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下着雨的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哲学;德育
大学生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8-24岁左右。在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由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组成。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为显得重要。年轻人有没有良好的品德和素质,是关系祖国繁荣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极易受外界影响,不良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和教育,树立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哲学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有意义的理论实践,为大学上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
一、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趋向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绝大数大学生都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公务员这个职业感兴趣。大多数学生重视自己社会价值的实现,并为之努力学习、不断奋斗,立志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基本上能够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大多数学生会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具有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
(二)公德意识淡薄,文明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许多大学生知行不一,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不一致,存在矛盾。明明知道那些不应该做偏偏喜欢逆其道而行之,认为与常人的行为不一致才显得另类,才能展示个性。比如都知道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节约环境,但真正能从身边的做起大学生又有多少?依然我行我素,想吐就吐,想扔就扔,垃圾随处可见,不会随手关掉水龙头,对哗哗直流的现象无动于衷。明明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与父母斗气,冲父母发火动粗,不尊重长辈,不给老弱病残让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明明知道在学校应该尊敬师长,然而经常有顶撞辱骂甚至动手殴打老师的现象发生,师生关系日渐冷漠。
二、用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工作,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巩固和发扬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一)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理论要求广大的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学会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生活成长和学习进步。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在当今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的看待大学生的错误和缺陷。不要因为个别事件或某一阶段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来否定学生的所有成绩,也不可根据学生某一阶段的成绩就肯定这个学生的一切。作为高校辅导员必须要看到再调皮的学上身上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因素,学生生活和学习发展的总体方向永远都是向前的;一定要克服“先入为主”、“武断批判”、“刻板印象”等认知的偏见,要满怀信心的积极开展工作,饱含一颗热忱的心投入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去。
(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告诫德育工作者要摒弃主观随意的工作方法,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全面思考问题的工作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在高校的日常德育生活中,一线辅导员在工作上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管中窥豹”,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的原则,在详细占有大学生的各方面的信息的基础上,再去客观的分析学上现有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知识程度。在德育工作中不能以个人的·主观臆断的推测代替学生本身固有的联系,对学生做出想当然的推测。哲学的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告诫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防止片面和僵化的工作方法地出现,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孩子的前途和命运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三、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是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学做人的关键时期。社会、学校、家庭要统筹合作,规范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来改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促进家庭和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德育工作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导,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对现存的德育工作进行分析,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深刻研究,把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学生思想道德之间的矛盾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3-236.
[2] 东联影视动漫,中华德育故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46-56.
[3] 学生德育教育指导小组.学生德育教育与培养艺术[M].辽宁:辽海出版社,2011,171-179.
【关键词】生成论,职业教育观,反思,重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急进功利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教育局限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被认证为单一培养学生技能、技术,从而更快地适应例行工作需要的规训训练。于是,在教育过程中,人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人所具有的无限生成的可能性、差异性、丰富性被冷落和遗忘。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职业教育观该如何构建?是培养只会掌握某种职业理论和技能,而对其他事物冷漠的“单向度”的人?还是应培养具有自我生成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带着这些困惑和疑问,笔者回归生成论教育哲学思考,从而试图建构一种具有生成性哲思的职业教育观。
一、生成论哲学中的教育观
生成论哲学坚持事物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不应该以固定的或者预成的观点去规定事物的“实体性”,而应将事物看作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以整体性的、发展性的、建构性的、过程性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的存在,因此,生成论主张一切都处于动态生成之中。
生成论哲学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其基本核心观点是认为人的存在发展以及教学的存在发展都是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具有多种差异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教育应该将学生当做“人”来看待,承认人存在于在生活世界中的意义性生成,教育应给与学生提供多种可能性发展的平台,其过程应该具有动态生成性。以此观点来审视我国当前只知道让学生学会某种谋生技能,而一味的将职业院校学生当做“机器人”“次等人”,将人物化的传统职业教育观,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二、对传统职业教育观的反思
(一)特殊的“群体定位”,抑制了职业教育的生成性
