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边形复习课件范文

四边形复习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边形复习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四边形复习课件

第1篇:四边形复习课件范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21或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22。

教学目标

1.整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多角度沟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2.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以“境”引入

1.谈话:学校的北门内有一块空地,学校一直都想把它给利用起来,张老师给这块地做了一个规划,把这块地分成了几块区域(课件出示规划图)。如果让你作为工程负责人来建设这块地,你会考虑到什么因素?(面积、价格等)

2.考虑的因素可能会比较多,但是一定会考虑到这几块多边形土地的面积,那咱们已经会计算哪些多边形的面积了呢?(课件逐一出示图形)

评析:多边形面积计算复习课,一般会直接回忆面积公式并进行计算练习,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足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每天见到的学校北门的一块空地入手,自然贴切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 回顾梳理,以“理”求清

1.还记得它们的面积怎么算吗?先说说字母公式,再解释一下这个公式。(随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出示公式)

2.数学是一门很严密的学科,讲究来龙去脉,你还能记得这些公式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把你自己整理出来的推导过程与同桌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课件随学生的回答演示推导过程)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

追问:怎么转化?(展示两种转化过程),是随意地剪开再拼吗?(沿高剪开)目的是什么?(产生直角才能形成长方形)转化好之后,怎么推导出公式的?

小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在转化的过程中形状变了但面积不变,这叫“等积变形”转化。

(2)三角形面积公式: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展示转化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引导:转化好之后,怎么推导出公式的?

指出:这种转化与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不同,叫做“扩倍”转化,所以要除以2。

追问:能否也通过 “等积变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呢?(动态展示如图1)能根据这种转化推导公式吗?

(3)梯形面积公式: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展示转化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旋转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引导:怎么推导出公式的?

追问:这是什么转化?(扩倍)

设问:能否也通过 “等积变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呢?(动态展示如图2)现在怎么推导公式?

(4)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直接推算。

设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最先学的,看图回忆一下(如图3)。谁还记得?

(5)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直接由长方形推出来的。

正方形因为和长方形的特殊关系,是由长方形公式直接推导的,怎么推的?

4.根据大家的回忆,这些公式是这样来的?(课件动态出示图4)你会看到两个什么关键词?(推导,转化)先有转化后有推导,都先转化成什么?(学过的图形)

指出: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再由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5.同学们自己整理时也画出了不同的关系图,上台展示一下好吗?(投影展示)

指出:通过这样的关系图,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了联系,这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

评析:复习和梳理,首先应该是学生自我整理的过程。比较恰当的教学方式应是,课前自主梳理,根据各自梳理的内容和方式,再进行交流和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中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层次:最低层次,仅仅理出了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或公式;一般层次,不仅理清了面积计算的方法还理清了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最高层次,能根据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用个性化的方式恰当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对各自的梳理内容进行交流,按“结论――由来――联系”的脉络予以引导,其意义就是在“理”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对各图形面积计算的清晰认识,即以“理”求清。

三、 沟通联系,以“通”达融

谈话:其实,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些公式之间还有另外一些联系。

1. 梯形与三角形面积公式。

(1)出示梯形:它的面积怎么算?(出示公式S=(a+b)h÷2)

(2)课件展示上底不断缩短变成三角形的过程:如果还用这个公式计算面积,你有什么看法?(要把公式中一个底变成0)

(3)用0代替一个底,再整理一下,看看变成了什么?(出示公式S=(a+0)h÷2=ah÷2)

2. 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1)把这个梯形再变一变(课件展示上底不断变长成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如果还用梯形的这个公式,你有什么建议?(要把上底、下底变成同一个字母)

(2)把上底和下底都用a表示,再整理一下看看,变成了谁的公式?(出示公式 S=(a+a)h÷2=2ah÷2=ah)3. 梯形与长方形面积公式。

(1)当然还可以再变,(课件展示上底向两边同时变长成为长方形的过程)还能用梯形这个公式吗?(上底下底变得相同,高用b表示)

(2)再整理一下,变成了谁的公式?(出示公式 S=(a+a)b÷2=2ab÷2=ab)

