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

第1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小班化;合作学习

班级人数的减少,给予了师生更大的活动空间,每个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针对性辅导的机会增多了,学生参与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充裕了,因此课堂中的提问不仅仅是检查学生了解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内容,还能够越来越多地引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能够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的形式往往带来的是热热闹闹的课堂,如果下课后全不知道,那么合作学习就完全成了花架子、形式主义,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如何跟课堂中的提问密切相关,问题的设置只要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引发思考,那么在热闹的讨论中学生能够有所得,教学目标顺利达

成,这样的课堂则是学生所喜爱的课堂,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

深刻。

在学习必修一经济生活中关于“商品”这一概念时,要使学生知道商品的含义以及商品的基本属性,并能够判断某一物品是否是商品。“什么是商品?”学生很容易便能从书上找到答案:“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仅仅这样,课堂上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这个问题上来,教学效果并不好。于是在这个问题基础上,继续设问:“地沟油是商品吗?”这一现实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各小组的讨论。有的小组认为地沟油是商品,因为它用于交换,并且是劳动产品;认为它不是商品也有道理,不然国家为什么进行严厉打击呢!接着又引入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地沟油”对人体有害,国家因此对其严厉打击,作为一个消费者,购买食用油绝对不会购买“地沟油”这种毒油,换句话说,“地沟油”不能满足我们对食用油的需要,因此它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也就是说,“地沟油”肯定不是商品。

二、问题的设置要做到答案多元化

小组合作,就要给学生足够的回答问题的思考空间,要能激发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回答。学生的个体各有特点,对于一些问题,往往考虑不全面,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思考就能做到越来越完善。例如,在讲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时,提出如何看待“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经济、政治、哲学等角度深入分析。例如,从消费、生产、税收等经济学的角度,从政府职能等政治学的角度,从具体问题分析、事物普遍联系、认识过程等哲学的角度,或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哲学与经济的关系、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致从政治、经济、哲学三者关系等综合的角度加以论述。这样,通过讨论,学生就能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为何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问题的设置要能够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

小组建立之初,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个误区,就是一味地追求难度,因为只有有难度才有合作的可能,有难度就会让个人无法独立在短时间内完成,但这样忽略了在小组讨论中人人都参与的原则。小班化教学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幸福每一个,小组合作就是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

在小组的构成当中,成员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高低不同,有效的提问要能够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让成员都有话说,或者在共同讨论中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每个成员才能都有收获,同时又能感受到合作交流、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增强了小组成员团队协作意识。例如,在讲授政治必修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

素――国家利益”一课时,可以以中日关系分离聚合、亲疏冷热为切入口,进行分组设置问题,讨论中日关系的昨天、今天、明天。对于中日关系的昨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就可以轻松回答,从中日、、等了解过去,再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今天,各小组介绍中日之间“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再通过问题,中日关系再度降低至冰点以下,及时提醒让大家思考中日关系的明天,通过大家的讨论,结合之前的资料提出问题:“为什么中日关系会出现这样复杂的变化?”最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国际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等知识内容。

第2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框架 多媒体教学 社会体验 参与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16

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这几个方面,当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行尤其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最新时事将融入课本,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也会和考试挂钩,这使课本有些地方的修改不能及时跟上脚步。在此情况下,教材将作出一些改动,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当代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将得到考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艰巨。

一、知识框架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是必需的

当代高中生的政治学科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将面临一些考验,政治又贯穿各个方面,涉及多个领域,经济生活中有政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里有文化,政治和文化反映经济,文化里有哲学,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在学习每个方面都需要拓宽知识面,缺一不可。因此在众多的知识中学生若是毫无章法的学习,便是混乱,没有效率的,也同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构建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本知识重点的把握是关键,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什么都一起抓,教师必须教导学生,学习要有目的性,要有重点。正如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解决问题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解决主要矛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是如此。

知识框架有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在授课的同时为学生列出一个比较完善且具体的知识框架,以便于学生更有效率的掌握知识。例如:在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便是一个大的知识点,它包括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观)。在此便可以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各作为一个主要知识点,由此排列下来,比如发展观的要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告诉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等等。相关重要知识点便由此轻而易举的带出来,相同的,联系观,矛盾观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既方便理解又方便记忆。这种框架可以减轻文科同学的记忆强度,也就是达到减负的效果,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绘制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应用到了教学上来,给师生带来了便利。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有十分必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它可以令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减少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灌输,使教师更容易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根据老师的自身情况,对教材进行一个不一样的解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无疑是给学习带来了一些乐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了解当今世界形势,社会状况,更快速的了解时事,让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不再有那么多的压力。

