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王的晚年生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王自从退休在家后,经常和小区的其他老人一起打球、钓鱼。但和他接触的人逐渐感觉到,他太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了,以至于和他关系不错的人也都纷纷地避开他,而他依然热衷于过分“关心”别人的生活。像老王这种对别人生活的关心超出了正常范围,并乐此不疲打听别人事儿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窥视”,是一种缺乏心理边界的表现。这不仅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更是有害无益。那么,总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到底是什么心理在作怪呢?
1.发泄心理: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视欲望源于童年。孩子总想要窥视自己父母的隐私,这是一种正常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在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多少会有想窥视别人隐私的欲望。
2.炫耀心理:希望自己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是一种本能。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想炫耀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从而获得被别人关注的满足,也显示出自己的“能耐”。
3.控制心理:每个人都有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秘密,每个人也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因此,有的人就会产生控制心理,希望尽可能多地知道别人的隐私,以便在受到别人威胁的时候来保护自己。
“老年闲气症”不妨看开、放开、走开
文/钱国宏
前几天,七旬翁刘大爷因“老年闲气症”再次住进了医院。其实,气倒刘大爷的那些事情再平常不过了:邻居老李骑车路过刘大爷家门口时,车轮轧进了路边的脏水沟里,脏水溅到了刘大爷家的大门墙上,刘大爷见状气哼哼地找老李“理论”,非要问问老李“到底安的什么心”;投递员小刘晚送了一个小时的报纸,刘大爷以“工作态度欠佳”为由,和小刘大吵了一架;儿子给刘大爷买了双棉鞋,到家一试,大了一些,刘大爷就骂儿子“不关心自己,忽视老人的晚年生活”;老伴参加老年秧歌队,刘大爷就说老伴“移情别恋了”……
那么,如何才能治愈“老年闲气症”呢?
看开一点
老年人应该始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放开一点
对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尤其是晚辈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不必横加干涉,学会放手。
走开一点
遇到生气的事情,老年人不妨暂时脱离生气的小环境,沉入爱好之中,钓鱼、养花、打球、下棋……
总想小便 或是焦虑症
文/
找个伴儿好度日
选择同居而不领结婚证的老人,要么年轻时因种种原因没能和真正相爱的人走到一起,暮年能相伴相依便是大幸,无所谓一纸婚约;要么是曾经遭遇过婚姻的挫折,一生起落沉浮,晚年找伴儿图个心灵慰藉,婚姻凭证便成了多余。
汪群属于第一类人。62岁的她经营着一家茶楼,帮她打理生意的是她的“伴儿”袁木。“他是我的初恋,想不到时隔40年我们才真正走到一起。”提及往事,汪群似乎难抑悲伤。
她和大她一岁的袁木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可就在他们谈婚论嫁时,“”开始了。汪群父亲因“过激言论”进了监狱,汪群带着逃避的情绪被下放农村,内心的自卑使她努力“忘掉了”袁木,两人的爱情无疾而终。
回城后,汪群因错过最佳婚龄,匆忙嫁人。尽管生育了一双儿女,但由于与丈夫感情不深,生活并不幸福。
再次遇到袁木是在40年后。这时的汪群因下海经商多年,已是百万富婆,有汽车有豪宅,但生活依然不幸福:老伴去世了,孩子们又各忙各的事业,她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度日如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汪群得到了袁木的消息,他就在离她不远的一座城市,已经退休。因为与妻子性格不合,生活得非常压抑。接到汪群电话的时候,袁木的妻子刚去世一年多。
有情人暮年牵手,他们都十分珍惜这苦涩而又甜蜜的缘分。他们已经同居半年了,看得出来,两人都很幸福。“我们是老来伴,相亲相爱是最重要的,领不领证无所谓。况且别人也认为我们早该是夫妻了,谁会在意我们办没办手续?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更理解我们的选择,希望我们充分享受晚年的快乐。”说这番话时,汪群眼神里透着快意。
暮年有缘手难牵
