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大学教学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教学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教学管理

第1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规范伦理;美德伦理

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伦理精神浓厚的文化实践活动,其所包含的伦理诉求是目前高校开展学科教学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为此,本文首先就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伦理本质以及精神表征做出系统性阐述,之后客观分析其伦理诉求不足问题的本质表现,以总结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文章最后则是探索了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实现机制与路径,以为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改进提供借鉴与帮助。

一、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伦理本质以及精神表征分析

(一)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伦理本质

儒家思想认为伦理的本质为“崇善的规范”。而在西方教育界,苏格拉底(Sokrates)认为伦理究其根本则在于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客观理解,因而其主张“美德即知识”。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不同学术思想及观点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基础上将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伦理本质总结为教育性与管理性的和谐统一。

(二)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精神表征

关于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精神表征,本文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管理工作中师生通过良好的互动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继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促使知识得到正迁移。其次,良好的价值承载性。现代大学所承载的教学工作主要是知性思维(Intellectual)的培养,即:明确“善”或“恶”的具体评价标准。再一次,正确的教育意义,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培育场所,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大学生追求自身价值,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行为,促使其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而正是基于此点,杜威(JohnDewey)提出了“道德即教育”的观点。

二、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不足问题的本质表现

(一)仁爱之德缺失“仁者爱人”,而仁爱则是伦理诉求的基础与灵魂

高等院校正是追求真、善的专业性学术组织。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则相对较少,仁爱之德日渐淡出日常教学工作,使得大学生背负了过多的心理压力。所以,仁爱之德缺失所带来的危害及不良影响应当引起更高层面的关注,以回避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缺乏公正、民主、自由的规范之道

高校教育机构的办学宗旨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其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为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因而,对于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而言,其亘古不变的宗旨与价值观应为“学术自由、学术至上”。但是就我国高校整体教学工作而言,在价值观预设上存在着明显的“工业化”倾向,即:通过程式化、指令化、制度化管理来实现人才的“流水线式生产”。如,高校教学效果评估方面,不同地区采用的评估指标与体系存在着显著差异。就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公正、民主、自由的规范之道尚未得到根本性确立,在没有统一的标准约束之下,上述情形必将长期存在。

(三)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意识不足

受制于我国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及思维的制约,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过于追求被管理者的“服从性”,而忽视了教育机构本身所具有的“服务性”特质。尽管已经步入21世纪,但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之中口号明显多过于实际的行动,实质上的服务意识并没有得到有效树立,由此导致了公正、民主、自由的现代办学精神尚未根本性贯彻落实。高校教职员工对自身工作热情度不高,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动态的关注与引导方面更是较为匮乏,凸显出了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意识不足的问题。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主动服务意识不足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实现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机制与路径

(一)实现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伦理诉求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实现其伦理诉求的机制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1.内部动力机制(1)应该形成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教育性与管理性的和谐统一。(2)协调大学教学管理中的不同伦理诉求。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集组织性、群体性为一身的特殊伦理共同体,其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必然会涉及双方或者多方价值诉求和观念主张,只有在不同伦理诉求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共识和利益互动”主体,才能保障确定的伦理目标得到有效落实。(3)强化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反馈与调节环节。无论是哪个机制运行,反馈与调节都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该环节能够基于大学教学管理伦理目标视角对实践工作做出有效总结,并将其反馈给实践主体。另一方面实践主体在得到相应的反馈之后进一步激发主观能动性来适时调整实践策略,以确保伦理目标的实用性及有效性。2.外部保障机制外部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伦理环境营造以及伦理制度建设两方面内容。其中伦理环境营造主要是在长期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具有统一价值共识以及文化积淀的生态。

(二)实现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路径

深入分析目前既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后,本文认为实现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路径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大学教学管理主体的角色德性再认在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均为其主体,但是其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不尽相同,二者互为“对成”关系。要想实现其伦理诉求,二者必须认清自身的角色德性。教师的角色德性应为责任、良心、公正以及人格魅力;而学生则为承担学习、自我管理、崇尚感恩、道德自律。只有认清了自身的角色德性,才能够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伦理诉求,保障合法权益。2.大学教学管理伦理文化的营造。本文认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学教学管理伦理文化应该包含以人为本、和谐共生、适应需求、兼容并包等内容。以人为本强调教学管理工作应围绕大学生开展,尊重其主体作用,从而形成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和谐共生则意为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循环。适应需求则是需要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能够依据社会需求以及道德嬗变随势而动。兼容并包则是现代大学教书育人精神的根本要素,也是其发展的主旨思想。综上所述,通过本文深入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仁爱之德缺失、缺乏公正、民主、自由的规范之道、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意识不足等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本文认为构建内部动力机制与外部保障机制、大学教学管理主体的角色德性再认和大学教学管理伦理文化的营造是实现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的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界足够重视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杨,李霄霞.教育管理中教育伦理的基础分析[J].品牌,2015,10(6):234.

[2]孙茂泉,范天宝.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及对策[J].青少年学刊,2015,12(3):25-28.

[3]刘亚芳,安心.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伦理框架:基于大学制度伦理的考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25(3):109-113.

[4]王顺吉.大学教学管理有效性提升建议论述[J].现代妇女(下旬),2014,22(11):244-248.

[5]黄景文,胡彰.论高校教师管理的伦理基础与伦理规约[J].教师教育学报,2014,15(6):82-88.

[6]王晨军.伦理视角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7):37-39.

