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邹越让生命充满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观《让世界充满爱》有感
我们一起观看了邹越教授的演讲录像《让生命充满爱》,台上说者慷慨激昂, 台下听众渐渐心情澎湃。
这场演讲,留给我许多感慨。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快得没时间讲究慢节奏的精神生活。物质追求的太多太广,往往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许多人精神空虚而不自知,只认钱不认人。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十分注重知识教育和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而少谈甚至不谈友爱礼让和协作精神,缺乏爱心培养和情感教育。智商是高了, 可情商却低得可怜。
邹越教授讲述了一个黑人运动员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全世界人对他的民族、他的国家的尊重。并用实际行动告知孩子:在6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时应该站起来注视国旗。让孩子用行动去感受——爱祖国。
今天的演讲提醒了我,一个懂得关心自已的祖国、热爱自已的祖国的孩子,才会是个胸怀大志,有抱负有志气的孩子。确实是,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上的差距、常规技术上的差距已越来越小,差距最大最可怕的是人的的精神。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中华之崛起靠的是什6么,是精神,所以对小孩的教育,智力能力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帮他们竖立起这样的精神。
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就不会发展壮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就不会有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就永远也不会成长。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的灵魂,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爱老师: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情感,买不到爱。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会没有老师呢?我们能成为有文化的人,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工作,都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人生,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是在老师的培养下成长。恩师之爱博大宽宏,都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我国有一千多万教师,他们大多数一辈子默默无闻,天天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授文化知识,教导我们怎样做人。老师是人生的第二恩人,让我们学会对老师的感恩,真诚地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爱您!老师我们永远感谢您!”
爱父母: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家是抚育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在我们的整个生命里,家是心灵所依的港湾。家又是最容易让人忘记感恩,忘了付出,只知一味索取、挑剔苛求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只有当一个人有家可归时才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为了孩子的将来,做父母的放弃了太多,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都给了孩子,要让每一个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
爱自己:爱自己是一种本能,每个在母亲手上站过的人都拥有这种本能。“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建立在爱自己的基础上,人若丧失“爱自己”的天性,人类世界将毁灭;人若只爱自己,结果依然。在我们的成长岁月里,首要的一课是学会如何爱自己,如何做人,我们称之为“自爱”。人类社会中,自尊自爱者方受人尊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才能得到他人信任。让责任心告诉每一个孩子,自己的存在并不是单一的;让自信心告诉每一个孩子,永远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希望大家有时间能坚持看完以下的视频,一定会有收获的!!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就会有一切。”冰心老人的话语中蕴含了太多的真谛。我们可能更多的只是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为学生做些微小的事情,并以微小的方式为他们做些事情。德兰修女常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这便是教师的魅力,也是教师的伟大。
一、用学生需要的方式去爱他,做到因人施爱
成尚荣先生在《让爱走在教育前头》中写道:“爱的伟大,并不意味方式的伟大,方式的微小也并不意味意义的微小;爱的伟大并不在于方式的大与小,而在于方式所折射出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累积后的结果。事实上,那些被爱火焚烧的灵魂常常是选择以微小的方式来成长的。”可见,教师所做的事情无论大小,关键是看他们做事的意义。只要我们带着一份尊重、欣赏、关心、呵护的心境对待学生,哪怕是为他们理一下衣服,放好一本书,投一束赞许的目光……让他们时时能感受爱,处处能享受爱,这便是教师之大爱。
当然,偶尔还是有值日不到位或做眼保操被扣分的现象发生,这时就得动用惩罚(罚做一周值日)。这份惩罚不是由班主任说了算,而是由全班学生举手通过的。算是督促进步的惩罚也是爱的惩罚!这是他们需要和被他们肯定的方式,而我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来负责监督,甚至以亲切的平视的姿态也帮着搞卫生,让孩子们明白:老师就在他们身边!有困难可以找老师!被罚同学感觉羞愧无比……我班的学生每天午餐前后经过教学楼底楼过道的大黑板前,已养成了凝视的习惯,关心黑板上的常规检查情况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了,这样促使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增强了集体的荣辱感和凝聚力。初一、初二直至如今的初三,“常规管理优胜”的红旗常挂我班,真正实现了我班确立的“让优胜红旗常驻我家”的心愿!
倾诉常常不是为了得到建议,而是希望得到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正如我班的范钰青、顾昕雨和彭雯雯等几位女生,她们愿意对我吐露心声,有些话甚至连父母亲友也不愿意说的,她们渴望我做出反馈,我则设身处地地帮着分析,让学生觉得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注,对她们表示最大的理解,但不一定赞同她们的观点与行为,态度明朗地坚决表明自己的立场。理解就是我对她们爱的方式。而对吴怡雯、王露露、吴嘉恒等不擅表达、好胜心强、选择在内心中惩罚自我的学生,我则第一时间与其个别谈心,帮着疏导、减压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直至他们灿烂了我才能释怀。看着季豪飞桀骜不驯的眼神,范施奇玩世不恭的笑容,林通漠然处之的身影,我的内心一阵阵地发紧,却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不理睬,恰当的冷处理就是我对他们的惩罚,是爱的惩罚。低着头,双眼不敢正视我,觉悟感、耻辱心都在我的爱里升腾,反思、忏悔和保证都水到渠成。
二、让学生知道教师如何喜欢他,如何关爱他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能力差异、智能多元等多种因素的长期积淀,必然导致他们各有特点和个性。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标准就更放低一点,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要积极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优点,适时给予真诚的赞美。学习上采用循序渐进的奋斗目标,让他们如登阶梯一样,一步一步来,鼓励他们,只要有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会不断进步,最终会达到自己理想的奋斗目标。
