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词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歌词: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每日清晨我遇见你。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又小又白,又干净又晶莹。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你看起来看见我很高兴。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含苞待放的雪骨朵,也学你会开花生长。
bloom and grow forever。开花生长到永远。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祝愿我的祖国春常在。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又小又白,又干净又晶莹。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你看起来看见我很高兴。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含苞待放的雪骨朵,也学你会开花生长。
bloom and grow forever。开花生长到永远。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关键词: 流行歌曲 歌词 文学性 意境 语言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普及的消费方式,其中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流行歌曲的研究因此成为了时代的需要,具有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其中的流行歌曲歌词更是以锐不可当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流行歌曲(popular song)又称通俗歌曲,是流行音乐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歌词和曲调相结合,主题多写现代、现实生活,音乐节奏性强,明快活泼,音域不宽。[1]
歌词则是与诗歌、小说、散文一样是一种艺术形式,篇幅简短,与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意境与氛围,共同构成一个审美世界。歌词具有它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审美角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一定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文化心态的写照。[2]
二、流行歌曲的现状
长久以来,人们对流行歌曲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不再触及深层的生命冲动,不再负载深重的文化使命,不再追问个体的精神价值,不再表达深沉的人文关怀,而流于小感叹小情调小家子气,在浅表层面上婉转低回。”[3] ,虽然此说法是对于现代流行乐的一种贬斥,但确实意味深长,他不但揭示了现代流行乐的一种发展趋势,更流露出了对这种趋势的的无可奈何。显然这种发展根源于国情,也是流行音乐这一俗文化特性在现代社会的诠释——更多的社会群体进入文学消费范围,也使音乐欣赏变成了一种大众狂欢,而非特权享有的符号。
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低俗的流行乐,但正如中国著名乐评人颜峻所说,“流行歌曲发生的时候,很可能是恶化人们精神生活的毒药,也可能是不可或缺的无聊时刻的调料;它回归的时候,就有了时间的反差,变成了年轻人的一种酷,和老年人的一种温暖。这多半和作品没有关系,而无非是观看者、倾听者的生活。”[4] 这无不说明了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很显然一些低俗的流行乐是“回归”缺失的,一段时间后这些音乐很少再以当年红火的姿态响彻大街小巷,甚至被人记起,因此低俗音乐成为了人们短暂停留的渡口,一朝曲尽人散,萧索落寞得恰如一棵零落的芦草。那么大部分流行歌曲歌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市场炒作,除了其能很好地迎合市场经济体制外,更多的是因为其中有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作品的大量存在。流行歌曲歌词自身本就属于俗文化,它所展示的世界是当代社会大众生活的缩影,从对它的美学研究我们看见的是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是如此。
三、歌词的文学性
歌词,和歌剧的剧本、说唱艺术的唱词等同属于音乐文学,是音乐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一祥,音乐文学也是文学的一个分支。究其本质而言,歌词是属于文学的,其本质属性是文学性。
歌词是一种特殊样式的文学作品,即音乐文学作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首优秀的歌词,首先必须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应当努力提高歌词的文学性,在这个意义上,写歌词应与写诗“同工”,注重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表现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修辞格 教学实践
修辞格也被称作修辞手法,它类似与客观世界中的一种装饰品,将被装饰的事物变得美丽动人起来,修辞格在文学表达里,就是起着这样的作用。修辞格在小学语文里,是一种概念性的引入和简单化的教学,教师通过修辞手法的分类教学,定义教学,实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往往代表着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如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不强,在书面表达中也不能将修辞手法应用自如,在日常的课本教材习题教学中,也不能判断语句中的修辞类型,这样的学习情况往往会极大的影响学生以后的中学学习。因而,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去考虑的一个问题,毕竟这是个极其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并且影响着学生以后的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一、明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要求进行教学准备
小学语文里的修辞格考察,往往离不开判断和运用,判断指的是学生根据题目中所要求的内容去区分内容中所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比如,判断句子“冬天悄然而至,我住的城市迎来了这一年的第一场雪,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来,仿佛一片片地广玉兰花瓣在半空中撒下来一样。”中所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很显然,这一句中的修辞格是以一种明喻式的比喻修辞格,“雪花”是本体,“广玉兰花瓣”是本体,“仿佛”是喻词,类似于这样的题型就是需要学生来辨别修辞手法。运用指的是小学生在修辞格的学习后,需要通过具体的修辞格来进行实际性的语句训练,比如,要求学生应用拟人的修辞格来完成句子,“冬天的太阳在高空中做出红彤彤的萌萌哒的表情。”这一句中,将红彤彤的太阳拟人成了一个萌萌哒的表情。学生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对一定的概念知识和分类知识有一个具体性的了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做的了题,解决得了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就需要将学生需要学会的知识点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从而高效的将有效知识点教学讲解给学生。
二、做好修辞格概念教学和分类教学
正如前文论述到的,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性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它的升华,简单的语句也可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比如,将句子“我有一只哈士奇。”运用拟人的手法添加语句后,可以变成“我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哈士奇,它每天都唱着歌的叫我起床,让我不能够睡懒觉。”“唱歌”是一种人的动作,语句中将这个动作加到了哈士奇的身上,从而形成一种拟人形的句子,相比于原句而言,在句子成分上,原句简单的主谓宾变成了一个具有主谓宾定状补的完整的句子,显然,这样的修辞格的语句添加,可以让一个简单的句子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并且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们都知道,修辞手法有多种分类,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对仗、反复、反问、互文、顶真、双关、设问、排比,在小学的基础性教学中,修辞格教学主打夸张、对比、反问、比喻、拟人等几种,这几种修辞手法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学生自己也会经常在习题课本中遇到这几种修辞格,因而,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将这几种修辞格的概念和运用进行着重讲学。例如,比喻指的是将一件事物比作另一件事物,在分类上,它分作暗喻、明喻、隐喻三种,小学里面学到的往往是明喻,明喻指的是喻词、喻词、本体同时出现,常用到的喻词一般是“像”、“仿佛”,等,“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其中“叶子”是本体,“的裙”是喻体,“像”是喻词。