对于许多单身老人来说,想老有所伴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子女往往对老人无伴的孤独缺乏理解,或把老人正当的再婚要求理解为“老不正经”;也有子女怕老人财产外流,阻止老人再婚;在农村,子女们更会因为老人百年后的安葬问题,极力干涉老人再婚。
张贫是某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老伴于4年前去世。张贫的三个孩子有两个在外地,他与小儿子住在一起。2004年夏,小儿子结婚,媳妇嫌120平方米的房子不够大,整天给他爷俩脸色看。张贫感到自己多余,常常白天“闷”在公园里,晚上吃完饭就不再出房间。就在张贫郁郁寡欢时,有人为他介绍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姓刘,10年前与丈夫离异,法院判给她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两位老人情投意合,意欲登记结婚,可张贫的儿子怕父亲的收入和存款易主,刘老太的女儿也怕母亲的房产出现“意外”,都极力反对。两位老人最终不得不选择同居。
新《婚姻法》颁布实施以来,领取结婚证更加方便,像上面两对老年人想领证而不能领的只是一个方面,也有一些老年人是想学年轻人“试婚”。毕竟他们与原来的老伴有生活基础,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一个陌生人,再加上其他一些问题,他们宁愿选择先住在一起,若遇上了过不去的坎儿,通常会默默分手。
老王是位离休干部,生活自理能力差。老伴去世后,老王的生活一塌糊涂,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后来,有人介绍他认识了罗老太。双方见面后都比较满意,便生活在了一起。可只过了三个月,便因性格不合、生活情趣差别太大而分手。据罗老太讲,老王的独立性实在太差,什么事都得靠她。
必须正视的问题
“不拿结婚证好,眼一闭,各走各的,不给子女添麻烦。合得来,一起过,合不来,就分开。”这是多数同居老人最真实的想法。就老年人同居现象,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无所谓,觉得这是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该干涉;有人却认为关系重大,从道德和法律方面讲都不可等闲视之。那么,面对目前不断升温的“银发同居”现象,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呢?
近日,记者采访了葛立梅大妈。她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让人很难相信她是一位80岁的老妈妈。葛立梅为何要办这个“托老所”?而她又想为老年人打造怎样的幸福晚年呢?
活不到99岁,谁也别想走
葛立梅和老伴刘国贤有着奇妙的缘分:他俩是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双双毕业后,又一同被分配到北京核工业部设计院工作,成了同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感情和朝夕相处的相知相解,让两个人的爱情水到渠成,又从同事升级为夫妻。
然而,本来以为注定会一生厮守的夫妻俩,在结婚第二年就开始分离。1961年3月,葛立梅和刘国贤分别接到设计院研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试验任务。刘国贤跟随苏联专家转移到戈壁滩,葛立梅则去了四川大凉山。
在渺无人烟的戈壁滩和大凉山,这对新婚夫妇不仅不能相见,为了保密,就连互通书信都不能。他们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相思之苦,终于在分别3年半后相聚。至今,葛立梅还清楚地记得,那是1964年10月16日。他们设计院研发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她和深爱的丈夫才得以团聚。
原以为这次分别只是偶然。没想到,在此后近40年的漫长岁月里,因为工作需要,聚少离多成了他们婚姻的常态。这种不能日夜厮守的煎熬,成了这对恩爱夫妻心里最大的遗憾。于是,他们早早相约:退休后,一定要天天腻在一起!
2002年的一天,刚退休不久的刘国贤突发心脏病。好在送医及时,挽回了生命。当时,葛立梅特别伤心难过:好不容易坚持到退休,丈夫却身患重病,真是造化弄人!她拉着老伴的手,嗔怪道:“我们活不到99,谁也别想走!你要把亏欠我的时光都还给我!”刘国贤的泪花在眼里闪烁,他紧紧握着妻子的手,点了点头。
在葛立梅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刘国贤的身体渐渐硬朗。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分开过,一起遛弯,一起旅游,一起上老年大学,还一起开了一家小印刷厂,退休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
2013年5月的一天,葛立梅和刘国贤遛弯时,在街上偶遇老同事刘凌。10年没见,他羸弱苍老得如同一片随时会凋零的枯叶。葛立梅握着刘凌的手,关切地说:“刘老,你可得要保重身体啊!”刘凌却叹口气,说:“唉!孩子们都各忙事业,老伴也远游西去了。我一个糟老头子,每天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钥匙。人一老,活着就没啥意思了,死了更省事!”
