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理解类 课后习题 策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理解”类课后习题呢?我认为应根据“理解”的对象来灵活处理。关于“理解”类习题,人教版教材设置的理解的对象分为理解字词、语句、段落篇章三种。下面我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落实措施。
1理解字词类练习题
(1)联系全文进行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一文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关于“魂”字的理解,我认为“魂”是本文的题眼,是中心,是难点,要学懂了全文才能完全弄明白。所以,在第一课时我给学生留了问题:课文以“梅花魂”为题目,那梅花的“魂”到底是什么呢?仔细学习课文,学完课文后总结、汇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得非常投入。第二课时结束后,学生汇报:梅花的“魂”是“天气愈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2)对比、辨析词语帮助理解。如四年级下册第9课《自然之道》课后第3题:我能说出用上带点词语好在哪里,并把这几个句子抄下来。“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关于带点词语的理解,我的做法是把这个句子和去掉带点词语后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比加上这些词有什么好处;另一种做法是把“极不情愿”换成“不情愿”,把“颓丧”换在“沮丧”,让学生辨析两个词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为自己在习作中准确用词打好基础。
2理解语句类练习题
(1)以习题为理解全文的切入点,找出课文中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思考、交流汇报来帮助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第3题:“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把这个题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从“快乐”“惧怕”两词入手,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做好读书批注,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通过大家积极反馈读书体会,分享众人的读书成果,形成共识,理解作者“读到书而快乐”和“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窃读而惧怕”的矛盾心理。通过这个比较长的过程,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相当到位。这个习题就完成得很好了。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如五年级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课后第3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含义很深刻,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的确不易,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帮助理解,学生由这句话想到了很多,理解深刻了很多,说出的感想也较之前提升不少;可有的学生的理解还是很肤浅,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某些人因为无法拒绝诱惑而走上“违背原则”的道路,严重的可能犯罪的事实,这样一来,学生想的、说的范围更加广泛,理解愈加到位,并形成一种认识,将对他们的人生观的确立也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3理解段落、篇章类练习题
(1)观察、总结法。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第11课课后第4题: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课标第三学段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这个练习,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文章的结构,想想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之前学过方法加以概括和总结。很明显,只要学生细致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中间写了事情的经过,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如此一来,学生也理解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并在今后学习中如果遇到相同体裁的文章能准确辨识、理解。
(2)概括、提炼法。如六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第2题: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联系,试着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在落实这道练习题时,我先让学生概括各部分的意思,观察、发现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内在关系,即第一部分写得是“悼念伯父”,接下来的几个部分讲了伯父和“我”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的一些事情,学生就能明白第一部分讲得是“伯父得到很多人的爱戴”这一事实,后面的部分写了“伯父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按“先果后因”的顺序写的。
总之,以上几种方法是笔者在教学“理解”类课后习题过程中常用的一些策略,这些策略有时也可以相互融合、渗透。
参考文献
一、定准一个位置,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型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首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知识窗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把“知识窗”和“窗外事”或者“大家一起来”栏目共同形成一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有限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他们的各种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培养。
二、拉住一个知识点,牵出丰富的学习内容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在“知识窗”一栏设计了丰富的内容,涵盖了生活常识、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社会等知识,每一个单元都根据单元的主题有所侧重,但是每个小小的知识窗里所呈现的内容并不多,只有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要想把少量的知识内容形成一节综合实践课,就要拓展内容,让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如:五年级下册《海洋的颜色》只讲了大海的颜色,以及颜色形成的原因。教学时,完全可以把大海中的景观,以及动物、植物、矿物丰富的物产资源牵出来作为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设计一个表格,激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以知识窗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学生搜集资料。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搜集资料总是不太习惯,要么受家庭条件限制,要么受个人的学习兴趣影响,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激励学生完成任务,帮助学生养成课前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把教学内容交待给学生,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准备什么,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深厚的兴趣去完成课前搜集资料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去吸引学生,然后把任务设计成表格,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而不是漫无天际地搜寻,这样不仅能提高收集资料的效率,还能减轻学习压力。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知识窗《山水诗人王维》时,可以让学生收集王维的山水诗有哪些,然后再收集还有哪些诗人也写了山水诗,代表作是什么。再如,六年级上册的知识窗《社会公德》时,让学生收集除了课本上提到的社会公德以外,还有哪些社会公德,再收集社会公德公益广告,每个内容致少写三条,最后设计一条公益V告。
四、当好一名学生,同学生一起准备
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安排学生收集资料的同时,也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并且进行整理,挑选出学生可能收集不到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郑成功》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影视片断,或者当时的历史背景材料,制作成课件,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大海的颜色》时,可以收集一些导游员讲解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减轻教学负担。