4.小结:我们发现,梯形面积公式可以作为这几个图形的通用公式,当梯形的一个底变成0时,梯形公式就变成了三角形公式(板书:b=0时――S=ah÷2),当上底与下底一样长时,梯形公式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公式(板书:b=a时――S=ah),进一步还可以变成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

评析:既然是对一个阶段所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显然,在所学知识彼此间建立关联,形成结构,融会贯通,才应该是复习课的要旨所在。三个面积公式,除了在纵向推导过程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在横向比较时会发现,它们的计算公式在形式上也有相通之处,而这种相通之处如果能够被学生所感受和理解,那么他们就更能深刻地把握其内涵。基于此,本节课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整理,从梯形的变形入手,通过直观图形的比较和抽象公式的沟通,横向打通了梯形和三角形公式、平行四边形及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四、 训练拓展,以“思”得慧

1.根据这几个公式之间的关系,你能很快判断出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图5)

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全看成梯形,前两个图形上底相同、下底相同,高也相同,面积相等;后两个图形上底下底的和相等,高也相等,面积相等;后两个图形上下底的和是前两个的一半,高相等,面积是前两个图形的一半)

评析:学生只有从多边形的面积公式间的联系、组成公式的要素之间的联系入手去进行思考与判断,而不是割裂其联系机械地依据公式进行计算,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2.在点子图中分别画出面积是12的三角形、梯形。想一想怎样画得又对又快。

(1)交流三角形的画法。

课件出示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设问: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如何得到面积是12的三角形?只有这一种分法吗?(课件展示多种分法)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可以画出无数个面积是12的三角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课件展示底是8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设问:能得到多少个面积是12的三角形?(无数个)这无数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也是等底等高)

追问: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吗?说明了什么?(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等底等高)底和高应满足什么样的关系?(积是24)

(2)交流梯形的画法。

出示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能不能得到启发,很快地画出面积是12的梯形?上底下底还可能是别的情况吗?(课件展示不同分法)这几种分法相比,你发现什么?(高相等,上下底的和相等)

出示底是8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能得到面积是12的梯形吗?与刚才的这些梯形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既不等底也不等高)上、下底和高有一个共同的联系,是什么?(上下底的和乘高必须等于24)

评析:一般来说,学生容易将决定“面积相等”的范畴窄化为“等底等高”。通过此环节的交流,让学生在画中关注“形”,在“形”中聚焦“数”,在形与数的思考中厘清了面积与影响其变化的长度变量之间的关系。

3.再次出示规划图,现在我们能算出每一块区域的面积吗?

评析:此练习的设计与课的开头相呼应,图中包括了已学的五种平面图形,让学生从这幅平面图中提取有用数据,再运用面积公式计算每一个区域的面积。这比直接告诉学生图形和数据,然后用面积公式计算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2篇:四边形复习课件范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掌握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前小研究、课件,卡纸剪制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四、教学思路

(一)设计课前自学“课前小研究”

“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课前小研究。

1.“我知道”

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包括:( )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以及( )的面积。

2.“我整理”

(1)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用学具边拼边说)。

3.“我归纳”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在面积公式推导之间有什么关系?

4.“我会编”

自编一道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题目并解决。

通过以上四部分整理知识的自学内容,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中让学生得出数学结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二)设计课上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

学生自学了“课前小研究”,对多边形面积的知识结构有了大概的了解,于是我设计四人小组学习环节,课件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

2.拿着学具摆一摆、说一说每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先让学生明确然学习要求再让四人小组按要求讨论分享他们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讲自己整理的知识,又去学习别人所整理的知识,使学生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三)设计全班交流“课前小研究”

小组交流,只是四个成员的互动互学,为了达到知识全班共享,我设计了全班交流环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自己整理的面积公式以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全班分享不同方法整理面积公式

表格整理面积公式、文字整理面积公式、“图文结合”整理面积公式。

2.优化整理方法

表格整理面积公式简洁、清晰。

3.全班分享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完善知识结构

学生通过全班交流后讨论出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从左往右看: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公式);从右往左看: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让学生在思辨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判断:

(1)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三角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4分米,面积是20平方分米。

2.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如下图)两条边分别是11厘米和10厘米,其中一条边的高是9厘米,另一条边的高是多少厘米?

