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课程
[DOI]10.13939/ki.zgsc.2015.45.178
在教育学中,学习领域是指按照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所划分的学习范畴。在职业教育领域,学习领域课程是指向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的主题学习单元,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学习单元。
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
本文从学习领域课程学习目标、学习领域课程形式、学习领域学习内容、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流程、学习领域课程学习评价、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意义五个维度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系统的论述,对职业院校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提供实践示范。
1 学习领域课程学习目标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是学习领域课程的核心目标,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①设计自身学习内容,规范学习行为;②工作任务的组织与执行;③知识应用;④交流与合作;⑤获取、处理、应用信息;⑥独立性及责任心;⑦心理承受力。
2 学习领域课程形式
学习领域课程形式见表1。
3 学习领域课程学习内容
以职业任务为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包括以下六个部分:①企业经营环境;②企业工作过程;③企业文化;④企业组织结构;⑤实践知识;⑥理论知识。
知识链接部分的内容见图1。
4 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流程
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流程见表2。
5 学习领域课程学习评价
学习领域课程学习评价是以理论学习成绩与实际工作表现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作为学习领域课程学习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以企业、学校和实习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学习结果的评定,评价结果的权重比例是:企业占50%,学校占30%,学生占20%(见表3)。
6 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意义
6.1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学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熟悉实习企业的工作过程,掌握所在岗位的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的技术本领,丰富理论知识,促进职业成长。
6.2 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一种方法指导
学生领域课程是学生在岗位实习中,学习掌握工作技能要领的一套方法,即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入手,通过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基本组成要素学会如何工作。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不同企业的工作过程,都是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这几个要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使其达到要求的工作成果(见图2);都是识别信息、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和总结六个步骤的完整过程。
6.3 学习领域课程为学生实现向企业合格员工转型进行优化塑造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
学习领域课程是以学生到企业实习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制定课程内容,即围绕工作任务,学习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工作过程、经营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累积,从而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合。
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获得相宜的工作方法、善于与其他员工协作,进而完成自己岗位的工作任务,逐步实现从“新手”到“进步的初学者”的过渡;同时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提供一个长效的学习工具,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铺就前进道路。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柳和玲.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
【关键词】 知疑、重点、运用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97-01
1 提前预习学会知疑
课前预习就是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不能走过程。更不能盲目,要带着问题去自学,归纳总结知识要点,找出难点疑点,提出疑惑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思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1.1 划出概念和名称术语,不使概念模糊混淆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学习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1.2 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解释分析,记下疑点难点
如在预习“细胞增殖”一节时,对较难理解的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DNA树木变化,要在课堂上注意老师的图示与讲解。
1.3 提前草拟笔记
学生通过预习就能知道老师这堂课要讲的那些内容。记笔记可以概括简明的抓住主要,课后去补充:那些需要归纳和总结,那些需要补充,书上没有原话,必须及时记下。这样学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听课上,以免耽误听课。现行的课本旁栏里已留出许多空白,就是用作草拟预习笔记和课堂笔记的。
2 听课,学会思辨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界千姿百态、变化莫测的生物世界
学生听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抓住重点
一节课讲述的知识点不少,但每个知识点并不是同等重要。有的要求我们大概了解解就可以了,即要求对知识识记和识别;有的要求分析理解,即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领会、解释和说明;有的要求掌握重点知识,即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初步运用、分析和重新组织。如“细胞呼吸”一节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部位、过程和产物就是要求达到理解水平的。教师上课时会根据情况做不同的要求,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引下明白重点和非重点,以便把最基本的内容学好。
2.2 掌握基本观点和规律
生物课本中贯穿着许多辨证唯物主义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如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观点,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级高级、水生陆生以及生物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观点。在听课中应该注意教师是怎样运用这些观点去统率教材的,是怎样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去分析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
