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学本科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各高校院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在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培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2,3]。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它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但相关报道多以理工科及文科院系为主[4,5,6],而关于医学院系特别是护理学院系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所做的报道却较为鲜见。近年来,我们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对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论文工作加强管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通过施行举措,在督促毕业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本文将对这些举措进行介绍,以期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适当的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7]。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平时课程学得不扎实,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造成对论文写作的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正确、灵活地利用论文检索工具。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在要上交时随便从网上东拼西凑地抄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都是从思想上没有能认清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排版样式多样,错别字众多。而且许多学生习惯性地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然后进行简单的拷贝,一方面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会造成文章的写作风格不一,使文章缺少连贯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护理学系结合本院系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
1.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好组织动员总结工作
系部广泛动员全系教师、应届毕业生和临床教学医院,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护理学系成立了学术分委员会,召开专业教研室会议,布置年度毕业生论文工作安排,制订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确定严格的时间节点,最后形成详细的论文指导计划。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专题毕业论文动员,组织有关教师讲解、宣传毕业论文重要性及写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在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学位和顺利毕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召开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及临床优秀指导教师,邀请优秀论文作者上台介绍论文写作经验,由专家现场提问点评,并安排低年级学生共同参加,以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所了解。
2.严格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根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系特制定了《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以规范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又详细安排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程序,将毕业论文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选题与审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检查与指导、论文评定、工作总结和归档与保管阶段,明确列出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完成人,并结合本科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一年的实习期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半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半阶段主要集中精力撰写论文,并集中选择一个科室继续完成实习。然后再将两个阶段的时间进一步细化,列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具体的时间段,保证了临床医院与实习生对实习与论文工作能够心中有数,确保了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系制作了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登记表、开题报告、评审表、成绩登记表等一系列表格材料,发给临床医院使用,并制作了论文“书写体例”,以统一学生论文的格式。还由郑国华博士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细则》,使论文的评审有据可依,从而也保证了论文成绩的公正性。
3.加强系部与临床教学医院联系,监控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论文管理工作,在2005年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上,我系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各临床教学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临床教学负责人一起,讨论了此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的情况,听取各方意见。2006年5月,我系在2001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完成以后,也专门召开了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会议,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一起评选优秀论文、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2007年1月,举办2006年临床护理学师资培训班,对全省十五所医院护理人员代表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介绍“护理临床教学与毕业论文工作”、“护理科研基本程序”等知识。此外,考虑到我系的毕业论文工作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又专门安排了系部老师参加指导,负责与各临床医院护理部联络协调及为学生答疑释惑。并自2006年起,系部安排教师作为联络员,下到福州各临床教学医院,参加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并加强中期检查。
4.临床教学医院密切配合,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临床医院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组织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严格选聘指导教师,开展指导人员培训,交流论文指导经验,明确工作任务、职责,清晰论文指导流程。护理部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文献查阅等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审定学生上报的课题,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协助学生论文拟题,为学生写作答疑,避免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走弯路。护理部组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针对学生论文题目、论文设计、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护理部负责宏观调控,指导老师则耐心细致引导学生搜集论文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并针对论文相关内容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最后学生论文完成后由护理部组织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优秀论文上报系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护理部及时进行工作小结,综合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悟性和科研能力,个人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了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ICU是现代化综合性医院的标志之一,护理人员在ICU病房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此,ICU的护士需要系统地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实践才能胜任ICU 工作[1]。目前,护理本科生毕业后大多被分配到ICU工作。现将ICU护理本科毕业生带教经验总结如下。
1 ICU病房的特点
1.1 ICU是以救治各类危急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的诊疗体系。集中现代化的监护和急救设备,对各种危急重症患者集中加强监护、治疗和护理。且各种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快。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
1.2 ICU病房工作量大,基础护理多,护理人员常身心疲乏。
1.3 ICU病房危重患者多,随时处于抢救状态,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有良好的专业敏感度。
2 护理本科生的特点
2.1 护理本科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扎实,接受能力强。
2.2 护理本科生往往过于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视护理实践操作,使得临床操作不够熟练、准确。
2.3 护理本科生往往自恃学历高,对基础操作及理论知识不够重视,易“眼高手低”。
3 ICU 对定向护理本科生的带教
3.1 带教老师的培训及管理
3.1.1 职业素质培训 带教老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受训护士产生深远影响[2] ,因此,入选培训的老师应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及崇高的责任心,对工作负责、对患者负责、更要对护理事业具有崇高敬业精神。
护理本科生在毕业后初到工作岗位往往会因为周围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强烈的落差感,特别是在ICU病房这种工作压力大,体力消耗大的科室。因此,带教老师要敏感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心。
3.1.2 理论教学培训 带教老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带教质量。由于ICU 理论知识日新月异,因此,要求带教老师除掌握专业及边缘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学能力。选择一些威胁ICU 危重患者生命的临床危象如多器官功能衰竭、昏迷等,以临床病理生理学机制、监测、治疗和监护作为培训教学的主要理论讲授内容,使培训对象的基础理论知识得以更新和拓展,为以后的临床带教打下良好的基础。
3.1.3 实践技能培训 ICU 护理实践性较强,因此对带教老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培训内容包括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监测及急救技术的应用,并能熟练掌握新仪器、新设备的使用。带教老师在实际带教中可选用示教操作、小讲课、案例分析、模拟急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找到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3.2 护生的培训及管理
3.2.1 职业素质的培养 刚走出校门的护生可塑性强,较易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可以让其跟随同为本科毕业的带教老师一起工作。通过语言的共通性达到“亦师亦友”的效果。通过带教老师的成长历程激发其热爱本专业的热情,消除其消极心理。
同时,带教老师要和护生多沟通,在带教上也需逐渐强化,逐渐提高要求。给学生一个思想缓冲时期、一个角色的转换时期、一个自我约束的时期。
3.2.2 培养高度的责任心 ICU护士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重症患者。要培养护生高度的责任心、慎独精神及踏踏实实工作的作风。对于本科护生来说,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思想,容易在小操作上出差错。带教老师在工作中要做到“放手不放眼”,纠正护生工作中的每一点不规范、不谨慎,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操守。
3.2.3 加强ICU技能训练 ICU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科室,其护理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预见性、责任性、技术性的特点,而且患者所用的监测仪、治疗仪、呼吸机、除颤仪等多种仪器,均需要ICU的护士观察、调试、使用;所以ICU护士必须具有娴熟的技能和对仪器的熟练操作的能力才能胜任工作。
本科护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特点。针对这一优势,带教老师可起到引导作用,可以给学生布置要学习的内容,让其自学,并在工作中加以回示,还可让护生自己准备 “小讲课”,回示、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培养护生的表达能力。
对于基础操作,要求带教教老师严格带教。可让学生自行操作,然后自己找出问题,再予以点评。并要求其能准确说出操作要点,培养其教学能力。
3.2.4 培养主动、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名优秀的ICU护士需要求自己建立T型的知识结构,将社会科学(法学、伦理学、历史、文学等)和自然科学(数学、情报学、天文学)、心理学等横向知识结构与护理学知识等纵向知识结构有机结合[3]。这就需要ICU护士不断学习、钻研业务。不仅能从阅读、听讲中有效地获取知识,还能在工作实践中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扩充知识领域,使自己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和危重症监护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
3.2.5 培养有效的沟通能力ICU护士需要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非语言沟通能力。其表现在与医护之间的沟通以及与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带教老师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榜样,不给护生带来负面影响。护生要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做到良好、有效的沟通。
ICU中对护理本科定向毕业生的临床带教关系到ICU的科室发展。带教老师,要重视其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做护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出高级护理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李国荣.ICU方向护生能力的要求及其培养措施.中国实用医药,2009,2(6):253.
