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第1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2009年高考作文时事素材:“躲猫猫”

2009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中国推迟中欧峰会

2009年高考作文最新分类素材详解

2009年高考精彩作文素材汇总1

2009年高考精彩作文素材汇总2

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材:经典作文素材大全 故事类

2009年高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预测10篇

第2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近些年的高考写作主要是以给材料作文为主,话题作文为辅,命题作文列其后。以散文写作为主,记叙文为辅,议论文列其后。实则是以说理性散文为主,记叙性散文为辅。不过半文半白的文章也屡有出现。

常见的文体模式有如下几种:设置悬念式的记叙文,穿插回放式的记叙文,欲扬先抑式的记叙文,画面组合式的记叙文,并列式的议论文,层进式的议论文,对照式的议论文,总分总式的议论文。

近年高考作文内容模式中大体趋向是感情真挚的作文和思想健康的作文。在日常训练中应集中练写文章――大量名人的光辉事迹为文章确立了一种精神的骨骼。积极、乐观、向上的素材能给读者以精神上的启迪。

程度一般的高考生在写作上缺乏文采,不仅内容空泛,形式上更缺乏文采,写出的作文难堪成为作文,针对这种情况,在写作训练中渗透名人诗句,特殊的表达技巧与积累素材等。充满文采的作文应该是:文章语言充满诗意,大量运用比于、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式长短参差,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抑扬顿挫之美,摄人眼球,动人心弦。

高考作文要求有文采,就必须在写作过程当中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多用典故诗文,生动联想,顺其自然不强加晦涩难懂的词句,真挚感人最能取胜。

笔者认为在作文训练中首先要做好谋篇布局,确定写作的基本模式。笔者多年来在写作教学中一直推崇在形式上“凤头、豹尾、猪肚”的模式。

“凤头”就是用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短小精悍。“凤头”就是开头第一段三五行开的精彩,直接切题,叫阅卷老师“醒目”,常言道:“好的开头一半文。”头开好了,整篇文章写起来就有的放矢了;头开得不好,往往会影响成文的效果。好的开头,能够吸引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乐于读完全文。语言表达形式上推崇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设置悬念、或点明观点的模式,但一定要切题,开门见山,力求新颖。只有这样,才能起笔不凡,先声夺人,并且有益于增强语势,才能犹如漂亮迷人的凤头,引人入胜。

“猪肚”就是内容要丰富饱满而不干瘪单调,拿它来比喻文章的中间部分,是指文章主体内容的展开要充实,要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的中心得到生动具体的表现,而不是空瘪无味。力求言之有物,有血有肉。这一部分笔者个人认为在三至五段为佳,每一段开头句要引经据典,结尾句要有一个写作者提升的哲理句,做到有头有尾,首尾呼应,保持写作片段的完整性。每一段中至少有一个经典事例恰到好处的说明分观点的确凿性。每一个分观点之间要有连续性,要么并列,要么顺接,要么f进,并要围绕一个中心观点做文章,不能脱离中心观点。

“豹尾”,是喻指文章的结尾要简短有力。常言道:“编筐编篓,全靠收口。”我们行文不能虎头蛇尾,而要精心设计“豹尾”。文章的结尾毋庸很多文字,往往只要一段就够,但力度要大。“豹尾”就是结尾层次清楚,不需拖沓,三言五语,高度凝练升华主题,或以呼告的形式收束作文,叫读者意犹未尽。“句首称其目,卒章显其志。”

文章结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呼告,或深沉,或直率,或含蓄,或揭穿,或戛然而止,或发人深省。常见的结尾的技巧有画龙点晴式、首尾呼应式,或抒怀式等。

高考作文的内容要做好审材料,提炼每一段的寓意,将几段寓意融合出一个通用的观点作为话题最好,所给材料可以引用,但不能完全引用,最好是经过自己的提炼为己所用。

高考作文如是话题作文,就要观察话题是否是双向话题,如果是不能忽略二者中任何一个,但指定是利用一个突出另一个,或者是一个离不开另一个。总之,二者不能丢其一。

高考作文的立意很重要,在立意时注意由浅入深、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地引申提炼。

高考作文题目要小于话题,就是你提炼的立意要新,题目要给人出其不意,新颖脱俗,一目了然,耐人忖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才能留下好印象。

高考作文在选材方面,要求信,求新,要精,求力度。尽量回避“闹区”,不闯“雷区”,不踏“”,不如“盲区”。另外古今纵横选材,与时俱进选材,百里挑一选材,撷取精华选材,寻小搜微选材。

高考作文以心事多变取胜,不拘一格降人才,选好自己熟悉得意的写作形式三两款式足够应对。

高考作文一般总分总式最易写,并列式(豆腐块式),递进式,演绎式,归纳式等不少见。找出一种最适合你写的为是。

第3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作文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77―01

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有两个作用:一是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言文教学不应停留在字、词等知识的讲授与归纳上,而应上升至重点语句的赏析、文章意蕴的挖掘上。如果能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注重文本赏析,又适当地延伸、拓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乃一箭双雕之举。为此,笔者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对之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作者,充实作文思想

