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材教法范文

教材教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材教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材教法

第1篇:教材教法范文

一、改造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当前中职德育课在教学内容建设上客观存在着“培养目标要求的统一性与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作为“金科玉律”,机械、单调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德育课“坐不住”“听不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一是打破章节式结构,进行模块化改造。现有教材比较注重体系的完整性,保持与知识传授模式相适应的章节式结构,更多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显然与注重职业观念培养、职业情感培育、职业道德熏陶、职业行为养成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不相适应。为此,必须根据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现实要求进行内容重组,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

二是克服内容概念化,进行生活化改造。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程度较低,抽象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相对较弱,如果教师在备课讲课的时候仍然是从书本到书本、用概念解释概念,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假、大、空”的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把书本上的道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生活事件,把理想信仰等宏观层面的“大道理”演化成立身做事、待人接物的“小道理”,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可感知性。

三是克服教材陈旧滞后,进行实时化拓展。在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的今天,“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必须始终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改革的最新动态,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对行业的影响,关注行业发展的现实态势,关注行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启示,并及时做好“进入头脑、进入教案、进入课堂”的工作,以增强内容的时代性和鲜活性。

二、完善、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效果的桥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围绕德育课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创新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体现“学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成为提升德育课教学效果,确保“双主”功能的当务之急和关键所在。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材料,通过独立作业或小组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根据案例的性质和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决策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以案例中当事人的身份,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判断决策能力;“评价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跳出案例,以旁观者的身份评价案例当事人所做决策的得失,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研究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研究案例当事人的做法对自己的启示。在实践中,通常是以综合型案例教学,一般沿着“做得怎样―有何启示―我该怎样做”的逻辑展开。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以“问题”为轴线展开教学过程,以解决问题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教学活动的终点。实施过程中无论“问题”是由教师提出来,还是由学生提出,都必须与学生成长有着密切关联。例如“如何看待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如何认识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如何看待互不满意的医患关系”“如何评价成功”“职业与事业有何差别”等问题。

主题引导辨议法。主题引导辨议法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论证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围绕某个主题,通过设疑、质疑、辨别、议论、探讨,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得出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以达到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明辨是非的教学目的。主题辨议通常是以两种对立观点的交锋来展开,表现为不同观点之间的激烈碰撞。例如“中职生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是越多越好吗”“工作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等主题,学生可以在碰撞中看到各种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然后借助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归纳总结,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职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活动感悟教学模式。活动感悟教学模式就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感悟某种情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受学生喜欢,德育效果明显,但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一是拓展感悟内容,在关注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宏观层面内容的同时,加大家庭亲情、感恩父母、尊老爱幼等微观层面内容的比重;二是丰富活动形式,在重视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的同时,倡导和鼓励学生的个体化、组群性行动;三是关注感悟效果,及时通过谈体会、写心得等方式检测、固化感悟效果,特别注重发挥感悟效果的衍射作用,实现学生相互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构建教师的新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

德育课教学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综合统一体,这必然使得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具有生活指导师、活动导调师、心理咨询师、知识传播者等多重角色。这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真切的关爱之心。德育课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其工作的成效将对学生的人生发挥长效影响作用。客观地讲,中职学生本身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行为习惯不好、自律意识较弱、上进心不强等问题。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真切的关爱之心,要把这些同龄人中不算优秀的群体培养成人,助其成才成功,那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要有很强的辩证分析能力和说理教育能力。德育课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必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并在正确分析、回答这些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正确的道德观、事业观、得失观和幸福观,掌握看问题的正确角度和思维方法。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面对社会问题必须做到理性而不偏执、客观而不臆断;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消极灰暗,始终传播正能量。

第2篇:教材教法范文

【关键词】 教改 英语教材 教学方法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25-01

自2008年新一套高中英语教材的全面推广,新一轮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股对新教材教法探索和实践的热浪也迅速波及开来。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很多举措的效果却往往事倍半功半。因此,有的老师就干脆“绕道而行”,重新用老办法解决新教材中的新问题,即用旧的教学方法去实践新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勉强过关,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对于新教材及新课标的把握还有欠缺,没有及时摆脱旧教本对于老师的束缚,没有及时调整好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置换,没有及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要用心体会新教材特点,因势利导