五、交还一个权利,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示自我,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认识,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习、探索、活动的权力交给学生,或者抛出一个任务,或者设计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大海的颜色》,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动植物画成画,然后向导游员一样在课堂上解说,学生的绘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必然会得到发展。再如,教学三年级《少儿广播的开端》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制作一个电视机模型,课堂上让学生在“电视机”里面进行播报新闻,还可以让学生变成小记者进行现场采仿,这样,学生不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视与关注的程度与会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六、借助一个平台,打造一个立体教学氛围
知识窗教学原本是很枯燥的,如果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声像色展示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互动交流,课堂就会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例如,五年级下册《大海的颜色》,通过多媒体的投影功能可以展示学生的画作,利用大屏幕呈现给学生,学生讲解起来动作及语气会收放自如,观察起来也会赏心悦目。
七、拓展一个空间,激励学生继续开展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29-01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和基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阅读空间,让学生顺利完成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有效发散、深度延伸,挖掘自己感兴趣的因素,从而找到适合自身语文能力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渠道。由此,教师应当将如何融入生本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以贴近学生的心理感知进行渗透式引导,让学生能够全面释放自己,将“个性”理解充分融入阅读。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个性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的策略。
一、营造轻松氛围,创设个性化阅读环境
课堂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意识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如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有着鼓励、支持的心理暗示作用,能够让学生抛开压力、放下顾虑,完全融入阅读环境中。教师应将阅读教学引向轻松、愉悦的情境,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还要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使阅读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并引导学生不严苛追求标准答案,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感悟。由此,学生们开始放松阅读,交流阅读心得。有的学生从持之以恒的角度出发,认为做人不能三心二意,而要有坚定的目标。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下,学生们通过自由讨论找到了阅读启示方向,达成高效的个性化阅读目的。
二、尊重学生主体,增强个性化阅读意识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生本教学思路,要以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学生要从按任务阅读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融入自己独立的阅读感受,以拓宽阅读视野,强化阅读能力。
(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阅读应当是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但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早已习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阅读,对阅读内容没有基本的选择判断能力,这样被动的阅读只会让学生失去发挥其主体阅读能力的机会,展示不出个性与自信,导致生本教学实施无从谈起。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将阅读视野放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积极性,展示出个性判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海伦・凯勒》时,教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权,引导学生将目光从课本放到课外,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如有的学生选择海伦・凯勒的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的学生选择了同样身残志坚的“中国海伦”张海迪的作品,还有的学生则选择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展示出学生自由阅读的意识,促进了学生个性阅读选择能力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自主调整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推助力,科学的、适合自身认知习惯的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迅速投入阅读过程,最大限度地吸收阅读信息,全面发散阅读思维。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指示学生怎样阅读,而不是让学生去探究、挖掘阅读渠道,阅读效果差强人意。教师要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个性,还需要给予他们充足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主调整阅读方式,追求探究式阅读,而不是完成任务式阅读。例如,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认为最方便、最实用的方式进行辅助式阅读。学生很快就行动起来,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列出人物关系,总结了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用缜密的思维来助推阅读。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回忆、收集与嫦娥及中秋佳节有关的诗句,以感性发散来主导阅读行为。由此可见,自主调整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发掘个性认知,释放阅读张力。
三、重视个体感受,拓展个性化阅读层次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任务的有序执行上,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思想,因而阅读感受也多姿多彩,教师不能用模式化的教学去抹杀学生的阅读感受,而是要围绕生本教育理念,将关注角度细化到个体,以开放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感受,让阅读达到更加深刻的思维层次。教师要预设课堂生成,允许标准答案以外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追求多角度的、富有创新力的阅读思考。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说勤奋》的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拓展中要让学生去自主发散自己的感受,勇于提出不同想法。如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光是勤奋就够了吗?做任何事情还应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表达感受,拓宽了阅读层次,得到深刻的启发:虽然光靠勤奋是不足以成功的,但勤奋是成功的必备品质。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比较薄弱,甚至缺失。因此,有必要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教学策略:一是开展课题实验,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促进研究;二是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学习;三是开展阅读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挖掘;开发;整合;资源
当今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醒目、简明扼要、概括性强、信息量大、易于比较等特点,在各种媒体中广泛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提取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状分析与理性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三学段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小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还比较薄弱,甚至缺失。