文言文是文化的传统根基,其内容不仅展示了历代大家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而且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选入中学课本的篇章,更是凝聚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华。学习文言文,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才能准确把握经典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提升自己的作文思想及人文素养。

比如,学习《论语》,就要让学生了解孔子坎坷的人生经历,理解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懂得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厚仁爱之心,把“和为贵”的思想种到学生心里,为今后“和谐”类话题的开展打下基础。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让学生了解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当今之世,欲平信天下,舍我其谁”的斗士姿态,为写“责任”类话题准备一个无可辩驳的思想基础。

教师不要使作者介绍简单化、形式化,而要力争找到突破点,使学生与文章作者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历练思想、提升品位,为作文准备一个思想仓库。

二、浓缩文中事例,积累作文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最头疼的莫过于写作素材的缺乏,要让学生写出具体实在的记叙文、论据充足的议论文,最重要的是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而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便是重要的来源。对于功课多、时间紧、阅读量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重视课本素材的积累,是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而向课本要素材也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写作办法。比如,《勾践灭吴》中的勾践兵败于吴,率五千甲盾退守于会稽山,在山河破碎、国力衰微的困境中不言放弃,卧薪尝胆,终于报仇雪耻,使国家走向强盛。在写“砺志类”文章时,举勾践的例子会很典型。有不少学生对课文内容并非不熟悉,但要把它变成作文素材却是一大难题。那么,怎样让学生娴熟地从课文内容中攫取作文素材呢?这就要求教师讲授文言文时要有针对作文教学的意识。我们可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定话题把原文压缩成一段写作素材,给学生动笔的任务、时间,并做好检查工作。或者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整理出写作素材。

三、积累文言名句,丰富作文语言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之一。这些年来的高考作文实践表明,行文中闪现着古典光芒的文句总是文采斐然,显示出作者浓浓的书卷气,让阅卷人眼前一亮,拍手叫好,从而获得高分。

第4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关键词]高考作文;社会控制;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13-02

[作者简介]孙欢欢(1987―),女,山东平度人,硕士,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景明佳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高考作文因其在语文考试中分值大、主观性强而历来受国人关注,褒贬不一。讨论多是从教学角度切入,鲜有探讨高考作文的深层次内涵,即高考作文的命题人在既定(法定)的范围内选择内容。这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其本质是意识形态的运作,是一种文化的选择。通过对作文内容的选择与组合,将统治阶层认为“值得”传递的知识施以“科学化”的包装,以合法的形式检验考生的知识、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因此,揭开高考作文试题科学化的“外衣”并对其科学性进行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高考作文:科学化的质疑

(一)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科学性的质疑

高考作文命题之统治阶层价值认可的体现之一是其内容的科学性,这似乎是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命题的价值认可是指国家意志的熟练操盘手――命题人,将符合统治阶层主流意识形态的、有价值的知识渗入高考作文的命制中,使其披上合法化的外衣,打造成科学化的躯体。命题的内容只是从一定的文化选择出来的,是“法定知识”,但不能单纯、绝对地认为完全是科学知识。统治阶层对于某些知识内容是认可的,但也有另一些是不被认可的。以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为例,当时的统治阶层尊奉儒家思想,因此科举考试的内容――八股文的命题范围就局限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之内,对其价值的认可无以复加。

(二)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封闭性的质疑

高考作文试题之统治阶层价值认可的体现之二是形式的封闭性。回顾高考作文的“命题”时代,自然给考生留下“被表达”的种种印痕:主题单一乏味、思想高度同质、表达公共化和机械化。[1]42命题的形式从“舍我其谁”的“全命题、“尚可商量”的“半命题”到“我的作文我做主”的“自命题”,虽然是花样翻新,但是命题“封闭性”的本质是不变的,即在优良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主流文化操纵下,进行一番弗洛伊德式“超我”升华,最后还是到了“被命题”的尴尬境遇。命题的“封闭式”为考生画了一个圆,这对考生的个性彰显是有限制的。

(三)高考作文试题编制科学化的质疑

高考作文试题的编制“并非一个纯技术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如果说是技术的,它也包括了意识形态渗透的技术”[2]38。试题的叙述形式是权力的话语,也体现了话语的权力。它是一种“精制代码”(elaborated codes),而非“受制代码”(restricted codes)。[3]453-472伯恩斯坦认为,精制代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关联性,一般流通于中上层社会群体中。作为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人,处于社会的中上层,所接受的文化、所使用的语言是以精制编码为主的语言,因此,在试题的编制过程中,社会统治阶层运用其精制编码的语言,来宣扬一种优势的文化,而受制编码的语言则无法进入考试的内容之中。显而易见,在试题编制的精致编码的取向中,试题编制的科学性是属于一部分人群的,这疏远了或是直接排斥了另一群人。

