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词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歌词: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每日清晨我遇见你。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又小又白,又干净又晶莹。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你看起来看见我很高兴。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含苞待放的雪骨朵,也学你会开花生长。
bloom and grow forever。开花生长到永远。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祝愿我的祖国春常在。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又小又白,又干净又晶莹。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你看起来看见我很高兴。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含苞待放的雪骨朵,也学你会开花生长。
bloom and grow forever。开花生长到永远。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关键词: 流行歌曲 歌词 文学性 意境 语言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普及的消费方式,其中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流行歌曲的研究因此成为了时代的需要,具有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其中的流行歌曲歌词更是以锐不可当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流行歌曲(popular song)又称通俗歌曲,是流行音乐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歌词和曲调相结合,主题多写现代、现实生活,音乐节奏性强,明快活泼,音域不宽。[1]
歌词则是与诗歌、小说、散文一样是一种艺术形式,篇幅简短,与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意境与氛围,共同构成一个审美世界。歌词具有它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审美角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一定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文化心态的写照。[2]
二、流行歌曲的现状
长久以来,人们对流行歌曲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不再触及深层的生命冲动,不再负载深重的文化使命,不再追问个体的精神价值,不再表达深沉的人文关怀,而流于小感叹小情调小家子气,在浅表层面上婉转低回。”[3] ,虽然此说法是对于现代流行乐的一种贬斥,但确实意味深长,他不但揭示了现代流行乐的一种发展趋势,更流露出了对这种趋势的的无可奈何。显然这种发展根源于国情,也是流行音乐这一俗文化特性在现代社会的诠释——更多的社会群体进入文学消费范围,也使音乐欣赏变成了一种大众狂欢,而非特权享有的符号。
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低俗的流行乐,但正如中国著名乐评人颜峻所说,“流行歌曲发生的时候,很可能是恶化人们精神生活的毒药,也可能是不可或缺的无聊时刻的调料;它回归的时候,就有了时间的反差,变成了年轻人的一种酷,和老年人的一种温暖。这多半和作品没有关系,而无非是观看者、倾听者的生活。”[4] 这无不说明了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很显然一些低俗的流行乐是“回归”缺失的,一段时间后这些音乐很少再以当年红火的姿态响彻大街小巷,甚至被人记起,因此低俗音乐成为了人们短暂停留的渡口,一朝曲尽人散,萧索落寞得恰如一棵零落的芦草。那么大部分流行歌曲歌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市场炒作,除了其能很好地迎合市场经济体制外,更多的是因为其中有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作品的大量存在。流行歌曲歌词自身本就属于俗文化,它所展示的世界是当代社会大众生活的缩影,从对它的美学研究我们看见的是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是如此。
三、歌词的文学性
歌词,和歌剧的剧本、说唱艺术的唱词等同属于音乐文学,是音乐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一祥,音乐文学也是文学的一个分支。究其本质而言,歌词是属于文学的,其本质属性是文学性。
歌词是一种特殊样式的文学作品,即音乐文学作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首优秀的歌词,首先必须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应当努力提高歌词的文学性,在这个意义上,写歌词应与写诗“同工”,注重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表现在:
关键词: 个性化作文 写作气氛 淡化主题 创新思维
一、遵从学生,降低要求,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习作存在高要求、低评价的问题,导致学生动笔前就有心理障碍:怕选材不当,怕内容偏题,怕真实想法不够高尚,怕语言不规范……总之,怕展示出来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责备。习作前,学生就背上思想负担,写出的文章能有个性吗?所以,首先要消除学生的顾虑,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
1.尊重个性,解放思维。写作是现实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含蓄也罢,直白也罢,高亢也罢,低沉也罢……严格地说,无优劣之分。教师不能把所有学生的性格都转化为自己所喜欢的类型,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让他们放心地写自己心里所想写的,且无论在写作中犯什么样的错误,都以一颗宽容之心去悦纳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写作是自己的事,体验到和自己心灵对话的无穷乐趣。
2.适当降低写作要求。要求低一点,规定少一点,并不代表教师指导水平低。相反,学生乐于写作,更易于发挥个性特长,写出好文段。那么,写作要求低到什么程度合适呢?我认为,十个指头有长短,根据学生的基础而定。习作前,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提出一两点他们力所能及的基本要求即可。比如,在《我终于战胜了?摇 ?摇?摇?摇》半命题习作指导中,我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校外,只提出自己成长经历的要求。有学生大胆地写自己战胜父辈,摆脱管教笼子的束缚,获得自由与快乐。他表达了真情,说了自己想说的话,我予以充分肯定。
二、淡化主题,扎根现实,抒写真情实感
有的教师全靠范文指导习作,急于求成,于是学生千方百计地模仿,不着边际地虚构,结果越编越走样。离开了生活的土壤,写作就如无本之木,灵感从何而来?离开了真情的抒发,文章的灵魂何在?所以,写作必须扎根现实,抒真情,此外别无他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淡化主题,弱化典型。教师不能总以主题作为评价文章第一尺度,因为现实中毕竟大多是普通人,平凡事。人必有缺点,不必贴“面膜”,无须刻意塑造完美的典型。尊重事实,让他们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有感而发,吐露心声,写出的文章才有生命的灵气。表现学生本性的瑕疵,难道不更真实更可爱吗?若学生不敢吐露真实的想法,借作文遮羞,欺骗读者,也欺骗自己,这才是最危险的。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长期平等友好的对话,慢慢地引导方可奏效,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他们会封闭自己的情感,误入写作歧途,甚至人生歧途。
2.加强感悟生活能力的培养。生活中,学生必须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一双能听到花开的耳朵,一颗能在寒风中感受温暖的心。教师要加强感悟生活能力的培养。一要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如每天新闻、社区、街道、校园的人和事、生活中的环境变化等,积淀素材。二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比如,有的学生语文水平并不好,但他喜欢玩篮球,在一次作文赛《我的另一片天地》中,居然将自己在篮球场上的经历写得活灵活现。三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生活中我们评价人和事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习作中我们不必排斥学生的主观认识,以保护他们的个性化思维。
三、创新思维,个性化阅读,引入个性化习作
引入个性化习作,首先要在拟题上下工夫。教师思维要开放,题目要新颖开放,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贴近现实生活,营造自由表达的空间,如,《?摇?摇 ?摇风波》、《我愿是一?摇 ?摇?摇》等。
1.积极引导学生创新。习作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从点滴做起。用一个新的词是创新,说一句特别的话是创新,选择一个好的写作角度是创新……总之,创新无大小之分。比如,某学生在参观纪念堂后写道:“我站在水晶棺旁,瞻仰的遗容,看着看着,他好像突然坐起来,亲切地握着我的手说,××同学,你是个好同志。”可见,只要思维创新的意识,就会构思新鲜的素材,写出新鲜的语言。在作文指导中,应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并有意在琢词磨句中体现个性,大胆描写生活,流露自己的思想,给文章带来超凡脱俗的灵气。
