人们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存在的错误观念,要通过政府文件、党报党刊以及电视、电台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市民化对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要知道,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为城市工业品开辟广阔的市场。进城农民工不仅是消费者,更是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让他们共享社会进步和城市化发展的成果是理所当然的。

(二)创新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路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地方相机决策的内容,特别是在农民工进程就业的现实和财政增收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近些年来,大多数省区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均做出了颇为不凡的动作。一个具有共性的改革,是尝试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到2007年,全国已经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

户籍改革旨在建立一体化的不被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表面而言,城市户口的福利含金量造成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悖论:越是在户口中附着较多福利内容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越是困难;而户籍制度不改革又无法改变其附着的福利内容。如果换一种思维,不是单纯考虑给哪些人改变户籍身份,而是着眼于把福利内容从户籍身份上剥离,或者说,把福利上的差距缩小到无须借助户籍身份的转变即可共享服务,则可以打破改革面临的困境。归根结底,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质并不在于是否放宽了入籍的条件,而根本在于是否把福利因素与户籍身份相剥离。因此,把户籍制度与这些领域的改革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助于政策调整和推进改革,也抓住了户籍改革的实质内容。

(三)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上,当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应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其二,应对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三,可将农民工纳入到一种“低门槛、开放式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新计划”中,构建中国社会保障新平台;其四,应将农民工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此外,有人认为农民工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应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依次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还有人提出了“低起点、多层次、土地换保障”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设想和解决办法。综合上述四种观点,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看,只有采取第四种观点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真正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四)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

城市政府要由过去的限制农民工向主动吸引农民工转变,并为农民工做好各种服务。第一,要根据城市现有规模和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和趋势,以及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承受能力,确定吸纳农民工落户变市民的数量和实施计划,将进城农民工住房、子女上学等问题,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合理安排。第二,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主动为农民工提供城市劳动力需求信息,统筹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对进城农民开展科学有效地指导和服务,引导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第三,要做好对进城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开展职业技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指导,以提高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能力。第四,要进一步加大对劳务中介市场和用工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加快制订和落实相关劳动法规,健全劳务纠纷协调仲裁机构,依法严厉打击针对进城农民工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进城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努力扩大城镇就业空间

企业数量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少,是我们城镇就业困难和农村人口得不到有效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大力发展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大中小企业并举,才能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既具有优势,又能扩大吸收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容量,使国内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城市化进程。建议政府从战略高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产业,挖掘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可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六)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

第一,改革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目前,国家可以扶贫名义在贫困农村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然后逐渐在全国推广实行。对城市中来自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子女实行免费入学,不能以户籍等原因为由拒绝他们入学。为防止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时因户籍影响而在班级里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在对教育教学考核时,将现行的“户籍人口”统计口径改为“常住人口”统计口径等。这样, 可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整个城市教育规划之中, 即便是原来不愿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学校, 出于自己的教育业绩考虑也会像对待城里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第二,规范农民工学校。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做出了规定。农民工子女目前的处境和地位有其历史必然性。政府有关部门首先应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合法性问题, 对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教学活动和教育质量等进行有效监管, 达到标准的学校可以合法化, 不具有办学条件的予以取缔。在此基础上, 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要加强对农民工学校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工作, 严格制定办学标准和细则, 对教学活动和质量实施有效监督, 上级教育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应把农民工子女教育情况列人对政府教育工作考核内容。

第8篇:药剂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林业绿化管理;措施;管理体系优化

1.林业绿化管理的重要性

城镇化的建设加快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问题,就是城市建筑用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使得林业用地的越来来越少,再加上环境污染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扩大绿化用地迫在眉睫。

(1)首先对原来就有的绿化地带一定要保持并且给予相应的保护,将现有的不可用地,也就是没法用来耕作,但由于地形问题也不适用于建筑的土地进行林业规划,栽种相应的树木,保持水土的同时绿化当地环境,且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一定的维护。不但可以提升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改善了城市的生活水平,使其更适于人类居住,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2)这几年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的大力发展也导致了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也被打破。所以进行一定的林业绿化管理,既可以改善城市市容,也可以相应地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3)如今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已不仅仅是通过它的经济水平的高低去衡量,而是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进行考虑,其中城市绿化就是其中一项。一个城市的绿化的覆盖率不仅使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满了活力,而且也能让居民更舒心、更放心地居住,这样才能推动一个城市得全面发展和健康运行。

2.林业绿化存在的问题

2.1绿化资金不足

政府资金大部分用于经济建设,对于林业绿化的投入不多,而且后续对于绿化的养护资金也很难跟上,申请时间较长,资金实际到位较晚。而且林业绿化只有投入,没有实际的收益,使得林业绿化的养护人员缺乏积极性,在较少的盈利面前,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绿叶绿化的护理工作,导致绿化缺乏可持续性,整体的绿化效果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2.2对绿化的重视力度不够

绿化的树木栽种结束以后,并不代表绿化整体的工作就此结束,还需要有一个持续有效的绿化管理,来保证林业的绿化效果。但现在的林业绿化刚开始建设可能还比较受重视,但是时间一长,管理上的不足则会日益明显,林业绿化效果一年不如一年,对于林业绿化的作用缺乏清楚认识,没有有效的手段运用到整个绿化过程中,阻碍了绿化效果的提高。

