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炎帝的传说范文

炎帝的传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炎帝的传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炎帝的传说

第1篇:炎帝的传说范文

人物简介 神农即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相关传说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炎帝的传说范文

关键词:陕西;茶文化;茶马互市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82—06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茶以其独特的自然功效和文化内涵,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陕西作为中国古代长期的文化及政治中心,其茶业发展同样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在茶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在对相关历史记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陕西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神农氏与陕西茶文化

对于国人饮茶的起源,以往学者多据成书于战国至汉代间的《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之记载,将神农氏与茶叶联系在一起。但据陈文华等学者的考证,今本《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关于神农氏“得荼”或“得茶”解毒的记载,类似的记载晚至明清时期才出现,所以,以往的研究多属以讹传讹。此外,以往学者所常引用证明“神农氏得荼”的《淮南子》等书中也仅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毒的记载。目前看来,最早明确将神农氏与中国饮茶起源联系在一起的,是被称为“茶圣”的唐人陆羽。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七之事”中又引《神农食经》的“茶茗久服,人有力悦志”为佐证,明确提出神农氏是“茶之为饮”第一人。

神农氏最早见载于春秋时成书的《周易》“系辞下”:“包犧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以神农氏著称的部落,起源于古羌人,生活在渭水支流姜水流域。其部落活动的时段应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7000年。据《庄子·盗跖篇》的记载,神农时代“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这说明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考古证明,宝鸡地区是仰韶文化遗存较丰富的地区,发现文化遗址700多处。其中,又以北首岭文化最为典型。从北首岭发掘出土的5000余件文物和男男合葬、女女合葬的墓葬制度来看,它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比较繁荣的阶段。从时间和地域上判断,北首岭文化很可能是由神农部落所创造的。而考古工作者在当地所发现的人面鱼纹图,又可与《山海经》的神话互为印证。北首岭文化形态持续1000多年,后来的炎帝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时代,神农氏作为部族推崇的首领更合乎情理的解释应是女性。

此外,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又有“炎帝神农氏”的记载。先秦以前的著作一直把神农氏与炎帝神农氏分开。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世经》将神农和炎帝神农氏合并记载,而将神农氏与炎帝视为一人。此后,古籍多把两者合称为“炎帝神农氏”。但经过笔者考证,发现神农氏、炎帝神农氏是最早活动在陕西渭河流域的两种前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原始文化。

《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这是关于炎帝生长地的最早记载。此外,《水经注·渭水》《路史·国名》也都记载炎帝长于宝鸡。《帝王世纪》又载:“神农氏,母曰任姒,有乔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华阳”和“尚羊”分别指今天陕西华山亦即秦岭之南及宝鸡市南神农乡常羊山。郭沫若先生指出:“传说最早的是炎帝,号神农氏。据说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据此推测,第一个炎帝神农氏是距今4700年左右在少典氏与有蠕氏家中诞生的。炎帝神农氏诞生时已属娶妻生子,知父知母,知子孙的父系社会,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这位神农氏及继承人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经济文化,功绩突出,被氏族尊为炎帝,尊号与氏合称为炎帝神农氏。

远古氏族部落时代,部落首领殁后,其部落继承人都沿用同一个名号,从而有了“八代炎帝”的说法。传统的说法炎帝共八世,有240到300年的时间。何光岳先生则进一步判断宝鸡姜水是八个炎帝中最早一位的诞生地,在这里正式由神农氏的名称被尊为炎帝,其他地方诞生的炎帝无疑都是他的后裔。第一代炎帝伊耆和第二代炎帝柱的故里在宝鸡,柱的后裔庆甲的故里在湖北,末代炎帝榆罔曾与蚩尤在涿鹿大战,此后,又在阪泉败于黄帝后,退往湖南。所以,笔者赞同张辉杰、路笛等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炎帝、神农氏同源而非一人,炎帝始祖应为神农氏,而神农氏则是炎帝族早期首领的泛称。神农氏族的发展历程应为:神农氏(母系社会)—少典氏(父系社会)—炎帝族—炎帝神农氏。