三、注重修辞手法的引入教学
前面我们提到了小学里面修辞格教学的重点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其它几种的修辞格就不重要。小学修辞手法教学既然是一种入门型的教学,那么,它就需要在修辞格的分类上进行全面性的引入,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看个人”,学生日后的修辞学习水平到底如何是他自己的事,教师需要做好的就是修辞手法的各种类型都要做到提及,当然这种提及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方式,毕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类似于顶针、对偶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提到,比如,学习《静夜思》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提到对偶的修辞手法。
【总结】
明确教学内容,做好修辞格概念分类教学,注重引入是教学是教师在进行修辞格叫做时需要去做到的,因此,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格教学并非是朝夕便可以完成的,语文老师的修辞格教学的任重而道远的,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要不断探索创新的修辞格教学形式,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其学习的精髓,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和学习,才可以促使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莉莎.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教学策略探讨[J]. 小学时代(教师版). 2009(06).
关键词一:情境
教育理论中较早使用“情境”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传统教育的失败归根于没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以“引起思维的情境”。他认识到“思维取决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情境”一词已经成为众多学说的基本或者是核心概念,尤其是情境认知论表达的见解更值得我们关注。它认为,如果课程和教学能使得学生像学徒那样进入某一真实或逼真的从业者的文化情境,从事使用工具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是真实有效的。进入每一种文化情境,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接受这样的文化共同体的行为和信念,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一种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一种优化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文化情境式的教育氛围,让“问题学生”在充满文化的情境中,接受教育,濡染品德。为此,创设优化的情境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最基本、最首要的前提。这种充满文化的教育情境的影响往往是隐蔽的,人为优化的,能够促进学生在其中活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融入情境,情境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为它合乎学生的心灵世界,创设了充满文化情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与之产生“交互作用”的生命冲动,学生在生命冲动中发现自我,感受自我。在这种充满生活活力和张力的学习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涵养人格,濡染德性。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融入了情境,其实质上加强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和活动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去学习,让学生在感受、探究、体验、发现、感悟和表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利用知识。这种情境教学避免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知识德育”、缺乏生命力的弊端,真正地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二:文化
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的概念就达310多种。因此,对待学校文化的概念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从文化学的学术意义上提出文化概念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给出了一个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康德还特别指出了文化和道德的内在联系,并认为只有教育才能创造真正的文化,才能塑造真正的文化人。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康德的文化哲学思想。他的人类学自然、人类学社会的思想,他从本体论、历史论和目的论三者辩证统一的高度提出的关于“人就是人”“人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思想,构成了文化哲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学校道德建设文化价值追求的根本依据。
工读学校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以“文化”为主导。实际上,一些工读学校一向以纪律主导,纪律主导下的学校往往导致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纪律主导下的工读学校注定是走不远的。纪律是制度化的、规范化的、外显于行为、注重训练性,是低层次的需要,贯穿于工读教育的整个过程。而文化则是非制度化的、非强制性的、内化为行为,注重濡染性,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当工读学校的纪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时,“问题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他们的一生奠基应该是所有工读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工读学校,没有纪律的文化发展是危险的,就像没有堤坝的河水是非常危险的一样,但纪律归根到底还是为文化育人服务的。在保障所有人的纪律的基础上,纪律主导向文化主导转变应该是工读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育人是工读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良药”。文化的本质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启迪智慧,涵育德性,提升人格。文化可以让“问题学生”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真情,而校园也因此氤氲着一股清幽厚重的文化气息。在工读学校工作的这些年,我深深地明白: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更需要充满文化的校园环境的正面熏陶和浸润,需要教师的特殊关爱与呵护。
关键词三:体验
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验,注重感性体验,藉由感性经验进而获得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由于有情绪情感的参与而更有可能根植参与者内心,成为真正的行为驱动力。体验是最好的学习,实际上,当前的学校教育并不缺乏知识教育,但很多知识无法内化到行为上,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缺乏参与,缺乏体验。而体验式学习,通过体验训练使参加者转变观念、开阔视野、灵活思维、提升素质、增强能力。经过不断重复强化,参与者最终获得一个新的思维或行为模式以取代以往不够完美的模式。
