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快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宿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推进廊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基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三农”融资问题研究 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 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取向 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探索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政府、企业与社会 关于构建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张德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途径[J].农场经济管理,2009(6):13-14.
[8] 王裕栓,张冬冬,国洪磊,等.新农村背景下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状况调研与分析:以德州市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7):110-112.
[9] 张学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4-236.
[10] 冯路.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50-51.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创新金融品种;差别化支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7-008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7.20
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海南农业发展要处理好基地、机制和体系三者关系,实现向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1]。笔者认为,基地主要解决农产品生产问题,机制主要解决基地生产动力、生产保障问题,体系主要解决农产品物流问题。笔者也对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做了初步观察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启示
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物质材料、生产组织方式、生产经营机制等武装起来的农业,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精细化、生态化等“五化”的生产经营。美国、以色列、日本、荷兰等国在实现农业“五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产品物流的链条化和网络化(类似于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鲜活农产品从产地到达销地的冷链工程与物流体系),它们共同支撑起农业现代化。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使业界达成广泛共识:运用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组织经营机制等要素全程装备农业产业是现代农业应有之义,包括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两大产业板块。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也不可偏废。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固然重要,也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要任务,但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还须仰仗流通板块。物流生产力的大小、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农业水平高低、生产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实践
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有许多可资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如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它为龙头带动或推进农业现代化。又如,凭借城市公共服务、生产技术资源优势,发展城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扩展除农产品生产之外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活参与体验功能[2];凭借独特资源禀赋,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等。在诸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中,有一条可资推广的经验就是运用现代物流手段或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抓手,拉动农业生产走向市场,促使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对接,实现现代化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而发展现代物流一般采取以下物流业态模式:
一是临港经济模式(亦称临港园区经济模式)。主要是依托江、河、海港口航运业,以与港口相连的陆地区域为载体,布局和发展现代物流业态以及以物流业引擎相关产业向港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农产品物流融入其中并凭借它到达销地,如上海临港产业区、山东济南物流园区等。目前,港口航运业依然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之一。
二是临空经济模式(亦称临空园区经济模式)。其运作机制类同于临港经济模式,但它主要凭借航空器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达销地的流通。有些比较高档的农产品,如水产品,鲜活期往往很短,储运条件要求很高,产销两地距离遥远,大多情况下运用航空器这种储运方式。海南高档鲜活水产品80%主要通过海口、三亚机场储运出岛。
三是临产经济模式(亦称基地经济模式)。如山东寿光市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态发展,最初动力源于蔬菜生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了物流发展,促进了相关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向蔬菜生产基地集聚。经过近30年发展,寿光市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呈现出突出的“临产经济”特征。一是实现了蔬菜的区域化、基地化、规格化、设施化生产,是国内颇具规模和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该市蔬菜种植面积90万亩,蔬菜品种发展到200多个,目前有10多个乡镇、500多个村、8万多个农户专业从事蔬菜生产,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二是实现了相关生产要素向蔬菜生产集聚并形成相关产业。寿光市三友温室骨架加工厂主要面对全国研发、推广大棚骨架、钢架大棚、温室骨架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提供蔬菜温室资材类信息和技术咨询。寿光市三益现代农业公司集经营、科研、销售于一体,采用企业化经营机制推广良种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商品化等蔬菜生产模式,开展种苗选、引、育、繁及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种苗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和科普教育、游览观光等。三是实现了“寿光蔬菜卖全国”和“寿光买全国菜”。该市先后组建了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电子收费结算中心、蔬菜配送中心,配套建设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等生产要素的大型农资市场,在批发市场专辟“放心菜”专营区和蔬菜电子拍卖中心。该市场现货年交易量15亿公斤、交易额28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跻身于全国十大农贸市场行列。
截止2010年,全国拥有产地、销地和集散地等三个类型农产品批发市场4500家,形成了点面互动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我国农产品70%以上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或渠道进入消费市场和百姓的菜篮子。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直至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引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
因此,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理所当然地上升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略,诸多组合型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和付诸实施。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中央2007年1号文件指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10号)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流通业态,要靠产业化龙头企业来推动。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二是国家部委层面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为多部门共同出台和实施的组合型政策措施与各部门出台和实施的行业政策措施。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支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的专项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等政策;商务部组织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农超对接”工程;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供销总社提出和实施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所有这些,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海南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实践