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更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抛砖引玉,轻松的引出课堂教学重点,无须说教,学生便更容易投入全部的热情到这上面来。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突出重点,让老师围绕重点教学,有目的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十分有效,让高中政治课堂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多媒体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情景教学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它提供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的处理,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加强了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教师讲到经济全球化的章节时,学生便不会及时的理解,因为在国内,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搜索我国对外贸易的典型例子及其状况,和国外的各种市场经济情况,各种对外贸易政策,教师放一段视频,对于学生来说就等于放了一部电影,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和世界的状况,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深度理解。

三、社会体验是学生了解政治的有效途径

本学科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政治生活,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让学生自己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从实践中学习,收获知识。

具体活动可体现为让学生到居民委员会去调查与政府有关政策的信息,公告栏上的许多信息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政府,它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信息公示可以动员人们对政府进行监督,打造一个阳光政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人们更了解政府,信赖政府,支持政府的各种工作。在学生自己的调查后,他们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等,同时强化了学生作为公民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的参加到政治生活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作为公民应有的义务。

四、参与互动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在语言上,教师的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就是在讲课时用到的,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教师讲课的同时,要注重内容美,节奏美,而且还要体现出教师的激情,由此带动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中来。无声语言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教师的目光,应正视或点视学生,却不能斜视和逼视,不然这样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第3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考政治;稳中有变;选择题;热点问题

2013年湖南高考政治试卷中试题分值依然是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政治学科内各个模块的比例分别为:经济生活占30%,政治生活占24%,文化生活占14%,生活与哲学占32%。政治选择题是12~23题,选择题四个模块所占分数为:经济生活16分,政治生活12分,文化生活4分,生活与哲学16分,比例为4∶3∶1∶4,非选择题38题和39题,共5问均为政治试题。经济生活1道,分值为14分;政治生活1道,分值为12分;文化生活1道,分值为10分;生活与哲学2道,分值为16分。2013年湖南高考政治试卷试题分值与结构总体稳定,与往年相比有所变化。

一、2013年湖南高考政治试卷试题的特点

1.稳中有变,特点鲜明

政治在命题的设问和形式上有其新特点,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贯穿了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重点内容有:重视三农问题,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关注民生,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协商民主等。

(2)试题设计遵循生活中引发问题(即设问),突出了对考生探究与构建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8题的设计,以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前后的对比表,引导学生围绕表格及要求,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后作答。

(3)命题风格稳中有变。不变的是,经济生活选择题都比较难,并且难度有加大趋势,要提醒我们重视。39题和2010年全国新课标中命题风格极其相似,参考答案设置方式也相同。变化的是:选择题漫画题淡出,经济学函数图表题崭露头角,39题观点评析题是个新方向,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38题材料题依然是“常规的设问,突破常规的答案”“注重答案的生成,而不是平时教师的归纳和总结”。突出考生思维能力的检验,而不是记忆能力的简单再现。

2.选择题难度加大

表现在经济生活试题开始选用比较难的函数图表,如12题,让很多考生头疼;间隔一年(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政治没有经济学计算题),经济学计算题又开始出山,并且考了利润率这个很多考生在小学都学过却在高中阶段忽视了的一个知识点,和很多高三老师开了个捉迷藏的玩笑。另外,15、18、22题有很多考生做错,很多政治教师反映这些试题比较难、易错。学生考后反映选择题太难,一般得分为20多分。

3.热点问题冷处理

比如我们在备考2013年高考的时候应该都做了很多时政的功课,比如十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国梦、城镇化等几乎都没有考,隐约涉及一些的就是十的知识点,是选择题17题对水资源的强化管理和38题十文化强国等。这启示我们,猜题押题是没有出路的,高考没有“应该考什么,不应该考什么之说”。材料只是载体,时政只是背景,能力和知识才是我们要考查的主题和主体。

二、今后高三备考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夯实基础,注重学科能力,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能力和知识是我们高考要考查的主题和主体。高考政治备考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即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

