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资收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海外投资;收益;分析
中国企业轰轰烈烈地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但是投资的收益与投资的预期差距较远。据世界银行估算,1/3的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是亏损的,1/3盈利,1/3持平。而中国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比世界银行的估计还要严重。在2002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中,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几乎属于最低的20%之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提供的调查显示,中资企业境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67%。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真正成功的企业仅占10%左右。广东省在香港的企业有600多家,很多公司管理不善,亏损严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收益不佳,收益和投资不成比例,实际收益远远低于投资的期望。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不佳的表现
(一)区位选择不当引发的收益不佳
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区位选择不当,对区位内的风险估计不足,产生严重的问题,企业损失很大,引发收益不佳。例如:2005年联想用1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制造公司(IBM)的PC业务,美国国会议员理查德・达马托向国会提议审核联想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使联想的业务发展受到制约,联想集团海外发展困难重重,加上美国严格的劳工法,使得企业难于破产,只能苦苦挣扎,更无法谈及提高收益。2004年中国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巴基斯坦被绑架,2005年1月,8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绑架。2007年1月,先后有5名和9名中国工人在尼日利亚南部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遭到武装分子劫持。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对当地环境不了解引发的收益不佳
企业自身对当地环境不了解,尤其是人文环境不了解,使得投资困难重重,收益及其不佳。例如,2004年上汽用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的双龙汽车公司。双龙汽车的收购,使中国在韩国投资引起韩国普通民众的反感情绪。不满的情绪很快蔓延到消费领域,减少购买,再加上经营不当的问题,曾经辉煌的收购投资以申请破产告结。2005年委内瑞拉政府宣布,把外资控股或独资的石油、能源类企业收归国有,外资方不能控股。因此,在委内瑞拉投资石油、能源的外国公司损失巨大。
(三)投资策略不当引发的收益不佳
在2002年开始的海外直接投资热潮中,企业更多的是看重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市场或资源状况,而对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具体环境与自身状况是否适合考虑较少。例如:2005年,中海油斥资185亿美元收购美国第石油公司尤尼科,因美国国会的阻挠而失败。对海外投资环境考虑不周,盲目投资,策略不当,这种方式的投资给海外企业后期的发展形成巨大隐患,投资收益非常困难。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不佳的原因
(一)海外投资历程短,经验匮乏是收益较差的直接原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是在2003年以后,发展的时间与发达资本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对外直接投资相比,时间短,在几年的时间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其蕴含的风险及问题非常多。投资经验缺乏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投资经验的缺乏与讯息的获得有极大的关系。国内企业一般缺乏具有研究国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对投资国经济法律了解透彻的人才,信息的缺乏加上人才的缺失,企业在进行决策中难免依靠国内经营的经验,而国内经验在国际上很难行得通。联想的海外困境和韩国双龙的破产就是典型的缺乏经验。这两个2005年的投资明星,一个是被国外的劳工等法律制度困扰,一个是被韩国的民族情结和害怕中国强大的情绪打倒。虽然原因不同,却殊途同归,结果都是缺乏海外投资经验。
(二)融资渠道不畅是收益不佳的客观原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存量的比重超过81%,这类企业在投资初期得到国家政府的资金帮助,但政府资金来源的最大问题是后续较差,一旦这些企业在海外短时无法获利,想从政府这里再获得较多资金就很困难,因为政府资金有限,因此海外投资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为海外投资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机制,国内银行难以评估海外投资的信贷风险,还不能有效地为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融资。企业从海外市场融资也很困难,企业自身的实力较弱,在融资环境良好的国家难以开展;在投资的东道国融资环境较差时融资变的根本不可能,境外企业缺乏一个正常的融资渠道,难以有效做到融资成本最小化,中国海外企业很难获得后续发展资金,甚至在经营过程中的短期资金需要都很难得到满足,这直接制约了中国企业海外的经营与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收益不佳的根本原因
中国企业国内生产国际销售的竞争力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但国际投资的竞争力却十分薄弱。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个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有3个方面的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首先是所有权特定优势不明确,企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客户资源,联想的海外投资中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投资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取得最终的成功更是不可能的。中国目前就整体而言,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比较落后,中国的许多企业,在技术上多数尚处于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基础上的创新阶段,加上受研发投入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技术上都没有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即便是电子产业这种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也是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不会有长久收益。
三、提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的策略
(一)选择与投资项目相匹配的区域进行投资以提高收益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历程很短,对外界情况了解很少,企业在作决策时常常看的是市场份额和机会,但是其中很多因素都可能限制企业发展,降低企业的收益,因此对投资国环境进行全面地分析,选择与企业相匹配的区位进行投资,以提高海外投资的收益。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投资历程短,并不是不可克服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对照所列因素对投资国进行评估,如果企业可以克服这些因素,则可以进行直接投资,如果企业不可以克服这些因素,则不要贸然投资。例如,中国某企业是一家有特色的餐饮业,其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针对当地劳动力价格高的问题,可用提高产品的价格来应对。如企业是一个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则在劳动力价格高的国家很难站稳脚跟,这些企业应该选择劳动力价格低于中国的区位进行投资。选择与投资项目相匹配的区域进行投资是提高收益的前提。
