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专业技术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习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使我的英语教学适应新时期英语教学要求,树立起新的育人理念,我们英语组集体抽休息时间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读,了解了目前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掌握了目前英语改革的重点,明确了英语课程各级的总目标和各内容的分级目标,理解了英语教学原则,学会了一些科学评价原则等,从而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奠定了的扎实的基础,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扎实备课,理清教学思路。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在备课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课前备课,做到有备而来。我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书,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既要考虑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考虑新知的横向衔接;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既要体现出完整的教学过程,又要注意好各环节的过渡自然。并制作了各种有趣的教具,如:单词卡片,实物(图片),头饰等教具为课堂教学做好服务。
2,课中备课,灵活安排简单易操作的游戏活动。我通过游戏引入新课教学时,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总是尽量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及活动,将教学内容层层铺开,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生动有趣快乐堡,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玩中获得新知,通过反复的趣味操练(如:唱,演,玩,画,涂色,做手工等形式)来巩固所学新知。在活动中学生们都乐于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情感态度和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效果良好。
3,课后备课,总结教学经验。每上完一单元,我都及时对该单元作出总结和反思,写出教学后记,肯定本节课成功的地方,探讨该单元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认真上课,体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便要求,英语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词汇,句型的听说认读和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为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
1,巧设导入,培养兴趣。每节的教学我首先通过做游戏,唱英语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洽在学习英语的氛围内。
2,图文结合,掌握新知。根据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运用单词卡片,实物教具,简笔画及肢体语言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并借助图片,动作,表情等手段掌握其义,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新知过程,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遇到难读的单词或句子时,我不厌其烦,耐心教导学生认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会用,培养他们认读的能力。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还适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一、无私奉献,做良好师风师德的楷模
作为“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不仅是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能手,更应是师风师德的楷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上我勇挑重担,本年度我担任“市首届‘十二五’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的班主任工作并讲授《小学教师工作艺术》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师提高班”和“小学教师学业水平测试提高班”中讲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每周授课6课时;担任“省培计划—新乡市初中青年教师远程培训辅导教师;”担任幼师班(长班)《教师口语》讲授,每周授课15节。自觉遵守坐班制度,每天坚持“早到校,晚离校”,勤勤恳恳地做好了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的称赞和拥戴。切实地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勤学苦练,做好教育教学的“引领”工作
作为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作为辉县市教师培训的践行者,作为课程的实施人,我深知必须了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掌握课程改革的进程,积极探索和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敢于战胜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与困难,坚定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才能真正做好课程改革的引领人,才能做好学生个人发展的领路人。因而,我特别注重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平时积极的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专著并涉猎各种教育杂志,积极参加了“国培计划—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并获“优秀学员”称号;2012年7月又参加了“市中小学农村骨干教师语文专业市级培训。”同时,我还认真地进行教学实践,承担学校公开课、实践课、示范课的教学。在课堂上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法灵活多变、勇于创新而给听课教师以不少启迪。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老师讨论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有时,还深入各所小学听课,为辉县小学教育的发展实施把脉。
三、勇于探索,做好任期内的科研工作。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东莱中学,98年调到庆东小学,99年到东莱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张家港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XX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XX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XX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XX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XX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 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XX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XX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共2页,当前第1页1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室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55-01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它是通过设计手段,把具有艺术含量的构成形式有机的组合在某一空间中,使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的空间环境造物行为。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央美院、 清华美院已较为成熟, 但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工作室教学还处于起步、 摸索阶段, 因此本文探讨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特征及其现状
设计思想的产生,不仅源于设计师的理论认识、专业素养,但也离不开设计师的实践经历、经验积累和智慧、灵感的显现,而这种能力不能紧紧只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来传授,还要在设计的实践中经过磨练才能建立起来。“知识可以传授、技术可以训练、艺术可以熏陶,唯有设计智慧必须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例如,设计一个报告厅,要求绘制音响分析图。此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设计师不能迷信书本的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音响厂家提供设计方案,音响尺寸、间距、报价均体现在图纸上,多找几家多做几个方案,谁的好,影院管理人员看后一说我们的设计师就学会了,也就积累了关于报告厅音响设计的经验。所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解决的正确办法”,这种专业能力,需要在解决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然而目前我们的设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