葛立梅说:“你可以住敬老院啊,敬老院的老人多,去了你就不会寂寞了。”
刘凌说:“那儿不是我的家,我才不想去敬老院!等哪天我生活不能自理了,才会进敬老院等死!”
听到这番话,葛立梅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他们这一代人,为了国家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等到可以享受美好晚年时,却被孤独和忧愁打败了。此时,办一个免费社区居家托老所的想法,开始在葛立梅的脑海里翻腾。
回家后,葛立梅对老伴说:“老人也该活出自己的精彩,老人的生活也该有滋有味!像刘老这样萧条落寞的生活,不是老人应该有的生活状态啊!”刘国贤很赞同妻子的想法,退休之后,他们夫妻就一直生活得有滋有味。
接着,葛立梅说出了大概思路:“有的老人爱玩,有的老人爱学习,所以我准备办两个馆,一个是娱乐活动馆,一个是培训学习馆,然后再开一个休息室。这个居家托老所就像幼儿园一样,上午8点到下午5点向社区老人开放。老人可以随时来这儿活动,也可以随时回家。中午,我们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吃过饭,他们还可以在休息室里小憩后再活动。”
刘国贤想了想,说:“想法好是好,我支持,可是担心孩子们不支持。”果不其然,3个儿子都不同意。大儿子刘亚平说:“妈,你和爸爸都快80的人了。你不服老,我可服了你!”
葛立梅却说:“我跟你爸都说好要活到99,所以,我们还没老呢!再说,我俩和老人们在一起聊聊玩玩,不是更开心吗?”
儿子们深知老妈的性格,见她铁了心要开托老所,只能同意了。说干就干,葛立梅马上去购买了麻将桌、军旗、象棋、电脑、床、厨具等设备和用具。
2013年10月24日,葛立梅的居家托老所在自己的社区里挂牌成立,取名“中老年之家”。短短3个月,社区注册的中老年会员就达到200多名,每天去玩儿的老人基本保持在30人左右。
开始,葛立梅请了厨师、老师、工人各两名来帮忙打理托老所。但很快,就只剩下了两名工人,因为老人们都抢着干活儿,而且他们都有一技之长。有的老人饭做得好吃,主动当了厨师;有的老人歌唱得好舞跳得棒、懂电脑、擅绘画,就做了老师;刘国贤的书法好,做了毛笔字老师;还有不少大学生经常来托老所做义工。
托老所的老人们越忙越开心,对葛立梅说:“咱自己帮自己,最主要是图个乐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找到家的感觉。”葛立梅也动情地说:“我的老朋友们啊,咱们活不到99,谁也不许走!就在这儿健健康康、有滋有味地养老!”
老年人抱团取暖,咱们自己帮自己
葛立梅和刘国贤夫妻把这个托老所经营得有声有色。但是不久,葛立梅发现,有些老人经常不来。一问,说是去治牙、看病什么的。葛立梅这才意识到,还得开一个理疗馆,方便老人看小病。
医生的月薪高得离谱,超出他们的预算,这可怎么办呢?有一次,葛立梅去一家诊所拔火罐时,灵感突然来了。她对拔火罐的老中医说:“我办了一家托老所,有200多位老人在那里活动。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抱团取暖,各取所需。你每星期上门一到两天给老人们做理疗,给我们半价优惠,如何?”老中医一听,欣然答应。
此后,葛立梅又请了一名退休牙医给老人们看牙,还请来社区医院的医生定期给老人们测血压、血糖,为老人们节省了排队挂号和交通的时间。
物质生活安排好后,葛立梅发现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更需要关照。比如,很多老人不差钱儿,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懂得爱自己。
从事业单位退休的老王,老伴已经去世3年。他穿的衣服,没有一件合身,甚至有的已经破旧不堪,他还在穿。一次,葛立梅看见他穿了一件破了领口的T恤,就说他:“老王,你也太抠了吧?一件T恤值不了几个钱,你都舍不得买给自己?”老王理直气壮地说:“我还要存钱给孙子娶媳妇呢!我穿差点儿不碍事,反正又不用找对象!”
葛立梅笑了:“老王,你这个观念不对,我可得纠正你!儿孙自有儿孙福,你孙子自己可以赚钱娶媳妇啊。另外,咱们老年人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儿?平时穿得干净漂亮,人也会变得自信,心态更年轻,这样对身体也有好处呢!”
