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化治理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合成生物学:新千年的科学技术
新的研究格局在世纪之交已经呈现,其中生物科学的地位日益凸显,数十年前还不敢想象的技术现在似乎可以实现。但是,新世纪面临着新挑战。世界人口日益增加,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需求增加、疾病传播等一系列新的问题随之出现。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认为,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而又具有变革潜力的学科应对新世纪面临的部分挑战。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将科学和工程方法相结合进行生物学研究和操控的新兴学科。虽然合成生物学还处在“幼年期”――其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局限于寻找和提炼可执行具体基因功能或生物化学功能的生物元件,并改善DNA合成和构建的方法――但目标远大。合成生物学家们希望设计并构建人工合成的生物系统,最终用于工业制造、粮食生产,并提高全球健康水平。
一般而言,合成生物学是指运用工程学原理,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元器件和系统,并重新设计现有的、天然的生物系统,用于有益目的。它源于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但离不开工程学、计算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合成生物学具有以下重要特点:(1)它是生物学研究的新颖方法。与传统的生命机制探索方法完全相反,合成生物学注重生产定制化的细胞、有机体和生命体。(2)应用工程学方法生产生命体。合成生物学通常应用工程学原理设计执行特定功能的简化的生物元素。(3)依赖于非等级化的科研和商业化网络。合成生物学向着横向的、全球化的研究方式发展,通过社交网络,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轻科学家。(4)需要响应社会关切。合成生物学是新兴的学科和技术,需要充分考虑该技术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以及人们对其生物安全、监管和知识产权问题的关切。
二、合成生物学发展战略
1.中国。中国认为合成生物学将带来技术推动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因此努力成为该领域的国际领先者。目前,中国每年对合成生物学的研发投资达到2.6亿元,每年发表合成生物学论文400余篇,约占世界总量的10%,论文被引次数居全球第7。中国已经制订了合成生物学战略路线图,规划了技术、工业应用、医学和农业等方面的中长期目标。未来5年,将建立标准元件数据库,形成设计生物元器件的计算能力;形成化学品和生物材料的模块化设计和生产能力;对可增强植物耐旱性和耐碱性的生物元件进行验证设计。未来10年,将扩大标准元器件数据库,形成设计生物系统的计算能力;商业化生产某些化学品和生物材料;对合成固氮器件进行验证设计。未来20年,将形成生物系统设计、建模和验证一体化平台;商业化生产众多自然化合物、药品、化学品和生物燃料;临床应用生物元件和系统,用于检测、控制和治疗主要疾病;创造人工微生物。
2.英国。英国政府把合成生物学视为非常有商业前景的革命性平台,热切期望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英国政府决定成立合成生物学领导委员会,促进各领域的讨论与公私合作,由部长和资深业界人士担任联合主席。英国计划开展合成生物学投资如下:公共投资5000万英镑,其中多达650万英镑用于鼓励产业投资;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投资600万英镑,鼓励大学探索新产品商业化;将合成生物学研发和相关的伦理、法律及社会影响研究的资助整合起来;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支持16个机构从事5个跨国研究项目;拨款1亿英镑,用于未来3-5年对10万名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3.美国。美国很早就是合成生物学领跑者。美国政府每年向合成生物学研究投入约1.4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约7200万美元。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1600万美元资助合成生物学工程研究中心。美国国防部力图将合成生物学提升为一种制造平台,美国能源部也围绕合成生物学启动了一些行动。不过,美国联邦政府还没有制订合成生物学投资或管理的整体规划。本届政府的《国家生物经济蓝图》虽然提到了合成生物学,但没有提出具体的行动计划。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指示总统生物伦理问题研究委员会对合成生物学进行评估,并制定伦理指南,意在使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合成生物学带来的机遇
合成生物学会带来新一轮产业发展浪潮。产业界大量投资合成生物学,认为伴随着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合成生物学将通过生物制造给产品和物质开发带来革命性影响。到21世纪头十年的中叶,全球就约有3000家生物技术公司,其中基因合成公司遍及五大洲,每年生产约5万条基因。生物产品在经济上举足轻重。2010年,美国的生物经济(包括转基因作物、生物产品和工业生物技术)产值约为3000多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2% 。据市场研究公司BBC Research估计,2011年合成生物学(包括支撑技术、生物元件及其组合产品)全球市场价值为16亿美元,2016年将达到108亿美元。
企业纷纷投资颇具前景的人工改造的生物产品,包括微生物、植物橡胶、生物基丙烯酸树脂、产于生物废料的绿色化学品、维生素以及用可再生碳水化合物生产的生物柴油。美国安伦捷科技公司副总裁达琳・所罗门认为,合成生物学是产业发展的新一轮浪潮,生物制造将以可持续原料取代传统原料,从而改变所有产品的生产工艺,使全球经济更为可持续。
合成生物学的大规模应用及市场推广要耗费数十年时间,不过DNA测序、计算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齐头并进会缩短这一进程。专家们预计:未来5年,将会形成数个全球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平台;未来10年,合成生物产品产值将达200亿美元,生产细胞以制造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将成为常态;未来20-30年,将理性地合成多细胞组织或器官,细胞计算系统将得到广泛应用,新颖的生物制造工艺将被应用于生产非生物产品。
四、合成生物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要充分释放合成生物学的潜力,需要克服技术、监管、知识产权等诸多挑战。
1.技术挑战。发展合成生物学在元件及应用、互操作、度量、量产成本控制、工具及软件等方面面临挑战。在元件及应用方面,开发一大批标准化、模块化、行为可预测、可广泛应用的生物元器件是近在眼前的挑战。尽管有数以千计的生物元件已编目,但可重复且可靠的生物元件并非广泛可用。在互操作方面,合成生物学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开发出标准化的生物元件,像模块一样可靠地组装,视情调整。为了得到普遍认可和应用,生物器件和系统的每个元件以及数据库、度量单位和可扩充系统在不同尺度和水平上都要兼容。在度量方面,准确度量系统性能是合成生物学面临的迫切挑战,有必要形成能支持多种度量类型的基础设施,而且未来全球统一的度量单位与度量本身一样重要。在量产成本控制方面,经济合算地生产工业化学品需要工程化生产高效微生物株,然而,现在开发含有合成生物元件的可行产品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工具和软件方面,改进数据收集工具、软件和硬件对于合成生物学发展也很重要。除了可降低合成生物元件成本的自动化工艺外,专业化计算工具(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建模工具)的缺乏也阻碍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
2.监管问题。科学进展往往快于政策制定,同时合成生物学的界限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早期就应关注与合成生物学治理和监管相关的问题。
3.知识产权问题。构建新的生物元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生物元件的权利是否应私有?如何进行生物元件登记?是否应对其申请专利?不同的知识产权和分享安排如何影响合成生物学的进步与创新?目前各国专利法规定不一。合成生物学在现有或新的知识产权体系下能否蓬勃发展是研究人员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鉴于已经开发的合成生物元件数量巨大,并且企业对商业化产品开发有浓厚的兴趣,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异常重要。
4.包容问题。合成生物学是交叉性学科,既产生于多个学科,又回馈于这些学科。持续包容对于合成生物学的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一方面,要与产业界、监管和政策制定机构交流合作,使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使更多的公众参与合成生物学对话,了解其可能存在的内在风险,讨论有关的生物安全和伦理问题。
(作者:贾 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
刘润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技参考研究室负责人,主要从事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
链接: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最初由Hobom B.于1980年提出来表述基因重组技术,随着分子系统生物学的发展,2000年E. Kool在美国化学年会上重新提出来,2003年国际上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和工程方法的人工生物系统研究。
“合成生物学”更早可追踪到波兰科学家Waclaw Szybalski采用“合成生物学”术语,以及目睹分子生物学进展、限制性内切酶发现等可能导致合成生物体的预测。“系统生物学”则可追踪到贝塔朗菲的“有机生物学”及定义“有机”为“整体或系统”概念,以及阐述采用开放系统论、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方法研究生物学。
一、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电力企业在我国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这样电力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获得较高的利润。而电力企业的产权制度十分特殊,从属上级行政单位,无法进行内部资源、财产的自主自由处置,这就导致生产经营十分单一,只是保证电力能源的供应和运作。对电力企业而言,技术十分重要,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发展潜力。所以在电力企业的经营中,必须充分的发挥资源核心优势,通过技术的改革推进生产的多样化,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不断推进我国国有资产的升值保值,推进电力企业实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电力企业管理经营科学策略
1.创新经营理念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管理中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体制的优化和更新,从而建立先进的法人代表制度,推进全面管理。在管理中,保证责任明确清晰,推进政企分离,提高管理质量。在发展中要结合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现状,研究确定适合区域治理的最佳方式,同时推进独立核算管理单位与股份制发展相结合的经营方式。通过不断扩大经济建设,推进电力企业效益的提高。要加强完善股东、董事会和监事会为领导核心的控制系统,推进管理的创新和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中,需要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发展结构,通过合理公平的决策机制,全面推进企业人员的交流和民主。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重视产品质量,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附加值。电力资源是一种商品,因此电力单位要改进管理,优化服务,促进电力系统的商业化运作,满足客户需要,在经济调节的基础上实现管控和发展。2.更新企业控制方法要保证电力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完善必不可少。完善管理首先要优化客户服务,企业的商品必须适合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合市场的质电力管控实践体制,统筹城乡经营。电力企业的发展,资源分配与企业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电力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电气单位的市场拓展是必然趋势,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的优化来实现更好的企业效益,根据商品市场调节规律制定不同阶段的电价。此外,还要建立电费同收的管控制度。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下,必须建立公共服务目标,所以电力单位的发展必须具备核心技术,将人力和物力统筹发展,打造电力企业的卓越品牌。在发展中,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管理和营销模式的优化,通过具有特色的运作模式来提高社会知名度。从生产工艺开始对电力发展进行管控,完善信息管理,实现集约型技术化发展。电力企业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和经营,实现自身管理目标。3.全面整合资源电力的单位的资源整合,需要对人力、技术以及材料等都进行那个整合。因此必须重视对电力企业权力结构的改革,优化各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人力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在技术方面,要重视技术资源的升级,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新的技术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4.提升企业人员素质水平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对电力企业是十分关键的,在管理中,电力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素质的培养和管理,将员工作为核心,重视教育和培训,树立员工良好的责任意识。对电力企业来说,安全管理是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根本,所以安全控制的设施和方式都要根据安全管理的相关规范来进行。在管理实践中,必须不断的推进安全设备运作的优化,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发展中,电力企业必须明确安全管理责任,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安全管理方式和技术,推进安全管理核心工作。在生产中,明确生产计划,责任到人,建立责任制度,完善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将安全责任和目标落实到每个人,通过科学的划分,将不同岗位的安全责任进行明确,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生产安全性,避免出现生产过程中,安全无人管,出现问题无人查的问题。
作者:赵建勋 单位:国网河北阜城县供电公司
关键词:不确定性 战略联盟 资产类型 治理 资源基础观 交易成本理论
引言
战略联盟的治理机制是对联盟进行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联盟资产类型对联盟治理机制的影响特别是结合资源基础观,在动态不确定环境的影响下的研究还比较少。联盟是资源的集合体,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出发演绎资产类型的概念和维度是较为合理的。具体而讲,可以把资源划分为知识类资产和所有权类资产,不同类型的联盟资产需要不同的治理机制(G. Hoetker,T. Mellewigt,2009)。
联盟资产类型对联盟治理机制的影响还受到动态变化环境的影响。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内部不确定性是联盟所面临的主要变化环境。在选择联盟治理机制时,由于动态不确定性的存在,为实现联盟目的,联盟管理者要具有战略灵活性,这种战略灵性还会影响联盟企业投盟中的资产类型。本文主要研究在动态环境下联盟资产类型和联盟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一)联盟治理机制
联盟治理是指设立一种机制,使参与联盟的成员企业能更好地行使职责,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降低交易成本,维持联盟的稳定性。目前对联盟治理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正式治理机制;另一个是关系治理机制。正式治理机制包括签订详尽的法律契约条款,专用性资产投资以及与交易属性匹配的联盟治理结构。联盟成员通过法律契约规范彼此的行为,订立计划,明确彼此的权力与义务等(Poppo,Zenger,2002)。和正式治理机制相对应的治理机制是关系治理机制。关系治理机制包括信任、声誉、非正式沟通等,这种治理机制适用于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环境风险程度高,交易主体具有高信誉、丰富的网络经验、对称的谈判地位和风险分担态度的情形,主要依靠私人关系和密切沟通等非正式的社会治理机制来发挥作用(Langfield Smith, K, D Smith,2003)。联盟成员的声誉以及愿景等会对联盟的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伙伴间的沟通和激励也极其重要(Garwal R.A.,Croson R,and Mahoney J,2010)。Kale et al.(2000)认为联盟企业在联盟的过程中,投入的关系资本、对冲突的控制能力等对联盟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和关键资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环境不确定性、联盟资产类型以及前人的研究,把联盟的治理机制分为关系治理机制和正式治理机制。
(二)联盟资产