要想更好地推广新教材,首先就要吃透教材。2008年的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较之先前的内容而言 ,1. 知识面更广。包括电影・音乐・科技・历史・文学・体育・健康等多个话题,这就要求老师的涉猎面要更广。2. 词汇量增大,实用性更强。3. 结构更明晰,目的更明确。“听,说,读,写”的训练从Warming-up到Exercises贯穿到底。4. 知识的传授更灵活地穿插于任务的完成中,对师生教与学的综合能力要求都更强。总之,要想充分完成这些知识的传授靠个人独立操作是难以做到的。反之,如果我们能利用教材特点,因势利导,结合备课组集体备课,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删减,灵活变动教学步骤和顺序,问题就会简化许多,既能统一进度又能集思广益,使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完善,课堂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二、师生角色准确定位

传统教学中师生属于单向交流,即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普遍认为老师应该知识渊博,对学生既要和蔼可亲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则应听从老师的教导,行为规矩,单纯接受。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狭窄的,单一的,课堂气氛也多以沉闷为主。而新教材因为内容广,形式活,参与性强而必将淘汰旧的教学方法。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教师首先准确地自我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对称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目的、动机及个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拓展自己的角色范围,师生才能共同在处理和学习这套新教材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令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锦上添花。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现阶段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1. 参加网上在线英语学习新闻组、网上聊天室、电子布告栏等都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英语学习交流的平台。

第3篇:教材教法范文

要想达到这些目标,首先,教师应尽快从旧教材旧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到精讲多练,让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改变课堂的沉闷状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对重点、难点或疑点应力求精讲,从而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空间进行语言实践,在讲解过程中应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灵活运用。

其次,应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因此要求教师应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趣味性,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实践证明: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第三,教师想方设法创造乐于学习的语言环境,采用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可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和幻灯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使用情景教学法,以听说训练为主导,以课文教学为依托,充分运用需要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备,紧扣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置于语言情景中去进行。尝试着将上课开始教师问学生答的Free talk模式改为放手让学生互相问答,自由对话,也可引进戏剧表演,丰富课堂内容,这种练习不但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听说训练,注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第4篇:教材教法范文

下面就过去多次从事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教法,在二期课改新教材普遍推广之前与同仁共勉。

(一)分析台阶原因,探究克服方法

物理教材的改进,可谓“与时俱进”,但不论新教材编得多么完美,都不能踏平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台阶,这是学生和教师在诸多方面造成的必然产物。如何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分析台阶的产生机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我在过去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虽然面对的都是高中学生,但总收集、收藏各阶段的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对比阅读,总结出产生台阶的原因总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1)初中教材对许多物理问题只作定性分析,即使有定量计算也非常简单;而高中物理教材绝大部分问题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初中到高中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跳变。

(2)初中绝大多数的物理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而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绝大多数上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阶梯很高。

(3)不善于利用数学工具解题是形成台阶的重要因素。高中阶段数学工具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力学部分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矢量等,让学生一下适应确实不易。

(4)呆板学法的“惯性”对高中物理难学的结论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习惯于背牢记熟,而情景建立、过程分析极少考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学法的飞跃,也是一种能力的飞跃。

我在教学中根据形成台阶的原因,合理有效地采取针对性教法,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误区,主要教法如下:

1)

(1)密切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师生之间不存在情感上的台阶。

(2)重视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动脑动手的,教师尽量少代替。开始时学生胆怯为难,怕失败,怕损坏仪器,怕老师埋怨,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我给予鼓励:“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重要的定理、定律的发现和验证都是通过实验来实现的……”,学生动手多了,实验能力也就增强了。对于重难点注重启发点拨,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这样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入门快,学习信心增强,充分调动了学生潜在的对物理知识的追求和探索的欲望,使思维能力得到渐进式的发展。

(3)化大台阶为小台阶,降低台阶的高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层次必须分明,决不能搞一步到位的教学法。我先用朴素的语言讲清基本知识,让学生通俗易懂,然后再利用严密的物理语言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高一物理的瞬时速度的学习中,我先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指明瞬时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分析比较引出反映瞬时运动快慢的描述物理量——瞬时速度,最后给出或讨论出瞬时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这样化大台阶为几个小台阶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

(4)重难点内容和解题方法的教学舍得花时间操作。如物体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教学进度尽量放慢,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增加基础训练;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指导解题方法。

