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教育教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教学理论

第1篇: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一、转变观念,让暖暖爱意滋润学生心田

在当今语文教学高扬人文性的旗帜下,我们首要工作便是让孩子在语文课堂幸福成长,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为此,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根本变化,我们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走进学生中间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欣赏者,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如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时,作为教师应巧妙地把问题牵引出去:“你提的问题很有意思,我们课后可认真调查一番。”这样就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使的课堂教学不节外生枝。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就会想出一切办法去鼓励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确立这样的观念,并努力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情意浓浓,让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灵性尽情舒展。

二、精心设计,用浓浓真情打动学生的心灵

怎样才能让学生享受语文?只有“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才会有诗意的语文教学。教师应在深刻理解教材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真情实意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与学生一起感受蕴涵在课文里的作者的感情,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弹奏出优美的情感的乐章。

如:深圳赵志祥老师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中,他紧紧围绕“情”来组织教学:先引导学生围绕“这位父子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进行讨论,在讨论、争辩中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父爱,接着吟诵《游子吟》,欣赏《背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凡小事中蕴涵的母子情、父子情;接下了,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那就是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一段难忘的往事之后,在委婉动听的音乐伴奏下,他动情地朗读着自己的下水文――母亲为他送行的场面,听课的学生都纷纷落泪了。纵观这节课,我们是在暖暖情谊中赏析了语言文字,在浓浓爱意中受到了情感熏陶。

三、巧妙引导,愿真情实感发自学生的肺腑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善于利用艺术的感染力,充分挖掘课文情感因素,移情与景,移情于物,移情于情,以情导情,将学生理解的思维转移到情理交融的境界中,陶冶其情谊,提升其情感。

教学《西湖的绿》一课时,教师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音像再现等手段,营造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孩子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之中,感受着自然的美好景色,自然就有了深情并茂的诵读。就这样,文字材料被儿童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会心的微笑,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这些话语流淌在学生嘴边,升华在学生内心,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2篇: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本学期我校物理教研组工作,将继续以全教会精神为指针,认真学习和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校物理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物理教师理论素养

    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按物理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小组,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 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⑵构建教学模式,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⑷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⑸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认真学习洋思经验,借鉴洋思中学?quot;三级备课"做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

    3.组织每位教师每学期上好一节示范课、教学研究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3.组织学习教材教法,熟悉教材体系及教学要求。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本学期继续加强江苏省级教科研课题《初中物理"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和溧阳市级教科研课题《指导物理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质量。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推广研究成果。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1.继续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要求他们坚持自学教育理论,写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2.加强对青年教师备课和上课的指导,探讨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和方法,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座、讨论、参观等学习,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业务,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五、加强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的质量

初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共同研究历届中考试卷,交流复习经验,明确复习方向,努力提高物理中考成绩。     

    六、其它工作  

   1.积极参加溧阳市教育学会物理专业研究会的第二届年会,组织教师撰写论文,进行评选。

第3篇: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摘 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幼儿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状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不同的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现状以及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新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新方法

心理学作为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职学校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理论教学课堂是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幼儿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因此,要重视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教育人才。

一、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发展现状

当前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开展进程较为缓慢,教学模式固化单一,缺乏创新思想的引导,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缺乏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专业认识,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加强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1.回归教材,整理教学内容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由于教学内容是大众化的,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不尽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情况,因材施教,从教材中探索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只有找准了切入点,找到了合适的办法,“把准”了学生“脉搏”,就能做到因人而异,因人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教学。例如,选择近年来较为通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的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以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前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考试成绩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展开基础教学和重难点教学,使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进行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进一步提升。同时,深入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和0~3岁亲子教育等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

2.进行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性与创造性,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与学生的辩论能够更好的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问题设置,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在课前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随堂检测预习成果,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预习成果展演,对于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在“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小明,六周岁,怕黑,由小到大,睡觉时必须开着灯,每晚都缠着妈妈陪他睡觉,白天也不敢在家单独呆着。”师生针对这一幼儿心理现象进行讨论,通过互动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教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很多教师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的数目在3到4最为合适,过少就会使讨论的结果不够全面,如果过多就会让小组讨论内容不集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互补型分组,保证最佳的分组状态与教学状态,使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幼儿心理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真实的纪录片,学生对视频里的景物、声音、动作表达出来的现象进行研究讨论,围绕教学任务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更好地对课堂知识进行理解。

