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七年级;整合;环境;环保教育
How in seven grade geography class to carry 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Qin Wenhong
【Abstract】(Human teaches version in seven grade geography teaching material, similarly hereinafter), many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content, this explain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receives social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also day by day brings to society’s attention. How organically unifies seven grade’s geography content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improves the teacher quality, the conformity course content, the innovation teaching way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to launch the discussion.
【Key words】Seven grades; Conformity;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目前,环保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因此,如何利用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形成比较成熟的环保教育模式,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1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老师自身的环保素养
教师要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初中,他们打开课本、观察周围环境,对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常常爱问个“为什么?”他们也有尊重大自然、做大自然朋友的愿望,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都比较幼稚,获得的环保知识也比较零碎。如何树立环保意识,如何去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整合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环保教育的重要责任: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另一方面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富有责任感的环保行为和正确处理环保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做到“两个准备”和“一个提高”。
“两个准备”:首先是观念的准备。教师的环保观念直接影响着环保教育的开展。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明确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在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的能力;又要成为环保事业的热情参与者。第二是知识的准备。环保教育涉及面广,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积累大量的包括国内外的环保信息,而且还要熟悉其他学科,比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知识,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科学而全面的信息。
“一个提高”:即教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渊博的知识,但并不意味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环保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比如,在所教班级中组织学生成立环保小组,开展环保活动,到学校附近进行调查活动;指导学生阅览图片、资料,举行环保知识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实现环保教育目的。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环保的素质和能力。
2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开展的针对性
在七年级地理教材中关于环保教育的内容很丰富。首先,教材中有不少的内容是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阐述环保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途径。其次,教材的内容还时常提醒人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然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第三,教材从行为上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爱护自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内容并加以整合,提高环保教育的针对性。
2.1 环保教育和地理教材的整合。七年级地理教材知识体系,课本上册是从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开始的,重点讲述了与人类相关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和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形成的人文环境两大内容,还讲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环保内容;下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亚洲等世界重要地区和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多处强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环保教育就象一条红线,贯穿着整个地理教材。
2.2 环保教育和乡土地理的结合。目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小城镇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都急剧地扩大。但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整合乡土地理中的环保素材进行环保教育。例如,随着我们灵山县经济的发展,位于灵城东北面的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对灵山县城的大气和鸣呵江的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随着县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周围的一座座大石山也没了踪影。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的素材,不仅使学生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忽略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2.3 环保教育和地理国情的整合。在学习印度地理国情时,对比我国的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严重、人口众多加上资源浪费导致人均资源不足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我国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又比如,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近50°,气候由南到北,从热带到温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各种农作物都适宜生长。同时,我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季风气候典型,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从而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
2.4 环保教育和地理新闻的整合。目前,世界各地各种环境问题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媒介收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时事资料,让学生明白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比如,新闻联播报道近几个月以来全球出现天气异常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今年我国南方的旱情,以及紧接着强降雨引起的洪涝灾害的实况录像,了解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分析引起旱灾和洪灾的人为原因:人类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等不良活动引起的气候异常。寻找解决办法:从全球范围内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即“节能减排”,还有植树造林等环保措施。新闻地理的时效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改善环境的欲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3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开展的实效性
在地理学科中开展环保教育,必须形象具体,使学生有切身感受、切肤之痛,使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产生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紧迫感。因此,只有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才能提高环保教育的实效性。
3.1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开展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讲授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知识。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如运用录音、电视、电影、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把环境问题或化虚为实,或化远为近,或化静为动,有效地开展环保教育。比如,灵城的学生对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可以制作以去年在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为主题的多媒体课件,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一是山区多暴雨;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环。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通过教育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以扩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保教育的效果。
3.2 创新开展课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热情,激发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如在“世界环保日”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会;“世界水日”和“世界粮食日”则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开展宣传活动;在校园内组织“环保监督岗”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
3.3 创新组织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气象、水文观测、地质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地污染环境、破坏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节时,为了增强学生对粉尘污染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对灵山化肥厂的排污现状及原因调查。学生经过实地调查,得出现状及原因:灵山化肥厂是灵山县的支柱企业之一,但现在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排出的粉尘大大超标,对工厂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改进及对策:只有加强管理,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目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目前“减排”的重要性,掌握解决环保问题的基本措施,并自觉地投身到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之中。
总之,我们要从七年级开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开展教学,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念,以及认识、解决和预防环保问题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七年级《地理》上、下册.
