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经济效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效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效益分析

第1篇: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灌溉系统 经济效益 分析

(一)投资 保护地灌排工程投资是指工程项目全部完成达到设计要求所需付出的全部资金,即花费在保护地灌溉工程建设上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保护地灌溉工程投资一般包括:

①永久性工程的投资,包括主体工程建筑物、附属工程建筑物,以及配套工程的投资、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

②临时性工程的投资。

③其他投资,包括工程占地,处理工程的不利影响费用,勘测、规划、设计和科学实验等前期费用,生产用具的购置费用,管理费用,培训费用,预备费和其他必要的投资等。

对于配套工程投资,在规划阶段,可按扩大指标进行估算;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对灌(排)渠沟一般可参照概算办法进行计算,对灌排渠(沟)以下的固定渠系和田间工程,可按扩大指标进行估算。其所采用的扩大指标,应根据类似工程或典型工程设计资料分析确定。

(二)年运行费 年运行费用或称年经营费用是水利工程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它是指水利工程设施在正常运行期间需要支出的经常性费用,包括燃料动力费、维修费、管理费、补救和赔偿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等。因为这些费用是年直接花费掉的,所以也称直接年运行费。

对水利工程而言,年运行费除以上所述的年直接开支的运行费外,还要对各类固定资产按一定的折旧率每年提取折旧费。它是工程管理单位每年从毛效益中需要提取的一项特殊支出,即工程使用寿命内无形消耗掉的固定资产,所以有人把折旧费称作间接年运行费。

为了便于计算,在经济分析中通常规定,所谓年费用(或称年成本)即包括直接年运行费和间接年运行费两部分。所谓年运行费则仅指直接年运行费用。年运行费计算方法如下:

(1)燃料动力费是指保护地水利工程设施在运行中所消耗的煤、电、油等费用。它与各年的实际运行情况有关,其消耗指标可以根据规划设计资料或实际管理运用资料,分年统计核算,求其平均值。对缺乏实际资料或规划设计阶段,可参照同地区类似工程设施的管理运行资料分析确定。

(2)维修费主要指保护地灌溉工程中各类建筑物和设备的维修养护费。一般分为日常维修费、岁修(每年维修一次)费和大修理费等。日常维修养护费可按照相应工程设施投资的一定比例(费率)进行估算,也可参照相同地区同类工程的实际开支费用分析确定。大修理不是每年都进行,为了计算方便,一般将大修理费用平均分摊到各年,作为年运行费的一项支出。可按投资一定比例进行结算。

(3)管理费包括工资、附加工资和行政费及其他日常费用等。这项费用的多少与工程规模、性质、机构编制大小等有关。一般可按年管理运行费的一定比例确定,或参照类似工程的实际开支费用分析确定。

(4)补救和赔偿费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有时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但保护地灌溉工程的这项影响一般较小,可按总值平均分摊到各年。

(三)效益计算 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指工程建成投入管理运用后,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效益,它是指工程建成以后对整个国民经济全面的影响,从而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效益,增加国民收入;二是间接经济效益,或称经营管理效益。

1.灌溉效益灌溉效益是指修建灌排工程以后,在相同的自然、农业生产条件下,比较有灌溉措施和无灌溉措施或采用不同灌溉模式时的农业产量(或产值)。其增加的产量(或产值)即为灌溉效益。保护地灌溉效益计算有两种方法,即产量对比法、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等。

(1)产量对比法

①纵向对比法:是指某一保护地(或面积)在修建灌溉工程后作物产量与本建(或未改建)灌溉工程前作物产量相比较,其增加部分即为灌溉效益。由于采用产量对比法时有些条件发生改变,如年份等,所以常常以平均增产效益表示:

②横向对比法:简单地说就是同类地区采用灌溉工程与不采用灌溉工程时比较其效益变化。式中Yo--未采用灌溉工程或未改建灌溉工程时的平均产量。

(2)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保护地增产通常不仅仅是通过灌溉工程增产,通常伴随着其他农业措施,如种植制度、施肥等。因此,效益增加的一部分是由于采用灌溉工程后产生的,计算时应考虑这一影响。其计算式为式中C--灌溉分摊系数,可根据历年产量资料分析,或采用同类地区试验资料确定或按规范确定。

2.排水效益保护地往往因暴雨或大雨造成环境积水过深或引起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涝灾,排水效益通常可以用实物量或价值量来表达,其中实物量的表达方式通常有:绝产面积法、减产量、绝产率、减产率等表示,有时也考虑一些由于积水浸泡而造成建筑物损失等。其实物量表达方式如下:

绝产面积法:通常涝灾(或渍害)有轻重之分,排水工程建成后将会减少受灾面积,但无法准确定出其效益。实际工作中通常用减少的绝产面积来表示排水措施的效益。

减产量:以涝灾引起的减产损失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实际操作时往往有一定的难度。

绝产率:是涝灾区绝产面积与涝区总面积的一个比值。该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运用这一指标表示排水效益,便于在条件类似区域计算采用。

减产率:是以涝区正常产量的损失程度来表示的一个相对指标。通常用单位面积上的损失率来表示。

(四)经济效益 分析保护地灌排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就是比较工程的投资与效益在经济上是否可行。或对满足同一目标的较多工程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和比较,选择出建设单位既能接受、投资效益又高的工程方案。保护地灌排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静态分析法;另一类是动态分析法。为了便于应用,现就这两种方法叙述如下:

1.静态分析法为不考虑资金的利息所做的分析比较,通常称为静态分析法。该方法指标通常有益本比法、年折旧费用最小法等。

(1)回收年限(益本比法)工程建成运行后,逐渐通过效益积累全部回收投资的年限。通常表示为

工程设计中的方案比较,除上述回收年限外,还必须考虑追加投资或方案间投资差额回收问题,通常称为抵偿年限。其计算公式为

我国一般采用的标准抵偿年限为3~5年。对于效益相同的各方案优选时,可以参考年折旧费用最小法。

(2)年折旧费用最小法对于效益相同情况下的多种方案,采用此法较为简便。而根据上述追加的投资抵偿年限法,选择最优方案,都是根据标准值计算的。即

第2篇: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期,完工概率,工期风险,经济效益

Economic Revenu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eriod Risk

Abstract: Currently, with higher and higher demand of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risk is one of the basic premises to ensure the revenue of the project. This essay firstly considers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s from shortening the duration and delaying the duration, then builds the economic and revenue model under the different completion period probability and analyzes the economic profi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risk. The essay can help the relevant parties to control the risk accurately and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period, completion period probability, period risk, economic revenue.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巨大,全国各地工程项目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工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在项目投标过程中,承包人通常会积极响应招标人对于工期的要求,甚至作出更高的承诺,以获得项目。但由此也增大了工期带来的风险,承包人在获得工程项目的同时为了确保经济效益,对项目的工期风险进行经济效益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1工期风险的相关概念

1.1工期

工期是各类工程施工期限的天数。根据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可以将工期划分为合理工期、极限最小工期、极限最大工期、最佳工期四种基本情况。

1.1.1合理工期

合理工期是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在采用比较先进的施工工艺下,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完成该类工程的时间;工程的合理工期可以根据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概预算定额的消耗量,通过施工计划网络中各个关键工作的正常完成时间来确定。

1.1.2极限最小工期

极限最小工期是指在当前施工工艺的要求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完成工程的最短时间;极限最小工期的确定要受到工作面、施工机械、施工人员、各种材料的投入以及施工过程中工艺本身要求的限制;在确定工程极限工期时,可以根据施工计划网络中各个关键工作的最乐观完成时间来确定。

1.1.3极限最大工期

极限最大工期是指在当前施工工艺的要求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工程完工的最长时间;在确定工程极限最晚工期时,可以根据施工计划网络中各个关键工作的最悲观时间来确定。