长期以来,在“精英主义”盛行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往往受到人们的冷落和歧视。特别是 “一段分数一段人”的思想,在社会大众眼里,本科院校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受到的是至高无上的“学术教育”,只有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即“差等生”,为了混学历,才不得不选择职业技术学习,从而为今后谋生做打算。受这些社会对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群体”定位,职业教育被歧视为“次等人”的教育,是简单培养劳动力,解决“吃饭”问题的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学生,无需培养其情感、素质、智能的发展,他们所要接受的教育就是获得技能训练,从而将来能够众生从事某一特定的工作。因此,在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人往往被异化为“物”,被当做是“机器人”或“掌握技能的工具”来对待。拉・梅里特在《人是机器》中认为:“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倒下,死去。”由此,拉・梅里特进而表达了他的教育观:“我们训练一个人就像训练一个动物一样,一个人成为作家也和成为一个搬运夫是一样的,一位几何学家学会做最繁难的证明和验算,就像一只猴子学会脱下又戴上它的小帽子,学会如何爬到那只驯顺的狗背上去一样。” “因此我们看到,没有比我们的教育方法更简单的了。”在拉・梅里特的思想里,我们不难看到当前职业教育的影子。我们往往将职业教育的对象看作是简单容纳技能的容器,将其变为拥有统一标准和型号的“技术机器”人,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将每一种技能分解成连续操作的一系列程序,再将步骤详细的灌输给每一个学生,而且用统一的标大纲,统一的考试和分数来规定“机器运作”的标准,唯恐离标准有一步差池。把本来具有无限生成可能性的人培养成了“机器人”。
(二)预设性的教育目标,遗忘了职业教育的生成性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着预设性的教育目标,即以解决学生就业为终极目标,因此职业教育往往被表述为就业教育。从社会发展形态看,职业教育目标可大体概括为:“升级目的论―实业振兴目的论―技术目的论”。特别是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所推崇的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计划,虽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困境,但却因为其存在着预设性的就业针对性,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职业道德水平底下、综合文化素质不高等各个方面的缺陷。究其原因,是因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过分预设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深度和广度,过度强调学生对社会职业适应性的规训教育,一味地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和个人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追求,因此,传统职业教育往往是一种“职业资格证”教育,为了会计、英语、计算机等级资格证的考取,使职业教育沦为“功利性技能教育工具”,学校变成了训练场所,通过规训,使受教育者掌握专业技能,使其在未来的流水线生产过程中更加驯服,以便“肉体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
(三)封闭的课程内容,阻断了职业教育的生成性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在各种“职业”“技术”规训化教学中,课程设置以实用、够用为尺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技能训练为重,其他和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相关的社会学科知识被列为无用的范畴。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走向一种封闭状态,将客观知识与学生的主观体验分离,教育内容遗忘了学生所存在的生活世界。封闭的课程体系更加凸显“技能本位”“科技知识”的课程设置,从而使教育内容“祛人性化”,人文教育退居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边缘,造成职业教育中人的文化生成和意义世界失落。据调查显示:在某所职业院校,1772名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名学生全部度过问卷中所列出的100部文学名著,有8.5%的学生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有28%的学生没有读过外国名著。在对乐曲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对《二泉映月》、《梁祝》、《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曲的了解情况,没有一名学生能全部答出,有27. 3%的学生一个也回答不出来。⑤封闭的课程体系阻断了学生整体性的自我生成与发展,他造成了诸多的人性裂痕:“一个人在生产中可能是能工巧匠,但在精神生活中却缺乏情趣和美感,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可能会恰当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但同时又是一个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他可能整天忙于生计,为物质生活的存在而失去精神家园。”因此,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总体表现为厌学、意志消沉、精神空虚等状态。
三、生成性职业教育观的建构
(一)职业教育应唤醒学生自我生成的意识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的《学会生存》报告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自我生成”“自我独立”,使人能够成为“真正的自己”。因此要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具有自我生成意义的人,就要唤醒学生对生命体验和生活意世界的理解。“教育是一种唤醒”这一理念最早由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提成,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人格和心灵的唤醒、职业教育对于人最根本的是要唤醒学生一种自我生成的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职业教育是引导人不断自我建构、自我塑造的过程,其理想化的状态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自愿的融入到职业学习生活中来,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其教育意义生成的过程,共同探讨,在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知识技能的增长。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尊重,自信心不断增强,从而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其沉睡的生成意识,将体内所固有的对世界的惊异感、想象力、主体性、创造性、生命感唤醒。
(二)职业教育应搭建意义生成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人作为一种意义生成的存在,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敞开、不断实现着某种可能,因此职业教育就有必要为学生的可能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平台。课程作为学生主体和教师所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活动,“不再是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材料不再是预先设定好的要通过机械反复训练所掌握的技能和技巧,不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主客体分离的传统课程观,而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自主合作、民主平等的展开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主体,通过与教师、与课程的对话来创生课程的意义。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应成为一系列主体生命参与建构的活动,“课程意义的生成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只有当学生赋予其意义时,课程才具有意义,它好比‘墨迹测试’,需要通过连续、发挥才能生存意义,否则,它只是一堆毫无生命意义的符号。”
(三)职业教育应形成多元发展性的教育评价
朱永新教授在《职业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中指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理念是为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职业学校绝不是失败者的学校,而应该是成功着的摇篮。如果承认学生具有生成性,那么教育评价就不能完全被事先设定为统一划齐的标准,它应因学生成长生成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为“人是一个不断生产的存在,教育不仅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完善而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他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活动。”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个体做具备的差异性存在,职业教育应建立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即因材施教,既突出学生专业水平的考察,又彰显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注重个体生长层次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来制定评价目标,承认学生在自我生成过程中的不完整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其次,要注重多样性,对于学习技能一般,而其他领域特长突出的学生应予以特定的鼓励和肯定,确保评价合理进行;最后,要突出发展性,“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不是一种定性的活动,评价目的本身是通过现阶段学生的成长状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成性建议,从而通过多元差异性的展现,成为共同情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
