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本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从问题式的文本分析分法对于文本中的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出小说友谊将父子的位置进行了颠倒,从而使文本具有了更多的意义。
关键词:不可靠的叙述者 反讽 人物位置的颠倒
作者简介:徐亮,湖北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方向研究生;徐一玲江苏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方向研究生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后短短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看电影?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这个看似简单而可笑的问题也是很多电影人与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从人的视觉原理上看,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较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也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相反,具体到外国文学领域,经典名着的命运就江河日下。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性、享受型社会的转化,大学生群体思想躁动,世俗化、功利化、实用化等随着滚滚商品大潮汹涌泛起。外国文学名着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遮蔽,神圣的文学被除魅,通俗读物、休闲娱乐读物、图文本等文化快餐代替了经典文本,许多经典名着被冷落。一些学者通过这方面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喜欢翻阅文化快餐、休闲类读物,在网上看娱乐视频。当前,大学生不读名着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名着的命运从侧面反映出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2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关系
2.1大量可资利用的名着影视资源
影视在叙事、人物形象、视听等方面存在重合因素,文学中的大量空白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可能。由外国文学经典文本或作家生平改编影视作品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如由卡夫卡和左拉生平改编的电影《卡夫卡》、《左拉传》,法国人自己拍摄的巴尔扎克的生平传奇《巴尔扎克》等;根据文学名着《伊里亚特》改编的电影《特洛伊》,根据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俄狄浦斯》,根据中世纪《亚瑟王传奇》改编的《亚瑟王》,由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歌德诗体巨着《浮士德》改编的电影,由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奥斯丁小说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改编电影,由小仲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茶花女》,由勃朗特姐妹的小说改编的《简?爱》、《呼啸山庄》,由司汤达小说改编的《红与黑》,由莫泊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项链》,由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改编的同名电影,普鲁斯特同名小说改编的《追忆逝水年华》,由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由肖洛霍夫作品改编的电影《静静的顿河》,由卡夫卡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乡村医生》、《变形记》,由乔伊斯的《死者》改编的电影,由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贝克特作品改编的《等待戈多》等等,可以说,由外国文学名着改编的电影几乎覆盖了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任务中代表性作家作品,是一笔巨大的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财富。名着影视融合了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彼此的优长之势,既有“读”的优长,又有“看”的优长,可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听觉。
2.2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优势与局限探讨
外国文学改编的名着影视和文学文本像双胞胎姐妹,虽然在相貌上有着极强的相似性,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以经典文本为依托,通过光影、色彩、音响、声音交汇的生动逼真的动感时空直观地诉诸人的视听,展现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所描绘的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给人极大的视听享受。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些文化背景、特定时空等通过影视要比口头讲授更容易接受,“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和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①学生的接受路径是由影像到文本,②先接触名着影视,之后才回头看作品的,名着影视起到了普及文学名着的作用,这对我们的教学也不无启发。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相比也存在不同,改编毕竟是再创造,是另一种艺术创作,“原着加我”、“我”加原着、原着淡去,突出自主意识等改编观念,③使名着影视的情况和经典文本相比变得复杂,改编或围绕原着小范围作改动,或利用原着表达编导的新意图,或只从取原着的一个点生发成一个全新的故事;或参照原着但很多地方进行大删大改,如黑泽明的《白痴》是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乱》取材于莎土比亚的戏剧《李尔王》,但都与原作大相径庭。那些忠实于原着的改编,有些也会在基本情节上随着改编的需要作一定改动和调整。此外,因影片时长的限制,在情节、线索、语言、镜头上的信息量需要尽量简明,必须限制信息量的提供,因而文本中大量抒情、心理活动、超现实、抽象、议论性、缺少可视性的段落和文字甚至诸多细节描写,在改编过程中都被删去,因而显得单一扁平,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因私情被妻子斥责时的窘境中的神态的描绘,其中许多描写都不具备视觉造型性,只有最后一句“不由自主地突然浮出了他那素常的,善良的,因而痴愚的微笑”能够被表现在银幕上,其他都被舍弃。另外,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只要带上耳朵和眼睛就行了,其主体意识和身心在欣赏电影时都被“感觉剥夺”,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名着影视在教学中有其优势所在,但名着影视只是了解原着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它和原着之间不能划等号,也不能代替经典文本的阅读。我们在以之作为教学片时,要慎重对待,首先要根据其改编风格进行筛选,尽量选取那些较忠实于原着、改编的比较好的影视资料运用于教学,对原着作全新改编的也可选取少量作为片例,因势利导,同样能收到预期效果。英伽登和伊瑟尔等理论家指出,文学作品存在大量空白,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再创造。经典文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可以有多线索、复杂情节、细密的描述;文本通过间接方式生成艺术形象,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文本展示给我们更大历史和生活空间,古今中外各式人生百态、社会风情、形形人物,使我们能透视复杂多变的人性,了解人隐在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方式。阅读能滋养人的身心和灵魂,阅读可以让人成熟、成长,我们可在名着的海洋中一千次一万次地成长,获得丰厚的人生经验和积淀。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社会那种悠闲的阅读方式遭遇到读图挑战,外国文学名着中那些大部头尤其是鸿篇巨作如《追忆逝水年华》、《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等被束之高阁,情节淡化没有情节的作品少人问津,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作品更是曲高寡合。
2.3针对不同专业,教学中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各有侧重