1.1.4最佳工期

最佳工期是在保证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使直接费和间接费加在一起的总费用为最小值,即为最经济工期。随着工期的缩短,一般的情况是直接费增加而间接费减少,反之,直接费会减少而间接费会增加。

1.2工期完工概率

在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计划网络图时,大部分工作的工作持续时间不能或很难以一个肯定的时间来确定,因此需要确定出工程项目在不同工期下完工的概率。假定工程项目工期在极限最小工期和极限最大工期之间服从正态分布,则工程项目在计划工期内的完工概率为。根据概率论可以得知在计划工期内的完工概率实际上为在实际工期小于计划工期时的完工概率累计之和。

1.3风险

风险是项目是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风险在任何工程项目中都存在。风险的存在会造成工期延长、成本增加等,最终导致工程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现代工程项目的特点是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参加单位多、环境复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为了准确的预测风险发生下的结果,需要根据工程的情况做出假设、期望、估计和预测。而工程项目由于其各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很难给风险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关于风险的一个可行定义可以这样描述:一个事件在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和影响下,使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发生背离而导致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其要素为不确定性和损失这两个概念。

1.4工期风险

工期风险是指工作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整个项目工期的不确定性,即计划工期不能如期实现的概率。工期风险的发生会造成成本增加、投资回收期延长等情况。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其不确定性不仅受其规模、技术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受时间、资源、环境的制约。项目实施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工期的拖延和费用的超支,导致项目的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

总体上来说,工期风险是指在计划的工期内不能完工所产生的损失。这里的风险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计划工期内不能完工的可能性有多大;二是在计划工期内不能完工的损失有多大。

工期风险R的数学表达式为:

R=R(P,S) (1)

式中:P――工期风险概率,即在计划的工期内不能完工的可能性。

S――工期风险损失,即在计划的工期内不能完工所带来的损失。

常规的工期风险概率只是指在计划工期内,项目的计算工期超过计划工期的概率。用数学表达式为:

P=p(T1>T0)(2)

式中:T1――项目的计算工期,

T0――项目的计划工期。

相应的,常规的工程在计划工期内的完工概率为:P=p(T1≤ T0)。

2工期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其工期的不确定性,在对工期风险进行分析时,不仅要考虑工期延误带来的经济效益损失,也要考虑工期缩短所增加的工程经济效益。

2.1工期缩短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在确定了项目建设工期后,合理地缩短施工工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节省了投资,二是多产生了收益。具体地说,对于建设单位而言,缩短施工工期可以提前投产,节约建设期的贷款利息,同时可以提前得到运营效益。对于施工单位而言,缩短施工工期,不仅可以节省工程费用,而且还可以因提高竣工而得到建设单位的奖励或者在提前投产的运营效益中按比例提成(按合同中的规定)。因此,对于承包商而言,需要分析工期缩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1.1可以节省工程费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工程竣工验收时,根据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关理论,以工程计划竣工时间为基准期,可以得知,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下的工程总成本为:

(3)

式中:t――第t个计算周期;

a――在计算周期内的资金的利率;

N――在计划工期内的计算周期数目;

――第t个周期内的工程成本(本文中只包括资源成本)。

假设缩短的工期为n个计算周期,则在缩短工期内工程完工的总成本为:

(4)

式中:――在缩短工期下第t个周期内的工程成本;

且,为取该数的整数部分的函数。

T――工程的实际完工时间;

D――每个周期的时间;

――项目的完成时间都有一个极限(最小)工期。

假设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无论何时完工,工程项目消耗的资源总量是不变的,则有。

同时,缩短工期需要在工程的进度过程中需要追加一定量的成本来实现。

假设在第t个计算周期内的追加成本为,在整个工期内的追加成本为(5)

则当工期的时间完工时间小于计划工期时,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下的工程缩短工期所节省的费用为:

(6)

2.1.2提高竣工而得到建设单位的奖励

在工程施工招标过程中,一般会将提前竣工奖励条款放入合同中,不同的项目合同中规定的提前竣工函数是不同的。本文引用阶梯型的工期-奖励函数来进行计算。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而言,完成其项目的时间都有一个极限工期。假设阶梯状的各个时间段相等,为方便计算,设各个时间段的长度和上述计算周期的长度相等为D,则工程项目能进行奖励的时间段个数为为,设项目极限的奖金为,在相邻时间段内的奖金呈线性关系,则阶梯型工期-奖励函数为:

(7)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工程项目在实际工期为T(时,项目的缩短工期效益为:

(8)

其中的,。

2.2工期延误带来的经济损失分析

对于承包商而言,主要会造成三方面的经济效益损失:一是根据合同条款中,工期延误的违约金;二是造成的实际工程成本的增加的损失;三是间接造成的管理费用等间接损失。

2.2.1工期延误造成的违约金

当工程项目的实际完工时间大于计划完工时间时,对业主而言,其项目的运营期也就意味着向后顺延,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会降低。

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在进行招投标过程中将项目按不同的专业工程划分来进行招标,某专业工程的工期延误也就意味着紧后工程开工时间的推后,进而影响项目整个计划,降低其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为了使得各施工单位能够在计划工期内完工,在合同文件中,业主会针对工期延误造成的经济社会效益的损失来制定出工期拖延的惩罚措施。罚款金额一般会考虑的因素有:业主盈利损失;工程拖期引起的贷款利息增加;工程拖期引起的附加监理费;由于工程拖期不能使用,继续租用原建筑物或租用其他建筑物的租赁费等。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施工计划网络中各个工作的最悲观时间作为该工作的极限最晚完工时间,则工程项目的极限最晚完工工期。

假设工期的罚款额与工期的拖延时间成线性,即完成工期的时间与计划工期相比每推后一天,工期的罚款额为一常数。则项目工期拖延的经济效益损失为:

, (9)

2.2.2工、料、机的经济损失

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承包商会根据进度计划合理配置各自的资源,。在考虑资源效益时,通常按照均衡生产或者按照进度计划以一定程度的不均匀系数配置资源。当工期延误时,就会增加这部分资源的后续使用成本,降低资源的经济效益。本文不考虑材料在工期延误时产生的经济损失或效益,仅分析在劳动力和机械方面的经济损失。

(1)劳动力的经济损失:

工程工期的延期,使得消耗的劳动力工日数会相应的增大。假设在拖延工期内每天的劳动力投入量为在整个工程内的日平均劳动力需求量,且劳动力的单价不变,则在项目工期拖延下人工费增加的经济损失为:

,(10)

式中:――在工期拖延的情况下,工程项目每天的劳动力投入量;

d――劳动力的单价。

(2)机械的经济损失:

工程工期的延期,在工程所消耗的机械台班数会相应的增大。

本文假设在拖延工期内所需要的某机械每天的台班数量为在整个工程内的日平均机械台班数,且台班的单价不变。设某种机械每天的台班数为,机械台班单价为。

则项目工期拖延下所有机械费的经济损失为:

(11)

式中:m――未完成工程中所需要机械的总类。

2.2.3相关管理费用的经济损失

这部分损失主要包括现场管理费和总部管理费。

现场管理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现场管理人员工资支出;二是人员的其它费用;三是现场临时设施和福利设施费;四是现场日常管理费用支出。

总部管理费主要包括总部人员的管理等其它的费用。

在本文中,为简化计算,相关管理费用的经济损失以在工程延期内的工、料、机总的经济损失为基础,乘以一定的比例来计算。

则项目工期拖延下相关管理费用的的经济损失为:

(12)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工程项目在实际工期为T(时,项目的工期延长的经济损失为:

(13)

2.3不同工期完工概率下的工期经济效益模型

在工程项目施工计划网络中,假设项目的工期服从正态分布,根据施工计划网络计算出项目工期的期望值和方差,则可以得到项目完工工期的概率分布函数。

本文根据不同时间完工概率的情况建立了工期风险下的经济效益模型。

(1)在工程实际完工工期比计划工期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工期概率经济效益模型为:

(14)

(2)在工程实际完工工期比计划工期大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工期概率经济效益模型为:

(15)

通过以上情况的分析,那么在给定的施工计划网络下,考虑工期完工概率的工期风险经济效益模型为:

(16)

3结束语

本文所构建的工期风险经济效益模型综合考虑工期缩短和工期延误带来的多种风险影响因素。运用该模型能够对工期风险下的项目经济效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可以成为工程项目相关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避免损失。本文研究的模型运用简单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亮波. 公路工程中资源均衡与工期风险的研究 [D]. 西安: 长安大学 2009.