参考文献:
[1][法]拉・梅特里著,顾寿观译:《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0-21页。
[2][法]拉・梅特里著,顾寿观译:《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1页。
[3]张家祥、钱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额出版社2001年版,第72-73页。
[4][法]福柯著,刘北成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54页。
[5]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3期。
[6]卢洁莹:《生存论视角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7][加]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关键词】非遗;百叶龙;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75-0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提出,要保护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传统文化形态。同年,我国开启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于2005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逐步加强了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2006年,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当天,浙江百叶龙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年来,在浙江省长兴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百叶龙艺术获得了新的发展。但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外来文化大量涌入的今天,研究浙江百叶龙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百叶龙艺术概述
浙江百叶龙起源于长兴地区的民间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其前身是每年农历元宵节在长兴市集上表演的荷花灯舞,最初由舞者手持纸质的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寿桃灯等道具起舞,后经民间艺人的革新,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龙的元素,修改原先舞蹈道具的制式,将其制作成既能作为舞蹈道具又能组成龙的身体结构的两用道具,由此形成了百叶龙的雏形。
百叶龙起舞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舞者手持各种道具各自起舞,表达夏日荷塘的景观。当舞蹈进行到第二阶段时,舞者聚集,通过变换手中道具的形状并加以串联组合,形成数十朵荷花相接而成的龙形道具,这时才开始正式舞龙。浙江百叶龙不论是道具形制还是舞龙形式,都与一般的舞龙运动有很大区别,地方特色十分鲜明。
二、浙江百叶龙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一)社会基础弱化。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自古以来就是威严、力量、吉祥、高贵、尊荣的象征。在古代,凡是以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受众。然而,当前浙江百叶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社会基础弱化的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近现代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式微,虽然“龙”在百姓的心目中仍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对现实生活及民众精神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势进入我国,新生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日渐生疏。
(二)传承后继乏人。百叶龙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不论是道具的制作、运用,还是舞蹈的动作、技巧,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百叶龙舞者,不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训练,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一定的悟性。虽然当地政府为保护和传承百叶龙艺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下大力气研究并创新百叶龙艺术的表现形式,出台了百叶龙艺术推广普及的政策措施,但百叶龙舞蹈队伍老龄化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年轻舞者长期从事百叶龙表演的意愿不强,使得百叶龙舞蹈队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传承后继乏人,严重制约了百叶龙艺术的发展。
三、浙江百叶龙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加大宣传和创新力度。浙江百叶龙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舞龙运动之一。当代百叶龙艺术遭遇传承困境并非是其本身失去了艺术价值,而在于它的艺术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彰显出来。因此,浙江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让更多的群众知道和了解百叶龙艺术;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创新百叶龙艺术的表演形式和发展模式,既要让百叶龙艺术与现代舞蹈、舞美、舞台更好融合,契合当代民众的审美品位,也要让百叶龙艺术表演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百叶龙艺术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当地政府应当探索研究百叶龙艺术传承的现代师徒制,通过“老带新”的方式,让具有高超表演技艺和道具制作的民间艺人传授百叶龙艺术。其次,要努力将百叶龙艺术表演纳入当地艺术类院校的教学内容中,让学子接触、学习百叶龙艺术,为其日后进行专业学习和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浙江百叶龙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发挥艺术价值,承担艺术使命。希望本文能为百叶龙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夏宇靖.长兴百叶龙审美特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2]叶木华.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兴百叶龙之发展及其文化空间调适[J].浙江体育科学,2011(05).
[3]张安民.长兴百叶龙旅游展演游客感知价值对地方依附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关键词:控制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定位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 张玉华(195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科科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的研究。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学论的研究。
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由于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密集化、经济活动联系的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人本化,使得整个管理运动和控制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得突出和重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统筹指挥者,应明确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和特性,了解控制论原理应用的重大意义,并在控制论的指导下,做好素质定位,提高管理效益。
一、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
控制论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具体就是指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控制论就是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并在管理价值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过程进行再认识和对组织过程进行再实践,以纠正偏差,使管理系统保持稳定状态,确保预定目标实现的科学。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特性
(1)系统性。管理活动本身首先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控制的系统性是指管理过程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控制总是针对该系统的决策目标而言的,围绕目标,实施、完善、修改计划,纠正偏差。
