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职称考试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是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成人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因此,应当把成人教育的质量问题置于推进终身教育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各类成人教育质量。这是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的任务,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迅速。近几年随着对终身教育理念认可度的不断增强,成人教育正朝着有利于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趋势发展,初步构成了新型的教育制度。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成人教育管理薄弱,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市场经济冲击所造成的成人教育无序发展的现象,致使成人教育质量出现问题,严重制约了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政策、管理、制度和思想认识诸方面研究和探讨问题的成因,努力提高各类成人教育质量,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当高度重视的工作。
一、把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问题置于推进终身学习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主体是成人,围绕成人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标志性内容。任何类型的教育都有一个质量问题,对于成人教育来说,质量问题尤其重要,关系到成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过程中,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成人教育能否从教育发展战略的边缘走向终身教育的中心,关系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展与成效,因此要逐步形成终身学习时代的成人教育质量观。
进人终身学习时代,成人教育的质量问题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过去.成人教育更多地是普通教育的延伸,具有浓厚的补偿性质。因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在照顾成人学习特点的同时,努力向正规教育靠拢,在教学、教材、考试、结业等各个方面主要依托传统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具,最终的认可与认证也是传统的一纸学历文凭。但是,在终身学习时代,成人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习越来越多地是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习越来越多地是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越来越少前置条件,学习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多元与多样,学习越来越多地体现个体的自主性,更多和个人的感情与兴趣相联系。这样的变化必然使成人教育的载体、平台、方式、途径随之发生重大的改变。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要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网络学习正在成为成人学习的重要方式。除此以外,依托社区平台、企业平台等的成人学习比重也正在加大。对于这类学习的认可与认证,一个不可逾越的前提是相关的质量评价。没有相关的质量评价,就不可能进行必要的认可与认证。蓬勃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感情化的成人学习如果得不到鼓励、支持和认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将无从谈起,将成为一场叶公好龙式的闹剧。
二、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从学历社会迈向学习的社会,这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支持与鼓励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这是终身学习服务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成人质量评价体系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树立新的成人教育质量观。有关成人教育质量评价,过去主要是借鉴全日制高等教育和普通中小学的做法。在终身学习时代,什么样的成人学习过程可以认为是有效的学习,如何评价和判定学习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传统学校教育已经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终身学习时代的成人教育质量观,建立符合终身教育发展实际的质量评价体系。也就是说,终身学习时代的成人教育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质量观。
抓好基础性的制度设计。相对于以前的成人教育来说,终身学习时代的成人教育对象更加复杂,内容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宽泛,与社会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已经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成人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能覆盖的。这就要求,第一,不能完全照搬普通学校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必须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在新的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时代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第二,要针对成人学习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在社区学习、网络学习以及企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等各个领域,制订相关的评估和评价标准,使各种形式的成人学习都能得到相应的管理与认可。
从试验人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跳而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各类成人的学习要求、学习方向、学习手段、学习方式及途径大相径庭。建立由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因地制宜,通过试点,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人深、稳步推进。成人学习的多数知识和技能都在传统学校课程之外,教育过程与方法也正在发展完善之中,其相关的质量评价与认定必然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形成过程。
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在探索建立新时期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基层的首创精神。在社区教育方面,许多地方开始试行居民“终身学习积分卡”制度,进行了社区范围内成人学习的积分认证与管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质量管理。这是终身学习时代成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开端,应在做好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大力加以推广。
三、当前提高各类成人教育质最的工作重点
发展新时期的成人教育,要抓住我国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完成新跨越的重要契机,始终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今后一个时期的成人教育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切实提高各类农村成人教育、行业企业职工教育、社区教育以及网络成人教育的质量。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的规范化管理。近年来,多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社会化的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社区教育培训等发展迅速,规模很大,年规模达到近亿人次。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反映在质量上,一些教育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重规模,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培训的质量及效益较低。这种状况,影响的不仅仅是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也影响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评价水平,消极影响不容低估。
论文关键词: 《摄影与摄像》 课程考试 考试改革
论文摘 要: 课程考试的目的是正确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考核方法应科学、合理,体现出课程特点和特色。本文分析了高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考试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对《摄影与摄像》课程考试改革进行了探索。