4.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必须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学生学习跟徒弟学艺差不多。要想学生“修行靠个人”,还得先须“师傅领进门”,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培训,学习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的新要求,才能适应当代不断变化的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轻松把“学生”领进门,学生也才能自觉“修行”。除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意识外,学校也需要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考核力度,让学生想成长、能成长、不得不成长。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考核,保证教学活动的高质量的展开,对于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予以奖励。

总之,加强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为国家幼儿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教学主体 教育理论

我国的高等院校,有条件开展多媒体教学的中小学校,大都制定了有关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主要涉及三大方面:一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二是多媒体教学要求;三是多媒体教学的管理。[1]我们以为,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对于规范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总体而言,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大多偏重于多媒体教学的客观条件及其要求,而对其主体条件的具备与否考虑甚少。本文试图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四大支柱教育理论缺位情况下的多媒体教学主体的现状予以分析和评价,期望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居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能积极主动进行角色转换,把握好角色定位,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相长、教学内容与手段相长的目的。

一、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缺位下的多媒体教学主体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源自于上世纪亚伯拉罕・马斯洛与卡尔・罗杰斯等人的心理学研究。马斯洛和罗杰斯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教学理论领域,从而提出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以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作为标尺,考察多媒体教学的主体条件,显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从学校管理角度而言,未能全方位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1.多媒体教学管理错位、制度缺失。

学校管理层为了达到评估等各种需求,过多追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课程比例,重数量轻质量,忽视课程的特点,“一刀切”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重形式轻内容,关注的重点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备课,设计好多媒体教学教案,……原则上要求教师站立授课,等等”。[2]只要使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就视为合格,对课程内容和质量的要求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特别是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下多媒体手段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致使部分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只是简单将内容标题搬上电脑而已,严重挫伤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积极性。

2.未能创设与多媒体教学相适应的环境和条件。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潜能与热情。因此,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条件,鼓励教师建设优质多媒体课程,包括资金、设备、资讯等方面的支撑。

目前各学校扩招后,资金大量投入到了扩建分校区,普遍存在教学资金不足、设备图书资料短缺、资讯手段落后等情况,在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未能提供相应的客观条件。多媒体教学并非仅仅关乎课件的制作,它牵涉到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若想利用多媒体技术上好一门课,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阅读教材之外的许多相关材料和论文,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然而某些学校至今也未能解决校外上网查找国内外期刊、资讯的渠道问题。资金和设备的支持更是少之又少。在对教师提出诸多要求的同时,学校也要建立与现代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与时展相匹配的软硬件环境,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

(二)从教师而言,教学中难以贯彻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1.人本教学理论内化不深,教学活动存在习惯定式。

教学理论应用的主体是指教师运用已经内化的教学理论去指导、改造当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对人本教学理论的性质、功能及其价值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决定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贯彻和运用程度的关键。教师缺少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固化,对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理解和内化也不甚相同,造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的较大差异,特别在多媒体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有的教师表现在短时间教学活动内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但是受学生配合不理想等因素的影响,就难坚持,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上。

2.教师负担过重,考核指标权重错位,人本教学难以实施。

高校扩招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师资严重不足,教师超负荷工作。教师不仅要完成相当量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科研考核指标权重远远大于教学考核指标,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如今的高校教师,即使是教授也几乎没有一周仅上四节课的情况了。作为教学主力军的中青年教师,每周至少八节课,甚至更多。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工作,以致教师整日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很难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如何启发学生学会学习。甚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满堂灌”。即使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其量也只是在某些环节上,而难以始终贯彻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三)从学生而言,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造成人本教学难以实施。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健全人性的形式。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学习者都可通过自我教育而成长。

