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级教学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本质上来说,复式分层教学法,就是在学生知识基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均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并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中,复式分层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将大大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使全体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并充分地发挥出了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提高了教师综合教学的能力,而且推动了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复式分层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分层教学法,首先,教师必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不仅仅是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认知上,更是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了相应的学习障碍。其次,教师要承认只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学好与计算机有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展开复式分层教学。
2.1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角色转变
复式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要求教师积极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且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知识的领导者、权威者,而是学生全面展开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协调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一味地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全面实施“多元化”、“开放式”的个别化、多层次的教学。同时,在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感受,积极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必须做好有关分层教学的宣传工作,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分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各层次中计算机教学的活动、内容以及目标和方法等,以避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负担,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不断进取,以获得共同的发展。
2.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处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或是测试的形式充分地了解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水平,并将其分为四个层次,即完全没有基础、基本能够操作、操作较熟练以及操作很熟练,进而根据计算机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对具体教学目标进行设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操作较熟练的学生,其知识目标应该是较快地掌握基本的操作,而在能力目标的培养上,应该是重点培养其操作技能,以进一步引导其向操作很熟练的学习群体发展,且在实践操作方面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拓展与提高。例如,在教授《Word小板艺术排版》时,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实际,将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即完全没有基础的学生只要能够跟随教师完成所有操作就可;基本能够操作的学生则在教师讲解完成后可较快完成效果图;操作较熟练的学生,不仅需较快完成效果图,且需保证2小时内完成;对于操作很熟练的学生,则要求其能够给出设计方案,且在1.5小时内顺利地完成效果图。这样,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将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成就,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3结语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市场;技能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且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有重大作用。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就工业化进程而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到依靠人力资源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资本经济增长的影响往往大于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造成企业注重劳动力价格而忽视劳动力素质,甚至企业在减员增效过程中,为了减少支出,出现减技术工用普通二,减高工资用低工资现象。“先培训后就业”和“持证上岗”喊了多年却难以真正执行、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我国是典型的先进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劳动需求具有无限倾向。无限劳动力供给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卒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结果。同时,人口过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机构改革,也是形成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现象的长期存在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苛刻的外部环境。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家庭往往把读书当作子女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并不是把教育当作一种就业的手段。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有一技或数技之长的技术型劳动者、无法满足这种读书出人头地的心理需求,这就是很多学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原因。就当前社会用工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用工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得大学本专科生干一些中专生也能干的工作。这种“高才低就”现象不仅给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对整个劳动力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从投资和收益的角度来分析,个人教育成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费用,二是学生效弃的收入。教育费用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拨出的经费,二是个人负担的学费。学生估价自己受教育后的收益分为个人未来较高的收入和个人未来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个人未来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实际上就是学生花费了较大成本,难以获得较大收益的原因。
2.不合理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教育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教育资源不足本身并不是主要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在1997年按年龄段(该年龄段一般来说学生已经高中毕业)小学毕业生占28.6%,初中毕业生占51.5%,即80.1%的人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职业培训就进入了就业岗位。在我国这种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教育结构环境下,一旦整个教育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教育结构应是在普九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学术教育,质重于量;职业教育应侧重技能教育,使之成为多数人就业的手段。从社会全面发展角度来看,培养人才应注重大部分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仅把有限资金完全用来为培养高级学术人才作准备。
3.近年来,在中等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下,盲目放开管理,无限制补充低水准生源,导致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严重,造成大量的无效教育,队而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专业结构应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相适应,并不是高水平人才资源越多越好。目前“高才低就”现象就是教育资源无效配置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我国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企业中经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工人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中职生就业普通困难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教育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特点,现在的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效量要适应的是三、四年后的市场需求。而很少有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预测。更为严重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使得各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招生恶性竞争。特别是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各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课程、计算机专业等热门学科,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教育质量下滑,招生困难与就业困难互为因果、相互推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就业困难本身就是社会对目前教育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价。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一是职业学校招生因难制约了学生素质,加上对教学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相激励机制,造成毕业生质量滑坡;其二是大多数学校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技能放在首位,没有突破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其三是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使得教育质量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其四是社会力量办学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质量约束。
二、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给自己正确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为课堂。以市场作为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根据社会需要组织教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