适应读图时代的趋势,因势利导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利用名着影视也不失为良策。外国文学教学中要面临“本土经验”和文化隔膜,教师在讲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宗教环境时如果运用电影片段作为辅助,有助于学生的接受和打破隔膜,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原着情节内容、风格、历史背景、人物等,还能使学生进入教学的规定情景,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但名着影视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生有所侧重,首先,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坚持以经典文本为主,以名着电影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最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根本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那么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摸不着头脑,听课味同嚼蜡,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因此,任课教师要提前给学生列出一份必读书目,鉴于学生学情不同于以往,书目中经典作品的数量可以在五十部上下,按照教学节奏让学生提前阅读。为有效督促学生阅读,每次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由一到两位同学谈读书心得;或采用让同学们记读书笔记的方式,不定期检查;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经典文本精彩片段欣赏,让学生作声情并茂的朗读,直接感受经典文本的艺术魅力;另外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名着电影作为辅助手段,因为课时的限制,有些改编的比较好的名着影视可以用两个小时给学生在课堂上放映,也可以展示其中一些片段,尤其是那些精彩的或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找原着阅读,另一方面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隔膜,使名着电影在教学中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对于其他专业如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和播音与主持专业,外国文学是非专业课程,开设一学期共51个学时;我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招收的学生是艺术类二本生源,学生整体素质和汉本的学生存在差距,因而在教学中立足文学史、文化背景、作家作品时更多地运用一些名着影视作配合,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也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一些名着影视和原着有较好的了解,对文学和影视各自的艺术特性及改编有一定掌握。在课堂上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多看一些改编得比较好的,或基本忠实于原着的电影如《高老头》、《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德伯家的苔丝》等电影或里面的一些精彩片段,比如《红与黑》中于连在法庭上对封建贵族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控诉,极具感染力,电影中简?爱在花园中与罗切斯特精彩的对白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片段和老师的讲述能了解原着的大致内容、风格、人物等。对那些侧重表现编导主观意图、对原着改动较多的影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拿它和原着作进行异同比照,从中提出问题,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飓风营救;吕克・贝松,叙事学,世俗神话;叙事动机
一、文本“当代世俗镜像神话”特性研究
叙事结构分析差不多可以追溯到弗拉迪米儿・普罗普的著作《俄罗斯童话形态学》。他列出一项包含31种功能的序列公式,并考虑到任何一种变化的可能性,以涵括他所研究的全体的童话结构。利用普罗普的叙事单元与功能序列可以印证《飓风营救》的当代世俗神话特性:
1 准备单元
影片开始,我们看到斑驳画面中一个小女孩在过生日,镜头猛然切回现实,主人公布莱恩出场,刚从梦中被惊醒的样子。主人公离开沙发,特写立在桌子上的照片: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这样的画面语言,给叙事埋下伏笔,让我们感觉主人公形单影只地独居在单身寓所。而产生疑问:他的家人呢?在随后女儿肯姆的生日party上,我们得知他的前妻已经带着女儿改嫁了一位富豪。第二重疑问产生:为什么他的家人会离开他?朋友寻求布莱恩的帮助,引出他退役前的职业性质: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的特工。但为了弥补对女儿亏欠的父爱,他毅然辞去了这份危险系数大的工作。肯姆和朋友去巴黎游玩,需要布莱恩的签字许可。布莱恩担心她的安全。
2 纠纷单元
肯姆来到巴黎,被黑帮团伙拐卖,向布莱恩求救。肯姆借助特工同伴的帮助,查到这是一伙以贩毒与组织为主的犯罪集团。为了营救女儿,布莱恩只身前往巴黎。
这样的剧情设置,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更吸引了大部分喜爱剧情功夫片的固定受众。
二、文本“核心二项对立式”人物分析
格雷马斯意义矩阵中的核心二项对立式:正义(A)与邪恶(B),其相关的对立项,便是非正义(-A)与非邪恶(-B)。将这两组二项对立作为一个四方形的四个端点予以排列,便可以根据《飓风营救》的剧情建立起它的意义矩阵。
这里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元素:被拯救的主体(肯姆以及其他被拐卖的妇女)。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的关联。促使整个影片剧情的发展与结构的延宕。显而易见,片中存在最为突出的对抗性二项式,便是布莱恩与整个黑帮团伙之间的矛盾。这个近似于美国传统电影套路中的灵魂便是:一个英雄的拯救主题。找出这个最主要的二项对立式,我们可以再更细致的分析其余二项对立式在结构电影过程的作用。在影片中,正义与非正义的力量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矛盾对抗体,当布莱恩失去了黑帮集团派出的托儿彼特,他在巴黎寻找女儿线索也就此中断。主体的行动遭遇阻断,这时出现了布莱思的老朋友简,曾经也是特工出身的简现在已经就职于法国国家安全局。布莱恩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找出犯罪团伙的聚集地。简本能上拒绝帮助主体的拯救行动,客观上却又为布莱恩提供相对有利的信息。而作为官方的力量,简却利用职能之便,收取黑帮团伙高额的保护费,对他们的非法行径给予了一定意义上的庇护。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与情感纠葛,以及每个人物表层和深层人格的乖悖,使得剧情在人物关系发展的线索上层层推进。
三、文本“多重功能序列意义单元叠加”(复合类型)研究
《飓风营救》的文本结构是两个功能序列的重合。如果我们参照格雷马斯关于叙事意义的基本单元:契约、考验、移置等来考察与以上相类似双重叙事功能序列,我们会发现这同时是不同功能序列中意义单元的叠加。
1 契约
细致分析《飓风营救*的文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双重契约关系:布莱思与前妻、女儿之间的契约。剧情中有一场需要生父布莱恩签字,女儿才可以出国巡游的戏份,是布莱恩与女儿肯姆之间冲突最为激烈的一次,也为营救埋下了伏笔。第二重契约。是法国安全局简和布莱恩之间的隐性契约,在片中,简为布莱恩提供了有关拐卖组织的讯息后,提醒他“别惹出太大的乱子”并派人暗中监视,而当布莱恩在搜寻过程中杀了人后,简和布莱恩之间的契约关系也随之宣告结束。简开始成为布莱思营救过程中的阻力之一。
2 考验
影片所呈现的首先是对父女亲情的考验,包含着生父与后父两方面的考验。可以看出,在对于女儿肯姆的安全以及教育培养方面,两个父亲之间没有任何的矛盾,他们都是强烈的爱着女儿。其次,有对朋友之情的考验,一方面是美国境内的特工同伴,积极帮助布莱恩获取肯姆的信息。另一方面,身在法国安全部门的前特工同伴简,处处阻挠布莱恩的营救行动,却也在不得已中为布莱恩提供了相关信息。
3 移置
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各要素的感知体验和情感的综合,在旅游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地的形象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游客的出行意愿和满意度。大数据时代,很多旅游者开始通过网络获取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也会在相关网络上发表旅游的心得体会,因此网络文本逐渐成为研究者的分析对象。
国外方面,Chi和Qu在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时利用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当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呈现为积极意义时,目的地的满意度将有所提升。Andsager等选择的衡量指标是从网络样本的高频词汇中获取的,同时,他利用内容分析法得出了目的地的旅游形象。Stepchenkova和Morrison分别选择了美国和俄罗斯的旅行社网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上相关内容的传播会影响俄罗斯整体的旅游形象。Greaves和Skinner以英国皇家迪恩森林为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当目的地的形象呈现良好状态时,游客的重游率将会提高。
借鉴国外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利用网络文本分析目的地旅游形象的研究越来越多。高静、章勇刚在研究时利用网络文本,得出影响旅游者对海滨城市整体形象感知的主要因素是风景/自然旅游资源、海滩、城市卫生/干净、特色美食/小吃/饮料等方面。张高军等在研究华山风景区的旅游形象时,借助了游客发表的关于华山旅游的网络日志,发现华山风景区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自身的地质地貌资源和历史文化。张文和顿雪霏以赴台游玩的大陆游客在网络上发表的游记为样本,就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游客对台湾的形象感知主要以正面评价为主;赵振斌、党娇从相关的旅游网站中获取了关于太白山自助旅游者的游记,提取高频词汇后进行归类,得出太白山自助旅游者的特点。杨昆等在蚂蜂窝网站上随机选取了游客发表的游记,从认知、情感、整体感知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了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使用ROST内容挖掘软件分析网络上关于云南石林的评论,得出游客对云南石林旅游形象的感知,不仅能为景区的形象提升和完善服务提供依据,也能促进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喀斯特地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地选取
云南石林风景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省会昆明78公里,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溶洞)地貌风景区,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作为中国首批“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项目之一的云南石林,于2007年6月27日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名录。云南石林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与云南石林相生相伴的彝族撒尼人,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它独特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的诗文传说、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热情奔放的民族歌舞也成为吸引游客前往云南石林驻足观赏的一大特色。
