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平衡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战以后德国迅速崛起的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高度发达的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被喻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代名词。目前有很多汽车职业学校和教育专家都在研发以德国双元制教育为基础的汽车课程体系。
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现代汽车结构、原理、检测、维修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汽车检测与维修能从事汽车工程领域内的车辆现代测试、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要达到此方面要求,其学习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基础课程开始学习。有了良好的课程基础及学习方法,对于人员素质后期提升尤为重要。现在各院校一般为在校高职类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一般有:《汽车认识》、《汽车发动机机械》、《汽车底盘机械》、《汽车基础电器》、《汽车机械基础》等课程。
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前应学习完《机械基础》、《汽车常用工具使用》、《汽车认识实训》等课程的学习,要求具有基本了解各零部件名称、位置和功能的能力。通过学习,可为后续的《汽车性能检测》、《汽车控制类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和《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领域打下坚实基础。要适应现代汽车企业的需求的人才,既要会干,又要会说、写。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时刻围绕企业的要求进行培养。
目前中德诺浩北京汽车学院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该学院是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教学。该学院是将实际的工作场景搬入到课堂,采用情景化教学。在本篇中主要阐述《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教学的场景,那么将实际的工作场景搬入到课堂就要求首先硬件上要达到企业工作及教学的需求,所需硬件设施如下:
1、场地:该实训室面积要求260―300平米,层高不小于4.5米,要求能进入整车;
2、配备三个举升设备(其中两个为两柱式举升机或剪式举升机,一个为四柱式举升机,安装四轮定位仪);底盘测功仪;
3、配备压缩空气管路;
4、地面采用环氧树脂材料进行铺设;
5、配置相应数量的桌椅(按照此面积及中国式国情建议30套);
6、多媒体教学区;
7、中档型实训轿车3台(如桑塔纳);
8、扒胎仪、动平衡机各2台;
9、相关底盘系统实训台架;
10、配备上下洗手池等基础设施;
在达到以上的硬件要求之后,在真正的课堂上完全按照以4S店车间为背景的工作情境展开教学和学习,学生课堂是以一个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导体,教师让学生通过拆装来学习部件的安装位置和构造,通过实际故障案例分析学习各部件的作用和原理,通过专用工具的使用学习各部件检测的方法,通过实车操作学习故障排除的方法,强调利用案例、项目和行动导向等方法实施教学并且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进行,每个课堂上学生数量最多为30人,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实践的机会,以下是针对六部法的主要介绍:
资讯――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资料信息、工具使用等;是学生为完成此任务需掌握的必要知识及信息。
决策――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负责人以及各组员职责教师对各组项目、任务进行布置,引导学生对故障进行相应的问诊,提示学生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准备工作;
计划――学生根据理论知识以及查阅维修手册,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制定出完整的工作计划,(要求学生按组或独立制定)。老师审核计划是否能够安全执行、并对学生的工作计划进行点评;
实施――教师准备场地、设备设施、工具资料等。学生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实施,并将实施的结果填写到相应的表格内;
检查――学生验证故障是否真正的排除并将方法例出,教师检查学生测量的结果;
评估――教师通过各种方式验证学生掌握的内容(填空、问答、演讲等),对学生本堂课的表现做出点评,并且对本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汇总、延伸。
中德诺浩组织中德两国的汽车技术专家、经验丰富的维修技师和职业教育专家,共同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为定位 “原汁原味”地吸纳了德国经验,又结合我国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使我国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世界接轨,培养出国际化的汽车维修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需求最旺、规模最大、体系最全,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新的良好机遇。我们一定要加强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认真吸取国外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载体
学习情境构建的核心任务是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选择合适载体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条件和环境要求。
一、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确定
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指通过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实现的最终行为。学习目标不应简单的理解为是一个技能目标,应包含知识、技能和素质等三个维度,在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性目标之间找到结合点。学习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环境、方法和手段,明确教学方向。以高速动车组检修专业《动车组电机电器检修与维护》课程为例,其课程学习目标定义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或借助动车组检修规程等资料,制定动车组电机电器的检修与维护作业计划;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计划完成检修与维护工作;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使用工装设备材料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检修和评价反馈。学习完本课程以后,学生应当能够进行动车组电机电器的维护、诊断和修理作业,包括:①动车组低压电器检查、维护、诊断与故障处理;②动车组高压电器检查、维护、诊断与故障处理;③动车组高低压转换电器检查、维护、诊断与故障处理;④动车组电能与机械能转换电器检查、维护、诊断与故障处理。”
学习任务又可称为“学习性任务”,是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表现。学习任务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现场的工作任务,它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环境下,通过若干学习情境学习,学生习得相关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方法、标准、规程等,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劳动协同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任务应具有典型性,能反映真实的工作情境,明确任务实施的环境、参与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标准、劳动组织方式等。以高速动车组检修专业《动车组牵引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课程为例,其学习任务为:“根据运用标准对牵引与控制系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维护,在各特定的检修工作条件下依据四级修程标准或依据维修工单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经济的方式完成动车组牵引与控制系统的维修与调试。地勤机械师以小组合作或独立工作的形式,使用通用工具、牵引与控制系统专用维修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按照技术规范对牵引与控制系统的故障进行诊断和修复。随车机械师在动车组运行过程中随时和司机保持紧密的工作联系,一旦出现故障,配合司机进行应急故障处理。工作完成后,记录已完成的工作,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循各级修程的作业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构建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构建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要素特性设计的。这些工作过程要素主要包括:工作对象或产品、工作环境及要求、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具材料、技术标准或流程等。例如在构建酒店、旅游、客运等服务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时,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群体或人)的不同,结合工作环境、服务内容的复杂程度来构建教学内容;对于生产性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根据生产的产品的类型为出发点,然后根据使用的工具、技术标准或流程分别构建;对于医疗和维修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根据故障或病症的类型来构建;对于企业一线管理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根据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环境来构建;对于操作控制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根据设备来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与不同专业的不同岗位的特征有很大关系,下面将列举几种典型的教学内容选取与构建的方式,供大家参考。