2.抓住主干,抓纲织网,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把握政、史、地各科的主干知识。对政治学科来说,主要是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与区别。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吃透概念原理,在脑子里要有一张“知识结构图”,做到点线面结合,在综合测试中才可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生活与哲学》复习时,应首先让学生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网络。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科学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又包括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再让学生掌握每一层次内容又包含哪些观点和方法论。这样找到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树”,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与区别。

3.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明确考试要求,掌握考试特点,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2013年高考试题贯穿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在复习备考时就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多角度思考,教材中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就应着重把握好。如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政府职能,党的领导,自主创新,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协商民主等。复习中须关注热点,掌握重点。

2013年高考中热点问题冷处理。材料只是载体,时政只是背景,能力和知识才是我们要考查的主题和主体。要求我们关注热点,掌握重点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具备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看问题要全面,把社会热点问题及有地区特色的问题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要将其放入到有直接联系的科目中去考虑,还要拓宽思维,把其融入有相关联系的各个科目中去,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2013年试题设计遵循生活中引发问题(即设问),突出了对考生探究与构建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8题的设计,以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前后的对比表,引导学生围绕表格及要求,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后作答。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抓课本,搞题海战术,而要积极关注新教材的提法,重视教材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关注科技前沿知识,关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

2013年试题设计选择题难度加大,选择题漫画题淡出,经济学函数图表题崭露头角。39题观点评析题是个新方向,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38题材料题依然是“常规的设问,突破常规的答案”“注重答案的生成,而不是平时老师的归纳和总结”。突出考生思维能力的检验,而不是记忆能力的简单再现……这些特点对我们复习备考有导向作用。所以高三备考应该紧紧围绕高考,针对高考,改进学法,研究考法,提高考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1)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2)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知识。

(3)练习要精选,内容要恰当,试题要注意筛选,符合高考要求,切忌再用题海战术浪费宝贵的时间。经济学函数图表题、观点评析题在今后复习中要多练习。

(4)试题的答案要准、精。要多研究高考试题的评分标准。因为试题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还是在答案文字的数量上都与平时有很大的不同。

(5)要精心研究综合考试标准答案中的“加分规定”,在平时的考试中要尽量向高考的标准答案靠拢,尽量争取加分,要培养自己求新、求异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新课改是当前教育教学的大趋势,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

第4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67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三各科复习都实行分轮复习,无论是三轮还是两轮复习,其中第一轮复习都是紧扣课本,是夯实基础阶段。如果这一阶段复习效果不好,基础不够扎实,很难在后面的复习中实现成绩的提高。因此,高三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笔者现就高三文综政治一轮复习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抓教材,紧扣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学生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阶段政治学科三个模块(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在复习的时候指导学生细看教材,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对于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教师的监督也很重要,在每节课前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一节所复习内容抽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二、列提纲,构建知识框架

高三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已有了解,但由于知识点的孤立记忆及遗忘,学生未能形成一定的体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既要从微观上把握每个知识点,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框架包括两部分:首先,在每复习完一节一课后,及时让学生对本节本课知识进行归纳,列出提纲,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这就是把书读“薄”,然后根据提纲再把知识补充完整,也就是把书再读“厚”。这样就会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有利于全面的系统的掌握知识。其次,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教材知识进行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理清教材的逻辑关系,以便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讲热点,提高运用能力

高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所以它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对于考生来说,既要灵活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又要关心时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掌握其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引发的事件、导致的后果,又要联系所学学科知识,宏观把握,微观切入,多角度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一直是这几年高考的一个重点,如2008年的高考政治题中就涉及有民族问题,雪灾和地震等一系列社会热点。同时,单纯的复习教材知识学生会认为很枯燥,而在复习过程中适时地结合热会热点问题进行复习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经济常识复习时,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让学生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结合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结合十七三中全会有关内容,分析当前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包括及时热点和长期热点,对于像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长期热点,可在复习时联系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即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将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和新鲜材料及时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联系实际,以不断提高适应高考的能力。