第3篇:炎帝的传说范文

2、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最后因为断肠草(有人说是百足虫)而身亡。

3、相传是神农氏发明耕种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种收集,然后播在开垦过的田土上,以后百姓就按照这方法耕植五谷了,神农氏之称一源为此。

4、相传神农氏拥有一个“水晶肚”,腹部脏器透明可见,因此亲自尝百草来辨别各类草药的功效,最后试到一种含有剧毒的草药,传说为断肠草(或是百足虫),肠子节节俱断,最终不治丧命,人们因而命名为断肠草。

5、神农氏有一条红色神鞭,名为赭鞭,用来鞭打各类花草,可令到花草的寒、热等特性显露出来。

6、神农氏有很多称号,比如:稷王、五谷王、五谷爷、五谷先帝、开天炎帝、神农仙帝、田主、田祖等等。由于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所以民间又尊称其为药王大帝、药仙等。

第4篇:炎帝的传说范文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些内容的本身是一段远古传说,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对远古历史的认识。没有学生心目中那种严格的“证据”;二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抽象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必要的高度,求知欲强而对神话传说意义的认识还不够,甚至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育。产生以上的疑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第三可能也因为教材编写的原因。从教材对黄帝事迹的文字叙述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能是因为篇幅制约,或考虑到初中生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点不宜过多等问题吧,有些给人一种不太确定的感觉。加之“动脑筋”中有关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朝着历史方法性方向思考的,如果教师不注意正确引导或者不作处理,学生会因为认定它“不科学”,而妄自菲薄的。

    通过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我们觉得,历史教师在讲解这段内容的时候,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照应本课主题,突出黄帝是“中华之祖”的一个代表

    本课一开始就涉及到三个人物:炎帝、黄帝、蚩尤。然而学生在这里容易产生误解,有的以为黄帝是“华夏之祖”,就是唯一的祖先;或者认为既然是“华夏之祖”,就是汉族的祖先了。教师应当在讲解“炎黄战蚩尤”的时候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们有的老师在这里作了些看似“加负”的补充: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联合炎帝部落,平定了蚩尤的扰乱,统一了远古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一个人,一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将黄帝作为代表,作为华夏始祖,是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但是,一般人把黄帝仅仅看作汉族人的祖先,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但不是全部。今天的汉族实际上包含了华夏、蛮、夷等中国境内大多数原始部落的血统和文化,是一个有别于任何部族的庞大融合体。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炎帝和黄帝是汉族的祖先之一,蛮、夷诸部族的祖先也应是汉族祖先之一。同样,后代那些分别源于蛮、夷等原始部族的少数民族,也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另外,亦有少数华夏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迁徙到边远地区而成为少数民族,直接或间接承认炎帝或黄帝为他们的祖先。

    我们今天这个大家庭,包括汉族在内的国内56个兄弟民族都是在汉、唐、宋甚至更晚的时期形成的,距离炎黄时代有三四千年之遥。由于迁徙、杂居、通婚等原因,子孙繁衍,支系无谱,很难在血统方面准确判别几千年前的某部族首领是某民族的祖先。与其把炎帝、黄帝或其它某个原始时代的英雄人物看作是某族的祖先,不如把他们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更科学、更符合历史实际。

    通过以上老师介绍,可以消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误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民族问题的历史内容做铺垫。

    二、引入时代观念,从三个文明理解“人文初祖”

    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是就文化创造、文明初创说的。什么是文化或文明,真正定义起很难。我们查阅了有关传说中黄帝的“事迹”内容,发现从分类角度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今天,我们讲“三个文明”,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我们引导学生也通过今天对文明的内涵的认识,从三个方面让学生找找看,传说中黄帝及其周围的人有哪些贡献?学生们非常踊跃。

    然而,教材在对传说故事的取舍上,没有选入政治(制度)文明方面的。我们觉得这是个遗憾。于是,我们给学生补充讲解了一些查阅的资料,说明黄帝还创立了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

    从这个教学环节,我们感觉到:学生动手,活跃了课堂氛围;资料充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归纳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利用教材小字,体会“传说”与“史实”

    《黄帝──“人文初祖”》这一目小字内容很重要。我们认为,正是它联系着正文和“动脑筋”,成为引导学生体会“传说”与“史实”区别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这段小字后,教师可问:为什么我们远古的历史会留下许许多多的传说?传说会是真的吗?我们怎么才能证实传说是否可信呢?

