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英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这一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认知倾向与高涨的情绪状态。教育实践表明,学生若是对某一内容持有浓厚的兴趣,便会持续且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相关内容的学习与钻研活动中,而这将从情感源头上大大提高其实际的学习效率及质量。会计英语是基础英语教学的扩展和延续,要求学生从学英语到掌握英语的实用技能。它侧重于有关会计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是从理论向实践的具体转化。为了切实提升高职高专会计英语的教学效果,一线教师除了给予“兴趣”这一情感学习因素最大限度的肯定与重视之外,更要想方设法、多渠道、多措施地全面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高专会计英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调动
1.给予学生恰当、合理的评价,帮助高职高专学生树立学好会计英语的信心每个人都渴望来自外界的正面肯定与激励,这是推动他们逐渐完善自我、朝着更好方向发展与进步的最根本情感需求。通常情况下,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在被应试教育思想牢牢桎梏的大教育环境中,始终处于一个不被他人所认可与接受的尴尬地位,自然更谈不上具备充足的学习信心以及端正、明确的学习态度了。而这很显然是制约其实际学习效果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此,我认为要想激发高职高专学生会计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英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每一位学生充足的信任、肯定与鼓励,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真正感受到来自老师宽容、尊重与理解的同时,形成“会计英语并不难学,只要我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主观意识。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同老师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对老师的积极情感自动转移到其所教授的会计英语学习科目上,与此同时,还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舞,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高职高专学生逐渐树立学好会计英语的信心与信念,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会计英语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诱发与形成。
2.会计英语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英语专业仍多固定为“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在老师滔滔不绝的灌输与讲解中,学生对会计英语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我认为在会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彻底摒弃以往自身“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理念,而且要自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育教学意识,这既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必然要求,更是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强调的是尊重学生自由的天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此时,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要职责并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死板灌输既定的理论知识,而是在引领学生学习方向的大前提下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与自由,促使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有选择性地经历自主探究性质的学习过程。这一新颖、别致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极大提高其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真正有利于全面而综合地提高学生实际学习效率。
3.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素材与材料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在我国本身就缺乏良好的语言使用环境,除此之外,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教学模式多固定局限在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这就使学生很难感受到会计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也很难在实践活动中对其进行灵活地运用。这种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会计英语这一学习科目的兴趣与学习热情。
三、总结
会计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教育,指的是通过相关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会计知识、技能,这些均可以称为会计教育;狭义的会计教育,则指的是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学校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会计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包括实务教育、会计理论知识教育等,提高学生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指的是狭义的会计教育。
二、技能应用对会计教育的影响
(一)技能应用下的会计教育弊端
在形势下,会计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会计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在新形势下,会计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目前高职教学中,老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采用的是“你听我讲”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不浓,不利于学生技能应用水平的提升。
2.不重视实践教育
会计教育是很多学校的专业之一,旨在为社会培养出会计人才。所谓技能应用,即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技能并应用于实际中。但是,受传统教育、学校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一味理论教学,即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会计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会计教育方式下,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有限,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技能应用,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但是,在学校的会计教育中,大多重视会计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因为会计老师认为这是学校政治教员或是班主任的事情,没有认识到“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因此,在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最终演变成单纯地会计知识传授,最终使得学生的财务法规、会计责任与义务等职业道德方面的了解甚少,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
4.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强
在技能应用角度下,要求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符合社会需要,可以跟实际工作内容接轨。但是,从目前学校的会计教育内容来看,教材内容与企业操作之间不符,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因此,从技能应用角度来看,目前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的吻合度较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
(二)技能应用下的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目前会计教育中存在的多种弊端,严重阻碍了学生技能应用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全面提升学生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以及拥有崇高职业道德的会计人才。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转变角色。在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识到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来学习。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自身角色,从之前的主导者逐渐转变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相信学生、启发学生,多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思考中理解会计知识。第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老师在会计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会计知识。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因其具有多样化的图文信息、丰富的动画资料等,可以将相关的会计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会计中运用到的各种图表、数据以及需要掌握的会计业务流程等知识,都可以直接制作成教学课件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多媒体教学还能将静态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的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亲近老师,才会相信老师所讲的内容。因此,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在技能应用前提下,需要老师在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第一,提高老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以及实践水平。