1.中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培训基地。从经济角度看,失业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从社会角度看,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把制约经济发展的失业人员转变为新型的人力资源。解决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从创造就业岗位入手,更重要的是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从培养失业者技能入手,实行“开放式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劳动技能不适应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所产生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我们应学习德国的经验.把失业救济与转业、转岗结合起来,失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否则不能给予失业救济与补贴。
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大市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把几亿农民培养成懂技术、懂经济的现代化农民,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市场。农村教育在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应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农民上农业学校不举行入学考试,不受年龄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在市场规律指导下,以培养实际农用技术为主。农业实用技术教育有很大的外在效应。因此,政府应把农科类职业学校当作公益事业来办。
2.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要以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主。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轨制,把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联系起来,其中以企业的操作技术为主。学生在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以企业学徒身份学习操作技能,在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以学生身份学习技术理论,一般学生每周四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技能培养,一天在学校学习理论课。在学徒期间企业发给部分工资。德国经验对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有很大借鉴意义。
职业教育应把社会引进课堂。香港职业教育一大特色是请知名的商界人士参与策划及组织教学工作,课程的设置总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科专业的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注重操作技巧,使教育与训练结合起来,学生一毕业就是熟练的技工或技术员。香港的人才培训突破了普通教育模式,不图形式,不囿“文凭”“学历”,从实际需要出发,讲求培训实效,真正做到学用一致。大陆中等职业教育应学习香港经验,把社会引进课堂,和市场全面接轨。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露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1.根据国外经验,我国应制定法规对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一律实行强制性2—3年职业培训,没有经过岗前培训一律不得就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延续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缓解目前十分严重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用英语;分级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2013学年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SZK2011C003]。
作者简介:梅晴(1982―),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二语习得等。
笔者经过查阅和总结相关的文献资料,有关高职院校分级教学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不少,但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的教学。而分级教学在高职院校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少有尝试,并且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也是浅尝辄止,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对教学质量评价也没有标准和要求,本文作者拟根据在我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实施的分级教学,研究建立出更好地符合高职英语专业教学要求的专业分级教学模式,为更好地开展专业英语的教学探寻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一、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的实施
十余年来,分级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上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探索分级教学在高职英语专业的应用,研究建立出更好地符合应用英语专业教学要求的专业分级教学模式,我院外语系对2012级应用英语专业的135名新生展开了分级教学实践。该模式从我院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因材施教而展开。在教学理念、班级组建、教学要求、教材选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考试评价上都要尊重个体差异,以期提高班级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
1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的调查
2012年9月,课题组成员利用新生入校军训期间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对2012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以及分级教学的态度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35份问卷,回收了135份,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为948%。
通过在2012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以及师生座谈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各教学班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就存在着有些同学“吃不饱”,有些同学“吃不了”的现象;大部分同学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习感到茫然,对于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以及语音、词汇、语法的英语能力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问题。
调查与访谈结果说明分级教学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上的实施也是势在必行。为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在系部领导的支持下对2012级新生进行了分级教学的正确引导和宣传,介绍了我系分级教学的策略、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效,得到了2012级应用英语专业大部分学生的拥护,使我们即将进行的分级教学实践得以顺利开展。
2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的模式
(1)入学分班,分层教学。
学生分级主要采用尊重学生的专业意愿和实际学习水平,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动态原则。招录新生时,我们将学生意愿和高考英语成绩相结合,择优录取应用英语专业的新生。入校后,我校外语系根据学生高考英语的单科成绩制定出划分班级的分数段。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分班教学:A班(2012级应用英语一班)为基础较好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20% ;B班(2012级应用英语二班)为基础一般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50% ;C班(2012级应用英语三班)为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30%。为了鼓励各层次的学生积极上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我们实施分级教学的动态管理,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测试结果,调整学生的分级层次,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
(2)确立分级教学的目标。分级教学的核心是设计好不同教学层次的教学目标,明确各个级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真正实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A班:提高班。“课证赛”制教学,进行提高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加大听力训练和口语交际。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考取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演讲比赛”。
B班:常规班。依据教材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注重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四级及A级通过率。
C班:补习班。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为主要教学内容,并辅以教材内容。以简单的听说为突破口,逐步加大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A级通过率。
(3)明确分级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们按照上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各班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开设后续英语课程或实用选修课程来保证专业特色。在听力、口语、词汇、阅读和写作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A班的课程从《致用英语》系列教程第二册开始。辅之以四、六级考试训练内容,满足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要求。
B班选用《致用英语》系列教程第一册。增加课外阅读和听说训练,扎实地打好基础,保证学生顺利通过A级。
C班选用《致用英语》系列教程第一册,教学进度适当放缓。辅导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对高中英语知识进行补缺,逐步展开大学英语知识体系,最终使学生向A级过渡。
针对各级别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A班可以实施以行动导向理念下的各种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训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和工作过程教学。在B班主要实施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如:翻译教学法、交际法等,根据情况也可以运用A班的某种教学法。在C班也是实施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不断的强化练习来巩固英语基础知识。
(4)实施不同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模式下,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班级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实行分级测试,严格按照各层次教学目标科学统一地命题,分类考核。在A班加大过程评价的比例,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小组活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记录等学习效果,兼有以考带教的内容,以证代考的方式做好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的实效分析。