[2] 石勇民. 公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手册[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3] 张云波. 工程项目工期延误原因分析[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369-373.

[4] 秦爽. 工程工期风险嫡理论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 赵棣. 基建项目与施工工期优化的经济效益即分配[J]. 国外建筑科技, 2003(01), 83-85.

第3篇: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字】生物质;气化;效益分析

前言:生物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它的高效应用,将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同时生物质是一种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洁净能源,可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温室效应问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对今后人类的长远发展和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1]。

生物质气化是生物质能利用方式中较重要的一种,它是采用热化学方法使生物质在缺氧状态下裂解,产生CO、H2、CH4等可燃气体。目前,中国生物质气化产业主要由气化发电和农村气化供气组成[2]。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以满足农村居民炊事和采暖用气在2000年前后在各地引起研究和应用热潮,但是大部分的气化项目在开始运行不久后便难以为继[3]。我国农村很多气化供气项目成为“福利性”工程,经济效益低。本文结合项目实例,分析我国生物质气化供气项目的经济效益,提出限制性因素,以期为我国生物质气化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咸宁市某酒店,为了节能减排降耗,将酒店原有的天燃气锅炉改造为生物质气化供热。气化产生的生物质燃气主要为酒店的热水锅炉与炊事提供热源。酒店每年需要消耗的天然气量约20万m?。各个月份的用气量图1所示。

图1 酒店天然气不同月份天然气的用量变化

2、项目运行成本和效益分析

2.1 项目需求分析

依据等热值替换,项目年需生物质燃气约140万m?。

根据每公斤生物质燃料生产2.0m?生物质燃气计,年需耗生物质燃料700吨。

2.2 项目副产品产量

项目生物质燃料经气化后,除产生生物质燃气外,还伴随着生物质炭、木醋液和木焦油等副产物生成。由于项目木焦油、木醋液的产量少且分离成本高,故项目形成的产品主要为生物质炭。项目年产生物质炭约126吨。

2.3 项目运行成本和效益分析

2.3.1 原料与产品单价

本项目各物料的单价以咸宁市本地市场物价计,天然气、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炭的单价分别为4.0元/m?、800元/t和1500元/t。具体单价见表2。

2.3.2 项目运行成本

本项目的运行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水电费、原料费和修理费,各部分的费用分别为7.20万元、2.05万元、0.50万元、56.00万元和1.00万元,合计66.75万元。

2.3.3 项目年收入

项目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替代的天然气费用和生物质炭售出收入。天然气和生物质炭的年收入分别为80万元和18.9万元,合计98.9万元。

2.3.4 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总投资240.87万元,包括土建工程、设备仪表和其它费用。本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项目经济效益

名称 金额(万元)

总投资 240.87

年运行费用 66.75

年收入 98.9

年利润 32.15

项目回收期(年) 7.5

本项目未改造前,年需天然气约80万元,经改造后年需燃料成本约为56万元,年节约原料成本24万元,约节约30%的能源费用。加上副产品的收益,项目年利润可达到32.1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但受项目用气规模限制,项目投资额较大,使得项目回收期需要7.5年,投资期长,从而导致业主不愿投资此类新能源项目。

3、项目分析

影响项目回收期的主要因素有:原料市场价格和设备的系统负荷率。

(1) 原料市场价格

本项目的利润和回收期随原料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变化见表2所示。

表2价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原料价格(元/吨) 回收期(年)

1000 13.27

800 7.49

750 6.76

700 6.15

500 4.53

(2)系统负荷率低

本气化机组主要是满足酒店炊事和夜间供暖需要,由于用气过于集中,负荷变化太大,需要配置较大的贮气设备,这既提高了系统造价,也造成系统负荷率过低、设备长时间闲置的问题,气化机组除在冬季每天开机时间在10~12小时外,其它时间每天仅开机4~5 h,就可以满足1 天的需求量。

本项目的气化机组产气能力为1000m?/h,若按照机组每天运行20小时,年运行360天计算,本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可控制在2年以内。

4、结论

(1)本项目充分体现了国家的能源政策,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有效解决因农田焚烧秸秆造成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

(2)影响生物质气化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为:项目当地原料的收购价及项目系统负荷率。这两个因素应是业主在规划工程建设之前应着重把握的。

(3)在我国,生物质气化技术先进,附加经济作物产值高,产品风险小,此类项目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晨辉,沈力成.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前景[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1(4):9-12.

第4篇: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线损效益;环境效益

1.引言

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灵活的发电方式正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此外,由于分布式发电规模较小且靠近用户侧,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

在我国,分布式发电以其发电方式灵活、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日益成为传统电网的重要补充,并终将代替一些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传统发电方式[1]。然而分布式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效益至今没有得到价值体现。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对DG的并网和调度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DG经济效益的研究还较少[2-5]。文献[2、3]以最大限度减少系统线损为目标,研究了DG在系统中的最佳接入和运营方式,确定了其最优的出力比例、功率因数。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分布式发电所带来的效益进行系统的量化计算,将分布式发电的效益分类为:降损效益和环境效益。文中将对分布式能源的经济效益构建模型,并进行算例分析。

2.DG的经济效益分析

分布式发电是指功率在几十千瓦到几十兆瓦范围内、分布在负荷附近的清洁环保发电设施,能够经济、高效、可靠地发电。分布式发电是区别于传统集中发电、远距离传输、大互联网络的发电形式。与集中式发电方式相比,分布式发电具有以下优势:

(1)一般DG实行自发自用,电力就地消化,减少运输成本,降低集中输配网中的线路耗损。

(2)污染物排放较少,部分DG实现零污染。

分布式能源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如表1所示。

(1)降低线损

传统集中输配电模式,由于存在线路电阻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线损,系统线损与输配线路长度与电阻等情况相关。DG分布在负荷端,不需要集中输配,可以有效降低线损。当负荷需求较大时,DG的运行能够减少系统线损,而当负荷需求较小时,运行DG反而会增加线损。

(2)环境经济效益

DG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排污量减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上。DG的燃料多为天然气、轻质油或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过程中SO2、NO2、CO2、粉尘、废水废渣的排放将明显减少。DG的电压等级较低,产生的电磁场较低,其电磁污染比传统的集中式发电要小得多。排污量的减少将大大降低电力企业以及全社会的环保支出,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部分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效率、成本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见表1。

3.DG的经济效益模型

3.1 线损效益模型

假设集中负荷端和电源端之间的配电网长度为L,单位为km,线路单位长度电阻为r,单位为Ω/km。令流入集中负荷端的电流为IF,单位为A。假设DG接入点距集中电源端距离为K,DG注入系统的电流为ID,单位为A。集中电源与DG电源接入点之间单相线路流过的电流为IS,IS=IL-IDG。

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前,流入集中负荷端的电流为:

(1)

系统线损大小为:

(2)

系统接入分布式电源之后,DG 注入电网的电流大小为:

(3)

接入DG后,系统中的线损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是由集中电源到DG接入点线路上的损耗,另一部分是由DG接入点到负荷端线路上的损耗。由于IS=IL-ID,因此集中电源端至DG接入点这段线路上的能量损耗为:

(4)

DG接入点到负荷端的能量损耗为:

(5)

由此可得,接入DG情况下的总线损为:

PlossDG=PlossDG1+PlossDG2 (6)

将式(2)与式(6)相减,得到2种情况下的线损减少量为:

ΔPloss=Ploss0=PlossD

= (7)