在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首要环节就是提升老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老师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派遣老师深入社会,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效果。第二,走校企合作之路。在会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与社会企业联系,形成良好的合作方式,建立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增加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可以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第三,采用角色扮演法。在会计教育的教学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某一个案例为中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解决多种会计问题。比如会计主管、出纳、成本核算等,然后让学生置于某一个模拟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解决各种会计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技能应用角度下的会计教育,不仅需要加强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爱岗敬业、知法守法的会计人才。第一,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在会计教学的职业道德教育中,首先需要老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诚实守信,注意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从而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会计人才。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当发现学生有不好的思想时,要及时与之沟通和疏导,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思想。第二,坚持以德为先。在当今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在会计教育的教学中,需要坚持以德为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会计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会计教育的教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集中于某一堂课或是某一个阶段,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在会计教育中,老师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意识,让学生成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知法守法的会计人才,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
4.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哎会计教育的教学中,需要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使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保障会计教育的教学效果。第一,加强教材的选用。在学校的会计教学中,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因此,学校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根据社会需要来选择教材,或者是根据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企业参与到教材的选用中,从而加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第二,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在会计教学中,老师还要根据现行企业操作的相关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上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当下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从而加强会计教育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动态。老师在补充会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关注会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学会运用互联网,掌握关于会计领域的最新知识,并让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增长知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研究开发的一些电算化软件,集会计工作的众多项目于一体,可以省去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企业运用电算化软件,不仅可以使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而且可以使会计工作更加精准。
二、企业会计使用电算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首先,企业领导对电算化认识不够。我国一些企业领导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不会轻易接受新技术。其次,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企业会计人员中有的人对电算化技术不熟悉,因此会计的操作能力相对较弱,这极其不利于电算化技术在企业会计中的充分发挥。最后,电算化软件开发受限制。我国电算化技术起步较晚,对电算化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漏洞。在开发电算化软件时,一旦受到法律漏洞的限制,软件就得不到充分开发,这不仅无法促进电算化技术的发展,而且阻碍了电算化普及发展的进程。三、电算化技术在企业会计中的优化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
电算化技术在企业会计中应用不够广泛,与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是分不开的,很多人不能接受电算化技术在企业会计中的实践,其原因还有许多方面。首先,有人认为电算化技术只是一个形式,而实际上电算化技术是一个完整的先进技术,在企业会计实践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有人习惯于传统的记账方式。这主要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较大,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最后,一些会计人员对电算化感到陌生,并且不具备应用电算化技术的能力,因此,只能通过传统方式而不能通过电算化的新型方式完成会计工作。一些企业能够充分发挥电算化技术的优点,因此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反之,企业还停留在原点。如果企业要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更新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二)挑选高素质人才
电算化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技术不够成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电算化的相关课程,注重培养电算化人才,为我国企业会计队伍提供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企业会计需要电算化人才,可以使企业更好的发展。电算化技术应用在企业会计中是一种必然趋势,倘若企业会计人员只会利用传统方式工作,那么在企业引进电算化技术之时,会计人员不具备应用电算化技术能力,这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倘若企业可以挑选高素质人才,人才具备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可以为企业更好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我国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多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具备会计工作的相关知识,又懂得电算化技术的应用。企业纳入高素质人才,既要充分发挥人才现有的能力,又要对人才的潜力进行开发,只有使人才接受定时培训,才能使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高素质,为企业发展充分贡献一份力量。
(三)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电算化软件开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国家都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电算化技术在我国兴起和发展的同时,国家制定电算化技术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然而还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改。电算化技术应用在企业会计中,需要不断开发新软件以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其软件开发过程中,有时会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导致软件不能正常进行开发,而软件不能得到开发,对电算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为不利。电算化技术的发展,仅有一种软件是不够的,技术人员需要积极的开发新软件,以适应在我国各个领域的更好应用。我国关于电算化技术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漏洞,这不但不利于电算化技术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其发展的阻碍,因此,我国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电算化技术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结束语
在已有相关IAS或与IAS趋同的会计准则研究中,高质量准则被认为是有利于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增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并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无论是在最早执行IAS的欧洲市场还是在我国都已通过一定条件的检验获得支持,如Barth等(2008,2010)、Daske等(2008)、徐莉莎(2009)、朱凯等(2009)和叶正虹(2011)等的考察。但在上述文献中,有关金融业执行效果的考察较少,或者金融业直接被剔除于检验范围,原因在于该行业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I-ASB主席Hoogervorst(2013)在题为“为什么金融业与众不同”的演讲中指出,与非金融企业不同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上任意细微变动都可能对收益产生重大影响,金融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中的金融工具。对于市场风险极为敏感的金融工具所导致的波动性会通过会计报告予以反映,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这也是当前准则广泛应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时期因其增强顺周期性及人为制造波动性特点而遭受华尔街银行家痛斥的原因。
