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大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已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完全以书本为主,在实验操作时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操作步骤来实验,学生完全丧失了自主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对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作用不大。导致在以后做实验时,给一个书上没有出现的实验时,学生就不知道该怎样去操作了,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学生也没有学习到什么有用的知识。
第二,由于一些化学药品有毒,有的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化学时,学生经常接触到一些酸碱,这些化学物质有可能腐蚀人的皮肤,在使用时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而且,很多化学仪器都是玻璃,很容易破碎划伤皮肤。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意思不强,对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随意排放,而且化学药品的成分复杂,累积起来对环境的污染将不容忽视。
二、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目前,我国大学化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也能够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下面笔者将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阐述改革措施。
第一,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对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该多开设化学实验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化学实验,让学生能够很好的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从而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老师也可以有计划的布置一些书上没有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体验成功背后的成就感,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加强对学生化学实验的管理。由于有时候进行化学实验时会出现实验仪器不够等现象,因此,学校有必要安排专人对仪器进行管理,达到对仪器进行统一发放和回收的目的,防止在实验过程中仪器丢失了却仍然不知道,从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实验。
第三,学校多安排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让学生体验到在工厂中对于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让化学专业方面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抛弃原来的传统的化学实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以后有作用的知识。同时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并对其进行适应现代化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培养,让老师能够更好的培养大学生。
第四,在进行化学实验前,老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有关药品不慎粘在手上的合理处理方法,同时加强学生对于药品和仪器的合理使用,从而减少学生因做化学实验时出现安全事故的频率。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处理化学实验过后的废水,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束语
1.1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
认知态度体现了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认可程度,从调查表可知,高校教师作为高知识人群,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及作用有了较好的认识。认为体育锻炼“非常必要”的有87.2%,而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和“没必要”的分别仅占11.7%和1.1%,由此可见,这对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而言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随着社会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数教师有着追求健康的意愿,有进行锻炼的要求。
1.2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占总百分比的92.6%,由此印证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老话。“愉悦心情”占了71.3%,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领导者,面对着繁重的工作的压力以及生活中的压力,他们也深知适量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释放压力,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其次,“健美减肥”这一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45.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温饱,他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类建设,运动已成为时尚的象征,所以很多教师(35.1%)把体育锻炼作为“兴趣爱好”。也有32.1%的教师是为了“陪家人锻炼”,促进家庭和谐。颈、腰椎疾病是大多数教师都患有的职业病,有部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就是为了“防病祛病”,占了总百分比的29.8%。以“社会交往”和“打发时间”为锻炼目的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少,分别为10.6%和4.3%。
1.3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
在四川农业大学教师体育锻炼的运动频度上,调查显示,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教师有40.4%,28.7%的教师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22.3%的教师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8.5%的教师“不参加”体育锻炼,其中每周只参加一次锻炼的比例高达40.4%,甚至还有8.5%的人根本就不锻炼。结果表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不够,总体来看还不够理想。所以,四川农业大学教师的锻炼频度还有待加强。
1.4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持续性
由问卷调查表可知可见,一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6.8%,一方面说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长,另一方面说明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参加有氧锻炼的意识还有待提高。32.9%的教师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60min”,共有14.9%的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60-90min”以上,仅有5.3%的人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90min以上”,此结果表明,应大力提高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时间,加强有氧锻炼意识,促进教师健康水平的发展。
1.5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忙”(66%),“缺少体育活动组织”(54.3%),“场地器材不足”(51.1%)。其中工作任务繁重是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评职称,需要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去进行科研活动,压力十分大。缺少体育活动组织和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外界因素,四川农业大学教师进行体育锻炼一般选择在业余时间进行,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的下课时间,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高峰期,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终究还是为学生而设置的,并没有为教师专门设置场地以及体育设施,这严重减少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完善,为教师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师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也就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有利人才。雅安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多雨,这也是影响四川农业大学教师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有:“缺少习惯”(35.1%),“缺少指导”(31%),“没兴趣”(22.3%),“无同伴陪同”(27.7%),“健身消费太高”(9.6%)。总的来说,没时间、缺少习惯、不感兴趣这些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说明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其次,针对缺少组织、缺少指导等制约因素而言,说明组织活动开展不够;而对于场地器材等不足的问题,就应增设一些新兴的,时尚的,教师感兴趣的器材,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现在需要的是培养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以及组织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促使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的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是较好的的,明白参与锻炼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却存在着背离的倾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为强身健体,经常或有时参加体育锻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在30min以下,所进行的也是小强度运动,并未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影响该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为没时间,缺乏组织与指导,场地器材不足和缺少习惯。