2.3 正确处理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
教师的文字板书、图示表解等,都是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的、凭籍它们来反映知识的要点,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都是应该记录的。但上课时又不可为记笔记而放松对问题的思考,课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老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思考、质疑、领会问题上。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应以听懂课为目的,可以暂时不记,留下空白处,或作一记号,课后再去回忆、补充、整理。最好将笔记本的每页对折一下,左边记课堂笔记,右边专留给课后整理笔记时补充。
3 全面复习,学会运用
课后复习时,先不忙看教科书,做作业,首先静静地坐下来,仔细地按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的内容回忆一遍。学生如果能回忆出来的,就说明已经掌握了的;回忆不出的,应该有些地方还没有明白,应该马上翻开书,对着笔记好好将这内容看一看,将它弄懂。尝试回忆时一定要注意及时。回忆时要注意一下几点:(一)归纳法是学生在占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提纲挈领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归纳时思维方式可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归纳方法可采用画概念图法和聚合思维法等。(二)比较它是了解事物个性和共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引导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弄懂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比较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性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特性的理解。总之,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教师应教会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正确理解一毕易混、易错的的生物学知识。
4 阅读教科书
教科书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非常精炼、严谨和深刻,是一般的学习参考书无法替代的,所以课后复习时应认真钻研教科书。看教科书时,一要善于把握住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一般每一节都有一段或几段主要内容,每一段中也有一两句中心句子,每一中心句也有几个关键词语,即把握住:中心段——中心句——关键词。二要最好边看边想边写,也就是说在看书的时候,要动脑筋,将概念、原理和要点勾划出来,并可将主要内容用尽可能少的字将它概括出来,写在空白处。看书时,要能做到书越看越薄,也就说明真正弄懂了。
5 独立完成作业
学生的作业、练习和考试卷,对教师来说,可以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对学生个别辅导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可以用来复习和检测,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可以及时加以弥补和提高。做作业时一定要独立完成,不可抄袭。还要注意经常练习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并及时更正错误,旨在克服考试时明白简答题的道理而回答不准确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王永胜主编,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5.
1、学习幼师需要上的课程如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儿童文学、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
2、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免费医学生 学习成绩 分析
为缓解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缺少、队伍建设力量薄弱等状况,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免费医学生),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现在关于免费医学生的研究多数出于政策实施方面,比如对国家实施农村订单式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的意义的讨论,或者对这项政策本身的利弊的分析,而对于免费医学生群体的研究还不多,或者说是针对这个群体的总体生活状况的研究。从免费医学生群体的视角出发,我们随机选取赣南医学院的免费医学生,以他们第1—3学期课程的学习成绩为研究对象,与非免费医学生进行比较,对这个群体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为农村(社区)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医疗卫生人才。
1.比较分析
1.1资料准备
随机选取赣南医学院2010级的免费医学生、非免费医学生各1个班级的学生,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他们大学第1—3学期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两个班级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相同。
1.2结果分析
表?摇?摇?摇?摇免费医学生与非免费医学生第1~3学期课程学习成绩比较
从此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出,在第1~3学期的13门课程中,计算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实验方法概论5门课程,非免费医学生本科1班的学习成绩高于免费医学生本科1班;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免费医学生本科1班的学习成绩高于非免费医学生本科1班。其余课程成绩无统计学意义。
免费医学生入学即已经有了工作单位,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有了稳定的工作保障,存在一定的松懈思想,免费医学生的这种优越感对他们的学习而言,是一种消极强化[1],新乡医学院对免费医学生入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显示,报考动机中经济原因占到了43.3%。;部分学生虽然签订了协议,但是毕业后并不真正愿意到基层工作,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不稳定、迷惘的情绪等;部分学生对医学专业不是很了解,没有清晰的学业规划和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2]。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免费医学生进校就意味着就业,这也是他们报考该专业的原因之一。部分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兴趣低于就业保障带给他们的吸引力,这也是影响部分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
2.讨论
2.1加强免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
免费医学生将是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执行者。身份认同感、职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免费医学生的显著特点不是免费,而是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免费医学生入校时,学校应进行三早教育(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让他们尽早对临床医学专业有所了解,爱上临床医学专业,让他们理解做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树立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观念,坚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意识,培养一批甘于奉献、勇于实践的优秀医学人才,为农村(社区)基层群众解除病痛。