四、做练习,巩固复习效果

第5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一、学科内教材内容的整合

简化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形式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和浓缩,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次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体验和实际水平,从而使教学内容活化起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框题内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要熟悉课本内容,敢于调整教学内容,按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大胆调整,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如在《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一框题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个先后秩序的小调整:课本原来先介绍什么是世界观,然后是什么是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包括联系与区别)。但我教学中介绍完世界观后,接着讲授什么是方法论,顺势也把“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讲了。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忆相关内容。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关系密不可分。回头再讲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讲清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观点就自然水落石出,非常清晰了。另外,这节课对另一个知识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也作了个小调整:先介绍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对哲学发展有推动作用;然后再讲授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和反思,因而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另教材中部分哲学原理与相应方法论并不对应,尽管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二者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我们不能让学生把世界观与方法论混为一谈。应该让学生把不同的世界观与相应的方法论对照着学习。如教材讲“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后,再集中讲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我认为,虽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重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尽管同属于两点论和重点论,但二者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它们有自己相应的方法论。在这节课,我是做了调整和补充: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对应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先讲,然后再讲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原理要求抓本质,不可忽视支流,最后才讲两点论和重点论。因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原理及其方法论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区分。应该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框题间教材内容的整合。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进行编写。以生活逻辑为主取代过去的理论逻辑为主,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上我们应该按要求认真落实。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又要灵活处理好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首先,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框题内容偏多,一课时讲不完;有的上一框题的部分内容与下一框题的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连的,此时我觉得应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如在《矛盾》的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两个问题,一是矛盾的同一必性和斗争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偏多,一课时难以完成。同时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这一问题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起讲,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则单独用一课时讲。

二、科际间教学资源的整合

所谓科际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利用政治与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目的密切关联来提高政治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资源整合。在政治课教学中,经常使用语文知识,如经常使用文学修辞语言,有利于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涩的理论形象化,以烘托课堂的气氛。如我讲到崇高理想的作用时,用“指南针”“发动机”“风帆”“灯塔”“路标”来形容,这是比喻法。在教学中,若能适度加入唐诗、宋词、文言、警句、成语、俗语等文学鉴赏,并把文学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巧妙地融为一体,能提高审美情趣,烘托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6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再探究路径一:在同一模块的多个知识点之间一材多用

在同一模块的多个知识点之间,一材多用,反复探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例如,在高中《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典型活动素材,通过对教材“探究活动”的再设计、再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现以《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框第五个“探究活动”(第41页)的再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教材“探究活动”原设计】

“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设问:该地区是根据什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的?”

【对教材“探究活动”再设计】

“结合材料,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一谈该地区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再探究活动价值解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地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并以此来指导本地区的实践,从而取得了成功。因此,我们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该地区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建立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从而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追求真理,充分发挥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积极作用。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该地区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各方面情况,制定完整、准确反映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现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从上述思维过程看:在一个模块的多个知识点之间,一材多用,反复探究,有利于学生深化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再探究路径二:在多个模块之间一材多用

在多个模块之间,一材多用,反复探究,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的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教材的典型活动素材,对教材“探究活动”进行再设计,引导学生再探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感受文化竞争力”(第22、23页)的再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教材“感受文化竞争力”探究活动(部分材料)原设计】

“材料一: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目前,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韩国已成为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2004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5.83%,英国占7.61%,加拿大占3.8%,韩国占大约6%,而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45%。材料二:一位美国前总统说: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美国一位专家评价说: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设问:运用这些材料,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意义。”

【对教材“感受文化竞争力”探究活动(部分材料)再设计】

运用这些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意义。

第7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一、注重基础――及时复习法

及时复习法是指学生在学完一定教学内容后,有目的地及时复习和巩固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其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防止在学习后发生急速遗忘。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再者,政治课教学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教学任务的学科,不能搞突击复习,应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掌握理论,能学会实际运用,通过不同练习题型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所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痕迹,形成记忆,达到理解、掌握教材的目的。

二、注重能力――循环复习法

近年来高考政治等文综学科命题努力使难度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同时又有一个好的区分度指标,做到了一种较理想的平衡。高考政治及文综学科提出的“以文综综合能力命题”,也就是围绕马列主义和当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方法相结合的命题,促进考生政治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培养这种综合能力,宜采用循环复习法。循环往复、不断重复是加深理解与记忆的一种重要复习方法。每次复习均具有螺旋式上升特点,不断获得新收获。学完第一专题部分,及时复习;学过下一专题部分,再将第一专题及第二专题部分的内容全部复习一遍,依此类推。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例如:在学习到经济常识下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容时,要联系经济常识上册国家的宏观调控,让学生明白这都是国家宏观调控所运用的经济手段,从而提高其分析能力。