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们达到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径,通过体验,达到角色上的理解与认同,从而促使已有的各种认知观念发生改变,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为此,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并创设更多的“情境”让“问题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体验,能够让“问题学生”感受不同的生活境遇,体验文化差异和角色差异,形成巨大心理反差。这种反差会冲击“问题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碰撞与震撼,形成心理上的边缘体验,促成一个最佳的受教时刻(Teachable Moment),从而能够获得满足感或成长的机会。只有“问题学生”真正参与并深刻体验了,才能真正理解、认同和接受。体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问题学生”内在的改变。如果学生的内心拒斥,即使听懂了外显的知识,也不见得在实践中去运用。体验式学习重点挑战的是学生个体的内心,力图推动其内在的变化,其本质是充分参与的、生动的,甚至是快乐的。
关键词四:感悟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感悟,以感情为基础,更强调“悟”,感是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融合,获得独特的感知体验,是感悟的基点;而“悟”是其核心,感知事物中意识升华了,有了超常的发现与收获。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悟”(渐渐地领悟),有的则是“顿悟”(一念之间,一下子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感悟是非常宽广的,可以指个体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直观领悟,对社会人生的突然顿悟,也是对思想精神的觉悟,即悟道。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思考,产生“感悟”,这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
如何创设各种情境,让“问题学生”在感受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从而改变旧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是工读学校应该思考的问题。正是不断的感悟才使“问题学生”对人生、事物、社会以及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只有当“问题学生”的认知发展了,情感丰富了,并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才实现了真正的教育转化。
关键词五:改变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改变,其实就是从当下改变你自己,从修身开始。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是做人的基本追求。
改变,是教育转化的临界点,教育转化“问题学生”要强调“修身”。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更多地指“问题学生”某种错误的行为和思想认知观念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改邪归正”和“改恶从善”,即从岔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改去坏的、错误的,向好的、正确的方向转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甘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工读学校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优化的新的情境与环境来使得“问题学生”改变自己。“问题学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和新的未知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新的改变,从而自觉净化周边的环境。当“问题学生”自己改变了,他身边的人与环境也会自然得到改变,从而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
关键词六:内化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解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内化,就是个体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所以,当涉及道德行为时,内化是巩固和植入某个信念、态度和价值的长期过程,当改变道德行为时,一组新的信念、态度和价值替换为或适应于所希望的行为。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内化的实质更多是行为的内化,是指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对行为规范进行反映、选择、整合的过程,是将新行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新的行为来替代过去的不良行为,其最终结果是形成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相统一的思想品德。要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意识,从而达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标。
关键词七:外生
是不是德育内生了,德育的过程就结束了?答案并非如此。道德品行仅达到内化于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外化于行。所谓:“有感于内,必行于外。”传统德育重视德育的“内生”,却忘记了德育最终还需要回归现实,回归实践,还需要外化为行为习惯。
因此,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使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新行为、新观念得到内化,更重要的是要使新的行为和观念能够外生,外显达到道德自觉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学生”,这也是新时期教育转化“问题学生”观念的一次大的变革。
综上所述,文化是育人的核心,“人——在情境中”,创设一种优化的文化情境,通过改变“环境”,从而改变“问题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认知,达到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改变还不是终极目标,这些行为和观念还需要达到真正的内化和外生,才能实现真正改变一个人的教育目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效地把握这“七个关键词”,对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滋养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也占据了很大比重,不但有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也有外国诗歌经典,所以,不论是从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吸纳国外优秀文化的角度,提高诗歌教学质量,都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诗歌是一门典雅的的艺术,它能唤起人们的想象,通过语言,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的同时,还能获得对真理的理解与领会。诗歌在文学这一艺术门类中,其语言是最具特色的,可以说,语言构成了诗歌的第一个层次,然后就是诗歌的内容,在有限的语言表达中,它有着非同一般的内容再现,还彰显了独特的含义,所以,内容和意义构成了诗歌的另外两个层次,本文就从诗歌教学的层次性上谈谈如何做好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由于古代韵律诗和现代诗歌在语言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本文就以现代诗为对象来谈谈诗歌教学。
一、领略诗歌语言,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