(2)动态性。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有动就必须有控,这就决定了控制工作的动态性。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虽然事先设计好了改革方案,但是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就要随时把握时局,就需要管理者随时进行处理和解决,并且在适应变化上应具有灵活性。
(3)层次性。管理系统的目标体系具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因而目标实现的控制者也不相同,实现整体目标由高层管理者来控制,实现局部目标由部门负责人来控制。如果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高层管理者把握中低层管理工作,或者中低层管理者不接受高一层次的控制工作,必然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混乱。所以,教育的每个管理者都要有各自控制的范围,这样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需明确在管理中运用控制论的必要性
控制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其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控制是完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是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年龄等差异悬殊的成人学员,即使管理的计划制定的再全面、再具体,也难免对一些预料不到的无法把握的变化估计不足,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这就决定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计划得以完成、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这种保证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控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其次,通过控制工作,保证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如果计划正确,控制就要使组织过程符合计划;如果计划不完善或有错误,控制就要认识错误及原因,修改计划,使之更科学合理。
2.控制是调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与管理计划不符的偏差,有时应服从计划,纠正工作偏差;有时则应服从实际情况,纠正计划偏差。因此,控制必须围绕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不断地调节管理活动,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稳定的有序的状态,有效的实现预定目标。控制者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指令执行困难,要多加指导和帮助;产生矛盾,要多做协调和化解;执行不力,要批评教育和惩罚。这些帮助、指导、协调、教育、惩罚都是控制过程中的调节活动,也是控制的最主要职能所在。
3.控制是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工具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要素的组合关系多样,随机因素多样。处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要想实现目标,执行为此而制定的计划,求得成人高等教育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不进行控制是不可想象的。控制的目的是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一种优化状态,即表现在一项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相同条件下,做到人力最少、物力和财力最省、时间最短、质量最高、效益最好。需要指出的是,像教育系统这种随机性、偶然性、模糊性较强的“人―人”系统,这种优化状态是指达到满意的优化程度。
三、控制论指导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控制论给许多科学、技术与生产带来了新的范畴与方法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图景的改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学观念的深化。
既然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在管理者与学校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反馈和控制关系,那么,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应有以下的控制素质: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管理控制观
所谓正确的管理控制观,就是指管理者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管理对象特别是自己的控制管理能力和被管理者的主题性认识。管理观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管理者的控制观是管理者对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的发展控制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会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对教育发展过程的评价判断,影响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行为,影响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影响到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管理者具备适宜的控制观,这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高效益的关键。
目前,管理系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管理者,带着比较封闭落后的控制观,这也成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高效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认为管理控制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事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管与被管,是上对下的关系,没有什么平等可言;认为自己有权力任意控制管理对象,摆布被管理者,被管理者谈不上享有主体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管理观念作为意识形态,也必然会有所反映。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正确的管理观,尤其是控制观,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责任。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
要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指挥者,管理者必须具备完善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完善的控制知识结构包括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管理者进行管理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必须明确现代化管理的特征,在管理实践中勇于改革,充分利用和开发管理资源。一方面依靠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于管理的信息。成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迅速变迁的市场竞争,并不断培养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者除了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最新的重要的科技信息,社会科学信息。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要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更新之快要求管理者不能再以老一套的控制管理方式去完成时代赋予的重托,而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扩大知识领域,赶上时代步伐,走向管理前沿。
3.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完善的控制能力结构
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服务的,有效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反映出工作、活动的性质和需要,不能为控制而控制。要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控制,发挥控制的功能,作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控制能力:
(1)关键控制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组织、部门、层次、环节和对象,无论有多少个目标,但总有一个或几个目标是最关键的,达到了这些关键目标,其它的目标可能随之达到。因此,必须进行关键点控制。选择关键点来进行控制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控制原则,可以表述为:有效地控制要求注意甄别、选择那些对按照各种计划来评价、衡量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因此,关键点的确立应能使得控制对象的主要工作内容得到反映和说明。同时,选择关键控制点时应当注意平衡,如:数量(速度)与质量、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于管理者来讲,关键点的选择是一种管理艺术,没有通用的准则可供遵循。
