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硕士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

第1篇: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1.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4.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7.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语论文中的介入资源

28.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29.英语论文自动评分系统探索

30.英语论文写作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一项基于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证研究

31.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

32.非英语专业多学科大班博士生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33.课程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

34.语篇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

35.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

3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

37.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3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

39.浅析英语论文摘要结构要素之应用

4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41.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43.等离子体物理学英语论文的用词与写作特点

4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ERPP写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英语论文MLA与APA格式中参考书目格式的异同比较

46.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

47.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

48.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从讲座到工作坊——英语辅修专业论文写作课的任务性和互动性

5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52.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

5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54.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一):语体

55.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56.“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57.中国英语学者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58.理工科英语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间构建对比研究

59.模因论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

60.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

63.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6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65.科技英语论文编辑文字加工中的语态处理

66.中医药主题英语论文语言模式特点初探

67.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69.医学英语论文的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

70.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7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语论文中语态使用的对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74.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估对我国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启示

76.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7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78.SCI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

79.过程写作法在IMRAD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0.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81.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2.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原则

83.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84.“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论证

85.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论文写作研究

8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交际功能——基于科技英语论文视角

88.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89.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语论文文献自动生成工具

92.英语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

93.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94.语料库驱动的科技英语论文词束研究

95.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96.人际意义的创建与维系——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的互动问题研究

97.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

98.英语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

第2篇: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北方城市住区风环境影响因素建筑朝向 布局形式 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X32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辽滨地区受季风影响冬夏两季气候差别明显。夏季盛行来自海上的西南风,冬季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针对北方这种双主型风环境特点,住区建筑布局上一方面要注重在夏季风道的形成,加强城市的自然通风,减小大气污染,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另方面是在冬季减小冷空气的渗入,减少城市的碳排放与能源的消耗,提高住区内的温度与舒适度。

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布局形式下的风环境变化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适宜北方地区风环境的住区规划策略。

二住区布局的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对住区布局的分析从朝向、平面、空间几个角度进行。平面布局主要考虑建筑群的几种排列方式,而空间布局主要考虑从建筑高度上对建筑楼体进行合理的搭配。

2.1 建筑朝向对风环境的影响分析

朝向对住区风量和风速的引入都有影响。夏季进入住宅群的风速越大对住宅的通风越有利。同时风速过大在寒冷的冬季,会增加建筑的散热量及其能耗。尤其对于北方地区双主型风向,对于夏季通风和冬季防风的取舍使得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就更加重要。

入射角度不同对于建筑周围的风场特征也是不同的。研究显示,建筑风影区的范围一般为建筑高度的4-5倍,住宅间距不能达到如此大的距离,为了减少建筑间的不利风效应,可通过改变风向角来改善住区风环境。

表2.1为风向投射角对屋后风影区的影响表,由此可以看出,当入射角从0°增加到60°时,室内风速降低了50%,室外风影区深度也相应减小。

表2.1风向投射角对屋后风影区的影响[1]

风向投射角 室内风速降低值 室外风影区深度

0° 0 3.75H

30° 13 3H

45° 30 1.5H

60° 50 1.5H

注:H为房屋高度

2.2 平面布局不同对风环境的影响

2.2.1 行列式的风环境特征

行列式布局由于其线性的布局特点,对来风阻挡方面没有围合式的有效,对于冬季防风有一定的局限。但是由于它能够较好的将气流导入住宅组群内部,促进气流在组群中流畅的流通,对于夏季住宅的通风是非常有利的。而且由于在日照采光上的优势,是最常用的住宅布局形式。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可知,行列式可分为并列式和错列式。下面通过airpak软件对几幢板式高层的不同行列式布局进行分析。

下图为风向入射角为0°时,行列式布局下的住宅风环境如表2.2所示;

表2.2不同布局形式下建筑风环境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云图 1.5m处平面风速矢量图 备注

并列式

横向错列式

竖向错列式

从模拟数据可见,行列式住宅在顺风情况下,根据模拟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并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313;横向错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269;竖向错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118。整体而言,在通风方面由于横向错列使得建筑迎风面增加,便于气流穿插于建筑间距之间,整体通风性较好,强于其他两种布局,而就防风效果而言,竖向错列式优于其他两种布局。

2.2.2 围合式的风环境特征

根据实际的建设情况,将北方高层围合式的常用形式归纳为中心绿地式和庭院式两种,下面就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下图为风向入射角为0°时,围合式布局下的住宅风环境如表2.3所示;

表2.3 相同入射角度下高层围合式布局建筑风环境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云图 1.5m处平面风速图 备注

中心绿地式

庭院式

我们选取与行列式研究相同的风向角22.5°、45°、67.5°进行分析,在入射角度为0°时,与行列式相比较而言,中心绿地式的布局在风影区范围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风影区内风的流动性减弱,上风向建筑转角处风速比减小。庭院式布局与中心绿地式布局相比较,庭院中心的通风性较好于中心绿地式布局。当风速入射角不为零时随着角度的增加两种形式的整体风速均有所降低,但各自风环境变化均不相同。

在中心绿地式布局中,综合分析中心绿地式布局在不同风向时的人行高度1.5m处的风环境不难看出,当风向角小于45°时,建筑布局内风场活跃,容易在场地内部形成涡流区。当风向角大于45°时,风环境有所改善,风向角为90°时,风影区范围最小,但由于“狭管效应”风速增加,因而居中布置时,应当尽量避免风向角与通道方向一致。庭院式布局中,因上风向住宅的影响,风向发生改变,中心庭院风场较为复杂,在多处容易形成涡流区,影响居民活动。

2.3 空间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建筑高度排列对风环境的影响,分别选取高度均为40m的建筑、前排建筑高度为40m和后排建筑高度60m以及前排建筑高度为60m和后排建筑高度40m的三种形式进行模拟,为了便于研究,建筑间距均为40m,如表2.4所示;

表2.4不同高度排列对风环境影响模拟图

剖面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图 备注

高度一致

前低后高

前高后低

两排住宅高度一致时,风吹向上游建筑时,气流沿建筑正墙面上扬,导致垃圾和尘土飞扬,同时前排建筑中部风速较低,转角处风速相对较高。而后排住宅建筑由于前排的遮挡作用,气流沿正面下降,形成涡流区。

当前排建筑高度低于后排建筑高度时,上风向建筑顶部形成一个气流停滞点,停滞点上部的气流向上运动并绕过后排建筑向后运动,停滞点下部的气体沿下风向建筑的迎风面向下运动并形成涡流区,涡流范围大于两排建筑等高时,下游建筑背风区形成的风影区范围更大,尘土上扬的高度也相应增加。两排建筑之间风速最强区域的风速值比高度一致的情况也大大增强,而下风向建筑迎风面行人高度处的风速也高于建筑高度一致时。

当上风向的建筑的高度高于后排建筑高度时,后排建筑迎风面的风速加强,下游建筑顶部的风速变大,但是由于上游建筑的遮挡作用,下游建筑迎风面行人高度处风速有所降低,如图2.5所示。

三住区布局规划设计策略

3.1布局形式设计策略

3.1.1 适宜的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不仅影响住宅的日照与采光,同时也对住区的风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朝向的选择是否合理至关重要。