那么,被认为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IAS是否提高了在金融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了呢?根据Barth等(2006)和肖泽忠(2008)的文献梳理,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可通过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以及及时确认损失等反映。Edmondo(2009)、Stergios(2011)、Gunther(2011)和Mariarosaria(2011)等通过欧洲银行的考察得出股价与收益价值相关性增强、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抑制结论,但JesusSaurinaSalas(2006)却发现IFRS的债务损失准备条例并没减少西班牙银行的收益变动性,Gunther(2011)认为信息的及时性没有得到提高。国内如梅孙华(2009)、HuSiyang(2011)、郭斌等(2012)通过商业银行证据表明CAS执行后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的确,公允价值计量和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研究对象资料获取困难、研究窗口较窄,国内有关CAS在银行业执行效果的考察略显不足,且主要围绕公允价值计量展开,涉及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会计准则与金融资本监管冲突和协调的理论分析,缺乏经验证据。可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采用摊余成本而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贷款依然是其传统且最主要的金融资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已公布的2013年银行信贷收支统计数据,贷款在银行资金运用中仍处于绝对优势。可见,有关贷款损失处理将对银行的报告盈利及对市场释放的信号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贷款损失准备入手,考察当前“已发生损失模型”是否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为CAS在银行业的考察提供证据。贷款损失准备被视为是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国外学者如Anandarajan(2007)、Stergios(2011)已证实,当预期盈余水平较高时,银行会通过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来降低报告盈余的波动性。林川等(2012)通过前景理论解释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通过呆账费用进行明显盈余管理现象。据此提出假设:H1: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水平正相关。
CAS执行后,我国银行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方式由原有依据监管当局规定的按照贷款分类和固定比例计提转换为根据信贷资产减值迹象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来确认,刘玉廷(2010)认为,新准则能如实反映信贷资产减值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银行业高估资产、虚增利润、信息难以真实公允等问题,具有更高质量。潘秀丽(2012)指出,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直接影响银行的财务业绩,但因其具有较大主观性,会影响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许友传等(2010)发现,新的贷款减值计提方法会降低报告盈余波动性,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据此提出假设:H2:执行CAS后,银行减少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Mishkin(2006)指出,如果金融机构能够控制或者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命脉,其运营失败或倒闭会在金融系统里引发危机。为避免这种系统性风险,政府会试图在这些银行濒临破产前就采取措施,而不是任其倒闭。这种银行业“大而不倒”会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即鼓励了银行进行投机和冒险。因此,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金融监管部门尤其关注商业银行可能出现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失去清偿能力以及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破产风险,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都提出严格要求。而商业银行则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规避金融管制。高质量准则能够抑制这种利润平滑行为,类似于Gunther(2011)研究,提出假设:H3:CAS执行抑制了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此外,叶青等(2012)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探讨,考察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首登富豪榜所带来的政治成本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发现,为避免政治成本,上榜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显著下降。可见,备受公众关注的公司承担着较高的信息披露成本,因此具有更强的动机来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少波动性,达到规避公众关注目的。而采用高质量准则的目的就在于抑制这种行为。根据CAS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描述,本文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界定为上市银行,并提出假设:H4:CAS执行抑制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上市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截至2012年底我国16家上市银行以及国家开发、广发、恒丰、浙商、渤海、上海、江苏、徽商、杭州和天津等共26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2005年—2012年银行数据来自国泰安研究数据库以及对财务报表的手工收集,剔除信息披露不全样本。
(二)研究方法银行业考察的特殊性在于其面临的双重管制,即根据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满足金融监管部门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前者主要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后者防范银行业违约风险。正如Scott(1997)指出的,大部分企业都会试图通过降低净利润波动性和违约风险来实现利润平滑。贷款是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损失直接影响银行净利润。CAS对贷款损失准备更为客观的要求被认为可以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在高质量准则执行前后的变化可以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从而间接体现准则质量。此外,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使得银行需要在获利和避险之间进行权衡,这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类似于Ster-gios等(2011)对欧洲市场检验,本文建立以下模型。RLLPt是t期贷款减值损失与贷款余额之比;REBTLt是t期未扣除所得税和贷款减值损失前的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CASt是t期执行准则的类型,执行IAS或与IAS趋同准则取1,否则取0;Rt是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标,风险大银行取1,否则取0;Listt代表样本在t期是否是上市银行,是取1,否则取0;RCAPt是t期资本充足率与法定资本充足率之比;RNPLt是t期不良贷款率;LnAt是t期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如果银行试图通过贷款损失来进行利润平滑,则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交叉项反映CAS的执行对银行通过贷款损失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RCAP、RNPL反映银行资本率监管指标和不良贷款率对贷款减值计提影响。Stergios等(2011)认为银行可通过多元化投资以形成高回报低风险的资产管理,因此认为衡量银行资产规模的LnA应与RLLP负相关。由于银行盈余波动会对其无清偿能力风险产生影响,故选取Liang等(1991)提出的银行无清偿风险指标IR2,该指标越大代表风险越高。对各银行IR平均数进行排序,将大于均值的银行视为“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R参数赋值为“1”,否则为“0”。预期高质量准则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风险较大银行应表现明显。此外,预期上市银行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新准则可以抑制这种行为。
三、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表1样本银行基本指标描述性分析根据表1,新准则执行后银行业扩展极为迅速,尤其体现在总资产扩张和贷款发放增速上。银行总资产扩大一倍多,贷款总额增长94.05%,相应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也随之增加,增速达88.07%。同时,为满足金融监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和不良贷款的控制也得以增强,资本充足率增长19.38%,不良贷款率下降62.74%。值得说明的是,表1中“准则执行前”和“准则执行后”是根据各银行实际执行CAS或IAS的时间来划分。此外,根据研究设计,对样本银行按无清偿能力风险大小(IR指标计算结果)进行了分类,见表2。
(二)相关性分析对样本银行2005-2012年数据进行Pearson和Spearman参数相关性检验,见表3和表4。贷款减值损失与银行利润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相符。贷款减值损失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虽然这与Stergios等(2011)预期有所不同,但贷款余额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还未形成多元化模式、贷款还是银行的主要获益资产。此外,贷款减值损失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显著负相关,均符合预期。
