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重点建设工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环保。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的目的促进电能的合理、循环利用,从而将电网给环境所带来的污染降到最低点;第二,结构牢固性。我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给我国电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构建更为牢固的供电网络是保障电力运行的前提;第三,交互性。以往传统的供电模式缺乏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得供电企业与市场严重脱节。通过构建智能电网,使得用户在用电的过程中实现和用户的交互,更为的为供电服务和用户的需求,以及未来的用电的合理安排提供决策的依据;第四,节约型。通过智能电网的构建,应充分结合我国严峻的资源贫乏的基础上,提高我国整体资源的利用,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第五,自动化。智能电网其不仅仅体现在上述的特点,同时还体现在对电网中存在的故障进行检测和自动处理,从而做到对电力故障的快速排查、分析和处理。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当中的具体的应用
第一,质量优化技术。在智能电网中,从电能的角度来看,对其进行质量的优化是比较重要的。通过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对电能进行合理的等级划分,并通过一定的评估和判定方法,从而可有效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外将对用电的经济性的原则纳入到质量优化的范围之内,从而对供电的接口方式进行合理确定。由此,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在电能的使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电能质量评估体系和客户评估体系。同时,在智能电网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电力工程技术的法律、法规,促使智能电网建设经济化、智能化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柔流输电技术。电力技术是以微电子和微处理作为基础的基础,同时结合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从而成功实现柔流输电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非常方便的对其中的交流输电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我国的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在电压过程中采用电子技术,着需要引入大量的清洁能源,并对其进行隔离。因此,通过将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融合的方式,可有效的提高对电网中各种参数的调节,并增强整个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同时还可在一定的范围内降低整体的电力消耗,提高输电网络输电的能力。
第三,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直流输电系统当中,交流电则被应用在各个不同的环节。但是在对用户进行供配电的过程中,则需要将电网中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的方式。因此,为实现将逆变或换流工序,则需要充分的发挥换流器在转换当中的作用,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所谓的换流器则是通过采用一些具备管段功能的原件,通过该设备实现对电能输送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同时在实践中通常也将该技术应用在长距离的输电线路中,从而将电力输送到比较偏远的山区。而此技术也被更多大容量和更远距离的输电工程所应用。第四,能源转换中的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其最为根本的目的则是降低当前的碳排放量,最大程度的提高电力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新能源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当中泽水通过降低整体的损耗和污染。同时在对电能的转换过程中,通过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对电力工程当中的技术实现更新,更好的实现对新能源的利用。如当前内蒙古、新疆等通过风能的应用,实现将风能发电与全国电力输送并网,其中电力工程被大量的应用在其中。
3重要电力技术的应用
3.1常规电力技术的应用
当前在企业的电力供应当中,因为电力负载对电压的变化和电源突然中断非常敏感,而如果供电系统当中的电源在不稳定或者是出现断电的情况,则很可能给公司带来电力的负载带来很大的知名危害。因此,针对这类问题,通常制定不同的常规供电的方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3.2并联补偿的应用
当前智能电网中,无功补偿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尤其对电力工程技术当中。通过对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的解决在电力设备当中出现的脉动负载而导致的各类问题。因此,先进电力设备的应用,可以保证电力工程运营的稳定性,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总结
【关键词】水利工程 机电设备 设备安装 水电站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水电站的建设方面也逐渐的朝着多元化和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这对水利工程机电设备的安装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的对机电设备安装的施工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通过引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质量,对机电设备的安装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水电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1水利机电安装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存在问题
1.1预留孔洞的问题
预留孔洞出现问题一般主要是关于孔洞大小、位置尺寸的偏差以及同心度。尺寸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支撑模版的质量问题,因为在水利工程中,对于混凝土的用量比较大,支撑模版受到的挤压力比较大,超出了实际的承受范围,引发预留孔洞尺寸的偏差;位置尺寸的偏差一般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放样人员的操作不稳,导致对孔洞的定位和同心度等出现很大的偏差,在设备安装时很难精确的对准。
1.2电缆孔洞预留的不合理
因为水利工程的结构比较复杂多余,导致在水利工程中电缆数量非常多,少留或者多留电缆孔洞在工程的结构施工中经常发生,在遇到转弯角度比较大的地方,还需要对电缆的实际直径和尺寸进行核算,这对孔洞的布局和安排有很高的要求,而现实状况则是,电缆预留孔洞的不合理造成了电缆通过的困难。
1.3安装设备基本尺寸的偏差
设备的基本尺寸一般主要包括垂直度、水平度、位置、标高等。在水利工程中,方案图纸上的尺寸与现实的设备存在很大的偏差,而设备的这些基础尺寸是最为基础性的,偏差较大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安装质量,从而使水利机电设备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1.4闸门异常问题
闸门异常是机电设备异常的主要表现。例如闸门操作方式采取液压启闭机的水利工程中,闸门的排漂门左右油缸大小差距大时,会使闸门操作卡壳,影响了机械的运行。在生产时,闸孔两侧的操作杆里液压分配不平衡,会引起电气开度仪器发生故障,多次故障后导致闸门出现异常,引起操作发卡的结果。
1.5水轮发电机组异常问题
如组合轴承在运行中漏油、定子引出线电缆外表皮破裂、定子温升过高、大轴位移过大、机组冷却效果差、转轮接力器出现拉缸事故等。组合轴承漏油问题,可能是组合不当而产生的不良结果。因为密封不当而导致轴承端盖渗油,油顺螺纹渗出。定子引出线电缆外表皮破裂,这种现象大多属于产品质量问题。
2机电安装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2.1规范安装工作,保证安装的顺利进行
在水利工程机电安装工作中,机电安装人员要佩戴安全帽,保证人身安全。对于各种设备要按照顺序来进行安装,规范化施工,减少偏差现象,对于工程项目的供电设备开关以及控制盘要做好前期检修工作,对设备安装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进行细致排查。
2.2引进现代化施工设备
科技发展带动了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新的机电安装模式就是通过新的方式和手段,把工程安装效率作为目的的一种新途径。要加大对于新型技术和设备的引入力度,减少不必要的偏差,确保吊装环的良好。
2.3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的协调配合
机电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具体的施工情况来看,机电设备的安装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以确保调试的精确性,而土建施工则比较嘈杂,这就需要双方在施工进度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协调配合。施工人员在室内进行装修时,要给后续设备的安装提高预留孔洞的数据信息,因此,机电设备安装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两者要在施工工程的要求下协调配合,达成一致,然后制作出各自的施工方案。两者的良好配合可以大大的提高工程的施工进度,确保工程的质量。
2.4交叉施工的协调配合
因为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大多都是在年前汛期结束后或者是汛期来临前开始施工的,这就对各个参建单位之间的配合有了更高的要求,各个参建单位在不同的工作程序中难免会出现交叉作业的现象。在实际的机电安装工作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调整。要提高机电设备的安装技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案设计进行施工。要确保机电设备安装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就要按照方案设计的标准来标准化施工,严格按照安装的顺序,以及方案设计技术,最大化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可靠性。
②常规化安装。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时,要按照常规方式,以一定的顺序进行,根据每一种设备的具体要求采取合适的作业,在遵循正常顺序的基础上还要确保每一工序实施的准确性和良好性。
2.5其他处理措施
组合轴承漏油可通过更换轴承盖密封圈,在大轴法兰与镜板的连接螺栓部位加一个铜垫,从而达到止漏的目的。就定子引出线电缆外表皮破裂问题来看,可将其临时包扎起来,并在电缆支架垫上橡皮,但是应急之后必须进行更换。定子温升过高时,必须观察到是哪一个发电机定子线圈温度过高,可通过拆除导风板等方法把风机马达容量加大,定子温度便会有明显的改善,从而达到设计的要求。如果出现大轴位移过大,可在安装过程中大轴盘车,达到规范或厂家规定的要求,使径向位移减小到安全范围。然而机组冷却效果差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目前尚未确定改造方案,目前只有暂时采取限负荷运行的方式。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是一项综合复杂的项目活动。机电设备安装当中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出改正措施。水利工程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机电设备的质量及安装质量,避免缺陷问题的出现,保证机电设备的健康运行,发挥出水利工程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奔,吕淑峰.水利机电设备安装中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182.
