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票投资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股票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购买决策
引言
股票投资已成为当前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兴起才二十多年,但是这二十多年里我国股民的数量几乎是呈几何倍数在增长。截止到2011年6月,我国开户股民已经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其中活跃股民大概在四千万。虽然最近十年来,我国的股市经历了一系列大起大落,但是全民炒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现实。在我国,股民具有较强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并且不分性别、年龄和文化职业,只要有购买能力都可以参与股票买卖,成为股民。我国证券投资者中,个体投资者占有绝对的多数。而且,从交易量来看,个体投资者的交易量明显大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个体投资者交易占据主导地位。
投资股票,一般而言是为了投资回报,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历年来中小投资者从上市公司中获得的股息收益非常少,甚至为0,更为重要的是广大散户们炒股用的并不是闲散资金,但却经常被套牢。从心理学方面来讲,人们的特定行为都是受着特定动机的影响,股民们也不例外。股民购买股票的行为肯定受着各自的动机驱使,因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根本原因。那么,激发股民购买股票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大家的动机是相同的,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呢?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是,如果能够分析清楚股民购买股票的基本动机类型,将有利于股票发行方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动机理论回顾
(一)动机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动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根本原因(Weiner,1985)。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的 motivus(a moving cause),原意是推动或引向行动(王玉帅,2008)。动机概念常被本能、驱力、需要等概念所取代(张爱卿,1996)。学者们对动机的界定一直没有形成共识,张爱卿(1996)通过对历史上动机概念的考查发现,动机的定义可分为三类:一是内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从行为内在动因着眼,如认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是激励人去完成行为的主观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二是外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刺激等作用。如提出“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三是中介过程观点,这种观点主张动机在活动的起因和目标实现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如认为“动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目前,比较被大家接受的定义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张春兴,1998)。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动机研究的理论就不断出现(刘娟娟,2004),如本能论、驱力论、需要论、诱因论、认知一致论、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及自我调节论等。关于动机的研究,学者们从关注有机体的本能到关注社会因素,从关注外部诱因到关注内在激励因素和强调自我调节。西方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暴占光、张向葵,2005)。
(二)动机的基本分类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动机问题研究中,研究者曾对动机进行过多种区分(张爱卿,1996,1999;张剑、郭德俊,2003;王玉帅,2008):
1.根据动机的起源分类,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是指个体为满足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如饥饿、干渴、、睡眠、防卫等;社会性动机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指由个体的社会物质、精神生活需要而引起的动机,社会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在其心理潜能、先天倾向的基础上,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2.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3.根据对人的行为的驱动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主导动机是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机,次要动机是对行为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
4.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分类,可以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长远动机一般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它持续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短暂动机常常由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所引起,它只能对个别具体活动一时起作用。
对动机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动机的性质、机制和它在活动中的作用。
股票购买动机分析
(一)股民购买股票的一般动机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主要理论: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
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 股票投资策略
4.1 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 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关键词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治理
投资是一种有意识的经济行为,投资行为受人们心理意识的调节控制,诸如,投资决策动机、投资收益与预期、投资风险规避等问题,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投资中的具体表现。在证券投资市场,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对于投资时机的判断和选择,投资具有风险性,投资期越长,投资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因此证券个体投资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投资知识、风险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投资者成功的最根本素质。
1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集中表现——认识偏差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2.3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自制力