目前对于联盟资产的研究主要是从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两个角度出发。其中,交易成本理论根据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将资产划分为专用性资产、通用性资产和混合型资产。资源基础学派则认为企业 是由不同资源组成的集合体,资源基础观的代表人物Barney(1991)把企业的资产划分为实物资产、人力资源资产和组织资产。Miller和Shamsie(1996)根据企业资源被模仿的时候受到的障碍的性质的不同,将企业的资源划分为基于产权的资产和基于知识的资产 。Teece和Pisano(1997)将资源划分为技术资源、制造资源、与顾客相关的资源和财务资源。Das和Teng(2000)根据资源是否受产权法的保护,将企业的资源分为所有权类资产和知识类资源。史会斌等(2008)将联盟资源划分为金融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和管理资源。Hoetker等(2009)根据成员企业投盟的资产的结构,将联盟中的资产划分为知识类资产和所有权类资产。本文也将联盟中的资产类型划分为知识类资产和所有权类资产。
知识类资产是指企业中无形的经验和技术等,例如市场营销的技能、客户服务专门技术和商业机密等。这些资产的产权并不明确,泄密属性比较突出,很难通过法律的途径进行保护。随着联盟的不断进行,联盟成员间除了会订立契约外,非正式沟通也会不断地增多。这种非正式沟通由于省去了大量的繁杂的程序,大大地降低了治理的成本。联盟也可以被看成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契约。联盟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伙伴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低效率的联盟,为了不失去伙伴的信任,企业也会选择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提高自己的声誉。考虑到这种情况,企业投入知识类资产时可以减少对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忧虑。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联盟中投入的知识类资产与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
所有权类资产是指联盟中产权归属明确,受到法律保护的资产,包括诸如厂房、机械设备、资金等。这类资产使用关系治理机制进行治理时,关系治理机制的法律效力较低,缺少强制作用,联盟成员可能会由于侥幸心理,并不会投入事先商定好的所有权类资产,或者是出现“敲竹杠”的行为。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联盟中投入的所有权类资产和关系治理机制成负相关关系。
(三)不确定性
引起联盟的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联盟所处的市场、政府政策、技术的复杂度以及合作伙伴的不确定性,都会引起联盟中不确定性的变化。联盟在选择治理方式时面临的主要的不确定性是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
技术不确定性是企业在进行联盟时来自技术、产品或者服务本身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技术研发的投资成本、时间成本、技术应用和商业化等的不确定性,不仅与已知科学知识和技术规范有关,同时和尚未被探索的技术经济问题也有关系。传统的文献一般把技术不确定性归结为开发成本函数的不确定性。实物期权理论中的技术不确定性一般是指创新是否成功的不确定性(梅德强、龙勇,2010)。一项技术的成功除了包含技术本身成功的可能性外,还有实现商业运行的可能性,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本身成功的概率都很低。对于技术的不确定性,一旦遇到可能的失败,采用较强的正式治理机制进行控制,就不能快速地采取措施停止或者改变创新。关系治理机制能很好应对这种情况,技术研发人员之间的非正式沟通,可以快速应对不确定情况的发生;另外,技术的开发过程之中,技术人员是技术研发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灵活的激励方式,也可以促进技术的成功;再者,情景的规划是应对不确定的方法之一,面对技术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规划,可以减少联盟因固守陈旧战略而面临更多的不利情况。龙勇(2011)指出当联盟所处的产业的成熟度较低时,面临的环境不确定较大,联盟管理者倾向于使用关系治理机制。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技术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
市场不确定性主要和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宏观市场环境有关,主要包括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国家政策等。对于这种不确定性,较强的正式治理机制是难以适用的,正式治理机制的流程相对比较复杂,很难适用于变化的市场不确定性(Havenaar M,Hiscocks P,2012),所以合理的有弹性的治理机制就更加合适。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联盟能够迅速对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对较高的市场不确定性进行有效缓冲。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市场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
联盟的内部不确定性越大,即合作伙伴行为不确定性越大,企业就越倾向采用强的正式控制,通过较为严格的层级治理结构和正式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黄玉杰等(2007)认为当联盟中存在较大的伙伴机会主义行为时,联盟倾向于采用股权联盟模式。在不确定合作伙伴的行为时,盲目采取信任的治理机制,会为机会主义行为带来很大的空间。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内部不确定性和关系治理机制成负相关关系。
将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放在一个复杂系统考虑,可以刻画出不确定性环境与联盟治理机制关系的假想图(如图1所示)。
当联盟中存在较大的内部不确定性时,为了达到对内部不确定性的有效缓冲,联盟管理者倾向于采取较强的正式治理机制。内部不确定性为伙伴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温床”,这最终又会进一步影响所有权类资产与关系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在联盟中投入较多的所有权类资产时,联盟管理者倾向于采取正式治理机制;当联盟面临较大的内部不确定性时,也会倾向于选择较强的正式治理机制。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内部不确定性加强所有权类资产与关系治理机制成负相关关系。
随着联盟所处环境的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联盟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时候联盟投入较多的所有权类资产就会面临财产损失的风险,这使得联盟成员变得保守和谨慎。此时的联盟倾向于投入更多的知识类资产,因为此时面临的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就会相对较小。联盟管理者往往也会选择更富有弹性的治理机制,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无法控制的高度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技术不确定性加强知识类资产和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
H8:市场不确定性加强知识类资产和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
样本与变量的选取
(一)样本选取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主要来源于课题组于2009年11月到2012年5月期间在陕西西安、重庆、广东深圳等地的调研。前期主要采用上门调研和企业访谈为主的形式,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的面对面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数据。后期主要是针对学院的MBA和EMBA学员进行问卷调研。所调研企业所属行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专业设备制造、化工产品、金属制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与节能技术等领域,每个企业为一个样本。所选取的地点的产业结构和环境都有着比较大的区别,能够很好符合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次调研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214份,回收率为42.8%。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靠性,笔者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筛选,最后整理有效问卷为172份,有效率为34.4%。
(二)变量选取
关系治理机制和正式治理机制采用Das和Teng(1998)对正式治理的衡量指标。知识类资产和所有权类资产参考Hoetker等(2009)的指标。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参考Desarbo等(2005)的度量指标,内部不确定性采用Brown(2000)的指标。联盟经验、资产专用性被认为会影响联盟的治理机制,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
方法与结果
本文中的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的二项式层级逻辑回归模型对联盟治理机制进行分析(见表1),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这表明相关矩阵中各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1是层级回归结果。模型1是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模型1是显著的(p
结论及讨论
首先,研究结论表明,投盟中的资产类型对联盟治理机制的选择有影响,知识类资产与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研究联盟资产类型对联盟的治理机制的影响以及对联盟的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联盟中投入的知识类资产较多时可以选择更多的关系治理机制,而当所有权类资产较多的时候,较多的正式治理机制更适合联盟。这可能是由于关系治理机制具有更大弹性,而知识类资产很难明确产权归属。
其次,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较高时,合理的关系治理机制更适用于联盟治理,内部不确定性较高时,合理的正式治理机制更适合联盟治理。而且,内部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会进一步调节联盟资产类型对联盟治理机制的影响程度,具体表现为内部不确定性加强所有权类资产和关系治理成正相关,技术不确定性加强了知识类资产和关系治理机制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政府对经济转型的实施力度逐渐加大,欧债危机的阴霾继续笼罩在世界经济的上空,我国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加大,因此,联盟在选择治理机制的时候要考察联盟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重点关注技术不确定性较大时向联盟中投入何种类型的资产,并尽量防止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由于内部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G. Hoetker,T.Mellewigt.Choice and performance of governance mechanisms: matching alliance governance to asset typ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
2.Poppo,Zenger.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3.Das,Teng.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1)
4.史会斌,李垣.基于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联盟治理机制动态选择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
5.龙勇,王炳杨.基于产业角度对联盟风险以及联盟治理机制的研究[J].软科学,2011,25(12)
6.Havenaar M,Hiscocks,P.Strategic alliances and market risk[J].Drug Discovery Today,2012,17
7.黄玉杰,万迪.不确定性和联盟经历对高技术企业联盟治理的影响[J].预测,2007,26(4)
8.Das,Teng.Between trust and control: developing confidence in partner cooperation in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3)
9.Desarbo W S,Di Benedetto C A,Song M,et a1.Revisiting the miles and snow strategic framework:Uncovering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ategic types,capabilitie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
10.Brown JR,Dev C S,Lee D J.Managing Marketing Channel Opportunism:The Efficacy of Altern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4(4)
11.Langfield Smith, K, D Smith.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nd trust in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14(3)
12.Garwal R.A.,Croson R,and Mahoney J. The role of incentives and communica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 (9)
13.Kale, P., Singh, H., Perlmutter, H. Learning and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
14.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Vol.17
15.Miller D ,Shamsie J.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s: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s from 1936 to 1965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3)
(一)参股高校多为名校
我国高校上市公司的参股高校多为名校,由于名校科研力量雄厚、人才储备丰富,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易实现科技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这两所高校旗下的上市公司共有7家,居全国首位。清华大学“清华系”下的紫光股份、紫光古汉、诚志股份、同方股份等,北京大学的方正科技和与多家高校联合参股的中国高科都是名校上市公司的范例。
(二)行业分布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沪深股市共有27家高校上市公司,见下页表1。27家上市公司中,电子信息技术业的8家,占30%;生物医药业6家,占22%;综合类4家,占15%;仪器仪表业3家,占11%;文化产业、商业百货、金属非金属业、农林牧渔、化工和出版业各1家。可见,高校上市公司主要根据各自参股高校的重点研究领域、科技含量高的方向发展,如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业。
(三)所在地区
根据参股高校情况来看,所参股的高校均为国内知名的高校,如上海5家,北京、湖北和湖南各3家,浙江和四川各2家,天津、广东、江西、黑龙江、辽宁、贵州、山东、重庆和安徽各1家。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湖南这五个地区的高校上市公司占全部的52%。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发达的地区,西部、内陆地区较少。由于背靠著名大学、集中在经济、科技发达地区,高校上市公司更可能分享著名高校的光环效应,促进产品的销售和盈利。
(四)上市年份。有5家在1990-1995年上市,占19%;12家在1996-2000年上市,占43%; 5家在2001-2005年上市,占19%;5家在2006-2011年上市,占19%。数据表明,1996-2000年是高校上市公司发行上市最集中的年代,5年间有12家,而从2001到2011年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只有10家公司上市。
二、高校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一)2008-2012年财务指标均值分析
在27家公司中,剔除了生物医药、化工、综合类等行业,选取电子信息和仪器仪表类共13家公司,对它们2008-2012年的财务指标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数据见第55页表2。
1.资产负债率。5家企业(同方股份、浙大网新、紫光股份、鑫茂科技和复旦复华)5年资产负债率均值大于50%,同方股份达到60.16%,有一定的偿债风险;而华中数控、东软集团、成飞集成和川大智胜的资产负债率低于40%,特别是川大智胜,只有15.02%,偿债风险很低。从5年平均值来看,高校上市公司整体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具有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特点。
2.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此指标是从企业全部资产中选择流动性最强的流动资产,对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管理质量进行分析。川大智胜、成飞集成和华中数控的流动资产周转天数5年均值达到500天以上,其中川大智胜是967天,周转速度慢,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影响企业盈利能力。而东软集团、浙大网新、方正科技、紫光股份和工大高新低于230天。特别是紫光股份和工大高新,分别只有93天和85天。流动资产周转天数低,说明企业运用流动资产流转速度快,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高,赚取利润的能力较强。