公式(7)表明,系统线损与DG接入系统位置及DG功率因素有关,为达到减少系统线损的目标,需科学合理制定DG接入位置。若式(7)结果为正,表示接入DG可以有效减少系统总线损;否则表示接入DG不能减少系统线损,会增加系统线损。

3.2 环境效益模型

系统接入DG之后,会给系统带来环境效益。计算环境效益主要考虑三种排放污染物:氮氧化合物、SO2和CO2。计算污染物排放量需要考虑两部分内容:

(1)由于DG接入系统中,取代其他污染较为严重的机组出力,从而减少这部分机组带来的环境污染。

(2)以天然气为燃料的DG和生物质发电出力时会产生一部分污染物。

本文将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建模,设机组发电力过程生产n种排放物,则第k(k=1~n)种排放物的减少量为:

(8)

式中为时段t内集中电源侧发电过程中第k种排放物的减少量;和为不同类型发电机组的排放指标,kg/MWh。

设系统中接入m种使用不同燃料发电的分布式电源,这些分布式电源带来的气体排放物增加量为:

(9)

式中:Pm,t为t时段内第m种分布式电源提供的有功功率:

为第m种分布式电源的排放指标,kg/MWh。

因此,DG接入后,系统中第k种排放物的净减少量为:

(10)

带来的环境成本节约大小为:

(11)

式中:

Vek为第k种排放物的环境价值,元/kg;Vck为减排第k种排放物所需要付出的单位成本,元/kg。

4.算例分析

假设T时段,市场内有4台火电机组和1台DG集中竞价。批发市场与集中负荷端相距35KM,接入系统的天然气为燃料的DG机组距离负荷端15MM。线路单位长度电阻为1.95Ω/km。其中,分布式发电输入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别为150MW和182Mvar,负荷端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分别为750MW和550Mvar。批发市场中,采取排队法确定机组组合,4台火电机组的报价策略如图1所示。

图1 台火电机组的报价曲线

根据以往经验,火电机组和天然气DG机组的气体排放强度如表2所示。

表2 火电机组和天然气DG机组的气体排放强度

项目 NOx SO2 CO2

火电机组(kg/MWh) 1.634 4.445 1008.788

以天然气为燃料的DG机组(kg/MWh) 1.199 0.005 563.41

排放费用(元/kg) 2 1.26 0.765

环境价值(元/kg) 8 6 0.023

将数值带入本文建立的线损效益模型得出,无天然气DG接入的系统线损为150MW,天然气DG接入后线系统损降为100MW。天然气DG接入之后线损降低了50MW,降低原系统线损的33.3%,结果表明,DG接入系统后,有效的降低了系统线损,具有良好的线损效益。

批发市场中,采用排队法确定无DG接入和有DG接入的机组竞价结果,中标机组组合和出力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DG接入前后系统经济机组调度对比(单位/MW)

机组 无DG 有DG

机组1 170 150

机组2 300 250

机组3 250 200

机组4 180 150

从表3可得,系统接入天然气DG后,中标机组组合发生了变化,各机组出力情况也发生改变。机组1的经济调度出力由170MW减少到150MW,机组2的经济调度出力由300MW减少到250MW,机组3的发电出力由250MW减少到200MW,机组4的出力由180MW减少到150MW。同时,由于天然气DG的接入,中标机组组合情况变化导致竞价最终价格由230元/MW减少到210元/MW。计算得出接入DG之后系统线损效益为1.05万元。

下面计算接入天然气DG之后带来的环保效益。氮氧化物、SO2以及CO2的排放情况如表4所示。表中,接入天然气DG之后,氮氧化物、SO2以及CO2的排放量均有所下降,其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下降20.69%、SO2的排放量下降20.72%,CO2的排放量下降。

表4 DG接入前后气体排放情况对比(单位:t)

排放气体 有DG 无DG 减少百分比

NOx 1.15 1.45 20.69%

SO2 2.64 3.33 20.72%

CO2 634.87 715.46 11.26%

根据上述气体排放情况变化,计算DG接入系统后的环保效益。环保效益用排放气体减少量乘以排放费用与环境价值之和。根据表3和表5的数据,得出氮氧化物、SO2和CO2的减排量分别为300、690和80590kg,对应的减排经济效益为3000、5009.4和63504.92元。总的环境支出减少7.151432万元,可见DG能够为系统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

综上两种效益的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气DG接入系统后,线损降低50MW,对火电机组电力需求减少150MW,同时,由于DG接入系统,影响竞价结果,竞价最终价格由230元/MW减少到210元/MW。计算得到接入DG系统线损效益为1.05万元,环境效益为7.151万元,总计经济效益8.201万元。

5.结论

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之后,给系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建立了DG的线损效益和环境效益模型。并用4台火电机组和1台DG系统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算例得出,由于DG接入系统,系统线损降低33.3%,氮氧化物、SO2和CO2的排放量均有所下降,具有良好的线损效益和环保效益。根据本文构建的线损模型和环境模型,可为电力公司制定分布式能源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胡骅,吴汕,夏翔,等.考虑电压调整约束的多个分布式电源准入功率计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19):13-19.

[2]Bell K,Quinonez V G,Burt G.Automation to maximize distributedgeneration contribution and reduce network losses[C].Smart Grids for Distribution IET-CIRED Seminar,Frankfurt,2008.

[3]Le A D T,Kashem M A,Negnevitsky M,et al.Optimal distributed generation parameters for reducing losses with economic.consideration[C].2007 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Tampa,FL,USA,2007.

[4]Ochoa L F,Padilha F A,Harrison G P.Evaluating distributedgeneration impacts with a multi-objective index[J].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2006,21(3):1452-1458.

第5篇: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模;土地经济效益;熵值赋权法

据相关研究资料统计,虽然中国的林地、草地以及土地的人均占有量低,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25%和12%,均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中国的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同时中国的人均城乡建设用地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得多。在新时期,土地利用效益研究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人口的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今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异:首先,指标体系,学者们渐渐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方面,并且这些指标体系的具体衡量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数据类型,不同学者们会应用简单面板数据、截面数据以及序列数据,但以序列数据和简单面板数据的应用占多数,综合截面数据较少;第三,评价方法,除了用于评价的主体方法不同之外,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的具体方法也存在差异。由于城市的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益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本文将对289个城市的城市规模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探究城市经济效益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1研究内容与样本城市确定

要探究土地经济效益首先要明确土地经济效益的内涵,土地经济效益是在利用土地进行经济上有限投资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生产以满足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可以反映一年内地区生产结果的指标例如GDP、居民可支配收入等都是可以反映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其次要明确城市的规模等级。本文选取289个中国的地级市进行分析,原文献中包含293个城市,但海南的三亚市、三沙市以及新疆的个别城市难以统计数据,所以舍弃,留下289个城市。传统的城市系统分类方法一般是根据城市的功能或者是城市的人口规模进行划分。根据国家最新的人口划分方法,可以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93个城市大体划分为七个等级。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4年),通过将市区的常住人口设为统计口径,可以将城市粗划分为五类,细化为七档。新标准在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4个等级基础上增加超大城市一级,并提高了各等级城市的人口上下限。按照人口规定,根据最新规定,小城市按照最新的规定为20万人以下为Ⅱ型小城市、20万~50万人为Ⅰ型小城市,50万~100万人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之上为大城市,同时大城市可以划分为100万~300万人的Ⅱ型大城市、300万~500万人的Ⅰ型大城市,500万~1000万人为特大城市,超过1000万人口的为超大城市(表1)。依此根据年鉴中人口数据可以将城市进行划分,即有2个Ⅱ型小城市,Ⅰ型小城市有50个,中等城市有90个,Ⅱ型大城市有121个,Ⅰ型大城市有13个,特大城市有9个,超大城市有4个。