2、样本选取
对于样本的获取,本文以游客发表在在线评论网站、旅游社交网站及旅游综合网站等相关网站的旅游评论为主,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来源抽样,单元抽样和时间抽样获取样本。首先在来源抽样中选择的是重点抽样方法,抽取了来自猫途鹰、携程网、百度旅游、蚂蜂窝、去哪儿网、游多多、驴妈妈、同程网几大国内外知名的旅行综合电子商务网站的评论;第二,时间抽样。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智慧旅游年”,旅游的在线服务、网络预订、网络宣传等智慧旅游服务快速发展;2015年则更是“互联网+旅游”的黄金发展期,因此样本抽取了8个网站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主题评论。第三,单元抽样,抽取了评论信息中与旅游形象主题相关的评论信息。最后,一共获取到1211条评论,共计94479字。
三、云南石林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1、样本整理
首先,将网络上的游客评论复制到文本文档内,利用ROST软件对文本进行分词,在文本分词的结果中进行检查和整理,保留完整的景点名和地区名;其次,对分词后的文本进行中文词频分析。得到词频数据后,过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高频词汇,如把“当地、玩的、地方”等词去除;再对同一地名、同一景区或景点名以及语意相近的词语进行合处理,如“洗手间、厕所与卫生间合并,电动车、环保车与电瓶车合并,旅游团与旅行团合并,牌示、路标与指示牌合并”等,从而得云南石林旅游形象的高频词汇(见表1)。利用ROST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将有关云南石林旅游形象的前120名高频词汇生成标签云图,可更加直观地看到云南石林的旅游形象(见图1)。
2、数据分析
(1)旅游产业要素感知。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体验。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新的旅游六要素不断被提出,但前者作为基本要素仍然具有研究意义。本文首先从这六要素分析研究云南石林的游客感知形象,能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吃:在高频词汇中没有出现与饮食有关的词汇,说明游客在云南石林的旅游过程中对饮食的感知较弱。
住:在前60名的高频词汇表和前120名的标签云图中没有出现与住宿相关的词汇,查找所有的高频词汇后发现有“酒店”一词排在靠后的位置,表明云南石林的住宿没有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可能与游客在云南石林多为一日游相关,游客在当天游览完后就离开景区,不在景区留宿过夜。
行:高频词汇中出现“交通”这一词,表明游客对于云南石林的“行”感知较强。“客运站、大巴车、火车站”等词语显示了游客前往景区的基本交通工具,“电瓶车”作为景区内的交通工具出现频率最高,可能与景区面积大,游客需要借助电瓶车在景区内游览有关。云南石林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交通应当更加便捷。石林县虽然有火车站,也有从其他省市开往石林的火车,但是班次不多,所花费的时间也较长,多数游客还是选择到昆明东部客运站乘坐大巴车前往景区。
游:高频词汇中出现了较多与“游”相关的词语,如“阿诗玛、大石林、小石林”等热门景点和景区,表明游客对云南石林内的景点的印象深刻;另一方面,“石头、奇石”等词频频出现,说明云南石林主打的特色旅游资源已经深入游客的内心。
购:高频词中出现与“购”相关的动词,如“购买、购物”等,表明在景区买东西的现象的确发生,但是所买物品的名称、评价却没有出现。查找文本后发现,与这些词语相关的语言多为“这次的旅行团购物次数太多、有了导游自然就会安排购物”等,说明游客发生购物的行为多与参加的旅行团有关,自主购物的情况很少出现。虽然“石林旅游网”对石林的特色物品进行了介绍,如“野生菌、石林卤腐、斑铜工艺品”等,但实际上游客并不认同。
娱:高频词汇中出现与“娱”相关的词语有“歌舞、表演”,表明云南石林对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根据“石林旅游网”的介绍,景区内每天下午有两场歌舞表演,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游客感受到景区的民俗风情。但这些词语排在末位,频度很低,说明游客在观看完演出之后感受不深。
(2)景区服务及设施感知。景区的服务和设施在旅游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游客在景区的体验。因此,本文将从景区的服务和设施方面分析游客对云南石林的形象感知。
“门票”这一词出现的频度较高,在查找文本时发现,与“门票”同一时间出现的语言大多数为“不便宜、价格高、有点贵”等,说明游客对于云南石林的门票价格有所异议;根据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石林旅游网”上的票务信息显示,云南石林的门票费用为175元,电瓶车费为25元,导游讲解的费用为60元,在一日游的情况下,这种价格还是相对偏高的。
“导游”一词排在第9位,文本中与其同时出现的语言多为“听着导游讲解会收获很多、没有导游的讲解看不懂那些石头”等,说明导游在游客游玩过程中的作用多为讲解,在导游的帮助下,游客对景区各景点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
“服务”一词排在第31位,文本中出现较多与之相关的多为消极意义的语言,如“景区服务较差、有待加强、人员服务不好”等,积极意义的语言很少出现;另外两个与“服务”相关的词语“管理、设施”虽然频度较低,但受到了游客较高的好评,同时出现的多为“规范、不错、有序、”和“齐全、有一定水准”等语言,说明景区的在组织、安排各项事宜方面总体能让游客满意,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服务阶段时出现了问题,如果景区能在这过程中多进行监督、检查与协调,相信将会提升游客的对景区形象感知。
“指示牌”这一词在文本中多与“太少、不清晰、很难看懂”等词同时出现,说明景区的解说系统不够完善。云南石林面积大,同类型景观较多,如果没有导游或工作人员的指点和讲解,指示牌的不清晰会给游客带去不少麻烦。
除此之外,高频词汇中能体现景区服务和设施的词还有“停车、停车场、卫生间”。如今自驾的游客增多,这部分游客的停车问题也备受关注。原始的文本中与“停车、停车场”相关的语言多为“不方便、离景区入口较远、去景区大门要走很久”等,说明景区的目前的停车服务给自驾的游客带去了不便。虽然“卫生间”的出现频度很低,但文本中相关的修饰语言多为“不错、一流、空间很大”等。据央广网2015年12月7日报道,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曾入围“2015中国旅游厕所革命先锋TOP10”推选项目,虽然最后没有当选,但其管理、卫生和服务已经高于国内很多卫生间的标准,因此景区可再接再厉,一方面加深游客对景区服务设施的形象感知,另一方面也可为来年的评选早做准备。
(3)情感形象感知。利用ROST软件对收集到的评论进行情感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游客对于云南石林旅游的积极情绪为91.08%,远远超过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可见游客的总体满意度较高,游客在景区旅游的过程中总体是开心。
(4)负面评价结果分析。虽然游客对云南石林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如果能进一步挖掘负面评价,分析影响游客感知的原因,将会对提升景区形象有一定的帮助。在此之上,本文将情感分析后得出的69条负面评论进行深入分析,经过三级编码过程,最终把69条负面评论整理成为5个核心类属、11个二级子类。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5个核心类属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旅游服务”,为46.37%。在此核心问题中包含了游客最不满意的二级子类,即“景区管理”问题。样本中有36.23%的负面评论认为云南石林的收费不够人性化,大部分游客认为景区的门票价格过高,不值得;部分游客认为景区的售票点距离入口较远,游客为了保存体力不得不额外购买电瓶车的车票,由此可见,景区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引起了游客的不满。此外,小部分游客认为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有所欠缺,由此可见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会对在景区游览的游客造成直接影响。
在69条负面评价中,所占比重第二的核心类属是“旅游体验”。与旅游体现相关的负面评价大多都是游客的个人观感引起的,如个人的旅游阅历、时间安排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客观因素也是造成游客不满的原因之一,如天气原因和人太多而拥挤,导致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没有得到较好的体验。还有游客还提出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云南石林的天然特色遭到破坏,应该引起景区的重视。
“旅游设施”是游客对于云南石林旅游形象的第三大负面感知。虽然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曾入围“2015中国旅游厕所革命先锋TOP10”推选项目,但有仍然有游客提出厕所的卫生问题和数量问题。指示牌太少、不够清晰使得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
“旅游环境”和“旅游安全”在所有的负面评价中所占比例较小,分别是5.8%和2.9%。需要指出的是,云南石林的交通环境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游客指出景区离昆明市区较远,就目前的交通状况来说,游客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往返途中,耗时耗力,影响游客的游玩兴致。其次,根据“石林旅游网”关于旅游交通的介绍,石林景区停车场发往昆明东部客运站的末班为18:00,错过末班车则需要前往石林县城客运站转乘去昆明的大巴,也为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虽然文本中关于安全的负面评价很少,但是旅游的安全问题依然值得景区重视。
四、结论
通过对云南石林网络评论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云南石林的“行、游”这两个旅游元素方面给游客留下较深的印象,其他方面则比较平淡
尤其是“吃、购、娱”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石林是彝族撒尼人的聚居地,撒尼人也有着自己的饮食文化、风物特产和生活习俗。“石林旅游网”上有列举出石林本地的特色饮食,如乳饼、石林卤腐、石林汤锅等,而景区内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更是热烈壮观,景区可以对先对游客市场进行调查,借助高科技手段进行策划和推广,如果能让游客体验到更多本地特色,增加游客的参与程度,景区的形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2、游客在云南石林停留时间不长
