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现象范文

物理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理现象

第1篇:物理现象范文

1、液体蒸发吸热

实验:把刚煮熟的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膜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

分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2、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剥落。

分析:首先,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白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这时主要表现为蛋壳在收缩。其次,由于不同物质热胀冷缩性质的差异性,当整个蛋都完全冷却时,组织疏松的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造成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3、验证大气压存在

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热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4、浮沉现象

实验:把一只去壳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分析: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就是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以对应表示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因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当蛋浸入清水中时,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将下沉。当浸没在盐水中时,由于盐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将上浮。

5、惯性、摩擦阻力现象

实验: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能迅速旋转的是熟鸡蛋,缓慢旋转几圈就停止的是生鸡蛋。

分析:生鸡蛋的壳内是液状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壳上旋转时,蛋清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与蛋壳间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个蛋只能缓慢转动。而熟鸡蛋内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时旋转时,整个蛋就能迅速转动。

6、物体的稳定平衡

实验:选用一只生鸡蛋,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清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滑入一块重物。以蛋壳的大头端为底部,扶好蛋壳。点燃一只蜡烛,滴入烛油,把重物封存在蛋壳底部。烛油大约封存至整个蛋壳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壳推倒后,蛋壳能自动立起。制成一个“不倒翁”。

分析:在空蛋壳的底端封存的重物和烛油,使整个蛋体的重心移近蛋壳的底部,重心起低,稳定性越好。当蛋壳倾斜,偏离平衡位置时,使蛋体的重心升高。因为蛋壳底端是球形的,在蛋体的自身重力作用下,蛋体又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上。

7、分子运动现象

第2篇:物理现象范文

1“增反减同”现象及其本质

“增反减同”指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其现象体现为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原磁通量增大,则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相反;原磁通量减小,则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相同.其本质为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假设感应电流的磁场使得原磁通量的变化得到加强,则感应电流会进一步增大,进而又使得原磁通量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如此循环,感应电流将会达到无穷大,违背了能量守恒原理.

例题1如图1所示,光滑金属框架OM与ON相交于O,处在竖直平面内,空间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金属棒ab质量为m,从∠abO=65°的位置静止释放,在重力作用下紧贴金属框架滑动,棒由图示位置滑到处于水平位置的过程中,ab棒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为

A.由a到bB.由b到a

C.先由a到b,再由b到aD.先由b到a,再由a到b

解析在下滑过程中,由数学知识:三角形abO面积先变大后变小,则穿过三角形abO的磁通量向里先变大后变小;由“增反减同”,感应电流的磁场先向外再向里;用安培定则知:ab棒中的电流先由b到a,再由a到b,故选D.

点评“增反减同”是从磁通量的角度分析的,它的本质是能量守恒,故应用时能快速体现“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这句话当中“阻碍”的结果,再结合安培定则,便很容易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例题2如图2所示,L是自感足够大的线圈,其直流电阻不计,D1、D2是完全相同的灯泡,若S闭合,等灯泡亮度稳定后,再断开S,问S闭合时与断开时两灯泡会出现的现象是

A.S闭合时,D1、D2同时亮

B.S闭合时,D2先亮,D1后亮

C.S断开时,D2立即熄灭,D1要亮一下再缓慢熄灭

D.S断开时,D2立即熄灭,D1不会熄灭

解析S闭合时,L中的电流要增大,感应电流将阻碍其增大,在这一瞬间,L相当于断路,故D1、D2同时亮,A对;稳定时,L相当于短路,D1不亮,D2亮;S断开时,L中的电流要减小,感应电流将阻碍其减小,此时L与D1形成闭合回路,电流逐渐减小,故D2立即熄灭,D1要亮一下再缓慢熄灭,C对.

点评“增反减同”是楞次定律从磁通量角度的总结,然而电流周围也会产生磁场,电流的变化即会导致磁场的变化,故“增反减同”也可理解为: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即原电流增大,则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反;原电流减小,则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这在解决磁通量变化是由电流变化引起的问题中,也能加快解题速度.