二、高考作文试题:规训化的实质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的知识体系,而“在整个的社会知识体系中,却只有有限的部分被视为法定知识和‘值得’传递给下一代的知识”[4]。高考作文试题的知识选择既有对其价值的认可,也有对其价值的赋予,其中的主导因素就是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知识价值的认可简单说来,就是统治阶层使高考作文试题中体现其价值取向并使高考作文试题以一种“合法化”的形式出现,利用一套选拔机制使考生认同并内化这套价值系统;价值的赋予是指在高考作文试题中指向特定的价值,使得知识含有相应的价值取向,例如1977年的高考试题《青松赞》中,“青松”所传达出的价值指向革命战士所具有的坚强意志。由此可知,传递某种价值取向、检验接班人将这种价值取向内化的程度与权力紧密相连,“甚至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关于这一点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作了细致、透彻的分析。在福柯看来,权力与知识不是相对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知识与权力属于一个统一体,两者互为影响,纠缠在一起,根本无法分开”[5]93。高考作文试题在“科学化”外衣的掩盖下,实则是一种对考生的规训。

(一)高考作文试题经由专人命制,维护社会意识形态

高考作文试题的拟制工作通称为“高考作文命题”,完整的命题工作持续时间大体有一年之久。高考作文试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一部分,是由高考命题专家根据国家的意志而命制的,命题专家在思想素质、专业素养方面造就了他们在高考试卷命制中国家意志操盘手的角色,而母语考试中分值最大、主观性最强的作文试题的命制更是凸显其“意识形态”的关键时刻,严把思想关,纵使考生有“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也蹦不出命题者的“掌心”,囿于命题人的主观意图中。“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有关世界和社会的观念体系,是指导人们实践、行动的思想准绳或纲领。”[5]8高考作文试题既呈现了社会意识形态在知识上的表现,又检验了“接班人”的社会意识形态接受的程度,考生所呈现的高考作文的文本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社会意识形态是对阿尔都塞所谓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功能发挥的检验,事实上,“这些题目是作为真正的思想范畴运作的”,它们明确划定了范围,“并以此来限制思想的空间”,进而扩张到整个社会空间。[6]60高考作文中价值取向的导向对维护现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必不可少的。

(二)高考作文试题经过严格筛选,体现国家价值观念

高考作文试题一般都与统治阶层所宣扬的或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吻合,是根据国家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或是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的,内容多来源于教科书,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怀想天空》,其素材及主题就来源于苏教版高三语文课本中的内容;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作文材料来源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第9课《自然之道》,并且课后提示里讲的主题意思和作文的主题完全吻合。高考作文试题的价值取向基本与教科书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形成了连续的价值取向的内化与强化。试题与考生作文中即使出现一些与时代、与传统优秀文化相悖的内容,也是作为考生批判的“靶子”,对考生可谓“侧面规训”“以儆效尤”。高考作文试题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选择标准,统治阶层将自身认可的文化或是将自身的文化注入高考作文中,这样,统治阶层的文化便获得了新生命,通过高考的选拔机制而获得广泛认同。在考试的技术选拔机制下,隐藏了高考作文试题中的阶级服务功能,国家在这种看似中立、客观、自然的“面目”中实现了“人才”选拔。同时,高考的评分标准使考生对统治阶层的价值观予以消极认同,例如:文由心生、“高唱赞歌”者在分数上脱颖而出;反弹琵琶、“不走寻常路”者陷入“滑铁卢”,考生有一种“不能不说,而又不得乱说”的消极认同。积极也罢,消极也罢,结局是“皆大欢喜”的,统治阶层的价值观得以宣扬、得以延续。

总之,高考作文试题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是国家认可的,并且国家将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念赋予高考作文试题中,以特定的标准评价考生的写作,以期实现对考生的导向与控制,这种“软性”的控制如“温水煮青蛙”,使考生将“法定知识”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中。但是,人是一种具有高度思想性、思维性的个体,因此考生在作文写作中不可能是单一的顺从与认同。因此,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在规训之外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重视法度又不忘精神自由,不失为一种教育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潘涌.“后命题时代”:自由思维的回归与隐性制约[J].全球教育展望,2012(8):42.

[2]张行涛.考试的社会学概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38.

[3]伯恩斯坦.社会阶级、语言与社会化[C]//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92:453-472.

[4]M.W.阿普尔.国家权力和法定知识的政治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2).

第5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素材 时代感 课外摘抄 有序训练

一、高考作文的时代性特点

高考作文始终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中之重,纵观高考作文,时代感是它的显著特点。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人才选拔性考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高考作文题的价值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作文题,应该是一个个反映时代特点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了时代世相。也可以说,高考作文反映一种引导当代青年关注时事、社会、民生的新导向。

以福建高考作文为例,从2008年的情景作文“果汁、咖啡、矿泉水三种饮料的选择”到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摇 ?摇?摇?摇”,再到2010“作家格林兄弟的故事”,每一年的题目总能让人找到与当时社会热点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现象背后的原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道德中那些美好的部分,凸显传统文化的软实力。这,也是新时代高考高分作文写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