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还必须经历几年的实践磨练,才可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文化艺术素养逐步转化为初步独立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在课堂中,专业教师也只是泛泛而谈地传授一般知识,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接触缺乏实质性的专业交互和经验传授。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实践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设计实践能力,包括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明确的研究方向及比较充足的项目支撑。工作室实行双向选择的制度,学生通过前两年的专业学习及考核,达到一定的条件后方可选择指导教师进入工作室学习,具体的工作室构建结构要求简述如下:
1.工作室成员
基于现实工程的需要,工作室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设计能力才能应付, 一年级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从二年级开始,公共文化课程开始减少,到了三、 四年级,几乎没有文化课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工作室的成员以艺术设计专业三四年级学生为主,他们经过了两年的理论学习及对未来职业了解和兴趣的推动,所以从三年级开始选择进入工作室较为合适,而对于二年级专业特别优秀的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是可以考虑的。
2.师资配备
教师是工作室正常运行的保证,首先应该选择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工作室骨干,但是,工作室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平台,因此还要考虑到青年教师,所以可以实行“以老带新”的配备模式;另外还应该从社会和企业一线聘请一部分有经验的设计师、工程师参与教学,这样既可以保证工作室的正常运行,还可以为在校的青老年教师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平台。
3.环境空间
工作室的建立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首先要保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要配备设计空间、专业资料室、展厅、样板间等;其次要提供配套的硬件教学技术设备;再次是做好校企联合开发实训中心,共同投资工作室的外部环境建设。
4.项目支撑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构建,还需要有充足的项目做支撑,进行实战演练,方案部的同学出方案,施工部的同学出施工图,绘图部的同学进行图纸的绘制,项目部进行现场的指导与施工,将理论结合实践,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站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立场上对包豪斯实践教学的大胆借鉴。我们应该强化实践能力,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工作室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设计、制作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把艺术设计实践环节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
三、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20世纪初期,包豪斯设计学院便采用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教育结合生产实践,要求学生既要有理论素养,也要有动手实践能力。这种大胆的教学方法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革命,也给当今的艺术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室的学生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施工,可以学到应用型的专业知识,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专业学习的精度和效率。
2.工作室中的导师根据本身专业特长进行教学并对工作室负责,其积极性得到调动与发挥,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使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提高。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通过在工作室进行专题和项目的研究,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结合实践,更快地提升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到本专业的新材料、新技术等,是一种较好的创业教育形式。
4.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注重与实战课题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实战感受,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也能检验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不足。
可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更为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结语
在社会发展和全球激烈竞争的影响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类拔萃的艺术设计人才越来越重要,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直接与社会接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参与实践,了解设计市场行情才能在进入公司后,更好更快的适应设计工作。工作室模式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培养社会需求人才发展的必然。
一、教学模式的调整敦促工作室的广泛化
同以前的教学模式相比,工作室教学模式保留了对基础知识培养的根本,就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基本功一样,基础知识的训练仍然是工作室教学最基础的。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教学以实际项目为平台,使学到的基础知识更好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巩固和发挥,不但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以设计结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设计方案也才有可能进入市场,最终使学生的价值真正得到实现。
当前,很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都采取了工作室模式教学,但是,不少工作室挑选学生的流程是在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学生中,挑选一部分成绩优异对工作室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巩固和拓展。其它没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则较少的接触工作室的实践工程,与日新月异的设计市场脱节,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应该给与更多的学生参与工作室的机会,在工作室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方式、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如果学生数量是工作室广泛化的横向思路,在纵向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学生挑选方面,甚至可以跨年级挑选。在工作室中学生类型架构上,学生能力层次的梯队性能对课程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并且一个课题是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完成的,混搭的方式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如果一直是以教室为单位,将教学割裂开来,不仅学生的沟通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在一个学校里,学生直到毕业都不认识自己的学长或学弟,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二、教学模式的调整敦促工作室的个人化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客观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每个班级难免会出现一些迟到、矿课、拖交作业、作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学生。有时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会矿课,他们多是想增加自己的活动时间,去课堂外进行专实践,这些问题的使得学校的教学成了个空骨架,教师的教学积极也不高。学校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实行了相对的管理措施,严格的教学检查和日常考勤是常用手法,但也给学生和教师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结果是学生的厌学情绪更加严重。