葛立梅是个爽快人,当即让老伴陪着老王去买衣服。老王换上一身合体的新衣服后,在镜子前左照右照,感慨道:“多少年都没买过新衣服了,想不到我还是个老帅哥!葛姐说得对,我感觉自己一下年轻了好多……”
葛立梅打趣他:“老王,你现在可精神啦!头发也梳得溜顺,是不是有意中人啦?”
老王也不甘示弱:“我的意中人就是你,可惜你又不嫁给我!”
一旁的刘国贤假装不乐意地说:“好啊好啊!老王你恩将仇报!我好心教你穿衣打扮,你却来挖我墙脚!”葛立梅笑弯了腰。老年人也可以很顽皮!
为了让老人的生活再丰富一点儿,葛立梅真是绞尽脑汁,她经常组织大家去游园、郊外采摘和军队联欢。老人们不仅生活更加充实,自信心也大增。一位老人说:“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圆了我年轻时的梦想,此生再也无憾了。”
逢年过节,葛立梅还把空巢老人拢在一起聚餐、唱卡拉OK,大家欢聚一起,也就淡忘了节日带给自己的孤寂和忧愁。
葛立梅的托老所里,有一对儿女都在国外定居的老夫妻。他们的物质条件虽然优越,但儿女常年不在身边,生活很是冷清。在来托老所之后,和老人们一起吃、一起玩、一起乐,幸福指数直线攀升。尤其是老两口在托老所学会了用电脑,可以用QQ聊天后,他们更觉得生活太美好。他俩经常凑在电脑前,跟国外的儿女视频聊天,忙得不亦乐乎。老太太拉着葛立梅的手,感激地说:“网络真是神奇啊!老人与时俱进,才能跟儿女们零距离!要不,即使儿女们在跟前,也不可能天天陪着我们,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多亏了你,我们才能找回自己的晚年生活啊!”
结伴养老,提高幸福指数
2015年7月的一天,身体一向硬朗的刘国贤忽然病倒,仅仅一天,他就因心梗去世了。葛立梅悲痛欲绝,接受不了老伴离去的现实,沉浸在悲痛里不能自拔。此时,她才深刻理解老同事刘凌为什么说“活着没意思”。
虽然儿子儿媳们都挺孝顺,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跟她风风雨雨60载的老伴没了,过了很长时间,葛立梅都觉得非常落寞孤独。特别是晚上回到家,一个人待在15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却没人说话时,她更难过。儿子们接她去共同生活,但葛立梅不愿意。两代人的生活观念不同,在一起避免不了摩擦,她不想给年轻人添麻烦。但是也因为自己的切肤之痛,她才想到:白天我能治愈丧偶老人们的忧伤,但晚上他们的孤独该如何打发呢?万一有个头疼脑热啥的,连个倒杯水的人都没有啊!一个大胆的想法闯入脑际:丧偶老人完全可以结伴养老嘛,这样既可以互相照顾,也能免除子女的后顾之忧,两全其美!
实际上,葛立梅也发现,来托老所的很多丧偶老人都特别谈得来。葛立梅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很多老人的支持,纷纷报名。但实际操作起来特别难,葛立梅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子。
余伯伯和周伯伯是多年的老同事,两人的老伴都是去世多年。两位老先生兴趣相投,余伯伯爱写毛笔字,周伯伯爱画画,两人一起上老年大学,一起来托老所活动,是多年的莫逆之交。
周伯伯的身体很好,没有慢性病;余伯伯患有高血压和轻度脑梗。结伴养老的提议一出,周伯伯就迅速报了名,对老友余伯伯说:“你到我家住吧。你那个破身体,万一哪天有啥问题,我也好及时救你!”余伯伯开心地连说“好”。
但周伯伯的女儿大姚却不愿意,她说:“两个老头天天住在一起多怪啊!而且,万一余伯伯在咱们家病倒多麻烦!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我伺候你还伺候不过来呢,还得伺候他!”周伯伯被气得不行:“我自己伺候他行了吧!用不着你!”