3.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五)全班分享“课前小研究”的“我会编”

每个学生所编的题目都是不同的,全班分享“我会编”,达到知识共享、知识“再创造”的目的。

(六)全课总结

第3篇:四边形复习课件范文

片段描述:

学生首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计算出长与宽分别是5厘米、3厘米的长方形框和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框的面积。

师:能不能用一个通用的办法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生1:用两条边相乘。

生2: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

师:对,必须是邻边相乘。(板书:邻边相乘)

随后,我将刚才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框拉扯变形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大家猜一猜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15平方厘米。(我一连问了5个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之前的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3×5=15(平方厘米)。换句话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用邻边相乘的办法来计算。这种猜想对不对,我们可以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检验一下。

接下来,我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两条底边重合在一起。结果发现,平行四边形多出了一个角,而长方形的上边多出了一块。

师:如果一样大,两个图形是能完全重合的,但现在看来,不是很好比较,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3: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右边多出的一个角剪下来,补到左边,这样就好比较了。(我按照学生的说法将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补到另一边)

师:现在很明显,谁的面积大?

生(异口同声):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看来,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错误的。(我在“邻边相乘”的板书后面划上“×”)我们想想,为什么长方形拉扯变形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会变小呢?

生4:因为平行四边形变斜了。

生5:因为它变矮了。

师:变矮了,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变短了。(课件演示将长方形框拉扯两次,分别得到甲平行四边形和乙平行四边形)

师: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更大些?为什么?

生6:甲大些,因为它比乙要高些。

师:这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有关?

生(齐):高。

师:只与高有关吗?(课件演示两个等高但底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两者面积的大小)

生7:还与底的长短有关。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那么,在不改变平行四边形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才能求出它的面积呢?

生8:我们可以像刚才比较大小那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你从操作中发现了什么?

生9: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生10: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11:形状变了,但高和底边的长度都没有变。

……

最后,我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4篇:四边形复习课件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宽松;自主;生活化;动手;效率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33-0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我的教学观也有了新的理念,在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上,我做为学生学习时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做了许多有益的、注重实效的尝试:

1.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积极情绪,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自然就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独树一帜,允许与教师辩论,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看法。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成功因素,保护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当出示"28十9="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比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在汇报时,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讲清计算过程,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这道题学生竟然总结出8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有些解法甚至是教师事先没想到的。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运用课件展现或模拟现实,使学生"亲临"问题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中,学生自然地体验到探究的重要性,产生要提"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和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探究过程中。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势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请用手势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请用手势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如在教学"0的认识"中,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断,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学生越找越多,像开了锅似的,不愿意停下来。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毫无倦意。

4.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架设了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动手操作、游戏、调查研究等方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活动。①"看一看":通过观察两组不同位置的平行线组成的图形,以及从一些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并进行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②"画一画":通过在网格中画平行四边形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③"拼一拼":通过把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让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④"猜一猜":通过猜"这是什么图形?"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了全面看问题的意识。⑤"剪一剪":通过让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把一个图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 建立了图形之间的联系。⑥"变一变":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体会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且知道了它的特征和特性,学生情绪高涨。

5.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以如下例题为例:"有30米布,剪下12米做床单,剩下的做衣服,每件用3米布,可以做几件?"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根据一个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由复习相关的一步应用题开始,使学生容易看到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并要求学生对一步应用题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参考文献

第5篇:四边形复习课件范文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理解了面积的概念,掌握了面积单位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有了 “剪”“拼”“拉”的活动经验,但对于这种剪拼经验运用的目的性还不是很明确。基于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拉长”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感悟数学基本思想,从而获得最具数学价值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量一量等数学思维活动,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进一步感受面积概念的本质含义,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活经验

1.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复习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

3.激活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回忆。

(1)估计长方形的面积,出示图1。

(2)要确切地知道面积,就是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图2)

4.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宽”计算?(提示,出示图3,学生回答后课件铺满如图4)

5.小结:求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求它包含几个单位面积。

二、经历过程,催生经验

1.初步感受割补的方法。

(1)估计、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图5

(2)教师提供格子图(图6),请学生验证。

(3)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

①展示生1的作品(只数了16块,如图7)。引导学生怎样继续往下数,得出图8。

②生2的作品(图9),生3的作品(图10)。说说是怎样数的?算式怎样列?