(2)及时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偏差,并能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甚至在未出现偏差之前就已经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偏差,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但及时并不等于快速,管理者应根据适时提供所需的信息,针对控制中存在的时滞现象,采用预防性控制、事先控制、前馈控制等手段与方法,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
(3)客观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是可以测量和可以考核的。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衡量时,管理者最容易受到两种社会心理效应的影响,一是晕轮效应;二是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把一个人思想行为中的某一点来扩大成为其整个思想行为的全部,是一种以点代面的效应,是对他人认知上的一种偏差倾向,易引起判断上的主观性,从而造成评价上的偏差。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影响到今后对其的评价。管理者不仅在衡量、评定一个人的工作绩效时,应当做到客观、公正;在对工作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带有偏见、成见。
(4)经济控制能力
控制活动本身需要经济上的投入。有效控制需要讲求经济效益,即考虑控制所需费用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控制中的人、财、物等的耗费,应当与控制的必要性程度及其效果相适应。为此,一是要实行有选择的控制、重点控制;二是要制定恰当地控制标准;三是要努力降低控制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耗费,改进控制手段和方法,提高控制系统的效率与效益。
(5)人本控制能力
以人文本的管理思想突出了对人性的尊重,提高了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能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加强和改善管理,贯彻人本原则必须重视从严管理与柔性管理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处理好领导和群众、培养和使用、管理和教育、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并采用目标激励、支持激励、强化激励和关怀激励等方法,激发起被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6)全局控制能力
任何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活动,又有其自身个别的或局部的目标。成功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控制时,不应只看到本部门的、本层次、本环节的控制目标,只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而忽视了整个组织的利益与控制目标,而应当具有全局观点,从整个组织或活动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在所采用的控制目标和方法上,引导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员工考虑有关方面的要求,使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目标与协同运作单位的目标相协调。因此,各管理者在确定组织体内的各种控制目标和方法时,不能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李金松.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
关键词:成教学生 教育价值取向 真善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80-02
“人类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认识、选择、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1}而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并且“客体的价值是相对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主体而言的”。{2}成教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伴随着价值的认识、选择、创造和实现的过程。
教育是一种受主体需要制约、满足主体需要、追求某种特定价值的活动。而对于价值主体来说,在价值生成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的是主体的需要。那么,成教学生的主体需要在价值生成的过程中就具有重要的作用。成教学生的主体需要应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这三方面的需要决定着成教学生的价值取向。而现在成教学生中存在着学习只是以短期的生存目标为需要,这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仅取向于最低层次的功利价值,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王玉梁曾指出,“客体的价值是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效应,主要是客体对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3}所以成教学生的学习作为客体应该体现为对成教学生和社会两者发展、完善的效应。那么成教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也就应该是多元的并且是可持续发展的。
一、成教学生合理价值取向的基本点
不同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总是要求人们做出合理的价值取向。对成教学生的学习也同样存在其要求。这些要求应该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和社会政治方面的。而精神和社会政治方面的取向又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利于提高自身使其能动性得以发挥;二是能够使教育的内在价值功能得以实现;三是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么成教学生合理的价值取向就有三个基本方面:
1.帮助自己提高和实现人生价值。人追求人生价值,是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的,不光指向自我发展的完善,也指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教学生应在满足追求自身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2.使自身获得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成教学生提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也是与他自己获得全面、和谐、自由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般说来,人的主体素质发展得越全面,各方面的发展越和谐,发展得越自由,社会贡献也越大,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就越高。
3.使自己形成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成教学生获得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过程,也是形成真、善、美和谐统一理想人格的过程。人在发展主体性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实际上是人求真、向善、爱美活动的结果。
二、成教学生的多元教育价值取向
1.成教学生的物质功利性价值――低层次的价值。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功利性价值即“利”的价值,主要指物质价值,利是较低层次的价值,是目前学生主要追求的价值部分。成教学生的低层次价值取向表现在:其一,“唯学历化”的价值倾向。这是追求“短平快”的惠,鄙视“漫长”的“精神提升”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只关注“利”和“害”,怎么做“有利”“不利”,其价值主体是他们自己个体。其二,价值理想的现实化。表现在把获得金钱、地位当成追求的目标,把学习当成实现目标的手段。有的学生认为金钱至上,把金钱作为奋斗的目标。其三,价值取向倾向于非理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趋向于市场化。社会的流行和时兴引导着他们自我存在的价值取向,失去了人本身的价值追求与自我的独特性。
2.追求真、善、美统一的高层次精神价值――功利性价值的提升。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价值的理想境界。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表现在成教学生的学习中就是对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的追求,而这些属于精神价值和较高层次的价值又是目前成教学生极少追求的。事实上,在学习的知识内容中,就涵盖了真、善、美三个领域:其一通过真理性的知识体系以及探索真理性知识的认识方法会体会到真;其二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真的追求及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合目的性”、通过科学家道德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积累能意会到善;其三通过各种形式的成果以及科学活动的动力机制引起的情感效应就感受到美。换言之,通过学习活动,认识真理,创造新知,不仅应学到智慧,同时也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审美情感。
但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当他接受教育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获取了知识的功利性价值之后,具备了一定劳动能力、甚至是熟练的技能人才,可又可能是精神生活贫乏之人,甚至有可能将其专长视为向社会讨要的资本,一旦私欲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走向的一面。在这些人中,知识是具备了,能力也提升了,但人格和道德却丧失了。由此可见,成教学生要想真正发展自己,在学习中就必须做到把追求功利价值与真善美价值完美结合。
