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1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 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4

核心素养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深入认识地理学科,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有重要帮助。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实在每一节地理教学活动中来。由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笔者同样有心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出力,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目标之中

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地理课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与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殊途同归,因此,教师可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来。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的指向,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离不开对教学大纲的参照、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要想在地理教学中真正落实对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责无旁贷地需要精心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性的目标,在教学中都应该得到体现和落实。但是并不是在每一课中都需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逐步达成。

例如,“关于人地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比较从现象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并运用抽象的地理知识对现象做出科学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关心环境,热爱环境。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该三维目标指向的就是高中生地理的人文素养、地理技能和地理科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力争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由此可知,明确并实现教学目标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应在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该同时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

由于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长期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更突显,学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导致教与学失调。新课程改革较好地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正力图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调和,实现教学相长。其实,新课程标准给教与学作出了较好的诠释,教师的教旨在引导学生学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优化学生的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先搞清楚二者之关系,在教学中才会更加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有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相比,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总结学习经验。而教师则应该着重于引导组织,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搭把手”“使点力”。

比如,笔者考虑到《大气的运动》这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比较枯燥,因此,首先是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接着,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出教学的重难点。毕竟只有将教学重难点解决好,课堂教学才算成功。笔者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过教学反思,经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效应,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总体而言,实现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创新化教学

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该注重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的创新。新形势下,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甚为重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考试对学生的考查越来越高。比如,高考地理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以纯粹的地理知识为主,而是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性能力,也就是在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考的压力导致教师“越俎代庖”,做了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工作,教师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又将其生硬地接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少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较难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和素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实际运用。而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和启发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将理论实践化,推动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城市的兴起、城市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与学生的生活极为密切,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了解相关资料。笔者就将生活化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最终的教学效果比预期好,足以说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有利。

第2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第3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乡土资源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0-03

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诠释了深化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可见,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由此,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重点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原始土壤”,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依托地理课堂教学,基于桂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乡土资源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又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学习者通过地理学习后获得的较为稳定且更能影响学习者适应时展、未来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终身发展的一种品质。林培英老师基于对高中地理学科属性的共识,认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将围绕这四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二)乡土资源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所谓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们生产生活等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感知性、原创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透彻地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自我认识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热情和地理素养。

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运用乡土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即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湘教版地理必修 Ⅱ 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以桂林市的城市化过程为案例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人地协调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见表 1)。

【案例分析】本节课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能够使土地理案例和教学案例融会贯通,着重强调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设计的意图为:(1)利用桂林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资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2)利用鲁山水泥厂、苏桥电厂、桂林市交通、居住和就业状况等案例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弊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同时,利用临桂新区和桂林到永福的交通方式变化的案例,使学生看到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3)结合教材中昆明市城市化案例,探讨桂林市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促使W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二)使用乡土图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去分析、归纳和判断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剖析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相关结论的思维方法。地理图表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类地理图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技能,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I 中“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并结合乡土资源,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 2)。

【案例分析】本节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资料,并使用乡土地理资源,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设计的意图为:(1)读桂林市乡村、城市聚落图掌握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运用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将教材中阅读材料“半坡村落”换成“桂林史前洞穴聚落”,增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的了解。(4)以“桂林市”为例作为扩展探究,使学生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区域认知结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赋予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根本。我们可以从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差异、区域开放性等认知结构。此外,区域认知可下设“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等不同层次水平的二级指标。因此,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感知度,能更全面地进行环境感知描述,理解区域内事物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易于激发学生地方归属感。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中的“南方与北方”部分内容,就可以通过构建区域认知结构,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对比的形式对南方(以桂林市为例)和北方(以哈尔滨为例)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限制、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见表 3)。

【案例分析】本环节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利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扩大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迁移。(1)让学生从总体上分析哈尔滨市与桂林市这两座不同城市所代表的区域各自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体现整体性思想。(2)对比两个区域的特征,提高学生对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问题分析、知识迁移的能力。(3)分析南北方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体验区域评价和规划,进一步认识到区域间的联系性,并懂得区域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能够使课程内容更丰富,使探索空间扩大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学习后,可以设计对桂林市猫儿山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见表 4)。

【案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1)积极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体验式的学习平台,通过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参与、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分析、发现、总结,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主动、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加强团队合作,加深实践体验。(3)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Y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扩大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加强乡土地理资源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提出更多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理素养教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鲍涵,崔天顺,赵爽,李小敏.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

[3]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连彬.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

第4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PBL模式;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新课程改革还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也称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现在已成为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来解决问题,以获得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形成基本的学科能力。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将微视频应用于教学中,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微课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指导的困难,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同时,微课还能够实现泛在化学习,利用移动终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总之,无论PBL教学模式还是微课,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将PBL模式和微课相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弊端。

