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控制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指的是企业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提升信息质量水平和传递效率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是由治理层和管理层以及员工共同实施和执行。并按照控制目的又分成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种。其中会计控制更多是从企业资产管理,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控制,而管理控制则更多是从企业经营方针的角度,坚决执行相关的制度,从而提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并最终实现企业的运营目标。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分析
1.制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失明。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失明,其内部控制制度更多是为了规范基层员工的日常行为,但是对于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能力相对较差,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自上而下导致信息管理出现严重问题,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出现故意违规,甚至期满广大投资人或者债权人,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执行性不高。现在不少企业也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因此也纷纷构建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中有不少企业只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外观展现,而对于其内涵却没有很好的深入开展,导致很多企业颁布的内部控制制度很难执行。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并没有结合企业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也没有针对不同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规范进行明确,出现了要么在制定目标和权责关系上相对模糊,要么就是目标高大上,很难达成,这些都难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执行性。
3.内部控制制度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虽然很多企业也建设实施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是内部控制制度依然停留在手工管理模式下,这导致了很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没有起到创新企业管理的作用,只是成了手工化管理专项电子化管理的搬运工。再加上很多企业的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够适应信息化管理模式,这也是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程度低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的几点建议
1.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要想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选择性失明的问题,关键就是要从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着手,将企业从上至下的各个岗位都需要设置明确的岗位责任和权利范围,同时还需要构建完善的监督系统,对于管理上出现越级管理,或者违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人员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惩处和处罚,而对于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能够做到公私分明,那么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激励措施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执行性。而为了有效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执行性,还需要杜绝一人多职务的问题,特别是当一个人既具有执行业务又具有审核批准业务时,就需要立刻给予职务分离,从而防范职务犯罪的可能。另外要实现内部组织机构实现相互监督和控制的体系,坚决在企业内部执行一言堂,加强制度管理杜绝人为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先进,是否具有创新属性,一个重要的前提要素就是是否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这里的信息化管理的核心要素主要指的是以信息化管理思维来制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不再是简单的将传统的手工内部控制度直接移植到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比如针对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传统的手工模式下更多是从资料的人工管理下进行制定,而在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下,就应该遵循信息化管理的特点,要从信息资料的录入监督,再到信息的调取和审核等从信息系统的角度上进行控制,同时在规章制度上设定不同岗位职务人员的权限,并同时设置相应的监督审核人员,防范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存在。当应用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系统时,就必须要配合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3.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想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从相关的管理人员着手,因为制度的制定都是相应的管理人员通过讨论并结合企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才能够制定。所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首先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在人才市场上引入高端管理人才,然后结合高端人才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再结合企业的管理现状,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够更好的创新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的充分合作,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然后就是要建立培训制度来促进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样密不可分,如果从企业文化的角度上来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能够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和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最为关键的要素还是管理人员的意识是否对其重视,然后才能够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人才,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来不断优化和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金融市场运行体制和管理工作越来越完善,金融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要想取得预期的融资效果,就必须做好内部因素的控制和管理,无论是在经营成本还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要做好有关风险控制工作,从而多方面的对上市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然而实际情况是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创新进行有关研究论述。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风险 控制和管理 创新
面对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上市公司不仅需要面对诸多市场竞争的压力,此外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同样也是上市公司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上市公司的上市融资计划,给企业公司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如今上市公司仍然需要认真面对诸多内部的控制风险问题,这些风险的存在会对整体工作进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上市公司根据市场大环境调整内部控制策略
(一)投资者与监管者问责制下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创新
随着有关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和信息网络媒体的广泛的运用,上市公司不能随意的进行经济活动,必须在内部控制环境的创新上做好有关工作,一旦产生经济问题,上市公司要为自己的过失承担必要的行为责任。所以必须对上市公司内部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完善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结构,权责分明。工作人员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以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公司内部的管理结构,使得每一份责任和任务都能有效履行和完成,减少有关人为原因引发的责任问题,降低公司运行风险。
(二)紧跟市场贸易形势,规避内部决策风险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为国内企业带来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加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现如今,一些国家在对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政策上仍存在不足之处,上市公司的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不利,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有效的创新,管理者要树立起国际观念,紧跟社会的贸易形势,及时的改变自己的营销和生产策略,规避一些贸易摩擦易发的行业,减少上市公司的利益损失风险。
