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

软件工程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件工程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软件工程专业

第1篇:软件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同时也存在人才适应性、实用性差等问题,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顽疾,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人才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水平,限制了软件产业发展,其创新与优化工作至关重要。

一、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大肆扩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体系缺失。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是一项体系化工程,需要大量的保障基础作铺垫。现阶段而言,大部分本科院校应时展需求,逐步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课堂,并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改革举措,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实践机制。然而,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保障体系建设依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缺乏与软件产业及相关技术发展变化的有效弹性配合,体现了多阶段逐级过渡的特性,很难实现理论、实践与工程的循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拘泥于书本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与全面发展的考查,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升。究其根本,造成此类现象主要是因为素质教育建设与渗透不足。在软件工程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思想,本身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创新素质与优化意识,在方法选择上显得过于拘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终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保障体系缺失是影响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

(二)产学联盟滞后。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并非高校一方的责任,其社会价值决定了需要政府支持和企业配合。事实上,软件工程人才培育与相关企业人才需求缺乏反复性地对接与持续性地跟踪,使得本科院校教育逐步脱离了经济市场的导向,所培养的毕业生人才必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其基本价值沦丧。新时期,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决定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目前,很多本科院校与企业建立的产学联盟还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度挖掘软件工程专业建设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真知灼见、长治久远。有些企业过度“计较”对合作育人的成本投入,专业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力”色彩,参与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在此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引导职能,合理介入校企合作,为其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及资金支持是当前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没有健全的管理措施,校企双方的权责就不能得到有效拷问与执行,一旦发生纠纷,势必会影响两者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产学研一体化也因此走向尽头,不利于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完善与深入。

二、促进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策略

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成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优化课程设置。学科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同时还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健全的专业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否则势必沦亡。因此,本科院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之初,就需要综合考查自身现有的学科实力,有针对性地做好铺垫工作。具体而言,本科院校要树立良好的市场意识,并以此为导向,明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合理配置相关学科,设计完善教学内容,逐步形成科学体系,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社会价值。为适应软件产业发展对多元人才的需求,本科阶段应放宽口径,不细分专业培养方向,但需要考虑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夯实毕业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拓展其知识面,使之深入了解某类系统软件及其应用领域。一般而言,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软件数学类课程、软件基础类课程、软件系统类课程、软件工程类课程等内容,着重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对于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考评也应关注其软件数学知识、基础知识以及工程知识水平,全面考查其综合素养及能力,并据此决定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方向。

(二)加强师资建设。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主导,既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对象,又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参与者,其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最终工作成效。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本科院校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引进压力,需尽量在短时间内优化整个师资团队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职称结构等。在此过程中,本科院校要致力于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及时更新其理论知识素养及专业技能构成,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使之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简单来讲,本科院校应制定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以职业培训为主、脱岗培训为辅,根据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需求,分清轻重缓急,优先发展特色学科,为广大教师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分享有效经验,从而为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同时,本科院校还需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保证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资源充沛,给予表现优异的教师适度职位晋升、薪酬增长等奖励,鼓舞他们自主创新,树立其良好的职业发展愿景,从而使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本职工作上。

(三)推进校企合作。本科院校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根本目标是打造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只有其自身才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方向的决定者。政府方面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支持校企合作,明确双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两者构建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而企业方面也需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可就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也可与校方专家共同协商专业课程设置,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引入到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当中。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本科院校需树立良好的市场意识,将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紧密联系市场,结合自身实践,走特色发展道路,以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同时,校企双方还应整合可以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积极打造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引入先进技术及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总而言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作出的探索可能存在不足,未来其实践工作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希望业界更多专家和学者持续关注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况,全面总结其现状及问题,并深度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促进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对策,从而推动软件工程专业创新优化发展,为我国软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唐剑梅,钟世芬.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8:15~17

第2篇:软件工程专业范文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由于缺乏系统性安排,存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弱,无法独立完成大型实践任务的缺点。通过分析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显著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教学方案,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综合实践教学;软件工程;项目教学法

1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虽然具体有所区别,但其核心课程体系一般都包含如下方面的教学内容:面向对象思想、2门或2门以上高级编程语言及相应的开发环境、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开发课程实习[1]。其中的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每门课程的课内实践以及综合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践教学与对应的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课外实践课程会在寒暑假期间集中进行,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采用大班制教学,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后期添加了采用小班教学制的综合课外实践,但由于在前期的课内实践中大部分学生未打下良好的综合编程基础,所以后期的小班教学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有较大提高,但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帮助,这与软件工程专业对实践能力的普遍高要求相冲突。(2)课内实践教学安排缺乏系统性。一方面,在大多数的课内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编写实验指导书让学生上机编写小程序,从而对一些知识点加以验证、理解和吸收,但这些知识点是相对独立,缺乏关联的,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后期的课外大型实践课程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一门课程的知识,甚至是多门课程的知识结合使用,这让缺少综合性训练的学生普遍感到很吃力。(3)实践能力的考核目标是多方面的,而目前很多的实践成绩仅仅根据学生的编程能力,甚至程序阅读能力给出评分,这是不够全面的。