【关键词】 走动式管理; 护理质量; 质量控制
盛行于当今管理学界的“走动式管理”这一经典管理学概念最早是在T. J. Peters的《追求卓越》一书中被具体提出,并得到了管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应用[1-2]。走动式管理模式旨在通过管理者深入到员工之中,在员工之中的走动获得最直接的信息,营造管理者、顾客和员工三者之间的和谐非正式交流沟通气氛,最终实现倾听、指导和协作三大目标。而将走动式管理模式运用于医院管理内,它就成为一种以实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和社会的动态管理模式,还对护理质量控制的提高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3]。本院自2011年11月开始在护理工作中实行走动式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现将其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为一所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共拥有8病区和开放床位200张,每年接收入院治疗患者约1万例 。护理人员共有170人,其中男1人,女169人,年龄22~53岁,平均30.8岁,护理年限2~33年;护理人员的受教育层次大致为:中专毕业者1人,大专毕业者115人,本科毕业者54人。另外,副主管护师8人,有主管护师33人,护士129人。护理工作主要包括对接收患者进行24 h护理、治疗等基础护理工作及书写护理文书、病区管理等工作项目。
1.2 方法
1.2.1 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 依据本院等级情况及相关等级评审要求并参考与之相关的文献,制定出适宜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及相应的评分规则,护理质量管理主要涉及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急救物品及药品器械的管理、消毒管理、病区管理及特级、一级护理等方面的内容[4-5]。
1.2.2 发现问题 走动式管理病房巡查方法:白天和夜间不定时进行查房和查岗,每个病区每月至少查房2次,参与各科室交接班,并与护理人员一起对患者进行护理,从而详细了解护士在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护士对患者情况的了解程度、病房环境等具体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对护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并进行充分的沟通,彻底解决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护士长每天晚间不定时对护理人员到岗、操作、急救物品及药品器材管理、重症患者和手术患者等重点患者护理情况进行详细的巡查和了解。
满意度调查:对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式采用每月一次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告知患者为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务必如实填写,及时回收调查问卷。认真审阅每份调查问卷,掌握每个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认可程度,发现问题后及时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1.2.3 解决问题 在查房、查岗及巡查病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责任护士、护士长进行沟通并做出现场指导,提高护士长及护士的责任心和对护理质量的重视程度。对于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涉及护理安全的重要问题和违规操作要在院内信息网上进行通报,提示其他护理人员对此类问题的反思和改进。在月末对本月内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汇总和书面总结并反馈结果给不同病区、科室人员。将走动巡查结果在每周护士晨会上公示、通报,将护理质量考评成绩与护士长、护士个人绩效挂钩,以督促每个人提高护理工作,使走动式管理模式得到彻底的贯彻和实施。部门之间存在的问题则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如病房内非规范加床、夜间病房取药及送检标本等问题都需要及时协调处理[6]。
1.3 统计学处理 按照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及评分细则,对走动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1年内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急救物品及药品器械的管理、病区管理及特级、一级护理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评分和统计。所得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 P
3 讨论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其护理方法、态度、护理效果等客观表现即是护理质量,护理质量与患者生命健康直接相关。因此,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护理质量控制、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是十分必要的[7-8]。走动式管理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突出特点:首先,“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于临床”的宗旨得以突出。通过走动式管理使患者、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既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要及时得到重视,护理中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还使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基层护士的心声和需求,使之感受到充分的重视并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其次,现场管理的监督、督促作用显著。现场管理人员长期实行走动式管理使护理人员感觉到监督的力量,在无形之中促进护理人员提高自己护理工作和日常行为的规范程度和对自己的要求。最后,增强各级人员对护理质量控制的认识[9-10]。
通过走动式管理,使无论是护士长还是普通护士都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隐患,借助对典型问题的通报和反思,使每个护理人员对护理质量重视程度增强,不断完善护理目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美,熊国英.护理部实施走动式管理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2,27(3):11-12.
[2]陈海为,张杰芹,苏宁.走动式管理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4):1979-1981.
[3]温贤秀,张义辉,蒋文春,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医院,2010,14(11):17-18.
[4]孟云苏,吕燕燕.走动式护理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9):944-946.
[5]袁影.现代医院工作中的“走动式管理”思路[J].医学信息,2010,1(1):89-90.
[6]谢婷婷.走动式管理对组织结构创新效力的分析[J].现代商业,2009,2(2):223-224.
[7]范荣兰,李亚玲.走动式管理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创建中的实践[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30(3):335-337.
[8]冯锦芳.病区层级管理联合护士质控反馈会议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J].护理学杂志,2009,24(5):26-27.
[9]徐家喜.走动式管理在门诊导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03-105.
