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文化产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论文

第1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2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1.1文化产业当前竞争力系统

一个地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是对过去的积累,是该区域产业发展状况的具体表现。可以反映某地区域文化产业当前竞争力,可以体现包括该地区文化产业规模和文化产业资源条件两个方面的指标。产业规模方面本文主要选取5个指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X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X2)、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占地区第三产业人口比重(X3)[2]、固定资产投资中文化产业固定资产的比重(X4)、旅游外汇收入占GDP的比重(X5)。制约产业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初期的生产基础、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由此,本文选取3个指标来度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每万人人口拥有文化事业机构的数量(X6),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7),运输、通信、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在第三产业产值中的比重(X8)。本文按照不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分类,将各级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权数加权求和,再除以总人数,得到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公式为:人均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水平)=(大学本科以上文化人口×15+高中文化人口×11+中专及初中文化人口×8+小学文化人口×5)/总人口。

1.2文化产业未来竞争力系统

一个地区产业的长远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产业自身的成长能力和市场潜力。由于欠缺有关文化产业方面政府拨款的统计数据,本文用政府财政预(决)算中教育经费支出(X9)这一指标来反映地区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水平。文化产业成长的市场潜力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密切相关,也体现在产业发展的自身动力上。相关的指标可以选择: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X10)、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X11)、文化产业发展系数(X12)。在这里,文化产业发展系数=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发展速度。

2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基于以上指标,本文采用甘肃省十四个地州市2012年数据利用SPSS软件来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各类指标数据分别来源于《甘肃省发展年鉴》《甘肃省教育年鉴》以及甘肃省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中心的相关统计数据。

2.1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简化众多的指标变量是因子分析法的最大优势。这一方法可以筛选处理重复的信息,根据由方差贡献率大小来决定各综合因子的权重而不是主观赋值,使得评价结果唯一,且更为客观合理。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越具有较大的权重,说明该因子对研究产生的结果越重要;相反,方差越小的变量所对应的权重也就越小,重要性越低。设有N个样本,P个指标,数据资料阵为:X=(x1,x2,…,xp),其中,xj=x1jx2j…xnj()T,j=1,2,…,p,因子分析就是将p个观测指标综合为m(m<p)个新的综合指标,即:X1=a11F1+a12F2+…+a1mFm+ξ1X2=a21F1+a22F2+…+a2mFm+ξ2……Xp=ap1F1+ap2F2+…+apmFm+ξp上述也可表示为:X=AF+ξ,其中矩阵A=(aij)称为因子载荷阵。也就是因子分析法中要找出的公因子。式中的ξ为X的特殊因子,在实际中往往忽略不计。先观察所得到的因子在哪些变量上的载荷大,在哪些变量上载荷小,然后对于载荷大的变量描述其本身的内容以反映因子的含义。本文所采用的因子分析法是在综合简化原来提出的所有变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合成几个既能充分反映原来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又能使少数变量之间互不相关的综合型变量(即指标)。通过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提取主因子成分,并明确解释各主要因子的经济意义,以此来解释影响甘肃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各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另外,为了消除指标间的量纲、数量级或数据变化的差异带来的影响,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一般按下式进行:X''''ij=Xij-X珔jSj.其中,Xij代表原始数据,珔Xj代表原始数据均值,Sj代表标准差,X''''ij代表标准化后的数据。这一步由SPSS软件完成。

2.2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

常用的测度因子分析模型有效性的两个统计指标是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如表2所示)。KMO值反映样本的充足度,一般介于0到1之间。KMO值小于0.5,说明样本过小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越接近于1说明越适宜进行因子分析。这里的KMO值为0.690,大于0.5。同时,Bartlett指标用于检验相关矩阵是不是单位矩阵(原假设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如果是则不适合因子分析。这里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3,与原假设相逆,证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两项统计指标的检验表明本文研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3因子分析的结果

由于指标较多,为了消除评估指标的多重共线性,避免因赋予主观权重而使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受到影响,本文中提取的公因子数目按照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的原则确定。经测算后本文得到的5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765%,表示这5个主因子解释了原来所有变量绝大部分的信息。其中,第一主因子F1在X10(文化产品市场需求),X11(消费能力)和X12(产业增长动力)上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体现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因此可以命名为潜力因子;代表发展资源条件的X7(人力资本)和X8(基础设施)在第二主因子F2上有较高载荷,可以称为资源因子;代表产业发展现状的X1、X2(生产规模)和X4(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主因子F3上有较高载荷,可以称为规模因子;第四个主因子F4在X6(文化产品资源)和X9(政府扶持力度)上的载荷较大,而这两个指标代表的是政府兴建成立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数量以及政府财政支持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因子称为支持因子;最后一个主因子F5在X5(旅游外汇收入)上的载荷最大,称为旅游因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X12(文化产业发展系数)在5个主因子中的载荷都比较高,说明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是影响地区现有产业水平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2.4各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