“小时”这个词语频频出现,表明游客在云南石林停留时间不长,查找原文本发现,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不会超过5个小时,这可能与各旅行社开发的云南石林的旅游线路多为一日游相关。云南石林占地1100平方公里,面积较大,如果进行合理规划,与旅行社沟通协商,配合少数民族的习俗定期推出一些活动,吸引游客住在景区周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旅游产业的建设,推动景区的全方面发展。
3、通过对69条负面评价的梳理,得出了影响游客感知旅游形象的因子
在旅游服务方面,景区可以多监督检查,举办相关培训,设立奖惩制度,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制定景区的价格政策时,建议景区可以策划相关优惠活动或设置一票通的等多种购票方式,以降低游客的门票费用。
旅游体验方面,景区可以气象局合作,完善景区的气象监控系统,提前告知游客当天的天气状况;必要时采取限制游客人数的办法,将游客人数控制在可接待人数范围内,以降低客观因素对游客的感知影响;同时对景区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使景区的商业发展和旅游资源保护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旅游设施方面,调整景区周边餐馆的价格和口味;对于游客提及一些指示牌不清晰、不够的问题,管理者要根据景区的具体情况增设和更新,也可在一些岔路口增加工作人员,及时给游客提供建议和帮助;景区要加强对厕所的清理;
旅游环境方面,景区可以和当地的交通部门多进行合作沟通,在旅游旺季是增加或延长大巴车数量和时间。旅游安全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严惩不规范、不诚实经营的现象;同时,景区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巡视,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游客的旅游安全。
关键词: 哲学阐释学 文本观 文本意义 文学翻译
一、文本观
文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在文学评论中,可以把它看作是文学作品本身。而看待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观点就往往被称为文本观。文本是翻译研究的客体,作为主体的译者需要正确理解文本,然后用合理的解释把源文本翻译成目标文本。不同的文本观对于在翻译过程中什么是正确的理解和有没有正确的理解持有不同的观点。同时,不同的文本观可以生成不同的阅读策略和翻译策略,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文本观对翻译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文本观
1.哲学阐释学
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学说。它是从解释宗教经典的神学阐释学发展起来的。之后,海德格尔把阐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层面上的研究上升到了本体论的研究上来,从而使阐释学转变成一种哲学。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把阐释学进一步发展成现代哲学阐释学。阐释学理论本来是针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释,但是文学翻译也是由译者对文本进行理解之后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进行解释,所以,阐释学和文学翻译研究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伽达默尔说:“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们甚而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词语所进行的解释过程。”[1]
2.伽氏文本观
(1)文本是个开放的系统,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是无限的,只要解释不中止,文本的意义就不中止。
伽达默尔认为无论是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的历史性导致理解的偏见,但这是一种“合法的”偏见,是一种带有创造力的偏见。具有不同历史背景的理解主体生成不同的偏见。这种偏见使得理解主体有了历史演变中的“视域”,加之文本本身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视域”,两种“视域”在主体理解的过程中融合叠加,形成了新的“视域”,即“视域融合”。伽达默尔关于两种视域融合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相当确切地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实质。由于历史性的约束,译者视域和作者视域难以重合,译者总是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熟悉的世界里的知识和信仰带到原文这个陌生世界。如此一来,不同的译者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即使同一个译者随着认识的加深和变化也会有不同的解释,意义因此是无限开放的。
(2)文本意义是具有一定方向性的,是方向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文本是开放的,其意义永远不可以穷尽。这就可能使人误认为文本任何意义都只是个人性的,便滋生了虚无主义和绝对相对主义的观念。实际上,伽达默尔一直认为,文本是存在说话者最初的意图的(即最初的真实性),这最初的真实性为我们的解释提供了一个理解的方向。尽管任何理解主体都无法摆脱自身的视界限制,但所有到位的阐释都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和边界。这个方向和边界就是由文本“原初的视界”来规约的。因为时间间距和历史因素的客观制约,理解主体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文本最初的意图,但是,力求实现它的愿望和为此所做的努力是客观存在的。
伽达默尔的文本观其实是用一种辩证的哲学观去看待文本意义,这种文本观打破了译者必须追寻作者原意的魔咒,冲击了作者至上的权威地位,破灭了“终极译本”的幻想,同时也动摇了“忠实”传统翻译标准的核心地位。伽氏的文本观让我们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译者,应当充分肯定译者作为“创作者”的新角色,从更加多元的角度界定翻译标准,批评者也应该持有哲学阐释学文本观来对待文学翻译。鉴于此,我将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文本观的角度从意义层面来评析《当你年老》译本。
三、《当你年老》四种译本分析
《当你年老》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名诗。此诗为他一生深爱的茅德・冈所作,包含了叶芝早期浪漫、温婉的写作特点。作者以假设的方式娓娓道来,描绘出一幅温馨、浪漫的画面,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茅德・冈的深沉的爱。这首诗在我国流行甚广,仅译本就有十几种,这里我选取了袁可嘉、裘小龙、汪飞白和傅浩四人的译本。
1.第一段是介绍部分,描绘出场景,创造出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叶芝想象着昔日美丽的爱人已经年老。“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中的“grey”,袁译“头白了”,汪译“白发苍苍”,裘译“青丝成灰”,傅译“鬓斑”。“grey”的意思是“of color between black and white”,因此,袁译和汪译都稍微有点过,“鬓斑”意指“鬓角斑白”所以傅译也稍微有点欠妥,这里裘译是最贴切本意的。但是,四人的翻译都从整体上表达了“grey”的含义。“full of sleep”有三种译法:裘译“满是睡意”,袁译“睡思昏沉”,傅译“睡意昏沉”都忠实准确,而汪译“睡意朦胧”用词优美,是一种迷迷糊糊想打瞌睡的状态,但还没有达到“full of sleep”的程度。“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这句中的“book”既可以指书,又可以指本子,但“this”在这里修饰“book”,就限定了这不是指任意的一本书。“this book”其实是叶芝赠给爱人写有情诗的笔记本[2],所以袁译“这部诗歌”和汪译“这本诗篇”都作了释义,不过直译“书”在意义上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这两句有两处明显的不好处理的翻译。一个是“dream of”袁译“回想”,汪译“梦见”,裘译“读出”和傅译“梦忆”,其中“回想”和“读出”都和“dream of”的本意较远,不太确切;而正在诵读,却“梦见”显然也不是很合适,唯有“梦忆”相比之下更贴切些。但总体来说,基本意思还是都翻译出来了。再一个就是“shadows”,意思“是指瞳仁中反映的外物的影像,而非眼睛本身有什么阴影,诗人不过借此表现受话者的眼睛湿润清澈而已”。[3]因此,“浓重的阴影”,“青幽的晕影”和“深深的阴郁”都是误译,唯有傅译“倒影深深”才确切地表达出作者的原意。
2.第二段是叶芝对爱人深切的爱的表达,是一种超越了普通意义上注重外表美貌的爱。“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中的“beauty”是指“美丽”还是“美貌”?袁、汪、傅译“美丽”,裘译“俊俏”。“美丽”一般指心灵,而“美貌”或是“俊俏”常常指外表。由于“beauty”与“pilgrim soul”是一组对比,因此,它在诗中应该指莫德・冈的容貌。所以,裘译应该更胜一筹。“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一句中的“pilgrim soul”是全诗中最动人的核心意象[4],喻指莫德・冈的爱尔兰民族主义精神和事业,是叶芝诉说中对莫德・冈的爱之与众不同的根本所在。“朝圣者的灵魂”,“朝圣者的心”,“圣洁的灵魂”和“灵魂的至诚”就意义而言都算是准确,就意象而言,以袁译“朝圣者的灵魂”为最佳[5]。“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中的“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袁译“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裘译“衰老的容颜上遍布的哀伤”、汪译“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傅译“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实际上,“changing face”并非指莫德・冈在感慨红颜已逝,也非指她的脸在日益衰老,更不是指已经衰老了。莫德・冈身为演员,貌美如花,却是爱尔兰激进民族主义者,经常为摆脱英国统治的民族独立事业而忧心忡忡,脸上阴晴不定。因此,这句应该是“你阴晴变幻着的脸上的忧愁”。这样理解与诗人热爱莫德・冈的“朝圣者的灵魂”是吻合的[6]。所以,以上四人的翻译都不恰当,没有遵循作者的原意,算是误译了。