关键词:《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学科的基本知识规范和知识体系。护理教育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护理教育理念,掌握护理教学技能方法,为毕业后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对护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选取目前国内较为通用的4版《护理教育学》教材,通过目录内容的对比,得知现有《护理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如下。详见表1。通过对国内《护理教育学》教材比较得知,其知识体系包括了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护理教育课程、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式方法等。虽然教材理论体系全面,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足。(1)学生学习获得感不强。护理教育学是一门运用教育学规律、理论与方法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问题、发现护理教育规律的学科。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其中包含的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较难掌握与理解,学习难度高,获得感不强。(2)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材的知识体系有着明显的教育学痕迹,多借用教育学理论与方法为来阐释护理教育,护理教育理论特质凸显不足,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选课初衷是想多了解医学教育理论或护理教育理论,开阔学科视野,但学习后觉得和教育学原理或概论课程中有太多的交叉重叠,未实现学习目标”。(3)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叠。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学科支撑,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现有《护理教育学》的主要教材中,大多设置了“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的课程单元,包含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理论知识与《护理心理学》存在交叉与重叠。重复性的理论讲授降低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削弱了护理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护理教育学》教材优化的原则
2.1坚持立德树人
体现尊师重道教材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指导地位,体现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5]。《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因此,新时期《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优化,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履行教书育人使命。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传递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新时期尊师文化的民族根基。”[6]“尊师重道”是中华精神文明中师道文化的精髓,《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中,以“尊师重道”为立德树人着力点,确立课程思政的育人主线。通过对护理教育经典思想的解读、护理教育家榜样引领、护理教育热点问题分析等,引导学生尊重护理教育规律、热爱护理教育学科、崇尚护理教师职业。
2.2对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凸显护理教育特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教材建设的重要遵循。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临床教学能力”[7]。护理教育学课程作为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关联性的课程,需要按照国家要求,科学设置教材体系与内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初步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设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初步”作为程度副词相对于高级、高深而言,对于本科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护理教育最基本的理论与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教学提供保障,为研究生阶段护理教育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能力”则是明确了本科阶段护理教育学课程以传授教学理论与培养教学技能为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活动。因此,对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护理教育学》在教材知识体系优化中,应以护理教学的理论、技能方法作为教材建设的主体内容,特别是鉴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关注临床护理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既契合教学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又凸显了护理教育的学科特质。
2.3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立体化教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给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8]。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了更好地适应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护理教育学》应建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资源。这种资源不仅限于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转化,更应该丰富数字教材元素,开发融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数字资源,使护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利用二维码、信息链接等方式,提高知识容量,及时为学生推送护理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针对教师教学实践需要,编写辅助教学的教案、课件、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弥补由于教育学学科背景缺乏所造成的能力短板。
3《护理教育学》编写体例与知识体系
3.1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编写体例不仅是知识呈现方式,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导引索。依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护理教育学》应进一步丰富学习资源,完善知识结构,设立“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等栏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单元教学前,设置“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栏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也是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关键术语”提炼单元教学的核心词汇,发挥提纲挈领作用;“思维导图”运用结构图明确单元知识理论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加深理解与识记。在单元教学中设计了“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栏目。“问题情境”作为单元教学的导语,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护理教育热点现象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课程教学创设情境;“实践活动”则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如观察、调查、阅读、资料收集、讨论等方式,主动地参与教学;“问题思考”是在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部分,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后设置“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栏目。“单元小结”是总结单元学习内容,及时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加深知识记忆;“拓展学习”为学生推送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读本,拓宽视野;“自我评价”分为学习收获与学习不足,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2教材知识体系
关键词:产科护理;专业,护理;教育,医学;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近年社会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高的需求推动了临床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医学教育最重要的变革[1]。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性强,在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尤其强调对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因此,要强调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作者在妇产科护理临床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交流、思考与总结,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妇产科实践性教学新模式,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设定的培养目标。
1传统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作者分析与思考发现,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临床发展需要是传统护理院校内妇产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我国传统的妇产科实践性教学一直从属于妇产科护理理论教学,学校和教师在理念和实际教学中均有意或无意地固守实践教学是次要的、其只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从属与补充的想法与做法。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目前社会与临床发展的需求,更不符合培养现代高素质、临床型护理人才的需求。
1.2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陈旧
基于以上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实践中所实行的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与“学”。培养动手能力强、临床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理念难以得到实践和体现。事实上我国妇产科护理的实训内容和操作方法多年来没有及时更新[3],临床护理技术和方法的实践教学与临床现状脱节严重。
1.3实践技能考评方法不尽完善
传统考评标准中操作步骤所占权重较高,而更能体现综合安排与人际交流能力的操作前评估和护患沟通所占权重过低;在利用护理程序进行整体护理能力考核方面一直缺乏有效手段[4]。
1.4实践教学条件受限
妇产科疾病涉及女性生殖系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害羞、焦虑等不配合甚至抗拒情绪,所以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相对难度更大。妇产科护理学实训室是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但目前所用的人体模型仿真程度不高且价格昂贵已难以符合实践教学的需要。