依据因子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利用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将5个公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甘肃十四个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综合得分ZF并进行排序(表4,表5),其计算公式为:ZF=41.4%F1+23.4%F2+14%F3+12.5%F4+8.7%F

2.5甘肃十四个地州市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从甘肃十四个地州市文化产业各因子综合得分来看(表5),兰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遥遥领先,其次庆阳市竞争力排名第二,甘南藏族自治州综合排名为14名,倒数第一。从表中同样可以注意到,除兰州、庆阳、酒泉、平凉四地之外,其余各地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综合得分均为负数,说明其文化产业竞争力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发展总体竞争力较弱,竞争力要素优势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再从决定综合得分高低的各个主因子具体得分及排序来看,甘肃省十四个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各不相同。在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方面,兰州市排名第一。作为省会城市,居民相对较好的收入水平和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较高要求决定了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4]。资源因子方面,酒泉、平凉、天水排名前三。应该是得益于其绝对优势的文化事业机构和图书馆(博物馆)数量,电视电台节目产出量以及莫高窟、月牙泉、崆峒、麦积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风景区在旅游产业方面的推动贡献。而排名第四位的庆阳市,由于得天独厚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加之中国香包刺绣之乡、道情皮影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等一系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在文化产业资源优势上也非常突出[5]。规模因子方面,兰州市因为经济总量的绝对优势而占据第一,酒泉和白银分别排在第二、三两位。分析其原因应该在于:第一,酒泉市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近年来以项目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敦煌文化创意产业园、酒泉酒文化博览园、玉酒泉文化产业园、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要的投资金额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地区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第二,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文化旅游、歌舞娱乐、艺术展演、网络服务、动漫游艺、音像制品、图书报刊、印刷复印、艺术培训、古玩字画、广告传媒等业态的文化产业体系框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6]。支持因子方面,定西、庆阳在兰州之后排在第二、第三位。从统计数据来看,定西、庆阳两地三年来政府财政支出中文化教育经费支出增速明显。从两地近年来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来看,也反映出政府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方面有较大作为。除前面所述,庆阳地区政策支持建立各种产业示范基地以外,定西则专门建立每年500万元的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定出台了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土地、融资、财税等政策,动员各级力量,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这些措施推动了文化产业各项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推进的轨道。最后,旅游因子方面,受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的影响,酒泉、平凉、天水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资源和历史文物资源居于前列。但从各指标的载荷影响来看,基础设施资源条件对这一因子的影响也比较大。嘉峪关虽然在旅游自然禀赋上并不居于前列,但其在交通、餐饮、商贸零售方面的较好优势仍然助推其在这一因子上排名第一。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各项因子的排名上均处于较后位置。两地在旅游因子的得分上略为靠前,说明此两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优势还是在于旅游业方面。然而文化产业资源中人力资本与基础设施的落后,加之财政支持力度较低,是直接导致两地排名最后的主要原因。

3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措施和建议

第3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1.1、二者在内容方面存在着融合阻力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能否在发展中更好的融合,其内容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二者在融合中能否形成充满创新元素的,极具吸引力的体育文化产品,对于二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具有极大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体育项目,还没有一个形成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很多体育项目产品,不仅相对的层次较低,缺乏创新的特色,更重要的是缺乏吸引力与感召力,其产品的包装层次也较低,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在很多的情况下其诚信度也不高。如在职业足球与篮球等项目的发展中,虽然文化产业与相关的体育产业的结合越发的紧密,但是从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核心内容上来看,还没有形成核心的竞争力,文化产业与相关的体育活动项目还存在着诸多的融合阻力,在体育活动的内容方面,文化产品的创新缺乏一些具有活力和创新性的体育文化产品作为支撑,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二者的彼此融合,尤其是近些年来,通过文化出版与影视作为平台的体育行业的相关宣传,更多涉及的内容是有关体育行业的负面新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产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对于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还有一些文化产业的平台如报纸等在很长一个阶段缺乏有影响力的体育方面内容,长此以往极大的影响了相关文化产业的经营与发展,一些文化行业举步维艰,有的甚至关门大吉,这也在一定成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彼此融合。

1.2、二者在人才方面也存在着融合阻力

目前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更好融合,其中在众多的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市场需要与实际培养的人才相脱节,现有的人才队伍不能满足二者相互融合工作的需要,产业的融合急需懂业务、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而这样的情况,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才能更好的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克服在产业融合中存在的现实阻力。

2、体育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

2.1、凸显各自优势、相互借鉴促进产业融合的有效实施

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两种产业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凸显各自存在的优势,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凸显其文化的特色,加快其平台的建设,为二者的融合创设良好的融和条件,在文化产业平台的建设中,要加强国内媒体的创新平台建设,以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文化平台,来吸引包括体育产业项目在内的各种展示活动,让相关的体育活动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平台,促进体育产业做大、做强,推动相关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要把二者的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下大力气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发挥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各自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彼此经验的相互借鉴,推动二者的更好发展。