海南农业有两点显著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农业:一是属于岛屿型农业经济,产地在岛内,销地主要在岛外。二是我国唯一一个热带农业省份。热带地区农产品往往代谢旺盛,鲜活期较短,物流条件要求较高,有的甚至近乎苛刻。海南农业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显而易见,建立物流渠道和保障渠道顺畅已成为海南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甚至是先决条件。尤其是国际旅游岛上升国家战略之后,已成为海南热带农业主体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南繁育种和水产等随之被确立为“五大”国家生产基地。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事重体大,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对推进海南热带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海南从自己省情出发,分别从三个路径殊推进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实现基地化生产。主要根据天然禀赋,划分区域引导组织生产,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全省已形成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区带,如琼海、文昌沿海的对虾等海水产种苗生产基地,三亚、陵水、乐东等南部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文昌、琼海、万宁等三市所形成的胡椒、菠萝种植带,海南农垦和民营企业、种植户共同形成的天然橡胶种植区等。此外,强力推进养殖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起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578个,生猪和家禽规模化养殖场4300家,生猪规模化生产达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3]。二是实现产业化组织经营。相继建立起农产品加工园区11个,以加工园区为平台带动热带农业走向产业化组织经营。前几年海南实施的“一条鱼”工程,成为海南热带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的一道风景线。海南翔泰渔业是产业化龙头,上游是近7000户为它加工生产提供罗非鱼生产原料,下游坐拥北京、上海、广州以北美、北欧、南非近20个境外销售商,形成比较稳定的国内外销售网络。“一条鱼”工程的实施使海南跃居我国罗非鱼生产加工出口第二位,海南翔泰成为全国同行老大。三是实现链条化、网络化物流。推进50家区域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改造面积8.6万平方米,改造摊位9000个,超四成以上农贸市场建立起农产品自产自销区,农超对接市场28家。全面推进农产品冷链工程建设,全省建成预冷库141个,总库容21万吨,年处理瓜果菜420万吨,与冷链工程相配套的田头预冷系统库容体系相继建成,实现了瓜果菜生产与预冷零距离对接,初步建立起网点基本覆盖全省各市县的田头——产地——港口码头(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地等预冷处理链条。目前,全省每个市县至少拥有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重镇实现了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布点。
农业政策性金融主动参与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施,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一是支持海南热带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区域性大宗热带农业生产重镇支持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南部陵水庆隆达、陵水汇丰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西部乐东晨晖、乐东大铭、乐东迎福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保亭中部岭南优质水果、屯昌中发地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有东部正在建设中的聚龙现代农村物流园区等。二是主动融入临港经济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凭借园区发展农产品物流。如儋州白马井西部农产品批发市场、儋州益联水产批发市场,正在建设中的大印老城开发区天然橡胶保税物流园区。三是积极支持企业挺进临空经济园区做大做强。如已经投入运营的北部南北水果批发市场、三亚海源果蔬供港基地等,已成为海南南北两头农产品物流龙头,尤其是高档鲜活农产品出岛出境的重要通道。此外,还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辟了保税、非保税农产品物流平台。近几年来,海南农发行先后投放近6亿元支持海南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已大体完成了区域性布点,形成了农产品物流网络。它们与原有项目一道共同担当起海南农产品出岛出境以及省外农产品、农资入岛进村的光荣使命。
四、金融支持农产品物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产品物流主动融入和形成现代物流业态,金融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
从2007年银监会批复农发行开办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至2012年末,全国农发行系统累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400亿元,支持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影响的贷款客户近200家。贷款坚持和突出了两大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农产品冷链储藏、加工、运输等物流中心,农业生产资料仓储、运输及码头,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等基础设施。二是支持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建设。主要包括超市、连锁配送中心及其他各类流通企业开展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购销、农产品配送、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以及订单农业、电子商务等。
除了提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外,农发行还在推进“三农”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层面相继推出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城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金融品种。截至2012年9月末,这些贷款累放额已超万亿,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包括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内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
开发性金融是国开行开办的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原理特别是与资本市场原理有机结合起来的金融产品。该行在行业、产业和地区层面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方式对包括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在内的“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作出开发性金融制度安排,并付诸实施。2005年5月,国开行与商务部签订了《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议定国开行将在5年合作期内提供500亿元政策性贷款。其中:10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三)商业性金融支持
商业性金融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是在遵循商业性金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做出制度安排的,一般以具体项目为单元获得贷款支持。2007年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达成了一项重要银政合作协议,农行对农业部实施的“双百市场”工程涉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的重点项目提供信用支持。除了农行外,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也以批发市场为项目单元对其提供信贷支持。
上述三类金融介入和鼎力推进,使“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产品流通网点数量比“十五”末期成倍增长,网点联系度显著增强,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经营规模显著扩大,农村流通产业显著提升,功能显著拓展,农产品与涉农物资双向流通更加顺畅,农村流通新型业态初步建立[4]。
鉴于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肩负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的历史使命,农业政策性金融应把握以下未来信贷支持重点:
一是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产业升级与功能拓展,加大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统筹优化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度推进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大型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广泛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
二是支持推广“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加大加快“农超对接”步伐。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的流通产业链上推进实现农村流通体系主体多元化,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
三是支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工程建设,加大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步伐。全面实行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四是支持建设和推广严格的商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加快农产品“身份证”、“通行证”建设步伐。把农产品安全认证上升为制度,推进农产品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物流等设施建设。全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检验检测制度。
五是支持在现代农业视角下,各项政策措施互动、组合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流通体系、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互动融合以及实现一体化和主体多元化。