2.2提高免费医学生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免费医学生和非免费医学生虽然学的都是临床医学专业,但是由于学生的动机不尽相同、毕业后服务对象不一样,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也应该有所区别,课程设置上应提高针对性;教师的讲授方式和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免费医学生的特殊性而灵活调整。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增加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内容,增设中医诊断学等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的课程,增加医患沟通学的课程学时,增加农村风俗习惯、民情民风方面的课程。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安排临床课间见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农村(社区)常见病诊疗技术的训练,提高对农村(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针对性。
2.3完善免费医学生守约、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孔子的“民无信不立”等。诚信是立国之道、做人之本、修德之基,古人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学校要把守约、诚信教育作为免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免费医学生的守约、诚信意识,提高免费医学生对守约、诚信等基本道德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免费医学生的信用意识、感恩意识,拒绝违约现象的发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敢于担当的精神,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免费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需求。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教学是学生进入科学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培养学习科学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尝试学习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原理,有针对性地创设条件,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尝试学习法不仅能够冲破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实施科学尝试学习,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和全面发展,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尝试学习的课题选择
尝试教学的特殊方式决定了它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适应性。为了有效地展开尝试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1.选择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知识进行尝试学习
初中科学教材非常贴近生活,学生也是从生活走进科学学习中来的。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直接经验的或者说是常识的知识适合用尝试教学。与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通常学生都比较有兴趣,有尝试的动机,愿意去尝试。比如夏天为什么扇扇子人会觉得凉爽,而用扇子去扇温度计温度计却不会降低温度?为什么小小的塑料吸盘却能挂住一件厚厚的棉衣?等等。当这些问题提出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此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到课本中找答案、去思考讨论,尝试着解决问题,效果当然比教师告诉他们结果要好。
2.选择以旧知识作为铺垫的新知识进行尝试学习
尝试学习所选的课题应该有旧知识作为铺垫,这样学生在进行尝试时才不会无从下手,以致对尝试失去信心。比如:学过了“浮力”后,对后面的“物体的浮与沉”、“二力平衡”就可以用尝试学习了。而学生在进行尝试学习时不仅能复习旧知识,而且能学习新知识,从而体现主体性。
3.当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发生迁移时进行尝试学习
知识迁移是指旧知识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影响。比如在学习了“固体压强”后,学生在课外探究“液体压强”和“气体的压强”,就可以联想到“固体压强”,这样进行尝试学习就很容易了。
4.科学复习课可以进行尝试学习
复习课可以使学生通过复习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传统的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复习,一方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不能照顾到学生个体。可能某个知识点这个学生已经掌握了,而另一个学生没有掌握。当教师和学生一起复习时,就会无形中浪费了已经掌握的学生的时间,而且不能让每一个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采用尝试教学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了。通过尝试练习,学生可以很直接地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复习过程中就会有所侧重。复习课不应让学生成为做题的工具,而应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尝试学习在复习课中无疑能过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与学过的科学概念能产生联想的概念可以进行尝试学习
科学概念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关于“压强”的概念教学时,学生可以能联想“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压强”则是单位面积的压力。这样不仅能记住压强的概念,而且能推出压强的公式。
三、科学课程尝试学习的具体操作
初中科学尝试学习的基本程序是:尝试准备―尝试问题―尝试讨论―自学课本―尝试讨论―尝试实验―尝试练习―尝试评价。下面以探究“二力平衡”为例进行分析。
1.尝试准备
尝试准备是以生活中的现象、经验为基础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初中科学与生活联系很是紧密,而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不仅好奇,而且想探个究竟。在心理上他们已经做好了尝试的准备,并且愿意去尝试,没有学生愿意坐在椅子上听枯燥的讲课。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学生有尝试的动机,并做好了尝试的准备。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是指什么?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然后出示图片,请学生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a)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b)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c)匀速上升的潜水艇;(d)缓缓匀速降落的“神舟”飞船返回舱。
2.尝试问题
做好尝试准备,就要提出尝试问题了。尝试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目的性,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可让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充分激发学习动机,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有趣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我提问:为什么落地的乒乓球会向上弹起来?为什么用力鼓掌时双手会有痛的感觉?为什么明明是自己打了对方一下,可自己也会疼?