(三)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体制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安全的保障机制,由于网络化使社会透明度越来越高,任何的经营失误都会被放大并追究相关责任。上市公司无论对内部的财务信息的披露还是其他资金使用分配情况的公示,都要经过安全科学的信息披露机制,并且信息的披露必须达到市场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要求,这样上市公司就必须做好有关数据的统计,实事求是。上市公司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自身的信息披露制度,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及时公司信息,提高市场透明度,获得投资市场的信任,即使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也可以获得来自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所以信息制度也要进行创新完善,有利于降低公司面对市场竞争的风险。
二、上市公司内部调整、优化控制环境的创新做法
(一)转变经营模式,自觉做到遵纪守法
任何市场的稳定有序运行都需要制定一定的行为规则来对市场的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违法事件的发生。金融证券市场同样也存在法律规范,这些法律部规范的存在使得上市公司必须为自己的失误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说上市公司应该在内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自身约束制度,对成员包括管理阶层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施行层次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每一个成员都能处于别人的监控和管理之下,避免权力的滥用产生的违法行为加重公司的上市风险。
(二)建立优秀企业文化,减少内部控制成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增多,我国的人口红利越来越小,上市公司在人力资源的问题上正面对逐渐加大的劳动力压力,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逐渐增加,在一定意义上加重上市公司在内部成本上的问题,使得内部成本控制风险增大,这种问题的存在给上市公司在资金问题上带来诸多问题。因此上市公司的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内部环境,树立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文化,提高现有职员的劳动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减少企业内部的控制成本,减少经营管理风险。 (三)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手段的革新
随着有关管理体制的改革,ERP流程正在逐渐成为主要的管理手段。主流管理层熟悉的传统管理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发展。这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隐藏的内部管理风险,一旦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和观念与现实的市场情况相矛盾,就给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带来严重问题,在此情况下,内部控制环境创新势在必行,上市公司可以引入人才竞争体系,吸纳更多有着先进理念的人才补充到公司的管理阶层,从而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进而能够有效的减低公司经营风险。
(四)提高管理意识,减低诈骗风险
上市公司要在内部管理环境上不仅要面对来自正面市场的交锋,还要时时警惕市场中夹杂的某些低劣的诈骗手段,这些诈骗的存在同样给公司的运营带来诸多风险威胁,使得上市公司无用资金的浪费和损失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于企业内部防骗工作至关重要,上市公司应该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不在违法的范围内与某些不法人士合作,管理者应该加强提高防范意识,不能被利益的诱惑所欺骗,要在正常的权限内管理经营公司业务,减低行骗者成功的机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
1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与管理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内控制度有效运行的措施和保障,同时,内控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内控运行机制有其必要性。
从企业本身出发,面对市场经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仅仅要抓住每个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的机会。同时更应该做的就是要加强内部控制,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使企业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资本结构最优状态,即实现利润最大化。
2目前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竞争加剧降低了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热度。近几年来,企业数量不断攀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盈利水平很低。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商业企业忙于应付突发事件、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内部控制,就是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也普遍存在执行性差、效果差等情况。
(2)风险评估缺位,风险意识薄弱。目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在诸多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是营运风险,但无论何种风险,企业都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另外企业管理制度中往往缺乏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在进行决策时,往往根据以往经验,而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这使得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
(3)内部监督不力。内部控制的执行不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监督失位引起的,在我们调查中,有近60%的企业认为内部监督缺乏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运行情况不理想的原因,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反映出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监督不够重视,内部监督体系残缺不全、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或流于形式,内部审计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整个监督环节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4)会计信息系统使得内部稽核和审计的难度加大。不仅仅是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的其他活动也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种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录入、分析、传输和应用。据相关部门的调查,重视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仅为国内企业总数的40%。如果要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则必须考虑以下事项:是否使公司机密内部资料暴露和泄密,伤害公司的竞争能力,使公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对会计系统进行审核,审核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知识还需要对所要审核会计信息系统比较了解和具备处理复杂电脑数据的能力,为此进行的培训大幅增加了审核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5)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制约。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首先董事会定位不明,缺乏分工。现阶段我国多数公司的董事会既未能将自己看作是所有者的“守护神”,也没有履行好对经营者的监督职能。这种权责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内部控制如同空中楼阁,形同虚设,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迅速,企业发展日新月异,内部控制的大潮风起云涌。如何解决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制定有中国特色、有行业特色、有各企业特色的内部控制将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3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
(1)实现内部控制的国际趋同。
企业内部控制中要有企业风险哲学文化,建立整体风险观和风险组合观,确立风险型内部控制理念。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企业文化是成功执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企业应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立体的适应内外部环境需要的内部控制模式。该模式将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各项活动。一流的企业管理要有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支持。当前要大力推动内部控制系统的应用,帮助企业设立好的内部控制系统。
(2)大力推行内部控制的全面自我评估制度。