[2]张寓朝.浅析水利工程机电设备的安装问题及维护检修[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3(04):72-73.
[3]许发锡.建筑机电设备安装中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8):241.
一、当前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开发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通常都存在着施工任务重、时间紧的问题,导致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工程进度、质量、资金等工作的协调解决上,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常常到了工程处于尾声的时候,参建单位才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突击整理手头的档案资料,来应付竣工验收,导致档案资料质量较差,影响日后的档案利用。
(二)档案人员业务不熟。重点工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项目的提出、设计到施工、验收,参建单位来自许多行业和系统,档案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有的参建队伍对档案工作的相关法规一知半解,重视完成建设任务,忽视工程建设的文件材料和图纸的管理工作,任意指定一名工作量相对较小的参加工程人员去收集和整理档案,导致建设任务完成后,档案资料不全。
(三)制度不够健全。一般来说,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都把精力放在按时、保质完成工程上面,特别是个别参建单位没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机构和制度,也没有落实专职人员,等到竣工验收前才不得不与档案部门联系,因为不清楚需要归档移交的是哪些材料,就应付式地收集一些自认为“有用”的材料,导致不少应该归档和移交的文件材料遗失或损毁。
(四)经费投入不够。区内的一般重点建设工程建设项目都没有预算档案工作经费,个别参建单位重建设,轻档案,重点建设工程图纸和资料在用完后就放在纸箱里甚至就地堆放,根本无法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和完整。
(五)规范化建设不够。重点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由于参加的参建单位多,且参建单位之间联系不多,档案的整理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情况,导致档案质量参差不齐,或者个别档案重复收集。
二、针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档案意识。江都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不但把档案工作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和领导工作的职责范围,还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在档案工作中遇到较大问题时,召集相关局室负责人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方案。重点工程项目则指定下属建设局派出一名兼职档案员全程跟踪指导,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跟踪检查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二)提升档案业务。重点工程档案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求档案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外,还应有精明强干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江都开发区管委会除组织档案员参加市档案局组织的培训、论文交流等活动以外,还让档案员参加相关专业会议,在重点工程文件材料形成之前就把握了来龙去脉,从而保证了归档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并且多次组织对建设部门兼职档案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档案意识,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运用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促进单位档案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档案员充分学习和领会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切实可行的各项档案管理制度,从而走上依法治档的规范化道路。重点工程项目一般时间跨度大,从项目的提出、设计到施工、验收有一系列的活动,参与的行业和系统较多,只有制定出适合本行业、本系统的规定来管理档案和编制工程图纸,才能保证工程档案的完整、准确和系统。开发区管委会为健全规章制度,制定了《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还建立了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制定并实施了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建立了档案的收集、整理、预立卷归档、保管、借阅、登记、保密、鉴定销毁、库房管理等制度。着重抓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四个环节,统筹规划,及时收集,使重点工程项目的档案工作和项目建设得以同步进行。
(四)加强基础投入。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档案是不可再生的的信息,档案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档案的寿命。因此,保护档案的安全,防止档案霉变、虫蛀、纸张发黄变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除应该有一个与单位规模相匹配的库房,实现库房、阅档、办公三分开外,还应配备一些必要的专业设施来保证各类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势必让单位档案工作开展得更加如鱼得水。虽然江都的沿江开发还只是处于蹒跚学步的初级阶段,资金比较紧缺,开发区管委会还是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钱来配备了空调机、除湿机、照相机、摄像机、微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信息储存量少、检索慢的状况。特别是利用微机和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进行辅助立卷、编目、检索、统计、借阅等工作,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
(五)推进规范建设。重点工程档案记录了建设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结果,一旦事后需要改建、扩建,档案资料就会成为最有用和最权威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强重点工程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江都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重点工程建设档案采取“不同时期,不同对待”的方法,对前期文件,从形成单位入手,召集规划、勘察、设计等单位,明确提出相关规范,一方面杜绝了前期文件的散失,另一方面可以对照中标单位的承诺,协助建设单位实行对照管理。在工作过程中和结束后,都有相应的部门和专人跟进,每个部门都配备有经过培训的兼职档案员,将竣工验收文件及相关图纸文件资料按规定集齐,并按业务规范的要求整理归档移交给档案室,在单位内部做到分类、编号、装订的统一,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论文摘要: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基础重点建设项目,其性质和程度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而且对于协调城市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甚至违法现象。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管理意义的阐述,分析了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就是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总称。是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审查、批准、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否符合已批准的规划,以及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活动。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是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城市规划管理直接关系着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技术行政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城市的规划逐渐偏离了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而趋向于科技和经济两个方向,城市中发展着的群体开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必须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和管理。
二、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问题
1. 城市规划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政府由于过度注重城市的经济形象,都将大部分财力投向了可获得较大收益的工业用地,而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所占金额投入比例却相对偏低。政府过分追求超宽马路、超大商业化时代广场,一味的注重本城形象工程,而忽略基础环境设施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然而从城市路网总体结构上来看,如果主次干道与支路的比例失调,路网结构不合理,极容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同时,由于城市和镇村的各自为政,土地利用散乱无序,土地开发呈粗放式经营状态,土地利用率低,也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日益严重。
2. 处罚标准偏低,达不到应有的惩戒目的
《城乡建设规划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处罚力度明显偏低,处罚上限太低,特别是对商品住宅项目而言,即使以最高额度进行处罚,开发商大多还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在制定具体处罚标准时,应当减小弹性幅度,以利于执法部门依法行政。
3.依法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的力度不够