2.2、在融合中深化管理改革推动二者健康发展

现有的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更多的是针对个自的产业发展而制定的,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不断融合,原有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很难适应新的融合与变化,因此,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是相关的管理职能部门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要求相关的主管部门要与时俱进,根据新的产业融合形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相关管理制度,改革现有的阻碍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中,推动产业融合的健康发展,要突破原有的行业分割壁垒,协调产业融合的相关工作,加速产业的融合与改造,要不断的协调产业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推动产业的深化管理,促进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

2.3、要加强立法建设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第4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民俗文化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与主流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弘扬民俗文化有助于打造“文化青岛”品牌,努力推动文化青岛建设。青岛市在同类城市中,有着显著的文化积累优势。其中有许多关系到民俗文化的事项和物象。省级文保单位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始建于1467年,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全市以其为代表的各类民俗博物馆近10处,以丰富的民俗收藏品展示多彩的民俗事项,再现昨日的生产生活景象;另有韩家民俗村、崂山文化民俗村等多处民俗村,开展各种民俗体验活动。民俗展示场所整合提炼了旧时民众生产生活的精粹,也能用现代文化科技手段予以表现,满足了中老年人的怀旧思绪,适应了青少年人的追索体验,富有乡土文化特色。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市北区的萝卜会、元宵山会、海云庵糖球会,即墨市的周戈庄上网节,崂山区的沙子口庙会,李沧区的玄阳观庙会等都各显魅力,热闹非凡,令人目不暇接。樱花会是青岛春季的视觉盛宴,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人海花海,民俗盛状,美好民俗与和谐时光共荣。民俗文化折射历史精华与社会文脉,是历史文化名城精神品格与生命活力的镜鉴和佐证。对文化青岛建设的主流文化来说,民俗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渊源和必要的辅助。城市记忆是城市的象征与灵魂,它既代表着城市的过去,又预示着城市的未来,重视民俗文化是培育城市个性,塑造城市文化的关键内容。城市记忆是城市现代文化的根,民俗文化则是根的重要内容。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灵魂与血脉,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是一座城市的形象与品性。立足中国传统根基,利用本土文化因子,梳理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参与和推动。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是形成城市文化优势的重要源泉。一个城市的文化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先决条件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集聚、整合和利用,引领文化振兴和文化创新。让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时代人文之光,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亮点文化。

二、韩国民俗文化发展的启示

从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轨迹看,文化资源将是继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这四大资源之后,保障经济持续运行的重要资源之一。依托文化资源的现代文化产业,已超过传统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当前国际上创意产业正风起云涌,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已成为本国的支柱性产业。近几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青岛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富含文化内涵,对应了文化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必然包括城市特有的民俗文化;文化产业释放了城市进步的文化潜能,势必弘扬城市的优良民风。文化产业发展应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基点,这也是青岛提出的发展思路“国际标准、世界眼光,本土优势”的生动诠释。青岛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坚持自己文化的传统,坚持自己的性格特征,发挥好民俗文化的营养剂和助长剂的作用。韩国对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关系的重视对青岛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韩国文化当局积极挖掘民俗文化,建设各类民俗文化村。坐落在首尔京畿道龙仁市器兴邑甫罗里的韩国民俗村,占地72万平方米,是一座有282栋建筑物及设施的“国际级野外博物馆”。70年代,韩国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里运动”,依靠历史传统推动现代化发展,利用各类民俗村传播五彩纷呈的文化。在韩国人看来,没有什么比鲜活的历史文化事像更能成为城市的标记,更能获得民众的历史认同进而成为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韩国的民俗文化,除了乡校、官府、石头爷爷像、石碾子、城址和碑石等物质文化遗产,民谣、民俗游戏、乡土食俗、民间工艺、民族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韩国官方为了保护这类民俗村,在房地产高额利润面前不为所动,立法规定这些文化遗产既不能随便改造,亦不能随意拆迁。城邑民俗文化村里几百户村民可以到外地买房居住,但一定要保证每户草屋有原居民居住,像往常一样生活,民俗村不能成“空壳”,只让游客参观。居住在民俗村的村民除免税外,还能获得政府的每月补贴。1998年,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略,创建了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促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实施了诸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而其民俗文化,最具体、最生动地反映了韩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对韩国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民俗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适应文化领域的全面竞争,民俗文化大有可为。通过提供多样化、亲民性的文化产品,民俗文化能够在青岛的文化产业发展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在文化产业核心层,民俗文化可以促进文化产业自强自大以地方民间素材为基础的文艺形式,如茂腔、柳腔、秧歌舞、扛阁、高跷、花辊,以及莱西木偶戏、胶州八角鼓等,仍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通过创新中的传承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崂山、大泽山、琅琊台、田横岛等地方民间故事的挖掘和整理,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徐福东渡、法显海归等民俗遗存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上述资源为基础,通过文艺创作、民俗项目竞技比赛等形式,有助于推动青岛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现胶澳风采、齐鲁气派以至东方魅力。