在辽滨地区,热辐射条件影响下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17.5°,在此前提下,通过对住区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得出风向入射角在30°-60°之间时,建筑风速及背后的涡流范围较小。冬季辽滨地区的主导风向为北偏东22.5°,而南偏东17.5°使得住宅建筑与冬季的盛行风所成40°角度在30°-60°的入射角范围内,因此得出有利于辽滨地区住区微气候环境营造的较为适宜的朝向约为南偏东17.5°左右。

3.1.2 合理的建筑群体布局

辽滨地区夏季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冬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合理选择院落开口方向,如在辽滨地区,院落开口向南是较为合理的开口方向。另外,在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布置板式住宅,而在夏季盛行风的上风向减少板式住宅的数量,尽量布置点式住宅或者较为低矮的住宅,从而疏导风的流向,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在规划地块的东北侧布置裙房,即增加了城市界面的连续性,也可以利用裙房将下冲风导向群房屋面以减少风对地面的影响。

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围合式的布局固然能够起到防风防寒的作用,但是局部建筑遮挡对于底部的采光有影响,而且对于夏季的通风也极为不利。在规划布局上应多在行列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选择错列式和斜列式,以营造良好的微气候环境。

3.2场地规划设计策略

3.2.1 合理的功能布局

住区内部按照功能区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居住区、公建区和休闲绿化区。就辽滨地区而言,主导风向如图3.3所示。因此,将低矮的公建区以及休闲绿化区布置在西南侧,将多层以及高层布置在东北侧不仅能够利于夏季的通风,同时利用建筑高低的不同,将冬季寒冷气流挡在高层外侧,优化住区外环境微气候。

公共活动区域应尽量选择布置在小区中向阳的位置,从而保证居民在户外活动时获得充足的阳光。为了避免在住区的入口形成风口,同时也为了隔离来自城市的噪音,可以将公建布置在活动场地与城市干道之间进行阻隔,在增加了住区环境私密性的同时也对微气候环境进行相应的优化。

3.2.2 绿化植物的利用

绿化不但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对于微气候环境的调节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结合住区整体的设计,通过对绿化用地的设置、绿化种类的选择以及绿化形态的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为居民提供相对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利用植物枝叶的稀疏程度,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合理的做到防风与通风,在冬季风盛行的方向应种植枝叶较浓密的常绿灌木和乔木,在夏季风盛行方向种植下层开敞的乔木,以利于夏季通风。同时应当在人们活动频繁的室外场所冬季主导风向上游合理种植绿化,同时在夏季能够遮阳避暑[2]。综合绿化的设计分析,可以推断出辽滨新城住区的绿化对风环境控制图以及植物种植模式图,如图3.4--3.5所示:

利用植物的高低配置对住宅周围进行导风设置,夏季可以在建筑的迎风面,通过如图3.6(a)所示的配置方式,将高空中的气流引向地面,加强行人处的夏季通风。冬季在建筑的迎风面可以利用如图3.6(b) 所示的配置方式,将底部的气流导向空中,从而减少对地面行人处的影响。

本文针对北方双主要型城市住区风环境的优化,在布局形式层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通过此研究,为城市住区环境的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和思路,为创造生态、舒适的当代城市住区环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陈益峰.现代园林地形塑造与空间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2] 于海泳.大连住宅小区风环境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陈宇青.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李云平.寒地高层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陈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住区空间规划设计.华中建筑.2012

[6] 赵森.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规划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2

[7] 邵宇翎.城市住区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8] 刘晓波,李珂.城市住区规模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亮,男,1980.9,大学本科,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工程师

第3篇: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实践基地;能力培养

农业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领域、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业流通领域进行提升与改造的一种活动。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就成为了当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我国将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到了新的高度。2000年教育部决定设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开辟了农业信息化应用型硕士生培养的新领域。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途径与方法、培养适应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是摆在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1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1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

农业信息人才的工作,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分析、存储各种农业信息,并加工成农业信息产品,为社会生产服务。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仅有信息专业知识还不够,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很重要。掌握一定的农学、农机、农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知识,掌握通信、电子、电气、3S等诸多技术,并将知识与技术集成和深度融合,这种高度分化与综合的趋势今后更为突出。

1.2具有很好的创新意识和不断学习能力

农业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农业信息化人才在学习期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还需要具有善于接受新知识和再学习的能力。例如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就要求农业信息技术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来掌握和应用这些新技术。

1.3具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农业信息技术是应用学科,能够将各种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信息管理这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相比,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更为重要。应重视学生实践意识的增强,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中,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实践基地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将大力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强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制度保证和物质支持,综合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

2建立实践基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促进教育与科技实践结合为出发点,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以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研发型、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对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培养更好更多的高级研发与应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2.1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形成自我学习、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良好习惯。校企合作的实践内容实践导向性增强,学生学到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强化专业技能的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实践能力。例如,我院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参与棚室监控相关横向项目研究,理解了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使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更扎实。学生将这一应用运用在电子竞赛中,其中《基于云平台的棚室远程监控系统》项目获得华为杯电子设计大赛东北赛区二等奖。

2.2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校企之间的产学研深入合作

高校与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企业具有的先进仪器设备,与高校现有仪器设备配套,能够改善研究生实践的硬件设施,节约科研成本,将学校的科研成果直接与生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之间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各自的竞争力。企业的应用实践经验和高校理论知识融合,有利于知识的交流。我院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多次与实践基地合作,在智能浸种催芽、群体棚智能育秧、本田现代化管理、农田土壤墒情、基于气象的病虫害监测预报等研究领域开发共研项目。累计合作项目55项,建设成套装置32套、软件系统近18套,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真正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生产相结合,科技、促进产学研合作。

2.3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参与项目研究,在创新与实践方面获得的能力,正是企业引进人才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与其他未进入基地的研究生相比,他们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研究生进入实践基地可以获得接触社会的宝贵机会,从而端正求职心态,不断调整职业规划。我院研究生余川东同学多次在农垦七星农场实习实践,其实践能力得到了农场领导的认可,最终毕业后留在了农场工作,现已成农场不可缺少的宝贵人才。

3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实践基地的选定应具备的标准

高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媒介,实践基地的选定应具备一定的标准。

3.1实践基地应该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实践基地具备的基础条件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技术队伍,具有完备的学生生活、学习、工作所需的基本设施和场所,在劳动、卫生、安全方面具有保障举措。更重要的条件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方向。面对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能重点围绕农业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农业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农业与智能装备技术等方向具有研究能力,能够进行源头技术创新、技术平台构建和重大产品研发,为研究生实践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2双方对研究生未来的培养应具有共同的合作目标

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双方具有共同的培养高素质研究生这一目标才能更好地合作,才能根据合作建设的规划和协议,制定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做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我院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合作中,对研究生培养和学术交流有较深的合作。多次邀请中心专家来院就现代精准农业做学术交流,也多次选派任守华等优秀教师到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习访学。

3.3合作双方应具有互补的优势

在保证基地质量的前提下,应深入探讨合作双方优势互补问题,满足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产学研一体化的需求。实践基地应具有进一步拓展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科研技术合作等潜力。在选择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上,我院认真组织专家到各企业科研机构对企业规模、科研设施和工作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选定共建实践基地的企业。例如在选择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设立实践基地方面,主要考虑机电一体化能深入互补合作。在选择黑龙江省胜利农场设立实践基地方面,主要考虑在水稻本田现代化管理研究方面能互补合作。在与黑龙江省胜利农场合作中,《寒地水稻生长智能化监控技术》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的举措