3.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是指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可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川大智胜(34.88%)、天喻信息(33.60%)、复旦复华(32.81%)、东软集团(31.58%)和成飞集成(26.49%)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较高,表现了良好的盈利能力。而浙大网新(12.23%)、方正科技(7.71%)和紫光股份(4.52%)相对较低。
4.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除方正科技和浙大网新5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负增长外,其他企业都有正增长。成飞集成(38.08%)、鑫茂科技(21.44%)、东软集团(19.29%)、天喻信息(18.71%)和工大高新(16.45%)增长率较高,反映了强劲的成长性。而同方股份(9.15%)、华中数控(5.92%)、浙大网新(-1.22%)和方正科技(-7.24%)增长率低于10%,增长较慢,主营业务有所萎缩,前景不明朗。
5.非主营比重。浙大网新(505.81)、紫光股份(106.19)、华中数控(100.27)、鑫茂科技(82.54)非主营比重相对较高,反映了盈利能力的不稳定性。而东软集团(32.46)、成飞集成(24.26)、天喻信息(20.49)、复旦复华(11.86)和工大高新(7.11)的5年非主营比重较低,反映了企业坚持发展主营业务而且主营收入持续稳定,占总业务收入比重高。
6.净资产收益率。即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13家企业5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7.26%,整体获利能力较高。其中,天喻信息(12.64%)、华中数控(12.49%)、东软集团(11.91%)、鑫茂科技(9.88%)较高,而紫光股份(5.07%)、复旦复华(4.00%)、方正科技(3.84%)、浙大网新(3.18%)和工大高新(1.52%)接近或低于5%,投入产出水平较差。
(二)经营特点分析
1.高校上市公司成为高校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目前上市公司的参股高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学,这是我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方,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资源。要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最好的途径就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上市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着技术“孵化器”的作用。如清华大学“清华系”下的紫光股份、紫光古汉、诚志股份、同方股份,主业为微电子、通讯、生物制药、计算机软件或新材料等具有一定垄断技术行业,都与其所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专业有很高的关联度。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研发,急切需要高科技成果的注入,同时高校上市公司还能为高校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后续资金。因此双方不断进行科研项目和人才的交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形成高校和上市公司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2.高校上市公司主营高科技业务越突出,财务业绩的排名就越靠前。首先,总体上看,高校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较强,说明高校上市公司具有财务信誉好,财务风险较小的特点。其次,高校上市公司基本上是根据各自参股高校的重点研究领域、科技含量高的方向发展,如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业。数据表明,一方面,企业在主营高科技业务越突出,财务业绩的排名就越靠前。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在企业中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不一定为高校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目标做出预期的贡献,“名校效应”不一定显著。这两方面说明,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如在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天数、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非主营比重和净资产收益率这6项财务指标中,13家企业中的东软集团、成飞集成和天喻信息的表现最抢眼,分别有6项、4项和4项指标表现优异。而浙大网新、紫光股份、方正科技,分别有5项、4项和3项指标表现较差。这6家企业,除成飞集成是仪器仪表类,其他5家都是电子信息类。表现优异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在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非主营比重这三项指标表现突出,如东软集团分别是31.58%、19.29%和32.46%。而表现较差的企业,则相反。如浙大网新分别是12.23%、-1.22%和505.81%。
(三)不足之处分析
1.高校上市公司定位不明确,产权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由学校代表国家直接持股,在运行中接受学校产业管理办公室(处)的管理。高校优点是善于研发,但企业投资、经营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上市公司的规范发展,易造成高校上市公司经营低效和高校直接承担企业营运风险的局面。二是学校不直接参与上市公司的管理,而是通过其全资控股公司(集团)间接持股。学校和上市公司是出资者和被投资者的关系,两者间只存在资本收益和技术转让的关系,上市公司交由富有市场经验的人进行管理,经营机制相对灵活。从目前情况来看,少数早期上市的如复旦复华、中国高科由所属大学持股,而大多数成立较晚的高校上市公司,已由最初的高校直接控股逐渐转变为高校企业或混合控股的形式。
2.高校科研体制导向和企业管理制度不相适应。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考核教师科研业绩的主要指标是论文数和课题数。教师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向许多实际意义并不大的研究,其技术成果的开发面向市场需求导向不足,对科研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态度。而企业管理经营人才评价体系则重视成本、利润、产品销量等,此外,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创新型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平台搭建等措施还不到位,高校技术人员与企业家的价值理念时有冲突。
3.高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度差别较大。首先,从高校上市公司的经营内容来看,虽有像东软集团、成飞集成、天喻信息、复旦复华和工大高新等主营业务非常集中的高新科技公司,但也有的公司主业飘忽不定,高新技术及产品收入的比例相对较低。如新南洋多年来形成了多元化经营的格局,经营范围涉及传播、文化、高新技术产品、房地产、金属材料、化工产品等诸多领域;工大首创为商业百货;中国高科由多所高校参股,业务范围为综合类,涉及商业经纪与。经营内容的繁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高校对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支持有限时,上市公司基本上没有竞争优势。其次,从公司产品结构看,大部分高校上市公司经营的高新技术范围繁杂,如电子产品、生物医药、计算机系统及应用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咨询服务,只要是和高新技术相关的,基本上是应有尽有;从所生产的产品来看,也是品种繁多。但是,从产品的技术含量来看,有的并没有体现出名牌高校的应有水平;从其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看,规模化经营还较缺乏。
4.市场影响力有待提高。市场影响力是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盈利的能力。企业的市场影响力需要产品来传播。产品在市场上知名度高、盈利能力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就能够实现。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了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按营业收入排名,高校上市公司中只有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排204名)上榜,而同属于通信、电子、IT行业的联想、中兴通讯分列第21和第58名。同时,还了201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排第85,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排第242,而联想、华为分列第12和第13名。此外,2013年6月26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了2013年(第十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这份基于财务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品牌强度分析而得出的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中,只有方正(排148名,品牌价值125.94亿元)入围,而华为、联想则排第9和第10名,品牌价值分别为1 086.35亿元和 1 017.29亿元。2013年7月31日,由工信部的2013年(第27届)电子信息百强榜单中,有5家企业入围,分别是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排第9)、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排第15)、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第48)、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排第58)和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排第89),而华为、联想分别是第1和第2名,远远超过高校上市公司中表现最好的北大方正和清华同方。因此,高校上市公司的产品品牌价值还有待提高,产品美誉度也只是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得到认可,放到整个市场经济上进行比较就弱势顿显。
三、促进高校上市公司良性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高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
一方面,高校学术研究不计成本的理念与上市公司利润至上的市场化理念常常存在冲突,公司高层人事更迭频繁,缺乏具有资深实战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如在成本控制、公共关系、营销技巧、财务管理乃至资本运营等方面,要远远落后于社会化企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因此,从社会专业化分工和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高校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应定位于风险投资控股公司。另一方面,高校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上的优势,立足高科技路线,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到企业的生产线上,切实为企业创造财富,不应过分依靠高科技的品牌效应和高超的资本运作方式,而是需要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管理方式去做好企业。
(二)高校和高校上市公司产业化结合,必须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方式
高校优势主要包括人才优势和技术积淀,而企业家的优势在于对市场的把握和敏感度好。通过互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以项目开发带动合作,进行产品生产与商业化运营,实现学科与公司、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科学研究与产业化互为支撑、同步发展及良性循环。
(三)吸引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首先,政府出台措施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对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有更大自主权,运用贷款贴息、股权投资、无偿资助等多种方式支持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其次,政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创造。通过协同创新,使得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实现知识与资本、技术与产业、成果与市场的深度合作。再次,高校应该将学科设置与高校上市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使产学研用结合充分面向企业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上市公司应提供充裕资金、搭建一流研发平台,利用股权激励制度,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能源;战略框架;扶持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1-0054-04
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等传统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是21世纪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危机而积极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受2008年全球能源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对新能源的追求已提升至能源战略高度。整体来看,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能准确把握能源发展方向,并采取一系列的推进措施。印尼在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发展方面已渐成规模,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配套扶持体系,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印尼新能源发展战略的背景
(一)新能源成为各国能源发展方向
从国际趋势来看,安全、环保、经济是今后能源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各国能源政策的最终目标。新能源开发利用受以下因素的推动:一是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注重可持续性、环保型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在化石能源稀缺性凸显和价格长期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保障可靠的、廉价的能源供给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全球油价高涨迫使能源消费大国更加重视节能,向低炭、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已是必然趋势。三是能源是经济的发动机,能源的变革可以带动经济的变革。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是当前工业发达国家的战略追求,2008年全球新能源总投资规模已达1300亿美元。主要发达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将给世界能源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印尼不可再生能源急剧减少
在化石能源方面,印尼已探明其潜在的天然气储量为165万亿立方英尺,煤炭储量为187亿吨,石油储量为84亿桶。按照2007年的产量水平,印尼煤炭资源可供使用75年,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可供开采24年和61年。[1]印尼石油监管机构在2008年的报告中指出,印尼石油产量每年以8-10%的速度下降,如不能发现新的石油矿藏,石油储备将在10年内用尽。以每年原油产量来看,印尼已从1991年最高的5.8亿桶萎缩到2007年的3.58亿桶。 随着国内石油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国内能源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印尼已从传统的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对印尼国内造成了巨大冲击,能源供应不足问题凸显。
(三)印尼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
据印尼能源与矿业资源部的测算,印尼新能源发展空间巨大,其中水电潜能为756.7亿瓦,实际装机能力43亿瓦,利用率仅5.6%;地热资源217处,潜能约270亿瓦,实际开发8.07亿瓦,利用率仅2.99%;小水电潜能5亿瓦,实际开发0.84亿瓦,利用率仅16.8%;生物质潜能498.1亿瓦,实际开发4.45亿瓦,利用率仅0.9%;太阳能卡能4.8千瓦/平米/日,实际开发仅800万瓦;风能风速约为3~6m/秒,东部地区风速则超过6m/秒。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基本框架