人本教学理论实施不仅体现在教师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参与程度上。人本教学难以持之以恒,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有着密切关系。表现在:一是学生未能尽快适应大学启发式教学,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迫使部分教师又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上。二是学生未有课前做充分准备的习惯,这种情况在文科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此,上课时就无法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加上许多教师都住在校外,教师下班后,学校成了学生的大本营,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几乎是零。三是在课外,学生没有聚在一起相互讨论、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上,学生之间几乎也是老死不相来往。四是学校图书资料不全,网络建设跟不上,学生查找资料存在某些不便和困难。五是学生课程太多,作业负担过重,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缺少课前准备,导致上课的时候,教师自顾自地讲,学生看课件,连笔记都不用做;听讲解,唯独不带脑袋思考。长此以往,教师逐渐失去了教学的兴趣,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多媒体教学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缺位下的多媒体教学主体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和科恩伯格(O.Kernberg)等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受外部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仍然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当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即“什么是学习”和“如何学习”两个方面,予以的指导是十分不够的。突出地表现为:第一,由于教师担任的课程门数和班级较多,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第二,在多媒体教学中,较少思索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如何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第三,不注重在可能的条件下开展讨论与交流,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认识,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反馈。第四,片面追求课件的直观、形象、图文并茂、视频等各种效果,以及对学生眼、耳感官的冲击。

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和敦促教师角色的主动转换,即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四大支柱理论缺位下的多媒体教学主体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3]我们认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指的培养学会这四种本领的对象,不单纯指的是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在内。

将四大支柱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诸如多媒体技术,达到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的目的。要做到这四点,教师与学生必须同时转变角色,其中教育者角色的转换显得尤其重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认为:“任何教育行为都应该以教育观念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很难想象缺乏理念或观念单一的教育教学过程,将带来怎样的后果。”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一个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理论前提。

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仅将其视为一种技术而已,以致在课件的制作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往往就事论事,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割裂开来,为方法而方法。虽然教学方法有所改变,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等教学过程的其他组成部分却依然如故。因此,许多高校教务处都制定了有关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规定,要求教师授课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注重使用效果,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增大教学信息量,扩充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4]可见,尽管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果诸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教师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成为制约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瓶颈”的同时,也成为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的阻碍因素。

与此同时,学生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一个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理论前提。教师有责任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但是学生自己是否具有学习主体的意识,是学生能否掌握四种本领的关键所在。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得学习不再有固定模式,如果你不选择学习,无人会将知识灌输给你;如果你不主动学习,也就可能什么知识都学不到。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就会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真实的水平,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时间、地点、场合,学会主动探寻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长此以往,自然就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学会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要求的四种本领。

因此,鉴于上述教学理念,在整合成基于多媒体手段的教学理念体系的同时,更应将其运用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调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师与学生相长、教学内容与手段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教务处.关于印发《延安大学关于加强和规范多媒体教学的规定》的通知.yau.省略/_info/jiaowuchu/.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多媒体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management.hdu.省略/www2/.

第5篇: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一、适应培养方案,寻找课改契点

国内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大多制定出定向于服务基础教育,定位于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为主的特色鲜明、湖南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型本科师范院校”[2]的办学理念下,该院经历了由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到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成长道路,逐渐摸索出本科阶段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小学教师”[3]。在这个目标下培养出的一线小学教师,既要具备小学教学、教育及管理的职业素养,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化与艺体的综合素质。这实际上就是职业型、文化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看,社会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呈现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文艺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也迎来更大的契机。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必然要突破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限制,打破一般师范类及普通综合类院校的模式,向实用性、专业型和开放性、素质型过渡,使学生在研习理论课程时,除了理性思辨的培养,理论体系的消化,还要适应复合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践方法、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走出学院化理论知识教学的旧框,突出对新问题、新领域的应对能力,探索合理科学的文艺学课程教学的具体途径。