良好的教学必然建立在对学生已有学习的了解的基础之上,良好的教学也必须在学生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的学习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教学、学习和评估被看成三位一体的整体。作为评估核心概念的课程考试不是外在于教学和学习的,而是镶嵌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诊断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种延伸和深化。课程考试的科学性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提升课程考试的科学性成为我们关注的议题。我于2006—2010年就《摄影与摄像》课程考试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在综合考查学生学习的能力,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果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等几个方面的统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创新人才?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与评价中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及各种不同的操作方式、方法,达到创新的目的。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乃至教师的教学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高考、中考之类的“高利害考试”如此,高校内部的课程考试同样如此。校内课程考试除了要关注课程标准的达成及公正性以外,也必须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而目前的考试方法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学习与应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需要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
二、目前常规课程考试之利弊
虽然,考试对于教学和学习巨大的引导作用及考试本身可能带来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我根据调研,发现高校常规课程考试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以笔试科目为主,而非笔试科目很少;(2)期末考试比重较大,采用闭卷形式很多,较单一。“闭卷笔试”等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般由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题型构成,所考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描述,开卷或者实践能力测试等考试形式相对较少。
以上情况表明:本应以通过诊断、反馈、促进学习为目的的课程考试却普遍采用了为选拔而设计的考试模式,课程考试不仅采用了选拔考试的形式,而且借助于选拔考试中的实施方式、评分方法来实施学校课堂层面的评估,甚至用选拔考试的解释方法来解释课程考试的结果。这种课程考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在考试方法上往往侧重于考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记忆性内容偏多,忽视对学生分析、综合及创新能力的考查,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背诵和记忆上面,考试前临时突击,放松平时学习,对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偏少,不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出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检验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因此,建立起符合社会对人才多样性要求、以能力测评为核心和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开放式多元型课程考试新体系急需进行实践和探索。
三、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学习》一书中就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习的关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评估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Big idea),因此课程考试不仅要反映学习,而且必须促进学习。为此,课程考试必须是“为学习”,而不只是“对学习”的考试,校内考试必须是形成性的——即使通常被认为总结性的考试(如期末考试和课程结束时的考试)也应当形成性地使用。这样一种“为学习”的考试必然反映课程教学,必然是对教学过程的模拟,是与教学行为“同构”的。[1]
为了使得《摄影与摄像》课程考试改革能够取得成效,我在课程刚刚开始讲授时,即向学生谈到了本课程考试改革的一些思路,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考试改革的认识。同时还进行了对课程改革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认识和要求。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课程考试改革。
通过研究,我们将课程考试改革遵循的基本方法确定为:知识考试与能力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查与课程结束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实验(实践)操作考试、作品+答辩、点评和成果相结合。设置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把考试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不采用“一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争取构建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全面化、考核时间全程化的评价体系。[2]
我要求学生除继续做好传统的笔试考试外,鼓励采用口试、实验(实践)操作考试、成果展示、图片评析等考查形式。同时向学生宣布:本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考核、实验(实践)考核和期终考核,比例分别为30%、35%和35%。具体构成及要求如下:(1)平时考核(30%):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水平方面。学习态度的考核,主要是考查每个学生的上课出席情况,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态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水平的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及平时测验的考核。(2)实验考核(35%):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作品的分值列入,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3)期终考核(35%):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时间为110分钟。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其中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在论述题中,改变常规的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安排让学生对一张图片(如《东方红》)从摄影者的角度用摄影的语言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这种形式,让许多学生充分展示了对摄影艺术的独特的见解,提高了艺术创新思维。通过这些评分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切实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把考试的过程变成提高学生能力和水平的过程,做到由教学主导考试,考试为教学服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影视作品的欣赏水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对影视作品拍摄中的技术技巧运用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和实战训练。为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训作业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重点进行讲评。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指导学生在做中学习。
《摄影与摄像》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对基本理论学习后,容易产生实践的强烈愿望。我便及时安排他们开展课程实验活动,要求学生们带着了解“照相机的使用”或“摄像机的使用”等任务去学,带着“题材摄影与摄像”任务去练等。同时因势利导,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扬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去进行实践。例如在进行《校园摄影》实践活动的命题时,我要求学生在拍摄过程中不要流于俗套、千人一面,而要大胆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拍摄实践过程中,不少学生用独特的眼光来审视所拍摄的对象,结果拍出了不少好的校园摄影照片,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强。此时,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考试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学生往往非常看重自己的劳动成果,更钟情于自己的创新杰作。因此,我及时调整教学安排,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且要求他们走上讲台进行创作经验介绍和交流,同时安排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学生拍摄作品的质量和点评、答辩的水平也作为考试的一部分进行记录。