(5)教学中应明确高、初中物理知识的结合部分,以初中基础为平台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如在第三章的“弹力”的教学中,初中教材有过零星的定性的论述,且学生对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比较熟悉,教学时我没有从形变入手,而是从对压力、支持力、拉力的认识入手,分析产生的原因,直观地讲清产生条件从而引入形变的概念,这样既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6)抓住教材线索,适当调节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又能克服学习台阶,不致于囫囵吞枣、疲于应付,可适当调节教材次序。如在上科版高一物理教学中,我将第三章的牛顿第三定律和第四章的力的等效替代、第五章的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进行超级链接,这样既加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为第四章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对合力、分力的理解也更加清楚。

通过形成台阶原因的仔细分析,采取克服台阶的针对性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打破了高中物理难学的传统观念。

3

利用认知心理,优化概念教法

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石。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目前在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的不明确,忽视概念建立的背景和条件,忽视概念间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若能根据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根据现代的认知理论把概念教学分成三个步骤。

(1)首先让学生领会概念。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法激活学生认知中的原有知识,同化新概念,并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促进选择性知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方法有:用实验的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概念理解的捷径。如物体的惯性,通过人乘车时车子忽然启动、紧急刹车、转弯时的感受来说明“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含义,使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再如“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的理解最为困难,让全班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滑动或有滑动趋势,并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亲自感受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相关因素,从而对知识有具体的认识,教学效果显著。

(2)其次让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概念。巩固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而是通过概念的变式,重组学生认知结构;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组建概念的网络,促进新旧概念的综合是对概念的加深理解和提高。如在磁场的方向的表述教学中运用概念的变式加以认识,“磁感线的切线方向、磁感强度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或受力方向”本质上是一致的。再如电势能的概念教学,首先激活电荷、电场、电场线等概念同时把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作为先行者,比较电场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特点,得出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关系等。因此在知识网络中激活任意一个网点都能做到相关的联想,将非常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3)熟练应用概念解题是概念学习的高级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编制针对性的习题,检查学生对概念应用的灵活程度,看其能否熟练地将实际问题概化为物理模型,并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强化应用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在同步卫星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在海南岛正上方拍摄的中国南海“中美撞机事件”的一幅卫星照片——“美机停在陵水机场。分析说明是极地卫星还是同步卫星拍摄的照片,从而使学生对同步卫星有更深入的理解。

物理概念的教学分成三阶段优点在于有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使设计的教学过程具有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相适应的层次性。这种教法也适用于规律和实验的教学。

2)

(三)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教育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成定势。老教材的不断隐退,新教材的不断出现就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角色,切实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我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做法总结如下:

(1)教师的创造性是从事创新教育的前提。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均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不仅是名师所授知识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名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切教育因素都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个性基础上。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如变多讲多练为少讲精练,变注重讲授为注重活动,变学生被动为师生互动,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创新教育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渐进式的发挥形成显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知识与其教师竭尽全力地讲解,不如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更为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发现”;巧设问题激发“发现”;鼓励争议促进“发现”;演示操作帮助“发现”等手段扶植和巩固学生的发现愿望,只有这样进行创新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如在高一物理“单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到实验室去动手研究,设计变振幅、变摆球、变摆长等,测定对应周期发现影响因素,得出一般的体验性结论,然后我再给出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和周期公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意识,又有利于重难点知识掌握,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鼓励大胆猜想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古今中外,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起初都是大胆地猜想。因此,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除了发展逻辑思维外还要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我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电流周围磁感线形状后,启发学生把直线电流弯成环形电流时,周围空间的磁感线形状又会是怎样的?等等。

(4)加强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多提一些不是只有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多做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收敛思维的培养,设计多题一解、多问一答等练习。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交错训练,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我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分组实验前,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哪些方法可用来测定本地的重力加速度?引导学生进行多方的联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会提出几种方法,接着让学生进行收敛思维训练,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进行比较筛选,从而找出测定本地重力加速度较为准确而又简单易行的“单摆法”。

第5篇:教材教法范文

程序设计条件语句教材教法初中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初步掌握利用程序控制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在自身教学活动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教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包含两部分内容,第1单元是程序设计,以VB程序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第2章程序设计基础在介绍了程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讨论了程序中逻辑判断的实现方法。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对VB程序的构成、变量和表达式,以及常用的VB程序语句有了一个大体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实现程序中的逻辑判断。