师:能看懂吗?哪种方法简便?

……

2.巩固、抽象经验。

学生们初步感受了“割补”的方法,还需要及时地巩固内化。

(1)求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图11、图12)。借助图示,感受“4”既是长方形的长,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沟通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2)出示图13,它的面积算式是什么列的。揭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底×高”来计算。

学生可能会说:沿着底有5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得到底是5厘米;沿着高有3个边长为1厘米正方形,得到高是3厘米。沿着高把左边的三角形移到右边,得到一个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解决问题,巩固经验

1.在点子图上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用一个算式表示它的面积。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引导学生围绕“你画了一个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求它的面积算式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这么算?”三个问题进行交流。

3.交流汇报学生作品(见图14、图15)。

4.量出相关数据(保留整厘米数),再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图16)。

图16 图17

(1)量的是哪条边,算的是谁的面积?

(2)它还是谁的面积?

(3)把你想到的长方形画出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图17)。

(4)用“7×3”为什么就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四、拓展

1.下面三角形和梯形(图18)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请任选一个试试)

图18 图19

2.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学生的作业(如图19)。

4.梯形的面积呢?

……

【思考】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如下几点。

一、找准起点,激活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新知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之中,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得到再现,衍生出新的知识和经验,最终实现有效学习。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前,学生已有丰富的活动经验――用单位面积“度量”长方形。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猜测、验证,知道4×3就是长方形含有12个面积单位,即12平方厘米。这个环节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习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亲历过程,积累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具体过程符号化,在感性认识中揭示理性经验,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表象,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经验、发展思维。

1.直观操作,支撑经验的形成。

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抽象思维相对较弱,感性认识较强,直观操作对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学生在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通过在格子图上的“数”,不仅使验证更加直观,而且更加客观清晰。还有在课件上直观地“移”,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更好地理解了割补前后图形间的联系。最后,在点子图上创作平行四边形并用算式求它的面积。这些教学环节,学生都能直观地感受到转化前后图形间的联系,对经验的积累有了很好的支撑。

2.表象操作,实现知识的建构。

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离不开直观操作,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是浅显的。教师还应设计恰当的活动,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机会。教师在课件上直观演示把平行四边形“移”成长方形后,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没有直观“移”的平行四边形,并用算式求它的面积。再如,在点子图上创作平行四边形,并用算式求它的面积,有些学生已经能脱离具体的“移”,直接用算式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些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操作,时刻伴随着数学思考,这样的经验对学生来说是深刻的,有效地深化了操作的内涵,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解决问题,应用经验

仅有操作经验、感性经验和思维经验的数学学习是不够的,学生完整的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缺少应用经验。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应用经验的重要载体,获得的经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证实和运用。新经验还可以在应用中得到再次的领悟和创生,在不断反复、连续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内化。如学生在点子图上用算式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量出相关数据求面积,以及最后求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学生都能自觉应用新的活动经验解决问题,在运用新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催生应用经验。让整节课更加有效、有深度。

四、反思交流,提升经验

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有丰富的材料和相应的活动作支撑,更需要适时地反思和交流。倘若活动没有围绕本质内涵进行适时的反思和交流,学生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也将失去数学意义。如果不能将体验抽象、提炼为经验,那么,这种经历、体验就白白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如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移”成长方形和画心中的长方形等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围绕本课的核心知识,回顾、反思前后图形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同伴交流、互动,从而提升经验。

实践、经历是经验的基础。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实践,更需要亲身经历。但经验积累的多少,与实践、经历的多少,并不成简单的正比关系。它在于学习者怎样从实践、经历中感悟、反思,不断内化为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经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过数学实践,帮助学生获取具有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促进知识建构,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

第6篇:四边形复习课件范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P64-65

例1、例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平行四边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导入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说一说下面各是哪些图形?