(二)建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外融资平台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自有资金普遍短缺,跨国经营中资金问题是一个显著的瓶颈。因此,解决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融资问题,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应该建立国内海外资金融资平台,中国企业在国外受到较多的融资限制一时难以克服,因此,在国内建立相应融资渠道,以解决企业短期资金缺乏的问题。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核心是海外企业很难用自己海外企业担保进行融资,因为国内银行对海外资产的处理比较困难,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用国内企业担保为海外筹资。其次,积极引导企业海外融资,政府可以通过官方外交建立海外融资渠道,以政府信誉担保,使企业在海外融资市场上获得资金。融资渠道畅通,后续资金有保证,使企业收益提高的必要条件。
(三)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有无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关键,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掘企业竞争力是投资收益的保证,对外直接投资不一定要有制造飞机的技术,而是要有竞争力的特色技术。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要对自身进行评估,找出自己立足海外的优势,如无任何优势可言,就不要盲目投资。当然,投资优势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这类企业有自己的秘密技术,像可口可乐公司的配方保密,虽然没有高技术,却有自己的商业秘密。此类企业就是一类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医药、餐饮行业等。
企业有自己的管理特色:这类企业在产品上并无过人之处,但在企业管理上有自己的特色,员工素质很高,采取柔性化管理,员工乐于奉献,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此类企业就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企业有自己的资金规模优势:这类企业资本雄厚,规模庞大,在市场投资过程中以资本取胜,虽然产品特色一般,在国际市场上却能站稳脚跟。如中石油、联通公司等等。
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方面的,在科技领域竞争力短期内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培育多种多样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提高企业海外受益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文.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基于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企业500强对比数据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
2、张树明,徐莉.中国企业FDI的海外进入模式及其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
成本法是将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会计主体,投资方所能获得的投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因此,投资方只有在收到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或对利润或现金股利的要求权实现时,才确认投资收益。
成本法有简单成本法和复杂成本法之分,其区分标志在于确认投资收益时是否考虑清算股利问题。所谓清算股利,是指以资本发放的股利,其实质是投资的收回,因此,清算股利只能冲减投资成本,不能确认为投资收益。制度和准则要求,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这正是复杂成本法下确认投资收益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未超过其累积实现的净利润时,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为累积分得的现金股利;其二,当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超过其累积实现的净利润时,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只能是应享有的累积净利润,超出部分视为清算股利,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在具体应用这项原则时,由于我国目前实务中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通常是在下一个会计期间才进行利润分配,也就是净利润与现金股利正好相隔一个会计期间,因此,持续经营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清算股利转回等特殊问题,以下分投资年度和投资以后年度两种情况予以说明。
二、投资年度的会计处理
(一)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来自于投资前实现的净利润
在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分得的现金股利,是由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前实现的净利润分配而来的,因此不能确认为投资收益,而应视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
例1:A公司2001年3月1日出资1500000元购入8公司10%股权,拟长期持有。B公司2001年4月10日宣告分派2000年现金股利100000元。
该例中,由于B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是接受A公司投资前所实现的净利润,因此A公司应将分得的现金股利10000元(100000×10%)全部视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即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2001年3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B 1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0
(2)4月10日
借:应收股利 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 10000
(二)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同时涉及投资前和投资后实现的净利润
当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年度实施中期分配时,所分配的现金股利可能同时涉及接受投资前和接受投资后实现的净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企业应当将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的收益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进行比较,根据投资收益的确认原则,如果应享有的收益小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只能将应享有的收益确认为投资收益,差额部分视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如果应享有的收益大于所分得的现金股利,直接将所分得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2:承例1,B公司继4月10日宣告分派2000年现金股利100000元之后,同年7月10日又宣告分派2001年上半年现金股利150000元。假定B公司200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0000元,其中:1~2月份净利润60000元,3~6月份净利润90000元。
该例中,B公司7月10日分派的现金股利,同时涉及2001年3月1日接受A公司投资之前和接受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由于A公司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为15000元(150000×10%),而应享有的收益仅为9000元(900001×10%),因此,超出的6000元应作为清算股利,冲减投资成本。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 15000
贷:投资收益 9000
长期股权投资——B 6000
在例2中,如果A公司无法分清B公司接受投资前和投资后所实现的净利润,应根据公式计算应享有的收益和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应享有的收益=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持股比例×(持有月份)/(净利润涵盖月份)
