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来的高科技产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羊城晚报《品牌》专栏主编
嘉 宾:刘积仁 东软集团公司董事长
这几期茶座我们一直在探讨高科技产品的营销话题。我们看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成熟,不论当年的彩电、冰箱,还是现在的手机、电脑,曾经高高在上、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的高科技产品,都在大规模的产业化过程中面临技术同质化的问题。作为一个企业如何在同质化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就成为高科技企业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本期请进茶座的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对此有自己的独到理解,他的解决之道是:从单纯产品的供应者提升为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这一变化不但意味着企业营销方式的变革,更要求企业经营态度的转变,正如刘积仁所言,以前对许多高科技企业来说,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是一种愿望,但现在变成了一种要求。 任何产品都会面临同质化
阿波:我最近听到你讲到“软件是制造业”感到很新鲜,因为以前大家理解的制造业主要是家电、服装、电脑这些有形的产品。为什么你会这样讲呢?
刘积仁:你想过没有,我们每天用的彩电、电脑、手机、数码相机里,都有软件,这些软件一年365天在运行,作为消费者就越来越要求它和普通产品一样,要有高可靠性和可维护。同时,作为大众消费品,就必然面临技术同质化,面临价格竞争。现在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像手机,刚出来时上万元一台,现在新机型出来没几天就跌几百块。因此,软件企业也要考虑怎样使软件做得更快、更好、更便宜。
阿波:但在大家的印象中,软件的生产依赖于工程师的高度智慧,如何能像生产彩电的流水线那样工作呢?另外,软件的价格好像也很难以成本来核算。
刘积仁:其实现在软件的生产就像普通制造业的流水线生产。经过近60多年的计算机发展,软件业已经将许多繁杂的工作交给了编译器、调试器和性能分析工具,已经从过去作坊式的软件开发,发展到今天的CMM生产线式的软件生产。
还有你说的软件的定价问题,现在也很简单。比如这台手机的价格是确定的,那么它里面软件的价格应该占多少就很明确了,这是反着推算的。因此,软件作为商品,在满足市场需求、价格、上市时间、服务等方面,越来越与其他有形产品没有太大的差别。 怎样卖方案
阿波:既然作为制造业,产品就一定会面临技术同质化、利润不断下降的现实,那你觉得企业应如何应对这一难题呢?
刘积仁:企业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定位,如何构造你对用户的价值。当你定位于一个产品的公司,你肯定会面临价格的竞争,但当你定位于一个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你就有可能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自己也获取更多的利润。
阿波:什么叫解决方案呢?刘积仁:解决方案的出发点是用户的需求,而且往往是核心业务的需求,为了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我们不但要把许多硬件和软件组织起来,还要把用户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方法融进去,提供一种可不断更新的系统方案。解决方案可以随着客户核心业务的改变而改进,是一种永续经营的思维。
阿波:做解决方案的公司和做产品的公司相比,要具备哪些不同的能力呢?
刘积仁:首先要有顾问咨询的能力,一个电信公司要做解决方案,你首先要告诉它应该怎么做,需要业务做哪些调整;其次是技术水平和实施能力,每个解决方案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去实施,怎样做成本最低又能满足客户需求。还就有就是服务的水平。这样,从咨询、开发、实施、培训到维护,解决方案本身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
因此,一谈到解决方案就要研究社会发展趋势。你只有懂得这个社会将来会如何发展,这个产业将来会如何发展,你才能给人家提出一套解决方案。比如你要做物流业的解决方案,你就一定要了解世界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和方向。怎样了解呢,通过企业到国际上做项目就可以办到。 中国企业国际化要学什么
阿波:现在许多中国企业都在谈国际化战略,依你所讲,中国软件企业要做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就一定要国际化。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对于来源国效应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我国产品类别调节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是将产品类别分为高科技与低科技,研究其对来源国效应的调节作用。通过文卷调查法与实验法,运用spss19.0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来源国效应及产品类别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的产品类别会调节来源国效应,高科技产品会强化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作用,低科技产品会弱化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来源国效应;产品类别;产品感知质量
中图分类号:T06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10
收稿日期:2015-03-17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逐渐趋于一体化,国际间的贸易合作的越来越密切,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的国际品牌竞争也越来越大,加剧了我国产品间的竞争。对于大量进入国内的产品,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往往要借助外部信息,来降低自己的购买风险,作为产品的外部特征之一的来源国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感知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从四个部分论述,①文献综述,讨论并回顾现有文献;②假设的提出与实验研究设计,推导出相关的研究假设及各种变量的选择与实验设计;③数据的处理与相关结果;④结论意义,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1 文献综述
1.1 来源国
来源国是指产品的制造国,由于跨国贸易的普及与生产制造的全球化,来源国被进一步分解为设计地、制造地、组装地以及品牌来源地等。1962年,Dicheter提出“世界顾客”的视角,认为一个产品的来源国应该作为差异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制造商,在该观点提出后不久,Schooler首先发现来源国效应的存在,认为产品的来源国效应是产品的来源国信息对消费者的产品评价、态度以及购买意愿的影响,并指出来源国特征作为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
1.2 来源国效应
来源国效应是指进口产品进入新的市场所遇到的、以消费者偏见形式存在的无形障碍。相对于优势来源国来说,消费者对来自于劣势来源国的品牌或产品的感知质量的评价更低。来源国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来源国经济发展程度;②产品熟悉度;③涉入程度;④文化差异;个人因素;产品类别及产品属性。
1.3 关于产品类别的研究
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进行评价时,会根据不同线索选择性地搜索信息,他们把来源国信息、品牌名称、价格等归类于外部特征,而产品功能、质量、特性等属于产品的内部特征。根据产品的工艺复杂程度,分为复杂产品和简单产品,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产品,消费者更加倾向利用来源国的外部特征,因此来源国的效应比较强;以产品科技含量对产品进行分类,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来源国效应的影响比较强。以消费者为调查样本,对产品偏好进行研究,对于那些不同风险程度的产品,消费者比较信赖那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而产品类别对于来源国效应的影响作用不大。
2 研究框架与实验设计
2.1 研究框架
提出如下假设:
H1:相对于劣势来源国,优势来源国会产生较高的产品感知质量。
H2:科技含量不同的产品类别会调节不同的来源国与产品感知质量的关系。
来源国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说明弹性模型是可以进行推广的理论模型,本文的研究设计(见图1)。
2.2 实验设计
2.2.1 自变量:来源国样本选择
来源国变量的选取需要满足的要求是被选择的国家在产品评价上有明显的差异。选择的来源国样本是中国和美国。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其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积极正面的来源国形象,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虽然经济排名已经位列第二,但是中国的产品大多数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附加值低。此外,美国一直是产业链中研发设计的代表,中国是产业链中组装制造的代表,研究两者、找出消费者对两国不同产品的感知质量的差异,更好的为我国在不同产品的营销上提供建议。
2.2.2 因变量:产品感知质量
产品感知质量是指购买者通过对价格、质量和价值的感知而对产品做出的主观的判断,是关于一个产品优越性或卓越性的判断。可以分为客观品质判断和主观品质判断。客观品质从技术角度描述产品是否品质良好;主观品质则是指消费者主观感知到的质量水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来源于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外部特征通常作为判断产品感知质量的重要因素。关于产品感知质量的量表采用被大多数人采纳的Dodds等测量价格、品牌和商店形象对产品感知质量影响时采用的量表,从几方面进行测量,分别为:可靠性、工艺、质量、可信度和耐用。
2.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来源国:美国、中国;产品类别:高科技产品、低科技产品。为了更好的控制实验,需要把不相关的变量进行控制。实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该问卷的第一部分运用图片、产品技术指标和产品来源国信息对产品的特征进行描述,为了剔除品牌的影响,产品使用虚拟品牌进行试验。第二部分是产品感知质量的七分量表,需要被调查者阅读了第一部分产品的特征进行选择。
2.2.4 样本与数据收集