三、注重综合应用――概括提炼法

综合应用,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这些异同点,对事物加以分类、综合,最后得出事物普遍特征的方法就是综合应用与概括提炼法。要在复习中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它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挖掘教材中的素材,适时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交流和实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背景材料一般包括经济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等,在材料综合分析的过程中考核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农民的收入、劳动者的权利问题,要联系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从众多的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理性结论,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于理性结论的掌握。这种学习方法要求高、难度大,不仅局限于某一节课的内容,而且要根据知识体系,进行跨度较大的综合训练,是一种侧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复习方法,运用得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在总结复习时注重规范表达

在单元或学科复习结束后,对学习内容进行总体分析,确定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要求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去答题。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专业术语,如经济常识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等;哲学常识中的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变、质变、认识、实践、人生价值等;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家政体、共和制、民利、依法治国、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在总结复习时要做到规范书写表达,力争既对又全。在总结课上,学生要学会用线条式板书,配合系统复习,展示教材整体结构。为了加强对知识总体的系统复习,教师可借助图表,如单元知识总表、全书知识体系表,还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由学生归纳整理。这就是系统地复习、巩固知识,应用理论并使其系统化、深刻化的复习过程。尤其是要注意准确使用政治特有的语言,要做到表述准确、逻辑严密、言简意赅、规范、标准、工整,排列有序,一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求不应简单地再现过去的内容。而是深入揭示事物和现象间的新联系。使知识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整体。

五、掌握高效率考试方法,有意识地训练答题技巧

第8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政治教学 三轮复习 基础性 专题性 高效性

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2012年的备考阶段,指导高三复习的教师和许多高三考生一样在不断总结思考:努力增强高考复习的高效性,必须对高三复习作出科学规划。科学备考不仅是对高三教师学科素质的检验,而且影响到政治学科复习效率,更直接关系到高考文综成绩。因此很多学校和教师都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备考的复习顺序、阶段划分、时间准备、内容安排。一般认为高三复习分为三轮:一轮复习打基础,第一年的8月至第二年的3月强化基础知识复习;二轮复习讲热点,4月至5月强化时政热点与教材基础知识整合;三轮复习抓练习,5月至高考前强化综合模拟训练。但是仅仅靠这三轮复习备考或界限分明的阶段划分是远远不够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复习策略,简述如下,以供广大师生借鉴参考。

一、一轮复习突出基础性,夯实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高考试题会选取大量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设立新的问题角度,但知识的落脚点都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的主体知识范围内,高考主观试题答案几乎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因此,在高三全程复习中,我们要始终关注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夯实基础知识更是一轮复习中最重要的任务。

1.时间准备。一轮复习时间可以从第一年的8月开始到第二年的2月底3月初结束。

2.复习顺序既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的模块顺序,又可以先从必修四开始,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内容复习。

3.复习内容以上一年的《考试大纲》为依据。《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教师和学生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确定的复习方向和重点,以《考试大纲》为纲,以现行教材为本,以重点、难点、疑点、盲点为切入点,明确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基本原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轮复习主要从微观上把握高考考点的内在联系,坚持全面覆盖,把知识点把准、夯实,不留知识死角。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不心存侥幸,不仅要重点复习主干知识,还要兼顾非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在复纲中的考点时也要关注考点表述内容和顺序与教材不一致的地方,做好知识的衔接、延伸和补漏。如:《经济生活》中“货币与财富”、“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税收的作用”、“市场与计划”;《政治生活》中“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文化生活》中“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生活与哲学》中“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考点。

4、精心挑选一轮复习辅导用书,这本书的基础知识最好可以由学生自己填写,里面的知识点复习是按照高考考点顺序安排的,每个考点都有典型的例题和练习,有以往的高考试题和各地的模拟试题。

5、本轮可以进行3―4次政治单科模拟考试,试题最好自主命题,结合复习实际滚动式出题。

在第二年新大纲出台后,教师要密切关注考点内容上的增删,可在一轮复习接近尾声后调整复习侧重点,处理好新旧考点的关系,对于新增考点,要有高度的敏锐感,善于捕捉考点变化背后的信息,并指导学生做好复习。要让学生通过这一轮复习,全面、准确、系统、扎实地掌握每一模块,每一个考点,并且做到学以致用,渡过基础关,消灭知识盲点。