一、主题式整合
现行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编排为单元主题式,各年级同一单元主题下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统整与主题式综合学习。
一是开展教材内容主题式综合学习。教师可把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变序或增删,将一个单元的不同内容由一个主题统领,开展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遵纪守法”教学中,教师对《护佑生命安康》、《筑起防火墙》两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以“未成年人安全伤害事故”为活动主题,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首先让学生调研未成年人安全伤害事故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然后分小组讨论,提出预防未成年人安全伤害事故的有效对策,最后给有关部门、学校、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清是非”教学中,教师对《面对诱惑,学会说“不”》、《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两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以“未成年人上网情况调研”为活动主题,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首先调查班级学生上网的时间、地点、内容、对学习的影响等,然后小组讨论未成年人上网的利与弊,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就网络化学习问题给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是开展拓展性主题实践活动。在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后,教师可开展合理的拓展性主题实践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培养其自主探索精神,促进其品德发展。譬如,在教完“孝敬父母长辈”后,我开展了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系列活动:(1)搜一搜: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以父母的恩情为内容的歌曲、视频和诗文并进行交流、展示。(2)做调查:父母一天的劳作。(3)听一听:父母的心里话。(4)去实践:学当一天父母。完成如下事情:①买菜;②做饭;③刷锅洗碗;④洗衣服;⑤拖地;⑥交水电费。(5)想一想:当父母的到底累不累?(6)换位想:假设自己当父母,应该给子女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些什么?又如何能保证做到?(7)演一演: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设计策划剧本,组织编排片段表演、小品表演,通过片断表演和小品表演展示日常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几个场景。(8)说一说:父母是否需要尊敬。(9)写一写:制订“爱心回报”计划书或建议书,或给父母写一封信,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10)学沟通:收集有关与人(特别是与父母、长辈)交流、打交道的技巧、资料,设计制作成小报进行交流。
二、开放式整合
思想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具有开放性,因此,可运用开放式整合,将各项实践活动进行统整,从而拓展思想品德教学途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学空间的开放。要无限延展思想品德教学的空间,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采访、搜集资料、社区服务等活动。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保护环境”时,教师通过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垃圾与生活”的系列主题活动(见下图),有效地实现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资源的开放。教科书不是教学的全部,不应也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能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切物力和人力因素,都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
1.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人人都是学生的指导教师的理念,要充分运用身边的人力资源来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七年级《关爱你我生命健康》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火场自救知识和本领,教师邀请身为消防员的学生家长,给学生讲座、指导、示范,并在课堂开展模拟演练活动。
2.思想品德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德育处、团委、学科教研组等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其开展的相关活动,培养、巩固和强化学生良好的品行。例如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是以学会休闲、培养高雅情趣为教育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以下两个活动:(1)校园读书节。结合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开展“旧书交易活动”、“相约好书”、“漂书”等活动,让学生读经典,美言行,以文化人;(2)校园艺术节。举办文艺演出,开展“小歌手”“小乐手”等评比活动,让同学们亮歌喉,展才艺,培养高雅情趣,过健康的生活。又如在思想品德《众人划桨开大船》、《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会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体育节,在运动会、团体操、体育游戏等团体赛活动的排练和比赛中,严格要求学生,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3.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福利院、特色景区等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让它们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例如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主题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家乡的传统艺术、传统节目、民间工艺、文化特色、名胜古迹等为教学资源,领着学生走进家乡,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思想品德课堂除了可运用探究、体验等活动方式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或动手制作,实现做中学、做中知。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保护环境》时,为了方便人们生活,减少环境污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创造设计、动手制作新型垃圾桶”的活动。各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合理分工,或观察拍摄,或设计问卷,或出金点子,或准备材料,或动手制作,让每个学生施展各自的长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在今后重视分工合作,找到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位置,增强成长自信。此外,还可运用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活动的主动权。例如,某教师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多彩的情绪》、《与快乐相伴》三课教学中,开展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学习,提供自主学习要求和教学专题网站,将思想品德、生物、心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机整合,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成果式整合
