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理学课程范文

病理学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理学课程

第1篇:病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 宠物 病理 课程改革

《宠物病理学》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联接的桥梁。它以宠物解剖生理、宠物微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并与宠物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宠物普通病、宠物外科病等临床学科紧密相关,成为学习临床学科的必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的机理和患病宠物呈现的代谢、机能与机体结构变化等,对疾病的诊断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临床诊断与防治疾病打下基础。[1]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宠物病理学》课程改革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宠物病理的最新进展;作为一名合格的宠物病理教师更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与技术,因此,作为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的基础课程宠物病理学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2]

一、课程的设计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宠物疾病防治工作任务为对象,组织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应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均与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密切联系。我们倡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目标”的原则,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深度要求做了相应调整。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3]

二、课程的开发

1.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按照农类专业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现代宠物行业发展要求,紧扣宠物产业链,产学研紧密结合育人才"的办学思路和"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3.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4.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

5.校企合作,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6.校企合作,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4]

三、课程的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就业岗位为宠物健康护理员,其核心能力为使学生掌握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变化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正确识别基本病理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实训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宠物疾病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疾病的基本知识,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和一般规律;

2.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水肿、脱水与酸中毒、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缺氧、炎症、发热、黄疸、肿瘤的概念、引起原因、病理变化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其发生机理;

3.掌握尸体剖检基本知识、尸体剖检的顺序;掌握尸体运送及处理技术、病料采取及送检技术。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识别基本病理变化;

2. 掌握宠物尸体剖解技术,及病料采集、保存、运送和病理标本制作技术。

(三)素质目标

1.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3.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4.培养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要求及课时安排,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

五、课程的实施过程

(一)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是宠物专业的基础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病理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理,对疾病的诊断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是如何编写接近宠物诊疗情景案例并进行教学实施、如何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实际工作岗位体验并进行教学实施工作。

解决办法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条件;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再配以课外作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不断完善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增强软硬件的投资建设,尤其是软件的投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企业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力;建设和完善课程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渠道的便利条件;加强任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其教学能力等。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课外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法:教师创造适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情景角色来模拟实际的疾病的诊治过程,主要利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来完成。

课外实践法: 主要利用教学宠物医院,通过课外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验、掌握所学的知识。

案例分析法:此方法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有相关案例与之配套,有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入所学知识,有的是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有相对应的案例引入,通过案例能够让学生更深的理解所学知识。

主题讨论法:不定期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会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此过程中一定注意教师的身份,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通过主题讨论法,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以多媒体电子课件为主,配合使用黑板板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大量内容丰富的 PPT 课件,在配以案例、习题等内容,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电子教案、 PPT 课件、习题及答案、试卷、实习计划、案例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开阔视野。

3.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阶段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操作技能、课后作业等手段,增大实践性考核比重,注重平时的评分汇集。平时的评分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际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运用和掌握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每个模块的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际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掌握情况、完成作业的准确度、完整度、规范度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学习态度、总结报告(报告的内容、态度、写作水平等)等评定项目进行考核。

学生期末成绩综合评定标准表

参考资料

[1]王子轼,周铁忠:《宠物病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贺生中,李荣誉,裴春生:《宠物药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3]鲍恩东:《动物病理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第2篇:病理学课程范文

[论文关键词]卫生职业技术院校 病理学 课程 教学 改革

为适应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1996年开始招收医学高职专业学生,2005年升格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是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就必须改革医学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是推行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几年来,我们不断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课改前我们首先在师生中进行了相关的调研,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呈现方式呆板,课程内容不能联系专业实际,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等。因此,我们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对课程和教学方法作修改,力求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特点,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指标体系。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依据是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根据毕业生将来岗位职业能力特点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系统编写了各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完善。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实用”为度,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原则,我们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精减,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把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和目标,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9年,我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育工作评估。本文就我院的“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谈一些经验和体会,并希望与同行分享,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更好的表现。

一、合理设计病理学课程内容,强化病理学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1.强化基础课程服务与临床岗位实际需要。病理学是主干医学基础课程,它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改变、病理临床联系,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病理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为此,我们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淡化学科意识。从三年制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培养目标要求和临床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的特色。在内容编排上尽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加强与相关课程的协调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医学技术手段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但是要使患者顺利康复,还需要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配合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以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心态战胜疾病,因此,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集人文、社科、生物医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医护人员要具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慎独精神,辩证思维的品质,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素质,以及高超的实践动手技能。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的教学特色,在疾病的原因中强化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疾病病因特点,形成完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