1.5临床见习与实习教学效果欠佳
临床见习与实习是护生成长为一名合格护士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对这一过程的重视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护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由于传统观念与国人总体素质的影响,我国还很少有患者愿意将自己的隐私部位作为临床教学内容来展示,同时妇产科护理的临床教学活动还直接涉及女性的婚恋、生育等诸多隐私问题,而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制教育的普及,患者也越来越多地注意到自己在接受医疗服务中所应享有的知情权、隐私权等权利,我国的法律及相关的行政法规也做了很多与时俱进的改变,因此,与其他专业相比,妇产科护理学的见习与实习在客观上存在更多的困难和潜在的医患纠纷,这些均为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性教学的正常进行增加了难度。此外,如果临床见习与实习管理不到位、学生实习的专注度不够等也会进一步影响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与效果。此外,我国护理院校近年的招生数量显著增长,而国内适龄考生数量却在逐年下降,以及我国近年的医患关系持续紧张所导致的护理岗位普遍缺乏职业安全感和职业荣誉感、护士的社会地位相对明显下降等使得优质生源减少且不愿意报考护校。以上这些综合因素使得目前国内各护理学校生源质量下滑和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2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与方法
2.1改进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
2.1.1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对卫生保健的投入也显著加大,这些都大大释放了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与能力,群众对医护技术与服务水平的要求与期待也越来越高,这导致临床上近年要求护士在具有扎实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人际沟通与心理照护的综合能力。这种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护理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上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上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5]。因此,实施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理念是现代护理人才培养必然要求。
2.1.2统一实践技能考评方法,制订实用型实践性教学计划[6]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医院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与外聘专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践课的比例、项目内容并完善考核标准与要求,为妇产科护理实践性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标准。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技能训练及考核
2.2.1多种形式加强技能教学
2.2.1.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特点要求重视临床过程与操作技能。“接产步骤”是妇产科护理学中较难掌握的内容,在讲授这一节时教师先播放正常分娩视频,然后在实训室进行演示,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进行会阴消毒、铺巾、保护会阴等接产要领,再让学生利用模拟人进行反复练习,最后再重复播放正常分娩视频以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之前的操作缺陷与错误之处。通过这一系列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
2.2.1.2病案讨论法。病案讨论法形象、生动、具体,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关注度,在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时,明确产后出血病因是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以下2个病例可以有效地解决好这一教学难题。(1)患者1,28岁,足月临产,因第二产程延长行胎吸助娩,新生儿体质量4000g,胎儿娩出时伴阴道持续大量流血,呈鲜红色,有凝血块。(2)患者2,已婚,25岁,孕40周,双胎头先露,自然娩出,产程进展顺利。胎儿娩出后20min胎盘娩出,阴道阵阵出血,宫底平脐,子宫时软时硬。请学生分别给出以上患者的主要诊断。软产道损伤及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特点通过以上2个具体病例得以形象展示,显然病案讨论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2.2.1.3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的角色扮演法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让学生充当演员或观众的角色,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在积极参与中的学习与体会。在“自然流产”一节的讲授时,由于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学生又很难掌握,在教师的主导下安排即兴表演,孕妇与护士的角色分别由教师和学生来扮演。教师在表演中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先兆流产患者的2个常见心理问题,即胎儿能否保住(本次妊娠能否继续),以及胎儿能否健康(若保胎成功,胎儿是否健康)。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进行心理护理。这一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改善了教学效果。
2.2.1.4在教学中引进课堂辩论[7]。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完成一半后,针对目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这一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设计并布置了“剖宫产对母婴影响”的辩论题,学生可自行选择参与“剖宫产对母婴有利”组和“剖宫产对母婴有害”组。在先前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查找文献资料积极充分地掌握了剖宫产对母婴的可能影响。在学完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后两组之间进行初赛,选出两组优胜组进行最后的决赛。辩论赛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强化妇产科护理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
课堂练习与课后训练相结合及时重复与强化课堂上讲解的各项操作技术,巩固记忆。比如在“会阴擦洗“操作课后,本教研室安排学生在自习课和晚自习时间按组进行相互的操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轮流指导和解说。这一教学安排解决了实践课时有限、实践课中学生练习少的问题。一直以来,妇产科护理学考核大纲将妇产科护理学技能考核成绩单列,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不仅可以检验妇产科护理实践性教学的质量,还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8]。此外,对考核成绩不合格者进行强化训练,在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实习。
2.3健全临床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
2.3.1加强临床见习管理
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结合理论课适当安排临床见习也是本教研室一直坚持的一个教学特色。除平时结合理论课适时安排相应的见习之外,在见习的形式与时间安排上本教研室还根据学生的想法与要求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比如近几年来本教研室在暑假安排学生到三甲医院进行至少2周的社会实践。见习过程能让护生尽早接触临床真实环节,激发护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巩固和强化课堂理论知识、提高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
2.3.2加强临床实习管理
临床实习内容和标准及阶段与出科考核的内容与要求的制订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更强调这一过程的可操作性与每个环节的落实到位,比如护生在病房实习中要掌握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产褥期的护理、母乳喂养指导、新生儿沐浴、妇科疾病患者护理计划的制订,填写各种表格及记录单。为达以上目标,具体要求是每位护生分管病床3~5张,每天查房时护生在床边汇报患者基本情况并实施护理体格检查,带教教师则要提问并讲解相关的医护知识并规范护生操作。详细的实习内容制订和严格的实习管理保证了护生在实习阶段临床应用能力的迅速提高,并逐步理解和掌握整体护理的要求和方法[9]。此外,本教研室在人员和机制上持续加强对临床实习质量的评估。在班主任参与实习管理的同时,本教研室还设立1名专职实习带教教师,该教师全面负责管理所有实习医院的学生,规定其每天要巡视医院相关病区,及时同带教教师及学生交流沟通,动态了解学生的实习及教师的带教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实习期间写周记,带教教师每周审阅并进行评价。妇产科实习结束时,带教教师要对学生的专科理论、基本技能、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与评级。实习期间利用学生每月返校时间组织2次以上的妇产科护理学理论考试,考核重点是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在实习中后期学校再组织一次由系主任、专职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考查小组,对所有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以进一步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3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10],迫切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妇产科教学中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现代护理教学的发展。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妇产科护理临床和教学实践所做出的以上探索、思考与总结逐渐建立的妇产科实践性教学新模式已达到了改进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教研室还将根据社会与临床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这一探索与研究。
作者:成敏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临床教研组
参考文献:
[1]曹允芳,刘峰,逯传风.临床护理实践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23.
[2]张秀英,欧阳云帆.高职《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2(9):213.
[3]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95-104.
[4]张瑜.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整体护理模式的操作与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7):42.
[5]戎艳鸣,钱星,屠庆,等.护理临床“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5,32(19):73-76.
[6]冯雅楠,张国琴,姬春.《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农垦医学,2015,37(3):212-213.
[7]潘宏,邓莉,梅志强.辩论教学在提高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1165-1167.
[8]许昆静.《妇产科护理学》课间实习技能考核方法的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0):137-139.