诗歌的语言特色在于简练中铸造丰富,甚至可以说是以一种非传统的语言创作诗歌,在字、词组合和句子的搭配中,建筑了新的表达方式,正是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给诗歌语言本身赋予了丰富的魅力,甚至诗歌语言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也构成了诗歌语言丰富性和建构性的潜质。比如,闻一多《死水》一诗,其语言营造了丰富的意象,甚至这些意象让你意外,给你别样的阅读。“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这些意境独特的意义暗示是由语言传达的,所以解读诗歌最重要的就是对诗歌语言的解读。
所以,诗歌在语言结构上往往做出调整,为了某种艺术的形式或者表达的需要,诗歌语言在结构上变得“似乎不符合语言规范”,但是正是这样的特色,使得诗歌成为文学艺术的王冠。比如在语言解读上,就需要想象力,才能从语言中领略到诗歌艺术的魅力。比如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如果没有想象力,则很难领会诗人为什么要用残损的手掌,为什么说广袤的大地有一角已变成灰烬,有一角只是血和泥――通过想象力等解读方式,对诗歌的语言所营造的意象有了基本的认识,于是,可以通过意象去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了。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语言,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是教学的第一步。
二、把握诗歌内容,从整体上抓住诗歌的核心
诗歌的内容是解读诗歌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只有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知道作者在言说什么。诗歌语言和一般的语言相比,更加具有不明确性和模糊性,每个字可能都有着超越一般意义上使用的内涵和外延,词义的多样性让诗歌所阐述的思想变得更加丰盈而广阔。或许词义本身并非难以琢磨,但正是如此,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才具有了多重可能性。有理论家甚至说,诗歌一旦进入读者的视野,那就和作者没太多关系了,因为它所言说的东西并不都是原作者的,已经进入到读者自己阐释的层次了。所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某种意义上说是诗歌语言的差异性所带来的。诗歌的内容需要读者自己的阐释,阐释的前提是需要理解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进入到诗歌的内核中,学生才能和诗歌语言及其言说达成某种默契,一种心灵的赴约。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内容是很丰富的,那么,学生该如何去理解呢?诗人在那些意象构成的内容中,是要阐发什么样的情绪呢?人说“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为什么海子要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祝有情人终成眷属呢?在阅读和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是否能与语言构筑的艺术话语达成共鸣,是否能获得阅读的享受,就在于是否能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将这些内容与自己的情感、经历、知识、思想等有机融合起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情感倾向,诗歌文本潜在的多重意义只有借助个性化的理解和阐释才能将诗歌语言和艺术内在的丰富性展现出来。所以,不同的学生可能对同一个文本有不同的阐释,老师应该鼓励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这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比如海子这首诗,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就会读出不一样的诗意来。所以,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是诗歌教学中必须秉持的教学态度,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诗歌教学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世界
推敲听过的歌词,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感觉它们似陆机之文,若排沙流金,往往见宝:主打的句子还经得起玩味,整体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离开了曲子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方文山的歌词却更似潘安之文――灿若披锦,无处不佳。他的每个作品都是一个生命体,不能割裂,值得咀嚼,可以当散文或现代诗去读,其张力甚至延长了曲子的生命。方文山成绩卓然:凭借《威廉古堡》获得台湾第十三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直来直往》获得第三届音乐风云榜港台年度最佳填词奖;《东风破》获得第四届百事音乐风云榜年度港台及海外华人最佳作词……方文山说:“我的词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他为何有如此佳绩,有如此底气?
19世纪末兴起了一门研究语言符号的一般理论的科学――符号学,它主要研究符号、指示会意和指示会意系统等。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CharlesWilliamMorris)于1937年提出了符号的三分式,把符号学细化为“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分别研究符号之间的组成关系、符号与其指称之间的关系、符号与其使用者的关系(或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分析方词。
一、素颜韵脚
这是方词符号之间组成关系的特点。何为“素颜韵脚”?方文山说,“素颜”,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如同歌谣。可见,方词用的多是现代汉语这一符号,没有掺杂异质。当代很多歌词,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混合了多种符号。如“爱是love/爱是amour/爱是rak/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love、amour、rak分别是英语、法语、泰语,皆指“爱”)。因其“能指”属于不同符号系统,不懂外文的中国人,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便不明其“所指”。
二、改写一级符号
这是方词在“语义学”方面的特点。符号化过程就是生成意义的过程。意义是由人的认知能力孕育而生的,它能够生长,也能够被消耗,直至耗尽死亡。就像“围城”不单指“围住城池”,还表达着“人类矛盾的心理”。后者源自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小说《围城》中提到:“英国有一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可见定格了的经典符号,会代代相传,会异系相传。
罗兰・巴尔特认为二级符号是符号的再符号化,一级符号变为二级符号的途径有两个:缩略的形式、扩张的形式。《东风破》是方文山最典型的通过扩张的形式整体改写一级符号的例子。试对比:
琵琶古曲东风破之词
一盏离愁/孤单窗前自鬓头/奄奄门后/人未走/月圆寂寞/旧地重游/夜半清醒泪/烛火空留/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君去后/酒暖思谁瘦/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花开却错/谁家琵琶东风破/岁月流离/不解时候/仍记总角幼/琴幽幽/人幽幽/琵琶一曲东风破/枫染红尘谁看透/篱笆古道/曾走荒烟蔓草年头/纷飞后
东风破
方文山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前者化用了许多前人的符号: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一盏离愁”;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北宋前期晏殊《蝶恋花》)“月圆寂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去后酒暖思谁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晚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却错”)。
如今鲜有人完全知道琵琶古曲词之前的那些符号,也大多不知道《东风破》这首琵琶古曲词,却多会哼唱周杰伦、方文山的《东风破》。用索绪尔的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的理论就能理解。语法在悄然变化,时人对往古的符号已有隔阂。譬如,中国古代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未成年人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称“总角”。那时“总角”借指童年时期――陶渊明《荣木》诗序中就有“总角闻道,白首无成”的句子。可如今儿童早已不是这样的头式,因此,人们对这个往昔的符号已经陌生了。