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资者的潜意识和性格里,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冲动,而投资者必须具备耐心和自我决断力,不应盲从他人建议,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力。约翰特里思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反复强调“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有个显著的投资态度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相当仔细地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研究”。反对将成功投资者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的做法。在证券市场,投资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行为,投资者不要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投资一定要自己判断、研究行情,不要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可买时买,须止时止。投资者的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投资交易经验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没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决策、并且固执己见,那么意味着蛮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投资者必须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体现着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情绪和冲动言行。
2.4培养坚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除了要知道投资既能让人赚钱也能让人蚀本的道理,还要明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从事投资这一行当,一个成功的投资家,需要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精力花在股市分析和技术的提高上以及是否具备坚强的性格,投资者在投资时一定要执着专一、坚守自己的准则,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投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实际控制,包括制定投资计划的能力、实际控制的能力、检查结果的能力、合理归因的能力、采取补救措施的能力。切实认识到股票不是储蓄,不仅需要财力,还需要智力和精力,股市既存在收益也存在风险,高收益与高风险成正比,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是一门科学,投资者应该克服追涨时只听利多,赶跌时只听利空的偏执心理,增强对经济环境、股市行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培养坚毅的性格,消除紧张、稳定情绪。能对股市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股市整体走势,认清当前的股市形势,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因素,对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这样的一个既符合股市规律又有利于投资者自身的合理的心理价位不断确立,以确保预测准确,投资成功。
参考文献
1俞文钊.当代经济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股票市场投资行为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比国外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具有强烈的投机性质。我国股票市场的参与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一方面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使上市公司会公布相关的数据及财务状况,但个人投资者很难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羊群效应”。国外的金融研究及投资领域,行为金融学早已被纳入主流金融理论体系,在投资策略的制定中,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也正在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并未正式投入到实践领域的分析,还停留在对其相关理论的引进和学习阶段,但我国股票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有着一定的优势。一方面,中国的股票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上的交易数据完整,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很好的判断投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股票市场上价格的形成和投资行为还并不是建立在对任何信息的反映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因此基于上述两个方面,基于行为金融学对我国的股票市场进行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不仅能使行为金融学在国内得到充分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国内投资者制定投资策略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也能维持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Sinha(2015)通过实证分析从信息、投资者心理基础以及投资者的偏好等因素来分析了影响股价变动的原因。Shabarisha(2015)通过实证分析,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分析了与金融投资相关的启发式偏差和投资者的偏见在投资中的作用。Sayed(2014)通过实证分析,对投资者在股票市场投资时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苏政豪(2016)通过实证分析对股票投资决策中的处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从三种对象的股票投资决策的处置效应中,得出了投资年限高的投资者,要比投资年限低的投资者,有着更加弱化的处置效应。孙英博、戎姝霖(2016)通过实证分析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度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度对股票市场总体波动性的影响较为微弱,机构投资者参与对股票市场波动有微弱的平抑作用。
三、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一)心理学理论
人在认知或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不能完全接受所有信息的,而且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和记忆来对信息进行“存储”,但是人们对于感知是有选择性的,而选择的范畴往往与他们的个人期望有关。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人们做出决策主要依据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代表性启发,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当人们对某项事情进行评估时,人们会更倾向于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与此类似的事件,根据处理以往事件的模式来对现在的事情进行相同模式的判断,而并不考虑其概率。小数定律及赌徒谬误便是典型例子。