第2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管理

1. 引言

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用人部门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由于高校陆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教育投人不足的高校都出现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师不足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不得不开始尝试扩大英语教学班的规模,采用大班授课,大班学生数可以达到100甚至于150人之多。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教学管理和监控比较困难,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直接影响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院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实际,从教师的角度阐述如何进行英语大班教学管理,以此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让我院大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2. 科学管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1管理的内涵

关于管理的内涵,许多管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一法国实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他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具有五项职能,即计划(plan)、组织(organize)、指挥(command)、协调(coordinate)和控制(control),它们是构成管理活动的重要因素(胡永晖2004)。

20世纪末,管理理论进一步发展。就人本原理言之,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既是对人的管理,又是为人的管理。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的参与是组织有效管理的关键,组织有效管理将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可见,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而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目标是人(胡永晖2004)。教学管理是个微妙而复杂多变的研究领域,它遵循教育学的理论和教学的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目标管理,同时发挥管理的协调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完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阶段教学任务。

2.2 科学管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相应的管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管理则因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没有教学就不需管理,没有管理教学也无法进行,两者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同时,两者相互影响和制约。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良好的环境会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活动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管理是依存于教学活动来展开的,是为教学活动而存在的,教学活动是管理存在的条件,必然受到教学活动的制约(邰玲2005)。

教学是一种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组织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认识教材进而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活动。这种融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管理来实现的(邰玲2005)。教学组织与管理方法必须是统一的,否则即使教学有方,而管理不得法也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先进科学的管理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对教学起促进作用。

3. 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管理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受教学任务、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管理与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高效优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是指对英语教学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其特点是将现代管理的五大要素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从而形成独特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胡永晖2004)。针对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保证英语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3.1.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目标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所谓学习态度指的是学习者个体对学习对象以及相关的学习环境的一种反应。John Oller等(1977-1978)就态度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态度与语言水平是相关的,且这种相关性随着学习者年龄和学习环境而变化。学习者只要对外语学习采取积极的态度,就能获得学习上的进步,外语水平就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英语学习意识,端正其学习态度,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课时数的不足,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如下:1)利用广播站播放英语节目,适时播放英语国家电影名片 2)定期组织英语角,委派教师或外籍教师进行指导;3)邀请校内外英语专家学者来校做讲座;4)创办各种形式的英语社团;6)举办多种英语技能竞赛。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英语学习持正确的态度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重视学生考勤,抓好课堂纪律

在当今时代,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已成为大学生的性格追求。于是,我们主张实行“人性化管理”,即管理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充分自由地表现与发展个性。而我们也要纪律和原则的约束,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由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形成自觉的行为模式。学生经常迟到、旷课,违反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规章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对违规学生比较宽容,一般都不强行处罚。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日常的学生考勤,并保持考勤的公正性、客观性。同时,教师也要抓好课堂纪律,为学生构建一个活跃、轻松、有序的课堂学习环境。我们甚至可以把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及完成作业情况和平时考核挂钩,标准如下:1) 缺课一次扣1分;2)上课睡觉,交头接耳,看课外书、玩手机、迟到、早退等每次扣0.5至 1分。3)认真对待课堂练习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酌情加0.5指1分。所有这些举措不仅增强学生对平时分的累积意识,而且能够维护学校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克服英语大班学生不愿听课、逃课的现象,以此保障大班英语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3.3 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正在进行着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从教学模式、测试评估等方面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以学生为中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个性化教学方向发展,外语教学逐渐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转化。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了挑战,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己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单调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很难长久保持注意力,无法达到个性化教学效果。加之,大班制英语授课,学生与教师交流时间少,课堂效率低下。而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许多方面都优于传统教学模式:1)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教师可随时根据教学需要补充大量相关材料,开拓视野,加大了语言实践机会,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展现方式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接受信息;2) 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和快捷,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 实现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具有较强的动态模拟功能和人机双向交互的优势,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学习目的,借助计算机或网络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自主交流,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互动,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个性发展。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现代外语教学的最新发展和必然趋势,为外语教学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发展视听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优质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现代社会,如果英语教师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没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没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就不符合教师发展的需要和英语教学的要求。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相关的知识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必备技能。英语教师要强化学习意识,不仅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更新,创造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来学习业务知识以夯实自己的英语基本功,而且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积极主动地参加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自身信息化素质,更好地实现把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的目的,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

3. 结束语

教学管理是大班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组织与管理大班英语教学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管理办法,尽管大班的学生人数多,只要管理科学合理,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White, Ron & Hodge Robert. Manage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陈坚林. 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胡永晖. 进行科学管理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4] 蔡基刚. 大学英语精读课新模式探索[J]. 外语界, 2001, (5)

[5] 邰 玲. 浅谈管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运城学院学报, 2005, (4)

[6] 李华田, 等. 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4)

第3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

班级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同时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个人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一点在大学生的班级内部也不例外,并且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就业的严峻形势,因此相应的班级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需要在这一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传统的大学生班级内部的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具体的教育方式,而这一革新程序的实际执行与具体的课堂融入环节就需要教师对相应的教育目的以及就业的整体趋势都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

1教师要不断强调就业的重要性

班级的实际管理的核心是对于学生素质的教育,进而以此为基础,并将这一教学思路全面贯彻进学生的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以此为一个系统化的大学课堂教学,这样便能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并且这一管理形式必须基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这一管理实践必须是长期的,在管理的同时还应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进一步革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确上学的目的、大学的学习思路与方法以及期毕业之后的实际打算。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就业展开一定的指导性设计,对学生的职业思考进行些许引导,并且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将自身的个性融入未来的职业取向中,而这也是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一定的意义的。

2就业讲座的开设

管理者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相关专题讲座、组织高年级与低年级班级之间的思想、学习、考研等方面的交流,开阔思维视野,全面规划自己,逐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提倡新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多种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锻炼提高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领导艺术才能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方向。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有能力实现的近期目标与学期目标等,并且督促学生天天坚持,引导学生学会自查,和同学之间互查,力求养成习惯,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3班级学风的规划