现状一: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现状二:非连续性文本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自身对这种文本缺乏研究,课堂上较少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践活动。
现状三: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但对于图表、表格、清单、徽标、说明书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较为薄弱,表现在不习惯于阅读图表类的文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
反观以上的教学现状,应如何提高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视度?应如何充分运用现行的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怎样将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相融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怎样沿着《课标》指引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实践探索与教学策略
(一)开展课题实验,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促进研究
许多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比较模糊,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实践价值、教学策略及命题方向等都不够清晰。我们可以开展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课题研究,如《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偏低的原因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标的探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策略探析》《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高效教学研究》等。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例研讨、课堂观察、主题辩论课、开发校本教材等多种方式,在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与提升总结之中,加强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学习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从连续性文本中设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但在教学上是相辅相承的。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运用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表达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可让学生抓住表示方位的词语,画出天安门广场的平面示意图,然后根据示意图复述这段话。这一设计不仅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了会场布局,还训练了按方位顺序表达的能力。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第四自然段重点写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可以采用列图表的方式,让学生将“恐龙演化的时间”“生息繁衍情况”“特点”及“作者说明的角度”等分别填入表格,通过对比、朗读、复述等,直观感受恐龙的演化过程,体会说明文采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及用词的准确性,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一课,可以出示线路图,与课后的资料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口述经历的省份及重大战役,谈谈体会,以加深对的了解,为体会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做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作用。例如,开学第一天,学生拿到新的课本,可指导他们阅读目录,了解整册书的编排,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心中有数;学习课文,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板书;期末复习时,可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整理知识点。通过这些方式,提炼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2.整合其他学科资源,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效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难觅非连续性文本的踪影,但数学、科学、品生和品社等学科里存在大量的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应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让学生进行图表与文字的对比表达,在将“图”意或“表”意用语言文字表述中,知晓图表的功用与价值。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是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编排的,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可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进行整合学习。通过观察三幅地图的变化,了解中国近代国土被列强强行租借、巧取豪夺的情况;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了解1800~1838年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牟取暴利的激增情况;通过阅读表格,了解中国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割取或强租中国领土的国家及我国被列强侵占或强行租借的地方……这样的整合阅读,省时高效,可锻炼学生学习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三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因学生的生活体验较为单薄,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笔,可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新的生命”进行作文指导。布置学生观察各种花,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颜色、气味;布置学生观察青蛙卵孵化过程或小鸡的孵化过程,填写在表格中,了解它们孵化的秘密。之后,指导学生把观察记录的发现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的训练,对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及图表与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都很有益处。
3.活用生活资源,重视“真实的”“实用的”语文学习
台湾的李玉贵老师说:“为什么非连续性文本会长期被我们集体忽视而不自知?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长久以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了节。”的确,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导游图、楼房设计图、汽车站牌、列车时刻表、合同、产品使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旅游行程安排表等,这些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将其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高年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将“上网的男女比率”“每天上网的时间、地点”“上网目的”“上网活动”“一周平均上网时间”“家长是否支持”等数据和资料,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并写出结论。布置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业时,可尝试布置此类作业:和父母去旅行,设计一个几日游的旅行计划,到达旅游目的地,学会使用地图,看地铁线路图;到科技馆、博物馆担任小导游,学会看导游图,能根据导游图为游客做讲解;学会看列车时刻表,通过互联网订票,等等。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三)开展阅读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如何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怎样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感受文本表达的内涵?怎样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表述?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一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敏锐地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据题目给出的问题进行“定位”,找到信息源,再进行“分析”;三是学会“图文转化”,灵活提取信息,学会比较、归纳、综合;四是分类阅读,各个击破,对于文字类、图形类、表格类等非连续性文本,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总之,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通过“研读教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联系生活”等途径,积极探索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对策,寻求“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相互转换或相互结合的训练点,更好地突显语文课程综合性及实践性的特质。