当然,尝试问题的提出还应注意难度要适当,否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探究“二力平衡”,我提出这样难度适宜的问题:①图(a)、(b)的电灯和测量船处于( )状态;②图(c)、(d)的潜水艇和飞船处于( )状态;③上两题中物体所处的状态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
3.尝试讨论
提出尝试问题后,有趣的现象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因为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了,所以此时我让学生分组先生生之间讨论,在各组之间走动,进行师生讨论。
师:平衡状态在生活中常不常见?
生回答并举例。
师:至少得有几个力物体才会平衡?
生展开讨论,得出至少两个力才会平衡的结论。
师: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两个力就能够平衡呢?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尝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最后师生进行总结。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这时我不忙着解释谁对谁错,而转入下一步,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
4.自学课本
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很想知道最后的答案,此时我让学生自学课本,自己带着问题去翻看课本找到答案。我作一些适当的指导。学生通过课本,找到有关“二力平衡”的信息,明确有关概念:(1)什么是平衡状态?(2)什么是平衡力?(3)什么是二力平衡?
5.尝试实验
尝试实验是通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初中科学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况且科学本身是一门实验学科,所以尝试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实验尝试操作,进一步验证答案是否正确,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及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探究“二力平衡”实验:
(1)器材
小卡片、细线、铁架台、滑轮两个、钩码一盒、剪刀。
(2)方法
由于决定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多个,因此采用控制变量法,如下图:
(3)实验结果
①使作用在小卡片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图(a)卡片( );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图(b)卡片( )。(平衡/不平衡)
②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图(a)卡片( );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图(c)卡片( )。(平衡/不平衡)
③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图(a),卡片( );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图(d)卡片( )。(平衡/不平衡)
④把硬纸片剪开,卡片( )。(平衡/不平衡)
(4)分析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6.尝试练习
经过尝试实验后,学生已经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了。此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可趁热打铁,掌握并巩固新知识。探究“二力平衡”练习题:
(1)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 )、( )、( )并且在( )。
(3)500N的气球正在缓缓匀速上升,气球受到的浮力为( )N,当它缓缓匀速下降时,受到的浮力为( )N。
(4)某同学用20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2000N的平板车在地面上匀速向东前进,速度为lm/s,平板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是( )N,方向是( );此时车受到的重力和( )力是一对平衡力,这个力的大小是( )N,方向( )。
(5)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 )。
A.肯定是平衡力 B.肯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无法确定
(6)一个小孩沿水平方向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汽车,但小汽车保持静止,则( )
A.小孩对汽车的推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B.小孩对汽车的推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 C.小孩对汽车的推力小于车受到的阻力 D.小孩对汽车的推力与车受到的阻力的大小无法确定
(7)猴子能够轻松地倒挂在树枝上,当其倒挂在树枝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D.猴子很轻,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静止在空中
7.尝试评价
通过尝试练习,我对学生的尝试过程和尝试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了些什么东西,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问题,哪些是重要的,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最后进行总结:(1)什么是平衡状态;(2)什么是平衡力;(4)什么是二力平衡;(4)二力平衡的条件。课后,请学生讨论尝试练习的第7题的B、C选项的异同。
以上七个步骤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适当变化,但以学生为主体的“先练后讲”精神不能变。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尝试学习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完全接受式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地学习,进而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然,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特点,也有它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扬长避短、灵活应用,把各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皮连生.现代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学生 个性化学习 课程变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其中“因材施教”是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到现在还要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不能不让我们再次从“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转到“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的轨道上来。“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孩子个性化学习的体现。这种个性化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由此出发,笔者将就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课程变革之间的关系作如下阐述:
一、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在要求是课程变革的巨大推动力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应以学生的好奇心、好动与创新兴趣为基础,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为动力并由学生去推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也相应要求我们配套的课程要跟上节奏,即进行相应的变革。比如,北京市十一学校自2010年春季开始,就进行了五大尝试,即:自主研修学院:让“消化快”的学生“吃得饱”;科学实验班:培养有科学天赋的拔尖人才;枣林村书院:一对一师徒制培养行业领军人物;学生咨询中心:帮助学生找到他可以伟大的地方;教育援助中心:让学生在适合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这五大尝试不能不说是迎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春天的到来,不能不说是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课程变革和谐结合的成功典范。日本有位心理学家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要看到,学生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教学中如果能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学生全面展示个性能力的时间和空间,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立特性,他们在品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发展的前提。