再者,成教学生要追求真、善、美统一的高层次精神价值,是因为功利价值与真善美价值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能够完美结合:首先,功利是真善美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追求功利要以真、善、美为指导,真善美是功利的基础。物质利益的获取,要以知识为指导,把握真可以促进利的增长。当公与私发生矛盾冲突时,就应该用道德和法律规范进行制约。
(1)成教学生应追求“真”的价值。首先,求“真”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真”包括真实与真理。真实,是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包括现象和本质。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要想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即掌握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不掌握客观规律,就会遇到困难,甚至会失败,就不可能实现预想的目的。掌握的真理越多,能力越强。
其次,成教学生求“真”的过程就包含于教育过程之中。张开逊认为教育有三个层次{5}:第一层次是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有知识的人,属于“知其然”教育;第二层次是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有理性的人,属于“知其所以然”教育;第三层次是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是创新型教育。
所以,求“真”的内容就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主动追求真理,完善知识结构,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价值。其二,争取创新。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人类即使具有了广泛而正确的知识体系,他仍然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对于这种知识他将怎样办以及他将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去做些什么。”{6}所以,成教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已有的东西,敢于怀疑具有权威性的结论,在怀疑的过程中创新发展。
(2)成教学生应追求“善”的价值。“善”是一个被人们普遍用来修炼自身、衡量人性和建设社会的综合价值范畴。人对社会道德规范、价值目标的遵守、认同和执行程度,是人求善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追求社会主体性、追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面。成教学生在追求真理的同时,提升其伦理道德素养、求“善”也十分必要。
首先,提升伦理道德素养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无论多么优秀其伦理道德都摆脱不了社会的熏染。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人的伦理价值观念会随着环境变迁发生很大变化,现实生活中不乏有人虽然是高材生但又是罪犯。所以必须及时地促进伦理道德内涵的优化提升。
其次,成教学生个体特点的差异性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国际教育基金会专家汤姆・菲利普斯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的呼吁:科学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人格教育,部分人丧失了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这种道德混乱环境会使人良知变迟钝,并进一步带来社会混乱。
再次,现实社会伦理问题的复杂性迫切要求提升成教学生伦理道德。随着改革开放,虐待老人、婚外情、家庭暴力等伦理道德问题日渐突出,、弄虚作假、环境污染等,这些恶劣倾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成员,这就为伦理道德内涵的优化提出了时代的迫切要求,那么引导成教学生向“善”的追求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3)成教学生应追求“美”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家对学校审美教育的期待和呼唤。
按照美学家李泽厚的主体实践美学的观点,在审美对象上,美是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在审美性质上,美是对象的客观自然性质。成教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真与善的追求从而吸取丰富的审美营养,以无拘无碍、轻松自由的心态,专注学习之中,在愉快的美的享受之中受教育,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因而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一,有助于提高道德素质。现在社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就需要通过追求美来提高其道德素质。这是因为“追求美可以辅翼道德,美是道德的象征。”{7}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认为,人不仅追求真和善,而且还追求美。人的行为不仅受认识支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且受审美情感影响。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就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架起桥梁,通过美沟通真和善。
第二,弘扬人生价值,调节、丰富人的情感。人生需要追求美来昭示人生意义,弘扬人生价值,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正如梁启超所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的第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第三,提高成教学生美的创造力。成教学生是社会经济建设者和创造者。社会产品除使用功能外,美感同样地满足着人的需要,并且有时高于其功能价值,例如服装就要求审美要与科技同步发展。
第四,引导消遣娱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激烈,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都处在高度的紧张状态,因而渴望在工作之余使精神得到放松,体力得到恢复。但是,消遣和娱乐有高尚和低下之分,有积极健康和消极丑恶之别。追求美,可以引导成教学生建构积极、健康的消遣娱乐方式,提供美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成教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美学家朱光潜所谓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是创造人生意义的另一种方式。
注释:
{1}{2}{3}王玉梁.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第21,37,157,159页
{4}{5}张开逊.教育与创造[J].人民教育,1999(5).
{6}[美]杜威.人的题[M].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第132页.
我常希望有一片雨的空间。这时,雨正好下着,她弥漫了爱的天空,淹没了思念的土地。雨下着,我的心在想着,想着远方的你,想着你那高挑的身材,那飘柔的秀发,那温柔清澈的眼睛,以及你那白皙的双手……。在异地的你正在干什么?是不是也像我一样,用白纸黑字表达一份思念,表达一份牵挂,或者正在没雨的黄昏的夕阳下荡着千秋,用你那美丽的倩影勾画一幅动人的风景?
雨滴落到土里,冲走了黄土,原本无色透明的雨水已经变黄,流在沟沟缝缝里,急急地前行,流到了小溪里,溪水也一片污浊。这时候,没有你的日子里,我的心似乎也是一片污浊。假如你就在对岸,我定会撑着一把足够大的雨伞,悄悄地走到你身旁,为你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然后讲讲我对你的思念,对你的期盼,对你的渴望。
雨是团结的,密密麻麻地洒向大地,他们的方向那么的一致,那么的相同。即使被风吹斜了,也毫不改变他们对大地的执着,默默地为大地冲凉。我对你也一样,不会变心,不会改变方向。我内心的执着不会受到外界丝毫的改变;我的行动和语言一样,不会改变我对你的相思,不会改变我对你的坚持。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是孤独的。想你的日子是惆怅的,也是甜蜜的。雨水的多显示了我一个人的孤独,雨的团结显示了我的无助,雨哗啦啦的声音显示了我的寂寞。我那无助的情感就在天空游荡,无依无靠。这时,我突然幻想,大自然被拍下了美丽的照片,风和雨一下子被凝住了,我的心也被凝住了。唯独你在雨中披着长发慢慢地走向我,这时你与我的心相连,你走进了我的心中,思念就在血脉里流动,只要生命不止,她就永不停息!
不久,雨停了,阳光露出了笑容!天空一下晴朗了起来,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晴朗了起来。透过窗户,在阳光的照耀下,可看到白云飘荡着,在舒服地摆弄着轻盈的体态,与我的思绪组成一幅动态的美的图画,你就在我的蓝天里,你就是多姿的云朵,我正拥抱着你。我的心也似乎随着云翩翩起舞,在天空的舞池里,随着风的旋律在轻轻地挪动着脚步。我们在大自然里一起飞翔,有鸟的歌声,有风伴奏的节拍,也有温情的流水的演奏声。我们浑然忘掉了一切,只有你和我相聚,在忘掉忧愁和烦恼的空中,把多情的微笑挂在幸福的脸上,把发自内心的满足放在携手之间。
今天一早,下起了蒙蒙的春雨。我往屋外望去,只见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地下着。这让我想起杜甫写的一首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春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地下着。春雨细细得像牛毛那样,也像绣花针一样,更像丝线一样密,密得像帘布一样。雨不停地下,路两边新拔尖的翠竹,被碎雨罩着,绿蒙蒙的,望不到边际;公园里的小路旁,一片桃林,初开的桃花,笼在这三月的烟雨里,泛出一层水润润的红雾。啊,这奇妙的春雨,它正给未来孕育着怎样的景象啊!
