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品德课堂范文

品德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德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品德课堂

第1篇:品德课堂范文

第一、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思想,是对以往“应试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它不是“反应试教育”,也不是“非考试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其第一条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等于忽略知识传授,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知识的系统传授当作应试教育的特征而弃之不顾;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必然是不稳固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对于本学科来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泛读教材,对本框题有一个整体印象;框题是什么?有几个目题?有几处黑体字?有哪些概念?大字段、小字段及其逻辑顺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精细研读,弄清概念,注意教材中黑体字的解释和事例的列举,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师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师生间真正成为互动、交往的动态关系;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就必须探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过程零缺陷。在“启发激励、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以前的做法是:教师首先针对教材提出自学提纲,并且力争求全求细,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禁锢了,这实际上是教师画圈让学生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教学中尝试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经过几节课的实验,感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千变万化、海阔天空,对一节课的重、难点冲击很大;所以现在每一节课,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两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自由创设;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教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完成教师的自学提纲上的问题。问题的提出主要集中在本节课的黑体字、大体字和对阅读起到引领作用的语句上,这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二、自由创设问题、相互讨论,组织答案。在每个学习小组内,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问题的基础上,自由创设问题,并相互比较,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并就有价值的问题组织答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于中、上等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三、个别不懂的字词、概念、原理打上“?”以便于质疑。各学习小组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仍没有解决的内容打上标记,以待在全班范围内相互质疑、释疑。与此相适应,在“自学汇报、释疑明理”这一环节,也是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展开:一、学生自主回答;二、自主创设评比、组织答案;三、自主相互质疑、释疑。教师在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精讲、明理,体现了“导”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也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既抓住了重、难点,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创造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过程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抓住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还要拓宽、拓深知识层面,查阅相关学科资料,以应对学生的提问、质疑(备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备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备方法)。

第三、在课堂小结阶段,力求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第2篇:品德课堂范文

一、 现场感以真实感为基础

品德学习源于生活。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要与生活结合。教学与生活结合,就是要使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来源生活化。我们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艺术作品可以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只要合情合理的就是真实的。在艺术作品中所谓合情,首先是通过作者本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会和感悟,进而给人展示出一个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的艺术世界,这个展示符合人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体现出人从形象思维升华到抽象思维的规律。情的指向就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变化,合情就是合乎人的主观世界的认识变化规律。艺术的合理是指作品创造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规律,即在作品对象的认知范围之内,符合观赏者的现实经验,使之对作品认同,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的力量源于真。真实触动真情,促进体验,形成德行。品德内容的假、大、空已经使得不少学生在走进课堂时就有了“德育是假的,品德是无用的”的观点。在这样的意识下,品德教学怎么去表达真实感受?品德教学课堂不是艺术表演,它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引导,帮助学生过幸福的生活。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典型道德现象的剖析,让学生感悟、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并影响他们的行为。

在品德课堂中,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更能引起同学的共鸣。在品德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发挥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作为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话语权,使得他们愿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在情感的交流中,明辨是非,启迪生活。教师的生活经历是增加课堂现实感的重要资源。因为教师是课堂中的一员,是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加上学生的向师性和好奇性,更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提高教学效能。在品德课堂中教师的出场时机和出现的姿态是品德课堂现场感营造的关键节点。从品德课堂场景而言,教师要更多地扮演的角色是发起者、观摩者、参与者,少当评判者、真理者。教师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学资源时,一定要说实话露真情,任何矫揉造作、虚情假意都不可能激起课堂现场感。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品德课堂现场不可缺少的资源。紧扣主题的中外经典故事,与主题相符的社会热点,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更能营造现场感。