2003年12月22日,印尼政府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保护政策”,简称“绿色能源政策”。该项政策的理念是建立一种可持续能源供应与利用体制,鼓励集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效技术、营造节能型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
(一)印尼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
印尼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开发与保护的设想,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实现高效、清洁、可靠和经济上可担负的能源供应与利用。2005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国家能源管理蓝图2005-2025》,规划至2025年印尼初级能源消耗的规模将达到相当于30亿桶石油的量,新能源在初级能源资源中的比重将超过13%。其中,生物能源(含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的比重将超过5%,地热能源将超过5%。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框架
1.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
印尼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可分为非商业性开发与商业性开发两类。前者主要是政府推动实施的乡村电力化计划和乡村能源自立计划,[2]后者则以私人实体的投资开发为主,但政府会支持重大的新能源发展项目,如乡村光伏发电项目。截至2009年初,印尼已推出新能源发展的五大项目:一是2005年实施的乡村电力化计划,以可再生能源工厂替代柴油机,以满足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二是可再生能源发电联网工程,政府协助中小可再生能源发电厂与国家电力公司的电网联网;三是综合微水电发展;四是乡村地区太阳能光伏电发展项目;五是2007年启动的乡村能源自立计划;六是2008年1月开始与荷兰政府合作的生物汽油开发项目。
2.能源保护政策
据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估算,印尼各部门能源保护的潜力巨大,可节省10-15%的能源消耗,如获得充分投资,则能省30%的能源消耗。印尼在能源保护政策框架的具体安排包括:首先,针对社会经济所有部门进行公共意识宣传。一是举办关于能源效率与保护的论坛,或在电视广告中进行宣传;二是通过印刷品、宣传活页等传播信息;三是开展对建筑和工业部门的国家节能竞赛;四是参与东盟的节能建筑最佳实务竞赛。其次,提升社会经济所有部门的能源保护能力。一是由培训教育中心主持关于能源保护的培训安排;二是由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国外机构提供能源保护的培训。第三,成立能源保护清算所,提供能源保护活动的相关信息。第四,针对工业和建筑业的能源保护合作项目,由政府和国家电力公司提供资金,为工业和建筑业提供免费能源审计服务。第五,由政府和国家电力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家庭使用荧光灯,将街道照明由水银灯改装为钠灯。第六,针对家庭的煤油向汽油转换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向乡村地区2000万家庭派发高压气筒。第七,针对工业和建筑部门的能源管理者胜任项目,由政府出资设立能源管理人员认证制度以及胜任能力标准。第八,针对家庭的能效标志项目,将能效标志作为引导消费者能源消费的指引。
3.乡村能源自立计划
乡村能源自立指一个乡村拥有满足部分或全部消费和生产性能源需求的能源供给能力。其标准分为三点:一是当地可提供的能源能力,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的标准是能源自立乡村的电力或燃料供应的60%以上应源自当地的可再生能源;二是通过能源供应项目及其配套措施推动生产性活动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三是通过创造就业岗位解决乡村就业问题。2007年2月印尼正式推广乡村能源自立计划,选择200个乡村作为试点,其中100个是以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100个是以非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该计划目标是至2009年建立1000个以生物燃料为基础和1000个以非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乡村。
三、印尼新能源发展持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立法形式规范国家能源保护和利用行为
为了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印尼先后颁布了多条法律法规,其中包括税收鼓励政策、延缓缴纳增值税、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设备实行进口零关税、免税期和软贷款等,并多次发出关于能源保护及能源推广的中央政府文件。核心的政策法规包括:2003年12月22日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保护政策”,2004年2月国家能源矿产资源部颁布的《国家能源政策2003-2020》。为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印尼规定自2005年起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每年减少20%,并出台生物柴油及生物乙醇的标准条例。2007年印尼颁布了《国家能源法》,旨在降低国民经济对进口成品油的依赖,同时推广天然气、生物燃油、地热、太阳能和风能等替代能源。
(二)进行能源投资政策改革与新能源商业化推广
在国家投资方面,印尼政府努力实现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能源开发,满足能源的需求与供应。同时,财政部、能源矿产资源部和国企部等相关部门积极鼓励私人部门和外资企业在符合印尼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下,更多地参与印尼能源项目的投资与开发。尤其是在兴建独立电站方面,印尼积极制订透明的投资政策,使私营部门、合作企业、国有企业更有效地参与能源投资。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印尼政府在金融、货币与财政方面实行了鼓励政策,如对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与能源保护的公司实行增值税延期与减免,以及免除进口税等。取消对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保护设备的奢侈品税,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开发投资中的工程部分实行无息贷款。
(三)多渠道拓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来源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初始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印尼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融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争取印尼政府的发展预算支持,此项预算资金由政府分配给能源矿产资源部、合作部、卫生部、技术评估与应用机构等政府部门,为其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其次,一些政府机构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可积极寻求双边或多边捐赠、技术援助和软贷款。第三,能源开发地区的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支持,以及向海外申请海外援助贷款。第四,积极争取关注环境问题,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反贫困的国际机构或民间组织的支持,包括来源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环境基金、亚洲开发银行和海外发展机构等提供的贷款资金服务。最后,鼓励地方投资企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项目资金予以支持。[3]
(四)进行原材料供应与产品推广扶持
首先,为农民提供优惠政策,提高生物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水平。为吸引农民种植生物能源所需的蓖麻、棕榈、木薯和甘蔗等优质原料,由当地银行向农户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由厂商向农户提供免费种子和化肥。另外,作物的收购价格提前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确定下来,以确保农民的收益。其次,积极发展能源农园业。如印尼RNI公司拥有10家制糖厂,公司的农园每年为公司白糖加工提供大量的甘蔗,仅西爪哇5家制糖厂每天就要加工1.5万吨甘蔗,产出的甘蔗渣通过再加工制成生物乙醇。第三,政府介入推销生物汽油。2006年12月11日,印尼政府开始在雅加达推销一种由95%高级汽油和5%乙醇混合而成的高级生物汽油。
四、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一)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成效
1.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开始下降
虽然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新能源比重已得到显著提升。1970年,印尼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为石油88%、天然气6%、煤炭1%、水电5%、地热开发为空白。2007年,印尼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石油下降至49.7%,天然气提高至19.2%,煤炭提高至27%,水电总量上升但份额下降至3%,地热能源提高至1.2%。可见,随着印尼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初级能源结构将进一步向新能源转变。
2.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率逐步提高
2007年2月推出乡村能源自立计划后,印尼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得到明显提高。以生物质能为例,目前生物柴油年产量为19.235万吨,生物乙醇年产量为253万吨,生物燃料占工业化燃料应用的比重达5%。预计2010年,生物乙醇年产能将达到40亿升,生物燃料总产量将达到50亿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截至2008年7月,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已建成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96万千瓦。乡村能源自立发展方面,截至2008年7月,已实现123个乡村能源自立项目。
3.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发展
一方面,印尼的能源自立政策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2007年以来,印尼地方政府先后与中国、日本、巴西等多国企业合作,引进外资建成了水电、太阳能、生物燃油等项目。另一方面,能源自立计划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劳动力就业。如生物燃油项目的发展扩大了该类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而提高了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印度投资商在楠榜省投资建设的乙醇厂,推动木薯种植面积增加2.5万至3万公顷,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面临的挑战
印尼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源保护方面面临着多种挑战:首先,可再生能源商业化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投资费用较高,高投资成本与高生产成本使得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商业性能源在价格竞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可再生能源的市场规模仍然有限,大范围推广应用前景尚不明朗。其次,印尼人力资源水平仍然很低,社会对新能源技术的吸收仍然很少,构建节能型文化存在客观障碍。在有关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部门条例的实施方面,政府机构仍缺乏紧迫感和相互协作意识。第三,新能源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支持缺口,如地热能源的资金需求为1610亿美元,巨大的资金缺口有待政府资金援助。第四,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发展挤占原有农作物种植并对原始森林资源造成破坏。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使印尼饱受冲击,且印尼的原始森林资源受破坏程度近几年正逐渐加大。
五、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与扶持政策的启示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陆续公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法律法规,在新能源的具体发展政策方面,印尼的经验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与扶持政策有以下启示。
(一)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
1.放宽和完善新能源市场准入
在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现代监管制度,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放宽新能源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同时,加快国有能源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决当前国有能源企业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等问题,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跨地区、跨部门以及跨所有制的上下游一体化整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2.政府应采取多种扶持政策
借鉴印尼的经验,推动新能源发展最有效的手段是税收鼓励政策,包括延缓缴纳增值税、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设备实行进口零关税、免税期和软贷款等。另一个政策手段是能源价格,在考虑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按照能源的经济价值对能源价格征税。同时,采用教育宣传的政策手段,在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能源保护政策过程中提高公众的主观能动性。
3.实行新能源商业化运作
一是建立合理的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处于充分竞争的新能源产品应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其价格,并以市场的可接受程度作为价格管制的主要依据,通过税收政策、环保折价、价格管制等措施,形成各种能源产品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二是以市场化手段满足新能源发展的资金需求。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市之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创新型融资产品,如与政府减排目标、能源价格等挂钩的指数型债券,通过补偿机制使新能源发展中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二)全面推动节约能源及提升能源效率
1.推动不同部门的广泛参与
不同部门推广不同的能效战略。首先,对于工业部门而言:一是建立新设厂能源效率指标及审核制度;二是推动产业自发性节约能源;三是提升能源设备效率标准,提高电动机、锅炉、冷冻空调等能源设备或器具的耗用能源效率标准,并建立检测与执行体系;四是实施节约能源奖励优惠;五是加强对工业部门节约能源技术服务。其次,对于运输部门而言:一是提升车辆耗能标准;二是推动采用节能交通工具,包括推广电动机车,研发关键技术,建立周边使用环境并研订相关法规,加速旧车辆的淘汰;三是推动燃油税改革进程。第三,对于商业部门而言:一是提高用电器具效率标准,分阶段提高空调、电冰箱、荧光灯与电动机等能源效率标准;二是强化建筑耗能指标;三是建立建筑节约检测体系,制定建筑节约能源政策工具及奖励办法。第四,对于电力部门而言:一是提升发电机组效率;二是提升输配电效率;三是实施需求管理措施。
2.加强能源科技发展
规划并推动跨部门的能源科技工程研究发展计划。加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等再生能源,废热、废弃物能等回收能源,以及电动及瓦斯车辆、汽电共生、燃料电池等。重点推动太阳能光电、燃料电池、电动车辆、煤炭氯化发电等计划,加强国际合作。
(三)积极参与发展新能源的国际合作
印尼经验表明,参与新能源的国际合作,不仅是获得新能源技术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部分新能源发展项目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建议制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交流与合作技术指南,积极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与国外联合建立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创新;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合作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研究开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Ratna Ariati.National Energy Policy and Recent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13th Energy Working Group Meeting Indonesia-Netherlands Maastricht[Z]. 2008.