进行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化,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其内部控制的机制也将受到影响。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可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及企业内部各种风险因素,而须以环境及其风险的分析入手。企业管理者运用一系列的风险评估的方法、技术、程序等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企业所受的风险性质与程度。董事会和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和评价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风险,减少损失。
(3)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上说明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制度。未要求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或在年报中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各国的内部控制规范都要求,公司董事至少每年对内控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一次审查,向股东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在年报中内部控制声明。可见,我国在内控评价报告方面与国外还存在着差距。因此,我们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企业情况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体系: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评价、企业风险评估整体评价、企业控制活动整体评价、企业信息与沟通整体评价和企业监控整体评价;要明确评价与报告的责任主体、内容与方式,以加强信息的沟通。
(4)在人员配置上,由单一型的审计人员向复合型的审计人员转变。
1 目前我国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医院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效果的好坏。目前医院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的协调重视不够,导致同级各职能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进而影响医院内控的成效;大多数医院院长来源于医疗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使医院内控工作缺乏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即使有些院长对医院内控工作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也会因其管理能力所限而无法建立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1.2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有些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医院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未明确划分,将两项工作合并一处,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处理会计信息,如此极易导致基于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目前医院的会计人员按有关规定所担负的责任大于其实际拥有的权力,同时医院又对他们缺乏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导致责、权、利严重背离。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或束之高阁,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1.3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
人员素质是决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重要因素。如果人员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要求,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程序或措施误解、误判,即使内部控制制度再完善,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就目前医院情况看,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难以适应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只满足于日清月结、做凭单、记账等,缺乏敏感性和分析辨别能力。
1.4 医院财务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人员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检查执行的首要责任人,但他们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医院经营者,而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经营者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其各项经营管理行为尤其是重大行为大多在他们的授权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无法真正履行其职能。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只是兼职或是挂靠,对业务知识掌握不全面,使得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
2 加强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
2.1 营造良好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环境
强化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是提高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最基本和最迫切的要求,医院内部应建立以院长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加强总会计师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提高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加强对财务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保证其正常有效运行。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是一个涉及医院经济活动全方位的控制,是一整套相互监督、制约、联系的控制方法,医院各个层次的人员,上到院长下到各部门、科室、职工要共同实施,只有全院上下统一认识,才能保证医院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此外,领导重视才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2 建立健全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该全面、系统,要涵盖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货币资金控制、资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以及信息系统控制。要遵循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的原则,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确保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成效。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涉及所有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岗位及人员,并对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涉及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同时,医院应选择一些影响面广、作用大的关键控制点,实行重点控制。
2.3 全面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近几年医院会计制度作了较大改革,新增内容较多,由于人的素质因素,不能适应新形势,跟不上事业发展需要,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导致技术性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从业人员政治素质的影响,不能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不履行义务与职责,在利益驱动下,步入歧途,形成经济犯罪。为加强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医院负责人应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从而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这是有效发挥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要条件。
2.4 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审计财务核算的正确性,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便发现不足,弥补漏洞。内部审计机构应强化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于有关部门的经济活动之外,通过定期和经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常的审计活动,对经济运行进行审核检查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在医院内部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线的监控机制,应实行院长负责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科室,保证医院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同虚设”,真正使内部审计起到卫士、谋士的作用。医院审计部门要制定出一整套的内部监督制度,将整个内审工作的重心从过去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计划预测、事中跟踪控制、事后审计并举,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实现对医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把医院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小龙,鲁菲,葛轩.公立医院扩张[J].财经国家周刊,2011(20/21).