“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可以带着私性的母爱,或者拥有不求被爱但去爱的“仁爱”来关注我们的孩子。时刻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欣赏和关爱,他们身边的榜样获得了老师的真诚赞美,互比互学的氛围隐藏在暗暗的较劲中。不吝啬表扬,让学生知道这样做老师喜欢。通过电话、家校通和家长会的形式,及时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全家都来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班的学生知道教师喜欢他、关爱他,常常引以为豪地在家长面前炫耀。刘浏妈妈的来电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说的最多就是感谢,感谢我对她女儿的好。这份好缘自我对学生的爱,我爱他们,我研究他们,稍有时间我会在语文老师处阅读学生的周记,体味他们的快乐,也尽最大可能地帮助他们。从周记中我得知刘浏的爸妈来自张家界,她的亲戚都在远方,她很想很想他们……初二了都没和亲戚一起过过生日。我精心挑选了生日礼物,送给她时告诉她:把我当亲人吧!她幸福的直点头,这可爱样儿更催生了我的母爱,母女对视着傻乐。
记得薛梦娇初一上学期临近期末时常常生病而缺课,我特心疼,有次下雪天发现她红通通的小手,我当即脱下自己的手套帮她戴上,感动的她无以言表、只顾低着头。第二天早上连声道谢着还我,被我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让她继续戴到学期结束。发自肺腑的“关心,好似母亲”,来自于QQ好友印象中她对我的评价。去年上她家家访时,她的家人热情接待,她妈说从未见过这么爱学生的好老师,能把她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子女般疼爱;也从未有这么关心学生的好老师,愿意上门家访的,这在她们家是第一次。
初二阶段在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二天半,新鲜、充实又快乐,记忆犹新。我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清晨的江边拉练,我们跑步、喊口令,我年轻着他们的年轻,感觉一样的朝气蓬勃。手工课上的报夹制作,我当仁不让地和他们比拼。而野炊实践,我则动口不动手,指导为主绝不包办,女生跟我卖嗲也不让步,因为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就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尽管这其中可能会有遗憾,甚至重做,但这都是他们成长必经的历程。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美味佳肴,个个都开心无比。而我理所当然的成了美食家,品尝并点评,尝遍了6桌的锅巴和菜肴,撑的我饱嗝不断。顾昕雨、刘浏和唐帅在晚会上表演小组唱,卖嗲或是真的怯场,我也不深究,就依着她们陪到后台,一直站在后台边陪到她们唱完,并送上爱的拥抱和真诚的祝贺!特别是顾昕雨,她可是第一个飞奔着扑向我,那一刻的我大脑一片空白却是反应灵敏地第一时间张开了爱的怀抱。
三、要引导学生去施爱,去爱别人
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影响着班上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快乐和幸福,只有细致入微,敏锐洞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有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遇事能换位思考,心向善,有责任感,每天都进步着。
一个优秀班级的班风或说集体氛围很重要,我强调学生的责任感。基于亲情、友情、恩情等人类基本情感基础上的责任感,才能生成良好的班风,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会有真正的文化认同和素养提升。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学生观看视频“最感人的校园演讲——邹越《让生命充满爱》”,沉醉在邹老师激情昂扬的意境里,同时也激活了他们爱的细胞;晨会课上,请学生朗读“觉悟别人就是觉悟自己”,感悟照亮别人就是照亮自己,点亮别人就是点亮自己,觉悟别人就是觉悟自己。“年轻时要养成的十大好习惯,一个好习惯可以让自己享受一辈子”又让学生明白: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将会变得不平凡。学会静心,学会忍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
我们当班主任的每月都会撰写家访日记,而我的空间日志也会更新,日志里写的最多的便是“我和三十六道风景”。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36位学生我都喜欢、都爱着,我明确地告诉学生:希望他们互爱,也应该互爱。整天笑眯眯的鲁笑天除了学习啥都行,值日很到位,他看到我皱眉就能顺着我的视线,找到并捡起同学桌下的小纸屑。乐天派的范施奇尽管多动,但他能克制着尽量不去影响同学,积极地多交班费,特别是很有经济头脑的在校艺术节上,爱心拍卖时低价买进再高价卖出,其中的差额奉献作班费。还有常常带给同学乐子的季豪飞,犯了错同学们都能客观地评价他,并给他改过机会。
同学间的互爱让我班特有凝聚力,初二时的校运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每年度艺术节的各项目累计团体总分均获年级第一,全市文艺汇演我校得舞蹈一等奖,而领舞者就是我班的顾昕雨同学。每每赛前,我会精心组织孩子们主动施爱,会爱别人。参赛者为班争光奉献大爱,未参赛的是绿叶,奉献关爱在所不辞:陪伴、支持、递衣、送水,做好一切后勤保障工作。
追求“爱的回报”,拓展“爱的延伸”。因为爱是需要传递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只知道“被爱”,而不去“施爱”,这种自私的爱空间太小,意义太少。同样,爱也是会传递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一旦抵达心灵,她将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爱回报他人和社会,让爱的生命得以延续,爱的价值得以生长。
四、要让学生学会自爱,能够自己爱自己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棒槌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老师对学生的爱似水般载歌载舞,歌舞也需要刚柔并济呀。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孩子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懂得自爱,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班主任要敢于、善于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摆在全班同学面前,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等形式,将隐藏于集体成员中的关于真善美的共通感显现出来,让同学们在观念的自觉校正、确认和强化中,认识自我并勇敢地进行剖析,逐渐形成共同认可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最终凝聚成优秀的班级文化。
邹越老师《让生命充满爱》告诉了学生,什么叫“爱自己”:一个人应该有目标有规划,创造人生最大的价值,那就叫爱自己;要你周围的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自豪,以你为荣,那才叫爱自己;如果你没有规划没有目标,每天虚度年华,那叫糟蹋自己,所以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是爱周围所有的人。当你学会爱自己,就会爱他人,因为爱他人才能爱自己;当有一天你需要知道谁是最优秀的,你不要告诉别人你是最优秀的,你要告诉每一个人他们是优秀的,你才能听到你是优秀的;当你需要被人帮助的时候,应该学会去帮助他人,当你需要被帮助,你才会看到有人去帮助你。
每学期初我班学生都要做计划,选择竞争对手;每次考试都会与对手比拼,成败小结那是必修课。与竞争对手不仅仅比学习,还比行为规范的遵守和礼仪修养等,形成强烈的你争我赶共奋进的良好学习氛围。“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决定学生习惯的细节(小事),同样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班主任这一身份注定了与学生永远是生命成长路上的共同体,心意相连,情手相牵。班主任必须要带上自己的灵魂,带着自己的良知、智慧、爱心和耐心,在琐碎的小事中与学生共同品味生命的精彩、探求生活的意义、蕴育成长的厚重。
现在许多成长中的青少年对父母师长以及朋友的关爱已经习惯于接受,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从来没有想到如何去回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举行这次活动正是为让广大中学生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能学会理解别人的付出,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爱延续和传递,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回报,懂得表达。
二、活动的组织
初一级部
三、活动的内容和安排
1、了解“感恩”(第3周)
(1)以“感恩”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制作一张小报,主要内容为介绍“二十四孝”和“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
(3)通过年级博客进行宣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
2、体验“感恩”(第4—6周)
(1)集中观看励志演讲《让生命充满爱》。(中国校园演讲大师邹越)
(2)各班开设一节“感恩”主题的主题班会。