[参 考 文 献]
在科学界,具有怀疑的精神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起点,如伽利略、富兰克林等;在语文课堂上,具有怀疑的精神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学生学习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的得来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天火之谜》讲述的是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他打破了大家一直以来对雷暴的认识,并且勇于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学完课文,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不仅对雷暴产生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只有经过科学实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明白了自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富兰克林学习,要善于思索,善于观察,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要学会质疑,不断进取。在学生对富兰克林、法布尔等取得的成就敬佩的时候,笔者告知学生:“我们学习,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为什么,这样,你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对于小学生来说,也许他们不一定能在科学道路上走多远,但是一旦学会了质疑,他们就已经在科学的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有了怀疑,保证了兴趣的持续发展,相信学生迸发的科学火花将让你我震惊。
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积极科学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制作,对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意识,丰富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科的科学渗透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语文课堂上也注重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学习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梦圆飞天》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成功,学生在兴奋之余,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能上太空吗?”“宇航员在太空中除了遇到失重问题,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能否有什么办法让宇航员在舱内不受失重的影响?”……于是,笔者让学生回去自己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很显然的,这项作业比任何其他的作业完成的效率要高。五年级语文有个习作练习,就是撰写节水倡议书。当时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恰逢西南地区严重缺水,于是,笔者便决定将“节水”这一习作主题进行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除了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水资源缺乏的资料,让学生增加节约用水的意识,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亲眼看看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产生污染的原因,写出调查报告和倡议书,并且在家里进行了很多实验,提供了很多的节水妙招。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了科学创造的价值以及现代社会也需要他们这些“小小科学家”的献计献策。
三、总结
一、在品读赏鉴中触摸语言的生动性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所以,对于科普文的教学,教师也要把重点放在对文本语言的体味上,引导学生从容咀嚼、细细品味,使其领略科普文生动的语言,从而激活阅读的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品出语文味。
【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片段
1.图文结合,理清变化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是那些在天空中飘浮的水宝宝了。一股冷风吹来,我们又变成了什么?(根据回答,随机板画雨点图、雹子图、雪花图)
2.圈点勾贴,感悟语言
师:那我们又是怎样从空中下来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出有关的词语。(交流反馈,随机出示“打下来、落下来、飘下来”三张词卡)
师:谁愿意将这三个动词贴在对应的“雨点”“雹子”“雪花”的下面?并说说这样贴的理由。
生:因为雹子落下来的速度很快,就用“打下来”,而雪花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所以用“飘下来”。
生:春天下雨沙沙响,就用“落下来”。
3.想象画面,入境品读
师:看,这三个动词作者用得多好啊!请大家边读边想象,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随机点拨)
在这次教学中,教师通过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了解“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形象地写出了这三种事物从空中下来的不同形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是意趣横生的。学生在有滋有味的品读中,感受了语言的生动,触摸了语言的温度。
二、在适度补白中把握语言的科学性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语)为了让读者对事物、事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说明文的作者必须把相关的知识介绍清楚,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应的专有名词。但在当前的科普文教学中,教师对那些专有名词避而不教,生怕涉猎过多,让语文课被贴上“科学课”的标签。如何让“科学”与“语言”和谐共舞?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支”说明最后变成鸟儿的是恐龙的一部分。
生:恐龙进化为鸟儿,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师:这个漫长的演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学生不约而同地答道:中生代时期)
师:看,这就是中生代时期!一起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中生代时期,距今约两亿六千万年,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那时,地球上气候温暖湿润,对恐龙的繁衍十分有利。它们迅速占领了陆地、海洋和天空,成为地球上的主宰。
生:原来中生代时期离我们是这么遥远。
生:怪不得作者要用“漫长”这个词。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科普文对学生了解当前世界的科学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挖掘文本的语言因子、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应关注文本中的科学常识。通过适当补白,使学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来到两亿六千万年前的恐龙世界,既对语言有了直观的感受,又将科学知识融于其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赢。
三、在感悟咀嚼中揣摩语言的缜密性
“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科普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使用的语言,如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的词句,都应准确无误。教学科普文时就要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用词艺术。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学片段
1.自主读文,概括要点
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
2.细读文本,含英咀华
师:其实,第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写鲸的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通过这许多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鲸的大。
师:是的,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是那么多组数字,只有“十几头”用得太模糊了,如果换成“十五头”或者“十八头”不是更加准确吗?