    学生的答案是非常多的,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不管是请学生发言还是组织学生讨论,最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思考,介绍怎样区别“传说”与“史实”这一方法性问题。如有的教师是这样总结的:

    “传说”与“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实物证据,比如小字中的考古发现,就有力地证明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了这些文明成就。结合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还能够互为印证。这样,“传说”尽管不会每个细节都令人信服,也能从“史实”的角度确定当时人们已经能够这么做了。

第5篇:炎帝的传说范文

2、炎黄子孙: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姬轩辕(今陕西武功漆水河)。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

3、华夏儿女: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华夏族逐渐形成。华夏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两族最初居住在河南他们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4、龙的传人:龙的传人是中国人的自称。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常引以为豪。

第6篇:炎帝的传说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研究;宝鸡天台山

Abstract: the Baoji TianTai mountain scenic resources are rich and colorful, connotation extremely deep to the ancient advantage, unique, and have the alpine landscape value.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in ancient civilization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d penetration of the ancient human landscape YouLin grotesque as the natural landscape. Baoji TianTaiShan scenic spot of five scenic area and four independent attractions composition, main characteristic scenic resource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ianTaiShan is home to the patriarch of yan; Is rich in cultural and numerous cultural relics; A steep, deep and remote Mr, cui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Keywords: landscape; Scenic spot; Landscape resources; Research; Baoji TianTai mountai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山脉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7°8′10″,北纬34°8′57″。最高峰为天柱峰,海拔2198米,距宝鸡市中心约20km,总面积为133.34km2。是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的城郊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风景资源状况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多彩,内涵殊深,以古为优势,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风景价值。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中华古文明、古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景观;二是以渗透着古人文景观的奇峰幽林为主的自然景观。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辉映。

人文景观

天台山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史载民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里。“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石耕穴居,青铜斑斑,石鼓肇迹,老子传经,陈仓栈道,三国烟云,散关秋风……,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的光辉。

宝鸡作为中华民族中心发祥地之一,使天台山的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比如北首领仰韶文化遗址;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周原遗址;秦都雍城遗址;姜子牙潘溪钓鱼台;千年古寺周公庙;五峰挺秀,历史上被视为西镇的吴山;唐九成宫遗址;关中第一寺院法门寺,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这些都衬托出天台山人文景观的古远和神秘。

跨越秦岭,曲折盘旋的宝成铁路、穿山铁路,经过风景区,景象宏伟壮观,使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织辉映。

自然景观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大陆腹地,具有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特点;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在宝鸡气候区划中属秦岭北坡浅山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古人赞:“山亘东西远,水分南北流,北连秦晋带,南送荆吴舟”。山峻水秀、林密,大多与神奇的传说和历史故事融为一体。

风景资源特点

1、天台山是中华民族先祖炎帝的生息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炎帝、皇帝为自己的先祖,常以“炎帝世胄”、“炎黄子孙”引以为豪。《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列传赞》:“周宝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颇有存者。”说的是炎黄后裔的繁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流,炎帝和皇帝是维系炎黄子孙内在感情的精神纽带。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娇氏,生皇帝、炎帝。皇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皇帝位姬,炎帝为姜。”《水经注.渭水中》:“(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即此”。《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四.凤翔府》:“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乾隆五十年《宝鸡县志》:“姜氏城……姜水在县南三里,姜氏城在水南涯,又东侧浴圣九眼泉在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学者徐旭升依据考古发掘调查资料,结合大量史料,指出华夏集团的炎帝氏族发祥于宝鸡姜水和姜城堡一带。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