2.借个性化阅读获得写作个性。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好,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用自己的眼光审视故事情节、作者情感,得出个性化的感悟。指导个性化阅读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书目,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不盲信不盲从,善于反思,在阅读中张扬个性。
关键词一:情境
教育理论中较早使用“情境”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传统教育的失败归根于没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以“引起思维的情境”。他认识到“思维取决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情境”一词已经成为众多学说的基本或者是核心概念,尤其是情境认知论表达的见解更值得我们关注。它认为,如果课程和教学能使得学生像学徒那样进入某一真实或逼真的从业者的文化情境,从事使用工具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是真实有效的。进入每一种文化情境,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接受这样的文化共同体的行为和信念,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一种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一种优化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文化情境式的教育氛围,让“问题学生”在充满文化的情境中,接受教育,濡染品德。为此,创设优化的情境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最基本、最首要的前提。这种充满文化的教育情境的影响往往是隐蔽的,人为优化的,能够促进学生在其中活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融入情境,情境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为它合乎学生的心灵世界,创设了充满文化情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与之产生“交互作用”的生命冲动,学生在生命冲动中发现自我,感受自我。在这种充满生活活力和张力的学习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涵养人格,濡染德性。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融入了情境,其实质上加强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和活动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去学习,让学生在感受、探究、体验、发现、感悟和表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利用知识。这种情境教学避免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知识德育”、缺乏生命力的弊端,真正地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二:文化
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的概念就达310多种。因此,对待学校文化的概念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从文化学的学术意义上提出文化概念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给出了一个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康德还特别指出了文化和道德的内在联系,并认为只有教育才能创造真正的文化,才能塑造真正的文化人。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康德的文化哲学思想。他的人类学自然、人类学社会的思想,他从本体论、历史论和目的论三者辩证统一的高度提出的关于“人就是人”“人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思想,构成了文化哲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学校道德建设文化价值追求的根本依据。
工读学校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以“文化”为主导。实际上,一些工读学校一向以纪律主导,纪律主导下的学校往往导致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纪律主导下的工读学校注定是走不远的。纪律是制度化的、规范化的、外显于行为、注重训练性,是低层次的需要,贯穿于工读教育的整个过程。而文化则是非制度化的、非强制性的、内化为行为,注重濡染性,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当工读学校的纪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时,“问题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他们的一生奠基应该是所有工读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工读学校,没有纪律的文化发展是危险的,就像没有堤坝的河水是非常危险的一样,但纪律归根到底还是为文化育人服务的。在保障所有人的纪律的基础上,纪律主导向文化主导转变应该是工读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育人是工读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良药”。文化的本质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启迪智慧,涵育德性,提升人格。文化可以让“问题学生”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真情,而校园也因此氤氲着一股清幽厚重的文化气息。在工读学校工作的这些年,我深深地明白: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更需要充满文化的校园环境的正面熏陶和浸润,需要教师的特殊关爱与呵护。
关键词三:体验
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验,注重感性体验,藉由感性经验进而获得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由于有情绪情感的参与而更有可能根植参与者内心,成为真正的行为驱动力。体验是最好的学习,实际上,当前的学校教育并不缺乏知识教育,但很多知识无法内化到行为上,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缺乏参与,缺乏体验。而体验式学习,通过体验训练使参加者转变观念、开阔视野、灵活思维、提升素质、增强能力。经过不断重复强化,参与者最终获得一个新的思维或行为模式以取代以往不够完美的模式。
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们达到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径,通过体验,达到角色上的理解与认同,从而促使已有的各种认知观念发生改变,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为此,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并创设更多的“情境”让“问题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体验,能够让“问题学生”感受不同的生活境遇,体验文化差异和角色差异,形成巨大心理反差。这种反差会冲击“问题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碰撞与震撼,形成心理上的边缘体验,促成一个最佳的受教时刻(Teachable Moment),从而能够获得满足感或成长的机会。只有“问题学生”真正参与并深刻体验了,才能真正理解、认同和接受。体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问题学生”内在的改变。如果学生的内心拒斥,即使听懂了外显的知识,也不见得在实践中去运用。体验式学习重点挑战的是学生个体的内心,力图推动其内在的变化,其本质是充分参与的、生动的,甚至是快乐的。
关键词四:感悟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感悟,以感情为基础,更强调“悟”,感是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融合,获得独特的感知体验,是感悟的基点;而“悟”是其核心,感知事物中意识升华了,有了超常的发现与收获。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悟”(渐渐地领悟),有的则是“顿悟”(一念之间,一下子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感悟是非常宽广的,可以指个体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直观领悟,对社会人生的突然顿悟,也是对思想精神的觉悟,即悟道。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思考,产生“感悟”,这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
如何创设各种情境,让“问题学生”在感受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从而改变旧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是工读学校应该思考的问题。正是不断的感悟才使“问题学生”对人生、事物、社会以及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只有当“问题学生”的认知发展了,情感丰富了,并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才实现了真正的教育转化。
关键词五:改变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改变,其实就是从当下改变你自己,从修身开始。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是做人的基本追求。