2解决方案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结合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2],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思路。该思路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多门核心课程进行了重新规划,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学生在一、二年级阶段通过C语言、面向对象编程、数据结构等专业课程的训练打下良好的编程基础后,三年级从实际开发的角度入手,为锻炼其大型软件开发的实际经验,安排相应课程。在第5个学期后半段安排Java程序设计(32+16)、数据库系统概论(48+16)课程并在该学期结束后安排为期约一周的信息系统设计综合课外实践;第6学期前半段安排J2EE编程技术(32+16)、软件工程(40+16),并在这两门课程结束后的第6学期后半段安排综合软件开发实习及相应的软件测试课程。与传统方案相比,该方案有如下改进:

(1)统筹规划实践教学内容

①提前引入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实际的工程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目前较为热门的实践教学方法[3]。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存在实践学时不足以支撑、涉及知识面过广等问题难以有效实施,一般仅在高年级的部分专业课程中采用。本方案中的涉及的多门课程几乎包含了大型大型信息系统建设的所有技术内容,具有实践学时长、内容广泛的特点,因此本方案中的所有课程均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践教学。②实践分级分组。一方面,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存在较大差别,若对所有学生采用同样的标准,则很难选定一个难度适当的实践内容,若内容过于简单,则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难以通过实践课堂得到锻炼和提高;若内容过于复杂,则部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放弃整个实验。另一方面,一个大型实验的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若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后续环节无法进行,将严重影响实践课程的进度。本方案中对实践课采用分级分组的方式进行,每次实验设定难、易两个等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后教师根据上次实践课成绩及表现适当调整,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实践课程得到锻炼。分组则由教师综合考虑前期自由小实验中各学生的表现进行组合,每组3-5人。④课程混合、多个课程统一安排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几乎包含了本方案中涉及的所有课程的内容,一般在这些课程结束后会安排为期约2周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完成开发,但效果普遍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上述课程分散在不同学期分别学习,时间跨度大;学生未进行过相关综合训练,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本方案中的课内实践会在后期安排简单的多学科综合实践训练,例如在第5学期结束时安排Java+数据库综合实践,并在其后进行为期约1周的课外综合实践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第6学期后半段的软件开发综合实践中多数学生表现较好。⑤新的实践考核方式。成绩考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他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方法,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文档写作能力、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的考核。本方案中通过如下表1格对实践成绩进行综合考核。

(2)优化教师团队

双师培养一直是高校师资培养的难点[4],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从应届博士中直接招聘,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双师培训实施难度较大。本方案中积极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内容的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其中课内实践的综合实践内容与企业外聘教师共同制定,实践内容更贴近实际的生产环境;课外实践部分外聘教师与相关理论课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其中第6学期后半段的软件开发实习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实践内容,企业外聘教师全面负责),外聘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相互提高。

(3)制度安排向实践课程倾斜

目前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递,轻能力培养”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教学评价体系都偏向于考核理论课程内容,课内实践课程大多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对其考核指标也多流于形式;而课外实践课程设置相对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方案增设了相应的课外实践课程,同时课内实践增加了多门课的综合实践内容进行强化并适当增加了学时和实践评分占比。通过多种渠道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实践课程教学。与传统方案相比,上述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强化理解。传统教学方式中这些课程独立进行,因而学生的实践内容也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这就导致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意义很难被学生充分的体会和理解,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可融合到一个大型信息系统的创建中,几乎涵盖了大型信息系统建设的所有技术内容,因此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系统为例进行实践能够强化理解、提高兴趣。(2)提高学习效率。目前的计算机课程普遍存在“重知识传递,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实践学时一般安排在理论课开始后4-6周左右的时间,并且不同的教师指定的实践环境不同。首先,理论课堂的知识点无法立即在实践课堂进行练习,学习过程会产生相对中断,导致效率低下;其次,不同的课程中教师指定的实践环境不同,对于初学者来说,熟悉实践环境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对相关知识点也是浅尝辄止,不能够牢固掌握。本方案对课程的实践学时、内容和环境进行了统一安排,实践学时从开课第一周即开始,有效解决了理论、实践不同步的问题,多门课程选定统一的开发环境,减少熟悉环境的时间;同时暑期的实践课程保证了不间断的强化练习,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3结语

效果是检测一项改革成功与否最为核心的一项指标。本改革方案在本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个教学班实施后,我们通过校内的督导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反馈、专题调查、成绩监测和学科竞赛等多个渠道对该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该方案培养的学生虽然在理论课考试方面没有明显进步,但实际动手能力有了全方位的提高。我们将该班级与一个普通平行班级在理论课考试成绩、课内实践成绩、课外实践成绩、竞赛获奖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入下表2所示:通过表2的数据可知,改革方案实施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不仅上述可量化指标,教学督导和外聘双师对实施改革方案班级的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给予了高度肯定。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刘莉平,沈海澜.软件工程人才“一点两翼”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73-176.

[2]徐玲,高旻,文俊浩,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8):205-208.

[3]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等.软件工程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158-163.