二、 现场感以生活体验为前提

品德的形成既有渐进性,又有突变性,其原因都是生活经历。学生道德品德发展形成的过程实质是一个生活过程。品德课堂要吸引学生,营造现场感要以生活体验为前提,就是说品德教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生活现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组织教学,使得学生对品德课堂中出现的品德观点能够认识和理解,并能指导行动。另一方面,在品德教学中,要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参与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场景就是品德课堂。当下,学生禁锢在校园狭小的空间中,没有机会了解社会。在校园里,很多校规都是针对学生的“动”来限制学生的“动”,使得本来活泼好动的学生变成安分守己的考试机器。要知道,道德的形成是因为生活,有了历练,才有体验,才会知道对的、善的和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就像游泳,只有在水中才能习得。

鉴于上述认识,品德教学就要利用一切教学机会,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去拓展学生的生活。在品德教学中经历也是一种资源。当然,社会色彩斑斓,学生参与的机会毕竟有限,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等方式让学生间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但是这也需要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举一反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样适用于学生品德习得。在品德教学中,教学组织者要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参与他们的活动,成为他们的朋友,始终坚守学生的立场。所以,品德课教师要在教学以外找到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空间和方式,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这样组织起来的教学活动才有现场感。学生已经认识和感悟的,引发不了他们的情绪,远超学生认知的道德观点,同样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 现场感以唤醒情感为纽带

品德是个知、情、意的结合体,知是基础,情是纽带,意是呈现。对于思想道德观点的认识和认同,需要有一定情感基础。有亲近感的喜欢的,就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了解,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且乐此不疲,此时的思想行为基本处在自然开放的状态中,品德教学的现场感容易形成,教学的效果就好。反之,没有好感,甚至厌恶,就会使得主体处于一种紧张封闭状态,即使参与也只是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学主题的选择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欢迎的、亲近的,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充满自由的自然的过程,这样教学的现场感才容易形成。在品德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对课堂现场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怎样的情感、姿态出现在课堂中,一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情绪,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情感氛围。教师对思想品德的认同和学生的热切期望,可以极大地提高品德课堂的现场感。同时,在品德教学中,要聚合情感,就应该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组织教学,在整体把握品德方向的前提下要吻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课堂形式到课堂内容应该是学生喜欢的。任何单一的没有变化的课堂只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从这一点说,品德教学从来不拒绝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影视作品、诗词、名言警句等,因为艺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为品德课堂营造具有吸引力的现场感。

四、 现场感以互动交流为手段

采取互动交流的手段利于品德课堂现场感的形成。在比赛激烈的球场,球迷们即兴的情绪表现,催生了球场的现场气氛。剧场里演员们直接与观众的神态情绪互动交流,把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中。品德课堂要产生现场感,也要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没有冷静的旁观者,只有被唤醒的参与者,让思想观点在课堂碰撞中实现交融。品德课堂的现场感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对话、解疑。抓住教育的主题,以学生认识的相关社会知识为背景,截取生活中真实的、贴近实际的,使学生学有所知、知有所用的典型案例,激感,引发思考。

第3篇:品德课堂范文

关键词:品德教学;情景设计;魅力课堂;广告植入;自主学习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品德课堂是最有魅力的课堂。”它是儿童心灵沟通的课堂,是源于生活的课堂,是倡导人性化的课堂。其魅力体现在情知交融,心灵相悦。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让品德课堂焕发精彩的魅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自然、愉悦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特定的情境,引发相关的学习。情境设计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水平的洞察力,好的情境设计可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领悟力,锻炼其能力。《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只有营造愉悦、积极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对社会和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开朗品质。如教《班集体真温暖》一课,我先让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中设计几个情境:情境1:寻找自己和同学一年来的变化。回顾一年来的校园生活,发现自己和同学的改变。情境2:指名学生上台讲述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说出自己与同伴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对校园生活有各种温馨的回忆。孩子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了。有的说:“班集体让我生活发生了变化。”有的说:“谁和谁是我的好朋友,他经常帮助我,班里的好人好事太多了。”原来班集体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源自生活,这样的课堂充满温馨、愉悦、积极的氛围。学生产生了心灵共鸣,思想共振。学生有话可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如教学《诚实与信任之间》一课,在课堂导入环节,现场模拟应聘场景:一名青年在应聘时,考官突然握住他的手,对她说:“我认识你,你曾经是哈佛大学学生,现在毕业了吗?”这位青年并没有读过这所大学,但他特别需要这份工作。我接着设计问题让学生辩论:问题1:假如你是这位青年,你会怎么做呢?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如果是我,我会告诉考官,对不起,您认错了。”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求职机会,不如将错就错,以后再做解释。”有的说:“假如考官是故意试探呢?那么应聘不是失败了吗?”还有的学生说:“首先应批评考官,作为考官,必须诚实。”……学生争论得好热烈,你一言,我一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火花在碰撞,这样的辩论让学生走进生活,内化为诚实与诚信。因此,品德课堂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情境预设,尊重儿童生活,让品德与生活课堂闪耀智慧火花,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儿童体验生活、体验道德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迷人的魅力。