二、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流程

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实际情境中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合作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等方法,解决疑难问题。第三阶段是系统建构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组织学生及时复习。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以上三个阶段具体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一)围绕驱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驱动问题是PBL模式的核心,一个好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好的问题应具有内容相关性、接近真实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内容相关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呈现,进而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接近真实性是指问题要来源于真实的环境之中,教师需对接近真实环境的问题进行教学处理,使其适合教学。趣味性是指问题要有意思、有价值,能够吸引学生进行持续探究。趣味性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一是给予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探究;二是让学生获得价值上的认知,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均有用,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价值,自然而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二)观看相关微课,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向学生展示驱动问题之后,学生便进入了问题探究阶段。一般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展示问题之后,学生因缺乏相关的资源,或因不会制定探究计划,或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往往无法进行有效和深入探究。而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则不然,在教师展示驱动问题之后,并不要求学生立刻着手探究,而是会让学生自主观看微课视频。由于微课视频能够很好地将重点内容呈现出来,并能够运用教学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因此,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之后,已经形成了对基础知识的基本建构,在头脑中建立了思维表象,这种思维表象有助于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问题探究。

(三)聚焦主题,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在观看相关微课视频,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便可进入小组合作探究阶段。小组合作探究主要是对真实情境问题进行探究,在对真实情境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应用训练。这一环节是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小组活动给予必要指导,但具体的活动则应由学生完成,教师不必过多干预。

(四)以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得出结论

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是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最终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也就是探究的成果。成果的展示可以是手工制作的模型、小论文、Powerpoint课件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五)归纳总结提升,形成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归纳总结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这种方式可以形成完善的技能树,对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大有帮助;二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教学内容绘制成完整的思维导图。

(六)达标检测,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所谓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复习可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新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微课复习,重新观看一遍微课视频,产生新的体验。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套针对性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也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复习,课后练习可以由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自己编写,也可以借助网络题库自动生成。

三、问题和展望

实践表明,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力,否则便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可以预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必将成为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有效课堂;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及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创建有效课堂,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做贡献。

一、回归教材,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众所周知,教材是知识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深刻掌握教材要领,从教材中分析汲取授课所需要的教材精髓,创建有效课堂。尤其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而言,它兼备文科的可记忆性和理科的逻辑性。所以,学生通过对地理教材的阅读,可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的含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合理方式。与此同时,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强化对课堂的认知度。鉴于此,广大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引导,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三、设置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地开设实验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引起他们对地理学科的重视,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巧妙设置实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和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同时兼顾自己和学生的作用,合理地规划课堂顺序,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师要深入探讨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只有在有效课堂的深刻影响下,学生才能更高效、更透彻地领会到地理的课程魅力。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一、高中地理教学“快乐模式”内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快乐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对教学各个流程环节进行优化,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使其更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充满积极的情感,快乐地开展地理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四方面的显著优势。

1.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快乐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快乐,热爱地理学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会因快乐模式的氛围营造而学得更有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生动活泼。

2.有助于提高地理学习兴趣。在快乐模式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消极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学生能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尤其是对于中后位置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其地理学习兴趣。

3.有助于缓解地理学习难度。快乐教学模式侧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演示手法,对知识难点进行分解与突破,学生的理解更直观形象,学习也更具技巧性。

4.有助于提高地理综合素养。运用快乐模式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不仅强化了课堂的分析研究,而且注重了课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综合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教学“快乐模式”实施要点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积极情感为抓手,对教学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聚合优势,让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学得高效扎实。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有效实施快乐教学。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情感快乐起来。积极的学习情感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意义重大,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方面,保持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面带笑容、语言亲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倡导同学之间平等互助,让地理课堂成为最和谐的课堂。另一方面,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始终注重以积极的正面评价为主,多发掘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进步与闪光处,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与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情感系数。

2.运用信息手段让教学演示快乐起来。制约高中地理教学成效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演示手段的匮乏,挂图、投影等静态演示手段无法完全满足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际需要。随着各级教育部门投入力度的加大,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已经成了基本配置,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信息手段提高地理教学成效。例如在《自然灾害与人类》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洪水泛滥、飓风肆虐等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主观感知,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及其防治的必要性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手段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可以极大地拓展课堂信息容量,让教学活动演示操作更便捷,融生动性、形象性与丰富性为一体,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效果明显。

3.借助专题研讨让思维交流快乐起来。地理学科的许多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较密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感知较近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专题交流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中,笔者以江部沿海某市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沿海港口的区位优势,适宜发展哪些产业,同时其存在的丹顶鹤保护区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哪些产业不能在此落户,以及鉴于这样的状况,应当如何确定产业发展规划与思路,更好地定位地区发展的方向。这样的讨论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感知联系较紧密,他们讨论起来更有兴致。结合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有效控制污染产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专题讨论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组织自主探究让学习过程快乐起来。