=150000×10%×4/6=10000(元)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150000×10%-10000=5000(元)
A公司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 15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
长期股权投资——B 5000
例3:承例2,假定B公司2001年7月10日宣告分派2001年上半年现金股利60000元,其他条件不变。
显然,由于A公司应享有的收益为9000元(90000×10%),而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只有6000元(60000×10%),因此,只能确认投资收益6000元。A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股利 6000
贷:投资收益 6000
三、投资以后年度的会计处理
在投资以后年度,投资企业应关注累计分得的现金股利和累计应享有的收益,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通常于下年分配现金股利,因此,计算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的会计期间应为接受投资后至上年末,而计算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的会计期间则为接受投资后至本年末。
(一)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小于累积分派的现金股利
例4:承例2,假定B公司2001年7~12月份实现净利润250000元,即,2001年全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2002年4月15日宣告分派2001年现金股利450000元,扣除2001年7月10日已宣告分派的150000元现金股利后,实际分派300000元现金股利。则,
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至上年末止累积实现净利润(X)
=90000+250000=340000(元)
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至本年末止累积分派现金股利(Y)
=100000+150000+300000=550000(元)
由于X<Y,因此,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只能以X为基础,具体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Y-X]×持股比例-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550000-340000]×10%-(10000+6000)=5000(元)(注:“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中,10000元和6000元分别为2001年4月10日和7月10日所确认的清算股利。)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持股比例-应冲减的投资成本
=300000×10%-5000=25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 30000
贷:投资收益 25000
Abstract: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 high-tech enterprise capital directly affect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help the enterprises maintain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Act as an investment, companies must analyze capital and earnings of human investment.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onsists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emotional investment, and emotional investment, and the benefits of the human capitalinvestment consist of quantifiable economic benefits and non-quantifiable type and non-economical benefits.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感情投资;研发人员;收益分析
Key words: High-tech enterprises;human capital;emotional investment;R & D personnel;benefi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63-02
0引言
哥本哈根会议后,面对新型的全球化浪潮,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为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纷纷将发展高技术产业视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水平愈发显得重要,具有更为现实的经济、政治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它需要持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因而更依赖于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是对研发人员的投资,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高层将对研发人员的投资作为其战略决策主要考虑 的因素之一。
1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概念、特征与分类
1.1 人力资本的概念著名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首先注意到人力资本的问题,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了初步的人力资本概念。后来人们在分析马歇尔计划何以成功时,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本问题。舒尔茨认为战后西欧特别是德国以及日本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长边”条件是人力资本,“短边”条件是物质资本。他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的演说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理论,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称为“人力资本概念之父”[1]。他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3]。
1.2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概念与传统的重视物力资本的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更关注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之上的,缺失了高技术的支撑,企业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的新技术转眼间可能成为无人问津的落后技术。企业高技术的不断更新依赖于企业对R&D的投入强度,而R&D投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发人员。这就需要企业将研发人员视为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本,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其投资收益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统计局搜集的某种因素对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程度为“高”的企业情况(2004~2006)的数据进行SPSS处理分析后发现,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这一因素解释了93.138%的方差,足可见研发人员对企业的重要性。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企业为维持或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视企业内有潜在增值价值的员工为资本而进行的投资。在这里,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力资本,而是人力资本,特别是进行技术创新研究的研发人员。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典型的发展模式。早在上个世纪,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预见到了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企业效益增长的关键因素。