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我们本文要深入讨论的问题。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使国家经费损失巨大。本文初步探讨一种管理思路,希望引入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方法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
国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问题;风险管理;诚信管理
十以来中央政府提出规范化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指出规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与战略、规划、政策同样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曾对规范化治国明确提出,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涉及经济、技术、科学等管理范畴。科研项目管理是从近几十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各行业所采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各有差异,但其基本原则和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中国科研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立规矩,就是建制度,是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规矩立好了,才有路可走,才能越行越远。
一、规范化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必然性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的研究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后勤保障等,科研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整个科研周期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达到科研项目目标。科研项目管理也是一个风险管理、信用管理。规范化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一系列规范体系,贯穿从科研项目管理的原则方针、组织要求、科研全过程,从而控制技术、进度、经费等方面的风险,这些准确而可操作的全面的规定,有利于刚性地管理国家经费科研项目,不仅仅要达到科研项目目标,而且还要做到目标的具象化、真实性、可追溯性和科研经费的明晰化、责任化、可审计化、成果化。这需要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规范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它不是简单的部门行为,而是多个部门综合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传统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风险简述
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许多方面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国家经费损失巨大。第一,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项目目标、计划、预算等;其风险是:项目负责人主观上存在风险,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第二,专家评审,筛选立项,其风险是:专家权威风险,无法保证立场的中性。第三,项目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使用管理、中期形式报表,其风险是:经费使用风险。经费管理存在真空区。第四,项目验收:其风险是:验收专家评估风险。立场如何确保其中立性。项目完成后没有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致使研制出的设备长久闲置,成为垃圾,无人问津,多年后报废处置,造成国家经费无效使用。第二,传统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弊端是:个人主观因素过多,管理松散,工作衔接不严谨,科研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往往是对立的态度,两者因为关注的领域不同,沟通不畅,造成管理真空区,从而形成风险累积。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没有风险管理者事前、事后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可操作的机制,做不到事前、事后管理,而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中结算管理。缺失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
三、规范国家经费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一)在申报项目阶段
加入科研计划部门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报告。科技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做出经济和科技的两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规范的科研立项工作是立项时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统计经济数据,做出调研分析报告。科研计划部门要参与进来,科研技术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一同搜集相关数据,做出经济需求和技术需要分析报告,以往只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做科研技术可行性报告。现代国家经费项目更加重视对国家的、民生的需求分析。为了杜绝盲目、非经济立项,需要科技战略部门和科研信息部门提出经济上的搜集要素,如:外界政治经济环境因素、技术的改变因素、新技术的产生因素、经费的变化因素,做好经济和科技两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要对各种相互有抵触的需要加以权衡。从而帮助决策者充分理解科研目标的需求,准确把握经费投放的靶位。
(二)评审立项阶段
在专家评审立项阶段,建立专家科研个人诚信机制,包括建立科研专家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及惩戒办法、建立科研诚信档案、专家诚信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
(三)在项目科研阶段
第一,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个人科研诚信管理模式,同样包括: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惩戒办法、建立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诚信档案、科研人员的信用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第二,经费统筹部门是事中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部门。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科研项目人提供需求清单,由统筹部门按清单去市场询价,统筹部门统筹直付,统筹部门做出采购分析评估报告,以备事后审计。第三,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包括:立项申请、制定合同与计划及费用核算、质量控制、参加人员选择、外部内部沟通等有关项目科研风险控制等综合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保证科研技术可描述性文件归档,科研技术的可控性管理,科研成果可追溯性。第四,网络管理部门是简便并严谨的风险管理工具。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电子网络,划定责任界限,协调相互间接口。在网络的每一级明确控制、评估和证明质量合格的目标。科研项目组织标准化:标准要形式化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参与者的职责、相互关系、权限等,协调参与者与现有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加强规范化全过程管理。总体上,规范化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包括风险管理,细分可分为:规范化的财务风险管理、规范化的人员风险管理、规范化的设备使用风险管理、规范化信息/文件管理。第五,财务部门是记录成本和进度的风险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为保证人力、设施、材料和资金的最佳使用,提示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的可行性,及同类科研项目的可比较性。规范化成本管理,科学化、定量化。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成本模型并严格成本控制,目前采用粗放型的成本估算,缺乏定量控制办法,科研项目缺乏预算定价依据。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和经济精算分析,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型,当务之急。
(四)项目验收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同样需要建立验收评审专家诚信管理机制。保证专家中立性。确保公正评审。
(五)项目验收后,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市场验证,跟踪评估。
技术成果转化部门是事后参与科研成果价值评估风险管理部门,长期跟踪技术成果,做出技术成果转化情况分析报告,以此也可把它作为以后评估立项目时或验收时对评估专家的诚信评级加分还是减分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同时也作为对项目负责人的诚信评级时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
四、结束语
本文意在提出未来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市场调查与分析、财务管理、诚信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诚信评估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以此框架建立严谨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制度。只有当风险管理部门介入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的管理里来,才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的风险做出测量并准确预警,同时提示决策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国家经费损失风险,让国家经费高效使用。
作者:李舸 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工厂设计;概念设计;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TQ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6)05-0006-03
1新建工厂开展概念设计十分必要
化工厂是由若干生产装置(或化工单元)组成、从事化工品生产的场所。由于原料性质、产品要求和建设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一般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装置,也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工厂。因此,工厂建设应该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制造”工厂这种“产品”的过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评价、企业决策、政府核准的关键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以下称预可研)及其批复文件等为依据[1],一般来讲,装置预可研根据参考装置,或与装置工艺包(技术)提供方进行技术交流得到的资料来进行编制;工厂预可研根据参考工厂,或由设计单位在进行技术交流或掌握资料基础上进行编制。经验表明,根据有参考工厂预可研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比较准确,反之,则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误差较大,近些年建设的部分大型化工厂出现的问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使可行性研究报告更加准确,笔者建议要针对新建大型化工厂开展概念设计。在此之前,鲜有人开展化工厂概念设计,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化工建设的发展过程有关。过去在我国大型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自主创新较少,自行设计工厂一般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可参考引进或成熟的工厂技术流程,所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比较准确。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新建大型化工厂中,由于没有同等规模的已建工厂或成功的项目可以参照,将实验室或中试技术直接用于工业化工厂建设,若仍采用传统建厂模式,显然风险会很大。为此,有些企业采取了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批复)前就基本完成了总体设计等策略,如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2年8月获得国家批复,2002年10月即完成了先期工程和一期工程的总体设计工作[2]。
2概念设计是化工新技术开发过程的必经阶段
化工新技术开发是从概念的形成,经过科研、设计、建设,使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或新产品付诸实施的整个过程,其研究范围一般包括基础研究、过程研究及工程研究、工程设计3个部分,详见图1。对此,原化工部制定的新技术开发管理条例中有明确规定[3],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编写的手册也有介绍[4]。在化工新技术开发阶段,概念设计是工程研究的一个环节,它是应用研究到一定阶段后,按未来的生产装置规模所进行的假想设计。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研究和提供的概念及数据,确定流程和工艺条件以及主要设备的形式和材质、“三废”处理设施等,最终得出基建投资和产品成本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情况下,概念设计在中试以前进行。通过概念设计判断研究的工艺条件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对开发项目进行初步的经济评价,以确定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开发项目需要改进之处、还需要补充的试验内容和课题、有无必要建立中试装置,以及确定中试的规模、范围和必须通过中试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数据[5]。研究过程中的基础设计(BasicDesign,或FoundationDesign)是一个完整的技术文件,是整个技术开发阶段的研究成果。一般情况下应在研究内容全部完成并通过鉴定后进行。基础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建设生产装置的一切要点,合格的工程设计人员应能根据基础设计完成一个能顺利投产,达到一定产量和质量的生产装置。基础设计内容包括设计基础、工艺流程说明、物料流程图与物流表、带控制点管道仪表流程图、设备表和设备规格书、对工程设计的要求、设备布置建议图、操作规程、消耗定额、有关技术资料和物性数据等,还应包括安全技术、环保技术和劳动保护说明。工程研究过程中的基础设计不是工程建设阶段的基础工程设计(BasicEngineeringDesign),它仅仅是基础工程设计的依据,依基础设计所建设的工业装置还需要实践检验;任何一个装置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全厂的一部分,采用新技术会改变工厂现状,对全厂会产生什么影响,也需要验证。因而在采用新技术、新方案建厂时,常常要求建设示范工程。