改变,是教育转化的临界点,教育转化“问题学生”要强调“修身”。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更多地指“问题学生”某种错误的行为和思想认知观念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改邪归正”和“改恶从善”,即从岔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改去坏的、错误的,向好的、正确的方向转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甘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工读学校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优化的新的情境与环境来使得“问题学生”改变自己。“问题学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和新的未知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新的改变,从而自觉净化周边的环境。当“问题学生”自己改变了,他身边的人与环境也会自然得到改变,从而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
关键词六:内化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解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内化,就是个体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所以,当涉及道德行为时,内化是巩固和植入某个信念、态度和价值的长期过程,当改变道德行为时,一组新的信念、态度和价值替换为或适应于所希望的行为。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内化的实质更多是行为的内化,是指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对行为规范进行反映、选择、整合的过程,是将新行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新的行为来替代过去的不良行为,其最终结果是形成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相统一的思想品德。要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意识,从而达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标。
关键词七:外生
是不是德育内生了,德育的过程就结束了?答案并非如此。道德品行仅达到内化于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外化于行。所谓:“有感于内,必行于外。”传统德育重视德育的“内生”,却忘记了德育最终还需要回归现实,回归实践,还需要外化为行为习惯。
因此,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使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新行为、新观念得到内化,更重要的是要使新的行为和观念能够外生,外显达到道德自觉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学生”,这也是新时期教育转化“问题学生”观念的一次大的变革。
综上所述,文化是育人的核心,“人——在情境中”,创设一种优化的文化情境,通过改变“环境”,从而改变“问题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认知,达到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改变还不是终极目标,这些行为和观念还需要达到真正的内化和外生,才能实现真正改变一个人的教育目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效地把握这“七个关键词”,对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摘 要: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在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要在借鉴古代诵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树立科学的诵读观,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诵读中积累、感悟、思考,在涵咏体味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兴趣;对话
作为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方式,吟诵是作者本人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文的最佳途径。然而,迫于应试的压力,古诗词教学中重讲轻读、重分析轻吟诵的问题较为普遍。这样长期的“无声的教学”打消了学生开口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更无法真正走进诗文,体会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针对这些现象,本文结合笔者的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经验,对中学语文诵读教学进行如下探讨:
一、勿先入为主,应以趣味引导,激发兴趣
在诵读教学时,执教者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诗文内容作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的画作异同点,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探究画中人在这种情境中的情感态度。
另外,在诵读教学时也可以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给学生营造诗意盎然的读诗情境,拓展学生想象的范围,可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强化学生的“入境悟情”意识,增强诵读效果。
二、根据生情,灵活组织诵读形式
(一)听读、范读
这种诵读方式较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拥有娴熟的朗读技巧的执教者可以进行泛读,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声音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带入特定的声音境界,共同营造师生“和谐共振”的对话空间。
(二)自读、美读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诗词学习要以学生的自读和美读为主,在自读中感受文字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在美读中与诗句对话,与诗人对话,更与自我对话。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自读、美读,不等于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自读。教师在布置诵读前尽量提出一些要求。不过对诵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让诵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自主自发的心态。
三、重视语感训练,力求吟咏成诵
(一)语感训练
语感的不确定性在于每个对象的个性、天赋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诵读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围绕“读”这个共同的学习方式展开,在读的过程中积累诗句,积累审美体验,丰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涵咏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和绘画美。
(二)吟咏成诵
诵读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的吟咏体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还是为了在吟咏体悟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把精炼含蓄的诗词内化为丰富的文学素养。因此,吟咏成诵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知人论世与文本“陌生化”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常见语文老师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人写作技巧的分析和鉴赏,这样的做法固然无可厚非,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诗词教学流于“盖棺定论”。学生一看到陆游、苏轼的诗,就会油然升起一股豪迈之气,在遇到《钗头凤》《江城子》这些婉约风格的诗作时就容易陷入困惑甚至不知所以然。
由于古诗词强调并依赖于感性,这就使得诗词文本比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更能容纳更多的直觉因素。在阐释古诗时,我们应当采取开放的、多元思考的方式,既要考虑知人论世,又要注意避免先入为主,让学生与文本保持“适度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多种视角融入对古诗的多元解读,从而激活学生对古诗的深层探究。
五、结语
英国作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古诗词是古代语言的精华,它虽然篇幅短小,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诵读教学和现代语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是执教者,还应是身体力行的学习者,让诵读成为习惯,融入生命,让诵读涵养人格,陶冶性情。
参考文献:
[1]龚晓云,成镜深.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法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0(4).