二、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的成效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应用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下,我们对各层次教学班级明确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制订了不同的培养计划,提供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进度,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授课老师有针对性地教学,使各班学生都感觉学有所获,体会到了学习成就感,A班实验班学生在英语口语上得到了很大的突破,B班学生英语基础更加扎实,很多学生打算通过考核进入A班,C班同学课堂上感觉没有那么吃力了,英语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实践表明,采用分级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不少基础差的学生改变了在自然班里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在相互竞争中更多的学生看到了差距,找准了努力的方向。而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敢怠慢,生怕被后来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因而学院上下形成了空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的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2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实施分级教学,就是要为各层级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最佳学习资源,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效果。对英语任课教师来说,有利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准确把握、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他们上课时不必再为如何“头尾”兼顾而大伤脑筋、大费时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而非组织课堂教学上。
调查显示,我院90%的应用英语专业任课教师认为,英语分级教学为他们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劳动;87%的英语专业任课教师认为,分级教学使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和教学特点分配教师资源,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长。
三、问题及反思
我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的分级教学实践表明,分级教学模式同样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进一步改进。
(1)分级标准过于单一化,缺乏科学性。分级教学班是系部入校时按照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而划分,不排除学生高考发挥失常或失真的情况,所以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些同学跟不上、有些同学“吃不饱”的情况,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使得分级教学很难全面深入的开展。建议按照学生高考英语单科结合入校后英语水平测试成绩而分班,这样会更加科学和合理。
(2)分级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没有体现明显的梯度性。不同级别的班级选用同一套教材,只是在章节内容和讲解深度上有所差异,目前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和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建议以后在教材选用和考评方式上能有所差异,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3)分级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要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和工作量,同时对老师的心理素质也是个巨大的考验。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下来,授课老师认为教授A班课堂气氛很活跃,授课很轻松,但是C班的授课就很吃力,不同班级的授课反差比较大,授课教师还应做进一步的心理调试。
总之,我院外语系分级教学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模式的理论形成和实施,不仅对本专业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发展,对其他专业教学也可以提供参考价值。此理论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衡量有了具体的量化要求,操作性强。各专业学生进入专业门槛后看到目标,可以清楚了解自己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的学习程度,能够看到自己的前途。专业教师不再穷以应付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看到教学结果,管理者也可以看到教学效果,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项目教学 药学专业 GSP实训 项目设计 项目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77-02
1 项目教学法教材的设计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思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不仅是知识能力或专业能力而是涵盖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项目教学的特点,我们在《GSP实训》教材的设计时,以《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中药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药房药品经营的过程来设计项目任务,每个项目以每岗位的操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思路。学生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突出技能要求、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操作性和适用性,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在学校就成为社会人,实现零距离就业。
2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据项目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在GSP实训中,,教师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在教学实施中,我们按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分五个教学阶段完成。
下面以项目一中的任务一采购药品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项目名称;采购药品。
第一阶段:确定项目任务,让学生明确本次课要完成什么样的事件。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按照药品采购程序,到合格的供应商采购药品一批。
第二阶段:进行项目分析,要完成该项目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通过学习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1)供应商(首营企业)应该审核的内容及程序。
(2)首营品种审核内容及程序。
(3)药品采购合同的基本内容及签订合同的注意事项。
(4)购进记录的内容及正确填写。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信息收索、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应变能力。
第三阶段:实训任务分级,并设计项目操作计划:
对于不同的供应商以及不同类的药品审核的内容不同,如下给出虚拟给出若干采购任务,大家分组讨论(每小组抽取一个工作任务),并设计操作计划。
(1)春季感冒盛行,到长沙双鹤药业采购抗感冒药。(该企业为收营企业)
(2)到湖南湘中制药有限公司采购丙戊酸钠糖浆。(该品种为首营品种)
(3)云南白药创可贴数量不多,需继续采购。
(4)本药房需采购抗菌消炎药氨必仙。(该药为进口药品)
第四阶段:项目实施。
(1)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资料的收集。
相关法规知识,药品采购所需的所有文件及记录,首营企业合法性证明资料及首营品种合法性证明资料。
(2)项目组的产生。
由教师帮助学生分组,要求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地搭配;男生、女生尽量搭配;不熟悉的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组;性格不同的尽可能分到一个组。
按照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最好为5~6人一小组。每人均承担下列6个角色中的一个:
(1)采购计划人员;(2)采购部采购员;(3)质量管理员;
(4)质量管理部经理;(5)采购部经理;(6)主管业务总经理。
让每个项目组民主产生一位项目负责人。
该负责人要负责整个项目,从项目规划,到人员分工,到每个实验情况,到综合测试,直至最后总结汇报。
(3)项目实施步骤。
明确项目任务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制定采购首营企业的审核首营品种的审签定购进合同实施采购填写、整理记录。
第五阶段:进行项目总结、项目评价。
(1)实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要写出你所完成的部分遇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你是如何解决的,把判断、分析以及解决过程要记录下来。
(2)本小组自我总结。
实验有哪些收获,通过实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另外也是指出你还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有哪些疑问,等等。
(3)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见表1)。
(4)根据以上情况写出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可以一组一份,也可以每人把自己做的写出来,项目负责人最后整理,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训报告。
(5)教师总结。
根据各项目组完成过程的具体情况,指出做得好的地方,同时,还要指出问题所在,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讲评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总结能力等。
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做”中学,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项目教学的实践总结
(1)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与效果。
通过以上任务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学生若想顺利完成任务,首先要看了解相关的知识,因此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使他们感到了知识的真正用途,再者学生各自担任角色,各施其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再者学生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学习知识,由于这些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知识时,学生是非常专心的,学习效果也就特别高。最后完成任务后,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功感。
(2)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基本上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好坏与他人关系不大。在实训课堂里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个人都要独立完成一部分任务并比试高低,他们是一种竞争关系,但同时由于个人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他们要想完成工作任务,就必须在工作中和他人合作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因为在初学阶段学生如不和别人探讨,是很难独立完成一个合格的任务,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这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4 结论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GSP实训》解决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让使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别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能带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完成任务,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任务的完成,学会了在实践中思考,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将所学固化为自己的知识,终身难忘。
参考文献
[1] 陆发芹.项目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中的应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0).
[2] 王美芹.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5).