学生的就业必然不会按照统一的方向进行,这也是学生的个性所致,是一种必然化的趋势,但尽管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具体的目标只有唯一的一个,那就是完成就业,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身份的转换,因此,这就需要班级教师的合理引导,并将这一引导以一种较具强制性的教学管理体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因此,首要任务便是班级的整体学风的建设,而这一建设性的体系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的条件,进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体会求学的意义以及未来就业的重要性,进而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的就业全方位的结合,以实现自身学习周期计划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努力为班级贡献自身的力量,而这也是教师团队从侧面提升班级管理效果的做法。

4管理要有针对性

班级管理只有用“心”管理,才会孕育出一个个真、善、美的心灵,培养出一班好学生,带出一个好班级。教育管理者只有心中有学生,才有可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农科专业特点,针对目前大部分同学在企业、事业单位就业这一现实问题,班级管理把低年级学生锻炼吃苦耐劳、扎实肯干、专业技能强、适应性广的优秀品质作为培养目标;而对高年级则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学生先生存,后就业;先就业,后创业。同时,平时注意调动班干部、宿舍长、入党积极分子等班级骨干,由点影响面,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5在实际的管理环节坚持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的主体还是要放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在此过程之中只是一种辅助,而这也是对我国以人为本这一建设性方针的尊重与维护,教师应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一定的模拟化就业的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季顺利就业,以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且学生也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的整体大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升班级的整体向心力,为班级氛围的营造提供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可主要针对这一点在班级和学校内部开展一定的活动,进而提升在学生内部的特色化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间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6完善就业的导向作用

就业的导向作用还是教师团队依旧需要全面贯彻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应对就业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进而使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环节的确立都能够得到一定的理论性支持。因此教师团队应定期举行一定的就业性思想调研,通过小组之内的相互讨论来切实维系就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建设性意义。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接受一定的就业思想引导培训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理念的贯彻力,从而顺利地将这一思想传递给自身的学生,以使这一思想得到充分的贯彻与落实,并且推动学生顺利就业。指导学生顶岗实践,进行岗前培训,引领学生最终成长成才。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7结语

总而言之,当下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就业能力,以迎合当今的潮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而教师团队作为学生团体的引导者,需要在实际的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地弘扬就业思想的重要性,以在学生团体内部弘扬与贯彻就业这一建设性思路,推动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而这一建设性体系的开展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教育界的建设性意义,进而推动我国科教兴国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贯彻与落实,从而间接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作者:杨忠明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1]齐慧霞,李明超,胡振妍,贠小波,李双民,宋士清.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J].考试周刊,2014(67).

[2]黄群娇,陆汉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管理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09).

第4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受到了空前关注,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学院教学管理之中。随着大学教学过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从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与方法学习、开放教育为中心的转变,大学生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改革的感受和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已成为学校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管理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种寻求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已被各大高校所重视。

首先,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是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直接渠道。教学管理是繁琐的、复杂的,单靠教学管理队伍难以完全掌握全校的教学信息,而且得到的往往不是第一手信息,要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信息,最佳途径就是直接从学生中来。

其次,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搭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平台。大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制度、手段、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已经具备了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并且,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也已具备了民主参与管理的能力。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学会接受责任, 并能主动承担责任,并在教学管理中可以发挥相当高的独创性和创造性,还能积累实践经验, 增强自信心,激励学习,不仅有助于自身学习成绩的提高, 还能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挥, 为自己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第三,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教育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 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永恒主题。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务助理员队伍的建立及制度的实施, 使教学管理贯穿上下、纵横左右, 实现了交叉化、网络化管理,信息更加快捷、真实, 安排工作更加顺利, 落实、监督、检查更加方便,服务更加到位。对于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完善教务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随着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由于学校信息渠道不畅通,学生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法制意识淡薄等原因,学生和学校部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 使得管理权在管理者、 教师、 学生之间进行分配,还可使学校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全盘, 兼顾各方面利益, 保证学校的有机运作和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理论依据探析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过程,其结果便是使个体由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潜在的主体性转变为现实的主体性,发展其它方面的身心素质。同时,大学生在教育实施与教学管理过程中主体性品质的培养与发挥,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发挥现实主体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念,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的政策就难以出台,制度就难以健全,措施就难以真正落实和持久进行。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的重要环节。在高校贯彻“以生为本”思想,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学生视为体现教育管理价值和教学质量的主体。学生的知识状况、情感状态、意志类型都会影响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和效果。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同样是教学过程主体”的思想,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确立平等的关系,坚持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克服过去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充分发挥认识和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主体性参与日常教学管理体现了高等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也是高校人本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实践探析

(一)转变观念,提高师生对学生参与管理的认识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认同感

目前,在高校存在部分教师思想上很难接受学生对其“监督”,抵触学生提意见,同时,部分责任感欠缺的学生包括个别信息员担心受到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下转第349页)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放松工作要求,隐瞒真情,明知存在问题却不反馈等现象。这样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压力,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因此,对广大师生应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师生的思想观念:教师要将学生的“监督”转化为教学授课的动力,支持学生信息员的工作,让学生大胆工作,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要将参与教学管理当作自己份内的事情,实事求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教学管理者要重视从信息员这条渠道获取的教学信息,对教学信息进行分析,辨别,不能因个别学生的不实信息而全盘否定其他学生信息的真实性。也不能对信息不做全面分析而做决策悼。

(二)建立健全机构,成立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

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设主席、办公室、教学信息宣传服务部、理论教学管理部、实践教学管理部、学生科技管理部等部门,学院可设立相应分会。制定各岗位职责及岗位人员的选拔条件、管理办法、工作职责等一系列相关规定。

