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林冲的性格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冲的性格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冲的性格特点

第1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一、以酒写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充实

在书中,酒是串联起各人物关系的纽带。作者用酒来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在整部小说中,虽然酒出现的频率颇高,但是一点也不显得重复和累赘。伴随着酒的每一次出现引出不一样的故事人物,可以说就酒是串联起整部小说人物的纽带。比如:《水浒传》中有很多人物性格中都有粗鲁的特质,但每个人物性格的粗鲁又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从每个人物的宴饮描写中挖掘出来。武松是粗鲁的,但我们更多地感觉到的是他的英勇与无畏;李逵也是粗鲁的,但却带着豪放与爽朗;鲁达更是粗鲁无二了,却觉得光明正大。更详细点说,武松是我们印象里的打虎英雄,武艺高强且桀骜不驯。在他打虎英雄的成名道路上,三碗不过岗是他标志性的里程碑。十八碗酒壮大他的胆子,激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最终几十拳打死老虎的结局,也是酒后力量的发挥。喝酒打虎是武松打虎英雄形象背后的最佳诠释。之后武松醉打蒋门神,表现了武松敢于反抗,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其中酒更是成为了刻画武松这一英雄气节,表现武松精神风貌的重中之重。李逵成为《水浒传》中与酒最为贴切的英雄人物。在对他的饮宴描写中,他通常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不拘小节,豪爽粗鲁的人物性格,使得他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鲁智深也是一位酒中汉子。他同别人喝酒时得知金氏父女被人欺负,之后痛打郑屠夫,体现了他光明正大却又心急粗鲁的性格。在拳打镇关西之后安排金氏父女先行离开则又体现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总而言之,酒不仅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是展现了相似性格特点中的不同之处。这种细腻手法的表达,酒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以酒论事,使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精彩异常。其中,酒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演变的关键,酒加剧了情节中的矛盾与冲突,使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林冲被逼上梁山这一过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个过程中,酒是催化剂。先说说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前,他的性格其实是有点懦弱和压抑的。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时,林冲敢怒不敢言。鲁智深为他打抱不平时,林冲还多加劝阻。后来林冲锒铛入狱,妻子上吊自杀,他却借酒消愁,郁闷悲苦无处发泄,无可奈何。当故事发展到时,林冲的愤怒终于冲破临界点,仇恨爆发,在酒的作用下,林冲杀了陆虞侯等三人,奔上梁山。在林冲的故事情节刻画中,风雪山神庙是林冲命运的转折点,从一个忍辱负重者变为一个抗争者。这一转变更加鲜明的揭示了整部小说的主题-封建统治的罪恶与黑暗是造成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的根源。纵观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整个过程,酒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并且在《水浒传》中,各个英雄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酒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以酒谈民俗,反映宋元时期等级制度森严

小说中诸多饮宴描写,说明当时饮酒风气盛行,已然成为一种风尚,甚至是一种文化。《水浒传》中对酒的浓墨描写反映了宋元时期的民俗;突出酒在人际交往中的重大作用。例如,梁山108将宴饮时的座次排定就证明了身份地位不同,会有尊卑之分,主客之别,不然就会与礼不和。宋江在江湖上很受人尊崇,因而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坐在首位,这是地位的差别。在不同的场合,身份不同,也是有不一样的座次。总的来说,就算是肝胆相照的英雄好汉,在当时来说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说明封建等级制度在人民思想中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的,梁山108将的反抗是不彻底的。有压迫就会有反抗,108将反抗的是宋朝廷的黑暗与腐朽,但是等级制度的分割却不是他们反抗的中心。所以就这一点而言,酒文化的盛行却是当时人民思想的蒙蔽。