关键词:技校学生;应用文写作;教学
目前技校学生语文基础之差,应用写作能力之低,实在令人担忧,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借条、请假条都写不好。应用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未来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然而和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形成强烈反差,技校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却令人很不满意。下面就教师在应用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应用文作简要的阐述。
1 技校学生的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 学生方面
技校学生因自身原因,语文水平较低,写作能力差。在写作应用文时,经常出现常识错误,如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错别字,病句、语言不通顺、逻辑混乱等,甚至有时基本的事实描述不清,不遵循基本的写作规则。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薄弱,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受诸多因素影响,他们的写作思路也较为狭窄,缺乏对素材的提炼和再加工能力。另外,技校学生主要以学习技术为主,对基础课程普遍不重视,认为《应用文写作》和技术无关,提不起学习的兴致。
1.2 教师方面
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因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并没有或者较少在其它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经历,对于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有些实际应用的细节问题自己没弄清楚,也很难教得深入浅出。如果讲应用文的结构,很多文种都差不多,几句话就讲完了。如果讲写法,因为自身缺乏体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效果不好。
1.3 教材方面
现使用的教材缺乏针对性。由于学生专业不同,未来进入的行业不同,对学习文章的类型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材应体现专业或行业的特色。对于不同技校应用写作类教材的编写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端正态度,从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在中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对写作有误解,认为写作是为了语文考试获得高分,而更多的技校学生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事实上,应用文作为用于一切实务的一种文体,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师指导学生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它能满足每个学生开发职业生涯中可持续性发展的各种能力的需要。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要有前瞻性,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加强对应用写作知识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建构专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知识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喜爱、重视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选择“通用性、专业性”教学内容。应用文写作课程要以具体项目写作实践为导向,通过模拟工作过程建构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通用性知识、专业性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通用性知识主要是职业生活通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如掌握日常生活条据、专用书信、毕业论文、求职简历、合同文书等。专业性教学主要是职业岗位专项写作能力的培养,即按各专业人才走向工作岗位后必须掌握哪些相关的应用文,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突出活动方案、市场调查、合同文书等文种教学。
运用“案例——互动”教学法。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往往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听就烦、一写就错”,采用“案例——互动”教学法,就是教师精选案例,指导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写作、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加深他们对写作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案例分析是学习应用文写作的一种主要方式。首先教师要收集有针对性、典型性的范文案例,形成应用文写作模板。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进“文种味”判断训练,让学生“对号入座”选准文种,在充分理解掌握案例后,学生能按照写作模板一步到位规范撰文。最后教师将案例的启示推广到一般事务中,引导学生从特殊走向一般,将文种能解决的问题及写作要求提炼总结出来。每讲完一个案例,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讨论及时整理出来,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错误的观点)归纳到一起与案例分析过程存入资料册。使以后的案例教学更加完善。
加强日常写作练习。练习要练得有模有样,而不是简单的留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练习还要有例文,给学生提供写作模式和技法都比较典型和规范的文章,以便于模仿,参照。对学生完成的练习及时进行讲评,评要评得有理有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技术的评价,对写作模式的规范,写作程序的合理、写作规则的遵从、写作技法的运用等进行总体评价;二是对构成应用文要素的评价,即应用文的主旨、材料、结构和语言的评价。
实施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应用写作职业技能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讲授和精心设计、组织电子应用文办公网络课程教学活动,搭建网络化实时在线写作课堂练习,课外综合写作实训与考试等平台。让学生能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电子应用文拟稿、核稿等撰拟发文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分级目标
对技校学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为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为各专业的学生制定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完成较低目标,把文章完整地写出。对于技校学校,这是应用文写作应达到的最低水平。其评判标准是:由标题、若干段落或若干部分构成篇章,并且符合一定的字数规范,事项基本清楚。
其次,完成较高目标,把文章写对。这是技校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要求。应用文写作应符合体式规范、格式规范和语体规范、符合政策法规、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
最后,力争完成最高目标,把文章写到位。这是技校学校较难达到的最高要求。要求应用文写作核心突出、内部关系协调、政策法规与现实情况对接程度高,内容无遗漏,语言规范流畅。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写作综合性强,关涉到众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因此,提高技校学生应用写作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但只要教师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建伟. 应用文写作教学观念的系统认识. 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院报,2008(11).