实践基地的运行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校企双方协商成立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合作双方派员组成,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校企双方的合作。

4.1条件建设与资源共享

在基地实践条件建设中,首先健全制度。主要包括基地双方的职责规定,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规定,基地的建设经费管理与保障规定,产学研合作管理规定,保密制度等。其次是硬件设施、生产环境建设。根据现有设施条件进行添加或调整,建设一批能满足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所需的设备、场地、设施,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开放与维护,保证实践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基地具备完备的科学研究、实践锻炼、生活服务等设施和装备,特别是与现代化大农业相适应的农业信息化装备,才能使得学生等到了良好的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训练。

4.2完善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

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达成校企合作双赢。以农业信息技术培养提升建设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严格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推进科研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践基地建设在完成研究生实践创新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帮助基地企业进行科技咨询与开发、文化建设等,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4.3加强联合指导教师队伍

创新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学校与企业人员互聘制度,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型专家任兼职指导教师,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由校内专业教师和实践基地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导师。并制定相应的业务培养、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一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导师的理论研究,作为硕士阶段研究课题。在研究生实践基地配备第二导师,要求学生参与导师的横向项目,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形成生产、学习和研究一体化。建立联合指导监督机制,进行月汇报,年总结,适时监督考查联合指导的成果。

4.4健全经费筹措与投入

根据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合作双方共同编制和安排资金预算,并落实好预算来源,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实践基地作为独立的科研企业单位,日常运行由企业负责,负责人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担任。日常运行产生的费用由企业负责解决。学校应负责参加实践创新的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差旅费和生活补助费等,企业将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学习实践必要的生活设施保障、津贴、项目资源等。

4.5确立共同合作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方向

高校应结合国家对农业信息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发展战略,制定长远、科学的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互利共赢为宗旨,确立科研和培养方向,把提高研究生能力培养作为核心,推动产学研结合。经过几年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我院在与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基地校企共建中,逐步形成四个研究方向:土壤环境精确控制技术及理论、设施农业作物生理生态信息采集技术研究、设施农业环境信息传感测量技术研究、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合作的“水稻生长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浸种催芽水箱控制器和种箱控制器”“、水稻育秧大棚环境监测”、等项目充分体现了农业信息化的特色,涉及到农业信息化各个领域和多种技术,使教师和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农业信息化的实施技术。

5实践基地建设效果

几年来我院依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建立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8个,32名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科研实践。3名研究生在研究生实践基地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撰写,5名研究生正在实践基地接受联合培养。完善研究生实践创新学习研究机制,将研究生基地内科研创新实践与科研方向及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学习、研究的综合培养。马志欣等同学完成的《基于Android应用平台开发的农业信息数据监测及控制的智能农业移动中继》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三等奖;薛龄继轩等同学的《基于云平台的棚室远程监控系统》项目获得华为杯电子设计大赛东北赛区二等奖。徐千惠同学获批省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基于CAN总线的田间作业机车工况数据监测系统》。

6结论

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可以共享社会资源,是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完善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学校实现资源集约化和合理化配置,有助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从而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层次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红燕.探讨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农业网络信息,2010(9):122-124.

[2]苏建福,于宝.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11NO.22.

[3]郑文轩,杨瑛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47):176-177.

[4]姚继明,魏赛男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纺织专业硕士的培养水平[J].纺织教育,2015,2(1):105-106.

第4篇: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破碎机;故障诊断;方法;意义

1 故障分析与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生产的大幅进步,机械的很多性能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例如设备可靠性、可实用的性能等等。设备故障分析与诊断早已迅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区,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专业学者的重视。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和工程师的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已经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及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应用到故障分析与诊断技术中来。现在,故障分析与诊断已经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被大家所接受。

2 各类破碎机的故障诊断

2.1 锤式破碎机

锤式破碎机,通过像锤子一样的击打方式,将物料粉碎。破催的过程是将物料加入后,锤子的高速旋转产生的冲击力进行破碎,从锤的动能得到的初始物料破碎后,高速冲向架体内挡板,筛棒和此相同的材料相互撞击,反复破碎,屏幕比从间隙,既合格的产品排出的材料的间隙变小;通过冲击锤的筛个体较大的材料再次研磨,挤压压力和挤压,将材料从间隙锤挤出。以获得所需的粒度的产品。原因锤式破碎机产品粒度较大的原因有两个,现报告如下。锤式破碎机锤头部分,是打击锤式破碎机零部件,材料接触,必然会产生磨损,这时需要更换锤头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风选式破碎机风叶磨损是导致不能很好工作的原因之一。筛板的断裂,也会直接导致筛分工作的阻碍,需及时更换。

破碎机的锤头部分时常会有断裂的现象产生,这时,应该采用经过锻造的成型加工工艺,并且进行淬火处理增加其抗冲击性能,同时将整个锤柄的尺寸加大,这样有利于对冲击力的缓冲。锤头可以采用水韧处理,这样的好处是,消除不利于锤头冲击力的内应力。破碎机运行平稳,温度正常。操作装置时,两小时后温度达到50°以上,在很短的时间迅速增加轴承的温度单方面现象(通常0.5小时)过热轴承70°以上,迫使机器停止工作。通过对破碎机的排查,电流表显示开机时电流并没有大幅度的震荡,但是破碎机却存在剧烈振动的现象。而当温度降下来之后,大约降到常温或常温偏高一点的程度时,又可以再次开机正常使用。一般来说,如果存在松动而导致的震动不会伴随着温度过高存在。高温的原因是在轴承之中融化的油又再一次凝固在轴承盖内,轴承与外盖之间的空间消失。

很多问题是由于安装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行为,预留间隙过小使然。在破碎机高速运转时,轴承会有向外的附加力,这种力的产生会使轴承超出它所能承受的极限,这样就会使得温度上升。间隙小,温度又高到临界值时,轴的伸长就会受到阻碍,震动便会出现。解决方案就是在粉磨机内侧通过增加垫铁来讲间隙调大到1.2mm,并且选用品质优良的油,同时控制工作温度,最好低于60℃。

2.2 颚式破碎机

破碎机需要空载运行一段时间才可以正式投入工作,这阶段可以观察破碎机是否异常,机器是否有异响,若有及时排除,若没有才可投放物料开始工作。

破碎机出现卡住现象时,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清理,可用铁质器具或专业工具清理,如有必要,可暂时关闭传送机构,待大块物料破碎或清理后在继续工作。

颚式破碎机在工作时,温度是监测其有否正常工作的重要指标。可以经常观测温度表,也可以用手试探温度是否过高,60℃是轴承的警戒温度,当高于这个温度的时候需要定制及其工作,并仔细检查。同时,是否符合标准也是重要的监测事项。

颚式破碎机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发生许多意料之外的状况,为了减少状况发生的概率,规范的操作就成了操作人员必须保证的。规范的操作不仅仅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故障的发生,还能够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并且还能够延长破碎机的使用寿命。