关键词: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美学特色
所谓中国风,是指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在当代,提到中国风,就不得不提到周杰伦,而提到中国风歌词,就不得不提到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由方文山作词《东风破》、《发如雪》、《千里之外》、《烟花易冷》、《红尘客栈》等歌曲,融合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学及音乐元素,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
那么方文山中国风歌词有哪些美学特色呢?以下将从整理统计的以方文山从一九九九到二零一二年间创作的所有“中国风” 共计47首歌词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
第一,善用颜色词增强感染力。
翻开方文山歌词全集,触目可及的是点点片片的色彩。据统计,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黄”六次“白”七次,“黑”一次,“绿”、“青”各三次次“红”三次, “浅绛”一次。
1.沧桑的“黄”。
黄色是中国人的颜色,黄色的皮肤、黄色的土地、黄色的黄河水,“黄”我们的起源和血脉所在,我们是黄种人,正如《刀》中“正上方的月亮/那颜色中国黄”。
方文山的歌词里面多次提到“”:
“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娘子》
“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上海一九四三》
“天微凉 /一路斜斜的夕阳/街道上景色被染黄”
――《秋冷了月光》
“薄雾山岚/浅浅几座山/炊烟淡淡/枫叶染黄”
――《幻蝶》
“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如歌词所说“透过镜头重新接剪历史给人的想像”,在一片黄旧的渲染下的歌词,犹如一张泛黄的照片,显示的正是历史的沧桑,远去的时光。
2.“黑”“白”的旧时光。
“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 《上海一九四三》
“爷爷泡的茶 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他满头白发 喝茶时不准说话)”
――《泡的茶》
“你却错过我的年华 错过我新长的枝丫 和我的白发”
――《千年之》
“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
――《牡丹江》
“我送你离开 千里之外 你无声黑白”
――《千里之外》
“一身琉璃白/透明著尘埃/你无瑕的爱/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 《千里之外》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
黑和白,是最简单的两种颜色,但同时又是内涵最丰富的两种颜色,中国道教的八卦图就是只有黑白二色,乾坤图也只有黑白二色,黑与白包含的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智慧。赏读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有时就像是在看一部黑白电影,人和景都是笼罩在黑白的气氛中,使人感到肃穆,像是回到旧时光一般。
3.斑斓的“红”“绿”
除了一些古旧和沧桑的色彩,方文山歌词中还有许多鲜艳浓烈的色彩:
“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
“这军队蜿蜒如龙/杀气如风/血色如酒红”
――《金甲》
“我挥剑转身/而鲜血如红唇” ――《醉赤壁》
“落笔从容起/山峦/你浅绛色引峰回百/百转”
――《山水合璧》
“还会有什么痛/能够比废墟的绿更鲜明”
――《沙》
“苔藓绿了木屋/路深处” ――《》
“一切绿起/只为爱上你/永世的美丽”
――《葬花笛》
红绿交杂,斑斓炫目,使人不禁想起郭沫若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色彩的过度鲜艳反而会有触目惊心的感觉,让人不寒而栗,正如历史的繁华,背后却是繁华消失后的无尽苍凉。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最富于直观的特征,能给予人强烈的视觉刺激并迅速引起人心中的美感,因此达到增强艺术感染力的效果。方文山善用颜色词来增强歌词的感染力,营造出历史的气氛,在古旧沧桑和过度鲜艳的反衬之下呈现出中国风格歌词独特的韵味。
第二,善用复古的意象烘托美感。
方文山作品常选用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事物为意象。
“杨柳”象征惜别,“红豆”象征相思,在《娘子》中就选用这两个意象:“娘子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相思寄红豆,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地在人海漂泊,心伤透……”勾勒出了一个痴情守望女子的相思之情。
在《 发如雪》中方文山巧妙地将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化成符合歌词情境需要的独特意象“发如雪”。这种融会古今的创作方式不但丰富了歌词的表现内容,而且深化了词作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歌词 内在的古典而优雅的韵致。
方文山说:“我很喜欢传统的文化的成分,都会从那边去截取一些创作的素材。”如具有武术元素的《双节棍》、具有中国戏曲元素的 《刀马旦》 。如 《上海一九四三》中那写着“岁岁平安”的泛黄春联、用楷书写着一个“满”字的老家米缸、具有地方特色的吴侬软语,就散发着独特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气息。在方文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着很深的对历史的怀旧情结。如《 乱舞春秋》“那混乱年代/朝廷太腐败/人祸惹天灾/东汉王朝在一夕之间崩坏兴衰/九州岛地图被人们切割成三块/分开/读三国历史的兴衰”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战乱、更替和近代被的历史诉说着中华民族的累累伤痕 如《止战之疡》“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是什么形状/是否醒来有面包跟早餐/再喝碗面汤”表达了最原始最纯朴的对和平的希冀与渴望。方文山的作品中有一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感。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常常站在历史的高度,显得更为凝重、大气。方文山借助古体诗进行自觉创作,其中的一个目的也是希望唤起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那份久违的民族 自豪感。
第三,善用情感词或词组直抒胸臆。
《胡同里有只猫》中有抹不掉、忘不了、伤心的泪,《娘子》中有难过、心伤透、泪不休、语沉默、落寞、近乡情怯、相思、漂泊,《上海一九四三》中有淡淡的忧伤,《刀马旦》中有温暖,《龙拳》中有汹涌不安,《风沙》中有不得安宁、惊醒、飘零、哀嚎、挣扎、爱恨、牵挂、痛,《东风破》中有离愁、寂寞、漂泊、思念、沉默,《双刀》中有虔诚、祈祷、恐惧,《敦煌》中有心痛、纠缠、遗憾、孤单,《千年之恋》中有牵挂、爱恨、害怕、眷恋、狂恋、欲语泪先下,《祭魂酒》中有期待,《鹰之恋》中有寂寞、憧憬、飘零、失落,《乱舞春秋》中有紧张,《茶汤》中有寂寞、难过,《祥龙十八掌》中有忐忑不安、慌张、颓废、沮丧难堪、忧愁、悲伤、洒脱、烦恼、快乐,《牡丹江》中有感伤、安详、稀罕,《棋王》中有不安、紧张、嚣张、狂妄,《发如雪》中有感动、无悔,《霍元甲》中有骄傲,《花恋蝶》中有辗转,《台》中有绝望、断肠、孤单、沧桑、惆怅,《黄金甲》中有愁入眉头、漂泊,《小小》中有傻傻、感动、别扭、,《梦红楼》中有声声愁、低头羞,《无双》中有黯然、悲伤,《醉赤壁》中有泪雨纷纷、伤痕,《兰亭序》中有羞怯、噙泪,《龙鳞》中有冷清《烟花易冷》中有辗转、枯等、断魂