余伯伯搬到周伯伯家不久,周伯伯突发急性肠胃炎,夜里因为脱水,瘫倒在床上。幸亏余伯伯及时把周伯伯送到医院,才让他转危为安。事后,大姚心有余悸地说:“我之前还担心余伯伯拖累我爸爸,想不到反而是他救了我爸一命呢,这结伴养老真的不错啊!”从此,她再也不反对两位老人结伴养老了。
比起同性结伴养老,异性结伴养老更是困难重重。张大伯和赵大妈是楼上楼下的老邻居,两人的老伴都已去世多年,各自独居。平时,两人关系不错。老人的骨头脆,很容易发生意外。有一次,张大伯的胳膊摔折了,赵大妈就帮着他买菜、做饭,这让张大伯很感动。前不久,赵大妈腿也摔断了,坐着轮椅,生活很不方便。所以,张大伯第一个报名结伴养老,想把赵大妈接到他那儿好好照顾,赵大妈自己也乐意。
但是,双方儿女知道后却极力反对。张大伯的儿子大宇说:“这一来二去的,万一赵大妈成了我后妈,岂不是还要分房产?”葛立梅赶紧做大宇的思想工作:“两位老人楼上楼下住了这么多年,住在一起就是为了相互有个照顾。你们年轻人不是流行异性合租吗?难道所有异性合租的人,最后都结婚了?”
张大伯儿子这边刚同意,那边赵大妈的女儿却说:“我看张大伯非要和我妈同居是不安好心!”
葛立梅解释道:“他俩都是80岁的人了,就是老伙伴,跟兄弟姐妹一样,只有亲情。再说,两人晚上不住一个房间,就图互相搭个伴儿有个照应,有个说话唠嗑的人,不那么寂寞,还省了保姆费。”但赵大妈女儿还是不乐意:“我把我妈接走,不用他照顾我妈!”
可是,赵大妈只在女儿家待了半个月,就坚持要回来。不是女儿对妈妈不好,而是她到了女儿家就没有了朋友圈,日子过得寂寞无聊。女儿这才渐渐明白,老年人也有自己的感情世界和精神生活,做儿女的只顾着照顾吃穿给钱,却往往忽略了父母的情感需求,这也是导致老人不快乐的最主要原因。于是,她终于不再阻拦妈妈结伴养老了。
一天,张大伯推着赵大妈来托老所玩儿,葛立梅发现,赵大妈开心了很多,还比以前胖了些;张大伯看起来也精神多了。两个老伙伴在一起说说笑笑,真的跟亲人一样。
眼见越来越多的老人生活充实,发自内心的快乐,葛立梅内心充满了成就感。现在,葛立梅开始培养二儿子刘亚成怎么照顾老人,跟老人沟通,怎么运营托老所。刘亚成也热爱公益,非常乐意继承母亲的这份事业。他唯一比较担心的是,目前托老所的房子属于社区的违章建筑,因此也与社区产生了一些纠纷。
他希望政府能够妥善解决中老年之家的违建问题,尽早安排一个更加舒适的场所,给老年人一个真正快乐的家。
走近阳关古道,满脑子千古幽情,望阳关内外,黄沙莽莽,关山重重,风云沉沉,行旅匆匆。中国是诗词大国,从远古《诗经》到现代诗歌,涉及西部,赋予阳关的题材不少,我想起唐朝王维那首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似乎诗人仍在笑看千年风云,诉说万代绵延。那些马革裹尸,忠君报国的场面,那些血腥宏大,残忍壮观的争战,都早已过去,一个个古老传说,一代代贤士命运,历经千年,凝聚天地的灵气,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阳关推动过社会进步,促进过人类和平,对古驿道的怀念,对古战场的凭吊,会让历史更加生动。
在这故地遗址,我产生许多自由思想,看到真正的中华文明和文化精髓,一个地方一首诗,走活许多唐诗宋词。
如今的阳关,路还是不太好走,走了4个多小时,好像没有远方,只有沙的海洋,两道车辙带着我们辨别方向,翘首西望,无处落脚,我们如临大敌,眼睛四处观察,不知身在哪个方位,只有卫星导航定位,显示着路还在没有远方的远方。看地图,前方通往青海格尔木,通往新疆楼兰和罗布泊。
不知不觉,又到吃午饭时间。据说,人太累时,体内会分泌出皮质醇,这种激素的分泌,会导致人食欲增加。我们返回阳关古城,找一个饭店就餐,要了一箱啤酒,不开车的都开怀畅饮,酣畅淋漓,朱老板即兴吟起王维那首诗,我与他唱对台,朗诵现代诗人郭小川的诗句,“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请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
朱老板称赞,这首诗,是中国几千年来难得一见的豪放诗,与王维之作相比,亦毫不逊色!