2.2建议
(1)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
而文学教育是国家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只有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做科学研究,建设国家。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文学教育为基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于非语言专业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普及了大学生的文学教育,也为提高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文学是我国的国粹,民国时期,鲁迅先生就大力提倡通过推动文艺运动来改变国民精神面貌,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载体,传承了国家的精神文明。文学通过向大学生传播精神文化、培养精神文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而文学有其独到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很好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潜移默化的教化了大学生。大学生作为高文化水平的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整体精神文明风貌,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文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确定健康的审美兴趣,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中,大学生为了自己的就业问题,不断的参加各种考试,根本没有任何审美教育而言。没有美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与新世纪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方向向背离。因此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则是一项重要的审美媒介,文学作品是作家从生活中汲取材料,并以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3)文学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近代大学生的精神文明严重缺失,精神失落,心理疾病逐渐上升。很多大学生面对考试压力、升学压力以及就业压力,表现出来极度的狂躁或者压抑。通过文学培养,能够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激励学生以文学作品中的积极任务为楷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大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其他课程无法替代文学教育对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国语面临的危机,在英语的重大冲击下,国语教学日渐滑坡,通过文学教育,也使得现代大学能够逐渐重视语文,将文学教育提上重要的教学日程,提高国语的地位。
二、总结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应该包括通用外语、通识教育外语、专门用途英语、学术外语等教学内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获取信息、达到交流目的、拥有丰富人文性的特点,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利用英语跨文化交流,让学生在英语交流中有话可说,在学习英语中不知不觉的忘记英语学习的痛苦。由此,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急需深化改革,转变教学观念,不在仅仅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传授,要重视英语教学课程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思辨性意识,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英语教学中已经开展了外语通识教育,如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了让广大高校深层次了解中国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精髓,实现中西文化顺利传播的目标,各大高校都应积极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开通外语通识教育。
2.调整大学英语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大一和大二,英语课程还是所有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但是到了大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纯粹靠自觉,不考研的学生基本中断了对英语的学习,而作为一门外国语言,长期不接触,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会慢慢退化,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不利的。笔者认为在大三、大四,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仍旧需要开设英语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以拓宽学生眼界和知识面为目的,同时还应该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使英语教学逐渐走向实用化、综合化。例如,中山大学在外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了十二门双语或者外语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为了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仍在不断的优化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其在课程标准与实施方案制定方面,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参照世界前100所大学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方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邀请名校相关专家或者著名的学者参与建设或者参与教学工作;在英语通识教育教材的选择上,优先选择国内外一流的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学者研发的教材,并支持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环境进行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实践中,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环境自主学生的课时占二分之一,学分占三分之一。现以中山大学《北美社会与文化》为例,这门课属于中山大学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北美的历史、社会文化,在课程建设中,邀请了北美高校以及国内重点高校中相关的知名专家或者学者参与建设,其教材属于国家级规范教材,同时还有相关配套的网络课程。再如,北京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也设置了英语通识教育。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大类平台课,是指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平台课又分为基础平台课程和开放性平台课程,其中的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化两门课;开放性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英语史、英语词汇、英语结构、英诗选读、圣经释读、短篇小说选读、大众文化间接与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简论、莎士比亚与马洛戏剧、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化。二是通选课。北京大学的通选课程设置每一学期都不同,以传授各国社会与文化知识为主,根据选修课的开设情况,为同一大类学生提供的通选选修课有16门,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的通选选修课程有几十门,而且每一个学期的通选课重复率极低,学生在大学选修课中选择机会较多,这样也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目标选择自己习惯的选修课,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了促进学生多方位的选择,北京大学规定,所有学生毕业后通选课的学分不得少于16个,其中每一个领域的通选课学分不得少于2个,在E领域选修的通选课学分不得少于4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在A领域选修的通选课学分不得少于4个,通选课的教师基本是由学校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内容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想,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辨的能力。每一门课每周两个课时,一个学期内完成。综上,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在设置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中,都予以了高度重视,积极向学生传授国外的社会与文化知识,促进跨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3.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来说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统称为显性课程,而隐性课程是指在课堂之外进行的英语教学。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俗教育,可以邀请国外高校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或者学者来校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短期讲学或者开展英语讲座,也可以请国内相关著名学者来校教学活动,有的高校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聘请外国各国学者来校开展教学活动,可能难度较大,但是可以在本校定期开展英语和外国文化的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英语电影节,组织各种有关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娱乐活动,使学生在隐性课程中更多的了解与丰富世界各国的基础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中山大学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会聘请外国相关专家来校开展合作,为学生进行短期的讲学。