二、利用生动,充满活力的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公益广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题材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选取合适的广告充实、整合教材,让课堂充满活力。当前,尤其是随着社会进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深入人心,相关题材层出不穷,这就为品德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用一双聪慧的眼光,选取适合的题材植入教学过程中,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如在教学《孝心献爱心》一课时,可借助《爱心传递篇》公益广告呈现画面再现情景:睡前妈妈给儿子洗脚,然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后便去给妈妈打来一盆洗脚水,稚嫩的童声响起:“妈妈,请洗脚。”孩子从妈妈的行为中学会孝,爱心传递是那么自然。这样的广告润物细无声,比起教师的过多讲解有效,它无需过多的语言,学生深受感染,对关心爱护老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爱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播种。真挚的广告感染了孩子,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会自觉去关心爱护、孝敬老人家。

三、小品表演,内化儿童品行

小品表演源自生活,紧贴生活,为我们引起儿童践行道德提供有效教学手段。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小品、相声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生活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实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行,引领儿童知行统一。如教学《我爱我的家园》时,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有环保意识,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表演小品《我是环保小卫士》让学生知道废纸张可回收、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铅笔等,学生形象生动的表演深深地吸引儿童,有的目不转睛地看着,有的看完小手举得高高的,纷纷发言。这时教师总结,发表格让学生记录自己和同伴的环保行为。有了学生的示范和引领,学生对环保有了一定的认识、认知,并能践行于生活实践中。这样有趣的表演,充分地调动了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其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内化儿童品行。

四、自主学习,彰显魅力

如果学生学得自主、学得生动、学得快乐,整个课堂就会充满魅力。具有魅力的品德课堂是学生真情流露、自然学成的课堂。它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具有魅力的品德课堂,核心理念是:尊重、激励。尊重学生主体,让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彰显魅力。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活泼、可爱,他们喜欢动手、动脑和参加一些活动,如教学二年级《我最喜欢的动物》一课,课前我对学生进行充分调查,发现有的学生资料准备很好,我就鼓励他们在课上大胆汇报。我班李××同学平时学习很费劲,但这次收集资料很好,他收集的是恐龙资料,我先表扬了他,然后把几个同样喜欢恐龙的学生分在一起,让他们小组自主研究、整理,最后向大家汇报。他们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收集,对恐龙生活的地方,恐龙的种类一一做介绍,让其他同学大饱耳福,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报以热烈掌声。教师在活动设计上以兴趣为切入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积极地和老师一起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的资料,丰富自己对动物的了解。他们乐于把自己收集的信息展示和交流,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通过观看同学的作品,学生得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强了对小动物的喜爱,并想尝试饲养小动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课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品德教学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堂,只要我们教师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责任,从教学实际出发,多挖掘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性发展,相信品德课堂会充满魅力,会深深地吸引儿童,内化儿童品行。

参考文献:

[1]赵敏君.公益广告植入品德课堂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5(10).