《黄浦江深》中有牵挂,《千江水》中有思念、蹙眉、眷恋,《魂》中有泪奔、伤痕、断魂,《山水合璧》中有轻叹、愁怅、遗憾、沧桑,《追梦令》中有冷清、憔悴、飘零,《幻蝶》中有独往、泪心、不悔、感动,《红尘客栈》中有牵挂、泪如梨花。
以上情感词或者词组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孤独、牵挂、忧愁、悲观、沮丧、惆怅等性质,表现出一种婉约含蓄的风格,传达出一种幽怨缠绵、凄楚伤感的缺憾美。不管是缺憾美,还是含蓄美,都是既富有独特的现代质感,又蕴含着深湛的怀旧情结。这类歌词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含蓄蕴藉、柔婉雅致的风格,具有意境浓郁、古色古香的诗歌美韵。
所以,可以说,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具有善用颜色词增强感染力、善用复古的意象烘托美感、善用情感词或词组直抒胸臆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王佩雯.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创作的复古与创新.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2007
[2]周美彤.浅谈中国流行乐坛的“中国风"现象及意义[A].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和能力。英语课堂提问无论是提问人次、频率都高于其它学科。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笔者多年从事英语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平等、激趣、合作、互问、创新、方法”等六个关键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提问效率的有效性。
一、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在传授知识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并使学生对教师的喜欢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上来。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时常担心课堂上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而焦躁不安。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一定要建立平等教育观,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同时也不能为难他们,要尽量创制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喜悦,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肯定、欣赏自我价值,并提供机会让其发现自我。
二、激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提问要做到“趣问”、“巧问”、“精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课堂上积极创设英语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运用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尽快把学生带入图画中的“情景”后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问路”一课中,可利用拉动式幻灯片移动“问路人”,要求学生描述正确的路线;接着又叫一名学生指路,另一学生移动“问路人”按正确的描述去到目的地。这种边听边演示的方法吸引了学生,许多同学跃跃欲试。这样,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兴奋,加快了信息传递和反馈,既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听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合作――扩大课堂的参与效度
在英语课堂上可逐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课堂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课堂气氛中体验学习的成功。合作首先要强调“全员”, “全员”包括全体同学,也包括老师本人。老师也应是参与合作讨论的重要成员之一,不过要将自己置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千万不可“退隐幕后”; 合作还要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教师要解放思想,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同时又要避免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应有放有扶,有放有收,适时适度地观察、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互问――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教师必须研读教材,对学生思维亮点或兴趣点给予极大关注和尊重,无论亮于课堂何时,老师都应能够随之改变教学程序的预设而抓住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回答,从而达到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的目的。我们教学设计中要能真正敢于并舍得“放飞”课堂,腾出空白时间,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生问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到学生理解的广度深度,领悟越多,才能提问越深。
五、创新――转变师生的课堂角色
在课堂提问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容易陶醉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炫耀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忽视了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老师要增强民主意识,应该把自己置于学生同等地位,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在老师引导、参与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凸显,创造性才能发挥,从而在课堂上提出心中的疑问,以此与老师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最终达到解惑获知的目的。因此,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六、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英语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总之,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要对课堂教学提问准确定位,给学生的提问让出一份领地,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为创造性而学”的意识和热情,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才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湖南怀化学院、北滘城区小学同一首歌文艺晚会
程序表
一、持人宣布晚会即将开始,请城区小学卢汉生校长致开幕词;
二、有请湖南怀化学院的曾书记为我们讲话;
三、音乐起《开门红》,音乐结束全场掌声、绽放彩炮!