据说,49集电视剧《昭君出塞》一些外景,有阳关古城这个饭店的镜头。我们吃圆肚子,拍了一些片,也“出塞”阳关。
在大西北,一路上经常遇到捎脚的人,开始我们不敢拉,后来才知,捎脚,在这地方是正常现象,也解决老百姓出行问题,没人管。每捎一个人,我就请他给讲知道的故事,这些当地人,知道当地风土人情,有的还懂得历史变迁,成为我们的“导游”。有时被捎的人还送给我们特产吃。 “导游”和我们坐在一个车里,迅速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大家无拘束,尽兴而谈,到地方,我们都下车握手言别,有的导游会站在那向我们挥手,离开还互留地址,也许还能成为朋友。一路上,我们捎了不少人,每个“导游”都生动鲜活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之中,因为从他们那里,我“道听途说”到不少故事。
走出阳关,我们转道绕经瓜州去新疆。
甘肃瓜州,有世界风库之称,坐落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第四大沙漠腾格里之间,地处河西走廊北线,是沙尘暴起源地,万里长风,能吹到内地。这里是哈密瓜主要产地。
过去我以为哈密瓜产在新疆哈密,其实长在甘肃瓜州。
瓜州遍地都卖哈密瓜,价格也便宜。我们在一瓜堆前,放开肚量吃。这里的哈密瓜,形态各异,风味独特,有的带奶油味、有的含柠檬香,但都甘甜如蜜,奇香袭人。在诸多品种中,以“红心脆”、“黄金龙”品质最好,甜度越高,吃起来更美味。
哈密瓜不但好吃,而且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卖瓜的地方有个广告宣传板,介绍哈密瓜的资料:哈密瓜,古称甜瓜,甘瓜,维吾尔语称“库洪”,源于突厥语“卡波”,意思即“甜瓜”。哈密瓜有“瓜中之王”的美称。
老王也懂营养保健知识,他说的跟广告宣传板不太一样, 他说:哈密瓜含蛋白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果胶、糖类、维生素A、B、C、磷、钠、钾,含糖量在15%左右,有利小便、止渴、除烦热、防暑气等作用,还可治发烧、中暑、口渴、尿路感染、口鼻生疮等症状,如感到身心疲倦、心神焦躁不安,食用哈密瓜均能有所改善。
我们吃足了哈密瓜,离开时又带了不少。
瓜州前面的柳园镇,是甘肃与新疆分水岭,过柳园镇就到新疆的猩猩峡。
猩猩峡设个交警检查站,对进新疆的车辆都要检查一番,还得排队领取限速纸条,从猩猩峡至哈密不到150公里,规定让你走两个半小时,超时要罚款。问交警,交警说,这是为安全,也是让司机休息一下。我们一小时就走近哈密,只好坐路边,边吃哈密瓜,边等待规定时间,哈密瓜都变成尿排了出去,时间还没到。
走进新疆才知道,新特的地缘环境,决定了她的平面构成色彩纷呈,不但各种文化类型相对保持完好,而且彼此的特色明显,反差极大,众多的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服饰、歌曲和使用各自不同的乐器,依据不同的海拔分布,塔吉克、柯尔克孜、哈萨克、蒙古、维吾尔族都是不同海拔的代表。新疆虽然地域广阔,遗憾的是,大部分是高山和沙漠,而且缺水,在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水资源是最紧迫而影响最广泛的问题。
在内蒙、宁夏和新疆,很少见到穿少数民族服饰的人,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已改变了,但有些当地风俗习惯还要尊重,在维族地区,不能提猪,管猪肉叫大肉,属猪的人不能说自己属猪,要说属“狗的弟弟”,十二生肖是“戌狗、亥猪”,猪排在狗之后,所以猪是狗的弟弟。朱老板还得受委屈,我们都不叫他“黑老板”,改称“狗的弟弟”。他竟然认真对待,每叫必应……
想到哈密,我萌生去看大姐的念头。
大姐是黑龙江双城市农村老姑家的大女儿,她比我大近20岁,小时候,大姐待我很好,经常把我抱她家去玩,给我好东西吃。后来,大姐嫁给一个支援大西北建设的铁路工人,去了新疆哈密。
我6岁那年,大姐回家探亲,听说她乘火车走了7天7夜。我去老姑家,她抓给我一大把糖。小时候家穷,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好吃的糖果,比过年都快乐幸福。回到家,母亲给我保存着,一天给我一块,我吃了许多天,直到大姐离开还没吃完。