第3篇:软件工程专业范文

经调研出勤状况不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从学生本身来看:首先,学生生源的分数相对较低,我院招生为天津市第二批次的B类招生,招生分数一般只超出二本分数线10-15分左右,并且天津市生源同学占到一半,在外省市招生一般也是二本类招生,这就造成了生源分数较低,学生对专业兴趣较低的状况。其次,从学生层面看,逃课原因复杂、情况多样,学生在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下,不惜逃课参加各种培训班或学习自己认为更有用的课程。再次,出勤不好是学生对软件工程学习兴趣的茫然和目标的缺失,经过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进入了大学,远离父母,许多学生便开始松懈,失去目标,得过且过,玩游戏、逃课便是自然之事了。最后,现实中精彩世界吸引了学生更大的精力,大学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功利性,面对外界的种种诱惑,往往不能自制。

第二,从学院方面来看:首先,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更加合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更应体现实践性,而早期的教学计划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大纲和教师的教学仍然习惯于面向计划,而不考虑实际的需求变化,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无法真正吸引学生。课程的类型和作用与学生出勤也有关系,一般说来,专业课好于公共课,必修课好于选修课。其次:新入职教师较多,年轻教师较多,实践性教师较少,偏理论教师较多,偏实践教师较少,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投入到教学中,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水平不高,教案陈旧。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的出勤状况,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课堂教学中抓考勤、抓课堂,抓教学质量,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为了落实好培养更多人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软件学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IT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上进行积极探索,大胆改革,采用创新培养模式,结合软件专业社会需求与专业学习实际,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中软国际、软通动力、东方标准、安博长城、东软睿道、颐博数码等多家在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公司参与我院教学及实践实习工作,通过多种教育教学举措的实施和落实,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1.努力搞好学风建设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生源分数较低的情况,我们首先就要搞好学院的学风建设。学风是一个学院学习氛围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我院成立学院学风建设领导工作小组,教学办牵头落实成绩统计、汇总,班主任落实谈话、整改,形成劝退、试读、预警层次分明的学风督导机制。教学办还要全面抓实、抓紧、抓牢学风建设和学籍管理,使我院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风氛围内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2.努力搞好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

为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十二五品牌专业建设基础上,要努力建设专业实践实验室,把实验室建成具有教学、科研、开发实践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积极努力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巩固现有实践基地,加强与高质量、高影响、高水平的相关IT企业的合作,继续落实现有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保障措施,研究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考核管理办理和学生实习实践考核办法,同时介入实践基地项目开发、过程管理,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更加优越的实习实践环境。

3.积极落实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学习的载体是课程,所以我们要做好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了适应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需要,我们先后成立了多个课程的教学团队,由长期担任该课程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组长,形成传、帮、带的多层次教师队伍格局;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形成优秀课、精品课不同层次的课程局面。

4.搞好教学管理与督导工作

我们要全面建立健全学院教学管理机制和督导机制,在课程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实验管理、实践管理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建立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规范管理制度。成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督导学院的教学工作:包括课程建设、教改项目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生评教评价及反馈、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诸多环节,督导组全面介入督导与检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4篇:软件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的构建

1.1面向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必须结合本校特色,培养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具备较高专业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创业素质、融通商科(财经、管理等)领域知识、能胜任软件工程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的实施包括如下三个阶段:前两年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真实企业项目的分解,融入到教学环节;第三年按照分专业方向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产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方向设计,通过校内和企业导师的协作,完成方向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进行综合性实践,既包括实际工作岗位上的专业实习工作,也包括校内的综合性演练。

1.2面向校企双向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在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专业特色和高素质的人才的核心和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年来采用引进和在职培养结合的方式进行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师的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化视野,多名老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的支持,赴世界各地访学。开展校企联合师资培养,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实现学校、企业、教师个人的共同发展与提高。聘请了企业一线工程师作为校外教师来协同指导实践教学,实现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和教师融入企业生产项目。

1.3构建层次化的实践体系

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课外实践、校外实践、毕业设计等层次环节组成。这四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在规划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的实验类、实训类和实习类教学模块。

1.4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大作业驱动教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教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经验的有机结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网格工作流的教学资源共享、整合及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等研究成果为驱动,在继续弘扬优秀的传统教学经验的同时大力推广现代教学技术。

1.5创新能力的培养

1.5.1课题驱动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先后有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期间,学生主动开展了文献检索、程序编写、数据建模等研究活动。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素质拓展学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科研素养。

1.5.2科研平台融入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校内科研平台来开展实践教学。我校拥有“湖南省移动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商务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新零售虚拟现实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这三个省级平台。平台的研究人员也主讲了一些专业课程,各年级的学生也参与了这些实验室所承担的项目研发。

1.5.3创新创业融入培养体系

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通过如下手段来实施:(1)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设校企合作创新课程、组织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和电子商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同时本专业的每位学生都配备有学业导师和项目导师。(2)利用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创客中心等平台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3)通过与长沙市科技产业园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指导等支持。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2.1就业情况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特色

本专业培养过程充分考虑所在院校的商科特色,这在就业情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专业2016、2017和2018届毕业生就职于经济管理领域机关单位的比例分别为22%、24%和25%,远高于其他兄弟院校。而就职于其他类别单位的毕业生中也有一定比例是从事经管类岗位。就业质量方面,本专业同学的就业单位包括了蚂蚁金服、金蝶软件、去哪儿、华为等诸多知名企业。

2.2研究生入学率高

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研究生入学率在15%以上,学生遍布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985和211高校的相关研究生专业。

2.3学生各类竞赛成绩喜人

本专业以各类学科竞赛为依托,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竞赛包括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华中赛区)、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等,成绩斐然。多个学生团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别的项目立项。在历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均有不错的表现。本专业同时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加各种专业相关证书的考试,如: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保建,等.新工科背景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47-54.