第2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一.合理的情节设置

小说情节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联系的合理性、生活的合理性两个方面。而情节之间又有空间关联、时间关联、因果关联等具体形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突出表现了情节之间的因果关联。具体说来,林冲安于封建等级制度给他规定的社会角色,即使受欺也要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从未想过要落草为寇,但他还是走上了梁山,为什么会有这个果?就是有高俅这个因,以高俅为首的恶势力不断迫害林冲,彻底断绝了他的活路,他才不得不反抗,投奔梁山。没有高俅这个因,就没有林冲投奔梁山这个果,逼上梁山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小说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概括,这就要求现实题材的小说情节具有艺术的真实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在东京岳王庙,林冲妻子遭高衙内调戏,“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任得是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这就是真实的林冲,安于现状,怯于反抗。如果不仅拳头下去了,刀也下去了,就有违人物性格,不合情理,能这样反抗的只会是李逵、鲁智深等人。到了沧州还称高俅为太尉,出门之前不忘盖火盆,如此谨慎,这是长期生活态度养成的习惯,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和艺术真实。

二.开放和曲折的情节特点

小说是叙事文学,要求显示事件所以发生的原因、经过,尽可能呈现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矛盾,具有可读性。同时要求情节具有曲折性,丰富、复杂、曲折的情节,能为塑造形象、挖掘事件的蕴涵留下广阔的空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要点可概括为:沧州遇旧、酒店密谋、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夜宿山神庙、庙里偷听、雪夜杀敌。沧州遇旧是情节发展的开始,又为后面的故事做好了铺垫。买刀寻敌是情节的发展,愤怒的情绪,使矛盾冲突顿时紧张。但作者故意顿一笔,盘马弯弓,引而不发。陆谦等人在酒店一闪就不见了。矛盾的浪头起而又伏,于暗中蓄积力量。看管草料场,作者更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林冲雪夜向火、老军留赠酒葫芦、草料场风吹屋顶、古庙求神等生活细节,琐琐碎碎、平淡轻松。最后,草料场被陆谦等人放火烧着了,此一干人又将陷害林冲的狠毒阴谋在山神庙前和盘托出,林冲心头的一切疑团豁然开朗。“泼贼那里去”,一声怒吼,林冲终于转变了立场,抛弃了幻想,手刃了仇敌。在矛盾冲突的中,林冲英勇的反抗性格,得到充分展现。一系列情节展开充分,使得本文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澜不断,演绎出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紧张、平缓、再发展、的过程。在惊心动魄的故事背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得到充分展示,作者也揭示出“”的深刻主题,这些与小说情节的开放性和曲折性是分不开的。

三.人物性格刻画与情节发展的融合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实现的,情节又为刻画人物性格提供了条件:通过情节所表现的人物的行为方式展现人物性格,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寻敌,展现其性格刚烈的一面;看管草料场时,看到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他还准备去唤泥水匠修理,大难临头,他还想安稳过冬,可见他的委曲求全;盖火盆,把草厅的门拽上,轻轻把石头掇开……表现他的细心缜密。林冲的性格是丰富的、复杂的,有柔弱、妥协的一面,也有刚烈、反抗的一面。文中一系列的情节、细节,很好地展现了他的性格,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情节的发展得到了巧妙的融合。正因为林冲性格的多样性,才使“逼上梁山”这一主题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才使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第3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一、显示人物性格

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手段的文学作品,其获得成功固然与作者的艺术表达能力、艺术修养密不可分,但一个细节运用得恰到好处,同样能给人物性格增添异彩,使其富有生气,更加鲜明、具体、生动。契诃夫的《变色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这个细节描写就十分精彩,小说中前后四次写到军大衣,每次都有不同妙用。第一次是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军大衣是沙皇警察的特殊标志,再配一个小包,便活画出了奥楚蔑洛夫耀武扬威、招摇过市、不可一世的态度。第二次是听说狗是将军家时,奥楚蔑洛夫忙叫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暴露了他受到震惊、害怕权势、外强中干、恐慌万状的胆怯心理。第三次是再次听说狗是将军家时吓了一跳,忙叫巡警“给我穿上大衣吧”,露出一副浑身发抖、胆战心惊的可鄙状态。这两次一脱一穿,虽然动作完全相反,却正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加上奥楚蔑洛夫那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的掩饰(借天气变化),更暴露了他虚伪、卑微的心理。第四次是结尾,写奥楚蔑洛夫恐吓了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表现了他虽然得到了充分表演,灵魂得到了充分暴露,但仍然恬不知耻,向群众发泄,然后扬长而去的丑态。这篇小说,作者虽然注重了人物语言的描写,但是加上这四次对军大衣的细节的描写,就把奥楚蔑洛夫那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无情地鞭挞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谁能忘记阿q临刑前画圈的细节?谁能忘记朱自清的父亲爬月台时的背影?谁能忘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些细节描写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刻画人物离不开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这些常规的手法,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有细致入微的细节,就会使作品锦上添花,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突出、更典型。