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尊炎帝为“万世田祖”、“药神”、“太阳神”。千百年来,远自秦皇,近至宋祖,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纪念这位先祖。宝鸡人视天台山为“圣人践地”,岁岁举行宏大的朝山参拜,分项祭奠,延续至今。天台山现存与炎帝神农氏相关的景点景物多大二十二处,更有大量与其相系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传说故事,解放前后,峪沟一带称“神农乡”(1958年才改为益门乡)。上述种种,可以说明宝鸡天台山曾是炎帝的故里。

2、有丰富的古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除前述二十二处与炎帝神农氏相关的景点景物外,还有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享誉海内外的“青铜器之乡”和茹家庄西周墓地数以前几的青铜文物,中国最早的刻石,珍贵的书法艺术精品――石鼓文。景区内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修身养性”、“得道成仙”的道教人物,道教始祖老子的讲经台,玄关故址,关令尹喜故宅,全真派始祖王重阳的还(黄)丹院,邱处机修真处等。重要的地理位置,引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历史典故。陈仓古栈道壁立千仞,架空飞阁。景区内摩崖题记,石刻雕像,古建筑遗址随处可见。至今每逢节日庙会,还进行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古远的文化与文物古迹,孕育着天台山的人文风景,衬托了风景资源的神秘感和多彩性。

有险峻、幽奥、翠秀特色的自然景观。

天台山展现了秦岭熊伟博大的气魄。天柱峰、人头峰、系马桩、莲花顶、大散岭、鸡峰山等压岭凌空,真是“平畴突起三千尺”,“气压昆仑天柱矮,雄吞江漠地穴空”。

整个景区,林木覆盖率在99%以上。地幽势阻,林木蔽日,前路莫测,使人置身在“岚光晴亦霭,树色郁犹苍”,“偶闻松涛声,却是万籁静”的境界,不少景点至今人迹罕至,奥秘莫测。

天台山有数千种植物汇成茫茫林海,群峰巨石隐现于苍松翠柏之中,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春季山明水秀,野花烂漫,鸟声鸣鸣;夏日风云变幻,风涛怒吼,绿浪簇涌,溪流欢奔;秋天万紫千红,硕果累累;冬时莽莽群山,银装素裹。

奇花异木遍布于山岩石隙,有的婀娜多姿,攀藤扶摇;有的老态龙钟,虬龙飞空。给人以秀美清新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宝鸡市城市建设局.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1―25

作者简介:

第7篇:炎帝的传说范文

来到炎帝陵的正大门前,放眼望去,整座陵殿周边群山环抱、左侧前方一条清澈见底的?λ?硬?嗷啡疲?A⒃谧钋岸斯?钚巫吹拇竺庞胧??直鹗?⒘讲嗟那嫣焓???С傻恼?谐だ缺手鄙钤叮?衽蟮畹暮烨交仆咴诔だ染肥币?毕郑?沟谜?鲅椎哿昙认缘眯畚白彻邸⑵?瓢蹴纾?稚角逅?恪⑻窬测?耍

在正大门留了影之后,我们一家走上了铺在长廊中间的红地毯。这时我才发现,两侧的石柱上分别雕刻了十分精细的图案,仔细一看,原来分别是“稻、梁、菽、麦、黍”五谷杂粮,这就是景点介绍的“五谷柱”了。我不禁默默意念:感谢伟大的神农贡献了五谷,让现在的我们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继续往前走,长廊变成了一个大广场,两侧各有一尊石雕,左边是鹿,右边是鹰,栩栩如生、形态逼真,这就是“鹰鹿广场”。传说,被生母女登留在石头上的炎帝,曾唤下山中的鹰为他遮风挡雨,鹿提供给他足够的奶水。于是,炎帝就有三个母亲:生母女登、养母雄鹰、乳母慈鹿。也因此,炎帝从小就具备了鹰的顽强勇敢执着、鹿的温柔仁慈宽厚。