4.加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队伍的配套建设跟不上。即使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好了,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且,目前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升,这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满足学生将网络与英语文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相联系的要求,还要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广通识教育,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师水平是达不到要求的,因此,需要加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对新进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的引导教育,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与教育,力求让他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都实现转变,促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实现与推广。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可以先聘请国外相关的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并让本校的英语教师学习,等本校的英语教师已经具备的一定的能力之后,再让其独立授课;高校还可以为本校的英语教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使其在进修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扩宽视野。同时,高校英语教师自身也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主动的学习外国文化以及跨专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例如,中山大学,每年7月聘请几位国内外的相关专家与学者来校合作,进行短期讲学,本校的教师在这期间进行跟课学习,并协同一起建设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同时,每年7月中山大学还会开展信息化英语通识教育课程需要开发的专门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合格的教师,给予相关资格证书。培训结束后,教师需要建立本人主讲课程的网络支持系统,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课程资源,从网络中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法,进而推进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
5.完善考试和评估制度
考试和评估制度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引导性与指导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测试学生英语水平的方式普遍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多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拿到了四、六级证书,拿到证书之后,就很可能松懈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英语水平的监测,完善考试与评估制度,缩小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英语口语能力等都纳入考评范围之中,从而督促学生学习英语,丰富学生的外国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而推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
6.结束语
在开展大学拉丁舞教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根植于拉丁舞课程,尤其是当前的课程改革;其次,教师要积极从自身找寻原因,即通过研习拉丁舞教学思路、方法,探究适合本校、本班级与每一位学生的科学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取得进展,学生们才能在拉丁舞学习中掌握精髓。比如,教师可以运用认识和区别某些舞蹈动作貌似相同的“不同类比法”,同时使用加深认识和理解、区别正误的“对比法”,帮助学生们“举一反三”,掌握舞蹈基本功。结合使知识有机联系和系统化的分析综合和归纳总结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归纳总结,形成对拉丁舞技法、技巧的反思,形成实际能力。
二、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推动教学朝着实践性方向发展
在大学拉丁舞教学中,学生无疑是教学的主体,更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同时,大学拉丁舞课改的要求指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拉丁舞练习、感悟和思考,是拉丁舞教学的关键性目标。在大学体育课改的持续影响和推动下,现阶段大学拉丁舞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拉丁舞精神的塑造和引导,更加强调教学的实践性,不断提升教学的积极作用。其实,大学拉丁舞课改对教学的影响正是表现为课改要促进教学的均衡发展,其结果就是教师教学更加均衡、有效,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高效,学生的拉丁舞素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如,在课外拉丁舞教学中,教师可以真正让学生们自主练习,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根据不同舞蹈形式开展学习,贵在坚持。
比如伦巴、探戈、桑巴等,都要让学生们掌握实践技巧。总之,新时期的大学拉丁舞教学一方面要兼顾拉丁舞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和属性,同时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另一方面,拉丁舞教学的推进要考量大学生们的压力和要求,故而要务实推进教学的发展。对于广大大学拉丁舞教师来说,仍然要坚持培育学生积极的运动思维和拉丁舞学习兴趣,贯彻、落实大学拉丁舞课程改革的精神,践行大学拉丁舞教学的核心要求,促进拉丁舞教学创新发展。
三、教学创新要体现拉丁舞的乐趣与吸引力,教师必须做到“身体力行”
大学阶段拉丁舞教学的推进,教师不仅要“身先士卒”,而且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激发教学的活力和吸引力,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感受、领悟拉丁舞的魅力,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对拉丁舞的浓厚兴趣。培养大学生对拉丁舞的兴趣,要采取“先易后难,层层递进”的策略,学生们先从简易的舞蹈入手,可以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循序渐进地进入到拉丁舞的舞蹈世界。如,教师可以采取把拉丁舞中的恰恰恰作为第一个舞蹈训练,这是因为恰恰恰欢快活泼,音乐旋律快,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愿望。先学习恰恰,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意义极为重大。
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教学模式单一。处于当代教育发展环境下,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高校的教育理念也要进行相应的创新:转变以往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把精力投入到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的教育过程中。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而言,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在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单纯机械的验证相关理论知识成为高校物理实验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和单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实验安排,制定实验步骤、组织仪器设备等内容都是由教师来准备,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也通常是由老师来完成,而学生只是对教师实验过程的一个机械模仿。这样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建立,基于此,改革现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成为物理教学中的一项迫切任务。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落后。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统领实验过程,学生机械模仿”,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会看不会做”,并其怠于思考,使得学生形成一种模仿的思维定式,难以有所突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受挫,难以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利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科之间的共融性。大学物理实验内容也基本是验证性和测量的,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出于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来设定的带有研究性的内容相对匮乏。正是在此基础上,与国外培养的物理实验人才相比,中国物理知识方面的人才理论知识可以很丰富,但是具体到实践操作中,却难以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是缺乏。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中,采取的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预先告知学生这次的实验目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教师还会详细的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并且还有相关的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信息。