如果教师简单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安排来组织教学,罗列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很容易伤害同学们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和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如何让学生对条件语句的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进行实践探究呢?选准实践练习的切入点(内容)是关键。教材处理的意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如何运用条件语句来实现程序的逻辑判断。首先,通过《生肖查询》程序的编写,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对条件语句的使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两个整数比大小》程序的编写,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条件语句的格式及其工作原理。其次,通过《生肖、星座查询》等程序的编写,激励学生积极探究运用条件语句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实践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掌握运用条件语句实现程序逻辑判断的编程方法。

一、研究教材,选准切入点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于2012年对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信息技术》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初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的程序设计单元做了较大的章节调整。在程序设计基础的章节中,弱化了程序结构与设计的内容,而强调了程序的基本语句及其应用体验,这样的安排似乎背离了传统程序设计教学的一般过程,也令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产生顾虑:不遵循传统程序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教材内容,这样的教学会不会影响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呢?

作为教材编写者之一,苏州市信息技术特级教师赵旭老师在苏州市区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中对教材的修订进行了解读:教材在章节部分的调整,主要是考虑了省内不同地区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不平衡。同时,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关注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学目标和重点应落在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上。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给我们指明了教学方向:初中的程序设计课要避免上成程序设计语言课。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生肖查询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在程序中实现逻辑判断,从而引出条件语句。在介绍条件语句时,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实现英语、数学知识的迁移,轻松学习、应用条件语句。通过《生肖查询》程序的编写,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探究程序中逻辑判断的热情。

二、分析学情,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一般都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来组织,而应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在《生肖查询》程序的编写过程中,学生对条件语句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单分支执行状态,即当条件判断成立时,执行相关操作。同时,学生也有对条件判断不成立时的程序执行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笔者顺势通过《两个整数比大小》程序的编写,引出条件语句的双分支格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条件语句的双分支格式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问题主要表现为在Else分支部分出现再次使用IF条件语句对条件不成立情况的重复判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对依据条件判断的成立或不成立选择分支部分的程序段执行难以形象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认知心理特点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认知。笔者尝试借助直观的流程图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条件语句的双分支格式,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完成“两个整数比大小”程序的基础上,笔者顺势提出“三个整数找最大数”问题。首先,通过讨论、做游戏的方式启发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通过画流程图,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掌握将问题求解的步骤转换成程序语句的过程和方法。

三、任务驱动,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希望表现自我、希望得到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肯定、欣赏自我价值。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可通过完成基本的练习来逐步建立信心;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提出延伸任务,激励这部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比如,在《三个整数找最大数》程序编写的基础上,笔者会进一步提出:三个整数找出最大数,能否同时找出最小数呢?在学习、掌握了And、Or等逻辑运算符的使用方法后,笔者会利用《生肖、星座查询》《闰年、平年判断》等程序的编写激励学生开展应用探究。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不断探究程序设计的奥秘,提升应用程序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所特有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在面对初中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教学时,我们更应重视采用科学、合理、有效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教材教法范文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困惑三个方面阐述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1 教法初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有效问题。

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 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3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3.1 利用图象指导学生,由“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会学”的境地,这不仅是终身教育的需要,而且从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来看,学生只有“会学”,才能真正具有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不仅注意利用课本中种类多样的图象指导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会学”地理的能力方面下功夫。例如讲《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一节时,先指导学生把各工业基地的简图画出来,然后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填注到图上,再指导学生分析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进而推断出有哪些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一堂课从始至终动脑动手,紧张兴奋。课后学生说:“这样教,我们越来越会学,不用死记硬背。”

3.2 指导学生“读”、“想”、“做”,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各自的教学中正在积极进行教改探索。我认为实现转轨,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教材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初中地理新教材增添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三个栏目,是这一改革的体现,为地理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架起了一座桥梁。

3.2.1 指导学生“读一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我在教学中潜心指导学生阅读这一栏目,使学生从中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广收博采,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指导学生从读“珠峰探险”的短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培养学生战胜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从读“科技与湖南的水稻生产”,“北京高科技实验区”的短文中,加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理解;从读“日本开办的树木银行”短文中,体会到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把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做为自觉的行动。