2.3缺乏完善的林业养护管理体系

在林业绿化中,科学有效的林业养护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对种植的树木要进行及时的浇灌,施肥,修剪,防止病虫害。但现在的许多林业管理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养护措施做得不到位,养护技术水平不高,是养护学和生态环境相分离。

3.提高林业绿化的措施

3.1确立林业养护的观念

林业的养护对后期整个林业的存活率有着极大的影响。首先要制相关的林业养护管理规划方案,不论是刚栽种的树苗还是已经成年的树木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后期管理和养护,这样才能保证林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另外,引进先进管理观念的同时也要投入一定的管理技术,运用技术对树木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才是关键。

3.2加大对林业绿化的资金投入

在过去,我们只管发展经济,大力扶持工业,根本认识不到环境的重要性,以致到目前为止,即时国家虽然一直在提倡绿色工业,绿色经济,但当地政府对城市林业的管理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相比较在工业方面的资金补贴,政府对林业管理方面投入就显得很单薄。鉴于此,政府管理者应该转变传统观念,重视城市林业管理,加大对城市林业的建设方面的扶持。只有足够的资金才能保证林业建设的正常运行,才能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林业的整体绿化建设。

3.3推动林业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进行

对林业养护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不仅可以提高林业绿化的养护管理效率,也有利于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与经济利益挂钩,才能更好地提高提高人们的积极性。采取科学的招投标政策,在竞争中才能找到更合适更有能力的养护管理单位,从而保证林业绿化工作的顺利展开。政府积极开展主导工作,

3.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养护队伍

植树造林需要一定的技术团队,同样的,后期林业的养护管理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团队进行专门的养护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林业的养护管理水平,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林业管部门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林业专门养护队伍,引进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技能的实践操作训练。这样一来,林业的后期管理和养护就不再是问题,就是出现问题也能更好地及时解决。

4.林业绿化管理体系的优化

(1)首先要进行高层管理者观念的优化。只有高层管理者重视了,才能推动整个林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就是进行员工的培训,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林业保护观念宣传和后期林业养护的技能的掌握。从上至下地进行彻底改变,才能跟好地完善和健全林业绿化管理体系。

(2)林业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制定合理的长期管理方案,实现当地文化和林业保护观念的相互协调,积极引导大众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林业管理体系的优化,除了人才的培养、资金的投入、观念的改变外,还需要与国际接轨,跟相关国际林业组织合作,不但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有利于开阔自己的眼界,吸收新的管理观念的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更好地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得林业绿化管理体系。

5.小结

林业绿化是城市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生活质量以及城市容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建设,特别是林业的建设和养护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程量大,耗时时间长,效果见效也慢,所以工作人员务必要有一定的耐心。政府也应该认识到林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积极效应,所以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同时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第9篇:药剂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爆破工程;乳化炸药;炮孔间距;水下爆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基础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种爆破工程异军突起,对炸药需求量不断增加。乳化炸药是一种含水工业炸药,其抗水性能高、爆炸性能好、机械感度低、环境污染小,生产、使用、运输方便且安全,随着乳化炸药的推广和应用,其在工业炸药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并逐渐成为民用炸药的主导产品,当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爆破工程中,特别是在有水的环境下使用更是乳化炸药长足的优点。下面笔者就对基于爆破工程的乳化炸药的应用和实践进行分析。

1. 乳化炸药概述

乳化炸药主要是借助乳化剂的作用使氧化剂盐类水溶液的微滴均匀分散在含有分散气泡或空心玻璃微珠等多孔物质的油相连介质中,从而形成一种油包水型的乳胶状炸药,属于含水炸药的一种。最早的时候,乳化炸药是非雷管敏感的,引爆需要借助中继起爆药,当下乳化炸药在小直径情况下具有雷管敏感度,密度高,可控制到1.05-1.25g/cm3,爆速为3500-5000m/s,还具有猛度高、抗水性好、临界直径小、起爆感度好、生产安全、污染少的特点。国内生产的乳化炸药有类石型、煤矿许用型、露天型三大类,其中岩石型乳化炸药可用于无瓦斯、煤尘、矿尘危险的中硬岩石的爆破工程中;煤矿许用型的乳化炸药可用于低甲烷矿井煤层采掘工作面、煤油共生矿井、低甲烷矿井高甲烷采掘工作面、煤与煤尘气突出矿井等;露天型乳化炸药主要用于露天爆破工程。乳化炸药现在在各种民用爆破工程中已得以广泛应用,在有水和潮湿的爆破场合中更显示着其优越性。

2. 基于爆破工程的乳化炸药应用的相关问题

2.1关注温度对起爆感度的影响

乳化炸药是一种油包水型的乳胶状炸药,内部结构特殊,耐低温性能较低,内部结构和化学气泡敏化元素对低温比较敏感。在低温条件下,油相包覆的强度会逐渐降低,并变硬变脆,进而使乳化炸药出现硬化、破乳的现象,化学气泡敏化元素也容易破坏和溢出,综合作用下最终会造成乳化炸药拒爆、失效。所以,在冬季进行爆破作业时,应做好乳化炸药的保存,贮存环境不应过低,而当使用时,应采取一定措施恢复炸药温度,最好大于5摄氏度,但同时不应大于25摄氏度。