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都在说明,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把学生的个性化潜能激发出来,一定能助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这正是古人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者”啊!学生个性化学习这种内在要求促使教育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上作出调整,变革后的新课程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初中语文有篇文章叫《我的老师》,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蔡老师教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蜜蜂的社会实践,搞这样的活动有益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选择这样的课文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加上理念欠缺,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学生的才艺展示、普通话朗诵比赛、英语口语竞赛、科技知识竞赛等,这一系列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了他们个性化学习的兴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学生谢婷婷在去年淮安市“电信杯”口语竞赛中荣获二等奖,这是我们所做工作的最好证明。以后我们将在激发学生个性潜能方面多研究、多编些教材,让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二、课程变革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课程变革就是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种课程变革在苏教版初一语文编排上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课本的扉页上,《致同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目录上,又分六大部分,即: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其内容覆盖面广,不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再比如,在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的卷首语就能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热情,能挖掘学生应有的个性化潜能,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能创造素质教育的灵动课堂,能引领学生个性发展。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者最近看了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新城初中王海燕老师撰文《延伸到大自然中的美国课堂》,很受感动。美国国日学校School in Woods课堂设置确实是从学生个性化方面出发每学期为学生开设100多节必修和选修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特别是师生们共同体验的野外生存训练,该课程名称叫“School in Woods(森林学校)”,内容丰富,体现了编者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也让学生学会了在各种特殊环境中的生存技能。像梦想在营地起飞(Camp Cheerio),超越激情,逆风飞扬(Zip Line),痛苦并快乐着滑向“深渊”(Mud Slide),聆听自然(Nigth Walk and Fire Story夜行的营火故事会)等,这一系列富有个性化的活动提升了学生野外生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杨口中学通过《德育校本课程》教育(内容包括制度篇、养成篇、实践篇、反思篇)和学农基地实训等方式,也从不同程度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平台。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会在课程变革的基础上阔步前行。
三、课程变革任重道远
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而言,课程变革应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必备的条件。课程变革是我国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客观需要,它的根本任务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升学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变革的核心指向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前《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中小学管理规范》和“五严”业已重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但现实中有的地方教学的硬件设施简陋、师资急待提升、教师结构性紧缺,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导向、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过高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正常进行,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课程变革之路依然艰巨。但我们仍然坚信,随着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就一定会演绎素质教育的精彩,这也是课程变革后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中药鉴定学;自主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71-02
《中药鉴定学》是我校中药专业大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了《药用植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后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以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为研究对象,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品种混乱、质量低劣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等相关问题的应用性学科[1]。课程内容之繁杂,涉及的知识领域之广泛,需要学习对象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较好的实践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学好此门课程,在生产实践中更好的应用中药鉴定技术。
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发现,对于这样一门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的课程,单纯以“教师”为授课主体,“学生”为授课对象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课堂教学进入被动的状态。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富有激情的授课过程并未收到与之相应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未有所提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途径日趋多元化。加之90后的学生群体追求独立的个性特征,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下,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的提高《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提出了“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实践者的广泛认可。所谓自主学习是以尊重学生个体特征为前提,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独立创造的教学环境,以达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2]。这与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所提出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以一定程度激发学生潜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亲身体验、亲自实践的主动学习过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个性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尊重,学习效果得到相应的提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传统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将教学中的经验进行如下的总结。
1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在每堂课程结束前,教师根据下一堂课内容中涉及的有关中药鉴定学研究热点、社会关注焦点、与实际密切相关联的有趣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查阅资料、课前预习等形式在课下完成学习任务。在下一堂课程伊始,学生将分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总结,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对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汇报,能够基本上掌握本堂课程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同时带着小组未能很好解答和理解的问题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设置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习效果。
