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艺术修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修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修养论文

第1篇: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间艺术;特色艺术教育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破解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毕业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反思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脸谱、彩绘泥塑、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第2篇: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第3篇: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摘 要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宣扬精神,教化社会,能培养人的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人格情操,其综合教育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当今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舞蹈源自生活,要让学生在舞蹈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舞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其次要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让其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及其背景,从而加强其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然而,这1切离不开中小学舞蹈教师的正确施教,也给中小学舞蹈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舞蹈教师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更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换言之,舞蹈教育要推动舞蹈技能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贯穿与培养,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在完善自我的同时注重科学施教,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舞蹈人才。

关键词:舞蹈教育;人文精神;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ABSTRACT

第4篇: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精神财富,文章在分析当今高校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应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期发展提升。

一、他山之石——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是高校美术教育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高校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诞生也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文化和高校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传承发展——当今高校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多措并举——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高校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高校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高校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明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后,留给我们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坚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国际化、全球化,美术教育一定能够更加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梁方晓.论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课程文化建构[J].艺术教育,2009(8).

第5篇: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人类生活中,舞蹈活动既有自娱性舞蹈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团结作用,又有表演性舞蹈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快乐”应该始终贯穿于舞蹈教育中。随着我们国家的飞速发展,现代舞蹈教育具备了实施“快乐舞蹈”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舞蹈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能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为主要目的,是知识性教育、素养性教育,是提高人的审美力、艺术鉴赏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一种艺术教育。马克思曾说:“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舞蹈作为一种主要以富有节奏韵律的形体动态表现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虽是特定的人体具象,但同时表现出来的常常是一种抽象形象。正所谓“舞蹈是一种情感艺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没有一定艺术鉴赏力是不行的。舞蹈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懂得舞蹈艺术的特性,了解舞蹈艺术不同种类的表演风格和形式,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吸引受教育者,使其参与到舞蹈学习与表演中来。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中产生快乐,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宣泄出来,因而产生舞蹈。可见快乐是舞蹈非常重要的情感元素。

那么,舞蹈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

一、自娱性舞蹈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团结的作用

自娱性的舞蹈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交流感情和促进团结的作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社交舞蹈有着很长的历史,只是后来才渐斩消失了。其间,主要是越来越僵硬的封建意识起了桎梏作用。但是在民间,舞蹈促进友谊和团结的作用并没有消失。例如,在北方的某些农村,至今还有利用春节组织秧歌队互访的习俗,通过互访来增进友谊。如果平日有些误会,通过秧歌活动也就烟消云散、和好如初了。

二、表演性舞蹈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表演性舞蹈主要是通过演出供人欣赏,使人们从欣赏中得到娱乐和休息,这是它的直接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人通过欣赏得到某一方面的生活知识,受到某种思想情绪的感染,这就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自娱性的舞蹈中也有一些是具有表演性质的,如东北秧歌、山东秧歌、花鼓灯,节日广场上的舞龙、舞狮等,对围观的群众来说,都可以说是表演性的。在我国的舞台上,有许多表演性的舞蹈作品来自自娱性舞蹈,但它们经过舞蹈编导,以主题思想和人物的重新整理、编排、加工、提高、创作而成,并通过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以起到鼓舞、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显然,无论是自娱性舞蹈,还是表演性舞蹈,只要正确引导,都能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

“快乐”应该始终贯穿于舞蹈教育中,其理由有以下三点。

1.快乐舞蹈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人在舞蹈中要寻找的就是快乐,快乐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被大家接受,人的创造、想象、表现和艺术修养等综合能力都能通过舞蹈得到提高。

2.普及舞蹈,普及健康理念,是当前舞蹈教育的新观念。舞蹈是一种有效的美育手段,它充分培养了舞蹈学员高雅的情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句话用在舞者身上是不恰当的,因为每一个形体语言的表述都需要用心和脑来表达,否则就不会生动。所以说普及舞蹈教育对于提高舞蹈学员的智力也有一定的帮助。舞蹈既能提高艺术修养,又能促进健康,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3.快乐舞蹈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国家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舞蹈各有特点。各民族人民通过舞蹈活动,可以互相交流,加强团结。