2“来拒去留”现象及其本质

“来拒去留”指的是当导体(闭合回路)与磁场有相对运动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其现象体现为:当两者相互靠近时,体现为斥力作用(来拒);当两者相互远离时,体现为引力作用(去留).其本质为发生电磁感应后,产生感应电流的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然而此时产生感应电流的导体在怎样的磁场中就成为了关键.

例题3如图3所示,水平导轨MN和PQ相互平行,间距为L,垂直于导轨方向有水平的AB和CD两金属导体棒紧贴导轨,电阻均为R,空间存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竖直向下的磁场,不计一切摩擦,当导体棒AB以某一速度v0向右运动时,试定性分析导体棒AB和CD的运动情况.

解析当AB棒向右切割磁感应线时,产生感应电动势,由右手定则,AB棒中电流由B到A,则CD棒中电流由C到D;再由左手定则,AB棒所受安培力向左,CD棒所受安培力向右;故AB棒向右减速运动,CD棒向右加速运动;当两者速度大小相等时,两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相抵消,回路无感应电流,AB棒和CD棒不再受安培力,将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变式1如图4所示,在例题3基础上,如OO′右侧无磁场,导体棒与OO′间足够长,试定性分析导体棒AB和CD的运动情况.

解析当AB棒向右切割磁感应线时,产生感应电动势,由右手定则,AB棒中电流由B到A,则CD棒中电流由C到D;再由左手定则,AB棒所受安培力向左,由于CD棒不在磁场中,CD棒不受安培力;故AB棒向右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CD静止不动.

变式2如图5所示,在例题3基础上,如OO′右侧有竖直向上的磁场,导体棒与OO′间足够长,试定性分析导体棒AB和CD的运动情况.

解析当AB棒向右切割磁感应线时,产生感应电动势,由右手定则,AB棒中电流由B到A,则CD棒中电流由C到D;再由左手定则,AB棒所受安培力向左,由于CD棒所在磁场反向,CD棒所受安培力向左;故AB棒向右减速运动,CD棒向左加速运动;当两者速度大小相等时,两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相抵消,回路无感应电流,AB棒和CD棒不再受安培力,AB棒将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CD棒将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在例题3及变式1、2中,单从“来拒去留”这四个字,我们很容易认为AB棒靠近CD棒时,CD棒会向右运动,远离AB棒,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为何呢?“来拒去留”只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动力学结果,其本质是由于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流的那部分导体或线圈(等效电源)处在磁场中而受到安培力导致的.因此“来拒去留”的对象应该是产生感应电流的那部分导体或线圈(等效电源)与磁场;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体现为阻碍两者的相对运动.而往往解题者不究其本质,就会对“来拒去留”理解产生偏差.

3“增缩减扩”现象及其本质

“增缩减扩”指的是当穿过某一线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线圈(回路)通过面积的增缩以达到阻碍磁通量变化的效果,其现象体现为:当穿过某一线圈(回路)的磁通量增大时,面积缩小;当穿过某一线圈(回路)的磁通量减小时,面积扩大.其本质为发生电磁感应后,产生感应电流的那部分线圈(回路)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那么产生感应电流的那部分线圈(回路)处在怎样的磁场便决定了线圈(回路)面积的增缩.

例题4如图6所示,线圈M水平放置,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在B逐渐增大的过程中,试分析线圈M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及线圈M扩张还是收缩?

解析由楞次定律(“增反减同”)判断出M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再由左手定则判断出线圈M各处电流所受安培力指向圆心,线圈M收缩;此时满足“增缩减扩”.

变式3如图7所示,在例题4的基础上,在线圈M内水平放置一线圈N,磁场仅在N内存在,忽略线圈间的相互作用,在B逐渐增大的过程中,试分析线圈M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及线圈M扩张还是收缩?