2.3 反式破碎机

反式破碎机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技术上有着突出优势。范式破碎机可以破碎含水量比较大的物料,可以配合自己的加热装置,以便防止物料在破碎过程中发生粘结。反式破碎机可以处理大硬度的物料,由于反式破碎机的悬垂破碎结构,使得这种破碎机有更大的动力。反式破碎机粒度级调节的范围比较大,并且零部件磨损远小于其他形式破碎机,提高了机器的工作效率。反式破碎机费用消耗少,维护简单。

反式破碎机如果噪音突然增大,可以检查间隙是否过大。同时如果破碎机种产生敲击机器壁的声响,可以检查是否有不可破碎的过硬过大物料进入破碎腔,并及时清除。还有可能出现衬板的螺纹夹紧件发生松动现象,使得铁锤与衬板发生撞击以出现异响,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需要及时加紧,以免更大的问题产生。日常维护中还要定期监测零部件失效状况,看看是否有零部件断裂情况。检查轴承温度,观测油剂量。

3 破碎机故障排除后保养的重要性

破碎机在工作与非工作状态下都应该有良好的保养,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排出故障发生的几率,更可以保证破碎机寿命,保证机器在工作中有一个好的状态。好的维护可以让破碎机工作成本更低,产出效率更高,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操作者提供更佳的、更为安全的工作环境。故此,故障排除后的保养工序显得尤为重要。

4 结束语

第5篇: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体育权利 大学生 途径

一、体育权利的概念及内容

现代法学的核心是权利,著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法学即为权利之学,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体育法,也必然会涉及体育权利这一核心概念。体育权利是体育法学的一个基础问题,而具体何为体育权利,其概念界定出现在各种文献中,各种观点均有。比如陈华荣在《我国体育权利概念认识:困境与发展》一文中,对体育权利做了如下界定:“广义的体育权利包括所有在体育运动中产生或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权利。狭义的体育权利是指社会认可或法律承认的,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参加体育竞赛、接受体育教育、享受体育生活的资格和可能性。”方燕在其硕士论文《体育权利及其法律保护研究》中指出,体育权利可分为明示的权利和推定的权利,前者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优先录取权等,后者则是由宪法等法律所规定公民所享有权利的推定或引申权利。刘毅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也对此做了描述,这三位学者在其论文中详述了各个专家学者对体育权利的看法。此外还有很多学者都以自己的观点对体育权利做了认定,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在众多对体育权利的界定中,笔者认为胡冠佩等在《的权利制度及其完善》一文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部已经颁布17年的法律中的规定来限定体育权利更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体育法》在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了发展权、管理权与参与权三项基本体育权。其中,第二条指出国家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第三条进一步说明除国家自身要发展体育事业外,还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是体育发展权;第四条则指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需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此为体育管理权它属于公权力范畴;体育参与权是指权利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三种权利中,可以说体育参与权是《体育法》立法之重点向所在,因此除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明确体育工作应全民参与之外,接着在第二章至第五章中又进一步详细规定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社会团体中的体育发展权和参与权等权利内容。

二、大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现状

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应当是一种能力或资格,即大学生依照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事务中,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主要体现在《体育法》第三章的学校体育中,在这一章中,规定了学校应当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要开设体育课,学校应当为学生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创造条件;为使学生的体育权利能够实现,学校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配备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还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加强对学生体质的检测。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权利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的自主意识,而我们目前的现实是,学生对自己体育权利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我曾经问过我所教授的某一班的学生这一问题,知道大学生有哪些权利吗?学生能够回答出我国的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权利,但当我问什么是体育权利吗?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由此可知,体育权利在大学生中间仍然是一个新名词。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很无聊,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也不会自觉地从事课外体育活动。

目前各高校都按照体育法的规定安排有体育课来保障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也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保证体育课程的开展,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体育课只是运动课,却没有学习体育法律法规的课程,包括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内,都没有意识到学习体育也有法律的保障;第二,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配备不够齐全,只是用于体育课教学,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第三,因为学生意识的缺乏,没有学生感觉自己的体育权利受到了侵犯,大部分学生不认为自己有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而是服从老师的安排,而且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很少。要想解决这些缺陷,需要加强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管理,转变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使他们的体育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推动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三、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之途径

如何能够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我认为,除了各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体育课来加以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途径:

(一)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目标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目的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并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社团多种多样,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的建立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组建学生社团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每年可以根据学生社团情况组织一些社团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使学生社团成为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有力武器。

(二)合理利用学校体育馆,加快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举行。这些体育赛事仅仅是一个短期事件,但为了使体育赛事能够完满举办完成,每一次的体育赛事都会建设一些保障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目前几乎各个高校都有了自己的体育馆,而赛事结束后,体育馆的使用问题就成了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兴趣找出能够合理利用体育馆的方式和方法,使学校的体育馆不至于闲置下来,而且也能够使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场馆,在奥运会赛事结束后,就得到了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目前农大的体育馆已经成为了体育与艺术教学的重要课堂,可以说除了周日外,每天的课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

第6篇: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学转调;北辛路径;产业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94-02

转方式、调结构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当前全市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名列全国千强镇、枣庄市科学发展十佳镇街的滕州市北辛街道,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转方式、调结构的决策部署过程中,主动把握机遇,积极担当作为,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科学转调“北辛路径”。

1 以统筹发展为手段,抓好产业规划布局,为科学转调明确方向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转出质量、调出效益,就要有全面的规划、统筹的措施以及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定位。北辛街道立足经济现状,着力实现产业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化,产业类别向高端产业转化。在区域布局上,南抓特色街区、繁荣餐饮娱乐产业,北引工业项目、膨胀工业经济规模,西聚专业市场、再增商贸物流优势,东建汽车园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上,以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为方向,夯实农业基础,突出工业支撑,强化服务业主体,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构建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推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三次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1)把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特色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农业是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把推进农业特色化、服务于新型城市化作为北辛发展农业的主攻方向。为此,北辛以现有的侯王银杏密植园、后铺居马铃薯基地等特色果品基地为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 “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构建“农户+基地+企业”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并以山东世茂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动北辛农业向特色化方向不断迈进。

(2)把改造壮大传统工业、推进规模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突破口。由于历史的原因并受城市发展规划所限,长期以来,北辛工业经济发展较慢,目前以小机械制造、服装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为顺应形势发展,北辛计划坚持内扶与外引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全力引进战略投资,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改造与提升并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产业,重点培育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工业集群式发展。

(3)把繁荣提升现代服务业、推进高端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优势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而服务业又恰是北辛经济的优势所在。2010年,北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7%以上。今后,北辛须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中之重,按照“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壮大规模、打造品牌”的思路,把块头大、实力强的服务业实体快速大量地引入北辛,努力推进城市综合体、商贸物流业、特色街区、文化旅游产业、新兴服务业五大类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业品质,推动服务业高端发展。

2 以战略性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科学转调谋求实效所谓战略性产业,就是能够凸显区域经济特色与实力,产生持续的规模效益,提升长远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从体系上讲,包括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配套产业;就北辛而言,则是正在大力推进的城市综合体、商贸物流业、特色专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等。以这些领域为重点,发挥优势,放大强势,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谋求转调实效的有效手段。