1.3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
1.3.1 缓慢性和长期性高新技术企业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必须保证其员工尤其是关乎企业命运的研发人员及时更新补充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研发人员的学习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而对其的投资收益是慢慢地产生的,有的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出收益,一般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
1.3.2 高风险性和收益不确定性由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以及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之间具有的不可分割性,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其投资对象人上。人力资本必然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因而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除此以外还面临着技术机密外泄的风险,一旦发生对于企业来说足以致命。由此看来,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人员进行投资所获收益好坏受研发人员主体因素的影响,因而企业无法准确预测投资收益情况。
1.3.3 高投入性和高收益性高新技术企业对人力需求的层次较高,除需以高薪吸引高素质人才外,还需对各类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以防知识的老化,确保人力资本的质量,增强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为了更有效的激励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会结合各种利益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取悦它的知识型员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更加愿意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其异于传统企业的高投入性特征。高新技术企业高收益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知识产权的转让以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而取得,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旦成功,企业可能从中获得高额的利润、市场占有率或是市场份额。
1.4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分类
1.4.1 资金的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高投入性的特征决定了其人力资本投资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且是持续地投入。
1.4.2 感情的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是说投入大量资金后就可坐等高额的利润收益,它需要企业注重细节,精心培养与研发人员的深厚感情才能确保之前的资金投资不付之东流。研发人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行业内的精英,很多时候他们关注的不只是资金形式的收益,更多的是工作机会、晋升机会、成就感、归属感等。企业一方面需要经常与研发人员沟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关键的研发人员安排到相对重要的岗位或是给予关键技术人员一定比例的技术股,让他们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及时解决,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梦想是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使他们通过在企业内尽职尽心地工作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和价值。长此以往,主人翁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降低了公司苦心培养的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
2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包括两个方面:可计量的经济型收益和不可计量的非经济型收益。可计量的经济型收益直接表现为可以用财务指标直接体现的收益,例如一定时间企业利润率的上升幅度;不可计量的非经济型收益则难以用定量数据显示,有时候甚至难以察觉,例如员工对组织认可程度的提高。
2.1 可计量的经济型收益分析
2.1.1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理性投资行为首先必须考虑的基本条件
•H>C
Rt为研发产品预期销售额,n为连续投资的总年份,H为投资收益中人力投资的贡献率,Ct为每年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i为贴现率。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贴现后大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时,企业才会有动力继续追加投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才会从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对于研发人员的投入问题,而不是凭直觉和经验进行随意性的投资。
2.1.2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析在实际计算研发人员投资成本时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不宜套用固定的计算公式。比如:招聘成本中可以考虑逆选择成本或是道德风险成本,倘若企业在招聘方面做得很好的,所招募员工均符合人企匹配、人岗匹配原则并且较长时间内没有离职,企业可以适当不考虑这样的成本。
有些成本难以量化成确定的货币成本,可尽量通过各种分析方法调整以得到较合理数据比如因离职人员泄密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成本。
2.1.3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可计量收益模型的建立这里主要考虑将可货币化收益计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模型。
2.1.3.1 企业研发人力资本对企业收益的贡献率R=ALαKβ(基于道格拉斯投入产出函数),R为企业研发产品收益,A为研发技术水平参数,L为对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本投资,K为对研发的物力资本投资,α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参数,β为物力资本投资收益参数。
对两边取对数:
InR=αInL+βInK
将企业以往两年的产品收益与投资数据代入以上公式即刻求出α,β。
由此,可以算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力资本对企业收益的贡献率:
H=[4]
2.1.3.2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未来收益
?驻R=•H-C-C
其中?驻R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新增价值,C为企业对研发人员投资的机会成本。
2.2 不可计量的非经济型收益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非经济收益虽然无法定量计算,但意义重大,不容忽视。非经济型收益可以是组织层面的也可以是个人层面的。
3结论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其人力资本投资情况异于传统企业,它不仅包括高额的资金投入,而且包括真挚的感情投入,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是为他人做嫁衣,实现预期的收益。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企业高层必然希望能获得高附加值的收益,但不能只关注可计量的经济型收益而忽视不可计量的非经济型收益。两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都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核心人才的流失,进而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创伤。当然,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对研发人员的投资获得高附加值,必须在对他们进行投资之前创造好的研发环境,主要是指研发机构具有完备的设施仪器、充裕的资金等,这需要高层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并重新审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收益问题,了解核心人才尤其是研发人员物质和情感的需要,使其为企业获得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和不断增长的市场份额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
