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酒量范文

如何提高酒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酒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如何提高酒量范文

关键词: 体育课堂质量 教学效果 课堂环境 教学质量

体育课堂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与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创造性地学习,科学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在锻炼中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受到体育教育又培养能力,既增强体质又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这正是当前提高学生体育课堂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重视体育课堂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一、外部环境资源

(一)合理的场地布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课堂宽畅,学生视野开阔,外界信息通过传导神经的兴奋性到达大脑中枢,这种条件反射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为保证课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例:跑道的布置,起点终点的设置,跳远沙坑的翻扒,助跑道上的标志,这些场地的布置都是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视觉反映,会产生良好的心理反映,提高学习积极性。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兴趣倍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器材与设备。

器材的准备是体育课堂运动量与运动密度的基本保证,也是上好课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相应数量的器材设备,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能上好体育课。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准备、检查好该堂课的体育器材。

(三)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周边的情况是指课堂周围的现象,对学生注意力起一定的作用。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这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对体育实践课教学影响较大。因而选则教学场地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注意周边情况的影响,尽量避免周边环境的干扰。

(四)确保良好的卫生条件。

这里是特指场地设备的卫生情况。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给学生一种大自然的美丽新鲜空气。在美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会投身于大自然之中,接受美的熏陶,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锻炼身体。

二、内部环境资源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师心境。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其心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讲解要扼要、简练、易懂;示范要正确到位、动作优美;课堂组织要规范,有始有终。如果教师精神饱满,学生就会信心百倍。教师要和蔼可亲,耐心辅导,多加鼓励,及时肯定,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让快乐充满整个课堂。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调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情绪是上好课的前提。现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虽然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大都任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引导学生克服与消除各种心理弱点与障碍,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与个性,达到创新目的。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些学生胆子小,遇事爱靠后溜边,对此教师应尽量把他们排在靠前一些,且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促使他们先做、敢做,锻炼胆量,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其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普遍喜爱体育活动,更喜欢体育比赛。在体育课上学生一听说要比赛,马上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奋无比。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最后,应当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调动,重视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

(三)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体育教育必须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均衡地发展。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入手,考虑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要面向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能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打基础;2.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与社会体育接轨;3.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教材融民族体育、健身项目和娱乐活动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自锻能力的形成。

(四)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寓乐于教。

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失去了生机,缺乏活力,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原因在于,忽视了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让课堂重新“活”起来,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我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转变师生角色。教学过程应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使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由“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为学生搭建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如: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可让学生轮流担当小老师的角色。

2.“教”与“学”的转换。在教学中“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学生“会学”比教师“会教”更重要。例如在新教材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行主动尝试学习新教材,然后谈体会,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在学生有所领会的基础上加以技术性指导点拨,最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提高。

综上所述,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途径众多,只要每位体育教师认真思考,刻苦钻研,不断积累,加强学习,就能寻找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共同营建一个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如何提高酒量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所谓“教无定法”,并非无法可循,而是“贵在得法”[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路径有很多,到底哪一种方法更适用,还需结合学科特色、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定,而教师在其中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与实施者。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则离不开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大要素。

教材:深度挖掘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千变万化,而教材只有一套。但“万变不离其宗”[2],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推陈出新,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要以教材为本,以教学大纲为纲。初中思想政治是一门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且具有知识点繁杂、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应深挖教材内容,将复杂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立体的知识网,便于学生迅速理解掌握。

一是结合各单元重点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分单元而设置相应的教学主题,如有的单元以人格教育为主,有的单元以认识社会为主,有的单位则引导学生将目标锁定自己身上,强调对自身的磨砺。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二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涵盖了道德、文化、法制、公民责任、人格塑造、人生规划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内容繁多,要想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解、迅速掌握所学知识,则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一张知识网,便学生随时调用旧知识,也随时加入新知识,保障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情绪

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课堂氛围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与初中生活跃的性格相匹配,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的方法很多,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以达到深入浅出展现教学主题的效果。如在人生规划教学内容时,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我的理想”为题的班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既表达心声,又在互相交流间取长补短,实现了共同进步。再如法制教学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交通法规、校园刑事案件等专题片,并在课堂上开展相应主题的辩论会,使教学氛围一下子转变为辩论氛围,成功将课堂的主角转换为学生,而教师则扮演了顾问和主持人角色,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到位后,教师接下来的重任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保障学生始终沉浸于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可见,教师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节奏掌控力。以上述课堂辩论会为例,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免使教学内容偏离主题,为了胜负而辩论,反而忽略了法制教育的主题。但另一方面,如学生的情绪平淡,或迟迟无法融入教学氛围中,可增设课堂教学活动来活跃氛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培养自主意识,深化学以致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学习又是一项需要主动思考的大脑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自主意识的推动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以达到维护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如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常用的主题座谈模式,教师作为座谈会的主持,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在交流沟通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另外,知识的迅速内化与外显,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根据遗忘曲线数据,记忆在形成20分钟后,记忆量仅为最初的58.2%,形成1小时后,记忆量仅剩44.2%。”[3]故需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进行实践练习,以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保持记忆。如讲授人格塑造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要提高这样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要牢牢把握教学三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实施者,肩负把握教学节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任,既要营造好教学氛围,又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则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使知识不断内化外显,终至学以致用;而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之本,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途径。