针对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席指导,对学生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眼光给予了肯定,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引导学生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这样既激励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让他们从自己的创作成果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又对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程考试的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注重日常的学习。平时学生上网查阅相关影视作品资料,到图书馆了解摄影与摄像进展的明显增多,学生通过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赏析,自然而然地会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锻炼发现创作素材的能力。其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增强。理论课上经常出现争先恐后发言的情景,上实验课的兴趣亦明显提高。再者,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通过探寻感受乐趣,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课程考试改革已经初显成效:2007年和2009年学生作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分别在大赛中获国家三等奖、省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同时还有多部影视作品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级优秀奖。在“首届全国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活动中,学生选送的作品获最佳摄影奖,在专业院校学生参加的情况下,实属不易。这说明他们的摄影与摄像的基础较为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由此参加拍摄的一位学生被苏州(市级)电视台考核录取。还有不少学生的作品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摄影与摄像》课程实践探索活动证明,进行考试方式改革,不但能真实和客观地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们体会到摄影与摄像的艺术魅力,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对该课程考试改革模式深化完善,为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三年高职在进行设计基础的教学中,教育性质决定着教学的设计,比如《立体构成》基础课,设计课时为3周48课时,相比本科院校同类课程要少16或更多课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现实中的问题,即:学习时间短、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仓促、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和逃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全面理解和认知、如何转化成为专业课程中的有效动能等等,坚持着连续4年教授了4届不同专业的《立体构成》单元课,逐渐得出了一些个人理解和教学心得。
在利用教案、PPT课件、网络资源等多重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课程后,整个课程实施的重点,应该是发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着重启发不同学生的创作灵感,启动学生看问题的角度、高度、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在创作上给与他们独立的思考空间。
一、明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与专业的关联性
在进行理论授课阶段,即给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详细解说本课程授课的具体安排,作业数量和进度安排,详述立体构成是什么?跟平面、色彩构成在构成上有哪些差异? 如何理解真实的三维空间造型美学?如何较好的与本专业的专业特点相衔接?等等,让学生在未动手进行训练之前,就对立体构成和任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对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有一个思路的转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在课堂纪律上做到强原则、讲公正、公平;其次在指导学生时,要本着“协商”、“肯定”的教学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
1、协商
即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对所有学生的设计观点进行一刀切,也不能用一个观点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老师作为思维的启发人和评判人,在指导每个学生之前,都要先完整的听取学生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设计观念,然后再在这基础上给学生进行创作思想、内涵上的延伸和提出合理的建议。
2、肯定:
大学生在进行立体构成学习时,基本都有自己的初步设计思路和表达形式,所以在进行课程实训时,先要敢于肯定学生的创意、造型、设计思路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用协商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让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的观念相融合,或者把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做一个参考,或者给学生相邻的多个设计思路让学生进行合理选择,或者给学生若干个建议。总之,每个学生的设计思路和造型都不尽相同,要尽量地避免指导上的雷同。
三、认真做好“辅”与“导”的并行导航
我认为的“辅”,即为学生兴趣的扶植,“导”,则为学生思维方向的梳理和引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碰到学习积极性高和低、创造力强和弱的学生。而且我们在与学生进行教学的互动中,都能对每位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定位,尤其对他们的各自兴趣、爱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我们寻找到的“辅”的突破口。灵活的为每位学生开发出各自的兴趣突破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便立刻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释放。
那么,对于“导”的理解,具体做法就是“合理有效的主线引导”。
相当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方面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其所做的立构作业,却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空洞,造型上缺乏主线。面对这样的状况,老师就要很好的把学生的某个创造亮点有目的的给“导”出来,并进行放大和强化。如学生做一个家具造型,就可以学生做一系列的家具造型,包括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用途。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因此而拓展,创造力被释放,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显著增强。
四、宽松的教学环境
我的教学方式追求究张弛有度,即课堂纪律上严格,学生学习上宽松。
比如,我在上立体构成单元课时,我鼓励学生不择手段地使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表现,鼓励他们走出教室主动去寻找能表现设计意图的材质。因为学生的灵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可能在上课前都能事先完美的设计好,他们往往会随时都在不断和更改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材质表现。作为指导老师,在这一点上要积极配合。再如,我在上立体构成单元课的最后一周时,按照教学设计是“主题性立体构成”实训阶段,每个学生要先各自拟定一个设计大纲(内容包括造型、材质运用、设计主题、设计立意、造型效果图等几方面的内容),指导老师逐个的根据设计大纲对学生的草稿进行审核,然后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或单独或组合成小组,大家以协助的方式完成各自的作品,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统一到教室进行作品进度核实,并对学生作品提出需完善或更改的意见,学生再各自去完成成品,老师在这期间只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论文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探索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1 提高理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的教学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目前,如何实现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华东地区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提高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1 理念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转贴于
2.2 教学内容的创新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运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4]。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
2.3 教学模式的创新
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5]。因此,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2.4 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几年来,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2).