二、调整课程结构,培植特色课程

文艺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级学科,担负着传授文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艺观念、训练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和创作鉴赏文本等任务。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同样肩负着传授基础文学理论的任务,但基于有特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同名课程存在着差异,需要在讲授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的结构,培植具有职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彰显其独特地专业价值,以及面对小学教师培养的适应能力。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文学概论、中西方文论是必修的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与其他普通院校无异。而美学课程在以往都是文艺学限选课程,学院将其与小学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开设了“小学美育”这样的特色课程,这种适度改良是创新性的尝试,开辟出一块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该课程明确小学美育的专业定位,建构包括接受论、主体论、过程论、环境论等全方位的课程体系,秉着实践性、审美性、师范性的原则,架设起完整理论体系与小学教育职业实践之间的桥梁,探索诸如小学生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活动的特点、小学教师的美育角色、小学各科教学的美育功能以及授课教师的审美修养等问题,为培养职业型、文化型相结合的复合型小学教师提供理论课程的实际支撑。结合教学实践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文艺学课程体系作这种结构性调整实属必要。循着“小学美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文艺学其他理论课程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整。如文艺心理学,可以适当简化基础知识结构,选择有专业依据的针对性知识要点,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挂钩,探寻小学教学中创作与阅读文本的心理学特征,从而加强理论课程的职业化储备和人文素质培养。写作学课程除了讲授写作主体素养、写作客体要素、写作文体技法等基础理论之外,应挖掘写作技能实践,归纳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开辟与学术论文写作和小学教师职业写作相关的专题,助推文艺学理论课程适应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整体框架建设。

三、整合教材优势,完善教学内容

纵观目前的教材建设,包括普通高校通行文艺学教材与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文艺学教材,还是存在偏重体系化和缺乏职业针对性等不足,因而有必要兼顾体系化与专业化双重特点,进一步完善文艺学理论各级课程的教学内容。高校通行教材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建构理论课程严密而庞大的体系,强调体系的完整与内容的系统,强调“本质化”,内容上出现“哲学化”倾向,整个体系从理论到理论,不免艰涩。但作为理论课程,这种教材表现出理论的严整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养成,这是其明显的优势。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教材,主要围绕“文学概论”展开,并未辐射到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单就文学概论的教材来说,它们减少了纯粹理论阐述的份额,降低了理论教材的阅读难度,更有针对性的建立理论知识框架,将传统型知识要点、前沿知识导入与职业一线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是其突出的优势。如果仅就“文学概论”而言,我们能比较轻松地整合两类教材的优势,完善教学内容,既保证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以前瞻性的眼光完善理论课程的实用性,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下职业素养培养和文化素养培养的需要。具体来说,“文学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紧扣小学教师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能力培养,提高其文学领域的指导能力,并增设“儿童文学概论”这一极具专业针对性的章节,以精深理论与批判眼光架设理论知识与特色专业的桥梁。这在目前的文学概论教材里还未出现,只是在“儿童文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里涉及到,以一种“史”的眼光梳理儿童文学的发展情况,这种研究缺少开阔厚重的文艺学理论背景,也不具有独立的理论研究条件,难以从理论的高度俯视整体儿童文学现象,概括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这是一块亟待开垦的责任田。文艺学理论其他课程也应该尝试将传统理论体系与实用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小学教师文学教育水平与教学科研能力的实用知识,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粘合度,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同时,打破封闭的理论体系,融入人文审美因子,培育学生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的审美感知,实现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像文学批评课程,无论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还是20世纪以来西方前沿性文学批评理论,都是纯理论的,将这种艰深的理论知识全盘灌输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具有适应性,大多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艰涩难懂。如果将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为小学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文本提供科学实用的文学批评依据,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热情,并为培养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做出具体贡献。如果将20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批评流派带入到对当下各种文化现象的解读,像80后写作、网络小说、青春类小说、手机文学、超文本等青年学生关注和喜爱的现象,当然能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关注当下、批评当下的能力。