参考文献:

[1]孙艳红.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做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J].科学与财富,2015(4):289.

第3篇:如何提高酒量范文

【关键词】针灸学;实验课;教学

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上好实验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

关于实验的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已基本讲述清楚,实验课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的,让学生互相在对方身上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准确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为了避免学生以后在临床应诊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组织好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实验教学内容。如:学生在上十四经实验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之前,首先安排腧穴定位中的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实验,因为以后的腧穴定位都是在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时的学生对实验课还不了解,对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还不熟悉,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使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后面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就比较容易掌握。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并认识到实践操作对后期临床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由原来不重视而变为积极情愿地上实验课。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定取腧穴,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二、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基础部分分为经络和腧穴,实验的内容玉要也包含了十四经脉的划线定经和经穴、奇穴、阿是穴的腧穴定位。因刺法、灸法必须以经络腧穴为刺激点,临床辩证治疗必须以经络为辩证,以腧穴为组方。因此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后期临床治疗疾病的关键。

1.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课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安排,首先让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实验课主要以人体为模特,强调以学生为主,学生分组进行,每组不超过30人。具体实验方法如下:第一,实验课前带教老师先将本次实验教学内容简要说明。第二,学生要熟记本次实验的经脉循行和经脉线上分布的腧穴。第三,学生两两结合相互在对方同学身上划出具体的经脉循行线和定取腧穴的部位,要求穴穴点到,并力求让学生在实验时做到心、口、手三部密切配合,操作时做到边想、边说、边做,心想经脉循行和腧穴定位,回想课堂上讲述的重要内容;口背经脉循行原文和腧穴的具体定位;手要做到用笔由点到线连接起来画出经脉的循行线,准确定准经脉线上分布的每个腧穴。此时教师要进行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发现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即时给予解决。第四,带教老师将本组学生组织在一起,选出一位骨性标志较为明显的同学做为本实验的模特,实验教师在模特身上详细画清经脉线,准确定准每个穴,做好示教。学生认真听讲对照自己前面在实验过程中的划线点穴,找出不足之处。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第五,教师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随机抽出本经的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进行模拟实验考试,让学生不仅要熟记经脉循行,而且要说出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并且在对方身上准确画出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的定位。

2.教师多方结合,归纳总结

教师对以上实验内容进行认真评讲,充分肯定成绩,纠正不妥之处,归纳总结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内容,解释难点疑点。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以进一步强化复习,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进行规律总结。如:在划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线时,其经脉循行是从胸走手,分布在上肢内侧的中间,但此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手太阴肺经和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的手少阴心经,只有明确了行在上肢内侧前缘和后缘的经脉线,才能准确划出本经经脉线。正如取三经用一经而可证。在定取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时,这时让学生一定明确位于在食指桡侧端(手阳明大肠经)的少商穴、小指桡侧端(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小指尺侧端(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穴、中指尖端(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穴、无名指尺侧端(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通过各个手指末端横行的腧穴点穴,才能准确定取少商穴。正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另有在定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时,有很多穴名相似的腧穴,如:太溪、太白、太渊等,很容易混淆,也难以记忆,只有承前启后,将手太阴肺经的太渊,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进行对比对照、相互比较并进行归纳总结和排除,才能准确定取太冲穴。以上方法不仅有利于经脉线上分布腧穴的记忆,而且也了解经与经、穴与穴及经与穴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脑记等多种形式同步进行,清晰地划出经脉线,准确的定准腧穴点。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在宿舍里互相进行实地操作,反复进行练习,熟能生巧。这样经过了多次反复的实验操作练习,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经脉的循行和腧穴定位内容的理解,明确了经络和腧穴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针灸学》临床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实验课考试方法,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

《针灸学》基础是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检验临床治疗疾病的标准。为此我们对实验课的考试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办法。