关键词:开放教育;双证融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66-03
众所周知,学历教育一直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主流,但现代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企业要求应职人员不但有学历,更要有能力。学历证书反应一个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经历,也一定程度上反应其综合素质;而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某一行业的入门凭证,是职业能力的证明,也是用人单位聘用的重要依据。从业人员上岗快,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培训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可以明显加快企业对瞬息万变市场的反应。特别在我国现阶段人才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双证书的获得对于就业的意义不言自明。
本文拟结合电大开展的“双证”教育模式的实践,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探索远程教育条件下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措施方案,深入分析、了解学生需求,力求构建一套适合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开放大学教育发展的“双证”教育体系。
一、中外双证融通教育简述
远程开放高等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和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使用现代化的多种媒体网络,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的教育;是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有效的信息媒介手段,进行个别化自主性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
1.国外双证融通教育
美国教育的最大特色是通过课程计划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通,并且把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英国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上职业资格制度最先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在各类企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资格分为5级,三者之间相互对应和沟通,各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都有最基本的学历要求。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学校模式的职业教育是法国的传统。法国大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把工程师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各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都有最基本的学历要求。招收的是普通高中和通过技术员会考的技术高中的毕业生,学制四年。学习结束并达到规定标准者,将被授予工程师证书文凭和其他专业文凭。持有了上述文凭,就可以以工程师或其他专家的身份就业,或者继续深造,攻读工程博士学位。德国采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主要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各种实践表明,在学校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双证”融通的有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以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一条普遍成功的经验。
2.国内双证融通教育
早在2002年5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就曾召开会议,明确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积极推进部门合作考试,大力发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指导方针,提出了要加强与部门、行业的合作,进一步探索在新形势下与部门或行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培育和发展与自学考试相适应的新的增长点。实行双证式交互教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此,江西省、湖北省、浙江省、北京市等省市已经开展了一些双证书的试点教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人才,也推动了自考毕业生“双证制”、“多证制”的建设。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剧,就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摆在大学生就业面前的一大难题。面对这种形势,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中推行“双证制”,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双证书”,是近几年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提倡的。对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参加培训的学生获得中级或高级程度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大有裨益的。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双证书”制度利于人才的培养,对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来说,成绩斐然,成效卓著。
二、目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双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电大教学采取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电大的学生首先就要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即他们在进行繁忙工作的同时,又要抽出时间进行学习。因此,他们不但要自己敦促自己找时间学习,而且还要会学习,这和普高学生相比,困难要大很多。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工作一天之后,无心再进行学习,只是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学习,这样也可能通过考试,可是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够牢固地掌握,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而双证教育则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
2.双证融通教育的范围太小
目前,双证教育仅局限于专科教育阶段,层次水平较低且专业较少,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截止2012年秋季,中央电大共开设开放教育专业95个,其中26个本科(专科起点)专业,69个专科专业(含“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16个),双证教育仅涉及其中的25个专业,占所有开设专业的36%,还有大部分专业没有开展双证教育。本科专业大都没有开展相应的双证教育,无法满足广大本科学生的需求。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为例,近几年本科学生的情况调查显示,从2010年春季到2012年春季共5个招生季节,仅招入本科学生643人(护理学本科由于学生入学必须有职业资格证,因此数据统计将护理学专业排除),其中24岁以下学生266人,占总人数的41.4%,学生的年龄也比较小。另外,很多学生是在专科毕业未满两年就继续进行本科学习的,这样的学生有302人,占学生总数的46.97%,其中跨专业学习并且专科毕业未满两年的学生有194人,占学生总数的30.17%。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在取得本科毕业证的同时,也可以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3.部分专业与证书衔接存在偏差
在中央电大进行双证教育改造试点的专业中,有部分专业与其获取的证书并不一致,如会计学专业相对应职业资格证书为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即会计证,但通过开放教育的学习取得的相应的证书为理财规划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还必须要通过相关的考试后才能取得会计的从业资格证书。这样一来,就会使许多想在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只能取得并不是他所预期的理财规划师的从业资格证,还要经过其他考试后才能取得会计的从业资格证书,这会导致很多学生对于相关证书的取得并不感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远程开放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的对策
1.进行考核评价改革,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来提升教学质量
改革“一份考卷定成绩”的做法,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终结测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大力突破传统考试中笔试一锤定音的做法,要突出学生的实战操作和实践工程能力的考核。针对在职学生专业学习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密切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单位用人要求,将所学专业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全部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技能考核制度。要采取技能考核与课程考试双管齐下,同时引入社会评价指标,全面贯彻实施“产学结合”的策略,以职业标准为前提,实现内外评价的互动统一,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要把双证教育进一步向深度广度延伸
双证教育应进一步扩大专业面,其教育层次也应扩大到本科阶段。由于目前的双证教育只局限于专科教育阶段的部分专业,而对于电大来说,仅限于这些专业是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的。一方面,很多专科专业还没有开设“双证书”教育,这就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还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另一方面,报名开放教育的学生有很多是专科刚刚毕业,或者他们所选本科阶段的专业与自己原学专业并不一致,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拿到本科毕业证的同时,无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开放教育环境下,本科阶段也应该开展双证教育,使学生在获得本科毕业证的同时,通过继续深造也能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
3.构建多元化可选择的双证融通模式,将专业学习与证书制度进行衔接
(1)先资格后学历模式
可把资格考试成绩替代学历考试学分,减少学历教育年限。由于学生多为在职学习,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避免学生重复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规定,学生持职业资格证书可直接获得相关课程的学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
(2)学历与资格证书两证并重模式
可以把学历学习及考试辅导与资格证考试辅导同步。为此,要进行课程改革,调整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将学历学习进一步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纳入学历教育专业课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中,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达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在课程考核上,要加强对实践环节和操作能力的考核,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既可以通过学历考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又可以轻松地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3)先学历证书后资格证书模式
要与相关资格证书授予机构进行协调,使学生能够用学历考试学分替代某相关一科或多科资格证考试课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时的压力,使学生可以轻松、及时地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实施双证融通教育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因素,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已经形成,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日益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初见成效;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具有政策扶持的优势;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行“双证”并重制度,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行,为推行双证融通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管理经验。但是,我国的远程开放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开放大学相比无论在管理机制上,还是在运行模式上,都存在差距。在此环境下,双证融通教育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是探索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这一新教育模式存在的广阔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天英. 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2]王晓辉. 职业教育模式与双证并重的制度设计:比较与反思 [J]. 教育发展研究,2010(1):47-49.