第5篇:软件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知识体系;技能标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涵,课程设置及其教学质量反映了一个专业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可以追溯到2001年底国家推出的示范性软件学院计划,该计划中的专业定位是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型软件实用人才。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修订的学科目录,把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了软件工程学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我国1900多所高校中有近200所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但是,软件工程的专业教育现状与软件工程的技术发展差距较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适应产业市场不断发展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1 职业技能结构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同样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是怎样培养人(即高校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在软件产业迅猛发展过程中,虽然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人才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矛盾还很尖锐。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型软件企业对中高级技术和管理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要求也很高,这类人才通常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有两个以上的项目经历;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每年大量进入就业市场的计算机类毕业生很难直接符合企业要求,有些毕业生需要经过社会培训机构或者软件企业培训,有些毕业生甚至放弃了本专业工作。

在软件企业中,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塔的顶部是高级开发和管理人员,中间是相当规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人员,底部则是大量的基础程序员(也称软件蓝领)。这样一种合理的人才结构是软件企业的期待,更是对教育部门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明确目标,毕竟大量的软件人才是需要经过高等学校的学历教育。一个软件专业毕业生走出学校之后,其成长过程基本上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模式。进入软件企业,在初始的工作岗位上,首先通过短期培训,从事初级的技术开发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实践,逐步提高其职业技术水平,成为中高级工程师;通过更高级别的培训,使其承担更为重要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可见,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外,从事职业的技术能力和适应工作的职业素养培养十分重要。

软件工程是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换言之,采用工程的方法、技术、工具和管理手段,以期开发出低成本高质量的软件产品。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软件人才大致可以划分为技术型和管理型两类。从产品的技术角度看,不仅有产业标准和行业规范,而且项目的施工和管理有一套技术文档,这就是软件工程规范。从项目的管理角度看,分工协作是软件产业市场的总趋势,项目团队的分工合作是现代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职业特点,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具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可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职业技能可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职业素养可分为基本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在专业教学中,强调专业知识中的核心基础知识,不求全面知识,知识教学内容必须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把职业技能分为特定技能、通用技能、核心技能3个层次,其中核心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按照软件的阶段划分,制定不同阶段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如编码阶段,要求有规范代码书写、单元测试能力,教师或项目经理要善于观察、发掘、培养新人;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通过固化训练或交叉培养其设计、编码、测试、文档书写等能力。在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过程中,关注哪些学生是技术型的,哪些是项目管理型的,哪些是技能操作型的。由于高校不是企业,企业也无法承担高校的职能,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明确企业和高校的职责分工边界。在职业素养训练方面,着重训练学生的交流表达、文档写作、分工合作、敬业奉献等能力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素养边界,坚持“任何人都有用”的原则,关键是用到何处。比如刁钻苛刻的人用到测试上,勤奋好胜的人用到技术攻关上,豁达人缘好的人用到项目协调上,条理规矩的人用到设计上去。

2 专业知识体系裁剪

软件工程学科是从计算机学科发展而来的,经历了从软件、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到软件工程教育的一个发展历程。国内许多高校参照了IEEE-CS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SWEBOK2004,该指南给出了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10个关键知识域,指出每个知识域的教学内容。此外,SWEBOK分析了软件工程职业特征,认为软件工程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数学、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相关。这说明该专业需要开设一些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但是要确定软件工程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公共边界,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内容裁剪。

浙江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如下: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7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50学分,学科平台课程1分,专业核心课程31学分,专业方向课程30学分,基础性实践课程5学分,提高性实践课程31学分,创新性实践课程4学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通识课+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基础性、提高性、创新性)”体系,其中“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该计划是在调研其他兄弟院校,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的基础上,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专业课程的进度安排,设置了4个层次的专业主干课程,如表1所示。

3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面向社会需求,以课程为载体,合理设置课程。课程设置的原则是打好专业基础以保障学生就业能力、掌握主流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职业素养以成就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加强数学基础,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功底,引入国际公认的CMM5级能力成熟度模型,旨在提高学生规范化开发和团队分工协作能力,强化程序设计基础,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开发环境和工具。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遵循软件工程思想,强调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课程开发要求项目真实、文档齐全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项目实例教学,通过实例体验让学生掌握知识点。通过项目式教学改革,在掌握最基本、最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较浅的程度内掌握一两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然后学习目前流行且高效率的软件开发工具(如果企业需要,还可以学习一些更加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学习实用的软件编程、数据管理、系统维护等技术,构建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我们提出了“以职业技能为根本、工作体验为主题、知识点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遵循软件工程规范,把职业技能划分为特定技能、通用技能、核心技能;提出“遵循软件工程规范、研究职业技能结构”的课程建设思想,构建了以核心技能为主的3个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分类及内容如表2所示。