解析由楞次定律(“增反减同”)判断出M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但由于线圈M未处在磁场中,故线圈M不受安培力,线圈M既不收缩,也不扩张;此时不满足“增缩减扩”.

变式4如图8所示,在例题4的基础上,在线圈M内水平放置一线圈N,N中通以顺时针方向电流I,忽略线圈间的相互作用,在I逐渐增大的过程中,试分析线圈M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及线圈M扩张还是收缩?

解析由安培定则:N内部磁场进去,外部磁场出来,如图9所示,穿过线圈M的磁通量以进去为主,则I增大时,通过线圈M的磁通量进去变大,由楞次定律(“增反减同”)判断出M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但此时线圈M处在出来的磁场中,由左手定则判断出线圈M各处电流所受安培力背向圆心,线圈M扩张;此时不满足“增缩减扩”.

第3篇:物理现象范文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受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生活,这是学生的内在,不是任由外界制定的。假设只为学习物理而进行物理学习,那么就是在割裂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两者间的联系,失去生活联系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是死读书、读死书式的学习,完全不符合生活教育理论里活读书、读活书的理念。从这点出发,物理教学就是要将物理学习放在生活中,留心生活实际里的物理现象;善于动脑思考这些物理现象的原因,并试着去探索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积极发现并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明白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

先举生活中几个物理现象:本文由收集整理(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6)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 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人靠什么走路 在平坦的马路上,谁都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而也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听了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好笑。人只要有气力,抬腿,迈步,不就可以往前走了吗?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请你试一个动作:挺直身体,背贴着墙站在地上。把一只脚抬起来,向前迈步,只要身体不离开墙壁,这只脚是跨不出去的。如果抬起来的脚 向前迈出去一步,那末,回头一望,身体已经离开墙壁。这说明,身体向前移动了。人身体向前移动的时候,一定依靠了一种外力。或者说,是这种力推着人前进的。为了进一步验证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性,笔者再做进一步分析。

一、身边的光现象

1.朝霞和晚霞。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或折射)的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

日出前后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的水汽已经很多,而且云层已经从西方开始侵入本地区,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表示在我们西边的上游地区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造成晚霞,预示笼罩在本地上空的雨云即将东移,天气就要转晴。

2.物体的颜色。为什么窗纱白天看到是红色,漆黑的夜晚看起来是黑色?窗纱是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取决于透过它的色光:它允许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色光透过,吸收与自己不同的色光。太阳光由七种色光组成,红色的窗纱只允许红色光透过,其它的六种色光都被吸收,故只能看见红色;而漆黑的夜晚没有光线照在窗纱上,也就没有光线透进室内,也就没有光线射进你的眼睛,故而你看到房内漆黑一片。

也许聪明好学的你又会问: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又由什么决定呢?比如,红花绿叶,为什么你看到的花是红的,叶是绿的?能否像剧场的演员一样,实现大变色呢?

你不难知道: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反射的色光,它只反射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自己不同的色光。当阳光照到红花绿叶时,红花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它的色光;绿叶只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的六种色光。故而你看到的是红花绿叶。

当然,想进行红花绿叶的大变色,你不妨去试一试:将红花绿叶放在漆黑的环境中,用其他的色光(白光除外)去照射。你不难实现你的猜想和期望。

二、有关声音和电磁波的现象

细心的你可能会问到:为什么打开或不打开窗户,就能听到声音,而太空的宇航员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无线电话呢?