研究选取的调查样本是湖北工程学院的学生。因为大学生对于电脑与运动鞋是比较熟悉的而且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共发放215份调查问卷,其中网上发放175份,回收了84份有效问卷,图书馆一共发放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调查对象中,男性为47%,女性为53%。
2.2.5 数据结果与分析
将收集的120份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研究的调查样本是湖北工程学院的学生,年龄的均值为21岁,通过对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M男=4.18>M女=4.04,t=0.895,P=0.372,各组性别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来源国与产品类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M美国=4.29>M中国3.92,t=2.495,P=0.014<0.05,M高科技=4.34>M低科技3.88,t=3.179,P=0.002<0.05,二者有显著性差异。通过一般线性模型中的单变量分析,得出主体间效应检验(见表1)。
表1显示,来源国的主效应仍旧显著(F(1,116)=6.907,P=0.01<0.05),表明来源国会显著影响产品感知质量,支持假设H1。
来源国与产品类别对产品感知质量的交互作用显著(F(1,116)=4.028,P=0.047<0.05),即在高科技产品类别下,来源国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更大;在低科技含量的产品类别下,来源国对产品感知质量间的影响比较小(见表2)。
4 结论
不同的产品类别会调节来源国效应,在高科技产品下,来源国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更大,而在低科技产品下,来源国对产品质量感知的影响比较小。
4.1 建议
通过运用高科技与低科技的分类方式,研究产品的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影响的调节作用,丰富了来源国方面的研究。
在国际上,我国的产品营销方式是价格取胜,可是低价也给我国产品后期的研发与设计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导致我国产品的质量一直不够优质。在产品层面上有以下建议:对于像电脑这样的高科技产品,研发人员应该更注重产品的创新和特色,对于产品质量与性能要严格把关;更多的针对顾客的相关需求和产品的相关服务,改善我国弱势来源国形象。而对于像运动鞋这样的低科技产品,可以将这些低科技产品设计得更加个性化,兼具中国特色,吸引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树立我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在国家层面,国家应该更加积极提升国家产品形象,推动国际品牌的创建,大力鼓励出口贸易,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还应给予切实的技术和科研资金支持。
4.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的研究不足,此类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行改进。
(1)在调查样本的选取上,让研究范围更大,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如果有可能将调查对象扩大到国外朋友,研究其对我国产品的感知质量,可以更好的发现我国产品存在的问题。
(2)在来源国的选取上可以选择其他国家,研究不同国家与中国的对比在来源国效应上的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从多方面验证和改进实验结论,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更好的发现我国在产品营销上需要改进的方面。
(3)研究选取的高低科技产品的组合,在以后的研究中选用新的科技含量的产品组合,可能会使研究结果更加的丰富也使研究更加能适应当今科技变化的速度。
参考文献
1 Robert D.Schooler.Product Bias in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5(4)
2 Johansson, J.K., Douglas, S.P., Nonaka, I..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untry of Origin on Product Evaluation: A New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5, 38
在本次世博会上,三星电子在绿色宣传周(5月10日-23日)期间展出了7个门类的16款不同型号的体现未来科技的概念级绿色环保产品,其中包括采用LED背光源100%不含水银的电视机。高效节能的白色家电,以及全部由环保材料制成的IT数码产品。在这些产品中你能看到可随时用太阳光充电的手机以及用玉米材料制造的手机等充满想象力的产品。三里电子华东大区总经理全龙声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表示:“三星把展示称为GR@S,简言之就是三星为消费者呈现的一次和未来绿色生活的约会。更重要的是,三星电子会更加努力把这些产品在不远的将来带进用户的生活,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在绿色环保的新消费理念下,电子企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面向未来,电子企业需要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更加强大的创新能力。而说服消费者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理念变成现实,变成具体的产品,让消费者感觉到绿色环保就在眼前。三星电子之所以推出一系列的绿色产品,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
例如“玉米手机”,其本身不含有难降解的聚氯乙烯,也不含有其他有害物质,因此更加环保。其原料使用了农产品,还可以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而使用太阳能手机,用户只要把手机背朝天,对着阳光就能进行“充电”。每“充电”10分钟,即可连续通话5-10分钟。而且这种手机的SIM卡也与众不同,它是纸质的,也十分环保。目前“太阳能手机”已不再停留在概念上,其技术上已完全成熟,开始走出实验室迈向市场。不仅仅是这两款产品,三星还展出了冰洗和空调等产品,这些产品都具有突出的环保效果。
虚拟市场营销
2000年伊始,信息社会的到来将改变传统市场营销的运作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不仅会取代旧有的贸易方式,而且将市场营销竞争从一个物理的空间转化到一个虚拟的空间。
21世纪市场营销因素的组合是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组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与市场营销资源融合在一起,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催化与影响下,生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营销虚拟化:消费者身份虚拟,消费行为网络化;广告、调查、分销和购物结算都通过互联网而转变为数字化行为。
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市场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资源重新整合。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广告和人员推广等市场营销要素的组合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或具体的市场,而是全球性的一个统一而又抽象的市场。不受时空限制的24小时网上营销,可以将产品或服务通过互联网最直接、最快速地传递给处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客户;商品或服务的推广不再是面对面地与客户直接产生交易,而是借助电脑与互联网在网上与客户直接见面;客户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商品或服务,而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手段主动与企业建立互动式商业关系。
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的购物空间确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标志着21世纪虚拟营销时代的到来。虽然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尚在起步阶段,应用的行业和推广的产品较为有限,相配套的支付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也还不完善,但如同中国加入WTO一样,加入互联网营销是中国本世纪追赶或与世界潮流保持同步的一条捷径。如果说20世纪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上的差距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话,新世纪中国在互联网方面的差距则相对较小。可以说,互联网为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个性化的市场营销
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市场发展总的趋势。国际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想象未来的市场》一文中指出,未来“市场经营者将把注意力集中于大的群体转移到寻找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在这些目标所在处,有财富存在”。由于消费者需求的特殊性增加,不同消费者在消费结构、时空、品质诸多方面的差异自然会衍生出“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市场”,这些市场规模会缩小,但其购买力并不会相对减弱。目标市场特殊性的强化预示着消费者行为的复杂化和消费者的成熟。
21世纪的消费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日益个性化的价值观念,虽然他们总体上倾向于和大众保持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消费,但他们期望在送货、付款、功能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供货方能满足其特别的需求。这是导致市场营销个性化的基础。