关键词:控制 创新 风险 影响
内部控制的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内部控制不仅对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也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注册师审计范围及审计责任。1992年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的要素从三要素重新划分为五要素,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实现了一次性的飞跃。2004年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针对诸多企业发生的管理层舞弊事件,并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相关要求提出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同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可以说,这个报告的提出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从局部转为整体、从微观转为宏观、从具体转为战略、从重视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转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高度。本文试图解析内部控制的这些变化以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丰富。1992年COSO报告(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将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要素,而2004年COSO报告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基本要素确定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要素。较之以往相比,内部控制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与内部控制的相关要素的划分更加清晰,使企业对风险的控制能够落到实处,从而增强了控制的可操作性。风险管理的外延要比内部控制广阔得多。该报告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内部控制应该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的报告不再使用内部控制框架概念,而是使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概念。内容的丰富必然会促使认识的深化,必然会促使企业管理层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考虑的更周全,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
2.目标的拓展。1992年的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能实现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没有触及到企业战略,是战术层次的目标。在2004年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即ERM框架在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中细化和拓展了相关目标。ERM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被人影响、于战略制定、贯穿于企业各个层级、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事件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合理保证、为了实现各种目标。由于在1992年的报告中没有明确提出内部控制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目标,实际上,对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和执行的主要目标可能就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而在2004年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保护资产”或“保护资源”的概念。并在内部控制的定义中明确指出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各类目标,各类目标不仅包括以前所提到的三个目标,而且还应当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目标,是指导和制约战术目标的,企业所有的活动应该围绕着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进行,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也不例外,如果企业在战略制定方面出现了真空,企业的战术就会迷失方向,企业的损失会更大,巴林银行的倒闭和中航油巨亏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们并不是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而是在战略制定之时出现了权力真空。因此新的COSO报告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战略目标,不仅强调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制定和实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强调了内部控制就是首先针对企业战略的。
3.风险认识的深化。尽管在1992年COSO报告中也将风险评估纳入到内部控制一体化框架作为其要素之一,但是对风险的认识还很有限,认识的程度还仅仅限于风险识别和风险。风险识别包括对外部因素如技术发展、竞争、变化以及内部因素如员工素质、公司活动性质、信息处理系统的特点进行检查;风险分析涉及到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COSO新的报告中,对风险的分析更透彻。新的报告增加了三个风险管理要素: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不仅要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临产品市场的竞争,还要面临经理人市场的竞争,企业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说企业管理应当以风险管理也丝毫不为过。风险实际上指明了内部控制存在和必要的理由,如果企业没有这些风险也就不需要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认识的肤浅必然会使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误入歧途。因此新的报告在第二个要素中明确提出了风险管理应进行目标设定,目标的设定指明了内部控制的实施方向,使内部控制的设立更具针对性,和企业的战略更加吻合,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使内部控制产生应有的效果。接着该报告就深入阐述了事项识别。企业的风险在各个管理级次和各个部门都有可能出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深入探讨了潜在事项的概念,认为潜在事项是指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可能影响企业战略的执行和目标实现的一件或者一系列偶发事项。存在潜在的积极影响的事项代表机遇,而存在潜在负面影响的事项则称为风险。企业关键是要识别和控制存在潜在负面影响的事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采用一系列技术来识别有关事项并考虑有关事项的起因,对企业过去和未来的潜在事项以及事项的发生趋势进行度量。并在风险度量中提出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概念。风险偏好是指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数量。企业的风险偏好与企业的战略直接相关,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考虑将该战略的既定收益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在不同战略间选择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一致的战略。风险偏好的概念是建立在风险容忍度概念基础上的。风险容忍度是指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是企业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对相关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在确定各目标的风险容忍度时,企业应考虑相关目标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企业风险偏好联系起来。新的报告对风险的考虑更加全面和透彻,有利于管理层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企业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宽阔的视野来认识内部控制,使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从单纯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识别扩大到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计量—风险反应—风险评估,可以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4.关注整体比关注控制细节更有效。新的报告名称之所以改为《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就是强调整体的效果而非注重微观细节上的控制。风险本身是一个系统,其形成原因和构成要素很多也很复杂,如果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都进行涉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值得的,因为风险的管理是有成本的,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具体项目上的控制制度应有尽有,他们往往忽视了企业的重大风险,导致企业出现重大损失。要强调整体上的效果就必须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因此,ERM框架强调董事会与管理层应该将精力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环节上,而不是所有细小环节上。只有当企业总体而言出现偏离风险容忍度的重大风险时,管理层才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活动。
5.扩大了控制环境的内涵。在2004年新的报告ERM框架中将首要要素改为内部环境,而在内部控制结构观念和1992年的COSO报告中均是以控制环境的名称出现的,这一变更并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范围的变更、理念的变更。体现了风险管理范围的扩大。在传统的控制环境要素中认为控制环境包括:经营、组织结构等方面的,ERM框架中强调了内部控制环境包含了一个组织的气氛,形成一个组织和人员识别与看待风险的基础。它确立了企业的风险文化,既要认可预期发生的事项,也要认可未预期发生的事项,因而丰富了控制环境的内涵。
二、对注册师审计工作的
1.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逐步深入,内部控制的外延在不断扩大,比如注册会计师在评估风险时必须考虑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所涉及的范围就比内部控制结构中的控制环境所涉及到的内容广阔得多。根据最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仍然要以控制测试的结论为基础,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控制测试时要想取得充分、适当的证据,除了关心和收集财务领域的证据之外,还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非财务领域,这些非财务领域的资料或状况与所证实的认定的关联程度究竟有多大,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的专业判断,这样无形中就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另外,《萨班斯法案》第103款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描述对内部控制结构和程序进行测试的范围,并在审计报告中或者单独出具一份报告陈述有关内部控制情况。如果是在审计报告中陈述内部控制情况,无疑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成本和相应的责任。随着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审计风险》的出台,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不能只考虑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而应当考虑与实现“四大目标”相关风险的所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领域比以往更大,审计风险要素中的检查风险随之增大。
2.促使审计业务流程的转变。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深化,审计业务流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一个阶段的审计业务流程和该阶段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传统的审计业务流程是以强调微观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基础的,这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就可以看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时,先要单独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而确定检查风险的可接受水平。该模型没有将审计风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为此,国际审计准则以及独立审计准则都强调摒弃原来的审计业务流程,遵循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设计相应的审计程序。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里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模型的转变是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深化的结果,实际上是要求审计人员在评价有关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时应当将其作为一个整体。