第5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教学制度建设应该涵盖以上内容,而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那么,什么是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呢?本文认为,它是调整人们在开放教育活动中的教学行为规则的总和,它应当遵循开放大学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是开放大学中教学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教学管理制度是开放大学实现开放教育目标和任务、发挥开放教育功能的管理根基,是四川开放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的中心。那么,什么又是开放大学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呢?这里,我们将其要点归纳为:一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是开放大学教学活动和其他教学形式最主要的区别;二是教学资源和课程建设是首要教学要素;三是在教学模式中,“自学———导学———助学”三位一体为基本教学模式,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自学是学习者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四是以现代通信技术和多种媒体为中介的教与学的交互是开放教育中的关键手段;五是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评价应以形成性考核为主要评价方式。基于以上特点,在设计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应该遵循开放教育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实现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并且形式灵活、完整配套、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二、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框架的设计

开放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模块的办学机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决定了其运行的好坏。由于教学管理各模块的依赖关系,无效的制度会影响整个教学机制的运作效率,因此,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对实现开放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开放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体现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在教学管理制度上,遵循开放大学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发挥开放教育的功能。同时,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行为规范应具有稳定性、基础性、严肃性和协调性。二是开放教育教学的高效运行需要一个能够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体系。如何建立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尚无统一的模式,由于开放大学的建立依托电大系统,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设计中,我们也有必要参照现有电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以实现教学的平稳过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专业建设及管理、课程建设及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实施管理、教学检查与评价环节。其中教学组织与实施包括了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管理、课程考核等。如图1。

三、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践

(一)专业建设及管理制度。制定《专业建设及管理办法》,规定开放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设置条件,专业课程开设的基本原则,专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及程序等。专业建设及管理制度是开放大学落实专业建设计划和专业建设方案,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实施与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管理与专业建设评价有效性的一系列规程和行为准则,是整个专业建设系统行为的规范。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对教学中的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整合及利用,必须实施规范化的管理。专业建设及管理是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建设及管理的制度建设对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缺乏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专业管理的规范中,需明确经费来源,专业建设团队的组成,实训实习条件。同时应重视对专业建设结果评价,专业生源调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只有通过以上环节对专业建设结果实施评价及反馈,才能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和解决,从而实现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提高。(二)课程建设及管理制度。制定《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规定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课程资源建设的程序和验收要求,课程管理的要求等。为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学习,学习者通过自主选课来完成学习需求,教学管理中最基础的环节是课程建设与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设施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使用技能的提高已完全能够满足远程教学的需求,学习者无需到学习中心进行专业注册和课程选择,在网络上就可以获取相关课程的学习信息,并完成所选课程的学习和考核以成为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课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质量。我们必须对各专业的课程类型,设置条件以及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和验收要求等进行规范,以有力的制度保障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为学员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开放教育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课程的建设首先体现在能否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发送。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开展媒体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整个远程教学的设计是以课程设计开发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明确教学媒体的种类和数量、课程建设的人员配备、建设周期、经费来源及预算、课程资源的试用及完善周期、验收标准等。(三)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制定《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办法》,明确开放大学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师资队伍的构成(省校、教学点)及基本条件;明确各教师岗位的基本职责及奖惩细则;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制度,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等。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把对教师的管理核心放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也就是说制度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本质上是如何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问题。建立教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评价指标时,应注意结合教师所从事的不同学科和领域,使用评价指标和晋升标准,注重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同时,将评价方法、程序和结果对外公开,接受师生的共同监督,增加评价的公正性与透明性。开放大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构成中有一定比例、相对稳定的社会兼职教师队伍。因此,应制定《开放大学社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构成来源、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作考核及酬金、定期业务培训等,使兼职教师队伍保持一定规模,与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并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四)教学组织实施与管理制度。制定《教学实施管理办法》,界定开放教育校外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主要工作环节(入学教育、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实践环节、教研活动等),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实施的规范和准备。1.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远程开放教育有关知识、熟悉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特点,以及本专业教学要求,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所开展的教育活动。通过制度明确入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入学教育的实施要求、程序和考核。2.课程教学。远程开放教育中课程教学应包括网上学习、面授学习和小组学习等环节。(1)网上学习。学生的网上学习是将网络平台虚拟学习环境的互动式、协作式学习和基于网络技术的个体自主学习整合为一体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网上学习是将学科内容分散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来分享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借助诸如Blog、Wiki、Rss等网络技术根据个人学习需求,调整学习安排,进行自我学习监控。我们现有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自己进行时间管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其实质还是属于自学的一种形式,但这种自由式的学习缺乏交互、对学习者的要求高,真正坚持下来的学生少,学习效果不理想,无法保证学习质量。同时,学习者面对网上数量众多的课程资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重点去学习。因此,建立一种“引领式”的在线学习就非常必要。网上学习应该把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开展有效学习为主要任务,整个学习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2)面授学习。面授学习是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启发、引导、帮助学员自学的作用。开放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网络设施不能普及全省各个市州、区域,部分教学单位的设施配备不能满足多媒体教学的要求时,开放教育仍需有一定时间的教师与学生、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一种必备的教学补充。而且,面授辅导也是对网上教学资源的一种弥补。目前由于参与远程学习的学生普遍知识素养偏低,理论知识欠缺,外在动机是主导的学习动机,面授课堂呈现出普遍低效的状态,面授的质量亟待提高。集中面授的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在职学习者的需求,从时间、课程、课时、内容等方面更加合理,以激发学习者参与集中面授辅导的兴趣。开展面授的教师需要认识到面授教学的目的是“以导为主”,辅导内容应该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除了对课程知识的导学外,还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对象与任务、学习手段、学习环境等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建议。设计面授辅导教学效果的考评体系与指标,并进行密切跟踪监控从而保证课程集中面授辅导的有效性和导向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对面授辅导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同时明确辅导教师的职责,使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通过完善面授课程的管理制度,弥补目前面授课的缺陷和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的缺陷。(3)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小组,通过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协作等方式,解决学习困难,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远程教育教学组织中的重要环节,开展小组学习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形式的多样性、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对象的多样化、满足学习中的交互要求。但由于对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是一个难题,为了避免流于形式,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对小组学习开展的条件、小组的构建、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指导、合理评价等具体内容进行规范从而能够不断完善小组活动内容,提高小组活动的效果,以发挥小组学习对个别化学习的辅助和促进作用。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课程实践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课程实践环节的职责与分工,成绩的评定与验收,指导教师的工作规范等;专业实习是根据专业对教学的要求,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下,结合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制度建设,明确专业实习的类别、专业实习的职责分工及要求、指导教师的条件及工作职责和成绩评定与验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原则及流程、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指导教师职责,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范围及组织,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等问题。通过制定《开放大学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界定开放教育实践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主要工作环节(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要求,师资配备、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施的规范和准备。4.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是否达到既定的课程学习目标进行的测量和评价。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形成性考核(测评)和终结性考试(测评)两种方式。通过制度明确考核的形式、适用对象、计算方法等。(五)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制定《开放大学教学检查及评价制度》,确定教学检查的基本内容,教学检查的人员配备及条件,制定教学检查的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检查的结果及反馈等工作流程和要求;确定教学评价的标准和主要内容,制定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的工作要求和流程,教学评价结果的应用范畴等。