2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划时代的信息技术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自主学习平台,是促进自主学习教育模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通过建立《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可以将查阅的最新资料、科学研究成果、授课视频、教学资料等上传至网络课程与学生分享,使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对于上课未能很好掌握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课件、教案等资料进行再学习和再掌握。同时构建网络题库,设置章节及单元小测试,学生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后,通过小测试以检测自学的效果。随着网络课程不断的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学课程的内容,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3 灵活多样的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结合中药鉴定学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适应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需求,提高生存技能打下基础。目前在我校中药专业学生中主要开展如下几种实践活动。
3.1 收集中药材标本 《中药鉴定学》实验课程中,提供常用的中药材饮片约260种,而市场中流通中药材约3000种,常用中药材约1200种。可见,仅仅掌握课本中常用中药材的鉴别是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中药鉴定技术的需求。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实验室未能提供的而在临床中常用的其他中药饮片、原药材,或伪品药材。将其放置在固定容器内,作为标本供全体学生及下一届学生参考学习。
3.2 制作中药鉴别树状图 通过中药鉴定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鉴别一味中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课本中的重点药材平均分配给班级中每一位同学。学生对所分配的药材制作中药鉴别树状图,图中包含与药材鉴别相关的所有内容,并辅以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一味药材鉴别的所有信息。学生将制作好的树状图发给教师,教师针对每位同学制作的情况加以点评、赋分并反馈给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达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境界。
3.3 组织各种形式的中药鉴别竞赛 为激发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每年开展以促进和提高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为目的的不同形式的中药鉴别竞赛,如中药性状鉴别口诀编写大赛、中药饮片鉴别大赛、中药粉末鉴别大赛、中药伪品鉴别大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自发的努力准备,反复操作练习,团队互帮互助,进一步夯实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极大的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的使命感。
4 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模式的研究
自主学习教学模的顺利开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对每一位同学建立自主学习过程评价档案,评价中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汇报、小组互评、小组自评、教师评价、竞赛得分、随堂测试、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综合以上得分后给予总评成绩。以总评成绩综合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通过学习效果的评价,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更新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
综上,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习对象,不断创新、敢于破旧立新,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在实践中常思考、善总结,寻找适应《中药鉴定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4.
【关键词】体育;评价;课程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是上承课程目标,下启教学实施的中心环节,直接指向“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任何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最终必须通过课程内容来具体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体现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体育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合理有效的利用学习评价对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善目前体育课的现状,增强学生的主导作用,有效地促进和改善“教”与“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体育评价的定义
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以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评价是评定价值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的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并对增值的途径进行探索的过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部分,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为依据,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相应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信息收集和分析整理,对嘘声的体育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过程。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就是以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为依据,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整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其本质也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一种达到体育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而对其学习进程、学习效果所做的的一种评判,它既包括对学习进程的诊断判定,又包括学习结果的评定。也可以说体育学习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的活动。
二、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
1.对体育适应能力——身体素质评价
对学生体适能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与身体健康有关的体适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适能的评价。其中包括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身体的柔韧性、心肺功能以及身体成分等,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适能主要包括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以及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等。
2.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是人的内隐的心理活动。体育学习评价应以育人为本,评价必须确立以尊重学生以基本前提,使评价变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主要评价学生上课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课中的表现状态、以及课后的锻炼态度,通过“等级记优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通过学习态度评价能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锻炼、自我认识,自我提高都有显著提高。
3.学生的情意表现评价
