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要转变观念用,新课程的理念迎接中考
有些同学认为思想品德课临考“背背就行”,所以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不懂得在识记基础上理解,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及时巩固和积累,实际上这是对政治学科的偏见,对政治学科考试的误解。中考思想品德、历史两张试卷同时分发,两科各占60分,时间120分钟。折算每科试卷60分钟。命题范围包括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常识、国情教育等方面,与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内容联系广泛,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再加上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
二、要依据课标,紧扣课本,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变“死记”为“记死、记牢”,即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理解基础上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不要死记硬背,孤立、僵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与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双翼。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线索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初步形成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要理清基本知识线索,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进行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时,建议以考试说明中的要点(即课标的内容标准)为主,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根据每单元的主题,整理单元知识结构。根据教材的编排体例,以网络的形式,重组教材内容,整理出若干专题。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发现规律。然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块,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
例如法律常识部分,主要是学法、守法、用法,如公民有哪些权利、有哪些义务,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义务,怎样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怎么办?没有履行法定义务,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中学生在这些方面该怎样做?
四、要梳理好时政热点、社会热点,注重实践
复习时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本、分清主次、有的放矢。对当年的时政热点、社会热点,要把那些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进行重点复习,还要进行全面复习,特别是要加强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不管如何考,也能应对自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港澳发展、两岸往来);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等。对于时政热点的复习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把所学知识融入现实,做到知识与现实接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要多做训练,把握好时间
练习和训练要及时、要有针对性,做到精讲精练,不浪费时间。可以一节一练、一周一练,一单元一练。习题要突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质疑能力等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开拓思维,积累经验。讲解试题时一定要做好试题的点评。另外,由于考试时间的临近,建议每一位同学备齐所有课本,把它放在书桌的一角,随时翻看,哪怕是无意识的,也会事半功倍。
六、开卷考试的答题技巧
(一)讲究先易后难
客观题一般较容易。如选择题,特别是中考的单项选择题,答案唯一,一般先做此类题。较难的题如探究题,可以列出答题提纲,再组织语句,按命题意图去组织答案。有些答题要别出心裁,给出有创意的答案。
(二)有选择有重点地作答
做题时,较为容易的,有确切把握的要迅速完成,剩下较难的要认真思考,考虑分值的分配、命题的原则、组织答案的方向。在答题之前,要迅速浏览试卷,对试卷的内容难易做到心中有数,再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地去完成。
(三)答案要有新意
主观性试题答案不要照抄教材上的原话,要善于组织自己的语言,更不能把平时做过的相似习题答案照抄照搬了事,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提炼,形成有特色的答案,阅卷老师是很欢迎有新意的答案的。
(四)注意书写要求
1.答案措辞用语要准确,答案一般是开放的,但并不意味着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更不能随心所欲,应注意使用政治术语,少用文学化的语言,要规范化。
【关键词】归纳总结能力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不仅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及成长特点,是具有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尤其是七,八年级的教材内容,尤如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同学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分享成长中的快乐.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审美情趣。而初中学生已经具有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既阅读能力),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抓住教材特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既可以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长远看,也有利于学生适应开卷考试和终身学习的要求.那么如何抓住教材,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读目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自读前,带着导读提纲或相关思想性问题阅读,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有效性,离开了对教材的先学(自读)任何讲解、提问,和讨论都失去了针对性,都没有实质性意义了,读教材目录也不例外,老师先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或要求,再让学生进行阅读,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读目录分先后两次,每次读目录带的问题不同,阅读目的也各不相同。
第一次读目录,明确本册教材的总体章节内容
每学期开学之初,拿到新教材上第一堂课,先让学生翻翻新书,读读目录,读目录之前老师设计几个问题:
1.本册思想品德教材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2.共几个单元?几课内容?分别是那些内容?
例如:阅读七年级下册目录,要明确本册教材主要学习的是心理品质和法律常识二部分,共分为四个单元,八课内容。分别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容应对挫折、坚强意志、法律常识共六种心理品质和法律常识两部分内容,使学生明确每课内容的安排又是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由简单的概念、表现入手,再讲这种心理品质的作用,再讲如何培养这种品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
第二次读目录,明确基础知识和结构体系
每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做单元或一课内容小结时,让学生粗读一单元所学要点内容, 做一个知识结构小结,例如:九年级第三课的内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小结如下:
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三尊重”——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怎样做)
爱国统一战线?