更甚者,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加明白本次实验的过程和步骤,在实验开始之前把整个实验过程在学生面前演示一遍。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之前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对将要传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学生也不需思考,这样就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实验过程也产生一种依赖性,在教师做完相关的实验后,很多学生沉溺于教师的实验过程中,却难以理解其中涉及到的科学原理。也正是因为此,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没有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难以促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即使是在具体的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也是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学生也不需要深入思考,只要按照教师给定的步骤加以演示就可以了。这种机械的实验过程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鉴于此,在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预习,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在物理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实验仪器和原理细致的介绍,牵涉到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测量方法,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行设计完;2.将物理实验课以选课的形式出现。物理实验课中会有学生必做的实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学生对实验课的实际需求为依据,结合学校对物理实验课程的安排,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选做实验项目。既然是选作项目,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实验能力来自主安排,在自己动手的过程在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自觉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3.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紧跟时代脚步,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中也应扩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计算机在高校物理实验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例如利用计算机来操控实验的过程,收集相关的物理量,快速的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等,另外,利用计算机实施拟合分析,制作图标等内容也是其应用表现。除此之外,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进行计算机管理,也属于计算机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当然,计算机在物理实验中只是一种辅手段,它的应用可以方便物理实验的进行,促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实验方法的掌握,在物理实践中的应用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创新物理实验教学内容
就现在很多大学开设的物理实验课程而言,验证性实验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内容。而相对应的,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基础,集科学性和设计性为一体的实验内容则比较少。基于现代的经济发展环境,这样的设置体系会妨碍高校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发展空间也被缩小,而学生通过实验也难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些高校中,受到学校生源条件的限制,在具体的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和实验仪器一对一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此发展条件下,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间接的加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有些高校中,受到学生人数的限制,物理实验课基本上是两到三个学生共同做一个实验,这样的分配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少数学生的惰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物理实验中只是机械的记录相关数据,而没有主动动手和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的话,这些学生就难以在具体的物理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有些学生甚至对此感到厌烦。另外,如果高校设置的实验项目有限,而其中的学生人数却过多,那么物理实验就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也不能有效做到与物理理论知识课的同步。鉴于此,高校在开设物理实验课的时候,要充分结合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以现有的物理实验仪器为载体,调动学院教师的力量,以本院校中的物理实验教学为基础,科学编写相关知识的物理实验讲义,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要充分体现物理实验的实用性,并且在其中详细阐明某项实验在某些专业中的应用。以此物理讲义为标准,学生在做某项实验时,就不会产生这项实验与所学专业有何关系的疑问。另外,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迎合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适应社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的物理实验课程中可适当融入一些富于实践操作性的实验项目,例如自行车及钟表的拆装等内容。社会在不断发展,高校中的物理实验也要与时俱进,为了进一步与社会科技发展接轨,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生对自身能力的需求,适时改革物理实验讲义,使得物理实验讲义为学生提供实验参考的同时,也能跟上时展的步伐。高校为了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力,也可以迎合学生的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举办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使得高校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物理实验过程中,物理实验的考核体系对科学判断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物理实验不同于理论知识学科,在它的评定过程中,物理实验成绩占据重要地位。正是鉴于这种学科的特殊性,其考核体系才更加需要完备。对物理实验成绩进行评定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考察,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种考察形式具有一定的弊端,实验报告是以纸质的形式出现的,教师看到的只是学生实验的结果,而难以看到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并且在这种考察形式中,即使学生不做实验,也可以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因为学生可以抄袭其他学生的实验数据实验记录。鉴于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教师又很难发现实验报告中的这些弊端。因此,教师在实际的物理实验评定过程中,一定要创新实验考核机制。在此,笔者建议利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考察的内容不能过于单一化,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学生对待实验和相关实验问题的态度等内容都要纳入考核体系,教师都要加以科学化的考察。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全方位的考察,也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激发,让学生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的过程,也让他们明白物理实验考察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成绩判定,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察。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评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此外,口试、笔试以及现场操作等方式也可以被应用到成绩考核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考核氛围,加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力争考核标准更加科学,能全方位、公正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
综合来说,高校物理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结合现代的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应用型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高校中的物理实验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迎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在此基础上,高校要进一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明确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物理成绩考核体系三方面来改革大学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有效促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薛禹 单位:北华大学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婷,王春霞,韩财宝.独立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物理与工程,2014(S2).
