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等数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中考后的层层选拔而剩下的,基础知识薄弱。表现在概念模糊,基本公式、原理、性质不清,更谈不上理解,加上语文底子差,感知能力差,基本上没有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2学生学习观念上的误区
大部分职校学生主观地认为到职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这才是将来赖以生存的基础。由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侧重于技能训练,而把数学等文化课的学习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职校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数学来说属于“弱势群体”,数学的抽象性和连续性让他们觉得要学好数学简直是“天方夜谭”。错误的认识和学习的困难导致他们“理所当然”的“厌弃”数学。
3数学课堂教学的弊端
3.1课堂教学受“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学习方式影响
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填鸭式教学,缺乏主动的求知欲望,以书本和教师的结论为信条,思维僵化,提不出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2教学过程重教、轻学;教学方法上只顾自己灌输,不顾学生接受;
3.3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过程比较封闭,学生普遍缺乏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不敢大胆设想,即使心有疑惑也不愿意提出问题。学生参与不够深入,能力得不到培养;
3.4教学目的上只考虑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而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数学的重要性,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认为学习数学是做“无用功”。虽然,我们平时也常常强调数学是“多么”重要,但并没能“唤醒“”昏睡”的学生。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促进其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对此,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设计现实问题,创设意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开放课堂,让学生探索中发现问题,讨论中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自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用实验、观察、分析、类比、猜想等方法去探索、去发现,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着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数学需要应用,应用需要数学。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信息感、数据感。能把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它们。例如在讲椭圆的第一节时结合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及其返航。在讲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时课尾我引入两个生产实际的例子:a.双曲线齿轮。b.发电厂的冷却塔,这两个生产实例典型、接近专业课、接近生活,并且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使数学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际中去。
(4)加强学法指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不少学生不会学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在适当的条件下,95%的学生能够高水平的掌握所学的内容。许多学生所以未取得最优良的成绩,问题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合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手段,给学生以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5)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的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4总结
关键词:问题教学;开放教育;高等数学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提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这样一来,在教学中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就成为我们知识处理和转换的强有力依据。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来处理转换新知识呢?我想“问题”是最好的帮手。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特征
民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是“问题式”教学的几个基本特征。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惯例,要求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谐发展。“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它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过程的强烈愿望,是问题式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又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成为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三、高等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求解问题,衡量我们学习数学的成效也主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来评价。因此,在数学活动中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由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公理、定理等组成的知识系统,数学知识体系展开的基本形式是不断地提出数学问题,并在相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和精心组织起来的。教师可以逆向地超越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说明在以往条件下事件发生的状况和特点,揭示认识主体的意图、目的、思想与抉择等进程的信息,同时与学生共同探求数学对象的特性、关系结构和规律。学生是在主动参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数学的。
数学对象来源于实践,但又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而是对它们从量的侧面某些本质特征进行抽象化、形式化、模式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它们进行研究。这一过程本身促使个体的思维水平经由直观动作思维阶段、直观表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阶段向辩证思维阶段发展。数学问题应适当增加来自现实生活的实例,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识,进而认识到数学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的内部动力。
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学习高等数学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记忆力差、水平参差不齐,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与普通高校学生相距甚远,这无疑为高等数学这样一门高度抽象、逻辑严谨的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大多有一定的生活、工作经验,善于观察,重视学以致用。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扬长避短,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贯彻这样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其认识过程是沿着“从简单到复杂,由有限到无限,从宏观到微观,由感知到感悟。”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并最终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四、高等数学课程“问题式”教学法案例
下面以“导数”知识为例来说明“问题式”教学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的总体设计
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组织形式、和学习结果用坐标
其中,实施步骤包括:1.提出问题2.探求问题3.解决问题4.拓展问题5.深化问题;相应的组织形式为:1.创设情景2.自主学习3.合作探究4.巩固应用5.反思小结。
导数知识学习过程可表示为:实例=>导数知识=>导数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导数知识是中心。应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总体构思如下:首先,举出两个实例,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需要的已知知识和解决的思路;其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得出导数的概念、基本公式、运算性质以及运算方法;第三,总结出利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组织实施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实例1.对一个喜欢吃巧克力的人来讲,有一个实验表明:吃一颗巧克力的总效用为35,吃两颗巧克力的总效用为60,吃三颗巧克力的总效用为75,吃四颗巧克力的总效用为80,吃五颗巧克力的总效用为75。由简单的观察和计算可知,从吃第一颗巧克力到吃第五颗巧克力,每多吃一颗巧克力它产生的效用增加量分别是25,15,5,-5,呈递减的趋势,换句话说,如果吃了四颗巧克力后,再吃第五颗、第六颗的话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也就是说不再会得到更多的满足了。那么请问,换了你你会吃几颗巧克力?
实例2.瞬时速率问题。已知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S=S(t),求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第二步,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1.解决问题所用的已有知识:平均速度、平均变化率、极限;2.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解决分母不能为0的问题;3.思路与方法是什么:先从一点扩充到一个区间,再让区间趋于一点。
第三步,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函数在一点导数的定义:略;2.导数的数量意义、几何意义、经济意义、物理意义:略;3.基本公式、运算法则:略。
第四步,反思小节深化问题:
1.利用导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2.导数计算的题型及方法;3.可以利用导数解决问题的常见案例及解决方法。
五、“问题式”教学法结果分析
通过问题式教学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笔者认为“问题式”教学法的精髓在于,教师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法也能提高同学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适用于数学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开放教育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因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数学的首要问题,只要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了,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参加课程的多种学习形式,一定可以达到学习目的,掌握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桂华.问题式教学方法及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肖为胜.论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J].大学数学,2003,(6).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兴趣、意志、自信心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中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中有些学生数学学不好并非智力水平低,大部分由于非智力因素影响所致。非智力因素它属于人的非认知性心理系统,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他们求知欲低,学习信心不足,对数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课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对考试缺乏竞争意识,马虎应付,考场上“临场发挥”。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能使学生形成坚定意志,顽强毅力,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乃至情感,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首位,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动力
兴趣是人们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项活动的心理特征。兴趣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人就兴趣对学习的影响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初中生),结果表明,在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中,学习兴趣与成绩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平。数学学习受兴趣影响最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以数学学科的价值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学中可将社会就业对学生提出的学习数学要求,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结合具体形象事例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对自己今后就业的直接联系,从而产生就业危机感和学习责任感,获得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内动力。其次,老师有意识将现实中数学素材渗透于教学之中,如分期付款、体育彩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和浓厚兴趣,从而体会到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逻辑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感受就能使学生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锻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数学严谨的逻辑结构,形式化的抽象内容,精确、简洁、通用的数学语言。这些基本特点既是对人的智力训练,也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数学学习道路上必然会碰到许多困难,而良好的意志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强化和推动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应不断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中专生处于智、情、意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都具有可塑性大、上进心强、精力充沛等特点,但他们的思想情感容易波动,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经常表现为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但没多久又被各种欲望代替,无法集中学习。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介绍一些数学史和数学轶事,用榜样言行产生的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意志,提高自我控制力。如:欧拉时常抱着孩子写数学论文,双目失明后坚持用记忆和心算研究数学达十七年之久。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将自己计划和誓言写在醒目处,确定一个个小目标,从听懂一节课,会解一道题开始。指导学生学会严守计划,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的习惯。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意志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在课堂内及课后多给予关注和监督。逐步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
三培植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