21世纪市场营销策略走细分化的发展趋势,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将消费群体相近的需求等同看待。根据单个消费者的特殊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是新世纪营销个性化的集中体现。能够满足千差万别个性化需求的营销可能取决于21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因为互联网技术使信息社会供求关系变为动态的互动关系,消费者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将自己的特殊的需求利用互联网迅速地反馈给供给方,而生产方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了解和跟踪消费者的市场反馈。供需双方利用现代媒体相互沟通使得工业时代难以预测和捉摸的市场将变得逐渐清晰和有章可循,传统的市场调查在未来将渐渐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个性化的营销是以产品最终满足单个消费者需求为归依的。企业能否根据具体消费者而不是群体消费者设计非常个人化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衡量其竞争实力的一项准则。20世纪末,中国海尔集团提出了“您来设计我来实现”的新口号,由消费者向海尔提出自己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模式,包括性能、款式、色彩、大小等。海尔集团实施家电个性化生产的战略举措,其产品的人文概念和更具实用的价值与传统工业社会的产品价值已经不能同日而语,这不仅是因为衡量产品价值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需求。
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已经不是消费量的满足而是质的差异的获得。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同时具备个性化的营销能力,一种能够将互联网、信息和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机器、生产规模和成本让位于情报、网络和知识。
精简、反应快速的营销组织
21世纪信息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化和自动化。由互联网产生而带来的速度、效率和不确定性,使得工业社会建立的营销组织必须变革才能适应新的市场营销环境。
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彼得?杜鲁克说:“世界的经济与技术正面临一个不连续的年代,在技术和经济政策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理论上,在统领和管理的知识上,将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年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组织设计的思路,适应网络时代变化的营销组织要求反应迅速、沟通畅通、加强企业内外的协调和互动。传统的产品部门、分销部门、广告部门、公关部门和推销部门等都会被逐一淘汰、未来企业营销构架特征是不设中层管理机构,层级减少,20世纪层级组织体系将由网状组织体系取代。
因为信息化社会的市场竞争强调的就是速度,产品更新换代快、消费者行为变化快、竞争对手反应敏捷、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等因素,都制约着市场营销组织建立的模式。因此,精简、富有弹性和互动,极具效率并且高度自动化、网络化,将是营销组织在信息化社会设置的基本原则。
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
21世纪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哲学将逐步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创造更新、更好的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中心将从以往注重业务的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管理;营销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工业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产品和价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制约着竞争的优势;进入21世纪之后,科技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竞争的焦点变为对客户的争夺。因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信息的爆炸,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购买行为,顾客由以往购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积极的信息搜寻者,现代高科技赋予消费者前所未有的权利,他们决定着信息价值的取舍;另外,消费者行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以及顾客身份的国际化,也促使企业必须随时随地将市场营销管理的重点转移至客户的开发和维系上来,可以说,没有同顾客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就没有企业的存在。
市场营销人员成为咨询顾问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管理人员存在的价值不再是推销产品和服务,而是充当信息咨询顾问。因为营销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电脑网络系统,营销人员的作用是要借助互联网等各种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劝诱顾客或向顾客推销产品。
由于营销人员角色转换成为辅助消费者采取购买行为的顾问,他们不但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千变万化的需求,充满真知灼见,全面掌握和了解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对技术创新而带来的营销观念、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的不断变化;还要将自己培养为洞悉消费者行为、精通业务分析的专家。他必须能够让产品与知识融合一体,一同出售给消费者,成为知识产品的创造者。
产品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21世纪与工业时代相比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领域,数字化的经济模式使得产品生产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容易。由此而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的高度发展,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同质性很强的商品;另外,先进的技术又会加速产品的发明创造,使得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
产品多样化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以电脑、电视机和国内近年一些VCD品牌的大起大落来看,20世纪末的电子产品已经预示出未来这一发展趋势。工业时代早期的产品寿命周期少则数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2000年的今天,以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寿命周期已经缩短到了半年为一个周期,而有些软件产品寿命周期仅有几个月已经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围绕速度展开的市场竞争又进一步催促着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希望尽快获得商品或服务;企业急于较竞争对手更早推出新产品;现代媒体瞬间可以将广告信息传遍全世界;发达的分销快运体系将商品准确快捷地送到目标对象手中。速度在市场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加速转动着产品寿命周期。与传统工业社会产品升级换代相比,今天,汽车制造商仅用过去一半的时间就可推出一种新款汽车,未来,这一周期还有可能缩短。
市场营销国际化
工业社会的市场壁垒随着互联网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被逐渐打破,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将全球融合为一个巨大的没有时空差异的统一市场。社会的发展客观地把现代企业营销置于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之中。
21世纪前夜,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历史性突破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市场带入到了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之中。可以预计,未来10~15年内,随着自由贸易区域的扩大和各国政策法规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全球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所有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于本国,更严峻的是要接受外国强大竞争者的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市场营销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对电信、金融、保险和农业一些行业的开放与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融入了国际市场营销的潮流中,与发达国家要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展开竞争,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体制和策略等都必须站在国际市场营销的起点重新调整、审视和制定。我们不仅要全方位地应对西方发达国家诸多方面的挑战,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发展动态,培养与建立全球化的营销思维方式以及战略实施组织体系。
全球性的战略联盟进一步加速了市场营销的国际化,特别是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和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性联合,缩短了国际市场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尽管目前全球联盟仍未形成大规模发展的趋势,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各种联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西方航空制造业、汽车业联盟之后,市场营销战略的全球一体化大大增强了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品牌趋向全球一致
与市场营销国际化相对应的必然是品牌的全球化。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网络化的宏观环境影响,市场营销围绕品牌而组合的策略是21世纪营销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点。