四、主持人在欢呼声中上场:
向:缔结友情、共创辉煌!
曹:(略)
五、会进行中主持人李嘉敏采访毕业生代表邓世忠(在节目《天亮了》之前);
六、晚会在主持人及城区小学全体师生演唱《同一首歌》声中结束;
效果1:主持人从台上、台下演唱,二十个小演员受捧蜡烛从观众席中慢慢走向舞台,(第一排小演员拿着蜡烛,及舞蹈队的演员、儿歌联唱的领唱演员,第二排,实习生演员,第三排我校教师);
效果2:台下所有老师、学生跟着音乐唱出、并拿着手上道具做律动,请领导与演员合影留念!
效果3:当主持人宣布晚会结束时,全场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加以彩色的礼炮花从空中而降!
晚会串台词
向:缔结友情、共创辉煌!
曹:党的十六大东风正浩荡吹来,
神州大地正鲜花竟开;
李:我们唱呀、跳呀、笑呀、乐呀乐开怀!
向:我们载歌载舞赞唱华年盛世,
我们同心同德直上九天瑶台;
曹:让我们手牵着手,共写历史的辉煌,
合:让我们心连着心,同唱一首歌!
向:观众朋友们!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各级领导光临我们的晚会现场,他们是:(略)
对各位领导的光临,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你们的光临!
曹:观众朋友们!今晚我们怀化学院的往届毕业生也特意从广州、佛山、南海等地赶到我们的晚会现场,给我们晚会以支持,让我们对师兄师姐们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李:对现场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以及小朋友们的光临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及衷心的感谢!
向:首先请欣赏由91级毕业生田野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独唱《又唱浏阳河》;
3、《青春万岁》;
曹:青春亮丽,五彩缤纷,青春勃发,生机无穷;
向:青春灿烂,魅力诱人,青春啊青春,你属于年轻人,同样也属于所有心态年轻的人;
曹:在此,愿在坐的朋友们,场内场外的朋友们永葆青春,永远年轻。
向:下面请欣赏舞蹈《青春万岁》。
4、《籽呀》:
李:别看小种子小巧玲珑,把它撒在土里,能抽出枝,长满叶,带给你一片绿荫;
别看种子小巧玲珑,把它播在心田,能萌生壮志之芽,绽开理想之花,打造出灿烂辉煌的人生:
接下来请欣赏城区小学舞蹈队演出的舞蹈《籽呀》;
5、曹:《大地飞歌》,人物介绍
6、《欢乐家园》
向:走进新时代,人人笑颜开。
走进新时代,幸福的生活,欢乐满情怀。
好!一起欣赏舞蹈《欢乐家园》
7、《跨世纪的新一代》
李:儿歌纯朴儿歌真,但现在字字句句都吐出了人们的心声。
它既表达了对祖国***爱,也抒发了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它唱出了少年儿童的壮志,也唱出了红领巾的豪情。
请欣赏城区小学少年艺术团为我们带来的儿歌联唱《跨世纪的新一代》;
8、《族魂》
曹: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向:有光荣的传统,不屈不挠的精神;有崇高的理想,奔小康求大同;
曹:有锐意进取的意识,敢于开拓创新,勤劳勇敢,又富有爱心和真情,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灵魂!
向:下面请欣赏覃巧云、管逢海为我们带来的双人舞《族魂》;
9、《五星红旗》
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高高地飘扬在蓝天,也永远飘扬在我们的心坎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为我们指引方向,指引着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由我们城区小学的老师们为我们带来的舞蹈《五星红旗》。
10、《鸟鸣洞》
曹:介绍舞蹈
11、《拓》
向:开拓进取是时代精神,开拓进取是时代的动力。
拓宽视野,才能看得更远,拓宽思路,才能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请欣赏三人舞《拓》;
*、李嘉向采访毕业生代表邓世忠;
李:邓老师,您好!我平时很喜欢跳舞,在顺德您又是舞蹈届的权威,老师、爸爸、妈妈也经常跟我提起过您,而您又是怀化学院89级的毕业生,这么多年来,您从来都不忘母校,这次,来了这么多哥哥姐姐们,您同样又是照顾入微,在这里,您能跟我们谈谈您和母校之间的那份情深情吗?
谢谢邓老师!接下来一起欣赏由怀化学院87级毕业生赵慧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歌曲《天亮了》;
13、《大学生之歌》
曹:年轻新一代,神采飞扬,新世纪的大学生就是这样!
向:在校园里他们是莘莘学子,走向社会他们是祖国栋梁。
曹:为了人生的美丽,事业的辉煌,我们顽强拼搏,决不彷徨!