2.我们最近研究的是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4.

揭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能有针对性、清晰有效地运用相关的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

二、探究新知

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经历面积的推导过程,具有一定的猜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一)猜测

1、首先我们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并在课堂练习本上记录。

2、还是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也做好记录。

3、比较两次记录结果,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4、比较这两个图形,你还发现了什么?(长和底,宽和高相等)

4、根据这个发现,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推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对应边上的高求面积的方法是正确的,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呢?现在做个实验: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不想试一试?

1.(学生操作后)提问:

①你是沿着哪条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②剪开后,你是怎样拼成长方形的?(边回答边演示)

2.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形成完整的板书)

长方形面积

=

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3.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

(三)应用

1.根据公式,说说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填表

2.判断题

(1)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

(2)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底和高不一定相等。

(

)

3.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正确明白操作要求,能够主动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操作,并且边操作边认真记录。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亲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三、巩固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1、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地,面积是24平方米,底是6米,求这块地底边上的高是多少米?

2、选择合适的条件计算面积。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S=ah

=5×2.5

=12.5(㎡)

答:这个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是12.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

a

h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转化

书面作业设计

校本练习册

教学反思

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P65

试一试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1、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3、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5、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灵活仔细地整理数据计算面积以及对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分析理解。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基本练习

能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

(1)

(2)

(3)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第(3)题,你为什么要用20×10来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形外高是10CM,对应的边是20厘米,所以我用20×10求情形四边形的面积(两三人说)

2、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高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0厘米,比底长10厘米,求他的面积

(3)

第65页的第3题

师:第(1)题要注意什么,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生:第(1)要注意把8厘米化为0.8分米,他的面积是1.6平方分米。

师:第(2)题的底是几厘米,他的面积是多少?

生:第(2)题的底是40厘米,他的面积是2000平方厘米。

生:我先算草坪的面积,再算铺平共需多少元,算式是24×31×47(两三人说)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

小结: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二、变式练习

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师:大家把书翻到65页,做第2题

1、师:展示学生练习,全对的举手,在平行四边形中,怎样求高,怎样求底的长度

生:底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

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底(两三人说)

小结:在平行四边形中:S=ah

h=S÷a

a=S÷h大家要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2、用平行四边形的是指解决下面的问题,

(1)S平50CM2

求C平

(2)C平=70CM,求S

师:第(1)题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相等的

师:已经知道了一条边是25厘米,要先求什么,才能求他的周长?

生:先求他的另一条边长才能求他的周长

师:大家做这两题

解:500÷20=30CM(底)

解:70÷2-25=10CM(底)

(30+25)×2=110CM(周长)

10×20=200CM2(面积)

师:第(1)题做对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

小结:我们要运用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既发展了我们的思维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独立练习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分米,他的底是2.5分米,高是几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分米,是高的2.5倍,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

平行四边形两条相邻的边分别是30米和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5米种1棵树,共要种几棵树

(4)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60厘米,底是20厘米,另一条边上的高是15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第(1)题做多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用10÷2.5=4,先求出高,

师:第(3)题先求周长,再求种几棵树,做对的举手

师:第(4)看图,先要用60÷2-20=10求出另一条边的长度,再用20×10求出他的面积

做对的举手。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总结

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拓展:

比较平行线间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乐于探究、积极作答。

平行四边形面积

S=ah,

a=S÷h

h=S÷a

周长=邻边长度的和×2

边长=周长÷2-另一条边长

书面作业设计

第7篇:四边形复习课件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水平

一、问题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教师只能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要根据学生本有的特点设计问题,适合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有能力层层深入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且能够分析问题的本质,让整节课能够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收获,在课堂中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各有发展做到全面关注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设计问题的原理。

二、问题设计

1.层层深入,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的时候往往很多教师设计了不同的问题在课件中播放,问题和问题中没有太多的联系使得解决的问题都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的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得有部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收获不大,层层深入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同一题目中设计不同的问题避免了让学生获取太大的信息量而浪费过多的时间,也同时可以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较大的收获。例如根据层层深入设计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以下一则教学过程。

教学实录:以题目为载体复习平行四边形相关概念与性质之后,判定的教学如下:

问:你能从任意ABC中分割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作两条与边平行的线就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判定AFDE是平行四边形依据是什么?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追问:两个小的三角形与ABC有什么关系?