四、摸索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文艺学理论课程改革除了从整体着眼设置课程结构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具体操作方法上也要有规划与统筹。上述事实说明,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应该从细节上寻找一致而有效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主格调就是:淡化理论哲学化色彩,优化实践“文本化”途径。在诸多教研资料中,人们常常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并集中于辅助理论阐释这一定位。像互动式教学与多样性教学,体现出调动学生自主意识与综合使用教学手段这两种最基本的革新思路。纠其根本,在于冲淡理论形而上思辨的哲学化色彩,淡化高密度、体系化理论讲授形式,作出立足于课程特点的适应性变通。传统的讲授形式将抽象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确实给学生一种鸟瞰全貌的高度,严密而富有逻辑性。但由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误差、学生们知识结构本身存在的差异以及功利性学习态度,这种教学形式弊大于利,严重抹杀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自身、抛弃理论,因为从文艺学学科萌芽开始,理论就是其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石,特别是20世纪理论作为独立地位的出现,文艺学课程大多成为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诊断理论课程症候之后,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顺应时展与专业特色,探索实践教学的根本方式,即实践教学“文本化”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成了公认的出路,而“文本化”实践教学则是对众多具体细致的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统领。文艺学理论课程的重点不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教授如何接受和解读文本,围绕众多形式的文本展开基础批评、古代文论批评、西方现代派批评、文艺心理学批评、哲学美学批评等多样化批评路径。弗莱《批评的解剖》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教授常常感到很难去教授文学,因为事实上这是很难办到的,能直接教给学生的只是文学批评。”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理论课程需要在文本选择、批评样式、难度把控、比重分配等方面做出有效调整。首先在文本选择方面,从小学语文课本、儿童文学作品中精选文本,注重文艺学理论对这些文本的涵盖事实。其次是批评样式,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形式都追逐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际效果,诸如分组讨论作品、集体研究专题、辩论不同立场、一人一份读书笔记、原创作品鉴赏会议、情景教学模拟等形式,都较好地接触文本、批评文本,教师在展开实践教学活动时,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批评思路、正确选择批评视角。再次就是难度把控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角色意识与文化视野的程度都是有限的,教师提前评估文本深度、批评方法的难度、学生对实践活动方案的理解程度、方案的可行度,在实践活动的进行中,也要及时判断进展的效果值,作出适度调整。最后在比重分配方面,根据文艺学学科各门理论课程的不同性质及其所处的学科结构点来设计具体方法,注意调试好各课程实践教学“文本化”的均衡性和合理性。既要尊重该学科本身的共同性质,又要体现不同课程的特殊要求。只有切实开展这些方面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与文本素养,为其承担小学教学的责任提供专业知识与综合视野的双重保障。

五、拓宽考评渠道,更新操作方法

第6篇: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一、技工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效。基于此,根据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方针,本文将技工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概括为:在技工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以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教师对职技理论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实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及教师自身的社会能力的养成称为技工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二、教师认知和应用技工教育理论能力的培养

与其他教育相比,技工教育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并已形成一定的技工教育理论体系。从事技工教育的教师是否能以技工教育理论为指导,科学合理地进行各种教学活动是保障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因此,技工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养成首先表现为对技工教育理论的掌握和应用。教师认知和应用技工教育理论的能力是指在技工教育中,教师能自觉汲取国际与国内的技工教育的各种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认知各种技工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相关性,客观而灵活地将各种技工教育理论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工教育理论。具体而言,教师应从三个层面对技工教育理论进行认知和应用。

1.明确理论,了解特点,树立观念

一是认知技工教育的课程理论,明确技工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任务、现状和发展前景;二是深入了解技工教育课程的特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和课程运行的特点;三是树立技工教育的课程观,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认知技工教育的课程系统。随着技工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从课程分析、设计、编制、领会、贯彻、评价、组织和控制等多方面参与和研究,以奠定技工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养成的基础。

2.对比差异,合理选择,积极开发

在认知国际国内的技工教育理论及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对比国与国之间在技工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特点与差别,从而选择适应本国或本校技工教育的课程模式并进行相应的开发、设计与实施。例如,在对比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以及我国的技工教育的基础上,教师能根据国情、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需求市场等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总之,教师进行技工教育的比较学习,既培养技工教育的宏观认知能力,又避免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3.深入学习,积极探索,有效利用

教师要对技工教育中的基础课程理论及典型课程模式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学习并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就必须对建构主义的创立、发展以及实际应用有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以能力本位思想为理论基础的美国教育课程开发或教育课程编制课程模式,以巴比特的“活动分析”为理论基础的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的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模式以及我国以“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在技工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都在积极的探索、规范、研究与应用之中。总之,作为一名技工院校的教师,如果对这些理论和模式缺乏深入的了解与认识,那么,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的人才就无从谈起。总之,对技工教育理论的积极认知和自觉应用是技工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关键能力。