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始终是整个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平台,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让他们在学习中快乐起来。例如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事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讨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稳定四大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实施背景场面意义,并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阐述。这样的学习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完成,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积极开展讨论分析。通过数据对比、资料分析、讨论研究等多种方式学习,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是以往教师单向灌输模式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并由全班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整个学习过程既让学生有了认真思考、相互讨论的空间,又有了积极发言、补充完善的机会,地理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快乐指数明显提升,知识能力水平也得到同步提高。

5.开展实践活动让能力培养快乐起来。

第7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点阵数码技术是在依托点阵数码笔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一系列功能,在课程应用中它主要包括E笔微课、PPnote、PPclass等软件,点阵数码笔和点阵白板,各软件具备不同的功能,都可以应用于微课制作,最新流行的是采用E笔微课进行微课录制。点阵数码笔是点阵数码技术的硬件,它是一种能通过前端的高速摄像头随时捕捉笔尖的运动轨迹,同时压力传感器将压力数据传回数据处理器,最终将信息通过蓝牙或USB向外传输的新型书写工具。

二、地理核心素养

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2]在“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倡导下,如何认知人类在环境中的位置至关重要,这更加凸显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性。它一方面激发学生从地理学角度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其用地理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在生活中发现课本的地理,将地理生活化,最终成为地理人。

三、点阵数码技术在高中地理中应用的实例

分析——以“气压带风带”为例下面笔者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气压带风带”为例来阐述点阵数码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微课制作——核心素养的铺垫

地理核心素养倡导生本教学,要想实现生本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充分了解学情,点阵数码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与思维的了解。利用点阵数码技术制作的课前微课,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情况是使用PDF形式制作,在安装好PPnote后,直接打开PPnote软件进行录制。第二种是在使用PPT演示文稿的情况下,在安装成功PPclass后,powerpoint软件的功能栏框中会显示“录制”按钮。第三种是使用E笔微课软件,这是最近更新的一种微课制作软件,它能一键上传云平台,高效而简单地完成微课制作管理与共享,与学生错题库相关联后,可推送个性化微课;另外,E笔微课录制出的视频体积更小,笔者更倾向于用E笔微课录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方法,录制者都可以利用数码点阵笔与点阵白板,同时进行录音与录像,另外仅需要具备摄像头与麦克风,就能完成微课录制工作。学生利用数码点阵笔也可以在异地客户端书写记录下不懂的地方,这些疑问会实时反馈给教师客户端,接收到这些信息,教师即可及时修整备课内容,让课堂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这种智慧课堂也是基于生本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体现,是目前其它技术无法比拟的。本文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为例,制作了相关微课,学生在观看“三圈环流”的形成视频后,初步尝试自己画风向,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2.课中设计——核心素养的深化

课堂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机,在思维碰撞中找到自我价值与解决办法,如何高效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是教师在深化核心素养过程中最难实施的。点阵数码技术能在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过程中实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在遇到信息交互后,能及时对学生行为与结果加以利用与深化,是现行课改中其他设备很少能做到的。在对学习微课“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后,教师导入新课“瑞典酸雨导致大量森林死亡”案例,引入大气环流。在解释完单圈环流后,让学生用点阵数码笔自主画出单圈环流方向。从学生作图过程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箭头完全相反,甚至出现对流,证明这名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环流”的含义。这种细节在整节课中不时出现,教师在点阵数码笔的辅助下,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指正并给出正确解决方案。在学生完成绘画后,点击界面中“vs”按钮还可以进行PK激励教学,无形中让学生养成在竞争中进步的意识,这有利于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在对单圈环流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用教室比喻大气,进行全球运动,不同排数学生为不同纬度,并在PPclass中进行PPT反映,进而初步解释三圈环流的形成,并引导学生对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进行理解性识记。但是否能准确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这里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在空白气压带风带图中,写出七个气压带名称,并用箭头表示出六个风带的方向。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只有能够明确地在恰当位置标出相应气压带风带,才会在之后的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及时转化,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加以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地理核心素养。在知识总结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用事先设置好的数码点阵笔进行批注与改正,学生代表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机会表现自己言语组织能力与个人魅力。这不仅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发展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这些都是高中课堂所倡导的。PPclass选项中设有“测验”按钮,地理教师可以当堂进行限时性选择题测试或比赛,在有趣而又激烈的氛围中提升课堂效果。一堂好课不是仅仅发生在课堂四十或四十五分钟内,而是真正能把问题带到生活中,应用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这才是核心素养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因此,课后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授课完成后学生是否能在有限时间内构建完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点阵数码技术可以持续进行服务。它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中书写的笔记记录上传,学生以此针对性地复习;同时,教师可以在线布置不同作业,进行深度学习与个性化教学。在本设计中教师将课上引导部分——“瑞典酸雨导致大量森林死亡”案例作为引申,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找到相似案例,并绘图反馈上传。学习地理即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发展核心素养即是发展成为合格地理人。

