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科技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林业科技;园林建设;建设发展
[引言]:我国的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林业的发展也不能仅由国家的调控来维持,更应该积极的发展林业产业,让林业市场化、经济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林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就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1、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1现代城市没有良好的规划设计,景观过于单一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总体设计规划,只有总体规划做好了,才能更加准确精细地去设计每一个分支的小项目。但是很多城市都没有考虑大局、总体设计的观念,导致整个城市园林设计无法细化到每一个项目。最后只能一边建设一边设计,城市绿化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所以很多城市园林绿化都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很好地设计理念,也没有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1.2经营管理措施不正确,管理水平低下
想要在建设完城市园林绿化体系以后的经营管理好,就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园林绿化的建设法则,如若没有很好的遵循,则会导致很多园林问题。例如,没有按时修剪植物、没有按时除草,导致养护质量低下;居民随意践踏草地、破坏花草树木,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基本道德观念。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法则,没有一套合理的惩治体系,因而园林绿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维持。
1.3绿地结构组成单一,没有充分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很多城市在园林绿化中,虽然引进的植物种类并不少,但是色彩却过于单一,总体形态也大致相似,缺乏活力。由于植物多样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园林设计也无法展示其设计的艺术风格。很多城市绿树占有比例相对较少,没有一种四季常青的感觉,在秋冬之际,则无法表现蓬勃的生机。
2、现代林业科技发展为园林建设带来的启示
2.1专业指导,科技支撑
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需要对苗木质量严格把关,做到按规划合理施工,按设计紧抓质量,按质量严抓验收,不随意降低施工标准而使得苗木质量参差不齐。除了有效指导,科技支撑也是尤为重要的。比如,选用在当地生长良好的乡土园林树种,不仅成活率高,还能有效降低成本。从树木的起挖、运输、种植,较少的时间间隔可以使树木受损程度降低,这样树木种植后成活率才能提高;还有在土建施工中,把原有的树木围起来,可以避免树木受到损伤;在施工中用土堆维护好树穴,可以大大防止污染物的侵蚀。
2.2加强宏观调控
生态环境的平衡可以利用宏观调控来控制,加强规划,通过社会的调节和治理能够使得自然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创造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和谐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优化了也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让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的巨大的工程,仅仅靠某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国家应该统一规划,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企业或者组织给与补助,让企业可以正常运转,这样可以使生态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也能拉动当地的经济。再加上投资者普遍不愿投资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国家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生态建设的发展,坚持政府投入,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行机制的导向作用。动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全社会。政府应在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整个社会陷入生态建设,在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美化环境。
2.3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要现代化
现代社会需要遵循高效能、科学化的管理原则,建立有效的、协调的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开发与利用园林绿化要充分考虑到很多问题,包括水资源、土地、能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很多方面,使得城市居民拥有一个良好便利的衣食住行环境。因此,城市的上级领导,特别是管理层和决策者一定要端正态度,管理好城市建设,处理好城市发展,利用好有效资源和保护好环境。并处理好建设规划中财力、物力的相关关系,处理好建设和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办实事,讲实效。
2.4荒漠化问题的防治
当前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荒漠化问题的危害,荒漠化每年都在以5万~7万km?的速度扩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是受到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一个国家,因此荒漠化防治研究是全世界共同的任务。当前荒漠化防治工作已经从简单的防治转移到了综合治理及开发利用上,未来荒漠化防治的研究重点将会放在荒漠化的发生及发展关系、荒漠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上。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园林建设面积不断加大,其范围不再局限在城区,开始向农村发展,可以预见,在很短时间内园林建设就会发展到农村。因此,园林建设应该充分借鉴城市生态学、土壤学等方面理论成果,紧跟社会及时代的发展步伐,将面临的环境问题解决掉,促进美化环境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方面上来说,F代园林发展内涵和传统园林建设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2.5培养林业技术创新人才
林业科技创新是离不开人力的,因此必须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将素质教育作为林业人员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其作为主要目标来实现。就目前来看,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显示了一定的价值,但是在课程的结构上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另外政府也必须要重视起来,将林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核心战略,为林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保障。
结论
林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虽然造成生态失衡和困难林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使利用甚至破坏森林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林业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经济,减少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破坏环境。
【参考文献】:
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可以从人们对林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林业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以及林业科技创新的产业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
1、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认识现状
人的认识水平决定人的行为模式,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人们对科技的认识不足,最终导致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传统的观点认为林业就是“挖坑栽树”而已,没有什么技术可言,认为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观念的作用和影响下,我国林业科技投入、林业研究开发及应用水平都很低,并最终导致了我国林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出现。
2、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现状