而工作室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并参与到项目中去,这样在实际的环境方案设计中,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各个环节,而且在其中学生会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特长,慢慢地在无形中锻炼自己的专业特长。教师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既互相合作,又互相帮助,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也成为了朋友,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多,更加个人化,就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来对学生做专项技能的重点培养,从而学生也对自己产生了信心,就能够主动学习。教师专业的知识、高技术含量的技能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模式的调整敦促工作室的“专精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学的组织者,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师资状况的满意度并不高,部分学校甚至出现有些科目因专业教师紧缺而更改课程,或是由一些非设计类教师来执行设计教学。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极大的违背了设计教学基本原则,削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当今社会,设计人才的培养对设计专业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提高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需要运用到的生产设备,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如果不需要使用实体设施而是进行理论与思维的训练时,就能脱离工作室独立完成。而真正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是将教学项目融入到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当中,教学都是围绕工作室而进行的。在以项目为平台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中,与专家的合作中教师也会学到企业最先进的设计技术,在团队中大家的创新理念和设计也为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与企业中的专家接触,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教学中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能够了解到社会的真正需要。
关键词:BIM技术;BIM创新人才;工作室教学模式
现阶段,随着各级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培训机构对BIM 人才的重视,都在大力推进BIM人才培养,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义不容辞,这样,艺术高校就要加强对BIM 人才的培养研究和改革,以适应市场化需求,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BIM 概念及优势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最初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数据化工具,是建筑信息化最新的技术。现阶段,BIM技术的应用对提高环境设计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的优点。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通过AutoCAD、sketchup等设计软件进行二维的平、立、剖面图设计、然后再结合3dMax、lumion三维软件制作出效果图,这些方法的集成性并不好、不能实现设计的可视化、每一项相对来说都比较单一,其最终都不能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精细信息化管理。而BIM技术可以为环境设计专业提供更可靠的解决方案,并来实现项目更有效的途径。因为BIM模型软件带有强大的资源库,包括各种材料、场景、设施、景观等可以随时调用。可以随时了解各项属性、信息和总体统计概预算,实现其成本的准确预算,在制图上也能随时关联信息的修改定位、正确显示以及自动更新。其实,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在建设发展BIM技术,但是很多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没有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培养BIM专业人才有限,相对来说,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学模式也不成熟,要想真正建设,就得从基础做起,深化教学改革,实现BIM信息化转型,提高培养BIM创新人才质量。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发展方向,艺术类高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需要适应相关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BIM应用技术人才,需要艺术类高校积极调研分析,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 BIM 技术纳入人才培养大纲,使之进入教学课程体系内并进行。
三、环境设计类专业BIM创新人才工作室教学模式
BIM创新人才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在BIM创新人才理念指导下,由不同BIM创新人才的层面实施,由系BIM创新人才培养办公室为业务部牵头落实,成立指导、实训、创业等各设计工作室。
(一)BIM开发型――指导工作室
指导工作室是对应BIM开发型而设立的,主要由主持教师承担软件指导和教学,参与小项目和学生一起进行实训指导,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参与过程,在设计指导和探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对教学过程有效控制,设计恰当的练习课题,而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行为作细微的观察和记录,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和创新意识,注意感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BIM软件操作能力及职业习惯。
(二)BIM合作型――实训工作室
训工作室是以个人负责制和实训负责制互为依托的,主持教师全权负责工作室的运行,将课程、知识点与BIM实训设计实践融为一体,教师承接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实训,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实训,通过实训安排,将专业课程的内容通过实训的完成而掌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BIM材料估价、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工程实施等每一个环节,使学生高等素质和高等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培养,专业理论知识由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掌握。
(三)BIM集团型――创业工作室
创业工作室是由少量教师、毕业学生、校办企业和外部公司创建的小型BIM公司,并有计划的入驻文化产业园区,对教学任务没有要求,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接受毕业生就业和学生创业,直接面对市场,是学校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建立的公共设计服务平台。河北美术学院投资创建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现有21个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和创业工作室所在地,学生创业活动在产业园区异常活跃,创业工作室与园区的建设对于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四、BIM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关键
BIM工作室正常运行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业务经理和BIM办公室的作用,工作室的课程实施主要依靠项目任务的导入,通过各种BIM合作方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合作企业或校办产业,保证工作室顺利建立。二是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室是开放的教学空间,工作室主持教师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教学日常管理,引入“双选”竞争机制,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创业工作室自负盈亏),明确责任与权利的关系,对工作室教学进行过程管理和目标考核,以及学生满意度评价。三是工作室主持教师择优聘任相关任课教师。师资聘任制是“双师”型结构和“双师”型素质调整有效的制度保证,专职为主,兼职教师达到35%―50%便可。工作室依据课程需要,还可以聘请院外知名专家、行业技师举办讲座。
总之,实践证明,基于BIM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实现整个设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从概念设计到施工设计都进行数据化的采集和整理以及输出。所以,社会需要BIM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培养高质量BIM人才,有创新才有发展。