四、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6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管理方法作为大学本科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设计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熟练掌握以及灵活运用,其出发点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教学效果却良莠不齐,甚至往往与设定目标相距甚远,出现了工作进度拖沓、成果质量整体较低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多年从事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指导工作,从管理方法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三大要求”保证设计工作效果

不可否则,目前的大学本科教育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逐渐走向普及化,生师比逐渐增大,直接的表现,就是课程设计指导工作中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这样一来,必然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因此,很多教师仅将课程设计作为一个集体作业训练,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就行,总是对设计工作的每一步都是手把手地详细交代如何去做,甚至不乏出现给学生设计模板参考的事情。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只是格式化般地完成设计工作而已。而这样做,由于学生较多,教师无疑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低下。

为此,笔者认为,这会导致设计个性的消失,失去设计本身的意义。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但要遵守“三大要求”。第一,要求设计前先看大纲和任务书,明确要做什么,再看相应的教科书,搞清楚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来做,最后看“规范”中的依据和要求。这样以来较好的避免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产生的“停停走走”“折返重来”等现象;第二,要求对设计要点和难点做到提前领会,对共性问题,设计之初就集中给学生提前指出来,讲清楚,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解决,剩下少量的个性问题再针对性解答,就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和精力;第三,要求每一个阶段的设计方案都需要经过核查,只看最后递交上来的总成果,没有阶段性的检查把关,那么前面错了,后面的设计当然都是错误的。一直到最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因此工作需要提前做,例行阶段检查把关,可以有效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教学实践表明,“三大要求”的运用,较好地保障了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训练效果。

二、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工作措施

我们经常听到诸如“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类似的抱怨,诚然,确实有学生本身方面的原因,但是也必须承认我们存在没有找到有效的工作方法的缘故。工作方法不当,容易造成教学管理失控,时常表现为整体设计进度延滞,不能按时完成并递交设计成果,等等。为此,应该认真地分析原因,从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和措施上找出解决办法。

(一)建立“设计进度查签制度”

对于经常出现的整体设计进度延滞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在学生中营造出好的工作氛围原因造成的。如上面说的那样,学生在工作的能力和学习的态度上是要分类的,整体的设计进度是否迟滞,主要是由占绝大多数的中间同学的工作表现决定的,然而恰恰这部分同学的从众心态最严重,他们主要受到前面和后面这部分学生的影响。因此,如何促使前面这部分同学起到正面带头作用,从而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是解决整体设计进度迟滞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设计进度查签制度”。具体做法是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详细要求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以及形成的设计成果,然后对每一阶段的设计成果进行检查与签字,确认并划分等级。查签制度优于一般进度检查。第一,做到了无遗漏检查,签字确认后能够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总是想躲避检查将设计任务往后拖延);第二,采用划分等级并且计入最终成绩的办法,对于学生后继设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督促和促进作用。这样以来,每个学生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完成什么设计内容,因为清楚了每个阶段的评价等级也就基本清楚了最终设计成绩的等级,较好的体现了最终成绩的公平和公正。

(二)引入“末位淘汰制”

对于不能按照规定时间递交设计报告的情况来说,首先应该分析是否确实存在任务量过大的情况,如果排除这种情况,那么无外乎存在两种情况了,第一就是确实因为能力问题不能按时完成,这毕竟是极少数。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因为思想松懈,看到其他同学不能按时递交而产生了“法不责众”的心理,这种情况是最严重的,因为它会造成蔓延效应,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受到这种影响,这是应该想办法应对的重点问题。如果完全按照规定,给予不能按时递交设计的学生不及格,在实际操作中是绝对不现实的,这也就很多教师所遇到的设计作业总是收缴不齐、成绩无法评判的无奈。如果娇惯听之任之,势必会恶性循环并且会造成极大的不公正。对此,笔者认为同样应该从制度上想办法,例如可以引入“末位淘汰制”,即如果出现一定数量的拖延情况,则规定最后递交的学生(比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成绩为不及格。这样以来,“法不责众”甚至“抱成团”局面就被打破了,变成了争前恐后的局面,绝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按时递交设计。

教学实践表明,建立“查签制”“末位淘汰制”等有效的工作管理制度,并且严格的执行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保证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三、结语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与课程本身有关的个性问题,有的诸如管理方法问题是实践教学出现的共性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涉及教育大环境、教师本身、学生自身等等诸多因素。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负责任的正视问题而不能畏难逃避,其次分析原因应该客观,在此基础上坚持“制度管理”为先的原则,采用理性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大胆的尝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完善,才能保证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尹继明,吕凡任.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9(2):73-75.

\[2\]贺玲丽,白叶飞,许国强.实践教学中课程设计方法的改革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05):150-151.

\[3\]姚寿广,路诗奎,陆金铭.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02):39-42.

\[4\]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07):1-10.