鉴于农产品物流建设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需求亦呈多样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有针对性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金融支持。但就支持对象而言,经济欠发达和正在实现崛起地区,支持对象属于区域性“补缺补漏”项目,旨在扫除农产品物流生产力区域布局上的盲点盲区。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支持农产品物流功能升级和拓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和推广新的金融品种。建议对产业或地区均有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农产品物流建设项目,提供“先期流动贷款+投资+项目建设贷款+项目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复合型贷款支持。一是流动资金贷款对项目先期介入。主要支持项目规划、项目勘探设计、项目可研等实施前期各项准备。另外,鉴于项目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创建3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品种。二是鼓励投资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发行债券,一般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出面操作,作为政府对平台公司注资而转化为政府持有项目股权。还有银行投资业务板块介入,享有投资相对应的权益。三是项目建设直至营运的组合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之后跟进的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四是对在建工程、项目未来收益抵质押贷款做出制度安排。五是对采取BOT模式(建设-经营-移交)、BT模式(建设-移交)、BOOT模式(建设-拥有-经营-移交)、BTO模式(建设-转让-经营)、DBOT模式(设计-建设-融资-经营)等投融资建设项目的承建主体予以信贷支持。六是支持央企、上市公司对涉农项目实行兼并、购买、资产重组,对涉农企业或项目实行投贷一体化或投贷款结合支持。
参考文献:
[1]擦亮热带特色农业这张“王牌”——七论学习贯彻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N].海南日报,2013-05-03.
[2]唐园结,宁启文,李庆国,高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现代农业[N].农民日报,2013-03-20.
?S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极大的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步伐。为了有效地解决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问题,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支持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应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队伍建设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的建设要求农机购买者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且能够负担起购买机械产品的费用。农业劳动者应该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田地,这样才能确保机械产品应用到提升农业种植效率当中。考虑农业机械化的外在驱动因素,政府需要通过对税收的二次分配,对当前的农业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旨在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考虑农业机械化的内在驱动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者逐渐具备购买机械产品的能力,这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首先,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够彻底,过剩的劳动力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其次,由于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有相当一部分归属于个体,相应的土地不够集中,难以实现农机的集中应用;再者,由于当前农业劳动者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农业机械产品的使用、农作物耕种、收割技巧和注意事项的了解还欠缺,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就必须提升农业机械化产品服务指导队伍的建设。
2农业机械化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策略分析
2.1强化农机服务队伍建设
要想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就要加大农机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农户对农业机械产品的使用操作能力、防虫防害技术指导、农作物的收集和存储注意事项等。农机服务队伍建设,应该为农业劳动者提供系统、完整的技术支持,并适当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农业生产水平。为了提升农业机械产品的购买能力,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掌握农业产品的市场消费走向,为农户的产品销售提供实时、有效的参考意见。
2.2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力度
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可以为农业劳动力提供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提升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接纳程度。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制,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3推进农业机械化深入发展
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农业机械化的深入推广打造了良好基础,为了建设发展农业种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机械化深入发展,积极鼓励劳动者购买农机产品,并开展农机示范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户展示农机的使用常识,增进劳动者对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了解。还可通过组织农机服务团队,在农作物耕种、收割的季节参与到农业劳作中,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向农户普及农业操作规范,提升农业生产及工作效率。
3研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而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指导,正确引导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而为农业机械化的深入推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提供农机购买补助支持外,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水平,进而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深入发展。
现代农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抓手,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手段。为进一步加快优势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现就加快推进2014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推进“三化同步”的紧迫任务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三化”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深入推进产业基地建设,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由数量增长向效益提升、由初级交易向品牌销售、由注重生产向三产协调发展转变的迫切需要。
(二)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成片推进新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程的快慢,决定着成片推进农村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连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三)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客观要求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州优势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小、总量少、商品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场竞争力不强。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为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奠定基础,为一体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
2014年各县要坚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信心,抓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突出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在提高规模化、良种化、科技应用、质量安全、品牌化和组织化“六个水平”上下功夫,促进基地提质增效,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五大产业基地,切实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升发展。2014年,全州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6万亩,其中:青稞30万亩、玉米10万亩、马铃薯10万亩、小麦5万亩、油菜5万亩、蔬菜5万亩、酿酒葡萄基地0.6万亩、低产果园0.4万亩。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中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是要达到30万亩,其中:青稞10万亩、玉米5万亩、马铃薯6万亩、小麦1万亩、油菜4万亩、蔬菜4万亩。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启动实施“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在全州每个县建设1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标准示范区,标准化基地达到30万亩。二是扎实推进“百千万生产示范工程”。加快泸定产业基地强县蔬菜培育县建设,力争将丹巴、得荣酿酒葡萄基地纳入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每县建设百亩良种繁育基地、创建千亩标准示范园、打造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基地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着力抓好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两化”互动,创新基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基地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等五大产业。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合作社示范社;立足产业发展,加快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着眼市场培育,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集团消费与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实行订单种植,确保基地稳定增收。