3.第三段描述了爱人没有接受他而表现出的忧伤和失望。“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中的“bending down”指的是状态,而非动作。袁译“垂下”,汪译“佝偻着”,裘译“弯下”和傅译“垂着头”中只有傅译更为精准,其他的尚可。“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中的“Love”用了大写,是指爱神丘比特,是爱情的象征。傅译“爱神”最为准确,忠实地再现了原意,而其他译者都译成“爱”或是“爱情”,虽然都不错,但都相对地损失了原文意象。
总的来看,四个译本都能较为准确地表达文本的原意,基本再现了原诗的艺术风格,但是四个译本除了“nodding”统一翻译为“打盹”之外基本没有完全相同的翻译。这也就体现了伽达默尔的文本观:文本的意义是无限性和方向性的统一。因为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视域,不同的“前理解”和视域在和作者的视域进行协商融合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视域融合”,所以文本的意义就是无限开放的,产生了不同的意义表述,但是,无论再怎么理解和解释,意义再怎么开放,总归有一个方向,不会偏离了“说话者最初的意图(即最初的真实性)”或是“原初的视界”,因此不管是译成“美貌”或是“美丽”,“当你老了”还是“当你年老时”,“白发苍苍”还是“青丝成灰”,“书”还是“诗集”都没有偏离作者最初的意图。然而,在对“shadows”和“changing face”的理解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差,算是误译了。但是,偶尔的误译也在所难免的,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伽达默尔文本观告诉我们,因为时间间距和历史因素的客观制约,理解主体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文本最初的意图,但是,力求实现它的愿望和为此所做的努力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四个译本在这几处理解和解释上有所偏差,但是,他们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本意,力争再现原诗的风貌,所以还是要积极肯定的,像较早的袁可嘉的译本到如今都堪称经典,不过,在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傅浩的翻译略微好些。
参考文献:
[1]洪汉鼎.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关键词] 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 文本分析
一、引言
不管是出于促进企业长期效益、关注企业运营的社会成本以及政府和社会对于企业公民的期望的角度,企业都应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新兴而且活跃的力量,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学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探讨了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通过政府的创新和环境的改变引导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
然而,正如不少学者提出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该遵循适度性原则(赵连荣,2005),应该与企业的类型、发展阶段等相适应。那么当前的民营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应该承担至什么样的程度?这些社会责任应该如何逐步地发展起来?这样一系列问题在当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现状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它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特定国情条件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要求和特殊性,有助于明晰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动机、意识和存在的制约,更是研究如何促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前提基础。陈旭东,余逊达(2007)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就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对浙江省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和评价。但是,该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责任的意识”,对于社会责任的实践内容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内容和层次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民营经济特别发达的宁波地区的民营企业进行了网站的文本分析,梳理了当前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水平,从而形成了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现实和特征的概括。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层次
广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其他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正如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即创造财富之外,还必须对全体社会承担责任。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是一个开放性、多层次、立体式的系统(刘新民、谢志华,2007),对社会责任内容的梳理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理论基础。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层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视角。
1.等级和层次的观点
以卡罗尔为代表的许多中外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有层次和等级的。卡罗尔(1991)著名的四层次金字塔模型中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概括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王新新,杨德锋,2007)。其中经济责任是最基本责任, 处于金字塔的底部。第二个层次是期望企业遵守法律。第三个层次是伦理责任层次上, 指企业有义务去做那些正确的、正义的、公平的事情,避免或尽量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损害。最上层是的慈善责任, 是期望企业出于自愿,为社区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贡献。
在卡罗尔的基础上,中国的一些学者也发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模型。陈迅(2005)依据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关系的紧密程度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基本企业社会责任、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和高级企业社会责任。类似的,李海婴等(2006)根据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制性程度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层级结构模型。在此模型中法律责任是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承担的最基本社会责任和义务;“ 基本企业社会责任”是对股东、经营人员和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石;中级社会责任是企业对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所需要承担的责任;高级社会责任包括战略性责任和道义责任。他们进一步认为,四个层级的企业社会责任相互关联, 低层次社会责任是履行高层次社会责任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卡罗尔的层次观点和国内一些学者的层次观点有一个重要的差异,卡罗尔认为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层级是存在的,但是企业并不是按金字塔中由低到高的次序履行其责任,而是可能同时履行所有的社会责任。
2.利益相关方的观点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建构在社会契约理论和公平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企业被认为应该为那些受其行为影响的群体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使得利益相关方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不少学者在研究社会责任的外延时,都运用了利益相关方的观点。
杜中臣(2005)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两类人群: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的内部人群,即企业员工;与企业收益没有必然联系的外部人群,其中包括同代人群和代际人群。据此,企业社会责任可划分为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毛国民(2007)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分成内部对象和外部对象两类,其中内部对象有:所有者、股东、管理人员、员工及工会,外部对象主要有银行、债权人、供应商、顾客、广告商、竞争对手、社区、政府、媒体、公众利益群体、宗教群体、军队和其他。