(1)建设城市综合体,打造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引擎。城市综合体,是指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成为基本具备现代城市应有功能的“小社会”、“城中城”。建设城市综合体是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有机更新、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展示城市形象的最佳选择。城市综合体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引擎。北辛街道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产业结构达到较高层次,辖区内市行政中心、长途汽车站、杏花村嘉誉市场、人民医院等区域每日人流量都在万人次以上,具有人流、物流、信息流相对集中的优势,建设城市综合体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在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建3~5处城市综合体,并于2011年实施好滕文中学区域和大同中路北段区域城市综合体项目,这无疑给北辛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在今后的商贸项目建设中,要做好与城市建设的结合,把现代商业、金融、会展、中高档宾馆酒店、写字楼集为一体,形成设施建设先进、商贸业态完备、街区环境优美、网点管理规范、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城市品位和发展要求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商贸业格局。

(2)做强现代商贸物流业,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把现代商贸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定位,作为科学转调的重要抓手,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是提升北辛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将已有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和扩大的必然选择。首先,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整合和改造提升现有商贸物流专业批发市场、仓储设施,加快发展专业市场体系,以杏花村市场扩建、伦达商贸城建设列入100个省服务业载体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伦达国际商贸城、杏花村三期四期、嘉誉三期、水产粮油、文庙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构建现代化小商品集散中心、干杂海货集散服务区、水产果蔬服务区,完善功能,提升档次。其次,推进商贸物流一体化建设。在发展一批物流企业的基础上,引导企业物流实体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建立专业物流公司,培育多式联运、货运中转站、散货集中配送、快递等新型物流业态,走批发交易与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相结合的路子,促进现代物流产业链的完整发展。

(3)发展特色专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专业园区建设是发挥集聚效益,实现产业集约化经营、项目集群式组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跃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在总投资4.1亿元的东联汽车城项目基础上,按照“建设一个园区、繁荣一个市场、发展一个产业”的思路,北辛街道进一步规划建设了占地1200亩的滕州汽车4S园,招引了钢盟汽车城、吉利汽贸等项目,引进了宝马、奥迪、福特、丰田、尼桑等知名高档轿车4S店,并配套发展驾驶培训、配件生产、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鲁南地区最大的现代汽车贸易服务园区已经呼之欲出。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和带动作用,吸纳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商贸经营者入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4)引进科技型工业大项目,筑造产业新优势。工业经济的成功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为支撑。目前北辛工业高端化的整体实力还不够雄厚,机械制造、服装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必须把工作重点、发展导向聚焦到高新产业上,实现产业在高端化方面的突破。这是调结构、转方式的主要手段,也是培植新动力的必然要求。在向“产业高端”行进的过程中,北辛有两个比较突出的典型,一是利用韩国资金和技术,投资1760万美元的PU复合板生产加工项目,实现了企业由生产工业用布到汽车内饰材料的产业升级;二是引进了投资5800万元的中日合资武田旋转接头项目,完成了该项目借助平台走出国门的跨越。以此为经验,推进科技型工业发展,实现科技接轨,加强科技招商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特别是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创办或共建研发机构,努力实现500强企业入户零突破,以大集团、大公司的入户来引领产业的发展。

3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筑牢产业发展基石,为科学转调提供强力支撑项目建设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没有项目支撑,转方式、调结构就无从谈起。只有树立“抓发展突出抓项目,抓项目促进调结构”的理念,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在“选、快、优”上做足文章,才能以创新性的办法、超常规的措施,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一是精选项目。在招商引资项目上,要按照既定的经济发展规划,围绕优势产业,着眼长远发展,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在最适合街道发展的项目上,绝不能走“挖到篮里就是菜”的路子。二是快见成效。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帮包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系列措施、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督查调度、跟踪服务项目,千方百计加快项目推进速度。进一步建立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对在建的项目,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量化进度,台账管理,对照目标查进度,对照进度找问题,对照问题定措施,务求项目高效快速推进、提早建成,投产达效。三是优质服务。建设幸福北辛,崇尚的是实干精神,呼唤的是实干作风,需要的是实干行动。要大力倡导高效率、快节奏、扎实干、有作为的工作作风,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把干工作当成干事业,开展工作要脚踏实地,雷厉风行,认真履行职责,带头抓好工作落实,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服务项目建设和科学发展上。对项目的筛选、推进、签约、在建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全方位做好项目服务工作,使项目进得来、落得下、建得快、早投产、早出效益。同时,还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增强北辛对外来资本、外来人才、外来机遇的吸引力、集聚力和转化力,从而推进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化,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番木瓜;组培苗;规模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 S6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99-2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为番木瓜科番木瓜属植物,别名木瓜、万寿果、石瓜、乳瓜等,多年生常年软木质乔木。番木瓜四季常熟,果实含丰富的营养,特别是维生素类,未熟果实含木瓜蛋白酶,果肉可做食品或饲料,熟果可鲜食,可加工等,在医学、化工、食品、饲料上都有广泛的应用。“中白”番木瓜植株偏矮粗壮,抗台风,抗病毒,结果能力强,座果率高,一年收成的单株果数达80多个,单果重0.4-1.0kg,果皮光滑美观,果肉橙黄色、肉厚、汁多、肉质细腻嫩滑、气味清醇芳香,成年株耐寒性也极强,一年种植多年丰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是值得推广的新品种。

1 材料

从海南引进番木瓜“中白”优良两性株,种植在可控制温度的温室大棚中,于第一挂果处截断,使其萌发侧芽,切取高5-10cm的侧芽为试验材料。

2 培养基及灭菌

2.1 初代培养基

P1:MS+6-BA0.4mg/L+NAA0.2mg/L+蔗糖30g/L+琼脂2.7g/L。

2.2 继代培养基

P2:3/2MS+BA0.3mg/L+NAA0.15mg/L+蔗糖30g/L+琼脂2.7g/L。

P3:3/2MS+BA0.2mg/L+NAA0.1mg/L+蔗糖30g/L+琼脂2.7g/L。

2.3 生根培养基

P4:MS+IBA2.0mg/L+蔗糖15g/L+琼脂3.2g/L。

P5:1/2MS+活性炭0.5g/L+蔗糖15g/L+琼脂3.3g/L。

以上培养基均调pH5.8-6.1,P1-P4培养基分装于广口瓶中,P5培养基分装于长方形塑料袋中(11×13cm),5袋并排叠放在铝制灭菌夹中,再将3个夹放于一个钻有孔的有盖铝制灭菌盒中,按常规高压灭菌,放冷,备用。培养温度(25±2)℃,相对湿度60-80%,光强600-3000lx,光照时间12h/d。

3 外植体处理及无菌芽的诱导

剪掉侧芽叶片,加少许洗洁精用自来水冲洗,于超净工作台用75%酒精浸泡30S,用0.15%升汞消毒6 min,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升汞消毒6min,无菌水冲洗5-6次,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切成1-1.5cm长的带芽茎段或茎尖,接种于初代培养基P1中。