(3)收集身边的“感恩”人物和故事,举行一次演讲会。
3、表达“感恩”(第7—10周)
(1)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给父母(或亲人)写一封感恩信活动;
布置爱心家庭作业。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我为家里做几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衣、做饭等,以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diyifanwen.com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估算将来读高中、上大学的成本。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开展“为父母节约一分钱、一粒米”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节约之风,杜绝浪费。(2)感谢老师教育之恩
开展以“四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举行小型故事会:《我和我的老师》
(3)感谢学校培育之恩
开展“我为学校塑形象”活动,规范日常行为,注重文明礼仪,不做影响学校形象的事。
组织学生清理校园卫生死角,增强主人翁意识。
开展“我为学校写一句感恩的话”活动。每名学生写一句感恩学校或老师的话。
四,活动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认真阅读方案的内容,认真组织,追求实效。
2、表达感恩的活动由各班根据情况各选择1-2项完成,也可融合到主题班会中。要求有活动过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及时上传到级部博客或者发送到级部信箱中。
之前我认为学舞蹈并不难,只要简单模仿领舞人的舞蹈动作,掌握音乐的节拍,就可以了。但自从进入老年大学舞蹈班,我对学舞蹈有了新的认识。
阿中老师的舞蹈教学特别灵。他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轻盈优美的舞蹈动作,深深吸引了大家,让大家情绪高涨。他告诉我们:跳舞时,特别讲究动作协调,眼神与动作一致。舞蹈通常由欢快、悠扬的音乐伴奏,动作节奏有急有缓、有紧有舒。舞要跳得好也不简单,既要深刻理解音乐中的内涵,又要准确运用身体语言将其表达出来,通过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世界……我们听着音乐,合着节拍,跟着老师的示范动作一招一式地学。老师像大喇叭一样不厌其烦地喊着口令:一二三四跳、一二三四跳……我们像小学生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练……下课了,有的人舍不得停下步子,还在手舞足蹈。一边舞,一边叫:“老师,对吗?”“老师,是这样吗?”问个不停。老师呢,也不断地示范,一边做,一边说:“对呀!是这样。”“不对!是那样。”他还经常个别辅导,纠正错误的动作。教室里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笑声。
通过舞蹈班的学习,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喜欢跳舞了。跳舞让人全身筋骨活动开来,还给人带来健康、美丽。
舞蹈还使老年朋友变成了“老来俏”。每当参加表演或是比赛,我们这些老年人便会精心打扮一番,这打扮真的不亚于年轻人。我们扑上白白的粉,搽上粉红的胭脂,涂上鲜艳的口红,穿上绚丽多彩的服饰,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这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总要笑个不停。虽然近看是“豆腐渣”,但远看还是像“一朵花”。大家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上台,充满活力地翩翩起舞。“老来俏”的我们真像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在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找回了青春、快乐和自信。
啊!老了学舞蹈,生活乐淘淘。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晚年生活。
跳起来的四大理由
张全
一、强体魄
跳舞可以强身健体,延缓随年龄增长而带来的生理机能衰退,防止机体早衰。跳舞可以健腰、收腹,在娱乐中锻炼身体,结合放松运动,轻松健身,尽情娱乐。
长期适量地跳舞,对身体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增强心脏、血管的功能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全身血液循环是川流不息的,靠的就是心脏的舒张和收缩。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肌功能渐渐减弱,如果遇到血压增高、血黏度增高、动脉硬化等,心肌的负担将更重。所以心脏保健是我们身体保健的一件要事。经常适量跳舞能增强心脏功能,健康心肌,增强血管弹性,舒经活络,加速血液流动。同时还能稀释血液,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在动脉上的积聚,从而减少血栓形成,保持血流畅通,降低血压,减少心肌缺血症状。有报道说,经常跳舞能使已经患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动脉呈现稳定和逆转,所以跳舞是动脉硬化病人软化血管的有效方法。
2 增强肺功能
呼吸系统是生命的“咽喉”,它承担着机体吐故纳新的重要任务。有一个健康的肺,就能为身体输送足够多的氧气,使生命之火更旺盛。经常跳舞能加快呼吸,从而使摄氧量和废气的排出量增多。经常跳舞还能有效提高肺的免疫力、抗感染力,对预防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部其他疾病有很大帮助。经常跳舞其实就是让肺参加了“跳舞”,跳掉了肺部不健康因子,舞进了更多氧气。人就变得容光焕发,神气十足。
3 延缓骨骼退行性改变
骨骼是人体的支柱。老年人的骨骼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退行性变化,承受重量的关节尤甚。经常跳舞能让四肢肌肉特别是腰肌和大腿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使肌肉的收缩变得更有力,使关节的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活性变得更好。舞蹈锻炼还能刺激骨骼内钙、磷的生成,若再加上平时注重适度晒太阳,促进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这对老年人减少钙质缺乏是很有益的。可见经常跳舞是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提高关节炎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发作频率和减轻症状的一帖良方。
4 养成健康的心理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凡事有成有败,有苦有乐,这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正确对待。善于生活者时时有乐,不善于生活者处处是苦。有研究显示,人类的两大疾病一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生,都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关。那些长期情绪低落、忧郁焦虑、心存烦恼的人就容易犯病。当人快乐时,大脑能得到一种良性刺激,会分泌一些让人兴奋的激素,促进血液循环,有益于身心健康。舞蹈给人们带来决乐,一切烦恼、焦虑、忧愁随着舞蹈的节奏都被抛到九霄云外。我们就会变 得轻松自如,心胸开阔,心理平衡。舞蹈使我们觉得“老有所乐”,觉得“心灵充实”,觉得“生活幸福”。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好处。正如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教授所说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健品作用的总和,”“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经常跳舞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
5 音乐健身更神奇
音乐和舞蹈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音乐也就没有舞蹈。我们在讨论舞蹈的健身作用时,不能不说说音乐在其中的作用。君不见那些老年朋友在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一舞就是一两个小时,舞后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谁能相信这是一群脸带几丝皱纹、头有几缕白发、上了年纪的老人。这就是和着音乐舞蹈所产生的效果。音乐真的可以提高锻炼效果吗?科学研究证实,运动时有无音乐相伴,运动后的表现是大不一羊的:前者轻松如常,后者往往气喘吁吁。这就是运动会上长跑比赛时要播放轻松的进行曲的道理。舞者都有切身体会,若伴以旋律舒缓、悦耳动听的J慢三步、伦巴等乐曲时,人会感到全身轻松,悠然自得;而听到节奏欢快的华尔兹、恰恰、牛仔等舞曲时,会感到精神为之一振,变得热情奔放。音乐就有这样的神奇效果。我们在音乐的节奏中舞蹈,在舞步中欣赏音乐,无限乐趣尽在音乐舞蹈中。
事实证明,体育舞蹈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佳选择之一。运动是个宝,福气是健康,手舞又足蹈,百岁哪算老。老年朋友们,来吧!我们携手一起跳吧!舞吧!