专业课程的教学充分尊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在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通过教学的3个阶段划分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见表3)。

第6篇:软件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汉字听写综合实训平台;服务器;客户端APP;基于Android;C/S

1综合实训平台功能和内容

民族院校(例如青海民族大学)由于民族生源占比较大,软件工程专业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所以课程中需要以案例驱动将理论、实践、网络、实验教学为一体整合,作为完整的教学组织模式完成开放立体化教学[2]。综合实训平台以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本。①构建统一的主流软件技术,设计的任务是基于C/S架构的综合实训平台;②基于Android的APP是模仿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赛的实训平台,具体功能是为学生提供根据书写汉字,提交书写结果的界面;服务器端是为管理员进行录入学生信息及试题录入试题、修改和发送试题答案并汇总个人成绩和团队成绩,及显示成绩排行榜等。

2基于Android的实训平台

2.1实训平台系统设计

本综合实训平台所需硬件设备:一台安装Win-dows系统的台式计算机和一台安装了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因为设备简单容易操作,具有很强的实用和推广价值。软件开发系统需要Java编程的JDK和各种IDE(Eclipse或Netbeans环境)和后台数据库(如常用的Excel和access数据库,SQLserver2015),整个实训平台软件具有通用、易用、可靠性。

2.2实训平台体系结构框架

实训平台主要有客户端子系统和服务器端子系统组成,统计出结果并显示,由实训平台的体系结构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软件工程所需的各项技能。

2.2.1客户端App功能分析

客户端用倒计时显示控制输入笔写入所要求的汉字,完成书写和修改汉字,书写完成提交,等待服务器评判。

2.2.2服务端的服务功能分析

服务器端完成对比赛整个过程的管理,记录参赛团队及队员信息;获取客户端输入的汉字显示在大屏幕;服务器控制比赛时间,在客户端完成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评委给出评分后记录结果,并统计比赛结果。

2.2.3模块功能

⑴客户端输入:学生在米子格中输入字词,完成删除整字或擦除某个笔画,确认提交。⑵选手信息:录入修改单位、姓名信息。⑶试题成绩管理:以ACCESSS数据库和Excel作为数据库录入统计依托。完成录入、修改试题及统计各项功能。⑷考试管理:够发送开始考试信息,试题,计时信息,仲裁信息,发送仲裁人员。

2.3网络通信模块

网络通信概念及技能的掌握是软件工程学生的一个弱项,理解和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对通信模型的理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4]。这是实训平台的核心部分中的端系统是pc机、手机等实体中进行通信的应用进程,中继系统是具有选路和分组转发功能的路由器。开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网络通信进程需要有一个像桥梁的抽象的东西连接进行通信的应用进程,在Android系统中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Socket类完成,而接口Socket在TCP/IP体系结构中位于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这个接口,整个通信将无法进行,它就像我们寄信没有邮递员一样,具体理解网络体系结构时,需要学生从水平方向的对等层通信和垂直方向的实际数据单元的传输去掌握。理解通信的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是具有难度的,系统实训平台采用TCP连接和socket接口完成底层的通讯,实现了二者的时间和正确答案的发送和接收功能。学生通过基于Android系统实训平台可以得到具体的通信过程体验[3]。具体通信过程:服务端首先启动服务,建立SOCKET套接字并开始监听状态等待连接,启动服务;客户端按开始答题按钮,设置客户端书写时间及其他显示信息,客户端进入连接状态、客户端答题,进入答题后就与服务端建立连接,回答完毕发送给服务器端答案。

2.4综合实训平台设计完成的类

本综合实训平台设计开发采用目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完成的类以及各类中的功能方法具体有:开机界面Start,书写界面类HztxView,书写控制类Hztx,以及内部类(答题监听类DatiListener,结束答题类JieshuListener,计时类MyCount),书写动作类MyAction及子类(书写类MyPath和擦除类MyEraser)等组成。

2.5计时分统计功能

当PC服务端发出开始答题指令时,Android客户端根据接收的时间进行倒计时,并且时间结束时显示正确答案,以供评委和观众评判比赛结束,服务器端可在查看所有团队及选手得分及排名情况,向客户端发送所需信息。

3结语

书写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的热爱[4]。开发的比赛综合实训平台为书写汉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汉字听写比赛综合实训平台能够较好的满足学校汉字比赛的基本要求,过程信息与最后得分显示在大屏幕,以供评委和观众判断,在公开场所接受大众的评判,满足比赛公平公正的要求。如此营造了一种让学生主动进取,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使用该系统,模拟开发基于Android的APP,系统地掌握软件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的全过程;培养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该实训平台,不仅为青海民族大学提供方便使用、功能完备的汉字听写比赛软件,而且为软件工程专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实战型的、开放的教学和模拟实训的综合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郭皎,鄢沛,刘福明.软件工程专Web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改革[J].计算机时代,2011.9:56-58