: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42.184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最为关键的管理手段之一。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推出加速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减少了企业的内部损失,更好地保证了企业的资金安全,能够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2004年,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系统、有序开展风险管理确立了理论基础和实施架构。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者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企业风险管理有很大影响。但是,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又无法用数据来体现。2005年,伊利集团的董事长通过非法手段转移公司财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可以看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企业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案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被视为“明星企业”,该公司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相当高。但是,2004年,该公司的管理者急于求成,只看到了期权交易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交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断扩大交易范围,最终给企业带来了5.6亿元的资金亏损,企业最终破产倒闭。一家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管理人员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而破产,实在让人感到惋惜。
1.2企业内部缺乏有效沟通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就必须加强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企业还要明确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把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进而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内部缺乏沟通交流,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责也不明确,企业风险管理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管理的作用和价值。还是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为例,该企业的关键信息从不向员工透露,员工也没有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中。如果中航油总公司可以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管理者扩大业务范围之前及时传递正确的交易信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亏损就不会如此巨大,公司也不会倒闭。
1.3企业缺乏专业人才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形式之一,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做出审核和评价,保证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虽然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但是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并没有赋予审计部门审核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权利,审计工作过于形式化。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审计的合理性有很大影响。
2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2.1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和扩展
企业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COSO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保证企业经营发展合理性的过程,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推动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二是风险管理要素;三是企业各个部门。
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四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第二个目标是企业经营目标;第三个目标是企业风险报告目标,第四个是企业合规目标。从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内涵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实施都是为了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延伸和扩展。
2.2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辅相成
内部控制只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防范风险,但不能化解风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可以共存的,不存在矛盾关系。对于较小的经营风险或是时常发生的经营风险,企业可以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合理地控制经营风险。对于较大的风险,企业就需要加强风险控制,把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3企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1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很多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2受风险事件的影响
如果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或者是风险管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企业将面临破产或倒闭,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这家公司,还有巴林银行,也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在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企业最终倒闭破产。
4全面风险管理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对策
4.1完善企业控制环境
国家和社会力量也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虽然国家制定了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不够完整,并没有形成一个法律体系,这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创新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发挥职能,制定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提供政策保障。除此之外,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国家还应该设置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企业的经营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企业经营或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必须及时针对问题采取控制措施。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还应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2007年,SAC展开ISO 31000工作,并制定了《企业风险管理标准》,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内部环境。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增强企业每一个人的文化建设意识。
二是要明确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很多企业管理人员都是身兼数职,这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明确企业管理者的职责,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出现。
三是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人是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创新的主体,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人员培训体系,并在员工内部建立奖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企业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2增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要想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创新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在内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者严重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企业面对多变的经济环境缺乏风险抵抗能力。因此,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企业管理者要清晰认识到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同时还要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应该在内部成立风险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自身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因素,并结合经营风险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应对方案。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风险应对分为四种形式:一是回避风险,二是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三是分担风险,四是承受经营管理风险。回避风险就是企业直接退出存在风险因素的经营活动。降低风险就是企业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分担风险实际上也可以称为转移风险。承受风险就是企业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不进行人为控制。回避风险的做法虽然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但是回避风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收益。
4.3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
在传统风险管理制度下,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会制定大量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但是,这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过于形式化,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要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在符合内部控制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经营活动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营和内部控制同步。虽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风险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所以企业还要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时不能和国家政策相背离,这也是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首要原则。国家法律法规也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应该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开放性原则。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四是适应性原则。企业风险管理制度要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创新和调整内部控制机制。
4.4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非常健全,但是该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要想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起到示范作用。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对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有很大影响。企业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员工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体,企业在创新内部控制机制时,应该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中,企业管理者要多听取员工的意见。企业还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对提意见,这对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都有很大影响。企业除了要在员工内部设置奖励机制,还要在员工内部设置惩罚机制,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不执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
5结论
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下,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也会建立大量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但是,这些制度和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创新内部控制机制。企业首先要增强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还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中,让员工了解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其次,企业应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而且还要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最后,国家要发挥职能,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秦小艳.以全面风险管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J].金融经济,2013(14).