(余姚市老体协)
李 兵63岁 跳舞机上“舞”健康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只要敢尝试,“奇迹”就会发生。这不,一位60多岁的老人竟然和年轻人一样“迷”上了跳舞机。
老人叫李兵,退休前是铁路工人,63岁了。老人是偶然发现了游戏厅里的跳舞机的,一开始他是在旁边看年轻人玩,自己在后面跟着跳,看多了之后便想亲自试试,现在他几乎每天都风雨无阻到游戏厅来跳舞。老人说,跳舞一方面是为了活动筋骨,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大脑的应变能力,预防老年痴呆症。“我现在手脚非常灵活,
玩游戏时反应也比以前灵敏多了,原先我连初级的都过不了,现在都是玩高级的了。”他笑着对记者说。
老人说,他现在每个月都要在跳舞机上消费100多块钱,他要像年轻人一样赶时髦,跟时尚,要在这里玩出健康,玩出快乐,玩出青春。
杨衣林72岁交谊舞适合咱老年人
今年72岁的杨衣林老人的舞龄已经有40余年了。杨衣林老人年轻时就很喜欢跳交谊舞,“刚开始时练得很辛苦,学起来也很艰难,可是越学越有劲,越跳越有兴趣。”杨衣林老人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她只要一听到音乐脚就“痒”,非得跟着音乐跳上几步才觉得舒服。杨衣林的老伴陈治华老人今年80岁了,他也非常喜欢跳交谊舞。“我跳舞都是自学的,有时候看专业的书,挺有意思的。”陈治华老人告诉记者,自从开始跳交谊舞后,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好,“这交谊舞是越跳越有意思,人当然就越活越年轻,越活越健康了。”
采访中,老人们告诉记者,交谊舞运动强度不大,学起来不太难,而且能够使手、脚、颈等各个部位都得到适当的锻炼,因此比较适合老年人强身健体。“我们老年人跳交谊舞讲究的是锻炼、健身,陶冶情操,丰富晚年生活。”
二、广社交
老年人跳舞可以建立良好的新的人际关系。逐步淡化原有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退休后应尽快走出的一步。而跳舞正是走这一步的捷径。在舞场上没有上下级,没有高低贵贱,不讲原有身份,不讲地域,没有代沟,一律平等。跳舞可以广交朋友、增进友谊,特别是异性朋友和忘年之交,异性朋友多了情绪会稳定,忘年之交多了人会年轻,这样就不会得老年痴呆症。
陈师傅 年过七旬 组织百人舞蹈队
每天早上7时,陈师傅和李阿姨两口子都会准时到人民公园的小广场,摆上凳子,打开音响,两人跳起舞来,等待舞友们陆续地到来。
年过70的陈师傅,在退休前一直喜欢打篮球,练得一身健壮的体格。说到怎么选择跳舞,陈师傅说:“我退休后开始注重锻炼,经常和老伴到公园来散步。看到人家跳得高兴,也想试试。”在一旁的老伴李阿姨也对记者说:“散步有点单调,跳舞能听音乐,心情也会舒畅起来。”李阿姨还说,跳舞有快慢之分,她和老伴跳舞,就像听着音乐散步。
谈到最初学习跳舞的时候,陈师傅说:“就三个字――不怕丑。”一开始,陈师傅和李阿姨一点都不会跳舞。“我们之前跳舞总跟不上节拍的,不过我俩也无所谓,每天动动身子骨就感觉舒服。”后来陈师傅和李阿姨都学会了八九种舞步,什么恰恰啊、兔子舞啊,现在都“手到擒来”。
后来,他们和朋友组成了一个舞蹈队。舞蹈队从原来的十来对舞友,发展到现在有上百对。“能有这么多的老年朋友在一起玩、聊天,我们每天都很高兴,人老了让自己开心就好。”
李阿姨说,两口子在一起生活总难免磕磕碰碰,来这里一起跳舞锻炼以后,拌嘴少了,交流的时间多了,相互照顾的时间多了,觉得心里是越来越甜。“生活愉快了,让身心得到放松,那就是最好的养生了。”
周丽娜 62岁邹明涛 64岁妇唱夫随幸福晚年
今年62岁的周丽娜和64岁的邹明涛是一对令人羡慕的老夫妻。别看周丽娜已经年过六旬,可爱唱爱跳的她丝毫没有老年人的迟缓,人也显得特别精神。周丽娜告诉记者,她以前一直很喜欢跳交谊舞,年轻时忙事业,忙着照顾家庭,没有时间好好地跳。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周丽娜跳舞的热情更高了。“我们社区里有10多位老年人都喜欢跳交谊舞,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跳舞,心情好了,精神就好,人也显得年轻多了。”周丽娜告诉记者,以前没事时她和老伴就只有在家看电视,现在和其他老年人一起跳舞,觉得生活充满了乐趣,也更加充实了。
对于妻子的爱好,邹明涛非常支持。在周丽娜的影响下,去年,邹明涛也学起了交谊舞。慢慢地,邹明涛也喜欢上了交谊舞。“以前我身体不太好,有时候走路都要老伴搀着,不过现在好了,通过跳舞锻炼,我的身体好了很多,连药都很少吃了。”邹明涛告诉记者,“跳舞可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我们跳舞更要跳出老年人自己的风采。”自从邹明涛也学会跳舞后,这对老夫妻就是最默契的舞伴,没事的时候,夫妻俩在家也会练习跳舞,自得其乐,“跳舞已经成了我们夫妻之间的一种感情交流,既能舒筋活络,又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何乐而不为呢。”
付女士 年过六旬 结识了好多爱舞蹈的朋友
付女士说,自从她退休以来,一直都不太适应闲下来的生活,儿女都上班,自己在家经常感觉孤独,后来儿子就给她报名参加了老年人舞蹈班,“在这里结识了好多热爱舞蹈的朋友,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三、老来俏
跳舞可以提升自身的仪态和气质。长期跳交谊舞的人走起路来都很有仪态和风度,因为在舞蹈中包含了挺胸收腹的姿势,走起路来自然与众不同。现代人对美有进 一步的追求,追求形体美、内在美、气质美,想拥有模特儿(演员)一样的风度和气质,就要学会跳交谊舞哦。
跳舞的人越跳越漂亮,常跳舞的人肯定不会胖,只要要领正确,跳舞还可以重新塑造老年形体。跳舞的人好打扮,在舞场上穿多漂亮、化妆多艳丽都不会有人笑话,时间长了就会把这个习惯带到日常生活中去,所以跳舞的老年人都显得年轻漂亮。
王佩华 67岁 “年轻人跳舞不如我们老年人好看”
现年67岁的王佩华从1983年起就开始和老伴儿结伴到乌鲁木齐市的各家舞厅里跳舞。她说,过去只有夜晚营业的舞厅,现在纷纷改变了经营策略,下午主要为中老年人开放。舞厅对中老年人收费比较优惠,每个人每次只收1至2元钱,如果办月票的话,价格还会低些。
“年轻人不如我们老年人跳得好看。”王佩华说。年轻人的舞姿比较张扬,个性突出,而老年人的舞姿则显得中规中矩,快三、慢四、探戈无不有板有眼,整齐划一,显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在中老年人看来,跳舞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艺术享受。王佩华说,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跳舞身体好,身材也比同龄人苗条得多,也显得更年轻,不少老年人从中找到了快乐。
吴女士 46岁 气质好,更苗条