[2]卿斯汉.Android安全研究进展.软件学报,2016.27(1):45-71

第7篇:软件工程专业范文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最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2]。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课程体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3.1基础理论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3],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4]。

3.3实践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5]。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4结语

第8篇:软件工程专业范文

 

一、概述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软件业急需一批领军型软件人才。教育部在2002年批准开办软件工程(以下简称SE)专业并设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11年批准设立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并把软件工程师培养列入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至2013年,我国有425所高校开设软件工程专业,设点数、招生数及就业质量均进入前十。因此,研究与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关键课程体系对于软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际上,IEEE和ACM共同制定了软件工程学科教程CCSE[1,2],给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知识体系,提出了组织和设计课程体系的若干建议,是公认的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基础。CCSE推荐课程包括SE基础课程5门、CS中级课程3门和SE高级课程6门,并提出了SE优先的课程方案和CS过渡的课程方案。

 

但是,SE专业在教学实施中面临以下难题[3]:(1)传统计算机科学(以下简称CS)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如何合理过渡到SE基础课程和6门SE高级课程;(2)如何落实SE优先的教学理念,解决关键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资源;(3)如何实施软件工程课程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融合教学。

 

具体来说,目前国际国内缺乏对SE关键课程的教学实践,SE优先的基础课程与部分高级课程属于全新构造,难觅教材和成熟的教学资源,从而导致SE专业教学在实施时面临很大困难,大多数学校只能因循计算机科学专业传统课程过渡。因此,贯彻SE优先的教育理念与落实系统化的SE专业教学体系成为摆在广大SE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以软件开发的核心工作——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为主线,提出了面向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的SE专业关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二、设置思路

 

CS传统课程按照知识领域安排,非常适合于培养研究性人才。软件产业则迫切需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性人才。为此,南京大学SE专业教学体系从能力培养入手,强调持续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系统观和产品观;面向“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主线,规划专业关键课程,实践并求精CCSE的SE优先课程设置方案;探索关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建设相关教材与教学案例。

 

1.提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在专业教学早期开始培养学生工程观、系统观与产品观,引导学生持续以软件工程观的角度学习与体验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与构建的过程。在一年级开设软件工程课程,专业入门时就树立学生的工程观和系统观,将质量、成本、度量、折中、决策、纪律、规范等工程理念贯穿后续课程,通过反复强化来培养学生牢固的工程理念以及基于工程理念解决问题和进行开发的能力。

 

2.规划与实践SE优先的专业关键课程。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面向“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按照软件系统规模由小及大的次序建立专业教学主线,即以小规模系统、中规模系统、中规模产品、大规模系统技术、应用领域来部署SE专业课程的展开。在单门课程中强调构建系统的全面知识融合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探索适应培养卓越软件人才的教学方法。软件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培养过程,特别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融合。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面向具体的软件系统构造项目开展综合性知识教学;加强课程教学案例与实践用例建设,实施理论、案例、实践相辅相成的教学;探索校企合作教学、面向问题教学、体验式教学、面向实际教学、研讨式教学、软件创新设计竞赛教学等适合卓越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

 

三、课程体系框架

 

下图给出了南京大学SE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4,5],其中左侧为重点建设的SE专业关键性基础课程,右侧为其他SE专业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后者在教学上较为成熟,故不赘述。

 

面向“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的SE专业关键课程共7门,分别为计算系统基础、软件工程与计算Ⅰ、软件工程与计算Ⅱ、软件工程与计算Ⅲ、软件需求工程、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分别重点解决学生计算系统分层构建、个人级小规模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小组级中小规模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模拟团队级中规模软件产品设计与构建、大规模软件系统的需求技术、大规模软件系统的设计技术、交互式软件系统设计与评估技术等关键性能力培养。

 

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这7门关键课程均围绕一个具体的软件系统教学案例,融合构建系统所需的多方面知识展开每门课程的教学。各课程都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讲解用的软件系统构建案例,并同步设计了一个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用例。课程围绕教学案例和实践用例的构建活动组织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力图打破传统课程的技术藩篱,将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交流与沟通、团队动力学、职业素质、过程管理、工程经济学等知识进行融合教学,在案例中引导学生使用软件工程的观念来观察、体验和实践计算系统软件的设计与构建过程,训练其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的综合能力。

 

四、课程描述

 

“计算系统基础”,以一个经典计算机指令集MIPS的简化版本DLX为线索,以C语言为载体,使初学者可以建立起完整的计算概念,了解经典计算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系统自底向上、逐次构造的过程;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能够利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完成小规模的结构化程序。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数据的机器级表示、数字逻辑、冯·诺伊曼模型、机器语言、汇编语言、输入和输出、Trap 机制和子例程、结构化程序设计和语言处理。

 

“软件工程与计算Ⅰ”,在软件工程理念指导下,侧重于程序设计教学。以一个计算示例和实践用例的迭代式增量开发实践为线索,全面培养学生在个人开发级别的小规模软件系统构建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在系统开发中的关键作用。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OOA、OOD、调试与测试等软件工程知识;个人级别的软件开发活动管理、个人级别的软件职业知识。