3新建工厂开展概念设计已有先例
示范工程是新技术或新方案第一次工业化应用的工程,带有试验的性质,目的是总结出某种可供借鉴、参考的经验或典范,在此基础上对原示范工程设计进行完善,成为今后同类工程建设设计的基础;示范工程的新技术或新方案,可以是有一定风险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原料、新厂址、新规模、新组合等一种或几种的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具有推广价值。示范工程可以是一套生产装置(示范装置),也可以是一个综合工厂(示范工厂)。从某种意义上讲,示范工程在工程建设阶段相当于技术开发过程中进行的工业规模的“中试”,示范工程的工程设计可看作是“中试设计”,示范工程运行后所进行的完善设计可看作是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基础设计”。从技术开发过程研究规定需要开展概念设计来看,对有开发作用、示范作用的新型化工厂建设,在开展可行性研究之前,应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概念设计。我们有时可以选取一个已经建成、运行良好、相关参数相同的工厂作为“参考工厂”。有“参考工厂”的工程设计看上去比较简单,似乎可以“翻版设计”,但实际上,由于厂址条件不同、技术改进,以及新规范、新标准的颁布带来的设计改变,新建工厂与“参考工厂”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在正式开展工程设计之前进行概念设计,在参考工厂的基础上找出变化的内容对工厂建设的影响,制定设计原则。众所周知,工程具有“一次性”和“成果不可挽回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工程是一次性的,而工程成果的使用是重复、长期的,所以工程建设前期需要花大力气,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理顺与各种需求关系,理顺内部各主要装置与系统、辅助装置、公用工程的关系和配套需求,优化全厂工艺流程和各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否则在工程实施阶段进行修改或既成事实,均会增加工程投资或影响工程的使用。工程成果的不可挽回性决定了工程不能像其他事情那样做坏了可以重来,也不可试着做,工程必须确保成功,一旦工程失败就永远失去了重新实施原工程的机会。这也说明在工程建设实施前,需要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的必要性。工程概念设计正是在工程前期研究、论证过程中,整体上深层次研究所要建设工程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机会,缺少这个环节带来的影响在以后的建设中无法弥补。虽然对于化工工程建设阶段的概念设计在国内尚无规定,但在国内外的工程规划或研究中均有先例。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部(UnitedStatesDepartmentofEnergy)在组织煤炭资源利用技术开发时,曾组织过部分项目的概念设计,如格雷斯公司(W.R.GRACE&CO.)在部分专利商(设备供应商)的支持下,组织编制了“合成气示范工厂项目的商业化工厂概念设计与评价”(SynthesisGasDemonstrationPlantProgram,PhaseI.CommercialPlantConceptualDesignandEvaluation,1979)[6],该报告包含基础数据、商业化工厂设备清单及参数、工艺流程、区域平面布置图、技术经济比较研究、风险提示等内容;20世纪末,中国石化工程公司完成了“21世纪千万吨炼油厂概念设计(研究)”[7],指导了中石化镇海炼化、中海油惠州炼化、中石油广西石化等多个工厂的设计;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公司组织完成了“面向城镇用户的现代煤制天然气工厂概念设计(研究)”[8],通过了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评审并得到了应用。另外,在核电站设计过程中,尽管概念设计也不是规定的必经工程设计程序,但得到了高度重视,认为是初步设计的准备阶段,要从前期准备阶段开始[9]。
4工厂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
我们认为,工程设计阶段的工厂概念设计,其内容可以比照技术开发阶段概念设计的内容讨论全厂性问题,它通过分析设计需求和技术现状,找出满足需求的技术策略并在设计中体现,是设计者综合已有成果(如开发成果、文献数据以及类似的工程、操作数据和工作经验等),通过分析研究之后,按未来的工厂规模,从工程角度出发进行的预设计。通过这样一个设计,以暴露提出拟定的全厂流程、主要化工单元(装置)、设备结构、材质、控制方案、安全和环保等在工程设计中将会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途径及方案,并进行经济评价,调整技术策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原料和成品的规格,生产规模的估计,工艺流程图简要说明,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主要设备的尺寸、型号和材质的要求,检测方法,辅助工程和配套工程初步方案、全厂总图布置初步方案,主要技术指标和包括投资、成本的估算,投资回收预测的经济指标,“三废”治理的初步方案,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工厂概念设计是较为详细的技术方案,其深度应相当于预初步设计,对于不同的项目,其要求可有所不同。工厂的概念设计主要用以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对开发的新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工业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全厂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哪些技术是可靠的,还缺哪些数据和需要验证的技术,对新技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二是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吸收、集成有关技术成果,研讨改进技术方案,争取转化率、收率、能耗、设备投资、安全、环保、占地、配套等的总体最优;三是做出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市场预测,分析产品及目标市场并提出对策,分析设备、材料的可获得性,哪些技术和设备由自己开发,哪些用已有的,哪些需要进口;四是提出工厂建设条件和运营的要求,以及厂址的满足情况,做出技术比较;五是找出工厂的特点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厂址所在地对工厂的要求,提出相互适应的措施;六是明确全厂性辅助工程和公用工程配套要求,提出初步方案;七是对全厂总图布置进行论证和分析,提出满足要求的基本条件;八是暴露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能及时解决问题,以便集中力量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概念设计应在可行性研究之前进行。没有依托项目的示范工程的概念设计属于一个假想设计,应由开发单位联合设计单位完成,为投资方决策提供依据,或据此寻找投资方。有依托项目的示范工程的概念设计是一个预设计,应结合项目实际,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共同完成,从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开始进行,该项工作可以作为预可研阶段的专题研究,其成果可以作为可行性研究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总体设计的内容,为后续的初步设计或基础工程设计奠定基础。概念设计进行得越早,后续工程设计越主动。
5结语
大型化工厂建设投资大,技术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把最有希望的方案设计出来作为设计工作的方向,这是一种系统化的分级决策过程,也正是概念设计的真谛,是工程设计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目前尽管工厂概念设计还不是规定的工程设计阶段,但设计是“制造”的基础,因而对于大型化工厂这样复杂的工程项目,在项目早期开展概念设计,以新的视角、科学定义项目内容、研究和制定建设策略、明确项目目标并对其给出初步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概念设计可以寻找最佳工艺流程(即选择过程单元以及这些单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估算最佳设计条件,使全厂辅助工程、公用工程配置最优化、全厂布置最佳化。成功的概念设计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可以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速度,提高开发的技术水平和工厂的运营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石化咨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暨股份公司石油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2005:1.
[2]张玉卓.煤洁净转化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77.
[3]化学工业部.化工新技术开发管理条例.1986.
[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最新石化工程创新设计与技术改造实施手册(第一卷)[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7-9.
[5]倪进方.化工过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5-8.
[6]W.R.GRACE&CO.SynthesisGasDemonstrationPlantProgram,PhaseI.CommercialPlantConceptualDesignandEvaluation[R].1979.DOE/ET-77-C-01-2577.
[7]张维忠.21世纪千万吨/年级炼厂概念设计(研究)通过技术鉴定[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3,(3):11.
关键词:创客;教育;空间;社群;生态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15) 05-0018-09【DOI】10.3969/j.lssn.1009-8097.2015.05.003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或Hacker,指乐于动手实践和分享,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连线》杂志前主编Chris Anderson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中,将创客描述为:“首先,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越来越多地用桌面制造机器、制造产品;其次,他们是互联网一代,所以本能地通过网络分享成果,通过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他们联手创造着DIY的未来,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TechShop的首席执行官Mark Hatch在《创客运动宣言》一书中认为,创客运动的核心是更好地获取工具,获取知识和构建人人参与的开放分配系统。创客空间的发展
创客早期的发展一直带有技术民主化以及反主流文化的特色。随着美国重塑制造业、中国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创客迅速成为创新的核心力量。对创客的认知,需要结合创客空间和创客文化来整合认知。
密西根大学的Silvia Lindtner归纳了四种创客空间的形态:早期会员制社群、网络开放组织、国际化的创客运动以及产品孵化平台。美国波士顿LOpht创客空间在1992年开始运营时便只对少数会员开放;建于1995年秋的柏林C-base则更倾向于公众化,目标是增加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网络的知识和技巧,并且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去推动互联网的自由化。该组织从事大量的相关活动,例如在儿童节,他们引进年轻人喜欢的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主题。旧金山湾区的Noisebridge是一个备受赞誉的创客空间,引导了全球的创客空间运动。Noisebridge受到欧洲创客空间维也纳Metalab和柏林C-base的激励,开始于2007年,是分享、创造、协作、研究、开发、指导和学习的空间。Noisebridge还延展到世界各地的基层社区。目前大量的创客空间以初创团队孵化器的形式存在,如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它在研究和开发领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制作》杂志主编Dale Dougherty对创客空间给出这样定义:“不同职业的具有创意的人们和社群聚集在这里,通过彼此分享,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将想法变为现实。”Kera.D认为可以从一系列开源软硬件与数据等要素相关的共享技术、治理过程和价值观来定义一个创客空间。Noisebridge的创始人Mitch Altman 则认为在创客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黑客行为来探索他们热爱的东西,并且可以得到社区成员的支持,而黑客行为即指最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且愿意分享。针对创客社区和活动,开放式的Hackerspace、Makerspace以及TechShop提供了创客线下聚集的场所,创客们通过举办工作坊、黑客马拉松、制汇节(Maker Faire)等活动来学习、团队竞技以及自我展示。TechShop是一个会员制的自造空间,它提供数字和机械制造工具来制造任何东西,包括机器人、登月飞行器、iPad套和手工商品等。创客空间代表了设计、工程、制造与教育的民主化。创客空间是配备了工具的社区中心,通过整合制造设备、社区和教育,为社区成员提供设计、原型制造和创造作品的资源。这些空间有形式松散的个体共享空间和工具,运营方可以是盈利的企业、非盈利企业,也可以隶属于或托管在学校、大学和图书馆等。
1 美国的推动政策
创客活动促进设计、制作以及科技工程学的发展,并能培育企业家精神。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年初为1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以培养新一代的系统设计师和生产创新者。2014年6月18日,美国白宫举办首届创客嘉年华,同时也推出全民参与计划,使更多的学生和创业者能接触到创客所需的工具、空间以及导师。这些政策包括:让企业支持学校的创客空间以及课外计划,企业员工可以休假担任导师,企业成为创客空间的“大客户”,就像福特与TechShop的合作伙伴关系,或作为多渠道零售商帮助消费者成为有创新能力的创客或初创企业。大学可以在招生环节中添加一个“创客作品集”选项(如MIT),同时在校园为学生和社团建立更多的创客空间,并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层面,支持更好的硬件和软件工具,如MIT FabLabs的设备。政府机构和社区团体可以实施类似生产设计聚集区的项目,让企业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或举措。在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和社区组织建立更多的创客空间,使大众能够有更多的接触创客导师和参与创客活动的机会。基金会和慈善家也要为有兴趣接纳创客的社区提供相应的资助。
2 创客教育的特点
创客教育强调行动、分享与合作,并注重与新科技手段结合,逐渐发展为跨学科创新力培养的新途径。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已开始将创客实践作为交叉学科创新、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模式,如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学生自主运营的创客空间MITERS,斯坦福大学变革学习技术实验室(Transformative Leaming Technologies Lab)正在为全世界的创客空间和快速原型实验室创建开源课程( Stanford FabLeam Fellows Program).