二、把好病理学授课计划制订关

1.课程标准是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依据。要规范课程授课计划,使课程授课计划与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相相适应。必须根据专业岗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授课计划。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执行。

2.课程授课计划要体现课程间承前启后的联系。卫生职业教育兼顾了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的特点。整个医学教育是以各门课程的教学来体现的,而医学的各门课程又是密切关联的整体,把握课程间的前后联系十分重要。病理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生理学等课程密切联系,又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的,是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间的桥梁学科,因此把握好课程间承前启后的联系在病理学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授课计划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这种联系。

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指导学生课前回顾复习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如学习肝、肺淤血前,要指导学生回顾肝、肺的正常血液循环和组织结构;病理学“缺氧”章节中“血氧指标”的变化是判断每一型缺氧的重要特征;“微循环功能障碍”是休克发生的中心环节和本质;心衰发生的机制与心肌正常的兴奋收缩过程密切相关等。在讲授以上章节内容时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前期基础课程知识,课堂上讲解这些章节内容时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新课的知识点。

2.以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切入点逐渐导入新课。教师每次授课,不要急于讲授新内容,要用提问等方式,复习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过,相对比较熟悉,兴趣较高,较容易导人新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运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自行推导、阐明发病机制,说明病理变化,同时还要运用刚刚学过的病理学知识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扎实。

3.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课后复习。教师在每次授课完毕后,除要求学生预习外,还要引导学生用病理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小病例。教师可以将自己搜集的小病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用学过的病理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不断应用病理学知识解释、分析病例的过程中,巩固病理学知识和基础医学知识,为以后学习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师在备课中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深入临床搜集病例资料,积累临床知识和经验,查阅资料,了解最新医学动态和最新知识。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反复性和连续性,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四、发挥“导学”技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就必须做到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全面素质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把获取知识、终身学习及自我提高的能力教给学生。教师充分发挥“导学”技巧是教会学生自我学习提高的一条途径,有利于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根据病理学的特点,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导学技巧。如前面提到的指导学生课前回顾相关基础医学知识、预习下次课内容,通过预习知道薄弱环节,带着问题听课,并且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师的课堂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科联系为纽带,引导学生复习;以学习掌握共性内容为基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病理学的教学中表现为总论与各论之间的联系,使总论和各论两者有机结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如炎症是总论的内容,而肺炎、肝炎等是各论中的具体炎性疾病,学习这些炎性疾病时我们要抓住炎性疾病的病变性质,应用总论知识归纳总结。总之,灵活应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以助学活动为补充,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95%的学生都可能成为优等生。许多学生之所以在学校中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其原因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帮助和足够的学习时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改进班级教学,使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应用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让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帮助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所谓的“差生”进步很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助人为乐的职业品德。

五、灵活运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医学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教学方法要适应培养目标要求,教学方法要突出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注重融入医学新信息,拓展视野,紧密联系专业岗位实际应用,注重实验教学,引入临床新成果,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笔者认为必须针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习内容有效地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病理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有:

1.回顾法。在病理教学中复习回顾相关基础学科知识,遵循温故而知新的思维发展迁移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2.媒体法。病理学是形态学科,比较适合运用媒体法来教学。如肿瘤细胞的分化不成熟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也是“肿瘤”章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们首先运用多媒体图片给学生复习展示动画文字图片分化概念,指出分化的特点是组织、细胞的形态不断地发生动态变化,然后展示胚胎学和组织学中的相关图片,如血细胞发育过程的镜下图片、肌体四肢发育过程演变大体图片等。通过多媒体图片将细胞组织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细胞形态与大体结构不断演变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胚胎颜面部发育成熟过程大体图片”,提醒学生在胚胎早期人耳的部位;针对“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镜下图”,告诉学生成熟红细胞无核等,通过复习展示胚胎学和组织学的相关前期课程的图片引入“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的特性;展示肿瘤的组织学图片使学生理解“肿瘤异型性概念”、肿瘤恶性程度与异型性间的关系等。在教学中将疾病的病理变化用多种教学媒体表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生动直观性,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比较法。病理学中有许多名称相似而本质却完全不同的知识点,如肉芽肿和肉芽组织,我们将这些知识点加以比较,避免了概念的互相混淆。