二、二轮复习注重专题性,优化结构

第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意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结构体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1.时间准备。二轮复习从3月初到5月初。

2.内容安排上可以同时进行两个专题复习:理论专题与时政专题复习。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专题复习是把握政治理论体系的好方法。通过专题复习,考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全面准确地掌握大量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答题效率。

(1)理论专题学习。主要强调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知识迁移。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复习中可以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模块的知识渗透,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答题时也能防止知识零散、答题片面、丢三落四、张冠李戴的毛病出现。如:《经济生活》可分别以消费、生产、分配、交换为单元绘制体系图,或者重点梳理国家、企业、个人三大角度知识;《政治生活》可分为国体、公民、政府、政体、政党、民族、民主、外交理论;《文化生活》可整合为文化的基础性(文化的含义作用)、文化的规律性(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特殊性(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化的时代性(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大单元知识;《生活与哲学》分为绪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五大板块,其中唯物论又可分为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意识观等,辩证法分为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认识论有实践观、真理观,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等。

理论专题复习时绘制的知识体系图,可以将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来,从宏观上界定学科理论的主干线索,使考生思考问题时清晰地再现学科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为答题提供坚实的空间基础。

此外,还要适当拓展和深化教材知识,如:对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材只讲了是什么、为什么,却没有讲怎么办,而有的题目恰恰考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教材、模拟试题、高考试题帮助学生整理出答此类题的一般规律。又如“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此类的设问都有规律可循,要善于总结,学会举一反三。

(2)热点专题复习。高考从不回避热点,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正是政治学科高考的命题原则之一,把握时代性、关注热点就成为此轮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哪些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呢?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国际国内重大案件、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一般社会现象和大家熟知的自然现象等,这就要求备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搜集整理热点资料,以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为载体,把社会生活和基础知识有机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热点专题复习切忌猜题押题,而是把握高考“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的原则,整合出热点背景下教材涉及的主要知识专题,再根据题目设问角度,选择理论知识,联系材料实际,转换语言作答。

3.二轮复习的模拟训练应以文综训练为主,从单科向文综考试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要引导学生很快适应分值、题量、题型等的变化。

以上两轮复习既从微观上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在纵向复习和横向复习的基础上,5月初可以进行第三轮复习。

三、三轮复习强调高效性,提高效率

一般复习把此轮称为“冲刺阶段复习”,集中进行模拟试题演练,分析高考题型,进行高考试题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融会贯通。但我认为这样的训练应始终贯穿三轮复习的全过程,因此第三轮复习还应侧重这样几个环节。

1.根据练习反馈,及时查漏补缺,进行反思创新。抽出一段时间分析整理归纳前一段的练习和模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弥补知识漏洞,实践证明在练习模考中查缺补漏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会发现有的是基本功不扎实、有的是答题思路不明确、有的是知识有盲点、有的是不注重书写。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评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评互动,体会考试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要求,也可以让学生对标准答案进行讨论,是否有商榷或调整补充的地方,从而挖掘试题价值,争取一题多用。

2.研究高考试题,注重技巧方法,适应应试要求。精选几套近两年新课程文综成套试卷,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让学生集中训练,通过对高考典型题目的练习和剖析,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强化解答试题的基本能力,掌握高考常见题型的一般思路、方法和技巧,使复习尽可能与高考命题的思路合拍,从而增强备考的高效性。比如常见计算题的解答,读图读表题的规律,“体现类”“原因类”“措施类”“启示类”题型都是这轮复习集中研究总结的问题。

3.重视探究题型,科学准备应对,树立创新意识。体现开放和实践精神的综合探究题在高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安徽考试说明都指出试题将加强探究性。如论证和探究目标中增加了“论证和探究,得出合理的结论;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述,这种变化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梳理并演练此类题型,掌握“确定研究课题类”、“选择研究方法类”、“设计活动方案类”(听证会、主题班会、辩论会、演讲稿、倡议书、建议书)、“绘制数据图表类”等基本类型的答题基本要求。

第9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

一、板块:感知哲学的宏观架构

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哲学的基本范畴总是弄不清楚,答题时常常是“张冠李戴”“破绽百出”如:题目明明要求回答辩证唯物论知识,他们却答了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得分之低可想而知,真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哲学理论体系没有一个明晰的宏观把握,对哲学范畴混淆不清。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哲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非常关键。