1.实践技能考核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结合针灸学课程的特点,在学期结束后,对经络、腧穴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试考试70分,占70%,技能操作30分,占30%,突出了技能考核内容,制订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内容将卷面上写有10个不同的腧穴名称,按照班级学生的多少写出多少份试卷,卷面的10个腧穴不能和其他卷面的腧穴相同,考试时两个同学组合为一组,考场每次只允许一组参加,(两个同学,分别为1号和2号),每个学生以抽签的方式拿到试题后,1号先在2号身上按照要求说出每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然后进行定取。必须在限制的3min内完成所考的内容。每个腧穴占3分,归经占0.5分、定位占0.5分,准确定取占2分,教师根据学生考试的情况适当的扣分,最后给出成绩。其他同学依此类推。这样的考试方法,不仅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进行了客观、准确、公平地检验,使实践课的考核产生了突破性的改变,而且使实践课的教学和考试更加科学和规范。通过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的考核,促进了学生的技能发展。从而为针灸临床定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的实验课实际是对经络腧穴理论课的具体验证,是针灸学课程技能培养的重要方式,是针灸得以继往开来的基础。人们常说经络腧穴学前面的理论课是打基础,后面的实验课是针灸临床的关键。也充分说明了技能操作能力的大小在以后的临床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本课程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渴望自己能够用针灸诊治疾病,但他们的动手机会又是很有限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或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针推门诊临床见习,看看教师是如何分经辨证,循经取穴治病的。另外再利用下行第三节课和团委配合开辟第二课堂“进入校园”,派教师带学生在校园内无偿为全校师生开展针灸、推拿服务,使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再利用周末“进入社区或者是当地农村”,派一名教师带学生到社区/农村无偿为农民义务诊治疾病,为群众针灸、推拿服务,真正接触到患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实践中验证、体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种实验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针灸学》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结束语

总之,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这门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为了更好地使专业教学与临床操作相结合,教师规范的示教就显得尤其重要。尽管影响操作的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教师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学生也一定能够掌握其要领,熟练其操作。

参考文献:

第4篇:如何提高酒量范文

[关键词]协同理论;协同发展;研究生培养;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49 — 02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核心是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校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发展尖端技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人才库与智力库,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因此,为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我国近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张,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体制机制上的一些问题,以及由于大规模扩招而致使师资、教学设施等未能及时跟上,教学资源被稀释,降低了教育质量。具体而言,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下滑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04)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高校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是30.16%、11.8%、5.37%和0.49%。学历和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04)的数据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学生规模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专任教师规模的发展速度,学校专任教师和工科生的生师比高达18.9:1;从随机抽取的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04年)的导师指导研究生人数的情况可以看到,有些学校博士研究生和导师的生师比达到9:1,有些学校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生师比达到10:1。居高的生师比,致使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减少甚至缺失。由于师资的不足,“师徒式”的培养方式在我国现在的高校几乎无法实现,一位导师同时指导7~8个研究生是普遍状态,同时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现象也不是个别。在这种情况下,想得到导师精心指导的愿望恐怕很难实现,即使导师愿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一个学期都见不到导师的情况也不乏存在,很多学生都成了自生自灭的“野草”,未能得到有效的“正规训练”,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受到大的影响。

工科研究生教师缺乏工程背景。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是从家门到校门、从学校到学校,近一半的研究生指导教师缺乏科研院所或企业的工作经历。导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低下,不能满足对学生的指导要求。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师资队伍,不仅存在数量不足的情况,同时,师资素质也有待提高。而师资质量是决定研究生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充足的教育资源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之一。在经费、科研项目、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活动场所等众多的教育资源中,经费投入是最为核心的指标。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科研经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保障,因为实验设备、课题项目等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都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科研经费投入相关联。但在我国高校系统,教育经费的投入存在极大的不均衡,以科研经费为例,近70%集中在五六十所高校,其余400多所高校(90%)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只能获得科研经费的30%。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一项经济成本耗费巨大的活动。经费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美国,培养一名研究生和培养一名本科生的费用之比大约是3:1,如果把科研费用计算在内,可能是6:1。早在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校长就声称教育研究生的费用是教育本科生的费用的3~6倍”。〔1〕

(三)有限的教学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世界银行的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低于60%。国家教委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高校价格昂贵的大型科研装备的利用率不超过15%,普通的仪器设备有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2〕。我国高校专业划分过早、过细,缺乏相互间的融合交叉和渗透;实验室小而全,重复建设,存在设备的高占有率和低使用率的现象;部分高校存在着基本建设投资方向不准、校舍利用率不高、有限的教育资源挪作他用等现象,资源流失严重,图书周转率较低,人均图书拥有量无法满足学生规模日益扩大的需求。我国目前封闭于课程的实验室资源配置模式,使实验室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约束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缺乏合理性