2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反映了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本文指标的选取要服务于经济效益,所以在这里选取的都是与经济相关的指标,具体指标见表2。经济的最主要拉动力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选取的指标为与第二三产业和与经济收入相关的地均GDP、单位面积财政收入、单位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使用外资金额、单位面积工业利润总额、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单位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单位面积居民支配收入等来制定指标体系。地均GDP是每平方公里的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地均GDP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其值越大,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越高。单位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社会消费品每单位面积的零售总额,单位面积使用外资金额是每平方公里有关部门批准的外资额数,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是每平方公里的工业实际产值总额,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每平方公里样本城市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与之相关的成本,单位面积金融机构贷款金额是指每平方公里金融部门向其他群体提供的资金,第三产业单位面积的增加值是每年第三产业每平方公里增加值,居民主导的单位面积收入是指每平方公里居民家庭可自行决定的收入金额。为了使结果更加直观有说服力,需要求单位面积的指标值,即用城市年鉴中各项指标的数据除以其城市的面积。由于年鉴中城市的面积范围不仅包含了市辖区面积还包括市辖区以外的各项用地比如乡村面积、荒地面积等,所以在这里的面积仅引用了市辖区面积。为了排除不同单位等差异的影响,提高精准度,要将各种数据进行预处理,即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对于正向指标:(1)式中,为指标实际值;为极差标准化后的数值;i为指标的个数;j为不同的城市;表示第i个指标第j个城市的最大值;表示第i个指标第j个城市的最小值。

3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指标体系中,不一样评价单元受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差距的。通过构建土地经济效益指标,利用熵值法构建权重体系。根据熵值法对不同的指标的影响程度评价大小,根据评价的高低赋予指标们相应的权重(表3)。计算权重后,使用函数法和线性加权求和得到土地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Fi:(i=1,2,…,n;j=1,2,…,n)(2)其中w为各项指标的权重值,i为指标个数,j为不同的城市,x为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将指标与权重相乘,计算各指标的线性加权,再根据最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289个城市划分为7个类型,并将这7种类型的城市的土地经济效益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七个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益的差异。将结果制成柱状图,按照柱状图进行对比分析。本论文的289个地级市以及其各项指标数据来源是来自2016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划分城市等级的人口数量是市区常住人口的数量。

4测算结果与分析

4.1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总体分析

将我国289个城市的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数值与权重相乘,将相乘的结果进行加和,可以得出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总体结果。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其差异,将其制成柱状图(图1)。在计算的总结果中,小城市中的Ⅱ型小城市的总计土地经济效益为0.0138,Ⅰ型小城市的结果为0.0213,中等城市为0.0298,Ⅱ型大城市为0.04595,Ⅰ型大城市为0.0670,特大城市为0.0846,超大城市为0.0889。从Ⅱ型小城市到特大城市的数据以及图1的柱状走向来看,从小到大规模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总体结果呈现上升的趋势,人口越多的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越高,土地经济效益越好。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发达水平越高,由此可以看出,土地经济方面的利用与城市的发达水平有很大关系。同时根据数据结果,超大城市与Ⅱ型小城市的经济效益之间差距为0.0751,由于数据总体较小,因此超大城市与Ⅱ型小城市的经济效益之间差距很大,可以得出结论,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益差距大。

4.2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单项分析

不同规模城市在单项指标中的土地经济效益有差异。为了更详细精准的对比城市的不同规模下的各种经济效益,现按照不同的指标通过将287个城市的数据进行线性加权求和计算可以得出表3的数据。选取前三项指标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单位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从小城市到特大城市的数值呈现递增的趋势。在单位面积使用外资金额上也呈现递增的趋势。在地均GDP上看,显示出从Ⅱ型小城市到超大城市的增长趋势。通过各种指标的对比,可以明确看出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正向关系。人数越多,城市的占地面积越大,标准值在除以市辖区面积的时候分母就越大,如果照着这个思路大城市数值应该不高,但是与此同时大城市的标准值数值也大,在经济发展中,中心城市是中国工业的主要基地,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同时在合理安排人口规划时,往往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现时代的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包括各种的服务业等,需要较高的科技经济水平与充足的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多地发生在较发达的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城市化向纵深跃进的后续动力。当前在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进一步扩大城市容纳人口的数量,所以大城市的发展主要建立在第二三产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

5结语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的方法有很多,这里通过对比城市规模大小对城市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根据计算的结果可以得出三大结论。第一,从不同规模的城市对比来看,指标依次从二类小城市到中型城市到第二类大城市、第一类大城市到特大城市最后到超大城市递增的规律。从不同指标上可以反映出,城市越大,其第二三产业与经济发展方面就越发达越成熟,在各经济效益的利用的安排上就越合理。第二,总体来说,就土地经济效益而言,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呈现逐渐减少的规律。就以往数据来看,占地面积大而人口多的大城市多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所以可以提出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经济效益较高的观点。在不同的环境下城市的土地利用前提也存在分歧,但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经济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例如,从城市的外资引用状况来看,无论是从政府政策优惠或者是消费者数量还是交通便捷程度方面,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的资源占有量都远超其他城市。超大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上海市四个城市,他们不仅是人口最多的四个城市,同时还是我国四大直辖市。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资源占有量十分充足,上海市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尤为重视,天津市和重庆市虽然没有前两者的名声,但也是我国的重点发展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无论是GDP产值还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等,超大城市的驱动作用都非常重要。次一等级的城市也就是大城市来看,其包括广州、成都、哈尔滨等省会城市,也包括杭州、汕头等发展良好的城市。在经济总体发展上,广州省凭借优越的交通位置、各种华侨的支持等有利条件,发展势头迅猛,黑龙江省也在发展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都不断增加。四川省被称为天府之国,一直吸引外地游客的到来,其省会城市的成都市在第三产业发展、财政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等方面都为翘楚。杭州市与汕头市的经济地位也较高,带动着周边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但是,这些城市的发展势头不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土地经济效益也较其低。以此类推,越小规模的城市发展较为落后,经济效益也低于高一级规模的城市。第三,小城市可以通过借鉴大城市发展管理模式来提高其经济效益。在经济发展上,可以更加重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水平。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培养高新技术人员,对劳动力进行合理分配。通过一系列政府政策来刺激消费,延长产业链,增加资金流动速度。同时也要认知到土地的利用效益不能局限于经济方面的研究。在研究单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或者是用其他的标准研究土地利用效益时,除了经济效益,还应结合土地社会效益和土地的生态效益。结合三者,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城市进行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郭树斌.中国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系统协调度分析[J].世界农业,2017(05):130-135.

[2]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3]仇娟东,赵景峰,吴建树.基于耦合关系的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测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01):103-110.

[4]王希夷.成都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5]方佳琳,刘艳芳,王好峰.国内城市等级体系划分的基础指标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5):9-13.

[6]金浩然,刘盛和,戚伟.基于新标准的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演变研究[J].城市规划,2017,41(08):38-46.

[7]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05):23-27.

[8]杨胜英.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指标之我见[J].中国统计,2001(09):44.

[9]尹义昌.胶东半岛城市化质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10]付妮嘉.大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11]殷晓晨,王冬艳,李红,等.城市新区土地利用效益研究—以长春南部都市开发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6):3160-3165.

[12]方辉云.株洲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02):253-256.

[13]采集.锦州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9.

[14]陈可,谭莹.浅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三产业发展[J].经济师,2001(11):26-27.