向:为了民族的崛起,祖国的兴旺,我们甘愿奉献青春和力量!
曹:请欣赏2000级实习生带来的舞蹈《大学生之歌》;
14:《同一首歌》
曹:我们生活在同一块蓝天下
李:我们都共同拥有一个祖国妈妈
向:同样的渴望,同样的追求,同样的感受唱同一首歌
曹: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高歌猛进,去迎接明天的太阳
合:去拥抱明天的辉煌!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混,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采用新教材以后,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过分强调听、说领先,狭隘地把英语的交际能力理解为口头的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尤其是词汇教学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有的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惟恐被指责为“抱住传统教学不放”,因此,在教学中偏重于粗放地获取信息,对语言知识积累的训练力度不够,致使学生对许多常用词处于模糊领会的状态。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英语课堂上热热闹闹,有些学生似乎也能开口连篇,可真正动笔的时候却是错误百出,其中最多的就是用词错误,导致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另外,多年来,由于结构主义的影响,词汇教学停留在孤立地教单词、教词义的低效益的水平,学生记单词也是死记硬背,学得枯燥乏味,兴趣全无,常常感到英语单词难记易忘,难以形成词汇积累,影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因此,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突破词汇难关,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词汇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是应该着重攻破的一道难关。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能否切实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本文拟就词汇教学中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并提出几点建议。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三个重要问题
(一)词汇选择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词汇教学研究进展很快,词汇教学的内容已超出仅罗列词汇表的范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词汇形式。包括发音、拼写、词根与词源,根据组词规律了解相关词汇。
2.使用词汇的语法规则。如英语名词单、复数,代词的性、数、格,动词人称、时态、语态变化等。
3.搭配。指词与词间固定的关系,包括词组与习惯的词序等。
4.功能。指在不同的场合如何确切地使用各类不同的词汇及其同义词等。
5.意义。包括词典中的意义、与第一语言相对应的第二语言的词义、与某词相关的词之间的异同,以及使用词汇中的词义变化等。
词汇教学内容如此丰富,在课堂上不可能对每一个单词都做这样的处理。事实上,在需要掌握的词汇中,也有接受性词汇与表达性词汇之分。对前者,只要求能辨认,即会发音,了解词义,至于其他用法则由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掌握;对后者则应根据上述要求进行教学,尽量使学生自己学会如何运用。
当然,在上述任何情况下进行的词汇选择都不是任意的,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从语言的自然属性和使用语言的方式这两个方面来讲,教师在词汇选择时应考虑到词汇的频率、词汇的覆盖率、具体词和抽象词以及词汇的范畴。[1]一般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应选出来先教给学生;覆盖率较广的词,即包含意义较多(而不是特定的意思)的词汇,[2]应作为较有用的词选出来先教给学生;具体词较抽象词更形象具体,易掌握,故也应先教给学生;范畴较大的词汇,即在任何样品材料中都出现的词汇,[3]也应作为重点词汇先教给学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词汇选择时还应注意词汇的易掌握性及可用性。[4]容易掌握和可用性强的词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自愿去学,而不是被迫去学。显而易见,这种词汇教学收效较大。当然,教师在进行词汇选择时不能将这些标准割裂开来,而遵循其中的某一条,因为这些标准之间是彼此相关联的,因此这些标准应联合使用,不应有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之分。词汇选择是词汇教学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将为以下的步骤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词汇理解的问题
词汇选择好以后,接下来就应对所选择词汇进行理解消化。在理解过程中,词汇的词义是理解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影响理解效果的重要因素。词义,顾名思义就是词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一个词有多种意义,以一种意义为中心,引申出不少次要意义,词汇呈辐射形,次要意义多半万变不离其宗,与中心意义有密切的关系。但次要意义的演变过程不同,有的是词义缩小的过程,有的是由于转义而形成,有的是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相互转化的结果。[5]通常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在词汇的掌握上总会出现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理解词义时,他们只注重词汇的某一具体意义,而未做到既了解具体意义,又理解词的中心意义。实际上,掌握中心意义尤为重要。中心意义通常包含了所表达概念的本质特征,它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形成具有一定内涵的概念。[6]掌握了词的中心意义就能勾勒出该词所指对象的基本语义概念,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该词的基本语义概念进行成分上的增减,最终形成该词的具体意义。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的词义理解过程,既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心理过程,又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助于联想记忆的同义信息网络模式,[7]这样学生就更易于掌握所学词汇。相反,词的具体意义则受到所用语境的限制。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开始就将词的某种具体意义介绍给学生,那么,当该词出现在其他语境中时,学生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又得重新求助于词典,对新的词义进行理解记忆。这样学生往往只是逐个地、孤立地理解词义,这种机械式的理解,很少能考虑到几个词义之间的异同之处。通过这种方法理解词汇往往不能很透彻、深刻,故遗忘率较高。因此,在词汇理解的过程中,应把好词义这一关,这一关把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词汇记忆能否顺利进行。
(三)词汇记忆的问题