[2]高彤心.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应用写和职业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应用写作. 2012(01)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56—04
[作者简介]郝娟,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广东佛山 528225)
一、分层教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或称分层次教学,也称为分级教学。其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从三方面进行了“因材施教”:一是针对学生学业程度的高低不同给以不同的指导;二是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挥其特殊才能;三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缺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补救,做到对症下药。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国后来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学者韩愈、明朝教育家王守仁、清初学者王夫之等都继承、弘扬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也孕育了分层教学的理念。
而作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则产生于实行了三百余年班级授课制的西方国家。它的雏形是
纵观国内学者对于分层教学的定义,表述不尽相同,但意思大同小异。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1868年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在圣路易州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之后,国外分层教学经历了初步发展、衰落和沉寂、恢复、繁荣与多样化几个阶段。在我国,民国时期,受国外分层教学思想影响,一些分层教学形式如道尔顿制、文纳特尔制和设计教学法等得到了实验和推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的招生考试制度的出台使各级各类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也推动了国内分层教学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寻求理论依据、进行新型分层教学试验阶段和改进、传播、丰富分层教学阶段。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参考,笔者把国内外分层教学的发展情况做了归纳。
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它具有差异性、全体性、全面性的特点。差异性指教学应考虑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全体性指教学要考虑全体学生,实施适合各层、各类学生的学习,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全面性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体现层次性,具有针对性。分层教学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班内分层”(隐性分层),就是教师在同一个班级内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能力不同而进行不同广度和深度的教学;二是“走班式分层”(显性分层),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
除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外,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解析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陈琳霞从教育学、语言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即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从经济学中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的效用差异理论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教学重视教学的针对性,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经过分层教学实践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分别在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过关率上都比往年有较明显的提高。同时,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慢班”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胡冰霞等调查发现58%的普通班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学习动机、目的及需要作为分层标准。
三、实施传统分层教学模式的效果和启示
(一)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直接原因
为了说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程度,笔者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我校对2010级非外语专业学生英语高考成绩进行了描述统计,分别得到来自普高、职高和中专
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各级各类高校通过基础课程逐渐反映出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在加大。一些研究者对基础性课程的分层教学进行了研究,如罗周湘等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大学数学分级教学的可行性。目前,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在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实施过或正在实施。笔者抽取近期在国内公开发表的30篇有关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论文,涉及本科院校的有15篇,其中有3篇是纯理论分析,它们没有涉及分层教学模式类型,非材料研究的有13篇,实证研究的仅有2篇。另外涉及高职院校的有15篇,均为非材料研究。笔者在对上述论文进行分析后。从中可见,研究类型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分层教学以显性分层模式为主,而且三层式分层(指将学生按照英语测试水平分为快、中、慢三个层次)占了主导地位。研究者多从理论角度分析分层教学,而少用实证手段说明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和问题。笔者还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英语分层教学,层次的划分均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标准。毕业生英语成绩的全距、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分数和标准差。从中可以看出:(1)学校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的学生(1854人),占总生源人数的99.3%;(2)普高毕业生英语高考成绩全距最大,达到111分(最高分是128分,最低分为17分);(3)普高、职高和中专毕业生英语高考成绩的标准差都在20分左右及以上,离中趋势大,英语水平差异大,此与蒋燕玲对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四所高职院校330名入校新生英语高考成绩的调查结果一致。此外,我们也对不同系别三个专业的英语高考成绩进行了叙述统计,它们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均接近于总人数的平均值(65.99)和标准差(21.13),说明全校非外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分化明显,为英语分层教学提供了直观的可行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性和不同基础学生对英语的接受能力,我校在2010—2011年度对2010级公英学生实施了走班式的英语分层教学。以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为标准刚分为两种班,90分以上的在A班(提高班),90分以下拘学生在B班(普通班)。分层教学实施两个学期后,我们就学生对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00份,通过人工统计和EXCEL软件处理,得到的结果。
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外部动机占了主导地位,选择外部动机的A班学生比例和B班学生比例分别达到86%和92%。B班对英语学习的消极态度比较明显,认为学习英语是因为英语课是必修课的学生比例占到B班总调查人数的49%。以大学英语四级为英语考级目标的学生居多,而英语基础较好的A班学生倾向于四级的则更多(占52%)。学生普遍认为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是英语教学中最大的问题,相较与B班,更多比例的A班学生(62%)认识到学习内因对学习的重要性。此外,分别有16%的A班学生和23%的B班学生认为班型(80—90人)较大是英语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
2.A班大部分学生认为分层教学能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占61%)、能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占61%)、能强化学习英语的动机(占58%)、能减轻学习英语的压力(占57%);而B班大多低于50%,只是在减轻学习英语压力上,有过半的学生(占51%)表示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减轻学习英语的压力。
3.学生对分层标准集中在学生英语基础和学生兴趣上。同时A班和B班相比较,A班学生稍偏向英语基础,B班倾向学生兴趣。总体上,学生对应用英语班(以考级为目的)、基础英语班(补基础)、实用英语班(专业英语)、趣味英语班(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选择较均衡。同时,A班选择实用英语班和应用英语班的学生比例较大,B班选择趣味英语班和基础英语班的学生比例较大。
(三)调查结果带来的启示
1.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英语学习兴趣不高,要求我们在学生人校后尽快想办法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巩同其英语基础。
2.社会对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认可使其成为较多学生的英语考级目标,学校应该向学生提供相应课程以帮助他们过级。
3.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班型大对英语教学不利,尤其对英语基础不好、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大,这要求我们应以适度的班型进行课堂教学。
4.分层教学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所起的积极作用要大于它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以英语水平为分层标准的传统分层教学形式对英语水平较差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这点和申球元的研究结果相似。
5.教学分层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英语差异性,还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多元化需求。所以除了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作为分层标准外,还应该考虑如何把学生的兴趣及需求作为分层标准以构建新的分层教学模式。