(二)在文化产业层,民俗文化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角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推出新兴节会,构建节庆产业链条,可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健康亲民的新兴良俗文化节庆大有市场,如大泽山葡萄节、崂山茶文化节、崂山祈农大典、“海誓山盟”婚庆节和财神节(农历七月二十二)。崂山、黄岛、大沽河和大泽山等地的民俗具有很大的旅游产业价值,深入开拓有助于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最美乡村、最有魅力村落的相继认定,充满“乡愁”“乡乐”的民俗休闲体验场所的不断出现,满足了民众对民俗文化消费的向往。比如,登瀛民俗风情园环境优雅,景色旖旎,曾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游客可以在其中观徐福胜景,探崂山之美,学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三)在文化产业相关层,民俗文化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实现集约化经营民俗文化读物的印刷出版市场潜力很大,大有可为。新老民俗体育健身活动,如横渡汇泉湾、螳螂拳、孙膑拳等,壮大了体育健身产业,促进了健康游艺活动,提高了群众的生命质量。在郊区,黄岛西部山区、即墨雄崖所沿海、大沽河流经区域等,都在经营着新兴文化旅游业。在市区,中山路风情街、小鲍岛民俗街展现着城市发展的轨迹。这些民俗资源为其他文化产业如影视、动漫、游戏、工艺、出版、印刷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创的素材,为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能量。

四、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民俗文化的建议

第5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为: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个);产出指标为:文化产业增加值(千元)、利润总额(千元)。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文化产业,剔除了文化事业的相应数据,因此,有关相应的数据相比《中国统计年鉴》要小了很多。其中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转变为资本存量,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参照张军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当期投资额进行折算,折旧率为9.6%。以上数据来自于2005—2013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DEA中的CCR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文化产业效率,将区域分为东、中、西、东北部四个区域进行对比,得到全国及四个区域的效率评价结果。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平均效率在9年间整体提高,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2004—2007年为上升阶段,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又开始上升。从四大区域看,东部地区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然后是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效率最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平均值为0.7631,效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总体增长幅度为10.33%,中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平均值为0.6499,效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整体上升幅度为11.38%,东北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平均值为0.5438,高于西部地区,在三大区域中排名第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最低,平均值为0.4992,文化产业效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相对其他三个区域最明显,说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近些年来发展较快,资源利用状况越来越好。由此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区域间存在差异。为了研究这种区域差异的内部变化,本文通过用σ收敛来分析我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收敛性,如图3.3所示,可以看出,2004—2012年,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业效率变化不大,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业效率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呈现出总体σ收敛的特征。2004—2012年间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的波动幅度比全国范围内的波动幅度稍小,总体呈σ收敛,2004—2012年间,中部、东北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区域间差异变大,但变大程度不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差异变动幅度较大,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呈现总体σ收敛的特征。

三、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文化产业效率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会使产业的投入和产出规模增加,进而促进文化产业效率的提高,本文用人均GDP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文化产业政策。

制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作出科学的统筹,可以健全产业相关配套管理政策,本文在此主要研究国家对文化事业的直接财政投入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从而看出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产业的作用,本文假设,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效率有正向影响,本文用国家财政对文化、体育及娱乐的支出表示。

3.人力资本。

文化产业需要高素质人才,地区人才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溢出,进而形成创意,产生较高的生产力,一个地区的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文化产业的人才供给就越大,因此,本文假设地区人力资本受教育水平与文化产业效率正相关。本文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地区人力资本水平。

4.市场需求。

文化产业是规模收益递增的行业,地区较高的文化产品市场需求,会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的集聚与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由于专业化分工的高生产率。因此,本文假设文化市场需求与文化产业效率的提高成正比例关系。本文用地区地区人均文化消费支出表示市场需求。

5.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可以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文化产业的要素利用率,改善生产技术流程,逐步改进生产要素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提高产业技术效率。本文假设,文化产业效率与科技投入成正比。本文用国家R&D投入来代表科学技术投入。以上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为识别以上因素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设计计量模型为:TEit=β0+β1PGDPit+β2FIit+β3HCit+β4MDit+β5R&DitTE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效率;PGDP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人均生产总值;FI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文化国家对文化、体育及娱乐的财政投入;HC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人力资本受教育水平;MD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文化市场需求;R&D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科技投入。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主要有变截距、变系数和混合模型。本文选择的截面单元是全国31个省(市),因此采用变截距更为合适,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上,本文是用Hausman检验实现,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因素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市场需求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科技投入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效果不明显,许多科技投入或研发并未应用到文化产业上,导致了产业技术效率不能有效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市场需求对文化产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而国家财政对文化、体育及娱乐的投入对文化产业效率的提升有负向影响。

四、政策建议

1.推进文化产业集聚。

形成有效的文化产业集聚,推广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可以形成文化产业集聚规模、提高产业规模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可以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核心的完整文化产业链条。