4.归纳总结法。如以肉芽肿形成和在肠道形成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将带有共性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案例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临床案例应用于教学,尝试“工学交替”的模式,将教室搬进病房、将病房当成教室。在病理教学中安排适当的临床见习,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深刻体会病理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将枯燥的理论与具体病例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很好地体现了病理教学服务于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于临床岗位工作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使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教学中典型案例的运用也是我们的一大教学特色,病理学是一门桥梁性学科,是全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开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学学生后期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在医学事业上的发展。因此,针对病理学课程的特色,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如我们在讲脱水时首先引入三个发病情景不同的腹泻案例,告诉学生三者虽然都是腹泻病例,但补液原则是不同的,腹泻处理原则并不一样,根据三个病例的特点,引出脱水的概念、类型、分型依据以及各型脱水的特征和处理原则,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病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病理生理学的内容与多学科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把数学变量关系引用到“酸碱平衡紊乱”等单元的教学中。

六、利用网络化教学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我院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建设起点高、质量高,计算机配置高,八百五十余台教学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上网浏览条件。我院病理学课程组已将“病理学”建成院级精品课程,课改教材201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电子教材、授课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验教学指导、习题及参考答案、课程参考文献等全部上网,网上资源及网络课堂的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全天候自主学习的需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第3篇:病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病理学课程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95-02

在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病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病理学的内容抽象,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为毕业后更好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二十年病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病理学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实践。

1 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中职卫校的学生,起点较低,缺乏学习兴趣,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因此,在校学习过程中如能模拟社会职业角色,以任务式分工合作完成学习内容,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尽早适应社会、胜任工作、融入社会群体将会有很大益处。我在由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举办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班的课程中,学习了德国职业学校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其中对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尤其深刻。我在12级护理班讲授病理学的“肿瘤”这一章节时就运用了此种教学方法。先将学生分若干小组(组长和组员),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如肿瘤的概念、特性、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等,各个小组讨论汇总问题,课后小组讨论,利用资源找出答案,制作PPT,然后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在讲台上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解疑,互相问答,最后做出评价。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认为上课前大家都在进行认真准备,怕完不成组长分配的工作任务,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讲授内容时,学生都在认真听讲,说话、玩手机、思想开小差等现象都消失了。所以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和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2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从最初的68学时逐渐减少为32学时,面临课时少、内容多,知识点分散、难学、难记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较为系统的掌握病理学的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尝试,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比如,在上“肿瘤”这一章时,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优化,并在长期的教学中实践发现,将肿瘤概论与各系统的肿瘤的内容整合,让学生建构框架,只有建构了框架,复杂的知识才能条理化。让学生建构学习“肿瘤”的框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先了解肿瘤的概念、特性及异型性等,然后过渡到各系统的肿瘤,重点讲授肿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从前的教学总是先讲授总论中的肿瘤概论的基本病理过程,再按照系统讲授各系统的肿瘤,学生感觉好像前后联系不很紧密,有学后忘前的感觉,而且在讲授的内容上还存在重复的问题。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实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打破章节界限,把肿瘤概论的学习作为基础,各系统的肿瘤内容的学习就是肿瘤概论的内容的复习和应用。运用感性和具体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容易建构知识的框架,这种方法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授课质量。

3 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以往应用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死板,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如在利用多媒体讲授病理学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课件以大量视听信息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病理学图谱相结合,将静态的、抽象的病理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对关键的细节部分做放大、慢动作处理,这样都有利于学生对病理学知识获得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使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对重点问题的分析,不再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明显地改变了课程教学的状况,从而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在利用多媒体授课时,也会出现弊端,如学生只听不记、缺乏强化记忆,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动画、视频于一体,鲜活、形象、直观,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激发学生兴趣,但过多、过强的动画和视频刺激,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忽略了动画视频所表达的知识内容[1]。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主流,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运用、总结,采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些疑难问题,既能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4 合理设计病理学课程内容,强化病理学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科,它着重从形态学的角度阐述疾病的特点及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疾病发生的本质和规律,其形象直观性和真实具体性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2]。病理学是主干医学基础课程,它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改变、病理临床联系,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病理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为此,我们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淡化了学科意识,增加了病例讨论及实践内容,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紧密联系起来,强化了病理学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总之,在中职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病理学的教学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利用信息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等来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培养出适用于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病理学课程范文