那是由于地球被空气所包围,被液体和固体所充斥,而太空是真空。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而声音通过空气或窗户就能传播到你的耳中,没了介质的太空就只能依靠电磁波来进行无线电对话了。

三、有关力和运动的现象

晨风吹动着的秀发,枯叶打着转越飘越远,枯枝又为何东摇西晃,雪花为何会在跳舞呢?原来,这些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而力的作用效果有二: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包括两种: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秀发、枯叶、枯枝和雪花都属于第二种,故或吹动或飘远或摇晃或跳舞,用这展现大自然的奇异和秀美。

四、花香、露珠、雪花又蕴含怎样的奥秘呢?这是有关分子运动和物态变化的现象

花香:花朵分泌的香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从而被你灵敏的嗅觉所发现。

露珠: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蒸汽就液化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露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或汽化)以气态的水蒸气形式而和你开玩笑,在你眼前消失殆尽。

第4篇:物理现象范文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意识;弥补不足;反馈效果;课堂容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64-02

物理现象在时空的展现是千姿百态的:有的瞬间即失,有的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有的占据广阔空间,有的居于微观世界;有的形象具体,有的抽象难以理解;事物间总是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展现、模拟微观世界、跨越时空、“活化”教材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做不成功的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多媒体为物理教育教学改革“雪中送炭”,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物理思维,培养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问题,理解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弥补视觉上的不足

海德格尔预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类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多媒体技术正如海德格尔预言所言,依靠其自身的视觉优势以不可阻挡的强劲之势,在教育领域掀起猛烈的教改狂潮。作为视觉文化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使教师从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渐渐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离不开的“拐杖”。对学生而言,多媒体图文并茂、丰富的画面和强烈的动感让他们感到新奇,给学生的视觉带来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如笔者在教学时就利用计算机的放大特点,把“学生用电流表”、“学生用电压表”、“电能表”、“秒表”等实验仪器放到实物投影仪放大,克服了传统教学在演示实验操作中可见度低、讲解困难的弊端,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弥补演示实验不能做的不足

在物理教学中,有一些实验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还有一些实验学生不易观察,甚至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也导致教学留有遗憾。而用多媒体模拟仿真实验来进行演示,就能够比较真实地再现物理变化的过程,从而弥补课堂演示实验的不足,通过模拟再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中测大气压的值实验,托里拆利所选用的液体是水银,而众所周知水银是有毒的,拿到课堂上去演示是很危险的。这种情况下,可通过计算机模拟托里拆利实验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模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和规律。这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物理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困难。在热机一节的教学中,平常在讲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结合模型和挂图进行讲解。教师只能用语言描述活塞上下运动,进气门、排气门的关闭和打开情况,学生本来对热机的概念就比较生疏,感性认识少。再这样用嘴枯燥无味的去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若采用flash或3Dmax制作的实验动画,就可以在屏幕上进行更生动、更形象地演示实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把瞬间的物理现象永久化

力学中两球的碰撞过程瞬间即失,球的形变过程是看不见的。如果在课堂上直接进行演示,学生认真观察也看不见现象。老师只能告诉学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不理直气壮,学生听得不心服口服,影响了教学效果.若采用flash或3Dmax制作的实验动画,在屏幕上进行演示实验时进行放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说服力。

五、把漫长的物理现象瞬间化

在讲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时,人造地球卫星从近地点到远地点的运转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且无法进行实验观察,采用挂图进行讲解却是定态的,如果采用动画快放的方式进行,学生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六、把空间进行放大和缩小

在讲解宇宙和微观世界一节中,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这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如果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银屏上,学生放眼观之就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象,但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原子核是怎样裂变和聚变的?把它们做成多媒体动画模拟在银屏上,学生就有一种仿佛进入微观世界而窥其奥秘的感觉,这些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去感受物理过程、分析物理问题、理解物理概念从而获得物理知识。