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指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性体现在“我们不应把语言视为僵死的制成品,而是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将语言看作一N创造”。方文山改写了险要失去生命的符号,让“东风破”这个蕴涵着深重离愁别绪的符号,重焕生机。
此外,方文山改写经典符号的例子散见各处:
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牡丹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娘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忆江南》)
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爱在西元前》)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三、拓展“流行歌曲”这一符号的内涵
这是方词“语用学”方面的特点。时下的流行歌曲,主题多是爱恨情愁。流行的音乐元素仿佛只能用来吟唱爱情。方词内容却极其丰富。这和他涉猎甚广有关。评论、小说、新诗他来者不拒,每天都会尽可能地多接受资讯,且会刻意让其歌词涵盖更多的内容。讲述了印地安传说的《印地安老斑鸠》、剖析日本忍者文化的《忍者》、描述战争中生离死别的《最后的战役》、刻画异乡下层人生活的《米兰的小铁匠》……他的这种努力,让人想到当年把词从“小庭深院”引向“市井民间”的柳永,想到突破“诗庄词媚”局限,引诗入词、引文入词的苏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爱国之情的大气抒怀。方文山说他喜欢在历史中畅游的感觉,因此,中国古代的战乱更替、近代的屈辱悲歌、现代的重振雄风,从混乱的中原至睡狮的复苏,都是他的创作素材。《乱舞春秋》讲述了群雄混战的三国;《双截棍》击毁了东亚病夫的招牌;《上海一九四三》弥漫着吴侬软语和淡淡的忧伤;《龙拳》大声宣告:“我就是那条龙!”方文山正“透过镜头重新剪接历史给人的想象”。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BaronvonWilhelmvonHumboldt)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方词正是注脚。
北师大教授于丹说:方文山整个的创作,我觉得都是很中国意象的。但这种中国意象是非常时尚、非常前沿的。它其实是完成了对中国诗词意象的解构,而不是结构。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和能力。英语课堂提问无论是提问人次、频率都高于其它学科。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笔者多年从事英语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平等、激趣、合作、互问、创新、方法”等六个关键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提问效率的有效性。
一、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在传授知识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并使学生对教师的喜欢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上来。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时常担心课堂上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而焦躁不安。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一定要建立平等教育观,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同时也不能为难他们,要尽量创制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喜悦,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肯定、欣赏自我价值,并提供机会让其发现自我。
二、激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提问要做到“趣问”、“巧问”、“精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课堂上积极创设英语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运用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尽快把学生带入图画中的“情景”后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问路”一课中,可利用拉动式幻灯片移动“问路人”,要求学生描述正确的路线;接着又叫一名学生指路,另一学生移动“问路人”按正确的描述去到目的地。这种边听边演示的方法吸引了学生,许多同学跃跃欲试。这样,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兴奋,加快了信息传递和反馈,既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听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合作――扩大课堂的参与效度
在英语课堂上可逐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课堂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课堂气氛中体验学习的成功。合作首先要强调“全员”, “全员”包括全体同学,也包括老师本人。老师也应是参与合作讨论的重要成员之一,不过要将自己置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千万不可“退隐幕后”; 合作还要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教师要解放思想,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同时又要避免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应有放有扶,有放有收,适时适度地观察、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互问――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教师必须研读教材,对学生思维亮点或兴趣点给予极大关注和尊重,无论亮于课堂何时,老师都应能够随之改变教学程序的预设而抓住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回答,从而达到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的目的。我们教学设计中要能真正敢于并舍得“放飞”课堂,腾出空白时间,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生问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到学生理解的广度深度,领悟越多,才能提问越深。
五、创新――转变师生的课堂角色
在课堂提问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容易陶醉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炫耀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忽视了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老师要增强民主意识,应该把自己置于学生同等地位,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在老师引导、参与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凸显,创造性才能发挥,从而在课堂上提出心中的疑问,以此与老师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最终达到解惑获知的目的。因此,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六、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英语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总之,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要对课堂教学提问准确定位,给学生的提问让出一份领地,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为创造性而学”的意识和热情,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才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湖南怀化学院、北滘城区小学同一首歌文艺晚会
程序表
一、持人宣布晚会即将开始,请城区小学卢汉生校长致开幕词;
二、有请湖南怀化学院的曾书记为我们讲话;
三、音乐起《开门红》,音乐结束全场掌声、绽放彩炮!
四、主持人在欢呼声中上场:
向:缔结友情、共创辉煌!