在我国,由于城市化发展迅速,各省市的城市范围逐步扩大,近郊的一些农村也纷纷并入城市规划。然而这部分城郊结合部的居民规划法制意识薄弱,加上基本上失去了土地,工作也很难落实,大多依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活。因此,近年来,这部分人违反规划抢建房屋、擅自搭设建筑物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情况非常严重。而政府对这些违法行为又处罚偏软,光靠宣传教育,往往只是采取罚款的方式,并未起到实际效果,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管理的规划决策,往往只有领导者才是管理的“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仅仅在书记、市长、四套班子及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所谓的决策本质上就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产物。规划师和公众反而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因此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的决策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也造成了城市规划管理的薄弱。
三、城市规划管理的解决措施
1.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详细体系
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两者的总体规划,使两者合一,尽快实现“一张规划图、城乡全覆盖”的目标。根据各省市的建设要求统筹编制好总体规划目标和可操作计划,建立起市、县、镇一条线的总体规划。具体可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六大类。全面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单元化管理,严格按照统筹规划确定城乡边界,避免出现边界重复或不重合情况的发生。
2. 加强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的守法意识
首先,由政府开办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对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他们对贯彻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在城市规划等决策和处理违法建设问题时能严格依法办事,避免违法事件的发生,确保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其次,采取多种渠道向广大市民宣传规划的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在自身的利益受到不法开发商侵犯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用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
3. 将权利集中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要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规划编制权和规划管理权必须集中在市一级的权威部门,实行垂直一体化管理。只有市一级规划局才能授权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审批权和限额面积之内的建筑工程规划审批权,以及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章法,按章执法,秉公办事。
4. 建立规划委员会,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为了实现科学有效的城市区域管治,应当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共同决策或参与决策规划事务,实现对城市的科学治理。委员会体现了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原则,由政府设立,由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组成,其中非公务员人数应多于公务员人数,总人数应为单数,应是城市规划的决策机构。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通过上级政府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依据法律法规对规划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这样有利于强化层级监督,防止由于权力集中导致错误决策的发生。
四、总结
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同时,当前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龙头。我国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虽然现在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只要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方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完善和创新,就有可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邱永乐. 浅析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j]. 山西建筑,2008(09)
专业产学研合作特色。在近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构建多层次的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平台,逐渐形成特定的办学环境,孕育、催生了产学研合作特色的成长。①加强校内外实习、科研基地建设,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不断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这些基地建成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平台。目前,专业的校内教学实习、科研基地主要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校内实习基地等。专业还根据建设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建设了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的校外实习基地18个。这些实习实践、科研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搭建起产学研合作大平台。②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以“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提高素质、突出特色”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在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了提出了“平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新路子,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③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2002年以来专业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特色”作为制订培养方案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为修订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合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质。④着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专业利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长期合作的优势,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选题;长期坚持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作为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与合作单位一起组织实施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并共同进行考核、记录学分,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近5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比例均在90%以上。⑤以产学研合作为桥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下场实习、共同开发的方式开展青年教师工程化训练,使得本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不断升高,开展工程实践指导、同开展科研合作的水平大幅提高,逐渐形成了以教授、博士为中坚的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学团队。⑥“3公里工程教育圈”培养优势。洛阳市是我国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机装备、轴承等大型通用部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国家“一五”期间的165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7项落户洛阳。作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洛阳市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区域优势显著。一是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密集,洛阳市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就开始重点扶持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洛阳装备制造业积累了巨大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大型矿山成套设备、拖拉机、农用工程机械、轴承基础件等方面优势突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二是技术力量雄厚,洛阳拥有国家级科技开发机构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行业技术检测和质量监督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8个。三是装备制造业人才济济,在洛阳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洛阳市在机械加工领域的行业、地域优势,每年吸引约百所学校数万名大学生到洛阳进行专业实习、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洛阳轴承集团公司、中船重工725研究所、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与河南科技大学距离均在3公里以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3公里工程教育圈”。多年来,专业与这些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经构建起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平台,培养了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此基础上,开展以“3+1”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核心的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因此,充分发挥洛阳开展工程教育行业、地域优势,对培养工程素养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工程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标准