我们要在舞蹈教育中贯穿快乐舞蹈的理念。

1.从根源抓起,建立快乐舞蹈的创作观念。在这方面,西方的现代舞蹈意识对我们的舞蹈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合理地吸收这种创作方法。强调舞蹈创作的主体精神和舞蹈编导的主观作用,注重抒发心灵感受,打破传统的程式规范和时空关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等等,在实践中细心探索,不断创新。现代意识在舞蹈创作中不是空洞、时髦的字眼,它是社会发展到最新阶段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最高自觉。这种现代意识应是舞蹈家站在历史阶梯的最高层次上观察当今的社会,对社会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模式、各种人之间的关系、民族精神等所获得的最新认识。

2.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快乐舞蹈的经济基础。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基本小康的目标,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快乐舞蹈应运而生。同时,快乐舞蹈又使人民群众精神愉快,在运动和娱乐中放松身心,有更多精力学习和工作,从而又能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舞蹈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在舞蹈教育中提倡快乐舞蹈,发展快乐舞蹈,一起享受舞蹈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6.

第6篇: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育对审美能力培养的1个重要手段。作为以审美为宗旨的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审美体验的获得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传统的音乐的欣赏教学侧重历史的知识教学及音乐理论基础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审美体验和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并把各艺术之间的通感运用于音乐欣赏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把音乐欣赏课不仅仅当成单纯的音乐课,更是1门集文学、诗歌、舞蹈……多种艺术为辅,音乐欣赏为主的综合性艺术教学。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其他学科,开拓学生艺术视野。本文主要谈就美术与音乐两种艺术的通感存在,让美术元素(色彩、线条)运用于音乐欣赏中,用美术直观具体的特性来解释抽象模糊的音乐非释义性内容,使学生更好、更有趣、更简明地理解音乐作品。

关键词:音乐欣赏;美术元素;通感

ABSTRACT

第7篇: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学美术课 基础素描 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美术课所开设的美术教育课程包括:基础素描、色彩、简笔画等绘画基本技能素质课相关的课程教学。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作为基础素描教学,其教学对象为中学学生,可见,其亦属于“大美术”的教学范畴。而它在绘画艺术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勿庸质疑,无论是油画的体积、调子,国画的线条、笔墨,版画的构成,还是雕塑的结构等,在素描基础教学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基本功训练。可见,素描学好了也即打好绘画的基础,相对中学美术课的学习来说它属于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学生手、脑、眼、有机配合来共同完成,因此它所包含的基本功以及艺术修养的深厚就不言而喻了。

1基础素描教学内容

石膏是基础素描学习较为理想的表现对象,因为石膏去除了色彩的因素,可让学生专心表现对象的造型结构与明暗关系。因此,石膏写生是学习素描的开始,特别是几何石膏素描写生为学习绘画基本技能打好基础。

几何石膏种类主要有:立方体、球体、八面柱体、圆柱体、十字体、三角锥体、圆锥体、圆锥与圆柱组合体等主要写生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几何石膏素描写生,如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包括立方体与球体,一定要掌握好,以便提高学生今后的素描形体能力,可见从简并不简单,它是一切难的造型的基础,要认真对待。大家平时看到的往往是物体表面的变化,如外形与光影,往往具有感性的一面。在作画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物体的本质结构,它是对象不变的因素,正如植物的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基本结构。同时,在表现过程中,要结合感性因素,不要画过头,亦避免画得僵硬,即要活。