[3]杨海.对西奥多•舒尔茨的回顾及其理论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何刚.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计量与评价分析[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5]武辉,王丽芳,刘立京.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分析[J].中国商贸,2009.
首先,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四年来中国互联网整体市值上涨了300%多,而纳斯达克指数基本没涨。而广告媒体类公司总市值则上涨了700%。证明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过去四年是朝阳产业。过去四年网民数大幅增长,互联网享受人口红利。现在网民增速放缓,未来中国互联网还有多大空间?是否黄金期已过?
接下来看看有关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当年同时起家的四大门户,现在差距已很大。其实过去八年最失败的是新浪。市值一直20多亿,只守着门户,而搜狐和网易都进军了游戏市场,新浪由于管理层不稳定错失历史机遇。但曹国伟翻身当主人后抓住了微博,市值一年翻4倍。搜狐则显得落后了。可见战略和创新决定未来。
最后看看过去几年互联网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在过去里四年回报最高的是百度,其次腾讯。其实搜狐回报率比新浪还高。新浪最近涨的好是因为以前做的太差。一年来新浪涨的最好,但搜狐也回报率不错。四年来盛大回报率为87%,一年回报率仅7%,属于战略上失败的。阿里就不用说了,股东第三嘛。小公司前程无忧其实回报率很高。
下图是中国互联网半年回报率,它所带来的启示是,过去半年,中国互联网整体大幅跑赢大盘。但是,可以看出整体指数、媒体类和网游类的走势图形基本一致,可见这轮上涨应该不是业绩盈利本身驱动的,而是概念驱动的,是中国互联网热导致了总体估值的提高。这说明未来必有分化,一定有些资质低劣的公司沾了光跟着上涨的。
前十年中国互联网是靠人口红利。后十年人口红利已过,现在靠的是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渗透。
流通量固定的股票,买盘多于卖盘,股票会上涨.反之卖盘多于买盘则会下跌。买方的增多会推高股票的价格,反之亦然。可以简单地认为,价格和买方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其函数可表述为
P=kmP为股价,m为买盘,k为常数。
成交量的大小还体现在换手率的大小,换手率是股票交易总额与公司流通市值的比值,换手率越高,也是成交量越高,该只股票的交易越活跃,从中也反映出流动性越高,那么作为短线投资的话,成交量增长快一般是买入的时期。
市盈率是一个通行于股票市场的概念,其本质意义在于测算投资的回收期,所以也称之为本益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市盈率=股票价格/每股净利润即为S=PE每股净利润就是用税后利润总额除以总股本的结果。这里可以看出,市盈率与股票价格成正比,与每股净利润成反比。
制定发行价格时,市盈率水平一般有某种规定或行业习惯。也可以根据交易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而定,但一般应略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利润一定的条件下,市场价格越高,卖方的卖出意愿越强,而买方的买入意愿则会越弱。由此,股票市场的意愿买入卖出量取决于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体现其内在价值大小的每股利润之间的比率,即取决于每股股票所包含的单位内在价值的市场价格的高低,也就是市盈率的大小。因此,市盈率可以作为投资者判断股票的市场价格的合理性、比较不同股票投资价值大小及决定供求的重要依据和简便易行的指标。市盈率越高,意味着买方购买股份公司单位内在价值所须付出的价格越高,也意味着卖方出售股份公司单位内在价值可以获得的价格越高,因此股票市场的意愿买入量与市盈率负相关,是市盈率的减函数;意愿卖出量与市盈率正相关,是市盈率的增函数。
那么,由于市盈率是股价与每股利润之比,所以在任一给定的每股利润水平下,意愿卖出量随着股价及相应的市盈率的上升而增加,是股价的增函数;而意愿买入量却随着股价及相应的市盈率的上升而减少,是股价的减函数。所以,对于任一给定的每股利润水平,都可以在股票价格P为纵坐标和买卖数量Q为横坐标的坐标平面上绘出意愿卖出曲线和意愿买入曲线。例如,假定当前的每股净利润为E′,则可以在图1中绘制出该利润水平下意愿卖出曲线,以及意愿买入曲线。这两条曲线的交点A就是当前股票市场的均衡点,它所对应的价格P′,市盈率P′/E′和成交量Q′*就是能使当前股票市场的均衡价格、市盈率和成交量(见图1)。
然而,图1中买卖曲线的交点A所对应的均衡只是一种相对的、暂时的均衡,随着股票市场买卖关系的改变,原有的暂时均衡将被打破,并逐渐趋向于新的均衡。新的均衡则取决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内在价值的每股利润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股价变化的预期。如果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普遍预计,公司下一期的每股利润将会在本期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或减少),从而它的股价也将在每股利润增长(减少)的带动下上涨(下跌),投资者将会从市场上买入(卖出),而那些持相反观点的少数投资者则会卖出(买入)。这样,市场的需求将会增加(减少),而供给则会减少(增加),表现在图2上就是原来的均衡点A逐渐向新的均衡点B移动。
投资者对公司下一期每股利润E及其在本期每股利润E′的基础上增长率X=E-E′E′的预期,以及对该公司股票下一期价格P及其在本期价格P′基础上变动率Y=P-P′P′的预期,既是他们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也是引起股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动,导致市场从一个均衡点向另一个均衡点运动的主要原因,因而投资者对E、P的预期,特别是对X、Y的预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股票市场的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对E和X来说,由于公司下一期的每股利润E及其增长率X是投资者获取红利收益的源泉,并且股票每股利润作为股票内在价值的具体体现,它的高低及变动还通过市盈率指标决定着股票的市场价格P的高低及变动Y,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首先需要对E和X做出预期。由于E和X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所以E和X都是随机变量。这样,投资者对E和X两个随机变量的预期,就是要估计公司各种可能的(也可参考过去的)每股利润Ei(i=1,2,…)及相应的每股利润增长率xi=(Ei-E′)/E′(i=1,2,…),以及它们各自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即发生的概率pi(i=1,2,…),也就是要估计E和X的概率分布。在预期的基础上,为了从总体上把握该公司下一期每股利润E及其增长率X的可能取值的平均水平及不确定性大小,分别计算这两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数学期望E(X)是该投资者预期的该公司下一期每股利润的平均增长水平。在公司将全部利润都用做红利进行分派的情况下,它就是该投资者所预期的红利收益增长率的期望值。方差σ2X是对该投资者所估计的该公司未来每股利润增长率可能取值的波动性或不确定性大小的一种度量,而这种不确定性对投资者来说就是投资风险。
其次,对P和Y来说,由于公司股票下一期价格P的高低及其在本期基础上变动率Y的大小,是投资者获取股票投资差价收益率的重要来源,而决定股价高低、引起股价变动的原因,除了每股利润E及其增长率X通过市盈率指标发挥作用以外,还受其他众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在已经对该公司下一期的每股收益E及其增长率X的概率分布做出预期的前提下,借助市盈率指标,对P和Y两个随机变量的条件概率分布作出估计。就是要针对所预期的该公司下一期每一个可能的每股收益Ei及相应的每股利润增长率xi(i=1,2,…),借助于市盈率指标,对该公司股票下一期的价格P及相应的价格变动率Y的各个可能取值Pj和yj=(P-Pj)/Pj(j=1,2,…),以及它们各自出现的概率大小pij(i,=1,2,…)做出估计。在估计每股利润Ek的条件下股票价格的条件概率分布的过程中,虽然在E=Ek的条件下,股价会有众多的可能取值Pj(j=1,2,…),但由于它们与给定的每股利润Ek相对比而表现出来的市盈率P/Ej(j=1,2,…)存在着较大差异,而市盈率的高低则决定着市场的意愿买卖,从而决定着股价的这些可能取值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大小,所以在股价各个可能的取值中,投资者自然会认为,与市场普遍认可的合理市盈率最为接近的某一市盈率Sk相对应的股价Pk,其出现的概率pk最大;而随着股价Pj的逐渐增高,市盈率Sj越也来越高于Sk,买方的购买意愿便会越来越低,股价取这些值的合理性就越来越小,出现的概率也会随之逐渐降低;同理,在随着股价逐渐降低,形成的市盈率越来越低于Sk,卖方的卖出意愿便会越来越低,股价取这些值的合理性也就越来越小,出现的概率也会随之逐渐降低。