[2] 雷鸣,杨仁斌,铁柏清,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3] 陈伟琪,张珞平.关于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福建环境,2003,20 (2).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践教学经费紧张所导致的实践教学设备的不足;②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多,跨学科的多角度实践研究,综合性强的课题少;③实践课程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开放性探讨为辅,过分强调理论,动手操作性大大减弱;④教师以完成教学目的为主要任务,学生以完成教师要求为主要任务,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1.2 实践教学的问题思考
教育部下达最新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即“夯实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结合、全面提高实践能力”,这给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各个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纷纷兴起,形成“以实践和工厂操作为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主线,教学和各类学习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部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CAD软件应用以及毕业设计等。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认识、实践、深化理解、解决问题的思想探索过程之后,就逐步掌握这一学科的主要矛盾,解决问题也会得心应手。
实践教学的内容也有所改变,首先是实践类型的改变,实践类型有以下两个方面:课内教学内容实践和课外与专业相关的综合性、研究性、开发性、设计性的实践课题。教师给出学生课题的范围,让学生自主地估量自己的能力方向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学生将所研究的课题列出一张清单,教师拿到清单以后会实时监督学生的完成状况,督促学生相关实践的完成。实践教学将多媒体教学和教师指导合为一体,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自主地开发实践课题,并把学生分为几组,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训练(包括实践构想、材料设计、调研、讨论等),共同完成一系列动手操作、数据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2 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2.1 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实习场地不足,学校和工地之间协调困难,实习效果差。学生的实地实习地点应该是工程项目的工地、办公场所和其他相关地点,工地负责人也应当为学生们讲解工地的实际运营情况、用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房地产公司的用人标准等。但由于各个建设工地以效益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理念,紧抓工程进度、成本、安全等,因此大多拒绝学生参加工地实习;同意学生参加工地实习的公司,也不会耐心为学生讲解生产要求和相关的专业实践,更不会让学生动手操作相关的技术。这样实习达到的效果就很差,学生从中学不到与专业有关的企业生产知识,也不熟悉相关的操作技能和流程,所以很多实习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而已。②由于学校的培养模式“重基础、多方向”,所以教师讲授的与实习操作有关的内容就很少,学生参与实习的目标感就比较模糊,往往抓不住重点。③实习学生人数近几年在不断增多,大多的实习又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学生的管理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学校采取分批次、小规模的实习方法。这样以来学生的流动性和自由性又变大,教师和专业的人员很难对他们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教学。④学校高学历、高学位的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没有指定一套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性较强的、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业务考核方式等。
2.2 实习环节的思考
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要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其次,要对道路、房屋、桥梁等土木工程所从事的行业有形象的感知和把握,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建立起理论和具体实践方面的联系,培养专业意识和操作能力,以及对自我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打算和就业方面的考虑。学校的生产实习也根据具体情况变为两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实习,企业工地实习。认识实习在教师介绍、学生集体参观、观看录像、操作教学模型等形式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很多学生自己向施工企业、设计院等单位提出申请,之后进入其中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和需要的专业知识。
关键词 高职;制剂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35-02
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是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等制药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药品生产设备操作、维护技能为目标,涉及的内容包括制剂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使用维护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利用一些制剂设备的结构图片、设备构件模型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设备的运动特征、工作原理等较为抽象的内容只能通过教师的口头描述,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效果不佳。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使教学中较为抽象的内容能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并为教学提供多样化、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得到很大的充实及改进。近年来,笔者对多媒体技术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践,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
优势
1.1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教学难以描述的制剂设备运行特征、工作原理等内容,通过图文、声像形象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视觉和听觉上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使抽象的内容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图、文、声、像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各类制剂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使用维护,能够促使学生将形象、抽象、逻辑多种思维融为一体,拓宽思维空间,使教学活动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1.2 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突破教学难点
在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中,各种常用制剂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使用与维护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传统教学中,授课教师每次课需花很多时间去描述设备结构、运行的特点,但教学效果却不佳,常出现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的现象。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学生能够直观看到制剂设备的结构组成、运行过程,克服原有的认识障碍,教学的难点自然就容易解决。
1.3 扩大教学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制药工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于药品生产中,而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制剂设备发展的前沿信息展示给学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条件。
1.4 克服场地限制,将场景教学引入课堂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将场景教学引入课堂中,在没有条件或机会参与现场教学时,可利用影视展示开展课堂场景教学,解决学生不能到制药企业生产一线临岗参观学习及校内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如将制药企业药品生产设备工作情况进行摄制、编辑、归类,在课堂上与相应的图片、实物进行对照式的讲解,使教学更贴近实际生产需要,克服传统封锁、纯理论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方法
2.1 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否达到较好的效果,关键是要制作一套高质量的课件。课件制作之前,应认真构思讲授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教学设计以及相应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的选择,使之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课件的制作应少字多图、文字精炼、重点突出,具有一定的整体设计性。除了文字、图片之外,多媒体课件还应引入相应的视频、动画等手段表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压片机运行过程时,可以播放压片机运行的视频或动画,这样就能很形象直观地表现压片机“充填压片出片”的过程;讲水针生产灌封设备时,可播放拉丝封口的视频,能够很直观地呈现安瓿预热、拉丝封口的整个过程。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增强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2.2 建立多媒体素材库