再看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神女峰》:

……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

惠安女子千百年来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美丽被当作“封面与传奇”,但她们所有的青想苦难忧伤,都被一个“咬着头巾一角”的美丽造型坚忍地深锁于内心的千重门内。她们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苦难,自古而然地存在和绵延着,只是没有倾诉,苦难被坚忍封锁,和内心的美丽一样不被言说,不为人知。只有在某个瞬间被轻轻地触动时,忧伤才被从沉睡中唤醒,在内心深处雾一般地浮起,然后又落下。那个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的动作,生动而传神写出惠安女子对于自己表面风平浪静之下,内心深处波澜的克制和容纳的努力。

二、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不仅能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主题深刻,它还能起到连接故事情节的作用。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中,在全家人都支持移山的情况下,愚公的妻子从关心愚公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正是这一问,才有下文大家的献计献策“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移山开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乃至最后神仙背山,移山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等情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多处的细节描写也赖此妙用。开头细致描写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三、揭示文章主题

这从孙犁的代表作品《荷花淀》里可以看出。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描写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着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是十分生动的。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妻子却在紧张的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使紧张的战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写打捞战利品的过程中,作者对许多细节作了生动的描绘,如“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争着打捞战利品。这里,作者把打捞战利品与日常生活中的摸鱼揉合在一起了。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后,“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后来“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丢过去的描写,渲染了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那种相亲相爱稍带戏谑的感情。总之,作者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揉合起来写,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氛。作者也就是通过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既使作品情节富有生动性,又使作品主题得到深刻地显露,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时期,白洋淀地区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英雄气概,谱写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第4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一、激励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片段:

生:我认为林冲是一个谦虚的林冲。

师:我先把你认为的写在黑板上。(板书:谦虚)这不是孙老师认为的,这是你认为的。我觉得了不得啊!这是你的见解,我要写上去。谦虚的林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第三段中看出来的。

师:不要讲全段,你从第三段的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生: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师:你从这里看出来的,这是你的理解。你同桌的呢?

生:我同桌和我的意见一样。

师:你们俩说的都是一样的,两个人所见略同――英雄所见略同。你们俩是英雄。英雄请坐。

赏析:这是交流时第一名学生的发言。老师以非常真诚的话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肯定,丰富的评价语言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内部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正因为有了老师发自内心的赏识,才会让学生乐于与同伴分享学习成果,保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恰如其分的课堂激励性评价随教学进程必不可少,成为学生深入学习的催化剂。

二、否定性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片段:

生:我觉得林冲是一个机智的林冲。

师:(板书:机智)机智的林冲。谈谈你的见解。

生:我的见解是第七段中“洪教头恼恨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还有第七段中“洪教头一棒落空……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

师:你从哪儿看出他的机智?洪教头把火烧天,林冲拨草寻蛇,你就看出他的机智了吗?我不那么认为。你没有说动我。为什么这里能说明他的机智呢?理由不充分。找到了句子,说不出理由来,没关系,同桌的你来帮帮她。

生:因为洪教头用的是把火烧天的招式,是从上往下打,肯定要把脚提起来,而林冲用的是拨草寻蛇的招式,正好打在他提起来的脚上。

赏析:面对学生的理解错误,或是与正确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不恰当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课堂中又不能回避评价。孙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平等地与学生对话的形式,消除了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虽然是否定学生的回答,但没有让学生有一点尴尬与羞愧,而是继续在同学的交流中得到正确的启示。这样既明确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同时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谓一举数得。

三、暗示性评价,促进学生的积极内化

教学片段:

生:林冲是一个心胸广阔的人。

师:喔,他又与众不同了,心胸广阔的林冲。我把它写上去。(板书:心胸广阔)你从哪看出林冲是心胸广阔的人呢?