根据教育部和工程院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结合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的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知识方面。主要包括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或)前沿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2.能力方面。主要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工作的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清晰思考和用各种方法准确表达的能力;对通用技术的应用能力;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等。
3.素质方面。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国际实视野,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思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学科特征的机械类专业。针对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以洛阳市“3公里工程教育圈”为依托,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提出了本专业“1+2+3+4”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思路,即:“1”是一条主线、一个核心,即以材料、工艺、设备为主线,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2”即两个阶段,三年的校内理论学习、一年的企业主导工程实践两个阶段,即“3+1”的人才培养模式;“3”指三个层次,采取工程认知、工程能力、工程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4”个贯通,实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基本素养和工程基本能力的相互贯通。
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关键技术要素
1.组织管理。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部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校企协作组。各试点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教学组织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①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负责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②成立各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企业负责人担任正、副组长,负责人企业资深工程师、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加大建设力度,尽快形成一支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达到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2.质量保障。①机构保障。成立学校、学院层面的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完成校内外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协调和质量监控。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指导、检查和协调工作。②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③师资保障。学校出台相关政策,着力建立一支具有工程实践和扎实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和指导教师。逐步建立和完善与“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④经费保障。加大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学校列试点专业专项经费。设立专业培训基金,选派教师赴企业、国内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质量工程、工程教育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经费可支持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进修。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实践需要。⑤基地保障。学校整合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试点专业为主体,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作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体,建立培养基地,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培育机制
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规模增长过快,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与结构不尽合理,硬件设施不足,师资数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教学与科研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等。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03年首次提出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7年又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包含六大类建设项目在内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充分考虑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当看到,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展示平台。但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高校由于自身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项目申报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劣势。笔者认为,建立质量工程培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建立质量工程成果培育机制的必要性
一方面,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受学术地位、经费投入、科研实力、教师及学生层次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在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劣势翻。
同时也应该看到,从2003年至今,一些地方院校经过多年积淀下来的优势与特色项目基本已经申报完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在今后的申报中竞争力将进一步下滑。因此,即使仅从项目申报成功率的角度来看,对拟申报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也将十分有利于地方高校在劣势中找寻“相对优势”,进行集中建设,提高成功率。
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教学工作均是立身之本。因此,通过对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工作,不但可以为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培育后备梯队,同时可以调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已申获质量工程项目和培育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其本科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培育机制的基本原则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质量工程项目培育宜采取遴选、建设、考评、滚动的机制,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应以立项的目标责任制的方式进行管理,一般坚持以下原则。
1.建立分级培育体系的原则。学校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并在三级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分级建设。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原则上应为校级或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同时各地方高校在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时,原则上应从入选培育计划的项目中遴选。
2.注重助优扶强、补缺补弱的原则。对入选质量工程培育计划的建设项目,应按照国家级、省级评选标准查缺、查弱,重点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校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势和特色项目,在这些优势和特色项目中充分挖潜,整合资源,重点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和建设,使得入选项目尽快具备申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基本条件,提高项目中选的成功率。对于已经获得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学校还应加强对此类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3.发挥集聚效应的原则。应当看到,质量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建设工程,各分项项目互为建设条件和基础。例如,教材对于精品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精品课程又是申报名师的重要影响因子,名师又可以增强教学团队的竞争力等等。因此在选择培育项目时应注重发挥集聚效应,对优势和特色项目进行系统化的培育和建设,以形成优势特色项目群,增强各分项项目建设成果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
三、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培育计划基本措施
