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核心素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方向毕业设计(论文)比重大,是我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关规定(教高厅[2004]14号文件),“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可见,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基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方向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毕业设计改革的设想并付诸于实践,为进一步消解小球方向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提供参考,为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主要问题
目前,科研论文抄袭、剽窃的风气比较盛行,学生毕业论文“四处借鉴”、“论文”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严重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的培养。目前,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方向的论文数量多、抄袭与现象严重、毕业设计形式单一、题目和内容重复率高、教师指导时间不足、答辩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是小球方向毕业设计环节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小球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2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阐释
2.1毕业设计过程的实践性特征。 毕业设计过程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实践能力是深化学生对毕业设计和已有课题认识的主要源泉,是学生亲自感受体育科研的基本程序、探究新知的过程性、实践性环节。从学生的选题、确定方向、文献综述、确定选题内容、论文的设计与实施、数据和资料收集等多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实践性的特征。学生体验毕业设计的每个过程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保证。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对选题内容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毕业设计的深层次探讨与实践,从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认识,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由此,真正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
2.2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释义。 创新主要指个体运用已知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等,革新旧内容、创造新事物,发现、创造新质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
在我院小球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文献与实践选题、论文的设计与实施、资料收集、完成毕业设计等几个环节,集中体现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独自完成的实践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收集整理等各种创新品质。可以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依托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因材施教,应该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过程为基础,不应奢求学生创造新鲜事物为目标,以免“急功近利”,忽视学生实践探索的基本过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立足学生实际,不能将人类的未知或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领域定为学生探索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选题形式就成为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3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
基于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毕业设计的基本现状和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本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尝试与措施,为进一步消解小球毕业设计所处的困境,提高小球方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为顺利、高质完成毕业设计提供参考。
3.1切合学生实际,开发“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 首先,多元的毕业设计符合我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减少抄袭的来源。如训练计划、教学计划、创业设计、赛事策划、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健身指导计划等诸多形式,可以作为目前毕业论文的有益补充。各种形式的毕业设计均以论述与实证的形式进行,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规定,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多元的设计形式能充分发挥小球教师的各种特长与资源。教师的多种经历为多元的毕业设计指导奠定了较好的师资基础。这样,一部分科研意识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科研,而另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与自身经验相符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可见,“多元”的选题与毕业设计形式是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经验,是消解目前学生“非实践”的困境,加强毕业设计过程向实践转变,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提供了可能。
3.2提早互选,加强对学生文献评述,提高设计质量
3.2.1将师生互选工作纳入教研室工作范畴,提高互选效率。 目前,毕业设计的学生都是来自教研室“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生,任课教师直接与学生上课接触,既方便又快捷。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首先进行教研室内部调配,然后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上报,进行其它教师的分配。这样就为指导教师与学生能够快速互选,尽快进入到毕业设计指导与交流的过程之中,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抢出了宝贵时间。
3.2.2将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化”,提高文献评述的质量。 文献综述是进一步明确选题与内容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是毕业设计的整体构思、设计计划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文献评述能力就是影响学生选题质量的关键因素。
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路径
在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程,规模日益扩大,体系也比较完善,如美国哈佛大学在20世纪初就授予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然而,关于体育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在欧美等国家开展只有半个多世纪,如1966年美国俄亥俄大学建立了第1个应用型体育管理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设置体育管理专业的大学数量已经达到193所0。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短,作为全国39个专业学位教育之一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2006年开始招收和培养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体育硕士招生范围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在职攻读拓展到在职攻读与全日制攻读2种形式,由单一的学位证书发展成学历学位双证齐全。在201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强调,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培养类型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显而易见,全日制攻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为应届本科毕业生,采取全日制在校学习方式,与非全日制在职体育硕士培养及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培养比较,其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现阶段需积极探索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本形式及存在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路径,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相关政策文件、体育学研究生及体育硕士相关学术论文,包括全国38所培养单位的培养方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性培养方案》)等。
1.2访谈法
专门组织全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层论坛,邀请国内12位专家共同探讨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问题,并利用全国体育硕士研讨会、全国体育学导师论坛等会议,调查访谈30多位体育硕士培养单位管理者以及部分研究生导师,全面了解当前体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1.3实地调查法
通过实地考察部分体育硕士培养单位培养过程及措施,深入部分实习基地对体育硕士实习过程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实践能力培养情况。
2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困境
2009年开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设置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4个专业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数量已达69个,占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单位的57.02%。由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历程短,作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院校虽依据国务院学位办《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院校培养方案,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未形成鲜明的培养特色,未完全脱离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影响,存在以下困境。
2.1方向领域的模糊化