生:我从第三段中的两句话,“林冲寻思……洪教头也不相让。”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虽然洪教头心胸狭窄,对林冲不理不睬的,但林冲丝毫没有和他斤斤计较。

师:洪教头这样无理,这样傲慢,但林冲根本没有和他计较,看出林冲是一位――心胸广阔的林冲,好汉的风采。我看你哟,将来也一定是心胸广阔的人。

赏析:联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生根据文本内容体会到林冲的心胸广阔的性格特点,老师并没有就此大加生发,而是在关键处轻轻一点,让学生对人物精神加以积极内化。这样暗示性的评价看似无心,实质体现了孙老师独到的匠心,因为当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怀和呵护。

四、开放性评价,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教学片段:

生:我看出林冲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师:我也把你的写上去,都是你们的。(板书:善于思考)请讲理由。

生:我从“林冲寻思……这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看出林冲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师:因为洪教头是柴大官人的师父,所以林冲对他非常――(生:尊敬。)有礼貌。从这儿看出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这是你读出来的。(转身对另一举手的女生)你读出什么了?

生:我觉得林冲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师:观点相同,再补充理由,是吗?

生:是的。因为“洪教头一棒落空……又举起了棒”。林冲见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我从这几句话感觉到林冲善于观察。

师:善于观察,能够很快地捕捉对方的破绽。这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赏析: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总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融入自己的积淀,是体现学生个性的实践过程。因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怕学生说出的是相同的结论。但究其原因也一定会存在差别,当另一名学生说出与上一名学生相同的答案时,老师并不打断她的发言,而是用开放性的评价语言,诱发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理解,这不但丰富学生对人物性格内涵的理解,更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更加开放地研读文本,探究内蕴。

五、启发性评价,引导学生的思考深度

教学片段:

生:我认为林冲还是一个镇定自若的人。

师:镇定自若的人(板书:镇定自若)。说说你的理由。

生:“洪教头恼恨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从这几句可以看出林冲是一个镇定自若、不慌不忙的人。

师:说得好。可我认为林冲最主要的本事还没有说出来,林冲最大的本事是什么?

生: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

师:(板书:武艺高强) 说说你的理由。

生:“洪教头恼恨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使出了自己浑身的功夫,而林冲只是把棍一横,没有使出自己的真功夫。

师:洪教头使出了浑身的功夫,把火朝天,劈头打来,如果这一棒打在林冲的头上,会把林冲怎么样?(生:把林冲打死)置人于死地呀。你看林冲打的人家什么地方呀?(生齐答:腿)有没有打在人家要害?(生齐答:没有)有没有一棒打在人家头上?(生齐答:没有)林冲仅仅打了一下洪教头的小腿骨,这在武打里面,武林高手叫――点到为止。

赏析: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如同一把金钥匙,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灵感,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度。以上片段,老师在学生忽略林冲最大的本事时,及时启发学生加以补充,加以完善,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物特点,丰满人物形象。巧妙提醒,不露痕迹,毫不打乱课堂学习的节奏,体现了老师的高明之处。

总之,孙老师的教学评价语言特色鲜明,效果明显,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借鉴,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学习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第5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的,基于此本文对相关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创新教学观念,强化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语文教师承担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者与导向者的角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审美能力是基础。为了使文学名著教学课堂发挥美育功能,教师务必要用一双智慧的双眸洞察并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与学生一起分享,鼓励他们深度探究作品内涵,锻炼与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例如,积极学习中外美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切身体会自然美;在影片中感悟艺术美,强化自身的文学素养。此外,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方式,结合文学名著内容以及学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深入研究作品之美的兴致。

二、在教学课堂上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发挥着导向作用,占据着主导作用,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教学的构成元素为教师与学生,学生承担着教学主体这一角色。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为文学名著教学工作顺利运行以及审美教育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模式以及心理诉求有一个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等现代化教学理念融入审美教育中,打造有序、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发现美、感知美、内化美,最终实现升华情感情操的目标,此时文学名著的价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审美教育质量也得到显著的提升。