第7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模式;对策

当前时期下,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并为各个社会领域服务,对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基本要求。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而言,也不例外,教育部已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与突破口。其中,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对多媒体网络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地探讨,目的在于为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

1 多媒体网络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优势

1.1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的手段,老师与学生逐步融为一体。老师能够更多的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进度等内容,学生们也能够主动的与老师交谈,分享学习心得,探讨学习经验。特别是大学英语的学习,许多大学生都不敢开口说,学的是哑巴式英语。而有了网络的在线交流,使原本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同学有更多的交流的机会。可以和专家、老师、外国有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最终越来越充满自信。

1.2突破了时间的障碍

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信息技术教学英语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传统的课堂学习必须明确时间和地点,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安排。而有了信息技术辅助,就可以随时的上传资料、学习任务、课件等,这样就可以为那些没办法上课的学生提供方便,同时也为那些课上没有学好的学生进行弥补。

1.3 塑造语言学习环境

环境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者如果常常处在一个充满英语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其语感就能够提高很多。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以大学英语老师为主体。他们创造的英语环境并不是特别容易的,而且效果也不是那么好。为了提高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采用信息化手段是非常关键的。例如:电影教学、音乐教学、在线交流等。这些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与外国人交流等。使视觉、听觉融为一体,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2 多媒体网络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对策

2.1 选择部分学生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而言,多媒体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教学是最根本的要素,唯有将多媒体网络与英语教学之间进行有机结合,方可发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以及最大效能。在目前大学英语教育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或者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环境下,教学的发展不一定必须将多媒体网络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首选手段与方法。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人数多、教学硬件不足,软件开发及其应用尚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所以,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目前还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手段,也并无任何必要成为他们主要的或者唯一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技术的产生并不代表必须完完全全要替代以往传统的方法与手段,而是让我们在按照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手段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实践研究表明:在实际英语教学管理之中,仍要以师生面对面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教师为核心开展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学带给学生各种新鲜感过去以后,网络教学常常会陷入至所谓的“冷面”教学的怪圈。缺少了正常的人文关怀以及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多地将网络多媒体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会将正常的教学陷入程式化教学的一个怪圈。在笔者试点教学过程中,已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要求退出试点班而加入到传统的教学班之中。所以说,可将这部分有限的优质学生自愿提供给能力欠缺或者有效的学生,从而更好地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就是,这种教学模式不是面向所有学生,而是对每位学生开放。

2.2建立平等的学习关系

大学英语老师一般都比较人性化,他们和学生的交流更加随意,而且也比较注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能够体现这一点,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语言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够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平等关系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学生不是被控制的对象,而是具有一定的参与性以及选择性。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大学英语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建立民主的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自由表达。并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主动的像老师求助。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和意见,建立融洽、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找到存在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通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培养,建立方便情感交流的空间[13]。信息环境下的学习,既有人机交互,也有人人交互。特别是师生交互,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些形象化手段,直接支持学生,与学生进行的交流、讨论,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学生能直接感觉到教师和同伴真诚的帮助和理解。

2.3 注重加强对师生的培训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顺利实施与开展要求师生对计算机基础以及网络知识必须熟练掌握。否则,势必会在上课的时候出现问题,而一旦频繁出现问题,便会耽搁很多课堂的时间,使得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师不能完成已备好的教学内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英语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所以说,在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前,必须要注意努力增强师生的计算机能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之中,能够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此,应该注重加强对师生进行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与学习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大四;教学管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3-0099-05[HT〗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至2002年,我国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由择业”就业机制的形成,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一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考研、出国成了大四学生规避就业压力的新途径,为了全身心备考或准备材料,许多学生选择逃课;另一方面,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讲,先找饭碗再谈学业便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选择,许多学生加入到应聘、实习的行列,提前进入工作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持漠视或默许的态度,“尽管学位是学术水平的标志”,但在学位评定上却“涉及行政权的运用”\[1\],加之大学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以及对“一次性就业率”的盲目追求催生了“大四现象”\[2\]:大四学生大量逃课,正常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学习任务与学习环节完成质量难以保证。

大四是培养大学生的最后巩固和补足阶段,是大学四年专业知识学习整合和融会贯通的关键环节,更是整个大学学习的点睛之笔。它是一个集过渡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整合时期:

过渡性。每个大四学生都需要完成相关的角色转换:选择就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面临着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换。而大四正好是转换角色、调试行为的中间过渡期,这一阶段的教学也就具有了与前三年截然不同的性质,它在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顺利融入新的环境、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践性。大四阶段的教学具有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以毕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为着力点,一方面提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融会贯通。

研究性。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就其性质而言,具备研究性特征;就其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更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有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采用“研究+学习”的教学模式\[3\]。尤其是在本科教学的收尾阶段,更要将综合性、高水平的科研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为本科生提供一种独特的大四“研究性学习”的顶峰体验和经历。

如今,“大四现象”正在阻碍着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而严重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假使这种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稳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质量势必下降。因此,把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关――大四阶段的教学管理,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 现实困境:南京大学

大四阶段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以南京大学为例,对大四阶段的教学过程及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采取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南京大学即将毕业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抽样方法为分层等比例抽样法。首先将调查总体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分层: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4类,继而按照性别比例再分层,之后进行等比例抽样。笔者于2010年4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其中男生占62.9%,女生占37.1%。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又访谈了部分大四学生(以SO表示)以及部分院系的教学院长/系主任(以MO表示)。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了教学环节,而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止取决于教学环节的质量,更取决于教学环节的前提(课程设置状况)以及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教学管理)情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方面则是由各个学院负责教学工作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又访谈了部分院系的教学院长/系主任。访谈抽样方法为目的抽样法。对学生的访谈兼顾性别、专业、毕业去向的不同,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对教学院长/系主任的访谈也兼顾学科门类进行选取。最终,访谈样本确定为大四学生11人、教学院长/系主任4人。