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方向领域是回答各个方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通过一定时期和方式的培养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也是整个培养环节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按领域可分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各培养单位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方向领域的整体特色不突出,对各个方向领域的认识模糊,影响体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调查中还发现,各个培养单位设置的体育教学领域作为传统优势领域,明确指向体育教师职业,其培养特色相对突出。多数培养单位对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的课程设置、教育实践及论文要求等则较为模糊,未能制订具有本专业领域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相对于体育院校而言,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在运动员、竞赛组织管理者和社会体育指导者等人员培养方面缺乏经验,在支撑条件、师资队伍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处于劣势,出现培养特色不突出的现象。
2.2课程设置的理论化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需要突出实际应用、职业需求等要求。各专业领域强调体育硕士要具备胜任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要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2009年的《指导性方案》规定公共课程和专业领域核心课程为理论课,合约22~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61.1%,如再加上选修课的理论内容,实际上大部分院校理论教学超过80%以上。这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掌握本领域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至关重要,但是理论课过多,与应用型培养目标及要求有一定差距,而且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互动性差,缺乏案例、研讨等形式,不仅对所学理论消化理解不深,也无法培养体育硕士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此外,指导性方案培养目标提出“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而各个院校设置的外语课程为公共外语理论课程,在选修课程中也未设置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这种不重视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外语水平,很难达到实践运用和专业交流的目标。
2.3教育实践的形式化
国务院学位办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特定体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教育实践是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从招生来源来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生源是应届本科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因而教育实践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中发现,由于许多院校都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培养模式,建立了专门的本科实习基地,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的学生可在本科基地实习,相对较为稳定、规范;而多数院校由于在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研究生专业实践方面缺少经验,导致其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调查发现,多数院校反映效果不甚理想,如重复本科教育实习模式、实习基地基础设施落后、分散实习管理缺位等,难以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2.4学位论文的学术化
专业学位论文的水平和质量能够综合反映体育硕士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体育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环节,研究生“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同样也很重视专业论文环节,只是论文的内容、形式、要求和评判标准等方面应与学术性学位论文有所区别。当前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学位论文出现过于重视学术的倾向,从近年已毕业的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位论文看,其选题以理论研究为主,而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典型案例分析、赛事实施方案等论文形式相对较少,未能很好地结合具体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选题,缺少针对性、实用性,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论文实践应用价值偏低。这种学术化倾向不符合《指导方案》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规定。
2.5导师理念的传统化
导师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水平提高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体的培养目标、课程实施、教育实践到学位论文指导等环节均离不开导师。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表现出的学术思想、治学风格、指导方略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体育硕士作为新型研究生培养形式,其规模的扩张较快,在短时间内,许多导师由于受到传统的学术研究培养影响,还很难克服学术性培养惯性,以新的眼光看待应用型体育硕士。特别是具有多年指导学术型经验的老导师,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规章制度及培养标准已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期内采用双重标准进行研究生培养,出现了学术化论文指导倾向。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扩招,许多导师在同一年招生中,出现同时指导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情况,他们一起学习与交流,导师经常会以同一标准要求他们,结果在论文选题中无明显的区分与标准,出现纯学术化现象。此外,传统的导师理念也影响到对校外体育硕士学位论文通信评审的结果。
2.6学校、社会的轻视化
学习周期短、就业速度快、学历水平高是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目前社会上仍有许多人认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效用不如学术型学位,甚至将其等同于体育教师、教练员等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以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培训形式,这种轻视体育专业学位质量的现象势必影响到学生就业。非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不需要考虑就业问题般原单位会继续留用,甚至有升职的机会;但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无职业背景,他们入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拿到文凭,从而顺利就业。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用人单位对于体育硕士缺乏认识,不了解体育硕士的培养类型及与学术型的区别,出现对体育硕士的认可度较低的现象。从目前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招生情况看,真正报考体育硕士的考生较少,许多学生是从学术型研究生中调剂而至,在生源质量方面处于劣势,这也影响到体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调查中发现,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在学术型硕士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部分学校称他们为“小硕士”,特别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了解不深,出现选择时轻视体育硕士的现象。
3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
3.1重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体系中强调通过教育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2009年的《指导性方案》明确提出建立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的重要性。目前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单位在教育实践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缺少管理经验和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教育实践过于形式化,这种没有严格制度保障的实践对全日制体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效果不佳。根据体育硕士工作特点,培养单位需要结合当地教育资源,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规范、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领域体育硕士培养要求,保证实习规范与实效。各个院校应结合培养领域,在各类学校建立体育教学领域体育硕士实习基地,在体育管理部门及科研所建立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领域体育硕士实习基地,在社区体育俱乐部或运动中心建立社会体育指导领域体育硕士实习基地。此外,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与实践环节紧密联系,提高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各领域的特色课程体系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学习和体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较强的解决体育运动实践问题的能力,并胜任体育领域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从图1中可以了解到各个专业领域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导向,每个职业都应具备其相应的职业能力,如:体育教师职业需要具备运动技术能力和教学实践技能;教练员需要具备指导运动员训练、比赛、恢复的实践能力;社会指导员需要具备必要的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与大众健身指导与健康管理实践能力。