论文摘 要:作者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理论知识难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以致用以及技术工作中对技术的掌握不够和技术使用缺乏指导思想的问题,并结合大学专业教育期间的实际情况,针对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从理论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及学习过程缺乏实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技术工作中的问题从专业引导不足和对教育技术缺乏深入认识分别展开相应分析,最后针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加强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注重专业引导等对策和建议。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革命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对教和学的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的思考和研究,但不论是教学规律还是教学过程都需要大量实践的支持,实践活动提供了专业领域相关研究的数据、案例、资料等等,也揭示了学科隐含的一系列问题。
作为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几年之后,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了一些问题,结合大学阶段所受专业教育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分析了问题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能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今后更好地为中学教育服务出一份力。
一、出现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中学主要涉及10项工作内容:①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②协助各学科教师做课件;③参与电子阅览室的建设;④利用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做学校纪录、宣传用的带子和相片;⑤协助财务处做工资表;⑥参与建设学校的课件库、素材库等资源库;⑦参与学校网站建设;⑧期中阶段协助各学科教师做试卷;⑨对教师备课机房的管理;⑩参与校园网络的布线、建设和管理。这些内容可分为两类:教学工作和技术工作。
1.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难以将所学的教学设计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理论渗透进实际教学中,来指导实际教学实践,支配教学行为,并转化为教学能力。
2.技术工作中的问题
(1)技术掌握不够。
(2)技术使用缺乏指导思想。
二、问题探究
1.教学工作
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科阶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知识体系构成、培养过程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作出分析:
(1)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教学设计理论是教育技术基本原理的核心部分,它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并具有某种教学功能的综合体。它由教与学两个子系统构成,教学设计的内容之一就是设计“教”这一子系统中各要素间的不同联系方式,使不同的联系方式形成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又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然后从多种不同的方案中,选择出最好的系统方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9]
在大学本科阶段的理论知识课程中包括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和教学设计。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①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授课教师没有关于这两门学科和教学设计相关性的讲解,即: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设计在理论知识体系中成为了各自没有联系的三部分内容。
②没有关于系统方法的理论介绍,使系统方法论成为知识空白。学生在知识衔接上出现跳跃,在知识结构的建构上出现断裂。
③传播学课程没有突出教育传播的特殊性。学生看不到传播理论和教育教学过程有什么不可分割的联系,无法领悟传播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必然原因。
(2)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学习的支持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应用”的关键就在于要能够把一切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依靠传统讲解,检测标准以期中和期末成绩评定。所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至于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深刻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就不得而知。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肩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实际教学过程有很好把握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尽管理论知识依靠教师课堂讲解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做了基础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必须依靠大量的实践来支撑,所谓“实践出真知”。
2.技术工作
(1)专业培养过程缺少足够的引导造成学生对技术掌握不够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大学教育不可能再包罗万象,教给学生所有知识,而需要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去学更多知识。出于技术知识的特殊性,实践中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大学专业教育在不占用课堂教学计划时间的情况下,要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日益更新的技术知识。
(2)对教育技术缺乏深入认识,造成技术使用缺少指导思想
教育技术的应用基于两种需要:一种是因为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运作时,基于教学策略的考虑;另一种是从技术出发,考虑解决某些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渗入理论的指导。 转贴于
教学策略中的技术应用,重要的是考虑解决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用现代媒体呈现,从而使教育效果更好。
在教育部积极倡导并制定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背景下,各中小学已积极建设学校的教育资源库。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仅停留在将各种资源进行归类、整理的阶段,同时存在同学科教师不断做重复劳动的现象。不论是资源库的建设还是其中各模块的组建,都没有注重“资源性”的原则和“散”的概念,没有实现由教师从“散”的资源中通过“积”的方法完成“整”的转变,但是对广大教师这种意识的培养又正是教育技术人员通过师资培训、合作项目各种形式应该传递的思维理念。
综上,不论是教学策略中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还是教育资源库建设中的技术工作,烙上了教育印记的技术,就不单纯等同于会使用媒体、软件的技术,最主要的是怎样运用思维上的技术。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1.加大教学设计课程比重,延长教学时间,对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性学习
在理论基础课中,以教学设计作为核心,对系统科学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进行分块的系统学习,并建立理论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使理论知识体系既有系统性又有针对性。
2.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对教学的把握能力
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实际教学的锻炼机会,如:尽量发挥微格教学的优势,可选择某一微型教学内容及其相应教学策略作针对训练。
3.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加强高校、专业和社会的联系,做好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分析,从而通过入学专业导论、明示教学计划、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等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自我发展,进行技术的自我扩展,以使时间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开发。
4.通过建设专业的资源库(如:虚拟实验室,积件库、课件库等内容)为技术学习提供实践的平台,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深化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通过虚拟实验库、积件库、课件库的建设,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学习技术知识,实践可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搭建桥梁。
参考文献
[1]刘美凤.教育技术的定位——美国学者的观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3,(3).