吴女士今年46岁,她深有体会地说:“通过舞蹈的练习可以让女人更妩媚,更有女人味,跳舞的女人永远都是年轻的。我利用业余时间跳了3年多舞,感觉自己年轻了,气质也好了。跳了3年,减了20多斤肉,人也有精神了,一举两得。”
四、心情好
跳舞可使人心情愉悦,精神振奋,情绪高涨,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增添生活情趣。跳交谊舞是健身的好方式。它融“俏”、“跳”、“放”、“笑”、“唠”健身五字诀于一体,是治病康复的良药,利于延年益寿。
方玲玉 70岁 “跳舞是天下最好的享受了”
70岁的方玲玉,老伴前几年去世了,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老太太时常到舞厅跳舞。舞要跳得好看,她有自己的见解:女士要挺胸收腹,上身后
倾,左手自然搭在男士肩侧,右手放在男士掌心,胳膊肘要成弧形。男士腰要挺直。“双方配合默契,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身心处于一种愉悦状态,真是天底下最好的享受了。”
游女士 63岁 保持年轻心态
游女士说:“我今年都63岁了,长年的舞蹈练习让我一直保持年轻的心态。”她还认为,老年人跳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健身方式,“舞蹈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也是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的一种锻炼方式。”
跳舞保健,中老年人得避开“雷区”
如今,钟情跳舞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跳舞既锻炼身体,又愉悦精神。但是,中老年人跳舞要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老年人不宜跳过于激烈的舞。老年人心血管弹性较差,动作过于剧烈易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呼吸加剧,心跳加快,血压骤升,会诱发或加剧心血管疾病。
1 老年人运动系统肌肉萎缩,关节附近骨质增生,韧带弹性下降,关节活动不灵。神经系统反应迟钝,一旦跌倒,容易发生关节、肌肉损伤甚至骨折。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科学训练,慢慢适应。
2 老年人跳舞,应避免突然的大幅度扭颈、转腰、转胯等动作。舞场地面不宜过于光滑。因病服用巴比妥类、酚噻嗪类、安定、三环类抗抑郁药、降血压药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或饮用药酒后,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平衡,不宜跳舞。
3 许多舞蹈都要求腰部转动灵活,若协调不好,或用力过猛,会引起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撕裂损伤,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出现青紫斑块,肌肉痉挛发硬,影响腰部活动。要预防腰扭伤,可在跳舞前做些准备活动,使全身肌肉协调,处于待命状态。一旦发生腰扭伤,应及时治疗、卧床休息。
4 跳跃、蹬腿等动作超过耐受能力,可致跟腱劳损,发生无菌性炎症。当动作不协调或用力过猛时,跟腱肌肉可能会被拉断,出现局部疼痛、皮下淤血、肿胀、足踝活动不灵、不能用力蹬地等症状。如怀疑跟腱断裂,应去医院仔细检查,争取尽早接上。
二、老年人不要饱腹起舞。老年人消化机能差,饱腹跳舞会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进食后,消化器官血液循环会加快,以帮助消化食物。此时立即跳舞,大量血液将改道流向运动器官,对食物消化吸收不利。一般来说,饭后休息40分钟左右再开始跳舞,较为适宜。
三、老年人切忌酒后起舞。酒能刺激大脑,使心跳加速、血管扩张,酒后起舞会诱发心绞痛。
四、老年人不宜到人多拥挤的地方跳舞。老年人应该选择空气通畅、人流较少的舞场。
五、老年人跳舞后应注意保暖。跳舞会使身体出汗,所以,老年人在早、晚跳舞时,不要穿太多的衣服,跳舞后应披上外衣,以防感冒。不要喝冷饮,以免因低温的刺激引发呼吸道疾病。
六、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舞场地面平滑,穿硬底鞋跳舞容易滑倒造成扭伤或发生骨折。同时,硬底鞋弹性差,地面反作用力大,对于腿肌腱和关节组织也有损害。
七、老年人身体不舒服时切莫跳舞。有的老年舞友,已经患了感冒,身体不舒服,还要坚持跳舞,误以为跳舞出汗可以缓解感冒病情。其实,恰恰相反,患感冒后应多喝水、多休息,这样才利于恢复健康。
健康小提醒:
孙 婵(以下简称“孙”):梳理了一下您的履历,您历任舞美设计、广告宣传、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美术教师、研究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女画家协会主席。有人说您是一位“不务正业”的画家,还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艺术教育家,我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说您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艺术家。回望与艺术最初的缘分,您印象最深的,或者说最感慨的是什么?
谢丽芳(以下简称“谢”):说到最初与艺术的缘分,小时也有过躲在课桌底下偷偷涂画的经历,但是,如果说是什么影响了我这些年来的创作方法和观念形成的话,那可能也还是要缘于自己从小就有的那种对生命的怜悯和天生的好奇心。从记事起我就喜欢刨坑挖洞,然后等蚂蚁或者蚯蚓爬出来再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拈进去,稍大点就又将辣椒苗斜切下来安插到西红柿的茎上。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还曾跑到祁阳农村的稻田里用显微镜去观察赤眼蜂的孵化过程,那次与先生共同创作的《稻田案件》获全国科普美展一等奖,其中驾驶摩托车破案的青蛙警长也就是后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猫警长的原型。时过境迁,多年后才悟到,孩提时的经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那么重要。
孙:您的追求和态度成就了您不一样的艺术世界。有人评价您的作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境纪实。“境由心生,画如其人”,您可以结合自身的创作体验阐述一下您的创作理念吗?