根据指导方案,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较为明确,特别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指导大纲》的出版,从课程说明、教学内容确定、学时分配、教学重点与难度、考核及参考文献等均进行详细阐述。各培养单位需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各领域特色课程体系。如:师范大学充分利用教师培养优势,建立符合体育教学领域的课程体系;体育院校充分利用教练员培养优势,建立符合运动训练领域的课程体系;综合性大学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为体育硕士所设置领域建立特色优势课程体系。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设计要体现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先进性”,这要求体育硕士课程内容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前沿,并能联系并反映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3.3提倡学位论文多样性,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体育硕士作为应用型人才,其学位论文也理所应当要体现其研究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要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在形式上更加提倡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典型实践案例、赛事实施方案等,这些类型的文体、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具备更强的应用性与实效性。在提倡专业学位论文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区别于学术型学位论文的评判标准,为学位论文类型的多样化和质量的标准化提供制度导向与保障。面对全日制体育硕士快速发展的现实,强化专业学位培养意识,建立合理的、统一的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实际上已迫在眉睫。在具体的标准制定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选题的新颖性与实践性、理论的扎实性、论证的逻辑性和写作的规范性;另一方面更要突出其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调查调研的科学性、技术方法的进步性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性。
3.4注重导师队伍建设,转变导师培养理念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根据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习特点,采取“双导师制”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短期内体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尤其是已有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为第一导师,经过必要的岗前培训,转变学术型指导理念,达到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挖掘体育领域社会人力资源,包括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优秀教练员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管理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体育硕士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树立导师的应用型教育理念,按照应用型专业学位标准进行培养,分工侧重明确,校内导师侧重于“论文指导”,校外导师侧重于“应用实践”。虽有所侧重,但是2位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即从研究生入学选定导师后,两位导师应该通力协作,全程负责好学生的学习、培养、实践、论文等各个重要环节。同时,对于校外同行很有造诣的实践者,如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大型竞赛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部门中的专家,达到一定的指导水平,也可聘任为第一导师。
3.5加强社会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可度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着严格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是与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处于同—层次、不同类型、各有侧重的学位教育,是对我国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种改革和完善。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所趋,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旨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的同等地位等问题。现阶段,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各培养单位需要通过媒体、网络、报刊、研讨会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向社会宣传体育硕士的重要意义、社会价值及人才培养的优势,以提高社会对体育硕士的关注度、认可度和支持度,为体育硕士的发展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硕士,报考体育硕士,克服生源相对短缺的不足,提高体育硕士生源质量,改变社会对体育硕士重“学”轻“术”、重“学历”轻“能力”的错误认识。
3.6构建合理质量评估体系,提高体育硕士培养质量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人才培养系统,它是一个环形通路,即从培养目标出发,在必要条件的支撑下,经过内外协作的培养过程,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社会对体育硕士培养的质量和要求进行评价、反馈以及提供外部协作,培养部门再据此调整培养目标,如此循环,在此过程别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培养目标、招考入学、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师资队伍、支撑条件、外部协作、学位论文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均会影响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质量,每一个环节的改进都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针对这样的一个复杂培养体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就要始终以培养市场和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既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导师队伍、学位论文等指标,也要高度重视社会对培养出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考虑社会认可度、用人单位意见等评估指标,强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校总体社会声誉的联系,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4结束语
一、学科类课程
学校大胆探索实践“阅享”课程,即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构架“三课一社”的阅读体系,以螺旋上升、立体化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教师们以语文课本为主体进行语文学科内和跨学科的整合、优化。同时融入绘本、吟诵、戏剧三大社团和文学社,进一步充实“阅享”课程,逐步构建起“经纬”交错的学习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利用迁移巩固,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学校组织数学教师编写了《趣味数学教材》(低中高年级读本)。每年10月份,教师们都会根据所学内容开展“趣味数学,伴我成长”的数学节活动。如低年级的数学故事演讲比赛、中高年级的“思维变变变”等。多彩的数学节活动不仅为学生展示自身的聪明智慧提供了平台,还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了“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凼学,受益终身”。
作为科学课延伸的学校的“小牛顿”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自然等相关知识,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科学实验――每人每课一套实验器材、每人每次自己动手操作、每人每课一件实践作品,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研发类课程
1. 课程结构――双向推进
(1)开发京剧课程。学校通过京韵校园的氛围营造、京剧课程的普及、艺术家文韵大课堂、京韵操创编、京剧特长生培养、学科整合、与社区资源共享等手段,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国粹文化的魅力。
(2)开发儿童舞台剧社。在发展京剧的基础上,学校拓展延伸艺术形式,丰富戏剧课程,通过看剧、读剧、编剧、演剧,让学生在多元的戏剧元素中,自主获得知识、经验和各种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2. 课程实施――四线合一
(1)京剧进课堂。音乐课上,教师采用说、记、讲、念、学、唱、听、玩、辨、做、赏等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中走进京剧、认知京剧、品味京剧。语文课上,教师注重引入京剧名人的故事,进行唱词、念白的赏析,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数学课则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介绍京剧中有关位置的知识。美术课上,融入京剧脸谱、服装的色彩造型艺术,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
创编京韵操,学校每周五的课间操为“京韵操”时间,定期开展“京韵操创编”展示活动,鼓励各班学生随时将学到和理解到的戏剧元素和精神融入京韵操中展示交流。
(2)成立戏剧社团。京剧社团每周开两次课,由外聘艺术家和学校艺术教师共同授课,培养艺术特长生。年级的“童心剧社”,社长由年轻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吸纳部分有表演专长的家长和学生担任组员,每周进行一次活动,要做到有主题、有记录、有评价、有展示。校级的“剧社”,邀请艺术家担任指导教师,每周进行一次活动,排练经典儿童舞台剧,每学年在艺术节和读书节活动中进行展示汇报。
(3)活动展示风采。经过多年的课程实施,学校的戏剧课程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学生人人知戏剧、会表演,综合艺术素养逐步提升,戏剧方面的艺术特长生和优秀节目渐渐增多,并已有一定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三、综合类课程
(1)读书节――阅读精彩,遨游书海。学校每年4月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经典美文诵读大赛、古诗考级挑战赛、现场作文大比拼、故事大王争霸赛等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掀起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潮,学生们把读书当成一种自觉习惯,以书为友,以书为伴,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
(2)艺术节――七彩梦想,绽放光芒。在每年的6月份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学校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新颖活泼的表演与比赛,如红歌比赛、师生书画展、老师自画像、班徽征集、星级表彰评选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不仅为师生展示艺术才华提供了平台,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学生们在活动中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团队的凝聚力,激发了爱生活、爱艺术的热情。
(3)体育节――活力四射,培育风采。一年一度的“阳光体育”校园体育节定在5月份举行,节日中学校会设置校运动会、体育手抄报、拔河、足球颠球比赛、足球联赛等多个项目。特别是精彩纷呈的校级运动会,使整个操场热闹非凡,既有校足球队的足球技巧训练、比赛展示、课程技能表演,又有展示个人风采和团队精神的径赛项目和接力项目。在历时一个月的活动中,整个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奋力拼搏、团结协作、健康欢乐的体育精神。