造成品牌全球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根植于市场的开放和消费者购买模式的标准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之间的合并。与工业社会不同,越来越多的品牌可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流通,消费者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买到他所熟悉的时装、快餐、旅游或银行服务等。特别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既降低了品牌全球化的运作成本,使无数过去在传统工业社会难以跨出国界的品牌,可以一夜之间进入国际市场,面向全球的消费者;同时,也使过去无法在本国买得到的世界知名品牌,坐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地享受到。
未来品牌全球趋于一致之后,将刺激为争夺领导品牌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竞争,同时,亦可能对品牌还未形成全球化的国家或企业构成强有力的冲击。世界著名市场战略家杰克?特罗特在分析未来市场品牌的意义时指出:“有两类竞争者是成功的。一类是强有力的品牌、大的品牌。这类公司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谋求利益。另一类是专门化的或定位很好的品牌。这是一些小的竞争者。”中国加入WTO之后,首先要在国内市场迎接来自国际品牌日趋激烈的竞争挑战;其次,还要考虑如何将民族品牌努力打入已经被知名国际品牌占领的世界市场。我们要么努力成为“强有力的品牌、大的品牌”,要么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走专业化品牌的道路。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入关之后,顺应品牌全球化潮流首先要作出的两个选择。切记特罗特先生的特别告诫:“将会有麻烦的品牌是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品牌。”
数字化分销渠道
21世纪人类迅速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商业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网络化将市场营销中的分销移植到了互联网,实现真正的虚拟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工业时代传统的、物化的分销体制,企业必须为适应BTOB或BTOC的业务开展在网上建立全新的分销模式。
数字化分销渠道缩短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在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消费者或用户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屏幕前直接操作鼠标就可完成购买行为。在网上购物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方便快捷,而且还省钱省力。互联网对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最具革命性的影响就在于此。虽然全球电子商务的推广与发展还未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分销体制,但数字化分销的电子商务带来的是21世纪全球性的商业革命。
无论是BTOB还是BTOC,全球电子商务正以百倍的发展速度推动着网上交易的扩张和渗透。据统计,1992年全球网上购物总值达50亿美元,而到1998年已增长30倍,总额达1500亿美元。如何利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如何将数字化的分销渠道和传统的分销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在网上和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是现代企业在21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面对和要思考的问题。
多元新型媒体
21世纪媒体的变化最引人注目,因为它们在影响市场或营销组合策略的同时,也透过形形的大众娱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除了电子媒体外,多元新型的媒体出现不同于工业时代不分群体无差异的大众媒体,而是演变为依据不同市场、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场景的“小众媒体”,根据受众阅读习性、欣赏倾向和接受的程度,最大限度地为受众度身定做媒体。这样既可以满足特定消费群体个性化的媒体需求。同时,提高媒体的效率。例如,医院专供病人阅读的杂志;学校食堂专对学生播放的电视广告;超级市场手推车上悬挂的广告和电视台针对不同观众的不同广告等,都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细化。如果让媒体受众将接受广告视为一项乐于欣赏和阅读视听的事情,21世纪的媒体公司和广告公司可就大有作为了。
网络媒体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更加多元化,尤其是个性化营销时代的加速来临,网络媒体一对一的方式不知会催化出多少意想不到的网络广告模式,当然它也会迅速淘汰掉无数效果甚微的媒体。
21世纪媒体究竟把广告带向何方,谁都不得而知,惟有一点可预知的就是,媒体选择会更人性、更科学。
高科技市场营销
20世纪末人类开始进入高科技时代。电脑、互联网、激光、生物工程、卫星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改变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还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和原则。全球知名企业咨询专家科克?泰森在他所著的《21世纪企业制胜法则》中指出:“在20世纪时,科技不断发展,改变更是屡见不鲜,21世纪的改变步调,将呈现前所未有的迅速,20世纪末的后20年,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进步,远胜于过去200年的发展。21世纪末的发展,又相当于今日的10倍。”
可见,未来高科技营销管理将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重点。在产品策略的组合方面,高科技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高科技产品在市场总体份额中逐渐超过传统产品的市场比重,出现供应引发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供给的现状,源于新产品的问世皆是基于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于传统营销理论强调的由调查研究市场需求之后而确定供给的模式。
产品日益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速了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同时,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速度快以及科技发明层出不穷等原因,加之消费者对高科技产品认识不足和缺乏消费经验,促成高科技市场营销环境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营销人员无法按照常规预测、把握该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特性和相关数据。这就是为什么近年高科技行业利润高、风险也高的原由。
显而易见,高科技营销除了注重持续创新,建立专业分工协作体系抵御其风险性经营之外,围绕高科技产品创建相应的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服务体系不止是解决客户对高科技产品缺乏了解和购买的后顾之忧,更为必要的是,21世纪的高科技产品竞争最终归结为服务的较量。
社会市场营销
尽管20世纪80年代西方市场营销学家就纷纷提出社会市场营销概念,事实上,除了在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重视外,在全球并没有推广开来。因为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讲,生存要比环保来得更为现实。
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9
[摘要] 现代医疗器械是结合生物医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化学检测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核磁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精密仪器技术等多学科高科技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计算机化及数字化,是跨领域、多学科的现代高新技术。专业医疗器械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是医学器械与国际接轨、快速更新及医学诊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人才出现大量流失及短缺现象,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阐述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原因,提出改善医疗器械短缺的建议,现报道如下。
[
关键词 ] 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74-02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的软件。医疗器械行业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多学科交叉、充满挑战与竞争的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1]。专业医疗器械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是医学器械与国际接轨、快速更新及医学诊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除卫生医疗部门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外,还包括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而目前我国出现医疗器械专业人才流失及短缺的现状。
1 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现状
1.1 医疗器械从业研发人才的短缺
随着我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对于人才及技术的引进,各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也已初步形成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业生产、科研开发较系统的体系,是我国高科技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2]。但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医疗器械行业出现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的流失及短缺现状。以浙江省为例,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3年底,浙江省医疗器械行业从业人员由4.79万人下滑至2.36万人[3],同期相比,从事医疗器械行业人员比例由2010年的0.37%下滑至2014年初的0.22%,呈现持续下滑趋势[4],但据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中,生物医疗、医疗器械等行业年均需求中职人才1800人,这与2012—2013年底医疗器械从事人员逐渐下滑趋势呈负相关,不能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因此,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类别在紧缺人才排行榜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而追究其原因如下。