充足的多媒体素材,是制作高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关键。因此,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尤其重要。多媒体素材库是对各种多媒体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后的收集存储,存储的方式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如建立网络服务器存储、光碟存储、电脑硬盘存储等。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的多媒体素材主要有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建立较为完整的多媒体素材库需靠平时的收集积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从互联网搜索下载后分类储存,一般在精品课程、制药机械生产企业等网站会有相关素材下载,但能下载素材的数量较少,同时会涉及素材版权归属问题;2)向软件开发公司购买,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定制素材,但费用较高;3)自行制作素材,制剂设备的结构、运行视频,可到制药企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制药机械展览会等场地拍摄,然后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将拍摄的视频片段进行编辑制作、分类存储。笔者认为自行制作素材的方法最可取,所制作的视频最能符合自己教学的思路及设计,而且制得的视频素材不存在版权争议问题,同时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更新。
2.3 应用仿真实训系统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对一些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不足的高职院校,引入合适的仿真实训系统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将有很大的帮助。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于2007年引入的制药类仿真实训系统,在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其具有的某些独特功能是视频、动画无法比拟的。例如,讲高效混合制粒机时,通过多媒体技术链接至仿真实训系统,能呈现出三维的高效混合制粒机,并且能对其结构进行一步步的分解,还可以设定角色完成设备的操作、维护任务。仿真实训系统除课堂教学应用外,还能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
3 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多媒体教学引发的思考
3.1 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在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传统教学模式所具有的某些功能也是多媒体教学所不具备的。由于大多数多媒体教学都是采用投影的方式,时间一长就容易使学生视觉产生疲劳,从而使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讲到某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时,适当地用黑板进行板书,能够使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更牢固地把握知识,增强课堂授课效果。
3.2 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注重教学的连贯性、紧凑性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完全代替教学,也不能取代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认为只要有了多媒体课件,一切授课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容易产生“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应认真备好每一次课,除了对授课的内容了如指掌以外,还必须熟悉每张幻灯片所包含的内容、知识点对应的图片及视频,清楚各知识点出现顺序、位置等细节问题,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连贯性、紧凑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3 加强教学中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由教学的双边性所决定的,教学中只有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才是有效的。只有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的主动性,显然是搞不好教学的。因此,在制药设备使用与维护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讨论、案例分析、问题引入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例如,讲中药制丸设备工作原理时,可以先问学生汤圆的做法,由于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学生会很积极响应,再引申到中药丸剂的制备的方法及设备工作原理。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除能活跃课堂气氛外,还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兴致勃勃。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态度,精心设计教学,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高校现阶段的体育教育课程已不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不上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转变,高校大学生教育目标正发生着变化。高校原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僵化,人才培养规格不高,办学特色不突出,严重阻碍了高校大学生长远发展。为此,站在大学教育目标视角下,来改变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课程体系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培养目标。这也是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对课程的具体时间安排、内容选择、课程效果回馈系统的建立以及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同步情况等。教师应该以培养目的为基础来对学生实施目标培养和技能培养。就以往的体育教育模式来看。体育教育不单单只限于学校,在社会中也具有很多的体育教育者,就目前来说,对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十分重要的。要将体育教育当作一件全社会推广的事情去做,而不是单纯只局限于高校。开阔体育教师的眼界。为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帮助全社会建立终生体育教育意识。
2.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一般认为,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课程的排列形式和修习形式来认识,课程排列形式是指性质不同的课程的次序和比重,主要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包括一般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次序和比重。课程修习形式是指允许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由选修,即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排列形式来看,课程内容设置主要是依据国家的指导性文件,分为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几部分。现阶段根据大学教育目标来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的现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发现,在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
1.教学目标过分强调体育技能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育主要是为了追求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发展,体育教育中的考试色彩过于浓重,学生对了应付考试而去上体育课,而不是真正的喜欢高校所选择的体育项目。高校应该明确的知道,为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能太片面的追求成绩。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出发,理论知识和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体育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的正确的运动观念、并且以此来培养他们终生体育的意识。
2.体育教学内容老化,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就现在来说,高校现阶段的体育教育处于单一和传统的教育模式。体育课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以教师为核心,重视知识的传递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受,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同时因为高校体育老师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不强,这就使得大学生不能够接受到系统体育教育。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对大学生的日后生活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因为高校对体育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对体育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现阶段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所以体育教育的改革中仍然具有很大的阻力。所以,体育课程设计中仍具有很大的缺陷。而这种缺陷正是导致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兴趣缺失的根本问题。
三、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改进策略