第4篇:品德课堂范文

《我能行!》这一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自信的含义和表现。理解自信与自卑、自负的区别,以及它们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整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结合学生身边的故事及学生自己的实际行为展开讨论,让学生真正区别开自信、自卑、自负的关系,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起自信。

在第一次讲述这节课的过程中,懵懵懂懂,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课本上有的,我都讲给了学生,讲了自信的含义,说了自卑和自负的区别,告诉学生应树立自信,远离自卑和自负。一节课的课堂容量很大,课本上的知识和活动很多,学生们都一一做了,但一节课下来,觉着效果很不好,没有真正起到思想品德课该起的作用,没有让学生的自信心真正树立起来,学生只是完成了他这节课该完成的书面任务:懂得了自信的含义,了解了自信和自卑、自负的区别,但并没有把自己的自信心真正树立起来。课间和同办公室的老师们讨论这一问题,提到思想品德课的研究主题问题,是的,应该还课堂于生活,用生活实例去教育启发学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次讲述本节课时,在同教研组老师的共同探讨下,我改正了教学思路。首先我出示了歌曲《爱拼才会赢》的歌词:“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那通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命,总吗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用歌词去打动学生: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我们学会“爱拼才会赢”的这种豪言壮语,这种自信的风格,以此打动学生,进入课堂状态,知道老师要讲自信的内容。接着我又出示了很多名人由于自信而成名成功的故事,有聋哑舞蹈家邰丽华、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王小丫和风靡中国和整个世界的110米跨栏冠军刘翔的豪言壮语――我知道自己肯定能进前三名!我会告诉全世界:亚洲有我!中国有我!这些生活中鲜活的实例,活生生的名人故事,打动着我的学生:要想成功,必须有自信!那么自信的含义由同学们根据课本知识,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解决。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中告诉老师和同伴他们所知道的名人自信的故事,再次感知自信带给这些人成功的魅力,由此打动学生,为了自己的成功,树立起自己的自信来。本节课的第五个环节,我让我的学生亮出自己的自信来,设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做饭,我能行!洗衣服,我能行!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我能行……由此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找回自己的自信。

但同时,也必须重视一个问题:盲目自吹自擂,过分地贬低自己,都不是真正的自信,教师在此理应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反思学生自己的言行,真正把自信和自卑、自负区别开,但由于能力所限,忽略了这一问题,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在讲课的环节中,我只是一点而过,给学生的印象不深。在这次讲述中也有亮点之处,那就是真正把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悟课本知识,能灵活运用课本,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在课堂的最后检测部分,我用了一道习题:视角一:校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就要开始,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小强毫不畏惧,“我一定能赢!”他不断为自己鼓劲。视角二:课堂上,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只有小薇低着头一言不发,她觉得自己普通话太差,更害怕发言出错误。请回答:(1)他们两人各是什么心理?(2)这两种心理对他们分别会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真正展开充分的课堂讨论,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不但还课堂于生活,还课堂于学生,起到两全其美的作用。

在本节课结束,我又用了一首能激发学生自信的歌曲《相信自己》:“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进而来结束本节讲述,以照应本节开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5篇:品德课堂范文

【案例】 《做个“快乐鸟”》教学片段实录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虽然充满快乐,但有时也会碰到一些烦心事,这很正常,就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也会遇上几场毛毛细雨一样。课前李老师就了解到××同学跟同学闹矛盾,很不高兴。你们有过不高兴的事吗?(生自由说)

2.这些烦恼都已过去了吗?那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来消除这些烦恼的呢?请大家在小组中将自己的好方法一一说出来,小组长把大家提出的方法记下来。

3.(将大家提出的办法在实物投影仪中进行反馈)看,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不是都行呢?想一想,哪些方法是可行的,哪些方法是不可行的?为什么?(重点剖析不可行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消除烦恼首先要遵循道德行为的准则,宣泄情绪必须建立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

4.(删除不正确的方法,留下正确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很好,赶快选几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记下来,以后就可以学以致用了。

5.老师这儿也有一条变烦恼为快乐的好方法,这个方法叫“深呼吸排烦法”。当我在碰到烦恼时,做几次深呼吸,嘿,烦恼悄悄地溜走了,你们想不想学?