笔者通过对《病理学》的课程特点、五年制高职生状况及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开展《病理学》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及看法,为同类学院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理 病理学 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形态学学科,也为今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强化病理学与护理专业的联系,体现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而非疾病病理诊断。因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对病理学的学习不够重视,觉得“病理学用处不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笔者通过对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对自己的观点阐述如下。

1.目前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学生基本概况。我院为二类高职高专院校,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均来源于初中毕业生,起点相对较低。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意愿、同学鼓动、亲戚介绍等方式走入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的方法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及误区,导致出现厌学、抵制学习、上课不集中等现象。二是初中教育使学生在沉重的教学负担下已习惯教师全盘讲授的灌输式教学,而高职的教学安排进度快,课程内容与初中衔接不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与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带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三是很多学生只从感性上认识医学,听说过医生、护士的辉煌,而没有理性的认识过医学,无法想象医学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四是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与三年制高职学生在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上所表现的出的差别,无形中增加了《病理学》在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中的难度。

1.2 《病理学》课程教学特点。由于《病理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艰难性及教学的艰巨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发生在细微组织结构上的,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被观察到的形态学特征。因此也曾被医学生称为“医学基础四大杀手”之一。从教学方法上讲,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就很容易出现讲课时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足,很多学生习惯于“等待式”学习,即等到学期末,课程结束前教师复习时才开始在书本上勾勾画画,千方百计希望教师勾画考试重难点,应付考试。

1.3 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不足,不能提前预习,课后不能巩固所学知识,导致每次上课前都要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已上过的内容,给新课程学习的时间大打折扣。

2.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教学计划中《病理学》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建议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相对三年制高职学生长,在经过第一年《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学习后,已经为《病理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开设时间稍早、只开设一学期,而本课程教学内容多,需要穿插部分临床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基础差的班级还要略带复习基础。所以在一学期有限的学时内,要将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是个很艰难的任务。因此,个人建议如下:

2.1 教学方式。采用过渡式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过渡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慢慢适应和接受。每门课任课教师应相对固定,并且要善于研究教学内容、善于研究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基础课对护理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并加强学习上指引、督促教育, 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 提高学习兴趣。

2.2 课程设置。可以将整《病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拉长为两个学期完成,一是能让学生总结并运用第一年学习《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病理学》,二是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职医学教学模式,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3.对《病理学》教学设计的思考及建议

3.1 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专业基础。改变教师采用教三年制高职护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专业需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比如临床护理上常见的压疮,在病理学解释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导致受压组织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所致。根据压疮的形成机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如定期翻身、保持清洁,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及基本技能,学会关爱患者。

3.2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教学直观性。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公共课教学,公共课有初中及以前的学习为基础,专业课内容繁杂,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电教片、多媒体等方法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必须让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除侧重形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外,还应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对疾病的诊治,还必须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活检、尸检、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观察、研究。使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在目前学习及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病理学的学习,教师应注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的认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3.3 优化教学方法。可采用典型病例讨论法,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教师总结分析误区及知识要点。增加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感性认识及理解程度。以病例讨论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采用系统整合法,以各器官系统为主线,在学习病理知识的同时,联系其他学科,把同一疾病在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学科中出现的病理改变、病理与临床联系等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将知识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学生从临床角度加深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3。

3.4 深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理性认识。通过对病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及动物实验的观察,联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针对护理专业开展联系相对紧密的实验,比如用“炎症”实验可以说明护理上的“压疮”、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型“创伤”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病理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针对五年制高职生特点,搞好专业课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16.

第5篇:病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护理 教学 课程体系 团队合作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生理学为基础,发挥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的作用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是医学专业共有的基础课程。

医学护理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模式为“2+1”模式,即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年时间在医院进行实践锻炼。由于护理专业就业后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最后工作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本科教育采用的为“3+1”模式,三年学习理论知识,专科与之相比,课时减少三分之一。此外,专业技术课程与技能训练衔接,就业需要硬技能作为保证,保障其课时的安排,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度缩减公共基础课程课时。目前,在精简公共基础课程的形势下,《病理生理学》在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和《病理学》课程综合为《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一门课程,课时安排约为56学时,《病理生理学》所安排课时约为12学时。此外,很多院校护理专业在《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上采用临床专业的模式,忽视了两个专业学生就业后工作内容和性质的区别,以及两门课程对其后续工作的相关程度。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病理生理学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一,课程的衔接。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阐述正常的人体结构和机能,是医学的基础;在疾病发生时,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宏观与微观的变化等内容形成《病理学》;机体机能发生的改变及其改变机制则构成《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医学的本质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将一个处于“病理生理学”状态的机体恢复到或者接近“生理学”状态。努力则是后续的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及临床专业的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