团结协作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部分学生做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教育过程中,被灌输独立自主的思想,造成他们不懂得合作、分享、互助,团结协作意识淡薄,都存在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的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是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的拼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自信心、责任心的提高是极其有利的。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在准备活动时设计一些有利于大家团结协作的游戏,比如:开小火车(前面一个同学搬起后面一个同学的脚,后面的同学手放在前面同学的肩上)、同舟共济划船(所有的同学站在一条木板上,一起抬脚向前走)、两人三足等。或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竞赛或游戏让学生比赛,比赛完后分析获胜或失败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只有服从集体利益,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要使学生能更好的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必须先让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精神的内涵。
对学生合作精神的评价,主要是看其在学校能不能尊重和理解其他同学,并且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在比赛中遵守比赛规则、尊重执法裁判。还有就是学生的情感评价,评价学生能不能克服困难,评价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是不是能战胜自卑、胆怯的心理,很自信地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锻炼;能不能克服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在遇到困难时超越自己、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做到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
4.体育课程考核评价
体育成绩考核也就是终结性评价,对学生一阶段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整体的评价,也就是我们经常用的考核。1991年5月颁布的《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其评价内容:体育课成绩、《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验成绩,参加早操,课件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情况。大多数学校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大多数学校都采用百分制,在评分过程中都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有的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是采用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分和期末成绩综合,我们学校在评分过程中是采用体育健康常识10分+两操一练10分+回家作业10分+期末成绩70分,侧重学生平时表现、情感表现,从学期开始导期末之间的过程性都进行评价。
三、体育学习评价的现状
1.评价内容比较单一
我们的体育学习目的和任务除了要求学生发展体能和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学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去向上的精神等目标,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过多的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知识本身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方面的评价,更忽视学生的情感评价。比如在学习“分腿跳跃”动作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第一跳过去、第二跳过去的基本动作,比如腿要伸直,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帮忙等情感方面的评价缺失。
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一直以来我们用统一的考核标准、统一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对待每一个同学。经过长时间的实行也发现一些问题,同样的标准有的学生天生体质好,运动能力强,达到目标就比较容易,而一些体型比较胖、运动能力相对比较弱、协调能力差的同学在完成课程考核时就比较困难。时间久了,这些学生对体育课就产生厌倦,失去信心,不喜欢上体育课。因此不注重个体差异,单一的用一种方式评价是不利于激励学生体育的学习。
3.体育评价的虚假性
体育评价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是在体育成绩册上给学生打上优、良等级别,而学生的素质报告书上不需要记载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各方面发生的变化,也体现不出学生的基本情况。目前我们一直出现的问题,教育制定的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考核标准,比如:体制健康标准要求及格率要达到90%,以及教育局对校长考核要求,体育的达标率要再90%以上,学生的成绩单上不能有不及格字样等,这样一来老师都不能按照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也体现不出评价的真实性。
四、体育学习评价的相关对策
1.做好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双重视
在体育学习活动之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运动知识和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和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利用特殊编制的测验、学籍档案盒观察记录分析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本环境的样本进行记录。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重视相对评价,忽视自我评价的现象还存在两种评价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各有功用。许多教师往往把学习评价的精力和重心完全放在体育学业成绩的考核定级这类终结性评价的形式上,对终结性评价的局限性缺乏认识。我们在教学评价中要将过程性评价放在与终结性评价同等位置,对学生的上课过程进行经常性检查和日常观察。
2.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法灵活多变
评价内容大多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我们一直进行的评价大多只体现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考核的评价上,而其他目标(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方面评价较少,尤其是情感目标。因此我们在情感目标的评价上要多下功夫,注重对学生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调空、自信心、意志品质表现(调整心理状态、敢于克服困难、勇敢拼搏、有展示欲望和行为、树立自信);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具有良好合作与交往精神和体育道德(尊重老师、同学,主动承担责任、尊重裁判、对手,赞扬对手,为集体荣誉全力以赴,不埋怨他人,安慰帮助差生或失败的同学。
原来的收集价值客体的信息的方法刻意追求客观和量化,基本是采用测量。缺乏创造性的采用各种有效的质性方法来收集信息,另外,在方法的运用中教师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缺乏创造性、灵活性,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在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改变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评价模式。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集体评议等方式。
3.学习评价、考核内容和教学内容统一性
教学内容、学习评价和考核内容相一致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等功效。由于现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比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器材的缺失、教学过程的意外性,我们在最初教学进度的设计最终与事实不符,也导致我们最后的考核评价总是在最后仓促了是。在考核评价时,把身体素质的考核放在首位,而有一些项目内容只教不评,只教不考。这样就把原本有趣的体育学习变成为枯燥乏味的体能训练,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厌烦体育课。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时要适当根据学校的传统特色及季节的时兴进行编排,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最后的终结性考核进行调整,并多进行过程性评价,将学习评价、考核内容和教学内容统一进行评价。