(生:想)

想学的请跟我一起做:请大家闭上眼睛,抬头、收腹、挺胸,双脚并拢,双手抚膝,深深吸一口气,再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吐出来。睁开眼睛。怎么样?这个方法行吗?将来碰到烦恼的事就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第6篇:品德课堂范文

1 师生合作实验 质疑中激趣

在品德课教学中,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合作,可极大地促进师生间、生生间认知与情感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鄂教版6年级上册《科学给我一双慧眼》

师:(教师出示1个装有清水的玻璃杯和1个土豆)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土豆丢到水杯里是下沉还是上浮?

生:(小声讨论后)下沉。

师:请一名同学上来试一试。

生:(一名同学把土豆丢进水杯)下沉。

师:老师能够施魔法使土豆上浮,你们信不信?请你们闭上眼睛。

(教师边故作玄虚的口念咒语边迅速向水杯里洒了一把盐。)

师:请看。

生:发出一片惊讶声:土豆真的漂起来了!

师:这是咋回事?难道老师真的会魔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老师在水里加了一种东西”。)

生:老师在水杯里加了盐。

师:(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懂得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真是科学给了我们一双慧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科学给我们一双慧眼》。

在这个案例中,因为封建迷信活动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科学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比较枯燥。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前笔者就创设了玩“魔术”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科学的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生自主实验 体验中感悟

学生是品德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开展一些比较简单和安全性高的实验,能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将科学实验与书本知识相比较,获得较为真实的情感体验,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案例二】鄂教版品德与社会5年级上册《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

2.1 认识“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的先进之处”

教师课前用萝卜刻了“我、爱、中、国、人、是”六个字。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把教师刻好的字,组成不同的句子或词语展示,引导学生精心选择6个活字,自由组合词句。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他们对活字印刷术的体验,既有效又有趣。

2.2 了解造纸术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为了让学生认识造纸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造纸术的实验:先把纸撕成碎片,放在清水中浸泡,用筷子搅拌成均匀的浓稠物。然后倒入纱布或有过滤网的容器中,晃动过滤网,当纸浆均匀的覆盖在纱布或网上时,抬起过滤网,最后用旧报纸吸干水分,晾干,就得到了一张纸。

对于四大发明,学生都不陌生,如果只是让学生照着书本念念文字资料,看看书上的彩图,对他们可能触动不大。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去经历制作的过程,他们的心灵深处才会真正感受到祖先的伟大智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骄傲,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这样做 ,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3 课堂随机实验 激情中明理

科学与道德不是截然分割的世界,教师应拿起科学的武器,让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使科学的理性与道德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情理交融的美好境界。因此,在课堂上随机开展观测实验活动,并组织恰当的辨析,是让学生在科学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发展道德情感的有效方式。

【案例三】鄂教版品德与社会4年级上册《我的发现与担心》

师:(拿起某学生采集来的一瓶污水)现在请仔细观察这瓶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这瓶水的颜色是棕色的,有点像可口可乐,不过这瓶子上没有标识,我不敢肯定。

生2:老师,我觉得从颜色上看像可乐,但是要确认还得打开闻一闻。

师:(打开瓶盖让生2闻)你闻出了什么味?

生2:很难闻,想吐,不知道是什么药水?

师:这到底是一瓶什么水,还是请它的收集者来说吧。

生3:这是我从离家不远的造纸厂的排水沟里采集来的污水。

(众生惊)

师(举着瓶子挨个问):谁还想闻一闻?

(众学生皆摇头躲闪)

师:你们为什么不想闻?