1.明确组织领导机构。地方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质量工程培育管理机构,负责各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培育指导、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结项等工作。学校质量工程推进办公室及时向各教学单位提供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选信息,为各教学单位质量工程建设提供培育建设方向指导,并根据学校落实质量工程的总体规划,通过立项的形式,对初步具备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条件的项目,按照相应评审标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先期投入,重点培育建设。
2.设立质量工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进行建设工作,以保障培育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参照项目的类别、培育的级别、现有的基础条件等诸多因素,制定不同的经费扶持额度标准。对于需要进行较大硬件投入的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及经济状况另行配套经费,支持和鼓励全校各教学院部对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主动投入。对于经费相对不足的高校,也可以采取先行投入,先行建设,申获后扣除的办法。即,先由学校根据培育项目的类别和级别的不同垫付一定数额建设经费,待该项目经过培育建设,成功申获省级或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资助时,从上级拔款中扣除学校先行垫付的部分经费。
3.确定培育的层次。一般而言,笔者提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即国家级、省级、校级。但从培育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培育计划项目最好按级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两个层次。即将有可能申获国家级、省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列入培育计划,这些项目一般应来源于校级项目。对于不是校级的质量工程项目拟申报校级的,建议二级学院(系)自行培育。
4.科学评选培育对象。培育对象的选择将直接关乎培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评选方式,建议应设立专门的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专家委员会,遴选有质量工程项目评选、建设经验的专家作为评委,以保证评选的权威陛。在评选标准上,应根据培育的类别和级别,以国家、省的评选标准作为培育对象评选的基本标准。在评选方式上,宜采用比对的方式进行,例如,某课程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那么可由该课程组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逐项对比本课程的建设情况,找出优势与特色、缺点和不足,由专家进行评议,如差距不大,经过建设有较大可能达到国“看得见,摸得着”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培育计划时,应特别注意各类项目全国分布情况,对于已布点较多的项目,应适当考虑暂缓建设,如对教育部已暂停申报的精品课程等。
5.培育对象的立项式管理。对于已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应根据项目类别、级别、现有基础等因素,为其确定项目完成周期。在此基础上,要求项目组形成完整的项目建设计划书,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诸多任务纳入其中,如教学计划、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计划、教材出版计划、教学成果奖培育计划等。经过专家论证通过后立项建设。
6.培育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项目培育进入中期阶段时,由各负责人提交项目建设中期报告与阶段性建设成果,接受专家组的检查审核。对检查合格的培育项目可按计划培育进度继续建设;对未按时完成培育任务,工作进展不力的项目进行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项目可予以撤销。
7.培育项目实行结项验收制度。培育项目完成培育目标并申获相应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认定为完成培育目标直接通过结项验收;培育项目完成培育目标但未申获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经学校质量工程培育计划评审委员会验收通过,可以继续申请培育计划项目立项,但原则上每个项目不能超过两轮。对于新建学院、新办专业,学校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培育周期。
1 发展现状
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构建 县域内校园网络覆盖率达100%,率先实现了浙江省教育计算机专网的改造升级,实现了“千兆网络到校”;多媒体进教室完成率达100%,全县所有班级实现标准多媒体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配备;教师机普及率100%,师机比达1:1;全县中小学生生机比为每3.54人/台(小学为4.12,中学为3.01),初步形成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主播教室“一网三室”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框架。
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涌现出了实验中学的“校本OA办公管理系统”、向阳小学的“校园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三毛小学的“网络研修平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办公博客”、天宁小学的“一品三特网”、滨海中学的“Moodle网络教室”、六里小学的“ITtools教学平台”等一批特色信息化应用平台。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各专题网站应用效益显著,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下载、课程研讨、磨课交流、互动评价等的网络化。
信息化管理成效初显 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率达100%,所有学校开通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并建有县域图书WEB查询系统。建立了县域OA办公平台,加快政务公开和管理规范化进程,管理效率提升明显。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运行维护保障体系。随着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海盐县信息化水平从局部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逐步迈入集成应用的中级阶段,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网络化,为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推动海盐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2 实践与收获
观念先行,是教育信息化实践获得成功的前提。应用落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得以成功实践的关键。
固本强基,重视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1)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海盐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关键在于理念先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超前意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融合发展。通过积极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科研环境、数字化管理环境以及数字化生活环境,全方位推进面向县域所有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保障。早在2001年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之时,就明确了正确定位,适度超前的要求,从“建、配、管、用、研、效”多维度,综合性、系统化、全方位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舍得投入奠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结合省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海盐县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装备经费近7500万元,其中70%经费都用于信息化建设。2013年投入1500余万元,重点建设“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工程,建设“人人通”教师空间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四大突破,在全省超前完成100%中小学校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教师办公室的宽带接入的目标。2014年投入近600万元用于电子白板推进工程,共装备电子白板347套,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班班装备电子白板的目标。
3)项目推进保障发展。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相继完成了县教育城域网升级工程、标准多媒体进教室工程、学生机房改造工程。信息化建设任务分布实施,集中力量为学校办实事。如2011年全力实现班级多媒体普及项目,2012年重点实施教师计算机全配备,2013年全面铺开“海盐教育智慧云”建设项目,重点实施了LED显示屏进校园全覆盖工程、电子书包试点工程、机器人实验室建设工程,推进课堂信息化实践教育,2014年重点推进了电子白板进教室工程。
攻坚克难,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
1)深化融合,信息化应用环境初步建成。目前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硬件方面,由先前的“二机一幕”的普及,跃升为“一电一机一幕一通”的普及;教师办公则从“一笔一纸”,跃升为“一电一通”。在软件方面,从无到有,呈现多元化趋势:校校有网站,科科有基地、人人有博客……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出品牌、出精品的时代,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尽早实现课堂教学数字化、学校管理系统化、教学资源云端化、校本教研网络化。
2)应用驱动,信息化发展载体丰富。推进可持续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应用是关键环节。海盐县十分注重学校信息化应用,聚焦信息化应用研究,重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研究和探索,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是通过信息化的课题研究,探寻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提升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在2012―2014年,海盐县有2个课题获国家级课题立项,4个课题获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24个课题获市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立项。大批量课题的立项研究,推进了海盐县信息化科研发展。