由于投资者投资股票的目的是从股价变动中获得差价收益,而引起股价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作为股票内在价值具体体现的每股利润的变动,所以为了获得预期差价收益,投资者需要事先对所预期的该公司下一期各种不同的每股利润增长率条件下股票价格变动的各种不同的走势和波动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需要事先对所预期的该公司下一期平均每股利润增长率条件下股票价格变动的总体走势和波动特征有所把握。因此,投资者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当公司未来每股收益增长率X为xi(i=1,2,…)时,股票价格变动率Y的平均水平是多少?不确定性有多大?特别是,当公司未来每股收益增长率X为其所有可能取值的平均值E(X)时,股票价格变动率Y的总体平均水平是多少?不确定性有多大?而这两个问题恰巧就是条件数学期望和条件方差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离散的情形下,通过条件数学期望和条件方差来解决投资者所关心的上述问题。在公司未来每股收益增长率为X=xi(i=1,2,…)的前提下,股价变动率Y的条件数学期望E(Y|X=xi)和条件方差σ2Y|xi分别为在公司未来每股利润增长率为X=E(X)的前提条件下,股票价格变动率Y的条件数学期望E[Y|X=E(X)]和条件方差σ2Y|X=E(X)分别为
在了解投资风险的基本情况后,就要对投资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它需要管理人员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并总结出企业式项目面临的所有风险也就是风险识别,它是风险衡量的前提与基础。风险识别与衡量的方法很多,但其中主要包含一般调查估计与高等数学方法的几种不同组合分析方法。
(一)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
现在使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可以分为宏观领域中的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和微观领域的具体分析(资产负债分析、损失清单分析等)。本文仅介绍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又称流程图法。该种方法强调根据不同的流程,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从中发现潜在风险的威胁,分析风险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对全部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
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由风险管理人员将该企业、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即按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财产目录等的财务资料,风险管理人员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发现其潜在风险。
投入产出分析法,即指运用投入产出表,发现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原因及其后果,从而进行潜在风险识别,该方法主要用于微观领域,用来分析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
背景分析法,是国外风险分析中的一种方法。
分解分析法,指将一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的威胁。
失误树分析法,是以图解表示来调查损失发生前种种失误事件的情况,或对各种引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分解分析,具体判断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损失风险发生。
(二)风险衡量的基本方法
对于投资风险大小的衡量,需要使用统计学方法加以计算和衡量,即用一组较小的样本观察值,对一组较大的未知观察值进行理论预测。运用概率估计风险,不仅表现在单纯的概率概念中,而且表现在概率的分布之中。通过概率分布,可以获得某一事件发生及其后果的概率,并推断事件结果范围,有助于更好地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从而得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利用数学方法进行风险的衡量,一般要经过以下内容的测量:损失的可能性,巨额损失的发生概率,损失额。概率分布主要包括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几种形式。
投资风险的测算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项目投资,进而采取不同的测算方法。
概率:在经济活动中,某一事件在相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类事件称为随机事件。概率就是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通常把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定为1,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概率定为0,而一般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介于0与1之间的一个数。概率越大就表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预期值。随机变量的各个取值,以相应的概率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叫作随机变量的预期值,它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化。报酬率的预期值公式:K=Σ(Pi•Ki),其中:Pi为第i种结果出现的概率,Ki为第i种结果出现后的预期报酬率,N为所有可能结果的数目。
离散程度。表示随机变量离散程度的量数包括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和全距等,最常用的是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是用来表示随机变量与期望值之间离散程度的一个量。方差(σ2)=Σ(Ki-K)2×Pi。标准差也叫均方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标准离差率。标准差虽能表明风险大小,但不能用于比较不同方案的风险程度。因为在标准差值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期望值不同,风险程度也不同。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引入了标准离差率也叫变异系数的概念。
标准离差率是指标准差对期望值的比例,计算如下:
标准离差率=标准差值/期望值*100%
标准离差率高,表示风险程度大:反之,表示风险程度小。因此在比较不同方案风险程度时,应该通过他们的标准离差率来比较分析。
[关键词] 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投资风格
近几年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类型不断丰富,成为居民重要的投资工具。但2008年波及到我国的金融危机却让大量基金投资者蒙受较大6损失,提醒人们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等投资工具一样也具有特定的风险和收益。
一、样本的选择
样本选取区间:2007年1月8日-2009年12月31日,因为该时期内股市刚好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周期,如图5所示,该周期包括2007年的上升期、2008年的下降期以及2009年的回暖期,最后几乎回到原点。
图1: 上证综指2007-2009走势图(季度末收盘价)
样本类别:
(1)2007年1月8日以前发行上市的8只证券投资基金每季度末基金累计净值(数据可参考《中国证券报》的基金资产净值公告)。其中股票型和债券型基金各3只,混合型基金2只。
(2)2007年2009年每季度末的上证基金指数。代表封闭式基金。
(3)2007年-2009年间每季度末的的上证综合指数。该组数据为对比数据。
二、样本与上证指数风险与收益的比较
为便于比较,做以下变换:以2007年1月8日为基准日,以当天指数或累计净值为100,每季度末数据均按比例折算。原始数据与折算后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样本原始数据统计表
表2:样本折算数据统计表
将表2转化为曲线图:
图2:各样本折算后走势比较图
三、基本结论和建议
对以上曲线和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证券投资基金的净值走势与上证综指相关度较高,说明我国基金业的获利方式还是依附于市场的。第二,从长期来看,证券投资基金规避风险的作用得到了体现。第三,从短期看,部分基金净值落差较大,存在较大的风险。第四,即使是同类基金、同种风格基金,其风险与收益差别也比较大。