 

“软件工程与计算Ⅱ”,以经典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为主线,软件设计与构造知识为教学重点,软件系统构建实例(计算系统示例与学生实践用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基于瀑布模型的、简单小组开发级别的、中小规模软件系统构建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软件工程历史、软件职业知识;适用于中小规模软件产品开发的软件工程方法、原则与实践;软件工程方法指导下的程序设计原则与实践;小组级别的简单软件开发活动管理;包括代码和重要文档在内的关键软件开发制品。

 

“软件工程与计算Ⅲ”,以螺旋模型和团队实践为特征,通过开发一个中等规模软件产品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项目管理能力。将学生组织成8人左右的团队,按照6个阶段(即项目启动阶段、第一循环、第二循环、第三循环、第四循环、项目部署阶段)合作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具体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涉及需求、设计、实现和质量保障,强调团队协作、文档写作、工具使用、陈述等能力,并在软件团队中对软件开发进行管理。

 

“软件需求工程”,以需求工程技术、软件经济学和迭代过程为特征,结合工业界实例综合分析,培养学生构建大规模软件系统所需要的需求获取、分析与建模能力,试图让学生把握需求工程工作给后继软件项目工作带来的影响。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需求工程基础、需求获取方法与技术、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模型与建模技术、需求管理与需求工程过程知识、软件工程经济学等。

 

“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以软件设计、体系结构、可复用软件过程为特征,结合复杂工程案例及其重构,培养学生构建大规模软件系统所需要的综合设计技术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软件设计的要素、软件设计的支持与评价、软件设计方法、体系结构设计、详细设计、基于中间件的设计、基于复用的设计和设计演化。

 

“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软件再工程为特征,培养学生交互式产品开发的软件分析、设计和评估技术。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可用性工程、人机交互界面的经典模型、人机交互的需求工程方法、人机交互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行为观测与眼动分析的交互评估技术等。

 

五、教学方法

 

软件人才培养需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面向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的SE专业采用了一系列新型教学方法。

 

面向问题教学要求各课程都以工程问题开始,并依照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活动来组织教学,这既体现了多种知识的融合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体验式教学要求各课程在实验设计时必须考虑模拟现实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开发氛围,这既能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重点训练他们的折中、决策、沟通等非技术能力。面向实际教学要求各课程在讲授软件开发方法与技术时,要结合实践调查数据说明企业对不同方法、技术的选择与权衡情况以及应用效果,要突出企业界的主流方法与技术,遵循企业界的行业标准与规范,这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方法与技术,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研讨式教学要求各课程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给出启发式问题,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研讨解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基础课程结合软件创新设计竞赛教学鼓励低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自由选题,参加软件创新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创新。部分高级课程采取实训实习后回顾教学,通过理论教学考试和实训实习后再回顾总结报告综合评定分数,促使学生学习理论、实践体验、再总结提高,以提高他们的工程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还有部分高级课程采取校企联合设计课程、联合实施教学的校企合作教学。

第9篇:软件工程专业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传统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工程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问题,提出借鉴德国FH模块化教学成功经验,将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模块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并探讨基于模块化教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块化教学改革;借鉴德国经验;FH模块化

1 背景

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是德国工程师的摇篮。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FH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作为国家软件服务外包特色专业,合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自2010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软件工程方向)》为指导,围绕培养能在工程现场从事软件工程技术应用开发工作的、工程功底深厚的软件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共建的优势,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引入“博洛尼亚进程”后欧洲各国正在实施的模块化教学,重新组织教学结构,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了教学内容体系,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模块课程改革思路

借鉴德国FH工程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构建覆盖本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对原有课程的整合优化。

(1)以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通过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使每个模块对应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传统的人才培养“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

(2)围绕模块能力培养目标,设置模块教学内容。依据模块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内容,将传统的课程改造为面向特定能力培养的模块。同时,整合传统课程体系,实现模块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此外,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学习模块。

(3)融合多种教学形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通过将课堂教学、企业学习、研讨、项目、实验、练习、第二课堂和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入模块化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强化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

3 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3.1 制定专业培养学校标准

合肥学院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借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软件工程方向)》,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在软件行业领域领军企业中广泛深入地调研,确定本专业适应的岗位群以及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本专业的学校标准。学校标准从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3个角度全面涵盖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3.2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前期制定的专业培养学校标准,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近年来,“模块化”课程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的体系化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工程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

“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整合重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新的主题式教学单元——模块。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构成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具有可重组性和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同时模块对应能力培养环节的连贯递进,能灵活有效地支持模块互换及学分互认,可以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卓越工程师的_各种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在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过程中,应把能力培养体现在每门课程之中,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因此,德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对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推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各种能力的培养。自1985年来,合肥学院已与包括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等多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德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并结合我国实际,共同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并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开展了先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针对专业的特点,在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时,应根据专业培养学校标准,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重组,将原有的“偏重知识传授”的层次化课程体系转变为“强调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将抽象的专业能力具体化为能力要素;其次,针对每个能力要素确定其对应的支撑知识点,由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应用组成模块;最后,通过相关模块的有机搭配,构成覆盖本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3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围绕人才培养标准,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优化重组,构建出新的模块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教学内容面向能力培养,每个模块对应一个或多个相关的能力要素,模块之间内容不重复,消除冗余。