生(沉思片刻):不行,因为鲸和肥猪的体重都是不确定的。
生:用模糊的数字反而更加准确。
3.适时小结,习得方法
师:看来这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这也是科普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其实像这样的用法课文里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找出来体会体会。
科普文的语言准确、简明、缜密,是训练学生正确选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的好素材。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中的模糊数字,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揣摩、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语言的缜密性。教学的过程没有生搬硬套,没有强塞猛填,可谓水到渠成。
四、在比照整合中体味语言的多样性
科普文可分成知识性科普文和文艺性科普文,作者往往会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和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或严谨平实,或生动传神,不一而足。如果仅仅让学生了解语言的知识性,而忽略它的多样性就有浅尝辄止之嫌,而比照整合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片段
1.自主填表,对比阅读
教师发放自主学习卡,让学生画出《鲸》和《松鼠》的重点句对比阅读。表格如下: 《松鼠》 《鲸》
内 容
表达方法
语言特色
2.集体评议,完善表格
抽取典型语句汇报交流,在充分了解两者在内容、表达方法上的异同后,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松鼠》和《鲸》中关键性的语句,想一想它们在语言特色上有什么区别。
生:布封写的松鼠有一点像人的感觉。
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生:《鲸》写得比较严谨,一看就是科普文。
师:是的,同样是描写动物,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所以《松鼠》的语言显得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而《鲸》一课则显得精练平实。
3.探讨写法,积累内化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科普文的写法:学习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
教师精选对比点,通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让学生习得语言之法。学生经历了从“课文深入体验”到“同组类比感悟”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又及时总结写法,学生在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之余,明白科普文的语言并不单是质朴平实的,形象生动有时也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大大提高了鉴赏能力。
【关键词】单元整体观 习作教学 读写结合 综合联动
关于习作教学,一线教师和从事研究的专家一直都在探索、实践和研究,大家往往都是针对单篇单元习作进行教材研读和教学思考,更多出现的是在一两节课中对学生进行习作要求分析、素材选择、方法练习等方面的指导,但对基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策略却极少关注,本文就此开展了探寻。
一、化零为整,明确目标
综观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是以主题来划分的,即同一个单元中每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对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教师要有“化零为整”的智慧。
要做好单元习作教学的整体设计,前提是深研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样依托文化主题来编排的,预设好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单元的习作目标,确定系统的习作训练要求,让学生在训练中习得写作技法,为单元习作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习作主题是“说明文”,单元习作目标是学生能运用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表达方法练写说明文,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在给该单元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习作训练要求。
《鲸》:明确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学习课文按几个方面来描写动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写动物特点的说明方法学写一段话;能用学到的说明方法练写鲸的自述。
《松鼠》:通过对《鲸》和《松鼠》的比较,发现《松鼠》写法的特点,明白《松鼠》的构段方式;学习《松鼠》仔细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方法,仿写一种小动物。
《新型玻璃》:明确课文介绍新型玻璃采用“特点+用途”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特点;运用课文中“特点+用途”的介绍方式介绍一种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前3个自然段相同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学习这篇说明文的构段方式和语言特点,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一种事物。
口语交际:课前搜集、了解一些商品,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会阅读说明书,能按照几个方面有序地介绍一样商品;设计一段广告词来介绍一样商品。
交流平台:能说出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能在课文中、习作中或课外找出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例子;会使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句子。
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始终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时落实好这些目标,能有效降低单元习作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时,一定能学得扎实,写得轻松。
这样的习作教学设计模式也可运用在单元导读课上,使其变成导“写”课。教师应当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主动从单元前的提示语中理出单元读写训练的主题,真正提高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在导“写”课上,我们应从单元整组教学出发,思考:“学习这组课文,我们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应该主要抓什么?关注什么?”然后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的图式。
总之,我们在导“写”课上应该让学生站在整体观下感知单元,明确单元写作目标,将单元主题作文的训练要求落实到单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
二、分散练笔,巧得技法
所谓单元整体观下的分散练笔,就是教师在教学时立足每篇课文,多角度、全方位地与文本对话,寻找单元习作与课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实施分散训练,让阅读教学课成为学生单元习作的练习课。
(一)于情感触动处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胸怀习作意识,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文本之情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时,当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了第1~9自然段,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文中的孩子们会兴奋地谈论什么。然后,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写写父母在自己生日那天对自己表达的爱。这样,让学生以文本为据点拓展到生活,为自己的习作寻找到切合素材,激发了表达情感的联系点,从而在表达中提升习作能力。