第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临床专业课程设置通常是《病理学》64学时,《病理生理学》为46课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也多采用这一比率,更甚者病理学课时与病理生理学课时比率大于3:1。但是护理专业应重视病理生理学程度大于病理学,其理由如下:首先,护士从业后不同于临床专业的医生,就业后每天需要解读大量检查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某些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其次,护理专业不同于临床病理学医生,需要进行病理取材,其必须熟悉病理学,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灶部位。最后,护理专业后续课程《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与临床专业的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相比,后续教学过程中重复病理生理学知识概率较低。总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不需要解读病理学检验结果;也无需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性的病灶进行病理学取材。因此,临床专业课程设置《病理学》的学时需高于《病理生理学》。

第三,护理工作的因果。护理工作的开展依据疾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以失血性休克为例,开放性失血,循环血液量减少,体温下降,各种凝血酶在低温状态活性较低,凝血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护理依据:开放性失血是导致休克的病因,除去病因即需要护理人员间断按压相应的动脉,减少出血;大量出血导致的临床表现:体温下降、血压下降。护理工作依据临床表现进行的护理内容:体温下降需要注意给病人保暖,尽量恢复正常体温,使得机体凝血酶发挥最大效应;血压下降需要快速输血、补液,恢复循环血容量,升高血压,恢复循环血容量后,血流重新分配,皮肤血管舒张,会改变皮肤湿冷状态。因此,护理工作的开展是依据病因、临床表现等,尽可能将病理生理状态的机体状态转变为生理状态。

第6篇:病理学课程范文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COM文件和EXE文件结构及其加载机制等,以此为基础掌握DOS病毒中的文件型病毒的含义及工作原理。其中文件型病毒的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针对典型病毒的分析,包括大麻病毒分析,黑色星期五病毒分析等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病毒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信息安全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包括汇编语言、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等前导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较为熟练,但对于计算机病毒常用的分析工具还较为陌生,因此还要进行针对性训练。本节课将以课本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环境设计。

提供一人一机的实验环境:运行Win2000操作系统的PC机,具有宏汇编masm5语言编译环境,关闭杀毒软件。教师准备视频剪辑,视频内容为典型文件型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并造成破坏的全过程;自制PPT幻灯片,展示计算机病毒原理及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和对学生考察的小测验题目;准备课后习题。