三、教师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能认知和应用技工教育理论之后,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便成为技工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养成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技工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成为关键。

1.明晰概念

教师应对课程设计能力的概念有明晰的认识。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即课程开发能力或课程编制能力,具体指教师具备对课程整个结构即课程方案的设计能力,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的设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表现为能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并能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应达到的目标、选择的内容、采取的结构、评价的标准进行可行性研究。

2.明确要求

认知课程设计能力后,教师应进一步明确技工教育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与课程设计能力的概念有所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即教师能以掌握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以确定目标,并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分析、评价其结果。总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一种系统研究能力。

3.培养思维

在明确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在实际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中,逐步具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思维。由于技工教育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定向性、直接性和兼容性,同时,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职业导向性和技能主导性,这就要求从事技工教育的教师,不断以市场对职业和技能的要求为导向,科学地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即在每门课程开设之前,对从教学大纲和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设计,最终达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和技能培养的教育目标。

四、教师教学实现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具备了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之后,就更易培养教学的实现能力。建立在对技工教育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认知的基础上,本文将技工院校教师教学的实现能力概括为:教师能自觉按照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中的各项要素与指标要求,应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组织技能训练,以使学生的技能掌握与自主学习达到岗位需求各项评估与测试的要求。具体而言,在技工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实现能力表现在三个层面。

1.熟练掌握

教师应熟练掌握技工教育理论中所描述的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在技工教育中,由于专业类别较多,专业跨度较大,教学环境不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表现出多样性,因此,教师应了解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应用领域,较好把握学习策略、教授策略和师生的互动策略,明晰各种教学方法的差异与利弊。

2.恰当选择

教师的教学实现能力还表现在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的不同,恰当选择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例如,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中包含:课文引导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迁移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对此,教师应根据技工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教学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归根结底,教师只有明确教学方法适应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解决学习任务中的利弊,既发挥学生的潜能,又培养他们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3.创新教学

教师在认知和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所需,创造性地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由于各种专业类别不同、教学实施的地域差异以及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所以,同一理论依据下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应有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创新教学的能力是技工院校教师教学实现能力培养的关键。

五、教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的培养

在技工教育中,教师对教学资源包括对教学媒体的利用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具体而言,技工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学设备、实操设备、教学仪器和模拟设备,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软件也成为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因此,技工院校教师应具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的要求实施教学的能力。

六、教师自身社会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社会能力,即教师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总之,教师自身的社会能力对学生从业后的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一定影响。因此,技工院校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还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备的基本素质。总之,教师自身的社会能力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以及自身行为的规范性。

第7篇: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离不开美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音乐教育同美学理论之间,似乎更是难舍难分、不分你我的一种关系。无论是基础还是实践,都使美学与音乐教育实现了自我,创新和发展了自我。从某个意义来说,美学原理几乎就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所在,因为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一切突出其美感,突出其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当然,美学原理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丰富音乐教育内涵的基础之上,也有不可估量的细部指导规范作用,其中二者之间是在默契之中自然而然的完成了各自使命,达到了完美的目的。笔者依据个人认识,谈一下关于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

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基础。音乐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表现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合适的物质手段,使听者有充足深切的审美感受,达到了艺术创作的目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它还包括如何借助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对受教育者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既包含了艺术创作原理,也包含了教育科学原理。美学原理恰好此时参与了这个过程,为艺术创作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原理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艺术形象都存在着美,都需要用美来表现,都需要表现美。作为对审美关系集中体现的音乐艺术,更需要按照美的规律发展,音乐教育更不应该背离这一规律而存在。

音乐教育发展和实践了美学。正如音乐的表现离不开物质形式一样,那美学的发展和实践也离不开具体的、实在的音乐教育。当然,音乐教育只是美学原理成就和实践的一个方面,对于审美观念和美学原理研究领域来说,当然还包括美術、电影、戏剧、舞蹈、雕塑等各个领域,不能一概而论。正是音乐教育同样能深入地“重耕”整个人,给他以生活的“感染”。同样音乐教育也会“重耕”整部音乐作品,当上升到遵守艺术审美发展规律的高度,则发展了美学原理、实践了美学原理,达到了音乐教育的成功之目的。所有这一切使音乐成为社会实践“个人”方面的强大武器,使音乐拥有巨大的实用价值,首先就是对美学的发展和实践。