从我国的林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实际来看,我国林业科技资源配置一直都是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这决定了林业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在林业研发投入中,我国政府投入比重高达70-80%,企业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国林业科技研发投入资金约束的问题更为突出。
从科技研发经费分配结构来看,发达国家的研发经费主要分配给企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配给政府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企业没有充足的研发经费支持,研发活动也会受到资金约束,从而企业科技创新也会因此而受阻。
从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基础研究明显偏低,这将不利于创新的形成,从而会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林业核心部分优势的形成。
3、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产出的现状
由于我国林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尤其是林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产出效率的低下。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的水平,而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又远远低于农业,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仅只有34%。同时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二、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对策
为了有效地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既是一个林地少、林业资源有限的国家,也是一个林木、林地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的国家,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类对林产品需求的角度出发,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是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对林业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林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整体科技素质不高,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林业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科技的贡献率。
2、优化林业科技资源配置
林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制约林业科技创新效率提高的根本性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加大林业科技总体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林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投入力度,实现林业科技创新资金在政府、企业和高校等研发主体和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三大研发活动中的合理配置。
3、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
林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根本在于林业创新体制和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主动创新和被动创新,从我国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来看,我国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大多是以被动创新为主,目前尚未建立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其根本问题在于体制约束。除了体制约束之外,林业科技创新还有相应的机制与之匹配:首先是动力机制,其核心在于调动企业从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的转化,这主要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和需求,同时企业所有制形式也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其次是人才紧缺,我国林业发展的的关键是建立激励和分配机制,必须在区域社会环境、创新环境、利益分配和激励等方面制定倾料政策,为林业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留住人才,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4、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力度
科技推广体系是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子体系,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借助于科技推广这一中介,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力度,以提高林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增加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益。
总之,从整体情况来看,高新技术在我国林业领域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不断加强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清, 黄金凤。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 中国软科学 , 2004,(03)
[2] 王晓军.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02)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0.前言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证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同时,发展林业经济,获得经济效益,这样,既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又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由于国家对林业环境保护力度不足,人们又没有深刻理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造成我国对林业资源破坏掠夺性的发展方式,只满足了一时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发展。提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不贪图一时利润最大化,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1.探究影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1.1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
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是前进的指引和方向,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陈旧落后的林业经济发展观念,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对生态效益的忽视,只追求暂时利益最大化,造成我国林业发展的落后,甚至掠夺性开采滥用。为了推进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度,首先要改变人们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能共存认识的误区,引导人们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1.2林业生产科技落后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的基础。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国生产科技水平的落后,研发能力的不足,导致林业经济产品过于单一,林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在科技水平这方面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产品的研制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另外,由于林业经济产品研究基础较低,再加上产品研制周期较长,导致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落后。