理解了词汇,若不进行记忆,那么在实际运用中,特别是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如何实现语言的呈现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输入,何谈输出”。因此,词汇的记忆对学习外语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许多单纯背诵词汇表或词典的学生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很少学有所成。事实上,一味地强调熟记单词,以为只要多记住些单词就能掌握一门语言的观点是荒谬的。然而,仅仅强调以句子为基本单位进行学习,完全忽视词汇的掌握,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前者孤立地记忆单词不易记住,即使记住些单词也很难在言语中使用;后者虽然在学习句子的过程中也能掌握词汇,但这种完全撇开词的学习会造成对词的理解不深,记忆不牢固,而在言语的使用过程中,对词的运用往往是不假思索地进行的,因此,词的熟记对掌握和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勿容置疑。说到词汇记忆,我们首先应了解一下记忆恢复的两种形式:再认和重现。再认,即指当原刺激重新呈现时能认出来,而重现则指当原刺激不存在时能够回忆出来。[8]在以再认为主的词汇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上面谈过了。其次,在词汇的记忆方面,形式可能比意义更为重要。我们是依靠词的形式引向词的意义的,因为我们总是先看见或听见特定的“形态”,然后试图记忆该形式的意义。因此,在以再认为主的教学中,应以形式作为通向意义的主要通道。在以重现为主的词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尽可能迅速而不费劲地运用新储存的语言材料,而不是等待准确掌握所有词汇(或完美地掌握语法)。[9]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也应熟练地把握词及其意义的联系,从而增加对储存信息的“回忆”的可能性。
三、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对词汇教学中涉及的重要问题的讨论,显然已对如何有效地组织词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词汇,提供了若干可参考的线索。至少可以概括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词汇教学
教师在熟悉教材及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应对词汇表中的词汇进行归类。通过归类,词汇可呈现梯级或主次之分。例如,在中学的日常教学中,每单元的第一课时可讲授一些基本的、重要的词汇,因为学生对新课有种新鲜感,而且他们急切想了解该单元的主题,故通常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效率较高,对所学内容了解较透彻,记忆较深刻,此时不失为介绍重点词汇之契机。第二、第三课时可安排讲解一些次重要的词汇,这些词汇可要求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掌握,而对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他们了解,即了解其读音及基本含义。第四课时可提供少量与该单元主题有关的课外单词,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可不作要求。到第五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词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到了期末总复习时,教师可将整册书的词汇重新进行分类,通过不同的习题类型,让学生体会词汇的主次之分。通过对词汇的分类选择,学生可对所学词汇的重要程度有所了解,于是他们就可以据此制定词汇学习的计划,有效地掌握所学词汇。
(二)利用“关系网”进行词汇教学
词汇的“关系网”是很复杂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它可有不同的类型,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比较常用的两种“关系网”:一种是“结构网”,一种是“语义网”。在利用结构网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词根、词缀学习词汇。词根能决定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即中心意义。由某个特定的词根派生出来的词汇都带有近似词根含义的一般意义,而词缀往往与词根相结合,构成复合词。学生可根据词根含义及附加的词缀,猜测出复合词的比较确切的意义。由此可见,词根、词缀可将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无疑可降低词汇理解的难度。所以,用这种结构网学词汇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种“关系网”是“语义网”。语义网是目前词汇教学中谈论最多的话题。在词汇教学中,学习的词汇应与适当的语义网相结合,并逐步地像本族语人那样理解该词的意义。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大都倾向于根据语义场记忆单词。许多语言研究者发现,优秀的学生通常是按语义链记忆单词的,通过灵活扩展概念的方法,语义网里相关的词被激活,而且可以被自动地使用。换言之,语义网中某一单词的灵活化可自动地“唤起”其他相关的词。[10]因此,教师可通过同义、近义、反义、多义等标准将词汇归类,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语义网,使学生能将所学单词放在与其他单词的相互关系中进行学习。这样就能使他们对所学词汇产生一定的认知深度,从而也就更易于记忆。与此同时,学生也应充分发挥联想,勤思考,勤动脑,主动积极地参与语义网的构建过程,从而更容易更牢固地掌握词汇。总而言之,“结构网”与“语义网”可称为词汇教学的两大“宝网”。
(三)“多渠道输入,多形式输出”进行词汇教学
词汇记忆问题历来是外语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为了提高记忆的质量,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科学地记忆词汇。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动用各种器官识记词汇,尽量做到通过耳听、口说、眼看、手写来学习词汇,充分发挥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和动觉记忆相结合的综合记忆作用。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在学校教学中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提高了同时呈现词的音、形、义的可能性,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迅速建立词汇各方面的联系,准确掌握词汇的各个方面,从而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使词汇教学又迈出可喜的一步。输入只是记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还离不开输出。词汇的输出形式很多,例如,可根据特定的话题材料给出特定的词汇,让学生用这些词汇进行情境对话或书面表达;也可以要求学生挑出与词汇单上的词不搭配的词,并解释他们为什么要选掉这些词;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他们能记住的所学单元中的单词,让他们按种类将词分组,画出词汇理解图。这些输出形式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词汇,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增强词汇的搭配能力,巩固相关的语义网,促进词汇的学习和记忆。
四、结论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确实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学习词汇的主动性,让学生发现新词和总结规律,并通过实际交际活动,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学习和掌握词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词汇教学改革,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记忆策略,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和词汇学习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2][3][4] 陈士法:《词汇选择标准浅析》,《国外外语教学》,1999年第2期。
[5]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