在实际音乐教育过程中,只有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结合美学理论,才能发展和创新。如果说音乐教育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的话,那么音乐教育者则就是作曲家,美学原理对作曲家来说,重点突出了作曲家的思维交响化。什么是交响化?那必然引申出对美学原理的深度理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创新和发展,无论是审美感知,还是音乐教育中具体实施方法,无不体现了交响的模式,中西文化交流,心理现象剖析,表现方式创新,学术门类扩张等等。无不体现了新时代音乐教育的非凡特色,美学原理的充分挖掘和开发,不但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健康、稳定、优质的向前发展,也极大的发展了美学原理,实践了美学原理。

在音乐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美学原理无不渗透其各个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笔者仅从声乐、欣赏、演奏、乐理等几个方面谈一下个人感受和观点。

在声乐教育教学中,美学原理与声乐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学原理要依靠美感教育,这是从宏观上对人们研究艺术的各种规律予以指导,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是人们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创造。而声乐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学科,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美妙的歌声是通过歌唱者身体各部“器官”的有机配合,使歌唱者达到音质优美、语言清晰、风格鲜明,感情表达丰富,培养他们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全身心的歌唱。作为指导音乐教学的基本理论,美学原理和美感教育体现在声乐教学中,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呼吸、发声咬字,而是从感知、想象,情感等方面对学生施以启迪和影响,其意在告诉学生如何用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去认识歌唱、参与歌唱、溶入歌唱。

同时指出,一个人在校学习声乐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习的环境又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而每个人既要看到客观的不足,更要看到主观的优势,并努力扬长避短。假如我们在演唱方法、演唱风格上没有正确的美学原理来支持,对自己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评价,而是今天追求这种声音,明天效仿那种唱法,随风“飘荡”,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风格,那将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声乐教育要努力发挥美学原理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经常的、系统的美感教育,使之具有高度的审美意识和修养。学生在学习声乐艺术的同时,应自觉接受美感教育,为其服务。总之,歌唱只有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成为醉人的乐篇。

第8篇: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物理化学与物理学或其他化学(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重叠的知识部分尽量让学生在课前学习或者采用课堂提问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有限的学时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将一些公式的推导(例如统计热力学中的公式)和概念的引出(例如热力学部分利用卡诺循环引出熵函数)做适当的精简,课堂上只讲具体的结论,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课外自学[4]。再比如,界面化学和胶体化学可合并讲解,对这两章的内容可做一定程度的删减和调整。课堂内学时及内容虽然减少了,但要注意加强课外学时,教师可提供一些课外的参考资料或者自学讲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设计课堂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介绍物理化学原理的同时,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或有趣的实际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易于理解。例如,在讲化学热力学的知识时,先问为什么人穿上冰刀溜冰鞋滑冰会非常顺畅?在讲到表面化学的知识时,先问为什么衣物上的油污只用水是洗不干净的,必须用肥皂、洗衣粉等表面活性剂?为什么雨后荷叶、小草上水珠都呈球形?为什么毛细玻璃管中的水呈现凹液面,汞则呈现凸液面?还有让学生用化学动力学的理论来说明为什么天气热的时候,牛奶、食物更容易变质?能否应用渗透压的知识来解决海水的淡化问题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利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的过程。改革以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将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果。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讲课要坚持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要适当的开展讨论启发式教学,提出一些拓宽思路的研究型问题,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增强双向交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施创新教育

同志曾将讲过:“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永远不会前进的民族”。换而言之,没有创新精神的教育也将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教育。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中应介绍些和教学相关的科学前沿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电化学部分讲授化学电源时,除了介绍早期使用的锌锰电池、可充电的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外,可以结合现代社会面临的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向学生讲解一些绿色环保新电池的知识。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被用作空间站及宇宙飞船空间电源的燃料电池,利用太阳光中的能量进行光电转化的太阳能电池等。在化学动力学部分,光化学反应虽然内容较少,但是光化学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信息科学等紧密相关。因此,可结合科学前沿介绍一些光催化技术在环境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束语