2.可得性启发,是指人们更倾向于根据回忆相关信息的容易程度来对事件做出推断,因此人们在做出决策之前的第一个想法,很可能是映像最深刻的那一个。而对于影响可得性启发偏差的因素分别有所接受信息的时效性,事件的新颖性和生动性,情绪一致性,和事件的想象性。
3.锚定与调整,是指人们在进行量的估计时,首先会设置一个初始值,然后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不断调整,最终达到自己认为的一个理想数据。但在现实中存在两个问题,初始值的设定不准确和锚定值的调整不充分。
(二)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度量目标对个人激励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M=∑V*E来表示,其中M代表激励效用的大小,V代表目标对于个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E代表期望值。对于个人来说,当目标的价值越大,对实现目标的期望越高,这个目标的激励效用就越大。
(三)前景理论
该理论中有两大定律,第一,在人们盈利的时候,往往会更倾向于谨慎地做出下一步决策,并不参与冒险;当人们遭遇损失时,却往往显得冒险行事。第二,对于盈利和损失所带来的感受,人们的感知程度是有差别的,亏损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盈利所获得的快乐。
四、对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行为的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设计
调查报告采用了线上+线下的调查形式,调查内容主要分析我国个人投资者在以下5个心理作用下的具体表现,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对这些表现进行具体解释,为了能增加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对主要类型的问题设计了两个或以上题目,从而减少被调查者可能存在的不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作答。
(二)调差报告的分析
1.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往往體现在人们会高估自己所掌握信息的准确性,而低估事实的重要性。而过度自信心理又可以进一步体现在自我归因和证实偏差的心理现象上。通过分析得知,超过60%的个人投资者能理性看待自己的投资判断能力,经济环境不佳时,大约50%的投资者则选择减少持有仓位的60%左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性。一半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将亏损原因归结于客观因素,大部分投资者对自己的决策都具有很高的预期。结合这四个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股市上的投资者相对以前能更加合理地进行投资行为,开始逐渐尝试去理性地看待整个股市的运转。
2.后见之明。后见之明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表现,当人们在看待事情发生后的结果时,会认为这个结果比事前预测时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进一步提高自信程度。调查显示,回顾往年股市的波动情况,有80%的个人投资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当股市大跌时政府会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只有6%的人认为政府将不会采取任何措施。这说明事后认为政府能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的投资者远远高于事前能够预测到的人数,也就是出现了明显的“后见之明”。
3.锚定效应。锚定效应具体表现在人们在对进行对事物判断时,往往会根据所接受信息的第一印象,也就是先入为主的思想,或者印象深刻的程度。调查发现,在作出决策判断时,有65%的个人投资者不同程度受到了给定值的影响,因此“锚定效应”效果明显。
4.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在股市中表现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在情绪上往往会受到同类群体行为的影响。65%的个人投资者是通过他人的分析及建议进行投资行为,有34%的个人投资者是通过自己分析来做出决策,说明我国股市的投资群体逐渐形成了自主投资的理念。
5.政策依赖。政策依赖的具体表现在股市的运行并不是单纯依据市场的自身规律而进行调整运转的,而是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对其进行过度干预。有71%的个人投资者认为政府股市暴跌应该出台政策参与救市,有97%的个人投资者不同程度地将相关政策纳入自己决策方案的制定中,说明了中国股市的运转的确受到政府行为的很大影响,其在股市中依然发挥着主要的引导作用。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后发现,我国股市的个人投资者虽然仍存在较为明显的过度自信及羊群效应现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善,锚定效应和政策依赖效应较为明显,且产生这些效应的心理因素无法避免,投资者只能通过提升对自己心理意识的认知并加强自身对投资分析的能力来减弱自己认知偏差的程度。
(二)建议
1.对中国股票市场建设与监管的建议。
(1)明确政府在股票市场所扮演的角色位置。在整个市场中,政府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对制度的完善提供支持,而并不是通过股市这一媒介出台政策来调控经济,因此政府目前对市场的调控虽有一定必要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力度和频率。
(2)完善信息的披露制度。我国股市的参与者大部分仍然是中小投资者,属于信息获取群体中的“弱者”,因此,信息披露制度对于衡量一个市场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必须不断完善并实施与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制度,约束企业、机构的行为,维护广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非理性投资行为,同时也可以提高市场运转的效率。
(3)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监管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既能够相互制约又能够相互协调的多层次监管体制,而并不仅仅是由证监会来进行全权管理,从而造成监管的不完备性及单一性。
2.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建议。
(1)投资认知上的建议。投资者应该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认识,在制定决策时,权衡利益和风险,选择自己所能承担风险范围内的投资方案。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不断学习来储备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投资技巧,不断分析以提高自己的把控能力,不断总结以提升自己决策能力。投资者还应该树立起维护自身投资权益的意识,特别是国内的中小投资者。
(2)投资策略上的建议。个人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更好的收益,如反向投资策略,对于过去表现较差的股票进行买入行为,而对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进行卖出行为;动量投资策略,在进行交易操作前,对股票的收益和交易量进行值得设定,当股票收益或者股票收益及股票交易量同时满足设定值,那么就对股票买入或者卖出;成本平均策略,按照投资计划,以不同价格分批次对同一种股票进行买进或者买出,来达到对成本进行分摊的效果;时间分散策略,延长投资的期限,随着对某个产品投资期限的延长,市场的风险会逐渐降低,且资产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Paritosh Chandra Sinha.Stocks’ pricing dynamics and behavioral finance:A review[J].Management science Letters,2015(5).