曹:(略)
五、会进行中主持人李嘉敏采访毕业生代表邓世忠(在节目《天亮了》之前);
六、晚会在主持人及城区小学全体师生演唱《同一首歌》声中结束;
效果1:主持人从台上、台下演唱,二十个小演员受捧蜡烛从观众席中慢慢走向舞台,(第一排小演员拿着蜡烛,及舞蹈队的演员、儿歌联唱的领唱演员,第二排,实习生演员,第三排我校教师);
效果2:台下所有老师、学生跟着音乐唱出、并拿着手上道具做律动,请领导与演员合影留念!
效果3:当主持人宣布晚会结束时,全场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加以彩色的礼炮花从空中而降!
晚会串台词
向:缔结友情、共创辉煌!
曹:党的十六大东风正浩荡吹来,
神州大地正鲜花竟开;
李:我们唱呀、跳呀、笑呀、乐呀乐开怀!
向:我们载歌载舞赞唱华年盛世,
我们同心同德直上九天瑶台;
曹:让我们手牵着手,共写历史的辉煌,
合:让我们心连着心,同唱一首歌!
向:观众朋友们!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各级领导光临我们的晚会现场,他们是:(略)
对各位领导的光临,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你们的光临!
曹:观众朋友们!今晚我们怀化学院的往届毕业生也特意从广州、佛山、南海等地赶到我们的晚会现场,给我们晚会以支持,让我们对师兄师姐们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李:对现场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以及小朋友们的光临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及衷心的感谢!
向:首先请欣赏由91级毕业生田野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独唱《又唱浏阳河》;
3、《青春万岁》;
曹:青春亮丽,五彩缤纷,青春勃发,生机无穷;
向:青春灿烂,魅力诱人,青春啊青春,你属于年轻人,同样也属于所有心态年轻的人;
曹:在此,愿在坐的朋友们,场内场外的朋友们永葆青春,永远年轻。
向:下面请欣赏舞蹈《青春万岁》。
4、《籽呀》:
李:别看小种子小巧玲珑,把它撒在土里,能抽出枝,长满叶,带给你一片绿荫;
别看种子小巧玲珑,把它播在心田,能萌生壮志之芽,绽开理想之花,打造出灿烂辉煌的人生:
接下来请欣赏城区小学舞蹈队演出的舞蹈《籽呀》;
5、曹:《大地飞歌》,人物介绍
6、《欢乐家园》
向:走进新时代,人人笑颜开。
走进新时代,幸福的生活,欢乐满情怀。
好!一起欣赏舞蹈《欢乐家园》
7、《跨世纪的新一代》
李:儿歌纯朴儿歌真,但现在字字句句都吐出了人们的心声。
它既表达了对祖国***爱,也抒发了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它唱出了少年儿童的壮志,也唱出了红领巾的豪情。
请欣赏城区小学少年艺术团为我们带来的儿歌联唱《跨世纪的新一代》;
8、《族魂》
曹: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向:有光荣的传统,不屈不挠的精神;有崇高的理想,奔小康求大同;
曹:有锐意进取的意识,敢于开拓创新,勤劳勇敢,又富有爱心和真情,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灵魂!
向:下面请欣赏覃巧云、管逢海为我们带来的双人舞《族魂》;
9、《五星红旗》
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高高地飘扬在蓝天,也永远飘扬在我们的心坎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为我们指引方向,指引着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由我们城区小学的老师们为我们带来的舞蹈《五星红旗》。
10、《鸟鸣洞》
曹:介绍舞蹈
11、《拓》
向:开拓进取是时代精神,开拓进取是时代的动力。
拓宽视野,才能看得更远,拓宽思路,才能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请欣赏三人舞《拓》;
*、李嘉向采访毕业生代表邓世忠;
李:邓老师,您好!我平时很喜欢跳舞,在顺德您又是舞蹈届的权威,老师、爸爸、妈妈也经常跟我提起过您,而您又是怀化学院89级的毕业生,这么多年来,您从来都不忘母校,这次,来了这么多哥哥姐姐们,您同样又是照顾入微,在这里,您能跟我们谈谈您和母校之间的那份情深情吗?
谢谢邓老师!接下来一起欣赏由怀化学院87级毕业生赵慧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歌曲《天亮了》;
13、《大学生之歌》
曹:年轻新一代,神采飞扬,新世纪的大学生就是这样!
向:在校园里他们是莘莘学子,走向社会他们是祖国栋梁。
曹:为了人生的美丽,事业的辉煌,我们顽强拼搏,决不彷徨!
向:为了民族的崛起,祖国的兴旺,我们甘愿奉献青春和力量!