七、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第5篇:物理现象范文

初二(3)班

毛启宇

(一) 为什么紫外线可以杀菌

紫外线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波,存在于光谱紫外线端的外侧,故称之为紫外线,依据不同的波长范围,被割分为a、b、c三种波段,其中的c波段紫外线波长在 240-260nm之间,为最有效的杀菌波段,波段中之波长最强点是253.7nm。现代紫外线消毒技术是基于现代防疫学、光学、生物学和物理化学的基础上,利用特殊设计的高效率,高强度和长寿命的c波段紫外光发生装置,产生的强紫外c光照射水、空气、物体表面,当水、空气、物体表面中的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水藻以及其它病原体受到一定剂量的紫外c光辐射后,其细胞中的dna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在不使用任何化学药物的情况下杀灭细菌、病毒,以及其它致病体,达到消毒和净化的目的。

(二)为什么要防紫外线

近年来,由于大量的氟利昂等含卤素化合物滞留在地球上空,被紫外线分解形成活性氯,进而与臭氧发生连锁化学反应,使臭氧层遭到破坏,使短波紫外线有可能

到达地面。紫外线对人体长期照射,会给人体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伤害,如使白内障的病人人数增加、人的免疫功能下降、阻碍植物和海水动物的成长发育等等,为此人们开发了一种防紫外线穿透的纤维,俗称:“防紫外线纤维”,用这种纤维织造出的面料具有防紫外线效果,该面料对夏天野外作业时间长的人员,如军人、交通警察、地质人员、建筑工人等等穿上这种面料制成的衣物,就可以防紫外线穿透。用防紫外线纤维制作的汽车内装饰布可减轻褪色,延长因紫外线照射而引起老化的时间。

(三)古代战争中,为什么士兵要将箭筒放在地上睡觉?

众所周知,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得多。在空气中声速约340米/秒,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1000多米每秒,夜间人耳从空气听到马队行军的马列蹄声一般不超过2000米,这样从大地中得知对方军队行军声音比从空气中传播不过快几秒的时间。这在古代战争中并不是士兵枕箭筒睡觉的主要原因。

士兵枕箭筒睡觉的原因,还要从箭筒和声音在大地中传播两点考虑:

1、马和士兵在路上行进时,人趴在地上比从空气中能听到行军声音的距离要远得多。笔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取一根6米长的木头,甲在木头一端,乙在另一端,甲用手指轻敲木头,调整手指用力大小,使乙在另一端从空气中刚好能听到;这时如果乙趴下将耳朵贴近木头,甲仍按原来的力量敲打木头。甲听到的声音响度要比从空气中听到的声音响度要大得多。说明敲打固体产生的声音,直接从固体中传播比从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要远,所以士兵通过大地可以听到从更远的地方传来的部队行军时的声音,这样士兵可以更早地发现敌人行军的行动。

第6篇:物理现象范文

关键词:物理现象;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06-01

世界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是那样地丰富多彩、奇妙无比。然而,同学们并没有完全体会到这一点。其实,大家留心一下生活,到你的身边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去应用,那你不仅会被奇妙的物理世界所吸引,而且对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会更加喜欢和热爱。

一、要敏锐的观察现象

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夺目的物理现象,如果不去认真观察,便会熟视无睹;倘若敏锐地去观察,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看到的不只是“热闹”,而是“门道”,就会感到其乐无穷。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物理实验的基石,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而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谈不上创新,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到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进行任何创造和创新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那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教“透镜”一节的时候,为了丰富学生们对凸透镜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布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凸透镜,学生的积极性被发动起来了,有的找到爷爷的老花镜,有的带来中间凸起的玻璃瓶底,有的用灯泡壳来盛水制成凸透镜,最奇的是一个学生在透明塑料膜的边缘加上圆形边框,再向塑料膜上倒热水,由于热水使塑料膜软化,水的重力又压迫塑料膜的扩展,结果形成了一个中间水深、周边水浅的大凸镜。最后,把寻找的结果一归纳,学生们才发现凸透镜有这么多,不仅丰富了对凸透镜的认识,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分清观察的主次