目前有些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课程设置随意、内容重复滞后等现象,由于师资的缺乏,常常出现因人设课的情况,而不是完全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设置课程,从而加剧了这现象的发生。同时由于我们现在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课程体系分割,课程没有贯穿起来,这样可能导致一些课程本科生要学习,硕士生要学习,到了博士还要学习。这实在是一种浪费。因此,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才能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知识面较窄等问题,使得越来越庞大的研究生队伍并不能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根据赫尔曼·哈肯创建的协同理论,协同是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互相协作、充分发挥部分的优势而抑制其不足,进而产生系统整体价值大于独立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生协同发展”是指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学科教师之间以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目标,围绕国家或区域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同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同时,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中,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及本科教育的最佳结合点,研究生教育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东作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强省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产业结构重组与转型,面临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人才不足两大困境,实用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有效整合广东高校与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增强广东创新能力,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是广东产业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策略,也是广东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大、做强、做好的一个必然选择。

三、协同发展的方式

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广东省人才供需现状,依据协同理论,广东高校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协同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弱化”的现象,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脱离实际训练条件的支持,只有通过具有实在价值的训练过程并经过经验总结才能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与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效果。大学教育的条件尤其是实际训练的条件是相当有限的,训练的形式与内容尽管在理论上模拟了,但却无法“逼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限程度是大学深感局限的重要方面。因此,囿于学校教育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难有作为的,必须从根本上转型,使学科教育与知识、技术创新的氛围、过程相结合,传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并得到相关条件的支持。因此,校企合作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条件〔3〕。

(二)本研协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打破本科、研究生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壁垒,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的需要。麻省理工学院早在1993年就针对四年制本科通才教育的局限进行改革,开始实行“理学士—工程硕士无缝计划”,使学生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受到完整的训练。本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阶段构建宽厚的、通用性较强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研究生阶段依托现代工程科技和产业领域,培养专业才能,增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克服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错位”现象,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培养更多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师生协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师制是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和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个别培养的有效模式。担任导师的人应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权威教授。对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应从本科阶段起就配备导师,使他们有机会领略名师、大家的风范,在导师帮助下制订学习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互动,感受其睿智与思考精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四)文理协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理、工、农等类大学中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对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胡伟.我国公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方略〔D〕.河海大学,2004.

第5篇:如何提高酒量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顶岗实习;导师制;实习质量

一、概述

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亿人次;国内旅游者将达到亿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市场,酒店业迎来了新一轮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酒店业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培养酒店行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与行业相匹配的发展,必须强化高职教育特色,即重视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提高。而作为实践课程重中之重的顶岗实习,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需要加强高职酒店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以满足酒店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在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大背景下,酒店管理人才供需双方存在的矛盾曰益凸显,一方面,企业大量需要专业知识技能扎实、又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人才,同时如果是大学毕业生还希望他们从基层服务做起;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分两种情况,第一,愿意从事酒店行业的,大部分同学希望并以为从管理岗位做起;第二,不愿意从事酒店行业的,毕业时直接转行到别的行业。这样,仅有小部分同学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潜力,还愿意从基层做起。面对酒店企业的大量需求,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更加供不应求。因此,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选择心态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清楚、客观的分析行业前景,并让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实现这一目标,单凭教师说教是完成不了的,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行业,了解行业,切身在行业中实战,才能有真实的体会,对行业才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行业,降低择业的盲目性。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完成这一认识和心理调适的客观真实环境。另外,酒店管理毕业生除了完成心理调适以外,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也尤为重要,而这两种能力的锻炼,在企业的环境中比在课堂上得到的效果更直接一些。因此,高职生的顶岗实习环节尤为重要。

三、学生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实习阶段缺乏教学全过程系统性考虑

学校有完整的实习计划,从某种程度上反应的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同时,实习计划的设计也比较合理,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教育部对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同时,得到了大部分用人单位的肯定,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实习计划的不满意不是源自计划本身的设计等,而是由于不了解学校的实习计划,更不了解学校的实习计划与整体教学计划的关系及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学校进行了调整,在学生大一入学教育时,专业负责人就将本专业整体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以及二者的关系告知学生,这种及时沟通让学生提前了解、心中有数,所以在级的学生满意度调酥校满意度提高了。

(二)培训教育及时但不够全面

学校会通过开实习说明会,公示实习单位信息、实习进度安排时间表、企业推介会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单位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学校制度等现有资源。很少意识到对实习生的思想动员、心理辅导、人际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培训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技巧等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两个方面的培训能够帮助学生减少对新环境的恐惧和担忧,帮助学生更顺利的度过从学校到企业的过度期。顶岗实习的培训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更包括心理层面的。作为学校顶岗实习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主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至关重要。