第9篇: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技校的技术基础理论课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专业实践课的操作水平,它的好坏在技校教学中尤为重要。为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积极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法,并就其如何记好教学日记进行了阐述。

技校的教学活动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践教学是学生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实际,直接受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好坏的影响,而技术理论课程特点又多抽象、枯燥、乏味、难懂,加之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教师在教学中仅凭原有的经验授课而不去创新,是无法满足专业实践课需要的。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其更新需源于以往的教学实践做到即时回顾、总结、归纳和思考,这种不断地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教学反思”行为。反思的方法很多,最直接,便捷,被应用最多的是采取写反思日记来反思教学,即教学日记反思法。那么为什么进行反思,如何写好反思日记则是最关键的问题。

1 教学反思的原因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学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可见,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日记的重要作用,它是我们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因为它有利于促进我们积极思维和再学习的活动过程,结果正像波斯纳认为的一样:如果不进行反思只停留在原有的经验上教学,就不会有提高,只是重复的教学,这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由此,他还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足以说明做一个高质成功的老师,就要不断地通过反思来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认真书写教学日记,为上好精彩的下一课做充分的努力和准备。

2 反思日记的写法

如何写好教学日记,至今还是一些教师的困惑。有的把教学反思的日记写成了流水账,只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了循序简单的描述,外加泛泛的评论,根本缺少针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层思考,收效甚微。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的分析、批判、再认识的过程,所以写教学日记来反思教学是对自己当天教学成功的体会、问题的回顾、行为的检验,到合理的教学过程的追求。做到这些,需要记录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记录教学中的成就。

记录教学中的成就,也就是记录教学中取得的达到教学目标或高于目标的成就。即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的手段、措施运用得当的体会,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教学思想的渗透过程,新教学理念的体现情境等。一般在备课时,教师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在课堂教学之后,若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就应该归纳和总结,如自然的导言、简明的板书、直观的模型、实感的多媒体课件,巧妙的设问等。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要及时纪录。长此以往,经验越来越丰富,教法就会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如在上完《机械制图》课“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的内容后我非常高兴,虽然这节课讲了很多次了,但课后仍感到兴奋、感到成功,并在课后记录了自己的成功之举。一是这堂课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学习,兴趣特别浓,兴致也比较高,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无论是对投影体系设定,实物观察、动脑想象,还是互相研究与配合,同学们都很主动,都很活跃。二是这堂课我教得很轻松,整个课堂一多半时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把坐标投影面转换成教室的墙角、或是翻开的书与桌面围城的三直角面,学生可以把手中的书本或用具作为空间投影体系中的物体,积极观察、对照、衡量、检验、讨论,得出三视图间的投影规律,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正如魏书生教师所说:“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2)记录教学中的感受。

一次课结束之后,随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发展与情境交合,往往会由于一些突发事件而产生许多感受:有痛苦的经历、愉快的体验、深刻的启发、还有高价值的良策等。所谓“心有所感,言之为快”。教师应该将这些情感的结晶、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释放即时捕捉并记录下来。

(3)记录教学中的创新。

记录自己教学活动中的精彩画面,也是反思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课堂上若出现了教与学的热烈场面,最好能详尽的记录下来,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创新之意,如学生的学习活动反馈、师生教学相长的精彩问答等等,课堂上这些画面的记录和保留都会为今后进一步的教研教改活动,提供活灵活现的第一手材料,更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着丰富的经验。

(4)记录教学中的失败。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需要有进一步改善和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对于留有遗憾的理论课教学,课后必须及时总结分析,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查找不足之处,甚至失败的原因,看看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所教对象的知识基础是否匹配,都要进行认真的回顾和严格的梳理,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制定方案、采取措施,明确以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该如何做,可以进行教学的再次设计,必要时还可以主动获取学生和其他教师的智慧与经验的支持,进行二次备课,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提高教研教学水平和能力提供保证。

总之,写好教学日记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教学实际中充分运用。通过反思剔除糟粕,保存精华,创新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品行。只要持之以恒的的坚持教学反思写教学日记,定会收到“聚沙成塔”的效果。实现基础理论课真正为专业实践课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