第8篇:炎帝的传说范文

先是黄帝和炎帝打起来了,叫阪泉之战。炎帝大败而亡,部族被黄帝收编。由于事情比较顺利,黄帝大悦,善待炎帝余部,就连我们也愿意把胜利者和失败者合在一起同称祖先,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是,为什么黄帝没有把另一个对手蚩尤也纳入象征自己胜利的共同谱系之内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那场与蚩尤的战争涿鹿之战,实在打得太艰难了。黄帝一想起就后怕,怎么也悦不起来。

根据一些零零落落的记载,黄帝击败炎帝只是“三战”而已,而后来平定天下也只经历了“五十二战”,但与蚩尤作战,连打“七十一战”仍然无法胜利。黄帝慌了,求告“九天玄女”:“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

这个求告既考虑到了战胜一途,也考虑到了隐匿一途,可见是不大有信心了。据说是九天玄女给黄帝颁下了一道制胜神符,也有一种说法是九天玄女派出“女魃”来改变战场的气候帮助了黄帝,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帝最终靠指南车战胜了蚩尤。

总之,这场战争打得惨烈无比、千钧一发。极有可能是蚩尤获胜,那么中华历史就要全面改写。正因为如此,黄帝及其史官必须把蚩尤说成是妖魔,一来可以为黄帝的久攻不克辩解,二来可以把正义拉到自己一边,杜绝后人设想万一蚩尤胜利的另一种前途。

杜绝后人设想万一蚩尤胜利的另一种前途,这个意图很现实,因为蚩尤的部族很大。他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生活在今天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流域,人口众多,当然是诛杀不尽的。因此黄帝只能向他们宣告,他们以前的首领是妖魔,现在应该皈服新的统治者。

黄帝这样做并没有错,他采取的是让华夏大地归于统一的必然步骤。如果是由炎帝或蚩尤来统一,也有可能实行差不多的策略。但是,当我们切实地想一想那个戴满恶名的蚩尤的真实下场,仍然未免心动。因为他,也是黄河文明的伟大创建者。

我曾经在河南新郑主持过中央电视台直播的黄帝祭祀大典,也曾经与香港凤凰卫视的刘长乐、王纪言先生一起到陕西祭拜过黄帝陵。但是,那位蚩尤究竟魂消何方?

20多年前读到曲辰先生在《河北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文章中考证出黄帝与蚩尤交战之地应该是河北省涿鹿县矾山乡三堡村北古城遗址东北方的一块平地。他参考多种古籍,又到现场勘察,用功极深。但在我看来,可能是把地方说小了。

据《黄帝内传》记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而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这里所说的里程数当然不无夸张,难以定为史实,但那场战争规模极大,地域极广,驰骋极远,则是可以想见的。

蚩尤终于战败,被擒被杀,景象也非常壮观。而且,这种壮观的景象也占据了辽阔的空间。

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及郑玄注,蚩尤被黄帝擒获后戴上了木质刑具桎梏(锁脚的部分叫桎,锁手的部分叫梏),从今天河北北部的涿鹿县,押解到今天山西西南部的运城地区。这条路很长,要穿过河北省的一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将近两千华里。蚩尤的手足,都被桎梏磨烂了,桎梏上渗透了血迹。

为什么长途押解?为了示众,为了让各地异心归伏。

终点是现在运城县南方、中条山北麓的一个地方,那儿是处决蚩尤的刑场。处决的方式是“身首解割”,因此这地方后来很长时间被称为“解州”。

第9篇:炎帝的传说范文

魑,同螭,也同龋。而“魍魉”,则有多种说法,比如“蝄蜽”、“罔两”、“方良”和“蛧蜽”,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罔两”中的“两”换成三框中加一个“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软2003中都没有那个字,而那个字却赫然不能算是繁体异体,顶多是咱们平时不用它罢了。

“魑魅”和“魍魉”是分开解的。而且,虽然“魍魉”是在一起,“魑”和“魅”却各有各的意思。

魑魅: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

《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杜预注曰: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辞海》P211)