三、突出规模效益,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
2014年,各县要把提质增效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点,抓好关键环节,加大推进力度,推动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一)在万亩示范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万亩示范区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全州面上产业基地发展。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各县要认真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加大力度,分解落实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3月20日前报州农业局产业科。二是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耕地形状、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农田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便民道路为重点的路网建设。三是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等为重点的产后处理设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四是加快农机化发展。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二)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上实现新突破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按照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要求,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一要加快良种化进程。加强农作物育种攻关,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特色品种,同时加快基地良种更新换代,着力引进效益好、高产优质、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展示,努力提高基地良种化水平。二要普及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突出主导产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集成运用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绿色植保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机耕、机播和机收等农耕农艺技术,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着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机“五良”配套。三要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创新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机制,加强粮食、植保、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种粮大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推行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农机作业、统一技术指导,不断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四要加大科技培训。依托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机培训项目,优化培训内容,拓宽培训范围,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狠抓农业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三)在完善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建设,必然要求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种植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抓住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机遇,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种植技术推广服务能力。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标准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引导种植者按标生产。二是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产业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严格生产、加工、流通等的环节全程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防止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向产后环节延伸,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逐步形成以产业基地为基础的加工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向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重点打造川藏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宣传;要开拓产品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农产品连锁营销网络,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突破传统的产销模式,提高营销效率。
四、强化组织保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加强领导、完善规划
各县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组织、指导、协调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并确定专人负责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要统筹考虑,主动融入产业带建设,找准产业发展定位,结合当地实际完善发展规划,突出主导产业,整合相关资源,优化要素配置,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二)争取支持、整合资金
各县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尽力改善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要加强横向联系,争取相关部门配合,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促进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项目为抓手,积聚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通过“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促进机制创新,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以新品种展示、规模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二、目标任务
1.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规划面积5万亩的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立科普培训与展示中心、生产基地、综合服务区、农产品加工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农业信息服务等功能区。年内确保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2.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年内,3个产业园要争创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3.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8个。按照集群、集聚、集约的原则,创新现代农业发展载体,用三年时间,每个乡镇建成1个以上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领先、运行机制科学、标准体系完善、综合效益显著的以现代经营形式组织起来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建设达到有科学的规划设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先进的物质装备、有配套的扶持政策、有领先的科技水平、有完善的标准体系、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八有”标准。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规划布局。各乡镇要围绕《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全县在保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力争“十二五”高效农业达60万亩。按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新型农业发展与支撑体系”的要求,精心打造具有特色的芦蒿、紫、葡萄、西瓜、优质稻米等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建设条件要求达到:1.核心区面积2000亩以上,辐射带动面积1万亩以上,交通便利,能满足鲜活农产品快速运输需要,生产基地、综合服务、市场贸易等不同功能区之间道路畅通,水、电、通信等配套齐全。2.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田间道路、灌排等畅通。3.加工企业、养殖场以及生活等产生的污水、废弃物处理率达100%,园区道路等绿化到位。