二、高中学生积累的现状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学算是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头疼的事。怎样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又最不容易找到答案的课题。时间紧,任务重,语文学科在各学科中处在艰难的狭小空间。作文,更是横亘在学生心间的一个坎,渴望作文得高分,又不想花太多时间在积累和阅读上,这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积累贫乏,语言干涩,内容单薄是高中生作文中的共病。在学生的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例有:司马迁写《史记》,韩信忍胯下之耻,苏武牧羊……近年来“感动中国”的人物,如丛飞、邰丽华等。这些素材用得太多太滥,学生写起来到处贴标签,生搬硬套,没有灵感。那么,怎样使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多样呢?怎样让学生对素材积累感兴趣?这是我面临的困惑。

三、激发兴趣,开展必要有序的摘抄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是有机结合的。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大量的阅读训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读书摘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积累资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写作素材积累的主要来源,更是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制胜法宝。

(一)准备阶段:拓宽生活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朗读品味经典文段,如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中的片段,同时向学生推荐几台评论性强的电视节目,如辽宁卫视的《老梁说天下》、江西卫视的《杂志天下》和中央电视台的励志节目《开讲啦》等。这些节目有的以独到的见解谈论历史秘辛社会和文化漫游;有的通过主持人阅读杂志的方式,传播具有流行意义的讯息;有的邀请演讲嘉宾,分享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等。这些节目都富有鲜活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当学生在枯燥的生活中关注这些有时代讯息的内容时,不仅能看到浓缩的现实百相,更多面地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更能在评论中融入思考和辨析。为了让学生更有投入感,还开展了“读书经验交流会”“热点专题”等活动。

(二)实施阶段:读书摘抄的设计和要求是定题、定量、定形式。

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热点,这些热点在报纸新闻中并不少见,也泛如烟海。怎样指导学生有序摘抄呢?每周末,我对摘录的内容和形式都做统一的要求,由老师提供一个周热点事件,先让学生通过读报或上网阅读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该热点事件,并写上针对该事件的评论。要求:摘文的总思路是先叙后议;在评论过程中,要分出不同的角度或观点;学生要对所摘抄的主题做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寻求和主题相似的或相反的事件一个,也可以是相关的名言(或警句、格言、俗语、成语)若干句。

例如:热点事件概述: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评论1:在路口凑够一拨就闯红灯的,主要是从众心理。反正法不责众,只要有人带头,就不怕。绝大多数中国人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傻了,每个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

评论2:是对“规则”的集体漠视。在生活中很常见,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是现实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守规矩的人往往吃亏,不守规矩的人反而获利。守规矩不是“聪明”的做法。

同题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莱蒙特

2.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版法》

学生在摘抄中了解了发生在当下的热点事件,养成了在生活中关注时事,尤其是关注社会热点、文化事件的习惯,为议论文写作积累了鲜活的材料。他们在摘抄中,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锤炼了思想,逐步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为下笔时文思泉涌,意到笔随,提高写作水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总结阶段:读书摘抄内容的整理。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时时更新素材库。在一个阶段之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归类整理的方法,这样方便今后的查阅和运用。我们通常可以按照“素材内容”分类。

1.社会万象篇:中国式过马路、美素丽儿奶粉事件、孝心入法、大妈抢黄金。

2.人物美丑篇:复旦大学投毒案、韩亚乘务人员的人性之美、林书豪一战成名。

3.醒世警言篇:2012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词、奥巴马的就职演讲。

这些大类里还可以按“素材主题”分类,例如:“人生”、“美德”、“文化”等。

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并分门别类地整理素材库,使素材类别丰富,内容充实,成为一座写作中受益无穷的宝库。

四、让摘抄融入作文

好的议论文是有现实意义的,是针对当时社会中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材料是文章的关键。离开了材料,再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写出美文佳作。材料的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一道作文题,合适的立意就那么几个,能够在材料的运用上技高一筹,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一次半期考试中,学生在议论文《人生如树》一文中,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达:

人生如树,即使经历风雨雷电的摧残,即使遍体鳞伤,也不会放弃自己成才的梦想。有梦想的人,能坚信自己的信念,任何困难也吓不倒他。二十三岁的林书豪从小就怀着篮球梦,进NBA后,他只能充当“板凳球员”,曾因遭球队三次淘汰三次召回而被嘲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还是每天超乎常人地刻苦训练,如今他终于实现自己梦想。

林书豪的成功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他始终怀揣着梦想。正是因为他对梦想执著地追逐,所以即使在残酷的现实中屡屡碰壁,他也能继续忍受。可见,勇敢地追求梦想的人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拥有梦想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一位哲人说过,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人生就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该议论段能紧扣论点,运用摘抄的内容作为支撑观点的论据,典型、新鲜和有时代感。议论文的论据,如果能选取那些紧贴时代脉搏的,代表当下人们共同审美取向的材料,并且能挖掘材料深层次的意义,文章就一般更容易被评卷老师所钟爱。

古人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即可成功,而重在日积月累,不断锤炼。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在写作或作文考试时文思泉涌,作文产生质的飞跃,正所谓“心中有丘壑,妙笔点染之”。

参考文献:

第6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最佳引用范本】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榭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节选自陈荣力《流浪的二胡》)

【妙笔赏析】文中将二胡巧妙地置于所有与二胡有关的化用诗句中,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虽然看似没有直接引用哪位诗人的佳句,但每读一句,相关的唐诗宋词就会浮现在脑海之中。通过化用我们所熟悉的古诗词,把老旧的素材活用到如此境界,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引用秘笈一:引用述因果,笔下展才华

【名师阐释】引用我们所熟知的老旧素材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在理解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拓展,不但展示了丰厚的素材积累,而且也比单纯的强化观点效果要好很多。

【佳作盘点】

当人们在困境中作出人生价值的选择,殊不知精神富足,坐看云卷云舒,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境界。“非理”“除教”是你毕生的追求,乱世彰显了你的“权利意志”“超人意识”,一生身体力行,风尘仆仆的奔波,言传身教的讲授,九尺七寸的身形渐渐佝偻。但是,即使“不为人知”你仍未停下坚定的脚步。迂回漫长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海德格尔、叔本华都是你一路走来的见证者!

尼采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精神的富足高贵,“感性思维”与“超人意识”已经深入其心,在政治压迫面前,他仍能坚持自我,实现人生;人们正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驱动之下,才最终让自己走向了成功的高度,不负平生。(节选自2014高考满分作文《窗外风景的境界与格局》)

【亮点揭秘】作者没有单纯地引用哲人们的名言,而是把它们与哲人们的思想、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来,不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素材背后的故事,更有力地凸显了文章的论点,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作者对素材的掌握非常深刻。

引用秘笈二:素材精有序,内容显充实

【名师阐释】铺排事例,必须注意事例要精简,按照古今中外有序排列,否则不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丰富,反而会有堆砌之感。

【佳作盘点】

我看见陶潜挥毫写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看见他的柴扉外明窗下那幽菊正在开放;我看见了安徒生快乐地凝视着丹麦蓝色的海流,从荆棘遍布的苦难中积攒梦幻的美好,他推开窗子,便是那满园睡着精灵的花朵;我看见了曼德拉黑白分明的眼睛从锌皮房窄小的窗口中看到了一个没有黑白分界的未来……(节选自2014高考作文《心水澄澈,万物皆景》)

【亮点揭秘】化用诗句,精心剪裁的事例组合在一起,既简洁又重点突出了“心水澄澈,万物皆景”的主题,内容充实,文笔高妙。

引用秘笈三:旧材新角度,作文需智慧

【名师阐释】从哲理思辨的角度,对材料进行相反角度的理解和处理,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文章势必以新异之特点引起关注。

【佳作盘点】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如果祝福也是一种礼,那么这种礼大概是世界上众多的虚伪之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同学开始学会了说一句话:祝你幸福。这句话让我感到恶心。祝福,大概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如果一个人连祝福都不懂,毫无疑问,他不懂人情世故,然而这种所谓的常识,是虚伪的,直接反映了人类的伪善。

幸福是什么?你们说祝我幸福,那么请你告诉我,幸福是什么?是不是靠长辈的恩泽,成长比较顺利,拥有更多的生存资源?是不是所处的环境比较好,学到更多的本领有更多的见识,受到的追捧和恭维比较多?(节选自梁嘉《祝福是一种虚伪的常识》)

【亮点揭秘】观点有悖常理,甚至让人有大逆不道之感。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定然令人惊异,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文章也因此会大放异彩,让人过目不忘。

引用秘笈四:叙议求精当,观点放光芒

【名师阐释】议论文中的对“所叙之事”一定要简而赅之,否则会有文体不清的弊病。对所选之事必须加以点评,做到叙议结合,否则就有单摆浮搁凑字数之嫌,对突出或强化观点毫无益处。

【佳作盘点】

柴静在刚进入中央电视台做记者时,自认为拥有青春活力敢爱敢恨才是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必要条件,可是在进行几次采访后,当自己“湿答答的青春被一扫而空”,而逐渐被沉稳所取代时,她才知道怎样才能算一个真正的记者。

韩寒曾经说过:“尽管这世界上永远有人年轻着,但没有人能永远年轻。”其实,人生就像一座建筑物,从筑基、建造、使用,再逐渐成为废墟的过程,就是岁月流逝的过程。所有人都想停留在刚建好的崭新,没有人想到最终成为废墟,可余秋雨说:“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拥挤了,没有废墟的人生太虚伪了。”(节选自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终将逝去的青春》)

【亮点揭秘】把典型的事例加以剪裁,与名人名言相得益彰,流畅的叙述中不乏深刻的议论,如此巧妙的结合鲜明地体现了“青春终将逝去”的观点。

引用秘笈五:语言精加工,老旧谱华章

【名师阐释】引用老旧素材,可以在语言加工上多下功夫,运用修辞可以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佳作盘点】