(二) 于所思所悟中练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时,学完《扁鹊治病》,教师请学生写下《跨越时空的对话》:如果蔡桓公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完《普罗米修斯》,让学生写下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的话。再比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可以写写读后感,或者写一写对“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这句话的理解;学完《鱼游到了纸上》后,除了可以写一写读后感,还可以写一写对聋哑青年的看法。这些都是为提升文本价值和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而设计的练笔。
(三)于阅读做题时练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文中的“小泡泡”提示等来提升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首先,文本中的“小泡泡”是一盏明灯,如果我们能利用“小泡泡”的提示,捕捉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训练,那我们就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课后的习题兼顾理解和表达,既是阅读思考的重点,又是言语表达的训练点。有些习题完全可以纳入习作教学体系。如《人物描写一组》的课后题:“小嘎子和胖墩儿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这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寻找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形象,学会通过人物动作描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于拓展延伸点练
在教学留有极大想象空间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让他们在文中言而未尽之处或空白之处进行补白或续写等,从而提高单元习作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练笔主体角度设计书面表达。可以写写“对自己说”,还可以写写“对课文主人公或其他人物说”。如学了《尊严》《全神贯注》等课文,写写“我想对自己说”;学完《触摸春天》,让学生仿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海伦写一封信,写写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学完《生命 生命》,让学生给作者杏林子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练写,提高学生的片段习作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习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构段方式等进行仿写,在创写中增强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
三、多元联动,整体融通
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多方联动,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逐步积累语言材料,积淀习作素材,获得习得方法,实现单元系统的整体融通。
(一)与课外阅读联动――拓宽习作训练视野
在学完整组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同主题或同主旨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习作训练视野,加深学生对单元习作的理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我是这么组织课外阅读教学的:首先,回顾主题,展示知识树。让学生回顾第七单元中四篇课文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板画知识树。接着,抓典型事例,提炼小标题。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中的四篇文章和《同步阅读》中的四个故事,想想这四篇文章是分别抓住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的,列小标题并交流。然后,品典型事例,抒感。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把动物当成人来进行描写。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用抓典型事例的方法练写。最后,推荐《有志气有感情的狗》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延伸阅读。
在与课外阅读联动时,还可以推荐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对不同年级教材特点,编制“年级推荐阅读书目”,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积累单元写作素材。
(二)与交流平动――总结习作训练方法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低段称之为“园地”)中,都会根据单元主题安排一个“交流平台”(中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我们可以凭借 “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这两个栏目,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交流自己的发现、收获与体会。如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第一部分让学生交流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印象。这其实是让学生集中回顾、交流本单元描写特点鲜明的人的方法。在第二部分,教材先举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然后,让学生总结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这是对本单元写人方法在学生习作中运用效果的检测与点评。学生在赏析、讨论、点评中优化了习作方法,提高了习作质量。
(三)与口语交际联动――营造习作训练氛围
口语交际和习作联动,可以营造习作训练的氛围。人教版各单元的口语交际大多是与习作安排在同一板块,体现了“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这一理念。比如,我们是这样教学习作课《父母的爱》:首先,学生观看漫画故事,说说自己想到的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往事;接着,回忆课文中感受深刻的地方,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口语交际中的几则小故事;然后,让学生畅谈感悟并联系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鼓励关心,激起学生书写的欲望;最后,学生落实书写。因为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为规范,充满个性。可以说,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四)与综合性学习联动――充实习作训练素材
平时,不少学生总觉得自己缺少写作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单元主题为基点,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实学生的习作训练素材。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翠鸟》的课后就安排了一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笔者设计了一张调查小报告,小报告中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感受和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开展这项实践活动。经过观察、体验,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自己的思考,为单元习作积累了丰富、真实的写作素材,《永安溪的哭泣》《十年后的家乡》等习作也顺利完成。有的单元如果没有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有侧重地在课文学习时布置综合性、实践性的作业。
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在单元整体观下发挥教材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将单元习作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分解,在单元的系统教学中一以贯之,单元习作教学必定能举重若轻、花开似锦!
参考文献:
[1]徐维娜.围绕“单元主题”进行习作训练的尝试――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为例[J].语文知识,2016,(6):91-94.
[2]崔蕾.基于单元整体观照,优化教材习作指导――刍议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视界,2015,(10):23-25.
[3]贺蕾.单元整组兼顾下的读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以五下第二组课文为例浅谈读写融合的有效策略[J].作文教学研究,2014,(3):19-22.