谢:上个世纪末在北京美术馆后街三联书店购得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一书,当时我不了解史怀泽,只因为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史怀泽认为“任何生命都有它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我崇敬并认同他的观点。当生命意识的存在成为自己思维逻辑的起点,它也就明显地影响到了我的生活和生活态度以及自己的艺术创作。除了这个之外,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理念的形成还得益于一个重要的课题。即一个将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的“蒲公英行动”,它给了我连续十多年在不同的十三个民族进行多次田野考察的机会。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同时人创造了文化。万物有灵,即多个民族都有创造的基本相同的,对万物生命认同和崇拜的被神话了的一种泛神文化。当童年记忆中那些蓝天碧水青山,鸟飞兽跑蜻蜓忙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加之农村城镇化的加速,日渐远去的农耕文化留给我们的也只是一缕一缕的乡愁时,一种对逝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追忆,一种人类理应该与自然万物休戚与共,天地和精神必然合一的理念,逐渐地在我心中积淀并内化成为一种不受时空影响的意象记忆,并通过这些年来的创作缓慢地传达了出来。因此也就有了我的油画《生的启示系列》,素描《神话时代系列》,线描《视觉日记――荒原行系列》以及油画《纸风车系列》和水墨画《神化时代系列》等创作。在我的作品中,不仅人有灵魂,日月山河、树木花鸟也都被赋予了它们该有的灵性,在这里,人的灵魂与宇宙万物的灵魂是相通平等并可相互转化的。我的创作本意是希望人类不要再妄自尊大,而要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植物和整个世界。因为是生命就该得到珍重。
孙:听了您的阐述,我基本已经能读懂您的作品了。在欣赏您的作品时,我发现画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鱼、鸟、蛇和船的图式,它们在您的作品中似乎都很神秘,应该有它特殊的寓意。您想通过这些图式给观者传达一些什么?
谢:吉祥图案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种美术形式,它源于商周,始于秦汉,发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而吉祥观念的产生则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因课题研究的原因,这些年来我一直对吉祥图案兴趣有加。鸟纹、蛇纹、鱼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均有生命本源之寓意。如象征女性的鱼纹在西安半坡等多处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有发现,它极可能也就是女性崇拜的密码。另外,因儿子属蛇,在代表潜能绵延的蛇身上也就寄托了我的一种绵绵的母性之爱。在我的心里它们包含的是完全和人一样的精神信息。此外还有一艘能将我或者你渡到彼岸的船,借以完成在我意象中的人类生命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对接。这中间不论是儿童艺术还是民间艺术或者是原始艺术,它们的那种属于人类童年时期的泛生命的思维观念,给予了我敢在绘画中天马行空的一个极好理由,同时还有超现实主义绘画对我的影响,我非常欣赏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中的一些理念和表现方法。
孙:我对您的双联油画《生命・殇・爱》印象非常深刻,这幅作品参加“艺术湖南”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后,反响很大。能否和我们聊聊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谢: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的5月24日,当时仍有余震,我和先生进入到地震灾区以绘画的方式给当地的孩子做心理干预。在受灾学校的现场,作为一个生命,我倾刻感觉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被摧毁的痛苦;还有,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同时在惊恐中,也感觉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爱的无限和永恒。于是,回到长沙迅速创作了二联油画《生命・殇・爱》。第一幅作品表现的是灾难现场。坍塌房梁下一个又一个代表死亡和逝去生命的充满绝望的面具;其中有大鸟和手托祥云;第二幅表现的是灵魂腾升和生命重生与拯救。在神秘与混沌的气氛中深邃的眼眸满含希望和不屈,众志成城的信念如那握着针管的大手。其中有新生命的孕育,有的直身升飞机,还有象征生命复活的鸟、鱼以及破壳的蛋。神秘而怪诞的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的统一在画面中都有呈现,我表现了死亡的痛苦,然而更重要是的我想呈现一种由生命的神圣性所唤起的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孙:从油画到素描又到线描再到水墨,感觉这些年来您的创作方法和材料不断地在更换,画风由开始的比较蛮气到后来越来越趋于平和,同时包括在表达语汇上也有所改变,不知您对自己的这种变化有何感想?
谢:我的兴趣很宽泛,对什么画种都感兴趣,包括版画、雕塑、陶艺等等,有机会也都想尝试一下,这可能与我教儿童美术有关。但是从油画转换到水墨则与中央美院教授邹跃进先生的建议有直接的关系。记得当时我还在兴致勃勃地画油画,并勾画了一批线描,当时邹先生看过我的画后建议我画点水墨,一直过了两年我方才拿起了毛笔。在对传统水墨的学习和了解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我对生命认识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形式,让我很快地认同了实验水墨,在后来画的过程逐渐中对传统水墨的语言及造型方法越来越感兴趣,并且觉得可学的东西太多。在我的水墨画中的人物包括那些动物、植物还有船都是我意象中的符号,它仍旧沿袭了我前面创作中的风格和理念。但在画水墨以后内心更为平静。我始终在不停地追求且想找到一种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艺术形态,始终弥漫着我对生命对乡愁无限眷念的作品于我、于他人将如同一种自我心灵的修复装置。因内心的逐渐平静画面可能也就越来越趋于平和了,但我并不满意,我想我还在变。
孙:众所周知,这些年来您在创作的同时一直在参与一个叫“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的项目,您不停地行走于乡野山林,接近自然,接近民间和原始的艺术,挖掘并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将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以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为此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请问,您作为“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项目的负责人,您觉得蒲公英行动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无论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师资建设等各方面相对滞后,同时受全球一体化和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民间美术正逐步走向萧条、衰退和消亡,文化多样性保护也迫在眉睫。“蒲公英行动”的目的,即遵循农村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农村中小学师资和教学设备都不充分的时候,充分利用我国13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资源创造条件开展起美术课。这也就是蒲公英行动的的意义所在。将极具亲和力且制作材料触手可得的民间美术引进学校课堂教学,意义在于争取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美术教育的同时,也促进民族文化在学校的活态传承。
“蒲公英行动”目前已推广并延伸至全国11个省13个民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翟墨先生评价,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一次行为艺术。这个让农村孩子获得美术教育机会的艺术行为的核心,仍是在追求儿童生命本体能力的释放,同时这本身也是美术教育回归到生命本体的一种最好的艺术。
孙:其实蒲公英行动只是您参与的诸多公益活动之一,您还探访灾区、走进监狱、关注福利院的智障儿童,甚至参与到“世界唯一女性文字――江永女书文化抢救保护工程”的策划、申报和实施工作中,对您而言,除了架上绘画,似乎艺术行为在您的艺术生命过程中所占据的位置是同样重要的。
谢:因为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也就决定了我个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促成了我对生活和艺术创作方式的选择。就别人对我所谓教育家和艺术家的定位,我宁可倾向于说自己是一个做艺术的,同时在从事艺术教育,因为都是半路出家。其实这些年来我所做的公益活动都是与艺术分不开的,它们也都是我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广义一点,则谁都是行为艺术家。无论是进灾区到监狱,还是与福利院的智障儿童共同进行绘画活动,或是数年地在江永女书流传地进行女书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我有些欣慰,因为整个行为过程也都是我艺术观念及思想的如实呈现。如,2009年我和吴尚学的影像装置作品《灰色四度的视觉奏鸣―――艺术走进女子监狱》参加成都双年展。这是我们与湖南女子监狱共同实施的对女性罪犯进行的一个艺术矫治项目。从2007年起我们先后20多次进入湖南的一所女子监狱,采用教女犯画油画的方式对她们进行心理治疗和引导,期间女犯以各自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为背景共创作油画300多幅。而当这些作品以及行为过程以装置的形式摆放到普通观众的眼前时,不仅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我以为,相对于我自己的架上绘画,这些行为过程的生命意义还更大。
孙:您和您先生虽然在创作风格上大相径庭,但对艺术的看重和对生命的悲悯却是共通的,这对你们的创作和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吗?