(二)做强优势产业。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载体建设水平,要立足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品种,等3个镇要以日光温室、拱棚芦蒿基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新建3个20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等5个中部乡镇拱棚基地集群,突出西兰花、西瓜等主体品种,新建5个20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沿、宁高速的5个乡镇,要着力打造紫出口示范园、鲜切花产业园,新建5个2000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4个东部乡镇,要针对本区域地势较洼的地理条件,发展耐寒、抗逆的短季瓜菜种植,新建4个2000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穆圩乡以现有的日光温室西红柿基地为基础,新建1个2000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建设要突出优势产品,合理安排茬口,提升园区效益。
(三)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品种研发、繁育中心,充分运用智能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自动投料等先进种养设施以及设施栽培、规模养殖、高效立体种养等先进技术,切实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做好园区的农产品网上营销平台、视频交流系统、农业咨询系统建设,切实发挥农业信息化作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
(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要求,采取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等综合配套措施,完善园区道路、灌排设施、废弃物处置、种肥供应、技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清除制约园区发展的障碍因素,提高园区的产出能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五)着力完善运行机制。各乡镇要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逐步做大做强。成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园区管委会,鼓励企业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园区。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社员中的“能人”牵头自主经营。实行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子种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作业服务,有效地把各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着力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和收益水平。积极推进标准化质量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每个园区要有1个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在建设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有条件的可以在园区内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切实提高园区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销售工作,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企业的衔接,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七)努力构建产业服务体系。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对园区建设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推进园区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园区技术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专业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强化对入园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指导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园区保险机制,降低园区风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统一思想,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抓手,认真谋划和推进。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立产业园区管委会,由县分管领导任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各有关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统筹协调推进园区建设工作,市、县级产业园区成立以企业为主导,乡镇政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同参与的“松散型”管委会,引领农业园区的发展。县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蚕业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举措,2007年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链开展试点,2008年启动包括蚕桑产业的50个农产品产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2007年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为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亚链开展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后,从目标规划深入研讨到对职能定位认识,各阶段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对我国现代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技术支撑作用凸显。
1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依托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机构,以产品为主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建设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农业社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启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在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增40个农产品开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蚕桑农产品进入体系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框架由研发中心与试验站构成,设有国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首席科学家岗位,研发中心由6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岗位聘请专家,由中央财政支持基本研发费。从事产业技术发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解决国家产业技术发展重要问题。收集分析技术发展动态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监管功能研究室运行。另一层级按农产品区域生态特征,中央财政支持试验站每年30万元研发费,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调查生产实际问题,监测分析疫情等动态变化。全国设置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954个岗位专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50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近2000位农业科技专家,创新了科技管理方式,选题立项把握产业需求,重点考核技术应用效果,经费支持实行以任务定经费的方式稳定支持优秀专家。促进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加强应急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技术体系抓住农业产业特点,蚕桑产业纳入50个体系中,推进蚕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架
蚕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拥有67多万hm2,丝绸工业年产值愈3000亿元,蚕业成为许多区域农民增收支柱,根据蚕桑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提出提高蚕茧单产的指导思想及提升中部发展西部的战略,规划桑园面积达150万hm2,根据蚕桑产业区域布局,经深入调研研讨,提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报告,主要内容是专项研究框架。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技术体系实施方案要求,提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实验站构成,技术研发中心依托西南大学,下设6个功能研究室,遗传种研究室依托西南大学,养蚕研究室依托农科院研究所,病虫防控研究依托农科院研究所,加工综合利用研究依托广东农科院,设施与机械研究依托四川农科院,产业经济研究依托浙大,中心由11个科研教学单位一线从事研究专家组成,科研单位占58%,蚕桑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25个岗位科学家聘用基本覆盖范围广蚕茧总量95%以上产区,整合蚕桑领域优势科技资源,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技术体系工作任务是对蚕桑产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及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产业发展储备性与前沿性研究,解决大面积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技术问题,提出解决突发性生产问题的可行建议,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任务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户收入。我国蚕桑产业随着结构调整,带来系列产业技术需求变化,对产业技术需求广泛调研,提出产业技术核心任务,但随着亚热带蚕业的发展,必须从新的视角思考产业发展需求的研究技术支撑,要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必须改革创新,解决产业发展新问题。
__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20__年6月20日)
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__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和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__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