[15]潘霞.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第6篇: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面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为了全面落实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对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以通过降低火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浓度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进而确保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齐头并进。但是,烟气脱硝技术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相应的工艺技术主要靠引进来支撑,所以,火电厂在落实烟气脱硝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相应经济效益的分析。

1 当前国内烟气脱硝技术发展的动态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火电厂就开始践行烟气脱硝这一技术,而最初阶段相应的技术主要依赖于进口引进,而随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实,烟气脱硝项目量与日俱增,我国相应企业在提高对烟气脱硝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落实了该项目的规模化建设,并初步实现了脱硝技术的国产化。从目前我国拥有脱硝技术的企业看,其主要是通过技术的引进来实现与国内烟气脱硝特点的结合,进而研发出了适应本国烟气脱硝实际状况的技术,通过近几年的不断践行,实现了该工程成本投入的大幅度降低。目前,用于烟气脱硝的催化剂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蜂窝式、三角板式以及平板式等,这一工程技术落实之初,国内在催化剂的应用上同样是依赖于进口,而随着中国经济形式的改变、政策的出台以及脱硝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我国在2007年正式实现了催化剂的自产。而从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看,SCR法催化剂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投入实验阶段,同时也正在尝试实现SCR法催化剂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2 现有脱硝工程运行状况分析

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过程中,脱硝工程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并能够通过相应技术的应用来实现近70%的烟气脱硝率,这已经能够满足国家对行业的相关要求。在落实烟气脱硝技术的过程中,近90%的火电厂采用了SCR法这一技术,自2008年以后国产催化剂已逐步占领国内的市场。而伴随着相应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已经实现了国产化,这就意味着火电发电厂在烟气脱硝技术上的总体投入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进而为火电厂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当前,关于烟气脱硝经济评价的相应原则国内尚未给予明确的规定,而相应的也并没有针对火电厂NOx排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相应估算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系统。而要想实现对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就需要明确其装置的投资额、运行费用以及贷款利率等信息,进而才能够通过所采用烟气脱硝技术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经济性比较。在投资成本上,主要是建设成本投入、相应期间的贷款利息、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人物力资本,以及在催化剂使用上所投入的费用等。

当前,我国的火电厂在烟气脱硝上主要采用的是SCR法脱硝技术、SNCR法脱硝技术以及低氮燃烧技术。由于所采用的烟气脱硝技术不同,相应的建设与运行成本也就存在着差别,而从其践行的经验看,其中氮燃烧技术虽然所实现的效率偏低,但是成本投入也低,平均成本大概在不到两元每千克,因此具有着很高的性价比;而SCR法下的脱硝技术成本的平均值大概在每1000g7.5元,SNCR法下的平均成本近13元每千克。但是,按照目前国家对火电厂烟气脱硝的指标,要想落实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任务,就需要将SCR法与低氮燃烧法相结合,才能够实现所排放二氧化碳浓度的合规。而在落实这一综合技术的过程中,火电厂在建设脱硝工程上的投入达到了近180元每千瓦,平均每小时的运行费用为0.012元。在分析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便是高额的建设投资成本与贷款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由于银行金融企业为了在降低自身风险的同时,要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较高的贷款利率与较短的还款期限使得电力厂望而怯步,投资负担的加重也直接影响到了烟气脱硝的经济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火电厂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落实烟气脱硝技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浓度,进而在满足国家对行业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环境的保护,确保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在落实烟气脱硝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对脱硝技术经济效益的分析可知,火电厂要想确保自身脱硝技术与效果能够达到国家的标准,就需要加大脱硝技术成本投入,而面对贷款这一障碍因素,我国政府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以实现对火电厂在烟气脱硝技术落实上的扶持,进而在确保火电厂稳健发展的同时,逐步落实低碳环保经济模式,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崇明,宋国升,邹斯诣.SCR催化剂在火电厂的应用[J].电站辅机,2010,31(04):14-17.

第7篇: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自从允许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采用商业化手段筹集资金以来,蒙特利尔和莫斯科奥运会罩在人们头上的阴影便被一扫而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争办大型体育赛事。1984年以来的奥运会之所以能为主办国带来越来越好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奥委会顺应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开发了一系列符合跨国公司全球扩张主旨的营销和沟通的“机会”,电视转播权的天价、TOP计划的火爆是最好的说明。

(一)直接经济效益

奥运会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指组委会在比赛期间,通过增收节支所获得的效益,它往往以开支与收入之比来衡量。如1964年日本在东京成功地主办第18届奥运会,其国民生产总值由奥运会前的每年增长10.1%到举办奥运会当年迅速增加到26.1%。经济学家认为这是日本进入世界工业强国的里程碑[2]。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创造了有史以来收入大于支出的奇迹,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纯盈利1.5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直接经济效益32.96亿美元,总效益98.68亿美元,在1981~1988年的7年中筹备奥运会共带来相当于70亿美元的生产效益和2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诱发效果,相当于韩国1988年GDP的1.4%,成功地带动该国“经济起飞”[2];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直接经济效益102.9亿美元、总效益274.3亿美元,相当于该年西班牙GDP的1.7%,年均GDP效应为0.28%;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直接经济效益23亿美元,总效益51.42亿美元,占美国1996年当年GDP的0.07%,年均GDP效应为0.01%,经济由举办前一年的2.5%增长为3.7%,1997年达到4.5%;悉尼奥运会创造了66.77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总效益180.3亿美元,相当于澳大利亚2000年GDP的1%,年均GDP效应约0.08%[3],并对澳大利亚经济产生了一个12年周期的影响,当年的旅游外汇收入高达42.7亿美元,旅游业已成为举办国的重要外汇收入部门。北京奥运会对经济增长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北京市统计局认为,未来7年奥运会对北京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是每年提升GDP2.5%[4]。据程秀生副理事长介绍,北京奥组委从国际奥委会得到的大约11.37亿美元,一是得到电视转播权总收益的49%,大约为8.51亿美元;二是TOP计划(即奥运会合作伙伴计划)所有收益的33%,约为2.86亿美元。此外,奥运会门票和纪念品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其中门票预算收入约为1.4亿美元,特许经营预算收入约7000万美元;加上中国政府的财政补贴、赛后物资的处理收益、个人与集体的捐赠等,北京奥运会的收入超过20亿美元。美国高盛研究机构的研究认为,北京申办奥运,将有助于7年间中国GDP增长率提高0.3%~0.5%[5]。中国社科院杨帆博士认为,北京奥运会能拉动国内GDP每年增长1%[6]。

从表1看出,在历届奥运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中,电视转播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好,其次是商业赞助,门票收入在第26、27届奥运会也是很可观,这与各国的体制有关(有的国家考虑广大群众都能观看到奥运会,门票不列入重点收入)。只有25届、26届奥运会总收支基本平衡,23届、24届、27届经济效益是逐届增多。

(二)间接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是指通过举办奥运会对该国经济发展的促进拉动作用,间接经济效益更为可观。汉城奥运会间接经济效益65.72亿美元;巴塞罗那奥运会为177.4亿美元;亚特兰大奥运会28.34亿美元;悉尼奥运会113.51亿美元。北京奥运会的承办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全国各行业跨越式的发展,其中收益最大的是旅游业、建筑和建材业、交通业、通讯业、餐饮业、商贸业等行业。2008年奥运会将为北京带来近3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给北京市带来716.53亿元的财政收入,7年奥运会周期直接投资将带动244.2万人就业,为656.89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奥运会对北京经济产生的影响不论规模和水平均远远超过以往历届奥运会[7]。英国运动经济学教授克里斯·格拉顿表示,北京奥运会至少能够带来60亿美元的“赛后收益”;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信息研究部副部长林显鹏用专业方法测算出,如果算上商业、地产、建筑、交通、体育、科技信息、电信等因奥运而受益的外延产业,从2003年至2010年的8年间,北京奥运会所产生的总体经济影响将达到717.06亿美元[8]。