2.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政府可以适度削减对文化、体育及娱乐业的财政扶持,完善产业融资政策,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使企业依靠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从而提高文化产业效率。

3.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6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嫩江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可以转化成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既可以积极开发文化产业核心圈层的产品,也可以开发层的产品和相关文化产品。例如,近年来火爆银屏的清宫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满族文化的热潮,也带动了满族文化旅游热。嫩江流域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风情游应该变以往单纯走马观花式的粗放型开发模式,而应对当地的满族文化旅游业开发给以集约型运作,开发出多视角的旅游文化相关产品,既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要,又能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例如,满族文化旅游至少要提供如下文化产品:

第一是具有浓郁满族特色的食品。表现满族的饮食习俗,清末民初时的乡谣概述得较有情趣:“南北大炕,高桌摆上。黄米干饭,大油熬汤。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个盘子,先吃血肠。”又云:“黏面饼子小米粥,酸菜粉条炖猪肉。平常时节小豆腐,咸菜瓜子拌苏油。”满族饮食从满汉全席,我国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到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是打造满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满族风情旅游区可以规划筹建满族小吃街,配以满族仿古建筑,服务人员皆以满族服饰、使用满族礼节接待客人,既可以直接为游客提供饮食服务,还可以售卖旅游纪念品,从而打造地方文化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的互动式旅游景观模式。

第二是充满满族民俗特色的游戏体育活动。满族承其先世女真人的娱乐游艺习俗,既深受汉族等的文化影响,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满族人民创造了许多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至今,有的运动形式仍在满族集居的城乡中流传着。现在已知的满族的游艺活动大约有100余种,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九联环”、“仙人摘桃”、“抓嘎拉哈”、“老鹞子抓小鸡”“、跑马冲城游戏”等,满族青少年旧时多有争力斗巧的竞技游艺活动,主要项目是骑射、跳骆驼、摔跤、举重石、溜冰、滑雪爬犁、狩猎运动、赛威虎等等。插柳射箭,在满族既是民间锻炼狩猎技能,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活动。满族这些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与时代相契合的游戏体育活动可以在相关旅游环节中有选择地开发。

第三是独具观赏性的满族舞蹈表演。满族较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包括“空齐舞”、“庆隆舞”、“满族秧歌”、“笊篱姑姑舞”等形式。“空齐”舞又称为“莽势”,分男女两式,一般是两人相对而舞,众人拍手而歌。其舞姿有“九折十八式”,以刚健、优美的舞姿表现满族人民古老的生产生活和对丰收、胜利的欢庆。“庆隆舞”,包括扬烈舞和喜起舞,前者为武舞,后者为文舞,皆用于吉庆宴。“秧歌”是满族人民喜爱的集体歌舞。每逢春节、元宵节等盛节必扭唱秧歌,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欢度佳节,甚至通宵达旦,尽情歌舞,表现了满族人民的喜悦和欢乐。满族秧歌以走大场为主,名曰“走阵”。阵式多为汉族秧歌的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等,表现了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欢庆胜利的精神。这些具有浓郁满族风情的歌舞形式,应该得到深入挖掘和开发,例如开发成文艺演出形式,制成工艺品等等,从而增大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

作者:朱子娟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学院

第7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根据文化产业的运营理念,刊物开办时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受众。可以说,定位将决定着刊物的市场份额与发展空间。虽然法兰克福学派曾批判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了大众狂欢和大众娱乐的附庸,但当下文化消费却展示出不同的图景,即除受消费主义影响而超前消费的个体以外,当代文化产业所面对的目标受众主要是经济无忧之后渴求精神满足、愉悦的群体,即中高收入阶层。据《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测评报告(2014)》显示,虽然我国城乡文化消费增长明显高于产值增长,但却明显低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极显著低于积蓄增长。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化产品更多地是一种“相对高档商品”,主要面向有能力并且有意愿进行文化消费的中高收入阶层。既然如此,福建侨刊乡讯的办刊思路就应该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受众,研究其消费心理,有针对性地策划、经营刊物,以保证刊物的整体风格、内容创意贴合其需求。同时,从现实发行情况来看,福建侨刊乡讯的传播对象也并非普罗大众,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影响力的中高收入阶层。然而,当前许多福建侨刊乡讯对此并未有清醒的认识,策划、内容、版式都缺乏清晰的、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甚至一些刊物不同刊期的风格差异巨大,内容驳杂,显示其对“目标受众为谁”缺乏足够的思考。不过,也有一些福建侨刊乡讯对自身目标受众有着较为清晰地的定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刊物推广。例如《台海》以海峡两岸时尚精英人群为主要读者对象,目前每月发行量达2万册。从实际发放范围来看,其主要发放点包括厦金航线班轮、厦门高崎机场候机楼以及厦门的大型咖啡厅、美发厅、美容院、茶馆、餐厅、星级以上宾馆饭店等高档场所,同时零售渠道也覆盖了厦门的便利店、旅游用品专卖店、新华书店以及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商场。另据《台海》专属网站介绍,《台海》近期还将发放范围扩大到泉州等地的豪华酒店、休闲会所、影楼茶室等高消费场所,进一步将目标受众锁定为中高收入阶层。再如《书香两岸》,其在封底介绍中称“发行面覆盖海峡两岸行业管理部门、业界组织、出版人、发行商、版权公司、图书馆、文化产业、作者、媒体工作者、企业高管、策划人、设计师、学者、大学生等中高端人群,是两岸出版产业界经验交流的第一刊物”,同样生动体现了其面向中高收入阶层的办刊指向。