[3]吕小强.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实行“双证”制的探析[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1):9-10.
[4]陆佳,刘丽华,彭安. 自学考试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双证交互式 教学研究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1):37-38.
[5]林延琼,周铁成,沈秀勤. 论电大毕业生的职业筹划与就业 指导[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2-35.
【关键词】综合设计性实验 毒理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安徽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毒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9-02
一、毒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的二级学科。毒理学基础是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毒理学基础理论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和预防医学等多个学科,许多理论内容过于抽象和难懂难记,这就急需实践教学来巩固和验证相应的毒理学理论知识。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使用和接触到的环境有害因素种类繁多,同时人类健康和疾病受到的威胁也十分严重,为此,社会也急需通过毒理学实践教学来培养大量的毒理学专业人才以投身到毒理学研究和评价中去。
传统毒理学实验主要由一次次单项实验组成,大多数实验之间无相互关联,且这些实验均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下,实验员老师在每次实验前充分准备受试动物、实验器材和试剂,甚至部分实验的动物染毒也是由老师负责完成。在这些独立实验中,学生每次在授课教师示教后负责完成每次实验的中间操作过程,而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难以掌握实验的原理、意义以及技术要点,原因是实验前后思考不足,更有可能是长期的思维定势仅仅要求学生模仿示教、动动手即可,学生整体动脑内容太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能调动起来,直接后果是不能把枯燥的毒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毒理学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十分匮乏,更不要说对毒理学产生兴趣,这也导致学生在近年来考研志愿填写中不能把毒理学放在优先选择的重要原因。这提示,传统毒理学实验已经未能满足当前发展的社会需求,需要对毒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和探索。
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概述
当前,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基本技能,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不足,已有学者尝试用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方法在神经内科医师教学中探索与实践。本教学课题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开展教学研讨基础上,习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达到以上教学目的。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复合性实验,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查阅资料、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设计性实验是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并加以实施的实验,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众多文献结果表明,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临床急救护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等实践教学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该方法对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效果显著。然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毒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尚无系统研究结果。因此,我们提出如下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题为主线,在授课教师的全程辅助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和总结报告等过程,详细流程见图1所示。这种新型实验教学方法将会大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从而提高毒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三、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毒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1.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方案 我们对2013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30名本科生开展毒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本次课程全程由两位理论授课教师和1位实验技术员组成教师团队,课前两周把该班学生分成5组,每组6人,其中每组选1位同学任组长。拟定题目为“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作用及其氧化损伤机制探讨”,通过初步培训,要求各组同学分头查阅资料、实验论坛求助等方法设计本次实验设计方案。一周后由各组学生代表汇报,并与授课教师交流讨论后确定最终实验设计方案,详见图2所示。
2.实验前准备 通过授课教师介绍毒理学实验基础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观摩《毒理学实验基本技术和方法》教学录像和学生亲身实践动物实验基本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尽快做好毒理学实验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技能储备。此外,提前订购本次综合性实验可能用到的动物、试剂和耗材,且要预约相关检测仪器。
3.学生开展预实验 按照拟定的实验设计方案,5位组长在授课教师指导下完成预实验,主要参与少量小鼠选择、编号、称重、剂量设计与分组、染毒、生物材料收集以及指标检测。
4.正式实验实施 所有小鼠禁食12 h后开始染毒,于染毒后24 h开始收集小鼠血清和肝脏(取材前8 h所有小鼠禁食),剖杀前称量体重,对所有小鼠肝脏拍照、称量重量,血液常温凝固2 h后离心收集血清,各组学生上午完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测定(需要制作标准曲线),下午进行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需要制作标准曲线)。本实验中小鼠选择、禁食、称重、分组、染毒步骤由各组派学生代表完成,而生物材料收集及其后续检测过程均要求全体学生参与。
5.学生实验报告撰写 所有实验结束后,各组学生进行所有组的实验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图表制作,然后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内容报告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讨论、心得与反馈。汇总各组实验报告后,发现各组学生普遍反映该综合设计性实验真正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设计、准备、实施、结果分析与讨论,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对实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训练。但也有部分同学反映花费时间较多,个别同学实验悟性较差而影响本组的总体实验结果。
四、结语
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急性肝脏损伤及其作用机制探讨的全过程,熟悉研究设计流程和各种实验的技术要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此外,在实验报告撰写中也提高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和结果表达能力。该研究成果为最终提高“毒理学基础”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复合型的毒理学专业人才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玉媛,王春华, 高金霞,等. 毒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12): 1183-1185.
[2]王玉. PBL联合LBLm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临床规培医师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医学, 2015, 36(7): 891-893.
[3]吴新开, 朱承志, 钟义长. 综合性实验的综合原则[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6): 89-91.
[4]肖建富,高瞻,李桂新. 综合性实验的界定与作用探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12): 162-165.
[5]黄品梅, 黄道平, 梁锦. 开发综合设计性实验促进创新人才之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6): 93-95.
[6]张起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66(2): 165-166.
[7]刘冬英,陈海珍,王林静,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综合性实验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5):78-79.