一株株小草从土地里钻出来,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大地。我想春雨过后,小草会在长一截吗?我觉得会的,因为“春雨贵如油”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人们赞美小草,是因为它扎根在大地,给大地增色,而且默默地奉献自己,却不贪图名利。
田野里,农民们有的在插秧,有的在给秧苗扶正……他们都在忙碌着。虽然下着雨,但他们却不管雨,并且有的人笑逐颜开,也有人张开双臂,他们每个人的皱纹好像都少了。我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说自己想想,我搅尽脑汁才想出来,因为“春雨贵如油”。燕子也穿着黑色的礼服,穿梭在雨中,好像要用她那剪刀式的尾巴剪断雨帘似的。
都说时光最容易把人抛弃,当我想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心就痛了一下,就在那一刹那间,不知道为了什么,好像眼泪已经开始布满眼角。曾经年少轻狂,以为离开深爱的人就无法过活,如今转身便不再相见。有的时候,爱着爱着的俩个人,由于一个走得太快,蓦然回首,那个与你并肩而行的人,好像早已被时光抛弃在记忆之外,无处可寻,有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拿着我的笔写下心里想说的话,当回忆的触角越过我苍苍的笔尖,我会任由笔尖和纸间的摩擦,扰乱心跳的旋律,那些错过的人,就犹如笔下的文字一样,不能回头看,看一眼便会觉得很疼,不知道是夜晚还是因为什么原因,此时的我百感交集,在回忆的长廊漫无目的的徘徊着,曾经天真的以为,只要爱那个人,很爱很爱,彼此就会不离不弃,以为只要爱着她,而那个人接受就可以,而她爱不爱我并不重要;也曾经以为只要每天感觉到她的存在,只要能说一句我想你,就可以了。
走过时光,它告诉我, 人生有伤,有痛,有甜,更有苦,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它让人思索,使人坚强,也使人更加懂得珍惜,如果一个人没有品过苦,大概就难以知道甜的滋味,那么让我们勇敢的面对苦难,乐观的克服苦难吧,因为那也是一种修行啊!没有永恒的夜晚,也没有永恒的冬天,苦难终会过去的,而阳光总在风雨之后,幸福的记忆于万里之遥,轻轻地想念一下,就会绽放出斑斓的秋天,那些痛楚的印痕,包裹的再好,岁月在掩盖,轻轻地念及一下就伤感了整个冬天,记忆有一个回收站,幸福的人永远只会保存,而痛苦的人连回收站都删除了。有时候你不懂,一个建议你离开的人,可能是最爱你的人,一个希望你放弃的人,可能是最舍不得你的,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矛盾里纠结着度过。爱,并不是一场在一起的游戏,而恰恰它是一种挂念,也是你不得不离开揪心的痛楚。
有的时候,当外面下着雨,我的心却晴朗着,有的时候外面晴朗着,我的心却在下着雨;这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当中,让我们品味,心里面晴朗的时候,下雨也是晴朗的,心里下着雨的时候,天气就算在晴朗着,好像也在下雨一样;我喜欢在小雨中漫步,感觉好像是别有一番惬意的感觉吧,我听着雨轻轻叩击那些杨树,或者路边树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感,真的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着的,大概人生就是这样吧。牵挂着,烦恼着,自由着,走出一段旅程,回头一望,才会发现其实自己,也真的在美妙着自己的人生,在这些路上,有着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有着我们喜欢的事和需要我们做的事,当然也有着牵挂我们的或者我们牵挂的人。想想看那些文字说的,真的是蛮有道理的。它说,人这一辈子是很短暂的,所以要让自己开心、健康和幸福,是啊,可是很多人都不懂,常常不能察觉手中握着的东西有多珍贵,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幸运之神的眷顾,只是大家总是不经意的把它给忘记了。我独自一个人,在流年的岁月里,自在、狂乱的肆无忌惮,一切的一切擦肩而过,即使会有短暂的停留,也不要去贪婪,也要一笑而过,让它随风而去,没有什么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驻足停泊。这个世界,如同过往的云烟,不会为每个人永远停秒,记忆也只是在滚滚往事当中的一道划痕,获上永远不会完整的刑。
【关键词】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通液;分析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83-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其中不孕不育症的出现率最近几年在不断攀升,此病为危害生殖健康的杀手,长远说来将危及人类未来的发展。众所周知,女输卵管性的不孕症为不孕不育最为普遍的病症。接下来文章就探析常规输卵管通液手术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手术治疗女性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治疗输卵管性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到2012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不孕不育症患者,200例患者均是随机抽取,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患者均为100例。其中,观察组的100例患者,年龄都在24岁到3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16岁,有46例患者是原发性不孕症,而由54例患者是继发性不孕症。而100例对照组成员中,年龄在23岁到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岁,44例患者是原发性不孕症,而由56例患者是继发性不孕症。在这200例患者中充分排除了家属存在有不孕不育的病人以及进院检测存在有磁性技术水平或者排卵功能非正常病人,对所有患者实施子宫输卵管造影手术来检查病人发现都存在有输卵管阻塞或者不通畅的现象。通过统计学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不断是在年龄上抑或是在病情上都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有着可比性。