二、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

(一)给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体育比赛是现今旅游市场的催化剂,奥运会对举办国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已为历届奥运会所证明(见表2)。每逢高水平的大型比赛,成千上万的观众成为主体旅游者。对主办地区经济而言,旅游是体育比赛诱发的最明显、最直接的经济效益。洛杉矶奥运会吸引洛杉矶以外的旅游者为608760人,为旅游业创收4.389亿美元,其中境外游客23万;汉城奥运会当年游客上升6.6%,随后两年,又分别上升了16.4%和23.5%,接待游客为28万人,获得经济效益11亿美元;巴塞罗那奥运会旅客多达45.5万人,收入30多亿美元,奥运会前旅游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只有2%,而比赛当年达到了12.5%;亚特兰大奥运会,境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悉尼奥运会,在旅游与奥运的结合上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做得更好,境内外游客达到160万人,其中海外游客44万人,带来了至少37亿美元的经济收入,当年旅游收入约占澳大利亚经济的10%。澳大利亚旅游局(ATC)所开创的奥运旅游促销战略被国际奥委会大为赞赏。悉尼奥运会与旅游完美结合的经验表明,奥运会作为超大型“人文旅游品牌”,其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超过当今世界任何超大型活动,其地位无可替代。旅游已成为奥运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而作为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北京奥运会对北京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比以往其他举办城市更大。以往北京的入境游客数量通常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而在奥运会期间,入境游客则以6.6%增长。据此,奥运会使北京额外增加境外游客240万人次,增加收入39亿美元;如国内游客按6%增长达8700万人次,旅游收入1064亿元人民币,两者合计达1387亿元人民币[9]。

奥运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已成为北京精品旅游产品、“奥运会主题旅游”中的亮点。自2008年9月底对公众开放以来,“鸟巢”接待游客约450万人次,日均迎客1.5万人[10],其中“十一”期间约42万人次,参观门票每张50元,收入2.6亿[11]。“水立方”目前已成为供公众游览的平民广场和群众“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日均接待量超过1.5万人,参观门票每张30元,仅2009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256万人,营业收入超过6800万元[12]。

(二)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现在大型的体育比赛,一般都要进行广播电视转播,为此就必须由转播方向竞赛组织交付转播费,这是国际惯例。这种“转播权”的出售,多年来不断“涨价”,但一直都是“抢手货”。美国电视广播公司以1500万美元购得第13届冬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以后,又转手“倒”卖,不但捞回了购买费,还从中获利4800万美元。部分奥运会电视转播收入见表3。

(三)门票收入带来的经济效益

重大、精彩的大型运动会的开、闭幕式和竞赛,是每届奥运会最为吸引人的社会文化活动,亲临赛场观斗,是无数球迷、观众所向往的。一些国际大赛,1张门票少则数美元,多则数十甚至数百美元,加上体育场的观众容量大,因而其收入之高是可以想象的,这也是任何一场文艺演出所无法比拟的,而奥运会的票房收入则更高。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门票收入为1亿多美元,洛杉矶奥运会为1.5亿多美元,汉城奥运会也在1亿美元以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价格为100欧元(约合人民币1000元)至950欧元(约合人民币9500元),闭幕式门票价格也达到了50欧元至750欧元。北京奥运会可售门票总数超过700万张,总收入约1.4亿元人民币。比赛门票最低为30元,最高为1000元。其中,预赛门票最低为30元,最高为300元;决赛门票最低为60元,最高为1000元。开幕式门票最低为200元,最高为5000元;闭幕式门票最低为150元,最高为3000元。2009年8月8日晚8时,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之际,第22届意大利超级杯赛在“鸟巢”隆重上演。这也是“鸟巢”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一年后第一次举行正式的体育赛事。在8月5日,该赛事的门票就已售出54000多张,实现门票销售5199.7万元,全部可售门票69000多张,收入预计将超过7000万元[13]。

(四)发行体育彩票带来的经济效益

彩票的发行能有效地利用人们中奖的心理,体育彩票又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体育竞赛的浓厚兴趣,再加上人们从一定程度上把体育看成一种社会福利事业,因而在心理上对体育彩票是易于接受的,在行动上往往也是慷慨的。所以,发行彩票也成了奥运会举办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获得了惊人的收入(见表4)。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体育彩票首次发行,当时的慕尼黑奥运会通过体育彩票筹集到11%的短缺经费。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期间,体育彩票收入高达2.3亿美元,占举办总经费的17%。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苏联政府开创性地发行了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际彩票,在当时东欧阵营的五国发行。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从1983年开始发行奥运会彩票,并且将奥运会彩票收入的35%作为国家建房基金,到1988年底,彩票共发行299次,销售收入达1.76亿美元,占汉城奥运会收入的13.06%。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西班牙国家彩票公司组织发行了5次体育彩票抽奖活动,总收入达190亿比塞塔(约合1.68亿美元),占到奥运会组委会各项总收入的10.3%[14]。以中国体育彩票为主的国家公益彩票也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27亿多元的资金支持。

(五)发行体育纪念币的经济效益

在现代奥运史上,第15届奥运会主办国芬兰最早开始发行体育纪念币,之后为历届奥运会主办国所沿用。第20届奥运会,联邦德国出售了一亿枚奥林匹克纪念币,所增收益占该届奥运会全部收入的53%。统计数据表明(见表5),第21届奥运会,加拿大借鉴集邮的形式,成套地发行纪念币,效益可观,之后在莫斯科、洛杉矶和汉城等奥运会上,都成套地发行纪念币。现在,一些地区性的和国内的运动会,也都发行纪念币。由于它具有珍藏的价值,也具有流通的价值,因而颇易销售,获利也丰厚。

第8篇: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1;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72-01

为加快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结推广当地稻鳅共生养殖经验,笔者于2012年5—10月在竹峰办事处有机稻生产基地开展稻田套养泥鳅研究,试验取得成功。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生态型水产养殖,泥鳅适宜在稻田浅水环境中生长,在稻田里经常钻进泥中活动,能够疏松田泥,利于有机肥的快速分解,有效地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1-4]。稻田中的许多杂草种子、害虫及其卵粒都是泥鳅的良好饵料,同时泥鳅的代谢产物又是水稻的肥料,因此在稻田中养殖泥鳅能够相互促进,达到稻鳅双丰收。现将稻鳅共生养殖技术及其效益总结如下。

1 稻鳅共生养殖技术

1.1 稻田条件

选择保水性能好、土质肥沃、黏土性、有腐植质丰富的淤泥层的稻田,且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无公害养殖的要求,排灌方便,面积0.2 hm2。

1.2 田间工程建设

在插秧前挖环沟、鱼沟和鱼凼。环沟是养殖泥鳅的主要场所,一般沟宽为2 m、深1 m,沿田岸四周开挖,呈环形,开挖的泥土用于加宽、加高、加固稻田堤岸。田间鱼沟是供泥鳅觅食活动场所,选择“井”形设置,沟宽30 cm、深30~50 cm。在稻田的最低处挖鱼凼,凼深80 cm,面积为200 m2,占稻田面积10%,沟凼相通。环沟、田间鱼沟和鱼凼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6.7%。稻田田间工程结束后,于鳅种放养前14 d用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对水化浆后泼洒于鱼凼、鱼沟及田块中,进行消毒。

1.3 防护与配套设施准备

泥鳅的逃逸能力较强,进排水口、田埂的漏洞、垮塌,大雨时水漫过田埂等都易造成泥鳅的逃逸,因此进行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夯实。用宽幅为1.5 m的7目聚氯乙烯网片做防逃网,防逃网紧靠四周田埂,下埋50 cm,用木桩、铁丝固定。同时设防逃墙,高出田面30 cm,上沿加宽12 cm的尼龙网作罩檐。进、排水系统分开设置,进排水口成对角安置,并用较密的铁丝、聚乙烯双层网封好,以防止泥鳅逃逸和敌害生物侵入。

1.4 水稻的选择和插秧

水稻品种选择扬两优6号,特点是株型中偏上,秸秆坚硬,不易倒伏、分蘖力强、抗病、抗虫害强的优质丰产品种。水稻栽插采取大垄双行栽插方式,即2行为一组,组内的株距18 cm、行距20 cm,2组之间的行距40 cm,充分发挥边际效益,做到合理密植,在鱼沟和鱼凼四周增加栽秧密度,平均为22.5万穴/hm2。插秧时间6月7日。