曹:请欣赏2000级实习生带来的舞蹈《大学生之歌》;
14:《同一首歌》
曹:我们生活在同一块蓝天下
李:我们都共同拥有一个祖国妈妈
向:同样的渴望,同样的追求,同样的感受唱同一首歌
曹: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高歌猛进,去迎接明天的太阳
合:去拥抱明天的辉煌!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混,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采用新教材以后,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过分强调听、说领先,狭隘地把英语的交际能力理解为口头的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尤其是词汇教学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有的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惟恐被指责为“抱住传统教学不放”,因此,在教学中偏重于粗放地获取信息,对语言知识积累的训练力度不够,致使学生对许多常用词处于模糊领会的状态。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英语课堂上热热闹闹,有些学生似乎也能开口连篇,可真正动笔的时候却是错误百出,其中最多的就是用词错误,导致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另外,多年来,由于结构主义的影响,词汇教学停留在孤立地教单词、教词义的低效益的水平,学生记单词也是死记硬背,学得枯燥乏味,兴趣全无,常常感到英语单词难记易忘,难以形成词汇积累,影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因此,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突破词汇难关,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词汇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是应该着重攻破的一道难关。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能否切实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本文拟就词汇教学中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并提出几点建议。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三个重要问题
(一)词汇选择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词汇教学研究进展很快,词汇教学的内容已超出仅罗列词汇表的范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词汇形式。包括发音、拼写、词根与词源,根据组词规律了解相关词汇。
2.使用词汇的语法规则。如英语名词单、复数,代词的性、数、格,动词人称、时态、语态变化等。
3.搭配。指词与词间固定的关系,包括词组与习惯的词序等。
4.功能。指在不同的场合如何确切地使用各类不同的词汇及其同义词等。
5.意义。包括词典中的意义、与第一语言相对应的第二语言的词义、与某词相关的词之间的异同,以及使用词汇中的词义变化等。
词汇教学内容如此丰富,在课堂上不可能对每一个单词都做这样的处理。事实上,在需要掌握的词汇中,也有接受性词汇与表达性词汇之分。对前者,只要求能辨认,即会发音,了解词义,至于其他用法则由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掌握;对后者则应根据上述要求进行教学,尽量使学生自己学会如何运用。
当然,在上述任何情况下进行的词汇选择都不是任意的,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从语言的自然属性和使用语言的方式这两个方面来讲,教师在词汇选择时应考虑到词汇的频率、词汇的覆盖率、具体词和抽象词以及词汇的范畴。[1]一般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应选出来先教给学生;覆盖率较广的词,即包含意义较多(而不是特定的意思)的词汇,[2]应作为较有用的词选出来先教给学生;具体词较抽象词更形象具体,易掌握,故也应先教给学生;范畴较大的词汇,即在任何样品材料中都出现的词汇,[3]也应作为重点词汇先教给学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词汇选择时还应注意词汇的易掌握性及可用性。[4]容易掌握和可用性强的词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自愿去学,而不是被迫去学。显而易见,这种词汇教学收效较大。当然,教师在进行词汇选择时不能将这些标准割裂开来,而遵循其中的某一条,因为这些标准之间是彼此相关联的,因此这些标准应联合使用,不应有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之分。词汇选择是词汇教学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将为以下的步骤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词汇理解的问题
词汇选择好以后,接下来就应对所选择词汇进行理解消化。在理解过程中,词汇的词义是理解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影响理解效果的重要因素。词义,顾名思义就是词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一个词有多种意义,以一种意义为中心,引申出不少次要意义,词汇呈辐射形,次要意义多半万变不离其宗,与中心意义有密切的关系。但次要意义的演变过程不同,有的是词义缩小的过程,有的是由于转义而形成,有的是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相互转化的结果。[5]通常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在词汇的掌握上总会出现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理解词义时,他们只注重词汇的某一具体意义,而未做到既了解具体意义,又理解词的中心意义。实际上,掌握中心意义尤为重要。中心意义通常包含了所表达概念的本质特征,它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形成具有一定内涵的概念。[6]掌握了词的中心意义就能勾勒出该词所指对象的基本语义概念,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该词的基本语义概念进行成分上的增减,最终形成该词的具体意义。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的词义理解过程,既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心理过程,又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助于联想记忆的同义信息网络模式,[7]这样学生就更易于掌握所学词汇。相反,词的具体意义则受到所用语境的限制。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开始就将词的某种具体意义介绍给学生,那么,当该词出现在其他语境中时,学生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又得重新求助于词典,对新的词义进行理解记忆。这样学生往往只是逐个地、孤立地理解词义,这种机械式的理解,很少能考虑到几个词义之间的异同之处。通过这种方法理解词汇往往不能很透彻、深刻,故遗忘率较高。因此,在词汇理解的过程中,应把好词义这一关,这一关把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词汇记忆能否顺利进行。
(三)词汇记忆的问题