大学物理实验目前按教学类型分有公共必修实验,仿真实验,开放实验,远程网络实验等。公共必修的实验按教学内容分针对不同类别也有所不同。一般像我校类的综合性大学,专业较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物理基础不太相同,各专业对物理的要求也不一样。普遍实行物理实验开课分类进行。各专业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别。我校的物理实验课共两个类别,分别称为A,B类。A类48学时,B类30学时。B类相应对物理要求较低的专业,比如农业养殖类一般选择B类,其他理工科类选择A类。A类B类教学分层次也不同,A类分为三个教学改革视域下大学物理实验管理现状初探张鑫,李金玉(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层次:基础、提高、设计。B类分为两个层次:基础、提高。这样的分类既避免了一刀切的问题,也符合了学生课业的需求。A,B类基础层实验相同以达到基本实验能力的锻炼,提高层,设计层实验要求逐步提高,B类涉及的实验相应减少和没有。对于每个层次我们也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基础层要求规范实验操作、撰写合格实验报告、定性分析实验误差,提交合格实验报告。提高层目标设定为培养独立实验操作能力,能简单分析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完整地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实验误差,撰写合格实验报告。设计层要求自主选做,在自己查资料基础上以论文形式提交科学报告或者实物和专利。教学分类和各层次目标明确,既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又有利于实验的考核。避免了以往统一标准不重视学生创新性培养的状况。
2.实验预习内容和方式
每位同学进入实验室前,必须做好实验内容的预习,这一点毋庸质疑。有别于其他学科带上书本就可以去学习的模式,实验课是不同的。预习作为实验前的准备是对实验的必要的了解。只有做好预习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学校实验前要对预习检查,预习内容必须写在实验报告册上。预习不要求重复累赘的抄写书本上的内容,重点解决3个问题:做什么;根据什么去做;怎么做。基本内容包括:目的、原理、步骤、表格设计。也就是简要的反映实验前的准备。我校的预习报告可以参考书本和挂在网上的预习提纲。目前国内有些学校提出无纸化实验,比如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学生直接登陆到网络服务器下载相关的实验预习即可。预习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践结果表明做好预习才能确保实验的效果。相比于传统的显得过于呆板预习方式,通过网络下载预习结合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不是确实更加有效率,值得我们探讨。
3.实验过程程序和要求
进行实验是大学实验课的中心环节。实验操作规范、独立完成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实验的考核指标。经过一系列的变革我校实验室以逐渐更新了实验项目及提高了实验条件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利于的人才培养。目前我校大学物理实验室能保证每位学生单独操作一台仪器并对要求学生实验按如下程序进行:一是进入实验室后按编组找到对应的实验仪器。二是实验预习报告放在实验桌上,待老师抽查并认真熟悉、检查测量仪器、装置是否完好,记下主要测量仪器的型号和主要参数包括测量范围和精度,填写实验仪器使用登记本。三是根据仪器使用说明,正确安装和调试仪器,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有疑问可以及时向教师提出。四是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整理数据,如有问题,应该重测和补测。原始数据必须记录到实验报告上,老师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教师在原始数据上签字和以上其他程序要求一方面确保了学生抄袭篡改实验数据另一方面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白要获得合理的数据必须通过自己正确的操作才有的。目前有许多高校采取网上报告的形式,他们的实验数据由系统集中采集。这个方式可以通过系统自动处理并显示结果。实验操作还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仍然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科学实验素养的培养。电脑化只是便于教师批阅实验报告,提高了批阅的效率和准确度推进了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基于层次不同老师的教学也是不同的,对于基础层老师要进行讲解和做简单的演示;而提高层的同学们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教师作出简要的说明后重在学生自己实验。设计层只需要实验教师给出几个可选择的实验而没有具体资料,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内容,实验时间也不作严格规定,可以在两周的时间完成实验室工作。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强调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4.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形式
这是对实验全过程的总结和深入理解的一个环节,应独立完成,严禁抄袭实验报告及修改原始数据。我校要求实验结束后一周必须上交详细的实验报告。一般实验报告采用统一册子,报告包括要点有六项:实验数据记录;合理的表格设计;实验数据填写完整;有完整的实验数据计算过程,有单位(包括作图等);实验结果科学、正确的表达;有实验结果的讨论与误差分析,提高层要有定量的误差分析。其中实验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要求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结果分析,分析尽可能具体,定量或半定量,切忌空谈。内容可包括影响误差因素讨论,系统误差修正,结果的可靠性讨论和同公认值比较分析等等。我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应时代的要求经过多方面的探索,不再是单一标准单一的形式,而是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针对不同对象和阶段,报告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比如我校基础层和提高层报告要求基本相识以报告形式提交,只是提高层要求做定量误差分析。设计层实验要求学生以科技小论文的形式报告实验结果,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成果。这种多元报告形式也与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一致,具体的要求可能有所差异但在报告方面的改革趋势一致。
5.考核方式和标准
【关键词】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分析
一首经典诗歌能够提升现代人的见识与素养、净化人的心灵与思想。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在设计、组织古诗词教学活动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一系列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选用与积累经常被忽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从传统的主导者逐渐转变成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而要想引导学生开展更高效、有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就必须要注重学习方法、策略的传授,全面挖掘、发挥学生各方面学习潜能。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困难分析