以上两种观点的研究和分析的角度虽不同,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注重的利益相关方不同。某些与特定的利益相关方(如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联系的社会责任,只可能出现在特定层次上。笔者认为,在研究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过程中,也应该综合运用这两种观点。在分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表现的时候,运用利益相关方的视角,更加体现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特性,表现出民营企业家的责任偏好或者说倾向性;而分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时,运用层次的观点则更具说服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方法,即将不系统的、定性的符号性内容如文字、图像等转化成系统的、定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国际上关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研究中,常常基于上市公司企业年报的文本分析。由于民营企业年报的获取性比较差,本文选择了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渠道――企业网站,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因为,企业网站中的有关信息和报道,不仅真实的展示了企业的重要活动内容,还隐含了企业对于各种不同事件的态度和认识。
本文通过万方数据库中的商业信息子系统提供的民营企业名录,随机选择了宁波地区7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作为研究的样本,以其网站中“新闻中心”(或者“企业动态”)栏目(不同企业网站中标题可能不尽相同)中的信息报道为分析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编码,对其中有关“社会责任”或者体现社会责任的信息进行记录。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程度和实践形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比较客观的展现当前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实践中的主要特征和所处阶段。
文本分析中采用的编码体系如表1中前三列所示。一类指标的选择主要基于文献的分析,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划分成7大方面;具体指标是对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性描述,共有15项。表格中编码一览的数字0、3、5,表示的是在网页上相关信息报道出现的次数,0表示没有出现,3表示出现1次,5表示出现两次及以上。
四、数据分析结果: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现状
1.样本基本特征
作为样本的70家企业的基本构成如下:从企业所处行业看,绝大多数属于制造性企业,占97.1%,服务性企业仅有2家,具体涉及到服装、纺织、电子、机械、塑料、文具、零售等不同行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从企业营业额规模来看,营业规模在5亿元以上、1亿元~5亿元之间,3000万至1亿和3000万以下的企业分别占到14.3%,21.4%,41.4%和21.4%,以3000万到1亿营业额规模的企业最多。从企业的员工规模来看,员工人数大多在300人~2000人之间,占到51.4%,人数在2000人以上的占到18.6%,而人数在50人以下的只有2家。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样本企业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从企业所处区域来看,所取样本在宁波老三区、鄞州、镇海、北仑、慈溪、余姚、象山、宁海、奉化均有分布,其中最多的是慈溪,有21家,占30%;其次是鄞州区,有17家,占24.3%;宁波老三区的占21.4%;余姚、奉化和象山各3家,宁海为7家。总体来说从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所选择的企业在行业、规模、区域上都具有较广泛的覆盖,比较能够反映现实状况。以下就对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进行描述,并概括其基本的特征。
2.宁波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和特征
分析过程中,我们进入名录中的70家企业的网站,发现其中有约三分之一(24家)的企业网站中仅仅有关于企业简介、企业获得的认证和产品名录的有关信息,而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新闻动态、公司动态等信息。这一定程度上反应这些企业在企业的宣传和形象,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关注是很少的。我们将剩余的48家民营企业的网站信息内容进行分类计数、并打分,而后得出了它们在不同社会责任指标项目上的均值(如表所示)。
根据不同类别的均值比较和各类别具体指标均值的比较,可以分析出宁波民营企业当前对社会责任关注的重点和履行社会责任中的特点:
(1)宁波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内容主要还是注重消费者和员工两大类的利益相关群体。从分类的均值上看,消费者类别上的均值为最高(1.91),其次是员工(1.60)。这说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的还是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群体。尤其突出表现在对于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追求上,均值达到4.14分,为所有项目中最高。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相对比,美国日本的社会责任集中在三个基本的方面,对员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和对资源环境的责任。但宁波民营企业对于环境的关注并不明显,反而对社区和其他群体(弱势群体)表现出比较的重视,其均值仅次于员工(1.43),列第三位。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意识还处在比较朦胧的阶段,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存在着将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责任割裂开的现象。另一方面,因在舆论环境中,媒体对于企业的慈善行为更加关注,从而使得这些行为和活动更容易为企业赢得知名度和企业形象。
(2)宁波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层次上看,表现出低层次社会责任与高层次社会责任同时实践,甚至某些企业会跳过更基本的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直接践行最高层次的慈善责任。例如,属于最高层次的慈善责任的两个指标社区公益和慈善捐助的均值位列第四和第五位,高于安全生产、诚信服务等一系列其他法律和道德责任的指标。即便是在对于员工这个相关方的责任中,企业在员工的培训发展这个更高要求地满足上,表现较好,均值为2.27分,但对于劳动合同的遵守这个更为基础的责任方面,却很少进行信息披露,得分只有1分。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①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并积累起财富,回报社会(家乡)及赢得社会地位的追求也就迅速的出现。②由于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推行的比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环境和伦理环境,使得这两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推进不够迅速。③根据国际经验,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公民社会”的整体背景有关,但中国目前尚未形成公民社会,一些利益相关方自身的观念也没有跟进。
(3)从宁波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形式上看,形式是以企业家主导和偶然居多,体系性和延续性比较差。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大多数还是由企业家的个人意识决定的,缺乏制度层面的保障,没有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也是这一原因使得不同的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差异性非常明显。
总体说来,民营企业目前的社会责任实践在近几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无论从内容、层次和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然,我们不能够直接将网站上披露的信息,等同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本身,它们也许不能够完全代表企业的真实水平。但是,根据国际企业的经验,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方面,企业有较充分的自觉性去展示企业的这些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也更有利于社会对企业进行监督。因此,要推进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向更体系化和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舆论环境的正确引导和政府政策法律环境的有效约束。
参考文献:
[1]赵连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与趋势[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2期
[2]陈旭东 余逊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评价[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3]刘新民 谢志华:企业社会责任若干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07年第七期
[4]王新新 杨德锋: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及其启示[J].企业研究,2007年第2期
[5]陈 迅 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9月
[6]李海婴 翟运开 董芹芹:企业社会责任:层次模型与动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7]杜中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关键词]文本分类 特征选择 特征聚类 Bayes分布 文本表示
[分类号]TP391