思想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都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珍视学生生活的价值。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可将学生在这两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常见的成果表达方式有调查报告、小论文、多媒体课件、表演、展览、网页(校园网)等。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时,我就安排A小组同学展示“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研究成果,他们小组成员各展所长:有《垃圾与生活》的网页课件,设有“垃圾的来源与种类”、“垃圾的危害”、“变废为宝”等专题;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演讲活动;有“我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报告”;有“废旧电池的危害与回收处理”的电子板报;有“做环保卫士,创绿色学校”的行动宣言;有“精彩环保用语大荟萃”的小展板;也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方案交流;还有“我市环保产业荣誉册和启示录”等精彩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脸上始终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内心充满着责任感。
四、评价式整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发展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发展进行整体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上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可见二者在课程评价的实施上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可将二者的课程评价相整合,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在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我实施评价的基本做法是:先让学生研究小组自评,不但要他们写出评定的成绩等第,还要他们写出评定的理由和每个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然后开展组际互评,让学生相互之间来评价其他小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与价值所在;最后由教师在综合前两方面评价的基础上,认真负责地给每一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和小组成员的研究贡献写出评价结论与成绩等第。
关键词:初中科学;板书;技巧
板书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线条、符号等再现和突出教学重要内容的活动。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之一。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抽取其关键词句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方式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板书整体的过程。板书是直观性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既有效又经济的手段。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应该是符合教学内容的,是简明扼要、关键点突出、拥有良好逻辑系统结构的,是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的板书。下面通过对几个板书实例的分析谈谈有关板书设计的技巧。
一、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是指按照教学内容,用科学概念或规律中的重点词语,分层次编排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提纲或者内容提要。它的特点是:能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条理清晰、从属关系分明,能直观地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行理解和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其分析概括的能力。
上例所示的是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4节“配制溶液”第一课时新授课的板书。教学内容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运算。这是最常见的提纲式板书。语言精练、中心内容突出;主副板书的区块清晰,层次分明;主板书部分内容有长效的提醒和帮助作用,这是PPT所不具备的;第一标题配制溶液与具体的内容不相符,教师只是把该章节的大标题复制下来,没有考虑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师经常会犯的错误。建议改为“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部分板书图文结合,很好地体现了溶液稀释的过程以及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也是进行相关运算的关键。同时,在下方有了公式以及教师解题的详细过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符合板书设计的规范性原则。
二、图解式板书
图解式板书是指教师运用图形、线条、箭头、符号等并配合必要的文字来组织教学内容的板书方法。在所有的板书形式中图解式最具直观形象性,这种板书能一目了然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饶有兴致地探求学习内容,理解内容中的逻辑关系和深层含义。此类型板书特别适用于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和低年龄段的学生。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图形进行边构图、边教学、边板书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面所示的是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2节“细胞”第2课时的教学板书,教学内容为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能识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该板书构图简洁合理,体现了直观性原则;在这个板书里,红色的文字表示两种生物细胞的不同结构,白色文字是共同结构,黄色文字加虚线框表示的是细胞结构的功能。语言高度精练,突出重点,体现了概括性原则;归类清晰,通过比较归纳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非常直观地呈现在一个画面中,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辨析、理解和记忆。
三、辐射式板书
辐射式板书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各部分,紧扣中心话题这一特点而设计。通过图文并茂的板书将文字、图片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内容更清晰,教学重点更突出,学生学习的要点更明确。辐射式的板书既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归纳和整理,又有助于学生聚焦性思维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一个中心,也可以有多个中心,这主要由教学的内容而定,辐射式板书一般多用于复习课。
上例所示的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5章“电和磁”复习课的板书。教学内容有了解简单的磁现象,并通过奥斯特实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安培力实验等揭示电和磁这两个现象具有本质相关性。
该板书以电和磁两个重点知识为核心,多方位联系相关知识,形成辐射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结构式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电磁本质相关的两个实验将电磁现象中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融为一体;从磁这个中心概念辐射出的几个内容就具有并列的关系,其中磁场的方向就是磁场的一个属性,在逻辑上应该是从属关系,而不能与磁场处于并列的位置。所以建议去掉磁场方向以体现板书的逻辑性原则。
四、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是将教学内容的要点与彼此间的联系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板书。表格式板书一般用于知识性强并可以明显进行分类的内容。可以是教师设计出表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填写;也可以由教师边讲解边把关键词语填入表格,或者先把内容有目的地按一定位置书写,归纳、总结时再形成表格。这类板书能将教材多变的内容梳理成简明的框架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感与透明度,比其他形式的板书更利于学生参与,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其进行高层次的认知加工,加深对事物的特征及其本质的认识。