对此,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宣传,使得基金投资者明白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建立理性投资的理念,合理规避风险;另外一方面从各个方面改善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与监管,对开放式基金进行风格管理,正确判断和选择风格倾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应有功能,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人民财富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付 敏.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关键词: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资产减值;所得税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7日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表日应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当其未发生减值时,其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如果存在客观证据,例如,当其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或发行方产生重大财务困难,或其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进行交易等情形时,则可认为该金融资产已经发生减值,此时需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予以转出,计入损益类科目“资产减值损失”。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当该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减值损失不允许通过损益转回,仍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涉及的税务处理主要包括:一是按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的账面价值与我国税法认可的计税基础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而税法将其取得时的初始成本作为其计税基础。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反之,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而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说,由于其公允价值的变动不得计入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由该项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变化也不计入损益而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从而不影响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科目;二是当出现客观证据表明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时,会计遵循谨慎性原则而将其计入损益类科目“资产减值损失”,而在所得税处理时,由于税法不予以承认,因此应将其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即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与应交所得税。
案例:2011年1月3日,A公司以805万元购入新华公司股票并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1年6月30日,新华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2011年末,新华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下跌至750万元,A公司认为新华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是暂时的。2012年6月30日,新华公司由于受到证监会查处,其股票公允价值下跌至300万元,A公司估计新华公司的股票的市场价格还将持续下跌。2012年末,新华公司所处市场宏观环境逐渐好转,其股票的市场价格回升至600万元。假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1、2011年1月3日购入股票时(单位:万元,下同):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805(8×100+5)
贷:银行存款 805
税务处理分析:(1)当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805万元,两者相同不存在差异,不产生递延所得税;(2)会计处理未涉及损益类科目,因此无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2、2011年6月30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95(10×100-805)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95
税务处理分析:(1)2011年6月30日,新华公司股票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而当日的计税基础仍为初始成本805万元。所得税会计准则指出: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两者形成195万元的差异,按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应是一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48.75万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所以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也应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而不确认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金额。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8.7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48.75
(2)会计处理未涉及损益类科目,因此无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3、2011年12月31日,虽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但公司预计股票价格下跌是暂时的,所以没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经发生减值。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50
税务处理分析:(1)2011年12月31日,资产的账面价值为750万元小于税法认可的计税基础805万元,因为税法认为其计税基础仍为初始成本805万,从而形成一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5万元,即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55×25%=13.75万元,因此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48.75万元应予以转回,遵上所述仍将其计入所有者权益。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48.75
递延所得税资产 13.75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2.5(250×25%)
(2)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未计入损益,所以无需对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
4、2012年6月30日,公司分析新华公司的股票将持续下跌,即出现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并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即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5(805-3×1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5(250-19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50(7.5×100-3×100)