(三)回归分析通过VIF判断模型主要参数,得出多重共线性影响不大结论。故对参数进行模型检验,见表5。综上检验,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除G外所有模型),说明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H1成立。RLLP与CAS×REBTL显著负相关(模型B、F),且系数较REBTL系数小,说明当前准则确认信贷资产减值规定抑制了商业银行进行利润平滑的行为,H2成立。RLLP与R×REBTL显著正相关(模型C),说明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会通过贷款减值活动来进行利润平滑,而REBTL×R×CAS系数变小则意味着CAS执行抑制此类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模型D、G),H3成立。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上市银行的检验也得到了一致结论(模型E、F、G),H4成立。此外,RLLP与RNPL显著正相关(所有模型),与之前相关性检验结论一致,说明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准备也较多。在样本整理过程中,本文发现相关数据在金融危机时期存在一定波动性。因此,为证实结论的稳健性,同时出于影响滞后性考虑,剔除2009年数据进行重新检验。模型的综合结论与上述相符,但单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同样未能完全实现预期。
四、结论
财务预算的目标的实现,其中的重要的一点便是需要实现财务预算相关的绩效考核,财务预算相关的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晋升以及发展的重要的目标。财务预算具有着能够量化目标的功能,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进入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企业的实施阶段,可以保证预算的严格实施,并且预算能够实现预算的预测情况和实施的情况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如若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经营者便可以将偏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部,从而分析出现偏差的所在之处,及时修正经营活动,从而实现经营活动控制的范围。
二、会计预算在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实现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较好的预警机制
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实现会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其中的实践的重要表征在于建立预算机制。管理者对于预算的管理以及预警机制进行相应的结果的分析和考证。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与管理之中,按照月份的时间限制,进行一定的每月与上一个月的资金预算情况的比对和分析。从而确定资金的流动和剧透的资金预算之间的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然后相关的经营与管理人员,将其中的差异进行分析和通报,并且提出相关的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这样便可以提升资金预算管理的执行的效果。
(二)加强责任控制,做好部门角色定位
会计预算之中比较重要的目标以及管理实践便是对于财务部门的相关的责任和部门的角色进行了定位和确立。财务部门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和责任,需要将部门的预算管理的职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细化和落实,具体表现为财务部门实现财务部门的责任,业务部门实现业务部门的责任,加强彼此之间互相联系,在企业之中的财务相关的预算资金进行分析和整合,隔日对资金进行准确的预算,实现两个统一,确定资金流动和支付的准确性。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者,应该对于企业内部的相关的本月和事情之中的资金的流动和管理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和控制,并且实现财务部门能够平衡每个月份控制的目标,调整资金预算超过的部分。
(三)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优胜劣汰
会计预算的管理其中重要的部分便是对于会计预算的相关的问题进行监控和管理,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中,往往存在着比较大的程度上的松弛。在自身的企业的预算管理的编制桌子红,执行预算的企业管理者,倾向于制定较为宽松的预算标准,从而造成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的某个项目的使用资金数目往往超过预定的预算资金的范围。因此,会计预算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有着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两者相结合的控制作用,从而使得监控的部门能够因为此为绩效考核的表现,根据此种表现最后对于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应的任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服务品牌;风险防范;执行力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保险业实现新发展和新跨越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它明确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明确了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保险业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保险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和更大的发展。在看到《若干意见》给保险业带来巨大契机的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公司在更新发展理念、培育竞争优势、防范化解风险、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亟需以《若干意见》为指导,及时地加以解决,以促进业务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着力避免发展理念上的失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一些公司在发展的问题上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一是把发展单纯地看成是上速度、上规模,忽略展业承保、核保核赔、经营权限和费用支出等经营风险的管控质量,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盲目发展。二是一讲效益,就简单放任,减速缩量压规模,忽略了市场获利空间缩小后,利润形成规律对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占有率的迫切需求。三是一谈发展,特别是在分析发展能力为什么上不去、盈利水平为什么提不高的问题时,总是强调客观,强调困难,强调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较少从主观能动性方面分析问题,因而不能正视问题,也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四是在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短视行为,不能立足长远谋发展,抢抓机遇快发展。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增长方式,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发展要抢抓机遇。当前,《若干意见》的出台为保险业的发展展示出一幅美好的蓝图:建设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保险业。可以预见,随着《若干意见》精神的逐步落实,中国保险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这就要求保险从业人员思想上要有新的解放、观念上要有新的变革、行动上要有新的突破,以求在自主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上,在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抢抓机遇,争取在业务拓展上有较大突破。
(二)发展要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发展要靠效益来支撑,又快又好发展的本质是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率、规模和效益的内在结合与统一。从国内产险业看,近年来盈利空间在逐渐缩小,这就要求必须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必须讲成本,讲效益的发展。在服务能力趋同的情况下,盈利能力的提高就主要体现在综合成本的控制上,这就要求公司的经营要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通过实施成本控制工程,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来赢得更多的盈利空间。
(三)发展要有切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目标。由于保险业收入与支出存在时间性差异,使得一些公司可以进行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而其后果在短期内不易被发现。但从长期来看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发展时一定要克服短期行为,立足全局,立足长远,立足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并狠抓规划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快速向预定目标迈进。
(四)发展要有强大的动力。随着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多,发展的难度也愈发加大,员工难免会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公司在用企业精神激励员工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有效的激励考核措施,用制度、用措施为发展提供动力。
二、着力培育竞争优势,努力打造公司优质服务品牌
目前,由于我国保险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不规范,服务水平比较低,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有些地方的竞争甚至达到非理性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财产险公司如何不断培育竞争优势,在财产险市场中继续保持和发挥主渠道作用,是一个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一)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现在保险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保险主体的增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主体增加必然要加剧竞争,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竞争是分享,竞争是创造,竞争是双赢。只有竞争,才能够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促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客户与保险公司的关系,是双方都用最少的成本换回最大的收益;同样,保险公司主体之间应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同实现快速发展的关系。在竞争中要学会尊重别人,要善于学习其它公司的长处,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自身的能力来竞争,特别是要严禁内耗,坚决杜绝内部恶性竞争的发生。