上例所示的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章“电与电路”的专题复习课,主要内容为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以及在简单电路中的应用。重点在于通过两个电表分别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不同作用的比较来了解电表使用的规律。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要想方设法去认识、去探索、去研究。笔者在生物教学中,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时兴趣大增,主动参与,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如,教学“花的结构”一节时,我截取各种花朵竞相开放的画面制作成课件,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课上播放课件时,学生们被屏幕上各种花朵争相怒放的画面吸引住了。此时,我提问:“屏幕上的画面显示的是植物的哪一个生理过程?”学生们回答:“开花。”“那什么是开花?”“植物为什么要开花?”……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边看边思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有了良好的开端,后面的教学就能很顺利地完成。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使知识形象化
生物学知识有的抽象性强,有的时间跨度大,有的错综复杂,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事实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将生物知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比如七年级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尿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让学生明白尿是怎样形成的,我用课件播的形成模拟动画。动画中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原尿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学生仔细观察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滤出了哪些物质,流经肾小管时重新吸收了哪些物质。通过对模拟动画的仔细观察,学生对尿的形成这一生理过程认识得更为清晰,对血管内血液和尿液的成分、原尿和血浆的成分了解得更全面。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使生物知识的呈现突破时空限制。生物教学中会遇到一些缓慢进行的生理过程,无法在短时间内观察到这个变化过程。这些教学内容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理解、掌握。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从而对生物现象、生理过程的本质一目了然。如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及失水的原理”这一内容时,学生对植物体吸水后变得硬而挺,而失水后变萎蔫的原理不是很清楚。通过课件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的变化过程展示出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实验原理,培养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探究实验不能重现,这种情况下,可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模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男女生殖器官;少数民族;青春期;生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24-01
“人的生殖”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二节,本节介绍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由来,人的生殖要靠生殖系统来完成,因此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明白生殖过程,即新生命是如何孕育和出生的。本节知识与青春期的发育有密切的联系。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学生大都是水族和苗族的孩子。学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性格比较羞涩,有些男女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对生殖有关的结构大多不了解。根据了解再我没有到这个学校之前,学校没有专业的生物教师,以前的生物课都是由非专业教师担任,往往将这一节的内容不讲或是对男女性生殖器官的知识避而不谈。七年级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学生的性意识已经萌动,一方面对人的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往往又怀有羞怯的心情,不能认真自学本节知识。在这种师生双方都不重视的情况下,这节原本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生理密切相关,非常有必要了解的知识,就这样被忽视。但现在担任生物课的教师都是专业教师了,就不能让学生对“人的生殖”这一知识再不清楚。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既特别想学习,又有些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有积极正确的心态认真学习,还应创设一定的认知阶梯,使学生能够在认同生殖生理过程依赖与一定的生殖结构的基础上来学习,才可能顺利的学会本节知识,达成三维目标。教学中还要设计情感的线索,即感悟新生命的诞生,学会感恩父母,珍爱生命。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材的应用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将“想一想,议一议”、“示意图”、“观察与思考”、“科学家的故事”与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完成练习等活动来完成本课教学。
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如:你们知道母亲是如何生出自己的吗?男女生拉手、亲吻会不会怀孕?这一类的问题巧妙地打破学生碍于面子不敢大胆学习的心理,并同时提高大家求知的欲望,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本节的学习。
学生上课不严肃,或羞涩,不能认真学习,那么老师应该在上课前教育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要端正态度,不回避,不隐讳,以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其它章节的内容一样地学习,有不清楚的及时询问老师、家长或医生。教师要严肃上课。用精彩的课堂去吸引学生。
学生对难点知识不理解,那么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明确男、女性生殖系统图中各部分的位置,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归纳总结;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受精及胚胎的发育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时,教师最好让每个学生自主地阅读和分析。一般地说,男生和女生大都更加愿意了解对方的情况。在观看插图和模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观察结构时要逐一明确各个结构的名称和主要功能,并联想一下一些结构在自己身体上的位置,等等。观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填写男女生殖系统示意图(侧面)。对一些器官的功能和所在部位,教师最好进行不同深度的讲解,同时教师也要告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行生殖过程的教学时,教师尽可能提前收集一些有关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录像资料或课件以便开展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课文,观察从排卵、受精和胚泡发育示意图,发育5周、7周的胚胎和新生儿插图,观察子宫内的胎儿、脐带和胎盘关系示意图以及分娩的大致过程示意图,之后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以便加深了解自己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的大致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做练习中的第5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而知道母亲怀孕期间体重和各部分增重的情况,了解母亲的艰辛,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孝顺父母。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本节中“科学家的故事”。因为有的学生或者他们周围的人,可能就是这种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结晶。