(一)现代因素分析。首先,院校及教师的忽视。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很多教师将授课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上,经常会忽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再加上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也将学习重点放在了实践技能的掌握应用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古诗词教学增加了难度。其次,现代文学的冲击。不断涌现的文学种类,以及灵活多样的文字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相较于年代久远且理解难度较大的古诗词来讲,学生更喜欢学习网络文学、虚幻小说等一系列新颖、多样化的文学内容,进而导致古诗词教学效果、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二)古代因素分析。首先,语言太过简练。古诗词篇幅看似简短,其实往往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既有表象,也拥有丰富内涵,所以若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底蕴是无法对其中存在的妙处有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的。其次,年代太过久远。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诗经》和元曲,与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距离,要想透彻理解古人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其实难度较大。再加上,对当时的情境、事件与人物了解片面,这更增加了学习难度。最后,背景较为模糊。虽然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来学习和获取古诗词的背景资料,但也有一些资料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全面获取,再加上很多古诗词若脱离了创作背景,是很难带领学生做深入分析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大学语文教师设计、组织各项古诗词教学活动增加了一定难度。
二、大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认真学习知识的重要动力,大学生也不例外,其只有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才有助于学生强烈求知欲的激发,才能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实现与诗人思想情感的恰当契合。对于古诗词来讲,吸引人的并非只是朗朗上口、形式整齐的外在特点,作家作品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拥有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着手点。为此,其教师可以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联想活动,以及诗人词人资料汇编等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这种充满趣味性且具有较高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的学习探究活动中,也能够获得更理想的授课效果。
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首先,要多听多读,加强范文熏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典范作品的听读来实现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提升。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选择一些经典范文,让学生进行反复听读,不仅要达到清楚、准确与完整的倾听,还要从语音、节奏,以及重音与停顿等方面来加强感受,并通过多次琢磨与练习不断提升学生语言的流畅、正规度,促进其语言感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听读、听说与听写等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听的方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听读,可以通过电教手段来引导学生对名家名篇进行听读,让其在此过程中接受双重美的熏陶。作为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产生直觉同化,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所在。对此,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应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直觉思维的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感、审美能力。其次,注重阅读积累。阅读不仅是促进手、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重要路径,也是对语言产生直觉体悟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做好精读的前提下,还要提升学生到阅读速度,以此来训练、提升其直接思维。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古诗词篇章,能够为学生知识积累、增强语言提供有力支持。听、说作为口语交际的重要表现形式,前者的谚语活动并非是对相关信息的机械、被动与简单重复,而是一个主动思考,对相关语言材料重组,对相关信息知识创造性理解与接受的过程,所以说接受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听,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时刻端正态度,通过反复倾听来获得积极感知;听为吸收,那么说便是表达,是对听的一种检验。对此,教师应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听到、感受到的相关内容、意义恰当表达出来,以此来对其感知做进一步锻炼。经过相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诵读中,学生在接收到节奏、语调和语流的反复刺激后,往往会在精神层面留下相应的“声音映像”,而这种映像在受到某些外界刺激后,记忆中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溢出。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程中,不仅要带领学生对作者生动准确的遣词造句做出细细推敲与体会,还要结合诗人遭遇、感受的句段对诗人当时所处背景、情境展开全面想象,以此来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学生获得相应感知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现有知识展开联想,通过一系列练笔活动的开展来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积累更丰富的语感。最后,通过恰当语境的创设来深化语感。一首优秀的古诗词呈现的并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言外之意,教师应带领学生积累这种深切、敏锐的语感。良好语感能力的形成,往往离不开理性思维的支持,离不开学生良好悟性的恰当参与,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分析、琢磨古诗词,能够对语言产生更准确的领悟,应重视语感情境的科学创设。对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熟读中,对诗歌内容产生整体感知,然后再带领其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推敲,真正发自内心地去体验感悟,以此来对作者的独特思路、情感有更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对古诗词进行探究、领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分析古诗词的含义