(三)校企合作机制有待优化,实习基地选择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校企合作机制目前通常是学校抱有理想化的期望,希望企业能够全方位培训学校完成教学计划,按照学校的实习计划培养学生。但是企业是经营实体,通常将经营指标及盈利放在第一位,企业在使用实习生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看中实习生的使用成本较低。而这两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往往学校的实习计划在实施的时候缩水,甚至之前校企双方巳经达成一致,写在合同里的条款,都不能完成执行。比如对于实习生轮岗问题的争取,通过调朔⑾值木频瓴桓给学生提供轮岗的机会,虽然学校力争,合同里也有规定,但在执行过程成会因为酒店工作忙、用人部门不同意、学生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等各种原因,搁浅轮岗机划。对于实习基地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的是酒店能够提供学生稳定、安全的实习条件,只考虑酒店的星级、品牌影响度、区域等硬性指标,缺乏对实习酒店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合理科学性的认知评价体系。事实上,对实习基地的选择务必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酒店的星级、声誉度、所在地等硬件指标,还要考虑酒店的管理理念、客源构成、内部管理运行情况等软件指标。但是有些时候对于实习基地的选择往往基于基地相对集中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也会影响学生对合作机制的满意度。频繁的大面积更换实习单位不利于双方的相互了解与适应。优秀的企业合作时间越长学生的满意度和企业的满意度越高。因为学校可以把握企业对学生的需求特点,提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缩短适应期。

(四)师资选派和管理不到位,兼职管理学生的体制有待改进

通过对实习指导教师的问卷调朔⑾郑学校往往没有安排专职实习教师教师,而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直接导致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培训工作不到位,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及时,这样只能将此工作推到酒店。另外,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励机制,不能调动工作积极性,单纯依靠个人职业道德,已经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而且教师兼职管理实习生的方式,不利于于指导教师对实习酒店的实际情况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及时掌握。最有效的办法是学校完善奖励制度,安排教师驻地指导。同时配合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了解实习酒店和实习学生的情况。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生远离校园和家庭,加上工作压力大以及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导致情绪化,这种情况下,专业的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调朔⑾郑能够及时做好这项辅导工作的高职院校少之又少。行政领导在实习过程的调研工作上也有不少欠缺,往往疏于对学生的关心,不能及时了解实习动态,不能及时准确的处理应对实习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五)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有待完善

顶岗实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突发事件,例如工作中意外受伤、员工之间打架、财务失窃、严重触犯企业制度等情况,对于这种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及时就会导致扩大负面影响的范围。所以,即时性非常重要,要保重这种即时性就需要有合理和高校的汇报反馈制度。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是一次独立的处理就能够实现的,其处理结果为为下一次的管理过程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标准。因此,理顺突发事件的反馈机制、制定并固定处理程序,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张佐钊.浅析旅游管理专业酒店业务顶岗实习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09):138-139.

第6篇:如何提高酒量范文

【关键词】合班 教学 方法 质量 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各大高校扩招以来,由于学校教学场地及师资力量限制,教学过程中合班教学已成普遍现象。合班教学导致上课学生人数偏多,教师对课堂控制难度增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质量下降。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情况,坐在后排的同学普遍感觉好像不被上课教师重视,故对教师强调的问题印象不够深刻,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次数也比坐在前排同学少很得,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和学习兴趣的下降。如何在大班教学中把握好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无论坐在离教师多远的位置都能感觉到被重视被关心,现提出几点建议。

采用小组教学方式

在合班教学中,学生人数众多,如果每次上课都点名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经常不点名又没办法认识每个学生,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前提。如果在开学就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每次上课前按组点名,然后教师也可以按组对学生进行记忆,即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目前,分组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已经被众多教师所认识。首先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课堂间的讨论,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利于学生快速准确解答问题,养成对问题全方位思考的好习惯,还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其次,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学习,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再次,各小组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相互协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的学习讨论,任务分工,小组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学习,正是在校大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方案示例如下表1所示。

表1 小组学习方案示例

分别提出一个团队协作方案

课堂分组抢答

将学生分成小组后,还是有的组要坐在后排,怎样让各组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好好听课是重点,课堂分组抢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多设置一些抢答性问题,抢答性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抢答性问题的回答不是开放性抢答,如果是开放性抢答,还是会全部被小部分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答完,这样那些不太爱学习,又坐到后排的学生的积极性依然得不到调动。所以教师要对抢答性问题设置成分组抢答,比如第一个问题由1.2组抢答,第二个问题由3.4组抢答。这样设置后,范围变小了,相当于每个问题教师只控制一小部分人,这样学生都会感觉到被重视,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提高。课堂上还要注意选择哪些问题作为抢答性问题,很多教师觉得实际操作中很难选择这种问题。其实,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抢答性问题,即使是简单的提问教师说成是抢答也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那么教师只要注意随时多提一些问题始终让学生保持注意力即可,而不用拘泥于问题类型和形式。