造成医疗器械从业研发人才的短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对于专业医疗器械人员的培养欠完善,无法满足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需求;②现代医疗设备(或器械)是结合生物医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化学检测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核磁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精密仪器技术等多学科高科技产品,要求复合型高端科技人才,而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出现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的短缺;③从事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具有实践能力及专业理论知识,我国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的高端人才,近年来流失较严重,未与国际接轨[6-7]。
1.2 医院操作及维护医疗器械人才的短缺
随着医学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高新医疗仪器完成对患者的疾病的诊疗,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及物质基础是有效、安全的医疗设备。但目前我国医院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出现流失及短缺的现象,以浙江省为例,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共有200多个医院,其中三甲医院达20%左右,2010—2013年底,从事医疗检查医技人员由4356人下降至3124人,同期相比,下降比率达0.14%,并呈现持续下滑趋势[5]。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需应用高新的医疗仪器来完成对疾病的诊疗,医院对具有专业技能及知识且可操作、保养和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因此,呈持续下滑趋势的医疗检查医技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以及未来的人才需求,医院操作及维护医疗器械人才的短缺已日趋明显,同时医院还缺少对于医疗器械进行定期质量管理、保养维修的专业部门,追究其原因如下。
造成医院操作及维护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虽然近年来我国医疗市场及医疗器械迅速发展,但与国外相比,总体水平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无法满足医疗诊疗的需求,需从国外进口更佳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而进口医疗设备中多为英文标识,由计算机操控,我国欠缺熟练操作及正确使用进口医疗设备的人才;②我国大多数医院中缺少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保养维护的专门部门;③医疗设备具有一定的辐射性,长期从事医疗器械诊疗工作对于医技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现医院操作医疗设备人才的短缺[8-9]。
2 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状的改善建议
2.1 增加教育投入
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根本解决方式是努力培养医疗器械的储备人员,增强对医疗器械专业人员的教育投资,包括以下两点:①对企事业机构的在职人员予以教育投资,侧重提高医疗器械人才的维修维护技能,进行在职人员选派至国外先进医疗器械研发基地进行交流学习,掌握其先进的研发技术[10-11];②对高校教育机构的投资,增加医疗器械培养人才的教育经费,扩大医疗器械院系,扩大招生,院系下增设多个相关专业,培养维护保养、质量控制、研发等复合型人才。
2.2 扩大人才引进力度
对人才的引进应进行各种渠道的引进,扩大医疗设备人才引进力度,就企业而言,可引进留学海外归国人才、国内研发技术人员、医疗器械专业外国专家。引进方式可通过精神及物质等两种形式,例如,对医疗器械行业贡献较大的人员颁发荣誉称号、解决子女及家属的落户问题、为其提供较佳的生活及工作环境,高薪待遇等,缓解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象;对于长期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经验丰富的离退休人才,多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带头人,可进行返聘制度[12]。
2.3 医疗器械从业人才兼职的充分利用
我国鼓励社会共有人才,人才内源性动力激发,人才兼职政策全面开发,可有效改善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现象。医疗器械从业人才在与本单位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可兼职受任其他企业的管理及技术职务,充分发挥人才效益,使人才的价值达到最大化[13]。
2.4 医院医疗设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医院医疗设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医疗设备人员的文化水平、知识层面、提高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及维护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管理设备意识,对医疗仪器的计量、保养维护、使用、购置等方面构建较为完善的制度;②加强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外语水平;③岗位技术加强培训:可与医疗仪器生产企业制定协议,要求其对操作仪器规范化培训后,后续培训医疗仪器操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保养、维护管理仪器、医疗器械的功能、流程、原理等相关内容[14]。
3 结语
现代医疗设备(或器械)是结合生物医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化学检测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核磁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精密仪器技术等多学科高科技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计算机化及数字化,是跨领域、多学科的现代高新技术。目前,我国出现医疗器械从业人才的短缺,除卫生医疗部门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外,还包括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主要源于高校对于专业医疗器械人员的培养欠完善、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的高端人才,近年来流失较严重等因素,因此应增加教育投入、扩大人才引进力度、医疗器械从业人才兼职的充分利用、医院医疗设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措施,缓解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状。
[
参考文献]
[1] 金浩宇,刘虔诚,胡亚荣,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与职业岗位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5):157-159.
[2] 张宜江,焦明阳.浅谈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预防性维护[J].中国医学装备,2012,9(11):207-209.
[3] 郭文姣,欧阳昭连,周平,等.医疗器械产业合作创新特点及研究现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21(9):288-289.
[4] 金石.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30(9):102-106.
[5] 杜炜杰.牵手人才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大计—记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人才战略与管理论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5):110-112.
[6] 沁现强.国外医疗器械监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3):212-214.
[7] 吴东平.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2):356-357.
[8] 郑洁.实习实训—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医疗器械维护与营销专业教学经验分享[J].中国医疗设备,2013,47(7):159-161.
[9] 常永亨.医疗器械安全与性能基本要求与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1,35(1):706-709.
[10] Uneke CJ, Ezeoha AE, Ndukwe CD,et al. Research priority setting for health policy and health systems strengthening in Nigeria: the policymakers and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 and involvement[J]. Pan Afr Med J,2013,12,16(10):714-716.
[11] 王兰明.中国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27(11):356-357.
[12] 梁晓婷.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3,47(7):159-161.
[13] 王兰明.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国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的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2,35(6):706-709.