四、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新模式的建构
依据上述分析可知,打破单纯按学生英语成绩分层的传统是本文建构新模式的关键。非外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英语分层教学分别按照学生英语基础和学生兴趣及需求实施分层。分层操作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分层: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材分层(包括教学内容)、教法分层和考核分层。
(一)学生分层
一年级实行隐性分层(班内分层),按照学生的英语成绩高低分为A组、B组和c组,即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二年级英语分层教学实行显性分层(走班式分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实用英语班、应用英语班或趣味英语班,如果趣味班中出现英语水平差异大的情况,我们在趣味班中再按照学生最近一次的英语成绩高低,分为趣味A班(高分)和趣味B班(低分)。
(--)目标分层
一年级班内A组、B组和C组的能力目标分别为英语听说读写译、英语听说读写和英语听说读;二年级应用班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目标,实用班以专业英语为学习目标,趣味A班以职场社交为目标,趣味B班以简单的日常社交为目标。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分层
一年级的教材使用高职高专综合英语教材,教学内容针对A、B、C三组要求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c组:教材的基础核心内容;B组: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侧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A组:以单元内容为中心,进行知识拓展,强调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二年级因分班性质不同而采用不同性质的教材。应用班使用大学英语四级辅导材料;实用班使用高职专业英语教材,如《IT职业英语》、《电子商务英语》、《物流英语》等;趣味班针对学生的情况和特点采用相应教材或自编教材。
(四)教学方法分层
一年级教法的分层主要体现在课堂任务、作业和辅导等方面的分层。例如,练习要设计成低、中、高三个层次,即采用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找出学习困难的症结,检查他们在知识上的缺陷和漏洞。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学习上,要对他们加强“监控”,确保他们不掉队。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学法指导,不断激发并强化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于优秀生,主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书本知识掌握较好的前提下,指导他们阅读课外书籍,拓展文化背景知识,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和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二年级要针对各班不同的教学目的使用各自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班以PPP教学法和(或)讲授法为主,实用班以PPP教学法和(或)任务型教学法为主,趣味班以交际教学法和(或)任务型教学法为主。其中PPP教学法是演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production)三个英文单词首字的简称,PPP教学法把语言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演示一操练一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呈现和操练让学生掌握,然后再让学生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进行假设交际,从而达到语言的输出,形成学习成果。
[关键词] 医学检验;四年制本科;实习带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94-02
“检验医学”是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1],不同于被动向临床提供所需检查结果的辅助科室性质的“医学检验”,所以需求是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而不是技师型。10到12个月的检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环节。2012年9月,教育部将医学检验(101001)[2]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改为医学检验技术类、四年制、理学学士学位。这一改变恰恰体现了现代医学检验本科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五改四”的这批技术类实习生将于今年暑期进入临床实习,如何培养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学生需要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工作者考虑探讨。
一 科室领导层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教学组,择优选拔带教老师;实行专人专岗负责制,进行有序的组织和分级管理
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副主任分管,总带教老师承上启下进行统一安排。各专业组选一到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技师作为专业组带教老师,具体落实专业指导、密切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条件的科室甚至可以实行“一带一”带教模式。教师平时工作中的慎密求实、从容熟练潜移默化的教导了学生,同时教师们由于带教需要,就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准,对个人及科室都是极为有利的。实习生人数多的科室可以在学生中选出一到两名实,帮助老师管理的同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二 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化管理;注重岗前培训,特别是要树立实习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于进入科室的一批不同层次的实习进修人员,必须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实习生进入科室的第一天,由科主任监督、总带教老师负责安排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当然包括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侧重生物安全培训[3],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不能“重测轻防”。所以科室有责任在实习生进入实习工作前上一节生物安全培训课,且在平时工作中时刻提醒学生,确保每一位实习生在整个实习阶段保持生物安全意识。
三 结合院校的实纲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次的教学计划,明确各专业组必须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
实习生并不是学会操作就算完成了实习任务,应该注重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实习生需要学会分析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不是真正所需要的、合适的、符合临床症状及诊断的结果[4],这就需要深究,牵扯到方方面面。
1 引导学生树立全面质量意识,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
质量是检验工作的生命线。每一个结果都直接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强化学生“质量第一”的观念[5]。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为了树立质量意识、加强理论学习,科室每周的业务学习中专门安排了质量控制方面的专题讲座。
2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加强学生检验基本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最近几年,越来越先进的检验仪器以及各种完善检测系统在检验科得以普及,无疑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但可能会让实习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感觉没学到知识。所以要求学生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流程,了解仪器的操作过程,提高对检验结果随机应变的判断能力,同时还加强手工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6]。
3 注重报告单的审核与签发能力培养
实习生没有权限发放检验报告,但作为一年后的检验工作者,实习期间需要学习报告单的审核与签发。本科室安排每位实习生在各专业组的最后阶段观摩老师发放、审核检验报告。具体包括结果的前后对比、异常结果复查及登记、急诊结果优先处理,危急值处理流程,检测后标本的保存,等等。
4 培养学生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注重与临床方面的沟通
检验医学已经进入了“标准化”和“临床化”的时代[7]。规范学生标准化操作的同时,注重培养临床诊断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遇到某些特殊、矛盾的检验结果时,首先要自查,保证自己的检测结果准确无误。然后主动与临床沟通,如实反映,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其标本采集是否有误、结果与临床治疗和用药情况是否相符等,做到对每一份标本负责。
四 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好本科生的论文带教工作
根据各院校大纲要求,也为了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独立的撰写论文,本科室一直重视实习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①选拔优秀的论文指导老师。②保证充足的论文写作时间。当然还需要学生利用好平时工作的空余时间。③提早落实毕业论文,改变以往不少同学因实习后期忙于考研究生、公务员、忙于寻找工作或转实习等导致无法静心写作的状况。④科室举行实习生论文预答辩,以便学生回校后答辩更加顺利。
五 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进行业务学习
必须重视实习生的业务学习,每月至少安排2次理论讲课,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理论知R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习质量,跟上最新发展状况。实习生已经学习了大学所有课程,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不适合再应用传统教学法进行业务讲座,注重“教”而忽视“学”。科室要求年轻教师与时俱进,学习并应用目前较流行的PBL教学法[8],就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作出回答,最后由教师点评,给予补充纠正并适时对实习学生的一些大胆的思路给予肯定,再由教师即时延伸和扩展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
六 制定量化考核标准,通过考核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实施个体化教学,注重考核实效