通过调查,笔者总结出了南京大学大四阶段教学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一) 课堂教学阻力重重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学组织活动方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多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关乎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大四阶段的课堂教学地位则呈现出特殊性:课堂教学一改其“主角”地位,甘当“大四舞台上的配角”。

大四课程安排相比于前三年已经明显减少,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第七学期学生平均修读课程2.78门,其中12.7%的学生没有修读任何课程;而到了第八学期学生平均修读课程只有0.61门,78.9%的同学没有修读任何课程。总体上来讲,平均每位同学大四期间修读课程数为1.7门。尽管平均修读课程数已如此之低,但逃课现象却甚为严重。MO1教学院长在谈到大四学生逃课问题时讲到:“大四课堂的出勤率非常低,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老师去上课,教室里面一个学生都没有的状况。这种情况不止出现过一次,这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从所属群体来看,出勤率较高的是保研族和留学族,而考研族和就业族的出勤率最低。正如SO1同学所言:“我们系一般情况出勤率能达到25%就不错了。几乎都是保研的,保研的还有不去的;考研的同学有去听的,不多;还有找工作的几乎就不去了。”

在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除了逃课现象严重之外,很多到课的同学在课堂中也是思想涣散,无心认真听讲,从而影响到教师的讲课情绪,课堂氛围很难充分调动起来,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二)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是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应在本科第四年“唱主角”。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第四年的实践教学最核心的两项内容就是毕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而这两项指标所体现的质量则直接显示出本科第四年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高低。然而,实践教学质量不容乐观,毕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都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向。

1. 毕业实习(实践)被“边缘化”。毕业实习(实践)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练。通过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本专业的实务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毕业实习(实践)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环节的一个薄弱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毕业实习(实践)被“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毕业实习(实践)基地缺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少部分专业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系统地组织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实践);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虽然设置了实践学分,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或基地,只能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实习机会,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二是毕业实习(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很多专业将毕业实习课程定于第七学期,这与找工作的黄金时间相冲突,于是很多同学以找工作为第一要务,参加校园招聘会、双选会等,而对毕业实习持“无所谓”、“拿到实习鉴定即可”的态度,心不在焉、敷衍塞责,对实习工作不够珍惜和重视,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上。在访谈中,MO2院长指出,“我们通过实习单位反馈得到的信息,有的学生会经常请假,说是要参加面试或者考公务员之类的,也不会太用心”。这最终导致无法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学生的实习质量出现滑坡。

2. 毕业论文(设计)被“边缘化”。对学生而言,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专业所学,进行资料搜集、逻辑论证、实践调查、实验研究的过程。它是对自身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考察,也是迈向专业深层研究的第一步。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越来越被“边缘化”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论文写作(设计)时间短。根据高校的本科教学计划,毕业论文(设计)多安排在第八学期,从论文最初的选题到完成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在这两个半月的时间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沉浸其中撰写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间与提前上岗实习、研究生复试、省公务员考试的时间相冲突,学生只好一再压缩投入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时间和精力,在答辩之前临阵磨枪,以应付了事。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只有10.3%的同学预计用3个月(及以上)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近一半(43.0%)的同学只准备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甚至还有6.4%的同学准备用1周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

二是师生交流频率少。论文的撰写(设计)过程是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传授写作技巧,启发研究思路,激发研究兴趣,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研究过程、论文撰写进行全程化指导;学生则获取论文撰写知识,在与指导教师的思想碰撞中厘清思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论文写作(设计)。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具体体现为交流频率,在“到目前为止,您与指导老师就毕业论文(设计)事宜讨论过多少次”一题中,44.8%的同学表示在论文写作(设计)过程中,与指导老师的交流只有1―2次,30.9%的同学能够达到3―5次,与导师的交流达到6次以上的累计有15.4%的同学,同时不得不指出的是有8.7%的同学表示自己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为0次。

因此,由于写作(设计)时间短缺,加之师生交流频率少,毕业论文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其结果是研究过程如蜻蜓点水,不能够达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良好效果。

可见,研究型大学大四阶段教学已经被“弱化”甚至遭遇被“虚化”的困境。

二、 突破与尝试:南京大学“三三制”

本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努力

从宏观层面讲,“大四现象”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其中一方面是来自于外部环境,近年来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型,同时政府和社会始终以“一次性就业率”的硬性指标向高校施压。这些外部因素固然导致了研究型大学大四阶段教学被弱化,但是面对这样的困境,以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宗旨的研究型大学不能因深陷泥淖而悲观失望,应该从自身探寻原因,通过努力改变这一困境,破除“大四现象”的魔咒。

从微观层面看,很多人认为造成“大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业中,然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这些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四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不符合学生需求,缺乏吸引力。

太多的理论课程给学生一种“学难以致用”的感觉,学生认为“课程没有价值”,因此无法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大四所修课程中,是否有足以吸引您的一门课程”一题中,53.7%的大四学生表示大四课程中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吸引他们;而对于剩余的46.3%的学生,79.9%的人认为“课程内容有价值”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可见课程内容价值在大四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如果课程的内容不能满足大四学生的需求,严重的逃课现象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因此,优化课程结构、重建课程体系便成为破解“大四现象”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2009年南京大学开始了新一轮全方位的本科教学改革,这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改革以制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通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努力探索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所谓“三三制”,即为“三个培养阶段”和“三种发展路径”。3个培养阶段包括: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在多元培养阶段(升入高年级的最后1至1年半的阶段),基于对不同毕业走向的学生群体的考虑,本着“个性化教育、多元化培养”的基本原则,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实行分流教学,为不同群体打造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见图1)。

因此,对于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横向维度主要分为两大类: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标的继续深造类课程体系和以强化就业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就业创业类课程体系。