[2]苏政豪.股票投资决策中的处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
[3]孙英博,戎姝霖.机构投资者参与度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6(25).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风险回避(RiskAver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
2、有效的市场竞争。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1、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2、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三、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四、股票基金投资策略
1、股票基金的特点:
①与其他基金相比,股票基金的投资对象具有多样性,投资目的也具有多样性。
②与投资者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相比,股票基金具有分散风险。费用较低等特点。对一般投资者而言,个人资本毕竟是有限的,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种类而降低投资风险。但若投资于股票基金,投资者不仅可以分享各类股票的收益,而且已可以通过投资于股票基金而将风险分散于各类股票上,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此外,投资者投资了股票基金,还可以享受基金大额投资在成本上的相对优势,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获得规模效益的好处。
③从资产流动性来看,股票基金具有流动性强、变现性高的特点。股票基金的投资对象是流动性极好的股票,基金资产质量高、变现容易。
④对投资者来说,股票基金经营稳定、收益可观。一般来说,股票基金的风险比股票投资的风险低。因而收益较稳定。不仅如此,封闭式股票基金上市后,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在交易所交易获得买卖差价。基金期满后,投资者享有分配剩余资产的权利。
2、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3、根据投资风险与收益的不同
投资基金可分为成长型投资基金、收入型投资基金和平衡型投资基金。成长型投资基金是指把追求资本的长期成长作为其投资目的的投资基金;收入型基金是指以能为投资者带来高水平的当期收入为目的的投资基金;平衡型投资基金是指以支付当期收入和追求资本的长期成长为目的的投资基金。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
【关键词】模拟炒股 投资心理 投资行为
一、 引言
在世界金融证券化趋势的影响下,证券投资学成为当代金融学主要的研究领域。经过二十余年岁月的洗礼,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高等院校证券投资学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原理与投资技巧基础上,强化证券投资实务教学以提高其证券投资分析能力。目前在金融专业证券投资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注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的分析,而往往忽视投资心理分析。本文拟采用心理学、行为金融学理论,阐述并分析了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学生在证券投资模拟实验中投资心理与行为特征,针对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高校证券投资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二、学生模拟炒股的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一) 教学条件
1.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期货与股票模拟实验室
配有国际化专用多媒体U型阶梯式教室以模拟体验,丰富而完备的各种软件系统为模拟交易保驾护航,譬如:安装卫星接收设备同步接收深沪证券交易系统,购买互联网国际国内证券交易投资咨询信息、证券实验软件(世华金融教学系统)。
2.提供人均模拟炒股资金50万元
采用T+1交易方式,但不实施增发、配股、分红派现与收资本利得税及利息收入与支出政策;多种方式师生交流,如问卷调查、开放教学网站的股票投资论坛栏目,开展投资咨询及学生间交流互动;师生开通微博发表投资策略、传道解惑、交流投资心得。
3.投资心理特征分析
我们将2006年-2012年暑假短学期(每年7月-8月期间的3周,计15个交易日的投资期限)证券投资模拟实验课进行了统计;发现与实盘操作相比,模拟炒股的心理特征表现为:
(1)因为用得是模拟资金,盈利或亏损并不会影响个人财富,最多只会影响到学生的实验业绩与排名,所以大多数学生是在一种放松的心态下操作的。
(2)部分学生有炒股经验并较高收益率,存在过度自信心理。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递交一份推荐1只股票的研究报告,并预测在交易期的涨跌。实验发现,处于牛市时预测只有43%是正确的(稍低于预期的几率水平),但平均的信心评分达到了63%;处于熊市时预测38%是正确的(低于预期的几率水平),平均的信心评分达到了56%。对于在两可判断中准确度和信心间的对应关系,基本符合心理学专家(Lichenstein,S.和 Fischoff., 1977)的研究结论:当准确度接近几率水平时过度自信达到最大;当准确度从50%增加到80%时,过度自信会随之减少;当准确度超过80%,人们通常会变得不自信。换句话讲,在准确度达到80%左右时,准确度和信心之间的差距最小,当准确度偏离这一水平时差距就会逐渐变大;心理学研究(Barber B. 和Odean T.,2001)还表明: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过度自信和过分乐观,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进行频繁交易。如果男性比女性更加过度自信,那么他们的交易量应大大超过女性。我们发现,在研究的样本中,男性进行的交易量确实要比女性多41%。
(3)在模拟实验中常见的影响投资收益的以下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投资收益。a.急功近利心理。有的学生对收益的目标定得很高,往往不是想着如何努力学习技巧与提高水平,而是总想着如何以小博大、更快的获利,但现实市场又往往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致使其更多的灰心失望。b.偏听偏信心理。有的当听到股评的言论和其想法一致时,就认为股评正确,否则就采取排斥态度。其实,他们听股评纯粹出于寻求心理支持的需要。c.盲目攀比心理。有的喜欢打听别人获利多少,如果获利比他少或操作失误,他就得意洋洋;如果别人战果辉煌,他就失落压抑;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炒股心态。d.逃避现实心理。有的一旦被套牢后,就对股票不闻不问,既不乘反弹时轻微止损出局,也不积极研究换股或补仓等策略。因为他们不愿面对亏损的现实,不敢担当失败的责任,结果往往是套的越来越深,亏损的更趋严重。能否有效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将关系到他们在股市中成败的命运。所以,教师必须加以关注并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
4. 投资行为特征分析