随堂能力考核设计

学生课下学习任务布置是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必须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起来。为了提高合班教学课堂质量,除了课下作业,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随堂能力考核手册。随堂能力考核手册按照教学进度,把学生需要在课堂完成的学习任务编排好,可以按周编制、按每次课编制,也可以按学生任务模块编制。每个随堂考核的标题即可按编制方式进行设计,比如任务一随堂考试、第一周随堂考核或者第一次课随堂考核等。在随堂考核手册上可以把教师设计的拓展问题、学生能力目标要求放在首页,让学生翻开手册后对本门课的能力要求就有清晰的认识。再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一个活泼的页眉,一个可爱的页脚,这样学生每次拿到手册时,都是以愉快的心情开始的。光有这些是不够的,想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在学习在听课,教师还得辛苦一下,就是要在每节要求学生上交考核手册,而且除请假等特殊情况外不得补交,收到的手册在下次课时就将成绩批改出来,如果能力考核任务量少即可随堂批改。无论学习怎样的学生都喜欢好成绩,而且当堂上交,时间比较紧,大家就没时间抄袭,自然就要努力自己去完成,自己有不会的问题即可随堂解决。

课堂手册主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为了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布置课下任务。为了提高任务完成质量,更好的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一些大型的课后任务,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小组成员要有任务分工,任务成绩的评定以各小组成员叙述自己完成情况为评定标准。对于计算类的课下任务,可以设计成计算数据各不相同的形式,即每个人需要完成的任务的数据都是不同的,这样,即使有同学想抄袭,也是要先把别人做的弄清楚后才能实现。

教师要活动到教室每个角落

现在学生手上的电子产品种类繁多,课堂上只要有一点点机会就会经不住诱惑,即使是大学生,也是孩子,所以学生的行为能够理解,但还是要想办法解决,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负责,想办法让他们在毕业时带走更多知识。对于合班教学,教师如果一直站在讲台上讲,无论花多大力气,用多大声音,都很难看到每个学生在下面的动作。那么就需要教师活动起来,在讲课过程中走下讲台边走边讲,在学生讨论问题和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边走边看,即可以方便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问题,也是对学生的近距离监督,这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最负责任的行为之一。教师在课堂走动时如果发现学生不在听课,可以以幽默的方式提出,或者叫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如何都要正面鼓励,杜绝批评,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大学生人格已经形成,大学生活对他们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过多的批评只会把他们带入到更加叛逆的境况中,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增加考核次数

大学里不特别强调考试,因为大学生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但学习课程后能力到底提高多少在学校阶段还是通过考核才能知道。小班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但在合班教学中因人数众多教师对学生状况的掌握需要更长时间,往往在期末发现问题时为时已晚,那么需要在合班教学中增加考核次数,一个任务一次总考核,一个模块一次总考核,或者在期末前增加一次期中考核。通过考核,促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进行一些调整,对成绩有问题的学生及早重视,减少期末补考重修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平时成绩的重要性

以上讲了五点关于提高合班教学课堂质量的方法,要想顺利实施这五点,要想让学生很配合老师完成这五点,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平时成绩的设定。虽然平时成绩没有像期末考试那样庄严,但平时成绩的权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同学们课堂的学习热情。平时成绩比例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自行确定,但应在开学初第一次课上和学生讲解清楚其评定方式及分值分配方式,并保证能让平时成绩体现在每一节课上。

第7篇:如何提高酒量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更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意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摆正口语教学的位置,利用有效措施做好口语训练,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水平的提高,更能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得到丰富。小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更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无论是出于教学改革的目标,还是出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目标,都应当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满足小学生语言发展需求。从小学生的个人口语能力形成与发展看,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口语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阶段。错过了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就会下降。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符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第二,有利于满足语文教学改革需求。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口语能力培养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现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升得到保障。

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从语言能力的形成过程上看,学生的口语能力形成要早于文字能力,文字的形成在语言之后。对于正常人来讲,其语言能力的形成先从听开始,再到说、读与写。因此,听说是语言学习的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其他各项语言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1.口语交际学习环境不统一

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实来看,学校还没有形成协调与统一的口语交际学习环境。小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受到繁重课业负担的影响,他们的考试压力较大,没有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与此同时,现代小学生的课余时间被许多作业与课外补习班占用,没有社会实践机会。社会环境中的语言内容十分复杂,错误的语言信息给小学生的口语表达造成了一定影响。受家庭因素影响,许多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养成错误的语言习惯,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力度不足,让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不统一,影响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2.学生具有口语交际学习心理障碍