[8]钱荣, 谢虹, 吴雪红. 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急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09, 12(12): 71-73.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及评价
作者单位: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 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贯穿于对患者整体护理的全过程,是护士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我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简单、教育时机把握不准、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健康教育是“知、明、行”的统一,其中“知”是基础[1]。临床护理路径[2]是希望通过观察与记录患者的医疗过程与结果,找出一个最具成本效益的治疗模式,以减少医疗费用,维持或增进医疗质量,并且是大多数患者可以接受的方法,我科按照呼吸内科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临床护理工作,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影响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因素
11 护士方面的因素
111 整体文化教育素质偏低 我科护理人员70%为中专卫生学校毕业,25%为大专院校毕业,只有5%为护理本科毕业,因此大多数护士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对护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护理人员在学校学习的仅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方面的课程, 却缺乏系统学习,另外医院护理人员数量有限,护理工作繁重,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及接受新知识的时间有限,不能及时掌握一些护理健康教育新知识,使护理人员知识老化,致使其实施健康教育能力提高较慢而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因此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时感到无从下手。另外我国护理制模式偏重于重复性、技术性操作,只对患者进行治疗性护理,未将患者看成一个整体,缺乏主动为患者健康教育的意识[36]。
112 缺乏主动性 护理工作是以疾病为中心即取药、发药、输液的护理模式根深蒂固,因此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对健康教育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不能主动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
113 缺乏沟通技巧及时机把握不当 由于教育及文化层次的限制,大多数护士在工作中缺乏自信,表情死板,语言缺乏艺术性和亲和力,只知道照本宣教,只知道单向交流,不知道双方互动,致使收效甚微。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时间给予健康教育,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就诊时胸闷、气喘难明显,此时及时快速缓解以上症状为首要措施,这时护士不能只重视健康教育指导而忽视患者的感受,应等到病情缓解时再做健康教育,反之会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2 患者因素 基层医院大多数患者教育程度及文化素质低下,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及理解能力差;同时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家庭负担较重、经济条件及社会地位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2 对策与措施
21 确定适合标准化诊疗模式的疾病或症状,成立发展临床路径的多学科团队并开展教育培训,制定临床护理路径,通常包括10项[2]:①医疗措施。②检查和化验。③临床评估;④活动。⑤治疗和护理。⑥饮食。⑦宣教。⑧监测。⑨出院计划。⑩治疗护理结果。同时教育培训相关医护和其他临床相关人员,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操作。
22 加强并加大对护士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力度,促进观念转变。要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定期举办学习班和邀请知名专家学着进行讲座式教育,使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还要学习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成为综合型人才[7]。
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直接影响沟通质量,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沟通成功的必要条件。护理人员要及时利用医院这种特殊环境和患者就医的迫切心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做到不同个体、不同疾病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力求在最适当的时间进行教育;同时和管床医生及时沟通并探讨病情,全面掌握患者疾病的治疗方案、化验结果、治疗效果、疾病预期预后和患者及家属心理变化。
24 掌握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法:动态的、双向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提供最佳的手段。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应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要做到在交流中尊重患者,主动关心患者,注重实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帮助患者掌握有效的教育内容。
3 结果
经过教育培训,严格按照护理临床路径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工作流程清晰明了,井然有序,护理人员行为得到规范,团队协作精神到提升,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患者积极性提高,护患、医护及医患关系融洽。因而临床护理路径确保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确实可以为医院、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三赢的局面。
4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观察与记录患者的医疗过程与结果,找出一个最具成本效益的治疗模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由不同医生和护士等相关人员整合成一个医疗团队,根据相同的路径实施医疗行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实现了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培养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的执行医嘱被动观察病情,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的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大大缩短了护士的书写时间,加大了护士与患者及医生接触沟通的机会,进而护理人员可以更全面、准确的了解观察病情,避免了因个人能力水平问题造成的疏忽和遗漏;同时使患者能够主动参与到护理计划中来,患者又可以预先知道自己该接受什么样的护理,了解自己疾病的常规知识并知道怎样与医护人员配合。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感触最深的是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均得到了大大的减低,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明显减少了医疗纠纷。
在我国,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医疗与整体护理正在作为一种先进的服务理念广为应用。如何推进整体医疗与整体护理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医疗与整体护理,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具体工作模式。由于施行时间短,其具体操作细节和实施方法有待于更加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米光明,林琳医院健康教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5.
[2] 杨春玲,张瑞敏临床护理路径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9,5.
[3] 韩慧萍,李瑞红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及对策.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12(1): 5254.
[4] 杜国琴影响健康教育开展的护士因素及对策.中国健康教育,2002,18(8):507509.
[5] 许方蕾影响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对策.现代护理,2002,8(7) :547548.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441-04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59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除对其进行医疗护理外,还对病人及其家属传授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预防方法及自我保健的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和交流互动,提高对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的意识,能够自觉地行使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扩展,为探讨适合我国医疗现行体制与有利于健康教育发展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笔者就“教育模式转变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效果评价、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及应用前景”等问题作一综述。教育模式转变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能传统教育的概念是指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泛指对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对受教育者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知识。教育是有目的和要求的,就健康而言,健康是指机体发育良好,功能活动正常,适应环境能力强,反应敏捷,身心协调的一种精神状态。健康教育也就是按照这种精神状态,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刘明慧[1]研究认为,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从护理健康教育评价,其实健康教育是一种干预,它为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技术及服务,使人们有能力作出决策,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一词面世之前,我国卫生部门专设有卫生教育所,其职责是卫生宣传教育,也就是常说的“卫生宣教”,具体执行的部门挂靠卫生防疫站宣传科。“卫生宣教”与“健康教育”意思相似,但前者只是面向“普及卫生知识”,教育效果评价无从谈起。而后者具有目的和具体操作规程,通过行为干预,达到提高健康认知能力的目的。对于教育模式的转变,高德彰等[2]认为,从卫生宣教过渡到健康教育,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不难理解,卫生宣教在于普及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则是建立健康行为,其操作体系是从知识灌输转变到计划的实施。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对这些疾病不能单靠药物来治疗,还要靠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对疾病状态下的人群进行与疾病有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教育,对普通人群进行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知识的教育,两者共同构成了健康教育完整的概念[3]。 WHO对健康教育十分关注,提出了新型的“健康”定义,指出心理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咨询、健康指导是医院发展的趋势[4]。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的医疗观念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使医疗服务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转化,以个体服务向群体服务转化,以单纯的技术服务向社会全方位服务转化,医院在诸多的工作中,健康教育展示出举足轻重的角色,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5]。现代护理学赋予护士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合同号:Z2011139)。
作者简介:陆柳雪(1972-),女(壮族),广西德保县人,副主任护师,学士学位。