二是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举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培训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智能机器人比赛,不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三是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与融合。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提升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专题网站服务师生成长的能力。每年组织开展各种论文评比、课例评比、网站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效益。
3)示范引领,数字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出台《数字校园建设指导意见》《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海盐县数字化校园考核评估考核细则(试行稿)》等政策文件。量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对学校管理和应用的考核。实施教育装备管理先进考核,通过各类考核评创,抓实抓好常规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绩效。积极培育典型,通过发挥样板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实现“高标准、规范化、示范性、实效性、有特色”的发展目标。目前,海盐县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成效初显,共有国、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4所,国家级百所数字校园1所,省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市级数字校园16所和市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有20多所学校通过县市级数字校园评估。
4)注重积累,资源建设特色鲜明。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行政主导、多方参与,基本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能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资源建设重过程,重积累。海盐教师博客集成了12万余篇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日常教学研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海盐教师优视积淀了800多个精品课堂教学实录。积极引导用好省教育资源网应用平台,开展人人通空间专题培训,积极推进教师人人通空间建设。积极配合教研室,大力推进学科资源建设,至2014年底,所有中小学学科都建有学科基地和本地化的各类课程资源库。
5)创新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2011年底,改版完成海盐教育网,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一个以海盐教育网为中心,涵盖教育装备、海盐德育等子网在内的绿色、安全、高效的教育信息支撑体系,向师生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教学。2012年,购置了网络版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全县各中小学的教育装备采购申报、采购执行、采购结算、实验室管理和专用教室管理等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013年,全面升级OA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2014年,我们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办公,拓展网络办公、行政许可、政务公开、意见反馈等功能模块。
点面结合,加快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
1)队伍培养目标明确。以人文本,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信息化队伍的素质决定了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优劣成败。海盐县队伍建设培养目标明确,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仅要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素养和技能”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注重“成长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育信息化人。提出从“做有技术的教育信息化人”到“做有智慧的教育信息化人”,再到“做有文化的教育信息化人”转变的队伍培养目标。
2)健全专业成长机制。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式,联合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和岗位培训工作,利用教师博客、网络研训平台等,不断加快专业队伍素质提升。充分利用好专业人员优势,组建学科中心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小组、图书中心组等,利用QQ群、学科中心组网站等平台,“传帮带”到校,努力达到通过一支队伍带动一个群体的目标,建立健全队伍培养内涵发展机制,提升整个信息化队伍素质。
3)专业队伍梯队管理。专业人员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以嘉兴市名师、名校长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核心小组”;第二梯队为以嘉兴市级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校级信息化建设“骨干小组”;第三梯队为以海盐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小组”。三级梯队小组依托不同的层次,逐层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建设到应用、从管理到培训、从教学到科研,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关键词] :现代建筑施工;施工管理;管理
Abstra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decision role in project construction,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project quality, schedule, cost and effectivenes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 the main contents of concept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building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建筑施工中,建筑施工管理的水平会影响工程进度的快慢、以及工程质量的好坏、工程造价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效果。施工管理是重要的,关键在于协调和施工管理的组织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管理,包括与其他的合作专业管理的作用,若没有专业的管理,建设管理将失去支柱。
1 建筑施工管理概述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指企业为了完成完整的建筑产品, 企业从接受施工项目开始到竣工验收为止的全过程中, 围绕施工对象和施工现场进行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工作。 建设施工管理的项目,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施工条件的不同工程特点,结合具体情况,详细和透彻的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有效地利用任务时间和空间,使用更先进的施工方法,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协调;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工程主要包括建设管理任务的执行情况,签订合同,施工前的现场准备和编制的业务条件建设,促成项目开工;定期编制建设;组织按计划进行复合材料结构全面建设的过程控制和总体协调,以加强施工现场的平面管理,合理利用空间的管理,以确保良好的施工条件;组织工程的竣工验收。
2 现代建设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2.1 成本控制
该项目的建设,盈利的成功是一个重要指标。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建设的成本可以控制的组织和管理。因此,成本控制是一个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成本控制,应注意以下原则:
2.1.1成本最低的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最低的要求,也应注意降低成本是合理的。施工定额还应根据一个固定的市场价格变化,经常地进行调整。
2.1.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方式是“三全”控制,即企业范围内,全面,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所有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和班组核算等等,每个人的责任是防止成本控制,但每个人都不管的现象。
2.1.3 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成本控制是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实时响应成本控制,及时纠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核算。
2.1.4 目标管理原则。项目建设施工开始前,应对工程造价控制应设定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就会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
2.1.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在承担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并且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实行奖惩,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见到预期的效果。
2.2 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全面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在正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将提供标底的招标时间表。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与他的能力,最大的和适当的资源部署,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规划建设进行施工,而应按照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的建筑施工进行适时监控。
2.3 质量控制