另外,要多读画,在比较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宁可眼高手低,不可手高眼低。

2素描基本工具的使用

2.1素描铅笔的使用

2.1.1削笔与用笔

削笔: 一手拿笔,一手拿刀斜削下去,留一段笔芯,笔芯不用削得太尖,以免伤纸。用笔:避免像写钢笔字一样拿笔,拇指在上压着素描笔,食指、中指等托着素描笔与拇指相互配合,手腕用力。这种执笔姿势可用来拉直线、排线、上明暗;在前面执笔的基础上,用小指抵住画板,拇指、食指用力便于刻画细节。

2.1.2画线条与上明暗的方法

画线条:可以反复来回拉直线,下笔和收笔要做到虚入虚出,但不要反复或涂改太多;更不要描出来,没有连贯感,也不要画得像铁丝一样没有变化;注意线条的轻重缓急,如明暗交界线、前面的结构线相对重一些,其次是受光的轮廓线、暗部的轮廓线等线条;注意线条的虚实,如结构的转折点实一些,投影的轮廓虚一些。上明暗:应灵活运用交叉排线(含各种方向),并尽量回避十字排线。排线尽量顺着结构来画,但不要涂出来,因为涂出来难以表现结构。

2.2画板与橡皮的使用

执板:左手拿着画板,使画板靠在腿上或搁在桌子上,身体坐直,右手拿笔,眼睛边看石膏边看画纸,画完后还可把画板放远一点看大效果。橡皮的使用:初学素描不要太依赖于橡皮,但是必要时还是可以适当使用橡皮进行修改,甚至可以使用橡皮增强效果,如提亮、擦出白线等。

3关于中学生基础素描课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相关计划及预期进展

第一阶段:(准备研究阶段)认真上好每一堂素描课,使学生掌握与素描技法有关的专业知识,交流学习经验,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素描的知识与发展方向,举办相关素描写生师生作品汇报展,及时总结学习经验。

第二阶段:(试点研究阶段)在素描写生教学中进行探索,以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素描技法的试点工作,初步研究素描技法的理论构建,并总结成功经验,撰写中学生基础素描写生技法探索研究的相关研究论文,努力提高基础素描的表现能力。

第三阶段:(实践反馈,总结提高阶段)在前面试点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增加师生交流与研讨的机会和时间,发挥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同时,外请专家进行课题咨询活动,开展课题组成员的交流培训与学生的交流反馈。选择典型的学生作品进行跟踪辅导,探索典型检验并总结提高。

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发表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出版课题研究相关中学师生素描作品。

综上可见,中学美术课基础素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是一个包括教学内容安排、技法传授及开展能力提高研究计划等一系列方面才能得以完美实施,这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作才能完成。

本文为2014年吉首大学师范教育综合改革课程建委托项目《中学美术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2014JSUKC020)研究成果之一。

第8篇: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钢琴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和前苏联均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从多个方面对普通学校开展钢琴教育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本文基于这一前提,对我国普通学校钢琴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钢琴教育课程目前大多在音乐学院开设,普通学校由于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往往对钢琴、绘画、书法等相关课程不够重视,常常出现时间挤占、课程压缩等不正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效果。同时,很多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和硬件环境的不足,其软硬件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对钢琴教育的渴望。此外,由于升学考试的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家长也不赞同钢琴等非考试科目占用过多的时间,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平衡好传统教育科目同钢琴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钢琴教育在普通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2]就在普通学校中大力推广钢琴教育。众所周知,上世纪的苏联在航空、航天及重工业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竞争对手美国就苏联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全民普及的国民音乐教育有关,前苏联在全国开设了多家音乐学校。在正常教育外,还能接受到艺术教育。钢琴教育中的音乐感觉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以及十指的运动对大脑发育起到的促进作用 使前苏联儿童的智力、创造力和意志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发展,它使整个前苏联的科技与文化艺术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无独有偶,美国[3]也紧随其后修订了国民教育计划,把普及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1994年,美国文教委员会接受了nsae出版的文化标准议定书,在克林顿总统主持下,美国国会将其定为2000年法定目标,并命名为《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法》。 

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就注意到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政策和经济上的多种形式给予支持。本文基于这一论述,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钢琴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阐述了钢琴教育对普通学校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当前钢琴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钢琴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钢琴教育作为艺术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通学校学生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内容。 