二、文化休闲功能与福建侨刊乡讯的内容创意

由于侨刊乡讯不同于国家层面认定的出版物,其发行范围和目标受众都受制于特定的天然局限性。同时,作为文化走出去的载体,侨刊乡讯以“沟通侨情、传播乡情”为己任,也不能按照一般刊物的策划理念进行运作。鉴于福建侨刊乡讯在市场上的目标受众是福建、港澳台及海外有购买力并渴求家乡资讯的中高收入阶层,其在刊物内容创意方面应着力贴合该群体的口味,满足该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正如有论者所说:“与传统消费形态相比较,现代消费更突出知识、心理等文化内涵,经济与文化、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当前,按照办刊理念可将福建侨刊乡讯归类为地域侨情乡音类,例如《福清侨乡报》《仙游今报》《惠安乡讯》《金门乡谊》《青芝乡讯》,共61种;区域文化推介类,例如《海峡西岸》《炎黄纵横》《海峡瞭望》《海峡时报》《中华妈祖》,共19种;行业资讯报道类,例如《东南置业》《海峡摄影时报》《海峡财经导报》《泉州商报》《厦门航空报》,共35种;地方教育教辅类,例如《海外华文教育》《双语周刊》《终身教育》《中华职业教育》,共8种;特色学术研究类,例如《朱子文化》《现代台湾研究》《闽商文化研究》等,共6种,可以看出,基于不同的办刊理念,当前福建侨刊乡讯的类型有所不同。其中,《中华职业教育》等事实上已办成了地方教育教辅刊物,与主要面向海外发行这一侨刊乡讯的定位比较疏离。同时,一些侨刊乡讯类似于专业性学术刊物,例如《朱子文化》,主要侧重于对朱子学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其发行量从最初的每期820本增长到1300本,但由于其学术定位,在华人华侨、港澳同胞间的影响力很有限。同时,按照管理部门近期的指导意见,侨刊乡讯必须紧密贴合“沟通乡情侨情、传播地域文化”这一根本宗旨,彰显“集体家书”的本色。因此,上述分类中以“地方教育教辅”和“特色学术研究”为理念的刊物并不完全符合侨刊乡讯本色,今后将逐渐调整办刊方向、理顺办刊思路。而以“地域侨情乡音”“区域文化推介”和“行业资讯报道”为理念的福建侨刊乡讯,则较好地体现了侨刊乡讯的根本宗旨。除免费赠送外,其主要通过市场扩张来实现自我循环的产业化之路,因而立足于满足目标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调查发现,对侨刊乡讯的目标受众而言,除了解乡土文化、家乡发展等情况外,文化休闲是其阅读侨刊乡讯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海外第三代“新华侨”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因此,按照管理部门关于CN(Q)应基于市场生存发展的要求,为保持目标受众的阅读忠诚度和刊物购买欲,先天受限的侨刊乡讯必须强化自身的文化休闲功能。同时,从宏观文化氛围来看,在当今世界,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人们对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因而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无论是影视剧、综艺节目还是书报刊物,娱乐化的倾向都越来越明显。可以说,娱乐特性成为了当今文化生活最重要的表征,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10]103诚然,过度娱乐化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奥尔德斯•赫胥黎就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然而,正如当年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力推动的朝阳产业一样,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任何努力都无法抗拒休闲娱乐在文化生活中的蔓延,任何刊物也无法抵制娱乐需求对自身的巨大影响。当然,对侨刊乡讯而言,这种“娱乐”需求并非指狭义上的玩乐,而是指包括文化体验、休闲乐活、生活观感、旅游攻略、美食推荐等内容在内的广义的“文化休闲”需求。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文化休闲已日益成为当代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如丹尼尔•贝尔在《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所指出的那样:“经济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福建侨刊乡讯自然不得不呼应这一趋势。因为与一般新闻报刊及承担政治导向作用的党报党刊不同,侨刊乡讯自身的功能、特点决定其必须面向社会办刊、面向市场办刊,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则必须凸显自身的文化休闲的功能,以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不过,从目前福建侨刊乡讯的现状来看,不少侨刊乡讯缺乏文化产业运营意识,在内容创意方面定位模糊、缺乏文化休闲功能、传播力低下。特别是在个别侨刊乡讯中,领导讲话充斥版面,不但混淆了自身与一般新闻报刊、党报党刊的差异化特质,而且人为降低了刊物的可读性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对刊物的传播力造成了严重损害。不过,也有一些福建侨刊乡讯在满足受众文化休闲需求方面表现较好,例如《台海》根据市场需要改版之后,以“精致•深入•时事•生活”为办刊理念,着力满足受众对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体育、军事等资讯的文化休闲需求,既实现了侨刊乡讯的应有功能,又扩大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再如《闽都文化》,其内容创意也凸显了自身的文化休闲功能,世味流年、福地山水、轶事考辨、双塔视野、左海风流、古文今读、坊巷春秋、闽地风情等栏目都是贴近休闲阅读、适应受众需求的版块,内容组织上也力图贴近世俗,强调娱乐休闲观感。总之,福建侨刊乡讯要想在时代浪潮中获得自身发展的一席之地,必须呼应目标受众对文化休闲的消费需求,在刊物的内容创意上突出文化休闲理念,从而确保自身传播力和社会功能的顺利实现。