谢:应该说没有。尽管我们在创作风格上区别很大,但我们趣味相投,在很多问题上都能达到共识,尤其对于生命的看法。同时我们都有一个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孙: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仍是以男性为主的惯性思维,但是自觉地在艺术创作中表达出女性视觉和女性意识的女艺术家也越来越多了。您作为湖南省女画家协会的领头人,这几年带领湖南的女画家们取得了很多成绩,您对女画家们的发展有何希冀?
首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自己独立想法的鲜活个性,我们的教育无论是随风潜入夜,还是春风化雨,最终会在他们的思想上留下烙印,而思想其实也就是心理。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说白了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程度,意义重大。小到个人,到我们教育的一个班集体,大到一个团队甚至整个社会稳定。
其次,社会现实让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今,伴随社会物质的快速发展,人们过分追求经济及追求人生的理念的变化,让责任感缺失、道德缺失等现象浮出水面,人们追求生活安逸的享乐心理的增加与贫富差距的加大,让年青的 初中生更是不知所措,也为社会上的很多人置疑,这也许不止是学校的课题,可能是全中国的很多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心理健康是学生幸福指数的重要条件。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他们可能也正面临家庭破裂、学业基础薄弱、单亲家庭、前途渺茫、爱情若有若无等现实与思想的困惑。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就成了他们能否快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一个如果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或者是别人的缺点的人,总不会让自己开心快乐起来,一个人如果总想自己不可能立刻实现的愿望,就会产生失落;一个人如果总是看到现实的灰暗,他的世界又如何会充满阳光呢?
可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第一,教师要转变思想。要知道教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我们给予了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千学万学,学做人,这是我们学习的最本质的目的。也许我们可以说,学业成绩是教学的副产品,而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才是教育的根本。学校总会开设一节两节心理健康课,而实际上那节课不是心理健康课呢?没有心理工作的开展,何谈教育?我们总会说,“亲其师,信其道”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亲近呢,那是因为我们走进了他们的心理,当他们接受你的时候,你才可能有“亲其师”的感受;而且我们学业归根结底是“致用”,虽然有些学生不能在相应的学业上达到相应的高度,也不是什么所谓的优生,但他们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成绩的不如意就视歧视他们,要知道他们健康的人格比学业重要的多。成绩不过是一时的成功,只是一门学科的某一个时段的学力体现,而不是人生得失的唯一评价。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历,人品才是他们能够走得高远的重要法宝。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是学校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着力解决的系统工程。
第二,爱是心理健康教育永恒的主题。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师者心里有爱,唯有爱,才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法宝。我们的学生总会是家中的百分之百,到了班级就成了几十分之一,到了学校就成了千分之一,如果到了全省可能就成了几十万分之一。学生思想世界的自我为中心与现实总会产生许多的不适应,他们要在班级中学会平等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就要有一个过程。做为教育者必须心里有爱,不能只是嘴上说的全是爱,而实际当中大大折扣,我们会有几个人对待学生象对待儿女一样呢?如果一个科任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不了解学生没有完成某件事的原因,不了解学生的特殊情况,所下的结论就是偏颇的,有失公正的。能够让人们脱下大衣的是温度,我们的爱的温度越高,学生就越会向我们敞开心扉。所以我们会常见许多老师虽然同样上课,但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与受爱戴程度却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教育者如果可以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学生,想来我们就会在迎得学生欢迎的同时,迎来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成功。那时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局面。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做到方式灵活。当我们用一纸分数决定学生的等级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走向了死亡。我们总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这才成就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丰富多彩,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舞台,无论是班级的任何活动,我们都要重视,并且充分发掘他们的优点,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学识能力等多方面,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指导,在活动的得与失、成与败、独立完成与团结合作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与认识,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从而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与积极有人生态度。
邹士友
内容提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著名的教育观点,语文实践活动要成功,必须要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做到制度化的保证,再加上教师必要的指导,从而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 兴趣 制度 指导
新课标要求老师应带领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那么,怎么样才能搞好语文实践活动?