回想那些年,衣带渐宽的奉旨填词柳三变,知晓与仕途无缘后,高声唱到:“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那时,东坡在他酒后听得雨打竹林,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且任了那平生!那时,就算事事不尽如人意,太白依旧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了剑气,一张口便是半个盛唐!时光流逝,岁月渐渐褪去了原本的光环,而我却迷失在唐诗宋韵的优雅风度里,不肯回头在你风华绝代的文字氤氲中。我明白了,唐诗宋词,不再是文学的河流,而是历史的风云留下的清脆回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傲然的人格绝唱。(节选自《2014高考备考指导》)

【亮点揭秘】本片段对课文素材在文字上进行重新创新组合,呈现出思维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发展,形成一种令人佩服的个性表达。

引用秘笈六:引用有侧重,自然无雕琢

【名师阐释】引用诗句或名言、运用长句或短句,我们要考虑到文体和语境有所侧重。趋向于散文化的文章当然是引用诗词歌赋类的经典语句,偏重于议论性的文体选择名人名言或哲理诗句更好一些。

【佳作盘点】

第7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大脑风暴”是美国奥斯本倡导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使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目的在于以集思广益。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各种主意,以引导出创造性思维。大脑风暴法是团体训练,使得个体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才智与创造力,如小组讨论比单独思考容易发挥创造力;竞争状态下个人创造力容易激发,因而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在作文审题立意教学中采用“头脑风暴法”,可以小组方式或分组实施。也可全班参加。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就是指导学生对事物进行立体式的认识,对事理进行“解剖式”的思考,使学生思路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几方面扩展,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联想,进而发散出与众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目前高中生作文,为了应试,一般经常训练供材料作文。任何一则材料,按照写作要求,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审题立意的方向。学生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往往是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会得到不同结果。近两三年来,高考出现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要求针对一种现象或事物,自由命题进行作文。这类作文题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在写作上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话题作文可单向思维,也可以发散思维,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学生眼中,从不同角度来看会展现出“岭”与“峰”的不同。要求学生以话题为起点向四周扩展作思维上的“探险”,来突破单一思维模式,不用发散思维似乎就不可思议。运用发散思维,学生思路显然开阔,从中可以挑选最可以发挥、最有把握写好的一种,这对作文的成功大有裨益。

二、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打造师生作文交流平台

中学生喜欢网络,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完全能够利用好这一阵地,为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服务。网络是个多元化的空间。它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从而让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上网时间,让他们搜集与习作话题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利用网络优势,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见闻,拓展习作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检索、分析、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网上的习作素材图文并茂、五彩缤纷。所以,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如要求学生“写一种感动自己的事”时,首先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阅读介绍感动人生的事迹相关资料;其次对这些素材迸行筛选;然后看看名师是怎样指点迷津的;接下来,找一找有没有自己需要的语段或感动情节;最后走出网络,走向生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生活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之作。

另外,让他们养成开发阅读空间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网络随时与老师、同学、网友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语文教师定期在班级组织学生交流网上阅读后的收获。最后指导学生运用好方法,背诵优秀经典诗文、优美经典词句,积累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等,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为以后习作积累素材。在这方面老师要给学生划定方向,规定内容,避免学生流于形式。学生作文后,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相关报社。也可把学生作文打印出来,汇编自己以及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长或者老师写的序言,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还可以推荐学生的作文在班级的“作文园地”、学校宣传窗、黑板报等处刊出,或是参加各级作文大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这些积极的做法,将为高中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持续的动力。

三、改革作文评价方式

1.评价标准上,过早引人高考作文标准。当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高考话题作文的训练,所有作文训练都围绕高考标准,以60分为满分,以高考优秀作文为模仿学习的对象。甚至有些教师每星期要求学生背几则素材,然后就凭着背熟的素材进行任何话题的写作操练,令人可叹!作文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外现,表达交流的书面方式。过早引入高考标准,强化了学生的功利意识,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长此下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会逐渐被扼杀。

第8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文以载道,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圣贤之道”是有限的,所以前些年考过的“诚信”,才会在2011年卷土重来;所以2011年的上海作文考题,才会“意外”地与某次作文竞赛题目“巧合”;“知足常乐”才会披上马甲出现在2012年的江西高考作文题中;所以每年高考结束后总会有那么多的教辅报刊声称“押中”作文考题。

西谚云,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积累素材时,如果筛选高考高频词、成长关键词、社会热点词,积累一些内涵丰富、适合多维解读的独家素材,就可以以有限应对无穷。

一盆土可以长出各色植物,读透一部书或者熟悉一个人,往往可以成就作文“某某专业户”。掌握一类素材,无论遇到什么作文题目,都能从中寻找到契合点,以不变应万变。

请看《三傻大闹宝莱坞》专业户,在2012年高考作文中的精彩表现。

表现一

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你遭遇困难,情绪低落,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时,怎么办?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主人公兰彻有句名言流传很广:“我们的这个心啊,很脆弱,我们要学会哄它。不管碰到多大问题,都告诉你的心‘All is well,好兄弟’。虽然这样做不能保证立刻解决你的问题,却可以唤醒你面对问题的巨大勇气和爆发力。”