的根本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这明确了护士教育的义务,健康教育成为护士的职责。在医院工作条例中,强调要向患者及其亲属提供面对面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肃静、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6]。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不停留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上,而在进一步地向“咨询—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一体化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也在向“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方法、效果评价”方向拓展,并进入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7]。 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效果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多,学者钟勤[8]认为,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临床检验、用药指导、心理卫生等,都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林清然[9]报道,美国医院健康教育内容更具体、更全面,不但介绍护理机构、医院设施、就医指南,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具体到解剖、病因、病理、治疗、护理、预后、康复、功能锻炼等。就手术而言,具体到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活动、用药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康复锻炼、居家护理、饮食调理等。在教育方法上,王玲玲等[10]认为,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各类住院病人的不同健康问题,内容要有所选择,对慢性患者、病情稳定者,重点介绍治疗效果、病情现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并发症、生活起居、饮食等进行一系列健康教育。[11]认为,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除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在具体做法上要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这是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沟通与交流是最主要的手段,在向病人宣教时,注意做到少而精,短而明,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具体指出病人应知道的内容[12]。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取决于教育的时机,当入院病人处于心情不定、顾虑重重、或正在病重急诊、疼痛不安的情况下很难接受教育。此时应让病人住院,经检查治疗,病情稳定后选择合适时机,结合病情进行宣教,病人才能专心倾听,提高认知能力[13]。正如学者郑维英[14]总结的那样,做到“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刘建萍等[15]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高血压基本知识与服药依从性的健康教育,通过对照研究,实验组的健康信念综合度和服药依从性分别为61.67%和40.75%,高于对照组的33.00%和15.50%,表明护理健康教育既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信念,也提高了治疗用药的依从性。在评价指标方面,目前多数医院单纯采用“卫生知识知晓率”指标,我们认为该指标只是其中之一,评价指标应建立在患者掌握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或掌握某些相关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提升健康水平等方面。刘斌报道[16],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与病人建立一种指导与合作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解决病人存在的实际问题,病人的满意率由92.6%上升981%,满意度得明显提高。用这些指标的满意率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也许最能够说明问题。学者温丽芳[17]在对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中,指出其近期效应能协调医患关系,使患者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远期效果是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显示出医院健康教育的巨大潜力,肯定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应用前景随着医院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如何搞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国内诸多专家、学者都对医院健康教育的对策作出有益的研究,也探索出一些特色模式和值得借鉴的经验。陈启超等[18]认为,要把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搞好,还应在管理上将健康教育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的议事日程,经常讨论。同时建立医院健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工作各个环节的指标要做到量化、标准化、制度化。南京总医院医务部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在构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着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信息系统、考核系统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在患者及家属、医务人员、系统帮带、社区人群等四个群体中,建立立体网状式的全面医疗健康教育体系[10],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健康教育的模式有计划性、自主性、护理程序、健康信念等,计划性健康教育为临床普遍采用的模式,一般是根据科室护理的特点,制定不同病种标准健康内容,由责任护士实施。范丽凤等[19]通过有计划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培训,结果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评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自我血糖监测、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提高,血压和糖代谢控制明显改善。自主性健康教育是让患者自行选择,根据自己病情提出相关问题,由护患双方共同制定,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20]。在护理健康教育改革探讨中,有提到“优势内容递增教育法”,其核心内容是根据患者的需求,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达到自己希望掌握的知识,这其实是自主式健康教育的一种补充,对患者而言,教育效果、满意度及主动咨询方面可能优于计划性健康教育。但有的则认为,计划性健康教育只是按计划的教育内容照本宣科,会使听众失去学习兴趣,教育工作容易流于形式;自主性健康教育模式强调的只是患者主动参与的理念,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系统模式。有人认为护理程序才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及工作方法,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也同样适用于健康教育,运用其对患者实施教育,是提高健康教育实效的一种有效方法[21]。在临床整体护理中,护理健康教育又有新的扩展,有不少学者把企业的PDCA管理循环方法应用于健康教育工作并作有益的尝试。PDCA循环管理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用中文表达是按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循环管理,将每一次循环的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戴莉敏等[22]采用这种循环程序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形式,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与常规随访模式管理对照研究。按既定的时间随访观察,结果全程健康教育形式管理的知识掌握情况、糖尿病自我行为评分、生化指标等均较常规随访模式管理优。学者黄敏[23]也把该管理模式应用到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管理中,经与常规健康教育比较,观察发现PDCA管理健康教育干预后,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行为方式、肝功能指标恢复效果都较常规健康教育好,患者的满意度非常高。表明循环程序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形式能提高患者自护行为及生活质量。健康信念模式理论运用于护理健康教育,更充分体现教育行为改变的实质。王井霞等[24]报道,近年来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更加广泛,教育过程呈现一体化,教育对象也进一步扩展,形式上研究更加深入,显示出护理健康教育应用的前景更加宽广。
综上所述,护士的根本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明确健康教育是护士的重要职能;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临床检验、用药指导、心理卫生等,都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形式有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实施教育要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口头讲解是直接、简便、有效的方法;效果评价应建立在病人掌握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等指标上;护理程序式是能循序渐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模式,适用于临床护理,也适用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纳入医院工作计划的议事日程,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同时强化医院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拓宽医院健康教育思路,逐步将其扩展到全民健康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明慧.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形式及方法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4):6768.
[2]张玥,高德彰,孙月刚,等.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志,2000,35(6):366368.
[3]李旭,刘箴.肿瘤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7749.
[4]郑海智,曹秀风,白智刚.医院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486.
[5]张艳萍,韩雪.现代医学模式下医院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4446.
[6]刘丽,胡敏,韩韬.医院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增刊):4952.
[7]武美娥,厉兆春,孙清海.浅谈医院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08,6(5):158159.
[8]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364366.
[9]林清然.美国医院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启示[J].广东医学,2008,29(7):12321233.
[10]王玲玲,杨国斌,汪春晖.强化健康教育 促医疗质量持续提高[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9395.
[11].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9):141.
[12]刘化侠,李蓉琼.提供有效的病人教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8129.
[13]何永芳.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时机选择和语言运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268.
[14]郑维英.患儿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26.
[15]刘建萍,何晓俐,任晓丹.健康教育对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5860.
[16]刘斌.我院实行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初步实践[J].广西医学,1999,21(6):5253.
[17]温丽芳.基层医院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2):11971198.
[18]陈启超,陈清蓉,陆高刚.建立医院健康教育考核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1):8182.
[19]范丽凤,陆菊明,田慧,等.全程糖尿病教育模式的构建、组织与管理[J].现代护理,2005,11(8):575579.
[20]张锦玉.我国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护理杂志,2009,26(1A):3233.
[21]魏碧蓉.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J].中华护理教育,2010,7(6):264265.
[22]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 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5.
[23]黄敏. PDCA管理模式在乙型肝炎病人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2):47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