“一国两制”的含义
国家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
①对的态度和立场
②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政治基础 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④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经过对目录内容的先读与后读,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和整体结构有了全面把握,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也就得心应手了,不至于出现对这门课程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局面,解决了部分学生在课堂只上会听“热闹”,下课后又“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读图和情景材料,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最大的乐趣不单纯在阅读本身,而在于思考,由于思考被动阅读转变成为主动阅读,所以良好的阅读不只是接受而是思考分析。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一个要点内容或道理的理解都是通过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情境插图和情境材料为背景认识的,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对情境插图或情境材料,让学生以表演形式展示,课前可以让善于表演的同学 “读”懂插图内容,准备充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表演, 生动直观表现教材内容。或者有些情景材料更适合诵读,就请善于朗读的同学“表演”,其他同学听了朗读之后,抢答材料后面的思考问题,其实所要的答案正是教材正文中要点句子或段落,如果是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后再发表看法,最后共享新的见解或看法。这样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教材内容,深入浅出,趣味无穷,学习兴趣也就由然而生。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读文中相关链接,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大多数是与教材紧密相关的典型事例或已研究的数据材料,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中讲知耻与自尊这一内容时的相关链接:“格式试剂”的发明者格林尼亚的故事;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中日本推销员原一平的事例等。再如七年级下册少年能自强一课中,为了说明知识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努力方向”,课后相关链接罗列了有关学者对兴趣爱好和各种职业之间的关系的分类,这些相关链接内容或者深化解读教材内容;或者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实践行为有导行作用,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中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所以读好相关链接的内容不容忽视,老师将适当的事例或材料让同学们课前读懂,课堂上需要时学生讲故事。相关材料课后请同学再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拓展知识面,加深理解,也可以依此为主题上一节活动课,在活动课中,学生以这一活动内容畅说欲言,发表个人的见解。甚至可以相互辩论。这样依托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读课后巩固材料,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如果语文教学按照“初读课文——字音字形——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划分层次——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写作特色”的老套路讲析,学生的能力就会被我们“讲”掉,教材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在现今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取而代之,这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明确“教师主导”的含义,即导出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动的学习过程来。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如何进行阅读的第一步作了一些操作后,认为阅读之起步,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整体感知课文,获取对文章内容、形式的整体认知,才能为后面的分块研讨,最后综合得出课文在形式、内容上的精华奠定基础。这样就可以防止教师肢解课文的现象产生。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整体感知文章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现代心理学》里说:“知觉的刺激是包括了数个部分刺激的组合,在此情境之下所得的知觉经验是整体的。所谓整体性,是指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总和所产生的一种整体性知觉经验。”这种心理认识特点足以说明阅读的起始应注意整体效应,同时也体现了学生运用已有文章的“认知图式”对当前言语材料进行粗线条分析与综合并作出判定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整体感知时,已积累的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这些便形成了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而一旦拥有“认知图式”,其认知指向性明确,认知中的问题或者说认知主体(学生)和客体(文本)的矛盾会随之产生,学生的求知欲也易于激发,特别是教学目标会随之而明确地显现出来,且导控学生后续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在语文课堂阅读的起步就包含了对“认知图式”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要求学生速读后,略加思考与整理就要简述或复述课文内容,更是整体性在教学中的体现。
值得提出的是,语文不像数理化,其中大多数概念是难以精确定义的,由这种难以确定的概念所构成的规则就带有模糊性。因此,学生应用这些规则有很大的灵活性,它往往随着对有关概念的深入理解而变化。我们认为,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形成“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有一般性、特殊性之分,一般性是指一般文章结构的通式,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这些模糊性规则的内涵,不断完善认知图式的过程,最终因见多识广而形成语文阅读的直觉思维能力。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马说》一文时,让学生首先回忆八年级上册中的《爱莲说》,然后同《捕蛇者说》进行比较。虽然都是“说”,但却同中有异:《马说》、《爱莲说》是由某一现象发表见解,《捕蛇者说》是通过记事发表见解。最后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此学生对“说”这个概念的理解就比以前深刻了。
在整体感知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于是提出速读,这种方法不仅不会降低读者接受信息的质量,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为提高速读的效率,笔者以为要提出一些常规性要求,如:
1.眼、手、脑并用,即读时手中有笔,圈点勾画,并规定速读课文的时间为每分钟500字。例如,在教《伟大的悲剧》一课时,导入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自读,提出自读要求:①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②难懂句子后面用“?”标出;③标出中心句,并指出中心句常出现的位置,如无中心句则运用已有的能力概括。
2.读后须思,并作出文章大致的结构框解图。例如,在教《向沙漠进军》一文时,请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师生共同得出学习结论:①说明沙漠的特征;②说明沙漠的成因;③介绍沙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3.运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或复述文章内容。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速读课文,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中国石拱桥演变的过程和它在各个阶段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合上书,简述中国石拱桥的演变历史经过几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石拱桥。