目前,许多小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方面具有心理障碍。他们较自卑,也不敢进行口语交际,在人前说话容易紧张与焦虑。一些学生本身就胆小,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一定没有别人说得好。部分小学生的自尊心太强,怕自己表达错误被别人嘲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随着年级的增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积极性会逐渐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女生身上,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学生的性格会逐渐变得内向,一些女孩子会变得不愿发言,产生社会问题。

3.缺少口语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训练,离不开基础的口语交际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小学生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加强口语交际训练的扩展,让小学生正确地组词与造句。但是,教学的现实情况是,课堂教学时间很紧,口语交际教学往往被排挤掉,教师只给学生适当的引导,没有给学生创设相应情境。缺少口语交际情境的支持,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就会显得没有生气,口语交际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1.加强口语交际环境的统一化

对家庭与社会中的口语交际学习资源进行全面开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语文学科,是与中国孩子母语相关的一个学科,因此口语交际的机会可谓无处不在。在加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小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发现口语交际规律。口语交际训练应当落实在课堂内与课堂外,对学校与社区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应用,开展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

2.加强具体交际情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情境,对于小学生的课堂表现有重要作用。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习视角,尊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学习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的口语交际情境必须真实,更要具有意义,符合当前的社会文化氛围。口语交际情境也要丰富多样,让小学生了解不同的交际场合,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要用不同的交际技巧。比如,在讲解《自选商场》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个自选商场的图片,让两个小学生一组到教室前面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为他们规定不同的人物角色,像“同学、晚辈与长辈、多年不见的朋友、玩伴”等,促进小学生在情境中发挥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正确的人际交流。

3.传授正确的口语交际策略

要在根本意义上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教师需要传授给小学生正确的口语交际技巧。口语交际的内容与方法会受到说话人、听话人、传递的信息及具体语境的影响。交际人的发音正确度及用词准确性都会影响其口语交际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看人说话,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类型的话。学生的口语交际方法多了,才能实现口语交际行为的灵活化。

四、结语

口语交际无处不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是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重要方法,也是强化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口语交际教学,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有效的造句逻辑,才能让学生正确应用语言。教师要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大课堂口语交际训练的力度,促进学生语言交流与思维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新景. 浅析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J]. 学周刊. 2012(35)

第8篇:如何提高酒量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师范生教育;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56-02

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群体,在社会的发展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培养未来师资的重要场所,高校师范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部在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编写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加强师德培养

教育部在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师教育中要注重师德的培养。然而,当前的师范生课程体系中,直接涉及师德培养方面的课程极少,仅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所体现。

因此,各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一批优秀的教育专业与中小学教师,共同编写师德教育课程。在编写的过程中,应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全面塑造师范生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术大师

中国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的信条。虽然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借鉴性。通过调查发现,所有著名的师范院校,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都是非常高的。鉴于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真正的学术大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可以邀请教育领域内著名的专家或学者来学校为教师做学术报告,使教师们在感悟名家风采与学术魅力的同时,学习新的研究理念与经验。

2.加强与著名师范院校同行们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学习他们优秀的经验、方法以及理念,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3.及时关注教育领域热点问题,并积极进行探究,寻求解决策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4.教师队伍内部也应加强在学术研究上的沟通与合作,以期实现共同进步。

三、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被认为是教师教育中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实习时间的长短,在某种程度上将对师范生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由于观念、人力、财力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当前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只有8周左右,相对短暂。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实习则远远超过这一时间:美国许多高等院校除了安排师范生进行临床教育实践与现场教育实践外,还安排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教育实习,让师范生到社会和中小学去,进行全面的和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法国自1983年开始,教育部便规定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英国的师范生除了在校三年期间进行12~15周的教育实习外,大学毕业后,还要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苏俄师范生教育实习不仅贯彻师范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且教育实习时间高达17~19个周。

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师范生的综合能力

师范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师范教育质量的成败,也将对师范生未来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能力。

1.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师范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诸如说课、板书等方面的技能;学校和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创造各种机会,如可以通过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2.积极阅读教育名著,提升理论知识的积淀。由于教育名著比较晦涩难懂,大多数师范生不愿意去读,这对于师范生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师范生阅读教育名著的兴趣,提高专业知识的积淀,比如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将自己读过的教育名著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3.提高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要尽可能的举办类似于创新实践型项目的申报活动,并进行大力宣传,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的意识;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最后,学生要积极关注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并结合自身实际去尝试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热点问题。

五、加强和外界的沟通与合作

当前是一个高度开放、信息十分畅通的时代。封闭自守,只能走向衰弱和倒退。师范生教育是一项十分神圣、十分重要的事业,更要打开大门,加强与国内甚至国外著名师范院校的沟通与联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师范生教育事业发展。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与著名师范院校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借鉴他们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成效明显的做法和策略,并结合本校实际加以改造和利用。