税务处理分析:(1)对确认的减值损失505万元可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的金额,一是由于公允价值下降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借方余额现予以贷方转出的55万元(即2011年12月31日借记250万元和2011年6月30日贷记195万元抵减后余额);二是2012年6月30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公允价值300万元与上一资产负债表日(2011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750万元的差额450万元。
我国税法对企业会计2012年6月30日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予以承认。因此,该资产的计税基础仍为805万元,当日的账面价值为300万元。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因此双方产生505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13.75万元,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505×25%-13.75=450×25%=112.5万元。原计入资本公积的13.75万元应转入所得税费用科目。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12.5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3.75
贷:所得税费用 126.25(505×25%)
(2)按会计谨慎性原则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505万元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税法又不予以承认,所以在所得税纳税调整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5万元和应交所得税126.25万元(505×25%),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126.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25
5、2012年12月31日,新华公司股票价格回升至600万元,根据会计准则要求,当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得以恢复时,其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6×100-3×1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00
税务处理分析:(1)2012年末,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日账面价值为600万元,而计税基础仍为805万元,从而形成205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205×25%-505×25%=-75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75
(2)会计处理未涉及损益类科目,因此无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一、债券收益时间线上某时点收益的构成因子分析
作为投资者,投资公司债券的成本是在投资点上一次性付出的,而收益是在未来各个时点上分期得到的,某个特定时点上收益的构成因子因投资者是否要求对所获利息进行再投资而有所不同。第一种情况是投资者不要求对所获利息进行再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的构成为所投本金和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之和。假设投资者投资某公司债券要求的年利率为K,投资点上所投入本金为P,则每个时点上的收益构成因子分析如图1所示:
如果投资者持有债券为1年,则第1年末可获收益为P+PK=P(1+K);如果投资者持有2年,则第2年末可获收益为P+2PK=P(1+2K);如果投资者持有t年,则第t年末可获收益为P+tPK=P(1+tK)。可见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构成因子包含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本金,第二部分为本金所产生的利息。第二种情况是投资者要求对所获利息进行再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为所投本金、本金所产生的利息和利息的再投资(或者利息所产生的利息)之和。假设投资者投资某公司债券要求的利率为K,投资点上所投入本金为P,则每个时点上的收益构成因子分析如图2所示:
如果投资者持有公司债券为1年,则第1年末可获收益为P+PK=P(1+K);如果投资者持有2年,则第2年末可获收益为P(1+K)+P(1+K)K=P(1+K)2;如果投资者持有t年,则第t年末可获收益为P(1+K)。t可见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构成因子包含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本金、第二部分为本金所产生的利息、第三部分为利息的再投资(或利息所产生的利息)。
二、计算债券投资收益率的新思路
公司债券一般具有五个基本构成因素,即债券面值(M)、票面利率(i)、债券价格(P)、债券期限、还本方式(分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一次还本付息)。本文将以“分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这种最普遍的公司债券为例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率。从发行者的角度,发行者给予投资者的利率(或收益率)为票面利率,即发行者每年按照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的乘积(1=Mi)支付给投资者利息;而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其要求的利率(或收益率)与发行者给予投资者的票面利率往往存在差异,直接表现在债券的发行价格P上。一旦投资者以债券发行价格P购买了某债券(即购买债券已成事实),投资者所获债券投资收益率将因投资者是否考虑了利息(即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的乘积)的再投资而不同。
(一)投资者对所获利息不要求进行再投资时的债券投资收益率计算 从投资者的角度,其债券收益线上的整体收益分布如图3所示(每年末获得利息I,到期获得本金即面值M):
K为债券投资收益率即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在不考虑债券收益线上的其他收益的前提下具体分析每个时间点上的收益。
(1)投资者要获得第一年末的收益I,根据本文的分析,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1,如图4所示:
则有I=X1(1+K),即X1=I÷(1+K)。
(2)投资者要获得第二年末的收益I,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2,如图5所示:
则有I=x2(1+2K),即X2=I÷(1+2K)。
(3)投资者要获得第n年末的收益I和M,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分别为Xn、XM,如图6所示:
则有:I=Xn×(1+nK),即Xn=I÷(1+nK);
M=Xm(1+nK),即Xm=M÷(1+nK)。
同理,投资者要获得所有时间点上的收益,则有下面n+1个等式成立:
将上面的n+1个等式左边与右边分别相加,则有下式成立
左侧所有参数相加所得数额就是投资者在0时间点上的总投入本金即债券发行价格P,所以不考虑利息再投资情况下的债券投资收益率通过下面等式进行计算:
该等式中,只有K是未知量,通过求解该方程就可以获得K即不考虑利息再投资收益时的债券投资收益率。
(二)投资者对所获利息要求进行再投资时的债券投资收益率计算 从投资者的角度,其债券收益线上的整体收益分布如图7所示:
K为债券投资收益率即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现在来具体分析每个时间点上的收益,此时不考虑债券收益线上的其他收益。
(1)投资者要获得第一年末的收益I,根据本文的分析,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1,如图8所示:
则有I=X1(1+K),即X1=I÷(1+K)。
(2)投资者要获得第二年末的收益I,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2,如图9所示:
则有I=X2(1+K)2,即X2=I÷(1+K)2。
(3)投资者要获得第n年末的收益I和M,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分别为Xn、Xm,如图10所示:
则有:I=Xn(1+K)n,即Xn=I÷(1+K)n
M=Xn(1+K)n,即Xm=M÷(1+K)n
同理,投资者要获得所有时间点上的收益,则有下面n+1个等式成立:
将上面的n+1个等式左边与右边分别相加,则有下式成立:
左侧所有参数相加所得数额就是投资者在。时间点上的总投入本金即债券发行价格P,所以考虑利息再投资情况下的债券投资收益率通过下面等式进行计算:
其中(P/A,K,n)、(P/S,K,n)分别为年金现值系数与复利终值系数。该等式中,只有K是未知量,因此通过求解该方程就可得到K,即考虑利息再投资收益时的债券投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