1.健康与体育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健康第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看展所有体育课程的最基本要求。以此为目的,设置合理科学的体育课程。让大学生能够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和体育技能的掌握,无论使用哪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只要能够保证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使得大学生能够接受最为正确合理的体育教育方式,那么这种体育教育模式就是正确的。健康第的根本就在于在保护学生的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国家课程改革相结合,突破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以及对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建立。增强体育教育的趣味性,让体育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提高体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2.课程设置多元化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高校应该设定不同水平的体育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这样一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体育课程,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开设提高班,保证体育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能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获得更好的突破,同时也应该设立基础班,帮助部分体育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打好自己的体育基础。同时也应该重视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基础知识教育,保证学生能够在以后的运动不会出现基础性的错误。
现代体育教育应该提倡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育的现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搭配课堂时间,在上课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体育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得体育教育的同时,能够达到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3.以市场需求出发来设置体育课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所以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是指应该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出发,从而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由于社会也需要有复合型的综合人才,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也要注意对于学生进行多方面培养,要设置足够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要求,同时也要使得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之后,还要尽可能多的选修与以后的工作相关的人文类选修课程,注意培养多面性的人才,并且要从实际出发,对于现有课程进行适当修改。
4.体育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社会发展迅速,需要具备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这就要求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时间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该仅仅只是将那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加以实际运用。同时,新时期的课改也需要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将进行改革,要把重心放在对于学生的对于新思想、新理念的掌握及实际运用能力上面。所以,在体育教育课程上面,老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与实际用,并且要温故而知新,时也可以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由此及彼,加强对于旧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学习时的理解能力,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体育类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发展,同时综合素质也能在整体上有所提升。
三、总结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新时期中职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让中职学生充分认识所学的专业,确定专业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所以,在中职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开设这门课程。如何提高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1.课程介绍
刚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较为陌生,对新课程感到好奇而又有疑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向学生详细介绍课程,不但要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要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期望。可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理解课程的字面意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从旁点评,给予一定的表扬,再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认识课程的重要作用。
2.成功教育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成功体验相对较少,未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良好的学习信心。自信心缺乏是造成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教师在完成课程介绍后可开展成功教学:一是介绍本校成功的、优秀的毕业生事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到中职学生一样能成功;二是在教学中,可适当应用励志故事,让学生调整心态,激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具体而言,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可使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名人创业的成功故事激励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小组讨论法,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对课程教材提供的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再让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不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
1.职业生涯规划演讲
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改进课程考核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和提升自我,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不仅在于试卷测试,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观念意识等均得到积极的转变。所以,应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该课程考核的出发点,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三方面综合性考核。在日常学习表现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课程教学,考核注重学生参与讨论、发言、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笔记、成绩进步等。学习笔记并不是简单的课程笔记,应包括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笔记进行仔细的批注,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学习终结考核的主要考核项目有求职信息、创业计划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等。教师对这些材料不应单一地评分,而应对材料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做出客观、全面、合理的评价。
3.促进课程的专业化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素养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讲授基础理论,还需要传授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和素养的技能,给予学生心理和技能上的指导,例如,做人做事、学习态度、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因此,教师应实现专业化,应多参加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关的资格,强化教学的专业性。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应从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课程考核及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靳艳玲.关于提高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和思考[J].广西教育,2010(2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进程不断推进,买方市场的普遍形成,面对这一形式,市场营销日益成为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航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社会对专业化、年轻化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基于此,本文从《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手段来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粗浅的建议。