初一的学生正值进入青春期,他们对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非常关注,对异性以及性知识的好奇,使他们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逆反敏感,与家长的沟通时常会出现问题,因此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在教授相关必要的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10个一级主题中的第5个:生物圈中的人。位于教科书第四单元的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三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等基础知识。相对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实验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相互交流、合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学会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在以前的探究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共同完成,这次是他们进行的第一次独立完成探究的全过程,所以要求他们在这个探究中获得上述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中发展合作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怎么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学会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去解除同学之间可能存在的陌生或矛盾。
3.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通过小组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4.(1)学情分析:我校的学生相对的生源比较好,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表达能力相对的也比较顺畅。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有关的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做出了比较多的训练,但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设计完成,可能也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所以在探究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增设了一个课本没有的用秒表、握力圈来测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期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器材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校情分析:我校属于教学设备比较齐全的学校,也专门配有生物实验室,还有多媒体教室,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各个科室之间的器材可以比较方便的借到。这些条件设施都为我进行生物学教学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教学条件,可以大胆地进行创新。而且学校也比较注重生物实验的开设,不仅为实验室增添了器材,也为生物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可以使得生物学相关的探究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但最大的难题是每个班级的人数过多,课题的活动比较难开展,实验也比较难个别指导。
5.教具的使用: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探究活动用的秒表、握力圈、各种不同长度的尺子。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帮助他们完善计划和帮助他们完成探究。
2.学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并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合作、交流。
3.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1)分组
每三个同学一组。(因为班级人数过多,共20个小组)而且分组的名单由我来确定。在分组时,我强调一定要按照我分的组进行,不可以自由组合。(学生的情况可以向班主任来打听,我主要是把一些来往比较少的同学分做一组,我的目的是为了要学生学会和比较陌生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并且使得学生间能更融洽地生活。又因为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城里的、也有乡下的、有讲本地话的、壮话的、客家话的、普通话的。他们之间无形中形成了一些小团体,怎样去帮助他们消除这些不好现象一直是班主任头疼的事情,希望借这次活动能帮助他们更融洽地相处。)
(2)预习
在探究活动前我要求学生参照《实验报告册》(七年级下册)和教科书104页的探究活动设计自己本组的探究活动。在实验报告册上写出: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制定的计划。
但由于课本中所推荐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掌握,可能会出现学生学得不满足、没有趣味的情况,所以我增加了一组探究方法让学生去选择。我利用的是秒表和握力圈进行测定。两个同学比赛按秒表,看谁按一次用的时间更少来测定反应的快慢。然后再在用握力圈握20次后再测,比较没有握之前和握之后的反应速度来说明反应速度和身体状况的关系。由于这次是学生第一次进行独立的探究,所以我在他们探究之前为他们设计了探究过程的步骤表格,为他们的探究做个对照,利于探究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但是设计这个实验要求学生能比较熟悉地用秒表,所以得在探究前做个秒表的使用介绍。对于课本的用尺子来测反应速度,我要求的是每个组都要去做,但每个组探究的问题可以不同,有关的注意问题在探究前我也做了个提醒,在探究活动中再针对出现不同的情况来纠正。
2.课堂探究
引入:馒头烫手我们会很快松手放开,膝跳反射也是在一个很突然的情况下很快跳起,在这些反射中我们都很快地做出了反应,那么,我们的反应速度有没有快慢之分呢?它们的快慢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进行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引入新课后,我将从第一组开始,每个组一个代表起来说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出的问题、假设。我要做好记录,以便下堂指导。这里可能会出现一些组提出的问题和探究主题不相符,如果能做出更正的我尽量帮助他们做出更正,如果时间不允许我将让他们继续进行他们已定的探究,待课后再做出个别指导。
(2)进行探究
这个部分是留给学生的时间,我将只是维持好纪律,或者针对一些情况做出些个别指导。例如可能存在还有些学生不能掌握秒表的使用,或者对在用尺子测定时两次读数的读取部位不同的现象做出更正。主要的时间还是留给学生进行探究。
(3)表达和交流
探究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都发言交流,就本组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看是否和假设一致,不一致找出不一致的地方,这里也可以请其他组的同学帮助分析找原因,利于他们对这个探究更全面的认识和学会表达、交流。并当堂进行小组评价,表扬表现好的小组,促进小组的合作。
在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的填写,收集上来进行检查,从中发现问题,以期改进。并依照评价参照做出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附评价参照1、2)
四、教学预测和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化教学,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促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核心,它将图示、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有声可听,有过程可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不同信息渠道得到的知识吸收比例是不同的,只从听觉获得信息大约能记住60%,只从视觉获得信息大约能记住70%,若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使用,那么将会记住感知信息量的86%。大脑中存储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与视觉有关的图像信息包括生物情景信息,占有绝对高的比例。解决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问题时,若能提供一定量的动态生物情景,展示动态的生物过程,当它与大脑中储存的对该事物的已有感知一致或相近时,原有的感知记忆就会被激活,就能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促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比如:七年级下册运用《血液循环》、《尿的形成和排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的过程》、《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等视频课件,使创设的生物课堂教学情景更加丰富多彩,使生物教学更加形象化。