1)数学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适用为度”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家最新制定的《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模块化教学的涵义,确定大学数学类课程模块化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为“横向分类,纵向分级”。

横向分类是指大学数学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要满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工科、经管和文科类专业的需求,将大学数学分为3大类:工程应用数学、经管应用数学和数学素养。纵向分级是指根据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将大学数学课程分成5级模块,其中A级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等,B级包括多元函数微积分、矢量分析、级数等,C级包括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D级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E级包括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为制定适合本专业的数学模块,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按照“材料收集提取数学知识点获取知识点纲要整理成数学模块数学模块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流程,共同确定本专业学习工程应用数学A—D共4个模块。

在确定了每个模块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能力、知识、素质”3个要素,对每个模块进行分解,将每个模块分解为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3个环节。理论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实践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应用数学软件能力等;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3个环节的学习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

以工程应用数学B为例,理论与实践教学、自主学习的具体安排分别见表1—2。

2)物理课程的打散与融合。

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繁杂,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与本专业所面向的“能在工程现场从事软件工程技术应用开发工作,工程功底深厚的软件设计工程师、高级程序员和软件质量保证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差别较大;且原内容注重理论推导,忽视理论应用,不适应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因此对原物理课程内容重新梳理,挑选其中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电磁学内容,并将其打散融入到电工电子、模电、数电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见表3),最终构建出由2个模块组成的电路与数字系统设计系列,使物理原理的讲授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专业课整合优化。

我们按照现代软件开发企业的专业分工,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梳理出各个岗位的核心能力,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组合专业技术类课程,形成对应中低端技术岗位、中高端技术岗位及管理岗位3个层次核心能力的模块组合,具体构建方案如图1所示。

(1)软件实现能力模块组合。面向程序员、测试员等中低端技术岗位,构建培养软件实现能力的模块组合,并按照如下4个类别划分模块。

基础语言类: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模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模块。

Web开发类:Web应用系统开发模块、JavaEE技术模块、Net技术模块、XML与Web2.0模块。

嵌入式开发类:嵌入式Linux C编程模块、嵌入式软件设计模块。

软件测试类:软件测试模块。

(2)软件分析设计能力模块组合。面向设计员、分析员中高端技术岗位,构建培养软件分析设计能力的模块,并按照如下两个类别划分模块。

基础类: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拓展类:软件分析与设计、Oracle数据库、Web开发框架

(3)软件管理能力模块组合。面向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质量经理等管理岗位,构建培养软件管理能力的模块,提供了项目管理、软件配置和软件质量保证等模块供学生选修。

4)优化整合硬件及网络类课程。

对非软件类课程进行合并与压缩,具体包括:①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体系结构压缩形成一个新模块——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压缩整合原有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减少了总学时;②将Linux(也称网络操作系统)教学内容合并到操作系统中,理论讲授学时仍然保持与原操作系统课程一样,采用实践和自主学习方式完成Linux内容的教学。

5)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及规范。

软件工程领域是最具活力、技术创新最多的领域之一,培养软件工程师必须紧密结合工业界的最新发展。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我们将行业领军企业认证课程的部分内容优化整合进专业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使学生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具体如表4所示。

6)发挥企业工程资源优势,实现校企优势互补。

为了增强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软件工程能力,本专业与合作企业密切联系,将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和派出学生进入企业两种方式相结合,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根据各个学习阶段的具体内容,层层递进地实现能力的渐进培养。

(1)邀请企业专家上课。大一至大三,逐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具体教学内容见表5。

(2)派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到大四阶段,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并进入项目组,学生通过面授、自学、项目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以文思科技为例,企业阶段学习内容及所需时间见表6。

4 结论

模块化课程改革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新形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还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培养软件工程能力。

整合后的课程体系明确了教学重点为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软件课程从原有的13门增加到20门,软件课程的学时比例从32%提高到49%。

2)突出实践训练,强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整合后的课程体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从校外到校内,再从校内到校外”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如下3个阶段的集中式实践训练。

(1)认知实习阶段。在大二与大三之间插入12周的认知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专业公司等社会组织的工作过程及和专业相关的实际知识,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开拓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校内工程实践阶段。引入双导师制,模拟企业开发场景,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真实软件项目的开发,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知识,掌握文献、信息、资料检索的一般方法,熟悉软件开发技术标准与规范,初步具备项目管理能力。

(3)企业项目实训阶段。学生进入企业,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开发软件系统。

3)引入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

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在5门专业技术课程中引入11项企业认证课程的内容。新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内容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4)校企深度合作。

整合后的课程体系从3个层面加强了校企合作:

(1)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听取企业意见,引入最新行业标准与规范,制订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

(2)课程内容引入行业发展最新技术。将行业最新技术融入到具体课程内容中,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3)与企业合作开展3阶段集中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暋,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6-60,65.

[2]檀明,张向东,许强,等.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2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