1.内部促进 

钢琴音乐是文化艺术[4,5]的一部分,良好、正确的文艺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修养,更能开发人的聪明才智。在钢琴练习活动中,包含着多种智力活动,一般来说首先要集中注意力看谱视唱,视奏,不仅要将音乐符号通过瞬间记忆转化为歌唱演奏的操作指令,还要对乐谱进行长期记忆,以便熟练和再现,这实际上同时调动了弹奏者大脑、眼睛、耳朵、嘴巴、手脚等各个方面,是各种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钢琴学习对提升音乐智力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通过良好的钢琴音乐教育可以尽快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 

2.外部促进 

钢琴教育不仅对智商开发有帮助,对个人修养和情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里健康,也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具体来说钢琴教育激发了学生对于美的意识,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懂得并且愿意和朋友、家长和老师交流,同时对其它事物的兴趣也与之增强,这正说明了钢琴学习对非智力性心理也有较大的帮助。 

三、问题分析 

钢琴教育在对学生从内到外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钢琴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接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以往专业性的钢琴教学多注重课堂教学,学生的艺术践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2.音乐技能是艺术表现的前提,没有良好而娴熟的音乐技能 就不可能有精湛的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以艺术表现为根本目的,脱离艺术表现,音乐技能便失去了意义,在我国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能,轻艺术的状况,这种弊病在国际学术交流的比照中愈显突出; 

3.我国普通中学的学习负担较重,没有大量时间投入到钢琴练习中,中学生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钢琴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不能等同于以往的钢琴学习。 

四、实施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目前普通学校在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的特性,给出以下相应的实施对策: 

1.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在普通学校的钢琴教学中我们坚持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要求同时并进的原则 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艺术体验 领悟和表现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2.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在普通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应加强了艺术实践的环节和要求 通过经常性地参加各种形式的钢琴演奏会和综合音乐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观摩 切实增加学生的艺术经验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水平。 

3.注重技术理论与艺术理论相结合。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开阔教学视野 将学生的钢琴学习领域从原来专业的钢琴课程中只局限在钢琴技能的领域拓展 提升到普及钢琴课程对于钢琴艺术的整体认识层面上来 真正做到钢琴教育的普及、艺术修养全民性的提高。 

五、结论及展望 

本文结合当前钢琴教育的研究现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当前钢琴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将来的研究中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条件,探讨钢琴教育同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的交叉结合。 

 

参考文献 

[1]连智扬.浅谈当前我国的钢琴教育[j].科教文汇, 2009(13): p. 1. 

[2]张敏.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比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3(6): p. 2. 

[3]程超.21世纪的钢琴教育:怎样才能快乐——“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j].大家(15). 

第9篇: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实现其身体、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改善。高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该配合高校开展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长期以来的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表明,大学教育既是专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大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之在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胜任具体工作;另一方面又必须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学有所长,而且在思想境界、道德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都能达到较高水平。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大学学历的建设者在全体建设者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大学毕业生日益成为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无疑将会成为全体建设者素质的突出代表。因此,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当前本科教育的一项基本方针。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大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应作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素质教育既体现在各类课程上,也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前者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后者则为其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营造了环境。

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实现其身体、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改善。中外的教育史都证明,一所大学如果十分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如果它的公共艺术教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那么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总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成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探索的问题。而高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利用文献资源来传递知识信息,其独特的文化神韵和优美环境深深吸引着莘莘学子,是高校学子们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第二课堂。因此如何配合高校开展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是目前高校图书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图书馆的艺术教育内涵