以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生物体的结构,生理活动的过程,将瞬息即逝的短暂过程或现象延缓、拉长、重现,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但生物体的结构非常鲜明形象,而且可以无限地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化静为动,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复杂的生理过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在初中教材中讲述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时:这两条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其中肺循环的途径比较单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在体循环中由于有很多的分支,如血液在经过肾脏时,肾小球有滤过功能,能够将血液中的废物过滤到肾小囊中,这些废物通过肾小囊进入肾小管中,此时还要与它周围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进行物质的交换,最终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而肾脏中的血液通过出球小动脉进入肾静脉最后回到心脏,这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这些内容需要安排好几个课时才能学生能够理解每节课的内容,但是把这些知识联系到一起,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是相当困难的,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内心的疑问就会越积越多,慢慢他们就会觉得生物太过深奥,随之他们就会放弃这门学科。我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动画,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对形象的动画过程的观察和理解,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采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系统化,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在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为了使复习课不致单纯重复,防止教学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复习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复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一章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把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知识融到一起,结合图形和文字,学生能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对比,从而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近年来,由于在复习教学中重视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从中尝到了一些甜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采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新教材;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95-02
初中生物学从2012年6月正式出版新教材。通过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新教材对比老教材虽然在教学内容上大同小异,但仔细阅读则会发现新教材更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新教材更加重视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的整合
新课程指出,生物教学应注重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的整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本人通过一段时间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尝试,认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优点:(1)能简洁、直观地呈现课本内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现行新课本给我们老师的一个感觉是知识内容多而杂、分布也比较散乱,给学生也造成了不好把握重点的困难。如果我们能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针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知识内容,将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进行清晰地梳理,很好地掌握重点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2)形象画面显示更能丰富课堂内容,初中生物本身,就是一门解释世界生命奇观和本质的自然科学。单凭干枯的文字叙述,是无法让学生深切感知知识的魅力,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却能够有力地改变这一缺陷,能“活化”生物教材。直观形象的画面显示,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授课内容。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一节只凭教师的解说和书上的图画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受精过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无法看到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受精过程制成动画,无疑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3)使用多媒体教学,更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愿学、乐学后他们才愿意走近知识。多媒体教学本身就拥有着极大趣味,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是欢迎。当讲到重点、难点时,若配以多媒体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在课表安排上往往把生物课安排在下午,在一线的教师都知道下午是学生精神状态最差的时间。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其留下深刻印象,无形之中起到提高教学质量之效。(4)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然后教师在上课之前将本节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写在黑板上,通过多媒体播发课件,要求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无形之中便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5)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无法完成的生物实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较多,有些实验可以在实验室完成,有些实验室无法完成的。例如观察气体在肺内的交换过程这一节,是无法完成实验的。若运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学生便一目了然。
