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范文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二语言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二语言教学论文

第1篇:第二语言教学论文范文

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于10月8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为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顾问吴元迈、朱立元、张中载、郭宏安颁发了聘书。

陈众议在致辞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论病了。”他还举例说明西方当代文论的诸多“病症”,分析了产生该情况的文化历史原因。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立元则主张向老一辈外国文论研究专家学习,打通中外文学院系设置的隔阂。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吴元迈作了题为“国外文论的多学派”的发言,阐述了文论自产生以来在中国、前苏联及欧洲其他各国的整体发展情况,并以比较的方法指出经典文论与西方文论间的异同,提请研究者注意国外不同流派文论背后的思想意识形态成因。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柯平认为,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提出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具有前瞻性和后现代的洞见。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吴岳添在题为“文学性哲学――文学与哲学的融合”的发言中认为,马舍雷关于文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观点新颖、振聋发聩,充分显示出马舍雷对从古至今的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的深刻理解。《外国文学》副主编马海良认为,随着中国学术日益贴近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伊格尔顿的理论因其独特品质必将对中国学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汪洪章有感于目前理论膨胀所引发的严重异化现象,认为应对中西文学批评理论的渊源和理据从根本上进一步加以比较考察,坚持本民族的文化、审美价值诉求和评判标准。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周启超认为,文学理论学科建设有待深化,应重点检阅那些已经在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疆域的拓展进程中,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话语实践中,已发生深刻影响的当代外国文论大家的“文学文本观”和“文学作品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在“文论的现代功能及其反思”的发言中认为,文学创作具有对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的功能,文学理论的言说同样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他主张既要走进理论,也要学会走出理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聂军就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的美学思想所涉及的西方文学艺术史及理论批评史有关内容,特别是所谓“浪漫的反讽”,阐述了施氏文艺思想所可能具有的现代乃至后现代性。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史忠义尝试用两点论或者多角度的视野来看待西方文明史上的所谓“五大奇迹”,分析它们对后世现代性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并把它们与中国古代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比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扬分析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有关“文化工业”的理论在学界所引起的不同反响,并以《唐山大地震》为例,认为目前判定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是明日黄花,为时尚早。

在讨论中,同济大学德语系教授吴建广谈到,鉴于中国主流文化有严重的西方色彩,建议用中国的人道理念取代西方的人本主义;他还认为在德意志精神传统中,对“人本主义”的批判源远流长: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聚斯金德的《香水》都是显例。这引来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董小英的质疑,后者认为当代中国的要务就是真正树立起类似于西方历史上的科学精神,中国人的科学意识还需加强,才能辨明是非,以寻求真理,获得创新成果。在“读本与选本圆桌座谈”中,与会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编选“当代国外文论大家读本”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就“读本”与“选本”的定位、结构、体例、编选与翻译团队的学术眼光与基本素质等细节提出了建议。(汪洪章 周启超)

第2篇:第二语言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国内语文教育

华文教育实际包括两部分,海外华文教育和国内华文教育。“海外华文教育属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是华侨华人所在国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的华文教育则属于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1]本文论述的主要是海外华文教育。它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是一种国际性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是传承族裔语言文化的民族教育。它以汉语文化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包括侨民、外籍华人、华裔和少数非中国血统外国人。以教会学生掌握汉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培养华裔青少年的民族素质,增强对中国的感情和促进华人所在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往来为任务。[2]通过比较分析,能使海外华文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海外华文教育的认识,这对于提高海外华文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比较

海外华文教育是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语言能力,培养族裔后代的民族母语和文化的基本行为能力,以适应所在国家和华人社会的多元文化生活环境。国内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人的交际能力的工具性学科。[3]它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因此,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母语文化的能力,都具有传承民族语言和文化,培养民族素质的教育意义。但是,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华人族裔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要求的所在国公民,也就是它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要培养学生所在国家的公民意识。这就要求海外华文教育必须认同所在国的教育目标,认同所在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认同所在国家的价值观。在这方面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比国内语文教育更丰富的内容。

教学对象比较

国内语文教育以在大陆地区居住和生活的公民为主要教学对象,即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教学对象范围主要在国内,对象相对固定。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海外华人、华侨(包括少数非华裔外国人),这一教育对象使海外华文教育既区别于国内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又区别于国内对汉语方言区的人们进行的汉语普通话教学。[4]在华裔学生中又有当地出生的华裔和新移民之分别,其中新移民又有来自中国国内各地和其他国家的人之分。因此,海外华文教育是跨国界的,是国际间的教育,它为一切愿意学习汉语的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外国人士提供学习汉语语言及文化的机会。可以看出,海外华文教育的其教学对象范围广泛。

教育环境比较

教育环境分为校内教育环境和校外教育环境。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不论是校内教育环境还是校外教育环境都以中文为第一语言,具备多种能直接运用所学语言的载体。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中所包含或表达的语文内容能较好地将知识化、社会化和生活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并且主体易于理解和感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以及平时的交往中有着丰富的展开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和可能。

海外华文教育以中文为第二语言,学校授课和平时交流时主要为所在国的语言。校内辅助学习中文的场所和校园教育环境中将所学知道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也较少。虽然可能有些华裔学生在与其家庭成员交流时会运用中文,但社会教育环境的以所在国的语言为主。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将所学语言运用于实际的机会。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教育环境相对于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来说存在较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对象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国内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方式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式。

海外华文教育是第二语言教学,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这决定了海外华文教育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上具有开放性。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校内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之分。这些课程一方面是有学校为主安排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活动”体现为“教、学、做合一”。另一方面是参与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其学习水平,使其体会到“生活即是教学,教学也是生活”。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实际运用,有较具体明确的实践课程,而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中虽然也重视实践,但更多的是将其潜移默化地安排在平时的课堂中,没有明确的语文实践课程。

教学评估比较

教学评估一般以教学目标为评估标准。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评估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估长期以来,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估,还是对教师的评估,都仅局限于学生的笔试成绩上,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评判教师的教学成绩同样是以授课学科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甚至成了惟一标准。

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评估对学生而言,是看其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对学校而言,是看其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合理,是否符合所在国教育政策;对社会而言,是看教育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看学生的成绩和要学校的表现,更要看学生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言语行为和文化行为。海外华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母语能力和民族精神气质,因而学生的社会语言文化行为水平才是真正的教育成绩,这也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一大特点。

总之,海外华文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在开展海外华文教育时应该因材施教。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状况进行教育。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侨、华人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士施以中华语言文化的教育。因此,海外华文教育是国际化教育,应具有国际化视野。由于海外华文教育及其教学环境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并且,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大都成为所在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所当然的要受到所在国经济的资助,这也是华教的努力方向。[6]所以应该争取多方支持,确保海外华文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顾圣皓,金宁.华文教育教学法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牡,2000:13.

[2] 黄碧芬,陈嘉庚.“诚毅”与华文教育的“育人”:华文教育研究与探索.[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28.

[3] 彭俊.浅谈华文教学的改革:1994年华文教学论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