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培养一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体系。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9
引言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国家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为例,得出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1 园区概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是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杆”。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泰州市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
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地级泰州市全境,范围涵盖兴化、姜堰、泰兴、靖江4个县级市和海陵区、高港区。示范区先后建成稻麦良种、花卉园艺、设施果蔬、健康畜禽等示范基地十多个,建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1个,企业研发平台21个。2014年,在国家农业部等6部门开展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中,姜堰区在全国25个试点中排名第2,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2015年,省委省政府将泰州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泰州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优势分析
2.1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泰州位于全省中部,南部区域受上海和苏南经济圈影响,北部区域辐射苏北地区,在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泰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水交通便捷,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内河港口群初具规模,宁靖盐高速、京沪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
2.2 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中央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现代纲要》提出“要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优质粮油高产创建工程、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泰州市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农业改革创新,发展各农业产业品牌。泰州市下辖的4个县级市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整体认证,属于 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的自然生态区。泰州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大闸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兴化和姜堰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姜堰市的沈高镇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在环境保护与改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球500佳”称号。
3 劣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分散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从泰州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看,规模小,且多为兼业农户,从龙头组织来看,数量不少,但规模大,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拉动力还不够强劲,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经营机制尚有待完善。从产业规模看,集中连片生产经营的比重较低,由于生产经营主体、行政区域等的分割,区域主导产业往往形不成产业规模。
3.2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集中,缺乏关键技术,科技服务体系较为薄弱。农业的产、学、研、推等部门技术力量未能形成整体优势,资源浪费严重。据初步测算,泰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科技力量薄弱,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工业发展极大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2015年,泰州市耕地面积29.85万hm2,较10a前减少了2万hm2,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受雨水冲淋造成水体污染,农药化肥的不正确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甚至影响地下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露天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
4 优势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
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应以前瞻性、示范性、市场性、特色性为原则,从园区功能定位、总体发展方向等全面衡量,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重规划全区的优势产业,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整体效益最优。
泰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城市发展需求,确定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银杏5大主导特色产业。在现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泰州培植一批带动性强,有一定成长潜力,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形成以下几个领域的布局: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工企业密集区、大企业大市场大项目的带动,建设粮食加工、果蔬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银杏产品加工等8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里下河地区重点建设粮食、水产品和蔬菜批发市场,在通南地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海陵区重点建设以蔬菜为主的综合性大型批发市场,以进一步发挥主城区及长江水运优势,建设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精心打造一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完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建设,集中扶持一批生态观光园、生态主题农庄、农家乐,科学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5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5.1 创新园区经营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泰州市积极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模式,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团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姜堰全区主推“集中流转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创新,对社会化服务的提高、合作社经营实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
5.2 强化园区功能定位
要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化发展经营,实现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利用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发展,增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完善园区功能体系。要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聚焦特色、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规模,通过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农业特色园区。泰州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片)项目、稻麦科技展示基地等项目,结合区位优势,形成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等多种特色产业基地。
5.3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重视品牌的作用。重c培养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为主的经营主体,用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的理念和组织发展农业,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综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打造农业品牌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4 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切实增加对农业环保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通过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农业污染监测预警、自然湿地保护恢复等项目,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科学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节约型技术手段,加大秸秆原料化、燃料化和饲料化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杨正辉,陈勇.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40-141.
[3]马立勇,霍长勋.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泰州市的调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9-30.
[4]姚於康.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7):178-181.