在创客实践中,学生被看作是创作者而不是消费者,学校正从知识传授的中心转变成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学术性创客空间和快速制造实验室迅速增多,学生们能够在其中开展课程项目和自我主导的课题,同时开展以内容及产品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些空间正以创新的形式展示出对教育的价值。创客实践正在创造一种组织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针对现实世界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中预计这一趋势会在三到五年内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二 创客与创业教育
教育是一个改变人类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指的是一种广义的行为,包括思考、感觉、以及明显的行动。创业教育关注于学生在思考和认知上的改变,其所强调的是以创业精神带动行动和思考,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教育成果,即孵化出成功的企业或企业家。
1 从STEAM到创客教育
早年被大范围推广的STEM教育经过演变和改进,加入“艺术”(Art)要素,便成为了STEAM(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Art,Mathematics)教育。STEA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相遇,将更全面地推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进程。虽然STEAM教育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但是创客理念的加入,建立了学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同时也弥补了工程教育方面的不足。在美国,60多所高校已经陆续在校园里开设了创客空间。为促进创客运动在教育界的发展,斯坦福大学还设立了创客教育研究学术奖学金,以激励广大教育者去发掘创客运动在不同教育领域的应用。
创客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开创性个性。创客教育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体验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ming)、创新教育、DIY (Do It Yourself)、DIT (Do It Together)等理念之上。同时创客教育注重教育体验的整体性,学习过程本身代替学习成果成为最重要的部分。教育专家Sylvia Libow Martinez和Gary S.Stage总结了好的创客项目所需的八个要素:目标与相关性、充分的时间、复杂性、强度、合作、可获取的材料、可分享和新颖性。这些要素在创客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展中成为可参考的规范。欧洲科技展望研究所开发的“Up Scaling创新课堂”(CCR,Creative Classrooms)框架也由八个维度组成:内容和课程、评价、学习实践、教学实践、组织、领导力和价值观、连通性和基础设施。此框架将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视为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对所处的情境和文化做出回应。模型的八个维度形成一个体系,鼓励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以多维方式拓展创新教学实践。
2 从创客到创业
自Milwaukee创客空间邀请公众参与活动以来,创客空间逐渐聚合成了一股强大的非学院派的学习力量。由此让很多大学发现其中的学习机遇,玛丽华盛顿大学的ThinkLab、斯坦福大学的FabLab都先后成立。自主自导的学习是创客在创客空间中的主要学习方式。创客之间的互动孕育出了一种动态的具有极高合作性的学习行为,团队的力量以及同辈的支持、建议和协助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和主导基于问题的学习。最终,创客空间会促进校际的连结,并推动合作项目的进行。
应对创新发展的需求,高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将实践教育与社会、产业需求以及创新价值连接起来。创客作为一种人人参与创新的形式,成为高校一股新生的力量,从创意到创新,并为创业教育营造了更好的氛围。清华大学将“三创”(即创意、创新、创业)作为整合的视角来考虑,创客教育成为“三创”教育的重要连接点,创客实践一方面是自发将创意转为现实的重要模式,同时也创造通向创新创业的机遇。
3 从创业到开创
早期的创业研究一直处于经济学的领域,其出发点大都在探索创业者的角色、功能及其对竞技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因管理学者的投入,其角度逐渐转向组织个体,思考如何有效进行创业决策与行动。“开创”(Entrepreneuring)概念的提出,将创业动名词化,意在表现“创业”的历程化。从历程化的角度来看,结果不能作为判断创业成功与否的唯一要素,因为创业是持续的、与社会不断互动的行为。Hj orth和Steyaert认为创业在本质上是“社会创造的形式”,不仅仅发生在商业领域,而是发生在社会整体之中。创业不只是表面上宏伟事业的建立,反而是从日常细微事物中制造差异,以量变带动质变的过程。创业也被看做是一种“对话式创造”(DialogicalCreativity),其发生且成型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故事、戏剧、谈话、表演之中。Gartner认为是行动造就了创业者,因此对创业的研究也可从分析创业者的行为出发。为此,注重参与和过程的创客实践,也在内在推动力方面与创业形成了密切的关联。
三 众创生态系统的构建
创新生态系统以需求方为中心,具备自组织、自成长、自适应和自修复的能力,各组成元素之间共生、共适并共进,边界是开放的。以色列裔Ron Dvir博士定义“创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关于空间、时间、文化、相互关系、基础设施和为创新提供养分以营造外部氛围的科学。”“创新生态学研究的是关于鼓励、培育和催化创新思想和理念,并能使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工作环境。创新生态学倡导和支持个人、团队和所有机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概念,Dunnc指出MIT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不再以集中的方式体现,而是以项目组织为中心共同在校园内培养创业精神的创业生态系统。此种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创业模式,将高校、企业、政府与学生紧密联结,科学研究与创业活动齐头并进,使高校创业教育和社会经济之间产生良性循环。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众创空间”。其中众创(Crowd Creation)的概念是“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核心,也是“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趋势”的体现,众创空间是“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一个运作良好的众创生态系统包括了合作社群、创意实践、开放资源和协作空间四个要素。
1 合作社群
社群(Community)或社区是指具有共同理念、行为规范和互动关系的一群人的集合,典型的创客社群是跨学科的学习共同体和实践社群。构建一个开放和协作的网络,可以和世界范围内的创客社区开展合作,分享见解、创意和实践。同时,与本地创客保持关系并得到创客社区的支持。
(l)学习共同体
创客活动具有学习共同体的特点,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由蔡敦浩等提出的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概念将社会看作一个附属着无数实践社群的大型学习系统,在同一种体制环境下,学习成为非个人的群体性的行为。在这个概念中,社群成员需要经历“建立认同”的过程,一是融入群体,二是建立共同追寻的目标。此理论体现了创客学习的社会化和以实际行动亲身参与的特点。
(2)跨学科团队
当下的大部分创新都发生在跨学科领域。创客实践强调“T”型人才的参与,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团队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具有自身的能力特长,通过非正式或正式的学习实践,形成跨学科共通的语言,以多学科技能来解决复杂的创新问题。发挥跨学科团队的专业优势有助于在创客活动中相互学习并快速实现产品原型。
(3)创意社群
创意社群(Creative Community)是由清华美院服务设计研究所与COIN跨界创新平台推动的关于创意分享、探讨、协作与创新的社群,它以用户为主体,汇聚来自于设计界、工程界、产业界、商业界、学术界等各类社会群体和普通用户,通过群体间的创意碰撞、知识分享、设计实践等跨界协作展开多学科交叉创新。创意社群的智慧、灵感、奇思妙想将与信息科技、社会文化广泛融合,并以真实的、可商业化的创意设计产品及方案予以呈现。目前已经开展周末工作坊和试点项目,重点推动创意产业和文化的发展。
2 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包括非正式的学习、工作坊、竞赛与交流,也包含正式的课程与研究等。创客的实践活动具有自组织性和自发性的特点,以人人参与的形式来展开实践。在实践活动中需要考虑课程的建构并使学生专注于项目参与,同时也需要建立恰当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多学科交叉。
(l)非正式学习活动
非正式的学习(lnformal Leaming)是正式课程之外的自发性、自组织和更灵活的学习活动。如纽约“城市黑客马拉松”采用“Hack-a-thon”形式,设计和开发者借助政府的开放数据展开共同开发活动,促进城市管理和科技的融合。
2013年春季清华美院开始了名为Designow的周末工作坊,目标是汇聚跨学科的资源实现创新创业。工作坊聚集了清华大学和其他高校、企业的青年创意人才,利用周末的时间做出创意原型,活动中也邀请商业、设计、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导师给参加者提供专业指导。在Designow的活动设计中,“创客英雄之旅”的模式被用来支持团队创新,创新团队从任务挑战到完成原型,将经历挑战征集、进入不寻常的世界、开发与奖励、伴随成果和经验的回归等环节,这些对创客转变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点。不同于清华“学堂在线”这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模式,创客更喜欢在线下的物理世界学习和面对面地交流,在做中学(Leaming by Doing)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在线平台可以作为一种知识库和补充。
(2)创客英雄之旅
首先,创客所遇到的挑战来自于真实世界,如环境、垃圾、能源、绿化以及教育等,借助社交媒体来收集挑战和建立社交圈,来自设计、科技与商业领域的创新者以团队合作的模式开启旅程,小组协作、基于项目的实践、互助学习、开放式探究、翻转课堂等方式都将应用于活动中,创客的协助精神将帮助他们寻找到创新的方向。每一位参与者都可成为知识的再生产者和传播者,教育成为一种自组织的过程。当创客进入到不寻常的创新情境,他们会获得导师的指引。导师不仅提供资源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引领方向,讲授设计思考的方法,通过设计工具形成创意并启动快速原型。
在创客旅程中,体验学习是迭代开发的主要特点。创客会发挥“黑客”精神,比如破解3D打印机实现远程控制,由此激发创客的好奇心和破除对科技的恐惧感。所以自造不仅是草根运动,更是一种开放创新模式。如清华美院研究生以“观鸟”为题的市民科学项目,以众包的模式和群体智慧应对复杂的生态系统问题,展现了创客对于人文与科技关系的思考。
(3)正式课程教学
清华美院的全校选修课“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是将创客模式应用于正式学习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以科技为驱动的创业模式已经日趋成熟,然而在设计驱动创新的领域亟待探索。课程讲解设计思维、创客实践技能、敏捷用户体验与科技人性化的理念、方法和案例,学生采用开放式创新工具,以更广泛的视角来思考和发现创新,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共同发展出可行的原型。其核心理念是设计思考、体验性学习和批评式制造的整合。课程基于创客空间和创业实验室的模式,联合校内外的技术与商业资源,与国内外专家以及创业孵化器的合作,在两个周末集中开发出快速的原型并进一步发掘商业和市场化的可能性。
(4)开放式创新活动
基于开放式创新模式应对挑战是创客的特色。开放式创新的方法包含创建平台与他人一起寻求解决方案、运作创意竞赛、建立开放端口来邀请创意、建立消费者实验室、运作用户引导项目、向全球创新社区挑战以及与消费者或者伙伴共创未来等。创客具有非功利性、特立独行的特点,以内在兴趣驱动来进行创作,成果导向的不确定性往往成为创新的早期基础。例如,Foldit让玩家搭建各种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以娱乐游戏的形式进行众筹科学实验。同时,创客关注生活,将社会问题作为挑战,如关注环境和开放数据的创客马拉松活动是以科技创造社会价值。
3 开放资源
基于开放的理念,提供软硬件、项目库以及设计创新工具等支持平台,建立创客在线交流空间,在线上引入新的想法和项目并提供持续的反馈和支持,是众创活动可持续的基础。
(l)开源硬件与软件
开源文化和开源思想以分享知识为核心,通过公共协作能够达成更快的创新。创客空间的创新活动基于开源的软硬件工具降低创造的标准,如3D打印机、开源硬件如Arduino和树莓派,以及多种快速原型软件,可以便捷灵活地支持交互原型的制作。在作品的发表阶段,知识共享( Creative Commons)作为一种创作的授权方式,可以“增加创意作品的流通可及性,作为其他人因此创作及共享的基础”为创客实践提供了知识产权的依据。
(2)项目库与媒体
众创空间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方式来发现和访问相关内容,收集、存储以及分享创新相关的知识。创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可用的设备筛选项目。这些项目要易于参与,适合团队工作和提供灵活的技能分享模块。创客相关的媒体不仅报道创客实践的内容,同时也参与相关的活动并推介导师资源,从而使新手创客能够快速入门和提升。此外众筹平台同样为创客提供了一个参与式创新模式,通过创新项目和与支持者互动来不断完善和共创新产品。
(3)设计工具
众创空间的工具除了手工工具和加工设备外,支持动手制作和研发的设计工具非常重要。主要的工具可分为“协作工具、设计工具、测量工具、分析工具”四大类――协作工具主要是帮助人们进行协作交流,推动任务进展的软件或设备;设计工具是用于产品设计的一类工具,从制图工具到各类软件以及快速模型工具;测量工具则被用来测量数据并记录数据,可穿戴的设备更有利于分析用户的移动行为;分析工具被用来分析、解读搜集到的数据,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创新。
4 协作空间
正如《第三类教师》所言,“环境己不是没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成为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共享的、灵活可变的空间成为众创发生的重要场所。开放的空间形态可以更好地支持跨界交流并改变参与者的行为。协作空间包括共创空间、共同工作空间、生活实验室等多种模式。
(1)共创空间
共创(Co-creation)是一种协作创新的模式,共创活动包含激发参与、优选、连接创意思想、分享成果和持续开发的过程。共创需要整合设计、科技、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在参与过程中创造新奇与创新的产品,同时共创也是相互学习、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过程,并产生组织的影响力。从虚拟与物理的角度看,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共创空间,即基于网络的社会化媒体共创空间、基于物理环境的共创空间、将网络与物理环境相结合的共创空间。共创空间是以启发性的物理或虚拟空间为支持,为用户、设计师和其他人员提供非正式情况下平等相遇的机会。
营造共创空间,从应用情境看,共创空间能够围绕着日常生活创建真实的使用情境,面向大众降低参与门槛。空间要给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可以满足个人的目标,并且活动要生动有趣。在活动中,依靠参与者的兴趣、时间限制和能力以不同的方式来贡献内容,鼓励创新和非正式的交流。“共创空间”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限定内,灵活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持续应用成果、迭代开发。