检验医学的实习相当重要,可以通过PDCA循环的实习教学模式保证质量。PDCA循环[9]就是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的顺序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找出每位实习生薄弱点,个性化教学,循环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实习生的考核很重要,科室制定了量化的考核俗迹实行千分制管理。力求公平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同学,总分1000分。比如:①各专业组业务考核满分100分(共六个专业组,满分600分);②毕业论文考核满分100 分;③业务学习考核满分100分;④医德医风考评, 满分100 分;⑤实习生出勤管理, 满分100 分。积分在800分以上者评为优秀, 701~799 分为良好, 积分在600~ 700分者为合格, 低于600分者为不合格。
七 根据学生爱好,侧重某亚学科的教育,培养专长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医学院校扩招、医院招聘标准提高等因素导致如今的检验毕业生就业困难。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将目光只瞄准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甚至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及医疗公司应该得到更多的青睐。科室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实习安排时可以根据学生爱好及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个性化的安排实习轮转。比如:对血库工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血库轮转时间加倍安排;对去医疗公司感兴趣,侧重培养学生计算机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甚至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去公司轮换学习。
综上,医学检验科早已不是简单的辅助科室,作为当今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技能应用型学科需要不断提高检验医学的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测报告。这就需要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全面,实验操作规范、动手能力强、能和临床医生平等交流的检验医学人才。所以本科室成立专门的教学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实纲、注重量化考核,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质量控制意识、基本检验操作、报告单审核及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考虑侧重亚学科的教育,同时不忘科研能力的培养。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医学检验实习带教的培养模式及新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成永平,余水花,何兴兴,等.检验医学实习生的带教体会[J].北方药学,2013,10(7):177.
[2]谢圣高,宁勇,姚群峰, 等.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12):93-94.
[3]何伟业,蓝红云,杨平英, 等.检验科临床实习带教的几点认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 2666.
[4]乔姝,雷红华,王云华.检验专业医学生实习教学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88-89.
[5]徐礼杭.临床生化室实习带教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3):3030.
[6]陈键,赵洁.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医学教育,2012,50(22):106-108.
[7]贺军涛,张彦平,尹佳锋,等.CBE教学模式在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824-826.
论文摘要: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给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3.教学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内计算机基础教材往往只分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这种粗犷式的分类,严重影响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内容,可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如果讲授photoshop相关内容可能会更有价值;对机械类、建筑类的学生,如果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以此为例只是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找到差距,找到认真实践的动力;在网络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漫无目的地浏览页面,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进行研究,则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这样的实践必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忠望,谌新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65-67.
[2]覃思乾,肖志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27):75-77.
[3]姚怡余,余益,莫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讨[J].高教论坛,2005,(1):85-87.
[4]张永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398-400.
[摘要] ARCS学习动机(成功引导)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寻找有意义、有价值的的学习活动,并努力从中获得预期的学习益处的教学方法”。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运用此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增强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性。ARCS学习动机(成功引导)教学模式在数学建模课中的运用需注意:此教学法需要和别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并且应该在实践教学起到更大的作用;教师要扮演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监督者的角色。ARCS教学模式在数学建模课程的运用中存在考核机制缺失和师生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全面推广此教学法还需进一步试点,同时完善相应机制。
[关键词] ARCS教学模式;数学建模课
ARCS学习动机(成功引导)教学模式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科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该教学模式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数学建模是一门与全国数模竞赛紧密结合的课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若学生没有一个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无疑是不行的。所以,将ARCS教学模式应用于数学建模教学无疑是可行的。
本文将从四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第一、现有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及不足;第二、ARCS教学模式的引入与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实施;第三、ARCS教学模式运用于数学建模课程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 现有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及不足
现有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有探究式 、研讨式 、分层式、模块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各有特点,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如何适当应用或是结合使用相信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以上教学模式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的,特别是一下几个方面:
1、 偏重于外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引导和激励不够。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将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讲授数学知识到是其次,发展能力才是重点。那么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教师退居到二线,学生走上前台成为主角,但是我们的教学还是偏重于外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引导和激励不够。
2、忽略数学本质与来源,就数学论数学。
上面的问题不光针对数学建模课程,它可以说是所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矛盾。我们现有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这个主要矛盾对立统一起来。无论是采用研讨式教学还是模块式教学,在整个数模教学过程中任然是从一些数学基本概念出发,以符合逻辑的推导得出要得到的结论,这固然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学到尽可能更多的知识。但是过分强调这一点,就可能使学生认为数学的完美是必然的的,这使得学生的思想处于一种僵化状态,在变化莫测的现实世界面前变得无所适从。
二、ARCS教学模式的引入与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实施
1. 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倾向性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所以在接触数模这一学科之前,要让学生明白:数学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数学建模是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进而选择适当的正确数学方法来求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数模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让学生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带来什么效应,让其体验数模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我们可以举出如下例子:我们已经发现往日方便而省时的超市已经不能再提供快捷的服务了,因为每次在超市购物后要在收银台排很长的队去等候,有时交款所花去的时间远远超过购物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可以用数学模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可以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设计调查表。通过若干次去某一个固定的超市去调查,并进行统计决断,最后解决问题,为该超市制定合理的收银机数目,这就是数学建模中的排队服务模型。