0引言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也是经济管理各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因此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对提高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核心课程的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全国高职院校普通开设的同时,各种各样的教材、教学方法在不同的院校出现,虽然这样有利于避免教学的单一化,但若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不成功的。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调研发现,认为《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创新力度不大,所存在的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主要地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即使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但采用的案例也是老一套,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有时会出现教师“一张口讲,学生就知道讲些什么”的尴尬局面。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重了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被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步伐抛到了后面。(2)专业型教师严重缺乏。由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从事市场营销的实战经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专业型教师在高职院校里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使得教师只能从一些参考书上借鉴一些理论知识和案例给学生讲解,实事求是的说,有的教师备一次课用上几年,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所授课的内容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潮流不相吻合,学生求知、求新、求异的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严重“缺钙”。(3)教材建设滞后,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明显欠缺。虽然近几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市场营销学》教材有几十种,但是主要内容相互借鉴部分太严重,缺少特色,尤其是能适应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编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2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扎实有效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要在短期内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营销人才,对高职院校来说,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必须在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对《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技巧》、《商务谈判》、《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学》等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删去这几门课程的共同部分,从整体上把课程内容的讲授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各科教师就能突出重点,能有充足的时间从整体上保证本专业的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经过重新组合后,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更加突出,给学生能留下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以便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是实践锻炼后,学生进入社会,就非常容易的把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的营销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防止“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相粘合的现象,这样就能够在短期内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市场营销人才。
2.2教学手段的创新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那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必须要改变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换角色,换位思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手段需要加强:
(1)案例讨论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只讲授《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起来,这样就会陷入“学生厌学一教师厌讲一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陷阱,最终导致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市场营销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启发性,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市场营销学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角色互换
要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单纯教的模式,在教学设计上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有目的的安排一些课程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知识,可到网络上搜索一些案例,可通过报纸、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也可以亲自到企业进行调研或亲自实践,这样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到讲台进行10分钟的主题发言,通过角色互换,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教师除认真听学生教授课之外,要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循环滚动式教学
所谓循环滚动式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可以分成相关大类,一个阶段讲解每一大类每一部分,等第一大类第一部分讲完之后,接着讲第二大类的第一部分,如此循环下去,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同一类知识的听觉疲劳,可以给学生不断补充新鲜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提前全面了解本课程的教学框架,避免学生出现“学着前面的忘着后面的”的现象。笔者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得知:把市场营销的“4PS”分阶段的循环滚动式教学比单纯的按章节依次讲下去教学效果要好的多,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循环滚动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系统性。
(4)情景模拟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加艺术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巧妙地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厂商、推销者、顾客等不同角色,给教学相关知识点创设一个平台,使学生把学习知识融入到一定得场景中,达到在演练中学习,在演练中提高。正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讲授促销的手段时,就把男女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确立一个组长,分头讨论每一个小组要促销的商品和采取的主要促销手段,然后创设情景演示让学生演示,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参与气氛非常热烈,每一位学生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时教师要认真的总结,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解答和指导,这样可以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任务在和谐、活泼、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3教学考核的改革
为了有效地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效果,推进教学考核手段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在教学考核中可以适当缩减营销理论的考核成绩,重点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的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考核部分,注重学生平时课程的学习成绩。通过教学观察把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与平时成绩的考核按照3:4:3的比例是合适的,这样有利于改变传统单纯的理论考核成绩,有利于把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成绩发挥出来。
考核的方式一旦变化,学生就会灵活的跟着成绩的“指挥棒”走,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营销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进一步加强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