《新课标》对学生评价多维性和多极性的评价要求,也为我们拓展评价领域,创新新的评价方式指名方向,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要将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法灵活多变,将学习内容、考核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统一。让新的学习评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姚蕾,杨铁黎.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刘纯献.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报,2008(4).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教学素质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职教课程改革要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着重培养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与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组成与培养途径
自主学习能力由五部分构成:主动阅读能力、积极参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定向检索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重在五个方面:培养自主学习习惯、鼓励自主参与意识、指导自主学习方法、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行自主学习的管理策略。我们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抓好课前、强化课堂、不忘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课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社会实践,提出新的理解和方法,教师将学生课前自学笔记中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成讨论提纲。学生在看到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时,会感到分外亲切,这和教师自己提出问题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能积极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一起成为课堂主人,充分体现“师生双主体”这一现代职业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教材内容,知道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结合讲解,指出教材重点内容(包括图表、仪器装置),推敲定义,让学生学会边阅读边思考。教师可根据课前整理的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课后复习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抓住重点,仔细分析,反复思考,理出知识脉络,综合图解,形成阅读笔记。课后阅读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工具书、参考资料,以扩大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2.让思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1)鼓励、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提问。
(2)会思考。思考是学,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独立思考过程。
3.让学生成为实验参与者和评判者,在成功的喜悦中自觉探索。
(1)改变实验课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实验,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提供最自主能动的实践活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演示实验分析归纳记忆学生实验。这就成了验证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不大,学生也没有多大兴趣。我们改变实验教学模式顺序: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准备教师适当提示学生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小组分析、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对一些异常现象,大家讨论、研究,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改进的具体方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大大加强。
(2)利用实验,调动后进学生的积极性。后进学生由于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因素,学习热情不高,而他们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知能力并不差,动手的愿望比看书的愿望强,更渴望教师注意和成功情绪体验,在实验中,我们多给他们发表意见、动手操作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我们再适时给予方法指导和激励,使他们将学习转化为自主的行动。
(3)成立课外实验互助小组,弥补课堂教学在方法、技能训练上不足,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进一步强化探索式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鼓励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充分时间和空间。除了组织实施教材上实验,我们还补充一些生活中常见现象小实验。在实施这些实验时,学生独立设计、实施方案,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等能力。
4.让实训车间成为学生第二课堂。
我校实训车间天天开放,专人管理,充分发挥了职业学校实训车间作用。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今后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有了目标、动力。在实训车间里,我们模拟药厂生产实际,把“做”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做”中提高学生能力,给学生更多的自,学生主要靠自己“练”,有更多空间和时间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学是为了自主学的目标,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构建了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
5.改变教学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心态调整。
稳定的情绪与平和的心态对学习是有利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有时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避免狂妄和消沉,自己教育自己,不断进取,争做强者;教育学生实事求是,客观评价自己,既了解自身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制定目标、采取措施,不断调整心态、控制行为,逐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及时在课堂上给予反馈,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逐步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同时职校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多数还没有建立,所以教师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2.合理分组,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各自发挥。
职校生情况参次不齐,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合理分组,让不同兴趣、能力的学生合理搭配,在互相竞争中各自发挥。
3.改变教学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心态调整。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使之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4.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
对比较抽象的概念(摩尔、等渗等),教师要选择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且通俗易懂事例,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用好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四、体会与反思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我们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学会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需要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对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学校需要跟进教育与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郭晓娜.论教师的教育智慧[D].西南大学,2007.
[2]王河滨.论自主课堂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7.
[3]胡东芳.论“课程共有”――中国特色课程模式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2,(08).
[4]张相学.学校课程管理:赋权后的困惑与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