关键词:电气行业 营销策略 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65-01
1 电气行业产品营销的特征分析
随着电气行业的飞速发展,输配电设备等高价值产品的采购公开透明化,营销战略从单纯的价格和性能比逐渐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电气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客户选择供应商的机会更多。客户的需求期望值增高,追求价值的最大化,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制作周密的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电气行业的销售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产品的销售是个系统、漫长的过程,要经过设备采购、签订合同、发货运输、安装验收、使用指导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过程,涉及到了企业不同的部门,并且各个部门都要细心,一旦某个环节出错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的后果。客户只看产品质量,如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将是徒劳无功
(2)俗话说“先做朋友,再做生意”。产品的交易,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在交易的过程中不免出现灰色收入,但不是决定生意成败的关键。如果质量和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一般会购买自己朋友的产品。所以,销售要做到诚信,生意伙伴先从朋友做起,这也是一种营销手段。
(3)目前企业已经进入高端技术行列,价格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性因素。采购过程中,客户会考虑到三个因素,即采购的风险、采购的收益和采购的成本。对三者进行权衡,客户最担心的是采购风险,风险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是否可靠,交货是否按时,电气设备的周转费用是否经济合算,控制采购成本保障有利润可赚。
(4)企业和客户之间要建立起长期合作并且稳定的关系,所以,企业要做好产品销售后的回访和售后服务工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就会打败同行其他企业的竞争,使竞争对手无法摄入,从而保证了企业的销售率。同时客户也为自己有不断的后续产品作保障。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共享信息资源,互帮互敬,共同解决销售上的难题,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共赢。
(5)企业做广告宣传很重要,目前有些企业电气公司在广告支出费用中舍不得支出,因此无法提高在同行企业中的知名度。广告宣传很重要,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计划是展示产品的重要依据。客户在选择企业产品时会花大量的时间先去了解行业内的同类产品,经过反复的分析论证才做最后选择。所以,形象很重要,企业一定要注重广告宣传,把营销计划书做好。提高本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提高销售效率。
2 电气公司产品的营销策略
电气公司产品的营销策略采取层层梯进的销售策略,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经贸合作和合作生产等方式开发出致力于适合我国国情的新一代高科技产品。
(1)电气公司采用产品组合的竞争力形式来获取高额利润,主要生产电力系统重大输配电装备、电力电子产品及智能电器等高科技产品。就拿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来说,设备竞争激烈,设备市场竞争者少,能够生产出以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品的设计方案。与其他公司相比,具备了研发自动控制、大功率电子电力产品的技术,同时具备了产品相结合的生产能力,在市场上站稳了脚步。为用户提供从生产向设备制造、系统控制、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电气公司产品的营销策略之一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创新组合的方式来取得客户的倾向,进而提高了销售利润。
(2)电气公司通过先进的技术处于同行业中先进地位。公司形成了自动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企业。电气公司要敢于投资,配置现代化生产与检测系统,达到具有成套电器装备的先进计算机数控设备,构成先进的试验与检测生产线。智能电器设备装备了贴片机、波峰焊机,具有数字单元的生产线;对高压变频调速器安装高压试验室,具有一流的生产手段,开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水平,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研发出的产品技术含量高,实现了产品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化。
(3)电气公司可通过塑造品牌形象来赢得客户的认可。品牌的建立对市场的销售很重要,通过产品质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提高品牌建设,挤进国家优秀高新技术企业,省重点装备工业企业,中国优秀民营企业行列。在客户中树立起“质量可靠、服务完善”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客户群。
3 电气行业战略营销的几点建议
(1)对企业的战略层面进行整合。具体包括对公司经营中的各个环节,各组织部门的关系,公司与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关系的整合等。在经营中,电气行业中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对公司的营销进行整合,突破传统的分段式的单纯的从销售部门创造市场价值的局限性,对公司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考虑,整合销售理念,把公司看成一个整体系统。从战略层面入手,制定企业营销总目标,有效地将社会目标、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正确处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公司的整个经营系统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2)对公司的营销管理进行整合。对公司的营销组合进行优化,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对再造企业的管理组织进行重组,使其信息化。改变传统的营销管理办法,采用先进的集成管理、计算机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等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科研、生产、成本控制、销售、服务、质量保证为一体的管理整合,保障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信息的要素的配置,保障整合营销的实施。
(3)对企业的营销过程、营销方式、营销行为进行整合,实现营销一体化。改变以往传统的部门销售,采取整体营销和集约式营销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实行内外一体化的营销行为。同时,加强对企业的商流、信息流及物流的整合,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的营销效果。
4 结语
随着我国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竞争加大。要想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开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水平。在加强产品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营销策略,加强对营销管理、营销方式、营销过程、营销行为及营销战略层面的整合,制作周密的营销策略,提高电气行业的销售量,获取最佳利润。
参考文献
[1] 王伟.关于电气企业整合营销策略分析与实践,2010.
高科技企业是指以开发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而生产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其特点:①产品的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使社会经济基础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一辆汽车的原材料成本只占总成本的40%,半导体芯片的原材料只占总成本的13%,高科技产品的高效益来源于其高附加值,其中知识、技术已成为极重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技术是为人所掌握和利用的,所以,高科技企业里掌握着高新技术和知识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主导的生产要素。②创新性。这是高科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高科技企业竞争的实力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有赖于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③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一方面,高科技企业面临着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其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垄断力和极强的扩张力,因而表现出高成长性。④高获利能力。高科技企业不像传统的行业。它物耗少、获利多,如一套财务软件一万元,物耗主要是一张几元钱的光盘而已。这样高的获利能力是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二、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特点
与高科技企业的特点相联系,一方面,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人力资源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不同的人力资源由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以及适应能力的不同,在价值的创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高科技企业是由具有高新技术知识的人员构成,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是企业价值增值的决定因素,能够创造出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因而他们应成为企业剩余所有权的拥有者之一。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由于各高科技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使得专用性和稀缺性很强的人力资源呈现出很大的流动性。
三、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的知识、技巧和技能,与人本身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人力资源会计就是把具有一定的知识、技巧和创造财富能力的人,作为可计量的资本要素来进行会计核算。高科技企业主要是由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组成,这些以知识、信息、科学技术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在一定意义上是比实物资本、货币资本更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如美国微软公司,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资产总额仅为143.87亿美元,而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估计达1485.9亿美元,二者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是人力资源所致。微软公司雄居世界软件业之首,其最根本的优势在于它拥有大量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中,科技进步因素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上升到60% ~ 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作用。高科技企业对生产要素的投入中,知识、技术、信息的投入比例越来越大,往往占到生产成本的90%。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对高科技企业的作用将超过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这说明了高科技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对象将从有形的生产要素转向无形的生产要素为主。
传统的会计模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主要围绕有形资产来设计和运行的,而目前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相对贫乏。在传统会计模式下高科技企业的会计核算会存在以下问题:
1.高科技企业以当今世界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中的人力资源作为其主导的生产要素,必然要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会计中,企业把人力资源的投资支出,包括培训支出、人事管理费用等当作当期费用支出入账。但是目前将人力资源投资计入当期费用,违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使得各期盈亏报告不实。而实际上这些人力资源的支出,其受益期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按照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应予资本化,应属于资本性支出。传统会计把人力资源支出费用化,虽然会计处理简单,通过降低企业当期的利润,达到少交所得税,但这样使损益表上列示的净利润不真实,并且资产负债表上也未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予以揭示,这样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高科技企业如此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没有体现出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性、高成长性的特点、使企业价值被大大低估。我们知道高科技企业是需要风险投资支持的,如企业价值被低估,则在引进风险资本的过程中将会导致高科技企业失去更多的股份,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投资者投入资金是基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而高科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上,如果不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适当反映,投资者就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2.传统会计模式下没有披露人力资源的构成情况,没有突出人力资源在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地位。高科技企业是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科技开发是其主要生产方式。因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科技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此,高科技人才在高科技企业里显得尤为重要。但工业经济时代的主要资产是有形资产,存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形式,故传统的会计模式主要围绕有形资产设计和运行。在会计披露中,以资产负债表为例,能给高科技企业带来增值的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反映,没有突出人力资源在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地位。
会计不仅起着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报告资产有效利用情况的作用,而且还向未来或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信息不仅反映企业过去的成就,而且面向未来,从而使未来或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据以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所以针对传统的会计模式下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问题,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将人力资源投资作资本化处理。这样符合配比原则,可以正确地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以后,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资产中包含了人力资产。假设当期企业资本(不含人力资本)等影响利润的其他因素未发生显著变化,可以用每单位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净利润增加额,即边际人力资产净利率来评价人力资源投资对净利润的贡献,利用该指标能更准确的衡量与评价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可以反映高科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引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类产品在各大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教育培训、家庭娱乐,还是办公设备等,都会应用到相关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我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技术还不成熟,系列产品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应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内技术人员积极探索,成就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
1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1.1普及性与深入发展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信息化和数字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下,人们越来越喜欢应用计算机类的科技产品来方便自身生活。根据相关调查人员的一项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全国有84%的家庭已经安装并使用计算机类的科技产品,94%的公司和企业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的操作和管理形式。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丰富了日常生活[1]。
1.2专门化与综合化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也丰富多彩。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都离不开高科技,简单到生活中的洗衣做饭,复杂到公司组织结构的管理等,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高科技。如今市场上各大技术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产品的专业性和后期的服务性,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这里的专业性含有两层的意思:一方面,企业要提高自身现有技术的质量,不断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还要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真正了解人们所需,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发相关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尽管如此,我们还要注意相关技术之间的联系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分开阐述研究,而要真正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断优化升级改造[2]。
1.3突破性与深入性
当今计算机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技术革新水平与企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企业要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从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到如今,我们可明显地感受到此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且这种进步程度也变得越来越快。我国正在倡导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努力提升综合软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需不断地突破一些技术瓶颈,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力度。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2.1朝着更深层次发展,信息智能化程度更高
虽然当前社会已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但是在其网络技术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防御问题上就存在很多漏洞,许多黑客利用网络存在的这个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侵害了许多人的隐私,严重时可能也会损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这个问题影响是非常之大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络服务并不完善,有许多客户对其进行了投诉,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对这一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3]。各大媒体之上看到过智能机器人的报道,在该报道中机器人几乎可以帮助人类做任何事情,当然考虑到种种因素,该项发明还不能投入市场,但这也充分证明了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4]。
2.2多领域广泛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
智能自行车是谷歌集团推出的一款新的产品,这款自行车安装了遥感系统,不仅可感应到“主人”的需求去自动识别地址,还可实现自动驾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通事故率,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便利。经过市场调查分析,该项技术产品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如果这项技术足够成熟,价格也在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款产品将会主宰几乎整个市场。这些产品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是否能够得以推广应用,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才会获得成功,人们也才会真正享受到技术社会带来的乐趣。
2.3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性能品质越来越高
当前技术革新速度快,相关产品的性能与品质也越来越高。以手机软件为例,几乎每个软件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新一次,而且更新后的软件比先前更加优越,使用起来也更加便利,获得人们更多的欢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相关企业与科研人员便可根据收集回来的客户反馈信息,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进而找到解决的办法,以便于给客户带来更高级的体验,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对社会而言是有利的,所以客户的认可才是企业最大的成功,遇到问题要积极解决,而不是置之不理。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企业一定要做好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否则企业经营也会有所影响。
3结语
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高科技产品已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在科研领域不断努力探究,就必定可以将社会创建得更美好,也会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当前,我国相关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改变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局面,我国科研人员也需密切关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5]。
参考文献
[1]马维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5):218.
[2]高俊,熊淑云.分布处理计算机系统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3):81-82.
[3]熊淑云,高俊.计算机技术在通讯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6):118.
[4]谢平.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5):125-126.
关键词:科技兴贸战略;方法论;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3-0008-05
一、对当前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深度透视
(一)科技兴贸战略的目标――兴贸还是强贸
科技兴贸和科技强贸的区别是前者强调量上的积累,后者强调质的优势。从最近几年的外贸产品结构上看,我国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正在大幅提高,制成品出口比例超过了初级产品出口比例,而进口的初级产品则逐年增高,高科技产品出口比例明显增高。