2.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充分了解他们对未来教师在专业素养、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并认真予以参考。

3.认真听取社会大众对师范生培养的建议与看法,并据此及时的调整师范生培养方案和模式。

六、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此,笔者把专业认同感界定为:师范生对所学专业以及就业前景所持的态度与看法。只有当师范生对本专业以及教师行业产生浓厚的认同感,才会更加积极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才能逐步树立专业自豪感。然而,当前许多师范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学习上重视程度极低,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十分低下。

师范院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师范生对本专业与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此外,还应邀请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师范生进行言传身教,使师范生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从而使他们对于教师职业有一个全新认识,继而塑造他们对所学专业及教师这一职业的自豪感。

师范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未来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各师范院校要克服当下面临的种种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师范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师范生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9篇:如何提高酒量范文

关键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水平;对策

中图分类号:V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数据统计是基层单位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借助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况,根据数据分析出某个地区当前经营与发展的具体状态,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针对基层数据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全面提高基层数据的统计质量,这样才能为国家拟定政策提供先进的指导依据。

一、统计数据的重要性

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国统计数据主要是针对经济事业的调研分析,由统计局完成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给予相关的指导意见[1]。另一方面,统计数据也可作为国家长期建设改革的文献资料,在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统计数据对经济、政治、文化、科研等各项事业均起到了指导作用,通过查询统计数据为当前发展提供资料资源,提高了国家战略执行的实效性。为了改变过去统计工作存在的缺陷,基层单位要积极配合国家统计局工作要求,对内部统计工作提出可靠的改革方案,这是推动统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不足

基层单位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对象之一,自“十”以来,我国就开始关注基层单位规划与改革工作。作为基层单位常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数据统计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的水平,这是由于基层单位地处偏远地区,国家颁布统计政策难以在地方得到推广执行,阻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包括:

1.观念问题。基层单位缺乏先进的行政观念,对统计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并没有体会到统计数据对地区发展的指导性作用。例如,基层单位对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不够重视,认为统计数据是可以随意编制的,部分单位在统计中上报虚假信息、骗取国家财务、私自修改账务数据等,这些都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发生的潜在因素。

2.专业问题。数据统计属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必须要安排本专业人员才能完成数据处理,并且在统计工作中对数据资源详细地收录有价值信息。但是,基层单位因内部条件有限,所安排统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尤其是兼职统计人员数量较多,这对当地统计部门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处理统计数据的效率偏低,统计部门数据回访的质量不高。

3.表格问题。表格是统计学比较多见的统计工具,统计人员把最终分析数据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数据查阅审核提供了诸多的方便。但是,基层单位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力度不足,仅简单地记录数据结果即完成了统计工作,很少用统计报表上交给统计部门[2]。由于原始数据处理难度大,若不利用报表形式呈现,直接上报会增加上级部门分析的难度。

三、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

从社会现代化建设机制判断,统计数据对社会事业改革具有宏观性的指导作用,并且在推动各项事业改革阶段发挥了多方面作用。为了转变原有的统计工作模式,国家及地方统计局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对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保证统计工作按照法律法规执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必须重点解决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质量问题,从多个方面拟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方案。

1.优化法律服务。优化统计法律服务内容,走出家门面向社会,不失时机开展重点突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送法上门活动。在送法上门过程中,要本着“先服务、后行政,先规范、后检查”的原则,以服务促行政、以送法促守法,将行政职能融入到优化经济环境、热心为基层企事业服务的工作之中,将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切实保证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上面。

2.优化基层工作。注重基层单位内部工作机制改革,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以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作用,不断增强统计工作为国家统计工作改革提供保障[3]。县级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是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环节,是保障统计数据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

3.优化队伍建设。为了适应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要求,我国各县区政府要建立健全基层统计机构,增强基层统计力量,切实抓好基层统计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保障基层统计工作经费,加强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依法开展统计调查,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等[4]。要建立起适合基层信息需求、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积极培养和引进复合型统计人才。

4.优化监督体制。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统计工作,强化基层统计数据的监督力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虚假数据”等现象,保证每一项数据的真实有效。一方面,地方统计局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统计数据的审查力度,及时发现虚假数据资源以提醒重新审查修改;另一方面,基层单位要注重统计数据质量的管理工作,避免因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结论

统计数据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借助统计数据分析地区改革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善过去的发展水平。针对基层统计数据存在的质量问题,国家统计局要加强对地方统计工作的管理,从法律服务、基层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提高数据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范其鉴.基层统计工作怎样改[J].统计与决策,2004(02).

[2]曾俊林.对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的建议[J].青海统计,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