2001年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经验新方法不断涌现,其中尤以中小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中小学的“三三六”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领导和老师参观摩、学习、取经,推动了全国各中小学一轮又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春,我们学校在进行多年课改的基础上,归纳全国的名校课改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各中小学特点的“四环节”教学法,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培训和推广。学校各科目教师都进行着积极的培训,并在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认认真真地学习探索“四环节”教学法,并在扎扎实实地推行“四环节”教学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推行“四环节”应在集体培训的基础上,由由学校教研处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教师在中心教研组活动中,在校内公开课、组内公开课中必须实行“四环节”教学法。这就要求在平时上课时就要积极尝试“四环节”教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学校小学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大部分教师都基本上掌握了“四环节”教学法,能上出质量较高的“四环节”教学课。我校组成讲师团成员、区“四环节”教学攻关组成员,优秀的教师还多次下乡送课,为推动农村学校“四环节”教学法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环节”教学的核心是鼓励学生自学,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校小学部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过去曾有人提出质疑,在小学提倡学生自学有没有可行性。实践证明,在小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材料、互联网去预习、去查资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效果很好。例如讲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牧童》一课,从朗读、讲解、小组讨论交流,到想象诗中的两个画面,都是学生在思维、在活动,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教学效果很好。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三年级数学在教学生数数规律时,由相差两个数到相差五个数、相差十个数,接下去再问一个学生时,该生一下子把差距变成了五十个数,思维很有创新性,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三是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把握时机、有的放矢、有放有收。再例如老师讲三年级《语文》上册《七颗钻石》一课,组织小组讨论时发给每组一张纸条,让学生把讨论结果写在纸条上,然后再分组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效果很好。而另一位老师在讲《赵州桥》一课组织小组讨论时,由于任务不具体、方法不细致,导致学生讨论不深入,学习效果不好。四是点拨训练时留下足够的时间加强作业训练,尤其是数学课,没有足够的作业训练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五是检测总结时,要把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机会。
“四环节”教学在我校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只能是初见成效,还需继续努力,促进工作向纵深发展,况且此项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个别学科、个别老师还把握的不准确,有的甚至还不得要领,需要各单位领导再推他们一把,帮他们一下,使他们尽快适应“四环节”教学的要求。
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四环节”教学法尽管有很多优势,但这不一定适应所有老师。“教无定法”,各单位老师在学习这种方法时,一定要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注重效果,不可生搬硬套。古人说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切实理解了“四环节”教学法,才能更好地运用“四环节”教学法。
一、微讨论:集思广益入主题
在传统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遵循“呈现主题――分析讲解――写作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写作课堂陷入刻板、沉闷、单调的僵局。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强调以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每节课写作主题的兴趣与关注,引导学生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主题,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我的长处》这节课时,笔者考虑到本单元习作主题简单易懂,切入小但是可以延伸的范围广阔,包括学生性格、优点、理想的自我认识,因此,在写作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微广角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长处与本领,谈谈你眼中的小组成员的长处,综合自我看法与他人的评价,总结出自己最有特点的长处是什么。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激发学生对于本课习作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开拓自己的写作思维,收集有益的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二、微思考:问题情境启思维
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启迪学生根据讨论的过程与结果以及问题的情境与矛盾引发有效的思考,提高学生对于写作主题的理解与体会,打开学生有效写作的思维大门。因而,笔者以为,在写作课堂中,教师应以具有明确目的指向、难度适宜、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开展微思考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以思促写,在思考中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奠定自己的写作情感。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写一种小动物》这一课时,笔者根据例文《帅鸽》提出了以下四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帅鸽的哪些方面?(颜色及外形)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过渡句)2.第三自然段描写它的哪些方面?(飞行动作)3.你认为这篇例文用了什么写作方式描写帅鸽?我们要怎样写好一只小动物?笔者引导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探究活动,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的形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运用观察法、比较法以及过渡句等形式描写自己眼中的小动物。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究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有效的质疑与解惑,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微提纲:动笔实践构大纲
提纲是文章构思的起步,是贯穿全文、联系段前段后的支柱,是学生写作逻辑思维与条理情感最有张力的体现。因此,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拟写提纲的方法,让学生做到有题目、有中心、有条理,引导学生在动笔前将之前讨论、思考的结果进行有效整合,养成撰写作文提纲的良好习惯,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条理性与逻辑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