2.课时安排。

课堂讲授4学时,实验4学时。

3.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生动有趣、激发求知欲课程导入从给学生播放一段网上下载的视频开始。该视频内容为一台计算机系统感染、爆发CIH病毒,至使系统软、硬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最终导致无法启动的全过程的录像。视频播放完毕,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在平时使用计算机时,有没有中过病毒?症状是什么样的?计算机病毒是怎样控制我们机器的?”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回忆自己的计算机遭到病毒攻击的经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引入本堂课要讲授的内容———文件型病毒原理。(2)讲解原理: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从文件型病毒的定义讲起,告诉学生,各个系统下文件型病毒都占有重要地位,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视频中的病毒,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文件型病毒。因此认真学好这堂课,对于深刻掌握计算机病毒原理和反病毒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复习COM文件和EXE文件的基本格式,结合本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在复习可执行文件格式的同时,针对文件格式中的各个细节,给出病毒在哪些位置有可乘之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样的文件格式下,你会选择哪些部位修改源文件,怎样进行感染”等问题。下面以COM病毒为例,介绍教学的过程。首先给出COM文件的基本格式,然后讲解COM文件的调入执行过程。在讲解过程中强调COM文件的调入执行过程是非常独特的,也是病毒用来进行侵入的最基本依据。经过以上讲解,学生已对COM文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COM文件进行感染可以有哪些方法?有什么依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刚才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补充学生发言中存在的不足。至此,学生已经对COM文件型病毒感染和传播原理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教师再将文件型病毒的原理全面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使知识系统化。然而,光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还要再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病毒代码分析中。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个典型的文件型病毒———“黑色星期五”代码,带领学生利用所学过的汇编语言知识和刚刚学习的COM文件型病毒知识,对病毒源代码进行分析。学生亲身体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3)实验:尝试动手,体验成功实验准备:为学生提供一个供参考的COM病毒程序(程序1)和一个测试用的COM程序(程序2,即待感染的正常COM可执行文件)。具体代码略。实验原理:程序1首先解决自身在被感染COM程序中的重定位问题。在病毒运行时,它必须知道自身代码的起始地址,该地址即为病毒的基地址,病毒代码中的其他变量都可以利用该基地址和变量相对该基地址的偏移之和来进行重定位。在感染过程中,病毒代码覆盖待感染程序的前4个字节,为此必须保存原来的4字节,同时,还要修改待感染程序开头的新4个字节,然后复制到待感染程序的开头。实验步骤:仔细分析病毒程序代码,画出病毒程序的流程图,并找出病毒程序是如何得到自己的基地址的代码;利用Masm5.0分别编译、链接病毒程序1和待感染程序2,然后利用exe2bin把程序1和程序2的执行文件转换为COM文件,分别为和。观察下述动作后的程序的执行结果①执行②执行③再次执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如果多次执行是否重复感染?(4)试着手工清除中的病毒,然后再执行,测试是否清除成功,给出清除病毒所依据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5)试着自己编写一个COM病毒测试,以为感染目标文件,并测试该病毒的执行效果。Masm5.0的使用学生们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掌握,而exe2bin命令的使用需要给出相关提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所遇到的问题讲出来,带领全体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给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对能够深入思考的同学和给出独特见解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同时提示学生,不要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上,要勤于动手、乐于动手,让所学知识在行动中得到巩固。

4.思考练习:深入研究、及时总结。

课堂讲授的时间和实验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认真听课和积极动手做实验之后,会对文件型病毒的原理有了全面而生动的认识。然而仅仅能熟练的对书本上和教师所给出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仍然是不够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病毒分析师,还需要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宽阔,勇于追踪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热点,掌握最先进的病毒信息。因此,要乘胜追击,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和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与文件型病毒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最新知识和技术写成书面小报告,在课下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

5.考察。

考察方法不应仅局限于书面考试或课堂作业,应将考察放到课堂中和实验过程中,注意每个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况,适时对学生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合适的评价。以上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激励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来。

三、教学体会

第7篇:病理学课程范文

摘要:信阳农林学院《动物病理》课程组坚持“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准确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适应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重点通过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产学互融、工学结合,具有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14-03

《动物病理》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技术性课程。信阳农林学院《动物病理》课程组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尊重区域社会(行业)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重心放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强化技能训练,为行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取得明显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

1.坚持职业化教育,把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职业化教育,是时展的要求,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级技师和技术员、现场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1]。作为原本为专业基础课的《动物病理》课程,传统目标定位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讲授,目的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教学打基础。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性定位的要求,课程组坚持职业化教育特点,把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坚持以理论为基础,把课程的重心放在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的病例诊断上,积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病理诊断能力,为行业一线病理诊断职业岗位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坚持以应用为主旨,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应用型本科应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2]。以往《动物病理》教学中多以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要内涵,重点以阐明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机理、疾病经过与转归,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形成的病理变化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明了畜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更好地认识和诊疗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课程教改过程中,课程组坚持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对内容体系的优化整合,科学压缩一些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病理诊断的实际应用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病理诊断技术,参与畜禽疾病诊断的实际工作能力。

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注重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靠实践教学来培养的,因此,每个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要十分重视实践教学[3]。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突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必须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改革原有“课堂理论讲授+课堂验证实验”,并且理论、实践一头沉的传统模式。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和加大实践教学时间空间,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办法

1.强化“双师双能”素质培养,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一是积极引进博士等高学历教师,二是鼓励青年教师国内外深造,三是安排教师积极深入行业企业实践,四是鼓励教师积极报考和获取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双师双能”素质。并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参与课程教学,积极创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为课程教学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坚持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积极指导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3.加大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加强课程实验室、实训室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硬件条件,e极创建仿真的技术设施和营造真实的工作情境。并结合校内外接诊病例病理诊断项目和实际工作任务,创建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营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工作氛围,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4.更新考核模式,积极创建多环节的实践考核体系。改革以往“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堂试验报告”,并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积极创建“理论考试+实验考试+校内实训考核+校外门诊实习考核”,并以实践考核为主的多环节实践考核体系。通过突出实践考核,促进和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际能力培养。