转贴于
(二)要不断培育创新优势。当今,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竞争白热化,而需求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萎缩。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去拼抢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无论采取“差异化”还是“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取得获利性增长的空间都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才能启动和保持获利性增长?美国的勒妮—莫博涅与韩国的W.钱.金共著的《蓝海战略》为企业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增长的新路。在目前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并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但是科学的竞争战略还需要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员来有效地执行和实现。所以保险业要创新,保险公司要发展就要以科学的竞争策略武装人,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认识能力、参与能力与执行力。
《若干意见》明确了保险业自主创新的领域、手段、途径和目标,为保险公司深入推进自主创新指明了方向。当前,除了要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外,还要不断地创新技术技能,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承保理赔、财务精算、渠道营销、风险控制等核心技术技能的创新。另外,还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培育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以财产险公司为例:
1.加快农业险创新。以往由于缺少足够的政策扶持,对于处在“农民保不起”和“保险公司赔不起”两难境地的农业险,很多公司从效益的角度出发,对其发展是持谨慎态度的。但在黑龙江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数近1/2,农业险及针对农村人口的保险业务能否开展好,对保险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干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明确提出了补贴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即: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按品种、按比例给予补贴;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有政策扶持的农业险,将成为财产险公司业务发展的一大亮点,但这个亮点能否很好的发挥作用,却取决于能否用好、用活政策,开发出农户承受得了的、需要的、在政策的支持下公司可承受的险种。
2.加快责任险创新。责任险需求将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日益广泛,在发达国家,责任险占财产险市场比重在3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比例仅为4%左右,可见责任险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若干意见》指出: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保险业务。在煤炭开采等行业推行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高危行业、公众聚集场所、境内外旅游等方面推广。进一步完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通过试点,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
3.加快健康险创新。医疗体制改革后,居民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增加了,人们对健康险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现实中,健康险的有效供给却严重不足。主要由于目前保险公司没办法掌握、控制医院的过度医疗行为,常常为医院的“暴利”买单,赔付率极高。《若干意见》中也明确了这个限制健康险发展的瓶颈,并提出相应措施。保险公司应抓住契机,努力开创有利于健康险又快又好发展的途径,使健康险这个现在规模非常小的险种成为公司发展的一个新动力。
(三)进一步培育服务品牌优势。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规范,服务将成为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服务品牌优势将成为公司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在竞争中,要把服务放在首位,认真解决好服务产品、服务渠道、理赔服务等问题,以服务扩份额,以服务谋发展,以服务树品牌,以服务促发展。
三、着力防范风险,把风险防范作为事关公司发展的生命线
《若干意见》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应充分重视,常抓不懈,努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很多公司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承保风险和理赔风险。
承保风险主要表现为:放松承保管理,盲目追求规模,承保质量降低,承保标的风险系数大,出险率高;统一法人意识淡薄,擅自越权经营,超权限承保,带来潜在风险;承保技能偏低,承保方式原始陈旧,签单质量较差,核保漏洞较多,造成问题保单和后遗症保单;费率水平整体下滑,价格标准背离定价原则,有可能出现较高风险标的以较低费率承保,使经营风险加大。理赔风险主要表现为:理赔管理粗放,勘查定损把关不严,有的赔案定责过宽,定损偏高,对未决赔案管理松懈等,造成超额赔付;赔案审批把关不严,假案、错案时有发生,通融赔付和人情赔款等问题较多;一些理赔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正确定损理算,造成公司利润流失;对防灾工作重视不够,防灾措施不到位,防灾检查技术老化,方法单一,防灾检查流于形式,导致一些事故发生。因此,需大力实施风险防范工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做到狠抓风险防范不松懈。
(一)大力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广大干部和员工充分认识防范风险对做大做强、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意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效益第一观念,依法合规经营,最大限度的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切实把好承保关。加强核保环节的风险管理,实行网上核保和验标核保相结合,成立重大标的风险评估小组,抓好源头防灾,防止“病从口入”。严格遵循条款和费率规章,慎重使用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差别费率模式,实行定制产品的差异化定价。严禁超额投保,有效控制和避免道德风险。严格控制垃圾业务的承保。
(三)努力提高理赔质量和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理赔工作规定和实务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操作。加强现场查勘工作,按实务规程的要求规范操作。提高定损工作的准确性和科技含量。强化未决赔案管理,全面推广和使用未决赔案管理系统,挤压水份,摸清底数。把好赔案审批关,严防错案、假案和骗赔案的发生。严格控制超额赔付,把赔付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大力强化防灾工作。努力提高防灾检查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工作力度,减少灾害事故发生频率。建立健全防灾规章制度和防灾预案。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纪,及时整改,对风险管理方面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四、着力解决执行不力问题,确保《若干意见》落实到位
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方针决策,是公司统一法人制度的根本要求。再好的方针、决策、规章制度、文件精神,只有坚决贯彻执行,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切实收到成效。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或成为一纸空文。目前,一些公司对上级精神领会不深,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执行不力、管控不严已成为影响经营管理的各项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盈利能力不能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强化执行的问题也是当前加快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执行不力主要表现为:对上级下发的文件和指示,态度消极,不能积极学习,深刻领会,而是敷衍了事走过场;对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是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去完成,而是反复强调困难,强调客观,和上级公司讨价还价,形势变化了仍旧我行我素,任务明确了仍旧等待观望,工作部署了仍旧无动于衷;凡事从本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出发,对上级下达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对自己有利就执行,不利就不执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虽然执行,但执行时不善于结合实际,不善于创造性工作、创造性执行,执行效果不理想。