首先,对表面含义的分析。对于一系列艺术作品来讲,思想的表达、心声的流露、情感的宣泄需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予支持,尤其是对古诗词来讲,其本身就是由丰富多样的形象构成的,对此,为了让学生对诗歌的形象有更具体的感受、深层次的理解,可以采用描摹法来对诗词表面含义进行分析,将诗歌形象再现出来,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与作者创作时情景极为相似的画面,然后再运用生动且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词中的各种形象,以此来更准确把握全诗意境。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可根据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不同理解来大胆加工,运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绘,这样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环节与成果,也有助于学生相关潜能的挖掘与发挥。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解释,对诗歌中的句子、段落做出艺术性改造,而并非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翻译。其次,增强诗情品味。诗句的品味主要指品味诗的中心句、关键句,关键句也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落脚点,对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记背诵,并通过老瓶装新酒的方式来为这些名句注入新的生机。比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王之涣在《登鹳雀楼》结尾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这类佳句给予仔细推敲、细细品味,以此来产生全新的理解。再次,品味技巧。技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诗歌审美艺术特征,大多数优秀诗篇拥有恰当、独特的技巧安排,以此来呈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比如对比、倒装与映衬等手法在古诗词中有广泛应用,且恰当地发挥着传情达意、锦上添花等作用。再如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一生追求自由、无视权贵,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流芳千古、历久弥新的诗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对比喻、夸张等手法的灵活运用,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呈现出独特的构思,进而创作出更高的意境。最后,对于意境的品味。一首优秀的古诗歌,在对悲欢离合的感叹、对风花雪月的歌咏时会给人传递一种情怀、品格等,而这些在诗歌意境中的所有体现,在不同情境中,产生的品格、情怀也是不同的,当然也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意境。学生要想对古诗词的品格、情怀做出准确且全面的把握,就必须要对诗歌的意境做出深入品味。
五、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大学的古诗词教学,教师不能局限于学生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与诗词思想、情感实现共通共鸣,并在深刻感悟中,接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自由运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学以致用:一是在生活中。只要有心就能够发现,其实古诗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杏花村”酒、《几度夕阳红》电视剧、《涛声依旧》歌曲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二是在写作中,若可以实现古诗词的恰当引用,不仅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能够大幅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与文学素养。三是创造性运用。对于任何事物来讲,其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古诗词学习运用也是如此,对此在生活中、写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变形诗句、引用主题来对古诗词进行间接引用,来获得意想不到的引用效果。
六、结论
广大语文教师在教育革新发展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古诗词教学研究,对增强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与效果、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尊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尝试更新颖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古诗词教学与现代经济生活的恰当整合,让学生真正受到古诗词的积极影响,并对其进行创造性集成,通过对古诗词教学不断创新改革,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严澜 单位:无锡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何蕊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中古诗词教学微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2(3).
[2]吴蔚.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刘然.中国古典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4]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设,2006(1).
[5]梁红.谈古典风流行歌曲对高校古诗词教学的促进作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5).
[6]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J].音乐探索,2011(1).