生:这水里有毒,喝了肯定对身体有害。

师(逐渐提高声音):你们敢在这样的水里游泳吗?从这样的水里钓上来的鱼你们敢吃吗?用这样的水浇灌的粮食你们敢吃吗?用这样的水洗衣服你们敢穿吗?

(众学生皆答“不敢”)

师:面对这一瓶污水,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1:我们再也不能污染环境了。

生2:如果再这样排放污水,地球上所有的水都会变成毒水,人类将无法生存。

第7篇:品德课堂范文

关键词:品德课堂社会资源拓展时空有效利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品德教育活动化正是能使“教室的天地”开阔些,再开阔些,那我们也就真正是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语)。《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的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品德课程所应具有的开放型、活动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拓展时空,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

农村,有着很多值得利用的社会资源,古朴的民风;几代同住的亲情环境;城市学生所缺乏的特有劳动场所和特有劳动体验,如能因地制宜,把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化组合,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再进行道德的教育,将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在品德教学中,那会使品德课堂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一、实践体验,捕捉农村资源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们的孩子都来自于农村,他们的生活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有的是知了蛐蛐的咏唱。因此,教师所组织的体验活动,必须贴近农村儿童的实际,应走进农村儿童的生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达成有效的教育目标。

在教学《秋天来了》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走进田野去欣赏秋天。因为我们校园旁边正好是田野,秋天又是稻谷丰收的季节,所以利用这有利的社会资源和孩子们一起去田里,让孩子们观察稻谷,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又和农民伯伯一起收割稻谷体会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在整个活动中,看着孩子们踊跃观察的身影和参与其中那快乐的样子,我深深感受到学习和生活之间,如水融且是时时刻刻、无声无息、紧密相依。

品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活动,反映的是儿童的真实生活。品德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的。学习的过程是儿童参与“调查、实验、探索、讨论”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农村的孩子他们朝夕相对的正是我们课本上活生生的真实资源,因此,教学中教师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而正是教师这样熟练大胆地处理教材,引进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活气息、现实气息和时代气息。

二、因地制宜,利用农村资源

品德课堂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必须以教材为例子,拓展学习时空,应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品德观念不再是零散地、孤立地与生活隔离的概念,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

在教学《话说社区》这一单元时,因为我们是农村小学,社区这一概念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淡薄的。那如何开展教学,使我的课堂真正适合我们的孩子呢?通过各种方法的适用,终于让我想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虽然没有社区,但是我们有一个个自然村,而现在很多村文化建设比较好,有老年活动室、灯光球场、村联防队、村健身中心等等。品德新课程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做法其中有一点就是更换教材内容。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地、本班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根据学生实际加以更换,选取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生活必需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所以我决定把《话说社区》改为《话说村子》。于是,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放学后去村子里转转,通过表格的形式完成孩子的所见所闻。

附表格:

以一张表格我串联了整一个单元,从课堂的反馈情况中,我知道我的孩子们收获了。他们在谈到村的设施时,津津乐道。说到和爸爸妈妈去村子里的球场打球,一起去跳健身舞,那快乐的样子。孩子们一起采访了村里的名人,原来自己那大字不识的太爷居然打过仗,还战功赫赫呢,意想不到身边还有这么了不起的人,那自豪的样子。一起细心留意了自己村的变化,翻了老照片,发现短短几年村子的飞速发展,那惊叹的样子。孩子的快乐至今让我感动难忘。我知道我的选择是对的。

同样的教材,面对的是不同的孩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同资源条件不会达到共同教育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当地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截取、设计,甚至是“偷梁换柱”。

因地制宜,以教材的主题和具体内容为范例,结合学校实际,借助农村课程资源,创设了鲜活的教育情境,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和感悟,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促进了学生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组织活动,优化农村资源

只有参与其中、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具体感受、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才能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第8篇:品德课堂范文

一、品德课堂“情感化”