(一)强化统一法人意识,提高领导执行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于部要与总公司保持思想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牢固树立系统上下“一盘棋”的全局观念,从公司战略发展全局出发,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坚决摒弃本位主义思想,坚决反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是要带头执行,带头履行好自身职责,坚决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每逢毕业,大学生最头痛的问题之一莫过于毕业论文,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都期望学校取消毕业论文。然而,毕业论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商务英语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初步研究能力,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入门阶段,是对四年大学专业学习的一个成果展现。因而,毕业论文或设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商务英语专业的选题方向是什么?在毕业论文开题意见和成绩评定表中往往会有这么一条: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对于培养目标《商务英语国家标准》规定,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培养定位来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以文学、语言学作为选题对象肯定是不怡当的,选题的核心还应是商务英语。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教育部已经将这类院校定义为应用型高校,选题的重点还应放在商务英语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上。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甚至是指导老师都不清楚什么是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到底该研究什么。无法明确这一点,就会导致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笼统空泛、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
(一)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方案
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除了熟悉教育部的商务英语专业介绍外,还一定要明确什么是商务英语。对于商务英语的定义,Hutchinson和Waters称:商务英语是ESP的一个分支,是以英语作为语言媒介、以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ESP。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商务英语可以根据实际用途来界定,其范围涉及到许多不同行业和领域,所以商务英语涵盖了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英语,如经贸英语、金融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物流英语、广告英语等。因此,商务英语的一般定义是一切与商业相关领域的英语。
这样看来,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选题范围相当广泛,只要涉及与商务相关的专业英语领域即可,例如“合同英语中赘述现象的语用分析’、“物流英语语篇的语法衔接研究”、“从张家界景点的翻译看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等均是相当不错的商务英语选题。但是,脱离了商务界定的选题就很可能不符合专业培养方案,例如“文化因素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快乐大本营》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从英汉句法差异看长难句的翻译”等选题就明显不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
(二)选题笼统、空乏、单一陈旧
由于缺乏对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的系统了解,学生的选题往往笼统空乏,很多同学感觉无题可选,纷纷借助网络,从而产生选题陈旧、雷同等问题。在对几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发现,毕业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全部是采用传统的学术研究性毕业论文模式,居然没有学生采用调查报告或策划方案。就毕业论文选题的领域而言,写商标和广告的占40%以上;写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的也占到30%以上;只有一到两篇涉及到新闻、法律方面;研究金融、管理、保险、物流等方面的基本没有。
(三)选题与社会实践脱节,无实际价值
理论结合实际一直是需要解决的基本社会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而很多商务英语选题脱离社会实践,缺乏新意,无实际意义。有些选题不像是研究论文,更像是教课书里的内容,例如像“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国际商务谈判的语言特点”这样的选题可以在相关教课书上发现完全一样的内容。另外,有些研究是已经没有必要进行的,例如,随着高等教育的全民化,进出口行业从业人员一般都已具备直接阅读和撰写外贸函电的能力。因此,没必要研究类似“英汉外贸函电翻译”和“论商务函电翻译”的选题,而且之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
三、原因分析
(一)商务英语研究氛围
根据叶兴国教授对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的研究,发表过的商务英语论文从研究领域看,笼统地研究商务英语的论文多,研究英语广告和商标的论文多,深入研究国际商务具体领域专门用途英语的论文少。另外,据统计,过去30年总共发表了约5000篇商务英语论文,其中,研究广告英语和英语商标、品牌的论文约占总数的31%。由于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主要文献来源是中国期刊网,这一现状无疑对学生的选题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二)往届学生论文选题倾向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都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实践调查,因而很多同学就直接上网搜索现成的选题,似乎写起来有更多资料可查。这样一来,往届学生论文的选题,尤其是其他院校上传到网上的选题就成为很多毕业生使用“拿来主义”的对象,这也是学生选题单一的原因。
(三)管理和指导理念落后
造成学生毕业论文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师指导理念落后、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管理过程不规范等造成的。现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仍然坚持按照传统的学术论文模式进行,基本脱离社会生产实践。论文指导的管理机制也不合理,例如写作指导的时间安排不妥当,往往与找工作、考研时间相冲突;选择指导教师的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根本没有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常常出现研究文学或教学法的教师指导商务英语选题学生的情况;指导老师的指导理念落后,单一要求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忽视了商务英语的社会调查和商务英语的实证性研究。
四、解决方案
(一)熟悉商务英语研究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论文写作最常见的模式,要想写好这类论文,首先要熟悉相关领域的理论。在进行论文写作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商务英语理论,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王立非教授针对商务英语语言理论体系,提出了商务英语词汇学、商务语用学、商务话语分析、商务翻译学、商务对比语言学、商务社会语言学、英语经济学等十二种研究理论和商务英语研究方法。
(二)扩大商务英语研究范围
掌握好了商务英语理论,接下来就是明确要指导的实际问题。由于商务英语涵盖了与商务有关的各个领域,商务英语研究的范围也随之非常广泛。研究内容可涉及商务英语语言、广告、商标、函电、经贸、谈判、合同、标识语、公示语、法律、外宣、司名、旅游等,还可包括金融、会计、会展、物流、涉外礼仪、电影、产品说明、公司宣传、证券、电子商务等领域所使用的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三)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
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毕业论文(设计)要求选题有价值、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文字通顺,并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商务英语专业应鼓励学生采用市场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多种形式,长度与毕业论文长度大体相等,用英语写作。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质量和格式外,还应把创新思维和应用价值作为重要依据。因而,除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型论文写作外,还可以采用实践性毕业论文形式。论文的内容可围绕商务英语专业相关岗位进行选题,以解决具体职业岗位的具体问题。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针对工作过程,用英语写一份完整的工作程序汇报;或者是为某项促销活动写一份详细的策划案;也可以就某个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完成市场调查报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调查,写一份创业计划书等等。
五、结语
1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在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浪潮中去,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同样,由于世界各国都将加入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经济动荡,也会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进会计标准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成本和障碍,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毕业论文在当今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是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事,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因为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通过会计的国际协调这一过程,各国间的会计差异逐步消除和减少,国际资本市场的效率得以提高,也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因此,谁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利益之争将决定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会计体制如何应对国际化的挑战
2.1尽快建立健全资本市场