三、趋势前瞻与福建侨刊乡讯的发展策略

(一)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的快速发展,阅读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刊物阅读方式,我国18至70周岁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有17.6%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加之近年来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流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趋势更加明显。可以说,数字媒体日益成为当前流行的阅读媒介,尤其对较高收入群体而言,其阅读方式对数字媒体的依赖程度更高。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一般仅限于纸质形式的侨刊乡讯,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冲击。而且,当今海外侨胞、台湾同胞等目标受众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家乡资讯,无论是容量上还是速度上,都远优于福建侨刊乡讯的传统海外发行模式,因而数字化必将成为福建侨刊乡讯的未来之路,正如十报告指出,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鉴于此,福建侨刊乡讯前期进行了初步尝试。据初步统计,目前设有刊物专属网站的福建侨刊乡讯有28种,包括《福清侨乡报》《仙溪乡讯》《鹭风报》《霞浦》《书香两岸》等。不过,这些网站的点击量并不高,知晓范围也十分有限。因此,为顺应全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变革,今后在推进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福建侨刊乡讯一方面要做好纸媒和网站的协同配合,实现优势放大,提高传播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数字版刊物的建设,特别是要注意贴合Android、iOS等主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重视适应手机阅读方式的新变化,以更好地履行沟通乡情侨情、传播地域文化的侨刊乡讯使命。

(二)重视培育引进文化产业人才

彼得•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指出:“知识工作者是下一个社会的主力军。”对福建侨刊乡讯而言,作为福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未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驱力已不是资本和制造力,而是从事刊物建设的专业人才。只有拥有充足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福建侨刊乡讯才有可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内学界一般将文化产业人才分为文化产品创意者、文化产品制造者和文化产品经营者三大类。就人才类型而言,福建侨刊乡讯现有人才多集中在产品制作的技术层面,即文化产品制造者,而缺少创意原创人才和文化产品经营管理人才,从而影响了福建侨刊乡讯的长远发展。未来福建侨刊乡讯应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引进招聘等方式,切实加强自身的人才建设,特别是要重视原创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同时,为吸纳文化产业人才,福建侨刊乡讯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因为“知识型劳动者对生活环境有所要求和期待,他们希望拥有舒适的生活。舒适性体现在某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否优质、文化休闲设施建设是否完善等方面。他们喜欢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娱乐休闲力方式,喜欢‘酷指数’高的地区。”要促进福建侨刊乡讯的快速发展,就要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努力为人才提供轻松惬意的生活感受和人际氛围。

(三)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

第8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目前,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很多产业的发展选择,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已经成为重要范式和必然趋势,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和天然优势,能够实现相互补充与完善,达到共存、共赢的发展目标。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具有很好的耦合性

从本质上讲,旅游与文化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文化的价值与内涵都需要通过旅游资源进行展现;另一方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只有赋予了相应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才能形成旅游特色,实现长远发展。因此,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经营活动,本质上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活动,只有不断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才能赋予旅游产业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长久生命力和吸引力。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具有文化娱乐和文化教化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继承与弘扬,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驱动力。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能够实现互补与共赢

由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很大关联,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因此只要引导措施得当就能实现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丰富彼此的价值与内涵,拓宽市场发展空间,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利润增长点,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例如,很多影视作品的拍摄以及影视基地的建设,最终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性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具备有效的市场驱动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旅游文化产品方面的消费需求在不断上升,加上消费者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上的积极转变,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二者之间的产业融合也就具备了有效的市场驱动条件。同时,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丰富也在不断延伸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市场链条,促进了消费需求和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展,加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运作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振兴计划和扶持政策,表明国家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两大产业的发展与融合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降低了两大产业之间进行融合的政策壁垒,加快了二者之间的融合与渗透。此外,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旅游法》等政策条文和法律法规陆续颁布与实施,有助于管理体制的尽快完善,这必然会对两大产业融合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参考。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的发展途径