在观察的选择上要分清主次,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进行观察。善于采用措施,运用电化手段扩大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使对象清晰地显示出来,能敏锐地观察到稍纵即逝的现象,在观察的整体上,能全面、综合、持久地观察,从不定期观察、定量观察和动态观察中识别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从而对观察对象获得整体印象。在观察的客观上,能客观地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反映观察结果,例如:客观地观察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或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描述出来。

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改革演示实验的方法,增强观察的自觉性,不仅能收到一般的演示实验的效果,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例1:通过设计巧妙、现象新奇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疑惑不解,从而急于弄明白“这是为什么”,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引入到课题中。如在讲“动量定理”一节时,若平淡地提出“跳高为什么要用海绵垫?”、“跳远为什么要用沙坑?”这些问题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倘若拿几只废灯泡,问有谁能从一人高的地方把灯炮落到水泥地上而不摔碎,学生们都直摇头,急着想知道怎么才能不摔碎,奥妙在那里呢?原来我是让灯泡垂直下落且灯泡底部有锡处在下方,这样灯泡落地时锡先接触地面,由于锡较软,延长了作用时间,故灯泡没碎,这样,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听老师揭迷,而后又产生疑问:“这又是为什么呢?”(用动量定理加以解释)

例2:大力士的“气功”表演

第7篇:物理现象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现象 衔接

1.引言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的难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新的教学模式要求物理教师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新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实例,紧密地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使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明了化、易懂化,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

2.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相衔接的必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全面重视所有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教师要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1]。

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曾提出:“在传统思想的模式下,学生比较擅长推演复杂的计算,却不擅长使用富有规律的归纳方法,而恰恰物理学不是复杂的推演。”所以,如果在物理教学中只重视理论计算知识内容,而忽视常见的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不仅会错误地关注教学重点,而且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更不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物理学习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不再乏味,还能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物理成绩,真正掌握物理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很有必要的。

3.如何促进生活中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衔接工作的开展

3.1引导学生发现并参与物理现象的引入。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现象的探寻旅程。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联系物理课本知识,将其引入课堂的实例学习中。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物理现象的研究中,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研究,指明研究方向,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更应该将物理知识与常见的社会现象相联系,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2]。比如,在比重比赛中,为什么参加举重比赛的选手个子都比较低,为什么把筷子放在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在我们看来筷子是弯曲的等,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认真的思考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3.2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准备前夕,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准备充分的课堂素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讲解物理知识及与之相应的物理现象。例如,在讲解抛物线运动时,我通过一个小球,向学生展示了小球抛物线运动的过程。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抛物线运动实例,强化课堂学习内容。

再者,教师选取的素材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利用丰富的物理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例如,在物理课堂上引入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探究,选取一系列的问题素材,如为什么太空舱内的航天员需要平躺,为什么火箭要竖直发射,宇宙飞船在飞行中是靠什么及如何改变飞行轨道的等,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将向心力的基础学习进行强化,锻炼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开放性试题与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有效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利用常见的物理现象分析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强化基础知识,掌握课程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引入合适的物理现象,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现象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采用联系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教学方法,在使课堂理论知识形象化的同时,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当然,生活中同样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物理现象、错误生活经验会影响教学质量,给物理教学工作带来困扰。所以,在教学前期,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正确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常见的物理现象设置一些实验操作、习题练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之余强化课堂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物理现象的引入,丰富了物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

4.结语

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相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以后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地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联系,探寻出一个合适的、全面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认知能力,从而为高中物理教学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物理现象范文

关键词:联系生活 物理现象 有效地 物理教学

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将物理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贯穿为一体,化抽象为具体,尽可能采取有效的办法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使学生透过具体的生活物理现象,把握住高中物理知识的脉络.但是从目前来看,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将物理知识悬空,使之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对抽象、符号式的物理理论难以理解,使得课堂教学陷入尴尬的局面.