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探究题:“在众多的水浒英雄中,现代女性最爱的人就是林冲,请同学们阅读本篇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阅读教学环境,此时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通过“天晴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以看出林冲真心改错的态度,可见其做人是优秀的;路过山神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可以推测出林冲对神明存在敬畏心理的特点。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融入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分地认识到林冲小心谨慎、包容的性格特点,从而也体会到封建社会给人物个性发展带来的影响,深刻地认识到人物个性的形成与多样化因素相关这一道理。通过本堂文学名著阅读教学,高中生深刻认识到坚持真理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面对危局要积极地探寻对策而不是低头,同时学生对林冲这位本不会造反的人偏偏铤而走险也萌生出崇拜与敬畏心理,这便是审美教育效果彰显的形式之一。

三、对文学名著教学施用延展对策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正因如此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也绝非是一个短期性、单一式的过程,其彰显出系统性、长久性、层次性等多样化特色,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若要借助文学名著阅读教学?_到审美教育目标,仅仅依赖教材中的节选部分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教师若是想要使学生身处一个更加宽敞的文学领域,就应该对文学名著教学施以延展对策,使其延伸至书本之外。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为经典名著的精彩片段,学生在细细品读中能够对王熙凤、贾母等人物特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为了使学生深入地体会到文学名著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同时使学生在本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感受到封建主义体系下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之间的冲突,以及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发现美、感悟美的思想观念,语文教师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

第6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因此,对每一个高三语文教师来说,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鉴赏、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十分关键的。虽然鉴赏、评价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必然渗透着每一个读者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主体意识、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理性批判,但是,在鉴赏评价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共性的要素必须予以注意、细细体会。我在高三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见解,愿意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借助故事情节来剖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所以,分析小说的情节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

例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只要把握了全文的故事情节,就不难得出答案。文本的第一段表现的是董师傅的技艺,第二、三段介绍了董师傅的平和心态和生活情趣。第四段起展开情节,通过主动送小翠回家、主动带小翠游湖、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等景点这些情节,表现了董师傅质朴善良、助人为乐及善于发现平常生活中的美的生活情趣。同时还通过一些细节,如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小翠回家时,董师傅叮嘱小翠不要把冰棍的木棒乱扔,等等,进一步表现了董师傅的平常心和善良。

二、借助人物的言行、外貌和心理来认识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常常借助于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鉴赏人物形象,一定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尤其是高考中所选取的阅读语段,作品中人物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不易察觉的神情、细微的内心波澜,都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呈现;对深入鉴赏人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2010年江苏卷,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首先我们要找出有关语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表现了领队从容镇定、威风凛凛,显示出一种特有的大将风度与气概。“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试探性的举动说明领队胆大心细,做事毫不鲁莽轻率,关心手下。“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无言的指挥,手下配合的默契,说明领队有威信,受尊重,也很有组织能力。“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简短的一声征询说明领队对手下的尊重,是其组织领导能力的一种体现。“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及时的一声吼既是鼓励,又是指点。这除了表明领队的英雄气概外,还表明他时刻关注着手下人的情态反应,并能适时地做出有效的指点。这是其细心和关心手下的又一表现。“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动作矫捷,反应迅速,神完气足,显示出领队“戏弄”高山险水的特有气概。2007年高考宁夏、海南卷: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只要我们抓住差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对比语言的描写,就不难得出答案。一开始差拨见林冲没有把钱拿出来,骂林冲为“贼配军”、“顽囚”、“贼骨头”,林冲送上十五两银子后,差拨转怒为笑,又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发迹”。这样正反对比,就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力小人。

三、借助人物活动的环境来把握人物形象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第二段的社会环境描写就为下文描写侯银匠为女儿选女婿、为女儿精心选陪嫁首饰和在女儿出嫁后侯银匠感到无限的孤独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下文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了依据。2008年高考浙江卷所选小说《乌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就为我们提供了主人公乌米的生活环境,突出了她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四、借助作者的情感倾向来赏析人物形象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时,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文章语言含蓄,内容抽象,考生需认真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敏锐地认识到作者对“父亲”的选择是肯定的,才能够正确分析出“父亲”的性格特征,从而准确地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文章的题目为“河的第三条岸”,应该说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其实恰恰代表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反衬了“母亲”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外出,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