生:相似。

深问:根据以上三种分割,你能从任意ABC中分割出一个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

霎时学生陷入沉思。忽然有学生说存在。

追问:猜想此时点D,E,F位置有什么特殊?

生:是各边的中点。(此时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面积取到最大值情况)

师:截取中点往往能够得到很优美结果,此时四边形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原三角形面积一半。

(当然以后九年级的复习也可以给定动点来求这个最大面积是多少)

评注:用问题的“新意”吸引学生注意力,用层层深入激活学生思维,判定一个四边是平行四边有定义、判定方法,如果是直接给出来,第一轮复习内容缺乏“新意”;这里“新意”是从问题呈现方式、提问方式上给学生一种新的感受,解答问题之后有一种新的结论。

比如从任意三角形中分割出平行四边形到最后结论取各边中点作平行四边形不仅是面积最大,而且最大面积是等于原三角形面积一半,让学生在知识链接上有新意、并且能够层层深入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索,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比如从任意四边形中补出平行四边形;第一种解答方法是平常学生成绩一般,但是她的思路非常清晰,而第三位学生给出方法具有通性,揭示问题本质所在,需经过思考之后得到。

2.探究本质,剥析问题

有时候一个问题从单个方面去解答可能学生能够了解一部分,但换一种角度学生又会很模糊,所以对问题的解答要进行本质的探究,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还要让学生知道会出现其他怎么的结果,把问题全方位的进行解析,摆在学生面前。例如: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的经历,结合课后的反思得到以下一则教学片段。

教学实录:笔者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遇到的一则折叠问题:将一正方形纸片按下列顺序折叠,然后将最后折叠的纸片沿虚线剪去上方的小三角形.将纸片展开,得到的图形

本来解题的方法是只要学生动手去折一下很显然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C。但学生却给了不同的答案,学生给出了有部分是A,也有部分是B,对D选项的分析学生很少有选择的,由于在折叠的过程中相差很大。此题解题的过程中可以稍微做思考利用折过程中有一点不一样会导致结果也是不一样。

评注:这个题目本来可以按照题目的要求很快就能把问题解决,对出现错误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重新按照步骤来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这样学生就很难发现问题在什么地方,下次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把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探究问题的本质,层层剥析问题,把事实摆学生面前。

3.复习旧知,拓展问题

新授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以往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新授课课堂问题设计,要善于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衔接点,以旧引新,设问激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

三、小结

总之,“以生为本”的问题设计是一种理念,它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的精神源泉;它是一种技巧,为教师进行新授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动力,为师生和谐课堂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只有将“以生为本”种子落实在新授课的课堂问题设计上,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要教师带着问题意识,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实施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8

[2]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6

第8篇:四边形复习课件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而枯燥,教师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教师累得够呛,学生也不轻松。常被大量的重复性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

现在,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教学,利用它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化,可以使枯燥的几何图形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的动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容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本应在课下完成的作业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利用它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富有感染力。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只是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没有太多激情。利用多媒体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可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潜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当触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或小组形式讨论,若有困难,则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化,生动有趣化,真正为教师解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最佳手段。同时创设出了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形成了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创设出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但是,多媒体的不合理滥用,不仅启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重点、难点不能得到突出和突破,浪费教师或课件制作者的大量精力和体力等等。针对上述现象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笔者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割舍教师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在黑板上提纲契领地写出来的讲授提纲或者画出来的图表。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时,教师要板书课题;在引入概念时,要板书定义;在探究规律、研究性质时,要板书定理推论;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要板书主要的思考路径;在证题或解题时,要板书证明或解题的过程;在复习与总结时,要板书知识的结构及其内在的联系,以及主要的结论和注意之处。虽然这些层面有的可以用多媒体代替,不过板书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像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一开始就使用多媒体代替。如必须让学生明白函数图像的产生过程:列表-取值-计算-描点-平滑连结之后,才能使用媒体画图像,否则学生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模糊,在纸上就不能正确地画出函数图像。