4 继代增殖培养

在初代培养基P1培养25d后芽点长成1-2cm不定芽,将约1cm长的腋芽分割出来,分别接种到培养基P2-P3中,进行继代培养。每次继代接种前,要挑选无污染、健壮材料用于增殖,去掉愈伤组织、老叶、玻璃苗、弱小苗等,把丛芽切割成几个小芽,把长得高的材料切割,然后插入培养基。继代苗接种后7天内弱光培养,而后需要强光培养,忌阳光直射,直射光线易灼伤叶片及顶芽,不利于苗木生长。光线以自然散色光为主,温度保持在25-28度,继代周期15-30天,20-25天长势最旺,超过30天后出现叶片变黄,严重时叶片脱落,不利于生根诱导,但顶芽未枯,可继续继代增殖。继代时间安排在苗木长势最旺时期,这时期的苗木经过继代后恢复快,长势好,利于下一步继代或接生根。在P2培养基中继代苗萌芽多,增殖率平均在4.0倍,适用于继代苗扩繁;在P3培养基中芽稍少,增殖率平均在2.5倍,但芽苗茎伸长、叶绿,适用于继代转生根,转接后可得1瓶生根苗及1.5瓶继代苗。

5 生根培养

选取无污染、顶芽明显、芽高约4厘米、健壮、叶片绿色的继代苗用于生根培养。切取高约3cm左右的芽苗,进行两步生根。第一步生根接种到培养基P4上诱导生根,暗培养3-7天,然后挑选无污染材料转入第二步生根培养基,一瓶材料转入一瓶培养基,需要外销的第二次生根转入已消毒好装有培养基的袋子内培养,每袋接种6株,用热封机封口。第二步生根接种后弱光培养约7天长根,根长约0.5cm,便可外销商品袋苗。

6 质量验收标准

每袋/瓶插6株健壮芽苗,出根率达80%以上,根长约0.5cm。每株仅保留一个顶芽,芽苗通直,高度2-3cm,每株至少保留1对叶片,叶绿色挺拔,没有多余叶片及叶柄,无真菌污染。袋苗要求封口严密。

7 商品袋苗包装运输

为保证袋苗不互相压扁、方便运输、节约成本,包装容器要求稳固、不易变型,选用泡沫箱较好,纸箱容易被挤压变形。泡沫箱的高度要求与装好培养基的塑料袋一样高,并且要在泡沫箱的四周打孔,增加透气性,尤其是在夏天,可防止高温蒸熟。将合格苗装入泡沫箱,封口胶封好,既可发货。袋苗运至收货方当地炼苗后移栽。

8 炼苗及移栽

第二步生根接种后弱光培养约7天后,根长约0.5cm,移到自然光下炼苗7-15天。待苗高4-5cm左右,木质化程度较高,长势健壮即可进行移栽。移栽场所选在有可控制温度的温室大棚,室温控制在18-30℃,湿度控制在85-90%,光照强度10000 lx至15000 lx。没有温室大棚可在露天搭小拱棚覆盖塑料薄膜及黑网,保持苗床温、湿度,棚内相对湿度保相对持在90%以上,温度控制在30℃以下,移栽基质可选用J1:黄心土:细河沙:泥炭土(3:1:1)的比例拌匀,用8cm×12cm的营养袋装中,上层铺约0.2cm的细河沙;J2:先假植至塑料筛中(上层2/3铺细河沙,下层1/3铺黄心土+少许泥炭土),约20天,有新芽、新根长出,移栽至基质J1(上层不铺河沙)中。移栽前一天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移栽时用清水把基质淋透。移栽一周后,可揭开部分薄膜透气,以后揭开薄膜的面积可逐渐加大,每间隔7天喷施1次杀菌剂及叶面肥。45-60天后具8片叶高15cm以上,便可种植

9 栽培表现

选择土壤肥沃疏松、避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株行距为2×2.3m,定植穴长宽高为0.6×0.6×0.4m,每穴施腐熟的有机肥或塘泥10kg,将组培苗种植在穴中,定植后每月施复合肥0.1-0.3kg,按常规管理,植株长至30-40cm进行矮化有有助于高产,温度低于16℃时采取防寒措施。于2009年12月种植的,成活率80%,2010年4月开花、5月结果、8月果熟;于2010年2月种植的,成活率90%,5月开花、6月结果、9月果熟;于2010年5月种植的,成活率90%,8月开花、9月结果。单株果数达80多个,单果重0.4-1.0kg。于2010年7月种植的,成活率仅50%,可见在钦州地区,高温多雨季节不宜种植。

10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0.1 芽少

芽少继代增殖率低,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在继代培养初期,选用P2培养基,扩繁至一定的芽苗,再选用P3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以后可根据需要交替使用P2、P3培养基。

10.2 继代苗水肿

我们在试验和生产中发现,番木瓜“中白”组培苗在继代过程中易出现玻璃化现象,有时玻璃化苗发生率高达50%以上,给规模化生产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经研究总结,控制水肿的措施有:

(1)每瓶放继代苗的密度要适当,如单芽苗放12株,双芽苗只能放6株。

(2)增加琼脂用量,提高培养基硬度,减少瓶内水份。番木瓜继代及生根培养基比常规用量提高0.1-0.2g/L。

(3)增加自然光照。继代苗弱光培养7天后,要放到靠窗边培养架上培养,增加然光照。在广西钦州市5-11月光照充足,光照强度大,时间长,较适合规模化生产。12月至次年4月,阴雨天气多,光照时间短,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10.3 黄叶、脱叶

番木瓜“中白”组培苗在继代及生根过程中出现叶片变黄,出现次苗,解决的措施有:

(1)增加MS大量元素用量,以3/2MS用量较好,微量元素及无机元素不变。

(2)及时转移芽苗,继代增殖培养夏天约培养20天,冬天约培养30天,生根袋苗培养时间约15天。

(3)袋装生根培养基放入铝制灭菌夹中灭菌时不要将袋口夹紧,铝制灭菌盒要钻有孔,以利于蒸气及部份塑料产生的毒气散出,可避免出现黄叶及脱叶。

10.4 袋装生根培养基不凝固、溶成水

培养基溶成水后组培苗叶片浸入水,不出根,死亡。解决措施有:分装培养基时要搅拌均匀,避免琼脂沉锅底,选择硬度适当的琼脂,增加琼脂用量,装袋后减少振动,避免高热等。

10.5 移栽成活率低的对策

(1)提高生根率及生根质量:采用两步生根法,先在高激素MS培养基中诱导,再转移至无激素1/2MS培养基中,生根率达85%以上,且根系质量好,根细长,无膨化、愈伤。

(2)适时移栽:在钦州地区适宜移栽时间为4、5、6、9、10、11月份,温度在18-30℃,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12-3月低温时间长,7、8月份高温时间长,移栽成活率偏低。

(3)选用合适的移栽基质:基质中要求含有一定营养成分、通透性好、保持一定湿度。假植时在塑料筛下层铺1/3黄心土+少许泥炭土比单用细河沙保水性强、移栽成活率高,叶片不易变黄。选用移栽基质J1,能减少工序,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7%以上。

参考文献

[1] 吴坤林,等.番木瓜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5)增刊:238-242.

[2] 李晓艳.番木瓜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3] 陈健,等.组培技术在番木瓜株性稳定上的应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4,(3):22-24.

[4] 陈海云.“美中红”番木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果菜,2007,(1):24-25.