——2012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以兰彻为榜样追赶成功》片段

表现二

骏马行千里,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如果你能飞跑,就不要只坐在路边鼓掌;如果你注定不能成为参天大树,就要甘心做一棵小草。其实,幸福与成功的关键是:按照自身条件找准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角色。“如果喜欢摄影,为什么和机械结婚?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么恐怖!”这是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经典台词,兰彻的两个“”伙伴,就是在兰彻的鼓舞下,勇敢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终心想事成。

——2012年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我想要的,才是最好的》片段

表现三

爱之深,则忧之切;忧之切,则因为爱太深。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是一部喜剧,但是高达80%的观众都称看过后泪流满面。为什么?父子情深、父子仇大啊。片中的法罕想做摄影师,但父亲希望他成为机械师。他站在老父亲的面前,忍住哭泣,颤抖地说:“考试有很多门,但爸爸只有一个,我只在乎爸爸的感受。”此时我们都能感受到法罕内心的煎熬。这是怎样的动人心魄啊!法罕把深埋在心底许久的愿望和盘托出:“爸爸,如果我是摄影师,又能怎么样,我可能赚钱更少,车子更小,房子更小,但我会幸福,我真的会幸福。”他们一家人相拥在了一起。父亲懂得了孩子的良苦用心,这是多么催人泪下。放眼周围,不难发现,爱与忧就这样纠缠在生活的细节中,绽放着最意味深长的情愫。

——2012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片段

表现四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也有一个类似的场景,让人捧腹又让人难过。电影的主人公兰彻,非常讨厌僵化的填鸭式教育。当老师要他解释“机械”的定义时,兰彻把书本上绕嘴的所谓标准定义转化成浅显明了的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表述,结果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强调说,只有记住书本上的“标准答案”,考试才能得高分。于是兰彻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记录用的本子表述成“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的、精装或平装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该装置需要采用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使用”。惹得老师暴跳如雷,直接把“兰彻”撵出了教室。

电影是印度的,但批判的问题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南方周末》曾刊登过一则报道,说某地三年级语文考试,要求小朋友回答《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是谁?有个小朋友说是孔明,结果错了。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试问,这样的教育,到底是培养人还是摧残人?

——2012年辽宁高考模拟考试优秀作文《标准答案害死人》片段

表现五

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彻的面孔,那是一张英雄的面孔,也是一张笑到最后笑得最甜的面孔。他从穷园丁的儿子,成长为拥有数百项发明和专利的科学家的秘诀,就是始终遵循这样的座右铭和人生信条:“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

——2012年福建卷高考优秀作文《快跑,否则就会惨遭蹂躏》片段

表现六

对你来说,说两句暖心的话,不过是举手之劳;对人家来说,却可能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法罕、莱吉两家,都对儿子的未来怀有强烈的期待,都迫切需要儿子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支撑家庭,但他俩的成绩相当不好。

其实,法罕真正喜欢的是摄影,擅长捕捉那些美好灵动的瞬间,但书包里写给最崇拜摄影家的信却迟迟不敢寄出。作为死党的兰彻知道后,就苦口婆心地劝说:“你明明喜欢摄影,却跟机械结婚?真是糊涂!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从而将法罕从盲从父亲的愚孝行为中拯救了出来。莱吉因为家庭困难,压力太大,背负的东西太多,整天忧心忡忡。作为死党的兰彻知道了,又跑过去开导他:“你这么害怕明天,那怎么过好今天?其实明天还未来,你的担心期待又能改变什么?只有过好今天,明天的难题才可能迎刃而解。”这样温暖而又充满智慧的话语,成功驱散了莱吉心头的乌云。

兰彻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表现出来的善心却是伟大的,像网络上的微博传递爱心,只需点击鼠标,尽微薄之力就有可能帮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那样我们就会感到喜悦,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也是美化社会的正能量。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优秀作文《小善也饱含正能量》片段

表现七

双腿瘫痪,终身只能与轮椅相伴,史铁生曾失望过、迷惘过,甚至想过自杀。但他终究放下了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轻装上阵,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莱吉,因为肩负支撑家庭贫苦的重任,总是心有戚戚,每天吃饭不香,睡觉不甜,甚至从教学楼顶跳了下来,差点儿成了植物人。但在兰彻等人的劝导下,终于放下了过重的心理负担,赢得了生活的主动权。

——2012年全国大纲卷高考优秀作文《放下,快放下》片段

表现八

水中的小鱼认不清水,听起来挺奇怪,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帝国理工学院的院长,被同学称之为“病毒”,因为他身为院长数十年,却始终没有弄明白大学教育为何物,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整天打着教育的旗号,炮制一系列反教育、灭人性的事。洛沃是理工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但院长坚持认为他的机械设计毫无实用价值可言,还打电话通知了洛沃的家长,说他无法顺利毕业。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得洛沃不知所措,最终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面对洛沃的尸骸,兰彻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不是自杀,这是谋杀!”是僵化的教育制度谋杀了洛沃,是不懂教育的院长谋杀了洛沃。