2. 环境引导。诱发外部学习动机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创造各种问题环境,设置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悬念,创造讨论的环境,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坚持情景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的趣味性,更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设置情景教学时,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实物,可以是物理模型,也可以是运用PPT等进行教学。这样,课堂就变成了一个互动的平台,使学生不断得到实践锻炼,使他们的建模知识达到应用的目的。同时,学习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3. 成功引导。诱发自我提高驱动力
成功是最好的激励,获得新知识后得到快乐的情绪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建模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数学建模知识的台阶建立ABC分级题库 ,使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模知识后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数模学习的过程中碰到难题无法解决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他们都能在数模学习中建立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那些学习掉队学生,他们容易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动力,这时老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半推半就地让他们走向成功。
4. 正确评价学生 诱发自我实现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态度、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紧密的关系。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鼓励,要想方设法找出其值得表扬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并保持积极的心态,这能充分诱发自我实现学习动机。这也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技巧为学生营造一种兴奋的心态和积极的氛围的表现,这必将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还“创造了”一种在数学建模课程的独有的测评方法……每堂课随堂测试。实践证明,随堂考试可以最大程度地将学生留在课堂上。同学们感觉到每堂课都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必须每堂课都要关注学习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而老师也可是随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给予评价和鼓励。
三、ARCS教学模式运用于数学建模课程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古人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ARCS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法有其适用范围。我们根据实践总结出ARCS教学法在数学建模课程运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ARCS教学法在数学建模课堂教学中需要和别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ARCS教学法着重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展开教学,强调的是学生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满足感来获得最大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不是以掌握学科知识为核心。学生学习动机被充分调动后,我们前面提到的数学建模的传统教学模式就可以和ARCS模式结合起来,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数学建模知识,而ARCS模式此时起到的应该是一个保持或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它应该贯穿到整个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始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一切以效果为中心,方法为效果服务,不能为了追赶时髦而单纯求新、求奇,只重视教学方法的名称,而不看重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只有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才是最好的。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风声水起的时代,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任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数学建模课,虽然重视实践,但是还是有很多理论需要学习的。理论说到底就是要讲清‘理’在哪里。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绝不能一家独大,要将各种教学法行之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更大效力。更不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后就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ARCS教学模式应该在数学建模实践教学起到更大的作用
ARCS教学法除了应该在数模课堂教学中开展外,还应该应用实践教学。
我们实践发现,ARCS教学法是进行数学建模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学生建好了数学模型,都很想在现实问题中实践一下,这个愿望是相当强烈的。进一步的,如果实际问题能够被学生所建立的模型解决,这无疑会让他们的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更大的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即使学生建立的模型不能完全解决现实问题,但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学生增加了对现实的关怀,这是非常可贵的。一位学生参与数学建模课外实践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曾因为觉得学习数学毫无用处而抱怨过,但事实上数学(建模)实践真的很有必要,它让我真正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是一个能用(数学)知识改造世界的人。”
3、数学建模ARCS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的缺失
ARCS教学法带来教师客观公正评价学生难的问题。ARCS教学法的核心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动机,这涉及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ARCS教学法中老师无疑要面临很大的压力,这是因为老师要时时刻刻观察学生,发现有学习动机下降的苗条就要赶快想办法把学生积极性再次调动起来。数学建模课堂,学生多分组多,选题涉及领域也多,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要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师需查阅大量资料,这方面的工作量是隐性的。教师的态度影响着ARCS教学模式的开展。另外,在评价方面,ARCS模式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怎么衡量,一个老师要面对众多学生,只能在总体上评价每个小组的活动,对于每个学生的评价比较困难。如何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任何一个新事物都有一个成长过程。PBL教学法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只要符合教学规律、对师生双方都有利的教学法我们都应该大胆尝试,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走在教改的前列。提高教育质量重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对教学改革的勇于探索与实践。我们将ARCS教学模式运用于数学建模课程中的尝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反馈。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学习生涯中,能让我感兴趣并全身心投入的课程(数学建模课)还是第一次遇到。在数模课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寻找资料,如何写论文,知道了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这次数模课程最大的亮点是开拓了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视野,能够将我们以往学到的课本知识加以运用,收获了学以致用的幸福感觉,也极大地缓解了我们认为学习课本知识无用的忧虑。”
ARCS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效果明显,其在数学建模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进一步试点,同时相关机制应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刁彩霞 ARCS动机设计模型及其在高校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03)
[2]姜起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肖峰,李振良.PBL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体会[J].教育与职业,2011(18):145-146.
[4]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A];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以改革的动向和趋势[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52.
[5]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80.
[6]孙冬梅;刁彩霞 ARCS动机设计模型及其在高校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03)
[7]吴宪芳.数学教育学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基本资料:
1.冯影影(1981—),女, 安徽萧县,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数学建模教学与研究。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庙山经济开发区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 邮编:430223
2.杨戟(1980—),通讯作者,男, 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硕士,从事微分几何与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文华园路8号 基础学部 邮编:430074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urse of ARCS learning motivation (guide) success teach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