教学存在的问题

1.品德课的情感缺失

不少教师认为品德课就是给学生“讲道理”,尤其是高年级品德课的“说教”现象尤为严重。教师往往就概念讲概念,就道理讲道理,在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的同时而忽略了“个体情感是个体基本的重要心理要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内部体验和潜在动机,对人们的心理世界起着调节和定向的作用”。实际上,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情感作动力的认知是苍白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导致学生讨厌“道理”,讨厌“说教”,自然也就不会喜欢品德课。

2.品德课堂的情感泛滥

情感泛滥表现为教师过度追求课堂的情感,而效果却适得其反。

一位教师在教《擦亮眼睛》一课时,为了讲明“相信科学不迷信”的道理,将音乐、视频、表演等搬进课堂,甚至请来家长参与课堂,教师也是不断用煽情的语言渲染氛围。但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段只能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好奇和新鲜,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而端坐教室的家长也只能充当观看师生表演的尴尬观众,教师泛滥化的情感语言更是让人产生不真实感。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情感体验的表面化

课程标准要求品德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大多是以“课堂体验”为主。常用的做法是:创设情境,进行表演体验;抛出问题,进行辨析体验;搭建讲台,进行辩论体验等。这些体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但由于教师往往过分关注现场效果,忽视实质内容和价值,不能将课堂体验拓展延伸至学生的实际生活,因而容易导致情感体验表面化、肤浅化。

二、构建“情感化”

品德课堂的策略

1.寓情于景,引感

应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收集身边典型的案例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这些源自于学生生活的情景更具有真实性、可感性,因而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震撼学生心灵,引发学生内心情感,引起其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情境会成为课堂最美的风景,让学生留恋往返,而不是“到此一游”。

教《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时,适逢2008北京奥运会举行。从奥运会徽标到奥运会开幕式,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尤其是开幕式上篇的《灿烂文明》,将“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和戏曲等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地展示于世人。一开始,教师就播放部分视频片段,这些曾经的画面再次将学生带入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民族深受感染和熏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倾情于心,增进情感

构建“情感化”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充满激情与活力。教师只有情感丰富,真情真意,师生间才能产生一系列的情感效应。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将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地投向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学生充满关爱,充满尊重,这样做才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品德教学。

3.关注细节,调节情感

品德学科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它更多的涉及道德、情感、心理,涉及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课堂细节,及时地发现问题,适时地调节情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明习惯。

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一件事:在教《我的课余生活》一课时,老师让学生们交流彼此的课余生活,这时班长主动举手说,由于自己对同学要求严格,坚持原则,课余几乎没有同学愿意和她玩耍,选举三好学生也很少有同学投她票,这让她既难以理解又无法接受。

对此,老师着重针对班级中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加以正确引导。课后则多次主动找班长谈心,帮她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导她建立积极良好的心态,鼓励她在工作中将坚持原则和讲究方式方法结合起来,放下架子,主动与同学交流、玩耍,与同学们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位班长渐渐成为受同学欢迎的班干部,并成功当选为学校大队长。

4.体验感悟,升华情感

苏教版三年级《我不耍赖皮》一课,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知道平时做游戏、学习、生活都离不开规则,要自觉遵守规则。教师在教授本课时,首先创设了一个游玩情境,让全班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在超市购买物品、乘车前往公园、购票进入公园、游玩公园等公共场所有哪些规则,应当如何遵守规则。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目光投入校园,思考在校园生活中应当怎样遵守校园规则。知道下课的时候整理好桌椅,有序走出教室也是守规则的表现。

第9篇:品德课堂范文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著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2.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同样是《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三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

3.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1.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课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最好的剧本假如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导演等于白搭。教师就好比导演,一堂课准备的最充分,环节设计的多完美,如果没有一个较强课堂管理能力的老师来把握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们都有过类似体会,本以为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上下来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无法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

2.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假如一堂课是一次战争,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战略战术准备是要打败仗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