1.3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由于我国林区主要分布在贫困的山区,山区的人们由于不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涵义,造成对森林资源进行过度利用、掠夺式开采、破坏性采伐,从而获取暂时的利益。这就是由于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尽管过度的开采森林资源,也没有收益到较高的经济效益,我国单一经营模式,林副产品的创新意识的缺乏,都使得我国林业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是由于我国陈旧的林业经营模式所造成的。再有,林业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使得产业的发展没有领头羊,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机制,去壮大林业发展企业。
1.4林业资源的下降
林业经济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物质基础资源型经济,森林资源储备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可近些年由于政府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出台的政策不够完善,导致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使用,其资源总量下降趋势明显。另外,林业经济产品过于单一,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木材的加工,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森林资源的消耗,背离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2.对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2.1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要加大宣传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的力度,做好宣传导向工作,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吸引关注和重视,让人们了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要认识到林业的生态价值、生态效益与林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人们越来越钟情于绿色环保食品,这就说明林业的生态价值、生态效益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除了认识到生态效益能创造经济利益之外,还要树立保护,修整宝贵的森林资源的观念,认识到森林资源不是用之不竭的,由于受到长期的肆意破坏,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保护,造成森林资源的负增长,影响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长久的利益,使其发展缺乏动力。因此要从思想上改变陈旧的经济效益观念,把握时机,科学合理的管制树木采伐力度,并开展退耕还林活动,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使其真正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造福人类。
2.2推进科技进步发展农林
多年固有的粗放式经济模式在实践中证明,粗放式经济模式不能为人获得更高的效益,所以必须推进科技的进步,开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要想达到此目标,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力度鼓励林业科研的进步,可以开设科技交流平台,做到先进科学技术信息共享,并应用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林产品过于单一的尴尬现状,我们更要加快科技发展的脚步,可以通过建立林业的创新体制,加大福利政策投入,鼓励科研人员积极进取,以创新思维,做好产品的科研,打造我国农林优势产品,提高我国农林经济发展在世界林业产品竞争舞台上的竞争力。另外,林业经济发展要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通过科技手段加强林业的经营与管理,实现林业发展的现代化。还要加强与林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进行交流,引进适合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技术,林业产品,生产模式等,为林业经济可持续奠定坚实基础,建立开放的平台。
2.3建立完善合理的市场机制
完善的市场机制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针对于我国森林资源责任不清晰问题,政府应当建立责任承包制,将森林划分责任区,分配管护责任人,明确责任义务。改革现在单一的经营模式,利用扶持政策鼓励林业产品企业发展,打造龙头企业和创新产品,全面振兴林业经济的发展。在操作中还要鼓励个体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仅经营灵活,还能直接获得经济利益,在多种经营模式共存,政府大力扶持的状况下,相信林产企业会得到大力发展。
2.4加快林业资源恢复
首先要完善保护林业的法律制度,法律是最有力保证方法,实施“依法治林,退耕还林”的法律保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林业法律制定的经验和教训,注重环境和人民效益的和谐统一,当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冲突时,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考虑生态利益。还要严格控制对森林的采伐力度,加大造林力度,使森林资源得到真正的保护。另外,要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减弱依靠木材加工的经济方式,调研市场需求方向,大力推进短周期的林业产品,例如着重发展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药材等林业产品,具有投资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还可以加大森林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深化,林业经济的结构可进一步优化,从而既满足经济利益,又能加快林业资源恢复的步伐。
3.结语
林业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生态效益的保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面对着当今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我们要提高人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引导走出经济利益重于生态效益的误区;推进科技进步研发创新林业产品;建立完善合理的市场机制,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加快林业资源恢复脚步。随着贯彻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相信林业经济能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增加经济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策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特征,并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林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环境、 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 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1]。
1、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特征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分布区的中心,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充分、 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贵州省喀斯特出露面积10.9 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9 %。
1.1有利条件
喀斯特山区自然资源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气候资源优势。除日辐射量偏低外,具备丰富的水热资源和光热水同季的特点,适宜多种林木生长。(2) 生物资源优势。具备复杂多变的小生境和以此为基础的多样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从而由此形成了土特优产品的资源优势。(3)水资源是优势, 但不易开发。从宏观上看,降水颇为丰富;从微观来看,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利用方式,大气降水和少量喀斯特地下水亦可完全满足当地的农业和农村生活用水,不受旱灾影响[2]。
1.2主要限制因子
(1)石漠化是贵州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特征。石漠化是在亚热带湿润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 造成土壤严重侵蚀, 基岩大面积,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 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贵州是中国西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核心地带,石漠化及潜在石漠化面积已占该省面积的45 %以上。
(2)人地关系紧张对森林资源的威胁。在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中, 高原山地面积占87 %,丘陵面积占10 %,盆地面积占3 % 。全省山地多,平地少,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份。平地主要集中在河谷、 山间盆地和溶蚀洼地中, 面积窄小,分布零星。耕地总量少, 质量差。人们迫于生存压力,大多采取破坏森林、 开垦林地的方式获取耕地。