[5]季祖平,刁春宏,陆仁峥,张双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农业新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2(6):34-35.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我们在发展工业化,实现城镇化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科技兴农力度要不断加强,要完善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农业稳定高效发展,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断分析和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登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文登市地处胶东半岛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多年来,文登市政府,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加快农业龙头项目建设,完善了十大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全面升级了农业产业结构,使得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有了很到的提高。
1.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文登按照“发展一个龙头、带大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依托、产业为支撑,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链式经营模式,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社、建设交易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大量农畜水产品实现当地消化和加工出口,使农田、畜禽圈舍变成龙头企业的“原料车间”,农民群众就地转变为“农业工人”。目前,文登已形成了以家家悦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文泰食品、都乐食品等为龙头,种植面积达8万亩的无公害蔬菜产业;以燕尊种貂、天智皮毛、天威皮草等为龙头,养殖规模达1400万只的皮草产业等十大产业链条,将15万农户纳入产业化发展体系。目前,全市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威海市级35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99家,农业产业的集群化不断扩大。
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近几年,文登市累计投入6.7亿元,用来完成水利建设项目,新增灌溉面积近4万亩,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5万多亩,并对区域内的土地进行了除涝、水土流失治理,促进了农业持续增效,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在节约型农业建设方面,大力推广沼气建设,在资金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让广大农民用清洁的能源替代了污染性能源,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3.推进农业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我们知道,一个品牌的产生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形象,农产品的品牌质量,能够体现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目前,文登市已经形成了村有品牌、地有特色的农业区域性新布局。文登还以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形式,精心包装推介一批“文登制造”农产品,通过举办昆嵛山樱桃节、于家口葡萄采摘节等节会活动,组织企业和业户走出去参加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活动,广泛宣传,在全国叫响文登农产品品牌。如今,文登已有“昌阳”蔬菜、“新河”樱桃、“御龙旗”西洋参、“勾勾吉”蟠桃、“于家口”葡萄等“三品”认证产品217个,涉及水果、蔬菜、药材等多个特色产业,极大地提高了地域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积极建立各类交易平台,拓展了销售渠道做大了特色产业
依托西洋参、皮草等特色产业,文登大力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拓展网上销售渠道,做大特色产业。今年6月,国内首家西洋参电子商务平台——中国西洋参网正式开通运行。该网站设有供求、种植加工等信息,种植户不仅可在网上交易,而且能及时了解西洋参的价格变化。网站自运行以来,交易额已达1200万元。文登还成功举办了2013中国农博会暨首届威海(文登)农产品展销会,文登苹果、文登大樱桃、文登大花生等一批特色农产品通过这个窗口走向世界。展销会期间,文登有54家企业参展,参展产品涉及药材、水果、蔬菜、海产品等12个大类别260个品种,共有20家单位签订了20多个项目合作协议,合作意向金额达12亿元。目前,文登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皮草博览会,吸引了600多家国内外皮草企业参会参展,为养殖场(户)、加工企业、消费者、购货商搭建了全方位对接交易平台。
5.文登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重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各类农业技术的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直接相关。由于长期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按照传统小农式来经营的,农业结构的调整规模较小、产品流通难、效率偏低、收益低,还不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经营支柱产业,这一现状与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也影响了资源的开发利用,阻碍了生产效益的提高。
二是由于传统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生态环境缺少保护意识,甚至在生产中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有了新的要求,就是要保持好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 一定要维护农业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于旧的理念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习惯,有些地区农户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不到位,缺少相应的监督与管理,使得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物污染现象依然存在着。此外,对开发沿海滩涂的开发、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序进行。
二、进一步发展文登现代农业的对策思路
1.积极构建新型农业体系发展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实现农业社会化、组织化个过程中,应该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善利益连接机制,尽快将农业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向有组织的合作生产方式转变,使得小生产与大市场尽早的相互相适应。因此,要进一步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构建新型农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把文登苹果产业做为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充分挖掘和扩大西洋参、花卉等新兴产业的潜在价值和生产规模,让文登成为享誉中外的特色农业之乡,绿色农业之都,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2.努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一支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队伍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在集中培训的过程中,学习现代农业的科学理念、职业技能、经营能力。让农民们在不断提高自家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还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富裕。这样也使得农民们对自己的创业之路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当中,要规划好城乡教育结构布局,把农村教育作为重点,切实安排好农民培训资金,可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把农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类实用人才,推动现代农业事业的长期高效地发展。
3.不断完善各项物质条件发展农业
对农业发展来说,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做支撑。首先,要完善农业基础的建设,重点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通过各种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协调和组织各类资金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第三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作用,认真落实好各级农机补贴政策,重点推动农机装备更新升级,逐步提高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最后,要积极推行蔬菜、水果、药材、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园艺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通过政策、科技、设施、人才和体制的强力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