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杨善洲学习材料范文

杨善洲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杨善洲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杨善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学生差异;教师性格差异;课堂差异

课程改革是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展开的。正如叶澜说:“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必须要求教育做出及时相应的变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自觉认识时代的要求并积极行动,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①课程改革充分表明了国家对知识的重视,然而由于对现状认识不够深刻,对教育主体的特殊性和教育内部各要素差异性的忽视,致使教育改革仍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如把学生局限在同一课堂,统一要求、统一评价,导致学生创造力差、实践能力低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弱。面对这种状况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有必要重视学生差异性、教师性格差异性、课堂差异性。

一、重视学生差异

“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无可替代的独立个性存在着。”②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既是完整的、全面的,又是具体的、独特的,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③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独特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第一,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用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如《论语•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根据弟子不同天赋,将他们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再有《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对于子路和冉有就同一问题的提问,孔子做了相反的回答。他解释:子路和冉有性格不同,子路好勇争胜,所以要约束他;冉有过于退缩,所以就鼓励他。

孟子也曾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总结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④就是说对于资质聪颖的学生,可以像时雨对草木那样一经点化即领悟成长;有些学生只应注重培养其德性;有些学生对其所提问题要详加解答;有的学生可以私下地给与教育。这些教育思想,表明先人已认识到个体差异在知识传播中的重要性。推古及今,当今培育人才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性,个体差异性,在“求同”中“存异”,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第二,重视差异还表现为对学生独立性的重视。不管学生年龄大小、年级高低,他都是一个拥有自己思想、追求自我情感的人。成人不应以他们年龄小,不谙世事控制他们的行为,剥夺其自利。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亦不应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命令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自立程度给以区别指导。如对理解领悟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而对自立能力强、领悟快的学生,教师稍给予指点即可。切不可僵化教条。孔子在这方面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⑤当学生经过思考却不能透彻理解时,教师就要启发引导之,使其举一反三。孔子注意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启发引导,适时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针对学生独立程度的不同给予区别的引导帮助,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压缩课堂讲授时间,把时间的使用权、学习计划的制定权、学习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下,学生不仅不会被束缚在课堂上而与外界的信息隔绝,反而会更自由、更符合自己特点的进行学习,因而学习效率会更高,吸收的知识也越多。

二、教师性格观念差异

首先,与学生的个性差异一样,教师的性格、教学态度同样对知识的接受、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大师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谚语也云:“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表明性格对人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证明,教师的性格对教学效果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急躁、感情冷漠,对学生严厉,讲课呆板,没有生气、幽默感,大多数学生则会精神沮丧、低迷消沉,相互倾轧,不能与老师合作,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最终影响知识接收的效果。教师感情丰富、活泼开朗、宽容热心、和蔼可亲、公平正直,学生就会因受到老师情绪的感染而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积极向上、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涨,乐于想象敢于提出新问题,愿意与老师沟通,师生关系和谐,同时有极强的责任心、正义感,敢于承担责任,因而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还锻炼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开朗的、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性格还有助于形成幽默诙谐、轻松的、潇洒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认真研究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相应的专业,使“教”与“学”能够达到最好的结合状态,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评价人才的观念也会对知识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英语学习也势在必行。教育界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也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好英语并取得相关等级证书,英语成绩优异、英语证件齐全便成了走上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垫脚石,反之则被时代遗弃。但若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好英语似乎有悖常理,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习英语,正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当演说家一样。然而在这一潮流的趋使下,大学校园随之出现了“英语热”,学生为了减少走上工作岗位的障碍,盲目学习、盲目应试,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反而耽误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得不偿失。教育界应该尽快认识到观念在评价人才和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挽救大批的知识分子。改变观念才有利于知识传播与接收。

三、课堂差异

尊重知识培养人才除了要重视学生差异,教师性格、观念差异外,还应充分认识到课堂在培养人才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传统的课堂,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场所,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是传授灌输型的教育模式,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往往表现为创造性差、实践能力低、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弱的特点。这恰好与时代所需人才的标准背道而驰,因而为突破这种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的教育方式,应该大力发展“第二课堂”。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成分,共同促进了人才的成长。

“第二课堂”具有多样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改善素质等方面,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它以学生为主,自愿参加,在学校指导下独立地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自由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另外它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工作的机会,创造了独立工作的条件,增长了学生的才干,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第二课堂”还有助于增加学生与外接广泛密切的联系,不断掌握新信息和其他方面的科技发展新动态,这是传递最新消息的最佳渠道,使学生变得“宽、新、活”。从而有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丰富自己的头脑,开阔视野,眼睛始终盯着现代和未来,并使所学知识总处于最新最佳状态。所以这种课堂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点,而且还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并保障每一个学生能够了解最新时事,不落于历史潮流之后。因此,针对两个课堂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点,使二者相得益彰,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应充分认识学生、教师观念态度和课堂几方面的差异,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只有重视差异,才是对知识的重视。“尊重知识就要重视差异”,让我们共同努力,开辟中国21世纪教育关注学生差异的新纪元!

注释:

①叶澜编著.《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

联书店,1999。

②香山健一.《为了自由的教育改革――从化一主义到多

样化的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00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版,第123页。

④《孟子・尽心上》

⑤《论语・述而》

参考文献:

[1]熊承涤.中国古代教育史料系库[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2]周彬.扣问课堂[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郑金洲. 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6.12

[7]林华民.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 华语教学出版

社,2007.6

[8]张钓,杨惠滨.性格与命运[M].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12

[9]瞿葆奎主编,吴慧珠,蒋晓,选编.课外校外活动[M]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