(1)由于模拟股市中持有现金不带来利息,导致学生倾向于把全部资金买成股票, 以提高投资回报率;
(2)为了在收益率排名上取胜,即达到高于平均收益的水平,就少选几只股票;
(3)由于存在盲从心理,大多数学生在股价上涨时盲目追涨或在股价下跌时恐慌抛售,交易过度频繁,具有显著的非理性的从众效应和羊群效应。而因为交易频繁造成男性人均收益减少超过4.3%,而女性为2.2%。股市既是一种投资活动,又是一种心智活动,因此它很具刺激性。但是,若把刺激转变为频繁交易,就会患“市场病”。因为在多头行情中,多数股票都会涨一段时间。若频繁交易,就会因小失大,使人失去方向感和趋势感。而在空头行情中,多数股票都会跌一段时间,此时若频繁交易,就如刀口舔血。
(4)在投资方法的应用上,不注重价值投资,大多数迷信技术分析方法。尽管一些学生应用市盈率、市净率等相对估值方法来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也有极少数精通会计的学生会关注并应用现金流量折现法、经济附加值法等绝对估值法计算公司价值,但大多数学生热衷于技术分析。中国目前属于弱有效市场,存在所谓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行政干预——政策市与庄家通过大量资金的流入流出来操纵——资金市,会对学生的投资心态产生直接的影响;从投资理念角度,长期来看上市公司适合于价值投资,但对于短期模拟炒股来说学生认为技术分析有效的占绝大多数。
5.投资效果
处于不同市场期模拟实验收益率各不相同:2006-2007年处在牛市,2届实验班人均收益率22%;2008-2010处在熊市,3届实验班人均收益率-18%;2011年-2012年处在牛皮市,2届实验班人均收益率为-5%。另外我们根据每一届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股市论坛的不完全统计,投资收益率符合牛市盈利、熊市亏损、牛皮市盈亏不一的规律。
三、建议
(一)思维比心态更重要
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准确研判行情趋势,每次操作都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既不存在着类似赌博的侥幸心理,也不存在漫无目标的焦急浮躁心理,更不会出现操作失败的懊悔心理,可以克服许多难以克服的错误心态和心理障碍。要让更多的学生理解证券投资行为的群体心理学原理,采取“逆向思维”的操作方法。譬如,在实战中如果发现底部图形出现在股价所处的顶部,顶部图形出现在股价所处的底部时,则应警惕主力是否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此时只有在操作上多运用逆向思维,才能够走出形态分析中的陷阱,并获得不错的收益。
(二)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易心态
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科学的资金管理、良好的交易心态是成功投资者必备的三种素质。对于已具有一定交易经验的投资者,良好的交易心态往往比前二种素质更难培养,而且对投资成败的影响往往也更大。建议考虑以下四点方法保持良好交易心态:(1)做好市场阶段分析,厘清操作思路。牛市市况中,守仓、捂股应是操作主基调;而牛皮盘整市中,寻热点、打差价往往是理想的操作策略。对于不同类型的市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交易策略容易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良好心态。因此,投资者入市前应对近几个月的市况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一、二种交易策略。(2)研判市场热点,分析持股依据。一般股市的炒作总是围绕着热点进行的,如资产重组概念、页岩气概念等。分析市场热点亦参与其中炒作,这一策略的好处在于交易本身顺应市场氛围,投资者情绪高涨,积极进取,不必承受持非热门股票的寂寞和焦灼,容易平衡心态。不过,市场热点也具有投机性强,还应注意转换频繁等不利之处。(3)利用投资组合,保持心态稳定。为避免回调的全线踏空、挣了指数没挣钱、高位套牢后底部区域砍仓,是三类引发心态躁动的常见现象。一定程度上,通过调整投资组合可以对上述现象加以防范。
经验如下:(1)不宜轻易全线空仓,因为在避免回调风险的同时,可能会面对巨大的全线踏空的风险,如确实看淡后市,可以采取减磅并持少量绩优、成长股的策略;(2)一般只在手中持筹获利的情况下才加满仓,建正金字塔型持仓结果;(3)好股票不只一只,资金可分散到不同行业、规模、价位的几只股票上,股市常常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死守一只股票获利时固然欢心雀跃,热点不在时则要顿足捶胸了;(4)掌握分批进仓、平仓的技巧,可顺应市场,更具合理性与操作性。对单只股票上扬空间很难准确预测,获利平仓后,价格继续大幅上扬是学生遇到过的苦恼,交易心态也受到很大影响。分批获利,平仓是防范这种捡芝麻、丢西瓜结果的好方法。对于砍仓止损也是如此,若没有壮士断臂的魄力,分步割肉也能避免风险扩大,比死扛要好。良好的投资心态概括起来即不贪、不惧、不急、不悔,然而修炼起来却是难上加难,远无止境。
考虑到大陆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证券投资学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树立价值投资理念,注重基本面分析,把握行业趋势,抓住投资热点,适当应用技术分析方法,实施有效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Lichenstein, S. & Fischoff. Do Those Who Know More Also Know More About How Much They Know? [J].The Calibration of Probability Judgements, Org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7(03).
[2]Barber B & Odean T. Boys Will Be Boys: Gender,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Invest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
一、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系列与有效市场理论不相符合也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在此背景下,主要以应用心理学研究分析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理论产生了。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将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到金融学理论,据以分析金融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等动因,以此来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与问题,并尝试解释与传统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异常现象的理论。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包括:①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行动决策依据是行动的期望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行动后果为对赋值为零的中性参考点的偏离。在进行心理感受的评价之前,决策者对决策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刻画出有效的行动,选择自认为适当的参考点,并预计可能的后果。