第8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能力 培养 思考与探讨 重复单一

一、前言

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内容较为多样化,相比于简单明了的基础学科而言,地理这门课程显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教地理,如何更好地学地理,已经成了当今课堂上高中学生与老师面临的棘手难题。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在地理这门学科上投入时间远远超过其他文科类学科,但往往却收效甚微,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本文对此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对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1.教学模式和训练题型的重复单一

高中生地理知识运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环节,然而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教学已经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在学生尚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要求其强行记忆,再通过大量重复性质的地理题型,教给学生难以理解的背景知识和解题方法,学生就这样半懂不懂地记忆大量的地理知识。这种枯燥而又单一的地理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地理的兴趣,进而使整个教学模式失去弹性和趣味性。[1]

2.课堂教学长期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在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作为主体,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掌控课堂的全局,而学生作为接收者也是被动者,没有选择地不停地接受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整个教学模式是教师单方面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过程中老师并没有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也没有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自己的观点、想法。没有双向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学生没有作为课堂的主体,也就不能发挥出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整个课堂也就无法真正地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2]

3.学生自身地理相关的背景知识面较为狭窄

即使是文科生,学生每天阅读的与地理相关资料也仅仅局限于课本和练习册,教师也同样认为学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高考的核心。实际上,若是想更好地学习地理,学生的地理知识阅读范围就必须拓宽,其阅读的相关资料应当包括大量的地理图册、相关国家的文化知识,以及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在地理知识的阅读方面,老师应当要教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方法,学生再通过他们喜欢的书籍学习新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地理学习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因为自身狭窄的地理知识面导致难以学好地理这门课程。[3]

三、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1.巧妙设计导入情景,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高中生一般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在心理上更倾向于追求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因此要想调动高中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能获得更好的地理教学效果,就可以适当地以情景设计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生活情景引入话题。但要注意的两方面:一方面,情景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学生才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使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更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创设问题中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注重所设置问题情景的新奇度与难易程度,只有给学生设置一些难易程度适中并且让学生觉得新奇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个较为困难的问题中才愿意自主思考,并且更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4]

2.精心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人交流、分享。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地理知识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入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的环节,从而增强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以高一的地理知识为例,高一的地理知识覆盖面非常广阔,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在对海洋环境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起小组的学习模式,如畅想海洋中的环境应当是怎样,海洋之中究竟存在着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又应当发生怎样的关系,进而通过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们之间可以自主合作,教师作为解决问题中的指导者,不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选用一个巧妙的问题情景进行新课程的导入,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最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样,在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了解高中生的具体心理特点,把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进行授课,从而让整个课堂教学能够在互动的氛围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希望每一位高中的地理教师,都能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认真,以更严谨的态度教好每一堂地理课,让学生更好地在地理知识的天空中翱翔。[5]

参考文献:

[1]黄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 13):66-67.

[2]王雪梅.改进高中地理教学的相关思考[J].安徽科教文汇,2011,5(7):70-71.

[3]杨梦.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广东教育研究,2010,(12):60-62.

第9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26

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需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去学习。高中地理是一门知识点众多、概念较为抽象的基础学科,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到地理学习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从而深深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改变强迫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乐于探索地理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高中地理教学事半功倍。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地理信息,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从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出发,结合高中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学会主动、自觉、独立地学习。

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季风概念”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留意珠三角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季风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善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喜欢用地理挂图和各种地理模型来教授地理知识,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媒介,更加生动具体地向学生展示丰富有趣的地理知识,同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具体的地理场景中去,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

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四大高原特征”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刘三姐对歌》《青藏高原》《蒙古人》《黄土高原》等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听觉享受中感受地理的魅力,同时通过对歌词感性的认识了解四大高原不一样的特征。又如在讲授“欧洲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适当用多媒体呈现欧洲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让学生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掌握欧洲地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 改变作业方式,巩固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传统的读图填图等作业外,还可以不断变换作业的方式,使作业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游戏型、制作型、展示型的作业,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学中,当学生学习了地球的经纬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兵乓球来制作一个小型的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善于用启发性语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用规范性语言培养学生严谨的学科素养。

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对地理知识感到能“意会”,却无法“言传”,这是学生表达能力低下的表现。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通过课堂讨论、自问自答、即兴演讲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东”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再在班上介绍,创造更多的让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一般只需要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技巧,而提出一个问题则需要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去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当中,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正确的提问技巧,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地提出好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积极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