[2]张佩.中国企业年金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3]吴治成.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4]刘光忠.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构建与实施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5]吴可夫.公允价值会计的内部控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6]张子英.我国电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7]邢婷婷.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8]黎洁.我国投资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9]李高锋.基于风险管理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内部控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发展;创新
企业内部控制,广义上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是企业决策者和各个部门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体系,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自身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内部监控系统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转变对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认识,实现观念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理念创新,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效益监控体系,以企业最终经营成果作为内部控制的依据,从内部控制的行为主体入手。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要不断地创新。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创新首先要理念创新,这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内部控制不是手册、文件和制度的简单组合,更不等同于内部监督、内部成本控制或资产安全性控制等,内部控制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内部控制要以逐步实现内部控制一体化的过渡为创新和发展目标,因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植入”管理系统中的,而不是附加在管理系统之上的,是一种主动型控制系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目标而采取的以经营管理系统为依托的控制。要解决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甚至失效的问题,根本的一条还得从解决第一因素――控制环境的主体人的问题入手。
1、抓住内部控制中行为主体人的因素,实现观念上的创新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是内部控制活动的载体,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就是人的活动,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的观念反映到企业内部控制当中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环境控制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使企业内每个职工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表现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强调“软控制”的作用
“软控制"主要是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阶层的管理风格、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意识等,它是企业精神的再造,要在企业员工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一种统一,创造良好的执行氛围,形成企业的一种共识,更要注重内涵,不是简单的命令式和形式上的认同,因此,要实现内部控制创新,提高每位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意识和自觉性,特别是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根本。要使企业员工在价值观上达到一种统一,要对统一的行为标准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潜移默化所塑造的企业风格,才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步。
3、注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份的基础,是由企业全体职工,主要是企业管理者所造就的,是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建立和运行的基础和保证。在营造重视内部控制的氛围,企业要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走出所谓“内部控制是对职工实行管、卡、压”,是“限制领导权力”的误区。只有内部控制机制与内部激励机制相得宜彰,才能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4、落实风险与责任意识
明确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不仅仅是决策者、管理人员、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确立这种组织思想有利于将企业的所有员工团结一致,使其主动地维护及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而不是与管理阶层相互对立,被动地执行内部控制。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使内部控制制度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重要保证,创新制度,它是创造思维的结果,是创新管理的开始,也是企业制度建设中最根本的最具革命性和生命力的东西。制度创新要从思维创新开始。思维创新是对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对企业管理实践所进行的综合思维加工的产物,是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摒弃传统观念的产物。有了思维的创新,才会有创新的管理。创新的能力,反映企业的生存能力、是发展的标志。
制度创新有两种:
一种是因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或企业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变化使原来的制度显得不适应而进行的改进型创新,一般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
另一种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也是最重要的最珍贵的创新,它是企业致力追求的一种创新。
1、创造主动学习新观念的氛围
学习是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要想获得立足之地,进而脱颖而出,每个管理者、每个员工都必须不断学习,特别是要向优秀的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思维,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方法,从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探索恰当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控制体系
企业应着眼于全局,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型、规模、地域等方面的不同,各企业的特征不同,甚至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的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
三、改变和完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创新
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涉及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工程,不仅需要一般性的规范,而且需要对各类单位的不同业务类型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这既为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依据,又为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提供便利条件。为此,应更新设计模式,把内部控制的理念延伸到管理之中。
1、强化对业务的前馈管理意识
传统的管理方法是事后管理,即发现问题,再事后补救,这种管理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要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业务发展,对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采取预防性措施,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这就是所谓的实时业务处理。同时在管理方式上,要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实现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管理,用电子商务跨越企业的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管理链。
2、强调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经营过程是指通过规划、执行及监督等基本的管理过程对企业加以管理。这个过程由组织的某一个单位或部门进行,或由若干个单位或(及)部门共同进行。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部分,与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它使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因此,内部控制只是管理的一种工具,并不能取代管理。
3、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也因此不会停止。企业内部控制不是一项制度或一个机械的规定,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趋于完善,内部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创新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越来越大,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增强企业对市场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管理中各种不确定性对企业不利影响的应对能力,已经成为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稳健的重要内容。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在防范企业财务会计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必须全面的创新优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按照我国规范中的有关定义分析,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所涉及到的货币资金收支保管、资产管理、项目投资、采购付款、筹资、销售、成本以及担保等相关经济活动的会计控制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常用管理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不相容职务分离。在企业相关经济业务活动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要求,重点是对一些容易出现财务舞弊或者是会计失真的财会工作岗位,确保与可以掩盖这些错误或者是弊端的一些相关会计职务,不得由同一人担任。