(3)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历史、 地理、 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贵州经济发展水平很低,2003 年贵州总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接近3 %,而体现经济实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 1.16 % ,固定资产投资占1.18 %。从人均指标看,差距更为明显。
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科技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推动力量。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及林副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要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2.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良种苗木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4发展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经验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受收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 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二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三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应采取林苗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3、结论
总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于它是促进农村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出路。农业、 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增收、 农村稳定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贵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集体林区之一,林业与农村发展更是息息相关。农村是林业的主战场,农民是林业的主力军,也是林业的直接受益者。
参考文献: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涵义
当代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
(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l、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t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六、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备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3、造林多样化。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具有4个目标特征,即生态、资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表现在3个方面:①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②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③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2 当前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面积9.42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
2.2 林业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
适应市场经济支撑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处于起步阶段,吸纳社会投入生态建设、产业建设的难度较大,林业改革任务还很难巨。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现象还比较严重。
2.3 林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生物能源、木本油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没有形成规模,做大做强林业行业任重而道远
林业经营方式落后,仍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林业管理机制不健全,林地流失依然严峻,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改变为非林业用地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2.4 林业基础设施和支持保障能力依然落后
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市、县和基层林业部门正常经费难以保障。人们生态保护意识还不强,毁林犯罪时有发生。林木过量采伐仍相当严重,一方面可采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之一是科技的发展。依靠科技发展经济,是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不合理的林业经济结构、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森林生态环境资源监测体系;制定科学的林业分类经营的标准;确立森林生态环境价值科学评价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管理创新机制;建立森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3.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抓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起以速生丰产林基地为核心,点、片、线、网相结合,布局合理的平原林业体系;调整平原林种、树种结构,进行立体开发,农林复合式经营,增强平原林业自身发展能力;开拓木材利用途径,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以龙头产品为依托的企业集团,并进一步完善平原林业服务体系。抓好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提高丘陵地区林地生产力。
3.3 制定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制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法律规范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促进全社会对林业的参与,消除非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林业管理;运用税收、金融、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调整利益结构,保证林业投入和防止短期行为。建立健全营林、林木采伐、林木种子经营、森林公园管理等地方性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业生产秩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木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3.4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
加强人民生态意识,将林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林业建设献出自己应尽的义务。普遍提高全民行动的生态意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强化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科学合理的发展林业,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李育才等.面对21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 桂先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想法[J].中国林业,2005(6)
罗田县林业局
罗田县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全县版图面积321万亩,林业用地2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5%,是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县。全县各类经济林面积现已发展到96万亩,是全国知名的“板栗之乡”、“甜柿之乡”、“茯苓之乡”和“桑蚕之乡”,并先后获得了“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等荣誉。全县共建立了12个乡镇林业工作站,现有人员121人,其中获得技术员以上职称的101人,中级以上职称32人,专科以上学历36人,平均年龄33.7岁,是一支技术型、年轻化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队伍,也是我县两大体系建设领域的中坚力量。我县确定“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的战略目标以来,广大基层林业站技术人员立足岗位,积极工作,成为传播林业科技、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广泛开展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我县成功地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板栗、甜柿、茯苓、花卉、木本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的林业经济已成为罗田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柱。在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科技服务职能方面,我县的主要作法是:
一、立足罗田县情,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县的基本县情,林业的结构、比例和产出块头较大,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打造林业经济强县,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务林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县就抓住了国家大别山科技扶贫的机遇,把板栗作为林业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广大林农通过学科技、用科技,相继从中得到了实惠,林业支柱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每年举办一届“大别山农民科技节”的带动,为我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了全面迅速发展。广大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已成为活跃在农村的科技传播者,成为林农致富的贴心人,基层林业站的建设也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
一是组织机构不断加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林业局专门配备一名科技副局长,主管林业科技人员的培训、科研项目推介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工作。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加挂“林业科技推广站”的牌子,并配备一名科技副站长,具体负责本乡镇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了充分发挥林业站的职能作用,进一步稳定基层林业队伍,我县在2002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明确保留了乡镇林业工作站,并对其机构性质、经费来源、机构级别和人员编制实行了“四定”,把保持林业站机构和队伍稳定作为加快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产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为林业科技推广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科技队伍不断优化。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最宝贵的是人才。我县通过不断吸收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充实林业科技队伍,始终保持技术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定期对林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活动,使他们熟练掌握各种新型林业致富项目的推广技术。并通过与县电大联合开办“林学”专业大专学习班,让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及时进行“充电”,不断优化文凭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与人事部门开展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对技术过硬、服务质量优的人员及时聘任,定向培养了一批科技推广骨干,从而提升了整体技术服务质量。
三是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为满足科技推广的需要,我县每年都要投入近50万元的科研和推广经费,并先后建立了板栗、甜柿、银杏丰产技术试验基地,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张力田、罗振荣等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去雄技术”、“甜柿优良品系选育”等17项课题,取得了11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参与科技攻关,培养了一批自己的专家队伍,锤炼了一批技术骨干,为深入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我县通过积极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了全县三级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县级主抓林业科技的开发和研究、制订技术推广方案和开展技术外援活动;乡级是技术服务的主体,林业技术人员90%分布在乡镇林业站,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也主要是靠他们来完成;村级依靠“科技示范联系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促面来实现林业科技应用为农村经济服务。
一是建立科技示范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绿色致富工程”等一批重点林业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县通过对林业生产大户进行定点科技培训和指导,建立了第一批科技示范联系户150户,用林业科技的推广辐射来建立各种经济林基地,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板栗种植示范户方荣华依靠科技实现年纯收5万余元,天麻种植示范户朱贤贵实现年纯收6万元,茯苓种植示范户叶成武实现年纯收8万元,银杏种植示范户金昌明实现年纯收5万元……如今,全县的科技示范户已发展到656户,覆盖了全县412个村。正是通过这些示范户的致富效应,从而带动了周边群众学科技、应用科技的热潮,林业科技推广的链条不断延伸。
二是注重形式多样性。我们把加强科技服务的普及率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断活化服务形式,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通过举办五届“大别山农民科技节”和一年一届的“板栗食品交易会”活动,利用化学校、农校等多种载体,先后举办了各种林业科技培训班580多期,培训林农近15万人次;通过召开季节性技术推广现场会,及时将各种经济林的生产管理技术传授给广大群众,扩大技术推广应用的覆盖面。仅板栗管理一项,每年就要召开春季嫁接、夏季花期三喷、秋季栗园施肥、冬季除虫修剪现场会不少于4次;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和技术咨询等活动,对生活贫困且无一技之长的林农实施技术扶贫,推广一批短、平、快的林业致富项目,使他们走上了科技兴林致富的道路;通过建立专家电话咨询热线,随时解答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林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以满足林农“急时用、急时送”的需求。
三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进一步扩大科技推广力度,我县组织编印《板栗科技》、《银杏丰产技术》、《甜柿栽培》等科普书刊、资料20多种,每年都要翻印季节性管理重点技术资料20余万份,各乡镇林业站抽调技术人员组成科技下乡小分队,免费将各种资料送到基层干部和林农手中,并现场解答林业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特别是从1999年以后,我县将每年春、秋两季的科技下乡活动固定下来,并组织放映队在农村巡回播放林业科教片,科技人员现场传经送宝,使这项活动真正成为广大林农的科技大餐。现在,全县65%以上的林农都不同程度掌握了一到两门林业生产应用技术。“发展林业生产,增加家庭收入”已成为广大林农的自觉行动,科技推广应用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围绕产业重点,加快林业经济发展
通过广大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坚持不懈地在农村推广应用林业科技,全县已建成300亩以上连片板栗基地600个,年产量过500万斤的乡镇6个,年产量过20万斤的村78个,年产量5000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2000多户,使全县板栗总面积现已发展到82万亩,2004年板栗总产量达6000万斤,系列产值4.8亿元;具有天然脱涩功能的优质品种罗田甜柿纷纷走进大都市的商场、超市,成为市场上的紧俏林产品;在清末时期就享受“免检”待遇的罗田茯苓继续漂洋过海,备受东南亚国家客商的青睐……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不断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林业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继我县传统的板栗、甜柿、茯苓之后,一大批森林食品、食用菌、青茶、水果等特色林产品已发展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全县林业总产值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9.7亿元的63.9%。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广大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优质服务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样一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守清贫和清苦的林业科技人员塑造了林业部门的新形象,林业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全面提升。全县80%以上的乡镇林业站每年都被群众评议为“优质服务单位”,并先后有九资河镇林业站、河铺镇林业站等4个林业站获得了“全国先进林业工作站”和“全省先进林业工作站”的荣誉。由于我县基层林业工作站服务职能突出,创造的成绩显著,深受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和赞誉,在罗田县第十二届党代表和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全县共有4位林业站长分别当选为县党代表和县人大代表,这也是全县人民对林业科技人员的支持和信任。版权所有