1.5 泥鳅放养

一是培肥水质。在鳅种放养前7 d,施基肥,基肥量占全年的70%,施放绿肥及沤熟粪肥6 t/hm2,用以培养繁殖浮游生物,鳅种放养后即可摄食到丰富的天然饵料。二是苗种选择。泥鳅种从宣城市水产良种场采购进来,选择活动自如、体色鲜明、全身光滑、有光泽、规格一致的泥鳅种。三是消毒放养。选择秧苗开始返青时(6月19日)进行泥鳅种放养,共放泥鳅种苗112.5 kg。平均放养规格为5 cm的泥鳅种苗22.5万尾/hm2,400尾/kg泥鳅种放养562.5 kg/hm2。选择高效低毒消毒剂10%聚维酮碘溶液0.35 mg/kg药液消毒5 min后及时下田。

1.6 饵料投喂

坚持“四定”(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泥鳅苗种放养后,第1个月投喂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各1/2的混合饲料,每天1次,每次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4%;1个月后,每隔15 d追肥1次,每次追施经发酵的有机肥45~75 kg/hm2,并根据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视天气变化、水质变化、季节变化等情况决定饲料投喂量,同时投饲量按泥鳅总体重的5%计算,上午投喂日饵量的40%,下午投喂日饵量的60%。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如米糠、豆饼、菜籽饼、动物下脚料等,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后期可在集鱼凼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水温高于30 ℃、低于15 ℃时可少投喂或不投喂。

1.7 水质调控

水稻分蘖前,稻田水位适当浅些,以促进水稻生根分蘖,水位控制在10 cm;水稻分蘖后,7月5—15日,拷田期间水位在5~10 cm,鱼凼水位加深80 cm。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加注新水,特别是在高温季节中,加深水位,防止泥鳅缺氧,一般每10~15 d加注新水1次,在盛夏季节,每5~7 d加注新水1次,水稻拔节期也适当加深水位。水稻根有70%~90%分布在20 cm之内的土层时,开好鱼沟(深50 cm),挖好鱼凼(深80 cm),晒田时降水20 cm,鱼沟、鱼凼仍有30、60 cm的水深,做到适时换上新水,对泥鳅影响不大,同时也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同时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尤其是在雨水季节,需加固田埂,以防泥鳅逃跑。

1.8 病害防治

整个养殖过程中在鱼凼、鱼沟内每隔20 d,用漂白粉22.5 kg/hm2或生石灰225 kg/hm2化水遍洒1次,漂白粉和生石灰交替使用。根据水稻查测情况,针对稻瘟病防治,采用生物农药0.3%多抗霉素水剂2 250~3 000 mL/hm2。防治水稻稻瘟病,采取在晴天露水干后喷施,并随即注换新水。

1.9 收获

10月8日水稻收割;10月18日先将田水放干,让泥鳅聚集于鱼凼中,用拉网捞起。对潜入泥中或沟边的泥鳅,采取先干水再挖的办法。

2 效益分析

通过水稻田套养泥鳅,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可在宁国市大面积推广。稻田虽然鱼沟、鱼凼面积占去16.7%,但由于其整体生长健壮,加上有边际效应,沟凼边的稻穗特大、颗粒饱满,在品种相同的情况下,泥鳅稻田稻谷产量影响很小。

2.1 收获情况

水稻扬两优6号播种22.5万穴/hm2,成穗数为105万穗/hm2, 0.2 hm2总收入13 237.3元。共收获水稻1 667.16 kg,产值4 501.3元,平均产量8 335.8 kg/hm2,产值22 506元/hm2,利润7 056元/hm2;投放泥鳅苗562.5 kg/hm2,规格400尾/kg,收获泥鳅273 kg,产值8 736元,平均产量1 365 kg/hm2,产值43 680元/hm2,利润14 805元/hm2。

2.2 支出情况

0.2 hm2总成本为8 865元。平均成本44 325元/hm2。其中,水稻成本15 450元/hm2,包括秧苗1 200元/hm2,生物农药1 050元/hm2,翻耕及肥料3 450元/hm2,人工2 250元/hm2,租费7 500元/hm2;泥鳅成本28 875元/hm2,包括鳅种16 875元/hm2,饲料7 500元/hm2,基础设施1 500元/hm2,人工费3 000元/hm2。

2.3 经济效益

计算总经济效益得知,0.2 hm2共获利13 237.3元-8 865元=4 372.3元,平均纯收入21 861元/hm2。比当地单一种稻高出2~3倍,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3 参考文献

[1] 何继学.水田稻鳅立体种养技术[J].福建农业,2002(1):23.

[2] 张华东.稻鳅立体种养 粮鱼稳产增收[J].河北渔业,2012(5):27-28.

第9篇: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盛果期苹果树的投入、产量和收入是对苹果树建园、1~4年生幼树期投入及管理水平、5~8年生苹果树初结果期投入及管理水平的检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县区苹果栽培管理水平和新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果园持续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通过对9县区81户果农的调查,取得以下数据(表1)。

1 经济效益分析

1)9县区667m2(亩)平均投入为1669元、投工29.7个、产量为2449kg、毛收入为3989元、纯收入为2320元,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2.39,平均每劳动日纯收入为77.85元,平均每1kg苹果生产成本为0.68元、产地销售价格为1.63元。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投资同产量、收入成正相关。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投资相对高的平陆县、芮城县、万荣县等,667m2(亩)产量分别为2564kg、3049kg、2409kg,667m2(亩)收入分别为4793元、5176元、4417元,667m2(亩)纯收入分别为2355元、3417元、1769元,投资相对低的翼城县667m2(亩)产量为2020kg,667m2(亩)收入为2128元,667m2(亩)纯收入为1204元。比较而言,平陆、吉县、万荣的苹果生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以提高苹果质量为核心的果实套袋技术上,每1kg苹果生产成本高于平均水平0.27~0.42元,销售价格也同样高于平均水平0.20~0.77元。

3)在一定条件下,劳动投入同苹果生产收益成反比,即劳动投入越多,生产收益相对较低。平陆县是这次调查中劳动投入最多的县,667m2(亩)投工46.9个,投入和产出的比为1:1.97;万荣县667m2(亩)投工34.7个,投入产出比为1:1.67;临猗县是这次调查中劳动投入最少的县,667m2(亩)投工19.7个,投入产出比为1:3.07;盐湖区667m2(亩)投工23.1,投入产出比为1:4.28。

4)在苹果生产中劳动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地区果园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普及水平。平陆、万荣、吉县较高的劳动投入,主要用于苹果树的疏花疏果、人工辅助授粉、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银膜等技术性操作劳动上。临猗县、盐湖区等县较低的劳动投入,则表明这些县区的苹果生产中缺少用工较多的技术性操作劳动,苹果生产处于传统技术阶段,苹果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劳动成本低。

5)劳动投入同每劳动日纯收入成反比,即劳动投入越多,每劳动日纯收入越少。平陆县和万荣县667m2(亩)投工分别为46.9个和34.7个,每劳动日纯收入分别为50.22元和50.98元;临猗县和盐湖区667m2(亩)投工分别为19.7个和23.1个,每劳动日纯收入分别为144.52元和167.06元。

2 建议

1)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建立高质量果园的前提,是果园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果园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少的,有的甚至没有投资,进而影响到苹果树前期的生长,进入结果期晚。建议有水源或能利用地下水的果园,要建立果园的排灌系统,并配套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一点,但可以大量节约水资源和劳动,长远看能降低生产成本。无水资源的果园可以修建集雨窖,配套一个提水泵和软管,进行树盘浇水,结合果园覆草,以提高果园的持续生产能力。

2)土壤有机质代表土壤供肥的潜力及稳定性;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潜力大,抗逆性强。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果园有机肥施用偏少,化肥施用偏多,结果会造成枝条不充实,树体不健壮,在大量结果后,容易导致树体过早衰弱,诱发腐烂病。建议多施有机肥,并进行土壤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满足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连续结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