2.授权审批控制。在现阶段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由“金字塔”结构转变成为扁平化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要求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按照企业的层级设置,以完善相应的分权管理,确保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以及财务管理活动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3.会计系统控制管理。由于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控制系统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部分,因此避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发生,必须强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
4.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涵盖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销售等各项经营管理业务环节的,因此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5.财产保全管理。企业内部的资产是确保经营业务活动开展的关键,企业财产保全管理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按照相应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要求等进行控制管理。
6.风险控制。主要是采取各种风险控制管理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问题进行预警分析,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7.内部控制报告管理。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报告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阶段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反映,及时反映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各项信息,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针对性。在新的时期,由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像会计控制载体的变化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范围、内容的变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一些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与会计工作实际不适应的地方。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目前,在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中,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等工作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开展,但是由于财务管理部门设置层级的限制,因此财务部门所提出的一些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落实不严格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财务报告、绩效考核等管理,落实中的制约因素较大,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
2.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中各项制度设计不合理、执行力度差。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有效性不佳的另一方面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特别是诸如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存货管理、成本费用控制、销售及收款管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等方面,在制度体系的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弱项,造成了各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严肃性。
3.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信息化推进缓慢。现代化的企业在市场环境中进行生产经营,为了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归纳处理,而且对于财务会计等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时效性等也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薄弱,尤其是信息沟通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措施
1.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进完善。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基础,为了促进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结构的优化完善上,企业一方面要增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机制的落实。另一方面,重点应该对负责牵头开展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财务部门进行调整,特别是合理的规划调整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权责,亦或是整合企业内部相关部门,成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部门,单独负责加强对企业的财务工作、现金收支、投资融资、会计核算、成本控制、会计信息等具体业务共工作的控制管理。通过对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体系的理顺,明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责,形成信息传递沟通更加高效的组织管理结构。
2.加强各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手段的执行。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面,首先重点应该提高企业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综合采用固定预算、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确保预算可操作性强,并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控制与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的财务规划作用。在存货内部控制管理方面,重点应该对企业的存货验收等相关的工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避免存货积压等问题占用企业的现金流。在成本费用控制上,应该采取成本费用预算指标管理的方法,落实企业经营业务活动开展各个环节的成本定额标准,并加强对企业费用报销的审核监督,最大程度控制企业的成本开支。在企业的销售及收款管理方面,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加强对发票开具、银行结算、预售款、应收账款等方面的控制,确保各项环节的合法合规。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方面,重点是以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账外账的防范、承兑汇票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的今天,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企业也应该结合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等新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的建设,以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有效性。首先,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在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精度控制以及软件系统管理方面,完善控制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确保各项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应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的建设,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整合到信息管理平台之中,加强信息的沟通传递,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4.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在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有效性方面具有较强的监督控制作用,在内部审计管理中应该积极推进审计工作职能转换,通过及时的内部审计分析评估报告,为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准确的参考。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首先应该结合企业组织结构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实际,拓展内部审计范围,由传统的合法合规审计拓展到企业的效益性审计。其次,在审计中,应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改进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方式,提高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以及指导性,针对各类审计问题形成工作整改报告,进而有效运用审计结果服务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改进提高。
四、结语
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于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开展,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防范财务舞弊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治理模式,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与治理模式有机结合,在控制活动执行、风险管理、审计监督等方面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梅丹.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文献综述与未来发展.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C],2012.
[2]韩晓燕.浅析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发展[J].财会通讯,2012,14.