一、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悬空致使物理教学难度增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高中物理知识悬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指导作用,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就像是一个罗盘,它可以指引学生去了解知识,进而很好地把握知识,所以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也是如此.良好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得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但是,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依照课本设定知识学习目标,于是知识变成了单纯地知识,没有生命力,这也使得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走向枯燥化,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对于物理知识来说,生活就是它的灵魂,它既要为生活服务,又要从生活中汲取生命的气息.教师将物理知识同生活联系起来,会让学生将物理知识学活,并在生活物理现象的例证下对物理知识长久、准确记忆.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高中物理知识悬空

在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学生只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再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他们更加将目光集中在公式、定理、符号的记忆中,将自己的思维禁锢在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里,使得他们摄取来的知识也都成了理论上的东西.他们将高中物理知识与生活悬空,这不利于对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同时,只专注于书本,还使其观察能力退化,不能很好地洞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情境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堂的运用

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穿破生活与课堂物理知识间的隔膜,使学生很好地将生活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同物理知识相对应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运用具体的生活例证来解释抽象的物理知识,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此外,找出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物理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谈谈情境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情境教学这一环节中,我们以“力”这一物理教学内容为例来具体分析.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解释力的定义的时候,教师应以生活的实际例证为出发点,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对对方施力,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之后的感受,学生在施力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来自另一方施加的力,通过这一实验,学生会对力的概念有更明确的理解.

三、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洞察存在生活当中物理现象

生活中,到处都是课堂,我们的周围充实着大量的知识,这需要我们开阔眼界,从书本这一狭小的领域中摆脱出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洞察存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可以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课本的牢笼中挣脱出来,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重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找出与重力相关的生活现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并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原理.在对重力这一内容进行疏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各方面条件允许,没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中观察吊车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将其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了解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等知识.

第9篇:物理现象范文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为物理教学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其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其内容的建设应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资源库内容建设的指导思想,由此建设的资源库才更具有使用价值。教师通过计算机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是教学资源库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面。基于校本实际和当前教学的需要,将教学资源素材按内容分为以下五大主要模块进行建设:

1.1视频库:将视频库分为教学视频素材、演示实验视频、课例视频、三个子模块,是整个资源库最具特色的一个模块,也是教师教学应用中最受欢迎的一块。

1.1.1教学视频素材:内容主要涉及与初中物理教学有关的物理现象实例,实验探究及STS应用,其素材一般不超过10M,格式统一为mpg格式。为方便校内教师使用,将该类素材按知识单元、知识点归类编辑目录,打印成文本。

1.1.2课堂演示实验视频:实验演示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但许多演示实验由于实验器材或实验条件的限制在课堂内难以成功演示,如光学、电学中的一些实验,往往由于光线或本地区空气湿度问题实验现象难以观察或难以成功,若用课件演示又缺乏真实性,利用实验视频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1.1.3课例视频:通过购买、网络下载等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优秀教师物理课堂教学课例视频,其中有省优质课评比教学视频,全国优质课、课例视频。该系列视频主要提供给组内教师学习、观摩、研讨,以整体提高组内教师物理课堂教学水平。

1.2案例库:按教材章节编制目录,收录本校教师优秀教学案例及杂志、报刊、网络上的优秀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为组内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1.3课件库:收录本校教师自己制作的优秀课件,或网上的、或交流过程中他校教师的优秀课件,取一切可用资源为我所用。

1.4试题库:试题库内容包括历年中考试卷(Word版)和本校教师命制的各类试题试卷,以及其它优秀试题试卷,并分类入库。试题库支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调用某一章节的试题试卷。

1.5动画模拟展示库: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以及在实验室无法操作和无法完全操作的实验进行动画模拟。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机结合

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导入新课“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

2.利用多媒体将演示实验现象进行放大教学中,利用实物展示台和液晶投影仪将实验器材放大后投到大屏幕上,所有学生都能看得清楚,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做电磁感应实验时,单股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流很小,学生很难看到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把电流计投到大屏幕上后,电流计指针的偏转看得一清二楚。再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

3.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进行动画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