纵观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变化,建国以来,先后制定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营林为基础”、“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的核心均是以满足木材需求为主,是永续利用的表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提出围绕一个“中心”(一切林业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进行),抓好两个重点(就是把“一城两区”,即城市绿化和山区、沙区的开发治理为重点),实现两个“提高”(即全面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和努力提高林业职工和林农群众的生活水平),从此,林业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虽然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林业转变为现代林业,但毕竟从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林为主”的永续利用思想中解脱出来,是传统林业向现代可持续林业转变的过渡。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观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至此,我国正式确立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永续利用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1、核心理论不同
法正林理论(这一理论虽然也有争议,甚至受到批判,但从来也没有动摇其在森林经理中的主宰地位)是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基础为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从而保持稳定的蓄积量,追求年龄或龄级结构的稳定状态。而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协调理论是可持续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可持续林业以人为中心,更强调了人的作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和谐,强调了当代的横向公平性及不同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
2、技术保障体系不同
收获调整和森林蓄积量经营管理是永续收获林业技术保障体系的核心。其实质是把森林作为资产,通过集约经营建立理想结构的林份,实行永续作业,提高生长量、蓄积量和木材产量,以增加社会财富。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可持续林业的核心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类经营是可持续林业技术保障体系的基础;生态系统经营是可持续林业的具体技术保障体系,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森林资产化管理是可持续林业的配套措施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3、评价尺度不同
法正林状态是评价永续收获林业经营行为的基本尺度。可持续的森林即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用三者关系协调统一是评判可持续林业经营行为的基本尺度。具体目标为:保持现在和未来森林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和实现自我恢复的潜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满足当代和后代各方面的需求,而不损害其他生态系统。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提出的几方面建议
1、强化职能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利用林业网络系统,及时区内种苗工作动态、苗木供求信息;适时提出品种结构、育苗数量的发展趋势;成立林业种苗协会,通过协会为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完善“两证”管理等规范性制度,提高办证率,加强监管,做好高一级苗木市场准入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2、加强骨干苗圃的示范作用
区直属苗圃应在育苗动向和新品种方面,至少保留200亩乔木育苗基地,起到引领作用。结合林业有害生物控灾减灾工程,转基因示范苗圃应保留在300亩,以满足工程要求。有计划地组织支持骨干苗木企业推广苗木生产标准化,开展质量信得过活动。
3、清理弃管苗圃
对于已经弃管的苗圃要做好宣传工作,并加强疏导,促其尽早、及时转轨,调整经营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法规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1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推动乡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乡域经济同人口、资源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是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乡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建设,是基本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推动乡林业产业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2 新农村建设方面
对于林业覆盖率较大的乡镇而言,林农对林业的依赖性较高,是林农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注重林业产业的发展与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发展乡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仅起到了绿化和美化乡镇环境的作用,而且在增加农民收入,弘扬生态文明方面也起着重大作用,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处于独特地位。
1.3 构建和谐社会方面
大力发展乡林业产业,逐渐推进林业资源培育速度,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且能够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合理有效开发林业资源,加快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乡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注重保护森林资源,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良好的居住环境。因此,科学发展乡林业产业,能够使农村的生产发展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2 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第2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3章“森林保护”和第4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3 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3.1 确立林业立法思路
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应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它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3.2 立法原则的创新
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3.3 改进执法措施
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3.4 加强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
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3.5 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
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有先例和经验可循。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3.6 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
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