艺术教育要传授一般的艺术知识,培养艺术素质,更应注重使高校学生掌握艺术中的人文精神,突出艺术教育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注,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一个国家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因此其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以自身蕴藏的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艺术情感为途径,挖掘具有突出审美倾向的丰富文化成果,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修养,提高高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感悟力,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艺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塑造美的环境,创造美的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是为高等教育和高校的科研服务的专业图书馆,因此在环境上必须要有相当高的文化内涵,从建筑、设施、园林艺术、厅堂装饰等各种物化形态上就应该体现出较高的审美特性。图书馆环境文化包括外部景观设置和内部氛围营造。外部景观包括端庄典雅的建筑装饰;古朴幽静的曲径回廊;四季盎然的花草树木。内部环境包括整洁和谐的借阅空间;排列有序的书刊文献;宁静祥和的学习气氛;还有墙壁上悬挂的名人肖像和内涵精深的名言警句。这些凝聚着高校图书馆员智慧和汗水的环境文化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以开放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高校学生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和塑造。凝聚着文化和艺术魅力的高校图书馆建筑能概括地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文精神,使学生们在潜意识里得到审美满足,当学生读者走向它时,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宏伟典雅的风格,肃穆庄严的格调所吸引,从而产生一种置身于其庞大空间的强烈愿望,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产生渴望阅读的心理需求,提高阅读的情趣。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的规模和档次也不断提高。努力营造图书馆建筑及环境、设施等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意境已成共识。例如,馆舍环境要整齐而清洁,种植赏心悦目的花草树木,给人以青春活力和美的享受;安置名人塑像或画像,建立与学校传统有关的纪念碑、纪念亭等,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审美心灵进行熏陶,激励高校学生们的奋发精神。总之,要按照美的规律来优化育人环境,造成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2.丰富藏书,陶冶心灵

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世界名著,中国古代、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册数较多,可供学生随意借阅,同时,各类艺术书籍也很齐全。这对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及审美能力有极大的作用。图书馆典藏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灵之气,积淀了人类几千年来为战胜愚昧,征服自然、改造自身、改造社会的智慧结晶,熏陶着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众所周知,经典是人类文化中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化精品。研读经典是图书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内容。让学生亲近经典,鼓励他们阅读经典名著,品赏经典音乐和电影,他们将从中获得独到的体验,感受到其中令人赏心悦目的美。

3.举办文艺活动,提高人文素质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文化活动能“互相传达感情”,“使人们联合起来”,“如果一个人读了、听了,或者看了另一个人的作品,不必自己作一番努力,也不必设身处地,就能体验到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把他和那另一个人联合在一起,同时也把其他同样领会这种艺术品的人联合在一起”。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利用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 将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艺术精粹、智慧精神和阅历经验传授给学生,启迪他们的思维,能够寓教于乐,起到远远超于课堂说教式教育的神奇效果。首先,图书馆定期组织学术研究活动,可以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并以讲座或座谈的形式向高校学生宣传介绍最新学术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形成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其次,举办书评等教育活动,开设文学、艺术、电影鉴赏等讲座,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各种宣传、座谈、交流看法等, 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充分感受、体验、欣赏到真、善、美,并主动完善自己最主要、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再次,开展百科知识竞赛、书画竞赛等文化娱乐活动,以充分展示高校学生的才华。

图书馆通过有目的、有规律、有特色地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和娱乐活动,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各种职能,又可以扩充馆员和读者的知识面,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多重能力,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施展。把对真、善、美的追寻作为终极目标,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艺术教育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谐、光明和欢乐。

4.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功能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带来了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的新形式。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图书馆工作现代化将使高校图书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中的一员,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学生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多渠道、更快捷的吸收文献知识,获取审美信息。另外,建立多媒体视听中心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它必将使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功能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艺术教育不仅是加强学生艺术修养、艺术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养成良好品格的最佳途径。艺术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所以利用网络和现代科技优势,可以使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得到形象直观的展现,各种古代珍品、大型实地艺术、音乐、戏剧等不同风格的艺术都能以虚拟的方式得到充分展现。高校图书馆购买或制作一些音乐、戏剧等多媒体数据库,可供学生读者反复欣赏使用。正是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技术性的保障,使得图书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具有更大的空间,艺术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汇合,为艺术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