三、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1.实施班级。教学改革实施班级为我校2013级、2014级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两个年级8个教学班,共计219名学生,与实施前进行分析和比较,实施效果明显。

2.效果分析(见下表)。

3.应用价值。本课程一是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优化,大幅度压缩理论讲授内容,增加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病理诊断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积极构建以应用为主要内涵的课程内容体系,借以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参与畜禽疾病病理诊断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通过加大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优化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优势资源,优化课程教学资源配置,利用校内、外动物门诊的接诊病例,积极营造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情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技能训练,全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通过强化教师的“双师双能”素质培养,积极创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为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四是通过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五是积极创建多环节实践考核的课程考核体系,强化实践过程与实际技能的考核。整个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大,成效显著,对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示范指导作用,对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淮庆,王耘.基于应用型本科职业化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2).

第8篇:病理学课程范文

一、体育锻炼对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喜欢锻炼的人都知道,经常进行合理的运动能改善情绪状态,促进智力开发,增强意志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日常的体育课一般都是以基本素质、技能学习和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的内容,但很多体育教师只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枯燥、漫不经心的教学,常常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分析,很多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倦体育活动的心理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一直强调,体育训练是身体技能和心理技能相结合的一项内容,只有同时具备这两项技能的并重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锻炼。身体技能的形式和心理建设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如何在体育课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堂的活动和全肢体的释放可以发挥其让人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班级群体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让每个个体可以在情感中相糅,认可上相近,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的活跃,教与学的兴趣提高,会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行动力、操作力、协调力得到最优化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体育课堂气氛优化呢?

1. 建立愉悦的师生关系。

学习和工作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动机和目标有着长期的影响。研究者称,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欢快的活动气氛会抑制个体的竞争情绪,满足内心的成就感,即便短时间内再回到充满竞争的环境中,这种成就感也不会消失。所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前提的。所以,客观上说,教学的心理环境就在于建立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关怀、爱护、理解学生当下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成长,就会在最有效的范围内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距离感一旦消失,就可以更快地营建轻松的课堂环境。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主体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 创设快乐课堂。

教师的情感导向影响整个课堂,体育教师如果能用新颖的教学模式,真诚的心,幽默的语言,鼓励的目光,点金的赞语带动整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我们把棕垫摆成圆圈形,学生在做前滚翻练习时就如同葵花向阳,激发了学生练习前滚翻的兴趣;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青蛙在荷叶上跳跃的录像,然后结合“青蛙过河”的游戏,让学生模仿青蛙的姿势练习,诙谐的动作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练习跳远的兴趣。

3. 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国外的人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体重、肺活量、个性特征、活动最高值来采取独特的多元化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世界,发展健康的心理。在瑞士,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来管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在这种成功模式的借鉴下,我们可以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控制学习的过程,从而也能更好地控制个人的自制力。也可以提倡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情感升级。在情感升级的同时,应积极安排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 坚持定期的普测评估。

不管我们的实施方案多么的完善、全面,最后的实施才是主要的。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引发都是因为问题发现的不及时,教师应尽量通过快乐的体育课堂氛围,及时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定期的普测评估就显得十分的必要。我们不妨仿效国外的方法,定期给学生做一些趣味的心理题目,或者体育户外游戏,通过游戏,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提前介入干预,防患于未然。

5. 采取小组轮换管理。

中小学生在这个年龄,自我体验价值的情感十分强烈,对领导力有着较强烈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心理上的这点小虚荣,让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可以实行班级组长一周换一个,每个小组轮换管理,轮换交流。我们知道,即使教师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终归会有年龄上的差距和代沟。同龄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时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也能给自己留下深刻的记忆,避免自己出现相同的心理问题。

6. 组织亲子体育课堂。

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是父母,成功的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可以邀请父母来体育课堂,和孩子进行游戏,完成和父母的亲密互动,这将有利于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推车》游戏:孩子双手着地,由家长抬着孩子的双腿,向前行走,先到者获胜。《乒乓平衡赛》游戏:家长手拿球拍,球放在球拍上,从起点跑向终点;到终点后,交给孩子,再由孩子跑回起点,先到者为胜。