[7]朱曙辉,霍美丽.学而时习之——关于高校中文专业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8]高欣.古诗词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5(4).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文化教学原则
一、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体现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成分,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工具。语言充当和反映文化的需要。因此,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二)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极其不同。21世纪,伴随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掌握英语,英语教学必须伴随其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受到英语教师﹑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可。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大学英语改革已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即意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意念﹑观点及价值观等,它同时也意味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所必需的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R.C总结了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1)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2)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4)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5)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
从以上的总结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为此,作者建议英语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比较原则、同化原则和宽容原则。
(一)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强调的是了解和理解而不是行为表现。我们所说的认知原则,首先是指关于英语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其次可能会进一步涉及到某些能力的培养,诸如观察力、识别力、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英语文化以及其源文化的调查能力。
语言学家Vallette(1977)总结了文化教学的五种类型:(1)文化意识,(2)掌握礼节,(3)理解日常生活,(4)理解文化价值,(5)对目标文化的分析。不难看出除了第二种类型,Vallette所强调的这几方面和本文所谈到的认知原则极为相似。
Hammerly(1982)总结了10个目标,大多数都主要强调对目标文化知识教学的认知目标,对目标文化的特征认识以及学习者自己的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认识。(1)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知识。(2)在一般情况下如何表现的知识。(3)对第二文化兴趣和理解的培养。(4)理解跨文化差异。(5)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情形和差异。(6)文化项目的研究。(7)对第二文化综合观点的培养。(8)对第二文化陈述评价的能力。(9)对第二文化及其民众的感情培养。(10)对第二文化的学术研究。
认知原则适合于文化意识教学,文化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和诗歌等学科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反过来讲,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能力,这也意味着对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知识的理解,即文化能力会融入到交际能力中。因此在语言教学当中,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文化内涵的知识。
(二)比较原则
比较让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也帮助我们解释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解决别人的文化行为,或者把我们的文化带入其他文化情形当中。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其差异并提高辨别可接受文化与不可接受文化的能力,这样能预防不加批评的接受目标文化。通过比较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为什么许多外语学习者经常犯实用错误,那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把握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关注相似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差异性;在和外国人交流时,往往产生误解,这就是由于他们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了别人的文化模式。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集中在以下四个对比方面: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然而在这几方面中,尤其应该重视外语教学中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们反映了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国璋教授曾经总结过文化背景中文化负载的三种模式:(1)文化负载小于外国文化背景。(2)文化负荷大于外国文化背景。(3)文化负载在某些方式上会大于或小于文化背景。在语言研究中,良好的外语词汇总是需要这样的比较。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时刻不忘对比他们,就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消除互相的误会。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和武装冲突。
(三)同化原则
创造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任何民族生存的必须资产。创造,在某些方面即文化创造,是从其他文化中取其精华以完美自己。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太多差异。一方面,这些差异使得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沟通相当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两种文化越是不同,我们越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文化并能对其进行解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利用有用的文化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同化原则。
Schumann(1978)划分了三种接近目标文化的典型策略:同化、保存和采用。在采用方面,舒曼认为每个语言学习者都试图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采用和利用目标文化的某些部分。虽然舒曼使用不同的描述,但他所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它仅仅是一个事情的不同描述而已。
当我们强调文化教学中的同化原则时,我们应该对机械吸收外国的东西引起重视。目前对向外来者学习有两个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移栽一切,不论它是否适合我们的条件。这种观点并不好;另一种是学习适合我们情况的东西,那就是要吸收有益经验。这种态度是我们应该采取的。
(四)宽容原则
《当代英文朗文辞典》(1995)对“宽容”一词的定义如下:宽容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即“愿意接受或允许喜欢或不喜欢的行为﹑信仰﹑风俗等,没有反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最优和最理想的交流目标是谋求和谐的关系。文化宽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文化默契”。现代教育是多元的,因此,宽容应基于差异和多样性。所以,我们强调培养宽容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时,他们的文化宽容意识。
我们所提到的文化宽容,即我们必须摆脱文化歧视。文化歧视是种族优越感,文化典型和文化偏见的大杂烩。种族优越感既包括对自己文化优越感的态度,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敌视和否定。文化典型是指对特定文化的固定看法和形象认同。随着全球化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生活在一个寻求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社会规则的环境里;我们也可能遇到大量的外国人并且融入他们。为了应付不断的和不可避免的共处,在面对外国文化时,我们必须表现出宽容。
在培养学生文化宽容时,对他们来讲首先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对不同的文化要持客观的态度,同时要对其有尽可能多的了解。第二,他们需要知道文化差异并进一步学习研究它。那就是说,如果能够意识到文化差异并正视它,那么你就迈进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大门。第三,克服对不同文化的消极看法,尽可能采取积极公正的态度。
在当今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情况下,每一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面临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只有通过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世界文化才会多彩和繁荣。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处境危险,必将受到反对,因为前者以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中心,而后者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发扬文化宽容和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将对构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善文化生态和避免文化冲突甚至武装冲突大有裨益。
三、结语
跨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文化知识弥补了最关键的语言交际能力。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了避免交际障碍,一个语言学习者至少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其一是他拥有的语言能力,他的表达是否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另一个是,他能找到出错的地方并知道如何提供补救措施。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教学,除了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必须有系统地教导。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其教学原则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提高学生文化创造力,以便于成功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Allen,E.D.andValette,R.M.ClassroomTechniques:ForeignLanguagesandEnglishasaSecondLanguage[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7.
[2]Barry,TomalinandSusan,StempIeski.CulturalAwarenes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3]Byram,Michael,andVeronicaEsarte-Sarries.InvestigatingCulturalStudies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LTD,1991.
[4]Kramsch,C.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M].5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5]Lado,R.LinguisticacrossCultures.AnnArbor[M].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
[6]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