在很大的程度上,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主要地依赖于公开的资本市场。企业的权益、债务资本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上有无数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独立的资本供应者和需求者都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找到机会。如果会计准则的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那么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就能把资本的供应者和需求者连接起来,还可以增强资本供应者对需求者提供信息的信心。而且,资本市场规则涉及的面极广,资本市场的主体除了遵循我国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外,还必须接受证监会的监管。证监会有绝对的权威通过一些规范和必要的诉讼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总而言之,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会计准则可以获得诸多潜在利益。首先可以降低跨国界提供信息的成本;其次,能降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评价成本。其结果是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降低了资本成本。
2.2制定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目的是增进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可理解性。制定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无疑为实现该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于1990年开始起草有关会计准则的草案,1998年10月成立了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并于2006年2月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国际趋同,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烙印。然而,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具体条款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修订完善已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研究制定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适时制定出台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规范朝“准则控制”方向发展。
2.3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机制
完善的自律机制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此,代与硕士论文需要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充分利用国际会计公司的优势,在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与国际会计公司联合的同时,培养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事务所或会计公司;改善CPA(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充分发挥中注协及各地方注协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努力提高国内CPA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增强CPA的风险意识与法律责任意识。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
2.4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素质。
会计的国际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会计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在国内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问题上,我国已列出了具体的开放时间表,这对我国注册会计师(CPA)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规定模式是以原则为导向的,这也对CPA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国CPA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CPA是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而进入CPA队伍的,他们从业时间短,执业经验不足。我们应加大对执业的CPA业务水平和道德教育等全方位培训的力度。对后备力量则要改革考试选拔制度,比如考试内容方面,可考虑适当地注入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经验的考核。
2.5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由于制度具有相互依存性。任一特定的制度安排的效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即使构成制度的规则是一致的,但围绕着这些制度的实施机制、行为准则和行为者的意识形态在细微而重要方面的差别将会导致制度的极大变化。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使制定的会计准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不然即使我国把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内准则,也不能说明我国会计已经完全国际化。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不是简单照搬的问题,必须加快配套制度的改革,如果不从组织保证上、人员培训上、法律协调上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将招致改革的失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调通过重罚,加大造假成本。抑制准则执行者造假行为,论文即通过挤压的方式逼迫报告提供者和报告使用者的利益趋向一致,以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3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3.1关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和动向,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吸收借鉴
虽然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否则,不但问题无法解决,并且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健康进行,由此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我国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针对的发达市场经济背景显然是存在差别的,因而我国的会计标准与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不一致之处,这种情况是受我国的现实环境所限,也是必然存在的。
一方面我们应向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积极反映我们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会有条件更广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因此,我们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应是: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3.2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管理会计;公司治理;价值创造
企业要获得生存就必须不断地创造价值。论文企业的价值大部分来源于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且与企业的核心业务密不可分。而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是建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之上的。近年来,在安然和世通公司等的财务造假案之后,从投资者到监管者、从股东到债权人都在寻求完善公司治理以促进企业价值提升的途径。作为企业价值创造和公司治理的工具或媒介,管理会计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管理会计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意义
一般而言,把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分为两类:公司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管理会计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是企业内部人员(如董事会、经营者、监事会等)对信息需求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工具,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各种强制性财务报告之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满足公司治理和管理中的特殊信息需求,可以不拘方法和内容,例如,经营者可以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判断公司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预先发现任何潜在的问题;经营者也可以通过预算、差异分析、敏感性分析、成本项目分析,甚至是对竞争对手的分析等整理的管理会计信息来了解哪些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哪些产品在消耗企业的资源、存货管理的状况如何、现金流量怎样、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到期债务等等。简言之,管理会计在控制、评价公司业务及业绩与价值创造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企业的公司治理目标
在股份公司中,通过控制权的配置和使用,股东———董事会———经营者构成一种制度安排、一种层层委托———关系,也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每一层的人都肩负着委托人的利益要求,负有全力以赴开展工作的责任。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处理委托———关系。但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通过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相互依赖和融合建立起来的一种复杂系统,而且企业的运行并不是封闭的,是一种与外界存在广泛联系的生态系统。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不同资源提供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他们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利益,没有哪个人或哪一组人的利益和好处比别人占先。这种共同治理的多边式合作模式,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从而逐步取代股东至上模式成为现有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1999年5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正式制定并通过了《OECD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则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具体化。