第8篇: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为了优化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文章以为须确定具体目标,一是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二是加强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过程中的协同合作。在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可以采取政府行政对接、企业主导的产业对接和“产业招商”的对接三种方式。

关键词:产业转移 对接 环渤海经济圈

社会分工带来社会的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研究区域合作模式上,学者们把它归结为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合作模式,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以及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而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逐渐被学者和政府认可,被认为是适合中国区域发展的正确模式。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的展开是在我国幅员辽阔而经济发展又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下开展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问题。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区域拥有的资源及资源约束是区域产业形成与演变的基础,资源供给状况与资源间的相对价格是影响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承接状态的重要原因。虽然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但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都依靠经济要素的投入(土地、劳动力、原材料),靠要素扩张及其产生的集聚效应,属于典型的要素驱动型经济。而目前,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上涨趋势日趋明朗,价格的提高、生产条件的变化、国家宏观政策的限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需要,使得相关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迫使一部分企业进行转移。

(一)政府行政行为因素

目前,国家在政策导向上,鼓励东部发达省市由要素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创新推动型增长方式转变,鼓励东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007 年国家在外贸逆差居高不下的前提下,进行了外贸政策的一系列调整,国家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目录出台。外贸政策的频繁调整传递出重要信号:国家希望通过一系列贸易政策上的调整引导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带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地方政府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行政、经济等方面的管理职能,

地方经济发展及利益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利益。企业从地区的转出不仅可能会使资金流失,生产能力下降,政府财政税收收入与当地失业率增加,而且可能会影响产业结构及地区竞争力。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转出地政府可能会阻碍产业从本地向外转移。而承接地政府也可能由于急切发展本地经济,而制定相对优惠的产业、税收政策,以吸引产业转入,也会出于自身利益,忽视本地产业结构不适应及承接能力限制等因素。

(二)环境保护因素

目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对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很多地区,特别是第二产业发达地区的工业“三废”已给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了造成了巨大破坏,环境改善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地区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很多地区政府都抬高了环保门槛,为潜力产业、朝阳产业发展腾空间,这必然会压缩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空间,迫使部分企业外迁。另一方面,工厂或公司必须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这就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三)企业生存发展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环渤海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市场总需求中,类似食品、纺织等低加工型的劳动密集产业的产品需求的份额将会减少,而对家电设备、交通通讯设备、电脑及其软件、医疗及保健产品、住房等的需求份额将会迅速增长,这就给产业结构调整施加了压力。因此,本地区企业会趋向于通过一定规模的对外投资、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多种形式,扩大市场空间,改善企业的生存和经营状况,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外,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费用等,这也是促进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强化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与对接的目标

从总体上来说,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与对接的目标是在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内部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并且对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协调性进行调整,即实现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务院发改委在2005年12月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确定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京津唐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仅仅是对区域内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进行调整,而是必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有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以城郊型农业、外向型农业、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为主要特征的优质高效农业。另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增加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二是实现工业制造业的集约式增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减少区域内尤其是京津唐核心区高能耗、重污染行业的比重,坚定不移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技术创新,实现区域传统工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三是不断改造传统服务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生产业的服务规模和技术水平。

(二)加强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环渤海地区包含着北京和天津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核心,河北七市处于京津两极的周围,属于卫星城市,承接着两个核心区域向外转移的产业。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尽管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经济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本积累、便捷的交通信息、较为发达的科技、完善的市场和坚实的经济基础等众多方面的优势,但由于人口密度、资源总量、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都会使该行政区域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经济资源支撑而受到制约。因此,整个环渤海地区也会因为产业结构趋同而无法形成有机的产业协作整体,导致区域经济质量的整体水平偏低。从这个意义上说,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转移与承接,不仅要优化区域产业内部结构,更要加强区域内各行政单位的协调,促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通过区域内各行政单位的相互协同与合作,发挥区域内各自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才能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环境的限制,提升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实力。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方式

(一)政府行政对接

相关政府行政部门可以作为市场主体在相关领域投资,如由政府直接出资兴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的成长是拉动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家拥有主要的钢铁企业、公共设施、大部分矿山及矿山产品加工企业,并垄断石油开采、精炼及石化部门。另外,政府可以间接干预产业对接,如以审批制、配额制、许可证制等方式干预产业转移和区际贸易。如果是地区鼓励发展的或具有集群效应的产业,政府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通过提供相应的行政指导、信息服务、税收减免、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出口退税等方式,诱导企业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觉按照政府的目标进行有序的产业转移。比如,为吸引外来投资,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土地出让金、税收减免等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政府对于比较稳定、成熟的产业政策,还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严格规范企业行为、政策执行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

(二)企业主导的产业对接

企业主导的产业对接方式主要包括投资、并购、非股权方式产业对接等。新建投资是指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直接投资,新建一个工厂或新建一个企业,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以实现生产能力扩张,可以采取独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对于产业转移企业来说,在承接地与招商企业合作或合资建立的生产销售基地,一般实施独立核算。分支机构的重要生产要素,如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先进生产技术由总公司提供,严格受总公司的控制。并购式产业对接。

并购是兼并、合并与收购三者的合称,一般泛指企业为了获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实际上跨区域并购是实现区际产业转移与对接的一种理想和可行的方式。因为通过跨区域并购,投资者要投入资金,等于把企业的优质资产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承接企业上,并与承接企业的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生产中心的转移。对于企业,并购式可以节省企业区位改变的时间,迅速获得现成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迅速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有利于企业获得市场上不易获取的经济资源。

非股权方式对接是指企业不以直接投资获取股权的方式,而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的总称。非股权参与的形式很多,包括许可证交易、特许授权经营、合同生产、分包或转包合同等。非股权方式节省了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附属机构、生产分厂与开拓市场的投资费用,能够突破单个企业的资源限制而在更大空间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生产经营活动在最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区域进行。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说,接受非股权方式转移需要一定的生产能力为基础,并且承接这类产业转移地区得到的只是生产订单,这是一个短期选择,当该地区成本上升时订单就会消失。因此地区应该在承接产业期间迅速提高地区生产能力,培养企业家。

(三)“产业招商”的产业对接

“产业招商”是以承接地产业聚集为主导的产业对接。承接地根据地区发展中具有的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吸引相关企业在承接地聚集,从而加大集聚效应。如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能工业、金属采选冶炼业、石油天然气加工业等,都可以作为产业对接中产业聚集模式的重点合作产业。走产业招商的产业对接道路,必须以企业为引资主体,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承接,建立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另外,要积极利用原有的龙头企业优势,吸引配套企业。

积极发展商贸业。传统流通格局应该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从而提升商贸业整体水平。建立、完善中央商务区、区县(自治县、市)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4个层次商业服务网络,沟通城乡商贸流通。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利用环渤海地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加大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基本建立起发展现代物流的硬件设施,加快构建信息通达、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发展信息服务业。以网络服务、电信服务、广电服务、计算机增值服务和系统集成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诚信运作的咨询、会计、评估、审计、房介、职介、法律、知识产权、技术、设计等专业服务机构。扶持发展为“三农”服务、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各类便民有偿服务中介组织。

发展金融业。加快发展跨区域票据交易,逐步形成资金集聚和辐射的规模化效应,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做强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产业,做大货币、资本、保险、外汇市场。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组建金融租赁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发展资产管理(经营)公司、保险及经纪公司、典当与评估及各类咨询中介组织。

参考文献:

1.陈晓涛.产业转移的演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4)

第9篇: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信息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有利于信息系统的平衡稳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系统的必然要求。信息生态效益使信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有利效果,这一理念的架构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生态效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理念架构