理解了词汇,若不进行记忆,那么在实际运用中,特别是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如何实现语言的呈现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输入,何谈输出”。因此,词汇的记忆对学习外语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许多单纯背诵词汇表或词典的学生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很少学有所成。事实上,一味地强调熟记单词,以为只要多记住些单词就能掌握一门语言的观点是荒谬的。然而,仅仅强调以句子为基本单位进行学习,完全忽视词汇的掌握,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前者孤立地记忆单词不易记住,即使记住些单词也很难在言语中使用;后者虽然在学习句子的过程中也能掌握词汇,但这种完全撇开词的学习会造成对词的理解不深,记忆不牢固,而在言语的使用过程中,对词的运用往往是不假思索地进行的,因此,词的熟记对掌握和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勿容置疑。说到词汇记忆,我们首先应了解一下记忆恢复的两种形式:再认和重现。再认,即指当原刺激重新呈现时能认出来,而重现则指当原刺激不存在时能够回忆出来。[8]在以再认为主的词汇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上面谈过了。其次,在词汇的记忆方面,形式可能比意义更为重要。我们是依靠词的形式引向词的意义的,因为我们总是先看见或听见特定的“形态”,然后试图记忆该形式的意义。因此,在以再认为主的教学中,应以形式作为通向意义的主要通道。在以重现为主的词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尽可能迅速而不费劲地运用新储存的语言材料,而不是等待准确掌握所有词汇(或完美地掌握语法)。[9]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也应熟练地把握词及其意义的联系,从而增加对储存信息的“回忆”的可能性。
三、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对词汇教学中涉及的重要问题的讨论,显然已对如何有效地组织词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词汇,提供了若干可参考的线索。至少可以概括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词汇教学
教师在熟悉教材及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应对词汇表中的词汇进行归类。通过归类,词汇可呈现梯级或主次之分。例如,在中学的日常教学中,每单元的第一课时可讲授一些基本的、重要的词汇,因为学生对新课有种新鲜感,而且他们急切想了解该单元的主题,故通常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效率较高,对所学内容了解较透彻,记忆较深刻,此时不失为介绍重点词汇之契机。第二、第三课时可安排讲解一些次重要的词汇,这些词汇可要求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掌握,而对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他们了解,即了解其读音及基本含义。第四课时可提供少量与该单元主题有关的课外单词,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可不作要求。到第五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词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到了期末总复习时,教师可将整册书的词汇重新进行分类,通过不同的习题类型,让学生体会词汇的主次之分。通过对词汇的分类选择,学生可对所学词汇的重要程度有所了解,于是他们就可以据此制定词汇学习的计划,有效地掌握所学词汇。
(二)利用“关系网”进行词汇教学
词汇的“关系网”是很复杂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它可有不同的类型,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比较常用的两种“关系网”:一种是“结构网”,一种是“语义网”。在利用结构网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词根、词缀学习词汇。词根能决定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即中心意义。由某个特定的词根派生出来的词汇都带有近似词根含义的一般意义,而词缀往往与词根相结合,构成复合词。学生可根据词根含义及附加的词缀,猜测出复合词的比较确切的意义。由此可见,词根、词缀可将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无疑可降低词汇理解的难度。所以,用这种结构网学词汇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种“关系网”是“语义网”。语义网是目前词汇教学中谈论最多的话题。在词汇教学中,学习的词汇应与适当的语义网相结合,并逐步地像本族语人那样理解该词的意义。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大都倾向于根据语义场记忆单词。许多语言研究者发现,优秀的学生通常是按语义链记忆单词的,通过灵活扩展概念的方法,语义网里相关的词被激活,而且可以被自动地使用。换言之,语义网中某一单词的灵活化可自动地“唤起”其他相关的词。[10]因此,教师可通过同义、近义、反义、多义等标准将词汇归类,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语义网,使学生能将所学单词放在与其他单词的相互关系中进行学习。这样就能使他们对所学词汇产生一定的认知深度,从而也就更易于记忆。与此同时,学生也应充分发挥联想,勤思考,勤动脑,主动积极地参与语义网的构建过程,从而更容易更牢固地掌握词汇。总而言之,“结构网”与“语义网”可称为词汇教学的两大“宝网”。
(三)“多渠道输入,多形式输出”进行词汇教学
词汇记忆问题历来是外语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为了提高记忆的质量,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科学地记忆词汇。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动用各种器官识记词汇,尽量做到通过耳听、口说、眼看、手写来学习词汇,充分发挥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和动觉记忆相结合的综合记忆作用。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在学校教学中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提高了同时呈现词的音、形、义的可能性,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迅速建立词汇各方面的联系,准确掌握词汇的各个方面,从而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使词汇教学又迈出可喜的一步。输入只是记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还离不开输出。词汇的输出形式很多,例如,可根据特定的话题材料给出特定的词汇,让学生用这些词汇进行情境对话或书面表达;也可以要求学生挑出与词汇单上的词不搭配的词,并解释他们为什么要选掉这些词;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他们能记住的所学单元中的单词,让他们按种类将词分组,画出词汇理解图。这些输出形式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词汇,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增强词汇的搭配能力,巩固相关的语义网,促进词汇的学习和记忆。
四、结论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确实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学习词汇的主动性,让学生发现新词和总结规律,并通过实际交际活动,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学习和掌握词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词汇教学改革,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记忆策略,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和词汇学习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2][3][4] 陈士法:《词汇选择标准浅析》,《国外外语教学》,1999年第2期。
[5]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