(2)共同工作空间
共同工作空间(Co-working Space)服务于有共同价值观的共同工作者,共同工作者(Coworker)通常来自不同企业、组织或者就是创业者。旧金山是共同工作空间最多的城市。据“”网站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7月全球共同工作空间已经有3000个,这些空间逾四分之三都分布在欧州、美国和澳洲。共同工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提倡共同工作空间的组织Coworking Toronto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出租办公桌或场地,而是帮助建立人与其他人的联系。早期的创业项目并不需要很大的办公室,很多事情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处理,创业需要跨界思维的启发,寻找合伙人和资金,并听取各方面的专业意见,这些都是共同工作空间的优势。
(3)生活实验室
欧盟的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是一个实际生活测试与实验的环境,它既是一种创新方法论,用户和生产者可以进行共同创新;也是创新孵化平台,通过公私伙伴关系的模式(PPP)促进用户驱动的开放式创新。
生活实验室从事共同创造、探索、实验和评估,即与用户和生产者共同设计、探索新兴的趋势、行为和市场机会,并进行概念、产品和服务的评估。生活实验室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从其创新阶段看,生活实验室采用参与式创新模式,开展真实情景下研发或者试点服务,以日常访谈和评价、小组讨论或线上收集的模式收集用户数据。参与者组成焦点小组,以在线面对面、群体聚会、电话访谈等用户互动形式展开工作,服务提供者或者设计师扮演领导者、激励者和观察者的角色。生活实验室的优势在于能够长期收集真实用户的反馈,但挑战在于如何激励和吸引长期用户的参与。可穿戴科技手段的发展为用户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城市与社区尺度的空间,也成为创新服务与产品研发的新领域。
四 结语
一、低碳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的重点和共识。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在技术上,低碳经济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耗能、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在产业路径上,低碳经济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二是节能产业,包括工业节能,如余热回收发电、工艺改进、节能材料,包括建筑节能和汽车节能;三是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还包括能源的传输方式,比如高压、超高压输电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智能电网业务。
二、成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成都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快速提升,必将带动若干有条件的国内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其次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条件的局部地区有可能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城市跨越发展;三是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西部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都作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和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肩负着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尤其是产业发展更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为此,低碳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成都经济发展必须选择低碳发展道路。目前成都经济发展模式还仍属于高碳型经济。主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呈现煤多、气紧、油少的特点,能源依赖于外部供给,导致能源安全风险较高;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发展不尽合理,服务业比例偏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加之成都市特殊自然条件的限制,大气环境呈现超载特征;全市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容量趋近极限及环境承载力的薄弱。这些都给成都市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安全隐患。
(一)增长方式亟待转型
成都市经济增长方式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是三次产业发展比例不尽合理,从国内外中心城市和特大中心城市发展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很迅速,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成都市2009年三产业占GDP49.6%,远远低于北京(2009年三次产业占GDP75.8%)等国内特大中心城市。其次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首先是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标准化生产落后;其次是工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还在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最后是传统服务业根深蒂固,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二)产业发展急需扶持
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环保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在成都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但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二是政策措施支持不够,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缺乏有针对性的低碳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三是“产、学、研”脱节,绝大多数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先进技术未能及时实现产业化;四是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低碳产业健康发展。
(三)资源瓶颈日益突出
成都市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早在2008年已达到3530.4万吨标准煤,是1995年的2.77倍,且能源自给率较低,不足20%,过高的能源对外依赖将造成能源安全风险。同时,成都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仅为862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属于缺水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岷江的高强度开发,加之成都市境内河流水质不断恶化,导致水资源供需紧张,到2020年,成都市将累计缺水35亿立方米。成都市的碳汇资源并不丰富,人均碳汇量为1.0379吨/人。
(四)环境问题日渐增强
成都市主要污染行业为轻工、化工、制药、建材、火电和冶金,目前这些行业仍将是成都市的排污大户,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继续存在,水资源消耗量巨大,像烟尘、粉尘、石油类等污染物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再加之目前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技术和新产品将对环境带来潜在风险;放射性污染及电磁辐射污染日益显现;电子废弃物等各类新污染急剧增加,给环境保护带来新的难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农产品安全保障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例如:畜禽、水产养殖、农药、化肥等已成为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将进一步加剧水体、土壤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威胁农产品安全和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
(五)生态安全不容忽视
成都市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生态安全的支柱,现正面临着生态安全的威胁和挑战。首先是生态承载力非常脆弱,在西部城市中属于极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受的压力巨大;其次是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第四是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日益严重;第五是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下降。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致使生态压力增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增。同时,成都私家车数量进入全国前三,废气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将持续增加,人口密集区空气质量的改善难度加大。#p#分页标题#e#
三、成都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一)研究确立低碳发展战略,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
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研究确立建设城市的低碳发展方向,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应尽快编制出台相关的政策,引领和指导成都低碳发展路径。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加大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对高碳产品或企业开征环境税、资源税、碳税、进出口税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对生产高效、低碳、低污染产品的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政策;研究针对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环境经济政策模式。
(二)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比例
研究确定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的战略目标,力争使煤炭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逐步下降,规划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以太阳能、核能、LED等为重点,争取实现主要低碳能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建设中国西部新能源基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早关停耗能高、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如关闭热电厂,综合利用再生能源,像沼气、地热、秸秆发电。关闭高污染水泥生产企业,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等。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抓住国内外产业向西部转移和国家推动十大产业振兴的机遇,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确立打造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标,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譬如:德国汽车工业中早已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这就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典型事例。二是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建立创新优势的服务业结构,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借鉴英国伯明翰的成功转型,将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金融、咨询、零售、会展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创意园区,建设知识城市;成立自己的文化产业区,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实现新跨越的工业结构;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开拓新局面的现代农业结构。
(四)继续大力推动节能减排
“十一五”节能减排主要是行政手段,那么“十二五”应以经济手段为基础,以法律手段作保障,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能减排,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能源和资源问题,实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增加碳汇;继续制定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建立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节能考核指标及评价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率。
(五)强化农村能源环境管理
高度重视农村的能源、环境问题,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中,加大财政投入,采取综合措施,强化科学管理;鼓励农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立健全农村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可持续能源建设;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碳汇补偿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制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积极开展生态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六)完善低碳科技创新机制
大力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创新和推广,建立技术开发、技术制造和技术使用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建立新能源、节能环保研究机构,推动环境友好低碳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大幅提高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培育低碳技术人才机制;推广应用先进和适用的成熟技术,鼓励开发和引进先进低碳排放技术,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