3.2.2 启发学生“想一想”,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发展来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为全面的素养,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初中地理新教材122个“想一想”栏目巧妙、新奇蕴疑地向学生提出了200个思考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为营造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2.3 组织学生“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7篇:教材教法范文

[关键词] 数形结合 几何意义 值域 最值 不等式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大概念,是整个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两大支柱。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又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华老亲切而风趣地告诫我们不要“得意忘形”。

大脑的思维的逻辑性,来源于逻辑的客观性。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客观现实和数学本身所决定的,大量的几何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代数方法,而代数、三角学科中的很多数量关系也是可以利用图形去解决的,数与形所包含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数形结合方法的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这里的“数”指数学术语、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及用语言文字表现的数量信息和呈现方式;“形”不仅仅指几何图形,还包括各类图像、实物类教学资源等形象材料,以及用这些材料呈现数学信息的方式。

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历年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这种思想体现在解题中,就是指在处理数学问题时,能够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几何图象有机结合起来思索,促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和谐复合,通过对规范图形或示意图形的观察分析,化抽象为直观,化直观为精确,从而使问题得到简捷解决. 在求函数的值域、最值问题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某些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达到发现解题途径,避免复杂的计算和推理,简化解题过程的目的。

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

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②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③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④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向量,三角函数等;

⑤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在解决下面这些问题时如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则将会更快速更准确的解题。

一、判断方程的根以及交点个数。

一般情况:

1.试判断方程lgx = sinx的实根的个数。

解:由题不难可以得到结论,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可是要如何求解此方程?对于高中阶段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决此方程的。也即是说,直接求解理论上可行,实际上是求解不出的。此题应如何解决呢?观察发现,如若将等式两端分别看做两个函数,数形结合将很快解决此题。

画出y = lgx和y = sinx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由图可知,两图象有3个交点。

2.已知0 < a < 1,试判断方程a |x| = |log a x|的实数根的个数。

解: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可有结论,判断方程的根的个数就是判断函数y = a |x|与y = |log a x|图象的交点个数。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 = a |x|与y = |log a x|的图象,易知两图象只有两个交点,故方程有2个实根。

3.函数y = a|x|与y = x + a的图象恰有两个公共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推广:

解:分类讨论,画出y = a|x|与y = x + a的图象,两图象有两个交点的情形如下:

情形1:

情形2:

故a得取值情况为{a| a > 1或a

4.若关于x的方程x2- 4|x| + 5 = m有四个不相等的实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解: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此类问题将有效提高解题效率。

设y 1 = x2-4|x| + 5,y 2 = m,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要使方程x2-4|x| + 5 = m有四个不相等实根,

二、数形结合解不等式。

1.解不等式x + 2 > x。

解法一:(常规解法)

原不等式等价于(Ⅰ),

或(Ⅱ),

解(Ⅰ)得0≤x < 2;解(Ⅱ)得- 2≤x < 0.

综上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2≤x < 0}∪{x|0≤x < 2}= {x|- 2≤x < 2}

解法二:(数形结合解法)

令y 1 = x + 2,y 2 = x,则不等式x + 2 > x的解就对应于:

函数y 1 = x + 2的图象在y 2 = x上方的图象的部分在x轴上的射影。

如图,不等式的解集为

{x|x A < x < x B},

由x + 2 = x得

x B = 2,而x A = - 2,

不等式的解集是{x| - 2≤x < 2}.

2.若x∈(1,2)时,不等式(x-1)2 < log ax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同样,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会使解题的效率大大提高。

令y 1= (x-1) 2 ,y 2 = log ax,

(1)、若a>1,两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显然当x∈(1,2)时,

要使y 1 < y 2,只需使loga2≥(2-1) 2,

即a≤2,

当1 < a ≤2时,

不等式(x-1) 2< log ax对x∈(1,2)恒成立。

(2)、若0 < a < 1,两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显然当x∈(1,2)时,

不等式(x-1) 2< log ax恒不成立,

即a∈{a |0 < a < 1或1 < a ≤2}

三、利用函数图像,求函数的最值

1.如果实数x、y满足(x-1) 2 + y 2 = 3,求 yx的最大值。

解析:等式(x-1) 2+ y 2 = 3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它表示坐标平面上的一个圆,圆心为(2,0),半径r = 3(如图),

而yx = y - 0x - 0 则表示圆上的点(x,y)与坐标原点(0,0)连线的斜率。

问题转化为:动点A在以(2,0)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上移动,求直线OA斜率的最大值。