一把糖,差不多一辈子记忆。从此,我想大姐,盼她再回来,还给我拿糖吃。不久,我家搬到哈尔滨,再也没见过大姐,听说大姐患肺心病,她不能回来了。上学时学地理课,看到中国版图,地图上一大片浅绿色描绘出的地方,就是新疆,我还在地图上找到哈密,老师说,新疆有不少传说,还有不少迷人的风光。参加工作后,我走南闯北30多年,国内国外去过许多地方,就是没有机会到新疆。这回来新疆,又勾起我童年记忆,似乎还能记着大姐的音容笑貌。
我给大姐在双城农村的弟弟打电话,问大姐家地址。快到哈密,我的手机突然传来一个苍老声音,看电话区号,这一定是大姐,还是那么亲切,她告诉我她家地址,还让我到哈密先到她家吃饭,她要张罗准备饭。我说,那要很晚,不用了。
到哈密,已是晚上9点。新疆的晚上,比内地推迟两个小时,哈尔滨黑天,这里太阳还没落,晚上9点,相当内地7点。
我同大家吃完晚饭,才赶去看大姐。
大姐埋怨,为啥不来她家吃饭?我找许多理由,因为我不想给大姐家添麻烦。
大姐抹着眼泪,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老弟。
大姐老了,但还依然能找出她年轻时的风采,姐夫我从来没见过,是个80岁的老头儿。谈完家事,谈我这次旅行,我还向他们讲起小时候那把糖的事情。
大姐心灵震撼,感触很深,眼里笑出泪星,你还记着?我说,人的一生,最不该忘记的,就是别人的关爱!
大姐很健康,不像有病,还很年轻。
大姐说出自己的健身养生之道,她爱吃玉米面,每天还吃6个核桃和两把葡萄干,已坚持50多年,肺心病都养好了。核桃能入肾肝肺经,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让皮肤细腻光滑。葡萄干富含重要微量元素钾,钾对于调节血压具有重要作用。葡萄干还富含膳食纤维,因而比其它零食更抵饿。另外,葡萄干还是多种抗氧化剂的重要来源,这些抗氧化剂有助于干扰胆固醇吸收,起到医治、防止心脏病的作用。我看过一个资料,联合国生命与健康会议曾发出个《维多利亚宣言》,宣言推荐的健康食谱中,首推谷物,玉米被称为“黄金作物”。玉米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等,长期吃不得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可见,常吃这几样东西对大姐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姐的晚年生活很简单,她的经常活动就是去买菜,散步,以前还打麻将玩,后来经常腰酸背痛,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她长时间让身体处于固定、机械姿态,血流缓慢,血液黏度较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医生提醒,长此下去,红细胞与血小板容易聚集,加上疲劳过度,会使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力下降,可诱发脑梗死。
大姐从此不打麻将,腰酸背痛也好了。
大姐没事就看一些保健书,她还有一套理论:健康的身体,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病毒,还应该是心灵没有病毒。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人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没事就怀疑自己有病,自我想象,自我忧虑,很怕有病,说不定就会有病。她时常给自己心灵排毒,让身心健康。心灵排毒,就是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善于调节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让快乐有更多更大的空间。
大姐还说,医学如此进步,也永远会有无药可治的新绝症。防备绝症,要从心开始。保持好心态,善待自己,不要“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听了大姐的理论,我想,心宽,天地就宽,宽容是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大姐是内心强大的女人,内心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强大,能够有效治病防病,内心强大,能够无所畏惧地走在人生大路上。
我只在大姐家待一个小时,大姐一家要留我住下,我又找理由,说第二天要起早赶路。我的钱都在卡里,身上还有800元钱,离开时都留给大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