[2]冯秀琪.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3]蔡宪.教育技术实践:新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0,(1).
[4]孔惠洁.走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2,(6).
[5]徐学锋,裴纯礼.教育技术及其在发展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6]戟锋,杜爱明.也谈课件与积件[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7]冯秀琪.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J].电化教育研究,2002,(6).
[8]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模式;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18-01
1.引言
工作室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将校内教学的内容与企业工作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把课堂打造成企业工作室的情境,通过项目任务教学、企业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多元化的形式,给学生创造或模拟企业工作的环境,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以此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早在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便构建了"包豪斯教学体系",以"工作坊"作为教学实施的形式,建立了印刷设计坊、陶艺设计坊等多个工作坊,鼓励学生参与到工作坊的学习中,在学习中获取工作的灵感,体会工作的真实性。该种教学模式可谓是现代工作室模式的雏形。近年来,"工作室"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现代高职教育实践中,并逐渐演化成多种更为新颖、成熟的教学模式。在本文的论述中,将以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究该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2.导师制工作室教学模式
导师制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上饶职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实践教学中逐渐摸索出的一种适合本院学情的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由一名导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所长,在校内创办工作室,选拔5-10名学生,进入工作室。进入工作室的学生,无论是日常的专业课学习,还是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在上述模式下,一名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在小范围内开展教学实践,体现了"精益求精"、"重点培养"的教学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学到过硬的专业技能。
例如,学院于2014年6月份组建了"装帧设计导师工作室",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后,除了常规理论和实训学习,工作室内的导师会经常安排一些"接单性设计项目",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承接本地区一些商业活动的请帖装帧设计,在接到项目清单后,导师要求每一名学生设计一种方案,并由导师亲自选择3-5种较为满意的作品,交由活动组织商选定,一旦确定了某种方案,则由工作室内所有学生进行后期的装帧制作,在整个项目实施中,产生的收益,则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工作量、贡献进行合理分配。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工作室内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中,设计的创意感,设计的实践能力,产品的市场接受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工学结合的教学效应得到了完美体现,学生们的岗位适应性,角色转换能力也日益突出。通过积极参与"接单性设计项目",学生所学的内容与市场的需求结合的更紧密,自学院"导师制工作室"创办以来,先后有20多名工作室内的学生通过参与"接单性设计项目",专业技能获得了企业的好评和青睐,在毕业前,便被服务企业"抢定一空",可以说,上述工作室教学形式,也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就业渠道。
3.双轨制工作室教学模式
双轨制工作室教学模式,也是上饶职院艺术设计系在多年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出的一种新颖的工作室教学形式,可谓是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高级延伸。在该教学模式背景下,各工作室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渗透进艺术设计专业各学科的精髓,展开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教学,而双轨制工作式教学模式最为独特之处,便在于校内各艺术设计类工作室之间的业务交流和渗透,在设计业务互相交融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设计知识和沟通协作能力获得了"双轨式"的提升。
例如,2013年4月份,本院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了"装帧艺术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和"服装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双轨制思维模式的管理实施下,三个工作室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互相沟通教学、设计业务,各工作室的学生,通过业务设计和学习,往往能够掌握多种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技能,实现"一专多能"式培养目标。以2014年7月份,三所工作室与上饶经济开发区内宏福服装有限公司的合作案例为例,该公司要求艺术系为其设计一款新上市服装的宣传推广方案,需要融入装帧艺术、环创艺术等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在承接该项目后,三所工作室的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按照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夜以继日进行设计创作,由于企业给出的要求涉及三个方面,因此,各工作室学生在实际的设计中,需要互相协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专业技能朝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通过为期一年多的工作室建设实践,三所工作室内学生共完成教师科研、企业设计项目30多项,他们的学习能力、设计思维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工作室内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完成企业实际项目,"双师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说,在双轨制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本院艺术系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4.结束语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工作室模式必将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快速地推广,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也将会逐渐展现出来。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创设并实践好该种模式,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工作室模式作为宏观理念,不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微观教学策略,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在论述中,仅列举了两种具体的工作室模式在上饶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应用和效果,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一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者对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佘 莉,龙以标.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关于创新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论坛,2011, 141(7): 111-113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
随着我国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使高职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其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短,相关经验缺乏,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沿袭了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且在教学形式上,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被严重的忽视。这弊病不但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还使高职院的毕业生很难适应艺术设计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本文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改进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贡献。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2.特点
