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范文

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

第1篇: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范文

1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优势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案例精选讲解、分析,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理论知识。一般来说,案例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和策划,并且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一定的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点、经验等相互碰撞,达到拓展思维、启示理论的目的。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所用到的案例不是编出来讲道理或者阐明事实,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通过在课堂中讨论与分析案例,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案例教学是依托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放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来拓展思维,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能够推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对案例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气氛。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应该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挥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优势,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达成。而案例教学是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案例,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沟通、分析,对案例的问题进行解答,来获得一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知识点,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加开放,能够提高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和谐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拓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

在中学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方法,也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比如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剧的案例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案例进行模拟还原,在心理剧的设定上,加入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设计相关的台词,尽量让整个心理剧能够还原心理事件情境。学生通过参演心理剧,来直接感受到案例,以及案例中的人物性格等,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并且能直观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习。

2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定位分析

2.1 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教学定位要考虑到实际教学需求,要充分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准确的进行教学定位,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三者综合考量,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让教学案例定位更准确,案例更客观合理,能够满足教学任务需求,同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够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不仅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2 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在进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时候,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对心理教育的教育案例合理化定位,选择具有实践性的案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多方面角度入手,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比如可以采用团体训练、心理测验、沟通访谈等,摸清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内心想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知识面等都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以便于准确定位案例选择。

2.3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案例教学定位还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典型案例要非常熟悉,能够针对学生的情况,整理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巧妙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选取的案例中,如果涉及到私人信息,应该遵循心理咨询师守则,对案件的当事人信息做好保密措施。教师的心理教学专业性也决定了案例整理的质量,专业的教师会收集不同类型的案例,当需要用到某种案例的时候,能够迅速取用,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查询,教师可以将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为主。

2.4 案例教学定位注意事项

在进行案例教学定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几个事项。第一,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准确定位教学,以教材内容为基点,确保选择的案例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蛴τ玫浇萄е小5诙,教师自身要具备专业知识,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学好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第三,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并且选择适合的案例方法,此外,要能够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熟悉案例,对于一些暗示性的信息、个人倾向性的暗示语言及情感要规避。案例教学定位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兴趣、实际情况等,准确定位选择,从而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提升。

3 结语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案例选择要准确定位,才能展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2篇: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209—01

本文现结合我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谈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优先,树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理念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应坚持树立“发展优先”的理念,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其宗旨是:以建立宽松愉悦的学校氛围作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可以通过环境潜移默化设计的暗示以及相关音乐播放等手段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提供帮助;开发学生原生态的排忧潜能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就做好预防,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心理干预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的基础

(一)学校重视是其发展的源泉

心理素质成为各项素质教育的基础,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首先要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并做更多有益的探索。

(二)加强全体教师心理健康培训

学校应重视对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并把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放在工作的首位,培养教师树立“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的观念,可以向老师们推荐心理书籍和杂志,每学期举行班主任工作论坛,介绍班主任的心育经验等等,学校还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辅导,比如可以定期开展青年教师“心理沙龙”活动,针对教师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改变教师的工作理念,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提升教师合作竞争与人际交往等能力,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一个可发展和完善的平台。

(三)加强心理教师专业队伍的团队建设

学校要着力于打造学生和教师这二支团队,通过学生团队实现学生之间同伴互助,通过教师团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深化落实。积极鼓励教师学习心理专业知识、考取资格认证,扩大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队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设有心理测验心理档案团队,由学校计算机教师、网络管理教师和专职心理教师组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之更加规范化和常规化。

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本着“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状况,尽早发现和尽快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校每年都应对新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做到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为进行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开展相关主题的专题讲座。

四、积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规划,分类实施

比如说我校就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适用性强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课教案。并在教学过程实施中不断完善和补充。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融入了心理咨询知识的介绍,纠正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扭转了过去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的局面,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主题活动,解决学生心理困惑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抓住这个特点积极地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像心理板报专栏、心理宣传橱窗、校园广播、心理网站等等都是学生最爱光顾的地方,学校可以经常举行心理讲座,举办心理趣味活动,开展学生心理小报制作比赛、心理漫画比赛,学生心理剧表演等都是非常好的表现形式,为了便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通过心理热线、设置了e—mail信箱、心理信箱、开设了心理辅导室等,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展示特长与才华的同时更是塑造了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些活动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还能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外学校还应关注特殊家庭学生,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进行励志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三)将心理健康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关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研究能力。让学生通过研究和解决自身发展过程的问题真正得到成长和感悟。

(四)应遵循“家校合一”的原则

学校要积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并学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走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之路。

(五)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心理团体活动

仅仅只是通过讲座或展板的形式并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入学生心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验精彩,才能有最真实的感悟,因此我们就应在心理常规活动下功夫,精心准备每一次的心理教学活动,包括定期进行趣味心理测验、相关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通过海报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调节学生的心情、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六)在校园危机干预方面,做到快速及时,防重于治

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就要建立高危学生心理档案,定期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做到预防为主,发展优先,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我们每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坚信:在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把心理健康教育这块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一定会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条大路上越走越好,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著,《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3篇:中学健康教育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 主观幸福感 课程

主观幸福感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与体验。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国内也有研究者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肯定性的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

一、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大众都期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能朝正向发展,但随着社会结构的逐渐多元化,教育体制也改变不少,升学压力、课业负担或感情垃圾更是此阶段学子所常遭遇的困扰事件,因此在负向情绪充斥的时代,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应该受到关注。