三、董事会职能的构建以管理会计为基础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毕业论文它选出的董事会是代表全体所有者进行决策的机构,是公司内部基本制度、章程的制订者。同时,董事会选聘经理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监督:选聘要解决的是如何选择经理人;激励涉及的是董事会需要采取哪些收益分配手段,以激励经理人最大限度地实现委托人的目标;监督则强调董事会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考核和制约,以防止人行为偏离委托人目标,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的最大化。而设计和实施最优的治理是建立在可靠的、全面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公司治理结构及管理会计信息的流动见图1),特别是管理会计信息的基础之上的。
1.平衡计分卡综合了董事会的治理目标。战略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所在,在整个现代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公司法》中就明确地把审核和制定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等重大决策作为董事会的职责。董事会为了完成公司治理的职责,必须把战略具体化为一组治理目标,最后再量化成明确的指标,以便于观测和评价治理效率。20世纪90年代,平衡计分卡原理由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提出,这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改善董事会的治理效率提供了方向。平衡计分卡表达了企业在生产能力基础上的竞争和生产技术革新的竞争中必须达到的、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是对决定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的概括,即反映了企业长期与短期努力的方向,也较为完整地综合了董事会的治理目标。
2.平衡计分卡为董事会提供了检验治理效率的标准。战略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战略管理是一个由战略规划、实施、控制、修正及考评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平衡计分卡纳入到公司治理时,不但把企业抽象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明晰的目标,而且用具体的、可行的评估手段和指标加以衡量,把激励机制同业绩评估手段及指标联系起来,促进和指导了经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化了战略性的反馈和学习。平衡计分卡一方面解决了战略和经营计划相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构建了一个系统的过程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并有助于获得与战略实施相关的反馈信息,使对治理效率的评价有了合理的标准。
3.管理会计信息成为董事会履行职责的基础。董事会的重要职责是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估,以确定薪酬和对继任者进行提名。董事会通过在平衡计分卡中的各种指标向企业的经营者准确地传递了公司治理的目标,保证了经营者按照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努力,并提高了企业的运转效率。那么,董事会通过经营者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对经营者的管理效率做出评价,以做出薪酬、免职等决定,无疑是客观的、公正的,保护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管理会计信息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桥梁。为了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董事会肩负者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任。董事会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混合方式进行的预算编制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分析及改进等信息,就是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最好的交流语言。而董事会的外部沟通和交流主要采用的是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董事会决议等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事后信息,但对反映董事会履行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职责的相关信息则十分有限。
四、经营者管理活动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现代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从为顾客提品到为顾客创造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的立业之本。经营者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经营管理,完成肩负的战略任务,并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由于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管理会计能够与经营的各个层次相结合,并在战略目标定位、发展规划的制定、价值链分析、生产方式的选择、成本控制等方面发挥效力;同时通过产品与市场服务上的表现,汇集外部的相关信息,以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技术、消费等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管理信息决策系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1.价值创造源于“价值链”管理。“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对于增加顾客价值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当企业以自身最低的可能成本来实现顾客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时,尤其如此。现代管理会计系统跟踪分布于价值链中的包括作业成本在内的有关信息,进而去除无价值的作业或环节,以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为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2.合理分配资源并协调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关系。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既定决策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本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宗旨,管理会计必须服务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通过制定预算、计划来最合理地分配现有的和有把握取得的各种资源,对企业在未来的供、产、销进行综合平衡,全面安排,并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业务,以优化企业管理体制,改善财务职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保证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3.有利于对生产经营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英语论文有效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或对既定目标的偏离可能都是致命的,因此经营者可以通过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准确地测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绩效,掌握实绩效果与预算或有关指标之间的差异,评判各种管理方法取得的效果,并客观地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沿着既定的轨迹行进,保证战略和决策的实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五、管理会计对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的支撑
企业的监事会向全体股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然而目前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内部人控制”现象,即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者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以使其利益在决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经营者往往利用过于集中的权利进行短期行为、过度投资、过分的在职消费等等,从而损害了所有者利益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避免或降低“内部人控制”的危害,避免监事会形同虚设,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管理会计信息对于监事会履行职责,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偏离股东利益或企业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标准。例如,原有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多采用税后经营利润,但使用这一指标进行项目评价时,由于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即未包括给股东支付的股利以及资本的机会成本,无法从股东立场考虑投资效率,这就使产生利润的投资项目,可能由于不能支付利息或仅仅够支付利息,而丧失了收益性,对企业价值创造造成了致命打击。而“EVA法”评价经营者业绩,较好地解决了采用税后经营利润可能造成过剩投资,以及利用投资利润率可能造成过少投资的问题。EVA是税后利润减去资本成本所得的余值,从税后利润的数值减去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成本的差额,可以计算出剩余收益———真正的“经济利润”,反映出新投资所创造的企业价值,这是一个最能体现经营者成功的内部业绩评价指标。
总之,企业的价值创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管理会计与公司治理的链接为这一过程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冉秋红,李晶.董事会绩效与管理会计[J].金融会计,2003,(12).
[2]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01-07.
[3]沈艺峰,林志扬.利益相关者理论评析[J].经济管理,2001,(8).
[4]史习民.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