一、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是语文实践活动成功的基础
陶行知认为:兴趣越多,则从事努力;从事努力,则成效越著。为了达到“学生有兴味,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的效果,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语言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脱离了生活实际的语言,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受到自己的年龄特征及认识水平的制约,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活范围和经验积累,老师要熟知学生的生活特征,了解学生在某时某条件下,对什么感兴趣,找准实践活动的切入点,使实践活动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2、竞争方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合理运用
实践证明,竞争方略的运用,对激发学生兴趣极其重要。搞一项专题调查,举行一次主题辩论会,举办一次手抄报展评,不是都可以让学生跃跃欲试吗?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增强,竞争意识得到提高。学生具有了勇于实践和善于竞争的能力,无疑在当今社会和今后发展中都有积极的意义。“不会竞争就不会生存”,现实中的实例正说明这一点。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制度化是语文实践活动成功的可靠保证
教师要对语文实践活动统筹安排,使之有章可循,充满条理性、层次性、教育性、全员性,让学生在参与中,知识与能力、性格与修养形成螺旋式发展,不断进步和提高。
1、语文实践活动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条理性是指语文实践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该参观时参观,该浏览时浏览,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孤立存在。层次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活动本身的层次性。活动的设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而进;二是学生能力的层次性,学生是有差异的,老师要善于面对学生差异,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扬长避短,达到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语文实践活动的全员性
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歌咏比赛、书法竞赛、成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达到人人有所得,人人有进步的目的。
3、语文实践活动的教育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教学的基础上,更注意其对学生人文性的熏陶,使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情感不断升华,思维的广度与尝试不断发展。搞一次效游,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的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助老扶残学雷锋活动,使学生受到关爱他人的品德教育――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要帮助学者增长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
三、教师必要的指导,是语文实践活动成功的助推器
学生限于自己的年龄特征、经验积累和认识水平,对事物的认识尚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方法也存在不恰当之处。教师要以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朝着高收获的方向发展。
1、无论什么实践活动,离开科学的方法,就没有高成效
在组织实践活动前,教师要对活动的目标、方法、评价等加以明确,使学生在活动时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2、认识深度上的引导
关键词:诗意化教育;生命关怀;生活体验;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74-02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道:“人充满劳绩,但还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一句话道出了生命的本真,人原本就栖居在大地上,过着自在自然的本真的生活。后来海德格尔亦发出“诗意地栖居”的呐喊,他认为诗意是“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栖居之中”。所谓诗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中的人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之中,使教育活动处于自由、和谐的氛围,使整个教育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而现实中的教育把“人”与“大地”分离,把“生命”与“教育”割裂,出现了教育的异化现象,失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在这里我们祈求教育的回归,期盼一种诗意化的教育。
一、诗意化教育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答案各式各样,其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所谓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交流的活动,交流的内容包括知识、生命内涵、意志行为,通过彼此的心灵沟通从而使受教育者自由地生成”[1]。因此,诗意化教育就是通过关怀人的生命,使受教育者自由成长,最终达到“成人”的教育目的。
1.诗意化教育是关怀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每个生命由于自我经验、兴趣和气质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人生命的构成要素是一个整体,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个体生命具有完整性;每个生命个体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具有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能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因而个体生命具有自主性。因此,诗意化的教育就是从关怀生命特性的角度出发,关照生命的独特性,面向生命的完整性,呵护生命的自主性。
2.诗意化教育是自由的教育
卢梭在其《爱弥儿》中说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显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是反对社会对人的强制,提倡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各方面自由地成长。同样,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也在其《生命与教育》中指出:“自由是生命的内在要求,人的发展因此是自由的发展”[2]。教育过程也是一个自由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达到心灵的沟通。因此,诗意化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它尊重学生的内心思想,呵护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空间,让学生当自己的代言人。
3.诗意化教育是“成人”的教育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在各方面的充分和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由此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最大的自由,并从这种自由中获得幸福”[3]。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4]。诗意化教育的最高追求就是让学生成为学生,授受知识的同时也要开启学生智慧,润泽学生生命,让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诗意化教育的失落
教育基于人的生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的本质是诗意的。然而,我国的教育者实践者却受“权威主义”“功利主义”等片面价值观的影响,使教育出现“非诗意”的存在。这种教育不仅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特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磨灭了学生的幸福生活。
1.教育与生命相违背
教育的对象是什么?教育者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思考。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纵观目前的教育现象,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使得教育与人的生命渐行渐远,甚至相背而驰。老师家长认为,作业越多越好,教学内容越难越好,这样对儿童智力的过度开发,有的甚至拔苗助长,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对生命的摧残。学校一边喊着因材施教的口号,而另一边又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法来要求学生,这样不仅剥夺了学生的自由与快乐,也严重抹去了学生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因此,《学会生存》指出传统教育的两个弱点,“第一是它忽视了(不是简单的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4]。这种严重违背了学生的生命特性,以学生生命为代价的教育也是没有意义的教育。
2.教育脱离生活
斯宾塞说道:“教育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而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使教育脱离了生活。有学者将当今教育与儿童生活分离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内容与生活脱节,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二是以成人的世界代替儿童的世界,失去了对儿童当下生活的关注;三是教育中缺乏生活的气息,是教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2]。当前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脱离的现象亦是如此。学生们每天在固定的教室里,固定的位子上,被灌输这统一标准的知识,他们见不到外面的青山绿水,闻不到山外的鸟语花香,他们的任务就是反复的记忆,重复地背诵,直到知识被“复制”到头脑里。然而这种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没有生活体验和与生命接触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为了满足成人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学生每天过着家里――学校的两点一线的生活。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教育脱离了生活,也就离开了生命,那么,教育也就失去意义。
3.教育成为知识的附庸
对于教育的功利性,正如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所言:“当今的教育从根本偏离了它的本真意义,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5]。如果把知识、分数、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教育就会成为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工具。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教师希望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考出最好的成绩,教育内容重“实用性”而轻“人文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灌输和注入”而轻“启发和唤醒”。教育者以“雕刻师”形象,把学生雕刻成外貌不同而神态一致的“工具”。工具性教育由于过分地强调教育的社会而忽视了教育的个体功能,从而阻碍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抑制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教育的价值在教育之外,因此,也是没有意义的教育。
三、诗意化教育的重建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指导着学校教育应更多地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特征,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生命的存在,感悟生活的意义。那么,教育应当怎样唤醒和引导学生呢?本文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对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重建诗意化教育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1.树立生命化的教育理念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生命,再发达、再繁荣、再重要的教育,都会因为失去了根本,而丧失教育的本真”[2]。作为学校,应该树立生命化的教育理念,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生命特性,打破制度性与统一性,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生命具有个别差异性和独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生命的自主性,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要让教师不再是“塑造者”,学生也不再是“旁观者”,教师用爱去温暖学生,呵护学生,把学生的热情引发到课堂上来,使他们相互帮助,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提升生命的价值,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2.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个体生命的发展是是生活与教育的融合,教育与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育是一种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因为生活才有意义。其次,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对生命中的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过程正是生命展现的过程。最后,教育在生活中,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并提出把所有学习在“做”中进行,这就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和指引学生去体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情感生活。
对于教育者而言,首先,要摆脱教师的“权威”,营造一种“对话”的课堂氛围,适当的时候可以转换角色,让学生尝试着上台讲解,让他们也有当“小老师”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其次,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回家干家务活,让他们亲身体验父母的辛苦,并带领他们参加劳动,让他们也有当“小农民”的体验,理解农民的辛苦与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最后,教育者可以创设情感教育场景,让学生增强挫折意识、成功意识,在情境中感受挫折、体验成功,从而能领悟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3.协调教育的知识性与人文性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淡化功利性,注入人文性,改革教育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平衡教育的知识性与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求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则强调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平衡。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更多地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育教学不再是“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粉丝”了,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教育者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建立动态、多元的评价机制,激发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带领他们寻找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诗意化教育重建之路异常艰辛,但笔者坚信只要在广大家长、学校和各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怀着爱心,拥有耐心、恒心,有信心使我们的教育走向诗意化。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6,48,170.
[3]熊华生.为了儿童的幸福与发展――教育目的新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1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105
[5]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