(4)科技节――科技创新,放飞梦想。学校每年召开的“飞吧,飞吧,我的童年梦想”校园科技节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活动期间,学校会开展科学发明制作、科技小论文、科技黑板报、科幻画、七巧板等活动项目,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由道德素养、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等内容构成。而高职体育教师中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文化素养欠佳、专业技术面窄、教学方法单一、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采取转变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知识素养、提高专业技术等途径来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师 专业素养 现状分析 发展策略
当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育发展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从教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专业素养的提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核心。因此,研究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成,掌握发展现状和改进策略,是提高高职体育教学水平,保障高职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1.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体育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人生理想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点:(1)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体育教师要能够理解体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及社会意义,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业,进而敬重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训练、课外活动、竞赛等工作中去。(2)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教师热爱体育事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顺利开展体育工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只有真正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才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3)具备优秀的品质。体育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健的体魄、稳定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为人师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2.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所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具体而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丰富的专业知识。(1)学科知识。这是能够胜任体育教学的教师首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广,有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体育教师对这些运动项目的知识与技能都要系统地掌握。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教学中不断新增了一些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充电”。(2)教育知识。体育教师应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体育教育原理性知识,它是促进教师把体育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条件之一。在当代,体育教师应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知识,进行辅助教学。(3)实践知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应把课堂教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各项原理,同体育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加以结合,一并运用于体育教学当中。
4.精湛的专业能力。(1)教学能力。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其次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示范能力,另外,在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成效等进行评价和反思。(2)组织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个性、身体素质等,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或安排集体活动,纠正学生的动作,保证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体育教师还应具有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和指导班级之间、专业之间、学校之间的各种体育比赛,并能在比赛中胜任裁判。(3)科研能力。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教学研究与日常教学结合在一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发展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教学,通过经常研究和反思,进一步改进教学,创造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有些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仍是以“教师”为核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由于在课堂上缺少表现的机会,失去兴趣和快乐,从而被动地学习。另外,学校对教师业务素质比较重视,但对教师的观念更新不够重视,学校在对教师评价时也只看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2.文化素养欠佳。高职体育教师普遍体育技能较好,但文化素养欠佳,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教育类知识欠缺。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平时只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了文化理论的提高,这直接影响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3.专业技术面窄。有些体育教师只对某些体育项目重视,如球类,因而这些项目技术掌握得比较好。但对另外一些运动项目,如体操、武术不喜欢,不重视,因而运动项目技术掌握得不熟练,而且在工作中又缺少对这些项目的练习,当教师遇到教授这些项目时,讲解与示范不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必然就差。 转贴于
4.教学方法单一。在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还是采用旧的方法,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方法单一,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教学效果也差。
5.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差。高职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人不多,有些教师认为上好课就行了,没有时间去搞研究。原因是部分体育教师工作量大且研究意识淡薄,不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谈及教学改革,虽说近几年高职体育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改革的力度不大。部分教师认为改革创新是领导的事,缺乏内在动力。即使有些教师想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但又不知从何下手。
三、提高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首先,高职体育教师可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学校也可邀请专家介绍最新体育研究成果,使体育教师了解体育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并将新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其次,学校、体育教研室要指导、监督和激励每一位体育教师将先进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进行指导性的听课,明确改革的策略;最后,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丰富自身知识素养。读书是储备知识最好的方法。体育教师要经常阅读各种体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优秀书籍;学校应提供最新的体育专业书籍及各种体育报刊、杂志,便于教师了解最新体育教学动态,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体育教研室应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内容和心得,通过读书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文化底蕴。
3.提高专业技术。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体育运动技术及自己薄弱的体育运动技术,平时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刻苦练习,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培训,有针对性地练习所欠缺的体育技术。
4.提高教学经验。体育教师要利用校内资源,同事间相互学习,定期互相听课,分析彼此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观摩名师、优秀教师的课,借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体育教研室每周可进行教学交流会,分享教学心得;体育教师要多和其他院校老师进行教学研究和交流,以获得最新的体育教学成果与教学方法。
5.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的研究,设计出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并用以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勤于动笔,将研究成果写成文章,并在校内、外刊物上进行发表,一方面可供教师自己阅读、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有助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学生的发展
1. 改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
态度是影响个体对一类人、客体、事件的行为选择的一种习得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情感体验(Affection, A)、行为倾向(Behavior, B)和认知水平(Cognition, C)等三种构造成分。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态度的量表测试,测试结果对比如下表1。