(一)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运作是一项辐射范围广、带动性大、关联程度高的系统复杂工程,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首先,政府要树立正确的产业融合理念,从思想上提高对两大产业联动发展和融合运作的重视程度,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增长点。其次,政府在制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行业发展规划时,要有意识为两大产业的融合运作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的引导组织机构,尽快出台相应的产业培育政策,促进两大产业的跨行业发展和融合式发展。再次,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时,地方政府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提高融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为两大产业的融合运作提供更有利的资金支持。

(二)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营造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良好氛围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离不开市场宣传,只有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市场宣传力度,才能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营造出良好氛围,提高文化旅游业的市场形象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挖掘出新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可以加快文化旅游协会等中间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市场服务、产品宣传、产业协调、法律制度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加快文化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以及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推介,规范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过程中的各种市场行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手段,建立立体化的市场宣传模式,既要充分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又要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手段,丰富媒介宣传形式,更好地传递旅游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内涵。

(三)加大地域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随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环境的不断改善,各级政府应当充分把握融合发展的市场机遇,立足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市场政策等实际,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相关项目进行全方位、跨行业、多角度开发,避免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同质化,增强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特色化和吸引力,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说,“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得以长远发展的生命线,只有不断加大特色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弘扬,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联动性发展、集团化发展和品牌化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

(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融合运作效率

由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运作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个区域又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所以需要科学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经营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有效协调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的决策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增强相关产品开发与宣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避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的盲目性,减少各类市场不规范行为。因此,要面向市场加快相关文化旅游市场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竞争体系,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运作效率。

(五)重视人才培养,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

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经验已经相当丰富,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上处于供大于求,但是能够真正满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发展需要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各高校需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加快两大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建立起全新的选人、育人机制,加上优秀人才的及时引进和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两大产业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第9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精神产业民营文化企业文化资源文化产业链

一、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上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完全有不同的理解。本论文从四维文明划分的角度认识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以区别于认为文化产业只是文化艺术产业或创意产业的狭隘认识。

自从梁启超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分以来,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论述越来越多。但是仅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维文明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全貌,一些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曾经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分野,也有人把人类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层面,最为流行的是就人类文明的主干部分简单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板块。其实,人类始终生存于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体系之中,人类文明可以大而化之地分为自然文明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四个区域。自然文明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文明是处理人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物质文明是处理人与物质的关系;精神文明是处理人与精神的关系。

四维文明之间互相贯通彼此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融为人类文明整体。在上述划分之中,四维文明之间也是互相交错,彼此交融的,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但是各自的主干是相对明晰的,大致说来,政治属于社会文明,经济属于物质文明,文化属于精神文明。

而现代经济已经早已突破了物质经济的狭隘概念,走向“大经济”的广阔天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物质经济、社会经济和精神经济等多个领域。在经济中心时代,从经济视角透视人类文明的一切方面,所有的活动均可以经济尺度加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GDP)可以相应分解为自然生产总值、物质生产总值、社会生产总值和精神生产总值四个基本方面,各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结构的重要指标,进而自然生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社会生活消费和精神生活消费在人们生活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也成为衡量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满足人们自然需要,扩展人们自然自由的产业群落为自然产业;满足人们社会需要,扩展人们社会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社会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扩展人们物质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物质产业;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扩展人们精神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精神产业。

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属于精神产业。

二、浙江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特点分析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民营企业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大半江山,在生产总值(GDP)中超过国有经济成分。国家工商联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总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省还按照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搭建产业平台,以基地园区的形式吸引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广厦集团、宋城集团及宁波文体用品、德清钢琴制造、富阳古籍影印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迅速崛起,浙江正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制造基地和集散中心。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和LOFT49创意产业基地,在较短时间内吸纳了7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集聚效应正在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归纳浙江民营文化产业主题文化企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急速增长。宋城集团、横店集团、广厦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2.民营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结构。如德清钢琴制造中心。

3.民营文化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一是民营文化企业主素质有了明显地提高。在早期,浙江民营企业主体是乡镇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是刚刚从田地里上岸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20多年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着扩大再生产欲望和能力的企业,产生了希望提升素质的自发要求,开始加强自身的学习。二是注重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民营文化企业普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地位,因此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人才。

4.注重文化创新,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如:横店影视城的全国品牌推广。

5.民营文化企业国际化迅速提升。浙江义乌文化商品国际贸易覆盖世界各国,宋城集团筹办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

6.民营文化企业已融入市场,面对竞争找市场不找政府,形成开发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集群的独特运营模式。

三、结语

近期,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于民营资本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和政策的强心针。这既拓宽了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又能对文化产业起到很重要的推进作用,能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

浙江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省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民营文化产业在促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进入。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技术创新、法制保障、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开放带动、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来加快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

[2]柳士发.从经济学看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信息,1999,(2).

[3]“浙江省私营经济发展前景的思考”课题组.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浙江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报告.

[4]李思屈.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