(一) 继续深造类――构建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继续深造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为继续深造的本科生提供本专业或跨专业深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从3个方面努力:

首先,开设与研究生阶段相衔接的基础课程,通过深层次的理论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其次,提供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利用本身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科研项目,为即将继续深造的大四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充分发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提供更多进入相关领域实习或实践的机会。创新起于问题,源于实践,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就业创业类――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切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为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高校需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研究型大学首先要倡导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建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而针对大四选择就业创业的学生,要以相关岗位实习和求职技巧为核心,辅以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法规等内容的指导教育,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另外,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其精英教育的内涵就是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创业型、创新型人才\[4\]。而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只有6.1%的同学认为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可见,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同等重要,不容忽视。

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1个有始有终、层次分明的完整课程与教学体系,尤其是在多元培养阶段提出了3种分流路径,目前正在不断努力完善以学生多元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课程建设。一方面,学校着力开发和完善就业创业类课程模块,该模块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养为基点,为了与课程相配套,学校还专门建立了“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网站”,这一网站内容丰富,包括政策资讯、职业规划、创业实践、创新视野和课程中心等导航栏目。另一方面,针对继续深造类的同学,学校正在努力打通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之间的壁垒,为大四学生提前攻读深层次课程、积极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等提供合法化的政策支持。目前,改革仍面临一些困境,但是学校一直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笔者相信,多元培养阶段课程模块的创立将弥补大四教学中原有的空白,并成为突破大四教学管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柳文彬,张传.学位评定和授予的行政程序控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7-80.

[2]杨远芬,郭元锋.“大四现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170-171.

[3]常维亚,邢鹏,赵莉.探索建立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4-25.

[4]郑旭红,孟勤,刘春阳,等.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3):40-41.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FourthAcademicYear Teaching

Management of a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y and

Its Way Out: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University

LIU Jingyu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第9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关于人性的研究在哲学领域和教育领域都有涉猎。各界学者对人性的界定更是莫衷一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争论空间。《辞海》中把人性阐述为:人性与兽性、神性、反人性等相对,是指人的共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体。人是现实中的人,他们具备很强的主观能动力,可以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和超越。人性化教育主张各教育相关要素遵循人类本性,追求知、情、意最大限度地统一,重视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从本质上讲,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内的人、事、物都应该符合人性的特征。在教育领域,人性不是某种思想或行为的代名词,它反映的是一种良知、原则、道义、价值或原则。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是一种建构在人人平等、自由和谐基础上的体制,它与传统教学管理体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学生是主体,他们不再受其他主体的压制,主观能动性得到深层次地发挥。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应该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与人性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完善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是人性化的承载体,而人性化又是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两者互成整体,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人性化教学管理体制的意义

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与优化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下,社会中的价值和利益向着多元化发展,我们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创新思想以及自主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高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学生能够个性发展、勇于创新。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把重心放置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把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高科技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以市场经济时代需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旨在使大学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因此,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体现人性化特点对推动市场经济和学生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日趋优化和完善。素质教育以培育人为终极目标,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培养,是对人类本体生命需求的回应。由此看来,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的目标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因此,构建人性化教学管理体制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的体现

(一)以人本管理为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之一。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重点就体现在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营造了小型的社会环境,应该尊重和满足学生生理、安全、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吃、穿、住、行等几大要素。大学实施人性化的教学管理体制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大学应该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在政府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下,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扩大勤工助学的辐射范围,给予全体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和帮扶。满足大学生的安全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主要应该体现在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顺利就业两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择业就业教育,帮助他们舒缓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培养他们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择业观,使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成功就业。而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则需要高校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进彼此间的交流,构建和谐校园。

(二)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

民主平等是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的核心体现。在大学教学环境中,民主平等应该包括三层要义:一是,办学民主。高校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治与控制的关系。从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学校自治或政府控制极端化现象,阻碍了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发挥。目前,高校正处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为了体现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人性化特征,其与政府之间应该建立平衡、和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与价值,赋予高等教育更多的活力,塑造大学自由、民主的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二是,教育均等。在社会主义光辉的照耀下,每个人都应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长远地看,大学应该创新入学管理体制,实现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在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尽量消除地区经济限制,提供给学生均等的入学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并付诸于实践;三是,师生平等。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民主平等是建立在师生互尊互重、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保障教育地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需要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为本,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

(三)以个性发展为最终目标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应该勇于彰显个性,养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个性发展是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特点的关键体现。现代高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完成向社会人的转换,更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这是市场经济以及创新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人性化体现个性发展目标,需要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其中高校个性发展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而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个性发展的终极目标,两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校要想实现个性发展,应该凸显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办学特色,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明确自身定位,凝练指导思想和办学环境,努力走特色精品化发展道路。而学生个性发展是在学校的帮助下完成的。古往今来,我国一直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很好的印证,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成长。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中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就需要跳出应试教育管理机制的框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立意识,创新学生教育途径,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成长格局。

(四)以科学评价为保障基石

科学评价是大学人性化管理体制的保障基石。我们需要以科学的评价标准判定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人性化与否。广义上讲,科学评价制度也是大学人性化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一部分。首先,高校要明确科学评价主体。大学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评价主体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及学生等校内成员,但是由于高校教育始终处在社会环境中,因此教学评价主体还应该包括一些社会组织。人性化的大学教学评价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高校双向开放的内部评级体系和外部评价环境,其中内部评价主要由校内教学和管理主体负责,而外部评价则由社会中教育领域的社会组织承担。其次,科学的评价制度应该具备一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全面的大学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涵盖教学管理目标、内容、途径、效果等,有机地把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方式或途径对他们做出正确的评价,客观地认知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与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真正实现他们的主体价值。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评价时要坚持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管理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隐私,对存在问题的群体进行说服式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践问题。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