真是令人发指。

——2012年天津卷高考优秀作文《当局者迷,令人发指》片段

表现九

第9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提出是受 “新概念英语”、“新概念作文”的启示而生发出来的。尤其20世纪末的“新概念”作文以其“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波,它宣示要“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这种新的作文理念启迪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拨开云雾以还其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和谐发展的庐山真面目。

(二) “新概念语文教学法”是为了克服以往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提出这种教法并非全盘否定过去教学法中的优质成份。以往的教学法的弊端一言以弊之――教学中目中无人。具体而言就是“三化”,即: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八股化,口语教学沙漠化。

阅读教学程式化是指从小学语文开始,我们养成了一套固定程式,那就是分析其中心思想,再分析其写作特点。教师总是要将教参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移植到媒体――黑板上,再让学生输入到自己的在脑中,最终传送到试卷上。

作文教学八股化是指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一味地迎合高考,比如高考流行材料作文的年代,我们就很快从中发现了一种高考作文结构律这东西,即 “引、议、联、结”。作文教学很少或根本就不关注学生的发展。

口语教学沙漠化是指以往的语文教学很少培养学生的口才,以至于学生上了高一或在一要讲两分钟的话,两股颤颤,几欲先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不能或不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三)理论依据这种教法有其理论作为它的支撑点。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其主要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主体性是人的属性,人的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传统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存在着压抑甚至摧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问题。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活动(教学)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教师从机械搬运教参中解放出来,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打碎学习的奴隶的枷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扶助者和导引者,而非某次考试的牺牲者。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见前)

(二)成功性原则

“新”教学法是一种没有挫败的教育,只有暂时过不了的语文关口。

(三)自我教育发展性原则

受教育主体从自在到自由发展过程。在高一主要是自在发展,高二则由自在发展过渡到自由发展。

(四)实践性原则

“新”教学法强调在尽可能多的语言、人文环境中和谐发展自己。

(五)新异性原则教学中极力渲染教与学的个性化的东西。唤醒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八观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学观

1、以语文习得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重感性语料的习得,重语料习得的运用,轻繁琐的字词句段解析。讲授“含意”的实验,让学生补充作文题上“生活是”,结果受试班能用技巧含意的远远多于控制班。

2、以教会学生自学语文为主到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为主的教学理论。

3、以生活为语文学习场的教学概念;

4、以“感”、“读”、“述”、“悟”为主模式的学习语文的教学理论;

5、以发现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为主的发现式教学理论;

6、以学生参与教材内容选择的互动性的教学理论;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阅读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每期开校用一定时间让学生互荐名著,以至读典成风,如《红楼梦》热,《水浒》热。

2、由被动选择阅读语材料发展到主动自择语料。新教材尽管有两本,尽管有七十来万字,但仍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选择,于我有用者,取之;无用者,弃之,学生主动选择讲解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大家,教师主动选择书卷气浓郁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这种种做法弥补了教材过分稳定带来的弊端,引入活水,共兴语文是师生最大的心愿。

3、阅读教学从繁的语料分析中解放出来,走向重鉴赏重感悟的感性语料积累阶段。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它是感性的,还是知性的,我们都为力主学生复活其 “临场感”,感受作品的美感,接受作品的独特感,积淀作品的语感。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作文观

1、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出空题目,大题目,远离学生生活的题目,尽管高考有所谓考查想象力的题目,我们弃之不用。如上期的生活作文训练系列,则由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感知生活构成。

2、重体验的作文训练观。生活是作文之源,善于体验,才有妙文的可能,因此,我们带学生访谈了股民,冬游了凉帽山。学生有了体验,为文言之有物了。

3、文白整合观。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语体文的写作,也重文言的写作训练。在学《劝学》后,我们要求用文言表述自己的求学经,在游凉帽山以后,用三百字的文言写感受。尽管学生的表述不乏幼稚可笑,如:三百字用了二十五个“之”的,但克服了用文言表述的心理障碍。

(四)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口语训练

1、口语与书面语同等重要。生活不仅需要书面的表达,也少不了口头的表达,在学生未来发展中,口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书面语。因此口语也应该称为“课”。

2、在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成语述猜游戏。

3、挖掘教材中口语素材。

4、创造口语运用的情景。

(五)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学生观

1、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燃烧的;

2、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

3、每个学生都可以过语文关。

(六)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材观

1、补充经典文化;

2、补充地方文化;

3、补充时尚文化;

4、学生自编名著互荐集。

(七)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课程观

1、走近经典课,习《声律启蒙》,诵儒家经典,背唐宋名作,研宋元妙文,论明清章回,究外国名著。

2、时文开讲课。每周一节时文开讲课,时文内容选自《十月》、《收获》、《当代》、《新华文摘》等,要求选文要有浓郁“书卷气”。

3、口语训练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4、交际训练课。到华西证券射洪营业部与股民交谈,训练自己的交际能力。

5、研究性学习课。研读《成都商报》上的股评文章,采访股民,并学会从课堂外获知练能。

6、学月教学法切磋课。每学月或讲学法,或研究教法

(八)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评估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