4.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疑问。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一课时,学生通过预习提出“如何找议论文中的中心句”,据此要求,我们将目标确定为:按照预习提示和练习一、二的要求,找出文中议论段的中心句,并说出前后议论间的关系,为展开下一步的教学确定难点与疑点。
[关键字] 小组合作 分组 主题 评价
在英语课堂中,许多老师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补充和优化。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增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多方面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可以吸取别的小组成员的长处,补充自己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提高英语中听说读写的各方面的能力。但是,老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时候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自己的课堂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不如传统的课堂效果好。
1.合作学习的分组不合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有的基础好的同学跃跃欲试,情绪激动,表达完整,口若悬河。而有的同学反应缓慢,漠不关心,对讨论冷淡有的则在偷偷的讨论不相关的闲话。因为一般在英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个人担当的角色相对比较固定,一般都是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当代表发言,成绩差的做陪衬,从而容易忽视学习困难或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使得他们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无所事事,无法参与小组合作当中去,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
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教师分组策略问题,老师在事先分组的时候,就要做好调查,需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性格特征,勤奋程度等因素。在每一组当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但是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需要帮助那些层次稍低的同学,并把那些学习有困难的,或者缺乏自信的学生定为小组的汇报员。让他们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总结别的小组成员的观点,在如果发言不是特别完整的情况下可以让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例如:在初中译林版,八年级上册中,Unit1,friends主题中,我们要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自己的朋友,looks,personality and future plan 我发现学习基础差点的学生描述的不是特别完整或者表达有错误,有的同学会表达一个人的外貌,像he is tall and slim, he has bright and smiling eyes.这样的表达方法,有的同学会用 “he wants to be a ...in the future”但是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就只能笼统的概括一下:“he is helpful.., he is honest”等等,但是他们无法对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这时候老师首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老师可以让其他的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或者进行错误修改。
我们还可以将信心不足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单独分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一般这样的学生一个班级有两组,老师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指导,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自己的胆量和信心。
2.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不合理
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在平时教学当中,学习任务设计会直接影响小组学习成败,适当的学习任务不仅有助于合作学习顺利实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习任务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在平时教学中会发现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开放度太大。一般来说任务的开放度越大,目标就越不清,难度就越大。这样学生就不知道无从下手,或者无从找到话题进行表达,或者就会流到别的话题当中去,偏离课堂的学习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具体一点和教学内容相关,可以用到学到的语言点,又可以适当发挥的,并且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更好的完成的讨论主题。
例如在译林版七年级下册unit6,听力部分,需要讨论这样的主题,the history of Chinese kits. 但是如果直接用这样的主题进行讨论,学生会把网上关于风筝的历史都搜集过来,洋洋洒洒,会出现偏离主题的讨论,并且有的语言点又没有学过,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给小组学习造成难度。老师可以根据书上出现的四个人物即Mozi,Lu Ban,Cai Lun and Marco Plo在风筝的历史上担任了什么角色。并且可以提供相关的表达用法如“make ...out of..., use...to make...,be famous for...”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的就要点完成任务能力再鼓励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发挥。
如果学生对于表述的东西没有统一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统一的提纲,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发挥,然组内成员进行补充,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初一英语译林版下册,7BUnit4,reading 部分,前面课文基本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我们可以激发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这篇课文就是讲方位的运用,如果我们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来巩固所学内容的话,“if we have a class trip to the zoo of our city,which way shall we take?And what animals can we see in the zoo?”个人认为这样的任务就有点不统一,容易引起矛盾和分歧。有的同学如果没有去过动物园,或者小时候去过现在忘记了,或者去的动物园又不一样,怎么样来完成这个任务呢?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动物园的情况给小组一幅地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这个地图来进行发挥,对所看到的动物可以多样化一些,这样既可以巩固方位和动物特性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动物的特性。
3.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合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到辅助者引导着当然还有评价者的作用。但是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评价空洞,奖励不明显。往往对于那些发言的同学,或者发言较好的同学给予很高的评价从而忽略了小组其他成员,使得其他成员体会不到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就不积极的去参与,这样肯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完成任务的兴趣。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的达成情况更应该包括完成任务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合作意识等等。也就是应该采取个性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个体和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