目前涉及高中学生心理层面的研究多以压力、焦虑、生活适应等为主要议题,希望藉由了解青少年的负向情绪来源,为其提供降低生活压力之有效因应策略;但由另一角度来看,若能找出与其正向情绪相关之因素,强化此等因素的功能,以提升其满足、快乐、幸福等心理层面之感受,对于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应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大力发展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实有其必要。

杨晓晖(2005)等人研究了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赵玉奇(2011)则讨论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但是这些都是在讨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没有研究者讨论该怎么样提高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樊富珉等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针对贫困大学生(2010)和网络成瘾人员(2011)等特殊人群进行了尝试,通过积极心理的团体辅导形式帮助大学生群体提高了幸福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目前针对高中生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是摆在积极心理学研究者面前的新的问题。

本研究将尝试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心理课程教育,通过对高中学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课程教育,探讨提高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方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校高一来自三类不同层次的28个班级,其中一半班级作为实验组,共720来人,女生345名,女生375名,平均年龄16岁。另外一半班级作为对照组。

2.工具。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由Campbell编制,为自评量表。此量表包括两个部分,总体情感指数维度和生活满意度维度,共9题,采取7点计分的方式,题目1-8为情感指数维度,题目9为生活满意度维度的题目。幸福感指数由总体情感指数维度的平均得分(权重1)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维度(权重1.1)相加,得分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2.1-6.3分之间为低幸福体验组,6.4-10.5为中等幸福体验组,10.6-14.7为高幸福体验组。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由张兴贵(2004)等编制,测查青少年目前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满意程度,以及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学校、居住环境、自由、学业成就等六个方面状况的满意程度。一般生活满意度为具体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采用5级计分法,每个题目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逐级增强,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

3.过程。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2013-2014第一学期对我校2016级部分班级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载体,探索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课程。在第一次上课时,分发学生幸福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给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前测。在之后的课程中,根据积极心理学中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和主观幸福感的三个内涵,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课程对实验组班级施加干预,共10次。在课程结束一周后对年级所有学生进行了主观幸福感量表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的数据收集。

三、结果

1.情绪体验。表1呈现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在积情绪体验上的改变。经过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积极情绪有都有显著提高,学生反馈自己更加快乐和充满希望。实验组被试的总体情感变得更积极,满意度水平显著提高。对照组被试的情绪体验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情绪体验的差异检验

前测 后测 t

实验组 3.91±0.66 5.04±0.52 14.75***

对照组 3.71±0.61 3.76±0.57 _

注:-表示不显著,*表示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1的显著性水平。

2.生活M意度。从表2来看,前测结果显示两组的差别不大。经过幸福课程之后,实验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提高,在各个分项目上的满意度,实验组教前测都有显著提高,尤其是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上。对照组在朋友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上前后测有显著差异,其他方面均没有显著改变。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满意度在各个方面都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实验组 对照组 组间差异

T检验

家庭满意度 前测 3.14±0.64 3.10±0.70 -

后测 3.54±0.67 3.14±0.66 5.36***

前后测差异 5.42*** - -

朋友满意度 前测 2.94±0.59 2.92±0.63 -

后测 3.33±0.61 3.01±0.64 4.56***

前后测差异 5.64*** 1.34** -

学校满意度 前测 3.21±0.47 3.24±0.51 -

后测 3.76±0.42 3.45±0.46 6.35***

前后测差异 9.26*** 4.87*** -

环境满意度 前测 2.82±0.51 2.84±0.55 -

后测 3.34±0.56 2.83±0.57 12.91***

前后测差异 13.05*** - -

自由满意度 前测 3.43±0.61 3.41±0.56 -

后测 3.53±0.65 3.42±0.63 1.46**

前后测差异 1.40** - -

学业满意度 前测 3.28±0.61 3.30±0.54

后测 3.87±0.54 3.36±0.59 12.78***

前后测差异 16.54*** - -

注:-表示不显著,*表示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1的显著性水平。

3.总体主观幸福感。表3的结果说明前测结果显示两组差别不大。经过幸福感课程之后,实验组被试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前测 后测 t

实验组 8.35±2.53 8.83±2.24 16.359***

对照组 8.38±2.58 8.37+2.37 _

注:-表示不显著。*表示0.0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01的显著性水平。

四、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主^幸福感课程教育对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是有效的。本研究课程优势主要在于培养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培养积极认知、降低消极认知,提高学生生活满意度,强调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认同感三方面。积极情绪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感。B.L. Fredrick(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和提高主观幸福感。本研究依据情绪ABC理论,从情绪产生的3个阶段具体入手,设置了相当一部分的情绪训练项目,实验结果证明措施很有效。当然提高积极情绪还有其他方式,比如王艳梅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也说明记录愉快事件会显著提高了被试的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降低了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认知方式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感的中间变量,与应对方式、自尊等都存在一定联系,通过培养个体积极的认知方式,能够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全面提高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证明了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关系。本研究按照学生对不同生活方面的满意度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结果发现除了朋友和学校满意度外,其他4个方面都是实验组前后测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无差异,并且实验组后测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满意度的课程干预起到了效果。就朋友和学校满意度而言,因为前测是高一新生才进入学校不久,所以存在着要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而随着一学期的时间结束,学生彼此适应较为熟络,对朋友关系和学校环境的满意度自发增长。但是依然增长程度没有实验组高。所以总体上来看,本研究设置的积极视角的幸福感教育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生活满意度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生活事件,更多地体会到积极情绪,从而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目前心理健康课的教材很少,有针对性的更少,本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将形成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幸福课教案,提供了一个编写校本教材的角度,为编制一套有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教材提供了素材。研究将将吸收教案中的精华所在,为青少年的积极心理的培养与发展做出更为实效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