②行为组合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而非单个资产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分析上,而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这就需要考虑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③认知偏差理论。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④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特点是认为知情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在市场上会相互作用。噪声交易者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并不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而信息交易者则是严格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不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二、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认知与行为偏差的分析
标准金融在投资者心理与证券市场效率上所持的观点是投资者是理性人。然而行为金融则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人,情绪与认知偏差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并且其非理将导致市场的非有效,资产价格偏离其墓本价值。行为金融理论总结出了如下一些投资决策心理和行为过程:
1、过度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个人因素,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将差的结果归罪于外部的环境,从而不能通过学习过程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导致的过度自信和固执。最终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而降低了净收益。
2、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不能理性分析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
3、羊群行为
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构造成影响。
4、动量效应
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此外还有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遗憾,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和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及小盘股、新股效应。
5、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
6、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是人脑解决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缺乏现成算法的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决策方式,为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了进行决策判断的高效思维范式,即投资者依据“经验法则”来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情况下,人类解决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应用启发法,但同时启发式思维很容易形成系统性的认知错误,并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决策,由启发式导致的决策错误是一种系统性的、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有可能犯的错误,叫做启发式偏差。
三、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1、反向投资策略
在行为金融理视角下,采用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即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从而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的现象。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冷门股票意味着投资者对该股票的预期较低,那么在实际投资实践中,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套利的机会。那么,证券投资者就要注意,反向投资策略要在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错误时就开始投资于某些股票,而在大多数投资者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也投资于这些证券时,要果断地卖出这些股票。
2、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策略又称正反馈策略、惯性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视角下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动量效应心理的分析,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持有期(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内,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个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因此,动量交易策略所获得的利润是由于股票基本价值的变动带来的。基于价格惯性和收益惯性的策略也可利用市杨对不同信息的反应不足而获利。
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在这种方法下能使投资者各期购入股票的平均成本低于股票的平均价格。因为,在操作中投资者可每期以固定的金额去购入所选定的一种或几种股票,这样在股价下跌时买入的股数就多,而在股价上涨时买入的股数就少。所以在买入的总股数中自然低价股的数量大于高价股的数量。因此,一定时期后每股的平均成本就自然会低于股票平均市场价格。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时间分散化策略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时间会分散股票的风险,也就是说股市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因此,投资者在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切忌过于频繁的交易。
4、基于启发性偏差的投资策略