一、 信息生态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之间借助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1]人类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而信息生态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生态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未来学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信息圈”的概念。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也在1983年重申了“知识圈”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对于信息生态的关注和思考,尤其是信息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保持信息生态平衡是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类与周围的信息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信息生态系统。所谓信息生态,是指在特定的信息空间,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以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反馈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需求满足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运动状态,是人类信息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社会组织周围一切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信息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物质和能源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础性资源,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演进的核心动力。

经济学上的效益是指产出和投入之比,这个比率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效益观念的本质就是以较少的投入(资金、人、财、物)带来较大的产出(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因此,企业的效益观念涉及到处理好投入、转化和产出的综合平衡,解决好投入、转换的经济、高效和产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任何一项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改进原有的活动状态和效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也不例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生态效益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资源这一参数的改变对信息生态系统所带来的有益影响和有利结果。就是通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信息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尽量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信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信息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这些有益影响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优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生态效益一般包括:信息污染的控制、信息资源利用率提高、信息环境的改善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生态效果和投入之间的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就是:B=E/I。其中B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生态效益,E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给信息生态带来的有益影响和有利结果;I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入。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信息生态的具体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信息网络或互有协议的几个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服务机构通过“拥有”和“存取”活动,把全部或部分的信息资源提供给特定的信息服务机构、特定的信息用户或网络成员来分享利用,而信息资源本身不会被独占或消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过程中不变的理念则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我国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一般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为40%-50%,经常利用的藏书仅占20%左右。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为35%,高等院校为45%,中科院图书馆为17%,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30%。而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必然带来效率的改进和提高。[2]因此,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根本途径。当这种共享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对信息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生态系统就会发生变化,并对信息生态的各组成因子产生影响。具体来讲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如下。

信息环境中关键因素是具有一定文化的人——信息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促进信息人的信息素质的全面提升。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道德,较高的信息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是现代信息人必备的条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能在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为现代人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信息需求,方便了信息人对信息资源的查找,有利于全面提升信息人的信息素质。而对信息的思考和信息交流,可以使信息人能动地学习,摆脱被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能适应终生学习社会的需要。此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还促进了信息人的人际信息交流。人际信息交流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以达到互相补充、启发、共同受益的目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信息人构建了一个平等、协作、共享的知识交流平台。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区别于物质和能量资源的最本质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信息资源的价值只能在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创造出来。与此同时,信息资源的价值也只有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才能够加以实现。没有信息资源的共享,便没有信息资源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同时也就没有信息文化的建设和人类信息文明的历史进步。[3]

信息技术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所有手段的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持续发展,改变着人类的开发信息资源的方式和能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不断进步演化发展的结果。网络技术的成熟,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数据资源的交换,数据库技术的进步,无不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求对于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需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有力的驱动力。人类正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对于需求的不断满足和追求,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车轮。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影响信息设施的更新发展。信息技术的实现要求一定的信息设施的铺垫。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深入开展,有赖于信息设施的完善和更新。新的信息技术必然带来旧的设施的淘汰和更新,而信息设施更新换代的过程,也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向纵深发展的过程。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新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信息环境因子之一的信息政策与法规是保证信息环境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基于信息生态角度开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念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也会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产生新的推进。

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利于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否有利于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否有利于资源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有利于充分释放人的潜能,这种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最终会影响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与信息文明紧密联系的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史上最先进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本质是共享、协作与多赢。

三、基于信息生态效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有利于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广域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治和自我调节功能的相对完善的信息资源流动体系。这就要求信息生态系统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通过能量流动的方式,对信息资源予以更新、组合、配置、利用,使之发挥自然之间、社会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纽带作用。[4]

信息生态效益的理念在于,怎样使得信息人与信息环境得到和谐发展,使信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有利效果,这一理念的架构,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1.基于“以人为本”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以人为本”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宗旨。其核心意义在于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具有主体的意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信息人的多种多样的信息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让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要让人的能力由单一变得多样,人的社会关系由贫乏变得丰富、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要让人的个性不再受到压抑,让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完善,从而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人。毫无疑问,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信息和知识的自由存取与充分获取这个前提是不可能的,而信息和知识的自由存取与充分获取则依赖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深入开展。

2.基于“信息公平”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信息公平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平衡与对等状态,它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价值期望,所以信息公平问题终究还是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平等相待问题。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平等相待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信息资源的分配这两个环节上,信息获取的公平,主要强调信息获取机会的公平;信息分配的公平,主要强调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5]前者具体指信息主体在信息获取活动中的起点和资格的平等,即信息主体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身体条件、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后者主要是指信息资源在信息主体之间分配的合理状态,能够实现“各取所需,所需能取”。[6]

由于信息设施、教育水平和信息化普及程度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在高教育程度、高收入人群和低教育程度、相对贫困人群之间出现了对信息、知识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消除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信息公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开展基于“信息公平”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3.基于各因子协调发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其它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才能存在。一事物离开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普遍联系原理,实质上是讲,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兼顾的、对称的,照顾他方的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发展,甚至是停顿和倒退。因此,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必须兼顾协调。生态系统的协调性是指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因子之间必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强调基于各因子协调发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是坚持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上的辩证法。开展各因子协调发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是要统筹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本身与其他相关因子的关系,形成共同推进信息生态系统发展的合力,确保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4.基于信息有序化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信息污染是指人们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时所受到的信息干扰程度。[7]人类社会经过前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人们往往面对巨大的信息资源,却难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信息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信息迅速增加;特征之二是信息更新速度快,更新周期大大缩短。这两个特征带来了信息量的聚增,信息总量无限膨胀。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更加加剧了信息膨胀的速度,在网络上,既有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也充斥着大量重复的、不准确的、甚至是虚假的知识信息。《大趋势》一书的作者奈斯比特指出“没有经过整理的信息不是我们的朋友,甚至是我们的敌人。当然更不是财富和资源。”这就要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构应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并使之有序地组织在共享系统中。

5.基于“知识服务”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知识服务是指“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8]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曾民族曾指出“信息资源的价值不再取决于信息资源的数量、品种、形态、介质、传播方式、获取方式等,而是信息资源中知识的利用、创造和创新。”[9]此外,信息量的过多是相对的,根源是由于信息消费能力与信息供给的不平衡造成的。相对庞杂的信息产品或知识集合并不是真的无用,而是对一部分人有用且能用,对另一部分人却因不能用而变得无用。由于个体人的信息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他所面对的需要选择的信息资源的总量越多就意味着信息相对过剩,信息越多,即面对的相对信息污染越严重。在信息社会中,海量的信息已超出了人们所能吸收的范围,要想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用户必须用自己的大脑进行信息在加工、吸收、提取或评价,去把信息变成知识。事实上,人们渴望直接得到有用的知识,而不是信息荒漠。因此,把信息荒漠开拓成知识绿洲,开展基于“知识服务”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今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卢剑波.信息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孙娟.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06硕士毕业论文.

[3]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张四新.基于生态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情报科学,2004(11).

[5] 蒋永福,刘鑫.论信息公平[J].图书与情报,2005(6).

[6] 宋海艳.数字鸿沟视角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6).

[7] 刘秀兰.信息污染与图书馆的信息控制[J].现代情报,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