2. 课件制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使学生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优良环境中学习,觉得更有兴趣、更快、更好,同时让他们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熏陶。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 用多媒体教学要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事实上,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轨迹一节内容时,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轨迹的意义。再如"顺次连结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这是一道常见的题目,以前用传统的方法来讲,要在黑板上画出大量的图形,而且很难讲清楚,笔者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课件,动态地展示了当四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时,顺次连结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个规律。不要把一些很容易讲清楚的内容也做成复杂的课件,这样不仅教师费时费神,学生也抓不住重点。

4. 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节奏,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

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不要出现教师在讲解课件的怪现象。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所以,该使用的时候使用,不该使用时不用,避免教师急于向学生展示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一下子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学生因此而倾倒,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感到钦佩,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5. 尽量地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中来

第9篇:四边形复习课件范文

关键词:巧用课件;课堂小结;探究结论

一、在复习旧知中巧用课件,为探究做铺垫

复习铺垫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迁移作用,同时也是为学生探究知识搭桥铺路。探究新知的检查复习必须对准这节课要用到的知识点及方法,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让学生回忆这一推动方法,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一时难以说清,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适时提示,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推动的过程,并概括为剪拼法。

二、在导入新课中巧用课件,激发探究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一个老地主临终前把两个胖乎乎的儿子叫到身边把两块田地分给两个儿子(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两个儿子一时争执不下。”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到底哪一块大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像这样,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三、在新知教学中巧用课件,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课件的演示介入,主要起突破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动画显示一个空心圆柱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心圆锥,通过平移,把它们的底和高在屏幕上闪动重合,学生直观地看出它们的底和高重合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演示一个小朋友将空心的圆锥装满沙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中,如此三次正好装满,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从动画演示中学生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教师因利势导让学生观察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倒沙动画操作实验,发现倒三次未能装满,通过正、反的操作实验对比,从中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启发学生联系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sh。

四、在知识巩固中巧用课件,提高探究效率

数学教学过程中进入巩固阶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重要一环。教师巧用课件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和连线对应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及探究数学问题的效率。如:在单纯的计算教学中,设计“小动物们开设数学医院”栏目,请同学给生病的动物治病、看它们病在哪里等问题。如果答对了,课件语言系统就发出小动物欢快的叫声,反之就发出“再想想”的声音。在这样的练习中,图片、声音和动画将传统的匹配题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在拓展练习中巧用课件,培养探究能力

每一节课教师应该设计出一道拓展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思维,培养其探究能力。如:复习组合图形面积时,利用课件显示下题: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如图1,单位厘米)

学生踊跃发言:用梯形面积减去空白三角形面积。列式为(5+12)×6÷2-5×6÷2=36(平方厘米)。教师设问:如果梯形的上底5厘米这个条件不知道,还能不能计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呢?学生困惑之时,课件显示:把这个图形中空白三角形的顶点逐渐向右移动,移到梯形下底的中点(如图2),学生迅速发现空白三角形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因为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从而列式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6÷2+6×6÷2=36(平方厘米)。

六、在课堂小结中巧用课件,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数学课堂教学小结经常穿插于检查复习、新知教学、巩固应用和课后总结阶段。如在“圆的周长”这课里,课件先动画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学生联系自己画圆的经验,发现圆的周长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关。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大胆猜想后,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分组做实验,测量自己准备的三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比值。实验细致认真的小组与猜想吻合,而有些小组可能因为器材等多方面原因而探索失败。如果让这些学生盲从实验成功同学的结果,显然违背了自主探索的教学设想,在这里,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人机对话的程序。学生可以上机操作,选定任意长度为直径,画出相应的圆,然后动画演示拉直周长、“倒下”直径去量周长要量三次多的过程,这样实验失败的同学通过另一种形式的实验,同样亲自证实了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