2.2对炮眼间距进行合理设计

在爆破工程中应用乳化炸药时,必须合理设计炮眼间距,从而消除“压力减敏”现象对炸药爆炸性能的影响。所谓“压力减敏”指的是在毫秒爆破中,先被引爆的炮孔装药产生的应力波或冲击波会对还未引爆的后排装药产生冲击压缩作用,进而降低其爆炸性能,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半爆和拒爆。乳化炸药构造比较特殊,当受到应力波或冲击波作用时,首先会破坏化学气泡和敏感化元素珍珠岩,并使其密度增大,之后会破坏油包水的连续相油膜,大量大粒径颗粒、硝酸铵析晶在炸药中产生,这些都会大大降低乳化炸药的爆炸性能。

影响“压力减敏”的主要因素是炮眼间距,由于炸药不同,其临界压死距离也会不同,若炮眼距离小于临界距离,必然会使炸药面临被压死的危险。压力传递随着炮眼间距的增加而降低,相关试验数据表明,当炮眼间距为45cm,拒爆率在50%左右,而当炮眼间距增加到60cm时,拒爆率大大降低,因此,爆破时的炮眼间距最好小于60cm。此外,雷管延期时间与乳化炸药的“压力减敏”也有着密切关系,减敏作用一般随着次发药包延期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设计时应注意该问题。

某爆破区周围环境比较复杂建筑物、道路较多,通过地层观察,发现该爆区为中等风化长英角岩,普氏硬度系数为10-12,节理裂隙发育,下部没有空区,没有断层结构通过。由于工程现场含水炮孔较多,决定使用现场混装乳化炸药进行爆破,结合结合实际情况,在爆区设计了71个炮孔,成孔68个,炮孔间距为50cm,穿孔深度为12.0-15.1m,前排孔距为6m,以三角型布孔,最小抵抗线为5m,通过试验,炮孔间距合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根据地形的变化情况,又对边排孔网参数进行了调整。通过上述措施,有效消除了“压力减敏”对乳化炸药爆炸性能的影响,炸药的爆破效果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了工程爆破的顺利、安全进行。

2.3充分利用乳化炸药性能,将其应用于各种爆破工程中

与粉状炸药相比,乳化炸药的药卷包装采用的是复合塑料膜,这种包装材料具有一定强度,不宜破损,抗水性能优良,浸水时间可达24h,此外,乳化炸药作为一种乳胶状炸药本身就具有一定抗水性能,所以其非常适用于有水孔、泥浆孔的爆破工程。当炮孔含水量较大,可选用密度为1.1g/cm3的乳化炸药,当炮孔含泥浆量较大,可选用密度为1.25g/cm3的乳化炸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选择好起爆能量,含水孔可用雷管起爆,含泥浆孔则需要采用起爆具起爆。当下,乳化炸药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都在不断提高,在水下爆破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并大量应用于水下爆破中,目前,乳化炸药已成为水下爆破工程中的主要炸药品种。

乳化炸药具有优良的可塑性,其中掺加了适量粘合剂,有着很好的爆轰适度和恰当的粘性,采用机械装药不会有过高的返药率,工作面粉尘少,使用方便,能够大大节省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乳化炸药爆轰感度好,殉爆距离最大可达10cm以上,临界直径一般为12-14mm,适用于光面爆破、预裂爆破工程,装药可采用间距装药的方法,根据殉爆距离确定装药间距,为了保证装药线密度不大于设计要求,装药间距应小于炸药的殉爆距离,为了确保爆轰的稳定传爆,药层厚度或装药直径应大于临界直径。

在爆破工程中,应注意爆破地震对周围建筑的影响,按照相关规定,爆破地震对周围民房安全振速为2.3cm/s,深孔爆破最小警戒范围为200m,按照1.5倍确定人员撤离距离,一般人员撤离距离为300m,设备撤离距离为150m。装药时,应用木棍或竹棍将药卷一个个推入炮孔内,避免用力过猛,进行孔内爆破时应封填炮泥,以使炸药爆轰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施工现场,必须做好安全防护,设置警戒点、视觉信号、听觉信号等,施工期间每个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施工场地,确保安全施工。

3. 结语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乳化炸药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都有了长足进步,并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因乳化炸药的自身优势,其在爆破工程比如煤矿爆破工程、深水爆破工程、露天爆破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践中,必须进行非常严格的参数设计,优化爆破网格,制定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在保证现场安全的基础上,使炸药的爆轰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以获得良好的爆破效果,实现基于爆破工程的乳化炸药的应有价值。相信随着乳化炸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在爆破行业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常根召,薛延河,李创新.高精度雷管和混装乳化炸药在露天爆破工程中的应用[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11(3):22-23.

[2]刘磊.乳化炸药在水下爆破中抗水抗压性能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24-51.

[3]袁克平.乳化炸药在爆破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浅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