1 引 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海量信息资源对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IR)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信息检索和文本挖掘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本自动分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本分类(Text Categorization,TC)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预先给定的类别标记集合下,根据待分文本内容对其类别归属进行判定。文本分类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信息过滤、信息推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同时其发展也受这些相关领域技术水平发展的制约。基于机器学习的中文文本分类方法相比较于早期的基于知识工程或专家系统的文本分类模式,在分类效果、方法灵活性、扩展性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同时在特征选择、文本表示、分类器性能评价、自反馈系统设计以及分类效果评估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得到发展。
2 文本特征降维的两种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文本特征降维是文本分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文本特征降维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基于特征相关特性的特征抽取;二是基于特征统计特性的特征选择。特征抽取一般是通过映射把测量空间的数据投影到特征空间,获得在特征空间相应的数值,进而对特征项的作用进行评估,其本质是完成测量空间到特征空间的变换。基于特征相关性的文本分类研究如潜在语义索引(Latent Semantic Indexing,LSI)、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等模型得到一定进展,但是由于诸如语义排歧等相关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有待深入,完全基于概念的向量空间模型在信息检索应用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出应有的优势。特征选择是从特征集合里借助评估函数选出对文本表示能力强的部分特征项,其结果是得到原特征项集的一个子集,本质上是对特征集合的约简。在特征选择方面,由于中文文本的语法、语义、语言习惯等在使用上呈现极端的复杂多样性,目前的文本特征选择方法如互信息、x2统计、期望交叉熵等尚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本文从特征项相对于文本类别分布的角度出发,对特征项选取方法和文本表示模式两个方面加以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特征降维和文本表示方法度量文本和类别的相似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文本分类精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一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征聚类方法
3.1 特征选取对文本分类算法的影响
在向量空间模型(vectorSpaceModel,VSM)相关理论下,KNN文本分类算法被认为是最好的分类算法之一。其思想是将测试文本根据特征项表示成向量形式,然后计算其与训练样本集里每个样本的相似度,依相似度值大小取前k个最相似的训练样本,将该测试文本归入相似样本最多的那一类中。但是KNN算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文本类属判定与文本特征选取的数量和质量相关,若特征选取的数量过大,文本向量的维数太高,使得计算开销过大,并且许多特征项对类别归属所能提供的信息很少;另一方面,大量减少特征词数量又会丢失许多重要的分类信息。再者将文本表示成向量后,利用夹角余弦等手段计算文本相似度却不能体现特征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特征项“各自用力”,因而不能确切体现文本间相似程度。因此,合理的特征选取及表示是提高文本分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3.2 基于特征项相关性统计信息的特征选择
在常用的几种特征选择方法,比如互信息,信息增益、文本证据权、词频方法以及CHI(x2统计)统计里面,CHI方法通常优于其余方法,该方法体现了词与词之间的相关信息、词与文本类别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反映了特征项对类别判定信息含量的大小。一般说来,特别是在大样本情况下,语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特征项在相同的文本类别分布上应该呈现相同或相近的性态。也就是说,在概率意义下,它们在x2分布列上应该体现出相似的概率值。为此,可以认为具有相似CHI分布的特征项对文本分类应该具有相似的贡献。因而我们首先对CHI分布相似的特征项进行初步选择,在最大程度减少文本信息缺失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降低文本向量维数。
设训练文本集的类别数为S类,记为c1,c2,cs;对每个特征项t,利用x2统计得到相应的CHI统计值:
这里A是特征项t1和第,类文本共现次数,B是特征项t1出现而第j类文本不出现次数,c是第j类文本出现但是特征项t1不出现的次数,D特征项t1和第j类文本均不出现的次数,N为文本数;L为文本集里特征项个数。
wy表示t1在第j类文本里的权重,p(c1)表示训练集里第j类文本出现的概率,常以其在训练集里所占频率p(c)=n1/n计算,其中n1为训练集第i类文本数,n为训练集里文本总数。
x2统计量体现了特征项t1与类别c1之间的相关程度。该模式认为t1与c1之间符合自由度为1的一分布,(1)。x2统计量综合考虑了特征项t1和属于类别c1的文本同现情况与不同现情况下t1在类别c1的文本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说x2值越大,说明t1对属于c1中的文本进行定类的作用越大。其显著优点是词汇的计算量较低、分类效果良好。
按照从大到小取前R个v1值相应的特征项作为文本集的特征项,不失一般性,设这R个特征项相应向量为
为了消除不同类别相应文本数的差异对特征项权重的影响,v1取为归一后的单位向量。
这样借助CHI统计方法对文本分类的作用,对文本集的特征项进行了初步筛选,将个数在“类别贡献”意义下从L个压缩为R
3.3 一种改进的基于密度的特征项聚类方法
考察这R个单位特征向量v1,i=1,2,…R。对分类作用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项,特别在大样本条件下语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项在Rs。上的分布应该呈现出相应的几何特性。为此再对这R个单位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并以各个类中心向量作为该类内所有特征项的唯一代表。
k-meain方法是常用的聚类方法,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是不断计算每个聚类s1的中心,即聚类s1中对象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下一步聚类的新的种子,直到每个元素的类属情况不再变化为止。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伸缩性和很快的收敛速度,适合处理大文本集。当结果簇密集并且各簇之间的区别明显时,特别是当数据呈现球形分布时,采用k-means算法的效果较好,但是该方法对孤立点过于敏感。
为此我们对该方法进行改进。思想是在计算聚类的中心时避开这些孤立点的影响,即:在进行第k轮聚类种子的计算时,将簇中那些与第k-1轮聚类种子相似度明显小的数据剔除,使用剩余向量集合里的元素的均值点作为第k轮聚类的新种子。即对于第i-1轮聚类获得的类簇si-j,计算给定阂值
一、微博文本的交互呈现
一方面,微博等自媒体提供的平台使得言论相对自由,转发、评论等功能更是文本快速传播的引擎,网络刮起造句风潮,“咎由自取体”、“伊琍体”一时成为热门句式。从马伊琍回复文章致歉声明的微博来看,“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被网友大量仿造,“毕业虽易,求职不易,且行且珍惜”、“驾驶虽易,安全不易,且开且珍惜”、“网站虽易,赚钱不易,且行且珍惜”等等造句既是在句式和意境上参照了马伊琍微博原文,又是网友们结合求职难、驾驶事故多发、网站盈利机制不成熟等社会现实,对原信息进行的解码又重新编码的过程,互文性的文本生产方式贯穿始终。
另一方面,由于微博的加入,其实时性、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得整个“周一见”事件文本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越来越高明,每一个媒介文本的出现都恰如其分,整个事件的媒介文本逻辑严密,文本的交互性呈现无处不在。这两个方面的传播现象共同的介质就是媒介文本,并且在微博的推波助澜下,媒介文本的“互文性”生产愈加灵活多样。
网络造句的热度反映着受众对事件和文本的消费热情,这种热情也在推动着媒介文本连续剧式的呈现。从谢晓的“微博预告”开始,小道消息满天飞,网友猜测,真实图文报道,到文章的供认不讳和致歉声明,马伊琍的微博回应,文本的呈现至此将事件引入一个高峰。舆论的压力让文章微博继续发声“我贱命一条,陪你们到底!”直接叫板《南都娱乐》,让网友们联想是否是《南都娱乐》报私仇,《南都娱乐》官微回应否认“报私仇”传闻,随即署名为“马伊琍爸爸”的微博号发文质问《南都娱乐》,希望还家庭安静,事情发展接近尾声,喧闹的文本现象也逐渐平息。但我们从主要媒介文本的呈现经过可以看出,每一次媒介文本的生产及呈现都恰如其分,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故事发展情节。事情的发展以《南都娱乐》发起,并于每次与当事人交锋引起舆论,文章的反应和其岳父的发文以及网友一边倒的谴责文章同时也暗示着《南都娱乐》的传播目的成功实现。
二、互文性文本的两个维度
互文性不仅体现在文本交互性呈现的表现形式上,通过互文性的文本呈现也深刻揭示着整个事件中媒介文本生产与消费的意义。著名媒介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菲斯克在《电视文化》中从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分析电视文本的互文性,笔者借用菲斯克分析电视互文性的两个维度的研究思路,并结合互文性的广义(解构主义)视角——发生性互文与接受性互文分析“周一见”事件涉及的媒介文本的互文性生产,将文本按水平维度分为事件当事人文章、马伊琍的言论;按垂直维度,将事件当事人文章、马伊琍的文本分为一级文本,将媒体报道、网友评论分为二级文本(见下表)。