12方法首先观察组病人手术之前的三十分钟内注射05毫克的阿托品用以解除局部肌肉痉挛。病人选取膀胱截石位,对铺巾实施一般性消毒。实施阴道的常规检查,放在窥器以此来暴露子宫颈,当消除结束之后使用宫颈钳来夹住子宫颈前唇以小幅度的方式向外牵拉,同时沿着子宫腔方向放置入宫腔镜和宫腔镜导管,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在宫腔镜中实施输卵管插管通液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把温热灭菌的19毫升生理盐水通过导管的作用慢慢地输至子宫腔中,此时医务人员应该分析推注情况下阻力大小、病人下腹是否疼痛以及液体是否回流等,如果患者没有以上症状那么表示输卵管通畅。假若注入了4毫升到5毫升就感觉出现有阻力,同时病人感觉下腹出现胀痛那么此时应该立即停止注射,等患者稍微缓解或没有感觉之后再大压力进行注射。假若还是可以慢慢地推进,则表明输卵管出现轻度连粘的现象已经被完全分离,假若还是存在有阻力那么表面患者其输卵管还是不通畅。而对照组100例患者则实施常规性输卵管擦管通液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患者手术结束之后的十四天内不准有盆浴或者性生活,对于少数患者应该酌情给予一些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13评价方法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的一个月后实施输卵管造影手术,此手术是对患者进行复查。再结合病人通液手术中推注状况实施治疗效果评价。显效患者的标准是:输卵管造影手术检查之后发现患者输卵管阻塞的现象完全消失,其实施通液治疗完全没有阻碍力也没有液体的溢出。有效患者的标准是:输卵管造影手术检查发现患者没有非常严重的输卵管阻塞,有着狭隘的状况,实施通液治疗存在有一定限度的阻力同时伴有部分液体溢出。而无效患者的标准是:输卵管造影手术检查发现患者存在有严重的输卵管阻塞。实施通液治疗存在有非常大的阻力同时有大量的液体溢出。
14统计学方法使用最新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单位是X2进行检验,以P小于005有着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对比,见表1。
3讨论
不得不承认的是,输卵管阻塞现阶段成了继发不孕的关键性原因。这其中涵盖盆腔炎以及附件炎等,这些疾病不断会引发输卵管炎症,同时还会使得患者出现输卵管疤痕挛缩或者管壁增厚、变硬,同时还会出现多发性腔内纤维化或者连粘,最终使得输卵管出现阻塞,使得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不断攀升,研究显示28%到41%的患者出现不孕不育主要是因为原发性或者继发性不孕。随着我国医学家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加之妇科内窥镜与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现阶段输卵管性的不孕病人通常都能够得到较为合理与科学的诊断治疗。在宫腔镜的情况下实施通液治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输卵管内液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可以在诊断的过程中获得输卵管阻塞的位置和流通状况,不仅如此,现阶段此种技术还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充分熟悉输卵管的活动、蠕动以及游离状况。借助液体输注时候的阻力,再结合输卵管充盈与膨胀状况、伞端溢出和宫颈逆流,综合分析与评价病人的生殖能力。此类治疗方法与检查可以充分获得患者出现不孕不育病症的主要原因,有着比较好的诊断精确度和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尽管输卵管出现阻塞会直接使得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宫腔镜通液手术有着非常好的使用效果,不过与此同时因为医疗器械和相关设备等价格都不是很便宜或者一般的医院很难承受,对机械的操作也对相关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需要有经验较为丰富与专业技术较高的医师方能实施临床治疗。故在病人经济条件等运行的状况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不育症在早期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使用宫腔镜通液对其进行检查有着非常高的临床价值。因为治疗费用的问题和医疗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宫腔镜下通液手术现在还不会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针对此类问题。如果患者的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那么应该使用其他常规性无创检查等方式实施确诊。
临床实践与应用证明,在使用宫腔镜的情况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手术对于排除组织碎屑填堵以及输卵管痉挛等原因直接引发的输卵管短期性阻塞非常有帮助,所以诊断输卵管的通畅程度有着非常高的价值。在宫腔下实施输卵管插管通液可以综合、实际地反映出输卵管的通畅状况,复发率或者后遗症小,目前被临床普遍关注,对于治疗不孕不育病人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不孕不育120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1,(12)
[2]叶根英插管通液加中药口服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06)
[3]孟桂红,唐志英,吴晖辉宫腔镜下输卵管通液中应用皮质激素在治疗不孕症中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9,(08)
[4]龚明霞,陈洪兴宫腔镜下输卵管通液诊治女性不孕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