五、多侧面、多层次地分析人物形象

第7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创新精神所体现出的特征是爱思考和善质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文内容来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5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同学们通读全文后,重点划出描述当时草料场的严冬恶劣天气,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想象当时林冲被迫害后,在此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深化对林冲这个人物的深刻理解并由此展开想象林冲在小说中的性格特点等,这就是教师通过环境描写来启发同学们想象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在老师的意料之中,还是在老师的意料之外,教师都要认真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让同学们养成多质疑、多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独立地表现自己,具有探索意志和创新精神。

二、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虽然课堂教学时间宝贵,但教师同样不能忽视课堂的寓教于乐教学,因为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内容多、任务重,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学习的现象,有的甚至一旦学不会、弄不懂就会放弃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同学们在寓教于乐中愉快地接纳学习,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如,教学过程前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课堂演讲的形式向大家表达,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使同学们愉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创设一种轻松且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同学们对教师消除神秘感,乐于与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学习,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并给予他们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乐于表现出勇敢、自信、独立且具有恒心的学习性格,从而激发同学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与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设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投影、录像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来调节枯燥的教学气氛,来舒缓同学们紧张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还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启发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启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在疑难问题面前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往往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从被动地学习到主动地学习,以此来活跃大脑和思维,把问题理解得更透彻,把抽象的事物认识的更具体,这就是教师教学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具有主动性、开放性、挑战性,并在此过程中遵循着过程性和差异性的原则,使课堂教学始终闪动着创新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小结

第8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一、推荐文献,丰富认知

学者温红博、辛涛在研究学生阅读素养的过程中提出,阅读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明白一段话的内容,让他们能够准确地解答考卷上的试题,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满足自己不同的阅读要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喜好推荐一些有意义的读物,并让他们受到启发,尝试自主选择文献。

在教授了《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课文之后,很多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学生推荐相关文献,指导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对于一些古文基础较好且对阅读历史典籍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阅读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阅读《资政通鉴》等经典历史典籍,在阅读的同时搞清楚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等史书类别的特点。对于古文功力较差但是也想了解历史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上下五千年》等简单易懂的历史书籍。以《上下五千年》为例子,它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概述了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了重要历史人物,是较好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除了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类书籍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眼光放开,从《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文本中找到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阅读课外书籍。例如有学生在阅读《鸿门宴》后对古人的军事策略颇感兴趣,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阅读《孙子兵法》等课外读物。

教师可以将自己推荐书目文献的理由讲述给学生听,并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文献,尝试自主选择。在此过程中,师生关系更为密切,教师可以在和学生交流阅读书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

二、引导质疑,读出精华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不少疑问,教师要尝试抓住这些W生资源,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精华。如果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问题,没有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质疑,借助提问抛砖引玉,将学生带入深度阅读之中。

在阅读《老人与海》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并尝试在阅读后提出疑问。学生阅读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并了解了海明威的生平,他们发现海明威的作品有着鲜明的风格特点。有学生提出疑问:“海明威提出了冰山原则,那么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是否能看出他是如何运用该原则进行小说创作呢?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分析海明威的小说作品,分析其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在分析后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所谓冰山原则指的是要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思考并揣摩。在他的小说中也能看到这一点.例如我在阅读《永别了,武器》的时候,发现在结局处亨利见到了妻子的遗体后没有讲一句话,这并非他对妻子没有感情,因为亨利是不顾护士阻拦,坚持要见妻子的,所以这里实际上是一种留白的处理,人物的情感隐藏了起来,让读者深思。在质疑和分析中,学生读出了文本的精华,提高了认知。

学者张媛在研究师生共读整本书的流程和策略时提出,自读是学生阅读活动的起点,教师要设置共读时段,和学生一起阅读,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关注学生的阅读喜好,带领学生掌握更多阅读要领。

三、深度交流,碰撞思维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书籍章节时得出的感悟也有所不同。能力强的学生感悟更深,而能力弱的学生可能只是浮光掠影地阅读。为了促使学生得到更多收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度交流讨论,在思维碰撞中相互启发,读出文本精髓。