由表1可知,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在行为认知(75.97)、情感体验(63.68%)、行为倾向(64.85)均有较大的增长,说明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在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表现出协调一致,都是积极的。原因是,校本课程开发后,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发生改变。行为倾向分值增长最小,这是由于学习压力大、经济来源少、场地资源缺乏等因素,制约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与空间。
2. 发展了学生的体能
体育与健康校本开发后,学生体能增强,体质得到改善,肥胖人数减少了;而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中,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合作,并以极大的热情融入到活动之中,学生及家长对其的期待和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见表2。
从表2中显示,实验组在实验后学生的平均身高高于对照组0.6cm、体重重了0.3kg、肺活量多 136ml,身高和肺活量的 p 值均大于 0.05,坐位体前屈多0.6cm,但没有显著性,只有1000米进步且呈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有向好方向发展趋势,运动素质高于对照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余体育和社会体育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参与率;二是学生积极参与了羽毛球、乒乓球中等强度负荷的长时间的运动锻炼,使心脏肺脏及循环系统在身体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能够有效地供给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到参与运动的肌肉,提高了学生的有氧能力。
3.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与方式
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从教师为中心向课堂为中心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这不仅奠定了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还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转变。
4. 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开发的过程。在基础课程中,重视体育特长生和骨干的培养,学校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发挥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在扩展课程中,倡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羽毛球和乒乓球俱乐部的实践,以及学生体育文化学习(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网上搜索、欣赏比赛)、竞赛交流(课余体育竞赛、社区与家庭体育参与)等,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二、教师的发展
1. 发展了教师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
随着校本课程进程的深入,认识的不断提升,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发展的需要,还有待不断开发、调整。为了落实校本教材,在学校和林建强科长的领导下,参照兄弟学校广州市培英中学的《点击健康》等资料,段滔老师和覃宇老师自主进行校本化处理,分别完成了校本教材《乒乓球教学》和《羽毛球教学》;并根据实践研究所得的相关数据和我们对研究实践的认识,由林建强老师执笔写成了成果论文《试探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在海珠区体育论文评比中获奖。此外,就校本研究的教学内容分别组织课题研究课展示成果,一是由覃宇老师主讲《羽毛球正手击后场高远球》说课课例,参加了海珠区“明珠杯”评比;由苏水生老师执教的《在乒乓球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思维》公开课参加了海珠区录像课评比,均获得较好评价。教师们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了课程的生成意识、资源意识。
1我国设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
1.1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目前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模式侧重学术性以及培养规模有限等问题日显突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能满足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结合培养目标,改变己有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努力深化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案例教学和基地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紧密结合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教学、训练、组织工作来开展论文选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可以采用专题研究报告、案例分析、体育教学、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其从事体育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探索一条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新路子。
1.2有利于充分调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在普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尽管体育学的录取分数线己经低于其他学科,但是多数的体育实践工作者由于学习时间少和文化基础较差等原因,再加上有体育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在职体育工作人员考取普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非常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单独组织考试,在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上的考试难度比普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低,而且没有应届毕业生的竞争,这增加了他们继续深造的信心,并为他们顺利考取创造了有利条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在职体育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学习提供了平台,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3 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体育工作者队伍的学位层次和知识能力结构等己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此,必须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速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试点工作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1.4 有利于积极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体育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模式侧重学术性以及培养规模有限等问题日显突出,不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体育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入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要求上,都是按照二级学科,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体育高层次人才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和试点工作,有利于体育学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有利于把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2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特征
2.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以体育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
我国的学位制度把学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性学位,它分12个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另一种是专业学位,目前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不是单纯以学科为依据,而是以职业为依据的,亦可称为职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4个专业领域。体育教学领域是为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准备的;运动训练领域是为国家、省、地、市级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准备的;竞赛组织领域是为各类体育赛事的体育管理人员和组织者准备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是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准备的。所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专业学位,是以从事体育运动实践工作的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
2.2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
从招生对象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背景的人员,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他们是具有一定体育实践经验、学历层次较高、优秀的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运动竞赛的组织者、策划者、宣传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
从培养方式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紧密结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课程设置看: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专业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3类。核心课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专业领域方向课是使学生提高专业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选修课是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重视案例教学,即把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围绕某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点带面,纵横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从论文选题和评价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对论文的评价着重考虑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毕业去向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和工作单位有定向或委培关系的继续深造学习方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学业以后,仍然回原工作单位,继续从事本职工作。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其在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和场地的安排上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教师中除了吸收有体育学科优秀的指导教师外,同时聘请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大型竞赛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部门中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共同组成导师组。