换句话说,魑魅就是鬼怪——《邪樱》中的妖精应该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马上会想到无定乡八老中的“刀四”,这个家伙虽然还没怎么露面,却大约不会是山里河里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么? 或许应该说,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为《说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鬽,老物精也”。《周礼》又说,“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郑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说,“鬽”,是百物之精灵。

而“魑”这种东西,则比“魅”要复杂一点。

《辞海》中解释,魑,是一种无角的龙——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腾蛟真人,但腾蛟真人是有翅膀的,恐怕不能算——可《说文》中又说,“魑,若龙而黄”。既然“若龙”,那就不是龙了。 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种兽形的山神,郑玄则干脆说了这么一句:“魑,猛兽也。”

说完了“魑魅”,那就该说说“魍魉”了。

“魍魉”除了写法多一点之外,含义也不算少。

它既可以指“低俗作品请删除外层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无所依的样子”,前者在《庄子》里还有个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赋》中也有提及。(参照《王力古汉语字典》P1739)

至于后者,《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个我很喜欢的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然,我更重视的应该是和神仙鬼怪牵扯着的东西。

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夔”这种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再说,至少“罔两”已经有了下落——罔两——魍魉者,绣山万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来那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好吧,接着该说“魑魅魍魉”了。

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有的“魑魅魍魉”这个说法?

《邪樱》预备下的“妖精大全”:《古本山海经图说》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前言中马昌仪引了《左传》——这大约是我能找到的有关“魑魅魍魉”的最早出处了。

《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魑魅魍魉的传说在中国远古就有了——

大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传到**反而变有名了,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关于故事:

从前,有一个自以为是中国通的俄国佬,想戏耍一下纪晓兰纪大人,出了一道这样的上联:

我俄人,骑奇马,弓长张,琴瑟琵琶王,王王在上。

要纪大人对下联。这老毛子,也不知天高地厚了,强龙还想压地头蛇。这纪晓兰的脑袋转得象旋风一样的快,马上下联就出来了:

尔你人,袭龙衣,伪为人,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好一个纪大人,这下联文字不但工整对仗,还从气势上、意义上完全压倒了俄人的上联。咱们就从这“魑魅魍魉”有四个小鬼的词说一说——“鬼”。

何为魑魅魍魉,即古人传说深山野林里的妖魔鬼怪。现在泛指作恶多端的人。鬼,谁也没有见过,谁也说不清鬼的模样。所以鬼:来无影,去无踪,谁都能形容鬼是什么样的。可谁都说不准鬼的精确的样子。有人说画画是“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那最容易画的当然要属画鬼啦。鬼好画,因为没有人知道鬼的原形;鬼字也好说,因为鬼有好坏之分。骂人,可以骂:死鬼、穷鬼、酒鬼、老鬼、色鬼,这是说坏鬼;幽别人一默时可以说:小鬼、机灵鬼、这人有鬼才,身材十分了得的美媚,被形容为魔鬼身材(有谁能准确地说出魔鬼是什么样的身材?),这当然是说好的鬼,中性的鬼了。

鬼,通常都是很可怕的,因为我们从小的时候,奶奶就讲大毛鬼的故事,吃人,做坏事。鬼又是很丑陋的:饿鬼——大约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模样吓人;鬼火——在黑暗里一闪一闪忽隐忽现的令人毛骨竦燃。鬼还是很有点艺术创作力的,云南石林鬼斧神工,说明了鬼的艺术创作力是非凡的。鬼还在一些阴暗的角落里躲藏着,深山里头就藏着鬼,阴阳交界的关口多叫“鬼门关”。鬼,还掌握着生杀大权,在生死之间走一回后,说是闯了一趟“鬼门关”。鬼,有的时候也是善良的,我们不知道怎样就OK的时候,即是鬼使神差在帮忙;有钱的人还可以请鬼来推磨;鬼有时又是很可爱的,《聊斋》里的鬼,都是一些美女鬼,引人入胜,钩人魂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