发生性互文和接受性互文是分别从文本的生产和接受两个角度对媒介文本进行剖析的。而在利用互文性视角解析文本生产时,接受与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两个过程。“周一见”事件的二级文本基本是对一级文本的回应,是在对一级文本接受、解构的前提下并结合历史文本生产的结果。而一级文本的生产过程也是基于对先时文本的接受、解构进而产生的回应与结合。正如大量网友指出的文章的致歉声明有抄袭高晓松之前酒驾致歉声明之嫌,说明文章的微博致歉声明或多或少是对高晓松版致歉声明有某种程度上的接受,而又因事件性质的不同和身份的不同,存在具体内容的差异,因而最终产生的文本是一个对先时文本的接受、解构与再生产的过程。又如“伊琍挺住”、“伊琍不哭”等网友评论,首先是对一级文本文章致歉声明的抗拒性解读与对马伊琍“且行且珍惜”微博的接受性解读;其次,“挺住”“不哭”等句式初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便已出现,成为一种流行的固定的网络文体,用以表示对汶川的支持,后来在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中也大量出现。网友将这个文体用在这里,显然是借对这个历史文本的互文性生产表达对马伊琍的同情与支持。因此,在互文性的文本分析视角下,不论是一级文本还是二级文本,都是在对先前文本的接受或解构的前提下,或结合历史文本,或结合现实环境生产的结果。
而这些文本生产与消费对于事件的内涵意义的生产方面,也从水平和垂直维度的文本中得到体现。从水平维度来看,媒介文本是由事件的当事人文章所发,代表了当事人的传播意图和立场。文章的致歉声明与之后的微博因互文性相互关照,后文是对前文意义的强调。文章所发微博虽然言辞粗鲁,但是很急切的表达了他不希望事情继续发展,希望媒体息事宁人。但当事者生产文本的本意却并没能够得到受众的完全解读。因为从垂直维度来看,媒体的报道和网友的评论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并且舆论的导向也偏离文章减轻形象伤害的意图。在此事件中,二级文本的生产者站在一级文本生产者的对立面,例如谢晓接受腾讯访谈称“马伊琍给我发了一条感谢短信”,更加印证事件的真实性和文章出轨男的形象,以及《南都娱乐》所发表的言论始终坚持一个态度和立场,引导受众按自己的传播意图去解读这些文本。在这场对立文本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网民受众是一群基础性的存在,他们的评论和立场推动着一级文本和二级文本的生产,他们的评论即构成了对所有媒介文本的消费。
三、微博文本生产与消费的背后
&ld quo;周一见”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报道表面上是一个新旧媒体争相爆料、共同发声、合理推进的过程。实际上,在新兴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该事件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南都娱乐》为提高自身公信力和影响力而制造的一次对自身传统报业品牌的营销活动。
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流传广的特点,同时它也是一个负面消息散布极快的平台。《南都娱乐》最先选择微博发声是刻意为之,意在利用微博的传播特点和强大用户群体,使话题迅速扩散,产生社会影响。从对文本的分析以及事件的发展可以看出,《南都娱乐》一直掌控着报道的导向和受众的导向,比如最先的微博预告中“我也理解当事人此时的焦灼,但请相信此报道绝无任何阴谋论,记者也拒绝了巨大的利益诱惑”表明信源的真实公正客观,树立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论是“周一见”热词的火爆、网民的全体参与,还是文章的回应“我贱命一条,陪你们到底!”都在印证着《南都娱乐》的借势营销、传播意图取得成功。
通过对“周一见”事件的微博文本分析说明,一个热点娱乐事件或热点社会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其文本的生产与消费既有宏观层面受众、媒体和技术发展的因素,也有微观层面文本生产的方式的影响,文本的互文性生产与呈现、文本生产者的立场与文本传播的意图都对整个事件的文本的产生与消费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对社交软件的精心驾驭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事件的传播。
参考文献
①胡晓云、陆琪男,《“故宫星巴克”事件中的媒介文本研究》[J].《广告大观》,2007(5)
②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5
③鲍海波,《喧闹的文本——媒介文化文本视阈中的“李刚门”事件》[J].《山西大学学报》,2011(2)
本文针对土木工程标书进行研究分析,对土木工程标书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梳理,以期为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此类文件时提供帮助。
【关键词】
土木工程;标书;文本分析
1.前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建设工程的招投标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国际招投标文件中,与招标采购活动有关的一切文件资料当意思解释产生分歧时以英文版本为准[1]。但国内工程师对英文招投标文件往往不能够直接理解,因此对招投标文件的翻译就成了竞标的基础,对此翻译工作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而文本分析是翻译工作者能够更好理解文本的前提和基础[2],因此加强对土木工程标书文本特征的分析显得极为重要。
2.土木工程标书文本特征分析及其翻译影响
2.1 专业术语
招投标是一种通用的、具有强制性规范的贸易活动,已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大量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已经与普通字典和常规翻译的释意有所差别和延伸,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直接使用字典或常规翻译的释意往往无法被土木工程师所理解。在土木工程标书翻译过程中对专业术语需要尤其引起重视,如果都用通用释义进行翻译,可能会出现工程师对所翻译出来的文本很难以理解甚至会翻译出具有明显错误的释义。比如在标书中一般会使用“employer”表示“业主”,而如果直接翻译成通用释义“雇主”虽然没有明显错误,但由于这与土木工程师平常阅读国内标书已经形成的习惯用词有较大差别,因此他们理解起来就会非常难受;而“outstanding works”接惩罚说明在“未完成工程”时会有什么样的惩罚,而如果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成了“突出工程”时会有什么样的惩罚就出现了明显错误。因此在翻译土木工程标书文本之前,应该提高意识,对于这些专业词汇需要查阅专业术语,而不能够仅仅使用通用释义。
2.2 名词化结构
名词结构指将日常英语或其它功能和题材里需要由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充当的语法成分转化成由名词充当。名词化结构具有言简意赅,内部组织严密,可以把更多的信息结构融于一体,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明确等特点,因此在土木工程英文标书中,名词化结构应用十分普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这类名词化结构,将这些名词化结构翻译成它原本的词性,从而使得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比如“After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Tenderer's submission”中的下划线部分就是由名词化结构充当了应该由动词充当的动宾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还是需要将这两个名词翻译成动词“评估”和“验收”,而不是直接翻译成名词词组,从而使得翻译文本更容易为土木工程师所理解。
2.3 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是土木工程英文标书的另一常用语法结构,在国际招投标文件中,被动语态几乎随处可见。在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者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往往使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在英文中的运用可以使陈述更加客观,有利于增强标书信息的传递。比如在“It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hat the execution of this Works is fully and completely coordinated with the related Works which are carried out by others and coordinated by PDP.”一句话中就使用了两次被动语态。这些被动语态如果直接翻译成“被…协调”和“被…执行”理解起来就显得十分麻烦,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考虑将被动语态所隐藏的主动者找到,翻译成主动形态,这样更有利于翻译文本的理解。
2.4 “shall”和“will”的使用
情态动词广泛存在于英文文本中,而在土木工程标书文件中“shall”和“will”使用频率极高。与这两个词普通释义“应当”和“将”不同的是,在土木工程标书中,这两个词被赋予了特殊含义。“shall”在土木工程标书中通常表示“应该”或者“必须”的意思,具有强制的意味表明某项条款必须怎么执行,而如果不执行将会被视为违约处理;而“will”则经常表示“愿意”、“将”或者“可以”,表示非强制执行。应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深刻理解这两个词所表达的强制和非强制的意思,才能够将文本翻译准确。比如“The employer shall pay for the stamp duty imposed on the Contract.”和“The employer will pay for the stamp duty imposed on the Contract.”两者表达的意思就大不相同。
2.5 长句
由于土木工程标书文件中涉及到了许多法律、法规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所以其语法结构往往比较复杂。有时,一个句子甚至就占一页,句子长,大局套小句,小句套分句。这些文件的起草人似乎很担心有什么遗漏,被对方钻空子,往往会面面俱到。此外,这种文本十分注重逻辑性,不容许有任何信息缺失,因此长句在土木工程标书中被大量使用。但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直接将这些句子以原本的长句形式翻译出来就会使得工程师在阅读和理解起来十分费劲。而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在不改变文本原意的基础上对长句进行梳理调整,将长句按逻辑关系翻译成多个短句,这将行文上更顺畅,有利于土木工程师理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的文体特征外,土木工程标书文本还有其它典型特征,如使用新词和“大词”和保持语篇内的衔接与连贯等。深入分析文本特征,能够使翻译工作者能够更好理解文本,对于提高标书翻译质量以及工程师的理解效率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