由图可知,当点A在第一象限,且OA与圆相切时,OA的斜率最大,这时|OM| = 2,|AM| = 3,|OA| = 1,

k = tan∠AOM = 3,问题得以解决。

2.求函数y = x 2 - 2x + 2 + x 2 - 6x + 13的最小值。

解:此题是一个最值问题,是高中阶段经常都会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之一,此题若想用常规解法求解是很复杂的同时也是很不实际的。如若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此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分析构成此函数的两个根式,可有如下结论:

x 2 - 2x + 2 = x - 12 + 1 = x - 12 = 1 - 02,

马上联想到两点的距离公式,它表示点(x,1)到(1,0)的距离,x 2 - 6x + 13 = x - 32 + 1 - 32表示点(x,1)到点(3,3)的距离,

于是y = x 2 - 2x + 2 + x 2 - 6x + 13 表示动点(x,1)到两个定点(1,0)、(3,3)的距离之和,结合图形,易得y min = 13.

四、数形结合求函数值域。

1.求函数y = 的值域。

解法一:(代数法)由y = 得ycosx-2y = sinx + 2,

sinx-ycosx = - 2y-2,sin(x + φ) = - 2y-2,

sin(x + φ) =,而|sin(x + φ)|≤1,

≤1,解不等式得

函数的值域为[].

解法二(几何法):y = 的形式类似于斜率公式k = ,

y =表示过两点P 0(2,- 2)及P(cosx,sinx)的直线的斜率,

由于点P在单位圆x 2 + y 2 = 1上(如图),显然≤y≤,设过P0的圆的切线方程为y + 2 = k(x-2),

则有= 1,解得k =,

即= ,=

≤y≤,

函数的值域为[,]

五、总结

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双向性: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认识“数”,即以“形”为手段,“数”为目的;或借助于“数”精确和规范地阐明“形”的属性,此时,“数”是手段。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学会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将使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更直观、形象,帮助找的解决问题的捷径。

数形结合也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能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它是数学的规律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志联.构造几何模型巧解代数题 《中学数学月刊》.

第8篇:教材教法范文

新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数据,插入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并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数学题型,课本还在提供学习材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机会,例如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大家谈谈”等栏目。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动手动脑在合作与思考中获得新知识,教科书还力图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型的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引用都从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始这是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的出发点。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进,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内容注重大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难易适中,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内容直观易懂课程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的需要。因此,本人就新教材的特点在新的教学方式上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能力大小不在于只“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地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技能操作和应用意识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增加了“实习作业”,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或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很多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作业,应该知道。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非常必要,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生产中的许多问题,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被忽视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只让学生掌握一些不同的符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新型领域的产生,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仍视而不见,只满足于“思想套路“的形式,不顾实际应用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通过抽象概括构建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概念、公式、定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法

①让学生多做实验,勤于实践

旧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让学习积极参与实践,勤于动手,很多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画一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的大小。对边的长短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四个顶点的距离。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自己得到结论,从而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比老师单纯地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倍。通过实际操作既便于学生得出结论又会加深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和记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②寓表演、游戏于教学中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学中师生无拘无束的问答,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地快乐和满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美的教育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9篇:教材教法范文

新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数据插入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并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数学题型,课本还在提供学习材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机会。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进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内容注重大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难易适中,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内容直观易懂课程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的需要。因此,本人就新教材的特点在新的教学方式上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进行学习,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就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渠道拓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新知作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进行学习

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目前,它已成为数学改革中一个新的趋势和热点,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使其获得足够多的思维空间,得到广泛的体验和感受。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地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直观操作可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使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思维,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才会印象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的过程。

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法

1、让学生多做实验,勤于实践

旧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让学习积极参与实践,勤于动手,很多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一节,研究三角形内角和让学生画一三角形,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一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自己得到结论,从而明确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比老师单纯地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倍。通过实际操作既便于学生得出结论,又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寓表演、游戏于教学中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学中师生无拘无束地问答,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美的教育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初中数学美的教育随处可见,一类是图形的美,如:圆、正多边形,另一类是数学式子的美如:杨辉三角。这些图形和式子作为美的载体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至关重要。另外,教师的言谈举止,美观整齐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语调构成一种课堂教学的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