2.3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规范的、系统的学位教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我国己开展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等的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以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培训形式。
首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要经过全国统一的、严格的入学考试,以保证选拔优秀的生源。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必须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统一考试,初试考试科目有外语和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符合初试考试要求的考生,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复试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其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按照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指导大纲》,各试点单位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各单位的培养方案,组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其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综合性体育专门人才。这种“综合性”是反映在专业学位获得所具备的素质上,可以理解为“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性。
最后,对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授予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只是培养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均为硕士学位。
2.4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严格的培养人才质量要求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实际工作。
3对我国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保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经济建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与体育学普通硕士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区别是在培养要求、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中央和地方体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优秀的体育工作者报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其学费的交纳、学习期间的工资待遇、毕业以后职称和职务的晋升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消除广大体育工作者心中的顾虑,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各培养单位要针对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培养特点,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在招生、培养、管理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建立严密的制度,确保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序发展。
3.2 扩大招生宣传,做好体育硕士专业教育的招生录取工作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新设立的专业学位,考生对其了解较少。各试点单位要利用报刊、电台、广告等媒介或利用各地的教学点进行招生宣传,扩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本单位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要注意把好“入学关”,要经过联考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的、有条件的学员,保证将来学习的质量。要根据体育工作者文化基础较差等情况,探索出一套新的符合专业学位特点,既兼顾实际情况,又能保证质量的招生录取制度。
3.3 加大工作力度,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各试点单位要重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要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建立一支适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的,由各相关学科和实践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4 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建立实习基地
在培养过程中,要突破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实施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把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大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体育职业为背景,以注重体育职业能力和体育职业需要紧密衔接为主要特点的高层次学位。因此,要加强体育硕士培养院校与体育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密切的联系,保持和发展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体育部门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体育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支持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5 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并积极完善适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特色的质量评估体系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新的,蕴涵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它在课程目标、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创新与突破。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改革的方向与思路是什么?是体育教师应该明确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提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1.由知识技能本位向个体发展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正规化、统一化,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移植到体育教学中,把体育教学和育人割裂开来,这就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人格养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因此体育教学要通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由重统一性教学向差异性教学转变。论文参考网。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按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研究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由重实践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就是教技术,带学生运动。136 学时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在实践中完成,理论教学就显得不足。实践中没有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所以体育教学必须注重健康知识的传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
4.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方向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 机械模仿,过于关注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论文参考网。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1.竞技项目教学化改造
竞技项目教学化改造,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客观条件及学生身心特点,不照搬“专业化”、“标准化”的运动及其竞赛形式,而是从学生参与运动权力的平等性出发,以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基础,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与活动内容,通过对运动规则、比赛形式进行相应的简化改造和修改,以便运动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要,从而使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都能成功参与运动。如“软式排球”、“软式网球”和“沙滩排球”等,不管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如果学生能在学校养成习惯,并且持之以恒,让在学校养成的习惯伴随一生,竞技项目就真正发挥了作用。对于传统竞技项目进行“教学化”、“软式化”开发,通过设计使之更加适合体育教学要求。论文参考网。
2.竞技项目文化价值的发掘
传统体育教学主要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往往把目光紧紧地盯在运动技术的系统传授上,很少从运动文化的角度审视运动价值的发掘,结果是往往“舍本求末”,使体育教学中的文化传递难以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应重视运动文化传递,将运动的传统、礼节和愉悦的庆祝活动融合在课程里,不但注重充满欢乐的学习气氛的营造和学生的多种运动愉悦感体验,而且通过诸多教学比赛、比赛节庆等措施,潜移默化地强化“运动参与精神”、“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不考虑参与学生的技术水平高低,并把各组队名、队号、队旗与队服等细微之处渗透其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宣传员等,依据竞赛期与运动类型轮流交换,从而使学生能进行多角色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成功运动经验所必须的所有要素。