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启发式心理偏差的分析,优秀的投资者不仅应当了解市场中的投资者和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且能够避免由于自身因素造成重大大失误,以及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寻找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并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通过发现这些偏差,买入低估的股票,卖出高估的股票,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投资者发现这些偏差的最好方法是长期坚持特殊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其要点。保留长期的“投资记录”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其投资策略,使投资者会更早地认识并承认这些认识偏差,从而帮助他们控制“情绪波动”。本质上避免这些认识偏差的方法是少交易并实施简单的“购买并持有”策略,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些偏差之前投资于这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这些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
四、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分析,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并由此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证券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防止教条化,随机应变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打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果证券市场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同样的策略时,其策略效果如何体现呢?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注意随机应变。
2、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
3、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
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具有共性,但同时也具有特殊性。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应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而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
关键词:大学生;证券投资;投资倾向
1 研究方法
首先明确大学生投资股票结构,高校才能采取合适的措施。本次调查采用了实证分析,该调查在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类专业2003级-2006级学生中进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将对象锁定在特定的青年群体--即大学在校本科生,样本的选择是经济类专业03-06级本科学生,针对专业性较强,并以调查所得数据作为依托和根据,运用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中的离散选择模型整理分析数据试图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在校大学生对投资股票的整体认知情况。
(2)参与证券投资与否是否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有影响。
(3)在校本科生中哪个群体的证券投资潜力较大。
2 在校大学生投资股票整体情况分析
其中,从“你是否会因股票涨落而情绪波动”的问题调查结果来看只有29.4%的学生选择“亏了会情绪低落”,其余71.6%的学生都能够“很快平复情绪”或“会保持平常心”,以端正、平稳的心态去应对涨跌。此外,影响大学生投资股票的重要的因素还有:投资的获利性高(36.88%)、 能力得到提高(46.88%)。所有接受调查的有过投资股票经历的学生均认为投资证券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对生活影响不大。
对于没有过操作股票经历的224位学生,担心“亏损”是导致他们没有进行证券投资的主要原因,占71.73%。这些学生不参加股市的主要原因还有:知识未达到操作水平(61.2%)、经济资源受限制(61.18%)。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投资与大学生收入水平明显有关,大学生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每月提供的生活费和兼职收入,可支配收入不多,因此对价格比较敏感。
3 对大学生证券投资情况数据的回归分析
以上是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研究利用Eviews3.1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模型设定。
由于调查所得的数据是横截面数据,并且对于是否选择证券投资的决策只有“选择”和“不选择”两种情形,所以是一个对应变量定性的问题,选择Logit模型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该研究中还将收入、年级、性别及家庭状况引入模型,作为影响大学生是否进行证券投资的四个关键因素。
在本模型中,由于考察了四个变量的情况,并且其中年级、家庭状况和性别这三个变量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状态,所以需要引入虚拟变量.则模型设定为:
其他。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模型中需要考虑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2)计量分析结果。
4 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对大学生证券投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在收入不变条件下,大三男生在今后进行证券投资决策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大二男生;在收入变动的条件下,大二男生进行证券投资决策的可能性较大,其次是大三男生。基于此,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炒股可行的观点,对适当开设一些投资理财的选修课,指导学生如何投资。细分培养方法,制定符合大学生各年级特点的教育方案,为更多大学生证券投资打下基础。不仅应该增强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的财务、法律知识,还应该教授一些心理学等其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并协助学生投资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纠正,从而减少了市场中的投机情绪,为未来投资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