【关键词】内部人控制 人力资本 公司治理 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公司治理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内部人控制问题。我们通常所讲的内部人控制是指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所有者人)在经营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偏好而不是股东(委托人)利益取向支配资源的行为,通常用于指公司经营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契约不健全的机会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产生的,是一种特殊的“委托问题”。①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得益于转轨经济过程中改制的分析,但实际上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内部人控制并非是中国经济转轨中的特有现象。
内部人控制机理分析是目前许多学者感兴趣的课题。杨利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对国内学者的观点作了综述,认为内部人控制企业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由此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已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②但是,仅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内部人控制问题是不够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源自于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特别是产权制度的创新,对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也应从企业制度创新着手,特别是企业所有权制度的创新。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制度经济学家有关企业性质的理论给我们研究内部人控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张五常批评了科斯(1937)关于企业的原型是一种“雇主―雇员”关系和“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的论断,指出企业无非是以要素市场的交易合约代替了产品市场上的合约,③这被认为是对现代企业理论的一大贡献。④汪新波认为,“雇主―雇员”关系显示的是“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关系”,劳动“实质上是短期资本受雇于长期资本”⑤;周其仁更认为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一个特别契约”,并指出由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只能属于个人,非激励难以调度”。⑥
从上述学者的观点分析下去,如果把企业看成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契约,则原本意义上的人具有了企业的所有者身份,只不过它所体现的是人力资本生产要素在企业这个平台上的反应和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出发,他们必然希望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源能带来最大的收益,如果正式的制度安排不能实现自身目标,他们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变相提高自己的收益水平。所以,处理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一定层面上承认内部人控制的合理性,即承认人力资本的客观地位,所要治理的是“内部人的过度控制”带给所有者的损害行为。从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企业平台上的利益分配问题,解决的程度取决于双方的谈判或博弈力量对比。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及成因
沿着制度经济学的思路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源于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
国有企业中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链条过长,资本所有权约束失效。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是委托―关系的确定。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国有财产产权全民所有形成的委托关系链为:全民初始所有者中央政府(所有者)地方政府(所有者)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所有者)企业董事(经营者)企业经理(经营者),层次较多,关系复杂,造成国有企业中实质上的所有者缺位,所有权的约束功能难以奏效。由于实际所有者(全民)对所有者本身的激励问题和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的客观限制因素,造成国有企业中所有权对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国有产权在企业管理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产权的约束功能难以发挥,国有企业中的产权制度缺陷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缺乏人力资本所有权的激励机制,经营者人力资本地位得不到客观承认。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经营者只能获得固定工资收入,对他们的激励方式也以行政激励为主(如提拔或行政降职等),没有赋予他们获取剩余索取权或承担经营风险的法律和制度安排,经营者长期从属于政府部门,人力资本地位得不到法律和制度上的尊重,无法形成独立的人力资本阶层,并最终导致经营者自身行为发生变异。人力资本地位长期得不到承认,这实际上体现的是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人力资本首先属于个人)在国有企业这个平台上分配地位的不平等,并最终导致经营者心理失衡,这正是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正因为从制度上没有正常的途径获取投入要素的应有收益或承担应有的经营风险,经营者就会转而寻求其他非正常途径,如权力寻租,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企业中产生的一部分内部人控制问题是人力资本被扭曲的反应。
缺乏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激励机制。长期以来,行政激励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主要激励手段,由于行政激励本身的缺陷(如年龄因素的影响、激励面较窄等)和实施激励的衡量标准偏差(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晋升的依据往往不是企业的真实绩效),造成国有企业经营者利用所掌握的企业资源寻租权利和地位,行动目标偏离企业目标。当行政晋升渠道被堵塞,经营者的工作业绩又无法得到所有者的客观评价时,经营者就会转而寻求其他需求的满足,甚至铤而走险,这在客观上助长了经营管理者的不良动机。
缺乏少数股权和债权人治理机制。在国有企业中,国家拥有的股权比例较大,其他经济成分产权所有者拥有的比例较低。国有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致使中小股东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中小股东发挥所有者权利的空间很少,再加上“搭便车”的心理影响,导致中小股东对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关心很少,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再加上我国资本市场的缺陷,少数股东发挥权利的渠道和力度也很有限,因此在目前国有企业中,中小股东对国有资产经营者的监督是无法落实的。此外,由于国有企业的债权人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无法独立作出,政府一手托两家,造成债权人治理约束软化,流于形式。
综上分析,国有企业中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割裂和层层关系的存在,导致资产所有者的产权约束功能难以发挥,所有者难以形成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机制;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地位的不平等内在地导致了经营者自身行为的异化;经营者市场激励与评价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外部治理机制等因素的缺乏,共同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治理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笔者提出对策如下:
企业所有权制度创新,即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再造。首先是国有产权从竞争性行业中战略性退出,增加市场调节的范围和力度,除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外,其他国有资产逐步出售给经营者和社会公众,逐步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施国家相对控股或少量持股,或通过特殊股权设计(如国有股退位为创业股而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提高其他资本所有者特别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管理积极性,同时减少或消除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中间环节,缩小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差距。
经营者地位创新,即确立人力资本在国有企业中的客观地位。建立保障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本地位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考核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把国有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作为人力资本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来对待,正如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一样,国有企业要持续发展壮大离不开人力资本。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经历了产品竞争、销售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之后,正逐步迈入人力资本竞争阶段,要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承认人力资本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是关键。
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创新,即建立健全经理人市场评价机制,改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改革国有企业中经理人员的任用机制,增加人员任用的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增加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成本,弱化经理人阶层的不良动机,改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强化利益相关者治理特别是强化债权人治理力度。(作者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①徐丽萍,陈道江:“我国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理论分析及对策研究”,《山东经济》,2003年第1期。
②杨利:“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人控制”研究综述“,《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第3期。
③Chueng Stenven,“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
④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