三、探索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那么,体育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但现今的体育教学模式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不能表现出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因此改革单一的传授式体育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 从操作性层面来说,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传授式教学模式。是以运动技术进行单元设计, 单元教学以技术的难易度为序, 教学过程是以某个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为主线,注重对技能掌握效果的评价。
2.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掌握动作技能和身体锻炼中,体验运动乐趣, 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和志向的习惯。
3.主体性教学模式。它包含了主动性教学、自主式教学、自练式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模式。这类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强调学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4.发现式教学模式。通过掌握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并加以创造, 培养学习的创造能力。
5.合作式教学模式。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的互帮互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提高学习质量。
6.领会式教学模式。以掌握整个运动项目和特点的认知,改变以往只追求单个技术技能, 以提高球类教学质量。另还有程序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只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能大胆探索、运用、发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将会使体育教学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六、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 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评价体系
第一、分散评价与集中评价有机结合。分散评价是指整个体育教学进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与表现的评价,集中评价是指体育教学进程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哪些应该分散评价和哪些应该集中评价,一般根据体育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而定,这样既可保证评价的质量,又使学生不感到外界的压力。
第二、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有机结合。相对评价,主要是全体被评价对象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评价。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之外,建立起客观指标,以这种指标为标准来进行的一种评价。一般情况下,一些简单的过程性评价可以用相对评价,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运动参与意识、运动技能水平等。一些技能性、知识性强的内容可以采用绝对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运动能力差异,赋予一定的权重分数,以便对体育学习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
第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是较为合理的。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结合更有意义。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转换成几个等级,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这样教师既能掌握一定的量化数据,又淡化了学生对分数的斤斤计较,并能使教学评价富于弹性。
第四、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有机结合。评价时,除了教师评价外,要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权力和资格方面应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评价中去。学生可以评自己,也可以评别人(教师、学生)。对学生所提供的评价资料,要在总体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的评价才真正做到了尊重教师、尊重学生,体现了共同参与的意识,也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创造一种民主的和谐气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季 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润洲.新课程视野下教学问题行为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4(6).
3.胡永南.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1).
4.李泽群等.刍议体育与健康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J].四川体育科学,2004(1).
5.杜祥培等.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3(5).
6.季 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4)
7.高 嵘.领会教学法的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1999(1)
8.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
9.符传嘉.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学刊,2004(4)
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是师资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理论向实践应用转化的桥梁,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活动,也是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国学者及国外诸多教育者与研究者所关注与研究的热点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内涵、价值、分类也发生着诸多的变化。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师资培养的主要来源,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高校师范教育变化,专业教育实践环节也作出较大的调整,本论文将针对黑龙江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内容及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角度探讨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发展模式。
一、体育教育实践内涵与结构
1.体育教育实践内涵
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主体有意识、有目的进行客观世界改造的人类活动。我国学者顾明远教授将教育实践定义为是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即是说明教育实践是人类在教育过程中将“人”做为改造对象,是由生物态的人向教师职业的人进行改造过程中的一项活动内容。
从教育学角度来,叶澜教授针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研究,认为教育实践是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应用过程,是教育结果的体现,是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综合与应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长谷川荣认为教育实践是对受教育者实施具体的影响,以其形成人格的具体行为。教育实践是一种实施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活动,是通过教育实践针对受教育者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实施的心理教育。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教育实践即是“人”的培养与改造过程所必有的,同时也是经验与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方法,也是对人心理适应的培育过程。因此教育实践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社会化教育、知识教育、心理教育活动的总称。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实践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即未来体育教师)实施由学生向教师职业改造,传承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育良好从教心理素养、职业能力、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总称。
2.体育教育实践结构
依据体育教育实践基本内涵与基本功能,可以将体育教育实践结构划分为社会化实践环节、知识实践环节、职业技能实践环节与心理适应实践环节四部分。
(如图所示)
图1显示,体育教育实践的四个部分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体育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体育教育不但包括身体教育,还包括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心理教育,更是一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手段。无论任何一种体育教育实践,都应以四种教育内容为主要核心及目标,以实现全面教育为宗旨的种循环往复的教育过程。
二、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构成体系与分析
通过专家调查及黑龙江省各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内容调查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构成体系如图2所示。
图2显示,黑龙江省各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基本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军训、毕业论文、创新实践六个部分。依据每个实践环节的基本目标及基本要求来看,六大类实践内容进行了体育知识应用实践的有5项,进行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实践有6项,进行教师心理适应实践的有2项,进行社会化实践的有6项。从分布来看,大学期间针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实践较为全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应用能力、社会化过程与师德修养等方面都有全面的促进与培养,但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象与问题。
针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效果,进行专家访谈与学生座谈了解到,现有的教育实践从理论上来看能够全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适应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职业规范,也为学生社会化过程起到有利的帮助,但效果明显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分析形成主要原因有:(1)现阶段大学生自学能力与自评能力明显下降,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明显不足;(2)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明显不足,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牢骚话多,动手少;(3)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坚定,怕苦怕累、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精神不足;(4)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但对其本质目标与意义认知不足,工作盲目性较为严重。