二、新教材更加重视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新课标要求把实验落到实处,生物实验课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直观的实验观察,能够对生物现象进行更加细致的了解,同时对生物理论做出更贴切的解释。生物课本身也是一门实验课,很多新奇,有趣的实验会带给学生极大的学习乐趣。因此,我们要重视实验课的安排。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初中生物实验的重点。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用一种符合科学知识产生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习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方式,跟生物课的特点接合紧密。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实践与策略之一,改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关键之一。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特征”时,可以带一盆鲜花和养有几条金鱼的小鱼缸进入课堂,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室中联系自己平时的一些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感受自然,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异,大家一起讨论出生物的特征。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生物学具有实用性、广泛型,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帮助。初中生物教材所覆盖到的知识涉及到农业,医药等各方面的内容。学好初中生物不仅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生物奠定良好基础,也是学习农学,医学方面的基础,作为一门启蒙教育学科,我们应更加重视,以新教材的要求为中心,全面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每个初中生物教师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 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怎样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呢?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悬而未解的求知状态。长期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在学习中没有问题的学生,就很难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动力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问题中得到发展。一个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激发起求知欲,推动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问题意识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内容时,笔者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再让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找出其中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把这些吃与被吃的关系用带箭头的线条连接起来。当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笔者问:“从这些食物链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①在同一片草地上,如果兔子多了,这片草地将发生怎样的变化?②蛇吃老鼠,如果我大量地捕蛇,老鼠的数量会变多吗?如果老鼠多了,对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③现在的害虫这么猖獗,与我们大量捕鸟、捉青蛙有关系吗?为什么?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①如果我们过度放牧,也会破坏草地呀。②人类也是生物链中的一员,如果人多起来了,对生物圈的其它生物会不会有影响呢?③利用吃与被吃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以虫治虫,不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吗?这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都是学生求异思维的结果。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二、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改革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就关系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和合作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种子的萌发》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种子萌发的教学录像,然后问:关于种子的萌发,你要了解哪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你一句我一句地问开了:①种子萌发时是先长芽还是先生根?②农民早春播种时为什么要用薄膜盖土面?③为什么生豆芽菜时,把种子放在黑暗的器皿中它也能萌发?④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种子萌发……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实在的,很贴近生产生活。趁着学生提问的,笔者说:“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然后,笔者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去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就这样,同学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自主思考、共同探究、讨论分析、记录等得出实验结果。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问题意识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增强学习信心
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长期以来生物科在学生的心中就是所谓的“副科”,所以不被学生重视,他们对生物知识也缺乏探讨研究。为增加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这也是提高学生认识生物知识的一种做法。如教学“甲状腺素”的功能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大脖子病人”的图片,并放映了一段“地方大脖子病”的录像。学生看了以后感到很惊奇,纷纷提出问题:引起“大脖子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大脖子病”?“大脖子病”在哪些地方发病率较高?又如,讲到“传染病及其预防”时,有的同学提出:“传染病究竟是什么在人和人或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呢?”“如何预防禽流感、艾滋病?”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学生提问:“新疆吐鲁番的哈密瓜为什么这么甜?”等等。这些跟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生物知识与我们一息息相关,它可以指导我们怎样健康地生存、怎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信心。
四、问题意识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前,正在崛起的生物科学正肩负着历史的使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它在解决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等相关问题中将发挥预想不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中知道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例如,教学《水影响植物分布》时,笔者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图片进行探究。当同学们观察了“沙漠上的不毛之地”时,有的同学说:“沙漠的景色虽然壮观,但如果地球都沙漠化了,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描述了一幅幅地球沙漠化可怕的画面,最后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又如,教学《计划生育》”一节时,笔者让学生观察七年级下册课本上的图片并提出:从图片的背景中你想到了什么?经过点拔,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①中国的人口这么多,一天要吃多少粮食?②如果不控制人口的增长,五十年后我国将达到多少亿人口?③一个国家,是否人口越多越强大?④现在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是否跟人口过多增长有关?等等。这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从这些问题中让学生意识到:控制人口的增长,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执行宣传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总之,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学义.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J].考试,2013,(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