第9篇:病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教学法;创新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7-11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创新在于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国际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最终各国都把关注焦点聚集在教育上,促使教育不断变革。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也遇到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要优先变革教育,要培养创新性人才。

我国传统教育多采用授课教学法,即把已有的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然后应付考试。这种学习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以创新为核心要义的素质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高级形式。在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创新性学习方法。

对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一般分显性和隐性两种。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显性因素,包括课程内容改革、教学环境塑造、教学方法改革等。隐性因素是指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等。本文就显性因素中的教学法改革进行探索。

一、传统教学法对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是指老师根据教学大纲,选定合适的教材,按教学计划分章节备好课,然后把课程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讲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记忆课堂知识。

这种方法有利于老师系统地传授课本知识,一次性传授知识量大,教学速度快,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

例如,在“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安排章节中最基础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LBL教学,特别是细菌学和病毒学部分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真菌和人体寄生虫学的总论部分。这种安排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节约学习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但LBL教学法主要是老师主动地讲授,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

二、与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相关的教学法

1.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对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造的一种教学法,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这种方法以问题为中心,以病例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在医学教育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

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有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提高医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研究表明,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他们综合素质。

例如,我们在细菌学各论的肠道杆菌部分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PBL教学法。全班学生分为五组,每组十个学生左右,每组选择一至两个问题。

其中一问题如下:某男,35岁,因腹痛、脓血便3天来医院就诊。病前患者有几次室外小摊饮食,3天后突然发热,体温38.2℃,畏冷,伴腹泻,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大便每天多次,有时每小时几次,少量脓血便并且以脓为主,伴里急后重,无恶心和呕吐,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无慢性腹痛、腹泻史。问此男性可能感染了什么肠道杆菌?此肠道杆菌的致病机制怎样?谈谈它与其他几种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区别。

留给学生两周时间熟悉教材和查阅资料,制作PPT,再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专题交流讨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老师解答问题并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因此PBL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是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授课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案例,从案例中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意识。

案例来自真实事例,是对发生事件的综合描述,是学生通过真实案例能得到启示的例证。李岩等在中医药院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大量案例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性、探索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我们在厌氧性细菌部分的教学中引入以下案例:某建筑工人几天前在工地劳动不小心被一锈铁钉刺入左脚底,当时简单包扎止血,几日后伤口愈合。近日出现右腿麻木、疼痛,同时出现咀嚼不便,吞咽困难,最后出现牙关紧咬、角弓曲张、全身抽搐等症状。请分析:该患者可能感染了什么病原菌?该病原菌结构有什么特殊之处?其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

这样引入日常案例,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并用其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对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 Based Learning,TBL)是Larry K.Michaelsen于2002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协作精神 。

发生医疗事件后,往往需要不同专业医师团结协作来共同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TBL教学自创立以来就在医学教学中得到快速应用与发展。

川北医学院在2008级、2009级、2010级的270名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了TBL教学法,经考核后发现TBL组考试成绩得分明显高于传统组,证明TBL教学是进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综合能力,值得推广。

吴莹等利用TBL教学法进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证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我们在疱疹病毒的教学中尝试运用TBL教学法,把学生分为4个不同的团队,依次分配学习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先小组讨论,再小组间讨论,最后老师作归纳指导。

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肯钻研、肯动脑、讨论热烈,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逐渐清晰。

最后与传统教学法的平行班比较,TBL教学班成绩明显突出,特别是解决创新性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可见此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

三、结语

《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一书中指出:“为了要长期地生存下去,尤其是为了要在动乱、变化或不连续的时代中长期生存下去,另一种形式的学习是更为必要的学习。这是一种可以带来变化、更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我们将称它为“创新性学习”。

这是就整个人类而言的创新性学习方式。大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是整个人类创新性学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的创新性学多是指基于课程的学习。

我们就“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发现这些方法的采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巩固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运用课程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它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下一步我们计划尝试对几种教学法进行多样化的组合式教学,探索最有利于提升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乐伶俐.论高校的创新性学习[J]. 现代大学教育,2012(1):57-59.

[2]Hmelo-Silver C.E.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learnres lear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4,16 (3): 235-266.

[3]马玉龙,赵林静,杨保胜.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108-109.

[4]夏安周,彭 冰,邢淑华.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73-74.

[5]李 岩,李 明,邝枣园,等.中医药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3).

[6]胡兆华,艾文兵,简道林.T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05.

[7]李雪璐.T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