1.以设备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
以《铁路区间信号设备维护》为例,作为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为培养学生具备铁路信号工的职业岗位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在构建该门课程内容时,针对信号工平时工作主要以信号机的操作和维护为主,因此选取以操作和控制的设备类型不同为出发点,来选取和构建教学内容。这里的类型不是指简单的厂家和型号的区别,而是指技术标准和操作模式的不同,从而避免对相同技术设备因外观或者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重复性学习,而忽视了对实现该种功能的不同时期不同技术标准的设备的系统性了解。
通过广泛调研以及和现场电务专家商讨研究,考虑铁路广泛使用和大力发展的因素,并考虑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情况。总结出目前铁路区间信号设备主要以微机连锁技术为主,而且预测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主流发展方向,同时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主要是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设备,因此选择以该型设备为核心,构建教学内容。考虑到目前在中小信号站,还存在着部分以单片机控制技术和继电器控制技术为核心的信号控制设备仍在运行,因此加入这两种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UM71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设备和64D型半自动闭塞设备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考虑到随着信号控制技术发展和设备集成度越来越高,设备的内部结构大都被模块化和封闭化,无助于学生清晰了了解设备的内部构造,系统了分析掌握设备的演进,为下一步技术革新提供思路。因此我们对于64D型这种“露”式和UM71型以单片机技术为核心的“半”式信号控制设备的学习,对于辅助了解ZPW-2000A型“模块化”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设备的构成和基本原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对信号控制设备具备系统性的认识和模块设备解构的能力,为较快的适应未来的设备更新和对设备提出创新改进提供了基础。
2.以工作对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
以《一般条件下铁路货运组织》为例,作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培养学生具备铁路货运员的职业岗位能力提供重要支撑。货运组织的对象是“货物”,货物外形、性质的不同决定其适用不同包装,货物包装不同对货运组织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货物保管、装卸车组织、车辆选用等方面对知识技能水平的需求也有一定区别,并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本课程根据货物这一工作对象按照“由粗到细”,按货物运输组织复杂程度由简到繁,技能水平由低到高,构建出散装货物运输组织、裸装货物运输组织、包装货物运输组织、集装货物运输组织等4个递进式的学习情境,这四个情境无论在学习内容上还是能力发展方面都各有侧重,以期将处于简单技能发展阶段的学生逐步带入综合技能发展阶段。
3.以工具和劳动规程为载体构建教学情境
以《动车组电机电器检修与维护》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动车组电机电器装置的检修、故障诊断与处理等核心职业能力。课程内容选取与构建主要根据高速动车组电机电器四级检修规程、使用的工具、劳动组织方式的不同,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4个学习情境,包含12项工作任务。学习情境1动车组低压电器检修属于动车组一级检修,也就是动车组的日检,每天都要进行的检修,要求学生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掌握一级检修规程的相关标准及工艺;学习情境2动车组高压电器检修属于动车组二级检修,也就是动车组的月检,每月一次,要求学生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掌握二级检修规程的相关标准及工艺;学习情境3动车组高低压转换电器检修属于动车组三级检修,这已经达到动车组的高层次检修了,动车组已经连续运行了45万公里,需要对动车组的关键部件比如走行部、变压器等进行解体下车检修,对这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天车、变压器容量检测仪的使用,掌握三级检修规程的相关标准及工艺;学习情境4动车组电能与机械能转换电器检修属于动车组四级检修,也就是动车组连续运行90万公里以后全部解体检修,武汉动车组检修基地配属的动车组四级检修一般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因此学习情境4中学习任务12安排在小学期完成,也就是暑假期间,完成这个学习情境需要学生掌握转速表、动平衡实验台等机电设备的使用,掌握四级检修规程的相关标准及工艺。
这12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在劳动组织方式上从独立完成任务到组建真实的工班共同完成任务;在检修层次方面从一级检修到四级检修;在检测工具的使用方面从普通电工工具到综合检测实验设备;整个过程遵循由易至难认知规律。
三、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环境设计
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环境应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按照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原则,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企业理念、文化氛围,按照企业的生产环境布置理实一体化教室,使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按照生产工序流程布置设备,使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实施现场化运作充分体现“学做合一”。从而达到工作场所与学习场所合一,工作设备与学习设备合一,工人身份与学生身份合一,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合一,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合一的功能。
1.教学环境建设要采取理实一体,合理对各功能区进行布局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环境从空间上应是开放式、多样化的,教室已经不能与传统意义的一间房对应,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可能需要使用到多个不同功能分区的教室。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区、小组讨论区、资料查询区、实验区、实操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现场环境、设备大小、学生数、工位数等,合理的对教室进行布局。
2.教学环境建设应采取“虚实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降低教学成本
工学集合课程教室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考虑虚实结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采用真实设备和仿真设备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大型工程施工机械的维护类课程,一方面学校需要购置或跟企业联合建设少量实物,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按比例缩放的模具或现场视频,解决现实教学中设备不易拆解搬移,同时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减少占地。例如医学领域解剖类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直接参与对人体进行解剖,一方面学校可以联合医院共建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另一方面与医院合作,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录制医院相关手术过程,在进行专业教室建设时可以配合视频教学设备,学生通过认真观看整个过程,对实际操作有清楚的认知。然后借助与人体结构相近的动物活体或人体结构模具进行实物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