从理论体系上讲,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可细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板块,历史唯物主义可细分为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板块。如果学生将这些哲学板块牢牢地印刻在脑海里,形成一个个“电脑文件夹”,并将相应知识点分门别类地储存在每一个文件夹中,如: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存放在“辩证法”板块这个文件夹中,让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很清晰的归位,答题时就能从中快速而准确地提取出来,从而大大地降低错误率。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板块,我们将哲学理论体系简要概括为“一二三”:“一”即哲学(母亲);“二”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母亲的两个儿子);“三”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两个儿子各有三个儿子)。这不就是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吗?看来,要巧记哲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还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勤总结,方法一定比困难多。

二、对子:清楚哲学的突出特点

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运用了很多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构建起它的理论大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本质性、一般性。而高中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到一定高度,因此对哲学课本里的诸多概念感觉难于理解和记忆,做起题来更是头晕脑胀,如:一元论、一点论、二元论、两点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简直就是云里雾里。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些基本的哲学概念或术语,为学生学好哲学这门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万物莫不有对”,对子是哲学的突出特点。分析哲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部分概念或术语都是成对出现的,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一元论与二元论,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理论),真理与谬误,联系与孤立,整体与部分,静止与发展,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内因与外因,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全面与片面,两点论与一点论,重点论与均衡论,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等。发现并运用好哲学的这一特点,通过对比来分析和研究这一个个概念对子,对学好哲学很有帮助。

三、××性:明确哲学的叙述方式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特点和叙述方式,哲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表达某概念或原理时常用“××性”来叙述其属性和特征,以全面阐述相关理论。如: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世界的物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等属性;运动的永恒性、无条件性、绝对性;静止的暂时性、条件性、相对性;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绝对性、相对性;认识活动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具体性、条件性;发展的永恒性、普遍性,发展趋势的前进性,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阶级性。诸如这样的“××性”表述,在哲学教材里有很多,初学哲学的中学生常常被弄得一头雾水,稀里糊涂,老是混淆不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告知学生哲学的这种叙述方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性”表述做一个专门性归纳,以很好地解决学习难题。学习中,不仅要对各“性”准确理解,还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甚至还要在比较中去分析各“性”的不同与相通。

下面,就以“辩证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两个概念为例,简要介绍“××性”表述归纳的一些基本方法,希望能为破解哲学教与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思路。

辩证唯物论“××性”归纳

概念 解释“×性”理解 高考典型例题

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看不见、摸不着,不可创造、不可改变、不可消灭。

(2008年上海政治第14题)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B)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运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可知性 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永恒性 物质是永恒不灭的

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人们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2009年江苏政治第28题)“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

A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 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 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意识活动的计划性 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案和行动步骤等。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主动反映,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现在,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根据实践的需要来选择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

四、观点:把握哲学的基本内容

哲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原理观点也不少,学生学习常常是顾此失彼,真是“熊瞎子劈包米”。其实,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哲学观点的理解和记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们在把哲学理论体系“板块化”的基础上,借助哲学基本“概念”,再来将之细化成“十一观”,从而实现知识的由点到面。如:辩证唯物论包括物质观和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创新观(或辨证否定观),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哲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就更加清晰明朗了。根据各“观”,我们通过其核心概念进行“观”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形成一个个原理和观点。这样,有了一棵棵葱郁的原理树木,哲学这座森林自然能够茂盛起来。

以“物质观”为例来说明辩证唯物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过程。根据“对子”这一哲学的突出特点,由物质观的核心概念“物质”可引出其对子概念“意识”,进而得出辩证唯物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又由“物质是运动的”引出“运动”概念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由“运动”可引出“静止”概念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再由“运动是有规律的”,引出“规律”概念及“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进而得到辩证唯物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样,哲学的知识库就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起来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重视用这种演绎的过程和方法去引导学生推演出每个板块中的相关哲学原理,不仅对他们全面系统深入地学好哲学这门课程大有裨益,而且对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

五、图表:学好哲学的重要方法

图表,相对于整段整段冗长的文字表述,具有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还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提高,都非常有帮助。

六、反思:体悟哲学的人性养育

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绝不只是通过记住几个基本概念、几条基本原理,来解答几道试题,为高考赚取一点分数。哲学的价值更在于它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它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它对真理的探索使命……正如教材上所说,“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哲学是人生的根本指南”“学好哲学,终生受益”“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