三、创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教育实践观
1.以心理适应教育实践为重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学生享受思想逐步蔓延,社会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有关心理适应教育实践活动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特别是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应将知识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从知识讲授中引导学生社会认知,从体育锻炼中理解教师职业,从学生中树立榜样、教师自身做好表率。利用特殊课程培育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如篮球等集体运动项目课程,应加强学生团队意识与沟通交往能力;利用田径田赛教学贯彻勇于拼搏、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利用运动规则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同时还要在具体实践环节中深挖心理适应教育细节,要求学生以其为重点写实践心得与报告。
2.以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为核心
现阶段我省体育师资教育存在明显运动训练职业化教育倾向,部分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是乎形成了教练培训班,片面强调了运动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运动技能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对教师行业规范与师德教育明显不足。体育师范教育中体育技能教育重要毋庸置疑,但更为重要的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培养大学生具备从事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就成为了师范教育的核心问题。主要可以采取,课堂学生自我示范教育、实践环节亲身体验教育、教师引导教育、模范案例教育等方式。
3.以体育知识教育实践为应用
体育知识教育可以分为体育知识传授教育与体育知识习得教育两种形式。一直以来,我国体育师范教育体育知识传授教育教学效果良好,体育知识习得教育却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模式,除我国传统知识教育体系的影响之外,既使引进了先进的教育模式,效果明显不理想,归根结底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完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知识习得平台与环境,学生知识点零散,多科目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强。因此在教育实践环节中必须进行知识重组与改造,实现见习教学、复习知识、演习模拟、实习锻炼、集体研习、知识构建一体化体育知识教育实践体系。
4.以社会化教育实践为目标
论文摘要:越着经济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师良好的素质及职业道德规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体育教师良好的品质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等诸多方面,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运用新思想、新观念去影响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潜移默化,滴水穿石,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规范体育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基硪条件。
学校体育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以和德育、智育并莺,是因为它是德育和智育的物质基础,它可以促进智育的发展,又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很好阵地,学校体育工作主要依靠体育教师去完成。因此一个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在体育教学及平时行为中,极少数体育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自身道德修养,造成了社会上对体育教师形象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社会偏见,为了树立体育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广大体育教师就必须树立新风,加强自身修养,规范体育职业道德。
1体育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学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体育教学工作,以崇高的敬业精神为指导思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自身素质,培养终生体育观念与体育习惯为宗旨,这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体育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技能,只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完成这一使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人口质量。体育教师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民体质的强弱,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体育教育者的行为、语言、直接渗透到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都有无形的感召力量。
2教学时尊敬学生,师生互敬、互爱互相帮助
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将心,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对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把真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被教育对象,和他交朋友,打成一片,并了解学生的学习、健康、爱好及要求,将对学生的感情东灌注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统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你,尊敬你,才愿意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育。高校的学生心理与生理已经成熟,他们自尊心较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并且情感体验也较为丰富,他们希望得到体育老师的平等对待。因此只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能用教师的主观想法强加,师生发生“顶牛”,对抗往往是强加引起的。要尊重所有的学生,无论是体育优秀生或差生,都应平等对待,鼓动优等生帮助差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特别是对待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方面要主动关心他们,多鼓励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不能降低他们的标准,而应该共同找出原因,从各方面关心学生。提高他们锻炼的积极性,从思想上关心、学习上帮助、生活上注意健康指导等来提高他们的体育课成绩及身体素质。
3身教胜于言教,严于律已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以自己活生生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包括学识、爱好等方面,也就是说“思想品质高尚,为人正派,温柔雷利,威而不猛”,知识渊博,判断果断,观察精细,甚至能歌善舞,艺术细胞丰富,更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师在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接触学生机会多,因而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端正态度、提高综合素质非常必要。教师的品德、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其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注视之下,这就要求体育老师教学态度严谨,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好,例如夏顶烈日,冬冒严寒,要求学生不怕冷,积极参加学习锻炼,教师必须精神饱满,以良好的状态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4通晓业务,良好的教态,端正教风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常常是用知识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认真学习,钻研业务,备好课,上好课,制定好教学计划,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不但能训练各种运动队,还能组织编排各种运动竞赛计划,并坚持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科学的发展,在工作中要认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知识上要精要深。包括教育学、美学、心理学及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吸取增加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敢于创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广泛积累,收集并由量变到质变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杯水和一桶水的问题。你要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你就得到有一桶水或若干桶水的知L’只才行。教巨精湛,要掌握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对运动项目运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青少年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这是决定学生对运动掌握程度,对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大事。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体质,不允许损伤。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钻研,提高教学能力,做到有敏锐的观察力,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艺术,使体育课上的生动、活泼、有鼓动性、感染性、趣味性使学生愿意上体育课。在日常生活中切忌衣着不整,语言污秽,行为粗野,工作敷衍。要通晓、务,端正教风,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加强文化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并注意有良好的教态,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口令清晰、准确的专业术语。文明的谈吐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随时随地为学生树立榜样。
5体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