2.3.1 人的控制。项目管理最困难的管理就是人的基本管理。首先是人的控制,选择合适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人的能力,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但它的变化应该是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这一点大家是不同的,选择的人天赋应该是比较高。基点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因势利导,用好人。此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做将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员工。其次,我们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说穿了就是可以采取主动来的工作,主动出击,以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个人是不同,不同能力,不同爱好,不同的风格,即使同一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在这个集体中,如企业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和支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有归属感等,使工作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商业利益。再次,绩效评价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是做一项工作的两个手段。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比调动能动性是显著的,且绩效评估是索取,调动能动性是付出,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项目都忽略调动能动性而重视进行绩效评估的原因。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2.3.2 材料控制。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控制。目的是使材料控制在尽可能合理的项目上使用的建筑材料,减少损失。应根据施工合同要求,对材料进行采购,并且采购最经济的材料,同时应坚持“货比三家”,交易原则。
2.3.3 机械使用的控制。施工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施工机械的程序化操作。保证施工质量保证。建筑是一个非常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机械化工程机械化施工的大量的趋势。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节约建设成本和减少安全风险。
3 工程项目的验收
建设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工程结算才开始。因此在施工工作结束后验收工作应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工程数据必须是正常的档案,以及项目监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接受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此外,其关键在与:施工单位应与施工各建设主体单位、兄弟单位以及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只有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作为核心单位建设施工单位,处理这种立体多维关系离不开沟通。因此,以确保建设工程,施工及验收的顺利进行。
4 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
施工验收后,建筑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执行该项目的保修义务,对该项目负责保修期内的维修。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设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保修期,保修工作,保修检查后的组织建设的实施验收;第二,在保修范围内的项目,应立即组织修复,修复完成验收的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三,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进行有关施工现场咨询,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看来,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丝毫没有因为工程的完工而懈怠。一家建筑公司必须这样做,善始善终,不虎头蛇尾,它涉及到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项目的实现,从设计阶段到建成,需要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分不开的。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到政府的质检部门,只有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探讨,科学的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才能使我们的百年大计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士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于立君 建筑企业常规管理[M].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7.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国际化视野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6014804
作者简介:喻胜华(1966-),男,博士,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高等院校的教材建设不应该片面地理解为教材编写,而应该包括教材研究、教材规划、教材编写、教材出版、教材评价、教材选用以及教材管理等诸多环节,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国家队,承担着为社会各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研究型大学有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师和较充足的办学经费,在其办学实践中始终体现了精英教育的理念。所有这些决定着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建设应紧跟学科建设的步伐,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体现自身的特色。笔者就目前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走上大众化的道路,由此也促进了高校教材建设表面上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但实际情况是:高校教材质量已严重滑坡,高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已日益突出。戚鹏等人[1 ̄5]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陈旧,更新周期长;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精品少;教材内容及其创新性滞后;教材的参编人员过多,同一教材不同章节的编写风格迥异;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际相脱离;教材选用较随意;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总之,由于目前高校教材建设中的市场化和功利化倾向,致使教材的管理者、编著者以及使用者已很少再将教材作为学校的三大建设之一,大学教材似乎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外在的东西。以上这些问题在高校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当然,研究型大学也不例外。除此之外,笔者还想补充在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中尤为突出的几个问题。
(一)领导者不重视,编著者无兴趣,管理者不作为
与一般高校相比,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长期以来,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各级领导所关注的是论文、课题、科研经费、学位点、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实验室等,教材建设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在学校的各类规划中以及领导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很难找到与教材建设有关的内容。学校的教材管理部门只负责教材的征订与分发工作,而不对学校的教材建设作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科研压力空前大,没有出色的科研成果就没有生存空间,更不要奢望在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教师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多出论文、多拿课题,其余都是副业,只要过得去就行,他们把科研看成是机会,而把教学看成是负担。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教师们不会有兴趣、也不可能有兴趣去编写教材,更谈不上去长期研究教材了。事实上,在研究型大学里,如果长期致力于教材建设,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除非你实在是搞不了科研。当然,有的学院,尤其是承担基础课教学的学院会组织教师编写教材,这些教材往往由一位资深教授任主编,拟订编写大纲,而真正动笔的是一群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或研究生。他们一把剪刀,一瓶浆糊,你一章,我一节,东拼西凑,很快就能速成一套系列教材。有了教材,院里就可以组织申报教学成果奖,而年轻教师参编教材或是碍于情面,不便拒绝;或是在晋升职称时当成果用。况且,这些教材多是速战速决,编完就了事,对他们搞科研也影响不大。真正想出精品,把教材建设视为己任的教师实在是难得一见。
(二)适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教材严重短缺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的今天,研究型大学仍应该实践培养精英的目标定位,仍应该坚守精英教育的理念,这是研究型大学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师资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一般大学,不是“批量生产”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一般性的技术操作员而是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综合性、创新型的人才。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更在于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不少研究型大学在试点研究性教学并逐步铺开。开展研究性教学是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时势所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研究型大学使用的教材和一般大学使用的教材并无多大差别,多局限在基本原理、概念、理论及传统内容的介绍。而适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教材严重短缺,几乎是空白。当然,究竟什么样的教材适合开展研究性教学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这样的教材首先应该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将最新最快的知识反映在教材里,更新周期短;其次,应该将具有启发性或争议性的问题大胆地引入教材,以探讨的方式向读者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课后的习题也应该是开放式的。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