在阅读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之后,教师组织师生开展共读《水浒传》的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探索他们的经历,思考他们的・性格特点,探究他们的命运归宿。这个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响应,他们积极展开了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林冲”形象为例子进行分析,给学生一定启发,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说出新意。例如有两名学生都以鲁智深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一名学生认为鲁智深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性格,但同时也认为他的性格中也有粗鲁的一面。而另一名学生则表示不同意,认为鲁智深的粗鲁只是其性子急躁的表现,并不说明他粗枝大叶,相反,鲁智深十分注意细节,例如他将银子给金老父女,并安排他们离店,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深度交流之后,学生对于林冲、鲁智深等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9篇:林冲的性格特点范文

一、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本质要求

1.深悦读的基本理念和内涵 深悦读,简言之,就是深入深刻而又快乐地阅读。这既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又是一个行动与体验的过程,更是一种阅读的态度。作为一种阅读的方式,它追求的是立体化的有深度有个性的阅读,它拒绝“浅浏览”,拒绝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作为一个行动与体验的过程,它强调生动的参与与融进,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验,拒绝兜售固有的“模式化”的结论;作为一种阅读的态度,它凸显了主体对于阅读对丰富自身生命内涵,提升自身生命质量之意义与价值的自觉,使阅读成为自身内在的必需,而不是别人强加的“任务”。

2.深悦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与这样的理念相适应,课程标准从“感受・鉴赏”的层面对高中语文课程提出了如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程标准还从教学实践的层面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深悦读主张“深入深刻而又快乐地阅读”的理念和实践,正契合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客观要求。

3.深悦读,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保障 对于文学作品是怎样“作用”于读者的,高尔基曾做过这样的阐述:“只有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的累积,来‘想象’――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文学家的作品才能对读者发生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深悦读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想象”、探究的积极性,去“品味”“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丰富“滋味”,从而受到“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体悟到文学名著的无穷魅力,进而形成亲近文学名著的“自觉”。

同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自当从“玩味”语言入手,而文学名著的语言“多半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就像弹琴总有那么点“弦外之音”,吃橄榄总有那么点“回甘味儿”。而这“弦外之音”,“回甘味儿”才是文学家留给读者的精华所在,才是读者最应该去“玩味”的所在,才是读者真正领略到名著魅力和大师风采的关节点。深悦读的要义正在于,欣赏文学大师的作品,必须全身心地沉下去,深入到赖以构成文学艺术的语言本身的内部,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追问、探究,从而品味到语言的“弦外之音”和“回甘味儿”。

4.深悦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名著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和楷模。鉴赏文学名著,是一种“美读”活动。深悦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读”,它强调对文学作品鉴赏的深入性与自觉性。通过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它使师生体会到文本独特的语言文字的张力,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的魅力,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师生深入思考和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对文本进行有价值的质疑与反思,并进而有意义地再创造,从而实现师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有效地发展。这一“美读”的过程,正是读写听说能力共促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真正重视并有效落实了深悦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追求与实践

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要求应是在小学、初中基础上跃进一大步才行,应该突出阅读质量即深刻度与个性化、创造性,培养自觉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养成爱读、善读的良好习惯。这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目标和追求。

但是,文学作品教学如何“深”而有效,怎样让学生“悦”读起来,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实例来加以阐述。

1.对比探究――小小标点有深意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水生在区上开会,报名参加了大部队,回家后把情况告诉了妻子――水生嫂。水生嫂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的另一种标点是:“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让学生对比探究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学生反复诵读不同标点的两句话,同学之间进行了沟通交流,发生了不同意见。有的说两句话的意思没什么不同,有的说有点不同。说不同的同学认识也有差距,但经过互相启发、补充,得出了这样的认识:“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说的是一层意思,“你走,我不拦你,”话没说完,整个句子表意的重心在“家里怎么办?”,水生嫂嘴上说“不拦你”,实际上却拿“家里”来要挟丈夫,反对丈夫参加大部队,如此,水生嫂就是一个只顾自家,不顾国家民族大义的落后分子形象。这明显有悖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说的是两层意思,“你走,我不拦你。”水生嫂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支持丈夫参加大部队抗日打鬼子的决定,而“家里怎么办?”是另一层意思,丈夫走了,水生嫂担心家里的重担不知怎么办,提出来与丈夫商量办法,同时,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个年轻妇女在家独自支撑实属不易,妻子希望丈夫理解自己,这与后边水生嫂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以及主动要求丈夫“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等情节是吻合的,如此,水生嫂就是一个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支持丈夫出征抗战的深明大义的年轻妇女形象。