(1)开放式的教学,淡化“教室”的概念
工作室的突出特点是面对市场,学生由教师带领直接参与实际的生产实践。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化为面向市场需求的开放式教学。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教学课堂得以无限延伸,由课堂延伸到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甚至客户的市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也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使他们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
(2)项目式的教学,淡化“课程”的概念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实际的项目为主要懂得教学内容。这完全突破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再依赖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而是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在项目中学习知识,淡化了“课堂”的概念。
(3)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使双方的专业技术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完美的继承了“师傅带待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它特别强调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4)注重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
在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下,由于紧紧结合市场需要,学生与企业直接交流,参与的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同时也通过和企业、社会的直接交流,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了磨炼。这样也缩短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5)产学发展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工作室是学校教学与市场的桥梁,它起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可学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水平。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得到一定的酬金,减轻学生的负担,起到助学的作用。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一般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解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学生入校的第一学年,学生的主要工作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学习方式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这一年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即学生入校的第二学年,学生的工作以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为主,在这一年里常常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培养与岗位技能实训;第三阶段即学生入校的第三学年,学生的工作主要是基于企业岗位的需求,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要形式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为主,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在校内外“工作室”里进行顶岗实习,教师以企业设计师的身份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可采用以下操作过程:首先认真分析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院校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现状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建立类似于“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室建设工作小组”等组织机构,对工作室的系列规章制度进行起草,通过对建立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再次对企业和兄弟院校的意见进行充分调研,再认真分析这些意见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专家小组进行认证,开始试点运行。然后在认真分析试点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企业、教师、学生座谈会和“工作室建设专家小组”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就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如何进一步的开展进行探讨。同时开展师资培训、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然后对相关合作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找到校企契合点,全面推行“工作室制”模式。最后再运营过程中,企业、教师、学生和“工作室建设专家小组”要随时总结和分析“工作室制”模式的运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措施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但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一般来说“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以下几条实践措施:
(1)理顺课程体系,推行完全学分制,设立工作室
课程体系和学分制的构建是“工作室制”建设的前提,也是“工作室制”教学的主要内容。学校应该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对应岗位所需的技能的基础上,以实际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构建“工作室制”课程体系。然后以学分制为基础,开发相关的课程模块,学生可在各个课程模块中进行自由选择,完成自己的课程教学。
(2)建设一支高水准的教学团队
高水准的师资队伍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相关学校应该聘请业内专家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加强对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聘任,理顺与校内教师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等途径,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3)建立与工作室相配备的公共技能实训室
与工作室配套的公共技能实训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也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物质基础。一般可以从专业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公共技能实训室,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摄影工作室、造型工艺室、制图实训室等,为学生了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
(4)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来促使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
职业技能鉴定和设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职业技能的鉴定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一般有以下的职业技能鉴定,如:室内装饰设计员、广告设计师、Adobe设计师、包装设计师、陈列展览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等。鼓励学生参加这些职业技能鉴定,可以促使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也可以使学校的教学与社会行业进行充分接轨。
(5)是加强组织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工作室制”项目能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积极通过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各专业教研室、办公室各司其职,定期进行讨论落实,做好“工作室制”实施的具体工作,并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绩效评估、奖惩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修订,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专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王 丽.构建有专业特色的工作室制教育群们.高教教育与评估,2007,(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