二、相应的对策
针对高校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戚鹏等人[1-5]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对策和建议。下面仅就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建设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名师荟萃的优势
编教材容易,但出精品教材不容易。一本优秀的教材,其编著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外常常是大师编写教材,如萨缪尔森,他编写的《经济学》堪称经济学权威巨著,而国内常常是水平比较低的老师在编写教材。其实,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出过不少精品教材,而且那些教材也大都是由名家名师编写的,如徐之纶院士的《弹性力学》、王力的《古代汉语》、蒋学模的《政治经济学》等等。与一般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拥有数量不少的名家名师,这是研究型大学的一大优势。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教材建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积极动员和鼓励名家名师参与教材建设,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实施品牌战略,把精品教材看作是学校的一张名片。
(二)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长期稳定的编著者团队
学科建设是高校中的一项大的系统工程,是代表、反映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建设,而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为学科建设服务。反过来,学科建设的兴旺发达,又必然促进教材建设的发展[6]。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到2007年为止,全国共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研究型大学获得了绝大部分的国家重点学科。一些学者认为,今后的国家重点学科将越来越向研究型大学聚集,尤其向清华、北大等少数著名高校聚集。支撑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的不仅有先进的实验设备、良好的教学条件,更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这支队伍为本学科的教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国家重点学科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材建设观,把教材建设看作是学科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有主有次,相互促进。教材建设中能不能出精品,编著者是关键。编著者不仅了决定一本教材的编写质量,而且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这本教材的宣传和推广产生影响,甚至是决定了这本教材的生命力。国家重点学科的负责人要组织力量尽早规划,从长计议,发扬老师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团结合作精神,把出精品教材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之一,逐步培育优秀的长期稳定的编著者团队。这样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强有力的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临时拼凑的教材编委会。这样的团队应该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如有的负责对同类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有的负责收集教材使用过程中反馈的各种信息,有的负责跟踪本学科不断出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然后通过团队成员的集体讨论,形成统一的意见,把这些有用的信息及时地组织到教材中来,真正做到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充实、再版,只有这样,教材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把教材建设纳入“985工程”建设项目
“985工程”是国家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该工程规格高,投资力度大。我国的研究型大学一般都是“985工程”建设高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985工程”一期和“985工程”二期的建设任务,2010年启动了“985工程”三期的建设。“985工程”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样的大学无疑应该有高水平的教材建设。因此,研究型大学应该把教材建设纳入“985工程”建设项目。研究型大学的知名教授之所以不愿意编写教材,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其一,他们认为教材编写得最好也对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在同行中的知名度没有多大作用,相反,如果能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则能迅速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扩大在同行中的影响。其二,编写教材几乎没有什么经费,而搞科研则可以申请到相当可观的研究经费。如果能把教材建设纳入“985工程”建设项目,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则应该会有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愿意参与教材建设。在具体运作上可采用与课题相同的评审与管理模式。首先,立项要严格论证,只支持定位准确、内容先进、编写条件成熟、编著者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材,切实做到宁缺毋滥。其次,要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要加强对教材质量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出精品教材。
(四)教材建设要有国际化视野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一体化,因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国际竞争。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型大学都在实施国际化战略,其国际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具体表现为:互派留学生已有一定的规模;有海外学历或海外工作经历的教师已占相当大的比例,不少学校已达60﹪以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有显著提高;实施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的课程门数在不断增多;校际间的人员往来正日益频繁,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笔者所在的湖南大学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国际化,建成教育部留学生示范基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建设无疑要有国际化视野。首先,选用教材要有国际化视野。研究型大学有条件也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大量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即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要想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选用优秀教材。许多外文原版教材是由该学术领域中最著名或享有较高声望的教授编写的,而且经过上百所大学长期地使用证明,这些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且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具有主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7]。有条件的学校,如清华、北大等顶尖大学,可考虑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外国原版教材。条件还不成熟的学校,可先组织力量翻译优秀的外国原版教材,并逐步向使用外国原版教材过渡。其次,编写教材要有国际化视野。第一步,深入开展对国外教材的比较研究工作,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教材;第二步,有条件的教师可尝试参与海外合作者的教材编写工作,在不断交流与研讨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国际化教材的编写经验;第三步,组织力量编写英文教材,先在国内高校试用,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向国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教材的双向交流。这既可以满足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的现实需要,又可以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还有利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总之,研究型大学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教材建设,要把教材建设视为学校整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既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以及办学理念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又要切实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开创出教材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戚鹏,邢鹏.高校教材建设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9(4).
[2] 沈中和.高校教材建设发展的新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 王培臣.高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3).
[4] 易永卿,李益群.走出困顿:高校教材建设的理性思考[J].前沿,2005(3).
[5] 王颢.高校教材建设的后现代思考[J].教育探索,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