这是否说明我国正在依托科技走向外贸强国呢?这里我们讨论两个概念,一是“竞争优势”,一是“贸易条件”。竞争优势是一个古老却又崭新的概念,它因美国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系列丛书而出名。波特认为国家的财富不是靠继承,而是来自于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本国企业如果能够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并最终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这样的企业越多,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就越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精髓是动态地看待一国竞争力。传统的竞争力理论以“比较优势”为理论基础,强调国家之间资源、禀赋等条件的差异,这就将竞争优势静态化。“竞争优势”的高明之处在于否定了以禀赋差异作为贸易的基础,认为如何利用各国比较优势,动态整合各项要素,实现创新才是实现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因此国家、产业、企业的竞争力的基础不在于它是否现在生产出创新产品,而在于它是否具有持续不断生产创新产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兴贸的考核指标就不应当停留在是否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上。在全球化背景下,拥有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进入一国市场,利用一国的劳动力优势或资源优势进行加工,然后再出口。对于东道国来说,尽管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但是在技术产品价值链仍然处于底端,只能分享廉价劳动和一般劳动的低附加值。该国甚至不能分享技术贸易和投资中的技术外溢。这样,东道国在外贸上会出现“纸面富贵”,却不能实现真正的外贸竞争力的提高,从而不可能实现外贸增长的可持续。
第二概念是“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又称进出口比价或交换比价,它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状况是处于有利还是不利地位。贸易条件的改善或恶化通常以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该指数把一定时期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进行对比。总体来看中国的贸易条件呈现大幅恶化的趋势,由1995年的100降低到2001年的78。这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科技含量提升趋势并不能说明中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而相反的是伴随中国外贸规模的扩大和外贸条件的恶化,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在为“外贸顺差”付出惨重代价。这一点可以从国家商务部领导的访谈中看出:2005年国家商务部举办的论坛中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指出,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844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而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幅度达到20%以上。1993年-2000年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制成品贸易条件以及制成品分类产品贸易条件都呈恶化之势。特别是中国制成品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其中高技术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甚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新低技术产品。除低技术产品外,中国对发达国家其他3类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较之对发展中国家的恶化程度更深。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制成品分类产品贸易条件几乎全部恶化。很显然中国外贸技术含量提高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科技产品在出口比例中的增加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贸易条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处于高科技产品价值链的底端。
(二)科技兴贸战略的路径――是科技还是创新
科技兴贸战略给笔者的另外一个疑惑是,为什么强调科技兴贸而不是其他策略兴贸。确实,科技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200多年,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取决于3个因素:(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有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但是,如果我们在振兴外贸战略中只强调科技的作用,却多少有些管中窥豹,甚至本末倒置。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创新和科技之间的关系。按照国际流行的“创新”定义,“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因此,一个工商企业中的创新始终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如果创新以产品为中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技术上的奇迹’,而报酬却令人失望。所以,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而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别标准。发现或发明的成果与这些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别,而恰恰是后者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德鲁克所指出的:“作为一种经验规律,如果产生一种新思想花费一美元,则在对之进行研究以便把它转化为一种新发现或新发明,就必须花费十美元。在‘研究’上每用十美元,在‘发展’(‘开发’)上至少要花费一百美元。在‘发展’(‘开发’)上花费一百美元,则在市场上引进和建立一种新产品或一个新企业就需要花费一千或一万美元。而只有在市场上建立了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企业之后,才能说已有了一种‘创新’。”可见,创新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而创新又仰赖于合理的制度安排,制度通过促进人才、信息、科技等新3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促进贸易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由此可见,科技兴贸战略就应当替代为创新兴贸,是制度创新带动着人力资源、信息、科技的高效率配置从而带动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进而成为推动外贸提升等级的动力和引擎。
(三)当前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政策体系――“战略性”的还是战术性的
几年来我国围绕以下几方面实施了科技兴贸战略:
1.建立和完善科技兴贸部际联合工作机制
国家商务部和科技部等部委形成了以贸易为龙头、科技为动力、产业为主体、财税为保障的良好局面,为科技兴贸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各地也相继建立了地方科技兴贸联合工作机制,推动了全国科技兴贸工作的开展。
2.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
几年来,科技兴贸联合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相继出台了《科技兴贸行动规划》、《科技兴贸“十五”专项计划》、《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若干意见》,初步建立了科技兴贸政策体系框架。各部门、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相继在便捷
通关、便捷检验检疫、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3.培育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体,搭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几年来形成了以20个科技兴贸重点城市、25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龙头,以计算机、集成电路、手机、软件和中药等l 2类重点高新技术产品、l000家重点企业为骨干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体。先后创办了六大高科技会展,已初步成为高新技术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
对以上政策措施的评价,我们似乎需要回到一个比较原始的问题上,这就是以上政策措施是否能够称之为“战略”。战略一词最初是同“战役”、“战术”等相对而言的一个军事上的用语,其本意是指在军事斗争和对抗中,一方为实现战争目标而对总体战术的谋划和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扩大,战略一词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文化、经济、管理、投资、科技等方面。我国《辞海》对“战略”一词所下的定义则是:战略是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因此所谓科技兴贸战略就是谋划科技在发展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全局性的胜利或者双赢的策略,是试图解决外贸发展中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影响长远的基础性问题,是着眼未来的谋划。反观当前的科技兴贸政策体系,大量措施停留在促进科技产品出口的环节上,整个政策体系着眼于使科技产品出口享有超越一般产品出口的优惠和便利,就近促进科技产品的出口。这无疑会产生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提升是否能够说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二是产品出口环节的政策措施能否支撑创新的可持续性?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尚不能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量来衡量中国国家和企业的实际创新能力的提高,原因在前文已经论述。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科技兴贸战略对促进科技产品出口有一定帮助,但对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作用甚微,而后者正是从战略上实施科技兴贸的基础。进一步说,如果没有实施科技兴贸的产业基础,科技兴贸就不具有可持续性,最终就会成为沙滩上的大厦。可见当前的政策体系很难解决根本性的、深层次的、长远性的可持续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套政策体系可以称为良好的“战术措施”,但是离。“战略谋划”尚有很大距离。
二、从科技兴贸战略的构建方法论起:点状均衡和系统论
关于创新模式论,目前大致有两种:线性创新模式和非线性创新模式。线性模式最典型的代表观点反映在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Varmever Bush,1890-1974)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的报告中。该报告有两个基本观点:(1)基础研究或纯研究本身是不考虑实际后果的;(2)基础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意义,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受布什思想范式的影响,产生了由基础科学到技术创新,再转化为开发、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模式。”20世纪70年代前后,创新模型主要是线性模型。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创新模型是科技先导型的,即创新从基础科学研究作先导或以科技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直线式创新;第二代创新模型是市场拉动型创新,即从市场需求出发,用市场需求导致科研方向,求得科技突破并推向市场。市场拉动型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规模和方向决定着技术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方向,而是市场需求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从而导致着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方向。但这种模型仍然是线性模型,只是把创新的重点从科学技术移向市场,市场成为研究开发的思想源泉。70-80年代有关技术创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是科技先导模型还是市场需求拉动模型都过于简单化了,通常的情况都是科学、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耦合过程。实际的创新是在一个创新企业框架内部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是创新的非线性模式。这里,可以用演化经济学的方法来探讨创新的非线性模式。线性创新模式的一个重要逻辑是基于对演进的线性特征的认识理念,即认为创新总是会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演进,即使有波动也可以回归出一条线性的路径,这样才有可能为下一步创新设定合理的方案。但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演进并不是达尔文式的渐进、稳定的选择过程,而是一种非线形的点状均衡,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长期的静态停滞过程被短期的(地质学的时间概念)、快速的物种形成的一幕所打破。从经济学上讲一旦一个特殊的系统被建立起来,它就趋于自我维持。但是系统中的演化真实的过程很可能是从一个大的外在冲击开始,这种外在冲击引发了内在变化,这种变化是积累性的,而不是连续地、逐步地发生的。在关键的转折时刻,被选取的选择规则的基本特征很可能对未来产生约束。脱离了最初均衡状态有多种可发展的路径,而并非唯一可行的轨迹,而每一次转折点处的不同选择,都会成为下一次选择的路径依赖。于是,均衡就表现为各个不同的转折点处的不同选择的非线性的点状特征。从演化经济学的观点出发,非线性的创新模式对现实创新演化进程具有更强的拟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