2.“压榨”与追问――一个副词见功力 西方新批评强调压榨文本,从文本语言中读出特殊的丰富的意蕴,这正是阅读文学名著所需要的方法和所应该下的功夫。深悦读的理念也是主张对文本作深入的阅读,并进行不断的深刻的追问,以期最大限度地“压榨”出文本丰富的意蕴,体验到阅读名著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感。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来到鲁镇,鲁四老爷“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就这段文字,我做了这样的处理:首先,“还是”能换成“是”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后很快给出了解释。不能换。其一,“是”,只是撇清四叔骂谁和不骂谁的问题。其二,“还是”既可以撇清四叔骂谁和不骂谁的问题,同时暗示四叔不只是这一次这样骂,而是一直以来都这样骂。康有为与四叔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四叔为什么要“一直以来都这样骂”康有为呢?

经过一翻探究,同学们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副词,意蕴竟如此丰富:“还是”二字突出了“四叔”的顽固保守的性格特点。看来,阅读名著还真得下一番思考的功夫才行。

这就是平中见奇,浅里藏深,不是大手笔是做不到的。读大师的名著,就要有不断追问的态度和习惯,就要下不断“压榨”的功夫,才可能聆听到那“弦外之音”,品尝到那“回甘味儿”。

3.多角度挖掘――一块石头妙无穷 读名家名著,要做有心人,要沉得下心来读,不能浮躁;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才可能读出“大师风范”,感受名著伟大。这就是有学者所说的“一具体就深刻”的道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涉及同一块“石头”的三处描写:“(林冲)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林冲)轻轻把石头掇开”……

文中三处写到的这块“大石头”并未受到读者甚至一些批评家的重视,以为无非就是一块躺在庙门旁而被林冲“随意”“掇”过来抵门的石头罢了。真是这样吗?这块“大石头”并非作者无心的“随意”之笔,恰恰相反,它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匠心,可谓神来之笔!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就把这块“大石头”作为一个生成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学习怎样鉴赏名著,怎样“玩味”名著的妙笔,真正领悟名家名著之所以是名家名著的奥妙!

抓住名著中看似“不经意”之笔作这样深入的探究、赏析,学生很感兴趣,真正体会到名家名著的“不一般”的魅力,同时享受到了探究式阅读的快乐和满足,阅读成为“悦读”。

4.补白――寻常语含万般情 “留白”是不少艺术大师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不仅体现出艺术大师们高超的艺术智慧,也是艺术创造中一种非凡的境界。就文学作品而言,只有品出了那“空白处”的“味儿”,才能算是基本读懂了大师们的作品。学会“补白”,是品味“留白”之妙的前提。《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降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林黛玉气绝时有这样的情节: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身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黛玉气绝时的这句“宝玉,宝玉,你好……”令万千读者好不黯然神伤的同时,又不得不深为作者的神妙“留白”艺术而赞叹不已。黛玉究竟要说什么?究竟想表达什么情感?……无数的疑问完全留给读者去填补与解读。我把这个情节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补出黛玉可能会说的话,并说明理由。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缀补。

经过这样的“补白”过程,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那平常语中的万般情思,嚼到了名著不同凡响的“回甘味儿”。

文学作品教学中,类似的情况是很多的,“补白”的过程,就是深悦读的过程。

5.情境再现――情到深处语最直 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学作品描述的景象,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会更深刻地体味作品丰富的内涵。

李绅的《悯农》诗在很多学校的食堂墙壁上都能看到,学生们都已熟悉到“熟视无睹”的程度,但理解却很有限,认为不过就是一首要求人们珍惜、节约粮食的诗。当然,这个理解没错,但却很肤浅;该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是烈日炎炎,一位衣衫褴褛、身躯佝偻、发须苍苍的老农正在翻土培苗,尘土飞扬;接着是特写镜头:光光的脊背上汗珠直冒。同时传来苍茫顿挫的同期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音视频播放戛然而止,屏幕上快速闪出一行字:同学,见此情境,你体验到什么?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